孤立结节

2024-05-22

孤立结节(精选八篇)

孤立结节 篇1

患者, 男, 28岁。低热, 肝区不适, 无黄疸。有家族性肝炎病史, 无寄生虫感染史及创伤病史。实验室检查: HBSAg (+) , HBeAg (+) , 抗HBc (+) , ALT126U/L, AFP12ng/ml, 血常规各项正常。体检: 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 肝脾无肿大;超声发现肝内孤立不均低回声结节, 边界清楚。CT检查所见: 平扫显示肝实质深部孤立椭圆形略低密度灶, 约1.2cm×1.5cm, 病变内环形钙质密度影 (图1) 。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脉期病灶均无增强, 病灶内可见三层密度结构, 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晰, 门脉期病灶内密度差异显示更清晰, 病灶外层为均匀的环形低密度, 中层为环形线状钙化密度, 内层为更低密度区 (图2, 3) , 延时扫描未仍无增强 (图4) , CT诊断考虑为肝内乏血供良性结节, 性质待查。B型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送病理检查。肉眼所见肝穿刺组织切面呈黄白色。光镜所见边缘肝组织腺泡结构整齐, 病变分三层, 边缘层部分可见厚壁的纤维组织包裹且透明变性, 中层为凝固性无结构的坏死物, 中央层坏死内可见残存肝细胞影及炎细胞浸润。 病理诊断为坏死结节 (图5, 6为HE染色, 40× ) 。

2 讨论

肝脏坏死结节为罕见的良性肿瘤样病变, 所见国内外报道甚少, 病因不明, 目前研究及报道的病因有如下几种假说[1,2,3,4], (1) 寄生虫感染导致; (2) 由于创伤引起的或由某些良性病变演化而来; (3) 变态反应造成肝组织凝固性坏死继而出现机体防御反应, 有纤维包裹凝固性坏死物并使之局限化; (4) 可能是代表了小血管瘤最后的硬化阶段。

该病临床多无症状, 均于其它原因偶然影像检查发现。超声提示低回声结节。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显示结节呈乏血供低密度病灶, 轮廓清楚, 病灶内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表现无特异性。

CT鉴别诊断: (1) 不典型血管瘤多为厚壁型血管瘤, 延时相 (10min后) 多可见程度不同的向心性增强; (2) 感染性肝囊肿治疗后出现变化如密度减低, 边缘变清晰; (3) 炎性假瘤鉴别困难; (4) 肝癌结合病史可资鉴别。

病理镜检具有病变中心为凝固性坏死, 无实质细胞, 周围为透明变性的纤维包膜, 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晰的特点, 易与上述疾病鉴别。

本例具有肝炎病史, CT检查因结节内见环形钙化结构, 可与乏血供恶性结节鉴别, 临床检查无寄生虫感染史及创伤病史, 考虑符合与机体变态反造成肝组织凝固性坏死继而出现机体防御反应, 纤维组织包裹凝固性坏死物并使之局限化这一假说。

肝孤立性坏死结节不需要手术治疗。由于术前不易对病变性质做出明确诊断, 大多数孤立性坏死结节都是通过手术切除确诊的[4,5], 因此提高对本病的影像认识, 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对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肝脏孤立坏死结节,CT,病理

参考文献

[1]Shepherd NA, Lee G.Solitary necrotic nodules of the liver simulating hepatic metastases.JCl in Pathol, 1983, 36 (10) :1181

[2]Tsui WM, Yuen RW, ChowLT, et al.Solitary necrotic nodule of the liv-er:parasiticorigin.JCl in Pathol, 1992, 45 (11) :975

[3]Berry CL.Solitary necrotic nodule of the liver:aprobable pathogenesis.JCl in Pathol, 1985, 38 (11) :1378

[4]张帆.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3例临床病理分析.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 (4) :383

肺部孤立结节的X线和CT分析 篇2

【关键词】肺;孤立;结节;X线;CT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16-01

【Abstract】objectiveanalysis lung nodules in isolation of X-ra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hest radiograph CT. Methodsto collect the surgery pathology isolation in lung nodules 25 cases, all patients first taken X-ray chest radiograph to do CT scan, < 2 cm nodules of again TLC scanning. Resultsthe following signs for m alignant disease diagnosis have help: mother and child kitchen, nodal brim points leaf, the state protuberant and burr levy, empty bubble to ask for, pulmonary nodules and lung door, mediastinum, lymph node enlargement. And small satellite kitchen, uniform calcified nodule, smooth edges, the neat, < 3 cm lesions as appeared empty are benign lesions is seen. Conclusionthrough to the lungs of benign and m alignant nodules are isolated cases of X-ray chest radiograph and conventional CT is discussed, can achieve complementary strength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case, to understand.

【 Key words】lung;nodules;isolated;X-ray;CT

肺內孤立性结节的X线胸片研究多着重于边缘、密度及纹理的改变,而CT扫描多着重于研究其结节密度的CT值。根据X线胸片与CT对比后再分析诊断为良性或恶性病变可能,但也存在许多因素的影响,基于鉴别良、恶性结节常遇到的困难,总结我院25例经手术或病理学证实的孤立性结节,进行X线胸片与CT对比分析,再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来鉴别肺内良恶性结节,以提高对其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例病中,男19例,女6例。恶性肿瘤17例:其中腺瘤6例,鳞癌8例,转移瘤3例;良性病变8例:其中结核球5例,炎性假瘤3例。年龄45~73岁,平均55岁,其中恶性病变患者平均年龄59.6岁,良性病变患者平均年龄49岁。25例肺内孤立性结节,包括有钙化、空洞及胸腔少量积液的病例。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PHILIPS DR X光机及日本东芝AKUION64排螺旋CT机。均行常规X线胸片和CT5mm薄层扫描。关于CT征象评定标准参照文献[1]。

1.3 结果

2cm以上的结节为大结节,有15例,平均直径为2.70cm;2cm或2cm以下结节均为小结节,有10例,平均直径为1.3cm。根据上述情况,进行X线胸部正侧位片及CT正确对比度的窗宽、窗位检查,再观察结节界面、周围及纵隔情况,对显示结节的内在表现进行对比分析。

2 讨论

2.1 肺内孤立性结节的X线胸片及CT表现

2.1.1 空泡征、空洞及钙化 一般空泡征仅见于肺癌,在X线胸片上显示欠清晰,但在CT上为结节内多发较小的透亮区;空洞在结核球出现率较高,X线胸片病灶呈薄或厚壁空洞,一般其结节>1cm,但结节内直径<1cm的空洞,CT显示要优于常规X线胸片。钙化既可见于肺癌也可见于结核球。肺癌钙化占恶性病变的10%,可表现为散在斑片状钙化,或中心片状及偏心点状、结节状钙化。而结核球可出现各种类型的钙化,如一致致密钙化,斑片状、索条片状及点状钙化等,均一致密钙化可提示为结核球的诊断。在X线胸片不能发现的而CT扫描密度分辨率高均可出现。但也有的钙化病灶结节不能排除肺癌诊断的可能性。

2.1.2 结节的边缘改变 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因而以球形者居多。恶性肿瘤中肺癌呈浸润性生长,肿块各处生长速度不同,因而其边缘呈分叶状或有脐凹。肉瘤和转移瘤多呈球形[2]。一般不管是在X线胸片还是在CT扫描上表现有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及毛刺。毛糙并伴有肺门模糊、增大,纵隔淋巴结肿大、小量积液等改变以肺癌为多见[3],部分结核球及炎性结节也可出现分叶征、毛刺征等改变,但毛刺征出现率在肺良恶性病变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肺癌表现毛刺为粗长、细长、粗短及细短、细长毛刺为多见。

2.1.3 结节的邻近改变常规X线胸片可发现不与结节重叠的卫星病灶。根据结节邻近的卫星病灶表现结节周围散在小点状或小片状阴影,认识与发现这种病灶有助于提示结核球的诊断。另一种表现主要是胸膜侧胸膜下出现小结节,其形态类似原发灶有毛刺、分叶等或有胸膜改变、增厚、积液等;本组肺癌后一种表现有3例,称之为母子灶,这种病例常伴有同侧肺门模糊增大、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但对轻微的胸膜改变在良恶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2.2 毛刺改变与病理对照讨论

在对X线胸片或CT显示毛刺改变10例,其中周围型肺癌9例,炎性结节1例。肺癌的毛刺影在X线胸片及CT上的改变近于病理所见,病理上见肿块内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增生,肿块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增厚,呈索条状指向肿块。鳞癌、CT上侧胸膜可见多条类似粗长毛刺改变,有学者称之为章鱼征[4],病理上为阻塞的细支气管及小血管明显扩张,其内充满渗出液。1例炎性结节在X线胸片及CT均显示边缘模糊,类似毛刺影,病理上为结节周围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及堆状大小不一淋巴滤泡。

2.3 纵隔淋巴结肿大与肺结节良恶性的关系

纵隔淋巴结肿大测量标准为最短径>10mm,在发现肺部恶性肿瘤患者17例中, X线胸片及CT均发现有肺门增大模糊或纵隔影增宽(转移)。肺内良性病变8例在X线胸片及CT扫描均未发现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转移)。

2.4 良恶结节的鉴别

绝大多数直径>3cm的肿块是恶性的,而<3cm者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临床表现、病灶的形态、密度、边缘及邻近改变等进行综合分析。除2例在X线胸片上与CT基本确诊为良性肺结节外,其余均靠CT征象来辅助良性结节的诊断,主要表现:(1)小卫星灶;(2)均匀致密的钙化;(3)结节边缘光滑、规整;(4)结节肺门一侧多条比较细而密度较淡的浅条状影,在本文5例结核球内均可见此种改变,可能与淋巴管引流有关;(5)<3cm病灶如出现空洞以良性病变为多见。以下征象有助于提示恶性病变:(1)母子灶;(2)空泡征;(3)病灶边缘深分叶、刺状突起、毛刺或毛糙;(4)伴有肺门模糊或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少量胸腔积液等。

参考文献

[1] 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35-95.

[2]刘玉清,李铁一,陈炽贤.放射学1993,177

[3]李铁一,冀景玲,马大庆.肺内孤立结节的CT诊断—普通X线与病理对照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1989,23:346.

肺内孤立结节的CT诊断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5月至2008年11月在我科行胸部CT检查发现肺内孤立结节患者54例, 男37例, 女17例;年龄31~72岁平均53岁。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胸痛、发热、痰血或咯血症状为主, 部分患者在体检中发现。经手术病理证实33例、其中腺癌13例、鳞癌10例、肺泡癌5例、未分化癌5例。其他肺内孤立结节21例, 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治疗证实, 其中结核球12例, 炎性假瘤6例, 错构瘤3例。

1.2 检查方法

全部病例均经自肺尖至膈顶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 层厚层距7mm病灶部位行0.5~1mm薄层扫描。

2 病灶的CT征象形态

恶性结节呈类圆形12例, 不规则21例;良性结节呈类圆形16例, 不规则形5例;边缘:恶性结节边缘清楚22例, 边缘模糊11例;良性结节边缘清楚7例, 边缘模糊14例;毛刺征:恶性结节有毛刺征29例;良性结节有毛刺征5例;分叶征:恶性共有分叶26例, 其中结节深分叶18例, 中分叶8例, 浅分叶或无分叶7例;良性共有分叶9例其中深分叶3例, 中分叶6例, 浅分叶或无分叶12例;密度:恶性结节密度均匀21例, 不均匀12例;良性结节密度均匀6例不均匀15例;空泡征:恶性结节出现空泡征19例;良性结节出现空泡征5例;空气气管征:恶性结节出现空气气管征13例;良性结节出现空气气管征3例;胸膜凹陷征:恶性结节有胸膜凹陷征20例;良性结节3例;血管集束征:恶性结节有血管集束征21例;良性结节3例;钙化:恶性结节有钙化4例;为沙砾样钙化;良性结节11例, 多为同心圆或爆玉米花样钙化;CT增强扫描:33例恶性结节中21例呈不均匀斑片状强化, 12例呈结节状均匀强化;良性结节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8例;无强化8例;将结节强化程度分为轻中重度, CT净增值<20Hu为轻度强化, CT净增值21~60Hu为中度强化, CT净增值>60Hu为重度强化, 本组病例, 肺癌平扫CT值22~40Hu, 增强CT值60~92Hu为中重度强化;结核球平扫CT值15~60Hu, 增强CT值25~71Hu为轻中度强化;炎性假瘤平扫CT值15~38Hu, 增强CT值48~116Hu为中重度强化;错构瘤平扫CT值-6~10Hu增强CT值-2~10Hu为轻度或无强化。

3 讨论

3.1 毛刺征

周边性肺癌毛刺征检出90.3%, 本组病例中约为88%, 多为细小毛刺。结节边缘细小毛刺是肺癌常见的CT表现, 为自瘤灶边缘向周围伸展、呈放射状的细短线条状影;镜下为肿瘤细胞浸润瘤体周围肺支架结构, 同时见炎性反应及肺气肿。炎性结节边缘毛刺较粗长为炎症慢性过程中纤维化所至。本组恶性肿瘤短毛刺检出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

3.2 分叶征

表现病灶边缘有数个切迹, 每相邻2个间的轮廓外突, 可分为深分叶、中分叶、浅分叶。深分叶对周围型肺癌有诊断价值, 分叶最外缘为肿瘤生长先端部位, 肿块边缘局限性凹陷为血管及纤维组织等肺支架结构阻挡形成。良性肿瘤因边缘细胞生长缓慢, 大多表现为浅分叶或无分叶。本组恶性肿瘤深分叶明显多于良性肿瘤。

3.3 空泡征及空气支气管征

空泡征为瘤体内小点状低密度影, 为瘤灶内未受肿瘤累及的肺支架结构。空气支气管征为瘤体内管状或分支状低密度, 为瘤组织在细支气管和肺泡表面生长而不充填管腔。本组病例恶性结节空泡征及空气支气管征的检出率高于良性结节。

3.4 胸膜凹陷征

表现为以胸膜凹陷中心部大喇叭为中间位置的一系列类三角形或喇叭口状图象。胸膜尾征呈线形密度是恶性结节常见征象, 以弧形水密度影向病灶两侧延伸, 为局部炎性结节的重要征象。

3.5 血管集束征

表现为病灶与肺门侧有索条状阴影相连。与结节相邻支气管的截段阻塞呈漏斗状或鼠尾状狭窄, 管壁局限性增厚, 血管侵犯者多为恶性。与结节相邻支气管的扩张与狭窄相间出现, 而管壁无局限性增厚多为良性。周围型肺癌血管集束征高于其他病变。

3.6 强化程度

增强扫描在SPN的鉴别诊断中是非常重要的。恶性肿瘤强化明显峰值出现迟且持续时间长;SPN的强化程度与组织学类型有关, 增强净增值的大小是SPN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多数学者认为, 强化程度≤20Hu提示良性, 20~60Hu提示恶性, >60Hu以炎性结节可能性大。明显强化的结节倾向于恶性, 但炎性假瘤或机化性肺炎除外;结节无明显强化则倾向于良性。有学者提出以20~60Hu作为恶性SPN的强化指标, 敏感度为100%特异度76%且肺癌多为不均匀强化, 结核球为不强化或周边强化, 炎性结节可为不均匀或均匀强化。

综上所述, 肺内孤立结节的许多征象有一定特点但无特异性。HRCT扫描显示更多, 更细致结节影及结构特征, 在肺结节的定性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增强动态CT薄层扫描及HRCT相结合提高肺内孤立结节的鉴别能力, 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摘要:通过对肺内孤立结节的影像学特点的研究分析提高对肺内孤立结节的良恶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关键词:肺,结节,强化,薄层

参考文献

孤立性肺结节1例分析 篇4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45岁,农民,无吸烟史。主因发热3 d入院,体温最高39℃,无咳嗽、咳痰,查体咽部充血,两肺呼吸音清,无啰音,B超提示脾厚,诊断为地方性斑疹伤寒,给予四环素口服2 d,体温降至正常,患者无其他症状及体征,但在检查肺CT时发现肺内孤立性结节,右上叶前段可见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周边有细长毛刺,有血管影与之相连,该病灶密度在10 mm层厚纵隔窗内不可见,其他部位未发现可疑病变,而胸片正位显示阴性(图1、2),抗感染治疗2周复查CT病灶无变化,患者选择手术切除,病理确诊为腺癌。

2 检查及处理

2.1 CT检查

2.1.1 病灶的特征

2.1.1. 1 边缘特征

边缘光滑、清楚多提示良性病变,恶性病变也要考虑,如转移性和偶发的原发病变[3]。范曙辉等[4]总结边缘光滑清楚48例,其中,恶性13例,良性35例。毛刺征是恶性病变中最特异的形状特征,阳性预测值大约为90%,尤其是相邻毛刺之间边缘外凸的结节,对于原发性肺癌来说,毛刺征与肿块沿着小叶间隔、淋巴系统、小气道及血管生长相关[5]。Zerhouni等[3]报道,具有分叶征象的48例结节中有26例为原发恶性肿瘤,分叶的本质是恶性细胞在结节周围呈岛形生长[3];胸膜尾征是纤维反应的延伸,尽管常见于恶性结节,但在炎性结节中也可出现[5]。由此可以看出,上述征象只能为结节的评价提供指导,因为每一种征象都可以为恶性或良性结节所共有。

2.1.1. 2 密度

结节的密度可以表现为软组织、钙化、脂肪及磨玻璃状。近期报道中,CT显示较实性结节更偏重于恶性;另有报道,69例证实为肺癌的结节均为磨玻璃状密度,对钙化的情况分析,弥漫性、中心性、分层性、同心性及软骨样(或爆米花样)的钙化与良性结节相关,而斑点状或偏心性钙化常常怀疑为恶性病变[6],细小的点状钙化为肺癌的典型钙化。钙化越小、越少,且呈沙砾状,则恶性的倾向性越大。结节内的局灶性脂肪密度强烈提示错构瘤,脂肪密度通常需要薄层扫描才能提高显示率。

2.1.1. 3 内部特征

利用连续的薄层可以对结节的内部特征进行最佳评价,因为薄层减少了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主要包括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等,空泡征在肺窗多见于瘤体中央区,少数近边缘处呈点状低密度影,直径多在1~2 mm,1个或多个,边界清,多个者呈蜂窝状,连续几个层面均可见到,空泡征多提示恶性病变,范曙辉等[4]总结120例SPN中,空泡征9例,恶性8例,良性1例;持续存在的SPN如果具有空气支气管征,应高度怀疑支气管肺泡癌,支气管常常扭曲扩张,但是结节内的空气支气管征或空泡征也出现于非恶性病变,因为结节内的空泡样的透亮影可能来源于局限的支气管扩张或坏死性感染,空气支气管征也可出现于球形肺炎。另外,结节与血管相连者多见于恶性结节,与血管无关者以良性结节较多。

2.1.2 对比增强

恶性肿瘤因新生血管及代谢增加,其血流灌注模式不同于良性病变,因而通过注射对比剂行CT动态增强扫描可有助于结节良恶性的辨别,多数研究结果显示,恶性结节的强化值往往显著高于良性结节,而与炎性结节间无显著性差异[7,8],结节增强<15 Hu多提示为良性病变,对良性病变的预测值可达99%;结节增强<20 Hu多提示为恶性病变,良、恶性结节间没有截然的强化分界值,而是互相重叠。

2.2 PET及CT检查

18F-FDG PET对不能定性的肺结节诊断有重要价值,同时结合CT影像学特点在肺孤立性小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突出的意义。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用于探测体内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特殊示踪剂(如18F-FDG)的体内分布,获取代谢水平信息。因恶性肿瘤细胞的代谢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细胞,故比较不同组织的代谢水平可协助鉴别病变的良、恶性,但炎症细胞的代谢率亦高,故可能出现假阳性。综合分析结果显示,PET检出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约为96.8%,特异性为77.8%,PET尚可提供分期资料,评估费用效益比的决策分析模型显示,联合CT与PET进行分期的策略优于常规策略,因联合策略可使需要手术的患者数减少15%,每例节省的费用范围为91~2 200美元[9]。

2.3 其他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磁共振在评估SPN中的作用有限,纤维支气管镜对肺周围的SPN检出价值不大。靠近胸壁的SPN应选择经胸壁细针抽吸[10]。

2.4 SPN的处理

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有关SPN检查的建议比较简明。原则上如恶性的可能性较小,可以采用高分辨率CT对结节进行监测。第1年期间每3个月一次,第2年期间每6个月一次,如恶性可能性较大,而手术风险可以接受,则应手术切除[11]。

3 讨论

结合我国国情及2005年发表的有关SPN的处理指南,鉴于99%直径<4 mm的SPN均为良性,且此类小阴影在薄层CT扫描中比较常见,故不推荐对此类小结节都必须行CT随访,对影像学上可疑的高危个体可以在12个月内随访一次,不建议对每例良性小结节都随访2年,但某些良性小结节可以随着不断长大发生恶变,故处理上还要灵活掌握[10]。

近年来外科小切口手术以及胸腔镜手术的发展,减少了手术创伤,适用于近胸壁的小病灶,而恶性结节肺叶切除的死亡率为3%~7%,良性结节仅需小的楔形切除,手术死亡率低于1%。

老年孤立性肺结节临床处理选择 篇5

1 老年孤立性肺结节定义

目前对于老年肺内小结节的定义为单一的, 周围边缘光滑的, 影像学上表现为≤30 mm直径的, 周围完全由含气肺组织所包绕的病变, 没有肺不张, 肺门增大和胸腔积液的表现的肺部结节[1,2]。肺内小结节可以由很多因素导致, 恶性疾病如支气管肺癌、恶性淋巴瘤和其他肿瘤的肺转移, 也可以是一些良性疾病, 如错构瘤等。对于老年病人来说, 随着年龄增大, 结节恶性程度也随之上升[3]。CT不仅显示结节的大小, 还反映了结节的密度, 部分肺部结节 (<10 mm) 密度呈磨玻璃影 (ground-glass opacity, GGO) , 在诊断GGO时需要满足4个条件: (1) 模糊或无一定形状的肺密度增高区; (2) 其内仍可见血管纹理和支气管壁; (3) 在高分辨率CT (HRCT) 上看到; (4) 用宽窗照片 (2000 Hu) [4]。肺部GGO对结节的良恶性判断也起重要作用。

2 老年孤立性肺结节的症状

肺内小结节通常为体检时偶然发现的。基本没有明显临床症状。而肺内小结节的发现光靠普通胸片平扫, 发现率极低, 基本为0.09%~7%[5]。随着HRCT出现, 肺内小结节发现率明显上升, 据有关数据统计, 发现比例为8%~51%[6]。从临床经验来看, 随着年龄增大, 肿瘤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所以对于老年肺内小结节, 更要密切注意其结节良恶性。肺内的小结节一旦是孤立的或者是实性的, 恶性风险很大。CT平扫中部分结节呈GGO的肺部病变, 或伴有实性成分的GGO是需要临床医生密切关注的。单纯性GGO的恶性比例高达59%~73%。

3 老年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

老年肺内小结节往往依靠影像学资料以及一些辅助检查结果的综合判断, 目前用于肺内小结节诊断的无创方法有胸部CT、胸部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PET-CT) 等。胸部CT比胸片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能够显示小结节的二维形态, 还能清晰显示小结节周围组织的影像学特点。因此胸片发现的肺部小结节均应进一步行胸部CT扫描。CT平扫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结节的信息, 小结节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是否有钙化等, 而这些信息往往与小结节的良恶性息息相关[7]。

3.1 影像学判断

3.1.1 结节的大小:

肺内小结节形态学上的大小与恶性程度有密切关系, 目前HRCT可以达到0.3 mm的分辨率, 病变的大小和变化的速率对于恶性病变的预测有很大帮助。Wahidi等[8]研究发现小结节的恶性病变的风险与小结节的直径大小呈正比, 当结节的直径<5 mm时, 它的恶性风险仅为1%, 而当结节直径为5~10 mm时, 它的风险就达到了6%~28%, 而小结节直径为2~3 cm时, 它为恶性的风险高达64%~82%。相关研究同样说明这一点, 在结节直径<3 mm时, 它的恶性倾向为0.2%;而当结节直径>20 mm时, 它的恶性倾向将会>50%[7,8]。恶性肿瘤的增殖速度往往很快, 而小结节增大的速率越快, 往往预示着结节性质为恶性的风险越大[9]。

3.1.2 结节的形态:

CT上肺内结节的形态也是判断良恶性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规则的、针刺状边缘的肺内小结节 (往往描述成放射状, 针刺状表现) , 或者呈分叶状的小结节, 往往是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虽然一些肺内小结节拥有光滑的、边界清晰的边缘等特征, 但是其中仍有21%的小结节为恶性肿瘤[10]。与实质样结节相比, GGO改变或半实质样肺内小结节的恶性概率更高[11]。根据HRCT上是否同时存在GGO和实性组织成分, 将GGO分成3种类型:纯GGO (pure GGO, p GGO) 、混合型GGO (mixed GGO, m GGO) 和实性结节3型。GGO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均一半透明密度影, 而m GGO呈现为GGO病灶伴有中央条状、片状及带状致密影, 实性结节GGO表现为实性软组织密度且呈结节样生长。p GGO分叶毛刺征等恶性征象少见, 定性诊断较困难;m GGO则有多种与肺癌相关的X线征象, 如结节征、小泡征、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气相等, 利于对其进行定性诊断。腺癌病灶的肺泡间隔增厚及纤维病灶能牵拉受侵犯的肺组织, 使病灶边缘清晰, 局部受牵拉凹陷, 呈“向心性”改变。

3.1.3 结节的钙化:

良性的肺部小结节钙化包括中央型、弥漫型、薄层型和爆米花型, 前面3种是典型的早期肉芽肿炎症愈合后遗留下来的表现, 而薄层型的钙化伴有软骨样钙化, 常常出现在良性错构瘤中[12], 在缺乏确定的良性形态特征时, 肺内小结节就成为了一个不确定的结节, 有成为恶性的可能。这种情况出现在很多病例中, 而这些就成为了良恶性交界重叠地方。在经过影像学上的特征分析之后, 25%~39%的恶性肿瘤仍是不能明确的[3]。

3.1.4 结节的位置:

恶性病变的位置更多倾向于长在上叶, 但这与结核病变位置相互重叠, 给鉴别诊断带来了困难。

目前广泛开展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PET-CT) 检查也成为肺癌检查的一项手段。然而对于肺内小结节尤其是GGO的微小病灶来说, PET-CT的假阴性率很高, 不能很好地反映其结节良恶性, 给临床医生带来很大的误导[13]。

3.2 有创性检查

有创性检查的方法包括支气管镜下组织活检、经胸壁细针穿刺活检、胸腔镜或开胸手术肺活检等。在影像学的判断实在难以明确其病灶的良恶性时, 进一步的诊断性检查是不错的选择。支气管镜对于外周小结节的病变诊断率不高, 而支气管内镜结合支气管内超声 (EBUS) 对周围性病灶诊断的敏感性达到73%, 特异性达到100%。穿刺活检对于外周病灶性质的明确有很好的作用, 在CT引导下的穿刺可以直接达到病灶, 抽吸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 从而得出精确的结论。而最新的文献显示, MR引导下的细针穿刺也有着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MR引导下的穿刺活检的敏感性为95.8%, 特异性为100%, 穿刺阳性率为97%[14]。

肺组织的病理活检是对小结节的病灶性质判断的金标准, 胸腔镜微创或开胸手术肺活检是取得病理的唯一手段。而对于老年患者, 身体条件不好, 心肺功能较差, 以及对手术的心理恐惧, 患者往往拖延治疗继而观察, 错失了治疗早期肺癌的时间, 随着病灶增大, 肺癌转移也随之出现。胸腔镜微创探查成为了一个很好的结合诊断和治疗的手段, 其创伤小, 手术恢复快, 又能到达与开胸手术相当的效果。

肺内小结节的诊断还要依据患者本人的病史特点, 是否有肿瘤病史、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石棉接触史等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具体分析和判断。

4 老年孤立性肺结节治疗的选择

老年孤立性肺结节的治疗与诊断有密切关系, 针对不同的诊断, 治疗策略往往大相径庭。面对小结节的治疗, 我们既不能过度治疗, 让病人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也不能漏诊, 让病人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目前肺结节类型恶性概率分级为:极低度:<5%;低到中度:5%~65%;高度:>65%[14,15]。

4.1 随访

当患者肺内小结节恶性概率分级属于很低度并且患者无明显的危险因素时, 可以采取随访观察。根据最新的Fleischner Society指南以及ACCP对于肺内小结节诊疗指南[14,15,16], 处理如下:如果结节直径>8 mm, ACCP推荐首次检查后3~6月、9~12月、18~24月行CT扫描。而当结节大小<8mm且为实性结节时, 可采取Fleischner Society指南: (1) 孤立的实质的小结节应该在3月后行第1次CT随访, 明确是否仍然存在, 如果仍然存在且实质部分直径<8 mm, 则需要每年随访1次CT, 持续3年。如果结节依旧存在且实质部分直径>8 mm, 那么则需要考虑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探查。如果结节直径>10 mm, PET-CT也可以进行检查判断其性质[17]。 (2) 若结节为直径<8 mm的亚实性结节或结节直径≤5 mm, 则完全不需要CT随访观察。如果结节直径>5 mm, 则需在3月后行第1次CT复查, 确认结节是否仍然存在, 以后每年1次的CT检查, 一直持续3年是必要的。 (3) 对于直径≤8 mm的部分实性肺结节, 应于首次检查后3、12、24月行CT扫描严格定期随访, 此后3年, 每年复查1次CT。在随访过程中一旦发现实性部分增大, 应立即行非手术活检或外科手术治疗。对于直径>8 mm的部分实性肺结节, 需在首次检查后3月复查CT, 若病灶持续存在则应行PET扫描、非手术活检、外科手术治疗等积极处理。对于直径>15 mm的亚实性肺结节, 无需复查CT, 直接积极处理[18]。

4.2 手术治疗

目前对于可疑恶性的老年孤立性肺结节, 均主张早期电视胸腔镜手术 (VATS) 探查切除病灶, 其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达100%, 且兼具诊断和治疗价值。手术方式可以行楔形切除, 或者肺叶切除, 然后术中快速冰冻病理, 根据病理结果进一步行手术治疗。术中有些微小病灶, 亚厘米结节病灶难以用手的触觉去分辨, 可以在影像学引导下如CT引导穿刺留置Hook Wire定位针、CT引导下甲基蓝注入、CT引导下放射性示踪剂注射、CT引导下硬化剂定位CT引导下单纯针刺定位和术中B超定位来寻找病灶并切除。

肺内孤立性结节的CT诊断 篇6

1 表现特征及统计结果

1.1. 表现特征

肺孤立性结节的CT特征表现分别为分叶、毛刺征、空泡征及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钙化及空洞、结核、球形肺炎、错构瘤、肺硬化性血管瘤。

1.2 统计结果

(1) 肺癌分叶、毛刺征、胸膜牵拉征、空泡及支气管充气征发生率高于其他3种疾病 (P<0.05) , 25例合并不规则厚壁空洞; (2) 结核球环形钙化、薄壁空洞发生率高 (P<0.05) , 6例肺内局限性炎性渗出; (3) 炎性假瘤病灶空泡及支气管充气征、邻近胸膜反应, 比例高 (P<0.05) , 5例包膜层厚度小于结节半径的1/2; (4) 肺错构瘤表现为爆玉米花样钙化, 7例占肺内孤立结节的5~10%。

2 讨论肺内孤立性结节在CT扫描中的影像表现

2.1 结节内部的CT表现

恶性结节中发现有钙化者2例, 为细沙样且偏心性;空泡征5例;有空洞者3例, 均为厚壁且不规则;不均匀强化10例, 完全强化6例, 其中2例增强值<20 Hu, 其他均在20~60 Hu。良性结节中:结核球中普遍均匀钙化1例, 斑片状钙化2例, 内部细小钙化2例;薄壁空洞2例, 不强化2例;环形强化3例, 增强值均<20 Hu。炎性假瘤中周围强化2例, 不均匀强化2例, 完全强化2例, 肺脓肿呈周围强化。

2.2 结节—肺交界带的CT表现

恶性肿块中边缘清楚16例, 边缘模糊4例, 表现为分叶征13例, 其中6例浅分叶, 10例深分叶;毛刺征14例, 其中短毛刺7例, 长毛刺4例。结核球中边缘清楚4例, 表现为浅分叶征3例。错构瘤边缘均清楚且无分叶。炎性假瘤中边缘清楚5例, 边缘模糊2例, 表现为分叶征2例, 均为大分叶;毛刺征4例, 2例为细短毛刺。

2.3 结节邻近结构的CT表现

恶性肿块中有胸膜凹陷征11例, 3例与胸膜广基底相连且胸膜外脂肪层消失, 2例有支气管阻断征, 6例强化后可见血管集束征。

2.3.1周围型肺癌孤立, 边缘分叶征, 边缘毛刺征。影像特点:胸膜凹陷征, 肿瘤实质内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 CT值增加20 HU以上为标准。

2.3.2结核结核球多为圆形或卵圆形, 周围有清楚的纤维薄膜, 厚度1.0 mm左右, 直径在2.0~4.0 cm者居多。结核球内多为凝固状干酪坏死物, 黄白色, 软硬不一, 呈均质状、结节状、同心层状分布, 有时可见钙化沉积。影像特点:边缘多光滑, 一般无分叶;可有点状或斑片状钙化;空洞一般呈偏心的新月形或裂隙状空洞;大多数病灶周围有卫星病灶;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者薄壁环形强化。

2.3.3球形肺炎可吸收的肺内炎性结节或肿块, 属急性炎症过程, 是肺内局限性炎性渗出。影像特点:病变中心密度高, 周围密度逐渐降低, 边缘模糊, 或呈晕圈样改变;边缘不光滑, 可有锯齿状改变, 但较模糊;临近胸膜时, 可致胸膜炎性增厚;病变周围见小斑片状淡薄密度增高影;周围血管纹理增多、增粗。

2.3.4错构瘤是肺内最常见良性肿瘤, 其发病率占肺内孤立结节的5~10%, 仅次于肺癌及肉芽肿性病变 (结核球) 。分为4肿类型: (1) 含有脂肪和钙化 (2) 有脂肪无钙化 (3) 有钙化无脂肪 (4) 无脂肪也无钙化。影像特点:圆形和类圆形, 边缘光整, 局部可有浅切迹, 直径大多在3.0 cm以下。肿瘤大多有钙化或脂肪, 钙化多呈爆米花样, 也可呈点状、弧线状等。

2.3.5肺硬化性血管瘤是一种少见良性肿瘤, 在光学显微镜下, 表现为小血管明显增生, 血管壁硬化, 许多管腔由于纤维化而闭塞;有纤维组织增生;很少有炎性性细胞浸润。影像特点:多数病变呈直径2~4 cm的圆形或卵圆形, 边缘光滑锐利, 密度均匀。明显强化, 增强后CT值可达到90~120 Hu。

2.3.6支气管肺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 肺芽发育障碍有关。囊肿可单发或多发, 如果与支气管相通可呈含气囊肿或者含液气平面的囊肿。影像特点:圆形、卵圆形、短条状或分支管状水样密度影, 密度均匀。边缘光滑锐利;CT值一般在0~20Hu, 可高达30Hu以上;病变周围可以出现肺气肿;

3 讨论

3.1 良恶结节的鉴别

良性结节:结核瘤、炎性假瘤、球形肺炎、肺炎、错构瘤、霉菌感染、支气管肺囊肿、硬化性血管瘤、肺动静脉畸形、球形肺不张、包虫病等。恶性结节:周围型肺癌、转移瘤。病变大小是判断结节病灶良恶性的重要指标。结节越大, 恶性的可能性越大[1,2]。

目前比较公认的采用X线摄片或CT判定良性结节的标准是: (1) 结节内出现中央致密的、同心圆形的和 (或) 爆米花状的钙化; (2) 结节稳定。CT表现: (1) 肺癌直径小于2㎝者呈密度欠均匀的小结节, 分叶状, 边缘欠清楚, 薄层扫描可见空泡征及边缘细小毛刺; (2) 直径大于2㎝者呈软组织密度, 密度多欠均匀, 有时可见偏心性癌性空洞, 壁厚薄不均, 常为分叶状, 有脐凹、毛刺及胸膜凹陷征; (3) SPN周围无卫星病灶; (4) 增强SPN呈缓慢持续上升型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根据肺内孤立性结节的病理形态特征, 在CT上主要应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结节内部结构; (2) 边缘; (3) 大小或位置; (4) 结节和胸膜的关系; (5) 增强扫描; (6) 倍增时间。

总而言之, 肺孤立性结节必须严肃对待, 必须密切结合临床资料, CT扫描, 配合手术治疗, 才能对该类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 可以使该类患者的病情对的确诊率进一步提高, 为其进行进一步的有效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

参考文献

[1]宾精文.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 2008, 6 (4) :24-27.

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及治疗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31例, 年龄34~81岁 (平均58.2±2.1岁) , 男18例, 女13例, 肺部单发、最大径不超过30 mm的结节影。

1.2 临床表现

有咳嗽, 咳痰症状14例, 痰中带血4例, 无症状13例, 所有病人均行螺旋CT发现结节, 均完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胸部CT增强, 痰抗酸杆菌检查, 痰脱落细胞检查。

1.3 诊断方法

发现病变后, 采用东芝Aquilion64排螺旋CT机对整个病灶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PENTAX、FB-18BS) , 每个患者均留痰行抗酸杆菌检查, 痰脱落细胞检查。根据孤立性肺结节CT及增强诊断特点, 进行筛选良、恶性 (具体如下) , 并行病理检查。见表1。

①周围型肺癌:结节表面边缘凹凸不平, 呈放射状或毛刺状改变, 结节附近或周围的血管束向病灶集中, 或受牵拉向病灶移位, 或直接与病灶相连, 少数肺癌可见钙化和空洞。

②结核球:结节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边缘清楚, 球内可见钙化, 球周边可见环形钙化, 有时近心侧可见偏心小空洞, 结核球内侧肺内有时可见引流支气管, 大多数结核球可见卫星灶。

③炎性假瘤:CT扫描常呈楔形三角形、或类圆形, 常好发于胸膜下, 边缘清楚, 密度均匀, CT增强扫描呈高度均匀性强化。

④曲霉菌感染:为多发或单发结节, 单发时常见结节周围环绕着较低密度影 (磨砂玻璃密度影) , 病变常位于胸膜下。可坏死形成空洞, 空洞的内壁常光滑, 洞内常无液平面, 若空洞内出现含气新月征或洞内见球形病灶, 则强烈提示真菌感染。

⑤肺错构瘤:CT表现为肺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结节, 多位于肺的外围区, 边缘清楚, 可有浅分叶。多数错构瘤薄层CT扫描可见脂肪密度, 脂肪密度对错构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软骨型错构瘤可见钙化, “爆米花”样钙化是错构瘤的特征性表现。肺错构瘤行增强CT扫描时, 强化不明显。

2 结果

所有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痰结核涂片检查均阴性。肺CT倾向于恶性肿瘤22例, 良性9例, 31例患者27例在该院或外院经肺穿刺或电视胸腔镜下活检, 5例因年龄等原因未行活检者, 到外院行PET检查均怀疑肺癌。以上肺部螺旋CT诊断恶性率的22例中经病理证实18例为肺癌, 正确诊断率为82%。见表2。

3 讨论

该组22例肺癌患者, 有分叶征14例, 发生率64%, 有毛刺征12例, 发生率55%, 与以往文献报道接近[1]。良性结节一般很少出现分叶征及毛刺征, 但也有时会在病变中出现, 20 mm以下病变占4%~29%。多数为浅分叶、长毛刺。所以肺内结节出现深分叶及短毛刺征, 应首先考虑恶性可能。胸膜凹陷征和血管集束征出现机会也比较高。该组有空泡征的2例, 发生率9%, 结节内出现空气支气管征和空泡征的病理基础是周围型肺癌包埋含气支气管和肺泡或病灶组织坏死排出或坏死组织脱水, 体积缩小形成小空腔。虽然出现此征像的概率不高, 但应该可以作为确诊肺癌的重要征像[2], 含有磨玻璃密度的结节伴部分实性病例有14例, 恶性率64%, 与以往文献相符[3]。增强扫描在孤立结节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特别是在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结节内的增强CT值以30 Hu为阈值, 该组22例中以增强CT值﹥30 Hu为标准, 18例诊断正确, 正确率为82%。注药后结节无增强或轻度强化, 特别是增强后病灶CT值增加<15 Hu, 在排除部分容积效应及人为影响后, 能作为诊断良性结节的重要指标[2], 有2例结核误诊为肺癌, 有学者认为, CT增强值>60 Hu时炎性结节可能性大[5]。

该组31例患者, 有钙化3例, 1例为结核, 1例炎性假瘤, 1例是错构瘤, 结核球由于血供的原因常发生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 其内部常有钙化, 周围有卫星灶及纤维条索形成, 软骨型错构瘤可见钙化, “爆米花”样钙化是错构瘤的特征性表现。

该组病例有5例经PET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诊断肺癌, 因年龄等原因未行病理检查, PET是一种无创性高分辨率的影像技术, 在肺部孤立的肺结节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因价格昂贵, 不能普及, 且PET检查敏感性95%, 而特异性为81%, 有假阴性, 假阳性的可能, 不能替代病理检查。

该组27例行活检或行手术定性检查, 在难以判别良恶性时, 应据肿瘤的大小给予指导性建议, 对于直径10 mm及以上的结节, 尽可能采用细针活检、经胸腔镜或手术切除等方式取得组织学诊断, 以便指导下一步治疗。

对于不确定结节或病灶<10 mm者随访复查, 根据患者年龄, 吸烟史, 结节特点, 一般间隔3、6、12、18、24个月各复查1次, 发现增大时应及时采取措施, 如果没有变化可以不再复查。

对于发现肺部结节, 螺旋CT诊断仍然是主要手段, 纤支镜诊断率低, 可以应用多种手段评价, 正确地评价结节的性质不仅可以使恶性结节的病人早期得到及时的手术治疗, 而且可以让良性结节的病人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参考文献

[1]冀栓猛.CT扫描对肺部孤立性炎性结节的诊断价值[J].河北医药, 2009 (14) :1809-1810.

[2]马志民.孤立性肺结节的CT诊断[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26) :246.

[3]包红菊, 黄健安.肺结节病37例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 2010 (4) :488-490.

[4]魏君培.64层螺旋CT在肺部结节病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8) :1317-1320.

肺部孤立性结节胸片与CT分析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病中, 男12例, 女8例。恶性肿瘤14例:其中腺瘤6例, 鳞癌4例, 转移瘤3例和小细胞未分化癌1例;良性病变6例:其中结核球5例, 炎性假瘤1例。年龄40~68岁, 平均52岁, 其中恶性病变患者平均58.4岁, 良性病变患者平均52.5岁。20例<3 cm肺内孤立性结节, 包括有钙化、空洞及胸腔少量积液的病例, 但不包括肺不张、阻塞性肺炎及胸膜肿块的病例.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普通国产400mAX光机及日本东芝TCT-300s 全身扫描机。根据X线胸片及CT纵隔窗测定结节的长径2 cm以下者在常规X线胸片后再做CT5 mm簿层扫描, >2 cm以上结节均在常规X线胸片后再做CT 10 mm常规层厚扫描, 必要时做簿层扫描。关于CT征象评定标准参照文献[1]。

2结果

2 cm以上的结节为大结节, 有12例, 平均直径为2.95 cm;2 cm或2 cm以下的结节均为小结节, 有8例, 平均直径为1.5 cm。根据上述情况, 进行X线胸部正侧位片及CT正确对比度的窗宽窗位检查, 再观察结节界面、周围及纵隔情况, 对显示结节的内在表现进行对比分析。

3讨论

3.1 肺内孤立性结节的X线胸片及CT表现

3.1.1 空泡征、空洞及钙化

一般空泡征仅见于肺癌, 在X线胸片上显示欠清晰, 但在CT上为结节内多发较小的透亮区;空洞在结核球出现率较高, X线胸片病灶呈簿或厚壁空洞, 一般其结节>1 cm, 但结节内直径<1 cm的空洞, CT显示要优于常规X线胸片。钙化既可见于肺癌也可见于结核球[2]。肺癌钙化占恶性病变的10%, 可表现为散在斑片状钙化, 或中心片状及偏心点状、结节状钙化。而结核球可出现各种类型的钙化, 如一致致密钙化, 斑片状、索条片状及点状钙化等, 均一致钙化可提示为结合球诊断。在X线胸片不能发现的而CT扫描密度分辨率高均可出现。但也有的钙化病灶结节不能排除肺癌诊断的可能性。

2.1.2 结节的边缘改变

一般不管是在X线胸片还是在CT扫描上表现有深分叶征、棘状突起及毛刺。毛糙并伴有肺门模糊、增大、纵隔淋巴结肿大、小量积液等改变以肺癌为多见[3], 部分结核球及炎性结节也可出现分叶征、毛刺征等改变[4], 但毛刺征出现率在肺良恶性病变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肺癌表现毛刺为粗长、细长、粗短及细短、细长毛刺为多见。

2.1.3 结节的邻近改变

在常规X线胸片未显示小的卫星病灶。本次病例均为CT扫描发现;根据结节邻近的卫星病灶表现结节周围散在小点状或小片状阴影[5], 认识与发现这种病灶有助于提示结核球的诊断。另一种表现主要是胸膜侧胸膜下出现小结节, 其形态类似原发灶有毛刺、分叶等或有胸膜改变、增厚、积液等;本组织癌后一种表现有4例, 称之为母子灶, 这种病例常伴有同侧肺门模糊增大、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但对轻微的胸膜改变在良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2.2 毛刺改变与病理对照讨论

在对X线胸片或CT显示毛刺改变5例, 其中周围型肺癌4例, 炎性结节1例。肺癌的毛刺影响在X线胸片及CT上的改变近于病理所见, 病理上见肿块内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增生, 肿块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增厚, 呈索条状指向肿块。鳞癌、CT上侧胸膜可见多条类似粗长毛刺改变, 有学者称之为章鱼征[6], 病理上为阻塞的细支气管及小血管明显扩张, 其内充满渗出液。1例炎性结节在X线胸片及CT均显示边缘模糊, 类似毛刺影, 病理上为结节周围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及堆状大小不一淋巴滤泡。

2.3 纵隔淋巴结肿大与肺结节良恶性的关系

纵隔淋巴结肿大测量标准为最短径>10 mm, 但在发现肺部恶性肿瘤患者14例中, 除5例在X线胸片上诊断有肺门增大模糊或纵隔影增宽 (转移) 外, 其余均为CT诊断。肺内良性病变6例在X线胸片及CT扫描均未发现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 (转移) 。

2.4 良恶结节鉴别

绝大多数直径>3 cm的肿块是恶性的, 而<3 cm者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临床表现、病灶的形态、密度、边缘及邻近改变等进行综合分析[7,8]。除2例在X线胸片上与CT基本确诊为良性肺结节外, 其余均靠CT征象来辅助良性结节的诊断, 主要表现:①小卫星灶;②均匀致密的钙化;③结节边缘光滑、规整;在本文5例结核球内均可见此种改变结核球内均可见此种改变, 可能与淋巴管引流有关;⑤<3 cm病灶如出现空洞以良性病变为多见。以下征象有助于提示恶性病变:①母子灶;②空泡征;③病灶边缘深分叶、刺状突起、毛刺或毛糙;④伴有肺门模糊或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少量胸腔积液等。

参考文献

[1]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35-95.

[2]罗斗强, 石木兰, 吴宁.似肺癌的不典型肺结核.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3, 12:158.

[3]李铁一, 冀景玲, 马大庆.肺内孤立结节的CT诊断-普通X线与病理对照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 1989, 23:346.

[4]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318-349.

[5]高元安, 张松智.肺转移瘤的特殊CT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 36:135.

[6]朱斌, 何望春.肺癌的CT诊断研究.临床放射性杂志, 1998, 7:311-314.

[7]陈江浩, 张洪新, 黄学胜, 等.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P53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间关系的研究.中华肿瘤杂志, 1998, 20:361.

上一篇:外语能力标准下一篇:苏北乡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