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的有效指导

2024-05-13

小学生习作的有效指导(精选十篇)

小学生习作的有效指导 篇1

一、作前准备, 厚积薄发

1. 观察和体验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观察、体验生活, 这样既能解决好习作素材的储备问题, 又能唤醒学生的真实情感。实践中, 要将日常引领和典型设计相结合。如写一次秋游, 可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小土坡、小花坛、小鱼池, 带领学生到田埂上漫步、在花丛中嬉戏, 指导学生将喜欢的秋景拍下来。这样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 才会有话可写。

2. 学习习作方法

习作的方法不是在习作课上学会的, 应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渗透的。如开头结尾、构段方式、修辞运用都应该在阅读课中尝试运用, 还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摘抄, 并进行点评, 这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习作能力很有帮助。

3. 开展活动, 提供习作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应该为学生多开展一些活动, 以提供习作素材。如“拔河”“两人三脚行走”“手抄报比赛”“订纽扣比赛”等。活动中, 每个学生都有了亲身经历, 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这样写起文章来就轻松多了。

4. 小练笔储备

如果我们把文章的难点提前让学生思考, 并且试着去写, 那写起整篇文章不是轻而易举了吗?如:拔河比赛时同学们的表情就可以作为单独的小练笔素材。“拔河时, 运动员的表情神态各异。你看, ……”等到写拔河比赛时的表现时, 学生已经对这样的画面有了恰当的描写, 到时候拿来就用。一个个小片段的练习, 化繁为简, 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又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课中指导, 自由表达

1. 例文解读, 帮助习作

苏教版习作教材中大多配有例文, 这些例文短小精悍, 富有典型性, 对学生独立习作大有帮助。在习作指导课上, 我们应充分重视习作例文的学习。习作例文内容大多浅显易懂, 只要学生用心去读, 就能有所收获, 我们不用繁琐地讲解。同时, 提醒学生不要依葫芦照抄, 要放开手脚, 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

2. 创设情境, 激活储备

作前准备, 让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感觉, 但还需创设与主题相符的情境, 以进一步激活学生表达欲望。苏教版三上“习作5”要求学生选取喜欢的一种动物设计名片。课始, 我们可播放学生参观动物园的录像, 随着动物一一亮相, 学生的情绪也渐渐高涨: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神气威猛的老虎、、美丽优雅的孔雀、温顺可爱的羚羊……引来学生的阵阵议论。随着镜头的推进, 一张张悬挂在动物园的动物名片出现在学生面前, 大家饶有兴趣地阅读着、讨论着, 习作兴趣被激发, 人人想为喜欢的动物制作名片。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想与动物园联系, 将同学们制作的名片挂到动物园, 与大家分享。

3. 聚焦素材, 自由表达

学生习作, 必须在作前准备大量的素材, 从中选出最具说服力的素材。在此过程中, 老师要给予正确的价值引领, 拓展学生的思路, 提供方法支持, 对于个性思维、创意表达要给予鼓励;对于思维偏差、表达有误的地方要及时修正和引导。

4. 静心写作, 巡视指导

当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积累, 我们进行了及时的指导后, 就应营造安静的外部环境, 让学生迅速地动笔起草, 教师在巡回中发现共性的优点和问题, 并对确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三、自主评改, 多元互动

1. 激发兴趣, 乐此不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乐此”, 才能“不疲”。为了把修改权利充分地还给学生, 我们首先要激发学会评改习作的欲望:这是学生进行评改的内在动力, 也是提高他们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里特点, 师生共同搜集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修改文章的轶闻趣事进行交流:贾岛“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细细斟酌;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由曹雪芹“批阅十载, 增删五次”尚留遗憾;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全文不足四千字, 改动的地方竟达160处之多……在故事中, 学生不仅受到“文章不厌百回改, 反复推敲佳句来”的深刻启迪, 也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2. 教师引领

在引导学生学习评改的起始阶段, 我们应“下水”示范, “领”学生一程:首先, 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习作, 通过多媒体映示在屏幕上, 让学生自己说说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其次, 我们用规范的修改符号, 进行删、增、调、换、划等, 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整个修改的过程;再次, 我们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选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进行讨论;最后, 示范写评语, 写评语时, 先肯定习作中的闪光点, 然后婉转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我们给学生一盏灯, 他们会给我们一片光明;用心写好习作评语, 它一定能成为撬动学生习作强有力的支点。

3. 自主评改

即学生自己读后评改。习作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 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 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 但通过推敲, 还是有不少地方自己可以修改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主评改的意义, 交给学生评改的方法, 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

4. 互动评改

一是生生互动评改。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评改, 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能让习作作者受到启发, 亦能从他人习作中吸取闪光点。这样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尝到了乐趣, 愿意去钻, 乐意去研, 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活”起来。二是师生互动评改。即我们教师批, 学生改;或学生眉批, 我们总批。三是家校互动评改。即让家长也参与到习作评价中来, 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习作情况, 另一方面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自己习作的重视, 从而更愿意写出精彩的习作。其实, 家校评改更多的不是方法的指导, 而是对学生习作的精神支持。这几种方法交替使用, 必然会让学生体会到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要“改”你千遍不厌倦。这样逐渐养成自觉修改习作的习惯, 形成自由写作的能力, 提高习作教学水平。

小学生习作指导的有效性研究 篇2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马头牛嘴对不上。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

一、作文与生活相结合“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

二、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

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三、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句、精彩片段等。

三.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三.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昕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柬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四、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印象很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很容易接受,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上一个等级,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五、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小学习作指导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篇3

一、明确目标,关注全程

对于习作指导课,我们首先要明确指导什么。倪文锦教授指出,一般说来,写作课程的内容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可供学生理解、模仿的作品;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方面的写作知识;三是具有课程意义的写作实践活动。”而我们的习作教学没有独立的体系和教材,长期依附于阅读教学,是教材中很小的一部分。课本中的习作教材一般就是百十来字的要求和一两篇例文。这就造成习作教学内容的相对缺失,老师们不知道习作教学究竟教什么。

习作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作品目标和过程目标,在作品目标和过程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习作情意。说到作品目标,大家可能要说,新课程已经淡化了写作技巧的要求,什么主题明确、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内容具体、描写生动、语句流畅,什么记叙文的六要素,应用文的格式与部分等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几乎没有作具体的要求。其实,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机械灌输写作知识,急功近利,让孩子变得怕写作。但终究写成怎样的文章,文章怎么才是好的,学生应该有一些认识。只不过这些认识不应该是概念化的,而是具体可感的,学生可能说不出,但有深刻体验的。例如:美国麦克劳·希尔公司出版的《语言艺术》五年级教材第六单元的习作是《写一个故事》,教材就明确提出: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有以下特点:有一个有趣的开头,有经过和结尾;描述环境,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有人物的行为动作;一个有悬念的情节,最后如何解决;总有一些人物对白。再说过程目标,我们以往都容易忽视孩子写作策略的培养,其实习作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才是学生最需要指导的。目前兴起的过程教学理论关注整个写作过程的全程指导,“不再把重点放在语法、篇章结构的语言知识上,而是放在内容的创生策略和文章的组织、结构、修改策略的运用上。它认为在制定计划、寻找素材、撰写草稿、修改编辑的写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大量的写作思维的技巧、方法和策略。”刚刚说到的美国《语言艺术》教材在习作的认识、构思、搜集材料、起草、修改、同伴阅读、校对、发表等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指导,例如《写一个故事》的构思阶段的过程目标就有:

1.明确写作的目的和读者。写故事的目的是用你的想象来娱乐读者和听众。在写作前,考虑好你的读者群是谁,谁会欣赏你的文章?什么样的故事会吸引他们。

2.选择一个主题。在你大脑中设想一个可行的主题。你也许会想到某些熟悉的人的经历,或者就是你想象的。然后选择一个你认为读者会感兴趣的主题。

3.组织故事的情节。选好主题后,要列出情节提纲。你的故事中包括一个悬疑和解决的办法,同样要列出环境和任务,然后组织你的思路,可以用图表帮助你整理思路。

二、创设情境,激活储备

明确了目标之后,我们要努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言语和生活储备。写作是对学生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的综合考查。但是我们发现,孩子平时学习辛辛苦苦,费时颇多,但到了习作时仍旧是搜肠刮肚、抓耳挠腮,难以下笔。问题在哪儿呢?主要是平时的积累没有被激活。我们要创设适宜的课堂情境激活孩子的生活感悟,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让孩子愿写、乐写。

1.利用声音创设情境。让学生“与音乐对话”,通过欣赏不同风格和不同内容的乐曲和歌曲,如《摇篮曲》《好一朵茉莉花》《动物狂欢节》组曲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想象作者所表达的意境。通过大量的铺垫之后,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拟题、选材、作文。其实,利用声音创设情境时,往往一个敲门声或者刹车声,就会让孩子一下子思绪万千。

2.出示实物创设情境。下雨天,可出示一把小雨伞,让学生联想。有了丰富的记忆表象储藏,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描写细腻的习作也就会诞生了。

3.通过表演创设情境。如观看了小品《司机一滴酒》后,学生们文思泉涌,《司机朋友,与酒bye bye吧》《〈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的自述》《我最喜欢的一句公益广告用语》等习作令人刮目相看。

4.学科整合创设情境。一次作文课上,我先出示了几个图形:六边形、椭圆形、三角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要求学生选其中一个作为基本图形进行添画,画出一幅有意义有趣味的图画。学生兴趣盎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画出了几十幅很美的画,鱼医生、乡村小屋、飞碟……接着揭示题目《我画成了______》,引导学生写出作画的过程、感受。这样把数学、美术与作文整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及审美能力,充满童真、意趣,让儿童乐在其中。

情境创设出来以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碰撞,激活孩子的思维,激活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请看这一则案例:

浙江温州李积良老师曾经上过一节作文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一道填空题,要求学生回答:“海水是咸的,河水是 的。”

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

这时一个学生认为:河水是甜的!话一出口就遭到同学们的集体反对。

这时,老师没有简单否定,而是耐心地说:“别急!我们让这位同学说说他的理由吧!”

学生回答说:“有一次,我与爸爸赶路,走得既累又渴。爸爸让我在河边歇息,我趁爸爸不注意时,喝了一口清清的河水!真爽!甜到心里。”

受这个同学的启发,同学们思维打开了。

有的说:老师,我认为河水是苦的。因为家乡小河污染严重,垃圾污水全冲入小河。

有的说:老师,河水是无私的。当农民伯伯的农田需要灌溉时,它总是奉献自己。

各种观点纷纷涌现,最后老师要求同学们以“河水是 的”为话题写一篇日记,要充分地说明自己的理由,尽量用上自己学过的语句,同学们非常乐意。

李老师给了学生思维充分碰撞的空间,有效激活了孩子的生活经验,可谓异彩纷呈。

我们在激活生活积累的同时,也要激活语言积累,创造语言与生活的美丽邂逅。例如谈永康老师在执教四年级《橘子》作文指导课时,第一个环节就是“读一读,积累语言”,大家一起复习了一组与植物描写有关的词语和句子,一下子就激活了孩子以前学过的同类课文与词句积累。

当然,语言的积累与激活,仅仅依靠习作指导课是不够的。我们平时就要注意这方面的努力,改变学生有生活无体验、有体验无表达的状况。如阳春三月,柳枝轻拂,带着孩子们站在高高的柳树下,一边细细欣赏眼前如画的美景,一边深情地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细雨蒙蒙,斜风煦煦,孩子们在风中在雨中时而追逐奔跑,时而静下心来轻读:“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东方破晓,面对喷薄而出的红日,孩子们放声朗读《海上日出》;暮霭低垂,华灯初照,孩子们悄声细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孩子们总能在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之中找到情感的共鸣,促进体验的升华,增强生活的感受。

三、指导修改,实践提升

孩子的作文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感悟和提升的,在学生构思、起草之后,我们要关注学生在作文时的指导。因为作前指导,孩子们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了习作目标、内容,作中指导重点应该放在孩子自己的修改以及同伴之间的交流上。只有孩子能找出自己或他人习作的问题,并能修改到位,孩子才具备了相应的习作能力。老师可以根据习作的目标和孩子的实际,制定相应的修改清单,引导孩子自改与互改。修改清单其实就是关注孩子习作草稿中比较集中的问题或者是本次习作重点训练目标。

在修改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灯塔示范法”,即组织学生发现、推荐亮点,以此作为参照指导修改。也可以采用“抛锚唤醒法”,即初次习作之后通过文本比较、交流互评,设置矛盾冲突。以矛盾为核心,让学生分析、辩论不同的习作方式的优缺点,引发对习作思维过程的有意关注与思考,进而修正自己的表达。

无论是什么方法,都是在教师引导之下,同伴之间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没有教者居高临下的氛围,没有教者生拉硬拽的意志,但也不缺乏教者有效的引领和指导。

(徐金贵,海安县实验小学,226600)

小学生习作的有效指导 篇4

这里所说的有效积累包括阅读和背诵两条途径。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 现代小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 单靠老师的力量在短期内很难解决这个问题。所以, 我认为大量阅读是解决小学生在写作中“无话可说”的有效手段。

读要得法。一是要会摘记, 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把遇到的优美词句、有用信息用读书笔记的方法记录下来;二要善交流, 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阅读心得的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开拓思维, 深化思想;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会背诵。同时学生也可以从诵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章法情感、遣词造句的熏陶。

二、拓展个性, 有效放开

这里所说的有效放开包括习作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1. 习作内容的放开

写作素材是以生活为源泉, 同时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用写作来记录生活、体验生活、丰富生活、享受生活, 来剖析自我、表达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写作是学生真实生活的需要。习作内容的放开, 是指丰富学生生活, 让学生逐渐学会探寻写作之源。

2. 习作形式的放开

要让学生自由地写作, 像树一样自由生长, 像花一样自由呼吸。习作形式的放开, 是指采用多种写作形式,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自由奔放地表达。

三、观察生活, 有效习作

“万丈高楼平地起”, 这高楼看做一篇作文的话, 那么楼房的材料就是平时的练笔了。而练笔的素材哪里来?简而言之, 就是来源于观察和现实生活。

1. 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 如何汇积生活中的写作源泉呢?我认为: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材料, 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 积累的素材就越多。

2. 在生活中开展习作活动

前一段时间我听了东坎实小陆琴老师的一节作文课, 她是模仿 (其实模仿也是一种再创造) , 她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带领孩子们完成了一篇作文。这一次听课让我感受到, 作文难, 那是离孩子的生活太远了, 孩子们无话可写, 长久下去也就怕了。这一次她与孩子们交流的是自己的名字, 从讨论是否喜欢自己的名字开始, 到为自己设计名字, 再到做“点名”的游戏, 整个指导过程与孩子的生活紧密相连, 大家自然兴趣盎然。边交流、边游戏、边写作, 在欢笑中、快乐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一篇作文了。想想, 在外面的习作教学中, 如果再多一些这样的、与孩子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安排和设计, 那孩子还会厌烦、害怕作文吗?此外, 进行习作指导时还应该记得仿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四、评价及时, 有效指导

1. 在评价上做文章

如何评价学生的作文是一项必须重视而难以做好的工作。我在评价过程中也是充分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从正面入手, 激发兴趣, 为学生的阅读与习作提供心理保障。

2. 在指导上讲技巧

孩子到了学校最喜欢的就是交流, 交流其实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所谓“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我坚持每周一节课外习作指导课, 而这有限的一节课中我会做两件事, 一是交流:首先分小组, 每位组员把一周以来自己习作中最精彩的片段向大家汇报, 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上台交流;二是推荐:教师将会利用最后十分钟, 推荐一本优秀习作, 一般会采用赏析的方式进行, 力求形成期待。

浅谈小学生写人习作有效指导 篇5

浅谈小学生写人习作有效指导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不愿意墨守成规,大胆创新,更多的是努力激发孩子的写作欲望,有话写,愿意写,并给予孩子有效的,但不死板指导,创设大语文的教育环境,注重了作文内容、形式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下面我就来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谈对小学生写人习作的有效指导。

1、将写人习作教学贯穿于阅读教学之中。

写人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可以说是唇齿依依,关系紧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多学生,甚至很多老师都不能很好地将其融汇贯通。说起我们的教材,那可真算得上是一本本优秀的作文典范。每一篇课文,都是专家们一次又一次地斟酌讨论,联系我们的学生认知特点,精挑细选的美文。而且,每一个写人单元都会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编排,后面也一定会安排同一主题的习作训练。因此,我们为何不在阅读课堂上下功夫?让学生爱上阅读课,进而爱上写人作文课。

从单元备课入手,找阅读教学和写人作文教学的结合点。每一篇课文,都有无数知识点,也有无穷的可挖掘的地方。但每篇课文教学时,我们都涉及方方面面,设计无数个问题,老师和学生势必都会感到疲惫。我们可以以单元主题为统帅,突显每一篇课文的精华及特色,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感悟、交流,发现内心深处的理解和升华。

审视教材,超越教材。大教育家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遵循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原则,循序渐进。听,听教材的声音,听老师同学的介绍、朗读及感受;说,大胆地、积极地说说自己的感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充分地、多种方式地读,遇到优美的地方,还要努力地背诵,让那些美的环节不要成为匆匆过客,而永久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写,我们可以把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当作习作例文来讲,从习作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线索,通过这些范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写作的一些方法和技巧,进行适当的小练笔,有时候也许就是几句话,一个小小的片断练习。

2、抓住人物标志特征

在中高年段写人类习作教学研究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反复强调所谓的外貌描写不仅仅是指人的“面部”描写,它还包括人物的身材、风度、体态、举止、音容笑貌、生理特征、穿着打扮等。要根据习作内容需要去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做到有针对性地写出人物外貌的独特性。如可以重点去写人物的眼睛;可以重点去写人物的头发;可以重点去写人物的手;可以重点去写人物的帽子;可以重点去写人物的胖;可以重点去写人物的穿着等等。同时还要考虑,人物外貌描写不仅仅要做到形似,还要考虑如何写才能传神。也就是说,不能只去考虑静态的外貌描写,还要注意人物描写呈现出动态的神韵。因为,外貌描写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外在的精神风貌以及内在的品质服务的。故此,教师要强调描写人物的外貌时不能随意地去下笔,要充分考虑习作中的每个人物,在性格、精神风貌以及内在品质等方面有哪些独特的地方。研究实践表明,通过小学生的仔细观察、鉴别,小学生惊喜地发现即使是孪生的兄弟姐妹,他们各自的服饰、风度、性格、气质、品质等方面的都有着一定的差别。有的大大咧咧,有的办事谨小慎微;有的不修边幅,有的注重仪表;有的性格内向,有的活泼好动等等。因此,到了高年段不能再像中年段那样一写人物外貌时,就是那众人一个模样的“长长的脑袋,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大大的嘴巴”了。只要方法得当,坚持细致观察、反复训练,小学生就能够逐步抓住描写对象的外貌特点。因为只要抓住了体现人物外貌特征的重要标志,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有针对性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把人物写活,让读者感觉习作中的人物有立体感、可触感、鲜活感。

3、把握人物的动作特征

在写人作文教学流程中,教师要使小学生明确,作文中的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的具体环境中活动的。作文也正是通过人物所做的事情,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只有逼真的行为描写,才能把人物写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生动感人。如果没有行为动作描写,人物就会定格。只有把人物的行为动作加以细致的介绍,把人物在特定的事件中的表现加以具体的描写,才能使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才能用事实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品质、地位、处境、状态,怎样才能训练小学生进行行为描写呢?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了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让小学生去自己观察周围熟悉的人,可以是老师、父母、邻居、小伙伴;可以是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幼儿等,通过观察各种人物的动作小学生会发现,有的人动作敏捷灵巧,有的人动作笨拙迟缓,有的人动作步伐轻盈,有的人蹑手蹑脚,有的人健步如飞,有的人大摇大摆等。在进一步的观察研究,小学生发现,人的习惯动作与其性格、品质、身份、健康、地位、处境、状态有着一定的密切的关系,行动蹑手蹑脚的人性格比较内向害羞,行动大摇大摆的人性格思想比较开放,行动敏捷灵巧的人性格处事比较洒脱,行动笨拙迟缓的人性格比较胆小怕事,还发现有病的人行动比较迟缓;小学生走路时时常蹦蹦跳跳的,老师走路沉稳大方。此外,由于人物的品质、地位、处境、状态等等不同,其行为动作也不尽相同。只要坚持训练,小学生会渐入情境,会在平素的日常生活中去有针对性的观察,去寻找出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习惯性动作的细节来,借以描绘出各种不同的生动形象人物来。

4、捕捉人物的语言特点

对人物的语言和对话的描写,就是所谓的语言描写。而人物的语言描写不仅仅要符合人物的心理、性格,还要符人物的职业、年龄、地位、身份、思想、经历、教养、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

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小学生去观察、去比较、去分析,小学生发现老师和农民的语言就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老师讲话大都与教育教学有关,平时的谈吐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成分,而农民讲的语言大都与种植养殖有关,平时谈吐时语言也相对比较随意一些,这就是职业带来的自身特点。

再如,通过研究小学生发现老爷爷的语言与幼儿的语言也有一定的差异。老爷爷说话沉稳,有板有眼,小朋友说话善用一些口头语,语言比较幼稚、天真。这是年龄的差异带来的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然而,即使是同一职业、同龄同一性别的人,每一个个体也有其各自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表达特征。这一点是通过观察、比较、对比、分析,小学生发现的。在同班同学中:都是小学生,都是同龄人,又都是男生(女生),有的人非常有趣,幽默诙谐;有的人拿腔端调,刻板枯燥;有的人口无遮拦,快言快语;有的人老成持重,不慌不忙;有的人比比划划,绘声绘色;有的人有板有眼,娓娓道来等等。

在观察、探究过程中小学生还发现人物语言也是人物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正像俗话所说“啥人说啥话”,恰如成语所言“言为心声”。小学生总结出来了诸多种人物在思想感情方面的特点。如,有的人是热心肠;有的人是刀子嘴豆腐心;有的人为人冷漠等等,这些思想感情都可以在人物的语言中得到充分的流露,使读者“闻其声,如见其人”。

通过探究实践促使小学生知道了在习作中进行人物的语言描写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描写对象的语言特点。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去生编硬造“语言”了,换言之,更不能无原则地像从前那样的一味地将自己的语言习惯强加在不同人物的身上。由于方法得当、坚持强化训练,小学生的作文中不难发现不同人物所具有的独特的个性语言。同时还注意训练让小学生写出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这样,熟能生巧,小学生逐渐的就会写出作文不但能如闻其声,又能如见其人的习作来。

让小学生明确无论是写人还是还是记事作文,都离不开写人。因为是人在做事,事在人为。但是,写人作文不必像记事作文那样侧重写事,去注重事情的完整和具体,不必要把事例的几个要素一一写明。写人作文就是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情,有针对性的来反映人物的品质、性格、兴趣、爱好等特点。再就是,一是通过阅读教学训练小学生学会确切地使用好每一个动词;二是积累行为词句,三是布置观察作业用好行为动词。坚持训练,小学生会生动传神地把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爱好等准确地刻画出来。

5、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所谓的心理描写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活动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突出人物特点。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小学生发现,人物心理活动有着复杂的特点。人在不同场合,遇到不同的情况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如,一位小学生写道:期中考试成绩发表了,语文我得了99分,数学得了97分,我和妈妈的心理都非常的高兴,妈妈一个劲儿地亲我。谁料,乐极生悲,我一不小心,把书桌上的水杯刮掉了,“啪”的一声水杯落在地面上,粉身碎骨了。妈妈见她心爱的水杯碎了,对我好一阵数落,原本高高兴兴的我,心情一落千丈,委屈的泪水一下子流了下来。在研究中发现,只有让小学生要走进习作人物中的内心世界里,以“人物”的视角观察,以“人物”的心理去揣摩,才能把“人物”的心理状态、思想活动和复杂的感情展示出来。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具体的刻画,反映人物内在的感情的形式、发展和转化过程,才能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

小学生还明确了几种常用的心理描写方式。第一种是直接描写。就是人物在想什么。换言之,就是直接把人物心理活动用文字表述出来,在文中常用“他想”、“他觉得”、“他感到”、“他认为”、“他强调”。这种方法旨在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揭示人物的思想内涵;第二种是人物的内心独白,也叫自白。就是用人物的“自白”或默想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这种方法可以自然而真实地挖掘人物心灵深处的隐私和潜意识;第三种是用人物间的对话来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第四种梦想、幻觉和梦境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梦境、梦想、幻觉实际上都是人物内心活动的折射,他能把人物深层的心理表现出来。

小学生习作的有效指导 篇6

[关键词]有效 积累 习作素材 农村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87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作文的素材都是从生活中获得的,学生的所见、所听、所想、所感均来自生活。生长在农村的学生不像城市学生那样住在“鸽子笼”式的高楼里,只见“四角的天空”。农村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广泛的生活,农家生活有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要想让农村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教会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广泛挖掘和积累习作素材。

一、从日常生活和嬉玩中积累写作素材

有人说,农村学生见识少,生活单调,没啥可写。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其实,农村学生有着令人惊奇和羡慕的生活。如上山摘果、放牛羊;下田割稻、抛秧;下河摸鱼虾、捡田螺;闲时烤红薯、玉米,在树下玩游戏等。这些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利用好这些素材,就能写出许多富有情趣的文章来。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作文,要求以乡村生活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在作文指导课上,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做过哪些有趣的事,再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写下来。由于学生本就有乡村生活的经验,很容易就写出了《池塘赶鸭》《捉螃蟹》《打泥巴仗》等有趣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充满了乡土气息,言语中透露出农村孩子的淘气和富有生机的生活情趣。如有个学生写的《捉螃蟹》的片段:“在水渠里,靠近岸边有很多水筛孔,这便是螃蟹的洞。用手挖开稀泥,就看见一只螃蟹的大钳,大钳上长着泥团似的手,轻轻一拉,螃蟹便出来了。放它在地上,发现它是横着走的,那样子真可爱……”这字里行间不仅体现了农村学生丰富的生活经历,而且透露出农村生活的乐趣,这是城市学生所不能体会的。

二、从劳动和社会实践中积累素材

农村学生不像城市里的学生那样娇生惯养,养尊处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较强,家务劳动、一些简单的农活都会干。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劳动中去寻找写作素材。如假期时让他们跟父母到田里干活,感受劳动的辛苦与乐趣,同时注意观察农民们劳动的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体会父母的辛劳,同时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

例如,我教五年级上册壮文第八单元场面描写的作文时,很多学生一看题目就喊着:“这么难,谁会写!”接着一个个无精打采起来。我说:“你们见过农民们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见过。”然后我告诉他们那劳动情景就是一个场面,场面包括很多,有劳动场面、竞赛场面等,而写好场面的关键是学会仔细观察,把人物的一举一动细致描写出来。经过我的点拨,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大家都找到了写作的素材。结果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人物的动作描写得非常仔细。如习作《抛秧》中的动作描写:“爸爸左手托着秧盘,右手拿着秧苗,轻轻地向田里一撒,那一棵棵秧苗便稳稳当当地插进水田里,他的动作那么轻盈,好像仙女散花似的……”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后,能自然、轻松地描绘出人物动作。这使他们不仅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还积累了写作的素材。

三、从农村的传统节庆、风俗民情中积累素材

农村的传统节日很多,如春节、灯酒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敬老节等,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不同的村庄还有不同的风俗,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此外,农村还有婚嫁丧葬等习俗活动。我经常指导学生寻找积极向上的节日活动,对农村的风土人情和人事变迁以及人物思想的变化,农村的新风尚、新风俗等进行观察,积累素材,用于写作。

在我们小学作文教学中,要求描写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作文不少,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和六年级的单元作文都有写这一类内容的作文,只是要求不同罢了。由于有了平时的积累,学生写起这一类作文来很是得心应手。如清明节放假时,我布置学生回家写日记。学生有的写回家扫墓的事,有的写与亲人吃团圆饭的快乐情景,还有的描写了家里做的五颜六色的糯米饭。学生交来的日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写传统节日的作文,学生兴趣盎然,情趣高涨,他们在描写传统节日的同时,也培养了热爱民族、热爱生活的情感。

美学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写作素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善于挖掘,再加上教师有效的指导,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农村学生的作文也能写得精彩纷呈、妙趣横生、妙笔生花。

小学生习作的有效指导 篇7

一、以目标为导向,夯实作前积累指导

听觉障碍的存在,造成了聋生语言发展的滞后及对生活的感受比较肤浅、片面,在习作上表现为生活素材、语言文字、表达技巧等方面积累的匮乏。想要帮助聋生夯实作前积累,我们就要有目标意识。

1. 作前的生活积累指导应有目标

实践告诉我们,聋生习作碰到最多的问题是“无米下炊”,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生活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所以作前的生活积累对聋生尤为重要。教师应确立好具体目标,然后紧扣目标安排好活动,指导学生积累生活体验。例如聋校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八次习作《我送您去》这篇看图作文,要求是“看懂图上事物的联系,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事情讲清楚。”而现实是六年级的聋生很少有帮助老人的经历,对这类事件体验不深刻,部分学生还想象出骑自行车驮老人的情景。根据这种情况,作前积累就应以加深聋生对事件的体验为目标导向。可以组织聋生根据写作内容排练一个小品,让他们有意识地去经历整件事情,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让聋生在活动中展开合理的想象和拓展,深化对事件的认识。这样既符合聋生的认识规律,也为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打好基础。

有时作文教学中所需的素材学生没接触过,也很难通过一次活动来解决素材的问题。如第十三册第七次习作,习作对象是小动物,要求“把小动物的外形和活动情况有条理地写下来。”而聋生大部分都是住校生,课堂上即使把某个小动物摆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只能观察到它的外形,而无从知道“活动情况”。像这类习作训练,教师至少应在两个星期前就要以目标为导向,引导帮助聋生完成以下几件事情:(1)单独或合作喂养小虾、金鱼、小乌龟等小动物。(2)把每天的饲养活动及看到的变化记录下来。这样的事情聋生干起来十分乐意,培养了他们喜爱小动物的情趣,也激发了写作的兴趣。两个星期的时间,使聋生拥有了大量生动新鲜的生活素材,对事物认识也深化了。这种作前积累指导为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聋生写起作文来也就不愁“无米下炊”了。

2. 作前的语言文字积累指导应有目标

“语句通顺”应是每篇作文都要达到的要求,但现实情况是很多聋生在完成九年学习,写作时依然存在着较多“语句不通顺”的毛病。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聋生在日常进行手语交流时存在语法不规范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在平时阅读、教学、交流中有目标地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如果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就从语言积累入手,要求聋生平时用手语交流时一定要符合语法规范,多鼓励他们用规范的书面语言进行交流,让聋生多读规范的文章,多进行各种句型的说写训练,多作句子的比较、揣摩,多进行感情朗读,聋生对语言的正误感、优劣感就会逐渐形成,病句也就自然而然地减少了。另外,还可根据习作要求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摘录。例如第十一册第五次习作《写一处景物》,要求写的是自己熟悉的景物,但要写成文章,应经历“感知——理解——表达”这样的一个过程,很多聋生常常会有话说不出来,是因为没有语言的积累。教师若根据训练目标在作文前引导聋生大量阅读、背诵、赏析、摘录描写各种景物的语句,聋生作文时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

3. 作前的写作技巧积累指导应有目标

课文为作文教学提供了范例,每个单元中的阅读课文与习作训练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有一个整体规划,不能孤立的将一篇篇课文教完以后再来指导学生习作。聋校语文教材第十五册、十六册和十七册都安排了数次写人记叙文的习作训练。十五册的训练目标是“能根据主题思想选择材料,用具体事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十六册的训练目标是“能用一件事反映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好品质,要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十七册的训练目标是“能选择几件事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注意详略。”仔细研究一下可得出,总体目标都是学会写人记叙文的写法,但每册的具体目标是有差异的,而这些共同点和差异,在所在单元阅读课文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结合点。因此,教师应该以这些目标为导向,指导聋生在学习相关的阅读课文时有目的地积累相应的写作技巧,进而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与能力。

当然,教师还可指导聋生增加课外阅读量,根据作文训练的目标确定精读与泛读。这种积累也许短时间内看不出什么效果,但日积月累其长期效益将十分可观。巴金曾说过的“我脑子里储蓄着二百多篇文章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说的就是这个理。

二、以目标为导向,优化作中成文指导

成功的教学一定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习作指导的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形成作文能力的过程。作文能力主要应在习作指导课上帮助学生形成,所以我们在习作指导课上应以目标为导向,优化作中成文指导。

1. 根据训练目标,优化信息组合

教材中安排的每一次习作都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对于这一目标,教师还应进行分析研究,确定难点重点。如第十六册第九次习作《我最敬爱的人》有两个目标:(1)初步学会通过写人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的某一方面的特点。(2)懂得人的语言和行动跟人的思想品质的关系,初步学会根据人的思想品质选择人的语言和行动。而第十五册第五次习作《值得我学习的人》的训练目标是“学会用一件事写一个人的特点或精神品质,注意语句通顺,意思连贯”。同是写人记事的作文,目标梯度却不一样了,第十六册的目标是在第十五册写人基础上的新目标,这是来自教材的信息。再分析一下来自聋生方面的信息,八年级的聋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写人物语言和行动的能力,难的是根据人的思想品质选择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把教材的信息与聋生的信息综合起来组合研究后,我们就会知道第十六册《我最敬爱的人》重点训练目标是“选择语言和行动来反映思想品质”。目标明确后,作文指导就不会没有方向,也就避免了习作指导过程什么都要训练,什么都训练不好的局面。

2. 依据训练目标,优化指导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习作的单项训练也好,综合训练也好,例文指导也好,教师“下水”也好,不管选择什么方法,都应该以目标为导向。要依据目标,视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扎实指导,在实施过程中不能随意拔高目标,也不能游离目标。只要能符合聋生的认识规律,能激起聋生强烈的情感,让聋生产生一种写作的欲望,都是好方法。例如聋校语文教材第十五册第一次习作“模仿《桂林山水》写一处美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聋生知道了这是一种“总——分—一总”的写作方法,但真正让聋生按照这种方法布局谋篇进行景物描写,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此时,教师如果以习作目标为指导,在和学生进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以“下水作文”的形式将如何总起全文、如何从几个方面进行分述、结尾如何呼应开头都清晰地呈现给聋生,不仅能让聋生写起来有章可循,有本可模,还可以起到明确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提高了聋生的习作自信心。

三、以目标为导向,做好作后评改指导

鲁迅先生曾说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可见作文评改是习作指导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指导聋生改好一篇文章,我们还是要以习作教学的目标为导向。

1. 基于目标,指导作文评改

目标是否达成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关键。作文评改的依据应该是习作训练的目标,每一次习作,都要以训练目标为评改重点,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无的放矢。例如聋校语文教材第九册,在学习了《公园的一角》后,以《校园的一角》为题进行习作练习。本次习作训练写法上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学会按照一定方位有顺序地观察,写一段话。”教师在习作讲评时,如果忽略了“学会按照一定方位有顺序地观察”这一目标,而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评论描写建筑和景物的词语用得好不好,句子写得美不美上,这样的习作讲评就偏离了训练目标,浪费了时间,也贻误了学生。

2. 强化目标,培养自改能力

聋生写作不可能落笔成章,写作文本身就包括着“写”与“改”。在聋校语文教材第十六册的读写例话中安排了一次作文修改方法知识的学习,但聋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并不是通过这一次读写例话的学习就能形成的。要使聋生明白自己写的作文应该“改什么”和“怎样改”,还是要靠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次次训练,一次次强化来实现。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师应重视评改中的目标强化,着力培养聋生的自改能力,在“改”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这次作文训练的目标是什么,然后根据目标来确定“改什么”和“怎样改”。以十六册的写人记叙文为例,它的教学目标是“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修改重点就应是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能否反映人物的好品质;“言行”是否写具体了;是否有与反映人物品质无关的言行。而第十八册写入记事的习作目标变成“先概括后举例的方法写一个人”,因写人的方法前面已训练过多次,所以修改重点可放在“概述”上。这样评改,重点突出,目标明确。久而久之,聋生逐渐明白了作文写完后应该改什么,怎样改,自改能力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摘要:根据聋生认知的规律及聋校语文教材的安排特点,在作前积累、作中成文、作后评改这三个习作指导环节中增强目标意识,制订出明确、恰当、可行的目标,真正发挥教学目标在聋生习作指导各个环节中的导向功能,才能提高聋生习作指导的有效性。

小学生习作的有效指导 篇8

关键词:小学中段,习作教学,策略指导

一、读读, 是学生习作之门

这里所说的“读读”, 是指让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因为通过阅读, 可以找到习作门路, 获得习作技巧, 积累习作词汇, 拓宽习作视野, 是快速提高习作水平的最佳途径。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有力地见证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中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 认识世界, 发展思维, 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 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作文教学中, 为了引导学生爱读书, 学写作, 我一是紧紧抓住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引导学生阅读。利用阅读课向学生介绍一些令学生感兴趣的新书;开展讲书中故事比赛;举行阅读过的书中的知识竞赛;座谈交流对书中人物形象的看法, 等等。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欲望。二是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世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良好的学习方法, 便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阅读也要讲究方法, 若教会了学生阅读方法, 就等于给了学生的“点金术”。对于阅读方法, 我主要指导学生掌握“浏览”、“博览”、“速读”、“精读”四种常用的方法。“浏览”即在读书时, 对文章的次要部分一目双行, 大略地了解其大概内容, 不需细嚼慢咽、品滋品味, 这样省出时间可在重点部分多下工夫;“博览”则指读的范围要广, 即博览群书, 不仅要读作文书, 还要读科学书、童话书、故事书等, 大体掌握书中文章的主要内容;而“速读”是指默读与思考同步进行的快速阅读, 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默读, 做到眼到、心到, 读与思相结合;“精读”则需对文中描写精彩、含义深刻的重点部分做到细读、深思, 理解其义, 晓之其理。其次, 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做读书笔记, 摘抄一些优美的词句, 并尽量背诵下来, 简单写写读后感受, 等等。

总之, 有效地读书, 才能积累语言, 沉淀情感, 才能笔下生花。

二、说说, 是学生习作之基

新课标指出:说话表达能力的训练是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因此, 在小学阶段抓好说话训练, 提高学生说话表达能力, 显得尤为重要。

1. 指导学生会说

会说, 是学生写好习作的一项重要技能, 说是写的基石, 写是说的再加工。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必须从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做起, 因为只有把话说对、说好, 才能写出句子通顺、条理清楚、内容具体的文章。我在语文教学中, 处处重视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尽量把话说好听, 然后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 指导用词造句, 写简短的日记, 然后下工夫引导学生把话写得具体、生动。例如我指导学生围绕“花园里的花儿真漂亮”这个句子练习说话。我提示:“花园里的花, 从种类上来说……”学生说:“花园里有百合、玫瑰、菊花、月季花。”我进一步启发:“谁知道这些花是什么颜色的?学生说:“花园里的鲜花很多, 有洁白的百合, 有火红的玫瑰有金黄的菊花, 还有紫色的月季花。”我继续启发:“谁能把鲜花的颜色打个比方或把她当做人来说一说呢?”学生说:“花园里的花, 有穿着白色纱衣的百合, 有套着红装的玫瑰, 有披着黄褂的菊花, 还有裹着紫泡的康乃馨。”此外, 我还经常进行扩词、扩句、词语的搭配, 把句子补充完整等练习, 使学生把话说得完整而又具体。

2. 说的训练与写、读、改相结合

对小学生来说, 教师要重视口头的说和文字的表达相结合的训练。它是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把话说明白, 意思表达清楚, 就要鼓励学生, 话怎么说, 笔下就怎么写;要指导学生把话说通顺, 把意思写清楚。在表达训练中, 将说写结合, 读改结合, 采用“说、写、读、改”的模式,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 由通顺明白, 到准确形象, 再到生动。在反复的锤炼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初步达到“出口成文”。

3. 善于营造说的氛围

良好的教学环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 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一个人只有在心情愉悦、情感激动的时候, “话匣子”才能打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时, 一定要注重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说话环境, 注意收集材料, 发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 注意身边的事物, 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 让学生觉得有话想说。例如小学生喜欢听故事, 也乐意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 举办故事会, 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师可以选派几位学生为全班或几位学生讲故事, 讲述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 但教师必须对故事的内容作具体指导, 防止不健康的内容渗入。学生讲完故事, 教师要针对故事内容进行点评, 可以让听的同学发表看法。这样有讲有议, 达到了说话训练的目的。

三、做做, 是学生习作之源

做, 就是直接参与。做是学生积累材料写好习作的最好途径。大多数好文章都是作者亲身实践后写出来的。为了让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 我平时很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各种活动, 有意识地创设习作情境, 引导他们留心观察活动的过程, 然后布置学生作文。

这是三年级学生的第一堂作文课。踏着上课的铃声, 我一手拎着盛满水的塑料桶, 一手拿着一只圆口玻璃杯和几张薄薄的方纸片, 微笑着走进了课堂。

站定后我问:“同学们, 想看魔术吗?”

学生兴趣高涨, 齐答:“想!”

“那可要看仔细呦!看谁把老师做的每一个动作看得清, 记得牢, 过会儿老师让某个同学也来表演这个魔术。”

课堂顿时悄然无声, 一双双眼睛射出明亮的光芒。

“光看不行, 还要记住老师表演时的表情怎样, 说了些什么, 你自己想了些什么。”我进一步提出了要求, 同学们频频点头。

我左手拿起玻璃杯, 放在桶中灌满了水, 小心翼翼地端着, 右手拿过一张薄纸片, 故作神秘地问道:“同学们, 如果我把纸片改在杯口上, 然后迅速把杯子倒过来, 请问纸片会不会掉下来?杯里的水会不会洒出来?”

此问一出, 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室里像炸开了锅, 有的说“会”, 有的说“不会”, 但是还是说“会”的同学多。我笑笑, 没作声, 开始表演魔术。

当我把杯子倒过来, 纸片没有掉下来, 水没有洒出来时, 教室里发出一阵“哇”的惊叹声, 一双双眼睛充满了疑问的目光。

接着我又找了几个同学上来表演, 有的成功, 有的失败。

我问:“这个魔术好玩吗?”

学生不约而同:“太好玩了!”

紧接着, 我说:“既然好玩, 现在老师就让你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吧!友情提醒:从老师走进教室时写起, 到你张大嘴巴, 心中产生疑问为止, 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

不大会儿, 多数学生已经举手示意写好了。通过检查交流, 发现不少学生虽然语句显得不太通顺, 用词不太贴切但结构比较完整, 条理也比较清晰。我告诉同学们:“刚才你们所写的就是作文, 今后常见常伴的好朋友!”

这是一堂几乎没有指导的作文课, 但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 不知不觉感悟到了什么是作文;老师做做, 学生自己做做的过程体验, 让学生写作起来有话可说, 有情可表。

“看图作文”是三年级语文教材中体现最多的习作训练内容, 它为学生提供了现有的习作素材, 是引导学生写作快速入门的重要方法。传统的做法是:老师先指导学生看图图上画了些什么?图上有谁?他们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会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然后让学生讨论, 交流, 而后动笔写作。这样的指导, 不少学生听后仍然是一头雾水, 印象不深, 虽然动笔写了一些文字, 但干巴巴的, 少血无肉。我的做法是在指导学生看懂图意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 分角色表演,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想象力去揣摩图画上的人物或动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先用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 再用手中的笔去描绘图画, 就显得得心应手了。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作文, 首先不是研究文, 而是研究人。儿童有自己的特点:儿童的个性是独特的, 社会百态、天地万物在他们的眼里都是可以对话的朋友, 都有七情六欲。童心是纯真的, 他们追求快乐, 热爱幻想;童趣是丰富的, 他们有自己的快乐王国、生活的情趣。作文教学就是要顺应童心。因此, 教学提供给儿童的素材要有意思, 有真情, 有趣味, 这是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作文教学中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 引导他们捕捉生命的真实感受, 倾诉于作文当中为了丰富学生创作的题材, 我经常组织多种活动, 从“辩论会”“成语接龙”到生活实践活动“学做饭”“今天我当家”“给妈妈惊喜”……让学生们在做中体验着作文的快乐, 作文兴趣浓了, 作文水平提高了不少。每次作文, 学生再也不会为没有可写而发愁了。

在作文教学中, 不管是“读读”、“说说”, 还是“做做”, 都有共同的目的和任务, 既紧密结合, 又相互为用。因此, 我们要抓住三者之间的结合点, 舞好这三柄“利剑”, 相信一定会“群剑合璧, 威力剧增”。

参考文献

[1]潘宇丽.浅谈小学起步作文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 2013 (09) .

[2]高丽.小学语文起步作文教学方法谈[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2 (Z3) .

小学生写景习作的指导 篇9

一、大题小做选景点

写景的文章往往可选的范围很广, 如果简单的让学生去写, 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往往笼统的写, 就会使内容空洞, 言之无味。一次习作中我们不可能将一处大场景写的面面俱到, 所以在选题时我们就应当指导学生, 大题小做, 把景点确定的小一点, 有选择地写, 那么就要找一处或几处有代表性的景物, 突现它的特点, 来表达对整体的印象, 从而达到表现主题的目的, 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习作前要先想想关于这处景的印象最深或深有感触的是哪里?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秋天的画”, 可以算是第一篇写景的习作, 指导学生介绍自己所选或画的图画的内容, 其实这是编者在有意识地告诉我们选题要小一点, “秋天”大的让人无从说起, 但浓缩到一幅小小的图画上, 可以是一棵挂满果实的果树, 也可以是风吹落叶的图片, 有了着笔点就好写多了;再如:写家乡的景物, 我们家乡要写的实在太多, 那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大题小做来选择景点, 构思时, 要选择具有鲜明的家乡特点的事物, 比如我们沂蒙山区就可以选择村后的那座山, 村前的那条河, 我家的果园, 我们的小山村等, 从中选取一个作为代表来写, 假如我们写家乡的山, 我们知道, 家乡的山上也有很多的景物可以写,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进一步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写, 从家乡的山中选一两处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比如山上的花草奇石, 山上的悬崖峭壁。比如写家乡的小山村, 可以写写村前村后的景象, 写写街上的鸡鸭小狗, 写写村里的奇闻异事。

二、按顺序写作

这是老话长提, 可这始终是小学阶段训练的重点。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描写景物时, 既可以由远及近, 由高到低, 也可以由近到远, 由低到高, 这样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 清晰自然, 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景物描写的顺序通常有两种:一是按时间顺序, 如果要写《家乡的小河》, 可以按春、夏、秋、冬的顺序, 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 也可以按早晨、中午、傍晚、夜晚的顺序, 写出景物一天内不同时间段的景象;再一种是地点变换顺序, 例如我们描写《可爱的小山村》, 可以先写村前, 再写村子里, 村子后, 写一座山可以先写从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 再写从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 或者从高处看是什么样子, 从低处看是什么样子的顺序等。当然, 写作顺序并不是固定的, 这要根据学生的表达需要来确定, 因文而异。

三、抓住景物的特点

每个老师都会告诉学生, 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写, 可哪里才是这个景物的特点?学生就茫然了。要告诉学生, 所谓的特点就是你看到的事物和其他事物不同的地方, 是它自己所独有的。那么, 怎样才能找出景物的特点呢?就需要你留心观察要写的景物。只有认真观察了, 亲身体验了, 你才能发现它的特点, 否则只能看到表面现象, 写起来就显得空洞了!最好举几个例子, 比如, 我在教学写家乡的时候, 跟学生一起讨论家乡的特点, 先让学生自己说, 结果东拉西扯找不到重点, 我就问他们, 我们这里的哪些景象和城里不一样?有学生就说:我们是山区山多小河多, 村庄都座落在半山腰, 村子里鸡鸭成群就在大街上跑, 狗猫在村子里嬉戏也不拦着, 晚上鸡都上树休息, 不用进窝等, 我说这就是我们这里的特点;那写《可爱的小山村》, 就可以抓住了山村人家那无拘无束生活, 各家的鸡鸭狗都在村口玩耍嬉戏, 傍晚大槐树下人们喝茶, 拉呱的悠闲自得, 这是城里人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景象。这样, 学生写自己比较熟悉的地方, 就能做到言而有物。

四、寄情于景物

小学生习作入门指导的探究 篇10

一、以鼓励为手段, 激发习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习作的起步阶段, 教师一定要采用多种手段,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写, 有表达的欲望, 感觉习作其实就是用笔来“说”心里话。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总是想法设法地调动学生的习作欲望, 以鼓励作为手段, 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在教学中, 我首先发现学生习作的优点,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我每天布置小练笔, 若发现写得不错的习作, 我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好好地加以表扬, 并在他的习作上贴上“笑脸”或“大拇指”等。被表扬的学生, 脸上总会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即便是写得不太好的学生, 我也总是会找到其文章的可取之处, 夸赞一二, 再利用课余时间教其修改, 然后让其把修改好的习作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样, 其他同学会对其另眼相看, 于是其自信心就增强了, 慢慢地就会喜欢上写作。记得有一位家长见到我说: “最近我儿子特别爱写作文。我一问原因, 他自豪地说‘老师说我的作文写得最棒, 我还得了拇指加星呢! 我要更加努力写作文, 让老师天天表扬我。’”瞧, 教师的鼓励对学生来说, 比皇帝的“圣旨”还管用。其次, 家校互动。每当批改好学生的习作后, 我总会做好分类, 及时把学生的出色表现通过校讯通发给家长, 让家长也学会赏识孩子, 为孩子加油、鼓劲。最后, 做好习作的投稿。我经常会把学生的优秀习作投到学校的少先大队部或报社, 当他们看到自己的习作被张贴在画廊或变成铅字发表在报上, 他们的习作兴趣便会更加浓厚, 这比任何的说教都更有实效。

其实, 鼓励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最好方式, 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学生写作的闪光点, 给予肯定, 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不断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二、以课文为依托, 增加习作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作文教学时, 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读写结合, 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行之有效的手段。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 这些文章从语言表达到结构段式, 都可以供学生借鉴。因此, 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 把作文教学相机地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在阅读教学中, 我常常以课文为依托, 挖掘习作训练点,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与感悟的同时, 将学生的思维延伸至深处, 继而进行小练笔, 增加学生的习作机会。例如, 教学《东方明珠》一文时, 我引导学生模仿课文“总—分”的段式结构, 以“大街上热闹非凡”为开头, 写一写家乡逢集时的热闹场面。再如, 教学《我应该感到骄傲才对》一文时, 在学生学完课文明白道理后, 我让学生续写: 沙漠旅行结束了, 小骆驼又遇见了那匹小红马, 它会怎么说, 怎么做? 就这样, 精彩段落———仿写; 留白之处———想象; 意犹未尽处———续写……抓住一切可练的机会,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余兴之后, 练行文的能力, 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以生活为源泉, 挖掘习作素材

叶圣陶说: “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可见,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若是没有多姿多彩的生活, 那么他们写作时只能“咬笔杆”。因此, 教师应该拓宽学生的视野, 带学生走向大自然, 去切实体验生活, 为习作积累最真实、最鲜活的材料。

记得, 我在指导写春天的习作时, 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 我带着全班学生来到花园, 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 然后再让学生写作文。这样, 学生把春天描写得妙不可言。他们不仅写春天的色彩, 有的还写了春天的味道、春天的声音, 还有的写到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这些个性的表达是发自学生内心的, 如果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 是不可能有如此精彩呈现的。因此, 教师要创造机会带领学生亲近自然, 去亲身体验、感悟, 进而为写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亦是如此。唯有这样, 学生才不会为“无米”而发愁, 才会精彩不断。

上一篇:Linux高性能集群下一篇:采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