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育亟待改观

2024-05-13

农村小学教育亟待改观(精选四篇)

农村小学教育亟待改观 篇1

一、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意义

首先, 是职业教育自身特点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生存教育。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的2/3,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就是着力解决绝大部分人口的生存问题, 理所当然成为发展整个职业教育的重头戏, 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体现, 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其次, 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科教兴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推动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教育结构的合理配置, 帮助农民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农村教育。

再次,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农村职业教育更是农民、农业、农村发展之根本, 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关系到农民的就业, 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实际上是为农村经济增长添加活力。大规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 通过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来反哺农村经济, 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二、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对策措施

(一) 国家和政府加强政策支持, 加大财政投入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将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精神, 需要各地政府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面负起更多的责任。各地政府要深刻认识农村职业教育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明确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农村经济整体发展规划, 确保教育法所规定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到当地教育事业, 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 不断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 保障每一位符合条件的人享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改变以往在政策和经济投入上重普教轻职教的做法和现象, 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应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 各地政府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和城市工作岗位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力素质的要求, 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 统筹安排农村职业学校的布局和专业设置。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使农村人力资源由资源型向资本型转化。

(二) 转变社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偏见, 提高社会的重视程度

政府在政策和经济投入上纠正轻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同时, 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力量,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 关注和宣传农村职业教育, 引导家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引导、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关心和资助农村职业教育、参与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企业和社会力量与农村职业学校的交流与合作, 创造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降低农村职业教育的学习成本, 尽快实施农村职业教育免费教育, 继续加强对农村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 完善资助政策体系, 同时提高毕业生的待遇, 提供他们深造和向上层社会流动的空间和机会。

(三) 健全农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 需要健全农村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体系。长期以来, 农村职业教育之所以缺乏吸引力, 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学和管理方式存在许多弊端。表现在:职业教育仍倾向于学历教育, 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师资水平低下, 教育质量不高;办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专业设置不合理;办学主体单一, 招生困难, 竞争混乱;学费相对较高, 家长负担重, 等等。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 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 需要进行教学和管理的改革, 建立一套健全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

按照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改革教学内容, 建立科学定位、高效务实的教学体系, 达到课程结构合理、资源配置优化、专业设置灵活、培训形式多样。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机结合;建立“管理科学、运行有序”的管理体系, 政府由直接参与改为宏观指导, 给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当地劳动部门要给予农村职业教育相应的政策支持, 加强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四)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 是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核心内容。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越低, 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就越低。学生及其家长对教育类型和学校的选择, 最根本的是对培养质量和今后发展空间的综合认可程度。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劳动者, 他们在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方面同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相比, 没有比较优势, 在此情况下, 要凸显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 就必须注重抓职业教育的质量, 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让职业教育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满足企业界的要求, 毕业后有足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空间。另外, 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都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提高质量, 培养的学生满足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的要求。

师资水平的高低是保障农村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师资水平比较低、教师队伍配备不足、不稳定等情况, 一直制约着农村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 各地政府要把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 努力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同时, 进一步提高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工资水平, 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挑选、培养、留住农村职业教育教师人才, 逐渐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确保农村职业教育质量。

(五) 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是劳动安全保障的要义, 也是保证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积极性的必要措施。政府应尽快制定完善各行业、各工种职业资格标准, 凡政府规定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 (工种) , 新增劳动力必须全部持证上岗, 现有的在职人员要普遍通过职业培训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严禁企事业单位使用不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积极组织和协助各校做好技术等级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 做好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就业准入制度, 使人们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工作需要, 促使职业教育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六) 抓实抓好招生就业工作

招生和就业, 一直是众多农村职业学校头疼的问题。农村职业学校的招生、教学质量、学生就业是互相影响的因素和环节。招生工作做得好, 教学才有动力;生源质量好, 教学质量也容易提高;教学质量高, 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普遍高, 用人单位就喜欢, 学生就业率就高;就业渠道畅通, 就业率高, 学生就愿意来读。这些环节都做好了, 学校就有吸引力。农村职业学校招生、教学、就业普遍做得好, 整个农村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就上去了。

招生方面, 政府教育部门要规范学校的招生行为, 防止学校招生中出现违法、违规现象, 防止恶性竞争。各农村职业学校要从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学校的吸引力, 自觉规范招生行为, 制定招生责任和奖励措施, 积极开拓生源地等方面, 抓好招生工作。

就业方面, 在政府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基础上, 学校要努力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率;认真负责对待学生的就业安置工作, 加强就业指导, 建设一支全心全意为学生就业服务的就业指导队伍, 将学生推荐安置到遵纪守法、信誉良好的企业;同时, 积极探索和发展“订单式”培养模式, 学校是企业的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基地, 企业是学校的实习和就业基地, 学生实习阶段就直接到单位实习, 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工作。另外, 积极鼓励学生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自主创业。

摘要:目前,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得到规模发展的同时, 遇到地方经济、教育体制、社会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党和国家将发展职业教育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要大力发展我国农村职业教育, 需要从政府投入、社会重视、教学改革、师资建设、抓好招生就业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1) .

[2]王以雷、蔡叶林.浅析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5) .

农村学前教育亟待“整体突围” 篇2

■王海英

对农村学前教育进行“局部突围”、修修补补的单一政策,都不可能实现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情势的好转有赖于系统化的制度设计与焦点式的重点扶持。

今年全国两会,老百姓比较关心的三大问题是反腐、环境和教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发展学前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李克强总理动情地说:“我们要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然而,目前农村孩子得到的教育发展机会,不但在义务教育阶段与城市孩子有差距,学前教育更是“欠账”多年。当前,学前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短板”,农村学前教育则是“短板中的短板”。据统计,我国幼儿园的师生比平均为1∶30.2,而农村幼儿园则达到了1∶36.1,远远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标准,有的地方甚至超出国家规定标准的两三倍。不仅师生比严重超标,农村学前教育的园所数量、幼儿入园率、师资队伍质量、课程设置等也严重不足,形成农村学前教育的“总体性资源匮乏”和“总体性教育贫困”现象。

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总体性贫困”,是农村经济贫困、发展滞后的伴生现象。农村学前教育的资源匮乏是硬件与软件、观念与制度、技术与思想的多重匮乏,而师资的匮乏、观念的落后是“贫困中的贫困”。面对这样一种总体性贫困,任何对农村学前教育进行“局部突围”、修修补补的单一政策,都不可能实现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情势的好转有赖于系统化的制度设计与焦点式的重点扶持。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农村的问题实际上是整个中国的问题。农村学前教育的根子是农村的贫困,是城乡政策的历史不均衡,必须上升到国家层面、制度层面,通过“补偿”重新总体架构,以实现农业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目前已采取的取消农业税、以工促农、种田补贴、扶贫攻坚等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但单一的政策无法解决总体性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制度,公平地配置社会资源,那么可以预见的是,“三农”问题必将长期存在,农村学前教育必将永远贫困下去。

对大多数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来说,学前教育的资源困境首先是硬件的困境以及入园难的困境。我国从2011年开始启动实施的第一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及从2014年开始实施的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都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判断,即扩总量、增资源,满足广大农村地区适龄儿童的学前教育需求,保障起点公平。

然而,笔者认为,制约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不是硬件资源,而是师资队伍。在硬件资源配备达到一定水平后,国家对农村学前教育进行倾斜的重点要放到师资队伍建设上来,以确保农村学前教育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我国10.5万所幼儿园存在315万名教师的巨大缺口,而当年新增幼儿教师只有98万人。两相比较,缺口之大,一目了然。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幼儿园师资匮乏是一个巨大困境。因此,在当下全国幼儿师资整体紧缺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政策性师资的制度设计与再生性师资的本土培养,成为必须面对和亟须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政策性师资制度?就是为解决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匮乏而特设的师资制度,比如我国已经开始实施的特岗计划、转岗计划、免费师范生制度、需求地生源招生政策等。2013

年,教育部扩大了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总招生规模扩大至32100名,包括农林、水利、地矿、机械、师范、医学及其他适农涉农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除了职前政策性师资制度外,对于那些已经选择到农村工作的特岗教师、转岗教师,国家要有进一步的优惠政策,以政策留人,以待遇留人,通过多种方式稳定师资队伍。同时,还要进一步推行大学生支教制度、城市在职教师支教制度,充实和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的师资资源。所谓再生性师资,是指强化对那些具有本土意识的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从信仰教育与政策引导两个维度加强在职教师的农村归属感与认同感,使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优化不仅建基于“外引”,也立足于“内生”,从而稳定和扩大教师队伍,防范师资流失,增强本地培养农村幼儿园教师的造血能力。

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既有赖于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更有待于社会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笔者认为,当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能够公平地享受社会资源时,农村学前教育与城市学前教育的资源差距格局就一定会得到改善。

农村小学教育亟待改观 篇3

专业教师缺乏,需要补充

有的农村小学一个乡镇只有一个专业音体美教师,好的乡镇有两三个,可面对两三千学生如何教学。变通之举就是临时赶鸭子上架,让部分有特长的教师转行或做兼职教师。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也是如此。专业教师缺乏,致使学科标准降低,例如音乐课,有些只是学唱部分歌曲了事,基础的乐理知识传授也很少,更谈不上欣赏、艺术熏陶等,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基本是一句空话。英语课发音等都存在类似问题。

因此,农村小学亟需补充专业教师,学科教师搭配合理,同时积极培训兼职教师做好过渡。

“传统考试学科”课时减少

规范课程设置后,“传统的考试”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课时与之前相比缩减了一半。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农村小学教师的主要力量还是七八十年代参加工作的民办教师,各学校虽然也适当配备了部分年轻教师,但是数量不多, 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大多数老教师适应了原来的“大水漫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教学效益低。课时猛然大幅减少, 作业量受到严格控制时, 明显感觉到教学任务完成不了, 怎么跟也跟不上, 质量检测时无法达标。

因此,要强化教师学习意识,加大教研力度,注重教学方法,致力于提高课堂效率,确保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

教师对部分“新增”学科不熟悉

课程设置规范后,原本早应开设的课程得到落实,这部分课程面孔“生”,教师们教不好,甚至不会教。例如校本课程,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开发,仅停留在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的层面上。综合活动课程、地方课程也是形式单一,远远达不到预期的课程质量要求。可是这些课程占有的课时量却不少,一二年级几乎占到一半课时,三到六年级占到三分之一以上,这一部分课程达不到要求,学生能力培养就大大缩水,素质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因此,加强这些学科的教师培训亟需进行,尽可能培养这些学科的专职教师,尽而逐步达到每位教师都熟悉这些学科。

对部分“新增”学科评价不到位

首先是部分“新增”学科不知道怎么评价,例如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怎么评价、评价什么都比较含糊,是侧重于过程性评价还是侧重于终结性评价,定位也不够准确。现在学校只好摸着石头过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方案,方案难免只侧重于实用性,简便易行,可是缺乏科学性,造成评价不到位。评价不到位,督促就不到位,指引就不到位,教师的工作就不到位,质量就低了。

因此,把评价工作作为一个大事来抓,请专家做讲座,进行引领,集合一定区域内的骨干领导、教师形成评价方案,供各学校参考、取舍,形成学校自己的较为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案。

农村家庭教育滞后,“在玩中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办学行为规范后,孩子在家时间长了,压力小了,有时间玩了,这是好的一面。同时,家长的责任就更大了,孩子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高与家长关系更密切了。农村经济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提高了,但是家庭教育方法几乎是没有什么改观。家长很少给孩子买书,就是买也尽是习题集,教师引导也很难改变家长的做法,孩子还处在无书可读的状况;农村也无游乐场所,孩子只好“天天放野马”了。

农村小学教育亟待改观 篇4

一、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讲到教育, 说到改革, 有的人总认为是瞎折腾。你不同意他的观点, 他甚至会说连胡锦涛总书记都讲要“不折腾”, 想以此来堵住你的口。

其实, 胡总书记讲“不折腾”, 我理解他的意思是:对于改革的正确方向, 我们要坚信不疑;对于走改革之路, 我们要坚定不移;对于改革路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去面对、去解决、去克服。一句话, 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坚持改革不动摇, 不搞一风吹, 不来回摇摆, 不或左或右。我们不能曲解总书记“不折腾”的含义, 更不应该用一句“不折腾”, 作为自己不愿改革的挡箭牌。

我在3年前写过一篇短文:《课程改革只有“进行时”》。文章的主要意思是:历次课程改革基本轨迹差不多都是开头轰轰烈烈, 很快偃旗息鼓, 故态复萌, 一切归零。正因为如此, 我们的教育总处于不断的“改革”之中, 不断地重复“昨天的故事” (只是故事主人公的名字更换了) , 手里总是拿着“旧船票”一次次登上“新客船”。如果说这是一种“悲剧”, 那我们其实都是这一场场“悲剧”中的演员。

今年的“两会”上, 见诸视觉和诉诸听觉最多的是讲产业方式的变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受阻, 就一定要改革。你顽固不变, 市场就要淘汰你。但是, 教育人的思想一方面很开放 (讲的) , 一方面又极顽固 (做的) 。我们的教育, 缺少的是坚持改革和主动发展。

所以, 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是要坚信:发展是硬道理。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 我们都要想到发展, 努力发展。不改革, 结果是停滞不前, 甚至会倒退, 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就像我们现在谁也不愿意再回到“吃粮靠定量, 穿衣凭布票”的年代一样。我们要坚信:改革是硬功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今年起就要开始改革实验。据说, 《纲要》中的“改革”二字是温家宝总理特意添上去的。教育发展靠什么?唯有改革, 别无他途。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自当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改造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教研方式

现在教育现状是:中小学生忙, 大学生闲。为什么我们中小学生十分地忙, 可进了大学却是那样地闲呢?小学就很累, 中学更加累, 高中特别累。起得最早, 睡得最迟。以至于进了大学, 第一年, 先要把缺的觉补起来;第二年, 睡醒了, 抓紧把恋爱谈起来;第三年, 下劲把不及格的功课赶起来;第四年, 满世界转悠, 努力把工作找起来。

为什么?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原因很多, 但我们的基础教育确实是难辞其咎。

年初的时候, 中国物理学会举办了学术会议, 中科院院士杨福家在演讲中谈到, 评价一个国家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尺”之一, 是看这个国家的小学生是否学得轻松愉快, 大学生是否学得紧张勤奋。这样的“标尺”, 听起来新鲜, 细细一想, 颇具深意。我们不得不反思, 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学得那么辛苦, 为什么中国的基础教育号称“扎实”到世界之最, 但是我们培养的创新拔尖人才,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及一些发达国家, 甚至是发展中国家?这可能就跟我们的小学生、中学生学得“忙”, 而大学生学得“闲”有一定关系。 (国外一般高校都有40%左右的淘汰率, 我国呢?)

有一个观点值得我们深思:学生学习的敌人在于过分依赖, 教师教学的最大悲哀在于包办。我们的教学方式必须下大力气改造, 学习方式必须下苦功夫改变。我们不能不承认, 所谓的“高考状元”, 短时间光彩照人, 结果是长时间的职场暗淡。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大学化学学科创立100周年学术活动上, 很多专家困惑:“为什么中学阶段成绩优异的学科竞赛选手, 进了大学却未表现出有高人一筹的能力?”一位老教授说:“越来越多的学科竞赛, 似乎正被异化成进入名校的敲门砖。” (请参看《文汇报》2010年5月7日的报道)

毋庸讳言, 我省的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基础薄弱, 能力较低, 因而教育质量整体偏低 (2009年8省区质量检测, 我省各项指标都在平均线以下) 。改变教研方式, 提高专业支持力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迫在眉睫。尽管我们确实存在人员少, 经费不足等诸多问题, 但是不管怎么说, 我们都需要努力改变。要走出去, 学习充电;要走下去, 深入课堂;要坐得下来, 潜心做一点研究, 出一些实用性的成果, 为教学改革提供能操作的抓手。要通过规范区、规范校的典型作用, 促进推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真正落实和有效实施。

三、改观我们的教育现状

教育现状要有大的改观, 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 要想真正改观, 必须要切实改变教育观念, 必须努力改造我们的学习, 要把评价的鞭子高高地举起来, 重重地抽下去。

改变教育观念。朱永新同志提出了一个“国家教育价值观”的概念, 这需要我们从上到下都要有一个观念的改变, 即我们的学校教育是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人才的, 而不只是为每一个或某些个家庭培养清华、北大生的。

改造我们的学习。如今, 我们的学习方法很有改造的必要。在我们热衷于外国先进教育理论的时候, 千万不要忘记中国历史上优秀教育家的经验宝典。在我们热衷于学习北京、上海等先进省市经验的同时, 千万不要忽略总结自己的经验, 学习身边的榜样。

改变单一、局部的研究和培训模式。教育教学研究, 绝不能就事论事, 就教学论教学, 就班级管理论班级管理。应该说, 我们拿得出来的某一堂课、某一次班会都可能是最佳的、顶尖的, 但是就整体而言, 就像电脑品牌一样, 我们的“版本”确实太低了, 亟需“升级换代”。我们总是在说教材有问题, 我们总是在讲教学的课时不够, 我们总是在讲学生启而不发, 其实, 我们需要的是教学观念的改变, 课堂结构的改变, 而不只是某一种教学技术或教学方法乃至某个“微格”的更新。

上一篇:Flash软件下一篇: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