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缺血性头晕

2024-05-14

循环缺血性头晕(精选三篇)

循环缺血性头晕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病例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循环缺血性头晕患者80例。其中观察组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39~74岁,平均(59.3±4.3)岁。对照组40例,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分布在34~71岁,平均(58.9±4.2)岁。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表现为眩晕,感觉所有物体围绕自身运转。同时伴有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紊乱。但通过检查均排除因外伤、心源性、眼源性、耳源性等原因造成的眩晕。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及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 方法

针对两组患者进行一系列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降低血糖、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添加使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将160毫克的盐酸川芎嗪加入到5%的250毫升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滴注。一天一次,两周为一疗程。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添加使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使用量为240毫克马来酸桂哌齐特加入0.9%的250毫升氯化钠溶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治疗,同样一日一次,两周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同时进行两个疗程的治疗,观察对比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禁止使用其他脑血管扩张药物,包括西比灵、尼莫地平、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其他药物。

1.3 效果评价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情况,包括患者治疗效果及症状缓解时间等方面。将所有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即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即使患者扭动头部也不会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通过检查可发现椎基底动脉血流基本正常。有效:患者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或有所改善,可能仍有相对头晕的感觉,但无物体围绕自身旋转感。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恶化等现象。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学统计分析,以T为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所以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在症状改善时间方面有较大的治疗效果,且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详情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数据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 5)。

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可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详见表2。

3 讨论

循环缺血性眩晕其实是一种脑血管疾病,其主要原因是脑血管痉挛,动脉硬化,血流缓慢所造成的,从而使得椎基动脉系统血液供应不足或产生障碍,最终导致该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平衡感知障碍、头晕目眩及耳鸣等症状。

目前临床上治疗方式有多种,但是效果不一,本次研究使用的是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进行治疗,其药物中含有内源性腺苷增效剂弱钙离子拮抗的双重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循环状态,一方面通过内源性腺苷作用于细胞受体,同时抑制周围细胞的代谢,从而达到调节自身稳定状态的作用,使得脑血管扩张,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2]。改善脑供血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提高红细胞的柔韧性及形变能耐了,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从而达到改善循环的作用[3]。而弱钙离子的拮抗作用,可有效是的平滑肌松弛,脑血管扩张,血管阻力减小。血管痉挛缓解。因此该药物可从两方面入手,使得患者治疗效果更佳[4,5]。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研究马来酸桂哌齐特对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可发现其有独特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额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情况,同时降低血液粘稠度,治疗效果较好。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在治疗循环缺血性头晕中的临床影响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循环缺血性头晕患者80例,将所有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人数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则给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进行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同时在眩晕持续时间方面也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循环缺血性头晕方面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起效快,治疗时间短,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马来酸桂哌齐特,循环缺血性头晕,效果

参考文献

[1]齐学军,刘金敏.穴位注射天麻毒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8):931-938.

[2]张丽,黄道飞,刘胜.心脑血管病新药马来酸桂哌齐特药理与临床综述[J].中国临床医药杂志,2002,7(6):7002-7003.

[3]Atarashi,Jonosuke,Araki G,Clinical evaluation of cinepazide inthe treatment of cerebrovascular disordersmulticenter doubleblindstudy in comparison with placebo[J].Thera Pie,2002,7:125.

[4]张晓霞,韩培红.马来酸桂哌齐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药房,2007,18(26):2060-20611.

循环缺血性头晕 篇2

1 资料与策略

1.1 临床资料

收集自1月至12月期间因后循环系统缺血在我院进行治疗眩晕的50例患者的临床护理治疗资料。随机将患者认为两组,每组患者25人,患者的年龄在57-70之间,两组患者中均有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通过统计各种疾病的患病人数,两组患者在基础疾病、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作用(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规定,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症状是眩晕,由于脑动脉的病变使脑动脉血管变狭窄,因此脑部供氧不足,就会引起常见的症状。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复视,视觉障碍,头面部或肢体麻木,肢体无力,步态不稳易跌倒,短暂性意识丧失等[2]。

1.2 策略

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按照基础治疗方案持续进行。治疗组患者在进行基础治疗2个疗程后增加中药药氧治疗。没7天为一个疗程。

治疗组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治疗方案上增加加使用中药药氧治疗,主要选择的用药为川穹、丹参、石菖蒲、天麻、薄荷、冰片、三七等,将选择的中药进行煎熬浓缩后,通过雾化吸入的策略进行给药[3]。每天早晚各给药一次,每次给药50毫升,连续给药2个疗程,每7天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患者无眩晕、无恶心呕吐、无神经系统疾病的阳性体征表现。显效:眩晕症状消失,在坐起或站起等转变体位时有轻微的头晕症状,不能很好的保持平衡,有轻微的不稳感觉出现。有效:偶有眩晕发作,发作症状较前明显减轻,发作次数较住院治疗前明显减少。无效:患者的临床表现未见明显改善,患病常见体征依然存在,未消失。总[4]。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3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显效率为72%,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显效率为52%,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远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作用(P<0.05)。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报告得到的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之前的各个血管的血流速度与治疗组的数据基本相同,但治疗之后,对照组的血流速度虽有所改善,但相比较治疗组的血流速度则略有不足。具体分析数据见表2.

3 讨论

在中医上讲,引起的疾病隶属我国中医学上所讲的.“眩晕”,主要理由就是由于淤血、痰湿等对脑等造成了阻碍或损害,由于病变蒙窍后,人体的元神被损害,人类的正常工作于生活护法进行,因此就出现了西医学讲的是头痛、头晕,眩晕,呕吐,复视,视觉障碍,头面部或肢体麻木,短暂性意识丧失等。主要的操作过程是将多味中药熬出汤汁,将汤汁浓缩,加入吸氧用的是花瓶中,打开氧气通路,将氧气浓度调至适当的值,经鼻吸入氧气,使氧气可以直接经由呼吸系统的呼吸道进入患者的肺脏进行交换后进入患者血液[5]。

循环缺血性头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后循环缺血以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于2006年制定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为诊断判定标准[1]。1.1.1纳入标准为(1)符合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以单发头晕、眩晕为主要症状表现患者;(2)排除颅脑外伤、低血压、血液病、贫血、颅内肿瘤等疾病;(3)无药物过敏史,无严重心、肺、肝、肾疾病及其他严重精神障碍。

1.1.2 临床资料所有入选病例均为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符合入选标准的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

随机分为两组,眩晕宁组36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54.74±12.77)岁,敏使朗组36例,男性12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4.44±12.22)岁,两组基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1.2 研究方法

1.2.1 药品来源

试验药物:眩晕宁片(三金集团桂林三金生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生产批号:100402),敏使朗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100101A)。

1.2.2 药品编码及分配

受试患者按l:1比率随机分别加入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研究者给每位符合入组条件的受试者按就诊先后顺序依事先设定的病例随机编号对应的组别给患者开具相应组别的药物。

1.2.3 服药方法

眩晕组口服用眩晕宁片,每次3片,一日3次。敏使朗组口服敏使朗,每次12mg,一日3次。二组治疗期均为4周。二组对于后循环缺血的基础治疗方案一致。

1.3 观测项目及疗效评定标准

一般观测项目:人口学资料、影响疗效因素、常规体格检查、依从性观察及血、尿常规、肝肾功等安全性检查。

疗效性观测指标为:采用眩晕症状评价量表进行评价记录眩晕症状改善的起效时间及缓解时间。

按照以下标准评估眩晕严重程度:0°:没有不适感;1°:轻微不适,但不影响活动;2°:眩晕需坐下休息;3°:有眩晕发作无法进行户外活动;4°:眩晕发作不能进行户内外活动;5°:眩晕呈持续状态患者必须卧床。

(1)眩晕症状改善的起效时间定义为:眩晕严重程度降低1°所需的的时间;(2)眩晕症状改善的缓解时间定义为:眩晕症状恢复到0°所需的时间。

按照以下标准评估眩晕症状每天发作的次数:0分:症状消失;2分:偶尔发作,每天(1~2)次;4分:经常发,作每天(3~5)次;6分:频繁发作,每天5次以上。

按照以下标准评估眩晕每天发作的持续时间:0分:症状消失;2分:仅持续数分钟到2h;4分:持续2h到24h;6分:持续24h以上。

1.4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AS 9.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配对t检验、配对秩和检验等方法。组间比较若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或者方差不齐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组内比较,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两组疗后和疗前疗后眩晕程度差值的组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见表1)。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效,眩晕程度均有减轻,但疗效相当。

两组病人经治疗后,眩晕症状改善的起效时间及缓解时间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二种药物对于眩晕症状改善的疗效相当(见表2)。

治疗前后眩晕症状每天发作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变化二组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药物疗效相当(见表3)。

2.2 依从性及安全性结果

本项试验依从性良好,两组均未观察到明显不良事件。

3 讨论

后循环缺血的定义是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1]。头晕/眩晕作为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症状,往往是该病患者就诊时需要医生首先要改善的症状。临床上,针对于头晕/眩晕症状改善的药物中,现代医学公认治疗眩晕的有效药物为敏使朗(倍他司汀)[2~5]。而传统的中医对于眩晕的治疗数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其为理论开发出来的中成药同样也对眩晕有着不俗的疗效。眩晕宁片即为其中典型代表,眩晕宁片由泽泻、白术、茯苓等药物组成,具有健脾利湿、益肝补肾的功效。用于痰湿中阻、肝肾不足引起的头昏头晕[6]。临床报导用于眩晕的治疗,疗效肯定[7~10]。

眩晕症状改善的临床效果评估一直缺乏有效的客观评价方法,多年来一直多采用患者自述,量表评分的主观方法易受患者及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客观评估眩晕改善的疗效。但本试验为评估眩晕宁片对后循环缺血眩晕症状治疗的有效性,采用以公认治疗眩晕的有效药物敏使朗为对照,并采取了发药与评估人分开的措施(即评估人并不知患者服用的是哪种药物)避免研究者主观偏畸的影响,以达到公认评价眩晕宁疗效的目的。从试验的结果可看出,眩晕宁片与敏使朗片在治疗前疗后的眩晕程度、眩晕发作次数、眩晕发作持续时间治疗前后差值上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组内存在统计学意义,疗后评分均值小疗前。显示两种药物对于以头晕/眩晕为表现的后循环缺血的治疗均有效,疗效相当。且两种药物在治疗的平均起效时间及平均症状缓解时间上也无差别。研究中两组病人均未发生明显不良事件。

本研究结果证实眩晕宁片治疗以单发头晕/眩晕为表现的后循环缺血,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2]王万铭,祝河忠,潘庆敏,等.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所致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2):2046~2047

[3]沈健.反复发作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的眩晕发作及敏使朗的干预作用[J].重庆医学,2008;37(8):864~865

[4]吉沛.敏使朗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学术版),2007;(12S):553~554

[5]宋建良,孙新芳,吴承龙,等.敏使朗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1):159~159

[6]方宝霞,时晓亚,李鹏,等.眩晕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系统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6):1963~1964,1974

[7]刘炬,刘洋博,王普杰,等.眩晕宁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的综合评价[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2):2082~2083

[8]张志彬,王旭,王平等.眩晕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1):1997~1998

[9]卢志刚,陈斌,吕志华,等.眩晕宁片合用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6):78~79

上一篇:综合评分量表下一篇:图书馆人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