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疗机构

2024-05-07

康复医疗机构(精选十篇)

康复医疗机构 篇1

随着经济文化、社会保障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康复医学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康复服务规模、康复治疗水平和患者收治能力较以往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然而, 由于各方面原因, 在康复机构的建设标准、管理模式、运营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严重制约着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和科学管理。本期特别策划围绕我国康复医疗机构建设标准、机构设置、功能定位、人才现状、病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通过研究、借鉴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康复医疗卫生体制、康复机构专业类型、设置特点、建设现状的管理特点, 对国内康复机构实现规范化建设、科学化设置, 高效化运营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康复科康复医疗试点工作总结 篇2

我科在XX年仅设有康复医学门诊部,门诊部长年开设物理因子治疗室、中医传统治疗室,为广大门诊患者提供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中医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筛查与预防等康复医疗服务项目。XX年门诊量为48000人次(开单人次为5100人),治疗合计1336595.00元;自XX年康复医学科成立了住院部,高压氧治疗中心并入康复医学科。住院部设有康复病床35张(计划开设50张),从7月开始收治住院患者,配套建设有康复功能评定室、运动治疗室、物理因子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XX年10月至XX年9月康复门诊治疗费合计1673099.00元,同比上年增长了25%;住院部从XX年07月16日开始收治患者至9月30日止,共出院64人,收入为638658万元;全科总治疗开单人次为9108人,总收入为23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0%,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增长。

我院改扩建二期将于XX年竣工投入使用,即时,我科的硬件设施及各项设备将会更加完善。本专科与本院重症监护室、神经内科、骨科、中医科等科室深度合作,加强康复医学对各类疾病的早期介入,预防功能障碍的发生。并坚持长期与省内康复医学先进单位合作交流,选大量技术人员前往昆医附二院、省二院等康复医学科进修学习,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持续提供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力量与服务水平创造条件。

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本专科谨记自身职责,为促进康复医学建设贡献力量,此外,本专业长年接收: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卫生职业学院、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院、云南省中医学院等学校实习带教任务。接收基层医院进修人员的学习任务。科室技术水平和教学态度获得进修学院与基层医院的认可。

康复医疗特殊用房环境设计研究 篇3

关键词:康复医学 设计学 环境

一 绪论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康复医学,从国家卫生部1982年倡导在我国综合医院和疗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以来我国康复医学事业从无到有,从雏型到逐渐成长,现在已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康复医学的体系初步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近几年康复知识的普及,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型城市的康复医学科发展非常迅速,现代康复理念得到快速提升。特别是2011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以后,对各级康复医学科的建设提出了较为具体、明确的要求,势必会对各地康复事业发展带来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根据最新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残疾人已达到8500万人,其中5000多万人有康复需求;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深,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其中需要康复服务的约7000多万人;此外,我国还有大量的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和每年因车祸、疾病新增加的残疾患者需要康复治疗。庞大的康复需求和潜在的市场需要,使得康复机构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全国残联、卫生、人事及社会保障、民政等系统都在大力开展康复机构建设工作。比如深入开展康复机构组织建设与管理研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康复机构的先进经验,创新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康复机构管理模式及康复医疗环境设计。

康复是残疾人回归社会、回归人群的必要途径。现代康复这个词汇源于英文rehabilitation,含义是重新获得能力或者适应正常社会生活。另外,我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年轻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老年人很少得到子女的照顾,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老龄化问题是社会发展必然面临问题,然而老年人的康复医疗居住的环境问题又是老年人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全面恢复人类有的天赋权利为宗旨的康复医疗对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康复训练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他们能在家庭、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尽可能地获得自理。一般认为,日常生活活动是指人们为维持独立生活而每天所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一系列身体动作,即进行衣、食、住、行、个人卫生等日常生活的基本活动。日常生活活动是每个人从事学习、劳动或娱乐活动的基础。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重新获得或者说恢复,与其熟悉的、舒适的、理想的日常生活环境密不可分,故此,探讨康复环境设计与日常生活,活动环境与活动能力也是密不可分。

医院的康复医疗环境设计中从生理需求的角度上看:环境设施系统,无障碍系统,空间导识系统,医护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的人性化营造等等,都是涉及的内容。

对医院空间的心理需求的环境设计是指人们对医院空间的情感需求的设计包含环境优化、辅助医疗如作业疗法、心理疗法等各自成为一个新的系统。

二 康复医疗残疾人避难间、休息厅环境设计研究

1 康复机构避难间环境设计研究

我国残疾人康复需求大,大规模床位数的残疾人康复机构将难以避免走向综合医院高层化的路线。住院楼以多层和高层建筑类型的出现对电梯等垂直交通的依赖性很大。

残疾人的行动不便,疏散难度大,无法从楼梯间疏散,能够等待救援避难间和消防电梯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 50045-95》6.3.3.2条提到:“消防电梯间应设前室,其面积: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0m2;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00m2。当与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时,其面积:居住建筑不应小于6.00m2;公共建筑不应小于10m2。”这个面积指标也就变得相对较小。将楼梯间和电梯间前室合用,出入口用乙级防火门,将达到这样一个符合疏散要求的前室,便可以作为残疾人疏散的避难场所,但需要注意的是按照每个护理单元几十个床位的规模计算及其残疾人坐轮椅所占面积大的特点,这样一个前室尚不能满足其所有人的疏散,因此在护理单元端部一侧同时开放露台作为避难间,放的露台或阳台,平常作为衣物晾晒的阳光室,将有效减短疏散距离,增加可避难空间。紧急情况下可作为一个开放的避难间。

无论是电梯前室还是露台的避难间,除了必要的无障碍设计之外,对于需要康复的使用者来说都需要一个能缓解紧张情绪的环境还有相关的逃生指导说明。所以避难间的导识系统需连贯而且内含发生紧急情况的详细说明,装潢应温馨,淡雅,物品摆放有序避免热烈的色彩及紧凑杂乱的布局以免加深人紧张的情绪。

2 康复医疗机构病房环境设计研究

康复中心的患者是一个高危人群,所以其病房室内设计要特别重视患者以及医生、护士、病患家属等所有使用者的安全问题。除设有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医院安全保卫系统、呼叫系统、地板防滑和漏电保护外,楼内带棱角的部位都进行了圆弧处理,阳角安装防撞护角。而且,还要注意生物环境因素、医疗设备辐射等因素。

每一间病房可带有带淋浴的卫生间,进行感染控制。国内的病房多将卫生间靠外墙设计,这样可以缩短护理的护理路程,并减弱卫生间的噪音干扰。同时卫生间的异味能直接排向室外,不会影响到病房,并且管道靠外墙布置利于检修。二床间在国内使用较多,考虑到私密性,为避免病人之间视线直接相对,床位会实行错开摆放,或呈直角摆放。

国外医疗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人物品的保存是病人在最受支配的时间里,唯一能够自己把控的一个方面。因此,病房里提供收纳存放其个人物品的家具是很重要的。这个问题在国内则往往被人忽视,在人们的观念中,病床上的病人什么都需要别人照料,而这个小小的举措,恰恰给予了病人在最无助的时期,能够让自己来控制的一点点不容易被其他人察觉到的自尊。虽然说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却是脆弱的心灵的重要期待。美国病房设计中,在多学科的共同协作下,在上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这个重要的小事。摆放病人收到看望的礼物和鲜花的展台、存放书籍和书写工具的秘密带锁抽屉、收纳织物的衣柜等,给予病人尽可能多的体贴。

nlc202309012252

如果住院病房趋于酒店化,可以为病人提供身、心、灵的全方位放松提供环境,让病人不觉得自己是在医院中接受治疗,而是以正常休闲的姿态来面对这次病故。1979年由美国发起的“家庭化”设计运动,将最安全、最稳定的家的感觉融入到病房的设计中。例如使用一些家装手法影藏病床的床头设备,增加一些存放病人私人物品的空间等。

四 康复医疗休息厅、卫生间环境设计研究

1 康复医疗休息厅环境设计研究

根据康复医疗机构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对康复医疗环境进行设计研究,以老年人为例,老年人生理特征基本上有老年人感知能力的退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肌肉、骨骼系统的变化、对周边环境适应能力减弱、老年疾病的产生。

老年人心理特征主要有安全感、参与、交往需求等。在生理、心理需求的共同作用下会转化为交往需求。所以休息厅在康复医疗中心的功能显得具有人文主义色彩,其环境设计亦显得重要。

人来到休息厅都有休息和交往需求,所以休息厅设计开敞一些更有利于人们的交流。布局轻松,多摆放一些绿植,有助于人们敞开心胸去交流。

2 康复医疗机构特殊用房卫生间环境设计研究

卫生间对于康复医疗的使用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场所,它的安全系数和无障碍设计可以减少患者感染和因为行动不便如滑倒等带来伤害。

卫生间配以相应的名称及标识。考虑视觉障碍者易发现及其安全性建议建筑内所有卫生间都统一按“男左女右”进行设置,最好辅以为视觉障碍者的盲文或对比色彩的标识,这些的标识应设置于离地面的1.4~1.6米的高度。卫生间地面应为防滑材质。卫生间的地面墙面及卫生设施等宜用对比色彩,使弱视者能够很容易地区分。设置患者行李放置台面;方便带婴儿的妇女,设有放置婴儿的台面或座椅,可以哺乳,化妆等。便器两侧需附加扶手,确保厕位内轮椅的回转空间。洗手池下部应为开放式,洗手龙头应选用把手式。便器周围应设置挂输液器的挂钩。浴室排水应设计为周边排水方式,可选择专用侧开式浴缸。淋浴室应配有墙面可折式座椅。

可设置专用中性卫生间,供轮椅使用者或需陪护病患者使用,在残疾人卫生间的基础上,增设儿童、母婴和老年人等设施。

五 结语

以上从康复机构的使用者角度列举了康复医疗机构中的几个特殊用房环境设计研究,可以得出,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与满足其生理需求其实同样能起到提高康复效果,一定程度的减少病患痛苦。所以以后从设计学、社会学等各方面探讨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必将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康复医疗环境设计研究是为了患者更好的康复,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与社会的进步,医疗技术的发达,管理模式、体系的进步等等也是密不可分的,如残疾人康复机构的人员应配备有康复医师、康复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各种治疗师、康复工程技术人员、中医康复人员和社会工作人员等。但是在我国,护理单元中的人员配置以康复医师、康复护士为主构成,由于我国作业治疗师和物理治疗师的缺乏,仍然无法保证足量配置。所以人员足量配置也是能促进康复的一个重要医疗手段。康复医疗环境设计只是其中的一环,本文作者运用自身专业知识,以期为这一环节一康复医疗环境设计的进步奉献微薄的贡献。

康复医疗机构 篇4

上海市人口深度老龄化,慢性病和残疾人数增加,康复床位需求进一步扩大。但目前医院康复科床位紧缺,“住院难”问题突出,大医院患者“赖床”不走的现象屡见不鲜[3]。床位设置不足或利用不合理将严重影响患者康复服务的获得,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并加剧患者“住院难,住院贵”问题[4]。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调查目前上海市医疗机构康复床位的整体情况,结合规划和政策要求,分析配置差距及存在的问题,为上海市康复床位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基于2014年上海市登记在册的医疗机构,对全市所有设置康复科或中医康复科的综合医院、康复医院进行普查。按照每个区(县)30%的抽样比例四舍五入, 每个区(县)不低于2家的原则,运用Excel 2007中的RANDBETWEEN函数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内容包含康复床位和康复人力资源。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设计

在前期文献分析、现场考察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上海市综合医院康复资源状况调查表”、“上海市康复医院康复资源状况调查表”和“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资源状况调查表”3套问卷。

1.2.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课题组于2014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完成了调查表的发放、回收与审核工作。共调查综合医院116家、康复医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家,总计219家。发放问卷219份,实际回收问卷191份,问卷回收率87.21%。191份问卷中,有效问卷177份(综合医院94份、康复医院5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8份)。

1.2.3质量控制

问卷调查由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处组织实施,由专人负责填写。资料录入与分析由中心研究生在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负责实施,全面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1.3统计分析方法

调查基础数据通过Epi Data 3.1与Excel 2007建库清库,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康复床位数量情况

2.1.1上海市各类医疗机构康复床位数量

在有效作答的177家医疗机构中,提供康复服务的有164家(92.66%)。康复床位数量主要集中在二级综合医院和康复医院。三级综合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床位数占比分别为6.44%、50.91%、29.77%和8.49%。具体情况见表1。

*:综合医院相关数据除了三级综合医院和二级综合医院以外,还包括未列出的一级综合医院和未定级医院的相关数据

2.1.2康复床位数量差距情况

《上海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2020年)》要求到2020年,上海市每千人口康复床位数要达到0.25张[5]。根据2014年上海统计年鉴的数据,2013年上海市常驻人口为2 415.15万[6]。 基于本次调查结果,可推算出目前上海市每千人口康复床位为0.16张,与2020年要达到的每千人口康复床位0.25张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在“十三五”期间, 需要增设床位数达到3 558张。

2.2康复床位分布情况

2.2.1上海市各类医疗机构康复床位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设置康复床位的机构数较少,仅有27.28%的三级综合医院、44.44%的二级综合医院、8.8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康复床位。各类医疗机构康复床位分布略有差异,三级综合医院中仅有1家医院康复床位数在50张及以上(4.55%),康复医院的康复床位数均在50张及以上,具体情况见表2。

2.2.2上海市各类医疗机构康复床位设置达标情况

根据原卫生部对综合医院[7]和康复医院[8]康复床位设置的要求,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床位数要占到医院总床位数的2%~5%,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床位数至少为医院总床位数的2.5%。住院床位总数300张以上的三级康复医院,其康复专业床位要达到75%以上;住院床位总数100张以上的二级康复医院,其康复专业床位要达到75%以上。根据此标准,5家康复医院的康复床位设置情况全部达到标准,与三级综合医院的达标率(50.00%)相比,二级综合医院的达标率较高(83.33%),具体情况见表3。

2.3康复人员人床比情况

2.3.1上海市各类医疗机构康复人员人床比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以下简称“康复人员”)的人床比分别为0.15、0.29和0.24。三级综合医院康复科康复人员的人床比分别为0.37、0.94和0.39,高于二级综合医院康复科和康复医院的人床比。其中康复医院康复医师的人床比最低,仅为0.12;二级综合医院康复科的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的人床比均最低,分别为0.24和0.21,具体情况见表4。

2.3.2上海市各类医疗机构康复人员人床比达标情况

相关要求指出,综合医院康复床位每床至少配备0.25名康复医师、0.5名康复治疗师、0.3名康复护士[7];三级康复医院康复床位每床至少配备1.4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康复医师0.2名/床、康复治疗师0.4名/床、康复护士0.3名/床;二级康复医院康复床位每床至少配备1.2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康复医师0.15名/床、康复治疗师0.3名/床、康复护士0.3名/床[8]。

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各类医疗机构康复医师、 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人床比达标率均较低,康复医师人床比总体达标率仅为14.29%,康复治疗师人床比达标率为8.57%,康复护士人床比达标率为22.86%, 具体情况见表5。

3讨论与建议

3.1上海市康复床位亟待扩增

康复床位的获得对于患者接受有效的治疗并进一步回归家庭和社会意义重大。老龄化人群和慢性病人群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残疾,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这类人群的数量在逐渐增大;而上海市已有38万残疾人[6],由于康复治疗具有周期长、 床位周转率低的特殊性,目前已有的康复床位数难以满足日渐增长的康复需求。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每千人口康复床位数仅为0.16张,与2012年相比,2013年上海市仅增加了约330张康复床位。而根据上海市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要达到每千人口0.25张康复床位,即“十三五”期间需要增设3 558张床位,增长率达到90.26%,且平均每年需增设712张床位,是目前增长数量的2倍。这提示全市已有的康复床位数不仅与目标值相差甚大,而且床位增设任务艰巨。

随着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各级医疗机构对康复的发展逐渐重视,但床位在实际增设中面临重重困难。2011年原卫生部就曾对综合医院的康复床位提出明确要求,但由于执行时间短、康复不创收, 大多数综合医院的康复床位设置并未达标[9];其次, 康复专科医院处于建设初期,床位提供能力仍有限; 而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设置床位,即便是已有床位,康复与护理床位也并未分开。因此,康复床位的扩增问题应该引起政府的充分重视,需要结合上海市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部门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保证建设工作合理有序地推进。

3.2康复床位分层级分布的趋势有待进一步改善

调查数据显示,上海市康复床位呈现出分层级分布的趋势。三级综合医院已有康复床位仅占康复总床位数的6.44%,二级综合医院和康复医院康复床位数占比达到80.6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床位数占比达到8.49%。康复床位在二级综合医院和康复医院集中趋势明显,三级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分布较少。

床位分布所呈现的趋势与各级医疗机构在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息息相关。《卫生部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明确康复功能定位,即三级综合医院主要为急性期患者提供高水平、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 确保经过治疗后处于亚急性期的患者及时转出,这一时期的治疗时间相对短,床位周转率相对较高。二级综合医院和康复专科医院主要为疾病稳定期的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康复治疗,因此需要一定体量的床位才能保障患者得到及时的住院康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主要为疾病恢复期的患者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以提供康复指导和家庭康复为主,因此对床位的设置并未作要求。

基于此,政府需要结合区域内的卫生资源合理规划。二级综合医院和康复专科医院应进一步显现其在整个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地位,还需进一步在体量上加强建设。三级综合医院结合区域内的需求适当增设床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受到资源限制,重点是提高康复服务能力,原则上可以不再增设床位。

3.3康复床位的增加需与人力协同发展

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已有的康复床位与人力发展并不协同。大多数机构每张康复床位所需的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士数并未达到政策要求。作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主体的二级综合医院,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人床比均只有1家达标,仅占4.16%。康复人力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床位的增长速度, 原因可能在于康复人力的培养周期长且流动性大,而床位的增设仅需克服空间和资金的困难。另外,康复人力在医疗机构中分布不均,且缺乏床位和人力协同发展的长期规划。

康复人力配备不到位,将严重制约已有床位的利用,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要提高已有床位的使用效率并增设床位,人力的培养是关键。卫生行政部门应联合教育和培训部门,合理制定康复人力与床位协同发展的长期规划;同时,政府应保证对人力和床位的稳定投入,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卫生局.2006年上海市卫生工作要点[EB/OL].(2006-02-20).http://www.wsjsw.gov.cn/wsj/n429/n432/n1485/n1495/u1ai81086.html.

[2]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EB/OL].(2007-03-20).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5/node4411/userobject 21ai201465.html.

[3]戴笑韫,林小东.对压床病人床位费实行阶梯收费的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13(2):58-59.

[4]刘翠,朱建英,张玲娟,等.上海市骨科患者需入住康复护理床位的病种及入住、转出标准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23):4-7.

[5]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年—2020年)》的通知[EB/OL].(2013-01-23).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2404/n31046/n31047/u26ai34820.html.

[6]王建平,马俊贤.上海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30.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印发《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1-05-19).http://www.moh.gov.cn/mohyzs/s3578/201105/51787.shtml.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关于印发《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年版)》的通知.(2012-03-20).http://www.moh.gov.cn/mohyzs/s3578/201204/54557.shtml.

工伤康复医疗待遇申领办法 篇5

【受理科室】:待遇结算科

【咨询电话】:0731-84907707

申请条件:

1、按照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且发生工伤事故已被认定为工伤;

2、在受伤单位工作期间旧伤复发;

3、纳入统筹的老工伤人员旧伤复发。

申请资料:

新发工伤:工伤证明;

医疗费用挂账:工伤事故报告表、工伤认定申请表、身份证、疾病诊断书、病历本等其它资料;

非协议医疗机构/异地就诊:需提供医疗费用挂账所需资料外,还需提供医疗费用发票、医疗费用明细清单、就医审批资料、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及结案书等相关资料。

【备注】:

1、医疗费用挂账是指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费用挂账报销;

2、因交通事故受伤才需提供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及结案书。

康复医疗机构 篇6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脑卒中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并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脑卒中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社交能力,因此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后遗症中,站立能力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外出活动,给患者心理上造成很大阴影。因此积极的下肢康复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卒中患者的生活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本文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提出了配合心理护理的可移动式站立训练机构的设计构想,并开发设计了适用于脑卒中患病情况的站立机构试验样机。试验样机的可移动机构为患者提供便利性。试验结果证明了设计思想的合理性和增加康复治疗效果的有效性。

【关键词】可移动机构;脑卒中;康复治疗;人机工程

脑卒中是一种危及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多种脑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较高的致死率,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据WHO统计中国脑卒中的年发病数将由目前的180万上升到2030年的540万。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脑卒中的死亡者3/4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借助外部支撑来减轻双腿所受的重荷,是帮助老年人进行康复站立训练的有效方式之一。

此外,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病发后,因长期被动卧床,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行走、读书、说话和与人沟通交流等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并且使患者心理压力增大。临床表现为言语减少、情绪抑郁、睡眠障碍、兴趣缺乏、食欲缺乏、精力减退、主动性差、不配合康复治疗等抑郁症状。护理人员要尽早干预不良的心理状态,为患者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站立作为人类生活的最基本能力之一,在早期对患者进行康复站立训练能有效的树立患者的自信心,加上护理人员的亲切态度、热情面容,激发正向情绪,使患者能配合康复治疗工作。日常生活中,能有效的帮助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的方法一直没有找到解决方法。面对如此急切的社会需要,国内外对康复站立训练机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成熟,当今市场上也缺少有效帮助脑卒中患者解决问题的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所以开展新型的康复站训练机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一、国内站立训练的研究

国内对于站立训练产品的研究起步比较国外晚的多,大部分研究都集中注意力于独自站立的学术研究,当今中国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发康复站立训练的综合性机构研究相当于没有,传统站立方式站立床以及不可移动的站立架还是目前市场上的主力军。六关节平面运动型双足步行器 “先行者”是国内第一台仿人机器人,紧接着各单位都开展了老年人助力机器人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另外,汉库科技企业成功推出一款双足行走机器人,称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双足行走机器人。上海大学研制的下肢康复机器人可以起到平衡缓冲作用使得忠者在训练时相对于跑步机而固定,还保证了人在行走时上、下振动的自由度不被限制。然而针对站立训练系统的器械还十分少见。

二、技术支持

在人机工程学原理的指导下,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丧失自主行动的特点,通过对脑卒中患者站立行为、变化姿势、人际距离、生活习惯等的观察、分析与研究,发现现有站立机构在形态、功能、色彩、材质、可移动性等问题,发现脑卒中患者在空间内活动时对站立机构产生的各种需求,并以此为指导,从形态、功能、尺寸、材料、色彩、空间布局及分布数量等方面提出设计要求。

图1

图2

面板1、前保护垫2、上伸缩杆3、机械手臂4、挂钩总成5、上体支撑带6、主干7、护膝8、轮子9、脚踏板10、基座总成11和刹车系统12。

图3

如(图4)所示,挂钩总成5包括连接架5-1和挂钩主体5-2,连接架5-1上设置有挂钩调节锯齿槽5-1-1,挂钩主体5-2通过销钉连接在挂钩调节锯齿槽5-1-1的内部。

图4

前保护垫2连接在桌子面板1上,桌子面板1连接在主干7的顶端,上伸缩杆3连接在桌子面板1的底端,机械手臂4连接在主干7上,主干7与挂钩总成5的连接架5-1铰接连接,上体支撑带6挂放在挂钩总成5的挂钩主体5-2上,护膝8连接在主干7上,轮子9安装在主干7的底端,基座总成11连接在主干7的底端,刹车系统12安装在基座总成11的后端,两个脚踏板10连接在基座总成11的左右两侧。

患者脚站在脚踏板10上,调节好护膝8在主干7上的相对位置,使得护膝8与患者的膝盖相接触,屁股靠在上体支撑带6上,上体部与前保护垫2相接触,符合人机工程学指标的脑卒中患者康复站立训练机构设计机械模型,提高患者的康复训练舒适度,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图5

上伸缩杆3包括伸缩套筒3-1、连接座3-2、伸缩杆3-3、活动连接杆3-4和靠垫3-5,连接座3-2连接在伸缩套筒3-1上,伸缩杆3-3套装在伸缩套筒3-1的内部,伸缩杆3-3与伸缩套筒3-1的配合使得上伸缩杆3整体的长度能够调节,使得康复站立训练机能够适合于不同体型的使用者。活动连接杆3-4的两端与两个伸缩杆3-3的末端铰接连接,靠垫3-5连接在活动连接杆3-4上;上伸缩杆3通过连接座3-2连接在桌子面板1的底端。

基座总成11的末端设置有小轮,刹车系统12安装在小轮上。下压刹车系统12的刹车片,刹车系统12将于小轮接触,使得小轮被锁紧,从而使得康复站立训练机保持停止。护膝8在主干7上的位置能够调节,根据患者的身高进行调节。

本课题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待和研究特殊人群问题,并希望能通过设计的手段为改善我国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尽上一份绵薄之力。本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出一个真正符合人机工程学指标的康复张立训练机构机械模型,提高患者的康复训练舒适度。

首先,发掘可运用到康复站立训练机构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方法和理论;其次,分析人体大腿骨骼的特点及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再次,进行人体立姿腿部的运动分析及助力形式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果进行立姿人机工程学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

通过对现有康复站立训练机构的人机工程学性能的分析,以及自然状态下人站姿活动状况的分析,结合已经确定的脑卒中患者人机工程学指标,提出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康复训练站立机构的设计方案。并验证其运动情况符合人机工程学。

三、总结

本课题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待和和研究特殊人群问题,并希望能通过设计的方法和手段为改善我国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尽上一份绵薄之力。

本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出一个真正符合人机工程学指标的康复站立训练机构机械模型,提高老年人的坐姿质量及起身便捷性。

参考文献:

[1]徐本华,胡永华.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5(01).

[2]许改玲,罗凤琴.脑卒中后抑郁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对策探究[J].临床实践,2010(10).

[3]楼蓉蓉.老年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与康复护理干预[J].临床医学,2010(06).

医疗空间康复景观设计浅析 篇7

一、康复景观的内涵

关于康复景观的内涵, 目前观点众多, 有人认为, 康复景观是用于满足特定病患需求的景观, 不仅包括物质空间设计部分, 也包含满足特定病患需求的活动设计。还有专家认为, 康复景观是以治疗或康复相关的景观类型, 主要指那些被与治疗或康复相关的物质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环境所包围的场所, 以达到身体、精神与心灵的康复。

本文所讨论的康复景观, 是指适用于所有人的景观场所, 但针对不同病患的需求加以特殊化处理并能够承载芳香疗法、植物疗法、草药疗法、生态疗法、森林疗法、田园疗法等园艺疗法活动的空间场域。

二、医疗空间中康复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当前, 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及社会行业的不断细分, 医疗服务机构类型日趋呈现专科化和专业化以更好地满足患者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如综合性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儿童医院、康复医院、阿茨海默症治疗机构以及各种专科医院等。但各种医疗机构的户外空间类型无外乎为入口引导空间、出入口空间、集散广场空间、庭院空间、屋顶花园、中庭空间、康复花园、冥想花园等空间的排列组合。当然, 这种排列组合是根据医院类型、建筑功能、甚至是使用人群应运而生的。比如注重室内外康复治疗结合以及对患者家人关怀的脑瘫儿童医疗景观空间;鼓励患者主动活动, 科学调节精神状态、改善身体机能的更年期妇女医疗景观空间;注重对使用者情绪和行为安抚的老年痴呆患者医疗景观空间等等。

但是, 医疗空间内不仅仅包括患者, 还有家属、探访者、医护工作者、医疗科研工作者等人群。因此, 康复景观针对不同人的使用需求, 也产生了不同功能的园艺和景观特点。只有充分考虑到特定适用人群的特征与需求, 才能保障康复景观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康复景观作为辅助治愈病患的有效途径, 为使用人群提供适当的户外活动空间, 为园艺疗法提供必需的场所。在该场所内, 积极运用园艺植物、园艺操作活动以及园林绿地环境对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改善身心状态, 维持和增进健康, 提高生活品质。

三、国外医疗空间康复景观案例

以下两个案例均为国外医疗建筑中已建成的康复景观项目, 各有特色。

(一) 加州太平洋医疗中心 (CPMC) 区的康复公园景观

该医疗中心是一所综合性医院, 位于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 其康复景观的设计, 是由景观设计事务所与医务人员联手进行, 建造出的一系列康复活动空间及设施, 极大地满足了患者需求。比如用于模拟真实生活情境的复健空间、放松心情的治愈花园、高尔夫球果岭、进行康体锻炼而带有栏杆的坡道、用于促进感官知觉, 锻炼和恢复的十四条不同的步行路面锻炼肢体的移动工作架、适于休憩的长凳、多种样式的路沿和阶梯、带有测量标志的定时交通信号装置、入口水景以及可观可嗅的多样植物等, 为整体空间创造了宁静的氛围, 并使患者通过人体的五个感观来体会景观空间的多样化, 以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 (图1) 。同时, 该康复景观具有多功能性, 很多空间可用于聚会和欢迎会的集会场所。

(二) 帕洛玛医疗中心康复花园

该医疗中心, 位于圣地亚哥郡北部, 面积约6.84公顷。在其周边创建了一系列的康复性花园景观设施, 以便病患、医护人员及外来访客能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其中包含布局合理的绿色屋顶, 带有花园露台的电梯前廊, 设有相应绿化的辅楼前厅, 伴有休憩空间的院楼中庭等, 形成了系统化的有序景观空间 (图2) 。

与此同时, 设计者还对整体空间的生态循坏系统进行了有效的处理, 如雨水处理设施、自我修复功能较强的植物应用等。怡人的景观元素随处可见, 很好的将“康复”与“自然”这两大主题进行了和谐相融。

四、医疗空间康复景观设计的建议

在医疗空间康复景观设计中, 除对美学价值的考量外, 要更加全面地考虑使用人群, 毕竟其不仅仅服务于患者。在康复景观整体平面设计控制上, 除要完全符合功能需求, 以“功能为先”进行整体设计, 还应从色彩、材质、植物配置上考虑使用方的体验需求, 用最精心的景观细节给予使用者最佳的治愈体验。同时, 还需要注重园艺疗法相关活动的配合使用, 以完成康复景观作为园艺疗法及相关课程培训等活动空间载体的使命。

五、结束语

综上, 通过对国外医院空间案例的分析与研究, 希望集各家之所长, 将康复景观的设计拓展到心理学、园艺学、风景园林学、植物学、教育学等领域, 最大程度的发挥各学科特长, 因地制宜的开展康复景观设计工作, 共同研究创建满足患者实际需求康复景观。

参考文献

[1]王佳慧.基于精神生态学的医院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4

[2]唐喜庆, 沈晋明, 周斌.景观植物对医院环境的影响[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6 (02)

香港脑卒中患者医疗康复模式 篇8

1 以急性期康复为重点的卒中单元组合

香港的脑卒中单元最初起于香港复康会, 香港复康会于1959年7月15日正式创立, 同年正式注册成为慈善团体, 专为患病或创伤而导致伤残的香港居民提供复康服务[1]。

2 急诊医院的康复服务模式

(1) 防止继发性疾病:

这个时期病人在抢救治疗中主要由物理、作业治疗师及护士承担, 主要任务有预防继发性损害, 如褥疮、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心、肺、泌尿系、胃肠道等脏腑的合并症, 比较注重护理性的治疗。医院重视患者家属的参与, 对患者家属均进行相关指导, 使家属学习帮助患者度过急症期并发症的各种护理方法。

(2) 脑卒中后ADL能力的评估:

①经过一系列的治疗后, 视患者病情, 对其各种功能恢复进行评估, 这个过程包括ADL和运动功能, 感觉、认识智力状态等, 通过观察和询问, 初步了解病情的概况, 确定问题所在和治疗的目标;②大量运用辅助用具, 通过功能评估的结果, 为患者办理一些临时或永久性的辅助用具, 方便他们的正常生活。

3 康复医院的康复服务

脑卒中患者经急症期治疗后, 病情已基本稳定, 当离开医院时, 经医师、理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护士和社会工作者等组成的出院小组, 对其身体情况作出总体评估, 如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 则安排转到康复医院进一步康复治疗, 患者一般能获得6~8周的多方位康复医疗。

3.1 康复医院的康复服务

①促进脑卒中后各病理功能的恢复, 如姿势、平衡、体能、肢体功能, 感觉认识功能和ADL的能力训练等等。②为帮助患者能尽快重返社会和家庭, 作业治疗师依据患者功能状况, 帮助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功能训练, 如烹调技巧训练、计算机操作训练等。依据患者兴趣、爱好, 建议或帮助他们建立合理、有质量的生活。③香港康复医院重视心理障碍的辅导, 使患者能接受现实的病情和心理调整。同时, 协调病人的心理情况, 开展社交技巧训练。④探访:实际了解患者居住情况, 注意周围环境的安全因素, 提出有必要的改造措施, 如患者的扶手设施、厕所的高度、地面要有防滑垫、房间的照明用具等[2]。

3.2 老人日间医院的康复服务

老年日间医院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 通过整合医疗、社会和社区各种资源为老年人群服务[3]。老人日间医院的服务是延续在康复医院时所提供的各种康复服务, 此阶段的康复服务包括:

①ADL能力训练和评估与再训练:继续进行康复治疗与保持患者的功能, 提高其适应性技能和使用器械与自助性活动的能力, 有针对性的ADL能力的训练并教授其代偿技术等。②提供老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定期举办各种社交活动, 如组织聚会与集体游园活动, 保持患者的快乐感。③定时家访形式:了解患者在实际居住环境中的情况, 并注意其各种安全措施, 必要时建议患者到社区中心或转去较适应的社区服务性机构[4] 。

4 社区康复[5,6]

患者可以适应家庭生活时, 就是恢复中后期, 进入社区康复, 回到社区护老院或家庭中。社区康复具体可概括为四大方面:

(1) 社区护理服务:主要由护理人员定期到有需要的患者家中提供各种护理性的服务, 如伤口换药、个人清洁及在康复治疗师建议下的治疗性活动等服务。

(2) 家庭作业治疗师的服务:主要到患者家中进行作业治疗, 其任务是针对性的ADL实施能力的训练。

(3) 社区老人评估小组:目的是为存有失禁和褥疮、需用轮椅代步、不能自我照顾、家庭有困难不能照顾老人等情况下所设立的。评估小组的服务内容除了评估外, 还包括提供日常活动能力的训练、家居辅助用具使用训练、体能康复训练及实用性的康复训练, 并负责制定和维修居住设施。

(4) 康复照顾服务: (1) 小区支持服务:包括老人小区服务中心、老人中心、老人日间护理中心、家务助理、老人外展服务及暂住服务等。 (2) 院舍服务:包括老人宿舍, 安老院及护理安老院, 疗养院或护养院、医院附设的疗养病床。提供住家式的食宿及个人照料等服务。其政策主要是实践“小区照顾”及“家居照顾”的概念, 简单来说, 即“老有所属”的概念。

香港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服务, 重视医院之间的网联, 同时各联网医院又与社区联系紧密, 因此构成了运转自如的大型综合医院—康复医院—社区康复三级转诊制度, 体现了医疗康复与社区康复彼此之间的整体性的关系和香港社康服务的优越性, 能确保每一位脑卒中患者能得到完全的康复。但是, 脑卒中偏瘫的社区和家庭康复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医患相互交流的过程[7], 但由于经济原因, 资金短缺, 社区又不能长期安排治疗, 很多患者放弃继续治疗, 导致永久性伤残的比例逐步增加, 对社区康复服务带来更大的压力。因此由专家制定出适宜社区使用的实用技术并加以推广应用, 以提高社区康复的有效性。

摘要:随着国际医疗界间越来越频繁的交流, 国内卒中康复发展渐与国际接轨。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其卒中康复的工作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互渗透, 较为规范。通过介绍香港脑卒中患者医疗康复模式, 以期为大陆同行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医疗康复模式,香港

参考文献

[1]雷英.香港社区康复服务[J].中国社区医学, 2001, 11 (7) :98.

[2]戴玲, 冼洁玲, 吴显波.香港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服务概况[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9, 1 (14) :32-34.

[3]SIU AL, MORISHITA L, BLAUSTEIN J.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 in a day hospital[J].J Am Geriatr Soc.1994;42 (10) :1094-1099.

[4]林婷, 黄俊山.介绍香港老年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2) :131-132.

[5]王荣丽, 谢斌, 王宁华.香港社区康复的借鉴与启示[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 14 (9) :897-898.

[6]蓝宇蕴.香港社区工作发展与香港社会整合[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2) :76-81.

澳大利亚医疗与康复情况介绍 篇9

1 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760万平方公里,分设6个州及2个领地,2千2百多万人口,每平方公里3人;国民平均寿命81.8岁,其中男性79.4岁,女性84.4岁;人均GDP 3.88万元[1]。澳大利亚宪法(1901年)曾明确规定医疗卫生应属各州管辖(除检疫外),州及领地拥有全部公立医疗健康机构。1946年的修订法案明确联邦政府可为二战士兵提供医疗福利和服务。截止1972年,联邦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没有其他任何职责。

截止2011年8月笔者访澳时,澳大利亚共有1317家医院(表1),其中公立医院737家,私立医院561家。公立医院约5.6万个床位,平均每千人2.6个,边远地区平均每千人4.6个,平均住院日为3.7天;每家医院至少有一个康复科室,专业康复医院有8家,平均住院日20.8天。私立医院平均每千人提供1.3个床位。公民在公立医院享受免费医疗,医疗保险费用政府支付40%,各州支付30%,个人支付30%。澳大利亚因为地域广阔,所以建立了完备的地面(车辆)与空中(飞机)相结合的急救系统。

2 全面健康管理系统

澳大利亚的全面健康管理系统包括国民保健计划、国民福利计划、药品福利计划、私人健康保险计划[2,3,4]。

2.1 国民保健计划

国民保健计划是政府向公民提供的免费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以及院外医疗及药品费用补助。资金来源是政府收入,加上1.5%税收(税收起征点之上),另外针对高收入且没有私人健康保险的人群再加收1%税收。

2.2 国民福利计划

国民福利计划是政府为公民在私立医院及其它诊所就医提供的补助费用。在全科医生处就诊支付100%费用,特殊诊疗支付85%费用,私立医院就诊75%费用。如果一个家庭在年度内的支出超过一定金额的国民保健福利金,即‘安全网’额度(399.6澳元),可减少病人负担的那部分费用。

2.3 药品福利计划

药品福利计划范围是处方药。单个药品普通病人最多支付34.2澳元,低收入病人为5.6澳元。如果一个家庭在年度内的药品费用超过‘安全网’,可减少病人负担部分的费用。

2.4 私人健康保险计划

45%的公民拥有私人健康保险,主要用于医疗费用和其它,如牙科、理疗、职业疗法、语言障碍矫正、眼睛治疗、脊椎推拿疗法、足部医疗、心理、针灸、眼镜及隐形眼镜、助听器等费用。

3 医疗拨款方式

澳大利亚G D P的9%用于健康医疗(2008—2009年度人均5190澳元),政府负担所有健康医疗支出的69.7%,其中联邦政府占43.2%,州/领地政府占26.5%,其余30.3%由民间提供(个人、私人医疗保险和其他非政府来源)。澳大利亚健康医疗支出情况详见图1。澳大利亚还设有针对残疾人的残疾人保障金。

3.1 依据件数拨款模式

依据件数拨款将成为全国拨款标准,从2012年7月1日起逐步在公立医疗系统开展,服务价格依据独立医院定价委员会(IHPA)制定全国统一的有效价格。2014年联邦政府对公立医疗支付费用达到45%,2016年起达到50%。依据件数拨款的资金分配方式是基于医疗服务的产出,各方达成共识的数量及价格,基于治疗病人类型及数量,基于治疗病人的相对成本进行拨款。

3.2 统计方式

所有大中型医院收集编码及汇报病人数据到州政府,州政府向联邦政府数据中心提供数据,并转至IHPA及NHPA。

3.3 成本核算

AR-DRG每年面向全国所有医院收集成本数据(NHCDC),成本权重将是制定“有效价格”的基础。

4 综合医疗服务

截止2011年8月,公立医院拥有56650个床位,即平均每千人2.6个。公立医院主要包括大中型综合医院、妇女儿童医院、康复医院、小型急性期医院和常规转诊医院等,详见表2。私立医院半数以上为专科医院或日间门诊,部分为大型医疗机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私人健康保险。

澳大利亚的医疗服务规划,以维多利亚州为例,是以建立均衡的医疗服务为基本出发点,综合服务能力、需求分析和评价基准等因素规划州的医疗服务机构。医院分为3级医院即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4级提供专科医疗服务,5级面向全州提供的综合医疗服务。医院分级标准主要参考服务范围、覆盖人群情况、医院职工的专业能力、与其他机构交流情况、质量标准、基础设施和科研教学等7个方面因素。

5 康复医疗服务

澳大利亚的康复起源于二战后,1950年迅速发展起来。残疾人占澳大利亚总人口的20%,其中严重活动能力受限的占6%。澳大利亚有康复治疗师7000余人,每7万人中有1名康复医师。康复内容包括残疾预防、社区康复、慢性病康复(慢性病导致残疾)、家庭康复4个方面。康复的目标群体是必须在功能上恢复或有进步才能出院的病人、急症以后需要持续康复的门诊病人、先天或后天残疾人、慢性病人、老年人。康复特点是重视病人及家属的参与。澳大利亚康复服务包括三种形式:急性期康复、亚急性期康复、社区康复[3]。

5.1 急性期康复服务模式

急性期康复服务模式包括有急救与康复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移动性的多学科系康复小组管理模式、急性期医院设立康复科室三种方式。在这三种方式中,大家更倾向于第三种形式,因为澳大利亚没有更多的大型医院,一家医院不能医治更多的病种,所以第一种形式不太实用。住院康复病人的拨款方式,是按照疾病分类进行。病情不复杂的病人为2级康复病人,按照一个病例进行拨款;病情复杂的病人为1级康复病人,按照住院天数进行拨款,要较2级病人拨款更多。Epworth hospital就是维多利亚州比较大型的综合医院,共有床位1200余张,其中康复床位226张,4个病区为综合医疗,3个病区为康复医疗。医院主要收治神经损伤、脑损伤、骨关节疾病和疼痛病人。针对康复病人主要采取住院康复、过渡病房康复、社区康复和长期跟踪康复几种方式。康复治疗人员的配备比例如表3。

5.2 亚急性期康复服务模式

亚急性期康复服务模式主要由不提供急救服务的、独立的康复医院、老年康复院提供。这类医院接收病人的标准是有康复效果、病情稳定(各医院要求不同,没有具体指标)、能够承受康复治疗(一般每天30分钟)。亚急性期医疗服务的目标是在正确的时间、地点和合理的成本情况下进行治疗,减少不必要的住院时间,实现病人独立能力的最大化;主要服务方式有以病床为基础的康复服务,如康复院、老年康复院、临终关怀,以流动为基础的康复服务,如社区康复和住家康复。圣文森老年康复护理院有115年的历史,主要接收患有慢性疾病和功能损伤的老年人,2个病区,设有床位60张,95名工作人员,其中全职为55人。在这里有一套接收病人的评价标准,目的是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每周进行一次团队评价,一般在8~10周左右出院。这里采取的康复服务方式有门诊、住院、社区、家庭康复等。

5.3 流动性康复服务模式

流动性康复是以家庭为主的多科系介入康复模式,可全部在家,也可以家庭与康复机构相结合进行。包括有日间医院康复、康复门诊、特殊类康复诊疗所和社区康复等。这类康复服务主要针对出院病人,是以病人的目标为康复内容,没有时间限制,由一支多学科的康复团队帮助病人进行康复训练,防止病情恶化或再次入院。根据统计,实施流动性康复服务以来,以髋关节置换病人为例,住院时间从8天降低到4天,医疗费用也随之减少。

6 康复服务的发展趋势

2012年3月3日,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宣布全面改革澳大利亚公立医疗体系。联邦政府将提供财政激励措施,鼓励民众在收费较低的基础社区医疗机构就诊。今后全澳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基础设施、科技研发等所需资金的60%将由联邦政府提供,并以统一标准来管理和经营公立医院。更加注重康复的早期介入,更加注重康复的强度,更加注重社区康复,不断扩大流动性康复服务等,也将成为澳大利亚在康复医疗方面的发展方向。

7 启示与思考

澳大利亚经济发达,国民实力强,具有较完善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医疗与康复不再成为公民家庭收入的支出主要内容[4]。私立医院的设立成为医疗服务网络的有力补充,满足人员对不同医疗服务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立医院的服务压力。康复医疗的管理较为规范,康复形式呈现多样化,使更多的有康复需求的人员得到了有效的康复。目前我国正处在医疗改革的攻坚阶段,康复医疗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相信我国的康复医疗事业将迎来更加充满生机的春天。

摘要:通过介绍澳大利亚的全民健康管理系统,医疗拨款方式、综合医疗服务和康复医疗服务模式,归纳特点和优势,论述可资借鉴的内容,为国内的医疗服务,特别是康复服务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澳大利亚,医疗康复

参考文献

[1]吴永佩.考察澳大利亚医院药学随笔[J].中国医院,2004,8(11):37.

[2]欣越.澳大利亚医院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06(11):84-86.

[3]林桦.澳大利亚社区康复对上海社区卫生服务的启发[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6(2):105-107.

下肢体康复器机构创新设计 篇10

关键词:康复器,下肢体,上肢体,步行

0 引言

目前, 国内的肢体康复医疗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技术、经济状况等原因的制约, 发展较为迟缓。国内的康复器械大多自动化程度较低, 需要在人的协助下才能进行肢体康复训练, 给病人和家属带来巨大的身心压力和经济负担。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同时也因为脂肪摄入量超标等原因引发了脑血栓、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还有因为交通事故、手术损伤等造成的肢体功能暂时丧失, 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接受肢体康复治疗。

1 总体设计思路

设计一种肢体康复器, 包括床架和床板, 床架上装有电气与液压控制箱、电控开关, 铰接液压缸系统及其活塞支杆;床板的正面装有扶手和腰带, 其背面与液压缸系统的活塞支杆铰接, 床架与床板则通过翻转轴活动连接。床板背面还装有仿形臂的上肢固定机构和仿躯干的下肢运动机构。

如图1所示, 仿形臂的上肢固定装置通过竖向螺母镶嵌在床板滑道槽中并与丝杠配合形成螺旋副, 由固定在床板上的径向球轴承与止推锥轴承支撑丝杠, 承受人体的部分重量。

阶梯横轴上套装垫片、上肢支架, 用横向螺母压紧, 上肢支架伸出在床板的正面, 支撑在人体的腋下。通过调节垫片的左右分配数量, 可根据人体的宽度对上肢支架进行左右调节;阶梯横轴的两端则分别与竖向螺母键连接。通过旋转丝杠上的手轮, 可根据人体高度阶梯横轴带动上肢支架进行上下调节。

仿躯干的下肢运动机构通过三孔支座固定在床板上。如图1、2所示, 仿形腿由对称平行布置的大腿、小腿与脚踏板上下铰接而成, 平行的大腿、小腿的铰接处用平行连杆铰接加固。仿形腿上端通过关节轴承与固定在三孔支座内的支撑轴形成转动副。脚踏板又与带齿条的提杆下端铰接, 带齿条的提杆中上部开有长槽, 长槽的一侧加工成齿条。安装在床板上的步进电机驱动与齿条相啮合的齿条驱动齿轮, 带动提杆上下移动;另一安装在床板上的步进电机驱动与带拨动销扇形齿轮啮合的扇形齿轮驱动齿轮, 扇形齿轮上带有的拨动销, 插在提杆长槽中, 拨动提杆前后摆动。

通过提杆的上下运动与前后摆动的复合运动, 可实现模仿人的步行运动。下肢体康复器的下肢, 由调整步进电机的控制程序, 调节抬腿高度和步行幅度。调节方便且精度高。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该下肢体康复机构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主要表现在结构简单, 操作简捷, 使用方便, 解决了由患者自助康复的问题, 适合在肢体康复专科医院或家庭大量使用。

2 设计方案的确定及描述

2.1 下肢体康复器训练准备过程

下肢体康复器的结构简图如图3、4所示。对于重病患者, 首先将其从普通病床上平移至下肢体康复器平放的床板5上, 推到训练地点, 将床架1固定在地面。旋松横向螺母16, 将上肢支架7伸出, 调整上肢支架7两侧垫片17数量, 调整左右上肢支架7距离至合适人体宽度, 扭紧横向螺母16, 将伸出的上肢支架7插入患者的腋下;通过转动手轮19, 将锁紧平放在床板5下部伸直了的仿形下肢的脚踏板8调整到触到患者脚的位置;将安全带6系在患者的腹部, 以保证患者在接受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始终被固定在床板5上, 保证在康复训练中的安全。

床架上安装有电气、液压控制箱, 通过按住控制开关控制液压缸2工作, 推动活塞支杆3将与床架1用翻转轴4铰接的床板5慢慢翻转竖起。患者脚踩脚踏板8, 上肢支撑在上肢支架7上, 解决了肢体残疾病人需要有人搀扶才能进行康复训练的问题。

2.2 下肢体康复器训练运动过程

步进电机Ⅰ10、步进电机Ⅱ15根据模仿人体的步行规律安排步进时序。步进电机Ⅰ10带动扇形齿轮驱动齿轮11转动, 与齿条啮合, 使带齿条提杆12上下移动, 完成步行的上下运动。步进电机Ⅰ15带动扇形齿轮驱动齿轮14旋转, 与带拨销扇形齿轮13啮合, 带拨销扇形齿轮13上的拨销插在带齿条提杆12上面的长槽内, 拨动带齿条提杆12前后摆动。两个进电机Ⅰ10、步进电机Ⅱ15按一定的规律复合运动, 就可以实现人的步行运动。通过脚踏板8带动患者的脚、腿做步行运动。

通过调整步进电机控制程序调节带齿条提杆12上下移动速度和摆动幅度, 来适应不同康复阶段的患者的需要。这种结构还能使大腿、膝关节、小腿、脚踝、足都受到适当的纵向力, 加强了对肌肉的锻炼强度, 加快肌肉的恢复速度。这些功能特点可以让患者在完全仿真的情况下进行康复训练, 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下肢运动能力。

2.3 下肢体康复器结束训练过程

训练结束, 将下肢体伸直固定在床板5上。通过按住控制开关控制液压缸2工作, 拉动活塞支杆3将床板5慢慢翻转放平。旋松横向螺母16, 将上肢支架7收回, 扭紧横向螺母16。将患者推回病房, 从下肢体康复器平移至普通病床上。

3 结论

(1) 下肢体康复器的下肢, 由调整步进电机的控制程序, 调节抬腿高度和步行幅度。调节方便且精度高。

(2) 下肢体康复器的上肢, 由转动手轮调节人体高度, 由更换垫片调节人体的宽度, 易于操作。

(3) 下肢体康复器的床, 可以使重病患者不需要人的搀扶, 很方便地进行康复训练。

(4) 下肢体康复器应用前景广阔。可以大量地用于康复医院和家庭进行康复训练, 也可用于体弱者作为健身器材使用。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样机正在试制中。

参考文献

[1]孙志礼.机械设计[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0.

[2]刘泽九.滚动轴承应用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6.

上一篇: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下一篇:其他财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