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综合治理

2024-05-05

害虫综合治理(精选十篇)

害虫综合治理 篇1

1 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理论和目标

1.1 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目标

森林可持续发展是特定地理和生态环境下的森林综合生产系统, 它可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提供和满足人类对森林营养和空间资源的需求;提高和保护人类农林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最充分的利用和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内再生和非再生资源和森林生产力;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内资源 (空间和营养) 、能量和功能等的良性动态循环;提高人类生存的质量。

森林害虫的可持续控制可划分为4种类型:①不使用任何人为措施, 依赖森林生态系统内的自然因素, 实现对森林害虫的自然控制, 如现阶段被广泛采用的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②不使用化学农药, 以生物防治、微生物农药和生物调节剂等无污染农药, 实现对森林害虫的生态控制;③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身控制能力为主, 因地因时适量的采用高度选择性农药, 以达到对森林害虫的经济生态持续控制;④以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为主, 通过抑制害虫的取食和危害, 实现森林的高投入和高产出的高技术集约型森林害虫持续控制。

1.2 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理论

近年来是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理论纷争的年代, 不同的学者根据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规律、种群动态、害虫防治的技术和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及实际, 不断完善和构建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理论[4,5,6]。丁岩钦 (1993) , 戈峰 (1998) 在充分审视了害虫治理的各种理论和害虫治理的实践, 提出了害虫生态调控的理论 (ERMP) , 其理论强调通过对生态系统内能流、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合理调节和控制, 实现生态系统的高效、低耗和持续发展[4]。目前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理论包括综合治理理论、生态治理理论和生态调控理论。骆有庆, 沈瑞祥 (1998) 根据我国森林有害生物发生和控制的实际以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出了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 (SPMF) 理论[6]。尽管目前森林害虫的治理理论呈现出多样化, 但森林害虫的可持续控制均是其关注的重点。

1.3 小蠹类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内涵

对于重灾性小蠹类森林害虫无论是初期性种类, 还是次期性种类, 无论是害虫综合治理 (IPM) 理论, 还是害虫生态调控 (ERMP) 或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 (SPMF) 理论, 均应从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小蠹类森林害虫的持续控制出发, 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对小蠹类森林害虫的调控或控制作用, 结合森林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物质流动和信息流动的规律, 合理的使用小蠹类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技术和方法。

根据小蠹虫发生和入侵危害的特点, 小蠹类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目标应该包括:①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对小蠹虫的抑制作用, 实施小蠹虫的可持续控制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②根据各小蠹虫发生的实际和小蠹虫发生的生物学、生态学、经济学, 合理地划分小蠹类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层次, 即小蠹种和种群水平上的可持续控制、小蠹群落水平上的可持续控制和小蠹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可持续控制。③控制的技术和方法应适合林业生产的实际, 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④小蠹虫的可持续控制应该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控制技术不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2 小蠹类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层次和水平

小蠹类森林害虫在森林生态系统内的发生不仅与小蠹虫对寄主树木种类、部位、树势和抗性的高度选择性, 特别是初期性小蠹对寄主树木韧皮部厚度、树脂中萜烯类物质含量和树脂类物质流动速度等具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林分结构、树种组成、树龄、林分内的微气候环境等因素也直接影响小蠹虫种群的扩散和对寄主树木选择的成功率。另外, 森林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土壤水分和养分分布状况的差异性、其它病虫害发生与防治状况、树木的天然更新能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规律, 以及小蠹虫种间和小蠹虫与其它害虫间营养和空间的竞争性和协调性等因素, 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内小蠹虫发生的不均衡性。为此, 在森林生态系统内对小蠹类森林害虫应该实施不同层次和水平上的综合治理和调控。

小蠹类森林害虫的可持续控制应分为4个层次:①小蠹虫种和种群水平的可持续控制。利用小蠹虫对寄主树木的选择性, 小蠹虫种群消长和扩散的规律等, 以保护寄主树木和降低小蠹虫种群密度为目标的治理, 其治理技术包括化学防治、饵木诱杀和采伐虫害木等技术手段。②小蠹虫群落水平上的治理。利用小蠹虫种间营养和空间的竞争, 小蠹虫对林分结构的选择性和森林生态系统内扩散蔓延规律, 控制小蠹虫在森林生态系统内的危害和发生, 其治理技术包括信息素和抗聚集信息素的飞机喷洒, 降低小蠹虫的交配成功率和小蠹虫对寄主树木的选择成功率, 林分结构的改造, 抑制小蠹虫的发生等技术。③小蠹虫生态系统水平上的治理。将小蠹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疏伐作用与危害性有机结合, 在小蠹虫种群监测的基础上, 从森林生态系统的能流、物质流和信息流高度实施小蠹虫的持续控制技术。④社会法律水平上的治理。针对小蠹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危害性和长距离依赖人为传播等特性, 将小蠹虫虫害木的采伐和处理方式, 小蠹虫发生地区保护区和疫区的划分以及具体防治技术, 小蠹虫虫源区木材及加工材料的检疫和危险性分析, 以及小蠹虫化学杀虫剂种类、施用范围和施用技术等的法律化。

3 小蠹类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策略和方法

小蠹类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策略应包括预防策略和治理策略2种, 其中预防策略主要包括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制能力、林业技术措施、抗性树种的培育和小蠹虫入侵危害行为调节等;治理策略主要包括增强自然天敌的控制能力或人工释放天敌、化学和物理机械防治措施、微生物杀虫剂、选择性杀虫剂的合理使用等。无论是小蠹虫的预防策略, 还是小蠹虫的治理策略, 都必须建立在小蠹虫监测的基础上。

3.1 小蠹虫的行为调控策略

小蠹虫的行为调控策略, 就是利用小蠹虫对寄主树木的选择、入侵、定居和繁殖的信息素调控, 以及小蠹虫种内和种间的聚集信息素 (aggregation pheromone) 、利它素 (kairomone) 和寄主树木与小蠹虫分泌的益己素 (allomone) 对小蠹虫入侵时序和种群密度的调控机制, 实现小蠹虫的可持续控制。由于小蠹虫聚集信息素、利它素、益己素和驱避剂等信息化合物种间的高度专一性和非免疫性, 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施用的简便性等原因, 可以预见小蠹虫聚集信息素、利它素、益己素和驱避剂等信息化合物的释放和调控, 将会在重灾性小蠹类森林害虫持续控制和小蠹虫种群监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小蠹虫行为调控的方法可分为大量诱捕法、行为干扰法和饵木诱集法3类。具体使用技术包括:诱捕器诱杀—使用目标小蠹虫聚集信息素, 大量诱捕以降低小蠹虫种群密度;行为干扰—采取诱捕器释放、树干喷洒和飞机喷洒等方法, 将目标小蠹虫抗聚集信息素、聚集信息素类似物和聚集信息素抑制剂等释放于森林生态系统内, 干扰小蠹虫对寄主树木的选择性和小蠹虫对异性的引诱成功率;饵木诱集技术—喷洒目标小蠹虫聚集信息素于寄主树木, 引诱小蠹虫的集中入侵危害。此外, 可将目标小蠹虫聚集信息素和选择性杀虫剂混合使用, 引诱毒杀入侵的目标小蠹虫;将营养和空间竞争性小蠹虫的利己素喷洒于寄主树木, 引发小蠹虫种间的竞争, 以降低目标小蠹虫的危害;在被害寄主树木上喷洒目标小蠹虫利它素, 引诱目标小蠹虫捕食性天敌的取食。方三阳等 (1984) 已将小蠹虫性外激素应用于云杉八齿小蠹的防治中, 收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7]。张庆贺 (1989) 将饵木诱杀技术应用于落叶松八齿小蠹综合防治中, 在落叶松八齿小蠹低密度林分中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10]。李宽胜、周嘉熹 (1982) 提出以衰弱木和梢头等作为饵木诱集华山松大小蠹的集中入侵危害, 在6月至7月间剥皮处理饵木, 降低林分内华山松大小蠹的种群密度[8]。

3.2 森林生态结构调控策略

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内不同树木对小蠹虫入侵、定居和繁殖的引诱和抑制作用, 小蠹虫对林分结构内郁闭度、树种组成、年龄结构和海拔高度等的选择性, 林分内致弱因素 (如病害、火灾等) 导致的衰弱木对小蠹虫的引诱等特性, 人工疏伐严重虫害木和调节林分结构, 提高林分的抗虫性和林分内小蠹虫的种群密度。Ross等 (1992) 、Wood等 (1982) 发现阔叶常绿树木的挥发性物质可明显地减少美东最小齿小蠹对寄主树木的危害;林分内的欧洲山杨的次生性挥发物质可减少纵坑切梢小蠹和细干小蠹对寄主树木的入侵和危害。所以, 改变林分结构, 降低林分和树木对目标小蠹虫的引诱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 疏伐小蠹虫害木和其它病虫木, 不仅可以提高林分和寄主树木的抗虫性, 而且可以降低林分和寄主树木对目标小蠹虫的引诱性。此方法在美国、加拿大和挪威等国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3.3 小蠹虫种群密度治理策略

小蠹虫种群治理策略是利用化学治理技术和生物治理技术, 直接杀死和降低小蠹虫的种群密度, 实现小蠹虫的可持续控制。尽管化学杀虫剂对森林生态系统和非目标生物的杀伤性, 严重制约了化学防治技术在小蠹类森林害虫治理中的应用, 小蠹类森林害虫隐蔽性家族生活方式, 严重影响了小蠹虫天敌的捕食和寄生。但不可否认在小蠹虫信息类物质尚未完全揭示和人工合成的状况下, 在小蠹虫严重危害区实施和探索生物防治的新途径或对小蠹虫严重危害树木实施有效低污染的化学防治, 仍然是迅速降低小蠹类森林害虫种群密度和保护寄主树木的有效措施。

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作为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其目标在于通过构建和改善森林生态系统, 使森林生态系统内的群落结构持续稳定, 增强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 从而保障森林的生长、演替和森林生态系统对害虫的抗性;通过自然和人为等多种措施的实施和有机结合, 提高和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内树木—害虫—天敌的相互制约能力, 减少森林害虫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辉, 唐明, 叶宏谋, 等.秦岭华山松小蠹生态位研究[J].林业科学, 1999, 35 (4) :40-44.

[2]陈辉, 袁锋, 张霞.小蠹虫与真菌共生关系的研究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0, 15 (3) :80-85.

[3]陈辉, 袁锋.森林生态系统中昆虫与真菌的互惠共生[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0, 15 (2) :96-101.

[4]丁岩钦.论害虫种群的生态控制[J].生态学报, 1993, 13 (2) :99-l05.

[5]戈峰.害虫生态调控的原理与方法[J].生态学杂志, 1998, 17 (2) :38-42.

[6]骆有庆, 沈瑞祥.试论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 (SPMF) 策略[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8, 20 (1) :96-98.

[7]方三阳, 王长山, 迟德富.用小蠹虫性外激素诱捕云杉八齿小蠹成虫的试验[J].东北林学院学报, 1984, 12 (4) :43-44.

[8]李宽胜, 周嘉熹.华山松大小蠹[A].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森林昆虫[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3.427-431.

[9]任作佛, 党心德.秦岭华山松小蠹虫调查防治初步报告[A].森林害虫初步研究报告[C].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9.

害虫综合治理 篇2

侯伟

摘要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来开展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讨论了开展生物多样性防治有害生物研究的背景、作用和重要意义,阐述了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功能能来开展综合防控的途径。

Abstract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people hav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Ago-biodiversity utilization in crop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The paper discussed the background,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utilization of Agro-biodiversity in Integtate Pest Management and connotation and approaches.绪论

自然生态系统中多种多样的动植物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复杂生态系统被破坏,仅保留少数农作物和比较单一的生态环境,是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都大幅减少。这就使得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治更多依赖化学农药,由此一产生了许多引人关注的问题:农业环境和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害生物抗药性提高,一些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天敌大量被杀死,自然控制有害生物的能力减弱,对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内外都在大力探索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方法来防治有害生物,有机结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方法,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中生态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可持续防治措施。

虽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对地球和对人类社会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但是人类活动正在使生物多样性以空前的速度消失,这个速度已经高达物种自然消失速度的1000倍,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农业可持续性及其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的能力受到威胁。

鉴于此,有必要探讨农业生物多样性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作用,以利于积极保护和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开发挥生态系统的生态防控功能。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定义与内涵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是一个选择和使用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在一个治理过程是使用单一的控制技术,还是统一协调地应用多种技术是建立在经济阈值分析的基础上的,她充分考虑了生产者、社会和环境的利益及对它们的影响。在协调决策和行动过程中,它运用最合适的,有利于经济和环境的控制有害生物方法和策略来实现管理有害生物的目标。有害生物综合管理的要素包括:a、预防有害生物危害;b、对有害生物及其危害实行监测:c、确定有害生物种群密度和危害阈值;d、在考虑人类健康、生态影响、可行性和成本效益等的前提下,应用生物、栽培、机械和化学等多种防治方法治理有害生物,S其种群低于预设的危害阈值水平;e、评估有害生物治理的绩效。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于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定义为:一项有害生物治理方案,它在充分考虑所处环境和有害生物本身的繁殖能力条件下,尽可能协调地运用各种对路的技术和方法,并把有害生物群落控制在造成经济危害的水平之下。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概念提出,使有害生物防治从单纯依赖化学防治转变为综合防治,化学防治成为最后的选择。这一变化被称为有害生物防治的“第二改革”。

在我国,对有害生物综合防治认可的时间比较早,并且在有害生物防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从1975年起,我国就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确定为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可以说这既是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也是在长期有害生物防治的工作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综合防治”的含义与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策略是一致的,而“预防为主”这一思想是对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重要补充。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与层次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指与食物及农业生产相关的所有生物的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或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防治有害生物

4.1 利用遗传多样性防治有害生物

我国拥有丰富的作物遗传资源,丰富的抗性资源是今后拓宽栽培品种遗传背景的重要基础。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从农家品种、育成品种、外引品种、野生种和近缘植物种中发掘和合理利用显性单基因抗性和微效多基因抗性,通过遗传多样性的恢复,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可以利用不同抗性品种的水稻,通过一定的栽培方式,在田间合理布局上,多个品种,多种不同的病害抗性基因相互形成抑制作用,从而有效控制作物病害。云南农业大学利用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技术对稻瘟病的控制效果高达60%—90%,平均减少化学农药用量60%以上。抗倒伏率达95%—100%,每公顷增产优质粮食可达600—1092kg。

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将抗虫基因导入作物体内,使作物对害虫产生抗性,已成为害虫防治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全世界的转基因抗虫性,已成为害虫防治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全世界的转基因抗虫性作物面积已达5000多万hm2,且每年以43.5%的速率增加。据报道,转基因棉花防治鳞翅目害虫的效果可达到80%以上,减少农药施用次数10次以上,减少农药施用量80%左右,增产可达10%—20%,每公顷增加净收益800元以上,显示了转基因抗虫作物的抗虫优势。

4.2 利用物种多样性防治有害生物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手段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物多样性减少有利于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从理论上讲,一个区域内生物物种越多,自然控制作用也越大。通过建立绿色走廊,种植培植植物,在农作物周围或与农作物以一定比例相间隔,有意 种植一些对害虫具有毒杀、趋避、诱集作用或对天敌具有补充营养作用的蜜源植物或可以起到管理有害生物的作用,是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防治作物害虫的方法。

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是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防治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主要手段。而且,生物防治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防治的三种主要途径是引进天敌、人工大量繁殖和释放天敌,以及自然天敌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其中利用天敌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应用最为普遍。每种害虫都有一种或几种天敌,能有效地抑制害虫的大量繁殖。这种抑制作用是生态系统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这一生态学现象,可以建立新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平衡。

利用农业生态工程在田地周围建立绿色走廊,建立天敌繁殖区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作用。很多寄生蜂早期因找不到寄主而死亡,当害虫发生时,由于天敌的基数低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一些捕食性天敌在早期也有滞后现象,即发生时间比害虫迟。为克服天敌和害虫发生时间的脱节现象,利用培植植物可使经营作物上天敌得到大量补充而与害虫同步发展,这有助于害虫防治。在绿色走廊中有选择地种植一些杂草和低矮植物,这些杂草和低矮植物可以作为天敌生存、过冬和繁衍的栖息地。

在田边适当种植一些蜜源植物,能够引诱天敌,提高其寄生能力。许多天敌昆虫需补充营养,特别是一些大型寄生性天敌,如姬蜂若缺少补充营养,就会影响卵巢发育,甚至失去寄生功能,小型寄生蜂如能补充营养也能延年益寿,增加产卵量。一些捕食性天敌如瓢虫和瞒类,在缺少捕食性对象时,可以利用花粉和花蜜作为过渡性食物。

通过种植诱集作物也可以起到控制害虫的作用。例如洋葱和大蒜就属于这类作物,它们产生的强烈气味能驱除昆虫,昆虫就不会再危害种在洋葱中间的植物。用洋葱或大蒜作为番茄的间混种作物可以降低番茄上白粉虱和蚜虫的发生率。在美化果园环境的同时,增加了果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朱有勇和周开联等通过开展生物多样性控制农作物主要病害应用研究,应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的原理,利用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自然规律,采用分子生物技术和其他高科技,以粳稻、小麦、大麦、玉米、马铃薯、魔芋等作物为研究对象,创建了农业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新技术。例如探索了玉米和马铃薯间种、烤烟与玉米(马铃薯)间种等的优化种植模式的原理与研究方法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这些种植模式有效地减轻了病害危害,大幅地减少了化学农药施用,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产生了十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3 利用生态系统多样性防治有害生物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与生境类型多样性。无论是物种多样性还是遗传多样性都寓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之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地形式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农业生态系统种生境多样性可以通过建立多样性的人工生境和野生生境来实现。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农林、农牧以及农田多样化得作物间混套种植系统,可在农业景观内形成多样性的人工生境。通过合理管理各种边际地带、田埂、沟渠边、农村道路旁等野生生境,便能保持野生生境的多样性。圣生境多样化在物种多样性保护上具有重要作用,如在具有野生生境的农田,往往生存有更为多样的节肢动物,特别是天敌种类。

农田生态系统是以农作物为核心,人为地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改造而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人类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通常是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作物,人为的排除其他植物种类的竞争以提高作物的产量,结果导致系统中植被单一化,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群落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包括许多害虫的天敌)都比自然生态系统少,生物多样性也较低。在农业生产中如旱作物中建立水生生态微系统或水作中建立陆生生态微系统可以有效防治有害生物。如在旱地条件下,通过挖塘储水,创造水生环境,结果被称为庄稼保护者的蛙类成倍增加,进而有效的控制了害虫爆发。小结

害虫综合治理 篇3

【关键词】发挥 生态调控 治理 棉田害虫

近几年农一师二团充分发挥生态调控机制,综合治理棉田害虫,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该团连续四年棉铃虫蛀铃率小于0.2%,棉田因蚜虫危害造成的“油叶”面积在2%以下,棉叶螨危害极轻,棉田全期不见红。即使在2008年棉田害虫大发生之年,二团棉田“三虫”也得到很好地控制,实现了棉花的丰产丰收。二团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主要是因为:

1.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系统

二團耕作区每年有棉花6000公顷,水稻2000公顷,林网树木250公顷,果园、菜地100公顷,排碱渠芦苇草带2000公顷,棉田边玉米诱集带300公顷,光热资源丰富,是各类昆虫生存活动的良好场所。主要害虫有:棉蚜、棉叶螨、棉蓟马、黄地老虎、棉铃虫等;主要天敌有:瓢虫、草蛉、食蚜蝇、食蚜盲蝽、蜘蛛类、鸟类等,还有各种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低等微生物。

2.生态系中昆虫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

生态系中消费者根据取食对象不同,分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以及次级以上消费者。该系中棉铃虫幼虫、棉叶螨、棉蚜等以棉花、蔬菜、树叶、杂草、玉米等植物为食;次级消费者瓢虫、草蛉、食蚜蝇、食蚜盲蝽等,以初级消费者为食;次级以上消费者包括食虫鸟类等。该团全力保护环境,益害比合理,依靠各级消费者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将虫害控制在较小范围。

3. 生态系的维持和保护

3.1 保护天敌的越冬场所

田边、排渠上杂草、田边林带、菜园、果园等是天敌、害虫共同生存活动以及越冬的场所,冬季理应保留田边、林带边杂草及林带树叶,有利天敌及害虫安全越冬,春季则发挥以草养害、以害养益的作用。当害虫率先进入棉田进行危害时,则对杂草采取科学处理,砍除棉田边部分或全部杂草,将天敌赶进棉田,又发挥以益控害的作用。

3.2 不打保护带

对棉田来讲,林带、菜园、果园、排碱渠的芦苇草带是害虫及天敌繁衍的场所,而棉田边及其四周则是害虫和天敌活动的前沿,且天敌进入棉田是尾随害虫其后。所以,以往棉田边打保护带,在消灭害虫的同时,天敌也惨遭不幸。如果时机把握不好,可能害虫已进入棉田,而天敌却被扼杀在田外,形成害虫越多越打,越打越多的恶性循环。近几年该团棉田四周禁打保护带,维持生态自身平衡。

3.3 增加土壤有机质

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减轻生态失衡的压力。

棉田施入适量的油渣或厩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能源源不断地供给作物养料,同时进行大量的气体交换,提高根系活力,促进作物茁壮生长,增强抵御虫害能力。如单一施用化肥,生长快,易徒长,易遭害虫侵袭,增加生态压力。该团土质粘性,保水保肥,施足底肥,棉花健康生长,增产效果也很明显。

3.4 调整种植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种植作物单一,必定造成害虫选择的对象比较集中,从而形成危害。该团多年来保持水旱轮作,以稻养益,大面积种植玉米诱集带,同时更换棉花抗虫品种,以此优化生态环境,使这个庞大的生态系日趋平衡。

4.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实施“精、准”施药技术,确保生态系安全。

棉田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害虫和天敌是自然的,而没有害虫或天敌的棉田,其相对平衡是极为脆弱的。而当害虫超过天敌一定比例,产生一定程度危害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天敌比较安全的农药或对天敌无毒害的生物农药,采用飞机“精、准”施药或膜下滴灌灭虫,将害虫进行适度调控,同时人工辅以助迁天敌,使益害比趋于合理,重新回到生态自控的轨道。

水稻害虫综合防治法 篇4

1.农业防治

合理利用水利设施改变田间小气候, 在定植前水稻二化螟越冬代化蛹高峰期突然灌深水1 0厘米以上, 经3~4天大部分幼虫和蛹会被淹, 使螟虫不能正常羽化, 降低发生基数, 然后立即排干田水。调查表明, 采用此方法一代螟虫源减少45%, 田间虫量减少32%, 防治效果很好。注意稻田边杂草、枯萎树枝要及时清除。施药防治螟虫时田间保水3厘米左右, 以提高防治效果。

2.搭配品种

利用某些害虫对水稻不同生育期为害不同的特点, 适当搭配早、中、晚熟品种使部分水稻易受害期与害虫为害盛期错开而避免受害, 二化螟、卷叶螟都可适当搭配早熟品种使其错开产卵期。

3.杀虫灯防治

杀虫灯能有效诱杀二化螟、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 镇里成立示范区, 安装100盏杀虫灯, 诱杀害虫面积1000亩;在离示范区近的村安装50盏杀虫灯。示范结果, 灯光诱杀示范区比非示范区虫源有明显减少, 灯区平均用药3.08次, 非灯区用药5.88次, 农药成本减少41.87%, 从而改善生态环境。

4.生物农药

使用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防治二化螟、稻丛卷叶螟, 示范区生物农药使用面积2000亩;同时创造有利天敌生存的环境, 提高天敌控制利用率, 禁止捕杀有益动物。

5.专业防治队

寻找“害虫” 篇5

星期五那天,我和妈妈一起坐公交车到市政府街去玩,途中,我们经过玄坛路时,发现了不少的错别字。

那天,我和妈妈坐公交车到市政府街去玩,车刚从玄坛站走了没多久,我就看到一家服装店的店名上写着:“天添向上”。明明应该是“天天向上”呀!我想这肯定是这家店的老板想让人过目不忘而想出的高招。但这个店名的“天添向上”会给许多小学生一种很深的误导,他们真的会认为“天添向上”就是“天天向上”呢!

一路上,我不时地看到一些这样类似的别字,如:“飞”“发”走“丝”、“衣”“衣”不舍的店名,我觉得这真有些污染曲靖市的容貌。因为,我们曲靖是一个很大很美的城市,但是街上却有那么多错别字别人看见了,会怎么想呢?

我还在电视里看到一则关于摩托车的广告———“骑乐自现”。的确,人们一看产品名就会觉得厂家别出心裁,会认为这产品质量肯定很不错。可是,当我们这些小学生看到后,在词语填空中也写到“骑乐自现”时,那结果就不仅仅是令人一笑而了之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当然,我在写作业时也经常有错字,如把“竖”字写成“坚”字。我还喜欢把“守望相助”写成“首望相助”,闹出了不少笑话。

害虫综合治理 篇6

摘要:针对错时投放天敌和喷洒农药的具有密度制约项的脉冲害虫防治问题,采用了脉冲微分方程理论的方法,研究了具有密度制约的害虫防治系统,得到害虫绝灭周期解的局部渐近稳定性,全局渐近稳定性充分条件,给出类模型一致持久性的条件.

关键词:害虫防治;密度制约;害虫绝灭周期解;稳定性

DOI:IO.15938/j.jhust.2015.03.021

中图分类号:0175.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683(2015)03-0106-08

O 引 言

在农业生产中,若对虫害治理不及时,将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在生态系统中,害虫与天敌保持一种平衡状态,从而有效地控制虫害的发生,若因某种外在因素干扰了这种平衡状态,可能会引起虫害发生,人们通常采用生物与药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防治害虫,通过错时投放一定数量的天敌和投放农药杀死害虫.选取适当的周期给药及投放天敌的数量,确保害虫的有效控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甘蔗地下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篇7

1、蔗龟

蔗龟主要种类有大等鳃金龟、突背蔗金龟和光背蔗金龟。

1) 大等鳃金龟

该虫多分布在肥沃的砂壤土地带, 主要以幼虫危害根部, 虫体大、食量大, 危害期从6月上旬至11月中旬, 长达6个月之久。它能把须根全部吃光, 只剩一根蔗桩插在土内, 手提就起, 风吹就倒, 造成整丘、整片死亡, 完全无收。这是一个具有毁灭性的虫种。

2) 突背和光背蔗金龟

它们多分布在缓坡地带或河谷冲积沙壤土。4~5月, 主要以成虫咬食蔗苗基部, 造成枯心死亡。严重时受害率可达40%以上, 造成缺塘断垄。9~3月, 主要以幼虫取食蔗茎的地下部, 将蔗头蛀食成洞穴状, 严重影响宿根发苗。

3)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

在蔗龟危害严重不留宿根的蔗地, 甘蔗收获后应及时深耕勤耙。由于机械作用和人工捡拾, 可有效地除去越冬老熟幼虫及部分蛹。大等鳃金龟在7~8月, 突背、光背蔗金龟在10~11月, 甘蔗生长旺季, 不怕水淹, 而蔗龟处于幼虫期, 有条件的可放水淹灌蔗地, 一般淹过垄面7d左右, 可淹死地下蔗龟。危害严重的蔗地, 可轮作水稻, 通过长期淹水, 能消灭土壤中残存蔗龟, 能减轻危害80%左右。避开初孵幼虫发生期 (5~6月) 施用已腐烂的有机肥, 造成不利初孵幼虫生存的环境, 控制蔗龟的发生, 以减轻危害。

2) 物理防治

利用突背、光背蔗龟成虫的强趋光性, 在成虫盛发期 (4~5月) , 采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3) 生物防治

防治大等鳃金龟在5月底6月初, 结合甘蔗大培土;防治突背、光背蔗金龟在4月初蔗苗松蔸除草时, 每亩 (1亩=1/15ha) 选用2%白僵菌、绿僵菌粉粒剂2~3kg, 与40kg干细土或化肥混合并均匀撒施于蔗株基部覆土。

4) 药剂防治

大等鳃金龟在5月底6月初, 结合甘蔗大培土。突背、光背蔗金龟在4月初蔗苗松蔸除草时, 每亩选用15%乐斯本颗粒剂1~1.2kg或3%呋喃丹颗粒剂4~5kg或8%金线辛颗粒剂3~4kg, 与40kg干细土或化肥混合后, 均匀撒于蔗株基部覆土。突背、光背蔗金龟在10月底, 每亩选用48%乐斯本乳油300~400ml或90%杀虫单原粉300g或50%辛硫磷乳油500ml等, 按亩用药量对水稀释后再均匀淋灌蔗株基部。

2、蔗头象虫

蔗头象虫主要种类有细平象和斑点象。多分布于滇西南蔗区沿江河坝地及一些低湿蔗田。细平象以幼虫及成虫在蔗头内为害, 4月中旬初孵幼虫蛀入蔗苗嫩根, 向上蛀食, 进入蔗头为害, 为害期达8~10个月。斑点象以幼虫为害蔗头, 危害期从6月到翌年2~4月, 整个幼虫期均在蔗头内为害。

被害蔗株于7月间始见下部叶片枯黄, 蔗头内出现小隧道, 10~12月蔗头严重受损, 有的蛀成粉碎状, 1个蔗头内有虫5~6头, 多的20~30头。受害后每亩损失甘蔗0.5~3t, 严重的无收。甘蔗田间锤度降低4%~6%, 一般只能留养宿根1年。此外, 受害蔗头易感染赤腐病, 加速了腐烂, 易倒伏, 损失更重。

1) 农业防治

不留宿根的严重发虫蔗地, 1月中旬前及时收砍翻犁蔗蔸集中晒干烧毁。可杀死大量的越冬成虫或老熟幼虫, 降低虫口数量, 控制其大面积传播。虫害严重蔗地, 不留二年宿根, 以减少象虫种群在田间积累, 降低受害率。甘蔗与水稻轮作, 通过长期淹水可消灭土壤中残存象虫, 能大大降低受害率。翻挖出来的有虫蔗蔸不堆放在沟河埂上, 发现灌溉沟内有蔗蔸应随时捡出, 以免流水将有虫蔗蔸带入无虫蔗地。认真清除田边地埂上的割手密、斑茅、类芦、白茅等象虫的野生寄主植物, 最好不要与玉米轮作。

蔗头象虫不会飞行, 从发生区引种, 最好采用半茎做种。如果采用全茎做种需注意不要接近土表砍, 以免象虫随种苗远距离传播。

2) 生物防治

每亩 (1亩=1/15ha) 用2%白僵菌、绿僵菌粉粒剂2~3kg, 与40kg干细土或化肥混合均匀。春植蔗在下种, 宿根蔗在3~4月松蔸或5~6月大培土时, 将上述混合物均匀撒于蔗株基部并及时覆土。

3) 药剂防治

每亩可用15%乐斯本颗粒剂1~1.2kg或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3~4kg或3%呋喃丹颗粒剂4~5kg或8%金线辛颖粒剂3~4kg或3%米乐尔颗粒剂4~5kg, 与40kg干细土或化肥混合均匀。春植蔗在下种, 宿根蔗在3~4月松蔸或5~6月大培土时, 将配制好的上述混合物均匀撒于蔗株基部覆土, 也可每亩用48%乐斯本乳油300~400ml或90%杀虫单原粉300g等, 按亩用药量对水稀释后再均匀淋灌蔗株基部覆土, 防治效果可达80%左右。

3、甘蔗白蚁

甘蔗白蚁是云南湿热旱坡地甘蔗的重要害虫, 云南蔗区主要有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甘蔗整个生长期均可遭白蚁危害, 以播种后萌芽期受害最烈, 危害蔗种多从两端切口侵入, 蛀食茎内组织, 使种苗不能萌发。新垦地比熟垦地受害重。严重蔗区危害率高达30%~60%, 造成大面积缺苗断垄, 甚至全部失收。中后期由地下蔗茎蛀入, 使茎内中空, 叶片枯黄或干梢, 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有3种, 一是下种前深耕改土, 挖毁蚁巢, 把白蚁消灭在植蔗前。二是下种时用48%乐斯本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5%锐劲特乳油等300~400倍液浸种1min也可每亩可选用15%乐斯本颗粒剂1~1.2kg, 也可用3%甲基异柳磷或3%呋喃丹或5%丁硫克百威等颗粒剂3~5kg, 与40kg干细土或化肥混合均匀撒于植蔗沟内覆土, 保苗时间可达2个月左右。三是利用白蚁喜食植物如松枝、桉树枝皮、蔗残渣等设诱杀坑。当大量白蚁被诱集到坑内时, 可用化学药剂如灭蚁灵、乐斯本、辛硫磷等进行喷杀。

4、蛀茎象虫 (大象甲)

蛀食甘蔗的蛀茎象虫主要是甘蔗赭色鸟喙象。赭色鸟喙象是云南蔗区近年蔓延起来的一种严重蛀食蔗茎的新害虫。此害虫在我国其他省区尚无报道, 是中国甘蔗害虫新记录。在云南分布于勐海、孟连、弥勒、景东等地区, 其中尤以勐海受害最重。此虫除危害甘蔗外, 还危害竹子、玉米、类芦, 其中最喜食甘蔗。此虫以成虫咬食甘蔗嫩茎或未展开的心叶;幼虫向下蛀食蔗茎, 被害蔗株心叶发黄, 茎节缩短变细, 最后整株枯死。一般1头幼虫危害1株甘蔗, 有的可连续转株危害2~3株。受害株率一般为26.2%~48.2%, 重的达61.5%, 个别田块高达90%左右。宿根蔗因发苗不均、缺塘断垄, 产量损失更严重。

1) 农业防治

危害严重不留宿根的蔗地, 甘蔗收砍后应及时深耕勤耙, 造成不利于象虫生存的环境, 加上机械作用和人工捡拾, 减少越冬成虫。虫害严重蔗地不留二年宿根, 以减少象虫种群在田间积累, 降低受害率。还可以甘蔗与水稻轮作, 通过长期淹水可消灭土壤中残存象虫, 能大大降低受害率。增加种植抗虫品种, 少种易感虫品种, 最好不要与玉米轮作。

出土成虫以晴天上午8~11点、下午3~6点活动最多, 而且虫体大, 行动缓慢, 有假死性。可在7~8月成虫出土盛期, 巡田捕杀, 以减少田间卵量。8~9月幼虫钻蛀取食, 枯死蔗株大量出现, 幼虫尚未入土, 可人工割除枯死蔗株, 取杀其中幼虫, 以减少转株危害和压低虫口密度。10月上中旬幼虫入土盛期, 甘蔗生长旺盛, 不怕水淹, 有条件的地方可放水淹灌蔗地。一般淹过垄面5d左右, 可淹死地下象虫。

2) 生物防治

每亩可用2%白僵菌、绿僵菌粉粒剂2~3kg, 与40kg干细土或化肥混合均匀。在6月中下旬培土时, 撒于蔗株基部并覆土。

3) 农药防治

每亩可用15%乐斯本颗粒剂1.2~1.5kg或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3~4kg、3%呋喃丹颗粒剂4~5kg、3%呋甲颗粒剂4~5kg, 与40kg干细土或化肥混合均匀。在6月中下旬培土时撒于蔗株基部并覆土。到7月上旬底和8月上旬初, 再结合甘蔗绵蚜等其它害虫的防治, 选用40%水胺硫磷乳油、48%乐斯本乳油、5%锐劲特悬浮剂、40%氧化乐果乳油等800~1000倍液叶面喷雾。

于7月上旬、成虫产卵盛期前, 选用40%水胺硫磷乳油或48%乐斯本乳油或5%锐劲特悬浮剂或40%氧化乐果乳油等600~800倍液叶面喷雾, 隔15d喷1次, 连喷3次。9~10月幼虫入土化蛹盛期, 选用40%水胺硫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48%乐斯本乳油或5%锐劲特悬浮剂或40%氧化乐果乳油等, 以200~300倍液淋灌蔗株基部。

小麦害虫无公害治理技术 篇8

关键词:小麦害虫,无公害治理,措施

1 充分利用天敌资源

在我国, 小麦害虫天敌种类很多, 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有益生物群落。充分利用天敌资源控制害虫, 对保护小麦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小麦害虫天敌主要有捕食性的瓢虫类、草蛉类、食蚜蝇类、蜘蛛类以及寄生性的蚜茧蜂类。因此, 对这些天敌加以保护利用, 免受不良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干扰, 使其生存繁衍防治害虫, 是害虫生物防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杀虫剂的使用是造成天敌大量减少最主要原因, 杀虫剂不仅能够直接杀死天敌, 而且会使天敌因缺少食物而造成间接死亡。因此, 在进行化学防治的时候应使用选择性杀虫剂, 并避开天敌的大量发生期和敏感期。此外, 播种、耕地、浇水、收割等农事活动也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天敌造成伤害。在这些必要的生产活动中, 应尽量减轻对天敌的伤害, 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在正常情况下, 各个地区都有其特定的害虫和天敌群落, 但是随着地区间和国际间的贸易发展, 许多害虫被带入新的环境中, 由于缺乏天敌的制约, 往往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为了制约这类入侵害虫, 或扩大本地区原有害虫的控制, 需要人为从其他地区引进新的天敌种类或种型。由于环境的改变, 这些新引进的天敌或者适应当地条件, 在此生存繁衍控制害虫;或者不适应当地条件, 无法生存;或者转变为新的害虫;或者新引进的天敌以当地原有天敌为食, 给当地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 在将天敌由一个地区引进另一个地区时, 需要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认真检测和试验, 避免带来新的灾害。购买人工繁殖的天敌进行田间释放, 扩充自然界天敌的数量。如为了减少和控制俄罗斯蚜虫在北美造成的经济损失, 从1987年开始的10年内, 在美国的18个州和加拿大的各省, 释放的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总数已经超过1 500万头。与国外发达地区相比, 我国利用人工释放天敌进行小麦害虫生物防治尚处于探索阶段。

2 培育抗虫品种

培育种植小麦抗虫优良品种是控制害虫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也是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1987年至今我国已经对5万多个小麦品种进行了病虫抗性鉴定, 筛选出中抗以上的单抗或间抗品种1 000多种, 并明确了小麦品种的抗蚜机制和抗吸浆虫机制。

3 利用虫害诱导植物挥发性物质与植物化感作用

虫害诱导植物挥发性物质是植物遭受植食性昆虫攻击后, 受伤植物与植食性昆虫口腔分泌物共同作用而释放出的挥发性次生物质。它是植食性昆虫在取食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 也是天敌昆虫寻找寄主或猎物的主要信息来源。虽然利用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防治小麦害虫尚处于探索阶段, 但是通过人工合成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田间应用, 可以干扰害虫的定向、抑制害虫取食、增强对天敌的吸引, 而且不会带来一般化学农药的副作用。这种生物防治方法将在今后的小麦害虫综合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植物化感作用即植物的“相生相克”作用, 是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对另一种植物 (包括微生物) 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作用。虽然对植物化感作用真正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是近30年的事情, 但这种现象早在2 000多年以前就已经被人们所发现, 并还在小麦的生产过程中进行了应用。如小麦和油菜间作、小麦和绿肥作物间作、小麦和苕子间作, 都已经在实践中证实其可以增加天敌的数量, 减少害虫的数量, 提高小麦的产量。番茄和小麦都能通过根分泌释放化感物质而影响许多作物的生长发育。将番茄和小麦通过水培的方法种植在一起, 结果表明, 二者的生长发育几乎不受到抑制作用, 而且与小麦单独生长情况相比, 小麦的单株产量和种子的平均干重分别增加14%和15%。

4 合理设置种植布局方式

不同的种植布局方式对小麦田间害虫和天敌的种群变动有着显著的影响。如在分散型麦田中捕食性蜘蛛的种群增长率达80%, 而在密集型麦田中只有30%, 对播种面积较大的麦田来说, 边缘地带的昆虫种群数量显著高于中间地带。

5 合理搭配种植品种

避免连续大规模种植单一的小麦品种, 有利于延长小麦抗虫品种的使用寿命。在种植抗性品种的麦田间, 适当播种部分非抗性品种, 能够减慢害虫选择进化的速度。研究还发现, 不同的小麦品种进行混作, 会使害虫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寻找最喜欢的寄主植物, 延长了害虫的寻主和繁殖时间。同时混种的不同小麦品种间气味互相掩盖, 进一步加重了害虫的寻主难度。

6 实行减免耕作制度

在欧洲, 通过对麦田实行减耕和免耕能增加田间的天敌数量, 加大对害虫的生物防治力度。虽然减耕和免耕在我国的小麦生产中并没有得到应用, 但是这种尽量避免对天敌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的防治思路, 仍值得学习。

7 生物防治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 生物防治措施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力推广, 自然天敌保护利用的面积迅速扩大。但是由于技术基础薄弱, 且对生物防治局限性认识不足, 过高地估计了生物防治在害虫防治中的作用, 影响了农民应用生物防治的积极性, 造成了生物防治工作的大起大落。进入90年代以后, 植保工作者在各地进行了害虫天敌资源的全面调查, 查清了农业害虫天敌资源的种类、分布, 明确了优势种, 开展了优势天敌生物学及发生消长规律与保护利用技术的研究, 提出了主要作物的主要害虫天敌保护利用技术。近年来, 对植物化感作用、作物诱导抗虫性、作物-害虫-天敌之间化学通讯关系进行了研究, 并进一步探讨了生物防治的原理, 丰富了生物防治的方式和方法。

8 结语

小麦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篇9

1.蝼蛄几乎为害所有作物、蔬菜等, 是小麦的主要地下害虫, 是咬食作物地下根茎及种子的多食性地下害虫, 经常将植株咬成乱麻状, 或在地表活动, 钻成隧道, 使种子、幼苗根系与土壤脱离不能萌发、生长, 进而枯死, 从而造成去、缺苗断垄或植株萎蔫停止发育。在免耕等保护性耕作下, 由于耕层很少翻动, 发生量更大危害最大的是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

(1) 形态特征。华北蝼蛄:成虫体长36~50毫米, 雌性个体大, 雄性个体小, 黄褐色, 腹部色较浅, 全身被褐色细毛, 头暗褐色, 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暗红斑点。前足为开掘足, 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0~2个刺, 多为1个。

东方蝼蛄:成虫体型较华北蝼蛄小30~35毫米, 也是雌性个体大雄性个体小, 灰褐色, 全身生有细毛, 头暗褐色。前足为开掘足, 后足胫节背后内侧有3~4个刺。

(2) 防治措施。以药剂毒杀为主要防治措施。

药剂拌种:可用50%辛硫磷, 或40%乐果乳油, 或50%地亚农乳。在我国为油, 按种子量的0.1%~0.2%药剂和10%~20%的水对匀, 均匀地喷拌在种子上, 并闷种4~12小时再播种。

毒土、毒饵毒杀法:用上述药剂按每亩250~300毫升, 加水稀释1000倍左右, 拌细土25~30千克制成毒土, 或用辛硫磷颗粒剂拌土, 每隔数米挖一坑, 坑内放入毒土再覆盖好。还可用上述药剂按1%的药量及10%的水拌炒好的谷子、麦麸、谷糠等, 制成毒饵, 于苗期撒施田间进行诱杀。

2.蛴螬

蛴螬是多种金龟子的幼虫, 是种类最多、危害最多、分布最广的小麦地下害虫。在我国危害小麦的主要种类为铜绿明金龟、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及黄褐丽金龟, 其食性很杂, 几乎为害所有的大田作物、蔬菜、果树等。幼虫主要咬食种子、幼苗、根茎及地下块茎、果实, 常造成不同程度的缺苗断垄。成虫则为害豆类等作物及果树的叶片、花等组织。

(1) 形态特征。铜绿丽金龟:成虫体长16~22毫米, 宽8~12毫米, 背部有铜绿光泽, 并密布小刻点, 腹面黄褐色, 背部有两条纵肋。幼虫共3龄, 老熟幼虫体长30~33毫米, 体色污白, 呈C型, 头部前顶每侧6~8根刚毛, 排成一列, 肛门横裂型, 肛腹板刚毛群中有2列平行的刺毛列, 每列15~18根。

黑鳃金龟:成虫体长17~22毫米, 长椭圆形, 黑褐色或深黑色, 有光泽, 鞘翅有3条明显纵肋, 两翅合缝处也呈纵隆起, 体末端较钝圆, 幼虫乳白色, 共3龄, 老熟幼虫体长40毫米左右, 头部橘黄色, 前顶刚毛每侧3根, 体弯曲成C形, 肛腹板仅有钩状刚毛群, 无刺毛列, 肛门三裂型。

暗黑鳃金龟:成虫与大黑鳃金龟相似, 区别在于:体无光泽, 却密被细毛, 鞘翅4条纵肋不明显, 体末端有棱边, 幼虫区别在于头部前顶刚毛每侧1根。

(2) 防治措施。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防治方法以药剂处理种子、处理土壤、毒饵诱杀为主, 辅之以人工捕杀、灯光诱杀等方法。

药剂拌种:同蛴螬防治。

土壤处理:50%辛硫磷或48%毒死蜱乳油0.25~0.3升, 加水10倍, 喷拌40~50千克细土制成毒土, 条施于播种沟内或顺垄撒施于地表, 但施药后要随即浅锄或浅耕。

毒饵诱杀:毒饵诱杀是防治地下害虫的主要方法。毒饵的配制方法是:用5千克炒香的麦麸、谷子、米糠、玉米糁、豆饼或棉籽饼, 加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50%辛硫磷或48%毒死蜱乳油50~80毫升, 加适量水将药剂稀释喷拌混匀而成。当田间发现蛴螬为害时, 于傍晚顺垄撒施, 每亩用毒饵2~3千克。

生长期喷药、喷根:可用2.5%敌百虫粉剂, 每亩约2千克喷施能有效防治成虫;也可用上述药剂1000倍液喷雾;还可用毒土撒施于行间, 能防治幼虫及成虫 (参照蝼蛄防治) ;或者每亩用50%辛硫磷乳剂300毫升左右;或用上述药剂, 结合灌水灌入地中, 均有效果。

害虫综合治理 篇10

1 研究内容

通过连续几年的田间调查, 摸清枣树主要害虫及其在邢台地区的发生为害规律, 以虫情调查和预测预报为基础, 以无公害防治为原则, 通过人工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控制技术, 大力推广信息素、杀虫灯黄板诱杀、阻隔法防治和休眠期防治技术, 通过两年的示范, 为生产提供一套规范化的先进的无公害防治配套技术, 降低因过多施药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提高鲜枣好果率、好叶率, 使所生产的鲜枣无农药残留、果形端正、外表美观、营养丰富的绿色果品, 让百姓吃上放心枣, 提高邢台地区大枣生产的效益。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以虫情预测预报为基础, 掌握害虫最佳防治时期和关键期, 降低用药次数。

2) 在枣树生长季结合枣树树体改造、树体管理、肥水管理、果实管理等配套措施, 提高树体的抗性, 降低虫害的发生率。

3) 在枣树休眠期, 综合运用清园、人工刮除翘皮、深翻树盘、涂白、喷布石硫合剂等农业防治手段, 来破坏虫害的越冬场所, 清除杀死越冬害虫虫卵、虫茧, 降低越冬的虫口基数。

4) 以无公害防治为原则, 以人工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导, 协调运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手段, 大力推广信息素、杀虫灯诱杀和阻隔法防治技术, 降低虫口密度, 减少害虫的危害, 同时, 所有制剂必须达到高效、低毒、低残留绿色果品生产要求, 以提高果实的质量和产量。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地点

本项目的示范区为临城的黑城镇枣园、巨鹿的棘园红、广宗的紫枣园基地, 推广区域主要在临城县、广宗县、巨鹿县、新河、威县的枣树种植区。

2.2 邢台地区枣树主要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规律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在临城、广宗、巨鹿、新河、威县进行, 普查范围为全县域内各乡镇、村枣树园;有目的地对当地群众、乡镇技术人员、有关专家等进行访问咨询, 了解当地枣树有害生物种类、分布、发生等情况。同时对严重发生的主要种类做重点观察研究。主要以灯诱和性信息素诱集为主收集危害枣树的害虫种类。对于田间现场不能确认的种类, 做好标记, 带回室内鉴定。鉴定除了实物进行鉴定外, 还可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确定有害生物的种类。

3 结果与分析

3.1 邢台地区主要枣树害虫种类

经过连续三年的野外调查和内业鉴定, 基本摸清了邢台地区枣树主要害虫种类及其发生危害情况。邢台地区枣树主要害虫有13种, 其中鳞翅目害虫有4种, 鞘翅目害虫有2种, 半翅目害虫有2种, 螨类2种, 双翅目害虫1种, 同翅目害虫2种, 表明危害枣树的鳞翅目害虫种类最多, 鞘翅目、半翅目和螨类种类相当。按害虫的危害部位看来, 危害果实的害虫有3种, 危害枝干的害虫有1种, 危害叶片的害虫有12种, 危害根部的害虫种类有1种。表明在危害枣树的害虫类群中, 危害叶片的害虫种类最多, 果实害虫种类居中, 危害枝干和根的害虫种类数量最少。

3.2 主要害虫的发生危害规律

在调查了解了枣树种植区发生的主要害虫后, 又根据害虫的危害程度, 利用害虫的预测预报技术对其中危害较重的几种害虫进行发生规律的调查。主要害虫发生规律调查如下:

1) 枣树蚜虫:一年发生十余代, 春季枣树发芽长叶时, 枣蚜群集在树梢、嫩芽和幼叶背面刺吸营养, 使被害部分出现黑色、红色和黄色小斑点。使叶片逐渐变白, 向背面扭曲, 卷成螺旋状, 引起落叶, 新梢不能生长, 影响产量及花芽形成, 削弱树势。蚜虫危害刚刚开放的花朵, 刺吸子房营养, 影响坐果, 降低产量。蚜虫排泄的蜜露, 污染叶面及枝梢, 使桃树生理作用受阻, 常造成煤烟病, 加速早期落叶, 影响生长, 此外, 枣蚜还能传播枣树病毒。

2) 枣粘虫:一年发生3代, 且世代重叠。以蛹在枣树主干和主枝粗皮裂缝及树洞中越冬。成虫具有强烈的趋光性。第一代卵主要产在光滑小枝上。第二、三代卵主要落在叶片上。幼虫在内叶内吐丝缠卷叶片, 做包取食为害, 并串食花蕾和花。幼虫稍大后转包危害, 老熟后在叶内做茧化蛹。第二代幼虫在枣树现蕾至开花坐果期。第三代幼虫正值枣果熟前至变色期。它们除吐丝粘叶外, 也可啃食果皮或钻入果内取食果肉危害, 这代幼虫于9月中旬爬入树干粗皮裂缝和根颈表土下, 做茧化蛹越冬。

3) 绿盲蝽象:一年发生5代, 以卵越冬, 卵的越冬场所主要在枣树的多年生枣股芽鳞内, 少数在枣园内外地面的杂草上。越冬卵于4月中下旬开始孵化。第1代若虫5月初羽化成虫, 羽化高峰为5月中旬末。第2代若虫5月中旬出现, 6月上旬羽化成虫, 羽化高峰为6月中旬末。羽化后的第2代成虫极少数在枣树上产卵, 大多转移至棉田及枣园外的杂草上产卵, 转移高峰为6月中下旬。绿盲蝽象的第3~5代在棉田及杂草上危害, 第5代成虫9月初开始陆续由棉田迁回到枣树上产卵越冬。

参考文献

上一篇:管理透明下一篇:支护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