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

2024-04-14

论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精选6篇)

篇1:论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

民权高中优质课评选教案

§4-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

作者姓名 陈清华

工作单位 高二A组

指导教师 楚延林

评选时间 2013年12月

课型:讲授新课

课时:一课时

内容标准: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知识与能力:

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及其理论创新的伟大意义。

概述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实践意义。

过程与方法:

阅读《告台湾同胞书》、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中国是信守诺言的(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十九日)》等历史材料,从材料中获取相关历史信息。

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等录像片,直观地去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时刻。

围绕“一国两制与祖国完全统一”的这一主题,利用网络等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认识“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的科学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如期回归祖国等内容的学习,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树立大胆创新的意识。

通过香港、澳门回归,洗雪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耻辱,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一国两制”的内涵和这一构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运用。

板书设计:

§4-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问题由来

二、理论提出

——“一国两制”的方针

1、内涵

2、过程:

①1979年元旦 宣布和平统一方针

②1981年9月

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

③1982年 提出

④1984年 具有法律效力

⑤2005年 更加完善

三、成功实践

——港澳的胜利回归

1、过程:

(1)香港:

①1982年 谈判

②1984年12月 签约

③1997年07月01日 回归(2)澳门:

①1987年04月 签约

②1999年12月20日 回归

2、原因

四、伟大使命

——台湾问题有待解决

1、海峡两关系的进展

2、影响两岸交流的因素:

①有利因素

②不利因素 导入新课:

(展示幻灯片1)欢迎指导

(展示幻灯片2)欣赏《七子之歌—澳门》并提问: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现在的澳门已经回归祖国的怀抱,重新成为祖国的娇儿。那么,促成澳门顺利回归的重要方针是什么呢?)

(展示幻灯片3)课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讲授新课

§4-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问题由来

(展示幻灯片4)

1、香港问题

(展示幻灯片5)

2、澳门问题

提问:殖民者对港澳的侵略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步步深入,直至将其变成“殖民地”)

(展示幻灯片6)

3、台湾问题

提问:通过古代台湾和近代台湾发展历程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问题)

(展示幻灯片7)

一、问题由来

总结整理港澳台问题由来的时间及性质(1842年、1553年、1949年;港澳问题属于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属于我国的内政问题)。

二、理论提出

——“一国两制”的方针

(展示幻灯片8)

二、理论提出 ——“一国两制”的方针

(展示幻灯片9)

1、“一国两制”的内涵 : 重点讲述“一国”与“两制”关系和地位并强调实行“一国两制”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展示幻灯片10)

2、“一国两制”的提出过程 : 让学生结合教材和幻灯片材料自行整理“一国两制”的提出过程。

(展示幻灯片11)

2、“一国两制”的提出过程 : 归纳整理“一国两制”的提出过程。

(哲学常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三、成功实践

——港澳的胜利回归

(展示幻灯片12)

三、成功实践——港澳的胜利回归

(展示幻灯片13)

1、港澳胜利回归的过程—香港 结合材料及教材整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程(谈判—签约—回归)并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展示幻灯片14)

1、港澳胜利回归的过程—澳门(签约—回归)。(展示幻灯片15)阅读材料,讨论港澳胜利回归的原因。

(展示幻灯片16)

2、港澳胜利回归的原因: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和幻灯片提示进行讲解。

四、伟大使命

——台湾问题有待解决

(展示幻灯片17)

四、伟大使命——台湾问题有待解决

(展示幻灯片18)

1、海峡两关系的进展 :让学生结合教材整理归纳其主要事例并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两岸关系进展的其他表现,如:2005年4月底到5月初,连战、宋楚瑜、郁慕明访问大陆(展示图片)。

(展示幻灯片19)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讨论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因素。(展示幻灯片20)

2、影响两岸交流的因素 :“明月何时照我还”?(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展示幻灯片21)处理课堂检测1(让学生课下比较“民族区域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展示幻灯片22)处理课堂检测4。(展示幻灯片23)知识结构(展示幻灯片24)课后探究

(展示幻灯片2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加油”。

(展示幻灯片26)谢谢指导!课堂小结:(见幻灯片23)作业布置:(见幻灯片24)

篇2:论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

兰溪三中(321100)

戴胜旗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高一年级的学生尤其应培养阅读把握教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高中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应该着重引导他们分析背景资料,掌握分析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政治文明史中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的第三节内容。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一个方面。同时又涉及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历史背景,因而与近代中国史有密切关系。

本课涉及的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台湾问题都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同时一国两制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和港澳地区的如期回归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及在解决港澳问题的运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教学、讨论教学法等

二、教学设计思路

我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本着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扩充,以“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主线,以“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产生、成功实践和未来展望去统领整节内容,就会使本节教材头绪更加清晰,以体现出较强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教学中突出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突出情感、人文教育(诗词引入若干主题)。如在分析“一国两制”时,通过创设若干小问题组织学生对其内涵进行了探讨。在学习港澳回归时,通过播放香港回归影视片段与同唱“七子之歌.澳门”,然后突出今日港澳的稳定和繁荣,让学生深入理解“一国两制”与和平统一政策的正确性。分析台湾问题时,以余光中《乡愁》切入,让学生在朗诵中理解诗人(台湾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并引入当今台湾局势这一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通过假设让学生给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分子的劝戒,给台湾青少年朋友写信等活动,诱导学生体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并落实到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的具体行动之中。通过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上的讲话和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等让学生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前途充满信心。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

知道“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意义;能复述香港和澳门同归祖国的过程; 能初步分析解决台湾问题、完成国家统—的有利因素和阻力。并初步养成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根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讨论“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分析海峡两岸交流的历史与现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形成过程类”问题的一般方法;通过影视、文字史料的阅读,初步学会分析运用史料的方法;通过合作探讨设计方案,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七子之歌》的欣赏、思考,形成一种为祖国统一出力的历史情感;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运用、展望的学习,体会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智慧:通过对台湾问题的展望分析、《乡愁》等诗歌的欣赏,培养胸怀祖国、情系中华的情怀;进而让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台湾一定会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必将遭到时代的抛弃。

四、课堂教学设计

(课前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和网站去阅读和浏览。)

情境式导入;教师设计了一段创设问题情境的《七子之歌》的片头FLASH。在《七子之歌》的音乐声中引入了中华民国时期的地图、闻一多像;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被割占的一些图片史料等历史资料,最后定格在闻一多先生温和而坚定的目光里,并闪出陆游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创设一个屈辱岁月的历史新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对屈辱历史不堪回首的深深慨叹。

第一主题 但悲不见九州同:国家统一问题的由来

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由来?”关于香港问题由来。由电脑屏幕显示香港行政区地图。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不平等条约及被占之地。在学生回答后再设问“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是否一样?为什么?”教师强调国家统一问题缘于侵略及内战。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第二主题 位卑不敢忘忧国:我的统一构想与“一国两制”

1.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决策者,你会为统一祖国设计怎样的方案?”。让学生对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方案。主要是讨论武力解决与和平解决的利弊。然后播放邓小平录音并思考:邓小平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什么方案?这一方案的优点是什么?他又强调必须坚持的一个问题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台湾问题上的一个至高无上的原则是什么? 2.“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含义和内涵是本课重难点。可创设问题情境,展示问题:(1)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为解决什么问题而提出的?(2)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如何形成并成为国策的?(3)一国两制的正确含义和内涵是什么?(4)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可自由讨论。关于第(1)问,生答台湾问题。第(2)问 在学生回答后电脑展示构想的形成过程(同时分析回答形成过程类问题如“„„怎么形成、出现„„”的基本方法)①全国人大的呼吁和邓小平讲话,标志对台政策重大发展②1981年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成为国策。

关于第(3)问“一国两制”的含义和内涵的理解是本节的重难点。先请学生据教材回答出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两制”指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中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然后出示下列材料和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内涵。

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承认台湾地方政府在对内政策上可以搞自己的一套。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虽是地方政府,但同其他省、市以及自治区的地方政府不同,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

——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鉴于学生较难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故分成若干个小问题供其讨论:①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②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③两制分别指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④两制的主体是什么?⑤一国两制在对台湾与港澳地区政策是否完全一样?⑥实行一国两制有没有时间和政策保障?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一国两制的内涵;①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②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③两制是指在中国国内可以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④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⑤实行一国两制,台湾与港澳有所不同⑥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且有法律保证。

在学生掌握了“一国两制”的内涵后,组织讨论第(4)问:“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什么意义?老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有利于是保持港澳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持祖国繁荣昌盛;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的模式和范例等。

第三主题 紫荆花放满园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关于香港的回归。播放《香港回归》影视剪辑,学生结合影片和教材回答:香港回归的有利因素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现代化建设成就)香港问题是如何最终解决的?

中英和谈(简单分析和谈中英双方的主要分歧和中国政府的态度)→签署联合声明→香港回归(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引导:香港已经回家了,许多人曾经因为各种原因对她的前途表示过担忧,但事实已经证明他们的担忧是多余的。展示回归后香港现状的数张图片。联系香港在大陆帮助下安全度过亚洲金融危机的史实说明香港的明天会更美好!从肯定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方针的正确性。

2.关于澳门回归。电脑屏幕展示澳门行政区地图和《七子之歌。澳门》的文字及 音乐(让学生齐声跟唱)你可知“妈阁”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大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教师引导:由于有了香港问题成功解决的范例,解决澳门问题的条件也就日趋成熟了。中葡政府在1987年4月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电脑展示澳门回归的图片及澳门回归后能反映其稳定和繁荣的图片。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请学生思考:香港、澳门为什么能顺利回归?港澳的回归,有何重大意义呢? 在学生归纳后,教师整理如下: ①标志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开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4.关于港澳为何能顺利回归问题。由学生回答后可简单总结为: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③港澳同胞渴望回归;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及《联合声明》《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各项准备工作的就绪。

引用王维名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设问“在祖国大家庭中还少了谁呢?”(生答台湾)“那么台湾人民愿意不愿意回来呢?”过渡到台湾问题。第四主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国两制的未来展望

电脑屏幕展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并配有音乐朗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教师让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诵并思考:①从这首诗中,你可以感受到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结,表达了诗人什么愿望? ②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诗人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我们已经强烈感受到了诗人的思乡情结,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海峡两岸关系又将如何发展?建国后,相互隔绝的时期→80年代,两岸交流日益频繁(让学生根据教材归纳出交往的表现并展示相关图片)→92共识和汪辜会谈→江泽民的八项主张→2000年台湾局势变化

然后与时政热点结合设问:“请你谈谈当今台湾局势的变化?”激发学生关注台湾问题的热情(学生各抒已见,可能会涉及诸如台独活动、台独言论、公投立宪、台湾军购、连战与宋楚瑜访问大陆等)学生回答后出示李登辉陈水扁图片及相关台独言论。引出目前中国和平统一的两大阻力: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出示港台人民对台独活动的态度图片及连战与宋楚瑜访问大陆图片及与胡锦涛会谈共识纪要。强调中华儿女反台独、盼统一的强烈愿望。然后电脑屏幕展示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江泽民十六大内容和胡锦涛相关谈话)。

再创设新的假设的问题情境“假如你见到了李登辉、陈水扁之流你最想和他们说 些什么?”(学生一般都有话可讲,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及时作好引导,防止过激言论)

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立场很坚定,表达了同学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继而设问:“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个别同学认为:祖国统一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与青少年无关。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学生反驳此观点后教师引导中突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使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兴衰与个人前途的关系,树立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青少年也要为祖国统一做力所能及的事这一观念。课堂小结与实践运用

邓小平同志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构想不仅成功地应用于解决港澳问题,雪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而且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诚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创设“海峡两岸心连心活动”情境,要求每位学生以“祖国统一“为主题给台湾的青少年朋友写一封信,自觉的落实到具体的爱国实践行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可以为实现祖国统一做贡献。(课堂上可由学生对信的内容提出设想,进行讨论和交流)板书设计

一、但悲不见九州同:国家统一问题的由来

二、位卑不敢忘忧国:我的统一构想与“一国两制”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和内涵

3.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意义

三、紫荆花放满园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香港回归

中英会谈→中英联合声明→香港胜利回归 2.澳门的回归

3.港澳胜利回归原因与意义

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国两制的未来展望

长期隔绝→和缓与交流→92共识和汪辜会谈→对台八项主张→台湾政局变化与连宋访问大陆

五、探究的主要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是怎样提出和实践的? 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和内涵?

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篇3:论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

一、抓主流,感悟研讨。

在“乐山课”上,讲到中英有关香港问题的谈判时,老师启导学生,中英谈判的轮次和阶段,并且用重音分开,让学生来“推断”。当学生答出“谈判是艰难的,双方有利益较量”时,老师颇有满意感,“你攀上了能够到达的顶峰了!”

什么是历史课堂中的主流?很显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一系列的有益的教学活动。尤其是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思维品质的提升、价值判断的准确科学等。这应是判断一节成功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的主流,当然是学生思维的主流。

这节课上,教师紧紧抓住历史教学的中心,驾驭着高效课堂的舵。在“乐山课”上,教师看重历史知识的还原和感悟,在“句容课”上,教师关注历史知识的再现和研讨。在“乐山课”上,当学生解释一国两制时,教师提示学生“作为历史概念而不是政治概念,应该有它的时间意义”,并及时与学生一起捕捉历史的“时间节点”。当讲到中英香港问题谈判艰难时,教师提示学生学会用“推断”,他解释说:“谈判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利益平衡历程,是政治智慧的较量,也是国家实力和主权意识的表达”,并告诉学生“历史是由细节构成的”。教师创造性地在中学课堂里准备了“历史纪事本末”材料,给学生一个全方位、大纵贯的完整印象。

在“句容课”上,教师要求学生把港澳台与“‘一国两制’装入一个整体的框架里”,学生答出“祖国统一大业”;老师又进一步拓宽,“再细分为主权和内政两个不同的问题,用历史的经验来推断历史发展趋势,这就有了整体里的局部、纵向里的推测等思维方式”,“学历史有思想的快乐、有思维的训练”,等等。

在“乐山课”上阐述历史认识时,教师抛给学生5个小问题,发现学生对前2个问题易答,后3个问题难解,于是他提示学生:“请注意问题的核心———大陆的政治底线,也请注意问题的情境铺垫———一个中国的语境和政治与经贸的对比。找到问题的核心和铺垫,就像挖掘数学题的已知条件那样。现在,能说点什么吗?”通过这些问题的研讨学习感悟,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渠道,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在“乐山课”上,当师生讨论祖国统一大业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时,教师深挖了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表述,与学生一起概括出“民族复兴的本义、爱国主义的内涵、现代化进程的需要”等,大大提升了这节课的厚重感,这已远远超出了一节普通历史课的目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整个课堂里,充满着智慧和力量,师生之间的交流、探讨,既是历史知识的传授与研究,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心灵的交流。

二、导显流,排解愤悱。

在“乐山课”上,关于“台湾问题”的由来,有一段师生对话,很精彩。学生提到国共内战、朝鲜战争,“直接导致了台湾问题的出现”,教师感觉还不透,追问:“还可以表达得更明朗、更到位。”“想一想,再援引或借助讲义,该怎么说呢?”学生答出:“美国将台湾视为他的利益范围,阻挠了祖国大陆统一台湾的进程。”老师很满意:“你说得比我好。”

这是学生思维的“显流”,学生思维达到了“愤悱”状态,教师的点拨,把它引导到一个清晰的渠道,让它奔畅流淌,不至于堵塞、淤积。

类似的还有:当学生解答一国两制是政治命题还是经贸话题时,学生答出“政冷经热”,教师高兴得有点激动,“很不错!很不错!”显然,学生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在“句容课”上,当讲到一国两制在港澳成功推行与对台的影响时,学生提到了国内、国际两个方面,但教师认为这还不够,探究历史问题,一定要运用“历史的视野”来解答,即“站在某一点上,往前看、回溯,往后看、展望,这就是历史思维的基本准则”。

当谈到台湾问题时,教师联系中国古代史上与台湾有关的史实,比较与港澳的不同,学生回答:“台湾是内政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问题,是中央政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问题。当然不存在外交问题,所以最终应该是被大陆统一。”连听课教师都发出赞叹声,束老师非常高兴:“太好了,你领悟了老师的思路,界定得很有层次。”

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打开,无疑给高效课堂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三、疏支流,科学导引。

在“句容课”上,学生分组研学“一国两制”,在展学时,很快就答出来了其概念、内涵,而对其形成过程却不知道。老师马上提示:“(概念)书上有,他找到了,但形成过程,书上也有,为什么找不到?因为它不是成段的现成表述。”然后,老师要求学生在读书后,“放下书本,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述”。

这是由于学生思维的惰性所致,它不利于学生高效地投入学习,是思维中的支流,需要教师给予帮助,激励推进,科学导引。

类似的情况还有在“乐山课”上,师生谈到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及解决机遇时,学生答到了国共内政、美国干涉,老师补充说“好像还有一个问题,漏掉了”,“请别的同学来支援一下”。有一学生答出“台海两岸都不反对国家的统一”,老师进一步提示学生,引导学生思维进入主渠道,学生答:“蒋介石表示‘中华民族不久终归于一统’,‘大陆和台湾皆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不空割裂’。”老师这才满意:“很好,用材料说话,这就叫学历史。”

高效课堂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很多人过于夸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对高效课堂的片面理解。

束鹏芳老师的这两节同课异构课,时刻关注学生“历史‘感’”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让学生能尽早、尽快走上一条便捷的成功学习之路;对我们年轻历史老师也是极好的培训示范课,可作为经典范例课。这两节课,犹如一首流淌的歌,缘起在课堂,弥漫在更宽广的心间。

摘要: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概念, 更是一个教育概念, 它关注学生的发展, 拓展教师的思维, 束鹏芳老师的两节历史课教学, 抓主流、感悟研讨, 导显流、排解愤悱, 疏支流、科学导引, 给作者以诸多启示。

篇4:论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

关键词:一国胜利论;帝国主义;革命;资本主义

一、一国胜利论与共同胜利论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几个最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于大体相同的时间内发生并相互呼应和支持,才能够取得胜利。在他们逝世以后,列宁又提出社会主义不可能同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只能首先在经济不很发达,但矛盾尖锐、又具备了一定主观条件的国家取得胜利。从而改变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后来无产阶级革命的实际发生发展证明了一国胜利理论的正确性。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同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之间,不存在什么原则性的差别和对立,两者不同之处只是由于各自所处时代和历史条件以及革命条件不同造成的。

首先,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是时代的产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的理论,是他们立足于对当时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实际情况的理论分析做出的结论。而后来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则是根据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情况提出来的。无论是“一国胜利论”还是共同胜利论,都是从各自所处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做出的探索,时代条件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认识对象本身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程度的限制。“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是列宁提出一国胜利理论的理论前提。而这一规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和帝国主义时代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后果是不同的。因此,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多次谈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指出这是由私有制和竞争造成的必然结果,但他们并没有将其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而在帝国主义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垄断组织的快速发展,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地、跳跃式地赶上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得特别明显。正是根据这种情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一国首先胜利。因此,列宁得以把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概括为资本主义的一条客观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首先胜利。

其次,应当看到,无论是列宁还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对“同时胜利”必然性的认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主要建立在对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的理论分析之上。19世纪4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则较多地建立在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总结之上。对哪个国家最有可能首先爆发革命的预测,起初,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偏重于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对此予以考虑。后来,马克思恩格斯更多地从社会政治发展状况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同时发生革命至少应包括哪些国家的认定,恩格斯起初断言,至少应包括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但他在晚年的一些论述中,只是谈到了英法德三国,没有把美国包括进去。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战争有可能使社会主义革命在个别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理论首先是就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般情况而言的,而不是指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胜利。在得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结论时,列宁并未直接和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问题。在列宁得出这一结论的时候,俄国尚处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因此他还是把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希望主要寄托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身上,而认为俄国革命只能是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是列宁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两种政权并存的情况下才提出的。后来,在列宁逝世之前,又逐渐形成了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的俄国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理论的发展是伴随革命实践的深入而实现的。

二、“一国胜利论”与俄国革命建设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发展变化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具有内在的创新机制,它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与变换其内容的,新的时代会给它带来崭新的形式。历史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实际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列宁就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基本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所以一国胜利论是对共同胜利论的坚持、发展和理论创新,而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

“一国胜利论”是列宁对俄国革命形势做出判断,反复斟酌之后的产物,并不是臆想而是符合俄国国情的产物。在欧亚大陆的正北方的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前,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建立过无产阶级专政。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世界资本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革命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俄国又是世界资本主义攻击的对象,再加上国内白俄匪帮的反抗,当时俄国的国内形势极其严峻。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讲过,世界其它国家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列宁以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勇气和胆略,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一国胜利论、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晚年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构想,终于找到了适合当时俄国情况的建设道路。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走上执政地位的俄共(布)党,如何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列宁以极大的努力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和形式、内容和任务、基础和领导等问题作了详细论述,不仅大大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胜利学说,而且也为巩固俄共(布)七十多年的执政地位,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世界其它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国胜利论”是俄国革命特有的产物,也是对马恩共同胜利论的继承和创新。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无产阶级道理的探索,给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无数的启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定政策措施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从实际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保证各部门有比例地平衡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经济稳步、高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新彭.关于“一国胜利论”及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再认识[J].理论导刊,2008.

[2]赵士国.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M].人民出版社,2006.

篇5:论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

陈伦志

课堂教学设计

(课前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和网站去阅读和浏览。)

情境式导入;教师设计了一段创设问题情境的《七子之歌》的片头FLASH。在《七子之歌》的音乐声中引入了中华民国时期的地图、闻一多像;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被割占的一些图片史料等历史资料,最后定格在闻一多先生温和而坚定的目光里,并闪出陆游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创设一个屈辱岁月的历史新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对屈辱历史不堪回首的深深慨叹。

第一主题

但悲不见九州同:国家统一问题的由来

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由来?”关于香港问题由来。由电脑屏幕显示香港行政区地图。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不平等条约及被占之地。在学生回答后再设问“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是否一样?为什么?”教师强调国家统一问题缘于侵略及内战。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第二主题

位卑不敢忘忧国:我的统一构想与“一国两制”

1.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决策者,你会为统一祖国设计怎样的方案?”。让学生对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方案。主要是讨论武力解决与和平解决的利弊。然后播放邓小平录音并思考:邓小平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什么方案?这一方案的优点是什么?他又强调必须坚持的一个问题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台湾问题上的一个至高无上的原则是什么?

2.“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含义和内涵是本课重难点。可创设问题情境,展示问题:

(1)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为解决什么问题而提出的?

(2)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如何形成并成为国策的?

(3)一国两制的正确含义和内涵是什么?

(4)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可自由讨论。关于第(1)问,生答台湾问题。第(2)问在学生回答后电脑展示构想的形成过程(同时分析回答形成过程类问题如“„„怎么形成、出现„„”的基本方法)①全国人大的呼吁和邓小平讲话,标志对台政策重大发展②1981年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

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成为国策。

关于第(3)问“一国两制”的含义和内涵的理解是本节的重难点。先请学生据教材回答出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两制”指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中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然后出示下列材料和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内涵。

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承认台湾地方政府在对内政策上可以搞自己的一套。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虽是地方政府,但同其他省、市以及自治区的地方政府不同,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

——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鉴于学生较难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故分成若干个小问题供其讨论:①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

②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③两制分别指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 ④两制的主体是什么?

⑤一国两制在对台湾与港澳地区政策是否完全一样? ⑥实行一国两制有没有时间和政策保障?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一国两制的内涵;①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 ②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

③两制是指在中国国内可以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④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⑤实行一国两制,台湾与港澳有所不同 ⑥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且有法律保证。

在学生掌握了“一国两制”的内涵后,组织讨论第(4)问:“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什么意义?老师对学生 的认识作简单总结;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有利于是保持港澳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持祖国繁荣昌盛;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的模式和范例等。

第三主题

紫荆花放满园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关于香港的回归。播放《香港回归》影视剪辑,学生结合影片和教材回答:香港回归的有利因素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现代化建设成就)香港问题是如何最终解决的?

中英和谈(简单分析和谈中英双方的主要分歧和中国政府的态度)→签署联合声明→香港回归(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引导:香港已经回家了,许多人曾经因为各种原因对她的前途表示过担忧,但事实已经证明他们的担忧是多余的。展示回归后香港现状的数张图片。联系香港在大陆帮助下安全度过亚洲金融危机的史实说明香港的明天会更美好!从肯定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方针的正确性。

2.关于澳门回归。电脑屏幕展示澳门行政区地图和《七子之歌。澳门》的文字及音乐(让学生齐声跟唱)

你可知“妈阁”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大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教师引导:由于有了香港问题成功解决的范例,解决澳门问题的条件也就日趋成熟了。中葡政府在1987年4月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电脑展示澳门回归的图片及澳门回归后能反映其稳定和繁荣的图片。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请学生思考:香港、澳门为什么能顺利回归?港澳的回归,有何重大意义呢? 在学生归纳后,教师整理如下: ①标志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开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4.关于港澳为何能顺利回归问题。由学生回答后可简单总结为: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③港澳同胞渴望回归;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及《联合声明》《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各项准备工作的就绪。

引用王维名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设问“在祖国大家庭中还少了谁呢?”(生答台湾)“那么台湾人民愿意不愿意回来呢?”过渡到台湾问题。

第四主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国两制的未来展望

电脑屏幕展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并配有音乐朗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教师让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诵并思考:①从这首诗中,你可以感受到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结,表达了诗人什么愿望? ②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诗人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我们已经强烈感受到了诗人的思乡情结,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海峡两岸关系又将如何发展?建国后,相互隔绝的时期→80年代,两岸交流日益频繁(让学生根据教材归纳出交往的表现并展示相关图片)→92共识和汪辜会谈→江泽民的八项主张→2000年台湾局势变化

然后与时政热点结合设问:“请你谈谈当今台湾局势的变化?”激发学生关注台湾问题的热情(学生各抒已见,可能会涉及诸如台独活动、台独言论、公投立宪、台湾军购、连战与宋楚瑜访问大陆等)学生回答后出示李登辉陈水扁图片及相关台独言论。引出目前中国和平统一的两大阻力: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出示港台人民对台独活动的态度图片及连战与宋楚瑜访问大陆图片及与胡锦涛会谈共识纪要。强调中华儿女反台独、盼统一的强烈愿望。

然后电脑屏幕展示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江泽民十六大内容和胡锦涛相关谈话)。

再创设新的假设的问题情境“假如你见到了李登辉、陈水扁之流你最想和他们说些什么?”(学生一般都有话可讲,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及时作好引导,防止过激言论)

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立场很坚定,表达了同学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继而设问:“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个别同学认为:祖国统一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与青少年无关。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学生反

篇6:一国两制的意义

一国两制的好处是什么?

标准答案:

1、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

2、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阅读精选(1):

一国两制基本法的现实好处

一国两制基本法在确保香港和平回归祖国,以及特区政府依据基本法高度自治的过程中,其现实作用和好处已充分显示出来。香港社会就应深刻理解和认识。基本法的现实好处是,从根本上维护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主权的统一和民族的尊严,从法律上明确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祖国大陆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个性行政区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香港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私有财产由此而得到了法律保障。基本法从根本上维护了两种不一样的社会制度在统一国家主权下共同发展的权力。避免了人类社会因不一样意识形态而产生的残酷斗争。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遵从其社会意识形态框架的,都是社会各阶层利益平衡的结果,都是以保护本国人民利益和本地区人民利益为前提而设定的。各国家,各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由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而构成的,是人民头脑中共同存在的一种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的演变,是依据于社会主流阶层的历史经验而发展丰富的。

一国两制的构想以及基本法的制定,是中国共产党做为中国社会的领导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结合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的需要而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继承;是在邓小平领导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形势下,思考了中国各社会阶层最大利益,平衡世界上不一样社会制度及集团利益而产生的结果。就应说一国两制及基本法代表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方面,是一个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产物,它贴合中国大陆十三亿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保护了香港七百万人民的利益。在世界上,平衡了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中国人民主流意识价值观与西方不一样意识价值观的矛盾,维护了双方共同生存的空间和利益。

邓小平在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对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说到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思是一个对国际上有好处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事实就是。这段话充分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远见和宽阔胸怀,体现了共产党人勇于当担,勇于充当历史主流意识发展方向弄潮儿的决心。

在一国两制指导思想下制定的基本法,从根本上保护了中国大陆十三亿人民的利益和香港地区七百万人民的利益。那就是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主权下,中国大陆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地区在中国中央政府的领导下,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维护存在的资本主义制,五十年不变。从人民的实际利益来讲,就是中国大陆务必维护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全民利益,香港务必维护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私有者利益。

一国两制基本法对于香港人民的现实好处,就是维护香港人民的人身及私有财产安全,维护香港人民既有的生活方式,维护香港社会的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法律地位。

一国两制基本法的确定,是一部以维护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为前提的,同时又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有潜力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富强前提下,与世界不一样文化和意识的人民和平相处的意愿。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勇气和信念。是各种反对势力不曾敢为的先例。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实保障了香港的社会制度由殖民地社会,平稳过渡到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领导下继续维持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香港个性行政区社会。它有效地保障了香港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同时又维护了全国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爱国、爱港是一国两制基本法构想者和立法者的初衷,是基本法的立法原意,是一国两制基本法维护祖国内地十三亿人民和香港特区七百万人民根本利益的灵魂表述,是一国两制基本法的生母。否则何以为立法目的目标,而产生基本法来保障香港人民的利益。此刻香港社会一些反对派故意歪曲爱国爱港原意,目的是推翻一国两制基本法,视香港人民利益为赌注,以到达反对和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政府的目的,无非是将香港人民作为西方反华意识的牺牲品,从中获取他们一己私利。维护一国两制基本法实质是维护中国国家的主权统一和安宁,同样是维护在基本法保护下的香港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宁。

1997年之后,我们不难看出一些反对势力不断在法律上故意制造矛盾,引起社会对立,目标无不针对基本法而来。人大的四次释法均是在一些所谓社会精英钻营编造基本法的文字解释,以偏概全假扮无知挑起事端的情形下逼迫而为的。回顾十七年来的历史,如果不是中国政府坚决维护和执行基本法,进行关于居港权争议案的第一次释法,香港这天的社会问题只会是雪上加霜,不要说这天帮忙香港经济恢复的自由行香港承受潜力有限,难道遵从当时香港终审法院的判决,香港社会这天就有承受无限量移民的潜力了吗。菲佣居港权的争议案也是同出一辙,难道香港社会精英们理解的基本法是为保护菲国人民在香港居留权利益而制定吗。事实证明,当这些精英反对派以中国政府为敌,以基本法为敌时,他们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以扰乱香港为前提,牺牲香港人民利益为结果而行动的。所以说中央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决定,从历史发展来看是完全负职责和正确的。其根本原因是立足于国家民族的大义,包容和宽容了不一样的社会意识形态,以维护香港人民长远利益出发,保护了香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根本维护了香港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目前香港社会一些所谓精英,继续挑起各种事端,对抗香港政府和中央政府,试图改变基本法,改变一国两制,他们以香港人民的生命财产为筹码,替某些西方价值观服务。发生在香港的占中运动就是典型例子。他们要求人大更改831决定,无非就是想将反中、乱港的代表人物以所谓民主的名义,在香港的政治舞台上合法化,以到达破坏一国两制基本法的目的。把香港变成试图颠覆中国政府敌对势力的桥头堡。香港广大市民应冷静地认识到,这做法是和一国两制基本法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是故意挑起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试图用街头暴力抗争的方式破坏香港现有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少有理性的人们都应明白,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法律,其立法原意都是保护本民族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架构的,不可能服务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民主和自由,首先应在贴合本民族和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国家政权稳定的架构前提下才能得以行使。任何以破坏社会稳定为目的自我民主意识,是不可能得到法律的保护。例如:世界上号称最民主义和自由的美国政府也不敢用法律保护其国家的公民拉登的基本生存权,而是以近乎私刑的方式将拉登击毙,连尸首都无法寻找。所以任何民主行为都必需贴合民族和国家的 根本利益,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反之,所谓的民主只是对暴力行为的掩饰和包装个体私欲的外衣。

香港社会民众必需要认清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维护自身社会的稳定发展,维护香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法律架构。从一国两制基本法及其灵魂思想爱国、爱港的根本出发,维护香港人民自身利益,而非依从所谓的香港精英民主派制造的意识形态矛盾,去搞乱香港。基本法是目前现实社会中保护香港民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最现实、最有效的法律。

阅读精选(2):

一国两制的好处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一国是两制前提。认同一国两制首先务必认同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国家的主体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两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任领导人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主要方针,也即香港、澳门两个个性行政区所采用的制度。2014年6月10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一国两制在香港个性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

1984年6月22日、23日,邓小平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人士钟士元等,发表关于一国两制谈话。

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一国是两制前提。认同一国两制首先务必认同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国家的主体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港人治港务必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爱国者的标准:尊重自我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爱国和爱港是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已经站在治港者行列的人或者有志於加入这个行列的人都务必贴合这个标准。

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5千年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

问题的核心是中国统一。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期望中国统一,分裂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按照一国两制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贴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完成统一中国大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上一篇:同路故事:自考让我难以忘怀下一篇:丰城职中09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