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生态文明

2024-05-01

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精选十篇)

生态危机生态文明 篇1

一、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

1. 双重危机理论的基本内容

奥康纳认为, 传统的资本主义矛盾是第一重矛盾,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二重矛盾。奥康纳在此基础上, 提出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理论。首先, 由第一重矛盾引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资本家为追求高额利润, 无情地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致使工人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工人购买力降低, 再生产链中断, 经济危机发生。第一重危机的矛盾就是价值与剩余价值在生产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探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危机和向社会主义制度转换的必然性, 并没有从生产条件方面揭露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必然性。其次, 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生产条件之间矛盾引发的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主要由经济危机引发。奥康纳强调, 资本积累主要是靠降低生产成品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的积累引发对自然资源需求的碰撞, 资本家的贪婪促使其不断征服自然, 开发自然资源, 生态危机爆发。“从总体上来说, 经济危机是与过度竞争、效率迷恋以及成本消减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对工人的经济上和生理上压榨的增强, 成本外化力度的加大以及由此而来的环境恶化程度的加剧联系在一起的。”[1]经济危机引发了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进一步加重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相互作用, 螺旋式加强, 循环往复不断蔓延至于全球。

2. 双重危机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诸多生态哲学思想。首先,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 自然界又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其次,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在实践基础上, 自然界由“自化自然”逐渐转为“人化自然”。在实践基础上, 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控制在自然生产力的承受范围内。最后, 马克思揭示了人类不恰当的社会实践方式是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人类的生产方式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达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 在改造自然过程中掌握好“度”。人类唯有尊重自然才能满足人类的价值与需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早对生态问题进行研究的是法兰克福学派, 学者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生态观点, 形成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生态危机理论。为之后各国学者研究生态危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对奥康纳创建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奥康纳对解决“双重危机”的构想

1. 可持续性发展的资本主义是否可能

是否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良方式解决双重危机, 奥康纳给出的答案是“不”。资本主义的趋势是自我毁灭并不是危机;世界经济使越来越多的人陷入饥饿、贫穷和痛苦中;不可能指望广大农民和工人无限期地忍耐这种危机。[2]

首先, 奥康纳对资本主义可以顺利解决“第一重危机”的能力表示强烈怀疑。这类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产生的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家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驱使他们不断扩张生产规模, 势必引发人类发展与自然资源和生态承受力之间的冲突。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仅靠科学技术是无法解决的, 更需要道德的进步来拯救, 需要一种能牺牲自我利益的道德价值观。但事实证明, 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多数公民显然没有这种自我牺牲的道德意识。

其次, 奥康纳认为, 资本主义并不具备解决“第二重危机”能力。他剖析这类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生产条件之间产生的矛盾, 实际上是建立在经济危机的基础上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资本主义在本质上仍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下, 资本家对物质利益的不断追求,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驱使他们不断竞争与扩张, 这必然会与资源的有限度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发生矛盾。然而, 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很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保持利润增长与稀有资源的矛盾愈发激烈, 资源的稀缺必然导致经济成本的增加, 影响经济发展。

2. 社会主义与生态学是否可以结合

既然资本主义无法克服自身的矛盾, 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奥康纳在批判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生态模式时指出, 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曾出现过生态危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家出现生态危机的区别是, 首先, 生产目的不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 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对不发达的科学技术也造成资源能源的极大浪费。其次, 分配方式不同。资本主义国家分配的不平衡造成两极分化严重, 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的是分配公平正义, 遵循的是经济社会分配平衡的原则, 只是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并非社会主义的本意。尽管这并非传统社会主义的本质, 但不得不承认, 传统的社会主义也无法避免生态危机, 也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奥康纳提出, 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将生态学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他认为, 生态学与社会主义的结合不仅仅是有可能的, 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今天, 无论是生态学还是社会主义都无法单枪匹马地解决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不仅仅是生态危机, 还有经济危机以及错综复杂的政治危机, 这些都为生态学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提供了重要条件。奥康纳强调, 生态地方性以及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都是与地方主义结合一起的。在生态危机已经扩散到全球的今天, 大部分的生态问题都无法在地方得到解决, 在全球构建生态学社会主义十分有必要。

三、奥康纳“双重危机”理论的启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我国也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衡的危机。奥康纳解决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的理论为我国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对实现美丽中国具有启示作用。

1. 加深了我国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认识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方式为资本家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这些先发的经济优势让他们提前觉察到生态问题并迅速将那些危害本国生态环境的产业转移到急需发展经济的发展中国家。这在小范围内虽然缓解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生态问题, 但却加速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的发生。奥康纳认为, 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愈发紧张, 如果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奥康纳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意义重大。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 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也曾经出现过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忽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象。现如今, 生态问题早已成为民生关注的焦点。为此, 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型社会十分必要。把经济的增长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增强环境保护力度, 致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 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

奥康纳认为, 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与生态双重危机具有不可持续性, 同时, 传统的社会主义也无法避免生态危机。所以, 生态社会主义才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与生态学彼此需要, 互不可少。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目标之一, 是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之一。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进行论述, 并指明了推进生态文明的正确方向和路径。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本源意义, 是根本性保障。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就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党的十八大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实行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制度, 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现中国梦。

3. 为我国建设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奥康纳在《自然的理由》中提出要构建生态学社会主义, 他认为, 传统的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评仅仅停留在了理论方面, 资本主义制度和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追求分配性正义的过程中都对自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奥康纳把关注点放在生产领域, 提出了“生产性正义”观点。就是在生产阶段实现公平正义, 这样才能维护自然的可持续性, 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我国在建国初期, 曾因经济高速发展导致生态危机严重。奥康纳的“生产性正义”为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绿色经济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绿色经济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不仅仅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 就连当代发达国家都需要一场彻底的工业思想变革。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绿色经济都需要从之前的建设工业文明的思想中解放出来, 树立新的, 生态性的价值观和实践观, 才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保驾护航。

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思想先导, 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与集成马克思主义精神, 正确地认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也有助于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 将中国传统的生态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建设结合起来, 积极甄别吸收国外生态文明的理论及实践成果, 转变不利于生态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 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唐正东.生产条件的批判之维语当代资本主义超越之路[J].哲学研究, 2007 (6) .

生态危机生态文明 篇2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是人们应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

摘要: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爆发,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环境界研究的热点.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出发,根据生态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及表现,提出生态文明是人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手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好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 者:段海静 阮心玲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期 刊:广西轻工业 Journal:GUANGXI JOURNAL OF LIGHT INDUSTRY年,卷(期):,26(3)分类号:X313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 生态文明 生态危机 环境

京剧生态危机求解 篇3

台下,一个瘦瘦小小、毫不起眼的女子安静地坐在第一排,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在该剧的编导和剧团领导作过一轮发言之后,第一排的女子被请上台,大家这才认识了她——《一代词人李清照》的女主角李青。

李青非常腼腆,不但没有明星大腕的侃侃而谈,甚至说话都腼腆地让人着急。“我只想表个决心,一定要参加这次京剧节,把戏演好。”

台下的记者们想不到,主角李青以这样的方式开场。更想不到,几句话后,李青竟哽咽地说不出话来。

李青,一个不起眼的京剧演员,朝思暮想扮演“济南的女儿”李清照。在济南京剧团连续20年不景气、人均收人才几百块、很多人在外做临工的情况下,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卖掉自己那套130平方米的房子,所得的钱用来启动《一代词人李清照》的剧目排演。而自己一家三代,住进了一间仅30平方米的旧房子。

每年的京剧艺术节,京剧危机一直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今年的京剧危机以这样的方式唱响。

京剧“生态链”

在中国,面临生存危机的绝对不是济南京剧团一家。

罗怀臻是《一代词人李清照》的编剧,有20年戏曲编剧的经验,曾4次荣获中国戏曲的最高奖项——曹禺戏剧文学奖。这个写了20年戏,把自己定位为“中国戏曲儿子”的国家一级编剧,在谈到中国京剧时,言语中充满忧虑。

罗怀臻曾先后与三个京剧团合作过三部戏,和上海京剧院合作过《宝莲灯》,和江苏京剧团合作过《西施归越》;这次,又和济南京剧团合作《一代词人李清照》。他告诉《嘹望东方周刊》,他先后合作过的三个京剧院团是条件截然不同的“三个军团”。

与上海京剧院合作的《宝莲灯》,排演阵容强大,舞台布景华丽,演员条件更是一流,有5个戏曲专业的研究生同台演出;与江苏京剧院合作的《西施归越》,演员主要是江苏京剧院的青年演员,阵容相对整齐;而与济南京剧院合作的《一代词人李清照》,让他真正感到了京剧艺术的困境。

罗怀臻介绍,在济南京剧院,人才缺乏,设备老化,排练环境非常简陋。当他和主创人员进驻剧团、着手剧本创作时,剧组主创人员的待遇是每天15元生活费,这是他这么多年编剧生涯中从未遇到过的。京剧团会议室的桌面上居然铺的是塑料地板,桌子中间还有好几个洞,整个两层楼面的办公楼只有一个厕所。

在济南京剧团,罗怀臻还了解到,这个剧团已经有10到20年没有排新戏子。十多年间,他们只演演老戏,或者给名角当当班底,用名角的号召力赚点钱。可就是这样的机会,一年中也并不多。

罗怀臻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的各级剧团至今为止,有10%是属于资金充足的“第一军团”,30%属于条件相刘·好的“第二军团”,而高达60%则是他所说的那种已经多年没有原创能力的“第三军团”。

三个军团最明显的区别是人才结构的分布不均。“第一军团”注重对人才的培养,那里的青年演员通常有希望去戏曲研究生班学习,“第二军团”也有演员被选送上研究生班,但一旦上了研究生,特别是小有名气之后,他们通常被“第一军团”挖走,而进不了“第一军团”的年轻演员,由于打不开知名度,很多被迫改行。

生态结构的金字塔型是中国京剧以及整个中国戏曲的现状。由于国家现行政策是对重点戏曲院团的扶持,而并非对整个戏曲行业的扶持,在金字塔的塔基底部,大量的“济南京剧团”面I临困境,致使金字塔塔基松动,弱者更弱。

这个“生态链”如果不改变,京剧的“国粹”地位将岌岌可危。

求索“打通古今”

“真没有想到京剧的武打功夫这么厉害,都是真功夫。”供职于沪上一家法国企业的黄惠舒女士本来是陪母亲来看戏的,没想到自己也被京剧吸引住了。

“武戏擂台赛”是本届京剧节一大亮点,来自全国各地的900多名优秀武生会聚上海,设台打擂,一争高下。这在中国京剧演出史上,也是一件空前的盛事。

事实上,京剧的创新之路早就开启,“武戏擂台”正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应运而生。各方有识之士一直在探索京剧艺术新的发展之路,他们努力把现代思想情感融人京剧,试图以人和人性等永恒的主题拨动观众的心弦,进而诠释京剧“国剧”艺术的真谛。

12月1日晚,京剧节开幕式会演,特意以中国传统的清正廉明、求贤若渴、仁爱善良、重德修身、绝代风韵、壮怀激烈、英雄末路、气节万古等篇章贯穿其间,舞美和音响都融合了现代艺术的精华。比起“一张椅子一杆枪,打马扬鞭千里行”的传统京剧,今天的京剧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可是,舞台形式的豪华包装并不是打通古今的根本。华东师大退休的教授王智量先生是老京剧迷,他说,京剧节开幕式是一个艺术表演,比起传统的《四郎探母》、《打渔杀家》,总觉得京剧味淡了很多。

看完12月13日《一代词人李清照》的演出,王智量说,京剧在改革,在融合其他艺术剧种的精华,但怎样真正由内而外地打通古今,以都市观众的审美趣味来展示古老京剧的魅力,需要的是精神气质上的相融。

从“玩角”到“玩思想”

12月14日,梅兰芳、周信芳诞辰 110周年纪念会及梅周舞台艺术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传人梅葆玖在接受《嘹望东力周刊》采访时强调,梅兰芳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他塑造的女性形象是千百年来中国妇女美的化身。

的确,京剧发展的辉煌时期是40年代以梅兰芳、周信芳为代表的“风华绝代”。两位大师,一旦一生,一北一南,继承发展、开宗立派,把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京剧,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京剧发展史上竖起了两座巍峨的丰碑。

不过,那个年代京剧是“玩角”的需要,玩的是唱、念、做、打,玩的是精致,司‘现在意义上的京剧已经不是一门“玩角”的艺术,振兴京剧不是“第一军团”的任务,更不是某些“角”的专利。罗怀臻强调,在传媒时代的今天,让观众走进京剧剧场,靠的不是“捧角”,而是“打通古今”,让今天的观众在古典神韵中找到共鸣。

京剧节还未结束,罗怀臻已在准备他的下一个戏。他透露,这个名叫《一片桃花红》的新戏取材于战国的丑女无盐,她虽丑陋却聪颖善良,帮助皇帝治国,皇帝纳她为妃,并终立为后。在编剧过程中,他听到一个感人的故事:北京大学的一个女学生因白血病化疗,头发全部脱落,全班同学为了安慰她,全部理成光头。

两个情节有机融合,形成了《一片桃花红》的主题;桃花乡的女人习惯在自己的脸上彩绘桃花,是为了天生有一枚桃花胎记的女孩桃红,所有的女人有了桃花印记,桃红就再也不自卑了。

罗怀臻说,这个乌托邦式的故事根植于中国古典文化,又融人现代思想,是“戏曲现代化”思想的演绎。

从生态文明看生态文明教育 篇4

简言之, 生态文明就是要人类在自然界活动时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 是人们对社会生产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的结果,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以及二者在生态层次上的统一。在当代, 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开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

1、生态文明倡导一种价值观念的转变

生态文明的提出, 使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 而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类的价值观并不能仅仅以人本身为最终目标, 人类的利益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生态文明以“人是自然的一员”为哲学依据, 谋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 力图在增值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 人类自身是生态文明的主体, 不是消极地向自然回归, 而是人类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

2、生态文明倡导爱自然就是爱自身

正由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是人的元机的身体, 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元节制的需求, 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 最终危害人类自身。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3、生态文明要求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

生态文明的伦理道德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 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为准则。人类其他的一切行为, 首先必须以服从这一道德准则为前提, 要求增强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 使人们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

4、生态文明追求环境与发展的统一

生态文明要求人们积极改善环境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关系, 使生产方式向着“生态化”的新形式发展, 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实现环境与发展的统一, 实现社会、自然与人类的永续发展。

二、生态道德及教育的迫切性

生态道德是对生态伦理的道德认识和评价, 是在生态伦理和生态价值的影响下, 在个体社会成员内心中形成的主观意识, 是实现生态伦理的纽带和关键, 其内涵包括:人类要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生态律己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态伦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以生态道德为核心的新的文化理念正迅速传播。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措施

1、加强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教育

保护自然, 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际上就是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而生态危机实质上就是人类生存危机, 是对人类破坏生态系统的反馈性惩罚。高校要从生存的高度, 大力开展对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 更新思想观念, 使大学生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

2、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观的培养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关键是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所谓生态文明道德观, 即在谋求人类发展的同时, 要保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 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协调和统一的观念, 包括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社会生态发展观及绿色科技观等。生态文明道德观对大学生整个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 主要应抓好生态文明的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的教育。

3、加强环境教育

要通过环境教育, 达到以下基本要求: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 培养其健全发展的自然性;引导大学生强化全球意识和“地球家园意识”, 不仅使他们学会关心自然、社会和他人, 也使他们学会负责, 具有“道德感”和“义务感”;引导大学生通过参与环境建设实践, 使他们的责任感和人生观产生质的飞跃, 并完善其人格, 为综合发展奠定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环境法律意识, 包括环境法制观念、环境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 使他们从环境他律转到环境自律, 最终养成环境自律精神。

4、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

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 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必须要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一是要抓好大学生生态知识的普及工作。要利用校园宣传、网络服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党团活动等形式, 开展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态知识普及活动, 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学到有关生态方面的知识, 懂得生态发展的规律, 提高对生态发展的认知。二是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 创造先进的生态文化。要组织相关科研人员和教师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使大学生不仅能直接分享生态文明方面的研究成果, 而且使他们切身感受社会对生态文化的认同程度, 有利于生态文明观的形成。三是建设学校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从生态系统观的角度来看, 一个学校就是一个生态子系统, 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 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 陶冶人文精神的校园景观, 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 对大学生来说, 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刘俊伟,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1998年 (6)

[2]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单行本)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年

生态危机生态文明 篇5

构筑北疆生态屏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专家座谈会侧记

早春二月气象新,一元复始万物苏.在和风送暖,山河竞秀的美好季节,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邀请国家、自治区有关部门资深专家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以及国家和自治区新闻媒体记者会聚呼和浩特,举办了以“构筑北疆生态屏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建设生态文明专家座谈会.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内蒙古林业 英文刊名:NEIMENGGU LINYE 年,卷(期):2008 “”(3) 分类号: 关键词: 

金融危机倒逼生态经济 篇6

二季度数据似乎表明,中国不过是被危机“撞了一下腰”,中国经济率先复苏论的支持者队伍日益庞大,政、学两界普遍蔓延着乐观情绪。从2008年10月中国经济遭受冲击到如今实现V型反弹、出现“强劲复苏”势头。历时短短9个月,这场“百年一遇”的海啸原来也“不过如此”,危机就此“挥之而去”?

本轮危机

是一种发展方式革命

与历次危机相比,本轮危机的最大差异度在于,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十年一轮回的周期性平仓,而是对人类交换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清算。

作为这三大方式的始作俑者,美国已遭遇因果报应,失业率屡创新高、房地产深不见底、州财政打白条也被拒,上台时雄心勃勃的总统开始力不从心,因为终于认识到美国经济已陷入一场旷日的持久战。试图力挽狂澜的“大拯救”,透露出美国本能地想要回到常态,只是已经没有常态可以回。

美国的悲哀在于,回不到危机之前持续近两个年代的繁荣,无论是高科技还是金融业的繁荣都难以重现。这是危机对美国的惩罚,罚在今天、罚在明处。作为维系全球经济“恐怖”平衡的另一支柱,中国遭受的“洗礼”似乎不像美国那么伤筋动骨,但正所谓“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对中国将是罚在明天、罚在暗处。

以美国为坐标的这三种方式是工业经济、工业文明的表达式,危机对这三种方式的清算也是对工业经济的解构。这场危机最深刻的颠覆性意义在于,这是一种发展方式的革命。这种革命,如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一样,将带来持久的、真正的变革,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思考方式,都将进行彻底解构与重构。

这场新革命的征兆是一连串急速恶化的环境和社会危机,带给人们的思索是:全球最富裕的200人的财富,超过最贫穷的25亿人的全年收入总和。在冰冷的现实面前,以增长化解贫困的命题被证明不过是个“美丽的谎言”。工业时代极大地改进了公共教育、人权以及物质生活,但也摧毁了生态系统,吞噬了繁荣数世纪的传统文化,创造了一种难以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低碳会不会是“大忽悠”?

中国恰好赶上经济文明转型的拐点,或许就因为“金砖四国”的崛起,进而打破了经济文明的平衡,加速经济革命的到来。

“已经沉溺在石油之中”的美国,以5%的人口占比,消耗了全球25%的石化燃料,如此粗放的生活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尚未被工业文明“启蒙”之前,尚且可以维系微弱的平衡,而一旦人口高度过剩的发展中国家觉醒,并进而以“后发优势”将美国生产生活模式格式化自身时,就无可避免地演变成自然与人类的灾难。2007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只增长了0.5%,但同期中国增长了13%,越南增长了17%,印度增长了10%。

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是高耗能、高排放,并伴随着以美国生产生活方式为标杆的中产阶级队伍的急速扩张,驱使如中印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正走向空前增长的石化燃料消费。全世界汽车保有量从1950年的5000万辆左右,增加到2008年的约8亿辆。现在全球汽车生产的年均增长率逾6%,至少是人口增长率的四倍。文明转型的临界态由此提前到来。

眼下,发达国家集体游说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甚至公开施压要向中国开征碳关税。发达国家这一“逼宫”,反而让事情复杂化:低碳会不会是“大忽悠”?西方国家是不是集体“卖拐”?诚然,碳关税可以被欧美用作商业壁垒以确保企业竞争力;何况以历史逻辑推导,大气中现存的二氧化碳排放中约70%到80%由发达国家产生,英美人均历史排放量约达到1100吨,而中印人均水平分别为66吨和23吨。诚如《印度时报》所谴责的,G8“要求那些刚走上发展之路、人均排放量远远低于他们的国家承担确切的减排量,非常不公平”。于是,中印不约而同加入反对碳关税队伍。

但问题的关键是,中国有无必要和发达国家计较减排的历史?早在2007年,“三高”模式就已被各种生态危机送上道德“审判台”,“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引发了严重社会问题,能耗问题成为干扰中国经济大系统的“奇怪的吸引子”。如今倘若一再无视旧模式引发的深刻矛盾,而是执拗于与发达国家较劲,将反低碳当成反贸易保护的棋子,难免舍本逐末,其后果将再次与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相悖。

在低碳问题上保持客观、冷静,显然极有必要。

生态经济时代提前到来

从美国伊拉克撤军、放弃对中东油库的军事控制,到其重启后京都时代的气候谈判,这些事件正在为中国躲在美国背后坐享气候红利的时代划上句号。凡此种种,都预示着中国在生产、交换、生活三种方式上,几乎无法完整地走完工业化国家的经典之路,生态经济时代提前到来。

生态经济的本质是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求和谐界面。对此,不仅在儒家的“天人合一”、庄子哲学的“道法自然”等传统文化中能找到生态元素,而且当下的政治生活中也不缺和谐理念。如今,无论是危机的清算、经济方式的革命,还是国内经济的压力,都迫使中国不得不直面从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的急速“换挡”。这既是无奈的,又是无法回避的。

打响生态文明品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篇7

一、蒙阴县生态文明品牌的现状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 蒙阴县已经培育了几个品牌, 主要体现在:一是蒙山开发建设力度大, 效果明显;二是孟良崮开发起步晚, 进步大;三是部分农产品取得了地理标志, 如“蒙荫”牌商标等;四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山东省委副书记批示指出, 蒙阴县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经验值得借鉴。目前, 该县11个乡镇 (街道) 全部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 271个村为市级生态文明村。尽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发展, 但生态文明品牌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件“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工程, 其效果是逐渐显现的。部分干部和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了解, 不能从长远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认为“投入大, 收益小”, 从而淡化了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不够清晰。从当前来看,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突出特色, 符合实际, 二者缺一不可。目前推出的“房在园里, 林在村里, 一片果园一座房, 一圈兔舍作围墙”模式, 就是符合农民实际的, 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但是, 该县对于另外一些具有突出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还缺乏清晰的着力点, 如岱崮地貌已经确定为中国第五地貌, 如何将岱崮的“崮”文化、“崮”地貌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云蒙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水库, 作为临沂市的水源地, 是该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定位;多年来推行的农户“家庭美化”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何在;以刘洪、蒙恬为代表的人文元素是否融合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等。三是整体整合、推广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蒙阴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要从整体上抓, 同时突出亮点, 实现全面推进, 面中选点。目前, 亮点抓不够多, 不够亮。

二、突出亮点, 着力培育生态文明品牌

1. 让亮点更亮, 让精品更精。

对于既有的生态文明品牌, 要想方设法挖掘潜力, 群策群力提升水平和层次。通过继续推进“三下三问三促进”活动, 深入农村、农户, 倾听群众的声音, 了解群众的诉求, 广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让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经验更加成熟, 推出的亮点更加有特色。例如, 对于“房在园里, 林在村里, 一片果园一座房, 一圈兔舍作围墙”模式, 在基本成型的情况下, 要注重家庭的“美化”和“净化”, 从整体上提升一个层次。

2. 做好长期规划, 着眼长远。

生态文明建设, 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长久的工程。要本着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群众得益的原则, 着眼长远, 请专家做好长期规划。同时, 把整体规划与具体规划结合好, 把长期规划与阶段规划结合好, 让群众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自觉、自愿、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3. 生态文明建设要形成规模化、集群化。

生态文明建设要有示范点, 但仅有示范点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在整体上实现生态文明才能形成品牌效应。生态文明建设不能搞单纯的“以点带面”, 而是要“全面覆盖, 面中选点”, 在全面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上, 选出特色更明显、效果更显著的示范点, 进行广泛的、卓有成效的宣传。

4. 把人文因素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

蒙阴县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沂蒙六姐妹”就是典型的代表;具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如“算圣”刘洪、名将蒙恬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要把这些因素很好地融合进去, 扩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 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 从而打造一批独具蒙阴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品牌。

三、把握关键, 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 生态文明建设要体现蒙阴特色。

一是要体现“山”。蒙山及其附属山脉是蒙阴县多年来精心打造的一项生态文明工程, 其规划、开发始终遵循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 这应当做为保护、开发的典范进行大力宣传。二是要体现“水”。临沂市称为“江北水城”, 蒙阴县是“江北水城之源”, 水资源丰富, 也要把云蒙湖作为一个“点”进行包装, 体现该县在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作出的巨大贡献、取得的丰硕成果。三是要体现“崮”。作为独具蒙阴特色的中国第五地貌, 目前宣传的力度较弱。应当以南北岱崮和孟良崮为重点, 将岱崮地貌进行重点包装, 重点宣传, 让岱崮地貌称为蒙阴的代名词之一。四是要体现“人”。蒙阴人民始终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 始终是“沂蒙精神”最有力的诠释者, 要把“沂蒙六姐妹”、公举东等全国典型人物的事迹、精神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要拓展。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纯地搞工程建设, 而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因此, 要注重把蒙阴县的人文历史因素、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融合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一是以孟良崮纪念馆为基点, 延伸南北岱崮保卫战等, 充分挖掘和提升红色文化, 形成红色文化之旅, 让红色文化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二是以刘洪公园的提升为基点, 挖掘该县悠久的历史文化。

3. 生态文明建设应多渠道进行。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工程, 要创造经验, 走“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多方受益”的道路。“政府政策引导, 企业 (社会) 资金扶持, 群众全民参与, 大家共同受益”, 这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良好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本事就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工程, 只有通过参与, 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才能更好地约束自我行为,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 生态文明建设应始终注意保持农村特色。

加快生态建设 促进生态文明 篇8

一、准格尔旗生态建设现状

(一) 先天生态环境基础薄弱, 后天生态建设欠账较多, 生态建设难度大、任务重

准格尔旗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 气候干燥, 降雨量少, 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现象普遍, 生态脆弱。作为资源型地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 生态破坏严重, 环境污染较大, 生态建设欠账较多。生态是民生之本、生态是文明之源、生态是经济之基, 生态建设既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民生工程, 这些都对生态建设工作提出了高难度挑战和高标准要求, 生态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 近年来, 旗委、政府重视生态建设, 下大力气狠抓生态建设, 多措并举、合力攻坚,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十一五”以来, 我旗先后出台了《生态建设实施方案》、《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生态自然恢复区人口转移暂行办法》、《禁牧禁垦办法》和《禁牧禁垦草畜平衡工作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 率先推行了禁牧舍饲养畜, 创造性实施了“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矿区环境治理, 高标准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飞播造林、天然林保护、淤地坝建设等生态水保项目,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建设面貌发生了从严重恶化到整体好转的巨大变迁;生态建设工作热情高涨, 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的多方面参与形成了生态建设的大联动;同步追求景观、经济、惠民三大效益, 生态效益有了大的提升。截至2010年底, 全旗累计完成生态重点工程建设448.6万亩, 植被覆盖度、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了72%和28.7%。昔日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 如今变成草木葱茏的高原盛景。两年来, 荣获中国生态小康建设十大政府创新典型、全国绿化先进集体、中国绿色名县等称号, 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首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 鄂尔多斯砒砂岩生态风景区被评为国家水利水保风景区。全旗生态建设步入了快速优质发展的新阶段。

(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生态建设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不仅对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也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 一些现代化的先进科学技术更多地被应用于生态建设工作中, 新阶段的生态建设工作有了人才、理念和科技等先进资源的支撑。

二、当前准格尔旗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一) 生态建设资金仍然不足, 资金利用程度仍需提高

资金投入是保障生态建设的基础, 准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资金来源单一, 仅依靠本级财政资金的投入还远远不够。资金利用方面也存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问题。在资金不足的现实条件下, 资金利用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全旗生态建设的效果, 生态资金的有效管理是生态建设工作中亟待提高改善的环节。

(二) 生态产业发展方式需进一步转变, 带动农牧民增收动力有待增强

生态产业起步较晚, 发展方式需进一步转变, 当前生态产业的经营上存在着人才短缺、理念落后、科技含量低等问题。产业链条较短, 深加工不足, 生态产品附加值不高, 利润空间不高, 在农牧民增收方面贡献有待增强。

(三) 生态产品产出不高, 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问题依然存在

林草地产出率是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治理工作的重要量化指标, 而当前我旗林草地产出率不高, 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现象仍然存在, 生态治理任务仍很重。

(四) 生态建设管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生态建设成果保护力度还需加大

俗话说:“三分建, 七分管”, 不搞好管护, 造下林、植下树也成不了绿, 变不成景。而准旗的生态建设工作仍存在管护意识不强、重栽轻管、重建轻养等现象, 生态建设成果巩固工作仍需加强。

(五) 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建设的辅助作用要进一步加强

生态建设是需要全社会参与的重大工程, 需要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和深厚的生态文化积淀作支撑。生态文化建设需紧跟生态建设步伐, 提升全社会的生态道德水平, 全力助推全旗的生态文明建设。

三、关于继续推进准格尔旗生态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一) 加大资金筹措的广度和力度, 提高生态资金利用率

1.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机遇, 加大国家项目及资金争取力度。充分发挥发展改革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和林业、水保等专业部门的行业作用, 密切配合, 积极协调争取生态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 为生态建设提供项目和资金保障。

2.建立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生态建设投资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积极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 设立生态建设专项资金,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 注重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林业等生态产业工程建设要遵循市场规律, 投资实行市场化运作。

3.继续深入开展“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工程和碳江林建设, 引导企业定期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生态建设, 采用奖惩制度并通过各类政策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形成长效机制。

4.努力提高生态产业的自身利润, 同时让参与生态产业建设的农牧民得到更多实惠, 从而形成产业内部的资金运作链条, 缓解生态建设资金短缺的压力, 同时促进生态产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5.继续将生态建设的各项资金放在旗生态建设的总体规划范围内集中捆绑使用,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设立专门的生态建设资金管理机构, 对生态建设资金进行专项管理, 同时加大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 使生态资金更充分、更高效的利用。

(二) 发展壮大生态产业, 切实增加农牧民收入

1.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 对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加辐射带动作用, 逆向拉动生态工程建设, 从而提升全旗生态产业整体水平。

2. 加快生态产业基地建设。

根据准旗自然条件和区域特点, 突出发展山杏基地、灌林原料林和灌木饲草林基地, 推广“公司加基地, 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模式, 把生态产业和农民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加大开发利用力度, 培育主导产业和名牌产品, 促进资源增值增效, 农牧民增收。同时, 推动基地建设由分散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最终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产业基地。

(三) 统筹城乡生态建设, 促进生态产品持续增长

1. 服务并依托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村牧区的生态建设。

以创建绿色家园, 建设和谐富裕新农村为宗旨, 对全旗所有新农村建设点全面绿化, 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 切实改善和提高新农村整体形象。

2. 全力打造生态自然恢复区。

按照全市“收缩转移, 集中发展”战略, 围绕“三区”划分, 结合生态移民工程实施, 采取人工造林和封禁等措施, 打造生态自然恢复区, 提高恢复区生态产品的产出能力。

3. 开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生态建设项目。

重点开展十二连城乡、布尔陶亥苏木、大路镇农田防护林建设, 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同时保护农田、提高农作物产量。

4. 加强城镇周边绿化力度和绿色通道建设。

重点加快对薛家湾镇、大路煤化工基地、准格尔经济开发区、龙口镇绿化进度, 继续加强对全旗主要黑色路面两侧的全面绿化。

(四) 强化生态成果管理, 维护生态资源安全

准旗近年来下大力气狠抓生态建设工作, 成果来之不易, 更要倍加珍惜。保护就是建设、管理就是发展, 加强生态资源保护, 确保生态资源安全, 是现代化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1.充分调动生态建设经营者的积极性, 加快推进林地、草地定权发证工作。明晰林、草及林地、草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调动和保护他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2.尽快建立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科学划分公益林业和商业林业, 分别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建设方式。

3.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破坏生态建设的违法犯罪行为, 严格贯彻防火责任制, 完善森林草原防火保障机制, 安装防火监控设备, 优化防火装备, 增强生态防火综合能力。

4.加强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和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建设自然保护区, 实施森林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程, 加强检疫, 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确保森林草原健康。

(五) 繁荣发展生态文化,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1.切实保护生态旅游资源、自然保护区、油松王等推广生态建设的文化资源, 将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态资源区列为生态教育基地, 为人们了解生态保护知识、增强生态意识提供场所和条件。

2.丰富宣传形式、加强生态文化宣传力度, 建立生态网站, 鼓励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生态文学艺术创作, 形成强大宣传合力, 营造有良好的舆论环境, 动员全社会参与到生态建设的队伍当中, 特别是调动企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农民对生态建设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强化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 篇9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危机,生态道德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五个方面充实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 是党顺应国内外形势、站在发展全局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生态文明, 就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环境保护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助推器,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 就要大力加强生态道德培养, 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不仅是衡量国民文明素质的标准, 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气候变暖、沙尘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全球性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严重威胁。事实证明, 生态与环境问题并不是自然界本身的问题, 而是人类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造成的恶果。《朝霞似火》一书揭示了导致全球性环境恶化的“十大动因”——人口、消费、科技、贫困、市场失灵、政策失效、全球经济活动的规模及其难以置信的扩张速度、不惜代价追求增长、价值观和习惯思维、经济全球化。《拯救地球生物圈》更是从“人—自然”共同体的协同进化与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 呼吁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把伦理关系扩大到自然, 赋予自然应有的道德地位。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在原始社会, 人类以采集狩猎为生, 生产力低下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 人与自然处于原始的和谐状态。在农业社会,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仍旧有限, 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和谐。工业社会创造了农业社会无法比拟的社会生产力, 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累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试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与此同时, 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紧张。“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 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曾这样告诫人类。

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 形成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1972年, 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 郑重声明只有一个地球, 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 也承担着维护自然的义务。1987年,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系统阐明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实现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纷纷问世, 各国政府纷纷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相应的行动计划,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行动。中国作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们更要不断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每个公民都要为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而努力。

二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概述

建设生态文明, 实质上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谓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 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 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与自然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文明程度。从狭义的角度讲, 就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 它们共同组成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多个维度。

生态道德建设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道德反映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是指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造成当前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 是人的欲望和行为的无限性与自然界满足人的需要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人类必须关爱生命、善待自然, 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生态道德的本质体现。人与环境之间所产生的生态道德, 同人与人之间所产生的社会道德不同。生态道德具有单向性, 道德主体始终是人;自然环境的公共性决定了生态道德的公共性, 要求全人类高度自觉共同承担责任。生态道德建设的目的, 就是使人认清生态、环境、资源危机及其危害, 转变非理性的生态观、价值观、发展观、消费观、科技观, 匡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真正成为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引导者、调节者。生态道德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 需要全社会提高生态道德意识, 加强生态道德实践, 健全生态道德机制。

三我国生态道德的现状

2014年2月20日, 环保部公布我国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这一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分别为74.8%、48.2%和60.1%;公众对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高度认同, 78%的被调查者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是每个人的事, 99.5%的人选择了高度关注、积极参与;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具有较强的“政府依赖”特征, 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调查反映出, 被调查者普遍对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表示高度担忧, 最关注的问题有雾霾、饮用水安全、重金属污染等。调查还发现, 经济与文化水平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影响较大。

面对生态危机的日趋加深, 解决生态问题不能光靠科技、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 还要靠道德的手段。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 关键是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氛围。“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先生说过:“人口多, 资源匮乏的现状我们只能直面, 但无度挥霍的生活方式却是能够改变的。如从一点一滴做起,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如果所有的人都不愿意去做, 那就一步也无法迈出。”蔡元培也说“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 而是要注重实际行为, 要“随时随地, 抱着实验的态度”。每一个觉醒的人不仅要将生态意识内化为价值观, 更要付诸生态行动, 践行绿色文明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四践行生态道德的探索

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道路, 除了提升生态道德意识, 还要在全社会形成政府带头, 企业牵头, 公民埋头的行行业业、老老少少践行生态道德的社会氛围, 在全社会树立起绿色的政绩观、效益观、消费观。

在经济领域, 我们要树立“资源有限, 环境有价”的理念。发展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 增强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责任意识。树立起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 树立起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的理念。

在政治领域, 我们要将生态观纳入党和政府的执政观, 要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生态道德建设, 并用它来保障生态道德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 加大实施执行的透明度、力度,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不断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时, 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建设要求, 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等。

在文化领域, 我们要加大生态教育研究力度, 发展生态科技文艺。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齐心协力共同保护环境;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基层社会单元的环保工作,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道德能力。

在社会生活领域, 要从我做起, 从点滴小事做起, 从现在做起: (1) 节水节电, 节约纸张;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提倡步行, 骑单车;拒绝过分包装, 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2) 保护动植物, 拒食野生动物;不穿野兽毛皮制作的服装, 少用罐装食品、饮品;爱护花草, 植树造林;垃圾分类回收, 积极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等。 (3) 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节日, 参与环保宣传, 做环保志愿者。 (4) 学法用法, 牢固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和践行生态道德的法制观念。

综上所述,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这是一场改造自然的过程, 也是一场改造社会的过程, 更是一场道德改造的过程。生态文明生态道德建设的提出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全民践行生态道德之时, 才是美丽中国实现之日。届时, 天将更蓝, 地将更绿, 水将更清, 生活将更美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 (第二卷)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严立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弘扬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 篇10

关键词: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弘扬,建设

近几年来, 困扰北京等大中城市的雾霾如幽灵般缠绕, 2015年3月媒体人柴静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一经播出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 对空气污染问题的深深忧虑, 延伸到了对水污染、生态失衡、生物多样性和动植物保护等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反思。的确, 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问题日益严重, 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深远。当前, 以破坏环境, 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工业化道路与我国人均资源紧张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国情的矛盾, 以“雾霾污染”为代表的环境问题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向往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矛盾。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刻不容缓!为解决好这些矛盾, 我国做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发展战略选择。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发展布局, 并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重大发展战略选择

我国做出建设生态文明重大发展战略选择既基于资源约束趋紧, 环境污染加重, 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事实, 又有着以下事关长远发展的考虑:

(一) 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为了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发达的工业国, 一直以来走的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这不但严重脱离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紧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国情, 而且造成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 从自然资源上看, 煤炭、石油、水、矿产等大量消耗, 导致资源紧缺的问题愈发突出, 为弥补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 甚至超过国际警戒线, 给国内生产和经济安全均形成压力。从生态环境上来看, 粗放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导致我国空气质量下降、土地污染、草原沙化退化、湿地萎缩消亡、水质恶化、土壤肥力下降,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冰冻雨雪等灾害发生。总之,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枯竭等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由“黑色”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转向“绿色”的新型化工业化道路,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更高阶段, 正如胡锦涛同志曾深刻指出的, “建设生态文明, 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 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改善民生的现实要求。“人—自然—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如果这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中的自然遭受破坏, 将会严重扰乱社会正常秩序, 影响社会稳定。目前, 我国有些地方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 如2015年发生的广州工厂污染臭气侵袭校园, 家长拒送孩子上学, 聚集学校门口讨说法, 陕西渭河遭污染河水突然变红, 广东练江污染严重超标居民不得不买水吃等事件, 这些地方暴发的环境污染问题, 给当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伤害, 基本生活也受到影响, 近年来因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不时见诸报端, 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利因素。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两会”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是指出, 环境就是民生, 青山就是美丽, 蓝天也是幸福,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民群众对自然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愈加重视, 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放心的食品、优美的环境是人民群众获得生活幸福感的重要评价指标, 要满足人民这些民生需求, 必须加快建设生态文明, 把环境保护和改善民生相协调融合, 创造出“青山就是美丽, 蓝天也是幸福”的优美环境, 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 建设生态文明是提升综合国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我国近现代落后的根本原因是错失蒸汽机革命和电力革命两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展机遇,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 才勉强赶上了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尾巴, 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但是面对中国的迅速发展, 一些敌对势力大肆制造“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崩溃论”, 误导国际舆论, 指责中国的大量能源消费需求是国际油价上涨的主因, 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会抢占和消耗更多的能源资源, 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这将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和全球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我国反击这些歪曲事实的论调的最好战略选择是建设生态文明, 走绿色发展之路, 积极参与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 使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改变产业结构,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上有共同的历史机遇, 如果我们把握好这一重要难得的历史机遇, 在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领域取得领先位置, 加之我国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巨大的投资需求, 未来必将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的成本优势, 与发展中国家相比独特的技术优势, 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引领者, 那么将大大增强综合国力, 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弘扬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深入分析我国面临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缺乏生态观念和生态意识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这个不是单个人的行为结果, 而是整个社会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的后果。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内涵指向一致, 二者的核心都是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观念和生态意识明显是生态文化的研究范畴, 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都是生态文化的重要意识形态表现, 这凸显了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弘扬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我们必须以弘扬生态文化为抓手, 唤醒人们普遍的生态意识, 增强大众的生态观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必须要抓住弘扬生态文化这个关键, 必须从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入手, 必须改变民众普遍缺乏生态意识、生态观念的现状。

(一) 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内涵指向一致。弘扬生态文化与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密切, 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都是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1.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内涵说法众多,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 将生态文明定义为:人类既获利于自然, 又还利于自然, 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大多数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 人与人, 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2.生态文化的内涵。生态文化的内涵:生态文化作为人类新的生存方式,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理解是, 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 如生态政治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等社会意识形态, 以及人民民主的社会制度;广义的理解是, 人类新的生存方式, 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 生态文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明, 由此可见, 建设生态文明与弘扬生态文化有着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的核心内涵都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是生态文化的意识形态显现, 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生态文化这个理念动力, 精神向导。

(二)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必须要抓住弘扬生态文化这个关键, 建设生态文明。人类创造文化, 以文化的方式生存, 运用文化力量发展自己。人类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基础上发展的生态文化, 是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思维, 承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结果。党的十八大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 体现了党的新价值取向和中华民族的生态伦理道德。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是弘扬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我们必须以弘扬生态文化为抓手, 唤醒人们普遍的生态意识, 增强大众的生态观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必须要抓住弘扬生态文化这个关键, 必须从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入手, 必须改变民众普遍缺乏生态意识、生态观念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提高文化软实力, 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繁荣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 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举措。

三、采取多种措施, 弘扬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

虽然弘扬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是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 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探, 一定的方法可用, 一定的路径可循, 如何发展繁荣生态文化, 弘扬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我们有以下三个方面要做好:

(一) 做好生态文化的继承和借鉴。主要内容如下:

1.深入发掘和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 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 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因此,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 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不断充实和丰富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我国的生态文化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 在生态文化方面, 我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古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 强调人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 达到“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交融境界, 佛家倡导“万物平等”思想, 认为众生平等, 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它们都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在历经几千年历史积淀后, 已经成为世界生态文化宝库中的璀璨宝石!它们所倡导的思想, 对当代人解决生态问题, 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些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思想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而且以其独有的中国特色为我国生态文化的深入发掘提供了历史土壤和养料。

2.借鉴吸收国外优秀的生态文化。“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我们也要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的生态文化, 更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先进生态文化。生态文化的发展应当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 广泛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生态文化理念, 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生态文化领域的对话、交流与合作, 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的生态文化, 引进国外的先进生态文化, 结合中国的实际, 为我所用, 建立能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要求并在众多思潮中脱颖而出的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生态文化, 在世界从工业文明跨越到生态文明的发展潮流中, 更好发挥我们兼收并蓄的优秀生态文化的引领作用, 以高度的生态文化自信和生态文化自觉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为世界其他国家,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以生态文化为抓手,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表率和典范。

(二) 做好弘扬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的宣传工作。一是要丰富生态文化宣传措施, 不仅要通过报纸、杂志、展览、墙报等无声传统媒介传播, 更要通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介,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 推广生态文明理念, 增强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法治意识, 使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 人人都能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化理念。二是要组织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 加强环境国情宣传, 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等, 使人们意识到人人都是弘扬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的参与者。三是要利用我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 创作一批贴近生活的生态文化作品或创建一批教育基地, 通过典型示范, 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到弘扬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中来。四是要利用好国家级媒体每年评选弘扬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先进人物、年度集体, 进行表彰奖励, 并大力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 弘扬他们的可贵精神。

(三) 做好弘扬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的教育工作。一要把生态文化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使之成为学生和干部的必修课。如将老子《道德经》、孟子《孟子·见梁惠王》、荀子《荀子·王制》等蕴含古人生态智慧、古代生态文化思想的篇章编入课本, 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同时积极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重要节日为契机, 广泛深入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具体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 生态文明素质。在干部培训教育这块, 党校尤其应发挥自身优势, 通过专题学习、实地调研、专题研讨等方式教授学员生态文化, 树立生态发展、生态政绩观, 追求绿色GDP。二是要在教育过程中, 树立先进典型, 曝光反面事例, 以鲜活的生活实例来教育、警醒学生, 要养成爱护、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伟大的人民选择了伟大的党, 伟大的党一定会带领伟大的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之生态文明梦!中国政府和人民有决心和信心、更有能力和智慧解决好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定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 鼓足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 以弘扬生态文化为抓手, 全面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 给后人留下永续发展的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 2014.

[2]直面危机——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上一篇:农业数据档案下一篇:校园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