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危机循环经济论文

2022-04-20

摘要:循环经济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中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从企业层次污染排放最小化实践,到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内企业间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再到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都有许多很好的成功实例,循环经济正在有序形成和迅速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态危机循环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态危机循环经济论文 篇1:

循环经济伦理的内涵和本质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建立循环经济伦理。循环经济伦理蕴涵生态伦理,但相较于生态伦理,循环经济伦理更加凸显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科学精神,以及人与社会关系层面的人文精神;循环经济伦理蕴涵经济伦理。但相较于经济伦理。循环经济伦理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注重规范非物质利益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循环经济伦理蕴涵社会伦理,但相较于社会伦理,循环经济伦理把是否具有生态理念作为衡量个体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准,同时把环境公正作为其重要理念。从本质上来说,循环经济伦理是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生产和生活实践观的发展伦理学。

【关键词】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伦理;生态伦理;经济伦理;社会伦理

【作者简介】孙文营,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北京100083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技术和制度的支撑,也需要将经济活动、生态智慧和伦理观念融为一体,建立一种能够整合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和谐发展等基本需求的新伦理观。我们可以把这种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新伦理观称为循环经济伦理。

一、循环经济伦理的内涵

倡导循环经济伦理的标准是清晰的,即循环经济伦理既要服务于经济的发展,也要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同时还要有利于推进社会的和谐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因此,循环经济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应该来源于生态伦理、经济伦理和社会伦理,但它又不同于既有的生态伦理、经济伦理和社会伦理。

(一)循环经济伦理蕴涵并丰富生态伦理

循环经济伦理蕴涵生态伦理。最早以科学形态提出“生态伦理学思想”的是法国哲学家施韦泽(Alberr,Schweizer),他说:“实际上,伦理与人对所有存在于他的范围之内的生命的行为有关。”他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中提出了“尊重生命的伦理学”,主张人类应尊重有价值和权利的一切自然。“生态伦理”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它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唤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根据生态伦理的要求,人类应该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传统价值观,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传统的生态伦理学科的使命规定为“确立自然物的道德地位”,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生态伦理的最大功绩是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提倡生态伦理,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推动人们保护环境的活动,这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初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循环经济伦理中应该吸收生态伦理中有价值的因素。

但是,生态伦理也有其缺陷。生态伦理概念一般被认为其所强调的是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生态系整体,在生态系中无所谓核心,更无所谓人类社会以及人的世界。总结来说,生态伦理的缺陷有两点:一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说。生态伦理片面强调环境保护的一面,而忽视人类经济发展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否定人对自然的改造的局限。事实上,生态危机的出现,并不是因为人对自然的改造,而只是因为人在改造自然中并没有遵循科学精神。二是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角度来说,生态伦理虽然从根本上体现的是对人类生存的关照,体现了一种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但是这种人文关怀仅仅体现于人类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也就是说,这种人文关怀并不是通过对现实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来得以实现的。

由上可知,为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而倡导的循环经济伦理应该蕴涵着一定的生态伦理,但作为一种生态伦理。我们必须赋予其新意。

1.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说,相对于一般的生态伦理,循环经济伦理更加突出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科学精神。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改造自然不仅是为了利用自然,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好自然生态,保护自然也是为了更长久地利用好自然。因此,倡导循环经济伦理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是为了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盼协调,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与生态伦理不同的是,循环经济伦理不仅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精神。也就是说,循环经济伦理所追求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不是以对自然的简单适应、顺从为条件的,而是在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对生态自然进行科学的改造。总的来说,相对于生态伦理,循环经济伦理更加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加凸显了作为主体人的科学精神。

2.从人与人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说。相对于一般的生态伦理,循环经济伦理更加突出当代人文精神。发展循环经济并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生态自然。保护生态自然的最终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循环经济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对待自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这体现了循环经济所蕴涵的特有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精神,对每一个个体都提出了要求,循环经济伦理提倡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能够采取实际的行动去维护全人类利益。马克思在分析以资本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时说,要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马克思这里所强调的“高度文明的人”实际上就是指具有突出人文精神的公民。在当今时代,解决生态危机更需要培养具有高度文明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消费者明明知道空调和汽车等对生态自然的坏处,但却一般不会为防止全球变暖而拒绝使用空调和汽车;一个人预见到了危险,可能会采取避免危险的行为。但是,当人类整体面临危险时,个体却未必采取避免整体灭亡的行为,尤其是对那些诸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资源枯竭等等具有公共性质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仅仅倡导生态伦理是不够的。我们只有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个体,才能形成普遍的环境意识,才能结成统一的行动,才能得以真正体现人文关怀。因此,循环经济伦理不仅蕴涵对他人、对人类的关怀,更体现了对人类个体自我发展的更高要求,这是循环经济伦理中当代人文精神的内涵。

(二)循环经济伦理蕴涵并丰富经济伦理

经济伦理这一概念是由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最先提出,到了20世纪70年代。它则作为一种思想文化运动在美国兴起并深刻影响人们的行动。它让人们达成了这样的一种社会共识:经济活动决不能无视道德,必须把道德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正如R·T·诺兰所说:“经济体制是一个价值实体,它包含着一整套关于人的本性及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价值观。”“每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至少有自己的道德含义。”作为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循环经济实践必须倡导经济伦理。这是因为,发展循环经济并不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限制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为了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循环经济主体必须在关照生态的同时,要按照市场规律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它体现了遵循市场规律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提倡经济伦理,有助于人们树立竞争、效率等观念,有助于人们坚信“发展是硬道理”,从而在循环经济生产实践中仍然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更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去。

虽然经济伦理适用于循环经济,但我们绝不能把发展循环经济的伦理局限于经济伦理的层次。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伦理是解决“经济谋利”与“伦理求义”之间矛盾的伦理学,它有两个局限:一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经济伦理协调的是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强调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并没有顾及到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伦理关系。经济活动的目的是获得利益,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经济人”主体之间所共同遵守的符合经济运行规则的经济伦理,并不一定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但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利益主体可能会做出只对自己有利却对生态环境有害的行为来。二是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方面,虽然经济伦理强调在追求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应该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比如信任、诚信等,但由于经济伦理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关系交往中所应该遵循的道德关系,并不是直接规范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直接物质利益交往关系的人们之间的行为。也就是说。对于现实生活中发生了公共利益关系,而非直接物质利益交往关系的人们来说,经济伦理是不具有规范和引领功能的。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经济上较为富有而又缺少环保意识的人往往会造成较多的污染,这必然会影响到生活在同一社区的其他人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提倡经济伦理显然是有局限的。

由上可知。我们为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而倡导的循环经济伦理应该蕴涵着一定的经济伦理,但作为一种经济伦理,我们必须赋予其新意。

1.相对于经济伦理,循环经济伦理更多地关照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协调统一。作为一种新的经济伦理。循环经济伦理要求在追求自身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一定要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不能仅仅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应该考虑到环境的代价问题。如果人们在物质利益交往关系中,所考虑的只是经济指标,而不考虑环境指标,那么将导致该地区即使经济发展。但生态环境却遭到破坏的情况。这样的经济伦理。我们无疑应该是摒弃的。相对于单纯的经济伦理来说,循环经济伦理应该引导各市场利益主体把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增长,也要追求环境的保护,推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服务千人的全面发展。

2.相对于经济伦理,循环经济伦理规范物质利益交往之外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循环经济伦理所规范的不仅是直接发生物质利益交往关系的人们之间的伦理规范,同时也要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并没有发生直接的物质交往关系,但却在事实上发生着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的人们之间的行为。也就是说,循环经济伦理要求人们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域来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人们认识到在整个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即使没有直接的物质交往关系,但却存在着以环境为中介的事实上的相互利益关系。因为,每个人即使不发生直接的物质交往关系,但却可能会因共同的生存空间和生活环境而发生事实上的相互影响。因此,我们要提倡循环经济伦理,就是要呼唤市场之外的、物质利益交往关系之外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和关爱。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循环经济伦理应该是比经济伦理法则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也就是说。并不是符合市场伦理规则的都是人们应该去做的,而是要在遵循经济伦理的前提下,在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要同时从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规范自身的市场行为,从根本上服务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经济伦理蕴涵并丰富社会伦理

不论是生态伦理、经济伦理,还是社会伦理都有其特定的适用空间。生态伦理所处理的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涉及到对人与人关系的规范。经济伦理主要是规范在经济生活中发生一定物质利益和物质交往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涉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也不涉及到对社会关系中不直接发生物质交往关系的人们行为的规范。与生态伦理和经济伦理不同的是,社会伦理所体现的主要是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并不一定发生经济的关系,但却会存在一定的交往关系的人们之间的伦理规范。也就是说,社会伦理所规范的既包括直接发生了物质利益关系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包括并没有发生物质利益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一般的社会交往关系。比如,陌生人在公共空间短暂的邂逅相处所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就是属于一般的社会伦理。社会伦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倡导优秀的社会伦理对于引导民众形成合理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以及对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评价一个人是不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大多是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对之进行衡量的。例如,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不仅考虑自己的私利,同时也考虑到集体和公众的利益,那么这个人就会被社会评价为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如果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注意公共卫生和环境的保护,注意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人们一般视这样的人为具有较高社会伦理的人。但社会伦理也是有其局限的: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生态观和自然观,是否能够尊重自然,是否能够在个人的生产劳动中注意对资源的节约,是否能够在个人的日常消费中注意减少垃圾的产生并没有成为衡量其道德水平高低的因素。当然,社会伦理也会涉及到对一个人对待外部环境态度等方面内容的规范,但至多是对社会生活层面的居住环境、社区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习惯的规范,而不包括对作为“类”的人与外部生态自然关系态度层面的规范。正因如此,提倡一般的社会伦理是不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的,也是与推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

由上可知,我们为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而倡导的循环经济伦理应该蕴涵着一定的社会伦理,但作为一种社会伦理。我们必须赋予其新意。

1.在日常生活层面,相对于社会伦理,循环经济伦理把是否具有生态意识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依据。循环经济伦理更强调公众要具有环境保护意识。改变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让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人们的共识。公众统一的行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发展循环经济的统一行动来自于公众的心灵,来自于公众的节约意识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观念。公众只有深刻认识到循环经济是为人类的根本、整体和长远利益服务,才有可能形成普遍的环境意识,才能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才能够形成统一的行动,才会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合力。我们提倡循环经济伦理,就是要提倡绿色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行为,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循环经济对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追求。而且也将导致人类消费结构的重大变革。而消费结构的改变必将导致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质量的调整和升级。形成绿色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这体现了循环经济伦理对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价值。

2.在理想的社会发展层面,相对于社会伦理,循环经济伦理要求树立环境公正理念。公众不仅要考虑自身周围的生态环境与自身发展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整体的生态环境与整体的社会能否实现和谐发展的问题,尤其是要考虑在整个社会层面环境是否公正的问题。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既有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有生态环境的因素。理想的社会发展状态应该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的统一。只注重生态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两个方面,还不能是循环经济伦理的全部,要丰富循环经济伦理的内涵,必须深入全面理解循环经济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让其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保护,同时还要让其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功能。从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和性质来看,环境问题涉及的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上的冲突——环境不公正。当前社会发展中,因环境不公而生发的人与人之间在物质利益交往方面的不公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农村与城市就存在严重的环境不公正,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承担了城市的大部分环境污染的代价,但农村与城市却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上的较大差异,即存在物质交往中的不公正。正因如此,倡导循环经济伦理,就是倡导人们普遍树立环境公正和社会公正理念。一些学者正因为对环境公正问题的高度关注。主张使用“环境伦理”概念,并且提出了环境伦理的三个基本主张:一是自然的权利,二是环境正义,三是社会变革。因此,作为一种新的社会伦理,循环经济伦理必须蕴涵环境正义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对不同地域和人群所应享有的环境权利进行保障,也才能对不同人群所应承担的环境保护责任进行规范。

二、循环经济伦理的本质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伦理源于生态伦理、经济伦理和社会伦理,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生态伦理、经济伦理和社会伦理。不论是对生产者,还是对消费者来说,提倡循环经济伦理都要求其树立新的实践观,以服务于生态的保护、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循环经济伦理本质上是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生产和生活实践观的发展伦理学。

(一)从循环经济伦理的自觉践行过程角度来说,循环经济伦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观

马克思把实践看作是人的感性活动,人类丰富的感性活动显然不能仅仅归结为生产活动,而忽视人的现实生活活动和自我改造活动。他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生产活动对于人们生活的基础作用,不仅如此,马克思在此也明确指出了“生活”在社会历史中的独立地位,而且也内含生活就是生产的目的这一重要思想,马克思并没有用生产去吞噬生活。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产或日常生活中普遍欠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观是在生产中心论的思维方式下去理解人类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的,仅仅把实践局限于生产实践,导致把实践看成外在于人的工具手段,只变成人生存发展的一个中介环节。从而导致对生活实践的忽视和贬斥。

前文已述,循环经济伦理蕴涵新的生态伦理、新的经济伦理和新的社会伦理等方面的要求。自觉践行循环经济伦理,所要求人们处理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活动中直接发生利益交往的人们的关系,以及整体社会层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这些关系的认识和处理,实际上都是以正确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观为前提的。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态的保护、经济的发展、社会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人们就必须自觉践行循环经济伦理。循环经济伦理不仅要求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而且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勤俭节约、合理消费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体现的是对马克思全面生产和生活实践观的回归。因此,循环经济伦理标志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只重视物质生产的实践观实现了向科学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观并重的转变。可以说,自觉践行循环经济伦理,就是在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观。

(二)从倡导循环经济伦理的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循环经济伦理本质上是发展伦理学

循环经济伦理既有生态伦理的属性,也有经济伦理和社会伦理的要求,是生态伦理、经济伦理和社会伦理的“综合统一”。循环经济伦理体现出的既不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也不是自然或生态中心主义观念,而是一种超越传统人类中心和自然中心论争的新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追求。这种新的价值追求,概括地说,就是为了一个目标。即“发展”。这个“发展”不仅是人类经济的发展。也是生态自然的发展,还包括社会及人自身的发展。这样的一种以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新伦理观念能够有效避免单纯的经济伦理、生态伦理及社会伦理的局限,让人们能够更多地关注自然权利、环境正义、社会变革等诸多影响社会及人自身和谐发展的因素。因此,提倡循环经济伦理,有助于循环经济伦理的主体能够以宏观的视域来审视循环经济实践,更深刻地把握循环经济的系统性,从而能够从生态自然、物质生产、社会进步以及人自身的发展等方面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来促进循环经济实践。可以说,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生态、经济、社会及人自身等方面协同发展进步的过程,其中自然的保护、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发展等都是循环经济的目标追求。可以说,“发展”是循环经济伦理的核心理念,循环经济伦理的实质就是一种以追求生态自然、物质生产、社会及人类自身等方面共同发展进步的发展伦理学。

循环经济伦理是被人们才关注不久的一个新话题。发展循环经济伦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只有理论界加强循环经济伦理相关问题的研究,形成科学的结论,才能够更好地在公众中宣传循环经济伦理,从而更好地教育公众。二是发挥市场对循环经济主体的引导。在这种伦理观念还没有普遍确立以前,生产者和公众很难认识清楚这种伦理观念的价值。因此,要发挥市场的力量,利用利益的引导,让生产者和公众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循环经济伦理的价值。三是发展循环经济伦理要靠政府的推动和民间的自觉。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将循环经济伦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绿色环保组织等民间机构要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以增强民众的节约和环保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

作者:孙文营

生态危机循环经济论文 篇2: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摘要:循环经济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中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从企业层次污染排放最小化实践,到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内企业间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再到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都有许多很好的成功实例,循环经济正在有序形成和迅速发展。本文拟通过对国外循环经济的实践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研究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制约因素;对策

一、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第一,循环经济的产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发达国家首先提出来的,这表明当国家的财力和经济实力能够高度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时,人们对资源和环境问题开始高度关注,这时的生产不再是为了温饱而生产,而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生产,采取循环经济这种生产方式,能够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

第二,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等行为,来影响、支持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没有企业的积极行动,发展循环经济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而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

第三,循环经济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如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居世界大公司500强第23位的杜邦公司,之所以开始循环经济理念的实验,从传统工业产业中追求产品利润最大化向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转变,是因为美国的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而采取措施的结果。

第四,循环经济需要良好的技术支撑。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从“减量化”到“再利用”再到“资源化”,循环经济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这是循环经济由理论向实践转变的关键。没有先进的技术就不能支撑这种经济形态,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的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

第五,循环经济是靠有关法律催生的。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当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存在矛盾的时候,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能有效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如发达国家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日本、美国、德国这些国家都是首先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只有国家的整体法制水平比较完善,循环经济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才能是适合需要,并能够被有效执行的。制定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来不断提高和约束政府、社会、企业以及国民的社会责任和相应的义务,这是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第六,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国家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日本之所以最早提出并发展循环经济,首先是由其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作为一个岛国,日本人口稠密而土地、矿产等资源匮乏,能源极其短缺。其次,日本战后经济奇迹曾付出过沉重的环境代价,如20 世纪60年代的骨痛病、水俣病等公害,严重损害了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被冠上“世界公害大国”之名,迫使日本发展循环经济。因此,当一个国家的发展没有被资源约束、生态危机所累的时候,是不会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只有当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趋紧时,才能加速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产生。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

尽管我国已经具备一定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但由于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积极参与,涉及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还存在着诸多需要突破的制约因素。

(一)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不符合国情。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穷问题是主要问题,这一问题没解决,谈什么循环经济?实际上,这是把发展循环经济简单地等同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举措。没有认识到这是在新世纪绿色文明背景下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是地方政府的传统发展观根深蒂固。不少地方政府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紧迫性认识不够,依然沿袭传统的工业化模式,特别是不顾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搞发展速度的攀比,导致忽视甚至纵容严重污染项目开工建设。这种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使得政府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需求与动力。

三是企业满足现在的末端治理方式,忽视生态效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生态环境效益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外部效应,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不大。在没有外部约束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不会主动考虑生态效益。对于众多工业企业而言,企业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加大投入、改进工艺、更新设备的层面,把清洁生产的概念同过去的末端污染治理混同起来,认为清洁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是归社会所得。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不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不少试点企业在采取清洁生产方案后不久,故态复萌,依旧沿用传统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继续以生态效益换取经济效益的现象,使得清洁生产成为形象工程。

四是公众的观念障碍。我国长期以来“政府主导型”的环保工作模式造成公众在环保领域呈“政府依赖型”,将保护环境归结为政府的责任,再加上收入水平偏低,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不足,公众环保意识薄弱,普遍缺乏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体制制约

从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过程看,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推动者,企业、公众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相对于循环经济的这种发展机制,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机制严重滞后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如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不足,各级政府职责不清,政绩考核注重GDP指标,地方政府盲目追求增长速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不充分等。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国家相比,这种市场化程度低和政府职能缺位、越位的体制问题,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这突出地表现为政府推动机制紊乱。由于主体利益视角的不同,在发展循环经济这个大战略上,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暧昧的甚至是消极的;环保部门是比较积极、努力的,而经济部门则比较消极、松懈的。另外,我国目前缺乏大量的公众性的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的缺失,单纯依靠政府的推动在某些情况下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三)技术制约

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尚未形成高效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科技整体水平落后发达国家15~20年。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要领域缺乏自己的制造技术,亟待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目前,尽管我国已经建立的若干清洁生产中心公布了一批冶金、化工等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然而对于众多的工业企业而言,这些技术上的支持是有限的。而且,循环经济所需的不仅仅是重在源头控制的清洁生产技术,还包括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等末端处理技术,现有的技术支持还无法满足全面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四)法律不健全

循环经济需要具体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来保障其实施。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固定废物污染防治法》等关于鼓励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法律法规,并已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研究报告,但法律体系仍不完善,并且缺乏高效、严格的执法措施。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

在企业层次上,相关法律有待于细化。2002年颁布的《清洁生产促进法》作为专门性法律,借鉴和总结了国内外污染预防、资源综合利用、废物回收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为企业层次上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套比较抽象的法律解决机制,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第9、10、13、16、19、20、26、27、35、39条专门规定了企业内的资源循环利用问题。但关于强制回收和回用名录的建立、强制回收和回用率的确定、经济刺激机制的可操作化、技术与工艺标准及技术性规范的设立、循环信息的公开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立法规制。

在区域和全社会层次上,相关法律有待于系统化。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缺乏专门的规定。1995年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3条规定了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第17条和第18条分别规定了包装物和农用薄膜的回收利用问题。在其他农用废物的循环利用方面,在行业内和跨行业的废物综合利用问题,如生产者把回收来的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委托给专业单位处理回用的问题,缺水城市的中水回用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因此不全面。2002年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第9条规定了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之间在资源和废物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问题;第10条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向社会提供可再生利用的废物供求信息和服务;第13条规定了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产品标志和标准的制定问题;第16条规定了政府优先采购和鼓励公众购买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的问题;第26条规定了企业废物、余热转让给有条件的其他企业和个人利用的问题;第35条规定了利用废物生产产品和从废物中回收原料的增值税减免问题。由于这些规定基本是围绕企业的清洁生产而展开的,所以其附带的面上循环经济效果只是辅助性的和不系统的。如行政区域的循环经济建设问题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问题,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间物质的良性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问题,《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其他的法律、法规、规章尚未加以系统化和明确化的问题等。

在综合层次上,有些循环经济法规有待于可操作化。如主要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废包装、废塑料、废玻璃、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建筑废物、厨余垃圾、废旧汽车及其配件等大宗废物的专业性循环利用问题,既属于企业层次上的问题,又属于区域和全社会层次上的问题,现行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零散,缺乏系统和综合性的解决机制,因此有必要制定操作性更强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和专门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应积极借鉴国际上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经验和作法。我国刚刚进入重化工业时代,选择优先领域来推动循环经济会事半功倍。在发展的基本思路上,首先,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大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政策导向,依靠技术进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宏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目标是建立循环型社会。其次,在行业选择上,应该以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比较大、资源消耗多的行业为优先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域;在技术选择上,针对短缺资源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例如,中国的水资源总体上极为短缺,水的循环利用应优先推进,具有较为成熟的循环利用资源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产业领域应优先推进。再次,要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根据这个思路,目前应逐步采取以下措施:

(一)制定和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1.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

结合投资体制改革,增加环保投资力度,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2002年,韩国用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达到13万亿韩元(约合111亿美元),占其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3%;2004—2006年间,美国政府准备每年拨款34亿美元给地方州政府,用于旧家电回收和鼓励购买节能新产品;日本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资金投入政策,在预算制度、融资制度上对发展循环经济给予支持,如对废弃物再资源化工艺设备生产者给予相当于生产、实验费的1/2的补助;对引进先导型合理利用能源设备予以补贴,其补贴率为1/3,补贴金额最高上限为2亿日元;对从事3R研究开发、设备投资、工艺改进等活动的各民间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享受政策贷款利率等等。政府通过投资性的支出,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2.改革和完善税收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借鉴各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措施,通过开征新税、调整现有税制等方法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1)扩大税源,开征新税。许多国家针对生产经营中排放的废弃物征收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方面的税,如1972 年美国率先开征二氧化硫税,目的是促进生产者安装污染控制设备,同时转向使用含硫量较低的燃料。此后,瑞典、荷兰、日本、德国也先后开征此税;1991 年瑞典开始征收二氧化碳税,对油、煤、碳、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汽油和国内航空燃料进行征收。税基按照不同燃料的平均含碳量和发热量来确定,其税额也随不同燃料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不同;德国从1981 年起开始征收水污染税,这是对水体污染行为征收的一种税,就是以废水的“污染单位”为基准,实行统一的税率,其收入用于改善水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荷兰的水污染税则是政府对向地表水及净化工厂直接或间接排放废弃物、污染物和有毒物质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税率根据排放物质的耗氧量和重金属的含量来确定。此外,有些国家还对有污染环境后果和资源消耗较大的产品征税。目前一般开征的主要有润滑油税(德国、荷兰)、旧轮胎税(美国、法国),以及以饮料容器、工业使用的某些包装品、杀虫剂、电池等为征税对象的各类固体废物税,还有的征收垃圾税和噪音税等。(2)调整现有税制,采取变动税率的办法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一般是对生产造成污染的商品提高税率和对无污染公害的商品实行较低税率,如在消费税中区分含铅汽油和无铅汽油,对含铅汽油提高税率。此外,对汽车消费和年度车辆税也要进行修改,以鼓励使用污染较少的汽车。(3)征收环境税。OECD成员国在实现税制绿色化方面主要是在不加重企业负担的基础上,将企业交纳的有关环保方面的收费纳入征税范围,同时保持纳税人的税负基本不变,在开征新的环境税的同时,降低企业的其他税收负担(如企业所得税负担) ,全方位实施税制绿色化。(4)对开展资源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和个人,通过减免税和退税政策给予扶持。

3.实施信贷优惠政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对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与自主治污的企业信贷支持不足。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建议政策性银行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扶持。有关部门也要加快建立环境保护绿色银行可行性的论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加强环保信贷资金落实难的问题。

此外,要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还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二)加快立法,催生循环经济发展

纵观发达国家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做法,主要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日本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其体系分为3个层面,基础层面是基本法,即《环境基本法》;第二层面是指导性法律,即《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7部具体法律法规,如《废弃物处理和清洁法》、《再生资源促进有效利用法》、《建筑及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循环利用法》、《容器与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法》、《家用电器回收使用法》及《汽车循环使用法》。法律还规定废物产生者的生产责任和回收义务,确定废物处理的优先顺序,即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减量化、再使用、循环再利用、热回收、安全处置。到2004年,日本基本形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完备的法律框架,为建立资源循环型社会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证。德国的循环经济法也比较完善。1972年德国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但当时强调废弃物排放后的末端处理。1986年又对此法进行了修正,并改名为《废弃物限制废弃物处理法》,由废弃物的末端治理发展到源头治理。1991年通过了《包装条例》,要求将各类包装物的回收规定为义务,设定了包装物再生循环利用的目标。1992年,又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回收废旧汽车。1996年,德国提出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把废弃物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并建立了配套的法律体系。法律明确规定,玻璃、马口铁、铝、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率要全部达到80%。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可引导循环经济试点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范化实施,使循环经济发展有法可依。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定了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然而,现行环保法律的立法观念还局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维模式上,对于废物的回收利用认识含糊,执行上居于从属次要位置,这和循环经济的理念背道而驰。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国急需制订《循环经济促进法》。通过立法,让各级政府、企业界和全社会了解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同时,着手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法规和规章。

(三)注重研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是构筑循环性经济的物质基础,从中外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的构建除了受企业机制制约之外,直接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企业虽然是技术创新主体,但政府可通过科学制定各项科技计划来调控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加大科技投入,组织力量开展有关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具体表现在推动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示范和应用,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并且政府还要通过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来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

(四)加快建立绿色经济核算制度,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没有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是一种不真实、非绿色的统计核算,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制约着循环经济的发展。世界银行为此推出了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EDP。它在现行的GDP中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中扣除环境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同时考虑外部影响,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依此来衡量扣除自然资源损失后的真正的国民财富。绿色GDP的推出具有重大意义,它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指标,可避免人们对经济形势的盲目乐观,时刻给人们敲响警钟。对我国而言,也可以促使政府切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的高增长。因此,建议我国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制定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尽快在全国范围内付诸实施。

(五)积极推广循环经济试点经验,有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通过建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推进清洁生产,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等工作,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在现有试点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继续扩大循环经济试点规模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作。在企业层面上,应选择典型或大型企业开展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试点。在区域层面上,应选择一批现有或正在建设的工业园区,按照生态工业原理进行生态结构改造和设计,建立企业间的物质、能量交换系统,形成企业共生依存关系。在社会层面上,可以通过发展民间组织或中介机构,建立规范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机制。

(六)加强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循环经济是一个新观念、新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生产和生活的所有领域,与全社会的所有人的利益都密切相关。但目前社会各界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生活和文明消费方式,发动社会大众,充分认识环境和资源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充分认识循环经济模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使广大公众自觉地参与到推动循环经济的行列中来。

(责任编辑:云馨)

参考文献:

[1] 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 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 周国富.循环经济与公众参与[J].生态经济,2005,(03).

[4] 张颖.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5] 汪劲.论我国《环境保护法》的现状和修改定位[J].环境保护,2003,(06).

作者:滕 珊

生态危机循环经济论文 篇3:

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摘要]为了满足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国际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是必要的。整体来说,人类文明的开端就是生态文明,在这个环节中,资源及其环境是互为一体的,资源及其环境是人类生存及其发展的基础,在进行一系列的工业文明经历后,世界各国文明不断得到发展,包括其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经济受到资源危机、生态危机及环境危机的影响,循环经济由此产生,循环经济具备现实性,通过对经济及其生态的和谐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实现人的持续发展。通过对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的分析,更有利于提升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益,保证国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化。

[关键词]国际策略;循环经济;整体发展;可借鉴方法;应用方式;永续发展;应用背景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1..167

1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应用背景

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不断得到优化,迄今为止,人类的文明经过三大时期,第一个时期就是农业文明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工业文明时期,第三个时期是生态文明时期。目前来说,有些国家已经进入生态文明时期,又有一些国家在经历第二个时期的革命洗礼。在第二个时期中,经济发展方式是比较粗放的,其是一种高索取、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形式,其进行环境的牺牲,因此推动经济的发展,这就出现了工业文明下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种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大大提升了人们的生存压力,在这种压力驱使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得到反思,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循环经济道路的提出,从而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循环经济体系不断得到健全,这标志着循环经济研究的不断完善及其发生,也标志着循环经济思想的形成及其成熟。

第二,在世界发展长河中,新世纪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称之为世界经济的两大形态,不断受到国际的重视。目前来说,世界对于循环经济的探索都处在初期阶段,某些发达国家已经取得良好的理论及其实践成果,这非常值得发展中国家进行学习及其借鉴。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不能实现协调,为了打破经济的发展局限性,必须进行循环经济体系的健全,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保证经济及其生态环境的协调,这就需要进行国外发展循环经济情况的分析,进行足够经验及其教训的获得,提升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效益。

2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方式

第一,从循环经济的角度上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为物质循环流动及其可持续循环。这些规律的应用都需要人们进行自然规律的尊重,从而进行生态平衡的维持,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需要进行生态学规律的应用,而不是经济机械理论的应用。传统经济模式是一种高污染的经济模式,亦是一种单向性的高能耗经济,循环经济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人类应该进行自然规律的遵守。

从生产技术规范角度上,我们要进行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进行清洁生产及其环境保护,进行开发性物质流动模式向封闭式物质流动模式的转变,满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循环经济体系是一种高封闭反馈式流动,其需要进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等的协调,进行3R原则的应用,进行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行为原则的应用,保证资源的利用率的提升,保证其高循环率,进行废弃物的低排放的控制,进行人与自然发展情况的分析。

第二,循环经济也是一种物质的多重循环性循环经济,是物质的经济体系的多重循环基础,也就是意味着高利用率,及低排放率,其需要进行经济活动的自然及其生态规律的遵守,不是单纯的机械理论,进行闭环式反复式流动模式的应用,进行经济生产的污染及其排放的减少,循环需要进行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这涉及人、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等的应用。

第三,传统工业体系需要进行生产的清洁,进行以生态工业园为载体的工作,实行高能耗及其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这种模式严重地破坏了生存环境,从而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工业就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工业的新型生产方式,其以生态工业学及其循环经济作为基础,保证区域内部的工业企业的相互依存。经济增长的发展建立在环境保护上,进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为了满足现阶段的环境保护的工作需要,进行环境效益的实现是必要的,从而保证社会效益及其经济效益的统一。这就需要进行循环经济的生产及其物质的多重循环控制,进行高投入及其高污染的生产方式的打破,进行新技术及其新工艺的应用,保证其整体环境的情节性,进行能耗的降低,提升科技的应用水平,进行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3国际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应用经验和作法

第一,为了保证我国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进行国际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教训的汲取是必要的。我们需要从国情出发,进行科学发展观的遵守,进行社会各个方面的考虑,进行循环型社会的不断建设,保证法制的健全,进行政策的完善,从而满足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目前来说,有关我国循环经济的立法是很少的,仅仅是几部法律,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很多的应用条例缺乏实质性的内容,难以确保法律的有效贯彻及其执行,这是不利于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的。

为了满足现阶段循环经济的工作要求,我们必须要学习国外相关发达国家,进行法制的健全及其政策的完善,进行循环经济立法体系的优化,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进行资源限制的打破,促进经济的发展,保证循环经济的法制规范化,进行环境产业的建立及其完善。

第二,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生态规划的建设,保证生态规划的合理性,这需要进行环境及其周边环境的合理生态规划,做好垃圾的处理工作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需要,促进经济生态的规划性,做好垃圾的处理工作,进行人们的生活质量的规划。这就需要进行经济生态规划,保证新能源的有效利用,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对废弃物的循环及其利用,促进生态及其经济的和谐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要进行自身行为的规范,进行绿色生产模式的应用,进行污染的减少。目前来说,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处在粗放型生产模式转换期。企业应该抓住国家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机遇,促进生产过程中的清洁绿色生产工作的开展,污染物的排放减少,保证经济效益的提升,这需要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财政及其税收政策的借助,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保证清洁生产工作的有效开展,污染的排放减少。

第三,这就需要进行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实现工业及其工业之间的联系,进行工业的集聚作用的发挥,实现其相互独立性,保证其企业成本的降低,污染的减少,保证生态效益及其经济效益的统一。我国的工业园建设依旧处在初期阶段,其发展不完善,这需要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发展范例。保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实现工业园的不断发展,满足社会生态效益及其经济效益的协调需要。

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发展技术的优化是必要的,从而保证循环经济发展资源的有效节约及其替代,这里可以进行零排放、绿色再造技术等的应用,保证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抓住机遇,协调新技术及其新工艺,调整内部产业结构,保证企业的良好转型,突破技术限制,这就需要抓住循环经济核心技术,保证其积极升级。

这也需要进行公众循环经济战略观念的培养,提升公众认识度,让我国公众有效地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公众的循环经济教育工作的开展,保证公众宣传教育的开展,进行国情教育的开展,进行公众的深化认识,保证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四,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要进行绿色教育,进行绿色消费概念的落实,保证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对于健康的绿色产品的选择。在消费过程中进行废弃物的处理,进行污染的减少,这也需要消费者进行消费观念的转变,进行环保的注重,保证资源及其能源的节约,保证可持续消费的开展,目前来说,我国的产品污染情况是比较严重的,很多人都是随意进行废弃物的处理,其消费观念有待转变,从而促进绿色消费的开展。比如进行循环消费的废弃物再循环利用,保证资源的节约,保证绿色消费的提倡,进行循环经济的发展。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公众及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是必要的。目前来说,我国的公众意识比较淡薄,民间非政府力量也比较薄弱,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日本这个国家拥有非常有效率的循环经济体系,日本非常重视公众的参与,其从中小学开始就进行公众意识的教育,这就大大进行公众意识的强化,实现了日常经济的循环发展。又如美国的民间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强大,美国政府进行全国物质循环利用联合会的建立,其促进了美国循环型社会的发展建设。通过对这些国家的经验借鉴,更好地进行我国循环型社会的建设,保证公众及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

时代是不断变化的,资源及其环境是人类健康发展及生产的基础。通过对资源及其环境的协调性,更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保证循环经济体系的健全,进行资源环境局限性的打破,保证经济制约的突破,这需要各个国家进行积极的探索,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保证资源及其环境的发展协调。保证我国循环经济体系的健全,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目前我国尚处于循环 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国外一些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各国对循环经济的探索可以得出,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反馈式流动,始终遵循“3R 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 为内容的行为原则,强调资源的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

4结 语

通过对国际上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可供借鉴的经验和作法的分析,更有利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曾昭斌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2]孙鹤,熊肖雷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容、实现途径及措施[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于善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作者:王世超

上一篇:消费信贷风险浅析论文下一篇:金融监管模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