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质量工作计划

2022-07-16

在开展一份新的工作或者任务之前,你是否会感到紧张和迷茫?而一份好的计划能为新的工作制定方向,更加胸有成竹。那么计划要如何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输血质量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输血质量工作计划

输血质量PDCA

输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PDCA)

一、 策划

1.实施背景

2012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为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临床用血安全管理知识的认识,培养科学合理用血的理念,血库对既往临床用血管理及实施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发现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2.临床用血中存在的问题

⑴ 输血质量管理中各部门职责范围不够明确,输血风险控制不到位。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不能真正履行其职责,没有很好地行使监督管理职能。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临床输血工作不够规范,对临床科室的输血管理督导不到位。实际工作中,少部分临床医生对输血风险认识不足,没有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和正确选择血液成分,出现了输“保险血”、“营养血”和“人情血”等不恰当的输血现象; ⑵ 输血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人员中合格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相对短缺。医院未设立专职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管理职责往往难以落实,临床输血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以及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等均难以较好开展。

⑶ 相关硬件设施不足,业务用房面积不足,达不到《四川省输血科(血库)基本标准》。仪器设备配置有所欠缺,未独立设置输血科,输血科建设和发展缓慢,与卫生部要求难相适应。

⑷ 临床用血管理不严,操作不规范。表现为医师用血权限把握不严,临床用血不规范,成分输血存在误区,临床用血计划不落实,临床医生输血适应症把握不严,人情输血、安慰输血时有发生。输血前检查不规范,输血记录单记载不全, 无输血管理信息系统等。 ⑸ 临床科室对用血情况未进行考评分析,临床医师对输血知识更新较慢,对合理用血、输血严重危害知识掌握较少。

3. 确定方针和目标并制定计划

调整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二级组织:医院成立由分管院长、医务科长、血库主任、临床各科科主任及相关临床科室主任或专家组成的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输血科成立输血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各级组织的

计划目标、工作职责和活动细则 。制定并实施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

(1) 落实 《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范。

(2) 输血科为临床提供24小时配血、供血服务,满足临床需要,不得非法自采、自供血。

(3)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根据患者病情和血液中心血液制品种类提出合理用血方案,开展对临床医师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促进临床合理用血。

(4) 建立输血质量全程监控,制定、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5) 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报批手续,执行输血前检验和核对制度,并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参加室间质评。完善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制度。

(6) 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告知输血的目的及风险,取得患方的知情同意。

(7) 建立手术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疗效评估、记录制度 。

二、组织实施计划和目标

1.医院用血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例会,分析总结本季度全院临床用血情况,指导和监督临床科室科学合理用血,部署下一步管理工作。 2.依据 《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并按照医院制定的《输血质量检查考核办法》,医务科负责每月对各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进行检

查考核,结果纳入病历质量考核。

附件:医务科对输血临床科室的督导情况:

3.在医院用血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输血科输血质量管理小组负责输血安全的预防及监控,收集、分析临床信息,促进科学合理用血 。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质量检查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主要检查

各种记录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4.建立输血管理信息系统。

5.每年至少两次对临床医师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三、检查执行情况

针对上一个阶段提出的整改措施,认真检查落实情况。

1.用血委员会指定医务科牵头对运行病历抽查、归档病历专项检查。 2.输血科对输血申请单、输血医嘱权限、输血合理性、输血不良反应、血袋回收等进行检查。

3.护理部对标本采集、运送全过程及取血流程进行监管、检查。

四、分析、总结、处理

(一)取得的成效

1.2011年至2014年,医院根据临床输血工作需要对“临床用血委员会”进行了三次人员调整,人员构架对临床用血环节质量的监管和指导作用更有针对性,在临床用血委员会指导下更新并完善了输血制度,制定了急诊用血及抢救用血流程。

2.建立了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评价质量监控表并纳入病历管理,定期分析评价了用血趋势,对不合理输血及各科用血情况进行院内公示。 3.对输血不良反应纳入了不良事件上报管理,输血科与临床科室共同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鉴别,由输血科进行追踪反馈。

4.临床医师对合理用血指征掌握更加严格,合理用血率达到100%。输血无效的监管及采取措施已在输血后评价中得到体现。

5. 建立了输血管理软件并对漏洞修复,功能优化;储血冰箱更换;

冰箱温度不间断无线网络监测;全自动血型鉴定仪投入使用;输血科改建。

6. 输血申请单由手工开单改为电子申请,提高了准确性,规范了填写内容。

7.血液采集流程、配血完成后至护士领取时的血液保存、血液输注完成时限得到规范了。

8. 在医院用血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由医务科牵头对临床用血定期检查,不足或缺陷公示在院内网中,引起了临床重视。通过PDCA管理,临床科室输血质量得到较明显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根据我院目前实际情况已设置了血库,隶属检验科管理,但血库缺乏懂临床的输血医师。

2.无偿献血宣传工作有待加强;自体输血技术推广使用不足。 3.输血知识培训教育成效有待提高。

4.输血无效及输血严重危害的管理工作仍需加强。

以上不足及输血服务质量的提高在新的PDCA循环中持续改进。

第二篇:输血安全质量管理制度

附件1:

晋江市中医院 输血安全质量管理制度

一、临床用血包括使用全血和成份血。临床用血应当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二、成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规范管理,定期组织人员检查、分析和总结临床用血情况,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三、成立输血科,在本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负责本院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储存备注,对本院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

四、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积极推广成份输血;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存技术,包括成份输血和自体输血等。临床输血适应症合格要求≥90%,成份输血率≥80%。

五、输血科及临床科室对临床用血必须进行核查,不得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临床。

六、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献血法》、《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内容,如有违反规定的,按法规规定的处罚意见处理,并记入医技人员技术档案,当年考核不得评优,造成后果严重的考核评为不及格。

第三篇:医院输血质量过程监控流程

1 输血申请单由经治医生填写,主治医师核准后签字。交护士站由护士采集受血者血样。

2 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填写的资料对受血者采集血样,采集前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床号、血型和诊断后采集血 液 3毫升放入紫色冒管内上下混均并表明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血型、抽血时间等,采血护士《临床输血申请单》中抽血人一栏签名。采血管条码粘在输血申请单上。送交到输血科。

4 在输血科接受标本处填写送达时间、姓名性别、病案号、血型、输血前检查等内容,与输血科接收标本者两人共同核对后,双签名确认。

5 拿血: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血型、病区,交叉配血结果双方签字方可发出。

6护士取回血后: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 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 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7 输血完毕后,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血袋送回输血科,输血科记录时间、科室、患者姓名、血袋条码、回送者时间送交人签字,接受者签字并记录时间,血袋在输血科冰箱内2—6°C保存24小时超过24小时后放入医疗废物桶内,待回收处理。由后勤人员收集后统一销毁,注明收集时间和收集人签字。

第四篇:医院输血质量全程监控制度(范文模版)

医院输血质量全程监控制度

本制度是医院临床输血及输血相关医疗行为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 1.输血科须建立持续改进质量体系,负责实施和监控。质量体系应覆盖临床输血的整个过程,输血科质量体系和血库质量管理文件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2.输血科所有人员对其职责范围内的质量负责。输血科主任或质控主任须经质量管理培训,负责质量体系或质量管理文件的建立、实施、监控和持续改进,应设专人负责临床输血质量管理。

3.建立和实施临床输血质量体系的监控和持续改进程序,以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 4.设备维护:

1)必须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等管理程序,明确维护和校准周期,使用前须确认设备处于校准正常状态。

2)关键设备档案应有专人管理,有使用、维护和校准记录。记录必须包括设备的型号、唯一性标识、维护、校准地点、周期、时间、方法、验收准则、发现问题必须采取的措施等。

3)临床输血所用的器材具有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相应资质,试剂符合相关规定,按规定条件储存,并有效持续监控。

5.输血信息管理系统:

1)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应包括血液出入库、配发血、输血申请、输血追踪、自体输血、统计和质量控制等管理模块,并制定分级授权程序;程序设置具有操作日志记录;采取措施保证数据安全,对数据库进行定期备份。

2)建立输血信息系统应急对策,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案,确保临床血液及时发出。 6.记录:

1)建立、实施记录管理程序,保存血液管理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和数据,使其具有可追溯性。

2) 记录体系必须完整,应包括:血液入库、输血申请、标本接收、检测、储存、发放、输血不良反应调查等,保证其可追溯性。 3)记录档案保存期限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7.输血申请管理:

1)建立输血告知程序,至少包括:输血目的、输血方式的选择、输血品种、风险、患者或受委托人是否同意等。

2)无自主意识患者且无家属签字的紧急输血,以患者最大利益原则决定输血治疗方案,报医疗机构医务部门或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备案并记入病历。 3)在临床情况不确定时,以不输血为首选原则。 4)建立和实施输血申请的审核程序。

5)《临床输血申请单》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经主治医师以上主管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标本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备血。

6)输血科应对输血申请单进行审核。内容包括:受血者个人信息,血型,临床诊断,输血指征、目的等。 8.贮存式自体输血:

1)建立贮存式自体血管理程序,包括自体贮血申请、告知、采集、贮存和发放等内容。

2)自体输血病人的采血需要得到经治医生申请,必须征得病人同意,并且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应清楚地告知病人采血流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施自身输血以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3)自身输血者采集的血液不得输给其他患者。

4)必须建立处理自体采血过程中不良反应和采取急救措施的流程并配备所需的设备和药品。

5)采集的血液应明确标识,按规定存放。 9.受血者血标本采集与送检:

1)建立和实施受血者血标本采集与送检标准操作规程。包括患者采血前准备,标本采集、运送、接收与储存等影响检测质量的相关环节。

2)建立受血者血液检测实验的血标本采集程序,根据受血者情况制定血液血液检测实验血标本采集时限。前次输血在3-14天间,本次配血标本采集在输血前24小时内;前次输血在15天以上,本次配血标本采集在输血前72小时内。长期重复性输血患者血标本采集并不要求每天采集,但至少每72小时进行1次抗体筛选检测。

3)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床旁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病区床号、血型、试管标签。实施血标本采集,并再次核对试管标签。 4)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进行逐项核对,并签收。

5)建立标本的接收和保存管理程序,包括标本的标识、状态、与申请单是否一致、重抽血液标本的条件,标本的保存条件及时限等。

6)输血科必须只接收完整、准确和标识清晰的血标本,必须确认输血申请单的所有识别信息与血标本标签内容一致,当发现不一致或有疑问,必须另外抽取血标本。

10.输血前相关检测: 1)建立和实施输血前相关检测管理程序,选择正确的检测项目和方法,确保检测条件、人员、操作、设备、结果判读以及检测数据传输等符合要求。 2)建立和实施血液相容性检测的程序。为确保输血安全有效,应根据临床诊断和治疗情况选择适宜的相容性检测项目和方法。常规选择输注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成分应进行ABO血型和RhD血型同型相容性检测。 3)预期输血的患者应进行ABO、RhD血型检测。输血前受血者应再次进行ABO正定型、反定型,RhD血型复核检测。

4)交叉配血前对受血者血标本可进行抗体筛选检测,当受血者、供血者血标本抗体筛选检测均为阴性时,可采用盐水交叉配血方法。

5)若未进行供血者或受血者抗体筛选检测,交叉配血试验必须采用能检出不完全抗体的配血方法。 11.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

1)建立和实施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的管理程序,应包括申请、血液选择、发放、输注和记录等。制定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的相容性检测的操作程序。 2)医疗机构实施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必须符合以下情况:边远地区的医疗机构、3小时内不能提供同型血液、其他医疗措施不能替代输血挽救患者生命时。 3)实施紧急非同型血液输注应履行告知义务,并报医疗机构医务部门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4)紧急非同型血液申请管理包括医生陈述临床紧急情况、血液选择、提出紧急发放血液申请并签名。

5)血液选择原则:输注红细胞成分时, O型可输注给AB、A、B受血者;输注血浆或冷沉淀时,AB型可以输注给O、A、B受血者。 6)血液发放:应在输血记录单上注明“紧急非同型血液”。 12.特殊输血:

1)对于Rh(D)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受血者,可采用自身输血、同型输血或配合性输血。

2)危及患者生命,急需输血治疗,而其他医疗措施不能替代时,RhD阴性受血者在无RhD阴性血液成分的情况下,如未能检出抗-D,可一次性足量输注ABO同型、RhD阳性的血液成分。一旦有RhD阴性血液成分,应输注ABO同型、RhD阴性血液成分。但对曾有输血史、未成年女性、育龄女性、有妊娠史或移植后的受血者输注RhD阳性红细胞时应特别慎重,避免因输注RhD阳性红细胞成分导致严重输血反应。

3) RhD阴性血浆成分、冷沉淀不要求Rh血型同型输注。

4)特殊血液品种选择原则:根据临床实际需求,选择恰当的血液品种。如: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巨细胞病毒阴性血液成分及照射血液成分等。

5)新生儿溶血病如需要换血治疗,由经治医师申请,输血科负责检测及供血。 6) 开展异基因骨髓移植的科室,应在节约资源、有效输注的原则下制定异基因骨髓移植输血管理程序。 13.输血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

1)建立和实施与检测项目相适应的室内质量控制程序,以保证检测结果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应包括:质控品的技术规则定义、质控品常规使用前的确认、实施质控的频次、质控品检测数据的适当分析方法、质控规则的选定、试验有效性判断的标准、失控的判定标准、调查分析、处理和记录。

2)输血科应参加经卫生部认定的室间质量评价机构组织的输血前相关血液检测室间质量评价;输血科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应当按常规检测方法与常规检测标本同时进行,不得另选检测系统,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输血科对于室间质量评价不合格的项目,应当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14.检测后过程的管理:

1)建立和实施检测报告签发的管理程序。对检测报告的责任人及其职责、检测结果分析、检测结论判定标准和检测报告的时间、方式和内容等做出明确规定。 2)检测结果的分析和检测结论的判定应由经过培训和评估可以胜任并得到授权的技术人员进行。

3)签发报告前,应对整个检测过程以及关键控制点进行检查,以确定检测过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4)检测报告应完整、明晰。检测报告至少应包括检测实验室名称、受血者血标本信息、送检时间、检测项目、检测日期、检测方法、检测结论、检测者签名,复核者签名和签发时间。

5)建立和实施检测后标本的保存管理程序。检测后标本的保存时间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标本的保存记录。

6)建立和实施标本的销毁程序,保存标本的销毁记录。 15.血液入库、核对、贮存、发放:

1)建立血液入库、核对的管理程序。血液成分入库前进行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容器、温度、记录)、物理外观、血袋封口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时间,有效期、储存条件等),合格后签收并进行血液复核检测。

2)制定并实施血液贮存管理程序,应满足以下要求:

a.血液的保存地点应具有防火、防盗和防鼠等措施,未经授权人员不得进入; b.血液的保存设备应运行可靠,温度均衡,有温度记录装置和报警装置; c.对血液保存状态进行监控,包括持续的温度及其它保存条件的监测和记录。 d.按ABO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不同专用贮血冰箱或同一专用贮血冰箱不同层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e.血液库存管理。应根据临床需求确定不同种类血液的安全贮血量并及时调整执行。应对血液库存进行日结和月盘点。 3)建立和实施血液发放程序。包括:

a.血液发放前应检查外观和肉眼观察血液质量,异常血液不得发放。 b.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持取血单到输血科(血库)取血。

c.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房、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血液相容性检测结果,以及保存血液质量和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血液在医院内运送应使用适宜的取血箱。

d.明确血液不得发放的管理程序,包括:标签破损、字迹不清;血袋有破损、漏血;血液中有明显凝块;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溶血等。

e.建立退血管理程序,明确血液退回的条件。无法确保血液安全并提供相关证据的不得退回。

16.血液输注、监控、记录:建立和实施血液输注的管理程序。应包括医护人员输注核对和过程管理、输血不良反应管理、病历记录管理等相关内容。 1)医护人员输血前核对管理应包括受血者信息、血液信息、输血记录单及以上三者间的核对、血液外观质量检查等。

2)血液输注过程监控应包括输血器的选择、输血速度、时限、药物禁忌、加温、加压、静脉通道和受血者的监护等。

输血速度:一般成人2ml/kg﹒h;心血功能不全患者、老年患者及儿童不宜超过1ml/kg﹒h。

输血时限: 全血、红细胞、血浆应在离开冰箱30分钟内使用,一般输注不超过4小时;血小板,立即输注,一般在30分钟内输完(或遵医嘱)

血液加温:只能使用带有温度显示和声音报警器的专用加温装置对血液进行加温血液需要加温的情形如下:

a.输血速度:成人>50ml/kg﹒h,儿童>15ml/kg﹒h, b.婴儿换血治疗;

c.冷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有临床意义的冷凝集素者;

血液需要加压的情形如下:(略) 3)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与管理,包括各种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过程记录、调查分析、处理流程、回报及统计报告等相关内容。

4)输血病历记录,包括患者输血治疗前评估、输血目的、输血性质、血液品种、数量、输血过程、输血疗效评价以及有无不良反应等记录。

5)输血后管理,包括输血纪录及输血不良反应单的保存及血袋的处理等。 17.纠正和预防措施:

1)输血科必须建立相应的程序和流程,对需要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问题进行记录分析及改进。

2)建立纠正措施的流程,其包括以下要素: a.突发事件、差错和意外事故的报告。

b.涉及血液、血液成分、关键原材料、试剂和服务的不符合原因调查。 c.确定消除不符合、突发事件、差错和意外事故原因所采取的纠正措施。 3)建立预防措施的流程,其包括以下要素:

a.评价输血过程中各环节可能出现的潜在不符合因素,以发现和分析不符合的潜在原因。

b.针对潜在因素需采取的预防措施,制定相关处理流程。 c.实施和控制预防措施,以确保有效性。

4)持续改进:输血科必须建立相应流程,对输血全过程进行持续改进。 18.投诉:

1)应建立投诉的处理程序,指定专人负责。

2)对与输血科质量和服务相关的投诉,进行调查处理并详细记录。 3)接到血液质量出现重大问题的投诉时,及时向本院管理部门报告。

19.临床输血咨询服务:输血科建立和实施临床输血咨询的管理程序,应由经过培训和授权的人员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第五篇:输血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一、输血科质量管理制度

1.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爱岗敬业,工作认真仔细,责任心强,法制意识浓厚,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

2.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科室内设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科室内的质量管理、质量检测和质量监督工作。质量监督员应负责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质量监督工作。

3.进入输血科(血库)的血液及试剂必须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试剂必须有专人统一管理,有专人负责血液及试剂质量,科主任监督执行。

4.定期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校验和检定。

5.每天观察电热恒温水箱温度2次,观察储血冰箱、冰柜的温度4次,并作好记录。恒温水箱内保持清洁,解冻血浆时血浆漏出应及时消毒、换水,并防止交叉污染和职业暴露的发生。

6.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临床输血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专门培训,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会议、学术交流和进修学习,定期进行业务考试和考核,并存入档案保存。

7.临床输血申请、血样采集、送检、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液入库、核对、储存、发放、运输、输注、标本及血袋保留、病历书写等,必须按《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执行。

8.建立健全各项输血制度、标准操作规程,详细记录各种实验数据,原始资料完好保存至少十年。

9.积极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活动,保证临床输血质量和安全。

10.实行定期审核、评价和检查制度,发现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解决,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1.建立输血信息反馈制度。及时了解临床输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科学分析,及时解决,不断改进和提高临床输血质量。

12.有专人负责到血站领取血液,领血时必须认真核对。核对内容:献血者血袋条码号、采血日期、效期、血液品种、血量、血液外观质量等,准确无误后,双方签字认可。

13.送交叉配血标本时,临床医护人员必须持《临床输血申请单》、《配血试验报告单》,随同血标本一起交输血科(血库)。《临床输血申请单》、《配血试验报告单》填写完整,字迹清楚,有执业医师签字和主治执业医师审核签字。血样标签粘贴牢固,标签上正规书写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临床诊断、血型(已知时填写)等。

14.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接收标本时,必须逐项认真核对,并检查标本是否符合要求,无误后,双方签字,方可接收登记。

15.凡是《临床输血申请单》、《配血试验报告单》填写有任何一项不符要求或有疑问时,均不能接收血标本。请临床科室重新验证后,重新抽取血标本,必要时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到床旁确认血型。

16.严格执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复核制度。对多次输血者,要查对前几次血型,一致后才可接收血标本或配血。对于新入院病人,一定要两次抽血确认血型。交叉配血前一定要再次复查献血者和受血者血型。

17.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ABO作正反定型,常规检测Rh血型,交叉配血要用盐水相与非盐水相两种方法配血。

18.凡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积极配合临床科室及时认真调查和处理。

19.严格交接班制度。交接班有书面记录,在工作中有疑难问题应及时与科室其他同志协商,妥善解决,重大问题及时上报科主任。

二、输血科(血库)安全制度

1.为确保输血安全有效,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 2.接收血液标本时,必须认真核对标本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血型和临床诊断等。检查血液标本是否有溶血、污染、血量不够等,不符合配血试验要求的标本拒收。

3.配血前必须对病人及献血者血型两次确认,必须作正反血型鉴定,无误后方可配血。

4.《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所填血型与标本管标示血型不符时,病人或家属对血型有异议时,立即通知临床科室重抽标本,复查血型,还有疑问时,立即床旁复查血型,再有疑问时,立即请示科主任处理。

5.配血中发现主、次侧有一侧凝集,一律不得发血,立即报告科主任,作进一步检查。

6.领血人必须是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发血前必须核对受血者姓名、年龄、血型、住院号,科别、床号、临床诊断等,以及献血者血袋条码号、采血日期、效期、血液品种、血量等,双方核对无误后,签字认可。

7.如有群伤、需输血的病人太多,分轻重缓急配血,先配危重病人的血液,再配病情较轻病人的血液,并立即报告科主任请求援助。

8.输血科(血库)必须储备一定量的血液,保证应急用血。

9.认真做好输血前检查工作。

10.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11.正确合理使用化学试剂(药品),有毒有害物品专人保管,防止事故发生。

12.正确处理医疗生物垃圾,防止交叉污染发生。

13.做好水、电、气防火防灾工作。下班前必须关闭所有不用的仪器、空调等用电器,关好水、气管开关,并作好交接班记录。 14.定期检查通电线路,严防引发火灾,科室配备消防器材,强化消防意识,加强消防演练,人人警惕,消除隐患。一旦发现火源应立即进行消防处理,并立即报告医院保卫处(科)和119。

上一篇:双学位经济学作业下一篇:陕西省国家税务局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