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潜规则

2024-05-07

装修潜规则(精选八篇)

装修潜规则 篇1

其实, 初见“官场潜规则”这个词时,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厌恶、憎恨, 我在心里不自觉就将“潜规则”与“贪污腐败”联系在了一起。通过阅读《潜规则》这本书, 我对官场潜规则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下面我将阐述一下我的看法。

吴思在书中对“潜规则”所下的定义是:“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这种行为约束……可以使互动各方的冲突减少, 交易成本降低;所谓约束, 就是行为越界必将招致报复……这种在实际上得到遵从的规矩, 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的规定, 因此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 当事人对隐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确的认可;通过这种隐蔽, 当事人将正式规则的代表屏蔽于局部互动之外, 或者, 将代表拉入私下交易之中, 凭借这种私下的规则替换, 获取正式规则所不能提供的利益。”从这些语句当中我们大概已能看出潜规则的“功用”。

那么, 在历史上中国官场中的潜规则是什么样的呢?它的来由是什么?它到底有什么样的效果和危害?清朝人陆陇其说:“本朝大弊, 只三字, 曰例、吏、利。”这里面的“例”就是潜规则。这句话大概可以理解成, 官吏为了利益, 相互间形成了办事的规则。俗话说, “人往高处走”, 只要当了官, 每一个官员都想往上爬。但是人人都想要升迁, 官职也就那么些, 你再努力可能还是轮不到你, 这时候一些官员就选择了给上面的人好处。时间长了, 就形成了规矩, 变成了潜规则。同时, 有时候给人好处不光是为了升迁, 更重要的是联络感情, 方便以后办事, 官员之间也就慢慢形成了隐蔽下的关系网, 这里也出现了潜规则。

在吴思的书中还提到了贿赂的另一个原因是官员工资不高。先不提官员有可能在上任前为了上下打点而付出的钱, 就是在上任时, 因为在古代交通不便, 千里赴任, 路费也是一大笔钱。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人必然会选择潜规则了。

在官场中, 一般离皇帝近的京官, 因与皇帝较熟, 有较多话语权, 对于官员的升迁和任命有较大的影响。于是, 在长期的官场交易中就形成了一种规则:其他官员则向京官送钱送东西, 京官则凭借话语权关照他们。

上诉所提到的官员当然不可能是老百姓心中热切期盼的青天大老爷。那么历史上的清官们是处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中的呢?大家都知道清官难当, 不仅仅是因为清官要抵抗内心对于权钱的欲望, 还有就他们所处的环境来说, 他们的日子是“不好过的”。我想人们大体上都有一种心理, 比如在一群关系伙伴中, 如果大家都做了坏事, 可偏偏有几个人没做, 这时候大家想做的就是把他们都拖下水或者把他们“淘汰掉”。清官们就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 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陷阱, 而不是社会上公开宣称的那样得志得势。以至于后来的官员们就会从中衡量同流合污与当清官的利益和风险。当然, 从老百姓方面来说, 我们还是希望他们能看到同流合污的风险, 不要进入潜规则之中。

吴思在书中还提到了晏子改规则的故事, 齐景公派晏子去管理东阿。前三年晏子不媚上不欺下, 关死后门, 杜绝贿赂, 实行了合乎仁义道德的政策, 老百姓没有挨饿, 齐景王却要治罪晏子;下一年, 晏子治理东阿, 大走后门, 大行贿赂, 加重赋税, 孝敬齐景王身边的人, 这得到了齐景王的赞赏。这个故事说明合乎仁义道德的政策顶不住巨大的压力, 被迫转向潜规则。吴思说这是堪称经典的制度变迁的模型。潜规则之所以能成为一种隐蔽下的通行规则, “原来上边是很想让我们媚的, 诱导我们媚, 暗示我们媚, 强迫我们媚, 不媚就有祸。而媚上就要上贡, 就要贡鱼贡虾, 这就难免欺负下边……出乎意料的是下边也很愿意我们欺负……”

在古代, 有称职的统治者也有不称职的统治者, 如汉灵帝, “上梁不正下梁歪”, 这时候的政府就是“一个变了质的政府, 一个剥削性越来越强、服务性越来越弱的政府, 自然也需要变质的官员……”, 这时候, “恶政”淘汰清官, 潜规“称霸”。

当然, 我们都知道, 明规则也有出问题或不完善的时候, 又不愿意或不知道去改造, 这时就需要创造具有弹性的“潜规则”来弥补“明规则”的缺陷。就明规则和潜规则的关系而论, 潜规则具有实际的支配作用, 但它不是自由的, 官吏对于潜规则的利用不能超过正式制度所规定的职权范围。从另一方面来说, 无论潜规则是不是“陋规”, 社会总需要“潜规则”或实践性的约定, 明规则不可能面面俱到, 涉及任何社会生活的细节。弥补明规则的不足, 就是潜规则存在的合理性。

“潜规则”终归不是一个褒义的词汇, 尤其是在官场中, 这种潜规则现象什么时候能够消失呢?潜规则现象产生、盛行于我国的封建社会, 它存在的时间是漫长的。我想说的是, 只要潜规则赖以生存的土壤还在, 潜规则就不会消失。我们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 完善正规制度, 加强政府执行力, 强大社会的监督力量, 潜规则才会慢慢消失。当正式制度被完全执行时, 潜规则就会最终消失。

而现在我们的官员要做的就是要抵抗潜规则, 要转变观念, 端正认识, 牢固树立“阳光行政”意识, 认识到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 勇于接受人民的监督和法律的制约, 要自省自律。同时, 也要敢于说实话, 对上级领导的错误要指出, 对一般同事的错误要勇于指证。官员之间要相互监督, 与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进行, 要经常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只有这样, 官员们才不会被潜规则侵蚀。

参考文献

[1]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吕小康:《社会转型与规则变迁: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学阐释》,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2年。

[3]潦寒:《吴思:“潜规则”概念之父》, 《名人传记》2009年第7期。

[4]于光君:《关于“潜规则”的社会学解读——读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7期。

装修潜规则 篇2

吃百姓之饭 穿百姓之衣 莫道百姓可欺 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 失一官不辱 勿说一官无用 地方全靠一官

--------题记

首先我要说,潜规则的前身是”陋规“。

读完潜规则这本书,让我增添不少明朝历史方面的知识。这本书分成三大板块分别讲的是:做官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做官和皇上的关系、官场内部的关系。

本书大体是取材明清的历史材料,揭露专制体系下的从皇帝、百官到士绅、国民游戏规则中“灰色”的方方面面。经典的《崇祯死弯》中,李自成和当年的朱元璋,陈胜吴广遥相呼应,用U型山谷的比喻,充分解构了官逼民反的来龙去脉,书写出一本沾满血泪又不乏黑色幽默的经济帐,令人拍案叫绝。语言很直白,一口气读下来非常之痛快。当然,痛快之余也是体验了一把解剖历史的冷血和残酷。也预示了治理现代中国官场潜规则重点在中间层,以古喻今,或者以古察今,突然发现中国封建时代的这些所谓潜规则在中国当代社会似乎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案例和模式,从官场的红包,到民间的假冒伪劣生产,无不充斥着内部的利益交换,侵害的是民生,破坏的是秩序。虽然吴思在书中没有给出解决潜规则的具体方法,但却很明显

可以看出,朝代的更替是潜规则治下的社会最终结局。

想起以前曾有人对中国的基层政府给予过强烈的抨击,批评县乡政府官员的腐败和无能。看过这本书后我突然想起,如果说合法伤害权是潜规则的一个权力基层,那么拥有合法伤害权最大的必定会最大化的利用潜规则。我认为当代中国的潜规则问题最严重的不在中央首脑机关,也不在基层的县乡机构,而在省市这一级庞大的的中间层,他们权力高度集中,拥有地方立法权,可以用合法的外衣把一切有利于自已的经济政治审批权揽到自已身上,操作的过程又可以肆无忌惮,无所约束,可以利用合法伤害权有效的盘剥下级官僚和工商界的业主,使自已的权力收益最大化。如果要有效解决官场潜规则的问题,中间层级是重点。

看完《潜规则》觉得很深刻的,尤其是到后头评论分析的多了就精彩多了。开始的读史心得讲的多是贪污腐败,其中提到的抽签法选拔官员让我印象很深刻,确实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唯一一个能减少行贿的方法。我看着书同情那时候没有任何发言权的百姓,他们只能任人宰割,而总是觉得没有办法改变;同情被人欺骗的皇帝,他们有心当个好皇帝却无奈无法传达下去,此时我觉得在管理中还是结构扁平化比较好,毕竟使得信息的传输更加的便捷了;我也同情被迫贪污行贿的官员,他们最初也怀着赤子之心只可惜官场不允许这样的存在,他们必须违背当初的愿望,否则根本无法生存,贪官是杀不尽的,因为有些本质的东西没有变,表象的再压制依旧会春风吹又生的。似乎谁都没有错,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我们该原谅任何一个生命的偏离,那么就是制度错了,看到后一部分才意识到只有改变这种由上决定下面的制度或许可以改善官场,比如提高百姓的话语权就可以减少贪污,毕竟官们的升迁不光由上级决定,这也是西方选举兴起的原因,这里暂且不论选举的结果是否明智,毕竟百姓可以说话了,让官员也要顾及一下百姓的感受与想法了。

书最后的杂论,我觉得讲得还是很深刻的,讲到老百姓的公德心缺乏提到是因为百姓没有把自己当作主人,因而缺乏了主人翁的意识,所以才如此自私自利。人性是无法改变的,只有真正合适的制度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就像书中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上:一,每个人都归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也就是说人是理性自利的。二,每个人在市场上都有完全的选择自由,也就是说谁都不能强迫谁,只能平等地交换各自的产品和服务。”这样的人虽然自利但是还是要顾及到别人,不能为所欲为。西方人没有否认人性,没有要求大家讲究什么仁义道德,不像中国的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这种伪圣人还是没有的好啊,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他们的做法是有合适的制度设置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于做了恶事的有规范来给他恶报,而不是想着老天爷来给,那样的迷信只能带来心理的安慰,却不能有实质上的变动,恶人继续行恶,好人继续吃苦。健全法律和监督机制才能规范行为,才能以公正的评判来判断是非,才不会出现通过权力来办事。一个健全的法制社会下才会有道德出现,而不要在没有规范的情况下妄谈什么仁义道德吧。

官与民之间的关系、官与官的关系和官与领导的关系,从古至今

都是微妙的。当潜规则变成真实的游戏,而其还能在特定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就要出问题了,而且是很严重的问题。社会公平机制丧失,道德底线被一再的冲破,人们不禁在想: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呢?我由衷的希望每一个身处官位的,官员们都能明白做官真谛。将潜规则掩埋。

装修陷阱:你被“潜规则”了吗? 篇3

春暖花开,家装市场逐渐进入旺季。不少买了新房的业主们开始了下一个进程——对自己的房屋进行装修。然而,巨大市场利益的诱惑,导致当前装修行业鱼龙混杂,催生出诸多坑蒙拐骗的潜规则。面对新房的装修,不少业主感觉忐忑不安,如何才能不掉入装修陷阱,成了他们最为关注的话题。

报价低廉只为“请君入瓮”

在西安市北郊某建材市场,一对年轻夫妇正准备退掉装修新房剩余的几桶墙漆,谁料,购买时价值2000多元的墙漆,此时店方只绘退款1200多元。双方争吵中,店老板一句气话才揭出实情,原来差价都进了装修公司和设计师的腰包,小两口这才发觉,自己稀里糊涂地落入装修陷阱之中。

采访中,这对年轻夫妇告诉记者,去年底,他们同西安一家颇有名气的装修公司签订了合同,让该公司设计、装修他们的新房子。起初,他们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这家装修公司进行咨询,经过初步核算,装修公司拿出的预算报价是2.8万元,还包括免费设计,提供装修主材等服务。面对如此优惠的服务价格,小两口马上就动心了。

可是,当工期进展到一半的时候,小两口才发现,报价中的主材只是木板、水泥之类的基础材料,而真正装修所需的表面材料,才是工程的大头开支。由于基础工程已经完成,小两口只能听从设计师的安排,当初停留在设计图纸上的美丽梦想,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无底洞,装修开支从5万涨到了8万元,最后竟然突破了10万元。原来,装修公司的低廉报价,都是用来套牢顾客的价格圈套。

记者在采访业内人士后得知,这是典型的“预算陷阱”,用最低的价格来吸引人,然后在施工过程种逐步套牢业主。不管是什么工程,都会有一些固定的项目必须做的。但装修公司做预算时会故意不把这些项目写进工程预算中去,而在施工过程中,这些项目就成了必须增加项目。由于这些项目往往是比较琐碎的,进场后不找他们做,别的装修公司也不愿意为了那丁点事儿掺和进去,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坐地起价了。

“回扣”“返点”是公开秘密

如今装饰公司吃“回扣”、拿“返点”的现象,已成公开的秘密,但初次装修的年轻人却并不了解其中的黑幕。

在整个装修过程中,为上述小两口服务的装修设计师,始终显得非常热情,从起初的设计装修方案,一直到工程的每个进料环节,设计师都认真把关,尤其是购买贵重装修大件材料时,设计师肯定到场把关,帮着小两口选择样式和花色,还卖力地跟老板讨价还价,直至装修结束,小两口自己去退货时,才发觉落入另一个回扣陷阱之中。

为了弄清这个行业潜规则,记者以替单位购买装饰材料为由,前往西安市几家建材市场进行了走访。

闻听是给单位购买装修材料,各家供货商纷纷满脸笑容,给记者拉出一张材料清单——面板每张58元,木工板85元,九厘板45元……“我们给你的都是保底价,比正常报价低出二、三十元,下次你领人过来时,我们自然会按高价卖给你们,多余部分是给你的辛苦费。”

看记者对此并不老练,材料销售商们纷纷向记者介绍其中奥妙:买材料最好不要买品牌,品牌商品相对透明,市场销售价比较统一,容易露馅,且回扣相对较低:大件物品上最好不要过多捣鬼,容易露馅。最好选择钉子、水泥、沙子、涂料、油漆等小件物品做文章,这些物品不仅需求量大,而且用量无法准确统计,不仅可以在价格上做文章,在用量上也可以虚假增报。

在采访中,某装饰公司的一位职员向记者透露,装修行业吃”回扣”、拿“返点”的现象早就是公开的秘密,几乎购买所有的装修建材,都有“回扣”可吃,如地板、地砖、涂料等等,其中油漆是“重灾区”。他说,一般小型装饰公司会游说业主,让他们包工包料做装修,因为一般来说,装饰公司的人工和设计等都收得很便宜,没有多少利润,只能以代购建材吃“回扣”来赚取利润。“由装饰公司代购全部主材,价格比自己购买,普遍要高10%~30%,这是行业规矩。”

“正规军”实为“游击队”

说到装修的话题,最重要的还是现场施工环节。如今,许多装修公司的施工现场,乍一看都很正规,施工人员统一着装,施工现场张贴着各种管理制度,无不体现公司管理的严谨和规范。然而,一些行内人士反映的情况,却令人感到不安。

近日,市民李先生买了一套150多平方米的住房,他找了一家较有名气的装修公司,双方谈好条件后,该公司收了他1000余元的设计费。次日,装修公司按照李先生家的住房结构进行了设计,拿到设计图纸的李先生对效果图十分满意。当李先生询问装修后的实际效果是否能和图纸上设计的一样时,一位工作人员干脆地回答“能”,并对装修费做出了9万左右的预算。李先生和家人商量后决定先看一看“样板房”,于是工作人员把李先生领到一处他们正在设计施工的居民家,李先生发现施工现场很多地方都和图纸上设计的相差很大,而且效果也不理想。

最后,李先生将装修活整体包给了几位本地的木匠,在材料都相同的情况下,预算才375-元左右,整整和设计公司开出的预算相差了近3倍。在一次闲谈中,一位木匠对李先生说,他们现在都与装修设计公司合作,装修公司接到生意后,包给他们去干,木匠们就挣手工费。

木匠王师傅向李先生透露:“一些设计公司就是皮包公司,业主们往往会被他们设计的图纸所吸引,最后将大把的钱送给了装修公司。在装修时,业主们一般都认为是设计公司内部的正规装修队,其实都是一些被装修公司拉拢到一起干活的“散木匠”,而且装修公司也不会对他们的技术进行考核,所以装修的质量常常良莠不齐,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采访中,一位多年从事家庭装修行业的工队老板告诉记者,眼下,许多装修公司都看似拥有雄厚的施工力量,实则不然,很多装修公司都是找到工程后,才四处召集施工队伍,租赁机械设备,然后略加包装,看似雄厚的施工力量就有了。一般情况下,类似这样的家庭装修工程拉到生意后,就会直接转包给合作的施工队,然后从客户付款中直接扣除管理费,基本占工程总造价的15%,剩余费用才能用于客户的装修项目。因此,转包施工队为了有利可图,就得拉拢设计师诱导客户加大投入,继续对客户层层盘剥。举个简单例子,目前西安市装修施工价格中,墙面做乳胶漆处理的,装修公司一般报价每平方米30至50元不等,而施工人员每平方米的薪酬,一般都在10至20元不等,因此,仅人工费用一项,最终能够真正用到装修上的钱,还不到用户实际支付的一半。

行业“潜规则”需多方治理

花钱装修不是笔小开支,可谁能想到业主除了工钱,还得为诸多建材的回扣埋单。当前装修行业普遍存在大量违规行为,诸多从业者通过不正当手段,大肆坑骗消费者利益等现象,在行内却被视为正常行为,早已形成维护群体利益的行业“潜规则”。对此,受访的一位装饰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家装行业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就拿设计师私拿回扣一项,作为企业层面也是坚决反对的,但这种行业“潜规则”十分隐秘,单凭行业自律很难有好的对策。

记者在西安室内装饰企业管理部门了解到,今年以来,仅西安市各类室内装饰企业就达2000多家,产值逾百亿,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室内装饰管理条例》的颁布与实施,室内装饰行业的管理有望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潜规则浅析 篇4

一、我国潜规则现状及特点

在我国, 潜规则似乎总是被国人所鄙视、所唾弃, 但谁也不否认潜规则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总结起来, 我国现阶段的潜规则大体有以下三个特点:

1. 存在范围广, 影响程度深。

潜规则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之中, 形式多样地发挥着作用。特别是官场、职场中的潜规则, 更是花样翻新, 层出不穷。另外, 潜规则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为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遵循”。手术要送红包, 工作要靠关系, 当官要送烟酒, 凡此种种, 已成社会常态。即使普通老百姓也已经心领神会, 自觉按“规矩”办事了。

2. 潜规则和显规则共存, 既矛盾, 又交融, 还可以互相转化。

任何社会和组织, 其显规则都不可能绝对正确和完善, 在显规则失效或部分失效时, 潜规则就会凸显, 与显规则一起来发挥作用。潜规则和显规则不仅自身不断变化, 而且还可以相互转化。在社会和组织发展过程中, 部分潜规则会以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显规则;也有许多显规则, 基于某种原因尽管已经改变、消失, 但是其精神已深入人心, 还会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 成为人们私下遵守的潜规则。

3. 权力中心往往是潜规则多发的“地带”。

权力中心拥有社会资源的支配和决定权, 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除公开合理地应用显规则之外, 私下里往往会应用各种潜规则。买官卖官、暗箱操作、任人唯“亲”等潜规则现象往往围绕着权力中心而发生。一般来说, 权力越大, 潜规则的能力越强。

二、潜规则存在的根源探讨

潜规则一般被认为是欲望和利益的产物, 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对其存在的根源, 归纳如下:

1. 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是文明古国, 几千年来传承着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化”, 这些文化是潜规则生存的“沃土”。首先, 中国文化之悠久、之神秘为潜规则产生和存在提供了条件。古语“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说的就是你可以去做, 但不要问为什么, 因为有些道理是不成文的或者不能明说的, 这其实反映了我国古代的潜规则法则。其次, 中国自古重人情而轻法制, 而人情是没有明文规定, 或者说人情中就存在许多“潜规则”。再次, 中国文化中包含“圈子文化”, 圈子内必然会存在某些约定俗成、相互遵守, 但不会明文规定的“潜规则”。最后, 中国文化中缺少虔诚而普遍的信仰以及维护信仰的精神和行动, 所以难以形成普遍认同的规则, 这样就容易滋生潜规则。

2. 人性使然。

人性是复杂的, 人性中存在某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贪婪和私欲。这些人性的弱点影响人的价值观, 甚至把价值判断的标准简化为“成败论”, 只要达到目的, 即使不择手段, 也会备受推崇的。这样一来, 在运用显规则达不到目的时候, 转而用非正常的手段 (包含某些潜规则) 去获取, 也就变得天经地义、顺理成章了。

3. 现实需要。

社会发展是动态的, “显规则”的合理和完善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因此, 潜规则作为显规则的补充, 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合理、一种必然。另外, 显规则在执行时如果随意性大, 缺乏原则, 也很容易诱发“潜规则”。再加上有时监督机制或缺失或失效, 这样在客观上也会给潜规则产生和存在创造了便利条件。

三、潜规则利弊分析

在社会和组织中, 显规则和潜规则同时存在, 也必然同时发挥作用。对于潜规则, 我们不必谈之色变, 畏之如虎, 本质上它不过是一种“规则”, 也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尽管潜规则备受谴责, 但我们也不应该完全忽视其积极作用。首先, 某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潜规则是显规则有益的补充, 有的会在社会中一直存在和延续下去, 有的会总结成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 成为显规则, 为社会和组织发展服务。其次,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其生存之道, 除尊重和遵守显规则外, 还会包含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特殊的“道”, 即潜规则。它延续历史、融合文化、顺应人情, 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最后, 有些潜规则曲折地体现着某种未找到正常渠道表达出来的民心、民意, 可以为改进显规则、促进社会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

尽管潜规则有其积极一面, 但是消极一面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社会发展的危害是巨大的。

1. 潜规则盛行会动摇人们的价值观, 危害社会价值体系, 破坏社会风气。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内涵、价值评判、价值创造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社会所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构成社会价值体系。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爱国爱民、弘扬正气为目标, 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反对不正之风和道德败坏, 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 反映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而潜规则像一只看不见的黑手、恶手, 败坏了社会道德, 破坏了的社会风气。一旦潜规则泛滥, 那么人们会把拉关系、走后门、买官卖官、学术造假当作“风尚”, 把灵活运用潜规则当作“能力”, 把不择手段达到目的当作“成功”, 甚至会在内心把潜规则当成一种“社会常态”, 自觉去遵循。这样下去, 人们会用“潜规则”思维去看待社会上的一切事物, 放大对社会的负面观感, 增加阶层对立, 激化社会矛盾, 破坏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甚至颠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 严重阻碍国家的民主、法治进程, 不利于社会发展。

2. 损害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是绝大多数人的、整个社会的利益, 其实质是社会个体的长远利益的总和。但是在一个充满潜规则的社会里, 人们追求的是眼前私欲的满足和私利的获取, 这恰恰和公共利益背道而驰。其实, 损害了公共利益, 也就损害了社会成员的长远利益, 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 都得不偿失。

3. 弱化显规则。

显规则一般是以实现多数人利益为原则制定的规则。弱化显规则实质上是对多数人利益的侵害。尽管有些潜规则是显规则的有益补充, 但是许多潜规则是和显规则相背离的。潜规则大行其道会损害显规则, 弱化其作用。此外, 潜规则意识的泛滥, 增大了建立显规则的难度和成本。因为人们总会去找到新建规则的空子, 然后按照潜规则行事, 使显规则成为摆设。

4. 造成管理混乱。

潜规则让人们不知不觉模糊了是非, 放弃了原则。结果是人们各行其是、有规不依, 最终导致社会管理混乱。此外, 潜规则肆虐会使那些老实做人、踏实干事、讲究原则、遵守规则的人感觉不公, 自尊心受伤害, 对社会和组织失去了信心, 变得消极, 影响管理效率。

四、我们要高度重视潜规则

实事求是地说, 浅规则无处不在, 并且有些潜规则危害巨大, 所以全社会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尽全力发扬其积极作用, 消除其消极作用。

1. 正确认识潜规则。

正视潜规则的客观存在是正确对待潜规则的起码要求。对于特定潜规则我们要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利弊和优劣, 其中合理的成分, 应给予正确的引导, 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显规则;不合理的成分, 我们应该下大力气改进或消除。潜规则合理与否的判断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

2. 有选择地吸收和继承传统文化。

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这样才能净化传统文化, 消除滋生消极潜规则的土壤。我们还应该逐渐打破“圈子文化”和“权力崇拜”, 致力于建设公开和民主的社会主义文明, 用公开和民主的“阳光”制约潜规则的滋生和泛滥。

3. 提高国民素质, 维护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首先,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重视品德、意志的培养, 在自爱、自重、自觉、自律指引下, 从“我”做起, 反对不正之风, 拒绝潜规则, 规规矩矩办事, 堂堂正正做人。其次, 加大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形式, 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弘扬正气, 以运用“潜规则”谋私利为耻, 推动社会风气好转。最后,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之中, 并抓好落实, 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自觉把它作为日常工作生活遵循的基本准则。

4. 完善显规则, 健全监督机制。

首先, 建立“明规则”时, 尽量使之公平公正、合理合法、完善严谨、深入人心, 这样, 潜规则就会失去“市场”, 失去发挥作用的空间。其次, 规则要落到实处才能起到作用, 所以在执行过程中, 应该以“法治”代替“人治”, 坚持原则,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 自觉自律, 持之以恒, 压缩潜规则生存的空间。最后,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提高透明度, 使显规则能够令行禁止, 使潜规则望而却步。

以上四点要落到实处, 任重道远;或者客观地说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 绝非一人之力、一日之功。我们必须脚踏实地, 努力践行, 才不至于让它们变成套话、虚话和假话。

总之, 历史在前进, 社会在进步。我们要用现实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潜规则, 只要引导得当, 措施有力, 笔者相信就一定能够扬“潜规则”之长, 避“潜规则”之短, 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

摘要:“潜规则”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热门话题之一。文章通过对潜规则内涵的解析、现阶段特点的总结以及存在根源的挖掘, 客观地分析了潜规则的利弊, 并对如何正确对待潜规则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潜规则,利弊分析,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1].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

[2].上官正云.领导潜规则.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4

[3].黄剑.改良潜规则.经理人, 2004 (3)

明星潜规则 篇5

你说“潜规则”,我也说“潜规则”,往往很多人一提及“潜规则”就色变,也让“潜规则”陷入一个不可触碰的桎梏。难道说“潜规则”真的就是违背道德准则?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潜规则只要你会潜而不溺水,那么久谈不上是潜过,而是一种成功的规则。

就比如说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金枝玉叶》中三妹的角色一样,“玉琪”一心想做大明星,因此参加选秀,踏上演艺道路,一路跌跌撞撞步履蹒跚。虽然现在还不知道她到底能否成功,但是作为观众的我们,看到她成长在自己梦想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计,忽然看到角色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我们在职场中是不是也是如玉琪一样呢?看看玉琪都为此而付出些什么,职场36计“玉琪”亲身示范——

第一计“反客为主”——锋芒毕露后的结果就是树大招风,所以选秀出色的玉琪得到了“金庆元”的关注和好感,因此酒店邀约明白就是赤裸裸的潜规则,但是玉琪却反客为主,主动拜访金府并讨好金总老婆,如此一来可以很好的为自己化解尴尬局面又能洁身自爱。

第二计“树上开花”——本以为自己搞的定的玉琪,却切身感受到一次职场潜规则的后果,眼见自己选秀落败,只好在“方黎”夺冠新闻发布会中出招,因此玉琪主动暗示记者自己与“金庆元”有关系,如此一来玉琪顿时成为热门话题。看来“树上开花”一招,玉琪借助金元庆的名声炒作太高自己的身价。

第三计“隔岸观火”——然而一连串的打击,使得玉琪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但是明明知自己被雪藏时却忍辱负重静待时机,不是这把打击之火烧的太旺嘛,那好置身事外后看清时局,重新定位自己才可以再次上路。

第四计“李代桃僵”——陷入低谷的“玉琪”不甘心就此落寂,因此利用去片场玩用金钱换来群众演员的机会,李代桃僵之后顺利的得到演出机会。成功就是这样,只要抓住小小的机会,也可以有翻身的可能。

第五计“借尸还魂”——得到群众演员后的玉琪,灵机一动本来是一个毫无镜头甚至说跟道具没两样的群众演员,被玉琪巧借扇子和动作抢戏成功借尸还魂!可见心计足够才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多机会。

第六计“苦肉计”——方黎公报私仇借戏掌掴玉琪,频频NG频频故意出错,其目的就是为了不断的掌掴玉琪以泄私愤。然而玉琪却用“苦肉计”挨住了,也赢得了导演的喜欢和剧组的待见。

第七计“无中生有”——剧组召开新闻大会,玉琪以孕妇装出现,并且以含糊不清的言辞让记者误以为她与孙导演有关系才怀孕的,一招无中生有顿时让玉琪成为风头人物。

第八计“抛砖引玉”——玉琪总是知道在何时何地能够最大化的让自己出位,所以她甘愿冒险出奇制胜主动要求演妓女,以没人肯演的角色出镜,其实就是抛砖引玉,以不讨好的角色出演,是为日后更好的角色做铺垫。

这就是到目前为止玉琪在追求自己梦想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当然我们不能认同她所有的抉择和付出都是正确和值得的,但是至少你我一样,和玉琪身在这个社会,而《金枝玉叶》又是如此毫不留情的揭露这个社会最真实的一面。所以我们作为观众,至少可以看到玉琪身上所折射的社会现实的同时,学习一下她一些职场精神。

比如“隔岸观火”,没错你人生在奋斗过程中,尤其是在职场一定会遭受到各种难题,或者很多人都想看你的笑话,又或者你很出色周围都是遭嫉的仇恨,因此当你被无情的误解甚至低落时,能够真正的做到静心静己,看清楚周围的局势,才可以让你有更好反击的机会,不要盲目的黯然的伤感伤心自己的失败,有时候失败也是成功的另一个开启。

再比如“李代桃僵”、“借尸还魂”、“苦肉计”等等,不可否认这个社会并不是你有才能有实力就可以平步青云的,有时候在你低潮和起步时玩点适当的小计谋也是可行的。或许一次意外的计谋可以让你瞬时少奋斗几个过程,又或者在你升职的道路上某些计谋可以让你成功得到人心。但总之所谓成功,也一定要有付出努力的决心,就好像玉琪一样,为了心爱的梦想工作,吃苦受累都不怕,必胜的决心还是值得肯定的。

因此电视剧《金枝玉叶》给我们一次这样的机会,通过一个个设计的人物角色和生存的社会环境,来为我们一步步的揭露其中的黑幕和规则,当我们观众心领神会的一刻,这部电视剧的用意也就达到了,观众也能看到精彩故事外自己人生的轨迹。电视剧还在继续,职场潜规则,跟着“玉琪”继续未完的道路„„

孩子的规则和“潜规则” 篇6

孩子走出家庭会遇到很多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让他们困惑的规则,因为并非所有的规则都写在醒目的位置,所以父母有责任教给孩子一些规则和“潜规则”,让孩子顺利地融入他周围的世界。

家长谈话时没有特殊情况不许插嘴。

孩子不懂规则很自然,父母的责任之一就是教给他,并且容忍他犯错误,在一次次地纠正和强化中建立起孩子内心的规则来。

在我家里,谈重要事情时我们一般选择孩子不在面前的时机,谈次要一些的事情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孩子是不可以插嘴的。我们尊重孩子的意见,随时准备着倾听他们的想法,但同时也要求从孩子那里得到同样的尊重。在别人讲话时保持安静并不是年龄大了就自然而然能够学会的事情,而是一件必须从小就学习的修养。孩子们习惯了以后,将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上都不会觉得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保持安静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懂礼貌和遵守规则用不着硬逼,孩子也会本着尊重别人的立场很快理解并且主动努力地做到。

想动除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以外的东西必须先得到同意,在自己家也是一样。

在我家里物品分为三类:公用的东西,孩子们自由使用的东西以及属于父母或者属于父母管理的东西。要使用不属于前两者的东西之前必须征得我或者爱人的同意。没有我的同意,他们不可以随意打开我的抽屉或者书包。孩子们到5、6岁后帮助我干活通常会得到报酬,一般我会亲手交给他们并说谢谢。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偶尔也叫他们自己从我的钱包里拿钱。孩子们会自觉地只拿出10日元的硬币给我看,他们很清楚在妈妈的同意下拿是可以的,没有同意的情况下拿是不被允许的。

教孩子分清别人的东西与自己的东西的区别,在脑子里建立明确的物权概念。这样我既不用担心自己刚摘下来的首饰被孩子们拿去玩,也不用担心孩子爸爸暂时放在桌子上的重要文件被孩子当作废纸拿去做手工。让孩子们单独去朋友家玩的时候我也很放心,不用担心他们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做出什么失礼和过分的事情。

遵守约定,包括守时和诺言。

守约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和别人交往时必须做到的一件事,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可以放松。从小把遵守约定当成是必须做的一件事,长大了也不会觉得困难。除了不可抗拒的客观条件以外,答应孩子的就一定要实现。比如我答应他们周末去哪里玩,除了遇到刮台风或者生病等情况被迫取消以外就一定会做到。慢慢地,有时客观条件制约诺言不能实现时,他们也不会和我生气而是学着接受。

家长百分之百地遵守许给孩子们的诺言,也要要求孩子同样遵守。比如孩子有自己选择东西(包括吃的、用的)的权利,但是一旦自己选择以后就决不许后悔,如果感觉后悔就要在下一次选择时认真考虑。同时,因为给了他们自己选择的权利,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受尊重的,即使觉得这次的选择有些失败,他们也会自己找个台阶安慰自己。

揭秘行业潜规则 篇7

规则一:平台账期虚报

现在多数平台商均是将入驻商家的销售额先汇集到自己的平台账上,再经过统一结算返给商家,而且对入驻的商家许诺账期只有七至十五天,但事实上账期至少有一个月,多则半年。

规则二:品牌上位需要贿赂平台小二

如果商家想让自己的产品受到关注,必须要打点平台的服务人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店小二,否则即使花了重金做广告,最终的效果也只能趋于一般。

规则三:联合快递卖家假发货

现在很多商场规定,卖家必须在2 天或者大型促销活动的7 天之内发货,若商家出现爆仓(大批的货没有发出去)会进行高额处罚。

因此业内流行假发货。卖家跟快递方面购买快递单号,或者伪造一些快递单号(比如同时在淘宝、拍拍两个平台售卖,而商家可能拿了一个拍拍已经发货的单号放到了淘宝上,或者直接做一些虚假跟踪订单,货还在仓库,但是系统已经显示发出去了)。这样,买家的不满传到卖家处的时候,卖家可以很轻松把责任推卸给快递公司。

规则四:回补买家改差评

很多网商担心买家对产品负面的评价会影响这款产品的销售,所以店主常常通过给买家一些实物补贴或其他返利小贿赂修改自己的差评。

规则五:平台大促必有刷单

在平台大促中,常常会发现一些电商奇袭般的销售订单,商品瞬间被买下数百甚至上千件。业内人士透露,实际上这是商家自己在刷单,目的是为了以优质推广资源和业界口碑,以拉高真正的销量。

数码产品专卖,不卖配件不赚钱

如今做数码产品专卖生意的,如果不卖配件,不要说赚钱,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维持。

因为一是,现在顾客获取数码产品价格渠道很多,价格透明化,以苹果手机为例,一般专柜、专卖店销售一部最多赚100 元,有时也就四五十元;二是,现在很多数码产品配件已经成为必需品,比如移动充电电源、手机壳、手机膜等,而且各个品牌价格差异大,价格透明度低,生意人的利润点更高,以手机屏幕膜为例,进货价格可能只要一两元,而市场售价可以高达几十元。

如今几千元的数码产品给卖家带来的利润也就百元,而三四百元的配件却能给商家带来两三百元的利润,有时会更高。

教育培训,不同部门注册,投资门槛相差10倍

绝大多数人可能都认为要想做教育培训生意,必须到教育部门去注册备案,其实也可以到劳动部门注册备案。这样仅是资金投入方面至少可以节约近10倍。

以南京地区为例,通过教育部门注册备案,要想投资一家教育培训机构,首先注册资金不能少于20 万元,而且还会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要求,如场地面积不能小于200 平方米等。而到劳动部门注册备案,由于劳动部门以鼓励人们创业为基本前提,对其要求就会少很多,基本上有两三万元就能开起一家小型教育培训机构。

去劳动部门注册后,仍需要去教育部门备案,但是时下业内人士几乎没有人去,由于教育部门没有备案,也无法去监管,实际上这是一种擦边球做法。

卖瓷砖,烂砖更赚钱

可能很多人认为卖瓷砖肯定是销售高档、名牌瓷砖赚钱,其实,在业内有一个共识,销售烂砖更赚钱。

所谓的烂砖是指将一片整砖敲碎,变成规则、不规则的各种图案,然后再进行拼接,达到一些马赛克、拼图式等效果。首先,这些烂砖的成本很低,往往都是一些残次品变成的;其次,将它们进行拼接之后,价格比常规瓷砖的价格至少高出30%。

同时,由于这种烂砖能够体现出一些个性,在市场中还颇受欢迎,特别是在抛光砖、瓷片、仿古砖等子行业中最受欢迎。

销售有机蔬菜,准入门槛需4万元

近年来,连续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有机蔬菜在国内迎来了真正的春天。不少种植户也都瞄准了这个商机。但是要想让蔬菜贴上有机的商标,是有规定的,除了无毒无害之外,对其生长的环境也是有要求的,严格到周边连汽车尾气都不能有。

但是这并不能阻拦聪明的农户们。据业内人士介绍,正规的有机蔬菜认证很容易复制,商家自己可以印刷,网上也能买到。如果商家不放心,也可以找到专业认证代理机构来帮忙,一般情况下,只需要缴纳4 万元/品种,在1个月内就能拿到有机认证。

而如果走正常手续,至少要5 年以上的时间,花费不少于50 万元/品种,才有可能拿到有机认证。因此绝大多数业内人士都是走快速通道,既便宜又安全。

玩文玩核桃,赌树不能不知道

所谓赌树就是投资者在前一年自己花钱包一棵或几棵树,等到转年看看这几棵树的收成,如果好,都是精品文玩核桃(直径在45 厘米以上,造型美观),那么一棵树的收益至少有几十万元,反之有可能颗粒无收。

赌树在业内已成为风气,不少人包不到树就会想方设法破坏别人的树,甚至是偷青果。没有办法,很多人只能是加强戒备,毫不夸张地讲,你要是想找国内最先进的安防设备,去河北、山东等地的文玩核桃产地都能看到。

另外,这赌树也是有门道的,首先,这核桃树是有生长规律的,结果上也存在淡旺季之分,通常生长了一两年的精品文玩核桃后,就会自动修养几年,然后才可能长出新的精品。因此一棵数最多只能赌一年。

要卖红酒,先弄懂原瓶进口

同样都是做红酒生意,为何有人赚钱,有人赔钱?剔除一些客观原因,很多生意人没有弄懂原瓶进口的模式,导致进货价格偏高,利润率大幅降低。

业内人士介绍,所谓的原瓶进口有三种模式:一是,庄园酒,这种酒必须用庄园自己的葡萄酿造并在庄园灌装;二是庄园灌装原瓶进口,表示这种酒在庄园出产并灌装;三是普通原瓶进口,只要求在我国关外灌装,而不强求在原产地。而这第三种原瓶进口,正是最大的猫腻所在,也是绝大多数酒商们惯用的手法。

由于第三种原瓶进口只要求在中国境外灌装,有不少酒商便打起保税区的主意。目前,国内不少保税区都新建了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国际分装中心。酒商把进口葡萄酒运到这些保税区,法律上讲依然属于关外灌装,自然也就是原瓶进口了。

而算上原酒和瓶装酒的税差、人工费和酒瓶的成本等因素,酒商关外境内灌装的成本降低幅度在20% ~40%。

潜规则的来由 篇8

一是陆陇其愤愤然说的:“本朝大弊,只三字,曰例、吏、利。”“例”是指常规,“吏”是指胥吏,“利”当然是指物质利益。为了办事方便,下面往往要给上面好处,时间长了形成规矩,于是这笔好处也就称为“常例”。这个术语至少把“例”和“利”联系起来了。“例”不是成文法,“援例“就是按既定方针办,里边的好大一部分都属于潜规则。

二是韩振有准确剖析的:“天下之事谁为政?二显、二隐。……何谓隐?曰:内掌曹郎之事,以代六部出治者,胥吏也;外掌守令、司道、督抚之事,以代十七省出治者,幕友也。是皆上佐天子以治民事,而其迹不见者也。”隐和潜基本上是同一个意思,即都不是公开的、一目了然的。不仅规则,而且人也分隐性和显性,官员是公开出面的,但他们的行为方式是胥吏和幕僚们帮忙制订的,所以不仅有潜规则,还有幕后的决策者,有制订潜规则的人。

《潜规则》一书主要讲的是官场上的事情,其实“中国历史上的真实游戏”多得很,并不限于官场,而且错综纷繁。比如在战场上,“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大约就是不成文的规定,讲点仁义的遵守它,不讲仁义的照样把来使推出帐外斩首祭旗。官方正式颁布的制度、规则林林总总,但也许其中的法律最能说明问题。正式颁布的法律条文通常被称为成文法,但法律条文的增删和修订永远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形势的变化之快往往出人意表,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地点发生的特别事情往往无法用成文的东西去套用,所以在清朝除了《大清律》以外,还有《大清律集解附例》,把一个个判决基本符合原则、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附在后面,万一官员在下面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循例”办理。

其实法制国家也有法制国家的麻烦。文件出台得再快也赶不上形势变化得快,所以美国的“修正案”总是层出不穷。古代中国不是法制国家,而且比较讲究“祖宗之法不可变”,官员不愿意冒违背祖制的风险,于是处理一些前所未遇的事情时主要根据成例。但成例完全是个案,越积累越多(其实成文的文件也已多得受不了,即所谓的案牍),靠读圣贤书上来的官员很难迅速熟悉。特别是到了地方,许多当地的事情盘根错节,复杂异常,等官员调查研究完了(基本相当于今天我们完成一个基金项目的时间),差不多就到了任期。因此这个实际的决策权、至少是决策建议权,就落在了世代继承的胥吏手中,所谓“官无常任而吏有常任”,“今天下无封建之国,有封建之吏”。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条原则,叫“以不变应万变”,结果就是制度不能轻易改,它基本上是刚性的,遇到困难解决不了,就需要创造具有弹性的“潜规则”,否则就办不成事。吴思的书中涉及到官场贿赂背后的一个制度原因,那就是明清官员的工资太低。后来雍正皇帝搞了个“养廉银”,不管起了多大作用,好歹是做了一点制度上的变革。一般来说做制度变革的很少,因此即使是好官要想做点好事,也要按“潜规则”办事,否则给百姓做点好事的愿望也实现不了。正史里面记载官场“潜规则”时总是采取批判、贬斥的态度,那虽然不错,却有些片面;如果读读张居正等等政治家的文集或者日记,就会生出些个同情理解之心。这里绝非为那些潜规则黑幕开脱,而是说那些显规则出了毛病或极不完善,又不知道或不愿意去改造,才造就出、至少是无法杜绝潜规则的存在。

像文章开始时那两段引文暗示的,胥吏是罪恶渊薮,吴思的书也说官员的堕落是他们的教唆。表面上看的确不假,可往深里一琢磨,胥吏也颇冤枉。按说在偌大一个国家机器里,文书工作和实际的操作是极其必要的设置,但是他们不仅工资低得可怜,而且几乎没有在官僚阶梯上攀升的可能,你让他有何幸福前途可言?制度或者显规则不给他们活路!农民被政府的苛捐杂税逼得活不下去,揭竿而起,从外部动摇那不合理的制度,我们不仅同情而且赞成;胥吏被制度逼得活不下去,利用手中职权,从内部侵蚀那不合理的制度,我们却把他们当作不合理制度的替罪羊。

读官僚写的史书多了,也容易被那里藏的绳子牵着走。

吴思这部书让我多想了许多东西。潜规则是怎么来的?它是显规则缺陷的弥补者。书里讲的多数例子都是权钱交易好办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等事?因为靠显规则办不了,或者很难办。像书里写的老百姓批化肥、安电话这类事,不是不正当的事,但走正路办不了,只好花钱。这是什么毛病?把问题推到资源短缺那里是不负责任的话,还是制度的问题,因为必须有能够协调某种状态的制度。我花点钱,把事儿办了,虽然冤枉,但也比没办好。也有许多是办坏事,比如买放犯人、少交赋税等等,那是法制不健全,同时缺乏道德建设的结果,制度里留下了许多空子给坏人钻。

这个意思其实在吴思的书里也有了:“一个变质的政府,一个剥削性越来越强、服务性越来越弱的政府,自然也需要变质的官员。”如果要我补充一下,那就是一个不合理的制度,如果不是把好人逼死,逼反,就是把好人变坏。潜规则就是后者创造出来的。

此外,往大里说,在官场外,在社会上,也有许多潜规则。其实也就是相对于成文规定来说是“潜”而已,在实际生活中比法律条文还名正言顺,还冠冕堂皇。比如民间的习惯法,那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虽然与官方的规定不相符合,甚至截然对立,但却是公开奉行,根本用不着偷偷摸摸,私下交易,算不算“潜规则”呢?梁治平、黄宗智都研究民间习惯法,不仅是历史上,就是在现实社会,好些案子也不能按照成文法规定的那么判决,法庭上要考虑具体的情境、人们长期接受的规则。这时候使官府觉得为难,从理性角度他应该按条文办事,但那样的话大家都不能接受,所以得按老百姓的习惯走。你也可以说这里有文化的劣根性,但也有我们的制度太理性化、缺乏实际操作功能的问题。

权钱交易是件坏事,但那是送礼这个民间习俗的一个不好的表现。人类学家写了不少关于礼物的研究(比如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使我们知道了礼物的社会功能。礼物是需要回报的,同时也是回报的形式,有的回报是物质的,也有的回报是精神的、情感的。在一个社会里,人们需要沟通,需要互相帮助,需要某种东西作为联络和加强感情交流的纽带,男孩送女孩99朵玫瑰是希望她和他“拍拖”或者嫁给他。因此礼物是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媒介之一,送礼行为是一种民俗。但这些东西都没有写在文件上,因此都是潜规则,如果显规则或者制度比较完善,礼物就还是礼物,而不会变为贿赂。

吴思的书的确可以拉开许多人的话匣子,虽然他讲的这些事许多历史学家都讲过,但后者却不一定能做到这一点,原因在于后者往往把历史与现实不知不觉地分离开来,使在现实生活中蹉跎的人们无法提起兴趣。我其实还有许多话想说,但最好还是留下两句话之后打住:潜规则是个很大、很大的东西,它不完全是个坏东西,坏东西只是它的一部分;与此相应,显规则(或者“明说的”规则)不见得都是好东西,并不只是说了不做或者不被当真的问题。我真诚期望吴思钩稽史料之后,再写本关于历史上的显规则的书,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多地知道那些不好的潜规则为什么存在、或者潜规则被坏人利用并改造为坏东西的原因所在。

上一篇:硬件组装与维护下一篇:新房价收入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