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潜规则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影视潜规则范文

影视业贪腐5大潜规则曝光 中纪委:深入调查

影视业贪腐五大潜规则

1、影视剧购销:制作交易多存猫腻 “购剧权”为少数人敲定

制片方为了上片尽量满足播出方的“各种要求” 制作方为在片中“挂职”的当地领导变相发劳务费

2、大型节目演出:公款买单赚吆喝暗藏腐败

一些地方政府患上了爱承办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的“怪病” 地方承办的演出活动里面“自由度”很高 票务里存在着不小的腐败空间

3、卫星节目落地:缺乏规范定价依据 带有半垄断性质 议价过程很少有人知道 全国一地一价没统一标准 议价中搞回扣、贪腐的空间很大

4、设备采购:价格硬,但关系更硬 订单最终给谁靠拍板者来定 各种规章制度沦为一纸空文

5、广告经营:回扣开路,门道多 内部人帮客户在外面找代理吃回扣

变成保健品、专科医院等的专业台,背后都是利益在作祟

新华网北京2月9日电(记者杨帆、张华迎)影视剧购销、大型节目演出,有些单位设备采购多是单一来源,有些不进行招投标程序……面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域的腐败问题,中纪委委员、中纪委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纪检组组长李秋芳近日点出影视业等领域的“潜规则”,表示今年将在此基础上深入调查,并同时制定约束机制,这一表态引起了各方关注。

近年来,影视业内的贪腐案件时有曝出。2月4日,安徽省检察院决定以受贿罪逮捕安徽广播电视台原台长张苏洲,至此安徽广播电视台已有5名中高层干部涉贪腐落马。据了解,他们贪腐行为就涉及电视剧采购、广告投放、工程建设、服装采购、旅游业务承办等领域。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影视业社会影响面大,涉及面广,与民众联系度深,破除影视业等领域的“潜规则”,扎紧制度的藩篱,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是百姓之盼。

影视剧购销——制作、交易多存猫腻

李秋芳在接受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访谈时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域“不是清水衙门”“不能说完全是一片净土”“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有它的一些腐败风险”。

这其中,“影视剧购销”就是李秋芳指出的一个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近年来,影视剧制作行业供大于求,“购剧权”为少数人敲定,制片方为了上片只能尽量满足播出方的“各种要求”。

一位演出经纪公司的人士向记者表示,有国有制作单位和机构通过给编辑、演职人员虚报高额制作费和报酬的情况,一些人暗地里得以牟利。中纪委曾通报2014年广电部门一名电视剧审查员在负责电视剧审批工作期间,帮助多部电视剧通过审核,借此受贿30余万元。

而在一些地方政府投资的影片中,制作方为在片中“挂职”的当地领导变相发劳务费的现象也常有发生。

大型节目演出——公款买单赚吆喝暗藏腐败

这些年来,为了打招牌、树门面、做政绩,一些地方政府患上了爱承办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的“怪病”,地方领导坐在观众前排,并登台讲话,甚至还要参演“露一手”。

“地方承办的演出活动里面„自由度‟很高,一些政府部门乐意买单。”河北某演出策划公司负责人指出。2013年,中宣部等五部门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把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和节庆演出,作为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重要举措。

“几百万演出费用,这笔账怎么走,还真说不清楚。”重庆一位长期从事舞台策划的人士说,演出的票房也是一大收入,但要票、送票的情况也很多,票务里存在着不小的腐败空间,圈内人其实是心知肚明。

卫星节目落地——缺乏规范定价依据

对李秋芳指出的“卫星节目落地”领域也存在“潜规则”,老百姓对这个专业领域一般不太熟悉。

记者采访业内专业人士获悉,卫星频道上星后目前传输方式有三种:一是通过家装地面“卫星锅”直接接收;二是通过电信联通等通讯运营商进行覆盖;三是更多通过各地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进行覆盖。据介绍,卫视频道上星后,要与地方有线电视运营商进行议价,由运营商接收节目才能完成落地。

“甲卫星节目想在乙省落地,就要和乙省有线电视运营商商讨价钱,之后才能入驻本地。”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一位人士表示,卫星节目落地这一块交易非常特殊,带有半垄断性质,议价过程很少有人知道。

由于有线电视各地独自管理,全国一地一价没统一标准,落地费收取从几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双方议价中搞回扣、进行贪腐的空间很大。

设备采购——价格硬但关系更硬

影视行业专业性强,设备采购方面有一定门槛,并非“想进就能进”。

相关部门采购时会明确要求使用特定的设备、要求指定供应商,甚至以此为借口裁撤公开招标程序。“设备采购说是公开招标,但是订单最终给谁还是靠拍板者来定。价格、产品质量是次要问题,价格再硬,不如关系硬。”天津一位曾参与当地电视台采购招标的供应商说。

安徽省检察院今年1月发布消息称,安徽广播电视台服务中心原主任宋晓峰因涉嫌受贿被逮捕。经查,宋晓峰利用职务便利,在工程进度及质量监管、工程款的审批拨付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他人财物,数额巨大。

无独有偶。2014年辽宁省广播电视台原台长史联文因贪污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据办案人员称,史联文任职期间全台事务“一把抓”,各种规章制度沦为一纸空文。由此,“一把手”变成了“一霸手”,出现“有的单位设备采购是单一来源”“不按招投标程序来”的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

广告经营——回扣开路门道多

“一个广告,能不能播、哪个台播、哪个时段播、回扣多少?里面门道很多。”业内人士指出,广播影视领域发行渠道有垄断性,有些权力就“等值”于人民币。特别是有些电视台广告中心的广告制作费用抬得很高,就常有内部人帮客户在外面找广告代理吃回扣。有些电台、电视台能够成为保健品、药品厂家、专科医院的专业台,“变味”背后都是利益在作祟。

2012年,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广播电视广告经营中心原副主任何勇走上被告席,据检方指控,这个中层干部利用职务便利在广告经营中贪腐近1000万元。

“不少广告部门负责人因此落马并不奇怪,这里面的钱太多。”河北某电视台一名干部说。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的人士还表示,电视开展广告业务,但同广告商议价取决于自身收视水平,而国内有些第三方收视数据公司也存在收受卫视台贿赂而因此造假。

打击“潜规则”——两大约束制度将制定出台

针对影视业等相关领域的“潜规则”,刘秋芳明确表示去年纪检派驻机构已“探底调研”,并将逐个领域去抠,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和巡视监督来予以防范。

李秋芳指出,2015年中纪委将制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从业人员廉洁行为规定》,同时将发动下属社团签订《自律公约》,两者结合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行业发展环境。

多位专家认为,抓好顶层设计、从严管控确为当务之急,需要尽快让影视业正本清源,净化行业风气,赢得百姓口碑。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表示,要借此机会严格行业监管,建立起职业伦理规范和退出机制,加强约束力、监管力和执行力,查办案件要实施精确性打击,形成强大震慑力

第二篇:《潜规则》读书笔记---将潜规则掩埋

将潜规则掩埋

吃百姓之饭 穿百姓之衣 莫道百姓可欺 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 失一官不辱 勿说一官无用 地方全靠一官

--------题记

首先我要说,潜规则的前身是”陋规“。

读完潜规则这本书,让我增添不少明朝历史方面的知识。这本书分成三大板块分别讲的是:做官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做官和皇上的关系、官场内部的关系。

本书大体是取材明清的历史材料,揭露专制体系下的从皇帝、百官到士绅、国民游戏规则中“灰色”的方方面面。 经典的《崇祯死弯》中,李自成和当年的朱元璋,陈胜吴广遥相呼应,用U型山谷的比喻,充分解构了官逼民反的来龙去脉,书写出一本沾满血泪又不乏黑色幽默的经济帐,令人拍案叫绝。语言很直白,一口气读下来非常之痛快。当然,痛快之余也是体验了一把解剖历史的冷血和残酷。 也预示了治理现代中国官场潜规则重点在中间层,以古喻今,或者以古察今,突然发现中国封建时代的这些所谓潜规则在中国当代社会似乎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案例和模式,从官场的红包,到民间的假冒伪劣生产,无不充斥着内部的利益交换,侵害的是民生,破坏的是秩序。虽然吴思在书中没有给出解决潜规则的具体方法,但却很明显

可以看出,朝代的更替是潜规则治下的社会最终结局。

想起以前曾有人对中国的基层政府给予过强烈的抨击,批评县乡政府官员的腐败和无能。看过这本书后我突然想起,如果说合法伤害权是潜规则的一个权力基层,那么拥有合法伤害权最大的必定会最大化的利用潜规则。我认为当代中国的潜规则问题最严重的不在中央首脑机关,也不在基层的县乡机构,而在省市这一级庞大的的中间层,他们权力高度集中,拥有地方立法权,可以用合法的外衣把一切有利于自已的经济政治审批权揽到自已身上,操作的过程又可以肆无忌惮,无所约束,可以利用合法伤害权有效的盘剥下级官僚和工商界的业主,使自已的权力收益最大化。如果要有效解决官场潜规则的问题,中间层级是重点。

看完《潜规则》觉得很深刻的,尤其是到后头评论分析的多了就精彩多了。开始的读史心得讲的多是贪污腐败,其中提到的抽签法选拔官员让我印象很深刻,确实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唯一一个能减少行贿的方法。我看着书同情那时候没有任何发言权的百姓,他们只能任人宰割,而总是觉得没有办法改变;同情被人欺骗的皇帝,他们有心当个好皇帝却无奈无法传达下去,此时我觉得在管理中还是结构扁平化比较好,毕竟使得信息的传输更加的便捷了;我也同情被迫贪污行贿的官员,他们最初也怀着赤子之心只可惜官场不允许这样的存在,他们必须违背当初的愿望,否则根本无法生存,贪官是杀不尽的,因为有些本质的东西没有变,表象的再压制依旧会春风吹又生的。似乎谁都没有错,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我们该原谅任何一个生命

的偏离,那么就是制度错了,看到后一部分才意识到只有改变这种由上决定下面的制度或许可以改善官场,比如提高百姓的话语权就可以减少贪污,毕竟官们的升迁不光由上级决定,这也是西方选举兴起的原因,这里暂且不论选举的结果是否明智,毕竟百姓可以说话了,让官员也要顾及一下百姓的感受与想法了。

书最后的杂论,我觉得讲得还是很深刻的,讲到老百姓的公德心缺乏提到是因为百姓没有把自己当作主人,因而缺乏了主人翁的意识,所以才如此自私自利。人性是无法改变的,只有真正合适的制度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就像书中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上:一,每个人都归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也就是说人是理性自利的。二,每个人在市场上都有完全的选择自由,也就是说谁都不能强迫谁,只能平等地交换各自的产品和服务。”这样的人虽然自利但是还是要顾及到别人,不能为所欲为。西方人没有否认人性,没有要求大家讲究什么仁义道德,不像中国的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这种伪圣人还是没有的好啊,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他们的做法是有合适的制度设置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于做了恶事的有规范来给他恶报,而不是想着老天爷来给,那样的迷信只能带来心理的安慰,却不能有实质上的变动,恶人继续行恶,好人继续吃苦。健全法律和监督机制才能规范行为,才能以公正的评判来判断是非,才不会出现通过权力来办事。一个健全的法制社会下才会有道德出现,而不要在没有规范的情况下妄谈什么仁义道德吧。

官与民之间的关系、官与官的关系和官与领导的关系,从古至今

都是微妙的。当潜规则变成真实的游戏,而其还能在特定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就要出问题了,而且是很严重的问题。社会公平机制丧失,道德底线被一再的冲破,人们不禁在想: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呢?我由衷的希望每一个身处官位的,官员们都能明白做官真谛。将潜规则掩埋。

编导二班 郭沛然

第三篇:职场-潜规则

人生就象一场游戏,有赢有输,有得有失,没有人会一帆风顺的走完所有的路。而任何游戏都有自己游戏规则,违背这个规则的人,虽然不一定遗臭万年,又或者被黑道、国家机器追杀,但是人言可畏、三人成虎还是会的。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孙子兵法的故乡,一贯崇尚“上兵罚谋”。

作为一个人,总是要出来“混”的,打工也好、雇工也罢,很少有人只是吃吃喝喝的过一辈子。且不说老祖宗一贯教导我们,儒家„有为‟,道家„入世‟;就是想想浑浑沌沌的一辈子,也是怪吓人的。

出来,总是要有份职业,也宿有职业人生的说法。也正象游戏有游戏规则一样,职场也有职场规则,只是我们一向称之为职场潜规则。既然是„潜规则„,那就是说在规章制度之外的规则,也不一定会„上纲上线‟的规则。但是,一旦不注意,被人利用,就不再是那么简单。正是只有千日作贼,哪有千日防贼的啊。现在将我能想到的简单几点写出来,供大家参考参考。

----你是有老板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很多学生,包括我当年毕业时,是何等的目中无人,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经历过事业单位的人事斗争,台湾老板的狠毒剥削,包括现在为社会主义企业打工;这一点感触颇多。

如果你跟错一个老板,一个在人事斗争中只会倒下去的老板,我劝你,要不忍气吞声,投靠到得势的一方,作一个类似„二狗子‟之类的人(就象给当年日本侵略者跑腿的汉奸形象,虽然形象很惨,和中国一向的忠义不符,但保住一碗饭,还是能做到的);要么揭杆而起,舍卒保车,用自己的牺牲为老板争取到最后的筹码。

绝对不要相信,新来的老板还会象原来的老板那样,对你信任、授权、关心(只要做好工作,其它事情全会为你解决掉)。中国有句很出名的话,“一朝天子一朝臣”。老员工对新老板不服气,新老板板对老员工不喜欢(这么不听话的员工,净和自己对着干,有才也就罢了,无德无才,不开你立威,开谁)。所以,历来新老板上任,总是要开除一批人,安排上自己的亲信;之所以现在隐忍不发,只是时机未到罢了,一年俩载,总会把牌洗干净的。

---你只有一个老板。也许有人会说,老板还有老板呢?但是,能指挥你工作的人只有一个,这个人常常拥有对你工资的评议权、甚至直接决定发给你工资的多少。你只需要对自己的老板负责,对其他人和颜悦色一点就好,不必过分的逢迎。毕竟,如果连你的老板都保不住自己了,你更不可能会是那些人的对手;你所要做的就是绝对的支持你的老板。当然,有意见可以提,但一定要在两人单独的场合;而且,老板就是老板,提意见也要用请教的口气。中国古代有句话说的好,„君辱臣死‟;没有这种觉悟,你就永远不会和老板站在同一条战线,成为老板的亲信。

这里,还隐含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你只有一个老板,绝对不要„越级汇报‟。不管你的叛逆精神多强,你的人权平等意识多强,除非你打算和老板对着干了,不然,不要做这种„以卵击石‟的事情。

这有三种结果:

你的老板会认为你不尊重他(她)的权威,会对你尽出杀手;

即使你说的对,你老板的老板会怎样认为呢,放在一个天平上,你不会认为„自己‟比„作为自己上位的老板‟还会重要吧,爬上这个位置,有他(她)的功绩、关系,这是你绝对不能比较的,而且在你眼中的大事,可能只是上位者眼中的一个小菜,又怎能影响到你老板的地位呢,两相比较取其轻,于是你被开除了;

除非,你老板的老板就想开他(她),借刀杀人,小题大做,把他开掉,通常这种情况下,收尾的同时会各打五百,于是你也被开了,就算你不被开,新来的老板能允许这样一个潜在的威胁存在吗。

所以,常见的两种处理方法:

„秋后处理‟,就是说积累到一定的量再处理,这也要明确形势,形势比人强,同样一张牌,在不同的时候打出,会产生截然相反的两种效果。

„安然离职‟,笑着和老板讨论辞职的事宜,而且一定要强调都是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绝对与公司的各种制度、处理事情的方法无关,自己对公司的感情很深,如果不是确实有事,是绝对不会离开的,以后去哪还没想好,现在先处理私人问题(比如回家结婚、父母年纪大

了需要照顾、孩子生病需要治疗,等等吧),并要信誓旦旦的说,今后还会回来看大家的。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光棍只打九九不打加一,这样你可以顺利离职,不会受到太多刁难;而且,不会连累平时交往密切的朋友;并且,很多行业说大不大,其实只是那么三五个人的事情,抬头不见低头见,前任老板说你两句坏话传出去,如果不是特别了解事情真相、了解细节、了解他(她)或者你为人的新老板,你的前途就是难免暗淡无光。

---最好不要在本单位处对象。我记得华维当年招人时就说过,公司管理人员以上禁止相互结婚。这是为了避免人事关系过于复杂。要知道,培养一个能干的管理人员,绝对不是几个员工能比的上的,这里面要花费很多明里暗里的培训费用,如果有一天,为了开除他(她),引起其他人员的不满,在背后做点小动作,那你这个老板也不用再当了。挣钱不容易,要你赔钱还不容易吗,你不能赢利,怎么向股东交代,等着炒鱿鱼吧。所以,一般正规的公司遇到这种情况,会两个都开,决不手软。除非你有足够的实力,来保护自己两个;又或者公司不是很正规,只是用来洗黑钱的公司、只是响应党的号召的形象工程(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关系为手段的)、甚至各种机关/事业单位中派系传承。但不论怎样,都至少会带来一点损失,以后你对老板说话必定没有意见,对敌人也不再态度强硬了,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好自己的饭碗。如果真的有哪个人吸引住你的眼球,等换个单位再考虑吧。当然,做为下层的劳动人员,也是一样,只是你所能威胁的人不同罢了。你的存在,给老板带来了威胁,那你就不需要再存在了。

“三讲”里最重要的一条是“讲政治”,在哪里“讲政治”?哪里都逃不了“政治”,在一向被视为商业第一的公司里,其实也有着激烈的政治斗争,我们称它的游戏规则为潜规则。根据我本人在公司近十年的惨痛教训,总结出以下几条,供各位参考:

潜规则1.CEO就是公司的最大股东

公司以维护股东利益为最高原则,但是在公司谁能看见股东,股东的利益只有靠CEO的个人意志来体现。具体说,董事长是股东大会选出来的,代表了大股东的利益。但有时候总经理也是股东的代表,那么董事长和总经理哪个更有实权,就看各人的道行和历史背景了。所以,各位,为了你自己的利益,你必须明白这一点,公司的老板就是公司代表,听老板的,

就是为公司服务,千万不要想当然地为了公司利益,而与老板对着干。他就是你的衣食父母。什么叫尊重资本,就是听老板的话。

潜规则2.老板一定会为公司着想吗?

答案是否定的。老板,任何一个在位的老板,他最关心的还是自己能在这个位子上做多久,为了这个目的,他当然会关心业绩指标和考核,但是保持公司的稳定,是坐牢位置的最重要的基础。如果公司为了业务创新,而预计将出现核心人员的变动,或者冒一些不可确定的风险,进而被底下的副总利用,影响到自己的位置,他会第一个起来反对。当然,他会冠冕堂皇地做这一切,让任何人都觉得他是为了公司长远发展考虑。但他考虑的其实只是自己的长远利益。如果没有长远的预期,那他要做的只是在现有位子上,如何扩大自己和管理层的福利,为自己捞取更多的好处,利用公司为自己捞取更多的人脉关系和社会影响。然后,等公司要对付自己的时候,反过来给公司一刀。

老板想到员工的利益了吗?告诉你吧,从来没有,也不会有,这是小职员的一相情愿的想法。

潜规则3.女老板好还是男老板好?

如果你是女性职员,那么对你来说,最好你的老板是男老板,因为他有一种先天的优越感和同情弱者的心理,不会把你归入有野心之类,反而会对你格外照顾。如果你的老板是女老板,那可说不好了,女人永远在猜疑中,她会让你觉得她最欣赏你,但是到头来你发现自己一无所得。如果你是男性职员,那么对你来说,你的老板如果是男老板,那么一切按照男人的规则办就好了,没什么麻烦的。但如果你的老板是女老板,那你会有一些问题。与她太近,会有人说小话,但是离她太远,她肯定会有想法。如果她还对你有点意思,那你的麻烦就更大了。所以,总的来说,还是男老板更好些.

潜规则4.老板需要的人不一定最有能力

每个老板需要的人,包括两类,一类是能干活的,一类是忠诚于他的,如果只能干活,而看不出对老板多忠诚的人,放心,你一定没有晋升的机会,你的唯一机会就是继续干活,成为老黄牛。如果你只有忠诚而没有很强的业务能力,没关系,你总有一天会上去,因为忠

诚与能力更稀缺。如果你能力太强了,即使你很忠诚,老板也会留一个心眼,谁知道明天你会不会取而代之呢?所以你需要有能力,但不一定有很强的能力,但是对老板一定要忠诚,这是晋升的最快途径。

潜规则5.身为员工,你该对谁负责?

身为员工,你给对谁负责啊,这个问题还难吗?对你的工作负责,对你的直接上司负责不就行了。但这个问题也不那么简单。如果你的直接上司能够决定的你的职务和薪水,那么当然,他就是你的贵人,如果你的直接上司的权利并不能决定你的职务和薪水,那么你要弄明白谁是你的贵人。──-给他留下好印象,远比你加班苦干要有效的多。至于这个贵人,别管他是什么的样的人,让他为你服务是最重要的。庸俗吗?庸俗!正确吗?永远正确。潜规则6.为什么你很能干,却得不到提升?

如果你很能干,好啊,继续干什么去吧。但别怪我为什么不提升你。你干得好,说明你胜任这个位置,既然没有人比你能胜任这个位置,我怎么舍得让你离开呢?

第四篇:职场潜规则

这个社会存在一些潜规则,大部分学校不会教,很多时候你我父母也常没想过这些问题。然而,如果能利用好这些潜规则,你会走得比较顺,取得更大的成绩,否则,可能会处处碰壁,一世坎坷。

如果只是自己碰撞、摸索与理解,其实风险是很高的。若运气不好(如背了债、太早有财务负担、或选了个前景不高的工作)、人生搞不好根本就没翻身机会了。

因此,我想更深入地谈几个新鲜人该知道且思考的职场潜规则。尤其当你离开学校,试了几份工作并终于决定要在一个位置上稳定下来时,你更该好好想想下面几件事。

(文章比较长,且作者是台湾人,语言习惯与我们有些不同,为前途计,建议耐心看完)

一、关于上升趋势VS下降趋势 ............................................... 1

二、关于核心职位VS非核心职位 ........................................... 2

三、关于深度VS广度 ............................................................. 3

四、关于大公司VS小公司 ...................................................... 4

五、关于兴趣VS第二专长 ...................................................... 5

六、关于人多VS人少 ............................................................. 6

一、关于上升趋势VS下降趋势

在你选择一份打算稳定下来的工作前,你可能要思考一下这产业的长期趋势。在一个往上趋势的环境中,你就算没甚么天分与能力,也很容易会跟着水涨船高。这包含几个部分:

1、 比方说产业赚钱时,你能有分红的机会。台湾高科技产业爆红的年代,连当生产线的作业员都有可能致富。但是那些同时期在较不景气的金融与传产公司的同学,可能工作一样努力、一样加班与拼搏,却未必得到相同的回报。

2、再来,产业受到重视,表示会不断有有趣的工作挑战(如新的案子、新品牌、新产线等)。

3、更重要的,当这产业前景看好时,就可能有很多人愿意投资在这领域上。长期而言,这领域的相关职缺会越来越多、同领域的伙伴会增加、新技术也会不断研发出来。只要你能力不差、工作态度好,你长期的选择就会增加。就算目前待的公司有甚么万一,你也还能跳去别处。

但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产业是在你就业时已经过了颠峰,你可能就得要小心思考一下。思考一下这产业的荣景还能延续多久?因为35岁之前的你,若决心要在一个产业中长期待下来,你很可能会在那边继续做30年以上。如果待下来后的第五年或第十年这产业开始走下坡,那就尴尬了:要换不一定容易,待着又越来越没有竞争优势,就可能掉入负螺旋回馈了。

尤其当产业走下坡时,自己的状态通常也可能跟着往下溜。公司可能获利不如以往、公司可能缩编、公司可能缺少动能、整体产业的相关公司也可能减少。就算这些缩编没打到自己,工作Loading最少可能增加、成就感也可能下降、薪资提升率降低、甚至因为组织变小而更难升迁,这些都是可预见的。 所以在你在一份工作上稳定下来前,产业前景恐怕是你优先要思考的问题。

1 / 4

二、关于核心职位VS非核心职位

核心职位指的是在一间公司里,对营运(及营收)有直接帮助的位置。因为就算使用同样技能的职缺,在不同公司里头,都有可能因为是否处在核心位置而影响其权力大小、重视程度、加薪率、以及升迁的畅通度。

比方说,一间以接案为主的公司。PM主要是接触客户,所以你若能把客户搞得服服贴贴,每次案子都能带钱回来,老板就可能授予你较高的权限、你有较高的说话分量、资源取得会较容易、你也可能在公司中升到较高的位置。

但若你在另一个非专案导向的公司。虽然明义上是PM,但其实可能只是帮忙写计画书、做些文书支援、整合其他部门、或甚至只是带些如帮公司安排员工旅游这类案子。做这些,你就很难在组织中取得强大的支援力量、很难接触目前工作以外的事情、很难被高层主管注意。升迁的空间与机会也自然将小的多。

当然,你若只是想找个安稳的位置待着,35岁前你待在非核心的位置上,看似差异不大、薪水可能也不坏。可是就「长期的竞争力」而言,你会比另一个在核心职位的PM差的多。你的眼界与经验很可能都会越来越不如另一个待在核心职位上的人。一旦过了35岁,对方进入管理圈、而你还在做一样事情时,差异就会一年比一年增加了!这是因为非核心职位的部门,升迁空间通常是很有限的。

任何公司中,90%的有影响力的高阶职位,一定是「核心部门」的人升上去的。举例而言,一间做硬体的公司,CEO背景大概不脱业务、工程、设计研发等背景出身。你几乎不太会看到CEO是MIS、行政管理、采购、人事出来当的。至于一间贸易公司,高阶经理人可能多是业务出身;学PM的在那可能就没甚么用武之处。

PM的职涯如果对某些人太难想像,那我举个更通俗的,如「设计」好了。同样学校毕业的设计人才,去设计公司的一位,可能一开始薪水略低,可是能接触的层面广、周围同样技能的人也多,有机会不断成

2 / 4 长。而且设计是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他若在设计公司待个十年二十年,有可能当上总监、甚至公司CEO。反过来说,若设计科系毕业却找个工厂去当网站美工的。则有可能一开始的薪水较高,但整个单位可能就只有一个人会用Photoshop,也只有他会有兴趣关注设计圈的事情。更重要的事情是,在那边做个五年十年,别说CEO了、甚至根本不可能捞到甚么管理职缺。

这就是核心职位与非核心职位上升空间的差异了。

三、关于深度VS广度

当然,没人说你一定要在同一产业待一辈子。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你可能就得考虑一下我这篇接下来要提到的几件事。

首先请思考深度与广度这件事。

深度能让你在一个职位上扎根、往上爬、并拥有安稳感。但缺点在于,长期而言,你往其他领域(甚至同公司其他职位)的切换弹性会缩限。

这点相较于前面谈到的两点,我倒可以给年轻的朋友一个大原则。就是在当你在一份工作上稳定下来后,请最少花三年的时间在那位置上扎根(就是先有深度)。比方说提升该领域所需要的技术与学识技能、多认识那领域的人、认真投入并给别人一个正面与积极的形象。 深度通常是你第一次升迁的关键。

但当你开始当一个小主管后,可能就得开始广度的训练(尤其是管理知识)。比方说学习专案管理、流程设计、了解经营工具、提升沟通能力、强化横向业务的认识。你是设计部门、就试着往前去了解SaleorPre-sale;往后则去了解工程部门。你是工程部门、就试着往前了解设计部门、采购部门;往后就去试着了解QA、QC或是客服的部门。行有余力,继续了解财务、法务、总务、人事对你掌握一个组织运作的能力是绝对有帮助的。

如果你能在35岁前培养这些经验、能选到一个上升趋势的产业、又能处在一个核心职位上,你就有可

3 / 4 能比几乎一半的同学更有竞争力了。

至于过了35岁,你则可以思考到底要参加哪一个量级的比赛。必要时,也可以调换到不同部门(或公司)来做尝试。毕竟有时候,随着时间演变,原本自己的部门变成了非核心部门,这时候手上的资源也少了。这时候赶快跳去另一个部门、公司、甚至产业,恐怕也就是不得不为的行动了。

职位转换虽然想像起来难度似乎很高,但某些位置「社会意识」会低估转职的难度,并在机会上提供不同的差异。比方说,有十年经验的资深工程师要转业务,虽然实际上是很难的;但一般人会觉得应该有可能,公司也通常会愿意给你这机会。但十年经验的业务要转去技术部门,一般人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有那能力,公司也未必敢给。所以选择一个弹性大的进入点,始终是非常关键也重要的一件事!(像我自己当年就是先当工程师,后来则开始当Pre-sale的)

另一个要提醒的是,别太早提升广度。如果一只脚没站稳,却有太多不同工作的经验时,往往会造成后面工作的妨害。一个简单的测试:若到30岁以后,履历表拿出来还没有办法勾划出一个「有一贯性」的发展路径时,你将会让自己只剩下自行创业一条路。

四、关于大公司VS小公司

另一个新鲜人该思考的是你想为自己累积甚么东西。

大公司提供了某种虚幻式的生涯保障,好像能有组织的学习与成长。但实际上大公司分工很细,有可能你进去三年了,做的事情只是一个无聊的小事情(如不断帮新人加保;或是不断帮新人装电脑)。若你没有太大的工作野心,找个在上升趋势的大公司,做些简单的小事,机会就只能一股脑的赌在经济产业未来的荣景上。唔,我也不会说这不好,毕竟确实很多人采取这策略。

唯一的问题,只在于35岁后,这选择的风险有可能越来越高-如果产业没有爆发力、自己又还是只当个小职员时,突破的机率就越来越小。毕竟大公司有能力的人多,卡位激烈、升迁并不易。

小公司则因为人少,所以若你有能力,其实很容易出头。你若真有能力,六个月到一年内就有可能掌

4 / 4 握到足够的资源。像我每次跟来找我抱怨工作的年轻朋友都会建议,你若真觉得自己能力被埋没,就去小公司试试看。如果一年内一样没能出头,那保证就不是没有伯乐的问题了。

小公司因为人少,所以有可能甚么事情都得自己来。要找个包商,从询价电话开始就得自己打、提需求也是自己、甚至写合约看合约也是你自己、执行时监工怕也是自己、甚至最后厂商要请款、跟会计连络怕也得是你自己(这其实不就是PM了吗?所以小公司主管更该学专案管理)。但好处在于,你若自己愿意学,常常一下子就能把整件事情从头到尾都摸过,个人成长性绝对较高。而且你若办事能力强,一下子学会且能办得服服贴贴,老闆一定重用你。所以如果你真有能力,半年到一年左右必然就能出头。 另外一个间接好处是,小公司出身的、真做出点成绩,你能继续待着、能创业、也能去大公司。但大公司若待到40岁之后的,几乎会没办法去小公司了。因为很多基础的事情别人都帮忙你处理妥当了,一旦出去会发现甚么都要自己来。可是这时候你不可能真的还自己去做所有这些杂事(也很难重头学起),工作成果就会落差很大。我自己看过好几个大公司抱着光环出来小公司当高阶主管或是带个案子的,几乎结果都不太好。

五、关于兴趣VS第二专长

再来我要提醒,年轻人不要用兴趣来决定自己的工作。因为你最有兴趣的,未必是客观上最有长期发展的一个产业领域。你可能投入很多心血,可是社会并不给你任何回报。这一方面在经济上打击了自己,另一方面也消磨了自己对兴趣的那份感情。

能的话,尽量把自己的第二擅长的能力当成选工作的优先考量。第二专长虽然未必是我们最喜欢的;但这最少能在经济上带来回报。而带来回报后,拿收入继续滋养我们的兴趣,其实是风险最小的一条路。你一方面提升第二专长的竞争力,也透过这样子继续滋养你的第一专长。万一你这第二专长的选择不成功,你还能退一步继续用你的兴趣与热情,去开拓另一条路。这也是增加自己弹性的一种做法。这也是一种人生层面的风险管理!

5 / 4

六、关于人多VS人少

上面给的建议,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既有规则上的出牌原则。但我始终相信,你走在人多的地方,其实就已经很难在地上捡到黄金了。找一条能累积深度、有前景、培养自己多方能力的路,恐怕才是下一时代胜负的关键。

当然,听我这样讲,有人可能质疑,这选择有这么好找吗?

我的感觉是,时代是一直轮替的。当过去10年大家都一窝蜂来读大学研究所时,专业技术性的人才其实已经越来越缺乏。像最近一些被广泛报导成功的人、如吴宝春、牛尔、九把刀、或昨天Bryan在FB粉丝团分享的三星主厨等这类人,做的并非是甚么了不起的高深知识。都是你我愿意去学也做得到的事情。

只是他们选择一个跟别人略为不同的路、尝试一个不同于传统的运作模式、加上认真、投入、以及付诸时间,最后就成为一个顶端的星星。

我不觉得现在社会比之前更难混。我相信这社会还是会对愿意投入的人提供充分的养分。唯一只在于,你想怎么样去争取。但肯定的事情是,若你只是想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你就很难突然跑到前头去。给自己正面观点,并尝试不一样的路线,恐怕才是年轻人应该尝试的路。 结论:

环顾四周,有人混的好、有人混的差。我要提醒的是,不要极端地把别人混的好与坏都归咎于运气;但同样的,也不用消极的认为是因为别人天赋比我们好。

选择的路线其实一样重要。因为有些路线真的比较好走,你能取得较大的成绩;顺风的路、不用用力划桨也能一帆风顺,是所谓事半功倍。但有些路真的崎岖的多,你很难取得胜利所需的资源;逆风行驶、用力划船都可能翻船到转,是所谓的事倍功半。

而到底甚么策略适合自己?其实是年轻人应该在毕业后的三年内,好好思考,并付诸实行的!

6 / 4

第五篇:潜规则

世上有一些你我都知道的规则,人们却喜欢叫这些规则为“潜规则”。为什么叫“潜规则”呢?因为这是浮不出水面的,见不了光的,是潜在的。那为什么你我都心知肚明呢?因为不知道的话,就没法在这社会上混了。医院里,如果你要动手术,就得给医生送红包。为啥呀?又不是过年过节的,送啥红包?要是你真这样问的话,肯定会有人说你“傻冒儿”。要是你不识趣,不送去的话,就等着受罪吧。可别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呀。所以,很多人是咬咬牙,送了。

官场上,潜规则更是横行无忌。不管大官小官,都知道要给自己的上级意思意思。所谓的“意思意思”,也不过是上高级酒店吃顿饭,送点进口货,再给上司的银行帐户里充点钱。这样,就可以在自己的位子上坐得稳稳当当的,说不好还会被提拔呢!那些官儿可不在乎这点钱,这些“意思”还不及别人送他的礼物的十分之一呢,再说了,花点钱,保住位,还担心以后不会财源广进?如果你自诩“清正廉洁”,上任几天,上级见你没动静,得,你就等着下台吧,自会有“懂事”的“人才”来顶替你。

哪儿没有潜规则呢?就连学校也不例外。

上一篇:幼童观后感范文下一篇:样子大讨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