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2024-05-05

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精选六篇)

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篇1

长安乡经济运行健康平稳、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同时,协调各方的政治核心作用,主动适应新常态、在突破困境中实现经济回升向好,积极顺应新期待、在保障民生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准确研判新形势,紧紧围绕 “蔬菜富民、项目强乡”的发展目标,抓经济、调产业、创平安、促和谐,不断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稳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培优做强二三产业,逐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全乡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势头。 2014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6.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26元。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为认真贯彻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挖掘我乡经济进入新常态下的增长潜力, 经我乡领导调查研究,结合我乡的实际,深入挖掘我乡培育经济增长点具体措施。

一、创新基本思路,开拓富民强乡之路

适应新常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 “ 蔬菜富民 、 项目强乡、党建聚力”三大发展战略,围绕农民增收“一个中心 ” , 走好 “ 六条路子 ” , 把我乡建成为名优果蔬之乡、项目聚集之乡、商贸发达之乡、环境秀美之乡、和谐平安之乡、文化繁荣之乡、党群联心之乡。

拓宽经济发展领域,培育发展经济新的增长点。计划新增改扩建设施农业500亩;积极争取引进项目3个,落实国家无偿资金300万元;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增长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9%,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二、抢抓机遇,铺就城镇化建设之路

全乡要围绕城市规划总目标, 抢抓“城中村”改造、新农村建设重大机遇,把城镇化建设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突破发展瓶颈,进一步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全力打造配套齐全、设施完善、服务到位的现代化、城镇化新长安。

一是围绕城乡规划,做好征地拆迁。认清发展形势,成立征地拆迁领导小组,积极配合区委、 政府完成祁连路等征地拆迁建设工作。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原则,整合有利发展的各种资源,不断完善河满、前进、 八一、南关等城郊四村“城中村” 改造建设,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增强城乡辐射带动功能,将城中村的发展融入到城市发展之中。

二是围绕集镇建设,抓好美化亮化。以“撤乡建镇”为抓手,积极抢抓集镇改造、农村公路建设、 水利建等方面的政策机遇,全面改善集镇什字面貌及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卫生城乡建设,以乡村卫生环境集中整治为总抓手,扎实有效的推进乡村面貌改善。深入开展 “千村美丽、万村整洁”达标创建活动,加快乡村环卫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建设,实现乡村环卫管理工作一体化。彻底解决主要公共场所、重点道路沿线、标志性区域的脏、乱、差问题,努力做到卫生整治有经费、有人员、有设施,实现“水清、地绿、天蓝、 村美”的人居环境。

三是围绕“四化”示范目标, 抓好新农村建设。2015年,继续围绕发展抓项目,实行项目建设领导挂项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力度,按照“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要求,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新型城镇化规划为引领,不断丰富“四化”新农村建设内涵,以农村小康住宅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 按照“栽花栽树抓亮化”的总体思路,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大力争取项目支持,完成新建的小康住宅小区及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建设。要逐步探索“社区化、集体化”物业管理新模式,进一步优化物业管理环境、加强宣传教育,增强诚信意识,树立共管互治、科学合理、适合新农村住宅小区特点的规章制度,保障小区物业管理各项事务健康发展。

三、立足优势,拓宽农业产业化之路

全乡要坚定不移的实施产业强乡战略,把农业产业和畜牧产业建设作为推进城乡化、加快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按照“现代农业抓设施,设施蔬菜上规模,规模建设拓市场”的发展思路,以“市场广、 特色亮、管理精、品种优”为目标,重点在发展方向、品种筛选、 管理模式上下功夫,逐步拓宽市场和流通渠道,把农业增长的重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要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加大蔬菜生产扶持力度,做强做大蔬菜特色产业,切实提高蔬菜种植水平和经济效益。扩大蔬菜种植规模,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 2015年重点完善现有的万家墩、头号、洪信、二闸等村设施蔬菜点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集资金,整合捆绑项目,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稳住”高原夏菜市场为基础,做强反季节蔬菜、休闲采摘产业,加强与外地交流学习,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加强菜农培训,计划完成培训4600人次。树立品牌意识,以质量求效益,进一步优化资源,大力发展高原夏菜和反季节精品蔬菜,计划申请无公害蔬菜认证20个,无公害蔬菜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50%以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恒温库、蔬菜市场、脱水蔬菜厂建设力度,打造精品、优质、特色为主线的蔬菜生产基地, 培育发展现代化多功能专业合作社,带动全乡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要健全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鼓励扶持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产品采后处理、贮藏和深加工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提升产品档次,延长产业链条,争创产业品牌。积极发挥和利用现有农产品营销大户的窗口作用,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蔬菜专业协会和蔬菜种植人才队伍,积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参与设施蔬菜产品流通服务,提高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培育绿色品牌,建立农药残留检测站,对蔬菜农药残留实施全程跟踪检测,力争一批产品申报并获得认证,不断提高蔬菜商品率。

三是要培育扶持草畜新兴产业。按照“发展壮大牛产业,积极培育羊产业,稳定发展猪鸡产业” 和“抓大户、建小区、树典型、带群体”的思路,抢抓全区畜牧产业园区机遇政策,采取政策驱动、龙头带动、市场拉动、农户联动的办法,积极发展畜牧产业。鼓励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品种引进、标准养殖、高产高效方面下功夫,使畜牧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又一大支柱产业。同时,要逐步完善市场交易体系建设,依托南关活畜交易、屠宰加工市场,培育一批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收购、育肥、 贩运为主体的经纪人和运销大户能人队伍带动市场发展。要结合消防安全柴草整治工作,倡导群众加大秸杆青贮氨化,提高秸秆利用率和科学喂养水平。大力推进暖棚养殖等先进饲养技术,全面提升标准化、专业化养殖水平,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牧业主导产业。

四、发展劳务,走好第三产业增收之路

劳务输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现象,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铁秆庄稼”。2015年,全乡要切实把发展劳务经济, 加快农村劳动力输转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服务,落实责任,完善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重点强化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宣传教育工作。以克服群众怕出门、政府怕组织为切入点,依托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发展劳务经济的意义和作用,宣传“能人带动”、劳务输转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发挥能人效应和“先富带后富”作用,营造 “外出打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 的舆论氛围。

二是强化输出输转工作。加大政府对劳动力输转导向作用,使全乡劳动力逐步由兼顾型、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型转变。立足实际,以就地输转为主,努力扩大输出的规模和数量,力争年内就地转移劳动力6000人次,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引导城郊农民向“脱产型”农民转变,推广 “土地流转”新模式,将劳务耕种或耕种效益不好的农户土地流转集中, 开辟脱产劳务输出。引导群众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适应发展潮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就业、创业, 寻求发展。

三是强化培训。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发布和宣传,让农户及时掌握劳务市场形势,为劳务输出对象提供求职登记、外出指导、培训申请、技能鉴定、维权申请、政策咨询等服务, 积极引导富余劳力外出创业。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大力开展“订单式”、合作式、委托式培训。计划年内培训5000人次,努力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工作能力和就业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帮助他们落实劳动保护、工资发放,协调处理劳务纠纷,提供咨询和援助,关心解决务工人员切身利益问题,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总之,在现在的经济发展的形式下,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下阶段性特征,清醒看到我乡经济增长呈现出由中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化的趋势,要准确把握工作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重点放在“五个着力”,1着力推进改革攻坚,2着力强化创新驱动,3着力加强风险防控,4着力抓好扶贫开发,5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奋力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篇2

主题活动的工作意见

当前,经济增速换挡步入新常态,“培育新的增长点 主动适应新常态”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金融转型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浙江银行业“提升信用品质 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一以贯之地抓好落实,积极巩固和深化上年主题活动成果。

一、充分认识新常态下培育新增长点的战略意义

(一)培育新的增长点是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也随之从传统增长点向新的增长点转变。浙江经济如何再造发展新优势关键在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培育新的增长点是浙江银行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网络化进程加快,新兴金融业态不断涌现,金融脱媒、技术脱媒、跨业跨界竞争快速演进,银行业“藩篱”已被打破,既有市场受到侵蚀日益严重,传统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式面临严峻挑战。浙江银行业如何在大调整、大变革中把握机遇,赢得新一轮发展先机,重新擦亮“浙银品牌”,迫切需要新的增长点。

(三)培育新的增长点是应对“两链”风险影响的重要突破口。经受了本轮“两链”风险冲击,银行业传统的粗放低质企业客户较大范围破产倒闭或重组,落后产业淘汰后新的产业补位尚需时日;与此同时,银行业自身也背负了较为沉重的不良包袱,亟待化解。如何以时间换空间,实现平稳过渡,亟需培育新的增长点。

(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银行业自身增长点的培育具有高度统一性。培育新的增长点不仅要求银行业自身转变发展方式,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源泉,也要求银行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促进经济新增长点的培育,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培育新的增长点是打好浙江经济金融转型升级“组合拳”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手段。

二、立足浙江,突出重点,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一)积极支持国家战略实施。一是及时对接与浙江密切相关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构建,搭建金融服务平台,研究制定针对性金融服务方案和措施。二是深化推进支持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以及舟山群岛新区“四大国家战略”实施。三是积极探索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主动对接支持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民营绿色石化基地、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义乌国际

邮件互换局和国际邮件交换站建设。

(二)全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三改一拆”等一系列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战略举措,积极支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重点:一是强化金融要素保障。继续落实有扶有控的差别化信贷政策,积极发展绿色信贷,做深做透“生态金融”。二是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突出加强对制造业综合金融服务,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加大对企业技改、传统制造业升级的有效投入,有力促进浙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三是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紧紧抓住打造浙江信息经济升级版机遇,充分运用网络金融、银团贷款、并购贷款、直融工具等多种手段,积极研发适合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新兴组织的金融产品服务,有力支持全省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级产业发展。

(三)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一是全面打造浙江“支农支小”升级版。进一步落实差异化监管政策,努力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水平,力争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客户新增高于上年;推进服务模式、还款方式和贷款方式创新,在产品创新数量、贷款金额上有更大提高,适用客户范围上更多突破;进一步完善小微金融服务独立核算、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小微金融服务积极性。持续深化“三农”金融服务,努力实现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全面推广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大力支持现代农业产业

发展;扩大微贷技术运用,拓宽抵质押物范围,探索担保新方式;持续推进“村村通”工程,进一步完善“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服务体系。二是有效激发消费金融需求。稳步发展住房、汽车、旅游等消费金融,大力推进消费信贷,改进特殊群体金融服务,为居民提供更多便利,促进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继承和弘扬“枫桥经验”,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加强消费者金融知识宣传普及。三是不断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通过管理创新、技术投入、缩短融资链条等手段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规定,杜绝违规收费、不合理收费;鼓励减利让费,与企业共渡难关,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三、自我革新,强身健体,激发银行业发展新动力

当前,银行业面临的经济金融生态环境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银行业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不转型没出路,谁先转谁主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向“战略转型、机制转换、管理转精、创新转质、结构转优、文化归源”(即“五转一归”)要增长、要效益,积极培育符合自身发展新的增长点,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争做最有价值的银行。

(一)加快战略转型,形成发展新格局。一是要有系统观念和全局思维,放眼全球全国,跳出金融看经济,把握金融业发展分化与融合大趋势,注重前瞻性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加快战略转型步伐。二是要有正确的发展观和业绩观,从“讲增速”向“讲转速”转变,从“讲数量”向“讲质量”转变,从“讲占比”向“讲战略”转变,做到规模、质量、效益、品牌有机统一,做强做精。三是要有法治意识和底线思维,对法律底线、合规底线有敬畏感,对市场秩序维护有责任心和担当力。四是要加强调查研究,精准定位、错位竞争,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和区域特点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五是要以问题为导向,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谋求发展,完善自我纠偏机制,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二)转换经营机制,激发发展新活力。一是突出考核科学性和合理性建设,彻底摒弃“旧常态”下业绩指标“只增不减、只上不下”的惯性思维,完善绩效考评与薪酬挂钩机制,实现绩效薪酬支付与风险暴露期相匹配,防止激励过度和约束不足。二是继续推广企业授信总额联合管理机制试点,争取各方理解和支持,稳步扩大实施企业范围,严格规范异地授信行为,大力推进银团贷款模式,从根子上解决过度授信、多头授信问题。三是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加强集团协作和战略合作,强化部门、条线协同,优化业务流程,促进“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积极适应金融综合化发展趋势。四是完善中小法人机构同业业务专营部门经营管理,探索建立符合自身业务特点的专营部门,实现业务合理集成,条件成熟银行探索信用卡、理财、私人银行等业务板块子公司改革试点,实现法人独立经营,控制经营风险。五是完善中小法人

机构公司治理,加快形成更具市场化的管理和决策机制,强化董监事及高管履职,努力向现代公司治理转型升级。

(三)强化精细管理,提升发展新效能。一是把握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契机,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加大信息科技投入,积极打造数字化金融平台和渠道建设,延伸虚拟经营空间,加快物理网点转型,提高管理智能化水平。二是加强客户分层、分群、分级管理,注重基础客户开发和维护,积极培育目标客户群,提供“一站式、一条龙、一整套”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从做业务向做客户转变,提高客户粘性,与客户共成长。三是创新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完善定价机制,构建精细化净利差管理体系,探索资产负债多元化和组合配置,发挥资产负债管理作为盈利性风险管理工具的作用,增强主动负债管理能力。四是以资本管理为核心,强化资本约束和经济资本管理,积极推进新资本协议落地实施,提升风险资产扩张与资本协调发展的跟踪、评估和自我调整能力。五是以完善管理架构、健全制度体系、优化业务流程、强化科学激励、顺畅传导机制等为抓手,建立一套与自身规模、业务特色、风险特点相适应的内控管理体系,夯实管理基础。

(四)提高创新质效,谋求发展新驱动。一是强化创新基础建设,设立创新委员会或创新管理组织,完善创新工作机制和配套制度,建立全周期管理流程,加强创新需求、计划、授权管理及合规、风险控制,统筹协调和组织推进创新

工作。二是转变创新方式,从客户需求、市场需求出发,抓住客户痛点、痒点,实现创新“以自我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指标完成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监管套利型”向“合规稳健型”转变。三是注重个性化、多元化金融服务方案设计,提升服务便捷性,提高客户体验,打造系列“拳头”产品,注重产品组合运用管理,形成“爱产品、用好产品”良好氛围。四是积极探索创新领域,在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隔离前提下,稳妥发展财富管理、资产托管等高附加值业务,拓宽收入来源;通过金融债、大额存单、要约交易等多种手段筹集资金,提升主动负债管理能力。五是前移端口,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内嵌到业务产品创新之中,充分利用好金融消费者投诉和意见反馈宝贵资源,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品质。

(五)优化业务结构,拓展发展新空间。一是积极运用核销、市场化转让等方式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积极探索借助资产证券化、资产流转等新手段化解不良贷款,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二是积极借助互联网思维和金融技术,更多依托平台、渠道和系统支撑,吸收“终端、零售、碎片化”储蓄存款和结算资金,降低筹资成本,优化负债结构。三是积极发展抗经济周期性相对较强的零售业务,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设定考核指标,促进对公、对私业务协调发展。四是积极优化和调整信贷行业结构、客户结构、期限结构、担保结构,合理匹配表内表外资产,合理把控信贷投放,有效防范

系统性和集中度风险。五是积极发展“资本消耗低、客户需求大”的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从重资产、重资本向轻资产、轻资本经营模式转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业务特点,创新直接融资模式,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六)回归本源文化,实现发展新平衡。一是制订信用文化建设计划方案和措施,结合日常经营管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的各类宣传教育活动;联合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持续开展企业家风险教育,引导企业理性投资,回归实业。二是强化“风控出产能、合规出效益”理念,完善风险管理架构、授权管理和系统建设,制定合规、风险“底线清单”,强化刚性约束。三是提升合规、风险部门地位和作用,探索合规条线垂直管理,完善人员交流机制,加大合规、风险条线与业务条线人员交流力度。四是结合“两加强、两遏制”专项行动,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举一反三,避免同质同类违规经营和违法犯罪行为重复发生;突出加强员工行为管理,强化制度约束,常态化、全方位地推进监管政策落地行动。五是持续落实好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三性、三铁、三查”以及前中后台“三分离”要求。

四、监管推进

各级银监部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抓好落实,确保成效。

一要细化活动方案措施。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逐条细化

活动方案,制定行动计划和推进措施,明确时间表和任务表。并将主题活动纳入本单位工作重点,与日常经营管理有机结合,全员发动,全力推进。

二要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各级银监部门要将主题活动要求纳入日常监管,全程跟踪督导,并将督查情况作为监管评价的重要内容和各类考评重要依据。开展专题调研,及时掌握新情况新问题,采取针对性指导意见和监管措施。

三要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联动对接,创造良好外部条件。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适时召开现场会、推进会,树典型、立标杆,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各级银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积极有为。

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篇3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要达到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目标。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达到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那么,10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取得了哪些成就?当前,我国信息产业处于怎样的运行状态?如何看待当前信息产业形势,下一步如何发展?

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肩负监测分析工业、通信业日常运行,分析国内外工业、通信业形势,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等相关工作的运行监测协调局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为此,《经济》记者专访了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高素梅。

《经济》:回顾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信息产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素梅: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从1.3万亿元增至7.5万亿元,年均增速21.4%;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从920亿美元增至6612亿美元,年均增速24.5%;计算机、手机、彩电等主要产品产量年均增速分别达32.0%、28.5%和10.1%,均占全球总产量的40%以上,居世界第一,电子信息制造大国的地位日益突出。信息技术和产品在机械、航空、建材、石化、钢铁、煤炭、纺织、制药、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应用更加深入。

相比2002年全国软件业务收入1100亿元的规模,2011年的产业规模增长了16倍多,年均增速达到36.8%,从业人员从59万人增长到400多万人。当前,我国软件产业规模已达到1.84万亿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2008~2011年产业规模增速均在25%以上,2011年增速达32.4%。

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我国已有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11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21个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产业发展中心区。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软件业务收入15008亿元,占全国软件业务收入大半。

《经济》:在当前下行压力较大、困难增多的情况下,十八大对信息产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高素梅:要认真贯彻中央“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防止强制上行和过快下行两种风险,使经济处在一个适度增长的区间,并为下一步转方式争取有利条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我们必须深刻把握“四化”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加强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信息技术产业是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基础和纽带,对其作用的误判、对其支持的乏力,将导致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难以摆脱引进、跟随的被动局面,实现超越和领跑更是难以如愿。

要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部署。我国信息产业大而不强,必须在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上下功夫,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具体做法有:一是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市场需求与市场趋势,围绕平板电脑、智能电视、智能手机等新型终端产品发展,积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以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家庭、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产业为依托,以重大工程应用为带动,着力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新增长点。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构建自主可控创新体系。抓好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加大对高性能集成电路、高端服务器等关键领域重大项目支持力度;提升核心基础材料、关键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的能力和水平,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可控创新体系。

《经济》: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一波三折,导致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那么,在此背景下,我国信息产业整体运行态势是?

高素梅:“十二五”以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为主动参与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提供了强劲动力;我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总体来说,我国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整体仍未摆脱持续放缓态势,部分行业企稳向好。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今年1-9月,软件产业继续保持高位增长,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8%,比电子信息制造业高16个百分点,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达22.2%,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电信业保持平稳发展,电信业务总量增速连续3个月在12%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

转型升级带动效应显现,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融合发展推动电子基础、通信以及专用设备等领域快速增长,今年1-9月,分别增长13.6%、16.8%和18.3%,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7、6.9和8.4个百分点。宽带普及提速工程进展顺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内资企业发展良好。今年1-9月,内资企业实现销售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17.5%和17.9%,分别高于外商投资企业9个和12个百分点。

中、西部地区增速回调,东部地区发展趋缓。今年1-9月,中、西部地区实现销售产值同比增长30.2%和40.0%,分别比年初回落了3.8和19.2个百分点。

《经济》:在您看来,信息产业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是?

高素梅:今年9月,我局和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12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上半年报告》,电子信息产业外向度高,稳出口和调结构不可偏废,稳定出口和促进内外需市场结构调整仍将是“十二五”时期两大工作重点。

今年以来,中央要求把工作的着力点继续放在调结构、转方式上,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为“稳增长”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信息产业发展缓中趋稳,全行业产能利用率从年初的不足60%增长到85%,从业人员同比增长0.8%,新订单指数环比增长0.2%,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产业发展后劲显现。

从各行业发展看,家用视听、电子元器件和电子设备领域增幅超过15%,计算机行业受微软W8推出拉动发展预期良好。

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篇4

1 新的消费热点增势强劲

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加快了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对住房、汽车、智能化家电产品、互联网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尤其是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服务消费以及网络购物消费这几个领域的发展最为突显。

1.1 信息消费

据相关估算得知,人们在信息方面的消费到达100亿元以后,将会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信息行业对创造和培育消费需要具有非常大的拉动力,所以人们把信息消费看作经济增长的“倍增器”。目前,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起来,智能手机和智能电视等移动互联网终端在全国各地得到了普及,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都为信息消费制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促进了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和流量消费的快速上涨,信息服务和应用创新逐渐开始活跃起来。在2014年5月政府有关部门的实际调查中得知,移动数据和互联网业务实现的收入同比增长了30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逐渐从娱乐类型的业务转向金融、交通等行业,特别是网络视频、手机支付、手机视频等业务已经发展成为信息服务消费十分重要的增长点。

1.2 绿色消费

近年来,随着人们节能环保理念的不断提升,对健康、环保的意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舌尖上的安全”十分关注,崇尚绿色低碳安全的绿色消费成为了引领生活潮流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环保家居建材原生态农副产品等收到了人们的喜爱,需求量大大增加。以我国环境标志为代表的绿色产品在市场中每年都会超过1 000亿元的消费。据相关调查得知,在2014年前半年,人们对空气净化器的需求量同比增长了66.8%;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量同比增长了2.3倍,这以及超过了去年全年的需求总量。

1.3 服务消费

通过实际研究证明,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3 000美元以后,消费结构朝着享受型过渡的特征就会越来越明显,中高端层面消费的比重也会逐渐扩大,人们用于旅游、文化娱乐等休闲领域的消费会有大副队的增加。而且在2013年的时候,我国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就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此外,随着我国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还促进了其他服务消费的增长,比如:文化、休闲。

1.4 网络购物消费

在我国电子商务技术应用和模式不断地创新和完善的形势下,为移动通信、支付宝以及微信等在线支付手段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目前,网络消费已经得到了我国许多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因此,网络购物和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领域应该成为我国促进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2 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 信息消费成本过高,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具体是指移动数据流量产品的费用过高,约束了人们对信息消费产品的购买。而且在实际销售制度过于落后,信息消费监管体系存在很多缺陷,在网上购物、互联网服务、通信服务方面存在着大量的投诉现象,而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客户信息泄露、电子支付安全等问题经常发生。

2.2 服务消费发展不均衡

具体是指对公共服务的供给量不足,养老服务、社区服务以及健康护理等缺少相关的标准和行业规范,而且社会服务企业的规模大多比较小,在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方面缺少动力,从相关调查中发现,社会服务企业中许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都有待提高。

2.3 绿色产品检查和测量体系存在缺陷

具体是指在对绿色产品的检查与测量过程中缺少国家标准,导致检查和测量不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和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我国绿色产品检查和测量的标准过低,许多没有到达绿色要求的产品充斥在市场中,影响了绿色产品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此外,绿色产品还存在生产成本较高,预期收益得不到保障,以及相关企业的生产动力不足等问题。

2.4 消费信用环境差,基础设置不完善

具体是指我国个人征信体系还存在缺陷,消费信贷产品种类少,且成本较高,目前,除了住房和汽车是按揭贷款之外,很多金额较大的教育、旅游等行业的金融产品发展力度都还需要加强[7]。而且第三方支付平台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现代化的物流体系还处于建设中。

3 针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问题的合理策略

3.1 加强对信息消费潜力的开发

首先,进一步加快宽带网络的发展,落实好“宽带中国”相关战略和“信息惠民”工程,提高宽带运行的速度,促进信息行业和交通、旅游、医疗等消费领域的融合。其次,制定和完善好相关的扶持政策,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法,从而加强对农村居民和中小企业信息消费的支持力度,有效地减少市场中具备公共服务性质的信息产品与服务资费,鼓励人民群众网购和农村电商配送的发展。最后,制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消费环境,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互联网信息安全制度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加强对于一些商业人士和企业通过不法手段谋取自身利益行为的处罚。在这种情况下搭建起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才能够为跨境电子商务的顺利运行提供保障。

3.2 大力发展服务消费

以下几点是针对我国大力发展服务消费的建议:第一,拓展公共服务供给途径,合理地降低进行市场的标准,落实税收减免和投资贴息,激励社会中的资本投入到医疗、教育等领域,从而建立起特色医疗和相关的教育培训机构,对旅游、文化、养老、家政护理等服务消费发展给予适当的支持,尽可能地加快培育一些拉动力比较强的消费增长点。第二,鼓励社区消费发展,鼓励城市建设好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发展市场中的大众化餐饮,利用有效的手段推动价值服务体系的建设进度。第三,提高家政服务等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全国统一的服务业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有关企业可以从社会上聘请综合能力较高的人士来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使从业人员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岗位的责任和义务,也可以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对于从业人员在工作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这样有利于激发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3 引导人们绿色产品的消费

首先,继续落实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拓展在市场中高效照明产品、高效节能家用电器以及高效电动机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的推广范围,在当前以旧换新和惠明补贴等政策的基础上,加强新型环保产品和可再生产品的推广。其次,还应该对绿色产品生产的企业或者是消费者实行恰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创建绿色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扩大市场中绿色消费信贷的品种与规模。最后,组织专业的工作人员对绿色产品标准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从而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绿色产品标准,这样做的目的有利于工作人员对绿色产品的检查和测量,能够有效地避免一些达不到相关标准的假冒绿色产品流通在市场中,还需要建立健全有机绿色食品、绿色采购、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等绿色产品标准体系。

3.4 对消费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以下几点是针对消费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建议:第一,完善商贸流通、宽带网络等消费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网络购物、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领域的发展。第二,制造良好的信用消费环境,结合我国的国情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鼓励市场中商贸服务企业信用融资和发展商业保理。第三,尽可能地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推进物流服务专业化现代化。

结束语

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服务消费以及网络购物消费都是属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不错的选择,但是,在实际培养新经济增长点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处理策略,希望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林,王筱茜.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的路径研究——基于对武汉东湖高新区的调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03:34-39.

[2]李宝会,胡萍.新常态新增长点新引擎——江苏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探索[J].中国统计,2015,02:11-12.

[3]蒙玉玲,彭永芳,初汉芳.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选择和实施路径——以河北省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5,23:105-107.

[4]周小亮.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理论回溯与框架设计[J].学术月刊,2015,09:15-26.

[5]杨子荣,代军勋,葛伟,陶铸.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切换研究——基于区域差异视角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5,06:53-60.

[6]张阿宝.金融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以农业银行为例[J].金融发展评论,2011,01:118-126.

[7]于新东,牛少凤,于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分析、国际比较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16:2-39.

加速互联网应用,培育新的增长点 篇5

在阴霾深重的经济危机中,我国互联网产业如一道亮丽的彩虹点亮天空,勾画出一条逆势上扬的漂亮曲线。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增长了4000万,网民总数达到3.38亿,其中宽带网民数达到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5.5%,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更是增长了32.1%。

从市场规模看,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互联网经济市场规模为202.4亿元,其中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增速突出。而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以互联网、电信业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还对传统行业走出危机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目前,我国工业经济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已经度过最艰难的时期,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的局面逐渐得到确立。但同时,工业经济发展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运行态势还不稳定,行业之间还不平衡,面临的内部、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我们要更加注重推进调整和优化经济,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更加注重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更加注重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信息技术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当前,信息通信技术处于更新换代的重要时期,云计算、软交换网络技术进一步创新,新一代通信技术网络迅速发展,互联网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更担负着更大的使命和挑战——即加快互联网应用,推进互联网和传统产业进行有机结合,发挥互联网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互联网发展的步伐,我们要认真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及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围绕应对金融危机、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质量,提升互联网的普及率,加快互联网向城乡延伸发展,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应用水平。要以新一代网络建设为契机,加大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投资的力度,加快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带动社会相关领域、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3G拉动经济增长、带动产业链发展的作用。政府各部门要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指导,积极营造互联网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第二,要加强业务创新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提升网络的价值。各互联网企业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的协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努力突破关键技术,密切跟踪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加大对下一代互联网、宽带移动无线网络、传感网络和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社会公共性信息服务的发展政府各部门要从政策标准制订、市场监管、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规范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实现广电和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促进IPTV、手机电视等融合型业务的发展。

第三,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上业化的融合,培育新的增长点。推进“两化”融合,是应对危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必须在企业、地区、行业三个层面选准切入点,抓好试点,典型示范,总结推广。在企业层面,要围绕着工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企业科学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的开发、新兴业态的培育等7个环节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能力;在地区层面,要继续推动“两化”融合的试验工作,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特色产业、现代物流的发展这四个切入点,把促进“两化”融合纳入地方的发展规划;在行业层面,要推进行业信息共享,建立行业的信息化评价、评估体系。互联网行业要发挥优势,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支持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推进物流信息化、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为推进“两化”融合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要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积极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我们要深刻认识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方针政策,坚持两手抓,发展和管理并重,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快速发展、中国互联网协会等中介组织,要不断完善自律规范,拓展自律范围,引导督促各类互联网企业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落实网络信息安全责任制,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穷互联之玄妙,化腐朽为神奇。互联网这一人类科技的最大发明创造,正在为传统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涌现出无数经济的新增长点。我们一定要把握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加速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就可以提振经济,开辟新局面,战胜国际金融危机。

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篇6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

2014年6月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深刻指出:“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 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 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 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前几天, 我看了一份材料, 说‘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 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 而且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 ‘机器人革命’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 3D打印、人工智能迅猛发展, 制造机器人的软硬件技术日趋成熟, 成本不断降低, 性能不断提升, 军用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家政服务机器人已经成为现实, 有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已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思维和学习能力。国际上有舆论认为, 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主要制造商和国家纷纷加紧布局, 抢占技术和市场制高点。看到这里, 我就在想, 我国将成为机器人的最大市场, 但我们的技术和制造能力能不能应对这场竞争?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 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这样的新技术新领域还很多, 我们要审时度势、全盘考虑、抓紧谋划、扎实推进。”

2014年7月23日, 李源潮副主席在审阅《欧盟启动了全球最大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报告后批示:“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 可能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进步方向, 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应用空间极其广阔, 市场需求也极其巨大, 中国应组织力量, 以研发为主导、以市场为动力, 积极参与国际关于智能机器人的研发竞争, 争取在研发和应用两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2014年8月8日, 《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 (国发[2014]28号) 中提出:“国家集中力量扶持东北地区做大做强智能机器人、……等产业, 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

著名《经济学人》主编保罗·麦基理 (Paul Markillie) , 于2012年4月在其杂志上载文《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阐明, 新材料技术、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技术、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将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 生产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 集中的大规模流水线制造从此终结, 取而代之的将是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和基于网格的定制化生产, 制造业中的劳动力数量将大幅度降低, 给工业制造带来颠覆性变革。

2013年, 在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布的12项《引领全球经济变革的颠覆性技术》报告中, “先进机器人”被列在第5项。

2011年6月, 美国总统奥巴马为推动“再工业化”战略, 启动了《先进制造合作伙伴” (AMP) 计划》, 主要致力于建设国家安全关键产业的国内制造能力、缩短先进技术从开发到推广应用周期、研制新一代机器人、开发创新型节能制造工艺。2012年2月, 启动了《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 包括工业机器人在内的智能制造技术平台, 以加快智能制造的技术创新。奥巴马再工业化的核心是, 机器人加信息系统, 加智能设备, 形成一种新的以机器人为主的智能制造模式。2013年, 美国发布了机器人发展路线报告, 把机器人与互联网定位于同等重要地位, 并列为美国实现制造业变革、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

2013年7月, 欧盟通过了一个新工业革命决议, 其核心是通过信息技术加上机器人, 再加上一些智能设备, 以改变现在的传统制造模式。2014年6月, 欧盟启动了全球最大的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 (SPARC) , 有200多家公司、1.2万研发人员参与, 应用机器人于制造业、农业、健康、交通、安全和家庭等各领域。欧盟正在推行以西门子为主体的欧盟版工业4.0模式, 其核心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 把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成为一个平台, 从设计、制造到标准形成一套全新的工业体系。德国和瑞士分别拥有世界著名的机器人制造商库卡机器人集团 (KUKA) 和阿西亚·布朗·勃法瑞有限公司 (ABB) 。

日本制定了机器人技术长期发展战略, 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新产业发展战略”中七大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日本通过加快发展协同式机器人、无人化工厂, 提升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日本机器人步入工业领域和普通家庭的同时, 建筑业和农业等领域正在研发新型机器人。日本拥有著名机器人的制造商发那科有限公司 (FANUC) 和安川电机株式会社 (YASKAWA) 。

韩国制定了“智能机器人基本计划”, 2012年10月发布了“机器人未来战略展望2022”, 旨在扩大韩国机器人产业并支持国内机器人企业进军海外市场。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测, 至2025年, 机器人将达到1.7-4.5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

二、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一) 国内机器人市场

据有关机构预测, 中国仅在汽车、电子电气、食品饮料、化工、塑料橡胶、金属制品等六大工业领域, 未来几年就将需求108万-240万台工业机器人, 占工业机器人总需求量的70%左右。仅以20万元/台计, 其产值大约3100亿-6880亿元。

据英国《金融时报》于2014年6月3日报导,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购买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2013年, 工业机器人全球销量的1/5由中国购买, 其购买量首次超过了精通机器人技术的日本。中国大举购买机器人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另据设在德国的行业组织——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 2013年中国购买了36560台工业机器人, 较2012年增加了近60%, 日本购买工业机器人26015台, 排在第三位的美国购买量为23679台。中国当前对机器人的需求增加, 主要是大型跨国制造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车企推动的结果。而管理咨询公司Solidiance的研究显示, 作为全球规模第一的中国汽车行业的机器人需求量, 约占全国机器人总需求量的60%。

据相关产业研究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4年, 中国市场新增工业机器人约4.55万台, 同比增长35.01%。近几年中国机器人市场的增速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未来5年内市场增速有望保持在每年40%以上。

据2014年07月01日《中国经济周刊》和2015年3月2日中国传功网专访报道, 未来30年, 中国机器人市场将至少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

另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 就每万名制造业工人的机器人保有量来说, 韩国为396个, 日本为332个, 德国为273个, 世界平均水平为58个, 而中国只有23个。表明我国机器人应用市场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二) 国产机器人仅占三成

从总体上看, 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在单机及其核心零部件方面仍然落后于德、日、美、韩等先进国家, 国产机器人依然处在行业的低端。仅2013年, 在我国购买并组装的近3.7万台工业机器人中, 外资机器人普遍以6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 几乎垄断了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领域, 占比高达96%;而国产机器人主要还是以3轴和4轴低端机器人为主, 应用领域主要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尤其是, 目前国产机器人企业虽有400多家, 机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接近60家, 但在国内市场上并未占到先机, 机器人产业链分工仍然处于低端的加工制造业。德国KUKA、日本FANUC、瑞士ABB和日本安川四大机器人企业都已进入中国市场, 意大利、美国的机器人及配套企业也已布局中国的主要地区。

2014年9月24日,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金国研究员在采访中表示, 整机和关键器件两者的进口都在70%以上。以一台国产的50公斤级工业机器人为例, 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三者所占的成本分别为35%、14%、13%。这些高性能器件目前主要从日本、美国和欧洲进口, 如精密减速器市场被国外Nabtesco、Harmonic Drive、住友等几个大公司所垄断。2015年3月2日中国传功网专访报道:“国际四大知名机器人品牌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占比高达70%, 而中国本土产的机器人只占到市场份额的三成。”为什么会有7比3的数字差距?源引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的话:“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应用研究比较晚, 几乎是从本世纪才开始, 而那个时候, 国外已经有很多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国经济周刊》源引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题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的介绍, 国内机器人生产企业在总体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仅相当于国外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

三、国内机器人产业的优质资源

我国机器人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经过90年代的原型研制和应用示范阶段, 在本世纪初进入产业化阶段。至今, 不仅拥有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而且涌现出一大批机器人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骨干企业, 成为国产机器人的引领者、中坚力量和优质资源。

(一) 国产机器人科研机构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简称“沈阳自动化所”) , 成立于1958年, 设有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网络化控制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是我国最早开展机器人系统研发和工业化应用的研究机构之一, 在先进制造和智能机器、机器人学应用基础研究、工业机器人产业化、水下智能装备及系统、特种机器人、工业数字化控制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现已成为国内机器人学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科研基地、学术交流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已获得机器人领域21个“国内第一”。其相继研发了机器人可靠性和重复精度测试平台、机器人本体机构优化设计、高性能伺服控制等关键技术, 为工业机器人智能成套装备国产化奠定了基础, 培育了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和“新松”机器人等知名品牌, 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 成立于1956年, 是我国最早的自动化研究机构, 拥有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该所在智能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取得长足的发展, 研发了大型装备机器人自动喷涂系统、多款焊接机器人系统, 以及手术导航机器人、智能医疗机器人、乒乓球机器人、助老机器人等“机器人十三钗”。目前, 该所正深化类人脑工程规划, 探索智能机器人的高度智能化和类人化。2008年, 成立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香港科技大学智能识别联合实验室。2014年, 成立中科院自动化所 (洛阳) 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简称“深圳先进院”) , 于2006年成立, 以应用为导向, 面向现代制造装备领域, 服务国家与区域产业升级, 架构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究与产业化平台, 建有中科院人机智能协同系统重点实验室, 相继开发出一系列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及其相应的核心技术, 如第二代柔软材料爬行机器人属国际首创。该院对珠三角地区新兴工业的形成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成为“中小机器人企业的摇篮”, 如该院支持的莱恩精机 (深圳) 有限公司, 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磁悬浮冲压机器人下线并投入使用。

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简称“重庆智能院”) , 建于2011年, 致力于机器人应用研究, 研发出国内首台3D打印并联机器人。2015年初, 依托该院建设国家机器人检测和评定中心重庆分中心, 选址重庆两江新区机器人产业园, 规划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拟3年建成集“机器人零部件检测、本体、整机、环境测试、系统评定、标准制定、系统解决方案、人才培养、培训”于一体的西部地区国家级第三方机器人检测与评定平台。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创建于1954年, 致力于制造业领域自动化、信息化、集成化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应用研究, 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液压伺服喷漆机器人。

重庆机器人技术研究中心, 建有机器人设计与仿真平台、运动控制系统试验平台、智能视觉公共研究平台、移动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平台, 研发了多款用于工业生产、质量检测的机器人产品。主要成果:高速LED插件机器人、标准件检测机、针剂内微粒灯检机等, 自主研发了6关节串联机器人。

南京机器人研究院, 虽成立于2013年, 却凝聚了一批国内外机器人领域的精英, 设有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系统集成、光学在线测量与检测、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等5个研究所。

(二) 拥有机器人科研机构的重点高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86年成立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 2007年建立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现有中德空间机器人技术联合实验室。该所是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第一台点焊机器人;先后培育了博实自动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海尔哈工大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和博实精密测控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初组建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

上海交通大学, 1979年建立机器人研究室, 1985年发展为上海交大机器人研究所, 是我国最早从事机器人技术研发的专业机构之一, 1992年建成国家863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网点实验室。在机器人学、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优势;1990年, 研制“上海一号机器人”首次用于桑塔纳轿车国产化转向摇臂焊接;1995年, 完成国家863计划的“精密一号”装配机器人。

西安交通大学, 1986年创建西安交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 以国家重点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为依托, 围绕智能化视觉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与实现技术取得丰硕研究成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87年创建北航机器人研究所, 主要从事机械学及机器人技术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先后研究出了仿生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等。

北京理工大学, 在三个国家重点学科和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依托微小型系统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智能机器人研究所。科研成果有:仿人机器人、排爆机器人、抛射机器人、无传感器直流有刷电机驱动器、微小型交流伺服驱动器等。

(三) 国产机器人骨干企业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新松公司”) , 是由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于1999年实施部分转制、以沈阳自动化所为主投资组建的高技术公司, 是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产业化基地”、科技部命名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和原国家计委命名的“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是科技部组建的“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产品涵盖工业机器人、洁净 (真空) 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等五大系列, 创造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史上88项第一, 成为国内机器人产业的领军企业和国内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化基地, 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及沈阳设立五家控股子公司, 在广州设有机器人研究中心, 在济南设有机器人工程中心。形成了以自主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领先产品及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为一体的机器人完整产业链, 并将产业战略提升到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全过程。其产品销往世界15个国家和地区, 被美国通用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列为重点采购目标。移动机器人批量出口, 并占有95%的国内市场份额, 重载双移动机器人系统为世界首创;感应驱动 (非接触供电) 智能移动机器人已下线生产, 位居世界领先水平, 出口到欧洲。有30多款洁净机器人产品投入市场, 大负载真空机械手打破国外垄断为中国品牌赢得一席之地, 20公斤大负载真空机器人技术世界领先。还有自动修井机、折臂抓管机器人, 移动式液压举升油管枕、污油污水自动处理装置机器人, 变电站设备巡检、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等多种服务机器人, 已应用到国民经济诸多领域。2015年4月11日, 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中国自主品牌、新松机器人依靠技术创新, 成为“迈向国际市场的中国机器人的‘领头羊’”, “全球生产机器人品类最全的企业”, “整体实力已经跻身全球机器人企业前列”。

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 (简称“埃斯顿公司”) , 通过不断提升国产部件品质, 大幅降低了机器人整机成本, 其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年销售收入以每年80%的速度递增。埃夫特机器人已被推广到汽车及零部件、家电、电子、光电、钢铁、日化等众多领域。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 (GSK, 简称“广州数控”) , 是国内机器人企业的典型代表之一, 是国内技术领先的专业成套机床数控系统供应商。主营产品有:数控系统、伺服驱动、伺服电机, 数控机床、机床数控化工程, 工业机器人等。

上海沃迪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沃迪装备”) 建于1993年, 承担上海市机器人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多个重大项目, 开发出码垛机器人、拾捡机器人等用于搬运包装领域, 现已发展成为世界机器人自动化搬运包装行业的引领者之一。

以上仅是国产机器人的典型代表, 旨在全面整合我国机器人产业的优质资源, 可显著提升国产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

四、辽宁等省机器人产业的比较研究

早在2003年6月, 《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跨越式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已把机器人技术列为首批10项推广应用技术之一。2014年7月15日, 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撰写了《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与辽宁对策》研究报告。同年8月7日, 李希省长对机器人产业发展和共建创新研究院批示:“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看好, 需要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协同作战”。8月11日, 刘强副省长批示:“沈阳机器人研发平台建设应加大进度”。10月24日, 省政府与中科院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协议, 共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 打造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化研究、产业孵化到技术推广的全链条、贯通式的创新平台。辽宁已在沈抚新城机器人产业基地规划了5平方公里土地, 为引进国内外机器人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和企业资源提供融资保证, 拟建成全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12月10日, 出台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沈阳市暨辽宁省正以沈阳自动化所为依托, 联合中科院自动化所、深圳先进院、合肥物质院等科研院所, 新松公司等高技术企业, 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 共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 开展新一代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军用装备、医疗及康复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及系统等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及系统的研发工作。同时, 以新松公司为核心企业建设沈阳新松机器人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 把沈阳打造成全国最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机器人研发和生产基地。

江苏省于2014年7月, 制订了《江苏省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推进方案》 (征求意见稿) 。江苏省工业机器人专委会作为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行业组织, 积极推进机器人在各行业的深度应用, 促进工业机器人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以埃斯顿公司为全省机器人产业的龙头企业, 以年轻的南京机器人研究院为科技支撑, 拟用3年时间在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内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 成为国内机器人产业的新兴基地之一, 年销售规模达350亿元;再用4年 (到2020年) 建成国家级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和产学研联盟, 将南京建设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先进基地”, 年销售规模达千亿元。

广东省以广州数控为骨干企业, 以深圳先进院为珠三角地区“中小型机器人企业的摇篮”, 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 推进其产业化。

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两级政府于2015年初, 以哈工大为依托, 联合成立“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集团”, 进驻了哈南工业新城, 现已聚集了50家机器人企业, 成为该园区的领头羊, 力求形成从核心零部件生产到外围设备配套的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集群。2015年该省机器人及相关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50亿元。

上海市以上海交大机器人研究所为科技支撑、以上海机器人产业园为依托发展机器人产业, 制定实施了《上海市机器人产业“十二五”规划纲要》, 并将其列为2015年“重中之重”。据2014年7月1日《中国经济周刊》报道, 上海机器人产业园计划建成以机器人为主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集群, 2017年要引进国内外机器人制造相关企业机构600家, 2020年争取达到600亿-800亿元产业规模。

重庆依托重庆机器人研究中心为技术支撑, 在两江新区规划建设一个占地2平方公里的机器人产业园, 目标到2020年, 集聚200家以上企业, 从低端做起, 制造重庆品牌机器人, 实现年产值500亿元;10年后走向世界, 打造千亿元级“机器人之都”。

天津市布局开展工业机器人、警用机器人、安全机器人、矿山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医用微创机器人的研发及产业化。天津机器人产业园坐落在天津市武清区, 规划面积24万平方米, 依托科技产业化中心, 计划5年引进100家企业, 打造成国内知名的集研发生产为一体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山东省正在建设青岛高新区机器人园区, 规划了1000亩土地, 拟3年引进30家机器人企业, 打造北方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至今, 全国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30多个。据现有的地方机器人产业园规划, 到2020年总投资额将超过5000亿元。我国应审时度势、全盘谋划, 借鉴高铁成功经验, 吸取光伏产业教训, 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 实施重点突破, 立足于世界机器人之林。

五、加速辽宁机器人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在辽宁省2015年2月召开的“两会”上,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聚焦发展新支撑, 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新常态下, 着力发展和精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是稳增长调结构的必然选择。”辽宁机器人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技实力、丰厚的产业基础和庞大的市场需求, 可为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支撑, 在新常态下, 加速辽宁机器人产业化, 是精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稳增长调结构的重大战略选择。为此, 具体建议如下。

(一) 做精顶层设计, 建成全国最大、世界一流的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

从全局层面做好做精顶层设计, 在《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基础上, 编制沈阳市暨辽宁省“十三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通过整合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单机、机器人化成套装备等的设计、技术、装备、标准、验证、人才、投入、引智和引资等优质资源, 重点培育国际一流机器人科研机构、国际级机器人企业和国际驰名品牌, 在技术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缩短资金、技术和市场三者之间的距离, 实现“核心技术、品牌经营、企业规模”的三大突破, 力争在国际机器人第一阵营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 育人育企育品牌, 充分发挥沈阳自动化所“中国机器人事业摇篮”作用

沈阳自动化所培育了新松公司等国内机器人骨干企业、技术人才和知名品牌, 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事业的摇篮”, 应充分利用其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检测和评定中心、网络化控制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 充分发挥其机器人学科研基地、学术交流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作用, 从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整机、机器人化装备、智能工厂到推广应用和优良服务, 培育机器人领域优秀人才、骨干企业和优质品牌。

(三) 以“三创”精神, 充分发挥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科技创新源头作用

“三创”, 即集“创造—创新—创业”于一身, 创建国际一流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充分发挥其科技创新源头作用, 打造“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化研究—产业孵化—技术推广”的全链条、贯通式创新平台, 攻克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等关键零部件到整机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为培育国际级机器人企业、加速辽宁机器人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强有力地科技支撑。

(四) 推广“工业4.0”模式, 充分发挥新松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

2013年3月, 德国发布了以“工业4.0”为引领的制造业领先计划, 并上升为德国《创新2020战略》。它是继第一台自动纺织机、第一条流水线和第一个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PLC) 诞生之后, 集成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 构建的一种智能工业模式。2014年, 新松公司借鉴“工业4.0”模式, 建成了用机器人来生产机器人的数字化智能制造工厂, 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存储零配件——工业机械手装配和喷涂——自动化测试等, 应将其智能化生产线推向国内外。充分发挥新松公司的国产机器人领军作用, 抓整机和成套装备, 带动关键零部件和配套设备, 完善机器人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 建全国最大、世界一流机器人产业化基地, 创世界驰名机器人品牌。

(五) 借鉴“创新3.0”生态体系, 建设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学研用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

“创新3.0”生态体系, 是在传统的“创新1.0”企业封闭式创新体系、基于日本“官产学”模式发展至今的“创新2.0”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基础上, 由美欧近期倡导的一种以用户为核心的生态创新体系, 与“工业4.0”模式相融合。建议依托沈阳自动化所, 以新松公司为核心, 以特变电工、华晨、金杯、北方重工、三一重工、黎明、川仪、四联仪表、西飞等重点领域典型用户为中心, 联合中科院自动化所、合肥物质院、宁波工研院、深圳先进院等科研机构, 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 沈阳中科博微公司等高技术企业, 共建沈阳市暨辽宁省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及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形成“创新3.0”生态体系。

(六) 借鉴“创新集群”模式, 创建沈阳新松机器人产业集群

借鉴美国创新集群、德国尖端集群、法国竞争力集群、日本知识集群和韩国创新集群等经验与模式, 结合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以新松公司为核心企业, 创建沈阳新松机器人产业创新集群, 力争2020年内年产值过百亿, 2030年内其核心企业——新松公司的总体技术水平, 达到国际机器人厂商第一阵营德国KUKA公司水平。

(七) 以“应用引领”, 加速传统装备和传统制造模式“双转型”

实施“应用引领”, 走机器人设计制造与开发应用相结合之路, 是提高国产机器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一是提高国产机器人质量、降低成本和优质服务, 提高汽车等传统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开辟量大面广的金属加工、橡胶塑料、陶瓷、食品饮料、电子电器、钢铁和生化制药等行业的应用市场。工信部提出, 2015年, 要选择钢铁、石化、纺织、轻工、电子信息等领域开展智能工厂应用示范, 组织实施流程制造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还明确提出, 要培育打造15到20家标杆智能工厂, 同时, 开发应用一批专用工业机器人。另据辽宁省科技统计中心调查, 在2012年辽宁省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国家级科技计划230个项目中, 应用研究项目仅有26项, 占比11.3%。建议采取科技立项、政策导向、科普展览和政府采购等多种举措扩大机器人的应用领域, 提升市场的需求层次, 引领传统装备向现代智能化装备转型、传统制造模式向智能制造模式转型, 加速辽宁机器人产业化和规模化。

(八) 借鉴“中关村经验”, 激励机器人成果加速转移转化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符合《财政部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进行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试点的通知》 (财教[2011]18号) 和《财政部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开展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收益权管理改革试点的意见》 (财教[2011]127号) 的试点条件, 建议借鉴北京中关村的试点经验, 率先在该所试点示范。对于在辽宁转移转化的机器人相关成果, 按照辽宁省科技厅、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知识产权局等六厅委局《关于印发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意见的通知》 (辽科发[2015]1号) “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专利发明人、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成果转化人员, 可参照财政部、科技部《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的通知》 (财企[2010]8号) 的相关规定, 经有关部门批准, 实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和分红激励。”采取人才倾斜政策, 优先实施特聘研究员计划;参加国家科技成果使用和产权收益改革试点, 加速机器人成果转化。

(九) 加强基础研究, 创造条件适时申请建设国家重大科技设施

2013年10月, 全国人大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 中国基础研究仅占全国研发投资的5%, 而美国这一比例高达18.97%。另据省科技统计中心调查, 在2012年辽宁省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国家级科技计划230个项目中, 基础研究项目仅有23项, 占比10%。鉴于我国已建或正建的50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机器人领域的空白, 要抓住制定“十三五”计划的机遇, 积极创造条件适时申请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如“机器人极限条件实验装置”, 可为开发各种极限条件机器人和机器人化成套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等提供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大科学装置。

(十) 加强交流与合作, 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

上一篇:集中监控系统的实施下一篇:陌生人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