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

2024-05-09

高中学习(精选十篇)

高中学习 篇1

我们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和使命, 更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主战场是在课堂,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 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就越有自觉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时, 我们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景和事物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 让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这样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起着组织教学、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 同时它也能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我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 有效的教学情境不在于形式如何, 而在于它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是否有利于诱发求知欲.那么, 如何创设情境才能更有效呢?

(1) 从实际生活中创设情境, 使情境具有趣味性;

(2) 从问题中创设情境, 使情境具有启发性;

(3) 从错例中创设情境, 使情境具有针对性;

(4) 从悬念中创设情境, 使情境具有引导性;

(5) 从疑惑陷阱中创设情境, 使情境具有主动性.

2.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先导, 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太枯燥、太难懂, 视数学学习为一种苦役, 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学习兴趣是指渴望获得数学知识, 探索数学问题的倾向性.当学生对某门学科知识产生兴趣时, 他们就会长时间地、积极地、主动地去学习.因此, 兴趣对学习成绩的好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 更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要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求知的兴趣, 需要教师自身的影响、启发和引导.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我认为, 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以下几个途径:

(1) 巧设悬念,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 引起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3) 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联系生活生产实践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引起学生兴趣.

(4) 给予成功的满足, 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5) 进行情感交流, 增强学习主动性.

(6) 恰当使用多媒体, 为数学课助力.

二、自主探索, 获取新知

过去我们总是抱怨学生不会动脑, 不会思考, 但是从我们这个角度来想一想, 我们是否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机会, 让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呢?我们倡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数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 在课堂上不应该是我们教师教数学, 而是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一个好的教师不仅仅是把数学内容讲清楚了, 让学生会做题了,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研究数学, 或者和学生们一起做数学;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 接受学生不同的想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试验, 得出结论并证明.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的经验、结论, 才能真正理解并灵活运用.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学好数学.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我们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是一个参与者, 不能让自己成为课堂上的“独裁者”, 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

自主探究过程不一定非得学生独立完成, 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究和思考, 可以分小组讨论, 也可以“一对一”讨论.这样既增加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讨论时, 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 聆听学生的思路、见解, 并及时指导、点拨, 激励学生的主动精神, 让学生始终保持求知欲.采取这种形式不但好学生的思路更加准确、敏捷, 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在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帮助下, 丢掉了胆怯怕错的心理,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增强了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 又促进了全体学生学习的进步和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掌握了学生学情的第一手材料, 以便采取恰当的策略手段来调控课堂气氛, 让整节课处于最佳状态, 让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兴趣.

三、尝试练习, 寻求方法

所谓的尝试练习是指将课本中的例题直接交给学生自己解决, 而不是老师讲学生听, 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尝试练习的环节, 同样可以分小组讨论.同一组内的学生相互帮助, 共同商讨, 不仅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在小组讨论之后, 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开展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示自我, 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 并鼓励学生相互争辩.这种形式的交流, 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肯定;对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 则是一种启发、帮助.通过这一系列的讨论, 学生不但学会了应该学会的知识, 而且由于这些知识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讨论而得到的, 所以记忆得更深刻, 理解得更透彻.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师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豁然顿悟”获得知识的喜悦.更为重要的是, 在讨论的过程中自己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课后拓展, 总结提高

课后作业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各种类型的思考和练习, 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所以为了让学生课堂学习之余再有进一步的提高, 教师就需要布置“有效”的课后作业.作业的设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作业的选择必须围绕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练有所得. (2) 教师必须从大量的练习内容中挑选出最本质、最有代表性的习题布置给学生, 这样的练习, 量少质高, 可以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3)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要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单一到综合, 逐步提升, 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 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练习, 以提升学生的多种能力. (4) 教师必须改变以单纯知识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作业观, 要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作业.

学生通过做课后作业, 既巩固和完善了课堂所学知识、技能, 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又更好地提高了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

高中学习 篇2

研究性学习作为新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它是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以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目标为背景的。

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挑战,很多教师会发现他们必须用从未经历过的方式去教学。我在近年的尝试过程中觉得首先必须比较充分地理解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目的。这样才有可能设计好“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及课后反馈与评估。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目的

数学科学本身就来自于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形态、对人类进行的各种活动的认识而抽象成人的思想及方法的一门学科。人类再用它来理解自然与社会、用它来解决自然社会的一些问题。

数学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的缺陷在于它常常使学生游离于自然与社会之外,机械地回答教科书上的问题。尤有甚者,解大量的数学习题并追求唯一正确答案,使数学学习变得枯燥而又繁杂。

研究性学习是想让学生回到自然与社会中来,让他们自己提出感兴趣的自然与社会问题。自己试图解决问题;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案供选择。让他们深深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

当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也能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自然与社会中的一员,负起他们应负的责任。让他们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协作中学会做人。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的原则:一个课题的选择必须以学生能了解而展开,否则不要选它为课题。

譬如最近我们在数列、数列极限的教学中学生选择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有《杭州市房改房价格研究》、《杭州市空气质量和汽车尾气排放现状关系分析》、《浙江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测》等。教师在指导这些课题的展开中,必须先有事先准备好的一些实例启发学生。其中最重要的是能把数列、极限、函数等数学知识以及有关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与实例的事例结合好。能很快打开学生的思路,扩展他们的视野,使他们选题时有活跃的思路去关心身边发生的事。这样才能使他们的选题符合上述选题原则。

三、课题展开的组织

课题展开的组织可能是研究性学习有否成效的关键。

一般我是以学生自愿结合5—6人一组为宜,但必须告诉他们,课题组必须有组长、副组长及报告执笔人。课题

展开必须每个成员有事可做、分工协作。考虑的因素是:自愿结合是为了兴趣相同,性格相投便於展开活动。确定组长及执笔人是为了加强当选人的责任性,也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完成课题必须给出时间与时间表。一般以三周为宜,最好能选择有长假的阶段。我近次的活动就选择在国庆长假前一星期布置,节后一星期结束。要让他们有较充裕的时间。同时活动时间表要让学生排出,让他们养成按计划工作的习惯。

四、数据的收集,处理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数据收集,方案很多,如《杭州市房改房价格研究》、《杭州市空气质量和汽车尾气排放现状关系分析》、《浙江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测》。同学有的是从图书馆查到得的,有的是从网站查找,有的是从统计局的资料上查找到的。当然有时还可以由课题小组成员直接去调查,测算,甚至是做实验得到的。但有

一很重要的原则:数据必须真实可靠。

数据处理,一般应在这样的原则下处理:略作微小改动不影响事物的本来面貌。譬如杭州市房改房价格的处理:1995年为702元/平方米改为700元/平方米等我们认为在预测2000房改房价格的课题中不会影响结果的恰当性。

这是因为计算误差原理允许这样处理,还因为能适合高中数学知识的应用。这里要注意真实是第一的,不要因为为了便于学生应用有关数学知识随意改动,意造数据;这也是学生科学素养、实事求是态度养成很重要一个环节。

如果得到的数据,用一般常用的数学方法很难研究问题,那么指导老师要帮他们调换数学方法。如这次《浙江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测》课题组,他们得到的从1981年以来的人口统计数据,用数列的知识根本没有办法处理,指导老师就帮助他们,用描点作曲线,用研究曲线变化趋势的方法来完成课题的工作。如果遇到高中生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我认为还是彻底放弃这个课题。

怎样学习高中数学 篇3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呢?

1.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教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求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开展的,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量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量、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式为依据,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2.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进门结婚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总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我们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1)在数学的应用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使学生能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秋,这也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数列知识解决购房、购车分期付款问题,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最佳方案问题,等等。带动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的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建立解决各种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一方面能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抽象成数学的模型,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循环进行。

(2)在数学开放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数学开放题能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能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时间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将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数学开放题作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切入口,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开放化和个性化,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题通常是改变命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数学老师应该充分的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机会,编制数学开放题,提高学生运用的能力。但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编制的开放题应体现某一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数学特色,帮助解题者理解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以及怎样学习数学。

如何学习高中数学 篇4

一、初高中数学特点的不同

1. 数学语言的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 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 觉得离生活很远。确实, 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中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 思维方法的跃迁。

初中阶段, 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 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 因式分解先看什么, 再看什么, 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 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 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 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 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正如上节所述, 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 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 故而导致成绩下降。

3. 知识内容的量的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 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 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 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 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 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 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 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 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 形成板块结构, 如表格化, 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 由一例到一类, 由一类到多类, 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 要多做总结、归类, 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二、初高中两个阶段学习心理的不同

1. 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

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 为提高分数,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 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第二,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 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 套用的“模子”没有了, 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 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 还像初中那样, 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跟随老师惯性运转, 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 课前没有预习, 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 上课忙于记笔记, 没掌握知识精髓。

2. 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剖析概念的内涵, 分析重点难点, 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 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 笔记记了一大本, 问题也有一大堆, 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只是赶做作业, 乱套题型, 对概念、定理一知半解, 机械模仿, 死记硬背, 还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 白天无精打采, 或是上课根本不听, 自己另搞一套, 结果是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

三、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高中学生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1. 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 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2. 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 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 靠自己主动地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 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如, 记数学笔记, 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 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 以防再犯;熟记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 使自己平时的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经常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 形成板块结构, 这样, 对数学的学习大有帮助。

摘要:高中数学, 是初中和大学数学学习的一个转接阶段,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又不仅仅是这么简单, 因为这个阶段的数学学习, 也为大学以及大学以后的数学学习及相关科目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高中学习 篇5

1、重点关注课本

文综最主要的即使课本了,很多考试的题型都是从课本里面的基础知识演变而来的,只有你课本的知识都能熟练的掌握住,那么你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建立基本的框架结构,帮助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将知识化零为整。这样学习起来会更容易些,然后在框架下慢慢填充扩展知识,这种学习方法更有效率。

2、整理笔记

笔记可以说是我们知识的浓缩精华,而且每一本比较都是你复习的基础,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们进行重新整合,把笔记都联系起来,除了本章节的内容外,对于有涉及这方面知识是其他章节内容,让你的答题的时候角度尽可能丰富一些。

3、答题技巧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学习兴趣 篇6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学习兴趣;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04-01

一、学习兴趣在中学生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人们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想进行深入的了解,也比较容易对它产生惊奇与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加深对它的了解,从而使人们的思维变得越发得灵活和深刻。而历史这门课程在所属的学科领域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正如一个没有记忆的人是可悲可怜的,对历史的漠视、淡忘也是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是炭炭可危的。

历史的学习是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阵地,也是最好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作为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身上担负着培养爱国栋梁的艰巨任务。通我国拥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享誉中外的四大发明,曾经摧壤的丝網之路,耀燈生辉的瓷器,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万里长城,这些都足以增强我们身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与骄傲;然而同样,我们在近代遭受了列强的恣意践踏奴役,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儿女的屈辱血泪史,鸦片施以中国人的毒害,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屈辱,南京大屠杀震惊了国人的心,这些都足以使每一位中国人刻骨铭记,“勿忘历史,勿忘国耻;牢记历史,展望未来”。历史要我们铭记:“落后就要挨打”、“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都寄托于少年的独立、自主与进步,所以历史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的时候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早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为祖国培养合格且优秀的人才。

历史这门课程本应该是丰富多彩,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但是由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和老师讲授的过程中,以及其他一些人为的因素,造成了历史课的乏味和功利,所以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不仅增加了教学的难度,而且也使中学历史这门课程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引起历史教师和学生、家长的足够重视,毕竟历史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与后来的环境有关,也受到年龄、性别和个性心理的影响,可以对其进行培养,依据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待事物的看法会有所改变,心智也逐渐成熟而适时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动力下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汲取新知识,形成新思想。依据学生因为性别差异而有不同的兴趣进行适当的引导,,所以老师也要因势利导,注重男女生学习上的特点,结合差异性进行指导,呈现给学生一个波澜壮阔、完整全面的历史脉络,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自主与独立,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激发与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措施

1、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人们常说,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那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其关键之处在于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必备条件,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备因素。教师明白了时代对自身素质的要求,清楚了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就应该以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爱心为动力,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育改革和现代社会的需要。”兴趣并非先天形成的,和后来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有莫大的关联。历史就是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在人们研究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历史知识。要把精彩丰富、生动有趣的历史展现给学生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教学功底,一位好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样的老师不但要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优秀的人格特征,“很多研究都证明教师使学生感到亲切是教育成功的保证,教师对学生的教诲必须在教师的行为充满人情味时才被学生所接受,教师`爱生',学生才能`尊师'。”教师的浩然正气和才华横溢更可以叩学生的兴趣之门,尤其是作为历史教师,更要不断的学习思考,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中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对历史的兴趣也比较浓厚,他们在课余时间尤其是在寒暑假,喜欢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报刊杂志,观看一些电影剧目等等,这些也都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报刊杂志能比较及时地反映新的社会信息。如对不断出土的历史文物的研究,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更正,都是最先通过报刊杂志反映出来。它们能弥补历史教材内容的不足和使学生及时获取新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以正确合理有效的指导,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喜好,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和电影电视、纪录片,或者在有条件有精力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就某一书目和影视作简明要的介绍,使学生心中有数。

3、参观历史名胜,培养理性思维

实地考察,眼见为实,亲身经历往往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往往不在于历史文化遗迹、遗物能直接提供给我们多少,更重要的却是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使其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开动思维,从点到面想象真实的历史活动。所以,在实际参观中,学生想象到了多少,在某种意义上说,要比其看到了多少有益于发展。”之后可以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交流访谈心得,等等。通过参观名胜古迹使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过去发生的事情,自然地唤起对历史的感同身受,从而激发与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李进主编.我的教师教育观——当代师范生之愿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

[2] 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70

[3] 汪刘生.开辟历史教学的第二课堂[J].天津:历史教学,1985(6):48

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探析 篇7

一、何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从中可以看出, 自主学习就是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 自觉地进行各项学习实践, 主动学习。

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 教师在课堂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教师的作用是引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分析重点难点、构筑知识的网络结构、归纳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等。另一方面, 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学生往往是教师的听众, 在课堂上很少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种教学模式明显存在老师认真教、学生却被动地学这一弊端, 究其原因, 就在于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新课程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主持人和策划人, 这就是说要把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从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并尝试自主解决问题, 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 可以在课上提出, 由师生共同解决, 这样带着问题学习课堂知识, 学习的效率自然会提高。例如:学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前, 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1明朝和清明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措施。2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说明君主专制达到顶峰?3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通过课前预习,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能使学生上课时注意力更集中, 参与学习的欲望更强烈,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目的。

2.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中的作用

“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精心创设情境, 以应用性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历史问题;以开放性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新异悬念式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疑惑陷阱式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例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 就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再设计如下问题:1当时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 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2秦朝以来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及演变的特点?如果是高考复习课还可以再设计如下问题:1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异同?2古希腊与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通过课堂上教师的精心设问, 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更容易激发学生课堂上积极探索、乐于探究的热情, 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3.教师要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

得到同学的认可、教师的表扬, 是每一个学生都有的愿望, 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激励机制, 要对差异存在客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向不同的目标去努力,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就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有人说古希腊的政治体制优越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 你的看法如何?这种开放性的问题, 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 只要他的答案言之有理, 教师就要及时进行表扬。

高中语文学习研究 篇8

一、高中语文学习的现状

目前, 高中语文学习的制度正在不断实验、改良的阶段, 但是许多高中在语文学习上存在不少问题。第一, 高中语文学习的任务繁重, 让目前的高中语文学习存在一种赶进度的现象。对于所学的字词、文章的积累与赏析程度不足, 容易导致学生字词误用、文章中心意思不明, 从而语文成绩不理想。第二, 语文教学的标准答案化, 语文的最大奥妙在于它的无限表达性, 即使同一句话, 在不同人读来会有不同的理解, 高中语文教师为了应付高考, 一般都会强行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 死记硬背住解题模式, 而不是让学生自己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效率低下。第三, 高中语文的主动性不足, 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态度是不得不学。然而语文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时间的日常积累, 光靠课堂上的课文, 学生知识面是比较狭小的。第四, 就是语文本身性质的缘故了, 由于汉语是母语, 学生对于课文之类的基本了解并不缺少, 但是拿高分就比较困难。相对其他科目, 花同样的时间在语文中得到的分数提高往往较少, 还不如多练习数学的题型, 多背几个单词起效来得快, 所以渐渐地学生开始忽视语文的学习。

二、高中语文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 语文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尤其在高中阶段, 各个学科的要求相应提升。一些学生在做题面临比较长、词义比较复杂题目时候都会产生一种退怯心理, 尤其在考场上, 时间有限, 心理压力又大。如果这个时候, 要是具备优良的语文理解能力, 就可以快速理解题意的表达能力, 在相应时间里拿到更多的分数。以高中英语为例, 英语学习是考验学生中英文意思转化能力的一大场所, 阅读中碰到不会、不理解的地方, 通过在中文中寻找相似含义的字词, 通过对语言的重新组织往往就能解决。所以高中语文的学习是高中各个学科水平提升的必然要求。

其次, 小学、初中我们一般学习的是基本的语文知识, 高中语文学习是对语文知识的进一步学习。高中语文学习中的生僻字词会更加多, 理解难度也会加大, 更加重视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判断能力, 只有学好我们的母语, 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更好地展示自我, 更好地展示我们自己的文化。同时语文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在日常生活中, 一般看一个人的谈吐就能知道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这个就是语文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 高考是大部分高中生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中国, 高考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少人通过这个途径去往自己梦想中的大学, 甚至开始改变自己的命运。在高考中语文是主课之一, 甚至在不久后由于国家对自身文化的重视, 语文在高考中占的比重将会变得更大。因此不论你喜不喜欢语文, 不论你喜不喜欢这个教育体制, 学习并且学好语文将成为每一个学生需要去为之奋斗的目标, 而将语文学好则将成为在高考中拉分的一大优势。

三、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方式

第一, 注重课堂气氛, 以学生为主。课堂气氛对于高中生学习的重要性非常大。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 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性, 避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知识的灌输, 而是要形成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体、师生互动的机制, 让学生的天性、创新力得到应有的解放, 老师则起到引导、规范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二, 课堂联系实践, 实践运用到课堂。高中的语文学习普遍缺乏实践, 但是语文学习却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教授课文的时候老师要结合当时实际情景举例。在作文教学上也需要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一般而言, 唯有结合亲身经历的文章才能最大程度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让学生与现实接轨, 观察生活, 了解生活中语文的应用, 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第三, 定期开展课外活动, 提升学生参与度。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中心的活动, 比如, 读书周、作文大赛、课本情景演练和辩论赛之类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也能提升学生的向心力。对于高中生来说, 举办及参与活动比接受纯理论的知识更加有趣味。开展小组赛之类的则能在竞争中形成你争我赶的氛围, 共同提升语文成绩。

第四, 师生定期交流, 不断调整更正教学方式。对于高中生而言, 语文学习相对比较枯燥, 成绩偏差的学生容易产生消极心理, 甚至自我否定。而以高中生的年龄阶段来说, 正处于渴望得到认同的阶段, 尤其来自于老师的认同非常重要。所以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 让学生知道老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度与相信度, 让学生点燃学习的热情。而且师生的定期交流还能让老师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要求, 学生也能在交流中给予老师一些新的想法, 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在交流中彼此前进。

教会高中学生自主学习 篇9

教育有其固有规律, 以上种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 可是别忘记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机器。 只有学生自己愿学、能学、想学、会学, 且“持之以恒地学”, 也就是能“自主学习”, 才能从根本上摆脱亚学习状态, 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我们应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 制订学习计划, 选择学习方法, 临近学习过程, 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和能力, 自主学习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打好基础。 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激发兴趣, 使学生想学, 实行分层次教学, 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因此, 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应精心创设一种良好的导入方法, 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为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 从而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 如在化学教学中“碱金属”一节我先用金属钾与水反应做实验, 让学生觉得很奇怪:金属怎么能和水反应, 还这么剧烈地在水面燃烧, 从而诱发学生好奇心理, 激发学生探求欲望, 因想知道其中原因而主动学。

二、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总结, 形成能力, 使学生会学。

课前预习指的是上课前将有关内容通读一遍, 初步了解重点、难点问题, 带着自己想不通的问题或困惑听课。 这样听课目的明确, 注意力集中。 刚开始为了让学生学会预习, 教师应该提前布置预习提纲。

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 通过课堂练习, 不但能促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还能促进基本思维能力的形成。 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要求, 必须提高课堂练习质量。 课堂练习应有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 更应有层次性。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练习要求。 层次性主要体现在每堂课完成基本练习、巩固练习后, 配备一定的发展练习, 让有潜力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课后总结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延伸与迁移, 从而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因此, 教师培养学生课后归纳总结的习惯不容忽视, 教师要布置课下总结型作业, 让学生时时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如在教学“碱金属”时, 学生觉得化学性质比较散难记, 于是我教他们用学过的知识记忆, 初中学过物质的分类, 如单质、化合物又可以分类, 按钠和金属、非金属、酸、碱、盐的反应一一记忆, 这样就有规律了, 也容易记忆, 学生也愿意记, 而且学会总结和概括的方法。

三、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 使学生自我总结和自我调适。

由于不同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相同, 因此课堂上教师适时组织恰当地讨论和交流, 可以是小组讨论、同桌讨论, 也可以找自己喜欢的朋友去讨论, 甚至可以与老师讨论。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可以纠正教师教学中无法对学生一一纠正错误的弊端,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达能力。 这样既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有利于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 提高学习能力和人际间的协作交流能力。

通过讨论、交流, 掌握部分知识,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可能还比较零乱, 条理性比较差, 所以教师有必要对本节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给予适当点拨,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形成认知结构, 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四、取消节假日补课, 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许多学校的领导为了自己的学校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各种各样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开设所谓实验班者 (实际上就是尖子班) 有之, 假期偷偷补课者有之, 以其他名义占用假期者有之, 很多城市的学校高一就补课, 拖课占课者有之, 大量习题狂轰滥炸者有之, 体罚或变相体罚者有之。 学生根本没有自主学习时间, 学习效率低下。 我们希望依法治校还给师生休息的时间、假期, 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 终身学习特指 “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处, 学会做人”。 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也是每个人一生成长的支柱。 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考出好的成绩, 更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责任、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及学习的乐趣, 只有让学生自主学习, 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 所以我们应该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

高中学习十分艰苦, 选择自主学习有利于学习调节。 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善于用列图表的形式, 将数、理、化、生等联系起来进行学习。 一位学生在家中墙上贴上元素周期表, 每天放学归来, 都要看几遍, 看着这些就联想起原子的结构、单质的性质、 化合物的性质, 后来对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掌握得特别熟练。 这些自主学习方法很有创意, 也能够很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自主学习”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学生会“自主学习”, 从而从根本上摆脱亚学习状态, 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数学有效学习策略 篇10

“有效”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效果是指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 (多指好的) ;效率指是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效益是指效果和收益。

笔者的观点为:有效复习是具有一定评价意义的, 以促进学习活动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复习理念。 所谓的有效性可以是即时呈现的学习效果, 也可以是长远的学习效益;可能是显性、可测的, 也可能是隐性的、不可测的。

二、有效学习的策略

(一) 高中数学新课有效学习的策略

新课学习的基本模式: 情境导入→新知探究→知能训练→总结深化。

1.情境导入的策略:注重思维的启动和学法的指导, 导入不只是引导学生进入新知探究的情境,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活跃起来, 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还要对学生探究新知的方法进行引导, 使学生能科学地进行新知探究。

2.新知探究的策略: 认真设计和灵活组织学生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方法, 正确处理发挥学生主体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关系,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 根据具体需要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确保学生必要的活动时间。

3.知能训练的策略: 例题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结构特征和选配意图, 切实让学生明确例题“例”在何处, 教师的示范要让学生明确运用新知识的方法、策略与思维过程, 切实强化思维过程及表述过程的规范性。

4.总结深化的策略: 总结是对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 深化是对本节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概括与升华, 并与后续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从逻辑性、系统性方面产生直接必然的关系, 基本策略如下:

(1) 引导学生归纳知识内容与思维方法,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 强化重点, 明确学习方法, 强化教学目标要求,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

(3) 进一步明确新知识的应用范围、方式、方法, 强化新知识在应用中的基本策略与应注意的问题。

(4) 所做的作业要注意三维目标相结合, 形式力求多样化, 更要注重层次性, 确定必做和选做的内容, 以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充分发展, 还要从知识或方法角度与后续学习做好衔接。

(二) 高中数学习题课有效学习的策略

习题课学习的基本模式: 典型习题研究→变式训练→归纳强化。

1.典型习题研究的策略:研究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 明确思维的着眼点和起点, 使学生理解或掌握知识原理的运用方式、方法, 以此总结各知识内容的运用方式、规律, 掌握各知识点的功能作用, 强化对解题通性通法的形成。 要认真分析、努力探索此题是否还有其他不同的解答方法, 并从对各种不同解题方法的比较中选择出最合理、简捷的解决方案。 引导学生合作尝试探索此题还可以进行怎样的变化, 看可否将结论与题设的部分要素互换;题设的各要素是否可以进行强化或淡化;题设的各要素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呈现;现有的题设能否得出其他结论。 规范的示范解答的表述过程, 训练学生能合理、简捷地阐述思想观点。

2.变式训练的策略: 变式习题的设计与选配以只改变典型习题的题设或结论为主, 适当注重对题型的变换, 要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应用意识的训练, 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组织形式上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 以合作探索、研究为辅, 给足探索每一个变式题所需的必要时间。 引导学生与典型习题对比, 明确变化内容与不变之处。 注重对思维过程的展示与书写表述过程的规范、完整。 全面反馈学生的训练情况, 及时矫正存在的问题。

3.归纳强化的策略:归纳是引导学生总结、整理本节课所运用的探究方法和思维过程, 进而归纳出解决典型习题所代表的一类问题的通性、通法;强化是对思维过程、方法、策略进一步明确认识, 基本策略如下:

(1) 引导学生归纳如何分析题目的考查意图和结构特征。

(2) 引导学生归纳解答每一类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方法和基本格式、步骤。

(3) 明确知识内容的基本考查方式, 使知识、 习题和思维能力系统化、结构化。

(4) 设置适量的变式题作为课外作业, 强化学生的对通性、通法的掌握。

(三) 高中数学复习课有效学习的策略

复习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知识分析→典例示范→对应训练→强化引申。

1.知识分析的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明确各知识的网络交汇点, 探讨各知识点可能的综合考查方式及相应的解答策略。

2.典例示范的策略:认真总结解答典型例题的读题、分析、解法选择、合理表述等思维过程。

3.对应训练的策略: 选配的习题从知识、 思想方法、 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查要与典型例题有良好的对应性, 使学生能根据解答典型例题的思维方式、方法顺利解答。 以题组的方式呈现训练习题, 首先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巩固“双基”的基础性题目, 其次要呈现培养训练能力的题目。

4.强化引申的策略: 强化是对重点知识的作用及主要的思维方式、方法进行再认识, 引申是将重点知识的应用方式或思维方法进行适当的加深或拓宽, 基本策略如下:

(1) 引导学生根据典例示范、结合对应训练总结重点知识的综合方式, 重新构建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

(2) 引导学生总结解答问题的思维方式、 方法与基本规律, 形成解题策略。

(3) 指导学生记课堂复习笔记, 重点记好知识分析与典型例题, 有选择地记对应训练题, 并对记的每一题标明分析方法与思维策略。

(4) 设置选做题, 供学生探究, 加强学生对已经掌握的思维策略的巩固。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药设备现状及改进下一篇:纪实与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