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2024-05-09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精选十篇)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6例病例均为我院2006~2008年血液科病房收治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其中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1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Ⅱ型11例;年龄4~55岁,诊断标准依据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3版)。所有病例中重型再障Ⅰ型均合并重症感染,经有效抗感染治疗后,感染控制,进入本实验观察;重型再障Ⅱ型病例临床观察之前的治疗主要是应用雄激素治疗。

1.2 方法

(1)兔抗T淋巴细胞球蛋白(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2.5 mg/(kg·d),静脉点滴,连用5 d,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强的松1 mg/(kg·d),换算为等量地塞米松静滴预防过敏反应及血清病,15 d后改为强的松片口服并逐渐减量。(2)口服CsA胶囊(江苏信孚药业有限公司),3~5 mg/(kg·d),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3)雄激素司坦唑醇4~6 mg/d或十一酸睾酮80~160 mg/d。(4)中药: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以滋补肝肾为主,兼补气血,基本方用自拟大菟丝子汤,肾阳虚及肾阴阳两虚型加用制附子、肉桂温补肾阳,药物组成:菟丝子30 g,红参6~9 g,女贞子、枸杞子、焦山楂、鸡血藤、熟地各20 g,当归、黄精、阿胶、紫河车、补骨脂各10 g,炙甘草6 g,肉桂10~30 g,制附子从5~15 g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至30~50 g。伴发热者加金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炭等,有出血倾向者,加紫草、三七粉、茜草、连翘炭、栀子炭等。用法:1剂/d,清水煎,分2次口服,中药中制附子先煎2 h,药量按年龄酌情调整。CsA胶囊、雄激素和中药维持。

在应用上述药物同时加用保肝药物,同时对白细胞计数(WBC)<1×10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入住层流病房予以全环境无菌保护,并加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75~150μg/d皮下注射,根据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调整用量。血小板数低于20×109/L或有出血倾向时输注血小板,血红蛋白浓度低于60 g/L者输注红细胞纠正贫血。不需输血后每周复查血常规,每月复查肝肾功能。

1.3 观察指标

定期复查血常规、骨髓象,检测CsA浓度,观察输注红细胞及血小板的量、次数、间隔时间及患者并发症出现的情况。

1.4 疗效判定

疗效标准按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3版)。分为基本治愈、缓解、明显进步、无效4级。随访2~24个月。

2 结果

26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13例基本治愈,8例缓解,明显进步2例,3例无效,其中1例因经济原因中断治疗,2 个月后死于消化道出血;1例因年龄较大(55岁),病史较长(13年),且合并有基础心脏疾病,半年后死于心力衰竭。总有效率为89%,达到初步有效时间为32~135 d。

3 讨论

再障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传统观点认为再障的发生与造血干细胞缺乏、骨髓造血微环境缺陷及免疫机制的异常相关[2]。现代研究认为,免疫机制是发病机制中最为关键的。其作用方式可能是通过抗原驱使的T细胞反应,产生寡克隆的淋巴细胞,通过产生各种负性调控因子(IFN-γ和TNF-α等),或通过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抑制正常造血干细胞生长,最终引起骨髓衰竭。

针对以上发病机制,近年来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尤其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是CsA,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CsA通过阻断IL-2受体表达来阻止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激活和增殖,抑制产生IL-2和γ干扰素。临床实践也证实了CsA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效果[3,4]。但单用环孢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尤其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率仅为50%~60%。ATG/ALG主要可能通过去除抑制性T淋巴细胞对骨髓造血的抑制,也有认为还有免疫刺激作用,通过产生较多造血调节因子促进干细胞增殖,此外可能对造血干细胞本身还有直接刺激作用。有效率为50%~70%。但单独应用CsA或ATG/ALG疗效一般要3个月以后才开始出现,起效时间很长,患者往往在疗效出现之前就死于并发症。

祖国传统医学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肾主骨、生髓,肝藏血理论指导下,以滋补肝肾、填精补髓为主,双补气血为辅,给予大菟丝子汤[5]。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中医学的内伤虚损证,阳固则阴存,阳生则阴长,根据“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理论,肾阳虚型应以助阳为主稍佐滋阴,肾阴阳两虚型应以阴阳互补。在治疗中重用附子以发挥其温肾生精、资生气血之效。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应用大菟丝子汤加用附子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附子虽有毒性,但煎药合理,可避其毒性而发挥其功效。

针对以上现状,为了寻找更有效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尤其是重型再障的方法,也为了观察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发挥祖国传统医学的优势,笔者设计了联合应用ALG、CsA和中药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用CsA或ALG,基本治愈率和缓解率明显提高,取得临床缓解的时间明显缩短,患者脱离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时间明显提前,在治疗过程中并发感染、出血的危险性也明显下降,预后得以极大改善。ALG可引起发热、寒战、皮疹等过敏反应,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引起的感染和出血,滴注静脉引起的静脉炎,以及血清病,本26例患者中仅1例出现轻度过敏反应,经抗过敏药物应用后,继续应用ALG,无不良反应;无一例出现血清病。司坦唑醇和十一酸睾酮引起肝肾功能损害,26例患者中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损害,经应用保肝药物,均能恢复;其次还出现皮肤痤疮,体毛增多、色素沉着、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性欲亢进和水钠潴留引起的水肿;CsA的主要副作用是肝肾功能的损害、消化道反应、色素沉着和牙龈增生、肌肉震颤等,出现肝肾功能损害时,适当减量并加用保护肝功能的药物。皮肤色素沉着、牙龈增生、肌肉震颤不做特殊处理。中药中制附子先煎2 h,无明显副作用。

在临床观察中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尤其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很好的疗效,中药在治疗中发挥了一定的优势,使有效率明显提高。

摘要:目的:观察多种药物联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效果。方法:联合应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和环孢素及中药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从患者临床表现及血常规、骨髓象变化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达89%,显著高于单用环孢素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且取得临床缓解的时间明显缩短。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环孢素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沈志祥,孙慧平.2006血液病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何广胜,邵综鸿.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治疗现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2,23(11):611.

[4]邵综鸿,储榆林,张益枝,等.ALG、CsA并用GM-CSF、EPO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初步观察[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6,17(4):176.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篇2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组织减少、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贫血。除了积极治疗疾病外,还应积极做好护理工作,下面,我们具体认识下自我护理再生障碍性贫血方法。

1、预防出血

根据病情适当活动,活动时防止滑倒或外伤,以免伤后出血。禁止用硬毛牙刷刷牙,牙签剔牙,进食宜慢,避免口腔粘膜及牙龈受损。预防鼻腔粘膜干燥,必要时涂油保护。注意小便颜色,女病员注意月经量及时间。若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等,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2、预防感染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增减衣服,避免受凉。做好各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更衣、剪指甲。居室定时通风,少出入公共场所,外出时戴口罩。

注意口腔卫生,餐后睡前漱口。注意肛周清洁,便后坐浴(可用不1:1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女病人注意会阴清洁。若出现咽痛、咳嗽、流涕、尿痛、牙龈肿痛、红肿等,应及时到医院治疗,以便早期外理。这都是自我护理再生障碍性贫血方法的重要方面。

3、生活照顾

科学防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篇3

病因

1.化学因素:化学物品以苯及其衍生物、有机磷农药多见,常见引发此病的药物有氯(合)霉素、解热镇痛剂及磺胺类药、四环素类药、抗肿瘤药、抗结核药等。

2.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电离辐射,如x射线、放射性同位素、r射线等。

3.生物因素:与再障发病关系密切的是病毒感染。最常见的是肝炎病毒。

4.其他因素:长期未经治疗的各种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垂体前叶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均能引起再障,部分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也可转化为再障。

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无满意的解释,一般形象地归纳为“种子”(造血干细胞)、“土壤”(造血微环境)和“虫子”(免疫异常)三者的相互影响。有些患者由于干细胞缺陷,有些患者由于造血微环境的损伤,有些患者则由于血中有抑制因子或细胞的抑制作用。再障是一组多种病变,它们的性质不同,治疗的方法、疗效也有差异。

临床表现

再障的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及感染。我国学者把再障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再障发病急,病情重,进展迅速。临床表现为:

贫血:多呈进行性加重,面色苍白、乏力、头昏、心悸和气短等症状明显。

感染:多数患者有发热,体温在38℃以上。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其他有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皮肤感染等。感染的菌种以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真菌为主,常并发败血症。

出血: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出血部位由少增多,有浅表转为内脏,常预示会有更严重的出血。

2.慢性再障起病和进展较缓慢,病情较急性再障轻。临床表现为:

贫血:常见面色苍白、乏力、头昏、心悸、活动后气短等。经输血症状改善,但维持时间不长。

感染:高热比急性再障少见,感染相对容易控制。

出血:出血倾向较轻,以皮肤出血为主,内脏出血少见。久治无效的晚期患者有发生脑出血者。此时,患者可出现剧烈的头痛和呕吐。

诊断标准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一般为“三低一高”,即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低,淋巴细胞高。

国内对再障的诊断标准曾有多次讨论,1987年第四届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的最后修改意见如下: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一般无肝脾肿大。

3.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做骨髓活检等检查,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

4.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5.服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如何预防再生障碍性贫血 文江

再障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通过良好的个人卫生防护以预防病毒感染,避免某些药物的滥用,尤其是儿童、老年人更应注意;加强劳动保护,避免直接频繁接触有毒物质,改善污染环境的影响,避免恶劣的居住环境及暴露在有害的工业污染环境之中,减少由此引起的病毒或其他微生物感染发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作用。

1.对造血系统有损害的药物应严格掌握指征,防止滥用,在使用过程要定期观察血常规。

2.对接触损害造血系统毒物或放射性物质的工作者,应加强各种防护措施,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

3.防治病毒性肝炎及其他病毒感染。

再障虽然有些病例发病原因不明,但很多病例是由于化学物质、服药或接触放射性物质所致,因此应采取预防措施。尤应提出的是氯(合)霉素,其滥用的情况相当严重。经调查,在我国一些地区氯(合)霉素是引起再障的主要原因,医务人员及患者都应认识其严重性,慎用或不用氯(合)霉素,可能时以其他抗生素代替。苯也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一个原因,乡镇企业中制皮鞋的较多,苯在空气中的浓度有的超过国家规定的量,须做好劳动保护,防止有害物质污染周围环境,以减少再障的发生。

再生障碍性贫血如何治疗 徐文江

再障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支持疗法和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各种措施。慢性再障一般以雄激素治疗为主,辅以其他综合治疗,经过长期治療,才能取得满意疗效。急性再障预后较差,上述治疗常无效,诊断一旦确立宜及早选用骨髓移植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

支持疗法

凡有可能引起骨髓损害的物质均应设法去除,禁用一切对骨髓有抑制作用的药物。积极做好个人卫生和护理工作。对粒细胞缺乏者宜保护性隔离,积极预防感染。输血要掌握指征,准备做骨髓移植者,移植前输血会直接影响其成功率,尤其不能输家族成员的血。一般以输入浓缩红细胞为妥。严重出血者宜输入浓缩血小板,采用单产或HLA(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的血小板输注可提高疗效。反复输血者宜应用去铁胺进行排铁治疗。

雄激素治疗

雄激素为治疗慢性再障首选药物。常用雄激素有四类:①17a-烷基雄激素类:如司坦唑(康力龙)等;②睾丸素酯类:如丙酸睾酮、庚酸睾酮、环戊丙酸睾酮等;③非17a-烷基雄激素类:如苯丙酸诺龙和葵酸诺龙等;④中间活性代谢产物:如本胆烷醇酮和达那唑等。雄激素必须在一定量残存的造血干细胞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对急性再障、严重再障常无效,对慢性再障有一定的疗效,但用药剂量要大,持续时间要长。

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是治疗干细胞缺陷引起再障的最佳方法,且能达到根治的目的。一旦确诊严重型或极严重型再障,年龄小于20岁,有HLA配型相符供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应首选异基因骨髓移植,移植后长期无病存活率可达60%—80%。国内已开始应用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严重再障,并已有获得成功的报道。凡移植成功者则可望治愈。

nlc202309012240

免疫抑制剂治疗

免疫抑制剂适用于年龄大于40岁或无合适供髓者的严重型再障患者。最常用的是抗胸腺球蛋白(ATG)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现代免疫抑制剂治疗严重型再障疗效已可和骨髓移植疗效相近,但前者不能根治,且有远期并发症,如出现克隆性疾病,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等。

造血细胞因子和联合治疗

内源性血浆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均在500u/L以上,采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再障必须大剂量才可能有效,一般剂量是不会取得任何效果的。造血细胞因子价格昂贵,因此目前仅限于作重型再障免疫抑制剂治疗时的辅助用药。联合治疗可提高对重型再障治疗效果,包括ALG/ATG和CSA(联合环孢素A)联合治疗,CSA和雄激素联合治疗等。

慢性再障患者的日常护理 陈宝安

出血和感染是再障患者最为常见的两个死亡的原因。预防出血和感染的发生是慢性再障患者日常护理中最值得注意的问题。

1.注意患者的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眼底出血等,给予对症和止血处理:发生胃肠道大出血或存在颅内出血的危险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同时准备好各种抢救药物及用物,协助抢救。

2.保持病室清洁,每天进行空气消毒,白细胞下降者应行保护性隔离以减少感染。

3.注意口腔清洁及肛门卫生。坚持饭后、睡前漱口,防止口咽部溃疡,常用漱口液有生理盐水、复方硼酸溶液、1%的过氧化氢溶液、碳酸氢钠溶液等:坚持便后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防止肛门周围发生坏死性溃疡而导致败血症。

4.长期应用雄激素类药物治疗,皮肤可出现痤疮,毛发增多,儿童及女性声音变粗,女性可出现停经和男性化表现,男性会出现性欲亢进等副作用,应正确对待和处理。

5.护理中要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树立信心,配合各项治疗。生活要有规律,适当增加营养。

此外,護理中应注意及时停止接触可疑致病因素,并避免使用损伤骨髓的药物,高热时可采用冰袋、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的办法,避免使用退热药等。

慢性再障患者的饮食调理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食疗应遵循以下原则:

1.补充造血物质:虽然再生障碍性贫血不是由于造血物质缺乏所致,但由于患者反复出血,常可导致慢性失血性贫血,从而加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贫血程度,因此食物中常应补充含铁质、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维生素K、维生素c丰富的食品。

2.供给高蛋白饮食:各种红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再生,都需要以蛋白质作为基础,所以慢性再障患者在饮食方面更需要营养价值高的动物性蛋白质,如含蛋白质丰富的瘦肉、蛋类、鱼类、乳类、鸡肉、豆制品及动物肾脏等。另外多吃鳖、龟及动物骨或骨髓熬的汤等。

3.烹调方法及饮食卫生:慢性再障患者由于粒细胞显著缺乏,极易并发感染。因此,对食物和餐具都必须严格消毒,不吃生冷和不卫生的食物。菜肴的烹调应细软清淡、富含营养、易于消化吸收。应吃松软米饭或半流质膳食。

小链接:慢性再障药膳精选

1.归参炖母鸡:母鸡一只去毛及内脏,洗净,腹腔内装当归、党参各15克,葱、姜、黄酒,食盐少量,把鸡放在砂锅内,加水用小火煨炖,熟烂即可。

2.临床遇出血症患者出血过多时,除用止血药物以外,常取鲜藕500—1000克,洗净、捣烂,用纱布绞取藕汁一两碗,代茶饮之,有清热、凉血、止血之功效。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2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8例,表现为严重贫血、出血以及不同程度的感染。病例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15~72岁,平均35岁,其中从事玻璃、制鞋、木厂以及装修工人10人,农民5人,合并EB病毒感染2人,合并乙肝2人,丙肝1人。随机分为观察组16例,对照组12例。全部病例均经血液检查、骨髓检查等明确诊断,并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且排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等疾病[1]。所有患者治疗前的肝、肾功能均正常。

1.2 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6例,对照组1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对症处理:对严重贫血(Hb<60 g/L)、严重出血(PLT<10×109/L)的患者酌情输注浓缩红细胞和血小板悬液,对合并感染患者,在行细菌、真菌检查后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同时酌情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粒细胞生成素。观察组给予环孢素A 3~5 mg/(kg_d),分两次口服,明显起效后缓慢减为小剂量每日0.5~2 mg/kg维持,疗程不少于6个月~1年,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首次0.4/kg·d,连用3~5天,此后每次用一天,每28日1次,共6~8次,雄激素(安特尔)40 mg bid,所有患者均在感染控制后应用环孢素A。对照组只给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和雄激素治疗。用药第1周起每周做环孢素A血药浓度测定,将环孢素A血药浓度控制在200~400 ng/ml。第3、6、9、12、18、24个月进行复查,24个月后每年分别再进行复查,每次随访复查时记录红细胞、血小板输注需要状况,检测血常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骨髓形态学、骨髓活检、肝肾功能。

1.3 疗效评价

基本治愈定义为脱离输血后,血红蛋白>120 g/L(男)或110 g/L(女),中性粒细胞>1.5×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部分缓解定义为脱离输血后血红蛋白>80 g/L,血小板计数>30×109/L。明显进步定义为各项指标不再符合SAA标准或脱离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无反应定义为不符合上述标准[1]。基本治愈、部分缓解和明显进步例数之和为总有效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起效时间

患者自开始治疗至外周血网织红细胞>1%以上时间段为起效时间。观察组起效时间为30~55 d,平均起效时间为42.5 d;对照组起效时间为53~95 d,平均为78.5 d。两组平均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疗效

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5年,死亡6例,4例死于感染,2例死于颅内出血。见表1。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发生牙龈增生8例,多毛症8例,毛囊炎6例,带状疱疹4例,手颤4例,肝功能轻度损害2例,继发性糖尿病2例,环孢素A停用或减量以及对症处理后症状逐渐消退。对照组发生多毛症6例,肝功能轻度至中度损害4例,给予雄激素减量和加强护肝后症状好转,毛囊炎4例,肾功能改变1例,表现为蛋白尿,雄激素减量后症状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AA是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通过I型淋巴因子和效应T细胞导致造血细胞过度凋亡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骨髓衰竭[2]:(I)T调控细胞相对不足(CD4 TGF-B细胞和CIM CD25 FOXP3细胞均减少)、树突细胞(DC)亚群失调(DC1:DC2比例增加,激活DC1:未激活DC1比例增加)和功能亢进(DC膜上共刺激分子CDSI、CDS6表达增加)导致Th1:Th2细胞比例失衡、Th1细胞功能亢进(CD4细胞比例增高,CD4INF-γ细胞:CIM IL4细胞比例增高,CD4 IL-2细胞比例增高);(2)Thl:Th2细胞比例失衡、Thl细胞功能亢进导致I型淋巴因子(IL-2、INF-γ)水平增高;(3)Ⅰ型淋巴因子水平增高导致效应T细胞比例增加、功能亢进;(4)效应T细胞比例增加、功能亢进导致造血细胞过渡凋亡;(5)造血细胞过渡凋亡导致骨髓增生低下。2009年英国《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指南》指出对于重型再障年龄小于30岁、有HLA全相合同胞供者的重型AA患者首选异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年龄30~40岁者可选HLA全相合同胞供者骨髓移植或免疫抑制治疗;其余重型AA患者则应首选免疫抑制治疗(ATG+CSA)。由于同胞供者的限制,我国绝大多数重型AA将不得不选用免疫抑制方案。而在基层医院ATG治疗开展也受限,所以抑制T淋巴细胞的治疗也就只有环孢素A。环孢素A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选择性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具有较好的免疫抑制作用。其作用的机制[3]为:(1)抑制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调整CD4/CD8比例。(2)抑制白细胞介素2等淋巴因子的产生。(3)抑制T细胞生成IFN2-γ及IFN2-γ对造血的负调节。(4)间接提高粒-巨噬细胞集落生长。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有:(1)清除侵入骨髓干细胞及微环境中并造成于细胞生长抑制的有关病毒;(2)通过免疫介导机制杀伤某些抑制干细胞生长的淋巴细胞克隆;(3)与干扰素等一类淋巴因子结合.以去除其对干细胞的抑制作用。雄激素具有刺激肾脏产生EPO,使静止期造血干细胞向对EPO有反应阶段分化,并外源性补充EPO,增强造血细胞对EPO的反应性,促进骨髓造血作用[4]。

本组研究采用环孢素A联合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和雄激素治疗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观察组的起效时间30~55 d,平均42.5 d,较对照组(起效时间53~95 d,平均起效时间78.5d)提前,总有效率75%亦较对照组50%提高。环孢素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优越性,同时也从临床治疗的角度验证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确实和激活的异常T淋巴细胞活性有关。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5],最具有应用潜能的反映T细胞活化功能的疗效预测指标可能集中在T细胞亚群(包括CD4/CD8淋巴细胞亚群以及Thl/Th2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特别是IFN-γ)的检测上,但其确切意义尚有待探讨。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肝功能损害、继发感染、糖尿病、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环孢素A联合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和雄激素治疗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效率较高,安全经济,不良反应少,特别适合基层医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环孢素A(CsA)联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和雄激素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28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HD-IVIG)和雄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CsA 3~5 mg/(kg·d),分两次口服,疗程不少于6~12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A联合HD-IVIG和雄激素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有效的治疗方案,其不但安全可靠,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环孢素A,免疫球蛋白,雄激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36

[2]邵宗鸿.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2007,27 (3):235.

[3]张乃红,邵宗鸿.环孢素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和机制.中华血液学杂志,1998,19(4):218.

[4]王雪梅,韩梅,肖中平,等.环孢素与雄激素联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3):453

妊娠期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探讨 篇5

PAAA是一种临床罕见的严重的疾病,与妊娠密切相关,尽管在病因和发病机理等方面还不明确,但我们要对孕期出现贫血的孕妇提高警惕,首先明确诊断,并加强对母婴的监测,积极治疗合并症,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患者表现为妊娠期的血象减少和骨髓增生低下,而妊娠前和妊娠终止后血象正常?由于病例数量很少,PAAA的病因尚不明确,诊断及治疗这类患者的临床经验也有限?

一、PAAA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PAAA病因不明?有文献报道,既往有AA史未被发现,妊娠后病情加重才检出?动物实验提示雌激素对骨髓无抑制作用,甚至妊娠时有许多因素促进骨髓增生?多数作者认为,妊娠可能是AA的诱因之一,主要因为有些发生在妊娠期的AA患者在分娩后其贫血症状缓解?也有些作者认为,只是一种巧合,因为与妊娠的总数相比,合并AA的病例数很少?

20多年来,描述PAAA的报道已不少见?近年来报道的3例反复出现在妊娠期的骨髓增生不良以及2例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每次妊娠时均出现骨髓抑制而非妊娠期未发现任何异常?还有文献报道,AA缓解期因妊娠而出现血细胞减少的患者,也常常随着妊娠终止而使症状得到缓解?以上病例均提示骨髓造血障碍与妊娠相关,并有可能是一组相关的疾病,有其特殊的发病机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主要为病毒感染?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等?目前,PAAA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的原因有:(1)激素影响:在动物实验中,药理学剂量的雌激素可以对狗产生严重的骨髓抑制?AA与雪貂的动情期有关?然而,对于人类,没有证据表明生理剂量的雌性激素能抑制骨髓造血?Lowenstein对200例正常妊娠女性的研究表明,妊娠期骨髓增生活跃?红细胞生成增加受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控制,胎盘泌乳素使EPO增加,而高水平的雌激素则对其有抑制作用[9]?Fleming也提出,EPO与胎盘泌乳素失衡有关?(2)免疫机理:有些患者在1次妊娠中发病,而在其后的妊娠中可能正常,可能是因为不同的抗原型引起母体抑制造血的免疫反应不同所致?PAAA时血小板减少明显,可能因为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对免疫影响的反应不同所致?(3)造血微环境改变:虽然PAAA患者的造血抑制是可逆的,但造血干细胞数量少或功能差仍是事实,在其他因素影响下可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其确切机理尚待从骨髓培养?造血因子水平?免疫学以及妊娠期内分泌改变等方面进一步的研究?

二、PAAA的诊断

1.病史:既往无贫血史?无不良环境和有害物质接触史,仅在妊娠期出现的AA?表现为妊娠期的血象减低和骨髓增生低下,而妊娠前及妊娠终止后的血象是正常的?

2.临床表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进行性加重的?不易治愈的贫血,可在孕期的各阶段发病,初期可无症状,轻度的贫血往往被忽略?随着贫血的加重,患者会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点及紫癜等,严重者感全身乏力?头晕?头疼和反复感染?

3.实验室检查:因PAAA是妊娠期发生的AA,其检查同AA?外周末梢血检查呈现全血细胞减少,主要特點是血小板的减少最为明显?但确诊必须有赖于骨髓穿刺涂片检查?还应应用血液学诊断手段,除外其他全血减少或骨髓造血障碍性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早期行溶血试验(Coombs试验?Hams试验?Rous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细胞或骨髓单个核细胞(CD55?CD59),检测血小板抗体,可以明确诊断?

三、PAAA对母婴的影响

PAAA对母婴都有严重影响?孕妇易发生全身出血倾向如皮肤紫癜?外出血?严重的颅内出血及脏器出血?白细胞降低?反复感染?严重贫血可造成心功能衰竭等?临床上造成孕妇死亡的原因是颅内出血?心功能衰竭及严重感染所致败血症?胎儿易发生宫内缺氧?宫内生长迟缓?早产及胎死宫内?尽管随着新生儿疾病治疗水平的提高,PAAA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存活率已经提高,但与该疾病相关的死亡率仍然很高,主要是由于感染和出血?对新生儿的危险主要有:(1)胎儿畸形?由于孕妇用药(免疫抑制剂)所致;(2)感染的危险增加?由于母体粒细胞数目下降所致,同时与宫内感染有关的新生儿问题增加;(3)出血危险?因受母体血小板减少的影响,胎儿血小板计数下降;(4)早产?低体重儿危险增加?可能与孕妇贫血程度及免疫治疗有关;(5)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输注全血和血小板时,孕妇体内抗血小板抗体的介导作用?

四?PAAA的治疗

随着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抗淋巴细胞蛋白(antilymphocyte globulin,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及环孢菌素?胎儿造血干细胞输注?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的应用,以及支持治疗水平的提高,近年来,AA的治疗有了很大发展?年龄低于50岁的患者可以选择BMT,其长期生存率达70%~80%?

PAAA治疗的关键是要兼顾母婴情况,包括疾病本身的治疗和对胎儿情况的监测?PAAA发病的阶段和患者的愿望也必须考虑?治疗方案包括对孕妇的支持治疗?刺激造血和终止妊娠?

1.终止妊娠:尽管对是否终止妊娠有争议[4],但大多数作者认为,PAAA出现于妊娠早期时应终止妊娠,如果没有自发缓解的征象,要尽早对有条件的患者行骨髓移植?否则,输血次数增加会使BMT成功率下降?如患者拒绝终止妊娠或者妊娠后半期发病,要尽量延长妊娠持续时间,直至能够保证胎儿存活[7]?如果孕妇的状况不能通过血液制品治疗维持,或者因病情恶化而需要在预产期前行骨髓移植时,要提前终止妊娠?孕期要根据母婴情况来决定分娩方式及时机?只有孕妇红细胞计数>1.2×106/L?血红蛋白>35 g/L,才有可能分娩正常活婴?孕晚期要加强对胎儿的监测,有异常情况随时准备结束妊娠,结束妊娠的时机选择在血红蛋白>70 g/L,血小板计数>50×106/L以上及有血源时?

2.ALG?ATG及环孢菌素:ALG?ATG及环孢菌素是治疗AA的有效药物,但是有严重的副作用?ALG?ATG为免疫抑制剂,可能会导致胎儿生长迟缓?Aichison报道,1例PAAA在妊娠晚期应用ALG后胎儿没有明显损伤,但是还缺乏更多临床资料的积累?如果患者在2~3个月内不可能分娩,除了支持治疗外,似乎可以考虑联合应用ATG?近年来环孢菌素用于AA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尚未见到用于PAAA的报道?

3.血液制品:妊娠期间,推荐红细胞输注使血红蛋白水平不低于80 g/L,以保证胎儿正常发育?白细胞输注的唯一指征是,明确的严重感染?需要密切关注的是持续?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因为当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时,自发性出血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应进行血小板输注?

4.激素:皮质类固醇和雄激素治疗PAAA的效果有争议[1]?妊娠女性胎儿时,禁用雄激素?有人认为,皮质类固醇可以缩短贫血时间,并缓解症状[2]?

总之,PAAA是一种临床罕见的严重的疾病,与妊娠密切相关,尽管在病因和发病机理等方面还不明确,但我们要对孕期出现贫血的孕妇提高警惕,首先明确诊断,并加强对母婴的监测,积极治疗合并症,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参考文献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7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5例,研究组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男21例,女14例;年龄7~63岁,平均(25.3±9.6)岁;病程2~16个月,平均(7.2±4.1)个月;小学及以下学历11例,中学学历16例,大学及以上学历8例。对照组患者男22例,女13例;年龄6~61岁,平均(24.9±9.4)岁;病程3~17个月,平均(7.6±4.3)个月;小学及以下学历10例,中学学历18例,大学及以上学历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血液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第1版)中关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7];(2)进入隔离室并采用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lym phocyte globulin/antithym ocyte globulin,ALG/ATG)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

①既往有其它血液系统疾病者;②精神异常,不能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者;③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干预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告知患者本次入院的目的及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患者若有任何疑问可询问管床护士。研究组实施健康教育路径,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并根据本院健康教育情况针对性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相关护士根据表内所列内容进行护理,并将健康教育路径表给予患者及家属一份,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护理内容及过程,更好的配合护理过程,达到护理效果最大化。表格具体内容如下:①住院第1天向患者介绍医院及环境情况,说明病房相关规章制度,指导患者正确的生活习惯,积极主动了解患者需求,对患者疾病做出简要判断,叮嘱患者疾病相关知识以及注意事项,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等),告知患者检查方法及检查目的,必要时陪同患者进行检查。②住院第2天密切观察患者住院期间的生命体征,若出现感染或发热状况,及时向管床医师报告,遵医嘱进行退热、抗感染治疗,在患者用药前详细介绍药物名称、使用方法以及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等,并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做好日常基础护理的同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骨髓穿刺前向患者介绍穿刺的目的及过程,引导患者进行配合,穿刺后叮嘱患者拿无菌棉球压迫穿刺点,压迫后使用无菌辅料覆盖,叮嘱患者防水防湿;指导患者日常饮食以及休息体位等详细生活习惯(如饮食方面,应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③住院3~7 d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隔离保护的重要性,对患者进行隔离保护,并协助家属准备隔离物品;入隔离室时需要对患者毛发进行清理,清洁皮肤,在隔离室进行药浴时指导患者坐浴方式,更换无菌衣物;饮食上以高压饮食为主,讲解高压饮食的优势及制作方法;若患者带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时,需要有专门医护人员对PICC管进行维护;协助患者进行口腔清理,饭前饭后进行漱口,便后进行碘伏坐浴,多鼓励患者饮水,保持大便通畅等。④住院8~20 d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服药前做好药敏反应,对不良反应进行针对性处理;治疗期间持续性护理干预,尤其对患者心理、饮食等方面;监督患者服药情况,不得擅自停药或减量,严格遵守医师定量服用药物;对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要严格遵守输血规章制度进行,遵循无菌操作要求,并在输血前对患者讲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输血的目的和效果。⑤住院21 d~3个月患者治疗恢复期,告知患者环孢素以及雄激素的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告知定期检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的必要性;指导血象较低患者做好个人卫生及自我护理,避免患者出现感染、出血情况;多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程度,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⑥出院当天做好出院指导,告知患者按时服药,定期来院进行复诊,叮嘱患者禁烟禁酒,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等。

1.5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根据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检查情况进行判定[8],治疗后血常规检查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治疗后血常规检查及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为有效;治疗后血常规检查及临床症状无好转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发放本院自制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知识调查表,内容包括疾病名称、临床表现、检查项目及正常值、治疗、药物使用和饮食注意等。观察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情况,共20个单选题,每题5分,总分100分,得分≥80分者为疾病知识知晓。③观察住院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及口腔感染、出血、鼻腔及肛周感染和皮下软组织感染等。④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自尊自评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进行评估,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况[9]。⑤研究人员对每位患者进行本院自制患者依从性调查表,观察患者治疗依从情况,根据患者对治疗及护理态度分为依从、一般和不依从,依从为完全顺应医护人员,遵循医嘱行为并态度良好;一般为对医护人员治疗方案和护理方式初步认可,但服从状况较差;不依从为完全不遵循医护人员,甚至态度恶劣。依从率=(依从+一般)/总例数×100%。⑥研究人员根据护理工作进行满意程度调查,内容分为专业基础操作、工作态度和陪同及介绍院内情况程度,其中护理态度与专业知识各35分,陪同及介绍30分,满分100分,90分以上为满意,75~89分为基本满意,74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及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研究组、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7.14%、88.5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疾病知识知晓及并发症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疾病知识知晓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4.29%、22.86%;对照组患者疾病知识知晓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14%、48.57%;两组患者疾病知识知晓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况评分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和SE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研究组SAS、SD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研究组SES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SAS、SDS和SE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情况比较

研究组、对照组治疗依从率分别为100.00%、91.43%,研究组治疗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研究组、对照组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7.14%、82.86%,研究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目前研究表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疾病因治疗周期长、疗效缓慢等因素,导致患者治疗时间多在2年以上[10]。环孢素以及雄激素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较为常用的两种口服药物,在长期的服用过程中,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较为严重,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多毛症、痤疮、皮疹以及齿龈增生等[11,12],导致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擅自减药甚至停药,导致疾病复发率较高。因此,患者的依从率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后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有研究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结果发现,经过健康教育干预的患者对紫癜的发病机制有较多了解,尤其是对治疗后的恢复情况以及日常注意事项有较多认识,从而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的遵医行为[13]。

健康教育属于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通过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率,并减轻其心理负担[14]。但是,由于我国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意识不强,导致目前我国健康教育的效果存在不确定性[15,16]。因此,通过将临床护理路径引入健康教育,就能够有效保证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完整性。在传统的健康教育中,往往不能根据患者的个性进行健康宣教。而通过将健康教育路径则能够将健康教育的内容分时间、分阶段进行,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合理的健康教育,在提高健康教育效果的同时还能够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17,18,19]。

为进一步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笔者对本院收治的7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了临床分组观察。首先,通过住院后给予的健康教育路径干预,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8.57%(P<0.05);研究组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知晓情况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通过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治疗效效果,使得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病及治疗药物有了全面的了解,认识到遵医嘱服药对本病的治疗及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通过患者依从率的提高,能够有效降低疾病的复发风险。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及饮食方面的干预,能够使得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饮食习惯,从而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这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转归以及预后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笔者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状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S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通过健康教育路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情绪,这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较高的临床意义。最后,笔者还分析了两组患者治疗依从率以及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依从率的91.43%(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提示通过科学的健康教育路径,可以合理的提高患者满意率,加强医患关系,通过医患共同努力,达到战胜疾病的效果。

综上所述,实施健康教育路径能够有效促进治疗效果,提高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还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率,有效改善长期患病过程中出现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摘要:目的 观察健康教育路径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 临床纳入7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后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相关疾病知识知晓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心理情况,包括焦虑、抑郁以及自尊心情况,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尊自评量表(SES)进行评估;观察干预后两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率以及对护理工作满意率。结果 研究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14%、88.5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疾病知识知晓率、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SAS、SDS和SES评分分别为(36.29±3.92)、(32.50±2.96)及(44.00±3.85)分,对照组干预后SAS、SDS、SES评分分别为(42.02±3.98)、(39.14±3.61)及(38.25±3.03)分,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和SE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治疗依从率分别为100.00%、91.43%,两组患者治疗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工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健康教育路径能够有效促进治疗效果,提高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还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率,有效改善长期患病过程中出现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2 年10 月~2014 年10 月收治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40 例进行前瞻性研究, 且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20 例。40 例患者均参照《血液学诊断质量标准》确诊。同时排除:①血液感染患者;②血供障碍患者;③合并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等。其中, 实验组男13 例, 女7 例, 年龄29~50 岁, 平均年龄 (34.5±4.9) 岁;对照组男15 例, 女5 例, 年龄24~49 岁, 平均年龄 (33.9±5.2)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鼠抗人T淋巴细胞细胞CD3 抗原单克隆抗体 (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国药准字S19990012) , 10 mg/d, 静脉滴注1 次。实验组患者给予改良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法治疗, 供者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并于第6 天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 患者与采用环磷酰胺 (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2020857) 50 mg与抗胸腺球蛋白 ( 福建科瑞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30026) 3 mg静脉滴注, 并入无菌病房, 机体消毒与抗生素干预后锁骨下静脉插管行造血干细胞灌注。10 d为1 个疗程, 视病情调整治疗周期。

1. 3 检测方法[2]

1. 3. 1 疗效评定标准参考《血液学诊断质量标准》规定:出血与贫血等临床症状消失, 血常规检查正常, 为痊愈;出血与贫血等临床症状显著性改善, 血常规异常状态基本恢复, 为显效;出血与贫血等临床症状一定改善, 血常规检查有恢复迹象, 为有效;抢救无效为死亡。其中, 总有效率= ( 痊愈+ 显效+ 有效) / 总例数 ×100%。

1. 3. 2 生存质量评定标准对治疗后6 个月幸存患者采用Karnofsky行为表现量表进行测定, 分数越高代表生存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显著性高于对照组5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Karnofsk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Karnofsky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患者治疗后Karnofsky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1

注:治疗前组内比较, P>0.05 ;治疗后组间比较, P<0.01 ;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P<0.01

3 讨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目前较为公认的难治性血液病, 患者造血干细胞严重损伤, 外周血细胞急剧减少并伴有骨髓脂肪变。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我国血液疾病中占据较大比例, 其发病率已升至0.75/10 万人, 好发于青壮年。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急促, 治疗手段有限, 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存质量[3,4]。常规治疗方法以抗胸腺球蛋白与抗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为主, 但其治疗存在一定选择性, 特异性较低, 且存在较多不良反应, 其医疗费用昂贵等缺点未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随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造血干细胞移植法逐渐进入人们视野, 但传统移植法需做化疗预处理, 对患者本身存在较大的损伤, 并发症也较为严重[5,6]。20 世纪80 年代有学者提出改良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理论并加以试验, 凭借减毒预处理, 缓解免疫抑制损伤, 可使造血干细胞不受排斥, 间接进行免疫治疗与造血机能恢复, 大幅度提高治疗效果。为探讨改良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将本院40 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 (P<0.01) ;两组患者治疗后Karnofsky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可以看出, 改良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法大幅度提升治疗效果, 降低死亡率并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 显著性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 改良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具有借鉴性。

参考文献

[1]姜鑫, 滕镕, 孙淼.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4, 35 (2) :168-169.

[2]葸瑞, 白海, 王存邦.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Rh阴性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实用医学杂志, 2014, 30 (16) :2696.

[3]徐伟宏.骨髓检验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价值探讨.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电子版) , 2015, 2 (11) :2094.

[4]倪明, 陈宝安, 丁家华.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4, 35 (9) :860-861.

[5]郭智, 陈惠仁, 刘晓东, 等.单倍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4, 29 (15) :1145-1148.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3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19例, 女11例, 年龄20~70岁, 平均年龄 (38.2±8.3) 岁, 病程15 d~8个月,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5例。全部病例均符合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诊断标准[2], 治疗前肝、肾功能正常, 排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范可尼贫血等, 且发病前无病毒感染史。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环孢素治疗, 首次3~5 mg/ (kg·d) , 分2次口服, 明显起效后缓慢减小至0.5~2 mg/d, 2年为1个疗程, 环孢素血药浓度控制在200~400 ng/ml, 同时服用护肝药物。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 30 mg/ (kg·d) , 连用5 d, 同时予以甲泼尼龙1~2 mg/ (kg·d) 与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同步静脉滴注, 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结束后, 改为泼尼松1 mg/ (kg·d) 口服, 并逐渐减量至28 d停用。

1.3 疗效评定标准[3]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白细胞达到4.0×109/L, 血小板达100×109/L, 血红蛋白女110 g/L、男120 g/L以上;缓解:临床症状消失, 白细胞达到3.5×109/L, 血小板一定程度增加, 血红蛋白女110 g/L、男120 g/L以上;无效:临床症状及血象无明显变化。治疗有效率=治愈率+缓解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愈9例 (60.00%) , 缓解5例 (33.33%) , 无效1例 (6.67%) , 治疗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患者治愈5例 (33.33%) , 缓解4例 (26.67%) , 无效6例 (40.00%) , 治疗有效率为60.00%,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患者牙龈增生1例、手颤1例、继发性糖尿病1例, 肝功损害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 给予环孢素减量或停药治疗, 并加强保肝对症后均好转;观察组患者继发性糖尿病1例, 发热1例、心悸1例、手颤1例、肝功损害2例、血清病反应4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 给予环孢素减量及激素加量及加强保肝对症治疗后好转;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免疫介导骨髓衰减性疾病, 与T淋巴细胞产生可溶性抑制因子攻击造血干细胞导致的免疫介导性损伤密切相关。临床多采用骨髓移植治疗, 但仅有少数患者能配型成功, 多数患者需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免疫治疗方案 (IST) 是非移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标准方案[4], 其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常用的进口马或兔抗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价格昂贵, 患者经济压力较大, 对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国内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 其价格相对低廉, 联合环孢素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 同时降低了患者医疗经济负担。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果提示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与马、兔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疗效相当, 与环孢素联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效果显著。此外,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即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多, 减少环孢素剂量和对症治疗后均好转, 可见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耐受性与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 在临床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 采用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联合环孢素治疗效果显著, 但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多, 需进一步探究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防治措施, 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讨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联合环孢素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3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5例。观察组采用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联合环孢素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环孢素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 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联合环孢素治疗效果显著, 但不良反应较多, 在使用时应注意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防治。

关键词: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环孢素,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参考文献

[1]张兴霞, 刘立民, 赵广圣, 等.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联合环孢素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2例.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4, 35 (5) :451-453.

[2]王方方, 孙爱红, 管俊, 等.猪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联合环孢菌素A治疗重型再障的临床疗效.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4, 9 (4) :467-470.

[3]唐元艳, 万琦, 虞咏知, 等.猪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联合环孢素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解放军药学学报, 2011, 27 (4) :363-365.

6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疗效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5年4月至2010年9月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住院患者60例, 其中男性患者39例, 女性患者21例;患者发病年龄在12~66岁, 平均年龄35.7岁;其中患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 患者48例,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 (SAA) 12例。所有患者就诊前病程为0.7~67.0个月, 平均病程34.6个月,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范围 (0.633±0.362) ×109/L, 血红蛋白范围 (61.2±16.1) g/L, 血小板计数范围 (27.3±13.1) ×109/L, 网织红细胞计数绝对值范围为 (18.6±6.8) ×109/L。其中骨髓涂片报告:其中骨髓增生极度低下者12例, 骨髓增生低下者48例, 全片巨核细胞范围 (1.93±2.09) 个。

1.2 诊断标准和疗效

诊断标准:按照张之南的《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60例患者均符合AA的诊断标准, 即是:血常规检测结果呈三系减少,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骨髓象呈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表现, 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一般无脾肿大;抗贫血治疗无效。

疗效判定标准: (1) 基本治愈:患者贫血及出血症状基本消失、男性患者血红蛋白不低于120g/L, 女性患者不低于110 g/L, 白细胞计数不低于4×109/L, 血小板计数不低于80×109/L, 治疗后随访1年以上, 没有出现复发患者。 (2) 缓解:患者贫血及出血症状消失, 男性患者血红蛋白不低于120g/L, 女性患者不低于100g/L, 白细胞计数不低于3.5×109/L, 血小板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治疗后随访3个月病情继续好转或保持稳定者。 (3) 明显进步:患者贫血及出血症状明显好转, 无需输血, 且患者血红蛋白与治疗前相比1个月有一定程度增长, 并且可以维持此状态3个月以上者。在对以上3项疗效进行判定时, 患者均脱离输血3个月以上。 (4) 无效:经过充分治疗后临床症状及血常规各项指标未见明显进步者。

1.3 治疗方法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口服:CSA (5~8.5mg/ (kg·d) +安雄 (80mg/d)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口服:CSA (5~8.5mg/ (kg·d) +安雄 (80mg/d) 。每周一次按时监测CSA血药浓度, 将CSA浓度保持在200~400mg/L之间, 服药初期每周检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服药时间:患者口服CSA须持续半年以上, 而雄激素须持续服用超过1年, 且持续检测CSA的血药浓度 (每周1次) 。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全部治疗患者中, 治疗总有效例数30例, 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0%。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明显进步2例;48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 病程<6个月的患者14例, 基本治愈患者2例, 缓解患者2例;其中明显进步患者10例;治疗总有效率100%;其中病程在6个月~2年之间共16例, 缓解患者2例, 其中明显进步患者8例, 总有效率为62.2%。其中病程>2年的患者18例, 明显进步患者4例, 总有效率为22.2%。

2.2 血象和骨髓象分析

(1) 血象表现:首先表现为网织红细胞升高, 而后血红蛋白升高, 再接着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计数的升高, 血小板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 往往表现为最后升高。 (2) 骨髓象表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象在缓解后增生程度有明显改善, 也有患者骨髓局部未见改善, 其他部位有代偿性增生。

3 讨论

尽管AA的病理机制呈现高度异质性, 但近年来大量的实验室及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免疫介导的造血抑制是最常见的病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AA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主要与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 (CTL) 有关, CTL的活化与增殖主要局限于骨髓这一靶器官。AA的活化的CTL体外表现出明显造血抑制活性, 可分泌多种造血负调控因子, 如干扰素-γ, 肿瘤坏死因子-α, β及巨噬细胞炎症蛋白等, 其中以干扰素-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体外造血抑制效应最为显著。CSA作为一种特异性强力免疫抑制剂, 可通过阻断IL-2R来预防毒性T细胞的活化;CSA还能抑制活化的毒性T细胞分泌过量的IL-2及干扰素-γ。雄激素是治疗CAA的基本用药, 单用疗效35%~53%, 在临床治疗中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 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及女性患者男性化表现, 此外还表现为皮肤痤疮, 毛发增多, 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色素沉着, 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及性欲亢进等, 且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不佳, 与免疫抑制剂CSA联用提高了疗效, 本组结果进一步证实。因此我们认为在治疗AA中, 采用CSA联合雄激素治疗方案是最佳方案。

总之,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复杂, 引发此病的原因也较多, 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还需要广大的临床、科研工作者进一步研究总结;目前骨髓移植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重要方法, 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率也较高, 但是在临床中找到配型成功的供体较困难, 并且存在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 使移植在实际临床开展的过程存在一定难度;现今免疫抑制治疗成为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外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环孢菌素A联合雄激素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有效方法, 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 临床较容易普及, 也不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经济压力, 且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值得各基础医院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出社, 1998:33-36.

[2]曾慧, 何广胜, 傅蓉, 等.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骨髓Th细胞比例及功能变化[J].江苏医药, 2006, 32 (5) :401-403.

[3]朱巧玲.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9 (4) :256-258.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篇10

【关键词】蒙医药;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草果二十一味丸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35-01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血液系统疑难重病之一,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血干细胞数量下降或功能异常及造血微环境异常致红骨髓容量下降,被黄骨髓取代,从而引起红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可引起较重的贫血、感染和出血,甚至死亡。根据患者的病情、血象、骨髓象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1]。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5年3月期间收治的66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过程中分别采取西药治疗与蒙药草果二十一味丸治疗,经本次研究证实,蒙药草果二十一味丸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疗效,现综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至2015年3月之间所收治的66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资料。其中,患者年龄9~49岁,平均37.5±2.0岁;女性患者39例,男性患者25例;患者病程0.5~4年,平均1.9±0.3年。本院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疾病的诊断均根据张之南在2007年出版的第三版《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中所述要求进行临床诊断工作。在具体的临床症状表现方面,患者多出现头晕、乏力、贫血、心悸等临床现象,同时所有患者均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出血症状:其中,皮肤瘀点患者41例,齿龈出血患者37例,合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患者19例,鼻衄明显患者10例,经期经血过多患者9例。根据治疗过程所采取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再障病程、临床症状表现以及既往病史等信息,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在治疗前后,系统评价所有患者的蒙医症候,同时评估和总结所有患者的骨髓象、血象等检验结果。

1.2.1 对照组西药治疗方法

对本组患者采用康立龙进行治疗。其服用方法为:每次口服康立龙4mg,每日服用3次,分早中晚服用。在治疗过程中,小儿的用药剂量可根据实际病情及临床表现酌情减少。治疗3个月计为1个疗程,治疗总周期为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系統观察本药物对本组患者所产生的临床疗效。

1.2.2 实验组蒙药治疗方法

在服用康立龙的基础上,对本组患者加用蒙药草果二十一味丸进行治疗。本组服用康立龙的方法与对照组服用方法相同。草果二十一味丸的主要成分有草果仁、石膏、甘松、沉香、地丁、麦冬、茜草、石莲子、栀子、广枣、白豆蔻、广木、降香等,将上魔神所有药材研磨成粉末,制成5g重的蜜丸。成人患者早晚各服1.5丸,未成人患者每天服用1丸。对于出血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选加血余炭、炒水牛角粉、草茸、紫草等进行治疗;对于血色素指标偏低的患者,可选加西花、紫河车、黄芪等进行治疗;对于白细胞指标偏低的患者,可选加木贼、鸡血藤、三棵针、茜草等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计为1个疗程,治疗总周期为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系统观察草果二十一味丸对本组患者所产生的临床疗效。

1.3 评价方法与标准

1.3.1 评价方法

对蒙药的临床评价标准为:采用蒙医证侯计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主症按无、轻、中、重程度分别记0、2、4、6分,次症按无、轻、中、重程度分别记0、l、2、3分[2]。

1.3.2 观察指标

首先观察患者的骨髓象、血象,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主要和次要临床症状。主要临床症状可分为:发热、齿鼻衄血、面色苍白、皮肤紫斑、头痛等;次要临床症状可分为:口干、头晕、头痛、气短、心慌、倦怠疲乏、口苦、腹胀便溏、食少纳差等。

1.3.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蒙医临床症候及体征完全消失或几乎消失,症候积分减少超过90%;显效:蒙医临床症候及体征改善明显,症候积分减少率位于70%~90%之间;进步:蒙医临床症候及体征有所好转,症候积分减少率位于30%~70%之间;治疗无效:蒙医临床症候及体征无可见好转,甚至有病情加重现象,症候积分减少率低于30%。总体治疗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进步率。

计算公式:[(治疗前病情积分-治疗后病情积分)÷治疗前病情积分]×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处理本次数据,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西药治疗组的治愈率、显效率、进步率、无效率分别为6.06%、24.24%、33.33%以及36.36%,而蒙药治疗组的治愈率、显效率、进步率、无效率分别为42.42%、12.12%、39.39%以及6.06%.在总体治疗有效率上,实验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慢性再障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不当,如饮食失调、情志过激等导致胃火失调,影响脾、胃、肝脏功能而精华和糟粕分解受阻或外感湿毒,瘟疫侵人机体及精血,七素代谢功能障碍,血液生成受阻而成。临床上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心慌、气短以及齿鼻衄血、皮肤紫斑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症证[3]。

本次实验表明,蒙药草果二十一味丸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可有效地提升治疗后的总体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邢英春.蒙医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6)

[2]邢志阳.蒙药草果21味丸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8(3)

上一篇:福利院儿童下一篇:辽宁中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