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自主学习

2024-05-23

小学语文有效自主学习(精选十篇)

小学语文有效自主学习 篇1

一、新课改下加强语文自主学习的意义

(一)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加强语文自主学习对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探究问题, 并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际上是将传统教学中“授人以鱼”的方式转变为“授人以渔”的方式, 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 自己发现问题, 并能独立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掌握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效率的提高均离不开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仅靠教师一方或者学生一方都不可能获得真正发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有利于获得语文教学中师生良好的互动效果, 实现教学相长。而且,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语文素养, 还可以更好地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最终促进学科的长远发展。

二、新课改下加强语文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

(一)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对语文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首先应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语文课堂应该是活泼的、民主的、融洽的。而且, 教师应不断增强自己的亲和力,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充分给予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 让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场所。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将自己的各种想法表达出来, 并能及时通过平等讨论, 获取最佳答案。此外, 教师还应虚心接受学生的批评或建议, 并能体现于今后的工作中, 使学生消除顾虑, 在任何时候都能勇敢表达自己。

(二)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上也即改变传统的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 实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 想学生所想, 并能切实站到学生的立场上去解决各种问题。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想法, 将学生作为平等的个体“人”的角色予以认真对待, 让学生能感受到被认可、被尊重, 从而敢于敞开心扉发表见解。

(三) 进行情景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加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性, 教师应善于在语文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 通过巧妙的情景设置, 让学生在一种生动有趣的氛围中, 更积极地展开学习。如果仅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语文课文等知识的枯燥讲解, 很难让学生投入地进行学习。教师若能根据教学内容,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则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截然不同。比如, 在讲解课文《中彩那天》时, 教师便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先让学生分角色模拟故事当时的场景, 选择三个积极性比较高的学生分别扮演“我”、爸爸、妈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应让学生将当时的情景简单模仿出来。同时, 调动三个“表演者”的想象力,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展开对话, 将课文故事通过添加对话的形式予以充实和丰富。在他们表演完之后, 教师可立即组织另一组成员, 让他们首先对三个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 然后, 再就课文中爸爸最终将车归还给朋友的做法, 以及文中妈妈“语重心长”的那段话, 展开讨论, 让学生将自己设想成是文中的爸爸, 假设自己在帮朋友买彩票时, 朋友的彩票中得了一辆汽车, 想象自己是否会诚实地将汽车交给朋友。通过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设身处地的体验, 必将产生各种不同的想法。此时, 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并从中择取有典型性的学生想法, 记录到黑板或者多媒体屏幕上。最后通过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分别详细分析, 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做法, 并同时对学生做好教育工作。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 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了课文内容和主旨, 且让他们较深刻地明白做人的道理。道理的知晓将使学生在今后一生中受益匪浅。

(四) 开展问题教学,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若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就必须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一个平铺直叙、没有悬念的课堂是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 也很难真正对学生的提高有所帮助。根据教学内容, 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且能通过学生处理问题的过程,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独立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仍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为例, 在讲解第七册课文《和时间赛跑》时, 如果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就是让学生先阅读课文, 然后教师给予学生详细讲解的方式, 这将很难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 留下深刻印象, 或者受到一定启迪。如果换一种方式, 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 让学生在思考中展开教学, 将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如教师可以在打开课文看到题目时, 便给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你们敢和时间赛跑吗?你们能跑得过时间吗?课文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呢?他跑赢了吗?这样一系列的问题, 不仅可以立即调动起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且很容易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情境中来, 让学生专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课文的展开中, 教师应根据情况, 同步给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如在读到“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 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这句话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 说出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 加深他们对于句子的理解程度。在继续学习课文时, 教师可以紧接着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爸爸的生活经历说明时间再也回不去了, 作者最终是怎样彻底明白爸爸的话的呢?通过这一问题, 不仅再次调动了学生的思考兴趣, 且使学生将课文前后内容予以衔接, 更好地对整篇课文进行理解, 并加深了他们的体会, 让他们从心底认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当然, 在读完课文后, 教师还可以再次给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你们准备如何珍惜时间呢?让学生通过展开讨论, 来加深他们对于惜时的深刻理解和重视。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且让学生明白了重要的生活道理。而且, 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 由于设置了丰富的问题, 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非凡意义。

三、结语

小学语文有效自主学习 篇2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因而受到师生广泛欢迎。鉴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借鉴意义。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语文 指导

一、前言

小学语文新课改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通过一系列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获得知识。由此可见,加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新改革的基本理念。事实证明,自主学习是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低年级的学生,其思维活动主要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对知识的获取主要从老师和同伴的模仿中得到。到了小学中高年级以后,小学生的言语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具有较强的自制力,能够在教师的安排下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学习。此时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小学生的独自性和自主性,处理好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二、提高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 1.引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预习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在讲授新课之前,语文教师要安排小学生进行课文预习,预习本身就是主动探索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一部分,通过预习可以初步了解要学习的新知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师讲授时可以提高理解的速度,提高学习效率。具体来说,教师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或者在课后预先通读课文,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做好记号,然后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来了解生词的读音和涵义,也可以通过课文上下文之间的关联,来理解生词的意思,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对课文中一些晦涩难懂的句子,学生要做好记号。教师在讲授新课时,首先把学生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汇总出来,在预习反馈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然后有针对性的加强讲解。如果学生预习工作做得认真,就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对这部分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起到榜样和带头作用。2.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在小学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为此,语文教师要适时为学生设置各种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质量要求,不仅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要包含教材的基本内容,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理解能力不同、个性兴趣也不相同,教师提出的问题太浅显的话,学生失去继续探索的兴趣,问题过于困难,学生则无从下手,也就没有积极性了。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也是教学设计的关键。3.在小组交流中提高思维能力

自主学习的大部分环节都强调学生的独立完成,但仍然是有合作学习的环节。在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已经得到了答案,取得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效果,有了成功的学习体验和成就感。也有的学生在某些问题上陷入闲顿,这时候教师可以不直接对学生进行指导,而是将其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大约有4—6名学生,鼓励小组之间集思广益、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调动各种人力资源进行学习。小学生争强好胜,会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不同的观点之间必然有碰撞,在多轮交流和讨论中,学生慢慢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得出趋于一致的结论。同时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有利于其以后的发展。这里注意的是,在学生分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考虑性别和学习能力的因素,男生、女生要搭配好,有利于交流和讨论的顺畅。每一个小组要包含有各种学习能力的学生,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另外,当小组讨论渐渐变成争执或吵架时,教师要及时干预,让整个自主学习活动重新步入正轨。

4布置自学笔记,加强检查力度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不应局限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让学生写自学笔记的形式可以将自主学习延伸到课外。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贴近小学生生活、实践性的题目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或者调查访问,最终以自主学习笔记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方式拓展了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写出内容比较完整和清晰的自学笔记。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可以写出详实的自学笔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写出带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自学笔记。可见,通过自学笔记的形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当然,小学生自制力差,如果没有教师的严格检查,自主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为此语文教师要逐一检查学生的自学笔记本,及时给予评价,有过关的性评价、星级评价、评语评价、分数评价等。针对一些内容不完整、语言不通、错别字过多的笔记,教师要进行批评和指导,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笔记质量。对书写工整、内容详实、语言流畅、富有创意的笔记,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将作品作为范围进行展览,并给与星级笔记奖。针对部分在完成自主学习笔记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进行写作辅导,帮助其完成自学笔记。

三、结语

总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新课改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以上几点仅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与探索。事实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立足新课改的精神,根据小学生语文教学的特点,积极将自主学习引导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寻找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有效自主学习 篇3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语文课堂 有效性

G623.2

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尤其对于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优势,比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让学生会学、善学、乐学。那么,我来具体探讨一下自主学习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意义。

一、自主学习会让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做到会学。

小学语文的学习不同于数学等其他课程,数学课有公式,学习怎样利用公式计算,而语文的学习远没有这么简单,比如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阅读能力的提高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预习,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够提高阅读效率,为学生语文课堂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所以在语文课文的预习中,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初读课文,按“导读”提示自学,勤于动脑,画出课文重点语句,重点词语,课下多联系,掌握新字词,勤于动手,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才会应对自如,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

如三年级语文课文《赵州桥》,老师把课文中的字词投到大屏幕,学生经过预习,会把字词准备的读出来,老师把学生预习的内容复习了一遍,学生更能够加深印象,同时学生对于老师提问准确回答,心理上很有成就感,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老师引导到课文的学习,提问,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描写赵州桥的?请同学快速找出三个词语。让学生学会思考,勤于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学生自己找出答案,“雄伟、坚固、美观”,比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告诉学生答案,收到的效果简直是大相径庭。学生自主学习很重要,让学生思考、動手,学会学习,从心理上获得成就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二、新课改形势下,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善学。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① 新课改的精神很明确,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老师们迫切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把过去老师一个人的课堂转变为学生们的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程度的发挥。老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考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 比如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文,老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给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作者是怎么去鸟的天堂的,去了几次,每次去的时间有什么不同,第几次才真正见到‘鸟的天堂?”,老师分组,给出时间,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回答老师问题。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老师继续引导,深入课文,比如读课文7-8段,回答“小鸟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们继续合作探究,老师们再次请学生回答,A组回答因为树大的特点,B组补充还有树美的特点,这样分作合作探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习效率就高。学生自主学习比光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以前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每次上课充分备课,课堂上把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学生们在下面被动的听,最后的效果并不好,有的学生会开小差、有的学生厌学等等会有很多问题出现,现在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不再一味的被动听课了,让他们参与进来,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显出来了,由原来“教”的课堂转变为学生“学”的课堂,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享受学习的一种“快乐”的体验过程。

当然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是主导,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老师不但要教会学生课本内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会学语文,爱学语文,善于学习语文。

三、自主学习让学生乐学。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角色转变,课堂上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们心理上得到极大满足,很有成就感,那么学生们每次上课积极就会很高。课堂上,老师们要鼓励学生敢于表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标新立异,当学生和老师的观点不一致的时候,老师们要倾听学生的想法,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激励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这样学生心情放松,以前的教学模式老师发挥的多,和学生交流的少,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代沟,现在转变观念,学生和老师是平等师生关系,老师给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鼓励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学生没有压力,学习积极性高,培养学生乐学。

新课改以来,让学生自主学习意义重大,尤其对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自主学习的意义更重大。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会学、善学、乐学。这样课堂上学习效率高,教师们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氛围和谐,师生关系融洽。

参考文献

[1]曹利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陆慧. 让学生主动地“听” 自觉地“动”——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A]. .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8.

[3]蔡海燕.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问题及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4]韦琦. 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4.

[5]王维亨.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实施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0.

小学语文有效自主学习 篇4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情趣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 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有的时侯, 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报一种大语文的观念, 跳出课堂, 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 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 这个时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

比如在《我看见了大海》这篇课文中,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 对母亲较有感情, 却对父亲颇多怨言。应该说难以理解渴望课文里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 在教学过程中, 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于父亲的不满看法, 然后和学生讲述了自己父亲的一个疼爱我的小故事, 在老师的眼中, 自己的父亲是一个伟大的父亲。这样, 通过老师的这个故事, 学生们很快明白, 尽力挖掘父亲对待自己的闪光点, 终于明白父亲对待自己的爱是深沉的, 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老师顺水推舟, 抓住机会引导学生, 学生终于纷纷起来述说自己的父亲。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领会。

又如在教学《修鞋姑娘》这篇课文中, 通过老师的讲解, 让学生明白我对修鞋姑娘的态度的变化正是对修鞋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的赞扬, 这更说明像她那样的人很多很多。老师结合课文, 再引导学生发掘在自己身边周围的好人好事的故事, 从而使学生能亲历生活中处处有默默无闻帮助别人的人, 学生也就明白了课文中蕴涵的道理。所以做文同做人, 有的时侯, 要明白课文,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跳出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课文内容。从而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想象, 拓展自主空间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教育孩子们不也正如培植树苗吗?现在的孩子都是在父母亲的娇惯呵斥中长大, 事事多由父母祖辈包办, 缺乏主动性, 缺少责任心, 如果我们教师在学习上也是处处替学生包办, 学生创造的机会也就被剥夺了, 创造性学习自然也无从谈起。因此, 我们要敢于放手, 充分相信学生,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责任感, 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网络视频上看到一位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时, 在读准字音、初步理解了这首词意思的基础上, 播放这首诗的朗读录音, 结合课文插图的放大图画, 学生很容易就在大脑中想象出了这首诗描绘的生活情境, 并很快与自己的主观生活体验融合起来。在此基础上, 我配乐让学生读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词中意境的优美和作者对农村生活情景的喜爱之情。然后我让同学们大胆想象词中情境, 并将其表达出来, 或作画、或讲故事、或表演等。学生在自由汇报成果时, 争先恐后, 个个摩拳擦掌, 竞相展示自己感悟想象到的情境, 让大家欣赏。至此, 我认为学生的潜能已得到极大的释放, 他们的创造性得到了极好的发挥, 课堂教学抓住了文本而更超出了文本。

三、重视评价方式, 激发合作欲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层层深入, 评价发展迅速, 教师的评价观念、使用的评价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评价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而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所采用的随机的、激励性的评价, 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教学汉语拼音声母“j、q、x”时, 我是这样教学的:我先让学生观察书上插图, 猜一猜旁边三个声母读什么?你的根据是什么?学生说了很多, 比如: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由公鸡我猜到这个声母读j。”“听他说完, 我马上表扬说:“你不仅会观察, 还会联想, 你真棒, 老师要发你一朵会观察、会联想的小红花。”这时另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由气球我猜到气球旁边的声母是q的音, 由西瓜我想到西瓜旁边的声母是x的音。”听他说完, 我带头为他鼓掌。我的掌声还没停, 马上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来编儿歌记它们的音:一只公鸡jjj, 一个气球qqq, 一个西瓜xxx。”一节课下来, 学生不仅记住了“j、q、x”的音和形, 而且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探究发现的意识等基本素质都得到了培养, 很多地方体现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通过这个例子, 我们明显感受到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所带来的教学效果是多么明显啊!

四、师转变观念, 树立新学生观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 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抹杀个性的教育下, 学生成了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玩偶”;在体罚、呵斥、羞辱、冷嘲热讽的“教育方式”下, 学生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在教师主宰一切的课堂里, 学生失去了“人”的自主权、参与权、“话语权”。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采取“一刀切”的教学策略, 强调他们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面, 从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我们只有树立新的学生观, 认识到学生是人, 是独特的人, 发展的人, 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究, 最终有所创造、有所发展。

小学语文有效自主学习 篇5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运用不同的策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正是我们老师探究的方向。自学——交流——展示是我们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在灵活有效运用此模式上不断探索。

有效性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开展的研究课题是“自学——交流——展示”的教学研究,构建了“自学——交流——展示”的教学模式。这三个环节并不是孤立的课时,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如:自学这一环节主要放在课下,但有时根据情况也可放在课上;一个大的环节里面可能会有自学交流展示的小环节通过我们教师的不断努力,我们的`学生已初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不断提高,学生愿学、乐学,课堂有效性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有效自主学习 篇6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学有所得?围绕这一目标,我积极尝试把"情景启发、自主学习、探究感悟"带进课堂,鼓励学生在学习探究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加强感悟和思考,让学生真正会学、爱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实践了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情景启发,激发探究热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创设情景、激疑设问,是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在情景中产生问题,产生学习兴趣,把知识学习当作"自我需要",从而激发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求心理,引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机。

如在《一夜的工作》中,上课之初,我先出示一首诗《你是这样的人》,并和学生一起深情地诵读,读后问:"同学们,诗中的哪些地方让你有所感触?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纷纷举起手:"诗中的'你'指的是谁?""诗中的'你'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诗中的人真让我敬佩。""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课文--《一夜的工作》,当我们认认真真地品读了课文之后,相信所有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在这种问题情境的导读下,总理一夜的工作便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学生读课文的心境自然也不同寻常。为引导学生对文章重点段落、关键词句的鉴赏探究,掂量比较作了铺垫,促使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二、自主学习,探究感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以读代讲,以导代问,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能使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体验自主读书,自我展示的乐趣,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在自主学习的探究中品味文章的人文内涵,感悟人物的思想。

在《一夜的工作》中,我让学生认真地细读课文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而我也参与其中,或指导,或点拨,或激疑。让学生在对比品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总理忘我工作的崇高品质。

三、以读为本,激活思维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多读。正如叶圣陶所说:"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紧紧抓住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个要求不放,做到变听懂为读懂,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在学习《鸟的天堂》时,我在指导读的方式上注重多样化:范读、自由读、默读、个别读、分组读、引读、齐读、诵读等,以提高学生读的兴趣,做到读中悟,悟中读,读中感。如在学习"榕树"这部分时,我提出"把你喜欢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找出了描写榕树的好词佳句。在交流时,有的说:"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写得好,一个"堆"字形象地写出了绿叶的茂盛;有的说:"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写得好,"颤动"表现了在阳光下微风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体现了榕树茂盛的生命力等等。"同学们能不能按自己的体会来读,让大家都感受到榕树的蓬勃生机?"我通过这种把内容的理解和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导读方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了语言的魅力和作者的情感,因而读得生动,读得有感情。

四、讲求实效,激活个性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讲求实效,有目的、有计划地善导善教,能起到推动、规范、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

如作家笔下的《白鹅》是一篇文质俱佳的范本。上好本课,能使学生在后面几课的学习中举一反三。在鉴赏、积累、运用语言上,真切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体会同是写动物,不同的作家观察角度不同,表达方法不同,语言风格各有特色。教学中,我根据本课目标,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主要在如下方面加强指导:(1)品读感悟重点句及过渡段在课文中的作用,对文章的内容,条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2)分别从"叫声"、"步态"、"吃相"了解课文怎样具体写白鹅高傲的特点。内容不同,引导用不同的方法学习。"叫声"部分抓住"厉声叫嚣"、"引吭大叫"来品读,"从这些词你能想像白鹅在干什么,说什么吗?"以此调动学生形象思维,使学生从形态、声音去理解,感受用词的生动性;"步态"部分则引导学生边读边演"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及对比学法的生动、风趣。(3)引导抓住重点词句,如"好一个高傲的动物",通过朗读、品味作者对白鹅的尽职尽责的赞美之情,了解明贬实褒、拟人及对比学法突出特点的好处,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学中,我注意总结加以点拨,尽量让学生有选择内容的自由,有表达自主观点的自由,激活个性,实践有效的课堂学习。

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对于学生语文教学,素质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只要教师能给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能发掘学生的自我潜力。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形成语文能力,实现课堂的有效学习。

自主学习:“绿色语文”之有效路径 篇7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 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实现自主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自主学习从根本上确定了学生主体地位, 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了根本的变化, 从被动到主动, 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它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语文学习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所理解的“绿色语文”应该是纯天然的, 是可持续发展的。所谓“纯天然”, 是指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本真属性的回归, 语文是返璞归真, 不加雕饰, 充满真、善、美的人文学科;不仅“为中考”学语文, 更要“为人生”学语文, 因而它是“可持续发展的”。“纯天然”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绿色语文”的本质特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如何去解决问题, 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 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索。语文自主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语文素养, 其实质就是“绿色语文”, 也就是说“自主学习”是通往“绿色语文”的有效路径。

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我校刚推行自主学习时, 我认为自主学习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一个学期下来, 我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 在《苏州日报》和《姑苏晚报》上投稿发表了14篇佳作, 我相信了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 呵护内在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调动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 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经常采用活动式教学, 采用“免死金牌”等形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时付出有回报。

(三) 创设温馨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学生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我一直努力创设一种温馨的课堂氛围, 在随笔交流课时, 我总是允许学生以最舒服的姿势坐着, 这时同学们总会投以我微笑, 自如地开始自主交流活动。在这样的氛围中, 我娓娓道来, 要求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 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 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出来, 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 好像出于本能, 一辈子享用不尽。”

(四) 采取合适教学方法, 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效能。

1. 学案式教学

学案指的是为了使学生实现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这个目的而制定的计划和具体措施。学案是教与学最佳结合的载体, 而“学案式教学”就是教师利用课前给学生设计好的学案组织课堂教学进程, 学生则以学案为载体, 依据学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探究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运用学案组织教学, 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统一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明确更系统全面地把握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 克服学习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减少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我校初一语文备课组老师分工撰写学案, 比如我在撰写《狼专题》学案时, 就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主观到客观, 全面了解狼的动物习性, 并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2. 周末自主学习本

我校初一语文备课组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本, 根据《课标》要求, 分五个主要板块:“文外天地”:这一板块要求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作者及其相关背景。“拦路虎”:这一板块主要让学生把阅读中发现的生字词收集下来, 特别是鼓励学生注意总结掌握词语的好方法。“我读本文”:这一板块用于记录学生读课文的心得和感受、体会与思考;特别鼓励通过课堂的学习后对整篇文章甚至整个单元或者同类文章的创造性思考。“精彩词句”:让学生把自认为精彩的语句摘录下来, 美读并进行赏析。“我是老师”:学生出关于课文的试题, 在学习园地上可以评一评谁出的题目好。同学们都认真对待, 有的同学在做《春》的自主学习时, 在“文外天地”, 找来了朱自清其他散文名篇, 在“我是老师”板块, 还像模像样地出了好几个课内课外迁移的语段练习。

3. 摘摘写写或读书笔记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我从开学第一周起, 就引导学生启用“摘摘写写”, 摘摘一周来喜欢的句子, 写写一周来可写的事情。然后花一节课的时间讲评, 请写得好的同学讲, 也请其他同学评。在学校开展读书漂流的过程中, 也采用读书笔记的形式, 先指导学生如何写, 再指导学生如何改, 还推荐学生评奖, 我也把我喜爱的书籍如《文化苦旅》《季羡林散文集》《中考满分作文》等放在班级里一起漂流, 学生们写作面貌日新月异, 班上热爱文学的风气蔚然成荫。

实践证明, 在教师的指导下, 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已经成为一种可能。然而在自主学习日益发展的今天, 我们还是应该努力探寻真正的自主学习, 不要让形式上的自主贻误了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齐莫曼提出:“对学生自主学习界定涉及三个特征:他们所运用的自主学习的策略, 他们对学习效果的自我定向反馈所拥有的热忱, 以及他们相互依赖的动机过程。”受现代教育思想启发, 我们在实践中更要注重实际情况。

(一) 注意量体裁衣, 让自主学习成为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整体, 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及自我尊重需要) 得到适当满足时, 主体才会持续不断努力, 具有对自我实现的较高追求。所以, 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制定相应的自主学习方案, 并进行自我调节, 自我检查。

(二) 关注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让自主学习成为终身的朋友。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因此, 教师应善于启发、激励,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并能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高质量问题, 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我在上《多彩四季———散文自主学习之语言鉴赏》公开课时, 讲到“我读本文”板块, 有同学很有创意将朱自清的《春》和梁衡的《夏》比较, 说朱自清写《春》是为了直接表现春意盎然, 《夏》中写春景是为了用春天的柔美衬托夏的紧张、热烈、急促。对这位同学的独到发现, 我给予了高度评价, 并让同学们鼓掌鼓励。

“绿色语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真正的“绿色语文”一定能调动学生,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听、说、读、写的教学过程中, 是自主学习让人的智力和潜能得到全面发展, 让人的精神素质和人生境界得到全面提高。所以, 自主学习是当前条件下通往“绿色语文”的有效路径, 随着自主学习的不断发展, 它一定能让美丽的语文世界更加清新自然。

参考文献

[1]刘国正.教学思想录[M].江苏教育社, 2000.

[2]陈玉秋.思维学与语文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董远骞.教学的理论与艺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4]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何素萍.语文阅读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的实施[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5, (1, 2) .

小学语文有效自主学习 篇8

现在初中学习生活中,学生面对中考应试的压力,多门学科的繁重任务,加之学习难度大、整体进度节奏快,在学习中背上了较重的思想负担,产生了各种畏难情绪。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运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积极的学习情感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不良学习情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优化教学过程,缓解学习难度,让快乐这种积极情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要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尝试的比较有效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和谐的环境中感受快乐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利用积极情感服务于语文自主学习活动。笔者在教学中,将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作为重要抓手,为学生创设和谐的自主学习环境。消除各种消极情绪的影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快乐。首先,笔者注重树立正确的学习导向,让学生明白,只要是自己做到了努力学习,只要比以前有进步,就是成功的。每个人在语文学习中的目标和成功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放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尤其是对于后进生而言,通过这样的思想疏导,更能激起自主探究的兴趣和信心。其次,笔者在教学中做到尊重所有的学生。学生因为能力和基础的差异性,导致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笔者坚持客观看待这一问题,不歧视后进生,多给予鼓励,在教学中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形成积极情感。依靠激励表扬手段激发学生内心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在快乐的心态中开展学习。另外,笔者还格外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给予鼓励的基础上,专门针对每一位后进生的学习薄弱环节,指导学生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并按照1:2的比例确定一批语文学习优秀生进行帮扶,在班级语文学习中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增强快乐体验,增强学习动力。学生通过这样尝试,自主探究学习时的那种茫然无助和消极应对的情绪慢慢消失,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设计合理的活动:在充分地参与中感受快乐

许多成功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都将教学模式的改进作为“制胜法宝”,其中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参与性更是核心环节。对于初中生而言,身心发展到这一阶段,会更加渴望独立和参与,教师直接教授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停滞状态,不利于学习成效的提高,同时也没有兼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感受到自主努力成功的满足。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三主”教学原则,一切教学设计和组织活动都是将学生作为主角,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在活动小组中各抒己见、博采众长。已经习惯于被动学习的学生,一旦进入到这样自主互动的模式之中,则无不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习投入程度空前高涨。在设计探究题引导学生思考研究学习的过程中,笔者欣喜地感受到了这一自主教学模式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在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和汇报交流活动环节之后,笔者还注重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学习成果的补充和提升,最终依靠自己实现学习目标。学生在这样自主的教学模式中满足了自身的探究欲望,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既感受到了成功和满足,又实现了全面素质的提升。

三、规划动态的层次:在匹配的要求中感受快乐

“十个指头有长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并不相同,关键在于教师的分层引导。部分教师在语文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惯于统一要求,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对于学生而言,过高和过低的教学要求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最恰当的方式就是制定与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相当的活动目标,并在这一目标体系的引领下组织和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或者稍微高于实际水平,营造“跳一跳摘桃子”的上进状态,让学生能够找准自己的学习目标定位,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满足感和成就感。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一般将学生分为3—4个阶梯层次,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门学习目标,所有的自主活动在组织过程中都兼顾学生的学习目标难度系数,相互匹配,尽可能地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之中。这样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在课堂互动、作业设计和考试等环节,课堂上专门安排不同难度系数的提问内容,主要是为了对不同阶梯层次学生进行提问,让各层面学生的思维都能够动起来,不出现边缘化的倾向;在作业设计中,主要是在作业难度和容量两个方面进行差异性安排;考试环节,专门针对中后层次或者专门针对后进生单独进行内容设计,降低要求,让学生多一些感受成功的机会。当然对学生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多地体验到竞争的酸甜苦辣。这样的分层教学活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充分感受到成功、满足等积极情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投入程度。

四、搭建立体的舞台:在拓展的活动中感受快乐

自主探究活动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进行。将学生禁锢于课堂的空间之内,对于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会产生制约作用。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立足于课堂,但是不受制于课堂,着力拓展教学活动空间,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课外拓展活动中感受快乐,巩固学习成效。一方面,笔者经常引导学生自己组织一些语文课外竞赛活动,自主设计学习竞赛题目和活动流程。例如古文翻译比赛、诗词背诵比赛、口头作文比赛等。通过这样竞争性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上进欲望,同时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笔者利用活动契机,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在社区、市场、街道等场所开展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社会经验的积累,获取更多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生活素材,为提高作文写作水平奠定基础。这样的拓展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快乐地活动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有效渠道 篇9

一、在兴趣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 是追求成功的第一步。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 通过适当的手段使教学材料以诱导的方式呈现。如:采用游戏、竞争形式, 图片、实物直观教具演示, 音乐、声响等营造气氛,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时, 我借助录像展现1998年夏天长江特大洪灾的场面, 加上绘声绘色的解说, 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去感受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洪水肆虐的气势, 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极大震撼。这些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 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探求中激发学生质疑解难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学习也是这样,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因此, 引导学生质疑解难, 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 也是学生积极探索、寻求的途径。同时,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是学生欲求主动完成学习内容的体现, 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有疑, 就说明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大脑在积极地思考。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 诱发出他们存在的疑难问题, 进而解决疑难, 让学生取得进步。首先,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挖掘潜能、增长知识的良方;其次, 教师在肯定其大胆质疑的同时, 也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并加以积极的引导。

三、在迁移中激发学生主动发展

学习迁移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 它指的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 这种影响对学生适应新的情境具有积极的作用。因而, 只要在教学中把握住迁移, 教学是可以做到“教有条理”“学有头绪”的。在教学中具体把握迁移思路, 是有机地协调好“主导”与“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关键。

1. 启发。

学习迁移, 需要学习客体之间存在共同要素。共同要素越多, 迁移就越容易发生, 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使学生获得丰富要素的源泉。一般来说, 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越扎实, 新旧知识共同要素就越多, 迁移自然容易产生。因此,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运用启发式教学,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调动他们分析、概括思维能力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水平, 对迁移也是至关重要的。

2. 训练。

学习中通过一定的练习训练, 不但可以巩固知识, 形成心智或动作技能, 而且能命其较快地转移到同类心智或动作技能的学习活动中去。如:语言学习中熟练掌握了语法的学习, 不仅会分析句子结构, 而且会减少作文中的病句。然而, 练习训练也会有负迁移, 要想使学生产生正迁移, 关键是教师要科学地、恰到好处地指导和运用练习。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必要的练习和训练, 还要注意练习方式方法上的指导,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有效开展自主学习 篇10

1.让学生自我探索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组织教学中, 可以从以下方面让学生探索。

1.1读中欣赏。“读书百遍 , 其义自见”。古人言简意赅地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整体感知, 有所感悟, 培养语感, 受到情感熏陶, 其中一条很重要的途径是让学生充分地读。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读中欣赏, 才能使语言文字内化成表象, 从而激发内心体验。

1.2主体尝试。主体尝试的教学结构表现为 “先学后教 , 以学为主;先练后教, 以练为主”。这一教学结构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体尝试”在阅读教学中也可广泛应用,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 , 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 , 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 假如真的了解, 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 印入当然比较深, 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如不能了解, 也就发现困惑所在, 然后受教师的指导, 就困难所在加以解答, 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都会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 对以后的尝试, 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

1.3合作讨论。合作讨论是由教师按教学重点 、难点、特点、疑点, 设计讨论题或就学生的疑难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 可以分组讨论, 也可以全班讨论讨论的过程应是开放的, 提倡多向通话。讨论法打破了传统课堂单向传递信息的束缚, 能够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信息传递因此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显著的效益。

2.关于自主阅读教学

2.1诱 导 、激趣

诱导、激趣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利用课前导语, 巧妙地把学生引入阅读文本的情境中, 让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状态并激起学生对文本的探求意识, 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相机诱导, 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 时时处处有曲径通幽, 柳暗花明的感觉。

2.2阅 读 、感受

学生自读自悟阶段。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主阅读, 自主感悟。可采用默读、朗读、集体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阅读文本, 在阅读中掌握基础知识, 标记阅读感受和阅读心得。把阅读文本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情在学中悟, 理在学中明, 方法在学中会。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循 序渐进 ,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坚持, 不能一蹴而就。因此, 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就只能循序渐进, 一步一步地培养。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采取了分年级分层递进的培训方法。高一年级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基础, 我们着重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让学生逐步了解、认识自主学习。在行为习惯方面, 从容易做到的先做起, 具体就是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小字, 形成工整书写的习惯;每周写一篇30字以上的周记, 养成勤练笔的习惯, 学会自己解决生字、生词养成预习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每天朗诵一篇文章, 养成正确阅读的习惯等。如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习惯, 刚开始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习作的要求是不讲求格式, 也不要求中心集中, 至于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不提过高要求。刚开始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要自主写两段、三段就可以了。因为这是自主学习的开始, 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要让学生克服这种开头难的现象学生克服了这种习作的恐惧心理, 就为以后自主习作习惯的培养起了关键作用。高二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的自主学习后, 动机和信心有所增强, 又积累了一些自主学习的经验和方法, 具备了更上一层楼的能力, 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掌握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自主复习的习惯、自主诊疗的习惯、运用自主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习惯。高三年级是完全自主学习的阶段高三学生已经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则重在指导, 重在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

4.在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形成创新思维

语文是非常实用的课程, 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本手段和必备条件。高中语文学习绝不能是机械的学习, 而应该融会贯通, 强调它的实用性。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 而且要学生学得好、学得顶用。所以, 学生自身能否创新性地应用所学知识是教学效果好与坏的分水岭。比如, 学生在掌握了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后能够面对他人讲解新诗词;在学习了戏剧理论之后, 能够自己创作小剧本, 并且排练出来进行演出;学习了常用文体写作的知识之后, 能够正确无误地书写信函、便条、请柬等多种文体的文章;通过各种范文的学习, 能够在实际作文写作中做到语法准确、文句通顺、逻辑合理。笔者曾经多次尝试学生自主作文, 从谋篇布局到勾勒提纲、筛选素材、语言运用, 一律由学生自我设定。在作文初稿写成之后, 实行学生交换批改———修改———再交换批改—再修改的“三稿定案法”, 收到了锤炼精品、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效果。

5.拓展自主学习的时空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自主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调动学生的自主力量, 创设情境, 组织一定的实践操作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探索的需要,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工艺现状下一篇:建设工程定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