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有效实施

2022-09-1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评价改革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即, 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笔者认为,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评价可简单地概括为: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展、变化和效果进行观察、描述、分析、判定的过程, 也即通常意义的过程性评价。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要利用日常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中认真做到四个结合。

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 是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及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学习方法的运用和知识技能的掌握等进行评定、分析, 并指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优点及不足, 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的过程。形成性评价随时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一般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劣为目的, 不重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等和鉴定, 而强调对评价对象学习的改进”。【1】因此, 在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加强形成性评价, 有利于调动教师开展评价活动和改进教学的积极性, 也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获得激励, 改进学习。终结性评价指的是, 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如:每一单元或一学期教学任务完成后, 为了判断学生在该单元或该学期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作出的价值判断与评定, 它常常与分等、鉴定有关。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而这个过程又必然伴随着一定的结果, 在一定意义上说, 过程和结果都同等重要。因此,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 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如:在实施一年级学生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中, 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该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出评价表, 分月或分周对学生每个时段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态度、习惯、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口语交际、写话等方面即时进行质性描述和等级评价, 便可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形成性评价资料。期末时, 老师就能根据平时的形成性评价记录材料对学生一学期来学习语文的兴趣、态度、习惯等全面、客观地作出质性描述呈现在学生的素质报告单上,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这几方面的优点与不足。同时, 教师再按一定要求综合检测学生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口语交际、写话等方面的能力并给予等级评定, 作为终结性评价资料。这样, 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给学生一个比较合理, 而且全面、公正的学科成绩总评, 比单靠一张期末考试试卷的分数来评定学生的语文学习, 显得更加丰富、详实、客观。

二、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相结合

所谓定期评价, 是指在一个单元或一个月的语文教学完成后, 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习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方面进行阶段性评价, 以便使教师对前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更全面的把握, 为老师提供改进教学的反馈, 也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 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从而为最终达成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不定期评价相对于定期评价而言, 更具有即时性, 也就是说不定期评价不受时间及教学内容的限制, 只要教师“有感要发”就可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记录下来, 以便使学生在不断的激励中达到良好的阶段评价效果。在进行学生语文学习评价的过程中如果将定期评价和不定期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将会使二者互相促进, 收到更好的评价效果。例如,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 为了促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我们可采用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设置评比栏的形式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不定期评价。即, 在语文课堂中, 从“上课专心”、“发言积极”、“阅读、书写习惯”、“作业正确率”、“合作与交流的表现”等五个方面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随时进行评价。对课堂学习中上课专心的同学奖给红花一朵, 对积极发言的同学奖绿花一朵, 对认真动脑思考的奖蓝花一朵, 对阅读、书写习惯好的同学奖紫花一朵, 对作业正确的同学奖黄花一朵, 对合作交流能力强的小组奖给小蜜蜂一只, 学生只要达到其中一项, 教师就可随时进行评价奖励, 这样一个月下来, 教室后墙那五彩斑斓的“百花园”便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周或一个月的学习结束后, 我们可根据评比栏的记录, 对学生课堂学习中五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定期的阶段评价。这样将定期评价和不定期评价结合起来, 学生就既能从自身的纵向发展变化中悦纳自己, 建立自信, 又能从横向的比较中找到自己的不足, 学习他人长处, 从而使评价真正成为了促使学生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三、对学生智力状况的评价和非智力状况的评价相结合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在语文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中, 我们应将对学生智力状况的评价和非智力状况的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智力状况的评价, 我们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 更不是给学生一个分数并与他人作比较, 而是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2】因此, 学科知识评价中, 我们应采取“等级制度”或“等级十评语”的方式, 淡化分数与排名, 并根据评价结果, 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在非智力状况的评价中, 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等对语文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却难以用等级或分数加以量化, 所以采用语言进行质性描述比较适宜。同时, 教师充满关爱、信任和鼓励的语言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不断完善自我, 并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如:一个学生学习习惯非常好, 书写也不错, 但习作较差, 语文学习成绩很不理想, 因此对语文学习缺乏自信。教师在评价中, 用简短的语言充分肯定他的优点, 同时又鼓励他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注意积累好词佳句, 坚持记日记, 让自己的习作也像自己的书写那样出色。通过评价, 孩子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找到了语文学习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 也找到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努力的方向, 这就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改进功能。

四、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依据评价目标和标准对自身所做的评定和价值判断。对学生个体而言, 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个体通过如下途径来实施的:通过自我参照、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评价;参照他人评价, 进行自我评价;通过与同伴的比较进行自我评价等等。”【3】对个体学生来说, 自我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学生来说, 自我评价是根。因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他人的评价最终要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 才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最终要靠自我评价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自我成长、自我发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是学习的主要参与者, 更是评价的主动参与者。因此,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 学生既是评价客体——被评价者, 又是评价主体——评价者, 更是学生学习与评价过程中的主人。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最初的自我意识或自我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评价, 随着年龄渐增和思维的发展, 才逐渐形成较独立和全面的自我评价, 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 成人和他人的评价无疑对其自我认识和判断一直影响很大。因此, 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中, 我们应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评价、学生同伴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结合在一起, 以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进步。例如,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课外阅读情况、口语交际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时, 便可让学生自己、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都参与到评价中, 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语文学习。

总之, 实施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要我们在学生评价改革中, 深刻领悟《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4】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教育实效。

摘要: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可简单地概括为: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展、变化和效果进行观察、描述、分析、判定的过程。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 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 应高度重视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有效实施, 认真做到四个结合, 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相结合;对学生智力状况的评价和非智力状况的评价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

参考文献

[1] 刘志军.发展性教育评价探微.基础教育课程。

[2]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

[3] 王文静.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基础教育课程。

[4]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浅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课教学中人才培养问题下一篇:“微型”党课创新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