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爱情教育

2024-05-22

中学生的爱情教育(精选十篇)

中学生的爱情教育 篇1

关键词:中学生,爱情教育,爱情观

生命的本体是爱, 爱是人类的灵魂。爱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在思想、观念和言行的体验经验中积累和升华而获得的, 真正的爱是信任、尊重、鞭策、激情以及触及灵魂, 动人心魄的成长过程。爱能使人获得快乐、喜悦、鼓舞和创造力, 更能使人诱发创造思维, 发挥生命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育的全部就是爱的教育, 那么, 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会学生用心灵去沟通、理解, 教会学生爱。

一、中学生爱情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不同于儿童期而又有异于成人期的独特时期, 此时, 学生很自然会对异性产生一种纯洁而又朦胧的感情。尽管许多父母和老师无法接受学生成熟的事实, 爱情毕竟还是实实在在走进了中学生的心田。中学生最大的困扰也是异性交往问题, 主要有4种:感情沟通的困扰, 取舍的困扰, 单恋、失恋的困扰, 发生性关系后的困扰。这些困扰的存在, 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他们迫切需要有人能给他们指点迷津。

作为教师, 应该担负起自己的教育职责, 不仅在学业上把学生培养成才, 还应该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爱情教育实际上构成了学校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要的潜在课程或隐形课程。

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 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本, 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应塑造现代人完善的人性, 应鼓励现代人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人对最美好最圣洁的爱情的追求。

当然, 爱情教育的目的, 不是去鼓动孩子们如何谈情说爱, 而是要用“理解、尊重”的态度把爱情讲得美好、自然、公开, 将他们青春的觉醒、爱情的萌动, 向精神层面上提升, 教育他们真正懂得爱, 懂得美, 成为真正的人, 获得幸福的人生。

二、教育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

异性之间的好感并不等于爱情。每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 都有这样的感觉:突然一个世界打开了, 一个异性的世界, 那个时候会开始注意异性的美, 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此时的双方, 并不懂得自己的恋爱有何目的, 无法预测爱的结局, 往往是身不由己地陷入某种情结, 因此, 将朦胧的好感当作爱情的萌发, 现在就匆忙地与某个特定的异性建立深厚的个人关系, 就好比是冒险地钻进一片虽开着奇花异草, 同时也暗藏陷阱的森林。其实, 这时对某个男孩或女孩的好感, 并不等于爱情。爱情是指经济独立、人格成熟的两个异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 彼此有了深入的了解, 从而建立起来的持久的亲密关系。

爱情意味着付出和得到。谁接受了别人的爱情, 同时就应承担起对对方和对自己的一份责任。不认真对待别人的感情或欺骗别人的感情是非常危险的, 会给对方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 最严重时会毁了对方。所以永远不要虚情假意, 即使实话实说让你很为难也不能说假话欺骗别人。说真话造成的伤害比欺骗造成的伤害小得多。另外, 也不要认为自己的爱情应当自动地得到回报, 爱情是不可以强迫的, 也不是运用权力可以得到的。只有至高无上的尊重和理解, 才能得到爱情。

爱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健康情感, 只有能经得起岁月和生命磨砺的忠诚, 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 才配得上称为爱情。人们美好的爱情, 总是炽烈而又忠诚的, 严肃而又隽永的, 平等而又专一的, 男女之间互敬、互爱、互信、互助, 相慰、相依、相扶、相伴, 闪烁着人性中的真善美, 积淀着人类文明的成果。

三、中学生爱情教育的正面影响

1.爱情教育可以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在青春期, 一个青少年进入到性成熟之后出现爱慕异性的现象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现实却是, 很多学生在性成熟之后, 却得不到完善的性教育以及正确爱情观方面的疏导, 只知道恋爱的自然属性却不知恋爱的社会属性, 只凭直觉或抱着不负责任的态度交往。很多“早恋”的中学生口口声声说着“爱”, 其实却对爱情一无所知, 心理十分稚嫩。

对于芳心萌动的学生, 正面回答他们心目中对爱情的好奇、不解、疑虑与困惑, 以高尚的情操引导他们, 使他们正确认识理智对待爱情这一独特情感, 无疑是现代教育的应有内容。在学生的“情感浪潮”即将到来或正在到来之际, 及时地向他们传达正确的认识, 避免了学生随意支配自己的感情, 也就避免了因情起性或为情所困的冲动。

要教育学生:真正的爱意味着关心、尊重、责任和了解, 它并不是在被人感动那种意义上的“感动”。还应该引导, 一旦意识到爱情的神圣和责任时, 就会以审慎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欲望, 用理性去护卫心中的那份美好。因此爱情意味着分享责任。亚里士多德曾问他的学生:“如何使一块肥沃的土地不长杂草?”答案是:“种上庄稼。”同样, 爱情不是一种随意而为的事情, 它实际上是两性之间最严肃的一件事情, 它需要投入人的灵魂, 要将爱情的严肃、爱情的圣洁、爱情的美好等观念渐渐渗透进自己的心中。人一旦拥有了爱情, 就承担了尊重这种亲昵的友谊、并且要把它看作最大的幸福而珍惜它的义务, 就会表现出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巨大的道德力量。

2.爱情教育可以让学生成为审美的人

爱情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审美的人, 摆脱了功名、物欲等功利性需要的束缚, 回到人的本然状态、理想状态, 真正成为自由生命, 诗意地存在着。

每个人对美的标准都不同, 美分外貌美、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气质美、性格美……在爱情教育中, 审美理想是指学生对爱情内涵的真正理解和正确追求。爱情要求双方展示出自身高尚美好的心灵, 在对方面前, 同时也在自己面前, 提出审美要求和道德要求。苏霍姆林斯基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 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 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

爱情是属于青年时代最美丽的事物, 但它只会在准备好的人群中散发它美丽温和的光芒。获取成熟的爱, 需要成熟的条件, 这就像一棵树的成长, 需要浇水灌溉, 需要施肥, 需要修剪, 需要除害虫一样, 这都需要时间和精力。中学生无论从年龄、阅历、知识、成熟性方面, 还是人生的精神和物质准备方面, 都还不具备爱情所需要投入的资本。爱情是美好的, 不是肤浅的, 爱情需要充分理解其真义, 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中学生的爱情教育 篇2

初接触这类作品时我颇为踌躇,作为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的我,自己亦不是一个可以把爱情挂在嘴边侃侃而谈的人。因此在教授何其芳的《秋天》一文时,我重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而对牧羊女的初萌的爱情意识一语带过避而不谈。我担心引导不善会给学生到来负面的影响。

事后我却又有些自责。我意识到少年阶段正是爱情朦胧萌生的阶段,作为老师有责任在这个初始阶段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于他们一生都是重要的。为人师的责任感冲破了封建的樊篱。我决定弥补过失,把“爱”说出口。

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给了我一个机会。三年级的学生有足够的理性来面对这个话题了。

上完课文之后,我决定开一个以爱为主题的班会。我首先让学生搜集关于爱情的诗词文章,民间传说。

这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更是出于我的预料。我原本担心由于农村的条件限制搜集效果不理想,实际恰是相反,学生的材料包罗古今中外:从诗经里的《关雎》到《孔雀东南飞》,从但丁的《新生》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不胜枚举。我和学生一起用了近一周的时间来分类整理。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课堂上,我成了观众。在班长的主持下,“展示”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收集来的诗词眉飞色舞的叙说着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甚至还有同学现场唱起了《康定情歌》。气氛异常的热烈,他们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走到前台,帮助学生认识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临近结束,我走上了讲台,要求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与刚才的热烈相反,同学们都缄默了。为了打破僵局,我抛砖引玉以身示范,首先跟他们浅谈了我自己对爱情的观点。同学们深受鼓舞,终于,有同学开始主动发言。我适时对他们的观点予以点评引导。最后我让他们把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形成书面文字。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什么是爱情?

爱情是一种宽容,爱情是一种理解。

爱情是心灵的契合,爱情是相濡以沫的终生相伴,爱情是超越生死的心灵的追念。爱情是苦口的良药,给对方的缺点以真诚的劝诫。

爱情是孤寂时的一支清唱的歌,是迷乱时一记令人警醒的钟。

爱情美好如春日里盛绽的暗释芬芳的鲜花,而它却未必是秋季里我们收获的果实。

中学生的爱情教育 篇3

关键词:卢梭;爱情观;大学生;启示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259-03

爱情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一个人的爱情观的形成与其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同时其人生经历和性格也会影响他的爱情观的形成和产生。到底怎样的爱情观才是健康的,是适合个人的人生发展和健康积极的心态的形成的,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卢梭的爱情观的剖析,旨在借鉴其积极方面,引导当代大学生以理性的态度建立自己的爱情观,促进自身身心健康发展。

一、卢梭一生爱情经历中折射的爱情观

在《忏悔录》中,卢梭详尽地描写了自己一生中的主要爱情经历。对他来说,有的爱情尽管时间很短,但带给他的幸福足以超越这世上天长地久的爱情;有的爱情对他一生的性格乃至人生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这样的爱情并未带给他爱情最终会有的幸福的味道;有的爱情细水长流,可以说是最适合他的,但并不是他内心最期待的爱情;有的爱情,虽然是他内心萌发的最真挚的爱意,但却注定了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插曲。

(一)卢梭和华伦夫人的爱情经历

华伦夫人是拉图尔·德·比勒家的小姐,是当时的贵族,她嫁给了洛桑市罗华家的威拉尔丹先生的长子华伦先生,基于对自己的婚姻不满,她抛弃了家庭,来到了安纳西,放弃了新教并皈依了天主教。在那里,她享受着国王赐予她的年金。卢梭,16岁时便开始了一个人的旅行,这也是他一生中动荡不安的生活的开始。在安纳西,经德·庞特瓦神父介绍,他去寻找华伦夫人。他说:“我一生中的性格都是在这个时期决定的,所以我绝不能轻描淡写一带而过。”[1]由此可见,在卢梭的一生中华伦夫人对他的重要性。当时的华伦夫人28岁,自他们相识以后,他们之间就保持着最亲密的关系,卢梭称她为“妈妈”。可是,随着卢梭的不断成长,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为了使我摆脱青年时代的危险,妈妈认为应该把我当作成年人来看待了。”[2]于是,他们之间的肉欲关系发生了。“于是,我第一次投入了一个女人的怀抱,而且这个女人是我所崇拜的。我幸福吗?不,我只是得到了肉体的欢愉。有一种难以克制的忧伤玷污了这种美好的感觉。我觉得自己好像犯下了一桩乱伦罪似的。有两三次,我紧紧地把她搂在怀里的时候,我的泪水打湿了她的胸脯。她却恰恰相反,既不忧伤,也不兴奋,只是更加温柔宁静了。”[3]虽然在见到华伦夫人第一眼时,卢梭就深深地迷恋上了她,但是基于后来他们之间确立的“母子”关系,他反而并不想拥有她。“我不知道怎样描绘我当时的处境,内心非常恐惧烦躁,既渴望又害怕渴望的事情真的发生,有时心里甚至想找个什么妥当的办法避开这种已经允诺的幸福。”[4]因为在他看来,“正当我在花样年华的时候,为什么不像别人那样渴望青春的初次欢愉呢?为什么那一瞬间临近的时候,我看到的是痛苦而不是快乐呢?”[5]在内心的挣扎中,他告诉自己她只是为了保护他才不惜违背了自己的原则,毕竟在他心里,她是如此完美。虽然,在他们的关系还很亲密的期间,华伦夫人和她的仆人阿奈之间也发生了肉体的关系,但是他们三人并不介意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直到最后,阿奈无奈的离去。如同卢梭自己所担心的一样,这样的幸福并没有陪伴他多久,在他去了蒙特利尔再次回到家之后,他的位置被取代了。古尔提叶成了他不在家时“妈妈”找来的替身。自此之后,他们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也消失了,对于华伦夫人来说,卢梭成了她生活中多余的人。“我所设想的幸福的未来,刹那间全部烟消云散了。我如此情意绵绵地编织的美德完全毁灭了,从幼年起我就把我的生命和她联系在一起,现在我第一次感到了孤独。”[6]就这样,卢梭渴望拥有但是却并不会给他带来真正幸福的爱情结束了。

一直以来,这段爱情对他而言是难以“启齿”的,因为年龄关系以及长久以来他用“妈妈”来称呼华伦夫人的缘故,在他接受这段爱情时,他总觉得自己“犯错”了。但在《忏悔录》中,通过他对这份爱情的描述,以及在失去这份爱情时他内心的悲恸,我们可以得知,在他的心里,他是用生命\用他对爱情的信任和忠诚守护着这份爱情。因此,这体现了他在爱情中的信任和忠诚意识。

(二)卢梭和戴莱丝的爱情经历

戴莱丝·勒·瓦瑟,是奥尔良人,她是卢梭当时住的旅馆里的女佣,她父亲的造币厂停业以后无以谋生,她母亲也破产了。这样,他们一家所有人都靠戴莱丝打工来养活。初次见到戴莱丝时,卢梭就被她那优雅端庄的举止所吸引,尤其是她那灵动而又温柔的眼神,对卢梭来说,那是无与伦比的。同来的其他人有的时候会挑逗她,出于同情,卢梭一直袒护她,时间久了,戴莱丝被他的同情所打动。“她认为我是个正派人,这一点她确实没有看走眼;我认为她是一个多情、简单、质朴的姑娘,这一点我也没有看错。”[7]但是卢梭表明他不会娶她。在和戴莱丝相处了一段时间后,他之前只想找乐子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因为实际行动提升了他的幸福。他之前的雄心壮志烟消云散了,为了填补心灵的空缺,他认为必须有种强烈的情感来完全占据它。事实上,在他的生命中,戴莱丝成了华伦夫人的替身。他们之间共育有5个孩子,但是卢梭都将他们送到当时专门抚养弃婴的育婴堂。虽然戴莱丝一直不同意,但是卢梭认为这是他能给他的孩子们的最好的人生,如果把他们交给那些贵妇朋友或是认识的人,日后因为他的原因,孩子可能会成为他们威胁自己的工具,基于此她最终也接受了卢梭的这一做法。

尽管戴莱丝永远替代不了华伦夫人在卢梭心目中的位置,但她是他一生中最真诚的一位伴侣,也是最符合他的平民身份的一位伴侣。长久的相伴,使得他们之间的爱情也更加稳固。所以,二人彼此接受和容忍着对方的一些错误,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一起相伴走到了最后。这体现了卢梭对待爱情时的责任和宽容态度。endprint

(三)卢梭和索菲的爱情故事

索菲即乌德托夫人,她是卢梭的朋友圣朗拜尔的情人。她没有华伦夫人的美丽外表和戴莱丝的温柔贤惠,但是她却让卢梭为之倾心。卢梭居住在退隐庐期间,索菲曾登门拜访过他两次,基于这两次的拜访,他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当时卢梭正在写《新爱洛伊丝》,他的女主人公朱丽在索菲的身上呈现了。月下的散步和谈话,使他深深地迷恋上了她。虽然当时卢梭45岁,而索菲只有27岁,可是对卢梭来说,“这一次是爱情,是全部力量和全部狂热爆发出来了的爱情。”[8]这3个月的爱情对卢梭来说,是人生中唯一享受到真正的爱情的幸福时段。但是为了朋友,为了索菲,他只有放弃这段本不该属于他的而他却真正想要拥有的爱情。

对于自己最想要拥有的,但也是最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一段爱情,他最终也做出了不会让自己感到愧疚的一个选择。这体现了卢梭在对待爱情时所拥有的道德和选择意识。

二、卢梭爱情观形成的原因

在《忏悔录》中,卢梭详尽地描写了自己一生的经历和境况,特别是关于爱情,可以说是他写作《忏悔录》的主线。因此,关于他的爱情观形成的原因也成了人们探求的一个热点。而学者们主要侧重于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卢梭的个人经历来探求他的爱情观形成的原因。

(一)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

卢梭(1712-1788),出生于日内瓦,父亲伊萨克·卢梭是钟表匠,母亲苏萨娜·贝纳尔是家境优裕的牧师之女。卢梭生活的时代,是法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最后时期,也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即将爆发的前夕。“在当时,法国贵族与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已达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加之沉重的封建压榨,使得民不聊生,农业生产低落,整个国家矛盾重重,危机四伏。”[9]但当时的封建贵族仍在做最后的挣扎,想要继续维护自己的统治。因此,他们对当时的启蒙思想家进行疯狂的迫害,狄德罗、伏尔泰等人曾被捕入狱。1762年,卢梭的《爱弥儿》出版以后,引起了当时法国乃至日内瓦的动乱,在孔迪亲王的帮助下,他幸免了牢狱之灾,离开巴黎,开始了长达8年的逃亡生活。后来,虽然他重新回到了巴黎,想要替自己辩护,但是孔迪亲王的猝然离世和民众们的愚昧,使他的信心荡然无存,在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他转而求诸己,来寻求自己内心的宁静。“从今以后,我必须把我迄今认为是人性的恶造成的结果看作是非人的理性所能识透的上天的秘密之一。”[10]对卢梭来说,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选择去适应它往往比去做无谓的挣扎要好得多。

(二)卢梭的人生经历对其爱情观的影响

卢梭的童年是在茫无头绪的教育下成长的,他认为童年决定了他的命运,是他一生痛苦的开始。卢梭出生后5天左右,他的母亲就因难产而去世。因此,在《忏悔录》中,卢梭曾回忆说,“我的出生是我的第一个不幸。”[11]卢梭的父亲喜欢阅读书籍,卢梭小时候就跟着父亲阅读了各种书籍,他们经常阅读到天明。“在很短的时间内,我通过这种危险的方法,不仅在阅读和理解方面获得了娴熟的技巧,而且得到了其他像我这样年龄的孩子所没有的情欲方面的知识。”[12]这些书籍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们给了他奇特而又浪漫的观念,生活经验和反思都没有使之改变。就这样,成年以前,他对两性结合并没有清晰的概念,他虽然具有热情、好色和早熟的气质,但还是安然地度过了童年时代。

16岁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没有这个年龄的孩子该有的快乐,心中充满着说不清的欲念。“我总是莫名地伤感,无由地叹息,看不到周围有什么东西值得我留恋。”[13]于是他决定远走高飞,这也是他一生漂泊不定的生活的开始。在最好的年龄阶段,他遇到了在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华伦夫人。她给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爱情,但对卢梭来说,这样的爱情是他渴望得到而又害怕得到的。因为在这份爱情中,他没有真正体会到原本属于爱情的幸福的味道。而这段青年时期的经历,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人生乃至爱情观,“我的宁静的青年时代在一种还算平稳和愉悦的生活中流逝了,既没有大的挫折也没有大的收获。”[14]

“卢梭的野心勃勃的计划和努力,一个个地落了空,虽然为自己坎坷的命运而愤慨,但他并不后悔。他决心不再依靠任何人,而靠自己的才能,自己独立生活,重新闯出一条生活之路来,于是他又开始进行曾中断的歌剧创作。”[15]成年期间的生活,对卢梭来说,是他一生中苦痛记忆的开始。在此期间,虽然他的作品《艺术与科学的进步是更有利于败坏道德还是更有利于净化道德?》获奖,歌剧《乡村占卜者》也两次在巴黎上演,受到公众好评,参加第戎学院的征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也相继问世,可与此同时,他被自己之前一直很重视的朋友一再出卖。在退隐庐的7年生活,他很惬意,但还是受到了干扰。直到后来,他和埃皮奈夫人的关系最终恶化,他才离开了退隐庐。在这段生活中,戴莱丝替代了“妈妈”的位置,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乌德托夫人的两次拜访,使他的内心萌发了对爱情的再次追求。这3个月的爱情对他来说,是人生中最真挚的一段感情。但基于各种原因,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爱弥儿》的出版,给他的人生带来了颠覆性的动荡,从此之后,他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而戴莱丝却一直陪伴左右。

卢梭的一生中,爱情始终是他内心的一个缺憾。作为一个平民思想家,他痛恨所有的贵族,但是在爱情对象的追求方面,他却又有着悖于自己平民思想家身份的原则。对他来说,裁缝、店员都无法诱惑他,他向往的、爱慕的是年轻的贵族小姐,他喜欢他们白皙的双手、优雅端庄的举止以及那种高雅的气质。可现实生活中,他所经历的爱情并不完全和他自己向往的一样,但基于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他还是选择接受并适应了这一切,最终拥有了本该属于他拥有的爱情。

三、卢梭爱情观对当代大学生爱情教育的借鉴

通过对卢梭的爱情经历、爱情观形成的原因分析,我们从中可得出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这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构建极为重要。因为构筑一个健康积极的、合理的以及适合我们身心健康发展、学业发展的爱情观,不仅有利于我们构筑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也有利于促进和谐家庭、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当代大学生在建构自己的爱情观时,应该以卢梭的爱情观为借鉴,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endprint

(一)树立爱情中的信任和忠诚意识

对卢梭来说,他和华伦夫人之间的爱情是一种畸形的、不平等的、不完整的爱情。但即使知道华伦夫人给予他的爱情不是唯一的、忠诚的、平等的,他还是选择了把他全部的爱给予她,以至于最后他在华伦夫人心中的位置被别人所取代,他还是选择了祝福华伦夫人,并时常接济她,直到她离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卢梭在这样的爱情中受到了伤害,但是他对待这份爱情的信任和忠诚,在一定程度上也捍卫了爱情在他心中的地位,至少他对华伦夫人的爱情没有伤害到华伦夫人。较之于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在爱情中,双方可以给予对方的信任很少,而且对待爱情的忠诚度也不是很高,所以,如何更好地经营爱情,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大困惑。而卢梭对待爱情的态度给他们的借鉴就是树立爱情中的信任和忠诚意识。在爱情中,相互尊重对方的自由、给予对方应有的信任、忠诚地对待彼此的感情,这样才不会给对方带来莫须有的伤害,也不会使本来完美的爱情受到伤害;同时,我们也会在这样的爱情中收获成长和喜悦。

(二)树立爱情中的责任和宽容意识

戴莱丝是唯一一个真正爱卢梭并陪伴他一生的人。在长久的相处中,他们发现了对方无法克服的一些缺点,但他们还是相互宽容地对待彼此。戴莱丝的母亲和家人经常去破坏他们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这使卢梭很恼火,但是出于对戴莱丝的尊重,他还是很宽容地去对待她的家人。戴莱丝不懂得阅读,但是她很懂得一些交际,这给卢梭带来了很多的赞赏。她和卢梭育有的5个孩子都被卢梭送到了育婴堂,这使戴莱丝一直以来都很难过,但是在得知卢梭的想法之后,她还是默默地支持他。在和卢梭相爱的过程中,她发现了卢梭对索菲的感情,但她没有放弃他,一直默默地守护着他。卢梭晚年的逃亡生活,她完全可以不参与,但出于爱情,她还是选择了陪伴他,直到他离世。而当代大学生,在爱情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爱情中的宽容和责任意识,他们的爱情很冲动,所以也不会想到责任,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原因,他们也缺少爱情中的宽容态度。在相处的过程中,因为接受不了对方的一些缺点和过失,就轻易放弃经营已久的爱情。这对于他们的人格和人生态度的形成都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同时也会影响最终的人生方向的选择。因此,我们要形成具有责任和宽容的爱情观。这样才能更好地经营我们的爱情,使之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成长,进而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爱情观。

(三)树立爱情中的道德和选择意识

卢梭和索菲的爱情只有3个月,对卢梭来说,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真正感受到爱情的时候,但是现实告诉他,这样的爱情并不适合他。索菲是他的朋友圣朗拜尔的情人,出于对朋友的尊重,他自己选择放弃了这段不适合他的爱情。同时,在放弃了这段爱情后,他并没有萎靡不振,而是积极地面对人生,选择了更适合他的戴莱丝去过那种属于他的平民式的幸福生活,而他也在自己的选择中找到了幸福。而当代部分大学生在爱情的选择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不惜去破坏朋友的幸福,对于一个共同的倾慕对象,他们不惜以各种错误的手段去争取,这不仅造成朋友之间的反目成仇,也给他们的大学生活留下了阴影。在面对失恋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一个很好的疗伤心理,有的学生甚至选择了为爱而死或是去报复等现象。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触目惊心的事例,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在对待爱情方面的不成熟和不理智。这样的选择损坏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人生,有的时候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或是几个家庭的和谐,这也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要学会树立爱情中的道德意识和选择意识,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我们身边的朋友和家人的幸福。

——————————

参考文献:

〔1〕让·雅克·卢梭.忏悔录(缩译彩图本)[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12.

〔2〕〔3〕〔4〕〔5〕〔6〕〔7〕〔8〕〔11〕〔12〕〔13〕〔14〕让·雅克·卢梭.忏悔录[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136,138,156,137,187,236,323,3,4,18,196.

〔9〕王晓娟.论卢梭《忏悔录》的历史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2011(3):86.

〔10〕让·雅克·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3.

〔15〕李孝英.从卢梭的平民情结看其爱情观[J].湖北社会科学,2012(4):142.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情教育的探微 篇4

一、“爱情教育”基本的含义

新时期里, 思想解放的突破口和文学发育的生长点便落脚在爱情文学上了。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 有些作家开始在爱情小说方面开创了先路, 创作出了许多爱情题材作品。例如, 贾平凹的《爱的权利》, 张抗抗的《爱情的位置》, 刘心武的《献身》等, 这些作品开启了爱情教育的先锋。不过, 这批作品, 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爱情文学, 在几千年的禁欲主义之后, 尤其是在“文革”的极端禁欲之后, 不可能紧接着就出现真正的爱情文学, 而只能作为过渡状态, 出现“前爱情文学”、“准爱情文学”, 即并非正面地、细致地、透彻地描摩爱情, 只是在为爱情争“权利”、争“位置”。当然, 这些作品还有一个附带功能:为真正的爱情文学的出现酝酿情绪、训练技能, 即做好思想准备和技术准备。直到张洁的《爱, 是不能忘记的》, 才是一篇名副其实的爱情小说。它把一个情感富足者甚至剩余者 (钟雨) 的爱情, 写得缱绻细腻、荡气回肠。这堪称一篇里程碑式的作品。

其次, 许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对爱情教育问题多有忌讳, 往往顾左右而言他, 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这种“回避或禁锢”的做法, 反而加深了学生对爱情的兴趣, 以及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这对中学生的健康情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我的看法是, 现代传媒及文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 学生成熟早, 中学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那么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正确引导呢?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 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 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 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 不视爱情问题为禁区, 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 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洁的土地。因而在上这一类课文时, 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字眼。其实爱情教育应该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和性审美等内容, 而落实这些内容的教育, 不是以单独的课程如“生理卫生、健康教育”等形式进行的;也不是短时间内, 几节课可以解决, 它必须分年龄阶段, 长期地进行。即生命之树常青, 爱情教育不止。苏霍姆林斯基大胆地提出:“社会的重要任务, 首先是家庭和学校的重要任务, 是培养道德高尚的、美好的爱情。”最后, 我们必须重新整合爱情教育资源, 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对青少年学生的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及性审美等内容进行全面地教育。实践证明:“爱情教育”比“性教育”更含蓄, 内容更丰富, 形式更多样, 时间更长久, 是以人为本, 完整而全面地关怀人的发展的教育过程和享受过程。中学语文教材里出现了较多以爱情为主题和涉及爱情的课文, 从秦观的《鹊桥仙》到舒婷的《致橡树》, 从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些古今中外描写爱情题材的优秀诗篇, 语言精美, 情感真挚, 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炽热的, 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像一支支古老又清新的歌曲, 拨动着人们的心弦。爱情题材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这是根据当代学生身心发展教育的需要而设置的, 符合新课程理念, 顺应着时代发展要求。这就要求战斗在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不能像以往那样把爱情当作忌讳的话题, 不要认为在讲台上与学生“谈情说爱”会对早恋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于是便谈“情”色变或谈“爱”则避, 这种观念已保守过时。当代语文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 教材中的婚恋作品与其他优秀作品一样, 是“人生活的教科书”, 是可以陶冶情趣、美化心灵的灵丹妙药, 对塑造真、善、美的人格具有重大作用, 它同样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任务。因此, 教师要正确利用教材来培养学生树立美好的爱情观和高尚的人格。

二、挖掘高中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爱情和审美内容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散文诗歌欣赏》中有很多涉及到爱情的诗词, 比如温庭筠的《菩萨蛮》, 它直白地告诉了我们闺中女子孤身一人的落寞以及对爱情的无比向往“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落月摇情满江树”、李清照《醉花阴》“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则向我们传达了情人离别的相思之苦;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是写尽了伉俪之间生死不渝的人间真情……这些与爱情相关的作品思想内涵丰厚, 语言精美, 情感真挚, 是值得学生品读欣赏的佳作。

例如, 学习《荷花淀》, 它是一篇诗一样优美的小说, 是美的经典:美的景, 美的人, 美的情。在美的情里, 按教参要求, 最崇高的情, 自然是人民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然而, 我们能够说这篇小说里没有洋溢着亲情和爱情吗?水生嫂在月夜等候丈夫, 一系列的细节描写, 体现了她对丈夫的关心和爱。丈夫们参军抗日去了, 女人们“藕断丝连”, 都要去看看, 通过她们的对话、神情以及行动, 我们不也能够看到他们之间深厚的爱情吗?这一群农村妇女, 最终能够成长为抗日战士, 和丈夫一样拿起武器保家卫国, 除了对家园的爱, 应该还出于和丈夫朴实、真挚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是多么崇高和伟大!从这篇小说中, 十七八岁的青少年, 自然也就明白:爱情, 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亲昵和私语,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 爱情可以升华为更高的感情。

爱情不是肮脏、丑陋的, 我们应当让学生认识到爱情的纯洁与美好。对爱情的渴望其实是每一个人正常的需求。在《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中, 哲学家罗素先生在文章开头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可见, 在他的人生中, 对爱情的强烈追求是摆在第一位的。情人眼里出西施, 在罗密欧眼中, “朱丽叶就是太阳!”、“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爱情让人甜蜜, 让人幸福, 也让人幼稚:“但愿我是那一只手上的手套, 好让我亲一亲她的芳泽!”

爱情是忠贞不渝的, 是崇高的。在教材中, 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比比皆是。“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岗。”这是苏轼写给亡妻王弗的悼亡词《江城子》, 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 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 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 红颜薄命, 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词中作者把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以及天人两隔, 生者与亡人永世不能再见的万般无奈与彻骨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孔雀东南飞》中, 因为深深相爱而不能结合的刘兰芝和焦仲卿, 一人“举身赴清池”, 一人“自挂东南枝”, 双双殉情而死。“君当做磐石, 妾当做蒲苇。蒲苇纫如丝, 磐石无转移”不就是对爱情忠贞不渝, 生死不变的誓言吗?“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也许明天回来!”《边城》里的翠翠就在那凄凉地守着渡船, 一日复一日地默默等待着心上人归来。正是因为爱情的忠贞, 才酿就出了它的凄美;正是由于它的凄美, 才能拨动世人的心弦, 展现出它的崇高与伟大!也正是因为它的神圣, 我们知道:爱情虽美, 但却不能亵玩!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进行正确的爱情教育。爱情是纯真美好的, 是高尚伟大的, 像一支支古老又清新的歌曲, 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爱情,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正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说:“爱是需要学习的。没有经过学习的爱情是幼稚的, 甚至是危险的。”爱情, 是属于青年时代最美丽的事物, 但它只会在准备好的人群中散发它美丽温和的光芒。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坚守爱情教育的阵地, 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够唱响一曲曲动人的爱情之歌!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爱情教育的实施策略

1. 端正教学态度, 大胆处理爱情题材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恋爱、婚姻是人生的必然。高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急剧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时期, 而社会上的不良文化、庸俗文化误导诱惑乃至腐蚀着一些中学生, 这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在语文教学中, 不少教师老夫子式的一幅道学家面孔, 谈到爱情题材时讳莫如深, 顾忌左右, 草草收场。“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 而且是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老师的“回避与禁锢”反而加重了高中生对爱情的兴趣, 致使部分学生的个性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协调, 肤浅地认识社会与人的情感, 最终闯进感情的误区甚至人生的死胡同。因此, 语文教师应端正教学态度, 按照社会道德规范, 从文本出发, 大胆处理教材中的爱情内容, 教学生认识爱情的香花、恶草, 辨别爱情的真善美、假恶丑。

2. 重视吟诵,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汉语诗文特别适合吟诵。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 尤其是古典诗词, 在反复诵读中不但体会了音韵美、形式美, 且理解了诗中蕴涵的意境美、人格美。《致橡树》中, “我”必须“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不但让我们看到了两个平等的灵魂, 更让我们听到了一个独立女性对平等互助爱情的呼唤。由此让学生感受到:人, 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和使命感。活着, 不仅仅为了所爱的人, 更应该为了社会。吟诵“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情怀, 学生理解到爱情的真谛不一定是耳鬓厮磨, 卿卿我我, 而是心灵相通, 感情相融。吟诵“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相思, 激发学生对事业和人生的执著追求。“君当作磐石, 妾当作蒲苇”的盟誓,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迷醉, “剪不短, 理还乱”的迷茫, 都可在诵读的基础上准确地指导学生抓住其中永恒的东西, 陶冶情操, 净化灵魂, 提升境界, 从根本上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3. 正确诱导, 树立学生正直向上的人生情感

教育是以人为本的, 我们培养的是未来世界的主人, 情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他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好教中的情感因素, 才不会产生负面效应。《荷花淀》里那群为爱奔跑的妇女认识到了革命事业的伟大, 积极投身到丈夫所从事的事业并在共同的事业中完善他们美好的婚姻生活, 从而教育学生明了爱情的崇高美德在于真诚、挚爱和奉献。用《百合花》中主人公强烈的正义感、事业心和勇敢的斗争精神教育学生严格要求自己, 正确塑造自己。杜十娘的悲剧更让学生懂得了在那个特殊时代尊严的分量。诸如《柳毅传》、《孔雀东南飞》等课文, 都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比较、判断、选择, 最终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

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 更多的知识窗口在课外。教师在充分利用高中语文教材中爱情题材的同时, 不妨也走向课外, 引导学生阅读积极健康的经典爱情名著, 使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人生, 理解社会, 热爱生活, 从而以真善美的品质去熏陶自己的个性情感世界。

4. 进行爱情讨论、大胆作文, 提升爱情认识

作文指导课是寓德于教的典型课程, 我们可以针对现实社会种种素材特别是爱情、婚姻和家庭方面的素材, 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讨论, 让学生接受足够的、正规的爱情教育。比如对家庭暴力问题、第三者问题、新婚姻法和早恋等问题进行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中明辨是非, 懂得真正的爱情。学生作文更是验收爱情教育成果的重要途径, 通过评讲对学生爱情观加以肯定或引导。比如在训练命题作文《小议喜新厌旧》时, 一个学生写道:“喜新厌旧, 轻者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感, 重则使美好家庭破裂, 是个人道德修养缺乏的表现;喜新厌旧, 更是一种欺骗, 是一种性泛滥的表现。当然, 喜新厌旧又是对死亡婚姻的大拯救……”这些观点表现了一部分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爱情教育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爱情教育本身是一个伟大而生动的课题, 它最可操作的教育方式就是把爱情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让爱情教育分解成许多子课题落实到各个学科领域, 如爱情与舞蹈、爱情与音乐、爱情与绘画、爱情与美容、爱情与历史和爱情与地理等等, 让学生在进行各科学习的不经意中接受生动的爱情教育。笔者的“中学语文教学与爱情教育”课题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补好中学生爱情教育这一课, 让我们中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让高中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心和正确爱情审美的人。

参考文献

[1]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2.

[2]潘晓梅、严育新.情爱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4] (德) 韦柯斯布格.性心理学[M].李洪璞、汤燕编, 译.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1989.

[5]李乾明.简论战争题材的课文与语文德育[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 2000 (1) .

[6]许笑萍.浅淡利用高中语文教材对中学生进行爱情教育[J].中国科学教育, 2005 (1) .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学生读书笔记 篇5

也相信大多数读者跟我一样是冲着马尔克斯这个伟大的作家来读的这本书,我也曾被它的封皮和名字深深吸引,认为这一定会是一个伟大而凄惨的爱情故事,甚至我还打算将这本书连同百年孤独送给一个人,很庆幸我没有,如果我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再选择,我一定不会这么做,这本书打破了我对爱情最完美的遐想,有时不得不承认这本书中的情节其实是非常现实的,但也非常让我之愤慨,它揭露了爱的一个本质,那就是得不到的才是最美好的,失去了也才会感到没有好好珍惜,与其说书中的阿里萨为爱终身未婚,不如说他是为自己而活,现实中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爱总是伴随着盲目和欺骗,所以,与其费心费力爱别人,不如先关心关爱自己,最终在不在一起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是否遵从了自己的本心,为自己而活,这样的爱才会有意义。因为自己内心的声音会告诉你,谁才是你内心想真正守护和依托的人。

★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书笔记优秀体会

★ 霍乱时期的爱情名句

★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 霍乱时期的爱情经典语句

★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700字

★ 《霍乱时期的爱情》观后感700字

★ 不同时期的爱情诗词鉴赏

★ 初三爱情作文

中学生的爱情教育 篇6

关键词:爱情;教育;激发;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18-01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才能更好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近几年实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对中职学生进行爱情教育远比激发他们的情感更重要。因为爱情与时代同步,爱情与学业不对立,爱情跟一个人的知识量、温饱、年龄和社会地位无关,而且中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已具备接受爱情的能力。加之他们生活在网络信息时代,什么困惑网络几乎都能解答,包括情商的激发。他们已为爱情与学业双丰收行动着,但缺失的是合理的统筹安排和正确的引导,急需爱情教育护航,确保他们鱼和熊掌兼得。

前两年,在赏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向学生简介道: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诗人一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写出了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此诗体现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国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诗人还把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完全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此时有同学举手道:“老师,网上说这个地方是徐志摩与他真爱林微因相恋的地方,是吗?这里作者对康桥的缠绵之情,其实就是他自己对那段刻骨铭心爱情的再现。虽然他们没有生活在一起,但我深感他们为自己拥有此段恋情而感到幸福。”又有同学问道:“老师,这首诗的画面很美,是诗里的景色让画面更美呢,还是爱情让画里的景色更美?”接下来还有同学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等。由此可以得知,同学们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是“博”而“深”,并且直言不讳,根本不需要课堂激发来提高情商。那么,这种能让人幸福,能让画里的景色更美,远比人的一生都重要的爱情之箭射中他们,他们能不坠人爱海吗?他们会因为学校和家长不合时宜的反对而拒绝它,选择寂寞吗?显然是后者战胜不了前者,因为他们心理和生理发育已具备接受爱情的能力,并对爱情充满期待。所以,我不得不质疑传统教学理念有缺憾,而应增加爱情教育内容进行弥补。

去年,给中职学生讲解《<诗经>二首》中的《静女》篇时,简介“这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歌”时,我有了与中国爱情教育首创人——曾宏燕老师在《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的不同感受,同学们根本没有投来异样的目光,互递眼色、窃窃私语、左顾右盼。而是大胆的告诉我:“他们大多数在谈恋爱。”有的班级还没等我简介就有同学大声道:“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一下教室完全骚动,然后大发感慨说:“这八个字,写得太好了,把我在热恋中的体会概括得十分到位。”另一个女生道:“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教室里气氛一下子更活跃了。还有同学感慨道:“恋爱中的人啊!就是不一样,连茅草都格外的美丽的。”其他同学异口同声道“你情景再现啊!人家拽把草好歹是绿色物品:你买个假戒指送情人,你比她更胜一筹。”由此可以看出中职学生在爱情实践中把诗句中的爱体会得很好,深知爱情的魅力和美好。所以老师无须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情感,而应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让他们的爱情良性发展并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

今年给高职影像班的同学讲解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时,我向同学们提问:面对这样敢于为心爱的人奉献,甚至付出生命的爱情表白,你们有何感想呢?班花立即回应道:“如果是位品学兼优的男生,向自己表白,自己也中意,为什么不答应呢?我就想跟徐志摩一样,能拥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美好爱情,那是多么幸福!”我又问,你不怕荒废自己的学业吗?另一位同学从椅子上站起来说:“老师,学业跟爱情是两件事,他们不对立。因为小掌教材中

华罗庚的《统筹方法》就告诉我们,只要合理的统筹安排,,我们可以同时收获爱情和学业。”班长道:“老师,徐志摩与林微因不也是英国求学时恋爱的吗?兰人不仅拥有一段真爱,而且各自学有所成,是社会上出类拔淬的顶尖人物。他们的爱情荒废了学业吗?再说,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不也是爱情学业双丰收吗?”还有同学告诉我:“学校和家长的不准、不许他们恋爱的行为是在禁锢他们的思想,逃避现实,打击他们的精神追求,压抑他们的情感,这是不对的。”所以说,老师们、家长们——我们在对待在校生恋爱行为时应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多听听孩子的心声,陪同他们一起去认知世界,解读社会,让他们的学业和爱情与时代同步。

再说,现实更残酷,近几年很多单位新进人员都是拖家带口的,单身几乎不存在。而那些主张先立业后成家,或者岁数小再等一下的上班族男女青年就单着了,情况是一年比一年糟糕,岁数差距越来越大,最后被剩下了。此时,单位工会和家长都想问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就是读书时没修爱情课,也怪老师只注重提高智商,把情商给灭了。

所以说,我们应该让中职在校生面对爱情,让他们在一段爱情落幕后,得到教益,更加了解社会,理解婚姻与爱情,同时这段经历也是他们人生中一笔可贵的财富,也更能让他们理性的选择和面对可能的未来困境,更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

中学生的爱情教育 篇7

(一)与贞节观相关的问题

要谈论贞节观,首先要明确“贞节”是什么?据前人解释,“贞”为“正”,用在女性对男子,特别是妻子对丈夫的关系上,则是指专一。归有光在《贞节论》中这样说:“贞者,不二也;节者,自制也。”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结婚前守身如玉,而守寡后也并不能再嫁。在中国式贞节观的影响下,古时便有以三寸金莲限制女性行走而树立个人贞节的“习俗”。而在西方,历史上也曾有记载,让女性穿戴铁索贞洁裤的恶俗。这些陋习让我们现代大学生无法接受的观念在思想未解放之时如火如荼地展开着。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传统与现代尖锐对立后,人们解放了女人们的双脚——抵制“三寸金莲”的出现;人们敲碎了能够锁住贞节的枷锁——为女性争取了相对应的权益。可不知曾几何时,满电视屏的人流广告——却没有一丝一毫关于避孕知识的宣传科教。并且大多数家庭的家长也几乎从未对自己的孩子作过相对应的教育。人们貌似大度地对封建迷信挥了挥手,走出了畸恋的泥沼,但旧时代的贞节观却如影随形地沉潜了。

(二)贞节观的显著变化

在很多关于贞节观的论述中,人们往往把它与女性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时代已经进入世纪了,越来越多的人忽视性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男性将那一小片生理结构作为择偶的标准之一。在大学生恋爱中,因为“性”而产生的矛盾比比皆是。相对来说,当代大学生接受西方的东西较多,部分大学生的对婚前性行为持开放、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人们一度从严格的禁欲滑向疯狂的纵欲,从对“贞操”的顶礼膜拜到将之探到脚下,并称之为是一种解放。

(三)贞节观的树立

当今大学生因为个人的恋爱目的,所以恋爱观念也互不相同。初恋之后的恋爱观也会因为初恋对象而产生变化,甚至产生心理阴影。承诺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在财力、学业、事业都处于上升状态,世界观较为成熟之时所作出的。现在的大学恋情,承诺往往是为了迁就另一方而“被”作出的。大多数校园恋情,则是为了在大学期间有个伴,根本没有考虑到毕业之后的“异地”问题,谈恋爱之前也并未对对方进行透彻的了解。真正的爱情应当是低调内敛的,能够经得起岁月平淡的才是真正的爱情。

反观民国时期“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恋爱,与现在的大学生恋爱相比,就显得纯粹了许多。照邓云乡的说法“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梁思成说过:“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梁徽因与梁思成的恋爱是完全建立在互相欣赏的基础上。当林徽因与梁思成共同参与北京大学地质馆的设计时,梁思成几乎担任着助理的角色,林徽因只用负责初始的草图,美化及后续全由梁思成独自完成。学过设计的人都知道,团队最重要的是合作,有人偷懒或是动作慢都会影响大局。而梁思成却毫无怨言,默默地帮助林徽因收尾。再看到我们当代高素质大学生的恋爱,可能更多的是建立在“性”或是“金钱”的基础上,精神交流少之又少。男生整日以游戏为伴,女生则以韩剧、淘宝等为精神依靠。

二、大学生贞节保护与抗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一)抗挫折教育的意义

由于从小到大伴随着家长的宠爱,所以当当代大学生面对一些来自社会上或是自身情感中的一些问题时,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近几年,各大高校都基本在自己的校园学习中增添了有关“爱情”、“心理”的课程。但是因爱情受挫而自杀、施暴的案例却只增不减。在大学生恋爱中,恋爱一方若是被抛弃或是受到打击时,在无人倾诉或是心理安慰的情况下易产生极端心理。而类似如此的很多因素都可以导致人的思想偏激。而个性张扬的“90后”大学生,更容易进入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状态。在面对一些比较难以抉择或者难以辩论的问题上,他们下意识地会慢慢进入一种“不经过大脑”的决策,他们的评论和言论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并且很难被他人说服。张扬个性是不错的,但是过于张扬个性有时会产生一种自傲的心态。渐渐地,在与他人交流或者讨论问题时,都会缺乏理性的思考后的言行,或多或少地会影响自己的内心活动。最后会演变成,我说的一定都是正确的,都是坚定不移的真理这样一种情况,这种偏激的思想便已形成习惯。因此更需要收到抗挫折的教育,来缓和偏激思想的尖锐。

(二)贞节的保护与抗挫折教育的联系

通过以上几点的分析,本人认为女性自己的贞节保护正是对自己的尊重,同时,也是检验男性是否尊重女性的一个方式。如果女生的挫折感来自于男友,那正是说明了男友对于女友不够包容和谅解,自制力也有待考量。如果各高校在大一新生适应期间就对各学生进行爱情心理教育以及抗挫折教育,那将大大提高校园的幸福指数。如果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无法减少,那教育事业中的预防工作是我们各大高校更需要去完成的任务。

摘要: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大学生的爱情观与老一辈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现如今大部分的大学生表露出很多不同的心理问题。由于从小到大伴随着家长的宠爱,所以当他们面对一些来自社会上或是自身情感中的一些问题时,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剖析当前大学生常见的一些爱情心理观,找出其形成的原因并加以研究,以便对于今后90后甚至00后大学生会产生的爱情方面的问题来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贞洁观,爱情观,教育

参考文献

[1]方鸿志,李智智,林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抗挫折教育探析[J].佳木斯大学科学学报(第32卷第6期版),2014,12.

中学生的爱情教育 篇8

一、目前爱情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当代高职院校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已开始关注学生爱情教育的问题, 然而, 相对学生对爱情教育的需求程度及紧迫性而言, 还有相当大的差距[5]。大学生的恋爱观念和行为的发展现状与受爱情教育的程度已具有明显的不同步性。总体上看, 当前爱情教育的内容呈现出无序性和滞后性的缺陷。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现有的爱情教育内容忽视了学生未来的婚姻家庭幸福, 缺少人文关怀, 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求。

爱情是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幸福的源泉, 一个人如何理解和建立爱情, 与其未来的整个婚姻家庭生活幸福与否, 乃至与整个社会稳定及道德风貌发展状况如何紧密相关。然而, 学校受理性主义、工具主义等因素的影响, 从方便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 缺乏对学生主体的人文关怀, 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环境和学生发展特征不相适应。

2. 现有的爱情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困惑, 无法满足大学生的认知需求。

爱情是人高级而复杂甚至神秘的情感, 许多青年人对于如何调整自己在爱情中的人际边界、如何应对爱情中的矛盾与冲突等具体问题存在着诸多的困惑。但是目前爱情教育的内容陈旧, 偏向于思想品德的教导, 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 面对学生的现实困惑无法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

3. 现有的爱情教育忽视了自身的体系建设, 无法满足爱情教育目标的实现。

爱情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有关爱情的教育, 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爱情, 学会处理爱情中的冲突和矛盾, 能够在爱情关系中采取建设性的措施来促进双方的成长。高校目前所进行的爱情教育大部分贯穿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中, 其内容大多在于倡导正确爱情观、文明恋爱等, 缺少学生所需要的维持亲密关系的技能、爱情中的自我管理、性心理健康等内容。

二、大学生爱情教育的内容体系

恋爱与人的需要、性格、价值观以及性心理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个体的各项心理品质都会影响到它的质量。如果一方或者双方的心理不够成熟, 不具备恋爱心理条件, 便会在其以后的恋爱和婚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不良影响。所以爱情教育的内容多而复杂。面对大学生普遍的恋爱现象及频发的恋爱挫折, 爱情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从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 系统地构建其内容体系。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爱情教育的目标, 爱情教育应该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 从学生追求幸福的情感需求出发, 给予婚恋家庭观的引导。

婚恋观是人们对恋爱和婚姻基础问题的看法, 如对恋爱目的、择偶条件、婚姻幸福的标准等的认识, 是人生观的重要构成因素和具体体现。恋爱是年轻人必须面对的重大人生课题, 婚姻是每个人的终生大事。寻求理想的伴侣、获得真正的爱情、缔结美满的婚缘、建立幸福的家庭, 是每一个人憧憬和追求的生活目标之一。诸多由婚恋问题引发的社会事件警示人们, 能否正确对待和处理恋爱婚姻问题, 直接关系人生幸福。针对当前爱情教育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环境和学生发展特征不相适应, 缺乏人文关怀的现状。爱情教育应该从学生追求幸福的情感需求出发, 给予学生婚恋家庭观的引导, 促使他们寻求感情及精神世界的发展。

2. 从学生情感需求与心理发展不一致的现实出发, 指导大学生自我审查恋爱的心理资格。

人人都向往爱情, 但每个人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适宜开始爱情之旅, 因为爱情是最复杂的情感, 需要一定的沟通、自我管理和决策技能。日本心理学家认为, 人们最好在谈恋爱之前审查自己是否有谈恋爱所需要的品质, 即恋爱的心理资格的审查。在西平直喜看来, 谈恋爱最好要有如下心理品质: (1) 充分完成和父母的心理离乳, 有独立的决策能力; (2) 有维持亲密关系的愿望和能力; (3) 有承受恋爱挫折的能力; (4) 对性有科学的认识; (5) 享受在家庭生活所带来的幸福。如果婚恋中的个体在以上某个方面存在不足, 则会影响爱情的品质;当个体满足了以上几个条件之后, 恋爱过程会更加的顺利和富有成效。由于相关领域教育的缺失, 很多青年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程度是还不足以展开一段爱情的, 爱情教育应该从这一现状出发, 让学生了解爱情所需要的心理品质以及自己所需要努力改善的方向。

3. 从学生的认知需求出发, 培养维持亲密关系的方法。

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 是人际交往中最复杂的一种。由于伴侣双方年龄、性别、个性以及文化背景、家庭背景和社会经历等方面可能的差异, 双方不可避免地会在生活、交友、思维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方面出现不一致。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个体更多地受情感和情绪影响, 使得亲密关系中冲突的强度和发生的频率比普通人际关系高得多。处理冲突和矛盾对亲密关系伴侣来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部分, 对个体身心健康、家庭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有研究发现, 亲密关系中的很多冲突是由于“交流技巧缺乏”, 于是可以就这些方面进行干预, 以减少消极语言交流行为和相互间冲突事件。良好的沟通可以增进恋爱双方的安全感、亲密感, 而错误或无效的沟通则是激发矛盾的导火索。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他们大胆追求爱情, 注重自身感受, 却往往忽略对方的体验, 欠缺换位思考的意识, 因而恋爱双方容易相互责备与埋怨, 促使恋爱矛盾升级, 引发恋爱挫折。

因此, 爱情教育要从大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 系统科学地讲述如何维持亲密关系。引导大学生了解异性在价值观和言语表达上的差异, 掌握接纳、信任、尊重、分享、换位思考等沟通的知识与方法, 在减少冲突的同时也要接纳冲突, 并在冲突中更好地了解彼此、了解双方需要努力学习的地方, 在良好的沟通中共同获得成长。

4. 从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 指导学生以恰当的方式应对爱情。

爱情是人们在恋爱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情感, 也是人际间吸引的最强烈形式, 它所产生的人际摩擦与冲击也常常是所有人际冲突中最激烈、最严重的。樊富珉教授关于大学生压力源的调查显示, 39.8%的大学生认为恋爱相关的问题是压力源之一[9]。大部分大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恋爱中的矛盾冲突, 常常因为一点点小冲突就可导致伤心、焦虑, 甚至失去控制, 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极大的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和稳定。很多大学生在接收爱和拒绝爱的过程中, 经常采用简单轻率的处理方式, 导致了一系列令人扼腕的事件。所以, 爱情教育要从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如何感知、判断自己面对的爱情, 并以恰当的方式应对。

5. 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性困惑出发, 培养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

性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具有正常的性欲望, 能够正确认识性的有关问题, 并且具有较强的性适应能力, 能和异性进行恰当交往, 在免受性问题困扰的同时, 还能使之增进自身人格的完善, 促进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大学生恋爱中的性行为日益增多, 但是高校的性健康教育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爱情教育当中引导大学生广泛、科学地认识与性有关的问题, 获得与年龄增长相一致的有关性生理、心理和感情上的知识;对性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能采取客观和理解的态度, 正确地认识与处理男女两性关系及其相关的道德与法律, 并且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性行为带来的后果, 有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陈贞兰, 刘泽艳, 谈加强大学生爱情教育的必要性[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2 (5) :35-37.

[2]大学生恋爱现状调查: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上升[N].金陵晚报, 2006-1-10.

[3]汤芙蓉.大学生恋爱压力问卷的修编及其现状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4]杨炎梅, 林茜.爱情教育的必要性和内容[J].福建教育研究, 2012, (1) :54-56.

中学生的爱情教育 篇9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关于爱情的篇章比比皆是,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想避开已不可能,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爱情篇章的鉴赏, 帮助学生认识爱情并树立起健康的积极的爱情观。

一、认识爱情是有品味差异的

一下课就冲出教室, 四目含情相对, 两手紧紧相我, 我的世界就只有一个你, 其他的都不存在;一上课就没精打采, 最多就是写写我对你的思念、表表我对你的衷心。这种爱就不是有品位的爱, 因为他让一个人迷失了自我, 忘记了自己应该进取拼搏的使命。

看看我们语文课本里的一些爱情篇章:舒婷在《致橡树》里说“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或许正因为如此, 《荷花淀》里的水生嫂听到丈夫明天就要上大部队上去的时候, “尽管鼻子有些酸, 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毅然送走了丈夫并流着眼泪答应了丈夫的嘱咐。这种爱情是伟大而高尚的, 是有品味的, 她是催人奋发向上的。

现在的高中生谈恋爱的不在少数, 禁止已然行不通, 默许也是一种失职, 那么, 我们就教学生学会把握。首先:选择什么的人恋爱, 这关系到一个人的眼光问题。如果你想获得一份有质量、有价值的爱, 你要从这份爱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你就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与判断能力, 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为什么要恋爱?是想找一个人陪陪自己, 不至于太孤单寂寞还是被他 (她) 的儒雅、责任感、幽默、漂亮等等所吸引;最后, 怎么去恋爱, 是整日的思念、无心干自己的事还是共同制定一个奋斗目标, 一起为美好的蓝图而努力奋斗。想清楚了这三点, 应该说恋爱就会有一定的理性, 在某种程度上就能够成为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 而不至于成为我们成长的绊脚石。

二、认识爱情是有度的

爱情是种美好的情感, 爱与被爱都是幸福的。但爱是有度的, 过与不及都不好。正如列宁所说:“真理, 哪怕是绝对的真理, 只要向前多走一小步, 看来依然向同一方向前进的一小步, 真理便会变成错误。”我们须知, 恋爱双方是有自由选择权的, 继续还是中止;爱情, 也并不是一个人的全部, 得到时不要一叶障目, 迷失自我;失去时不要天塌地陷, 万念俱灰.所以, 在教材中,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孔雀东南飞》文中的悲剧性结局, 切不可作为模仿的对象.

跟随中职语文教材开展爱情教育 篇10

爱情是健康、纯洁、美好的。中职学生由于身心的发展,对爱情充满了好奇、期待和幻想。但是真正的爱情究竟是怎样的,伟大的爱情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爱情的本质如何,他们却所知甚少。对此置之不理、避而不谈,或者说听之任之,都不是理想的选择,往往会导致部分学生在不知爱为何物的情况下,盲目尝试爱情,身心受创。“在现实生活中走向两个极端:其一,对爱情无知,感情荒漠化;其二,爱情泛滥,过早尝试‘性’。”(1)

在中职学习生涯中开展爱情教育,不是鼓励中职学生盲目、冲动地投入爱情,而是直面爱情,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满足学生对爱情的好奇心,使其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进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理解爱情的神圣美好来自于责任、尊重、包容;最后为爱情做好准备,尽自己所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更理性、不冲动,更多的责任、尊重、包容和理解。

二、语文课堂开展爱情教育的适宜性

在中职学习生涯的所有课程中,没有比语文这一人文学科更适合对中职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了。《中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指出:“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与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可见,中职语文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劳动者(2)。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的开放,入选中职语文教材的关于爱情的优秀篇目已经不在少数。如果能利用这些优秀爱情篇目,潜移默化地对中职学生进行恰当、适度的爱情教育,势必事半功倍,让学生在文学熏陶中提高审美,健全人格。

三、中职语文课堂在爱情教育实施上的可行性

(一)理解爱之真谛——爱情启蒙

从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爱情篇目中,正确认识爱情,理解爱之真谛,这是语文课堂开展爱情教育的第一步——爱情启蒙。

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爱是《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初见时心有灵犀的似曾相识,爱是《边城》中翠翠面对儺送杳无音讯地离去时无望却执着的等待,爱是《静女》中少年在心上人迟迟不出现时的拿着信物爱屋及乌,爱是《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的不忍离去,爱是《永远的蝴蝶》中瞬间就是永恒的难忘飞舞,是《项链》中的责任与患难与共,是《荷花淀》《雪山上的红盖头》中超越小我、心有家国的大爱……

只有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伟大的爱情,才可能理解爱的神圣,才会在爱之前慎重、理智,“才能在爱情悄悄来临时克服狂热和冲动,保持从容与坦荡”(3),从而保持爱情纯洁美好的本来面目。

(二)树立健康的爱情观——爱情引导

1.平等独立是爱情的基础——《致橡树》

“爱情教育最为根本的目的即是:倡导平等忠诚的爱情观。”(4)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尤其是漂亮女生。社会上的很多不良舆论让她们相信,女人可以依附男人,获得爱情。要知道,无论男女,没有独立平等为基础,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爱情可言。

早在1979年,女诗人舒婷早就在《致橡树》一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平等重要性的理解,摈弃凌霄花的攀附、鸟儿的单相思、泉源日光春雨的一味付出和险峰的花瓶似的衬托,呼唤现代女性勇敢成为橡树(象征男子)身旁的一棵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样的平等站立,才有可能“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也才有“互相致意”、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可能。立足文本,深刻理解爱情中平等的重要性,纠正错误的爱情观。

《致橡树》课后,可推荐阅读《简爱》,进一步体会平等是爱情的基础。简爱说:“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我进入坟墓站在上帝面前一样。”(5)

2.奉献忠诚是爱情的前提——《我愿意是急流》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我愿意是急流》中为我们做出了爱情奉献的典范,“诗人用袒露的胸怀,赤诚的心灵,向自己的爱人表白爱情”。全诗共五节,开头都采用“我愿意……”的格式,诗人把自己说成“急流”“荒林”“废墟”“云朵”“破旗”,把爱人比作“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形象地描绘了相爱双方相伴相随的亲密关系。为了爱情,为了长相厮守,“我”有可能献出一切的勇气和力量。在对爱情的奉献上,这首诗达到了巅峰,具有极其强烈的感人力量。五组意象,相互对照,只要爱人悠闲快乐,诗人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苦。正是这样炽烈的爱情宣言,鼓动了与裴多菲身份地位悬殊的尤利娅冲破父亲和家庭的桎梏,在一年后同诗人走进了婚礼的殿堂。

通过学习这首爱情诗,让学生体会,爱情不是嘴上说说,也不是简单获得的,只有真诚的奉献付出自身的努力,以忠贞的态度忘我投入,方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爱情(6)。

课后推荐学生阅读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歌《当你老了》,深刻理解什么样的爱才算坚贞,才算忠诚。

3.责任担当是爱情的基石——《项链》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也有爱情?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确实,爱情并不是《项链》要重点表达或者我们要重点解读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在《项链》中看到爱情。

路瓦栽一定很爱马蒂尔德,否则他不会“得意洋洋”地拿夜会的请柬来讨好她,不会一看她“恼怒”“不耐烦”就“结结巴巴”,不会看见妻子哭就“惊慌失措”连话都说不清了,不会因为她的难受而“难受”,更不会放弃自己辛苦存下“预备买一杆猎枪”的款子,即使不舍得,“脸色发白”也要忍痛答应给她四百法郎去做一条新裙子。

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然而,对他们爱情最大考验的丢项链事件发生后,路瓦栽并没有一走了之,而是坚定地站在马蒂尔德一边(甚至前面),毅然承担了因马蒂尔德个人失误而欠下的巨大债务。“路瓦栽,好像老了五年,他决然说:‘应该想法赔偿这件首饰了。’”“他开始借钱了。”“她丈夫一天到晚就给一个商人誊写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俗话还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可怕的债务偿还了整整10年,岁月和辛劳还把马蒂尔德变成了“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然而到小说结束,读者还是没有听到他俩分手的消息。千万不要把路瓦栽的坚守当成理所当然,试想这样的情形,如果发生在我们当下,发生在我们身边,你就可以理解他的难能可贵。是什么促成了路瓦栽的坚守?对爱情的责任与担当!

(三)明确爱情的具体要求——爱情准备

莫里哀说:“爱情是伟大的导师,她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在中职语文课堂开展爱情教育的目的并不是鼓励学生盲目投入爱情,而是在理解爱情的真谛、把握爱情要义的基础上,在爱情来临之前为未来做好积极准备——成为更好的自己。

《关雎》中就曾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指体貌之美,“淑女”则言德行之善,即内外兼修;“君子”亦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致橡树》中的女子先要成为树(独立),《一棵开花的树》则要求女子开满花(优秀、美好),《项链》中要求男子在爱情中如路瓦栽一样有责任能担当,《我愿意是急流》中诗人裴多菲更是甘心为爱奉献所有,《荷花淀》中的水生们胸有家国、粗中有细……

“爱,不是糊涂的爱;教,更不是盲目的教。”(7)直面中职学生爱情教育,让他们跟随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爱情篇章,在语文课堂的美的熏陶中,得到爱情的启蒙,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并在实际生活中为未来的爱做好积极的准备。

摘要:对中职生开展爱情教育的必要性已不言而喻,语文课作为最适合进行爱情熏陶的课程,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立足中职语文教材,我们对中职学生的爱情教育能做些什么?这么做的意义又何在?基于中职语文教材的爱情教育怎样做才算恰当、适度?这些都是本文要涉及但是并不一定都能讲清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语文,爱情教育,爱情真谛,爱情要求

注释

1(3)刘春音,叶丰海.不要对爱情欲语还休--中职生爱情教育探究[J].科教文汇,2010(9).

2严芳.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对中职生爱情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0(3).

3(4)(6)陆海云.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J].职业教育,2013(2).

4(5)夏洛蒂·勃朗特(英).简爱[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版.

上一篇:探测器的质量评价指标下一篇:解读《女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