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检验方法

2024-05-10

功能检验方法(精选九篇)

功能检验方法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即:高血压组, 阳性对照组, 糖尿病组及阴性对照组, 每组25例。实验中, 男47例, 女53例, 年龄39~84岁, 平均年龄 (48.4±1.5) 岁。这些患者排除肾病史及其他慢性病史。四组患者病程、年龄的大小等指标经过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来本院后, 为了进一步对患者确诊, 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细致的检查, 对于不能确诊的患者可以进行辅助检查, 如:心肺功能、体温等。患者检测前, 医护人员取患者少量尿液,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其白蛋白;此外, 医护人员在次日早晨抽取3 ml静脉血并进行分离, 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SCys C;采用酶法检测Urea和Scr指标。检测仪器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OLYMPUS AU400) 。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中, 高血压组及糖尿病组患者的UMA、SCys C水平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传统的肾功能Urea和Scr检测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中, UMA结合SCy C指标检出率大于其他检测方法检出率, 同时还大于Scr及Urea及BUN指标检出率 (P<0.05) 。

3 讨论

肾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这种疾病机制复杂, 诱因也比较多, 且目前临床上对于这种疾病并没有科学的诊断方法, 常规的诊断方法虽然能够有效地确诊但是患者早期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现象。因此, 临床上对于肾功能损伤患者早期寻找有效的确诊方法显得至关重要[2]。

传统的检测方法中的一些指标, 如血清尿素氮、肌酐等肾功能损害早期中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检测时并不能反映患者肾功能实际情况, 造成临床上的误诊或漏诊现象。而采用免疫比浊法联合检测UMA和SCys C是临床上早期肾功能损伤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灵敏度更高, 能够真实的反应患者的肾功能, 并且这种方法检测时比较方便, 对设备要求也不是很高。实验中, UMA结合SCy C指标检出率大于单个UMA指标检出率, 也大于SCys C指标检出率, 同时还大于Scr及Urea及BUN指标检出率。且每组患者肾功能早期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也可以看出:免疫比浊法联合检测UMA和SCys C有利于肾功能损伤患者的确诊。

Pedfindli等人进行了一次实验, 采用免疫比浊法联合检测UMA和SCys C准确率达到91.1%。实验中, 高血压组及糖尿病组患者的UMA、SCys C水平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传统的肾功能Urea和Scr检测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在肾功能早期患者中检测其UMA及SCys C水平至关重要, 能够确诊早期肾功能损伤患者。

参考文献

[1]李义民, 张家信.天津市十万人群遗传病与非遗传性先天残疾调查分析.新世纪全国首届小儿综合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0, 22 (1) :119-120.

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的影响论文 篇2

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62例正常人不溶血和溶血血清中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谷氨酰转肽酶(GG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并进行配对资料秩和检验的统计分析。

结果 TBIL、DBIL、TP、AST、的值在溶血和非溶血标本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LB的值在溶血和非溶血标本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的值在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溶血对肝功检验有明显的干扰和影响。

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影响的观察 篇3

【关键词】溶血;肝功能;检验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233-01

标本溶血是指血液标本中红细胞破裂导致血红蛋白溢出的现象,当标本溶血发生时可能导致检验分析结果不准确,对医生诊断造成一定误差干扰,从而影响诊疗[1]。一旦溶血发生,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将对标本进行重新采集。在本次研究中,选取2013年03月-2015年03月期间,检验科采取的溶血样本50例为观察组,以及合格血液样本50例为对照组,分析并探讨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03月-2015年03月期间,检验科采取的溶血样本50例为观察组,以及合格血液样本50例为对照组。样本纳入标准:(1)均为健康体检样本;(2)采取前空腹;(3)用普通试管采新鲜血液。

1.2实验方法

血液标本离心,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样本进行检查。

1.3评价指标

检测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处理,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说明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ALT为(46.37±11.42)mmol/L,AST为(45.52±6.74)mmol/L,ALP为(51.42±12.35)μ/L,TP为(88.24±10.32)g/L,ALB为(46.57±6.42)g/L,LDH为(573.24±213.23)mmol/L。对照组ALT为(26.73±11.75)mmol/L,AST为(25.53±6.46)mmol/L,ALP为(50.25±11.64)μ/L,TP为(71.32±8.46)g/L,ALB为(38.85±5.35)g/L,LDH为(374.23±112.43)mmol/L。两组患者ALP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其余指标包括ALT、AST、TP、ALB、LD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P

ALT(mmol/L)46.37±11.4226.73±11.75<0.05

AST(mmol/L)45.52±6.7425.53±6.46<0.05

ALP(μ/L)51.42±12.3550.25±11.64>0.05

TP(g/L)88.24±10.3271.32±8.46<0.05

ALB(g/L)46.57±6.4238.85±5.35<0.05

LDH(mmol/L)573.24±213.23374.23±112.43<0.05

3 讨论

临床中检验工作在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中可作为参考依据之一,因此,检验结果是否准确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准确程度,若检验结果与真实结果相差过多,则易造成误诊、漏诊,影响患者正常治疗及未来健康。溶血为检测过程中常见的影响检验结果因素之一,当标本发生溶血时,血清被红细胞内物质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检验结果,根据红细胞内容物的不同,检测项目被影响程度也相应不同。肝功能检测指标中,主要涉及AST及ALT等。研究表明,AST在红细胞内的酶活性明显高于血清中活性,因此当溶血发生后,标本中AST的测定值明显升高[2]。

在本次研究結果中显示,观察组ALT为(46.37±11.42)mmol/L,AST为(45.52±6.74)mmol/L,ALP为(51.42±12.35)μ/L,TP为(88.24±10.32)g/L,ALB为(46.57±6.42)g/L,LDH为(573.24±213.23)mmol/L。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患者ALP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其余指标包括ALT、AST、TP、ALB、LD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基本相符[3]。其中LDH在红细胞中含量相对较高,因此溢出后导致检测结果明显升高。

为了避免溶血对肝功能等相关检验结果的影响,重视并探究引起溶血的因素十分重要,同时对误差因素进行适当防范,则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降低溶血的目的。在标本进入检验科时,应对其进行检测以防止溶血已经发生的可能。采血过程中应注意防止结扎操作时间过长引起溶血,尽量保证抽血过程顺利完成。严格遵守采血过程中及采血后保存样本的规章制度是防止溶血现象发生的最佳方法。当发现样本出现溶血现象时,应立马加以标记并进行评测其是否为严重溶血,对于轻微溶血的样本可予以适度纠正的方式。当然,当溶血相对严重时,应尽可能重新采集标本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临床上,溶血对肝功能各项指标有显著影响,因此在血液标本采集和保存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溶血现象,从而提高检查结果可靠性。同时对溶血现象要有警惕意识,及早发现有利于避免检验失误率。

参考文献:

[1] 杨鹏,吕波,吕秀波等.标本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4,54(4):96-97.

[2] 帅杨,刘天艳.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1):72-73.

委托检验业务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篇4

关键词:委托检验业务管理系统,Linq技术,Asp.net技术

1 系统功能概述

委托检验业务管理系统将商检公司现有委托检验业务电子化、规范化、流程化, 可灵活分配各个模块的使用权限, 它以“委托检验申请表”为中心, 把每一票证单的所有信息集合起来支持检验人员、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等进行信息录入、修改、统计、查询, 并且具有完整的数据备份机制。

2 总体设计

采用B/S结构设计该应用系统, 程序部分部署于机房IBM服务器上, 通过局域网访问该应用系统, 如需在互联网访问, 采用VPN的解决方式。

2.1 程序设计方面

采用asp.net技术, 以vs2010作为系统的主要开发环境, c#为主要编程语言。程序采用经典的三层结构。与数据库的连接主要采用Linq方式, 采用该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防范SQL攻击, 对于不提供外部接口的部分采用传统的SQL语句连接。sql2008作为系统的数据库, 并部署数据备份和定时更新代理, 实现数据库的自动备份和更新。采用dreamweaver cs5作为系统界面的开发工具, 采用html语言开发, div+css结构化设计。图片采用photoshop9.0制作。

2.2 系统主界面设计

系统主界面如图1所示, 可以显示当前登陆的用户中文姓名, 完成系统的注销及密码修改的操作, 显示所有的模块, 其中加“锁”的表示这个用户没有操作该模块的权限。

3 模块设计

系统模块按功能不同, 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流程模块和管理模块, 下面分别介绍。

3.1 流程模块设计

流程模块主要负责完成系统流程图上的各个流程, 主要有报检模块、检验模块、出证模块、财务模块, 每一个模块所包含的子模块如图2所示。

3.1.1 流程模块页面设计

每一个子模块的页面设计都采用相同的模板, 下面以报检子模块为例说明, 其他流程子模块都与这个相同。页面最上面显示的是当前所在模块的位置, 下面是功能按钮, 最下面是待办事宜, 待办事宜使用gridview控件显示数据库中的“商品名称”, “报检单位”、“当前使用者”三条数据信息, gridview控件每隔5秒钟刷新一次, 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由于系统不允许用户同时操作同一票证单, 因此如果“当前使用者”标识不为空, 则点击“查看”按钮无效, 表示此时正有用户操作该票证单。

3.1.2 报检子模块

该模块通过新建“委托检验申请表”完成报检信息的录入, 由于需要填写的信息较多, 系统提供“保存草稿”按钮, 保存未录入完成的证单。“申请单位”、“联系人”、“电话”、“Email”关联数据库Customer表中的对应信息。

3.1.3 合同评审子模块

只能填写“合同评审结果”信息, “委托检验申请表”其他信息设计为disable, 不提供修改。关联数据库Customer表中的对应信息。

3.1.4 综合部门分单子模块

点击“分单”按钮, 其中下拉框中的信息, 关联数据库中的Department表中的信息。分单后, 每个部门只能看到本部门的证单。

3.1.5 部门经理分单

部门经理填写“检验工作指派单”。“检验工作指派单”自动关联application Form表的相关信息, 自动填写“检验编号”、“委托单位”, “联系人”, “联系方式”。信息保存于表:Zhi Pai Dan。

3.1.6 检验员接单子模块

检验员可查看”检验工作指派单”, 并填写“检验员签字”, “日期”, 其他内容空间属性设置为disable。

3.1.7 出证模块

该模块包含:证稿审核、证稿复审、打印证书三个子模块, 完成证稿的上传和打印工作。

3.1.8 计收费子模块

该模块有填写“计收费明细单”权限, 表单数据存储于数据库Ming Xi Dan中, 该表单设计如图3。

3.2 管理模块设计

管理模块主要负责客户、用户、证单的查询、修改、删除等功能。主要包括:统计查询、用户管理、客户管理三个模块 (图4) 。其中用户管理模块和客户管理模块设计非常相似, 因此对客户管理模块不做介绍。

3.2.1 注册新用户子模块

该模块关联数据库表单user, 主要用于分配系统用户的用户名、密码、所属部门、权限。

注册时每一个模块都可以灵活分配使用权限, 另外“用户名”自动检测功能, 防止重名用户的出现。“部门”下拉框关联数据库中的Department表中的数据。

3.2.2 注册新部门子模块

该模块实现用户所属部门的注册、删除、修改。

3.2.3 用户查询子模块

该模块实现以注册用户的查询、修改、删除。每一个模块及子模块的使用权限用字符串表示, “1”表示可以使用, “0”表示没有权限。

3.2.4 证单解锁子模块

为保证每一票证单同时只有一个用户在操作, 系统会自动锁定证单, 由于某些原因 (误操作、死机、停电等) , 当用户退出时证单会解锁异常, 该模块实现对锁定证单的解锁功能。

3.2.5 归档证单查询子模块

通过查询条件的任意组合, 实现对归档证单的查询, 如果一个查询条件都不填写, 则显示所有归档证单。“未归档证单查询”子模块和它功能类似, 这里不做介绍。

3.2.6 作废证单

由于客户要求委托编号连续不中断, 因此有些已经分配了委托编号的证单当不需要时, 要作废而不能直接删除。

3.2.7 委托编号调整

该模块实现调整自动生成的委托编号的起始位置的功能, 这样可以更加灵活的为证单编号。“提交”按钮关联用户控件, 防止不合法信息的输入。

4 总结

该系统通过流程模块和管理模块的设计, 主要实现了以下目标:

(1) 根据商检公司提供的业务流程和表格, 实现业务电子化, 流程化, 开发出一套系统。 (2) 系统的各个模块可根据需要, 在注册用户时, 灵活分配使用权限。 (3) 具有统计查询功能, 可以根据查询条件 (申请单位、申请人、处理部门、申请时间范围、商品名称、委托编号) 的任意组合, 查询归档证单。 (4) 具有“客户管理模块”收集和注册公司的客户信息。

该系统的开发对于秦皇岛局开发类似应用系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梁伟, 等编著.由浅入深学ASP.NET.电子工业出版社, 30-343.

[2]前言文化编著.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M].科学技术出版社, 15-262.

[3]杨阳, 等编著.Dw完全自学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 75-276.

论二语输出的假设检验功能 篇5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分别在二语习得中起什么作用?学者们众说纷纭。Krashen (1985) 认为输入对于二语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输出仅是二语习得的自然产物。而Swain (1985) 首次认识到语言输出并非二语习得的结果, 其本身也是二语学习过程并作用于二语习得。Swain (1985, 1995) 提出输出具有以下功能:注意功能, 假设检验功能和元语言功能。

不少学者试图检验输出的三大功能, 其中大多数都论证了注意功能 (冯纪元、黄姣, 2004等) , 而对另两种功能研究较少。Shehadeh (2003) 通过学习者图片描述中的口语交流研究其假设检验功能。本研究再现了Shehadeh的研究, 通过发现中国学习者口语输出中的假设检验情境 (简称HTE) , 来论证输出的假设检验功能, 并探究学习者通过假设检验最终在多大程度上得出正确的语言输出。

二、文献综述

Swain的输出假说认为语言输入不是实现语言习得的充分条件;要使学习者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 还需要可理解输出, 即学生需要被逼着 (pushed) 充分利用现有语言资源, 对将要输出的语言进行思考, 使它更恰当、准确、易懂。语言输出能促使学习者从理解语言时的“语义加工”转变为“句法加工”, 此时学习者必然会关注语言形式的正确性, 进而促进二语习得;同时学习者在语言输出时会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反馈, 这种反馈也能促使他们把语言输出修正得更精准, 更恰当。

Swain (1995) 系统地提出了输出的三大功能:提起注意, 假设检验以及元语言功能。其中假设检验功能是指输出为学习者提供了机会去尝试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图, 并检验自己对目标语的假设是否正确。这些假设可能是正确或者错误的。基于Shehadeh (2003) 的研究, 我们预测学习者会通过对话者的反馈来检验他们的假设, 若对话者没有任何反馈, 学习者则默认该假设为正确;若收到负面反馈, 学习者则进行语言修正, 最终产出正确的语言。

三、研究设计

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包含三个问题: (1) 学习者在语言输出时多久进行一次假设检验? (2) 有多少学习者的假设最终得出正确的语言产出? (3) 学习者形成的错误假设多大程度上得到对话者的反馈?

2. 受试。

本研究的受试为怀化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二年级的16名学生 (4男12女) , 他们学习英语的时间为11年, 平均年龄为19.4岁。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十六位受试随机地分成8对, 逐对在一个安静的房间进行图片描述任务。研究者分别给描述者 (学习者) 和绘图者 (对话者) 一份说明让他们按要求完成任务。学习者依据图片内容进行描述, 绘图者完全基于描述来绘图。学习者可以看绘图者的图片以提供更准确的描述, 绘图者可询问图片内容, 但不能看原图。任务要求尽可能最快地画出接近原图的图片。研究者对整个交流过程进行录音。八组对话录音时长182分钟, 研究者和一位同事后来进行了精心的转写。描述者完成任务后都与研究者一起重听录音, 研究者根据需要按停录音, 对描述者进行及时的采访。这为精准的转写以及确定一些不易发现的假设检验情境提供帮助。

四、研究结果和讨论

基于学习者的采访, 我们发现182分钟的口语交流中存在64个假设检验情境, 即受试们每2.8分钟进行一次对于目标语言的假设。这64个假设中有34个为词汇方面, 11个为形态句法层面, 7个为语音层面, 12个为搭配方面。

针对后两个研究问题, 我们发现在35个假设检验情境 (占总HTE的55%) 中, 学习者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语言输出。其中22个情境里, 学习者自己形成了正确的假设。在另外的13个情境里, 学习者最开始形成错误形式的假设, 通过对话者的反馈最终产出了正确的语言。

然而, 学习者不少错误形式的假设对话者也并未给予质疑性反馈。在42个学习者的错误假设中有26个 (占62%) 涉及这种情况, 例如:

L2:Hmm, that, maybe there are two wall.One of them have a pic-have a pic-a piece of picture in the wall.

I2:…

在上例中, 学习者尝试地使用了a piece of picture这一错误结构, 而对话者并没有任何负面反馈, 学习者则误认为这是正确, 不再努力把输出变得更准确。

综上所述, 本研究发现学习者在进行口语输出时确实会检验其关于目标语言的假设。这些假设本身可能是正确或错误的, 若对话者对这些错误假设不给予负面反馈, 学习者则默认为是对其假设的一种肯定, 从而将假设内化为语言知识。因此交流过程中对话者的负面反馈在帮助学习者检验对于目标语言的假设方面显得尤其重要, 它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学习者整合中介语系统, 进而促进二语习得。

摘要:本研究基于学习者的图片描述任务, 研究二语输出的假设检验功能。结果发现:受试在口语交流时每2.8分钟进行一次假设检验;若对话者对其中的错误假设不予反馈, 学习者则默认为是对其假设的肯定, 从而将其内化为语言知识。

关键词:二语输出,假设检验,负面反馈

参考文献

[1]Shehadeh, A.Learner Output, Hypothesis Testing, and Internalizing Linguistic Knowledge[J].System, 31, 2003.

[2]Swain, 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In:Gass, S., Madden, C. (Eds.) ,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bury House, Rowley, MA, 1985:235-253.

大商所大豆期货市场功能检验 篇6

关键词:价格发现,规避风险,投机性

中国加入W T O后, 按照入世日程表, 中国的农业将敞开国门接受冲击与挑战。目前中国农产品期货品种中, 发展最为成熟的是大豆期货, 但大豆期货市场在中国也只有1 5年的历史, 经过十多年的规范发展, 它的发展状况如何, 本文就试着从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规避风险功能、投机性以及以现货价格为基础几个方面进行检验。

一、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检验

1. 理论依据

价格发现是期货交易的一个重要经济功能。在期货市场上, 众多的买方和卖方聚集在一起, 他们根据各自的成本收益情况、享有的供求信息及对价格的不同预期, 公开竞价。在这个过程中, 综合了不同角度的判断和预期, 把众多影响供求的因素转化为一个统一的交易价格, 达到提前发现未来现货市场均衡价格的目的。

2. 检验方法

假设期货市场买卖双方对现货价格的预期符合自适应预期原理, 即

其中, xt是表示第t期期货价格, 分别表示第t期, 第t-1期现货的预期价格, λ表示预期因子, 由 (1) 式可得:

其中, wi=λ (1-λ) i, 这意味着现货价格的预期是当期和历史上各期现货价格的加权平均, 与本期越近的现货价格的作用越大。

如果商品的期货价格yt作为其现货价格的预期, 那么可表示为:

其中, μt为随机扰动项。由 (1) , (3) 式得:

其中, a=λ, β=1-β, vt=ut- (1-λ) ut-1。

对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检验, 就归结为对模型 (4) 的检验。

3. 对大商所大豆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检验

本文选取了2004年3月至2005年9月的大商所的日大豆期货价格和黑龙江省大豆现货价格进行分析, 经济计量检验如下:

其中, FP表示大豆期货价格, SP表示大豆现货价格, FP (-1) 表示大豆期货滞后一期的价格。由于期货价格随着期货合约交割期的临近趋近于现货价格, 本文选取距离现货价格交割期最近的期货合约的价格数据。

4. 结论

通过检验得出, 模型具有较好的统计特性, 判定系数接近于1, 大豆期货价格可以由它的滞后一期很有效的回归。这表明中国大豆期货市场具有一定的价格发现功能。

二、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的检验

1. 理论依据

规避风险是期货市场的又一个重要的经济功能。现货市场价格反映的只是一个周期的市场供求关系, 它无法反映潜在的供求关系变化。而在期货市场上, 生产者与投资者根据期货合约把自己将来某一时期买卖的商品的价格预先确定下来, 这样就避免了现货价格不断变动带来的损失。

2. 价格风险的度量

期货交易中的套期保值者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上对同一商品进行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交易, 把现货价格风险转变为基差风险。现货价格、基差的标准差反映了它们各自的波动程度, 因此可以用现货价格和基差的标准差来度量它们各自的风险。

3. 对大商所大豆期货规避风险功能的检验

仍然采用上述利用的数据, 得出如下结果:基差的标准差大于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标准差, 表明大商所大豆期货市场的规避风险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期货市场投机性的检验

1. 投机的作用

期货市场上, 套期保值者转移的价格风险由投机者承担, 投机者因此获取相应的风险报酬。但投机过度会使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背离, 扰乱市场秩序, 因此市场要保持投机适度。

2. 度量投机的变量

期货市场反映现货市场的供求关系, 由于信息的不确定性,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会有所偏离, 不过偏离不应太大, 但由于期货交易以小搏大的性质, 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者加入。当投机交易量超过一定量或者市场不规范时, 期货价格有时会表现剧烈波动, 与现货价格背离较大。

期价对现价的背离程度用期价对现价的相对变动绝对值来刻划, 即 (6)

3. 对大商所大豆期货投机的检验

计算大商所和CBOT指标的均值、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 见下表:

比较大商所和C B O T指标的各项取值, 发现两个市场相差并不大。但是个相对数, 进一步比较会发现, 大商所的期价对于现价的偏离要大于CBOT期价对其现价的偏离, 其中大商所期价对现价偏离绝对值的标准差是262.4107, 而CBOT该项指标只有55.56574。说明中国大豆现货价格波动大于美国市场的价格波动, 同时也表明大商所的投机程度要大于C B O T。

四、期货价格以现货价格为基础的检验

1. 检验方法

对于以下模型: (7)

其中, μt为随机误差项。

如果对H0:a1=L=ap=0进行检验, 结果是统计显著的, 则说明利用xt的过去比不利用它可以更好地预测yt, 计量经济学家Granger将其称为xt是yt的Granger原因。如果假设yt表示期货价格, xt表示现货价格, 以上关系的满足就表示期货价格是以现货价格为基础的。

对模型 (7) 的原假设进行检验, 在原假设成立的条件下有:

其中, vt为随机误差项。

检验统计量为:

其中, ESS (q, p) 、ESS (q) 分别是模型 (7) 、 (8) 的残差平方和。n是样木容量, p、q分别是xt-j、yt-j系数的个数。

在显著性水平a=0.05下进行F检验。F (p, n-p-q-1) 是F分布临界值, 如果F>F (p, n-p-q-1) , 则拒绝H0, 说明现货价格是期货价格的原因, 否则, 表明现货价格不是期货价格的原因。

2. 对大商所大豆期货价格的检验

对大商所的期货价格进行自回归, 通过检验确定期货价格的最佳滞后阶数是一阶, 现货价格的最佳滞后阶数是四阶, 所以得到如下方程:

则F统计量为:, 大于临界值F (1, 548) , 所以可得出结论, 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期货价格是以现货价格为基础的。

从以上的分析中, 可以看出, 大商所大豆期货市场具有一定的价格发现功能, 但是规避风险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市场的投机性也要大于C B O T成熟的大豆期货市场, 但是大商所大豆期货市场是以大豆现货市场为基础的, 在些基础上, 我们可以期望大商所大豆期货市场在逐渐完善中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德江:期货市场与农产品价格风险防范.农场经济管理, 2006年3期

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影响的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将对我院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前来进行健康体检的60例健康人群进行临床研究, 其中男性为34例、女性为26例, 年龄在18~60岁, 平均年龄为 (42.56±1.27) 岁, 所有入选人群体内血清中均未出现肉眼可见的乳糜血、黄疸以及溶血情况。

1.2 方法

(1) 样本采集:60例健康体检人群均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液样本, 采血量为4mL, 将所采集血液样本分别注入两支干燥无菌试管中, 每支试管2毫升。将其中一支试管放入低温冰箱于-40℃环境中冻结20min, 之后取出融化, 目的在于使其发生溶血现象, 将溶化后血液样本进行离心处理, 离心速度为每分钟4000转, 离心时间为5min, 将溶血血清分离;另一支试管于室温下放置1h后对其进行离心处理, 分离不容血血清, 其离心参数与溶血血清相同。 (2) 肝功能检测:由一至两名专业检测医师对所有血液样本进行肝功能检测, 检测所用仪器为日本第一生化药品株式会社生产的型号为7170A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仪器使用时性能良好。对60例健康体检人群溶血血清与不溶血血清分别进行检测, 检测内容为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7-谷氯酰转肽酶GGT, 由中生北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检测试剂。对溶血血清与不溶血血清上述检测结果进行记录, 并给予统计学分析, 得出结论。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于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健康体检人群溶血血清与非溶血血清肝功能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 溶血血清中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蛋白TP、白蛋白ALB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非溶血血清, 且P<0.05, 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溶血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7-谷氯酰转肽酶GGT检测结果与非溶血血清无显著差异, 且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溶血是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常见因素, 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人体红细胞遭到破坏, 胞内物质进入人体血清中, 导致血清成分发生改变的现象[1], 溶血可分为体外溶血与体内溶血[2]。随着近年来临床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临床检验结果已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地位, 因此, 若临床对患者血液进行检测, 且血液样本出现溶血现象, 患者临床检验准确性无法得到保障, 最终将贻误患者疾病诊断正确率, 降低患者治疗效果, 甚至影响患者生命安全。

患者血液标本发生溶血原因较多, 如对患者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时止血带结扎时间过长、采集过程中抽吸力过大、抽血不顺利、盛放血液样本容器不洁净、对样本进行离心时离心力过大等。因此, 医护人员对患者血液进行采集并检测时, 应严格按照相关检测规范进行, 避免溶血现象发生。一旦发现血液样本出现溶血现象, 则应立即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如对溶血程度较轻的血液样本的检测结果进行校正[3], 或进行血液样本的重新采集与检测, 确保临床检验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为临床诊断与治疗疾病提供可靠依据。

摘要:目的 本文将探讨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的影响, 为提高临床肝功能检验准确性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60例健康体检人群均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液样本, 并将其平均分为两份, 经不同条件处理并离心后, 分别得到溶血血清与非溶血血清。由一至两名专业检测医师对所有血液样本进行肝功能检测, 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 并给予统计学分析, 得出结论。结果 溶血血清中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蛋白TP、白蛋白ALB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非溶血血清, 且P<0.05, 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溶血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7-谷氯酰转肽酶GGT检测结果与非溶血血清无显著差异, 且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护人员对患者血液进行采集并检测时, 应严格按照相关检测规范进行, 避免溶血现象发生。一旦发现血液样本出现溶血现象, 则应立即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确保临床检验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为临床诊断与治疗疾病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溶血,肝功能检验,影响

参考文献

[1]孔艳玲.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影响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8 (5) :98-99.

[2]王宇飞, 程孟超.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影响的探讨[J].中华医学全科杂志, 2009, 24 (9) :1328-1329.

功能检验方法 篇8

关键词: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国家治理

一、问题的提出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上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是国家审计固有的职能,对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具有保障作用,且在国家审计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刘家义,2011)。基于这一现实,我们有必要利用历史数据来验证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是否提升了国家治理水平,从而厘清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国家治理的作用机理。

对于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国家治理视角下,构建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和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实现途径。对于前者的研究,杨肃昌等认为国家审计应该以政治学为基础构建理论体系;谭劲松等认为不完全契约下委托代理理论是“国家治理”论的理论基础;蔡春等探讨了国家治理视角下创新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对于后者的研究,蔡春等从受托经济责任的视角,分析受托经济责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实现途径;宋常等探讨了拓展和深化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应该注意的问题。从现有文献来看,尚没有研究探讨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提升国家治理水平所起的作用,从中找出其作用机理,发现其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最终是为了促进国家治理实现“善治”。因此,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国家治理的作用也主要从“善治”的表现形式来阐释。

1.促进民主政治进程。民主政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它确保在相应的政治过程中公民参与、影响政治过程的平等机会。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决定了其在提供政府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权力运行活动等经济信息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审计通过发挥揭露功能客观反映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展示功能,将审计发现的问题通过审计结果公告的形式公告给公众。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为公众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途径,对促进民主政治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2.维护国家安全。随着国家审计的不断发展,国家审计介入国家治理的范围从确保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扩大到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审计一方面通过发挥预警功能,及时关注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等领域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对风险较大的领域,及时发出预警,配合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另一方面,国家审计在发挥揭示、抵御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审计结果,针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通过发挥审计修补功能,完善被审计单位的规章制度。可见,国家审计可以通过预警功能和修补功能的发挥,及时化解风险、完善制度,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维护国家安全。

3.提高政府效率。评估政府施政的有效性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审计通过绩效审计对公共资源使用情况和公共部门履行法定职责过程进行审计,通过发挥揭示功能,发现政府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发挥抵御功能,对这些行为处理处罚,产生威慑作用;通过发挥修补功能,提出政策建议,完善规章制度,促进政府规范行为、完善监管体系、提高透明度,进而提高政府效率。

4.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由于国有金融机构、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天然联系,注定了其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会有违背市场规律和市场竞争的动机,如果缺少有效的监督,必然会危害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审计有必要发挥揭示功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发挥抵御功能,对这些行为进行一定的处理处罚;发挥修补功能,提出审计建议,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5.维护国家法制。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促进民主政治进程、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国家安全的重任,这些都需要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发挥维护国家法制的作用。国家审计一方面通过发挥修补功能,不断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及完善。另一方面,国家审计通过发挥揭示功能和抵御功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并把这些行为公布出来,接受社会的监督;通过审计自身处理处罚和配合处理处罚功能的发挥,对被审计单位产生威慑作用。

6.遏制腐败。国家审计通过发挥预警功能,识别政府权力集中运行的“高风险”领域和环节,提前采取措施化解风险,同时也可以确定反腐败工作的重点,并据此确定审计工作计划;在审计实践中,通过揭露功能,查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腐败问题,把查出的问题向人大、政府、公众和被审计单位报告、公告或告知;随后,通过自身抵御功能和配合抵御功能,处理处罚存在腐败现象的单位和个人;最后,为了避免同类腐败现象的出现,国家审计通过提出审计建议,完善被审计单位及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推动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三、研究设计

(一)代理变量的选定

1. 国家治理变量的选取。

对于国家治理变量的选择,我们借鉴现有研究,并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政府效率(GE)、法治水平(RL)和控制腐败(CC)三个变量来衡量国家治理水平(定义见表1)。其中,政府效率采用祁毓等的测算方法,从投入产出的角度,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计算获得的地方政府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政府效率。

2. 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变量的选取。

(1)预防功能变量的选取。预防功能(PF)由预警和修补两个功能组成。预警功能强调国家审计通过向政府提供专题报告、审计要情要目、审计建议来发挥其作用,修补功能强调国家审计通过提出审计建议,完善制度来发挥其作用。由于专题报告数据部分年份缺失且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审计要情要目数据无法获取,因此我们选择审计建议被采纳率作为预防功能的代理变量。(2)揭示功能变量的选取。揭示功能由揭露和展示两个功能组成。对于揭露功能(UF),我们使用审计查出的违规金额数的对数作为其代理变量;对于展示功能(SF),我们使用出具审计报告和报送审计调查报告篇数的对数作为其代理变量。(3)抵御功能变量的选取。抵御功能由自身抵御和配合抵御两个功能组成。自身抵御功能(IRF),我们使用审计部门处理处罚率来度量;配合抵御功能(CRF),我们使用移送司法、纪检监察及其他相关部门处理处罚率来度量。

3. 控制变量的选取。

为了消除区域经济差异、被审计单位数和审计人员数对实证结果的影响,我们将地区生产总值(LNGDP)、被审计单位数(LNAUDITEES)和审计机关人员数(LNAUDITORS)取对数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此外,由于本文的国家治理代理变量的样本区间为2003~2009年,在2007年我国进行了政府换届,而政府换届必然会对国家治理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消除其影响,我们设置一个政府换届(CG)虚拟变量。

注:①审计处理处罚包括上交财政、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归还原渠道、调账处理和自行纠正五个方面,然而2006年起,中国审计年鉴不再统计“自身纠正金额”,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在计算审计处理处罚率时,没有将“自身纠正金额”纳入,因此审计处理处罚率=(已上交财政金额+已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金额+已归还原渠道资金+已调账处理金额)/(应上交财政金额+应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金额+应归还原渠道资金+应调账处理金额)。②移送司法、纪检监察及其他相关部门处理处罚率=(移送司法机关已立案案件数+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已处理案件数+建议有关部门处理已落实案件数)/(移送司法机关案件数+移送纪检监察部门案件数+建议有关部门处理案件数)。

(二)模型设定

对于国家审计来说,本年度一般审计的是上年度的经济社会运行情况,本年度审计工作对本年度国家治理产生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国家治理、GDP和政府换届本年度变量对应国家审计上年度的审计情况。同时,国家治理情况往往会受到上一年治理情况的影响,我们将政府效率、法治水平和控制腐败的代理变量的滞后项(滞后一年)纳入模型。具体的模型设定如下:

政府效率的检验模型:

法治水平的检验模型:

控制腐败的检验模型:

其中:i代表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由于西藏自治区部分数据缺失,未将其纳入);t代表2003~2009年,模型(1)、(4)、(7)代表2007~2009年。

四、估计结果及分析

1.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财政收入、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人员数(公职人员数)、人口数、GDP来源于2004~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审计建议数及被采纳数、审计查出的违规金额数、出具审计报告和报送审计调查报告篇数、应(已)上缴财政金额、应(已)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金额、应(已)归还原渠道资金、应(已)调账处理金额、移送司法机关案件数、移送纪检监察部门案件数、建议有关部门处理案件数、移送司法机关已立案案件数、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已处理案件数、建议有关部门处理已落实案件数、审计人员数、审计单位数来源于2003~2009年《中国审计年鉴》。人民检查院批准逮捕的刑事犯罪嫌疑人数、人民检察院立案的职务犯罪人员数来源于2004~2010年《中国检察年鉴》中各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政府效率的测算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中国检察年鉴》。考虑到物价变动的影响,对GDP和财政收入、审计查出的违规金额数使用GDP平减指数消除物价变动影响(以2002年的价格水平为基数计算)。

2.估计方法及估计结果。由于模型(1)~(9)中都包含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且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内生的一个“免疫系统”,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同时,国家治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构建模型时,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解释变量,这些都容易造成解释变量存在内生性。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我们采用GMM估计方法以消除解释变量的内生性和残差的异方差性。然而,由于预防功能的代理变量审计建议被采纳率在《中国审计年鉴》中目前只有2006~2008年的数据,对于预防功能对国家治理的作用,受数据的局限性,我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模型(1)、(4)、(7)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2。

注:常数项省略,括号内为t值,*、**、***分别代表10%、5%、1%的显著性水平。

从表2中F检验和Hausman检验可以知道,模型(1)、(4)、(7)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其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表明,国家审计预防功能的发挥对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政府效率与相应变量定义之间是正向关系、法治水平和控制腐败与相应变量定义之间是负向关系,因此,模型(1)中预防功能的代理变量的符号为正,表明其对国家治理水平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模型(2)、(3)中预防功能的代理变量的符号为负,表明其对国家治理水平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下文相同)。

其中,国家审计预防功能对提升法治水平具有显著影响,而对于提升政府效率和控制腐败的影响不显著。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由于被审计单位迫于国家审计固有的威慑力,不得不遵守相关法律开展经济社会活动,导致国家审计预防功能对提升法治水平影响显著。而政府效率和腐败问题都是国家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具有隐蔽性,不易发现。由于目前我国绩效审计制度和审计预警机制还不是很完善,国家审计不能及时发现国家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障碍和风险,并提出较高质量的审计建议来化解这些问题,导致国家审计预防功能的发挥不充分,从而影响到国家审计预防功能对提升政府效率和控制腐败的作用。

关于揭示功能和抵御功能对国家治理的作用,我们采用GMM估计方法对模型(2)、(3)、(5)、(6)、(8)、(9)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3。从表3的估计结果我们看出,国家审计揭露功能对促进政府效率、提升法治水平和控制腐败程度都有显著影响,说明国家审计揭露功能对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国家审计展示功能对提升政府效率和提升法治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对控制腐败程度具有显著的反向作用,这与我们的预期不相符。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审计信息披露传递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国家审计展示的审计信息首先要获得政府的批准,政府往往依据自身利益,干预国家审计展示功能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人大、公众及被审计单位获得的审计信息大多是经过加工的“二手”信息,这就无法使人大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形成正确导向。此外,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之一。

国家审计自身抵御功能对促进政府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对促进法治水平提升和控制腐败程度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审计自身抵御功能主要采取的是经济方面的惩罚措施,这将直接对政府部门的财政收支产生影响,直接受到影响的是政府效率,而对法治水平和控制腐败的影响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国家审计配合抵御功能对提升政府效率和法治水平具有显著作用,而对于控制腐败具有反向的显著作用。这可能是因为配合抵御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审计部门和司法、纪检监察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业务协同配合程度,如果发生脱节,就会造成配合抵御功能发挥受到抑制,国家审计不但不能够发挥遏制腐败的作用,反而由于国家审计与司法、纪检监察及其他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等相关制度的缺失而给腐败滋生留下了余地。

五、对策建议

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国家治理的作用,从实证的角度检验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的国家审计制度存在绩效审计制度不完善、国家审计预警制度不健全、审计信息披露(包括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传递制度不完善、国家审计与司法、纪检监察及其他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等相关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笔者认为我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国家审计制度:

1.完善绩效审计制度。首先要提高政府管理水平,改变传统的注重政绩的考核机制,关注政府的施政绩效,形成良好的问责机制,促进绩效型政府的形成。其次,提高公民的政府绩效责任意识,通过引导公民积极参政议政,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同时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关注政府的施政绩效,并通过合法的手段表达自己的关切。最后,提升审计人员的素质。绩效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同时绩效审计的审计对象一般职位层次较高,具有一定的实权,这就给审计人员开展工作带来一定的阻力和压力,并要面对众多利益诱惑,这就需要通过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道德修养,以适应绩效审计工作的需要。

当然,开展绩效审计还需要解决诸多的技术性问题,如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对绩效审计的结果进行数据挖掘,找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等。

2.健全国家审计预警机制。国家审计预警机制包括国家审计预警指标体系、预警警度和预警工作机制。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家审计预警指标体系。选取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方面常用的安全风险指标,分别与国家审计相关指标(如审计查出的违规金额)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检验是否存在从前者到后者的单向因果关系,利用存在因果关系的指标构建国家审计预警指标体系。其次,设置合理的预警警度。针对风险指标,利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合成国家审计预警指数,并设置合理的预警警度对国家审计进行预警。最后,健全国家审计预警工作机制。在审计单位成立相关的部门收集风险指标数据,对国家经济社会运行情况进行预警,针对发现的警情,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提出化解风险的审计建议。

3.完善审计信息披露传递制度。国家审计信息在披露传递过程中传递链条越长,信息失真情况也越严重。因此,在国家审计信息披露传递过程中,应该减少政府的干预。同时,规范审计结果报告制度,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使人大和公众能够获得充分的审计信息;提高审计信息的易读性和审计知识的全面普及度,实现国家审计与公众的双向互动;完善审计与司法、纪检监察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国家审计抵御功能的发挥。此外,还可以在现有审计体制下,通过在审计署成立信息中心,将审计机关所有的审计信息汇总到审计署信息中心。各级政府、人大、公众、司法、纪检监察及其他相关部门需要审计信息时,可以依据各自的权限,从审计署信息中心获取相关信息,这就减少了信息的传递链条,确保各级人大、政府及公众都能及时准确获得所需审计信息。当然,这种机制的实现,需要提升审计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加大“金审”工程建设,同时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审计信息的传递披露及信息共享机制。

4.健全国家审计与司法、纪检监察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的“免疫系统”之一。在国家治理系统中还存在司法、纪检监察及其他相关部门等其他的“免疫系统”。只有各个“免疫系统”围绕共同的目标,彼此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确保国家治理系统表现出良好的“免疫”能力。因此,首先,应建立起国家审计与司法、纪检监察及其他相关部门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对于彼此配合查处的大案要案上级部门应给予表彰。其次,建立国家审计与司法、纪检监察及其他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国家审计信息能够及时、真实、完整地传递给司法、纪检监察及其他相关部门。最后,健全国家审计与司法、纪检监察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在条件成熟的审计项目组里,建议司法、纪检监察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人员协同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肃昌,李敬道.从政治学视角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审计研究,2011;6

[2] .杨肃昌.对构建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2

[3] .廖义刚,陈汉文.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基于国家建构理论的分析.审计研究,2012;2

[4] .蔡春,蔡利.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新发展——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初步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2

[5] .蔡春,朱荣,蔡利.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探讨——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的视角.审计研究,2012;1

[6] .赵保卿.“免疫系统”论与审计的预防职能.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3

[7] .刘家义.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功能.求是,2009;10

溶血标本对肝功能检验准确性的影响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来我院体检化验, 并且结果显示为各项指标均健康的正常人计58例, 其中男35例, 女23例, 年龄22~55岁, 平均 (28.5±3.4) 岁。已排除对结果有影响的疾病患者。

1.2 仪器和试剂。

使用迈瑞“BC-33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仪器正常, 对ALT和AST使用“酶学速率法”进行测定;T-Bi L和D-Bi L使用“钒酸盐氧化法”进行测定。

1.3 标本采集。

同一时间段向体检者抽取4m L空腹静脉血, 各注入两支相同的干燥试管各2m L。分别给其标记为A试管和B试管。对A试管标本进行5min离心后加以测定, 对B试管标本使其在-40℃[2]温度条件下 (由于在体外时, 低渗溶液和机械性强力振荡以及突然低温冷冻和过酸过碱都会导致溶血) 放进冰箱30min后, 加以冻结处理。最后再通过A试管法将已溶血的血清进行分离, 测定出结果。

1.4 观察的内容。

AST (谷草转氨酶) , ALT (谷丙转氨酶) 、ALB (白蛋白) 、TP (总蛋白) 、ALP (碱性磷酸酶) 、γ-GT (γ-谷氨酰转肽酶) 、T-Bil (胆红素) 、D-Bil (总直接胆红素) 。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 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管血液测定结果比较。

B试管产生溶血后血浆里的ALT、AST、TP、ALB分别增高至 (29.28±17.6) U/L, (30.22±18.4) U/L, (80.53±18.4) g/L, (51.38±15.7) g/L;血浆里γ-GT、T-Bil、D-Bil、ALP分别降低至 (18.96±9.3) U/L, (8.87±5.6) umol/L, (3.41±1.9) umol/L, (83.62±25.4) U/L。相比于A试管数据,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发生溶血后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比较。

产生溶血后血浆里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蛋白、白蛋白浓度相应增高, 血浆中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红素、总直接胆红素浓度相应下降, 相比于A试管,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结合医院实际工作进行研究, 造成溶血发生的原因可能和压脉带压迫过大;采集标本的时候发生困难, 因操作失误造成针尖在血管里来回穿刺形成血肿;采血时因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畅, 使空气混入进去;血液标本的保存行为不当;保存试管或者塑料制品出现质量问题。临床上一般发生溶血严重的情况要重新取样。溶血较轻时也应该对结果进行校正。溶血干扰临床检验, 主要包括血细胞的高浓度、血浆分析物的浓度增高。本研究血液标准之测定结果主要为:B试管溶血之后, 血浆里ALT, AST等值发生增高。ALP、D-Bil等值发生降低。B试管和A试管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通过研究可知, 可以通过提升有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改进措施, 要求其娴熟掌握相关业务技能,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多采用例如真空采血技术, 这样, 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产生标本溶血。

注:B试管与A试管比较, *P<0.05

综上所述, 发生溶血的标本影响血清酶类活性的测定, 最终影响肝功能检验。鉴于此, 在检验过程中, 医学工作人员从采集标本到检验标本这段时间内, 应严格执行各项环节步骤, 从而确保结果和报告务必准确、真实。

参考文献

[1]孔艳玲.溶血对肝功能检验结果影响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8) :95-100.

上一篇:物理思维的规范性下一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