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检验方法

2024-05-14

糖尿病检验方法(精选八篇)

糖尿病检验方法 篇1

1 糖尿病检验的主要方法

1.1 尿糖检测

尿糖检测作为自我血糖监测的传统检验项目之一, 实践表明[2], 多种因素对尿糖试条检验形成影响 , 反映血糖浓度的准确率较低, 因此, 尿糖检验的应用范围逐渐在缩小。

1.2 血糖分析

在应用酶法检测血糖中, 正常的空腹血糖值为3.9~6.1 mmol/L。酶法分析操作简单方便, 具有特异性 强、干扰少、样 品少、测定快、灵敏度高等优势。

1.3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作为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与血糖相结合的产物[3], 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标准的Hb A1c检测方法正常值范围为4%~6%, 开始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 达到治疗目标可6个月检查一次。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患者, 可用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进行评价血糖的控制。

2 糖尿病患者注意事项

首先收集和评估患者各方面的资料, 如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程、文化程度、身心状况、营养状况以及家庭状况等。然后结合患者实际病情以及对糖尿病的了解程度, 制作一份合理的健康教育方案。

2.1 饮食控 制 中的注意事项

根据患者实际病情, 按照标准的膳食指南, 遵循控制总热量、定时定量, 少吃多餐的原则, 多食用低脂、高纤维、高蛋白的食物, 以清淡为主, 多进食水果、蔬菜等, 补充维生素。合理安排患者三餐, 注意荤素搭配, 忌食用含高糖分以及刺激性食物, 不可暴饮暴食, 做到戒烟戒酒等。

2.2 加强 糖尿病 运动疗 法

糖尿病运动疗法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降低血糖, 改善脂代谢水平, 控制患者体重。糖尿病患者运动中必须严格遵循因人而异、量力而为、循序渐进的原则, 比如可采取步行、太极拳、慢跑、体操等运动方式, 以达到有效控制体重的效果。在运动过程中, 如患者出现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时, 必须马上停止运动, 并进食食品。

2.3 加强对降 糖 药物知识的学习

患者必须加强对服药方法、服药时间的记忆, 通过不同颜色药杯标注早、中、晚的用药, 防止混淆治疗药物, 严格指导患者掌握降糖药种类、作用机制、药物具体用法、适应证、禁忌证, 并告知糖尿病患者药物可能会引发的不良反应, 指导其合理使用降糖药, 有效保存胰岛素。同时, 示范注射方法, 指导患者自行注射, 准确掌握注射的剂量。

2.4 注意保持乐观 、积极的心态

部分糖尿病患者对疾病方面的知识及病程认识不深, 且容易表现出沉默、敏感、易怒的情绪, 不愿配合治疗等。因此, 通过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宣教, 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疾病的认知程度, 并且充分了解疾病康复与预防知识, 鼓励患者以自信乐观的心态面对诊治。

2.5 掌握 血糖 监 测 技巧

血糖监测是成功控制血糖的有效手段, 有利于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在健康教育中必须指导患者掌握正常的血糖范围, 在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时, 应该第一时间让患者卧床休息, 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以缓解症状。同时, 加强足部护理, 对患者血糖、尿素、尿量及体重变化作出全方位的观察, 及时处理出现的并发症, 避免感染现象的出现。

3 结语

Hb A1c和糖化血清蛋白 , 分别反映过去3个月与2周血糖的平均水平, 因此, 糖尿病患者必须加强各项注意事项的处理, 才能达到自我血糖控制最佳效果, 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提高生存率。综上所述, 饮食、运动、心理、用药等健康教育可充分调动糖尿病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自我调节,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有利于其疾病控制达标,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充分改善预后情况,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实现医疗费用的最小化。

摘要:糖尿病发生率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 逐渐成为死亡率、致残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 (DM) 作为一种需要终身治疗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 长期患病可引起很多并发症, 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 必须为患者提供精确的实验室检查手段, 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才能加强对血糖的控制, 有效保持代谢平衡,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患者预后情况。该文将糖尿病检验方法及应注意事项, 作综述如下。

关键词:糖尿病,检验方法,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黄金, 梁庆华, 钟立新.糖尿病检验方法及应注意事项[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9 (8) :1149-1151.

[2]齐书静.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检验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30 (29) :125-126.

学会看懂糖尿病检验报告 篇2

医院经常应用的有关糖尿病的检验项目甚多,有的是糖尿病的必查项目,有些是与糖尿病的控制、治疗和预后评价密切相关的项目,正确了解这些相关检查结果的评价和意义,对于糖尿病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你知己知彼,心明眼亮,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早期康复的目的。

一、空腹血糖(英文缩写FBG)和餐后2小时血糖(PBG)。FBG的正常值(以血浆为准)应<6.1mmol/L(110mg/l),≥7.0mmol/L(126mg/dl)为糖尿病,PBG<7.8mmol/L(140mg/dl)为正常,≥11.1mmol/L(200mg/dl)为糖尿病。FBG值在110~125mg/dl之间,PBG值在140~199mg/dl之间即为血糖增高。

二、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法,英文缩写OGTT)。主要用于妊娠或流行病学研究中当血糖水平可疑时的诊断。具体方法是:于抽取空腹血标本后,用75克无水葡萄糖溶于250~300毫升水中,于5分钟内喝下,从饮第一口糖水时开始计时,2小时后取血检查。当服糖后2小时血糖≥200mg/dl(11.1mmold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服糖后血糖明显升高(140~199mg/dl)但未达到上述临床诊断标准者即为糖耐量减损(英文缩写IGT)。

三、胰岛B细胞功能测定试验。有以下两种常用方法:⒈胰岛素释放试验 口服75克葡萄糖或馒头二两,测定餐前及进餐后血浆胰岛素水平。空腹正常胰岛素值为5~25μIu/ml,服糖后1小时上升为空腹的5~10倍,至3小时降至空腹水平。Ⅱ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可正常或偏高,服糖后其高峰多延迟在2~3小时出现,这是Ⅱ型糖尿病患者B细胞功能损害的特点。⒉C肽释放试验.由于糖尿病患者多需要注射胰岛素,而目前测定胰岛素的方法又不能区分外源胰岛素和机体自身分泌的胰岛素,而血浆C肽的测定则弥补了这一不足,能够准确地反映B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水平,用以指导临床治疗。正常人血浆C肽值为0.8~4μg/l,24小时尿中排出的C肽为36±4μg。

四、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由于血糖受饮食、活动、药物的影响而波动,因此,测定一次血糖只能反映取血瞬间的血糖水平,而不能反映采血前一段时间血糖情况的全貌。而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在红细胞整个生命期间缓慢地、持续地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可以反映采血前1~2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这有利于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糖化血红蛋白包括HbAla、HbAlb、HBAlc,统称HbAl。HbAlc是糖化血红蛋白(HbAl)的主要成分,是目前常用的测定指标,也是反映血糖的最佳指标。HbAlc的正常值是<6.2%。一般认为糖化血红蛋白升高1%,大致反映过去1~2月平均血糖值升高30mg/dl。

五、糖尿病人的控制目标 下表是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Ⅱ型糖尿病政策组制订的控制目标,供参考。

应注意的是,老年人往往有多种慢性病,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其治疗目标应该是控制高血糖,避免低血糖。专家建议,老年人空腹血糖可控制在<7.8mmol/L(<140mg/dl)。餐后2小时<11.1mmol/L(<200mgdl),并应由营养师进行营养指导和坚持经常的体育活动。

糖尿病人的控制目标

-----------------

项目

良好

一般

不良

-----------------

血浆葡萄糖

空腹4.4~6.1 ≤7.0

>7.0

(mmol/L)

非空腹4.4~8.0 ≤10.0

>10.0

糖化血红蛋白(%)

<6.2 6.2-8.0

>8.0

血压(mm/Hg)

<130/80 >130/80~<160/95 >160/95

体重指数(kg/m2)

男<25 男<27

男≥27

女<24 女<26

女≥26

总胆固醇(mmol/L)<4.5 ≥4.5

≥6.0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1.1 1.1-0.9

<0.9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2.5 2.5-4.4

>4.5

甘油三脂(mmol/L)<1.5 <2.2

≥2.2

-----------------

其他(血粘、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眼底均保持正常)

糖尿病检验方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 该次研究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45例住院患者, 男性26例, 女性19例, 年龄35~85岁, 平均 (59.4±6.2) 岁, 病程2个月~20年, 平均 (10.3±2.4) 年, I型10例, II型35例;对照组45例健康体检者, 男性24例, 女性21例, 年龄35~85岁, 平均 (59.4±6.2) 岁, 病程3个月~18年, 平均 (9.7±3.4) 年, I型9例, II型36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次采取常规检验, 取患者5 m L尿液, 在尿液分析仪内 (H-100尿分析仪) 进行检测。

1.2.2 研究组

该次采取生化检验。在患者空腹的状态下, 取静脉血3 m L, 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日立-7100) 进行检测, 主要是检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糖耐量空腹血糖、果糖胺含量等指标。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检验结果, 并进行统计分析, 对诊断结果进行比较。

1.4 检验有效率评定

检验结果和诊断结果一致, 则为检验有效, 反之, 检验结果和诊断结果不一致, 为无效。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正态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2组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计数资料组间率[n (%) ]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经不同的检验方式检验后, 研究组检验有效率为97.78%, 对照组为68.89%,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属于慢性代谢基础性疾病, 该疾病无特效药, 患者一旦患病, 需终身治疗, 病程长, 并发症多, 临床治疗均是通过降糖药维持患者血糖水平, 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如果不能理想的控制患者血糖, 对患者心、眼、肾等系统均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损害, 甚至死亡[4]。早期诊断糖尿病, 早期治疗, 对改善患者预后, 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以往, 临床上对于糖尿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常规检验, 即尿液检测, 虽然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但是其检出率不高, 且操作比较复杂, 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随着医学检验的不断发展, 生化检验越来越普及, 该方法操作简单, 且检验速度快, 用于诊断糖尿病价值高[5]。

该研究中, 研究组采取生化检验后, 其有效44例, 检验有效率为97.78%, 对照组经常规尿液检验后, 其有效31例, 检验有效率为68.89%,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与霍美英[6]的研究中, 观察组80例患者采取生化检验, 其有效78例, 其有效率为97.5%, 对照组采取尿液检验, 其有效50例, 有效率为62.5%的结果一致。均说明, 糖尿病采取生化检验, 其价值更高, 显著优于常规检验方法。生化检验可减少操作步骤, 检出率高, 不过临床检验时需要注意, 生化检验其结果可能会出现异常, 需要临床医生结合患者并且做出诊断, 以免发生误诊, 随着生化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 患者接受度更高, 该方法已慢慢取代了常规检验方式。

在生化检验诊断糖尿病时, 其检验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 (1) 高血糖症:当患者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高于7.0 mmol/L时, 说明患者为高血糖症, 患者一般出现高血糖症, 其机体内水分就会降低, 血浆渗透压就会增高, 主要体现在多饮、口渴等症状, 体内的胰岛素含量就会降低, 葡萄糖无法吸收利用, 进而出现体重降低等正在, 高血糖症又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2种。 (2) 低血糖症。当患者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在2.8 mmol/L以下, 说明患者为低血糖症, 患者主要表现为饥饿、心悸、注意力不集中、视力模糊等, 如果患者长期处于低血糖症, 会对患者脑部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危及生命[7]。 (3) 糖耐量。该指标使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患者糖耐量一旦降低, 说明患者很可能会发展为糖尿病, 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糖尿病的患病率很高。糖耐量低减使糖尿病的易感人群, 如果改变平时不良生活习惯, 加强运动等可以降低发展至糖尿病的几率。 (4) 糖化血红蛋白。该指标有利于指导患者调整血糖, 还可判断患者糖尿病处于哪种阶段, 该指标也可以用于区别妊娠期糖尿病及应激性血糖增高。 (5) 果糖胺。该指标可用于评价患者糖尿病控制情况, 适用于血糖波动比较大的患者, 也有利于了解患者平均血糖水平[8]。

综上所述, 临床上对于糖尿病的诊断, 采取生化检验的有效率较高, 且可以早期诊断, 能够更好的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其优势显著优于常规检验,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诊断中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随机将9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45例住院患者, 采取生化检验;而对照组45名健康体检者, 采取常规检验, 比较两组检验有效率,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经生化检验后, 其有效44例, 检验有效率为97.78%, 对照组经常规尿液检验后, 其有效31例, 检验有效率为68.89%, 两组的检验有效率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484, P<0.05) , 此结果说明, 糖尿病采取生化检验, 其价值更高。结论 临床上, 对于糖尿病的诊断, 采取生化检验的有效率较高, 且可以早期诊断, 能够更好的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其优势显著优于常规检验,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常规检验,生化检验,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洪兰.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在临床糖尿病诊断中的价值比较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 :81.

[2]王景莲.分析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在临床糖尿病诊断中的价值比较[J].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9 (10) :61-62.

[3]丁建娥.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在临床糖尿病诊断中的价值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0) :4701-4702.

[4]徐艳凤.糖尿病诊断中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的价值比较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 (4) :36-37.

[5]周婷.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在临床糖尿病诊断中的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5, 25 (8) :251-252.

[6]霍美英.临床糖尿病诊断中常规检验与生化检验的价值对比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9 (3) :1-3.

[7]孙占江.血液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J].医学信息, 2016, 29 (2) :210.

糖尿病血脂检验的临床研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1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来笔者所在医院体检的血糖正常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31~62岁,平均(51.45±8.66)岁,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8~63岁,平均(50.33±9.2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受试者均禁食12 h,于次日清晨采静脉血,测定其TC、TG、LDL-C和HDL-C。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 3.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TC、TG和LDL-C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HDL-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缺少、相对不足或由于胰岛素抵抗而导致代谢紊乱综合征,以糖代谢紊乱为主,临床上以持续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全身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我国目前糖尿病呈多发趋势,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超过9240人[4],已成为我国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学者对糖尿病的研究也日渐广泛和深入。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血糖正常的健康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的TC、TG和LDL-C值均明显更高,HDL-C值则明显更低,表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异常的同时,还伴随着血脂水平异常。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机制与胰岛素水平低或胰岛素抵抗有关,糖尿病患者体内由胰岛素激活的脂蛋白酯酶的活性降低,从而使其对TG的水解能力降低,使HDL-C粒子生成减少和LDL-C受体功能减退[5,6,7]。同时胰岛素作用减弱,对激素敏感酯酶的抑制作用减弱而使其活性增强,促使脂肪组织大量释放脂肪酸,这种不能转化为酮体的脂肪酸进而使TG、TC的合成增加。即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异常,进而引起血脂水平异常,常表现为TC、TG、LDL-C的升高和HDL-C的降低,本研究结果与之相一致。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的首要致死原因,据报道80%的糖尿病死亡病例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心血管疾病也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8]。国内外研究显示,血脂水平异常是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3],研究显示,LDL-C升高和HDL-C降低大大增大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TG是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TC和LDL-C异常也是糖尿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9,10]。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调脂治疗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很多学者对糖尿病的调脂治疗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做了糖尿病调脂治疗的临床研究报道。汪思斌[11]报道了调脂药物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认为适当使用调脂药物能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糖尿病的死亡率。闫颖[12]和李鹏翔[13]的临床研究也显示降脂治疗对减少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临床作用。对糖尿病患者有必要进行血脂检验,观察其血脂水平,在降血糖的同时,及时适当给予调脂治疗,以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降低糖尿病的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探讨血脂检查在糖尿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检验结果,与50例血糖正常人的血脂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显著高于血糖正常人群,其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低于血糖正常人群。结论: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异常,应对其进行相应的降脂治疗,以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患者血脂检验特点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共122例 ,其中61例为该院确诊的符合WTO诊断糖尿病标准患者(观察组 ),61例为健康者(对照组 )。男性76例 ,女性46例 ;年龄42~79岁, 平均 (61.8±7.5)岁 ;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其他严重的身体疾患及精神认知障碍。

1.2 方 法

1.2.1标本采集患者均为坐位抽血 ,静坐约5 min后使用压脉带静脉抽当天晨空腹静脉血4 m L。所有被检者均在前1 d停用各种能影响血液成分变化的药物,严禁食用高脂高糖饮食。

1.2.2检测方法 将标本放 到含有促 凝剂的真 空采血管 内 , 以4 000 r/min的速度离心5 min, 取血清 , 采用美国进口 (迈瑞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醉(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醉(LDL-C)。

1.3 统计方法

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醉(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醉(LDL-C)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 , 血脂检验被 临床上广泛应 用 , 主要包括 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醉 (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醉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的检验,目的在于诊断某类疾病,并对病情的严重程度提供判断依据[3]。尤其对内分泌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有关研究表明,糖尿病人群较非糖尿病人群更易发生脂代谢紊乱,因此,血脂检测结果能够对糖尿病患者的诊断提供指导意义, 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指标之一[4]。该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醉(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醉(LDL-C)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者),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内容相符合。

引起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因素为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为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应定期进行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等有关指标的检测,及时发现微循环障碍,早期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糖尿病的治疗、预后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5]。因此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应当每5年进行1次血脂检验,而针对高危人群(肥胖者、高血压、吸烟、糖尿病患者、存在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等),则应每半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血脂检测可作为临床上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但需注意结合其他检查指征与临床症状进行判断, 才能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血脂检验的特点,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1例作为观察组,61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醉(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醉(LDL-C)等指标进行检测,回顾性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的TG、CH、LDL-C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HDL-C则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血脂检测可作为临床上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210例糖尿病孕妇血糖检验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妇产科接受孕前检查的糖尿病孕妇210例作为研究对象。孕妇的年龄在21~3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1±4.1)岁。分别对其进行空腹血糖值和口服糖耐量试验检查,分析孕妇的血糖水平。

1.2 方法

1.2.1诊断方法空腹血糖值检测 : 孕妇在空腹条件下取静脉血5 m L,离心分离 , 获得上层血清 , 在 -80℃下保存 , 并于2 h内完成血糖检测,使用美国强生生产的血糖仪检测,以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值。

口服糖耐量试验:先对孕妇进行50 g糖口服耐量试验,在空腹条件下,服用含50 g葡萄糖的水溶液200 m L,并于1 h后抽取静脉血行血糖检测。如检测结果显示血糖值在7.8 mmol/L及以上则视为异常, 对血糖检测结果异常的孕妇进行75 g口服糖耐量试验,空腹条件下,服用含75 g葡萄糖的水溶液500 m L,并分别于空腹时、服用后的1 h、2 h、3 h抽取静脉血行血糖检测。

根据我国妊娠期糖尿病协作组于2008年公布的妊娠期糖

尿病诊治推荐指南[2]中关于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孕期有两

次及以上空腹血糖值的检测结果在5.8 mmol/L以上或者75 g口服糖耐量试验中,空腹、服用葡萄糖溶液后1 h、2 h、3 h后,血糖值分别达 到5.6 mmol/L、10.3 mmol/L、8.6 mmol/L、6.7 mmol/L中的任意两项,则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1.2.2治疗方法对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 , 给予积极的饮食控制、运动指导,饮食控制的原则在于不会引起饥饿性酮体产生及餐后血糖值升高,按患者的体重、孕周、血糖水平等给予相应的饮食组成。运动指导是针对患者的个体需求, 制定锻炼计划, 以缓步行走或同等量运动为宜,15 min/次左右,4次/周左右。对患者的血糖值进行连续监测,分别在三餐前和餐后2 h进行血糖测量。如患者的血糖水平在10 d以上仍不能恢复正常水平,可给予胰岛素进行联合治疗。

1.3 统计方法

该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参与调查研究的210例糖尿病孕妇中,89例空腹血糖值异常,占42.3%;137例1 h血糖异常,占65.2%;131例2 h血糖异常,占62.4%,40例3 h血糖异常,占19.0%,38例患者同时合并两项及两项以上血糖异常,占18.1%。经综合治疗,血糖均得到有效控制,安全分娩。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的原因是孕妇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引起机体代谢改变。孕妇的年龄过大、血脂水平高、有不良孕产史或者存在家族性糖尿病患病史等情况下, 妊娠期发生糖耐量异常的风险更高, 妊娠糖尿病属于高危妊娠, 在我国的发生率约在1%~5%之间。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中 ,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早产儿、巨大儿、先天性畸形等的发生率分别达到21%、25%~40%、10%~25%、6%~8%[3],对孕妇和胎儿都有严重的威胁。而糖尿病孕妇在发病早期,通常没有十分显著的临床症状,容易被忽视。

该研究对210例糖尿病孕妇的血糖水平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可见仅有42.3%的孕妇存在空腹血糖值异常的情况,说明在检查过程中, 单靠空腹血糖值检测并不能保证糖尿病的完全筛查,口服糖耐量试验在糖尿病的筛查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胰岛素等治疗后,均有效控制了血糖水平,实现了安全分娩,也证实了治疗的有效性和早期血糖检查的必要性。

综上, 孕妇血糖水平的检测对于妊娠糖尿病的及早发现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预防和避免围术期不良母婴结局的有效途径。

摘要:目的 研究讨糖尿病孕妇血糖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妇产科接受孕前检查的糖尿病孕妇21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空腹血糖值和口服糖耐量试验检查,分析孕妇的血糖水平,对确诊为糖尿病的孕妇给予积极的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参与调查研究的210例糖尿病孕妇中,89例空腹血糖值异常,占42.3%;137例1 h血糖异常,占65.2%;131例2 h血糖异常,占62.4%,40例3 h血糖异常,占19.0%,38例患者同时合并两项及两项以上血糖异常,占18.1%。经综合治疗,血糖均得到有效控制,安全分娩。结论 通过饮食、运动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进行血糖控制是预防和避免围术期不良母婴结局的有效途径,而孕妇血糖水平的检测对于妊娠糖尿病的及早发现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检验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入院治疗的5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标准,准确的分析患者实际的治疗效果。其中实验组患者25例,对照组患者25例。实验组中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分布在35~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岁左右。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分布在34~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岁。其中患有心脏病的患者有23例,患有肾病患者有10例。根据实际实验标准,准确的分析实际患者、患者家属的的治疗需求,对患者整体素质进行分析和比较,确定实际治疗效果。经过研究显示,医学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问题,符合P<0.05标准,具有一定的可比较性。

1.2 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液实际采集情况,分析血液采集前后12 h禁食状态,分析采取非抗凝血、抗凝血、柠檬酸制剂的定量标准。按照采血血液样本的质量标准,衡量实际有无黄疸、脂浊等情况。按照实际的实验组解释标准,准确的分析对照组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标准,血糖变化情况,糖尿病血清蛋白水平等指标。根据胰岛素实际检验的过程,准确的分析全自动化学光免疫分析仪器的标准,分析检测过程中的糖激酶变化程度,血红蛋白标记测定量等,确定实际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过程。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按照临床实验的标准,患者采用空腹血糖6 mmol/L,标准,血红蛋白7%,尿微量单位20 mg/L,胰岛素含量空腹为26 pmol/m L,对比分析患者实际空腹血糖变化标准,对可能存在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与无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存在并发症的患者,空腹血糖、尿微蛋白、血红单位等含量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的患者。两组患者尿病毒各项指标比较现实较为合理,临床治疗显示的差异符合统计学标准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临床常见病变,往往存在胰岛素不足的问题。根据胰岛素制剂情况,合理的调整血糖变化的高低水平。胰岛素如果不足,就会造成患者血糖含量无法准确的调节分析,导致身体血糖含量逐步升高。如果胰岛素含量不足,血糖含量无法有效的调节,就会影响患者的身体水平,患者血糖含量逐步升高,造成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严重的神志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伴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人们需要逐步改善现有的工作生活,对可能存在的各种不良习惯和问题进行分析,改善其中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控制画着多尿或多食症状问题,改善患者的日常心情,提高患者的工作状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情绪状态。如果糖尿病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效果,就会严重的损害患者的各项技能,造成患者肾脏、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性障碍问题,这直接的影响患者早期可能产生的各种病发症的治疗过程。根据糖尿病患者患病率水平,准确的分析相关较高数据的统计情况。据相关数据的统计显示,造成早期患者死亡的人数到达120万人。未来在临床医学治疗中,糖尿病将逐步成为常见的致命的疾病。面对当今社会的快节奏变化水平,需要合理准确的分析有效控制糖尿病治疗的标准和效果,合理的分析实际治疗和发展控制趋势,采用有效的治疗标准和方案,提高实际治疗效果,改善治疗标准,确保糖尿病的治疗控制作用,防止糖尿病的快速扩展。

糖尿病会对患者产生较多的并发症问题,这些并发症直接影响患者糖尿病的治疗。因此,在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准确的分析患者眼病、神经受损疾病、心脏病、脑卒中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问题,对患者糖尿病的各项指标进行合理的分析,对可能存在并发症问题或病情加剧等问题进行合理的治疗。在生活中,糖尿病患者需要重视饮食习惯和标准。按照患者实际适宜的运动,采取合理的运动方式,尽可能的改善患者良好的代谢效果,逐步增加患者综合性身体素质水平,对可能造成的各种延缓性并发症进行分析和处理,严格的控制患者的运动和饮食标准,保证良好的代谢效果,逐步增加患者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避免可能产生的各种并发症问题。加强病情的有效控制和调整,对患者糖尿病的死亡率水平进行合理的控制分析,及时对患者进行定期的检查,关注患者使用服药情况,身体反应变化情况。糖尿病的致死亡率水平较高,往往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并发症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准确的分析患者的各种并发症问题,按照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尿蛋白、血红蛋白量,准确的分析实际可以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的方法。根据患者治疗的实际情况,准确的分析患者肾病、心脏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水平,对患者的血糖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糖尿病并发症与糖尿病用药治疗的关系,对患者实际的治疗效果进行有效的判断,尽可能的提高患者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控制和调整,避免可能存在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逐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从实际情况出发,准确的分析增强患者自身素质书评,实现有效控制和调整的治疗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受机体免疫能力水平、血糖变化标准水平、血红蛋白量、尿微蛋白量等数据指标的影响,糖尿病患者的整体机体素质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准确控制标准。按照实际数据标准,对患者的糖尿病类型和级别进行分析,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症,尽可能的改善糖尿病患者临床综合性治疗标准。在综合用药处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准确的分析判断可能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方式,尽可能的改善对糖尿病精确全面治疗的治疗效果,保证整体治疗效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陆扬光,梁天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检验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12):1769-1771.

[2]王小芳.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4):398.

[3]李巧清,陈艳芝,张思荣.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8):609-611.

血脂检验对糖尿病的临床价值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2014 年1 月—2015 年12 月该院收治的28 例糖尿病患者设定为观察组, 再随机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28 例健康者设定为对照组。 所选研究对象均排除了严重肝肾功能疾病, 痛风、心脏损伤等疾病的患者。 观察组男性15 例, 女性13 例;年龄50~75 岁, 平均年龄 (60.2±8.5) 岁;糖尿病病程2~20 年, 平均病程 (9.8±2.3) 年;对照组男性14 例, 女性14 例;年龄50~75岁, 平均年龄 (59.8±8.7) 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均取血样行生化检验, 对血脂各项指标进行检验。 禁食12 h后清晨取静脉血, 将血样送检行离心处理后, 将血清分离, 再应用国产上海科华全自动生化仪以酶法对两组血液行血脂检测, 检测内容包括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等血脂指标。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等血脂指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以 χ2检验计数资料, 以P<0.05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TC (5.43±1.28) 、TG (2.83±1.09) 、LDL-C (3.43±1.12) 、HDL-C (1.37±0.79) , 对照组TC (4.00±0.81) 、TG (1.56 ±0.67) 、LDL -C (2.57 ±0.86) 、HDL -C (1.43±0.79) , 观察组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等血脂指标比对照组高, 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 (HDL-C) 比对照组低,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科常见的疾病, 因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人体代谢紊乱的病症, 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出血糖升高, 受遗传、环境、免疫功能失调等因素都会引起患者肾、眼及心、血管等发生功能损伤性并发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3]。

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异常易并发血管性病变, 引起多种并发症, 尤其是冠状动脉硬化发生率较高, 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患者也易发生血脂异常, 影响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会使LPL活性降低, 从而增加甘油三酯的浓度, 提高了CETP活性, 促进了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 减少糖尿病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使患者血脂指标受到很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 有4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会合并脂蛋白异常血症, 可见, 糖尿病患者血脂容易出现紊乱, 因体重过重和烟酒等因素, 都会加重患者血脂异常情况, 血脂检验指标主要包括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等[4]。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等血脂指标比对照组高, 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 (HDL-C) 比对照组低,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报道一致。可见, 血脂指标任一项出现异常都会引起相关的病症, 加重糖尿病患者病情。 其中总胆固醇 (TC) 主要检验患者病情, 有报道中指出[5]:受年龄增加总胆固醇水平会逐渐增高, 在性别上, 中青年女性总胆固醇会比男性低, 可是女性绝经以后, 会高于同龄男性的总胆固醇值。 糖尿病患者总胆固醇水平会高于正常人群, 妊娠期、神经紧张、过度烟酒等原因也会使总胆固醇水平过高。 甘油三酯 (TG) 会受到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患者过量运动或者长期不规律的饮食等因素, 都会导致甘油三酯水平下降, 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容易引起高脂血症, 进而会使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 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也会受到年龄、热量、过度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 当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时, 也会导致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几率加大, 如果低密度脂蛋白检测值过低时, 易发生恶性肿瘤或营养不良。 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和患者病情为负相关表现, 因饮食习惯和年龄、体重等因素, 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会使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偏低, 当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比正常值高时, 要检验患者病情, 可见, 糖尿病和血脂指标异常有互相影响的作用。

总之, 糖尿病患者血脂指标与健康者对比明显出现异常, 所以, 临床对糖尿病患者血脂要加强检验, 及早确诊疾病进展情况, 为患者糖尿病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摘要:目的 研究血脂检验对糖尿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28例糖尿病患者设定为观察组, 再随机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28例健康者设定为对照组, 两组均取血样与生化试验, 比较两组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等血脂指标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等血脂指标比对照组高, 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 (HDL-C) 比对照组低,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脂指标与健康者对比明显出现异常, 所以, 临床对糖尿病患者血脂要加强检验, 及早确诊疾病进展情况, 为患者糖尿病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血脂,检验,糖尿病,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君娜.浅析糖尿病患者血脂检验[J].吉林医学, 2014, 35 (4) :772-773.

[2]易秀珍.糖尿病患者进行血脂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23) :24-25.

[3]温锦才.糖尿病血脂检验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5) :159-160.

[4]陈慧谊, 黄俊杰, 黎永祥, 等.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检验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 (6) :831-832.

上一篇:小城镇生活污水下一篇:地理图像的判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