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享受阅读快乐

2023-02-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 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 强化阅读体验, 感悟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水平。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 发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施小学语文课堂的个性化教学。

一、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度。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围绕重难点精心备课, 精心设问, 把学生送进预定的圈子, 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现成的结论。实施新课改以来, 我在课堂上常用这样的课堂用语:“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这就是体现了学生个性阅读的自主性,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 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在个性化阅读中激发兴趣, 体验快乐, 形成独特的见解, 发展阅读个性, 提高阅读水平。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 又具有不同的兴趣, 爱好, 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学习, 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 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 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 而不是被迫的痛苦与无奈。如学习二年级下册《大海是什么颜色》一文时, 老师问“你准备怎样去领略大海的颜色呢?”然后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欣赏大海的颜色。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读书效率也高了。

二、营造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一节课学生往往没多少时间去阅读。进行个性化阅读, 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互动。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角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营造良好的阅读与交流的氛围,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建构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意识, 使学生在一种自由而和谐的氛围中深入体验, 畅所欲言, 发表见解, 张扬个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或朗读, 或争论, 或动手操作, 或进行游戏表演, 调动多种感官, 全方位地感受并理解阅读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与含义, 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 生成和创造新的意义。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的《谁住顶楼》一课时, 我安排了演课本剧。全班同学自由结合, 五人一组, 一人读叙述部分, 另外四人扮演小马、小兔、小狗和小猴。看哪组演得好。 (学生自由结合演课本剧, 我穿梭其间予以指导。最后, 请了两组优秀的同学到台前表演。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尽情交流, 同时, 学生独特的见解也得到了显现。这可是靠老师的一味讲解永远也得不来的呀!

三、教师有机引导不可缺少

阅读教学中,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 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导作用, 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 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 甚至是荒谬的地方。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 教师要多一些尊重, 多一些交流, 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 给予纠正,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此外, 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阅读成果的机会,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思考, 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例如, 我在教学《耳朵上的绿星星》时, 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小松鼠该摘一朵红玫瑰会更美。”我针对这问题, 指导学生阅读萤火虫的话, 这样, 学生对文本进一步理解, 更受到了情感熏陶。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个性阅读的平台, 学生才能在共享、共鸣、共识、共进中更好地进行个性阅读。

四、在教学中坚持贯彻个性化评价

教师要准确地定位自己在阅读评价中的角色和地位,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教师作为阅读结论、反馈的中介和评价者, 所传达出的信号必须是真诚的, 负责任的, 激励和向上的。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阅读感受进行评价应掌握重过程轻结论、重激励轻批评、重发展轻静止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决不要吝啬赞许和鼓励, 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目光, 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要淡化学生之间的互相比较, 更多地引导学生寻找自身的不足, 看到他人的长处, 以补己之短, 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不要用一些“很好”、“不错”、“还可以”、“有进步”来随意打发他们, 要让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看得出来, 你读得很仔细, 你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你的看法很有道理, 给了老师不小的启发, 你真棒!”、“回答真精彩!”、“你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真了不起!”、“你说得很有道理”……。与对优等生的激励相比, 当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 有了点滴进步, 及时肯定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学困生的一个很突出的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 而在这时, 教师的赞赏性评价就显得意义重大, 它可以激起他们的主体参与性, 让差生也能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获得进取的力量。

五、课外延伸是个性化阅读的不竭动力

传统的教学观念, 制约着学生的大量阅读。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 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失去激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最能激发阅读兴趣的莫过于自己选择的阅读内容。因为是自己选择的, 才倍加钟爱;因为是自己钟爱的, 才倍加亲近;因为是自己所亲近的, 才倍加的投入。因此, 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 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加大课外阅读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倾向于一些图画故事、寓言、童话等。中年级学生倾向于童话类, 以及科学类的儿童读物。而到了高年级, 学生们倾向于阅读一些诗歌、散文、名著等作品。由于阅读的内容是他们自己选的, 不是教师强加给的, 因而学生的阅读热情很高。随着电脑的广泛普及, 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 获取更丰富的精神养料, 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

上一篇:高职化工基础理论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下一篇:高校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