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伦理练习题

2022-06-21

第一篇:3新闻伦理练习题

新闻编辑学 练习3 新闻报道策划

习题3 新闻报道策划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新闻规律,围绕一定的主题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新闻传播的行为。

2.负面新闻信息

负面新闻信息只是一种信息的原始状态,就其本身的价值判断而言,它是负面的,比如说地震、塌方、洪水等自然灾害,还有社会上的种种违法乱纪、悖于道德的行为如贪污腐败、徇私枉法、坑蒙拐骗、色情暴力之类的丑陋现象,以及一些交通事故、人为的灾难等等。

3.负面新闻

“负面新闻”的含义,通常是指经过人加工而成的新闻报道,实际上是指“消极的新闻报道”或者是“负面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它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报道的内容是负面的,产生的影响也是负面的;还有一种就是内容本身并不是负面的,但由于记者认识上或操作的不慎,产生事与愿违的消极影响,这类例子很多。 4.报道效果目标

报道效果目标:是指报道者,根据报道策划前期所掌握的信息,在对新闻报道,可能取得的社会效果的预测的,基础上所希求达到的目的。

5.报道结构

是报道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组合排列所呈现的外在形式,它是由报道选题和报道预期目标决定的。报道结构的组成要素包括时间、空间、角度、广度、深度和传播符号。

6.报道方式

是指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即新闻编辑根据报道目标,运用某种手段组织若干相关报道,使之形成具有一定报道规模或持续一定时间的报道整体。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报道策划的特点。

1、阶段性

2、滚动性

3、风险性

2.新闻报道策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策划预备阶段 方案设计阶段

方案修正阶段

3.新闻报道策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出新求异 2.超前预测 3.有的放矢 4.切实可行 5.整体优化 6.随机应变

1、取信原则

2、创新原则

3、变通原则

4、实效原则

5、可行原则

4.新闻报道策划有哪些类型? 1.追踪新闻策划 2.专题报道策划

3.节假纪念日报道策划 4.参与式报道策划 5.社会活动报道策划 6.多媒体合作报道策划

5.新闻报道策划选题决策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做到选题的个性化? 依据:

1.可供传播的客体(客观存在、被策划者所觉察) 2.读者的获知需求(广播----窄播,大众----小众)

3.实现传播的条件(内部条件/资金技术设备人力资源,外部条件/政策法律道德规范) 做到个性化:

1、根据新闻传播主体的差异,找到最合适的报道选题及报道角度

2、根据受众差异性和受众需求的差异性,寻找最合适的新闻报道选题和角度。 6.新闻报道策划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1.报道范围与重点 2.报道规模与进程 3.发稿计划

4.报道方式与表现形式 5.报道力量配置与进程

7.简述几种基本的新闻报道结构的特点。

1、线性结构模式

2、放射型结构模式

3、收束型结构模式

4、网状结构模式

8.简述重视反馈对新闻报道策划的意义。

9.

三、论述题

1.试述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炒作的区别。

法一:新闻炒作是指在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新闻提供者或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介入其中,预设或者引导、强化部分新闻要素,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实现直接或间接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

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新闻规律,围绕一定的主题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新闻传播的行为。 法二:

(1)行为实施主体的不同

行为实施对象的不同

价值观不同

形式与原则不同

(2)——目的不同,手段不同

——前者事实为上,后者功利为上

——前者遵循底线,后者突破底线

——前者是真新闻,后者是假新闻

自己结合着看吧,选择哪一个看自己啦,第二个也许更简单易懂一点 法三:

新闻炒作实质是新闻策划的一种异化。它是策划过度、强行策划、编造新闻事件,是对传播活动不恰当的谋划和设计。程度上的把握如果不好,新闻策划异化为新闻炒作的可能性自然存在。

2.分析说明各种新闻报道方式的特点。

(一)以编辑组织安排稿件的特点划分的报道方式

1)集中式。在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或时段,形成较大的声势,具有强烈、醒目的效果。(多用于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问题报道)

2)系列式。着重于组织报道事物各个侧面的稿件,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于一体,是报道具有一定的深度的广度,具有启迪性。(较复杂事件或问题的报道)

3)连续式。紧跟事件或问题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连续发出报道,反映其全过程,最大特点是每篇稿件报道对象一样,但反映的时间、过程不同,充分体现新闻的时效性

(二)以编辑组织报道活动的行为特点划分的报道方式

1)组合式。指组织一批记者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大规模采访,并采用集中式的稿件编排方式,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多用于报道面较宽、报道对象较多的报道。 2)受众参与式。吸引并组织受众参与报道活动,受众的活动与意见构成报道的主要客体。多用于社会发展中新现象、新问题、新观念报道

3)媒介介入式。新闻吗,媒介直接参与报道客体,成为其中重要角色,如社会公益活动(它是媒介公关新闻策划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产物)

4)媒介联动式。新闻媒介相互合作,联手展开某一报道。

四、实务题

1.分析近期杭州一家报纸的"两会报道"或其他重大新闻报道,指出其优点与不足。

2. 为《青年时报》或《都市快报》或《钱江晚报》就六一儿童节、8月8日全民健身日拟一报道策划书。

以建党90周年 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为范围,从某报的角度方面考虑策划(策划题由此出一题)

建党时间1921.7.23 特刊名《沿着红色的足迹》 报道规模:“沿着红色的足迹 ”“革命圣地行”大型异地采访5月21日起程同时联合浙江在线,杭州广播电台,杭州电视台,

这次实地采访活动分上海、嘉兴、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六路进行。杭州日报记者将通过寻访当地的老革命、老红军、采访党史研究工作者,忠实地再现当年的烽火岁月,全景式地反映党的光辉历程。记者还将把笔触对准革命老区群众,记录下他们积极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勇于探求发展之路、步入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等内容。自下月起,本报《沿着红色的足迹》将陆续推出革命圣地行系列报道专版,向党的生日献礼。

从嘉兴南湖出发,采访全国18个重点地区,追寻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走访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地点、人物,宣传和讴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将纪念建党90周年宣传报道活动推向高潮。

推出《与党一起成长》征文活动

再过两个多月,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的纪念日。在这庄严喜庆的时刻,我们都想说一说对党的心里话,说一说我们心目中的共产党人。

我们今起推出《共产党人》征文专栏,欢迎广大读者踊跃参与。大家可以写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一段经历,也可以写身边的共产党员的一个感人故事。一段经历,展示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身边故事,体现我们党坚持“三个代表”的先进性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凝聚力。

稿件力求生动具体,每篇800字左右。征文近期将在本报刊出。6月底征文活动结束后,我们将请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征文评选,优秀者将获得有纪念意义的奖品。

我的入党故事

走访老党员讲述与党一起成长起来的老党员的故事

同时联合浙江在线,杭州广播电台,杭州电视台, 追寻党的历史足迹 夕阳红之旅下南湖

5月18日上午,“让党旗永远鲜红——夕阳红老年之旅”汽车旅游团到达嘉兴南湖,来自中央党校、中央各部委和全国20多个省市的126名离退休老同志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南湖革命纪念馆、南湖红船、烟雨楼等。文化部离休干部乌仁沙娜由衷地说:“南湖是我心中向往的革命圣地,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红船旁。”

据同行的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编导杨冬泓介绍,由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和北京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组织的这次活动为期15天,将跨越京、津、鲁、苏、沪、浙、豫、冀等八个省市,行程逾万里。5月10日,这批老同志乘8辆大客车从北京出发。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摄制组全程跟踪拍摄,这部“让党旗永远鲜红”的大型电视专题片将从6月24日起在中央电视台陆续播出。 人民货币折射革命历程

新华网北京5月30日电 人民币,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但它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也许并没有多少人知晓。正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的“馆藏中国人民货币展”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最好的机会,让观众一睹不同时代“人民币”的面貌,并从中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不断走向发展壮大的历程。

所谓中国人民货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机构为了革命和建设的需要,陆续发行和流通的货币。它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作为研究、陈列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国家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了千余种各个历史时期发行的人民货币,以及有关实物和文献资料。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80华诞而举行的这次专题展览,精选了800多件馆藏珍贵人民货币,分为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等4个部分,其中包括农民协会货币、根据地货币、边区货币、第一套人民币、中国银行发行的港币和澳门币等,同时还展出了发行货币的公告,制作货币的印模、印刷版等珍贵文物。从这些极少面世的历史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早年由于各革命根据地处于贫困落后的农村,加之敌人的包围封锁,物资匮乏,技术落后,人民货币的印制图案等十分简单。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质地不同、种类丰富、风格各异的人民货币不断出现,最终成为我们今天的全国统一的“人民币”。可以说,人民货币的变换折射出人民革命的发展和人民政权的巩固壮大。

辛亥革命1911.10月10日

1911年5月,清政府唯帝国主义之命是从,将从中国人民手中夺得的权利拱手献给帝国主义,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与铁路国有直接相关的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强烈反对出卖路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尤为波澜壮阔。9月,保路风潮扩展为全省抗粮抗捐,群众暴动接连发生。四川总督赵尔丰在成都逮捕保路同志会和川路股东会的负责人,并枪杀请愿群众数十名,造成流血惨案。同盟会员龙鸣剑等和哥老会组成保路同志军进围成都,转战各地,攻城夺地,猛烈冲击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在清政府全力应付四川保路运动的时候,湖北新军中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乘机发动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轰轰烈烈的一幕。

3.比较《都市快报》或《钱江晚报》或其他报纸,分析其教师节报道、国庆节报道或中秋节报道的特色。

第二篇:新闻伦理论文

2012级新闻班

魏滨

学号:201208052034 有偿新闻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初探

摘要:有偿新闻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是一种屡禁不止的现象。有偿新闻已经对我国的新闻事业和社会法律道德产生了恶劣影响。而有偿新闻现象的存在和屡禁不止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本文旨在讨论有偿新闻出现的原因,分析其危害性,并针对其防范和治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有偿新闻

权钱交易

批判

危害

防范治理

一.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及实质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新闻事业的经营体制和运作机制的全面改革,新闻界内的不正之风开始悄然生长。有偿新闻开始在我国出现,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愈演愈烈,在行业内和社会上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采编记者和新闻从业人员被“拉下水”,媒体和新闻记者的信誉和形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被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所不耻。

究竟什么是有偿新闻呢?有偿新闻的定义,学术界至今尚未有明确界定,一般来说它是指新闻传播活动中,希望获得媒体宣传报道的个人或组织,或者不希望媒体对不利于自己的有关信息进行报道的个人或组织,向新闻从业人员提供金钱或实物,以获得事实上的宣传报道或不报道的行为。1 它既可以是希望(或不希望)获得媒体宣传报道的个人或组织主动向新闻从业人员提供金钱或实物从而获得宣传报道 1 [1]中国新闻年鉴[M].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 1994./ 34-35 (或不报道)的行为,也可以是新闻从业人员以为个人和组织进行宣传报道(或不进行宣传报道)为条件向被报道对象主动索要钱物的行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腐败行为的加剧,有偿新闻展现出五花八门的表现形态,大致包括以下几类:1.直接收受红包礼金、有价证券、礼品,类似职务犯罪中的收受贿赂。2.变相获取各类消费和好处,如免费就餐娱乐、旅游。3.利用掌握的报道权向采访对象提出诸如解决亲友入学、住房和就业等方面的不合理要求问题等。4.以新闻为诱饵换取经营利益(如广告、发行)或赞助。5.以内参、曝光等为要挟,迫使对方提供钱、物、好处等。6.广告新闻化,有偿新闻堂而皇之地成为经营创收手段,采编人员同时拉广告吃回扣,如有偿组版、联办节目等。7.不同媒体、新闻单位(包括记者编辑)之间为获取不正当利益订立攻守同盟,互相交换新闻一个口径对外。8.某些个人和单位为私利收买采编人员,炮制虚假新闻。

有偿新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手段不一,但是从根本上说,有偿新闻都是一种新闻道德失衡与错位的现象,其本质都一样,就是新闻报道权的商品化。“有偿新闻的实质是以权谋私,是新闻界的一种腐败现象”,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提出的这一论断直击问题要害。从法律角度来说,还构成对相关社会组织或个人权益的侵害。搞有偿新闻使正常的新闻报道演变为一种特别的“权钱交易”,这种关系同行贿索贿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二,有偿新闻盛行的原因

有偿新闻能够在我国出现并且盛行,说明这里有适合其生长和滋养的土壤。那么有偿新闻屡见不鲜,屡禁不止的原因到底身什么呢,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迅速发展,各类媒体大量涌现,再加上网络技术的发达,其对传统媒介产生强烈冲击。再由于我国现在对媒介机构实行“事业性单位,企业化管理”,把媒介机构推向市场自负盈亏,生存发展基本依靠自己。同时,在改革中出现的利益分配不均。教育、医疗和住房等领域的消费压力沉重,以及社会保障不很健全,迫使新闻工作者想法设法增加自己收入,利用新闻资源收取钱财就成为首选。这是有偿新闻在我国出现和盛行的根本原因。

其次,新闻报道在当今中国的社会话语权巨大。新闻报道不但影响着政府部门的决策还决定一个企业的存亡,一些对企业的积极报道促使这个企业高速发展,而对企业的曝光则会让这个企业立刻陷入破产的边缘。因此,讨好新闻单位、希望它们对本企业多进行积极报道,就成为企业、也包括一些事业单位理性的选择。

再次,由于目前绝大多数的新闻工作者年纪较轻,经受的党性锻炼和考验少,对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没有深切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新闻职业道德要求缺乏深刻认识,加之社会所提供的诱惑太多,因而在金钱面前大搞有偿新闻。

最后,重视不够,处罚不力也是某些新闻单位有偿新闻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有的领导处理下级违纪现象有顾虑,怕影响单位的声誉和经济效益,因而对监督部门的工作言行不一,这往往造成对有偿新闻的监督不够和查处不力。 三.有偿新闻案例及其法律法规批判

近年来,社会上有偿新闻的案例屡见不鲜,屡禁不止,2012年出现的“陈永洲事件”是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和影响最大的一次。

2012年10月18日,广州《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因报道上市公司中联重科财务作假内幕被长沙警方跨省刑事拘留。从2012年9月起,《新快报》刊发10多篇文章披露中联重科,10月26日,陈永洲向民警坦诚,自己受人指使收人钱财,发表失实报道。

“陈永洲事件”之所以影响力巨大,是因为事件的发展曲曲折折,充满戏剧化。《新快报》的“快放人”的头版吸引了众多的社会目光,而寄托了千千万万社会大众同情的记者陈永洲,最终承认自己是收人钱财,发布了虚假的报道,他发表的连续的披露是不折不扣的有偿新闻。

“陈永洲事件”发生后,中国记者协会等单位举行禁止有偿新闻、新闻敲诈,加强行业自律座谈会,同声谴责新快报及其记者陈永洲利用新闻采访权进行违法乱纪行为,并将就查处新闻敲诈采取专项行动。陈永洲富有戏剧性的事件,令一些把热衷于所谓“新闻维权”的人们陷于尴尬的境地。它揭开了我国新闻界丑恶的一角,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公认是违反新闻专业规范的现象,在这里却是成为常规。

应该说,当新闻从业人员在从事有偿新闻活动时,其接受的金钱或财物达到一定的数额,就成了一种犯罪行为。所以,有偿新闻问题首先是一个法律问题。我国《刑法》第93条对国家工作人员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事业单位是指国家投资兴办管理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广播、出版等单位。非常明显,在我国,新闻从业人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刑法》第385条规定了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刑法》第386条规定了受贿罪的标准和情节与383条规定的贪污罪相同。即受贿金额满5000元的,即以犯罪论处,不满5000元但情节严重的,也以受贿罪论处。可见,有偿新闻并不只是一个道德失范的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成为一个犯罪的问题。

除《刑法》有相关内容的涉及外,我国对于“有偿新闻”有着具体明确的规定。早在1985年,国家工商局、广电部、文化部《关于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经营、刊播广告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就提出:“禁止以新闻记者的名义,招揽所谓„新闻广告‟。 1990年国家工商局和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报社、期刊社和出版社刊登经营广告的几项规定》提出:“严禁刊登有偿新闻。”

此后,有关主管部门屡屡下文,严禁有偿新闻。1993年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1994年中宣部发出《关于坚持不懈地抓好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通知》,1996年中宣部又提出制止有偿新闻的六条措施,1997年中宣部会同广电部、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联合发布《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共十条。

本世纪以来,有关禁令就更多更正规了。2005年,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新闻出版总署发布《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将2005年《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修改后重新发布,其中都有新闻采编人员不得利用采编报道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向采访报道对象或利害关系人索取财物和其它利益或者借舆论监督进行敲诈勒索、打击报复等规定。

四.有偿新闻危害

有偿新闻违反法律和新闻职业道德,降低大众对传媒的公信度,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更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危害极大。关于有偿新闻的危害,可以概括以下几点:

第一,有偿新闻首先践踏了社会公正原则。新闻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它主要依靠新闻工作者通过深入生活去发现,去挖掘。因此,对于有正面效应的新闻实行“有偿即闻”,“无偿不闻”或对于有负面效应的新闻实行“有偿不闻”,“无偿即闻”都是极大的社会不公。 第二, 有偿新闻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有偿新闻的实施过程中,受利益的驱使,新闻从业人员常常会夸大事实,或仅仅揭露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隐瞒那些关键的实质性问题,甚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实质上是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践踏,是一种虚假新闻。 第三,有偿新闻败坏社会风气,涣散社会凝聚力,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着极强的破坏力。在当代,人民群众感到最不公正、最不满意的问题是屡禁不止的腐败问题, 有偿新闻是腐败现象在传播领域的表现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腐败形态,有偿新闻的破坏力和影响力,较之一般的腐败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新闻媒体这种具有较高公信力的机构,为了自己的私利都可以放弃自己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那么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就会丧失殆尽,其结果,则会加重现代社会的信任危机。

第四,“有偿新闻”削弱公众对传媒的信任,更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领导的事业,新闻媒介是党和群众沟通的“桥梁”。有偿新闻的盛行,破坏了这一“桥梁”的作用,使公众对于新闻报道的有些事件产生怀疑和不满,影响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损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五.有偿新闻的防范治理措施

从上述内容来看,有偿新闻在我国存在普遍,危害巨大,对它的防范和治理迫在眉睫。有偿新闻在我国的盛行有着多方面的复杂的原因,因此在讨论其防范和治理措施时,应该溯本清源,从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

首先,从根本上看,“有偿新闻”的产生,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规范,利益分配不够合理以及经济程度不高有直接关系。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提高媒体工作者的福利待遇,才能切断“有偿新闻”的根。

其次,“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 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加大惩罚力度。新闻宣传领导部门要加强对各新闻单位的监督,对社会各界公布举报有偿新闻问题的热线电话,并设专人负责处理举报的有关问题,并对经查实属有偿新闻的举报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新闻单位要对举报和发现的有偿新闻问题坚决调查处理,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结果。这样做,既能保护社会各界对新闻单位进行监督和爱护的积极性,也可有效地教育和保护新闻工作者。

再次,要加强从业人员的新闻观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加强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做到一身正气,不要见利忘义,坚决抵制有偿新闻,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约束自己,使禁止有偿新闻成为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最后,媒体单位要坚决将“新闻报道”和“广告经营”两个部门和职能分开。新闻部门和媒体不得以新闻的形式和内容为企业和个人做广告和宣传,新闻报道不能收取任何的费用。经营部门所办收取费用的专版、专刊、专栏、节目等,均属广告,必须有广告标识,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媒体部门的广告经营应由专人专门负责,新闻媒体的记者和编辑不得从事广告和其他经营活动。

治理和杜绝有偿新闻是我国新闻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建议权的基本的条件。有偿新闻在我国的防范和治理任重道远,需要立法部门、执法部门、新闻媒体、媒体从业人员以及社会大众的广泛的参与和支持,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不断采取新对策新措施来应对新问题,新情况。只有未雨绸缪,加强防范,坚持不懈,狠抓到底才能使有偿新闻得到根本的治理。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年鉴[M].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 1994. [2]高金萍.正气与铜臭的较量.[J].新闻记者.2009 [3]王军.传媒法规与伦理.=MI.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胡正荣.媒介寻租的背后.[J].新闻周刊.2003 [5]邓晓旭.媒体公信力缺失与加强新闻伦理探析[J].新闻知识2005 [6]张允若.关于新闻商品性的几个认识问题.[j].新闻记者.1994

第三篇:新闻法治与新闻伦理教学大纲

第一章 新闻法制的基本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及渊源。

2.熟练掌握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类型和主要内容。

3.掌握特殊新闻和信息的发布需注意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

1.法及其基本特征

2.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与联系

△3.我国新闻法制的特点

4.新闻法制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区别联系

第二节 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及渊源

△1.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

△○2.我国新闻法制的渊源

第三节 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

1.依法保障言论出版自由

2.依法限制滥用言论出版自由

3.新闻界本身的自律

第四节 新闻法制的类型

1.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

○2.判例法

3.在特殊领域涉及新闻媒体法制

4.在宪法、刑法、民法以及其他法律中包含有关新闻媒体的规定

第五节 新闻法律关系

1.什么是新闻法律关系

2.新闻法律关系的类型

第六节 我国法制的主要内容

1.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

2.新闻传播与公民权利

3.新闻事业行政管理

4.特殊新闻和信息的发布

第二章 新闻法的历史发展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新闻法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2.了解英美等国新闻法制的历史发展状况。

3.了解我国当前新闻立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4.了解如何加强我国当前的新闻法制建设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法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1.经济条件

2.思想条件

3.政治条件

第二节 英美等国新闻法制的历史发展状况

△1.美国新闻法制的历史发展状况

△2.英国新闻法制的历史发展状况

3.其他国家新闻法制的历史发展状况

第三节 我国当前新闻法制状况

1.我国当前新闻立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2.我国当前新闻法制之状况及新闻立法的进程

3.我国当前新闻法制建设方面值得肯定的成绩

△4.我们当前新闻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5.如何加强我国当前新闻法制建设

第三章 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我国行政管理机关对新闻事业的管理状况。

2、了解我国关于报社记者站管理暂行办法。

3、了解关于新闻从业人员的管理办法或制度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行政管理机关对新闻事业管理的主要表现

1.新闻事业实行批准登记制

2.新闻行政管理机关对新闻机构的日常工作行使管理权

3.新闻行政管理机关对新闻机构和新闻违法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使行政处罚权

第二节关于新闻从业人员的管理办法或制度

1.报社记者站管理暂行办法

△2.实行新闻从业人员资格制度

△3.中国记者网

第四章 特殊新闻和信息的发布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特殊新闻和信息的发布问题。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3.了解广告法在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

第二节 特殊新闻和信息的发布问题

1.什么是比较特殊的突发性信息

2.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媒体应负的职业使命

3.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在比较特殊的突发性信息发布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

4.突发事件报道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1.广告与中国广告法律

△2.《广告法》具体内容

3.《广告法》与广告法规

第五章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何谓危害国家安全罪。

2.了解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

3.掌握重大军事报道中记者的行为规范。

4.了解淫秽色情出版物的认定标准及其法律责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与国家安全

1.何谓危害国家安全罪

2.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危害国家安全的主要罪行

第二节 新闻活动与保密制度

1.什么是国家秘密

2.什么是泄密罪

3.中国媒体军事泄密现象透析

4.重大军事报道中记者的行为规范

第三节 新闻传播活动与维护社会秩序

1.淫秽色情出版物的认定标准及其法律责任。

2.“法轮功”为什么被称为邪教

第六章新闻传播与公民权益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舆论监督和新闻维权、侵权之间的关系。

2.掌握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

3.熟练掌握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4.掌握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

5.掌握新闻侵害隐私权的构成要件。

6.了解新闻侵犯著作权的表现、原因、危害,以及解决侵权问题的对策

7.了解其他新闻侵权的形式

8.了解新闻侵权的预防问题。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现代社会中的新闻维权和新闻侵权

1.舆论监督和新闻维权

2.舆论监督和新闻侵权

第二节 新闻对公民权益的侵害

1.新闻侵权行为及其特点

○△2.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

○△3.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第三节 新闻侵害公民权益的常见形式

△1.新闻侵害名誉权

△2.新闻侵害隐私权

△3.新闻侵害著作权

4.其他新闻侵权的形式

第四节 新闻侵权的预防

△1.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善于化解新闻官司

3.正确认识新闻官司

第七章 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什么是道德、职业道德和新闻职业道德

2.掌握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道德、职业道德与新闻职业道德

1.什么是道德与职业道德

2.什么是新闻职业道德

第二节 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的关系

△○1.二者的辩证关系

2.法律、道德与传媒、司法

3.我国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法律根源

第八章 新闻职业的道德原则与规范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

2.了解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意义。

3.了解什么是有偿新闻以及如何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4.了解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危害、产生原因及防止虚假新闻的道德诉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

1.新闻职业的道德原则

2.新闻职业的道德规范

第二节 新闻职业的道德规范

1.忠于职守,勤奋敬业

2.正确导向,注重效果

3.报道真实,客观公正

△4.清正廉洁,遵纪守法

5.尊重群众,尊重同行

△6.团结协作,公平竞争

第三节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1.新闻选择的标准

○2.重视舆论导向,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3.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4.不断探索,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四节 反对和制止有偿新闻,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闻职业道德

2.在深化新闻改革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第五节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

1.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

△2.虚假新闻的危害

3.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4.防止虚假新闻的道德诉求

5.严守规章制度,堵塞失实漏洞

6.接受群众监督,及时纠正失误

第四篇:三、《新闻伦理》小抄版

三、《新闻伦理》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我国新闻伦理规范的根本原则是什么?(B) 2.西方新闻伦理规范的根本原则是什么?(D) 3.世界各国新闻伦理规范中,最普遍的原则是什么?(C)

4.哪一选项不属于新闻职业伦理的基本特征?(D)

5.为何对党和政府监督是我国新闻记者应遵守的职业伦理规范?下列哪条解释不正确?(B) 6.2009年修订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共七条准则,哪一准则被摆在第一位?(C) 7.下列哪一选项不应成为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调解方式?(C)

8.客观是新闻记者所应遵守的职业伦理规范,下列哪条不属于新闻客观的评价标准?(D) 9.下列哪一项是对有偿新闻实质的准确表述?(A)

10.下列哪一行为不属于“有偿新闻”?(D) 11.某记者采访回来时,发现采访对象给的材料袋里有一个装有200元钱购物卡的信封,多次都无法联系上对方,此时他的正确做法是什么?(D)

12.下列哪个新闻标题不低俗?(D) 13.新闻图像的使用中哪类人物的面部不需要进行虚化处理?(D)

14.新闻记者在有关司法类新闻的报道中,下列哪一做法是不正确?(C) 15.当一名新闻记者坐公交车碰到歹徒劫持乘客时,他第一时间应做的是什么?(C)

16.灾害报道中,为避免采访中的“再次伤害”,业内外许多人士都提了不少建议,下列哪个建议不合适?(A)

17.某特大交通发生后,某记者在现场主动放弃了对抱着遇害孩子痛哭的女子的采访,该记者遵守了新闻伦理的什么原则?(B)

18.救灾中记者的哪一行为不妥当?(C) 19.记者是否采用隐性采访手段的最重要依据?(C) 20.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新闻记者采用隐性采访时应遵循的原则?(A)

21.评判报道对象是否属于公众人物的边界在哪?(A)

22.下列哪些群体不属于公众人物?(C)

23.下列记者的哪些偷拍行为是允许的?(D) 24.某电视台记者采访某落后地区盲童学校,天真烂漫的孩子对摄像机充满了好奇,他想满足孩子的好奇,但又想尽量不伤害孩子自尊。下列哪句表述最妥当?(D)

25.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哪些行为不属于兼职?(D)

26.哪一选项中不属于新闻报道常见的歧视对象?(D)

27.哪些不属于新闻报道中的歧视用语?(D) 28.对造成新闻伦理失范原因解释错误的是哪一项?(A)

29.造成网络媒体新闻伦理失范行为大大高于传统媒体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C)

30.某记者购买了某公司的股票,有一天他得到该公司不法经营行为的独家消息,此时,他应该怎么做?(D)

(二)多选题

1.伦理有哪些特性?(ABD)

2.世界各国新闻伦理规范基本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BCD)

3.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新闻伦理的主要区别在于?(ABD) 4.新闻自由原则作为西方新闻伦理的根本原则有哪两大致命弱点?(AB)

5.记者采访中哪些物品不能收?(ABCD) 6.下列哪些行为属于有偿新闻?(ABCD) 7.下列哪些属于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ABCD) 8.下列哪些案例属于新闻记者的采访中的不当行为?(ABCD)

9.下列哪些行为违背了新闻伦理?(ABCD) 10.请选出属于地震报道中新闻失德行为的选项?(ABCD)

11.在灾难新闻的现场采访中,新闻记者的正确做法有哪些?(ABCD)

12.在未成年人受到性侵犯或参与违法犯罪活动案件的报道中,下列哪些做法正确?(ABCD) 13.选项中哪些新闻报道用语不当?(ABCD) 14.案件报道涉及下列哪些对象时应不公开其真实性名?(ABCD) 15.选项中哪些新闻标题带有色情暗示?(ABCD) 16.2003年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具体指哪三项内容?(BCD)

17.下对哪些因素会导致新闻伦理失范行为的产生?(ABCD) 18.下列哪些人属于新闻报道中“易受伤害者”?(ABCD)

19.下列哪些属于网络空间的新闻失德行为?(ABCD)

20.下列哪些案例属于“新闻逼视”?(ABD) 21.新闻逼视与舆论监督的主要区别在于?(ACD)

22.记者对同事的哪些做法符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ABCD)

23.通讯员是我国记者需经常接触的群体,记者的下列哪些做法有违职业伦理?(ABCD)

24.1774年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后,不少青年模仿主人公维特饮弹自杀,以致该书一度被禁止。从那后,研究者发现,不合理的自杀报道会助推自杀行为产生,并把这种现象称为“维特效应”。为防止该效应的出现,新闻记者在“自杀新闻”报道时,下列哪些做法是正确的?(ABCD)

25.下列哪些属于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歧视?(ABCD)

26.在对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报道中,记者应避免哪些职业失范行为?(ABCD) 27.新闻伦理失范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BCD)

28.在案件报道中,记者的以下哪些做法是正确的?(ABCD)

29.新闻记者应该承担哪些基本社会责任?(ABCD) 30.我国记者的职务权利主要包括哪些?(ABD)

(三)判断题

1.中西方新闻伦理没有本质差别。(B)

2.真实原则是世界各国新闻职业规范中的最普遍原则。(A) 3.客观公正原则是新闻职业规范中的普遍原则,地震虽然惨烈,但报道中应该避免渲染悲情的音乐。(A)

4.我国新闻职业伦理既强调党性原则,又重视真实、客观、时效、自主的新闻专业原则。(A) 5.记者参加政府、企业等采访对象单位的会议,可以吃对方提供的免费午餐。(B)

6.为加强交流,记者可以接受采访对象的免费旅游。(B)

7.记者与所报道的人或组织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不与其发生经济利益关联。(A)

8.某企业是本报的广告大户,不报道有关它的负面新闻,合情合理。(B)

9.记者甲为乙企业发布了一篇较有影响力的正面报道,乙企业见甲买房首付缺钱,主动借款给他,甲同意,打了欠条,并按期还了钱,甲的这种行为应该不属于有偿行为。(B) 10.记者甲写了一篇有关某局领导乙先进典型事迹的报道,报道社会反向很好,甲的妹妹恰好在该局工作并想换岗位,此时甲可以向乙打招呼。(B)

11.某记者主动向采访对象支付了―定的费用,并要求对方不将信息提供给其他记者,这属于贿买新闻。(A) 12.新闻媒体被推向市场必然会导致“有偿新闻”的出现。(B)

13.新闻记者应该平等对待各类采访对象。(A) 14.某记者参加某企业举办的产品发布会,收了该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这不属于新闻伦理的失范行为。(B) 15.若涉及较大公共利益,在预约采访被拒绝后,新闻记者可未经公众人物的同意进行拦截采访。(A) 16.判断报道是否侵犯公民的个人权利的一种重要依据是,是否与公共利益相关。(A)

17.新闻记者可以事先不征得许可,进入公众人物的私人建筑进行拍摄采访。(B)

18.暗访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和产生何种效果,都应在法律和新闻职业规范的限制范围内谨慎运用。(A) 19.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公众利益相冲突时就不受保护。(B)

20.记者采访犯罪嫌疑人、罪犯的亲属前应征得他们的同意。(A)

21.记者采写的报道领域不应涉及自己或家人参

与的投资活动范围,如房地产、证券、股票等。(A)

22.报道公众人物吸毒、违反交通规则、酗酒等事件时,可以“编者按”等形式表明媒体的态度,以免误导公众。(A)

23.社会痛恨卖淫嫖娼行为,某电视台可将卖淫女被公安人员抓住头发,双手反扭的镜头直接播出。(B)

24.官员是公众人物,可以通过“人肉搜索”来挖掘他们的腐败事迹。(B)

25.新闻记者不得假扮公安、纪检、法官等公职人员去进行暗访。(A)

26.2013年5月美国《纽约邮报》报道了一则性奴案新闻,新闻中3名被囚禁十年受害女子的照片应该打上马赛克。(A)

27.救灾现场,记者的主要职责是报道,而不是去救灾。(A)

28.在灾区见到—些失去了孩子的受灾群众正在抱头痛哭,此时记者不应该去打扰他们,应该等他们情绪稍微稳定后,再进行采访。(A)

29.医生正在抢救病人时,记者不应该对该医生进行采访。(A)

30.强调“最小伤害”原则,会影响到报道的客观、公正。(B)

31.在灾难事件或者自杀事件中,不同新闻媒体之间组合起来或者派出代表进行集中采访,可以减少对采访对象的二次伤害。(A)

32.要做一个优秀的记者,首先必须要做好一个人,一条生命远比一条报道更重要。(A)

33.弱势群体都是商业价值不高的受众,日益强调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新闻媒体对他们关注不够,可以谅解。(B)

34.新闻记者不能以慈善的名义向富豪、明星、政要等社会名人索取善款或者其他帮助。(A) 35.在法庭判决前,涉案当事人在报道中不能被称为“罪犯”,而是“犯罪嫌疑人”,不适用定罪倾向的描述,如“罪大恶极”、“拒绝认罪”等。(A)

36.罪犯是社会的败类,相关报道中可以用“恶霸”、“禽鲁”、“畜生”等词语。(B)

37.在社会道德风气不改善的情况下,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水平不可能得以提高。(B) 38.新闻记者失德的最主要原因是生存压力太大。(B)

39.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甚至要比采写的基本技巧更加重要。(A)

40.新闻记者良好职业伦理观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职业道德的学习与实践,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于自身的整体修养。(A)

第五篇:新闻伦理与法规的现象

浅谈三种违反新闻伦理与法规的现象

——有偿新闻、新闻性广告、犯罪行为过度描述

12090336 体育新闻 侯杨婧桐

【摘要】作为社会的传播领域,新闻总是浮在风口浪尖上,它是社会的窗口,每天都为人们提供鲜活的风景,因此总是备受社会关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社会主义现代或进程不断加快,新闻传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新闻腐败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些新闻工作者经不住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提供不实信息、虚假信息、暴力信息、庸俗信息、有偿信息,这是新闻的丑恶和堕落。

【关键词】新闻伦理、有偿新闻、软广告、新闻价值

道德者,乃社会规范也。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直也所提出的特殊要求。

作为社会的传播领域,新闻总是浮在风口浪尖上,它是社会的窗口,每天都为人们提供现货的风景,因此总是备受社会关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社会主义现代或进程不断加快,新闻传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新闻腐败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些新闻工作者经不住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提供不实信息、虚假信息、暴力信息、庸俗信息、有偿信息,这是新闻的丑恶和堕落。新闻工作者如何保持自身的操守,记者、编辑、媒体乃至于其管理组织,如何抵御来自方方面面的有货和压力,切实旅行职业道德,不仅是社会所关注的,也是新闻传播伦理研究所关注的。

诚然,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是有那么多的职业道德需要遵循。但当代社会上仍有许许多多的所谓的“新闻人”,他们披着新闻的外衣,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满足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一些有损新闻人形象,违背新闻道德的行为。当然,这些表现五花八门,不胜枚举,笔者再次将这些表现大致归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偿新闻的腐蚀

有偿新闻,是新闻采编这将具有或不具新闻价值的信息,按照出资人的宣传意图撰写的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品报酬的活动。其中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

有偿新闻历来是新闻事业的大敌,但是由于利益的因素参杂其中,致使其屡

禁不止。有偿新闻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你给我钱,我给你发表歌功颂德的新闻或者广告新闻。这种新闻在有关县市发展情况或者地方领导个人的新闻报道中并不鲜见。以2012年6月7日城市晚报的一篇报道为例——《商界“抠”女人 资助900娃》,这篇报道被新浪网、吉林信息网等网络媒体大肆转载。文章主要报道了宋治平——吉林康乃尔集团的董事长捐资4000余万等事迹。报道中提到:“宋治平是吉林康乃尔集团的董事长,该集团是一家涉足医药、化工、设备制造、煤炭、仓储运输、医药物流等领域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2011年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人民币,现有员工3780人。董事长宋治平女士是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吉林市人大常委、吉林省工商联副主席。曾获得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殊荣。”

作为新闻报道,这种功绩的如实报道也是新闻真实的重要体现。但是,文中还提到:“按理说,一个女人能有这样的作为已经很满足了,可台阶上的宋治平丝毫没有怡然自得的满足心理,在各项荣誉面前,她冷静得碧玉沉湖。”俨然就是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了。据前几年的新闻可考,康乃尔集团由于有毒气体排放、夸大药物功效等负面新闻备受公众质疑。笔者不敢给这篇报道定性为有偿新闻,但是舆论导向的其目的显而易见。

二、应运而生的“软广告”

首先传媒的编辑部门与广告,发行或者经营部门混岗,从中央传媒到地方传媒,都存在要求记者拉广告、分摊征订任务的问题,而且作为基本工作之一,必须完成,否则会收到经济处罚。特别是拉广告,封口的回扣对于记者的诱惑力很大,于是记者的正面采访就可能变成一种发稿权与广告的交换,这种制度上的要求将使新闻价值和政治宣传价值收到利益的诱惑而扭曲。

据笔者所知,吉林报业集团中的商业性报纸普遍存在这种问题,很多记者不愿从事教育、体育等新闻部门的工作,而愿意致力于广告部,广告部的收入可见一斑。

其次,经常新与企业合办传媒的新闻性栏目或节目,以“某某杯”奖的行驶搞的栏目或揭幕活动,是这类情况的变种。这种现象一般不被人认为违反传媒职业道德或规范,恰恰说明我们现在职业精神的缺失。传媒负有监测社会的职能,这样的“合办”即意味着这个栏目或节目(也可能使整个媒体)自动放弃对该企业的监督权力。

第三,“新闻性广告”或称“软性广告”,他是“广告新文化”的产物,亦即“新闻式广告”,是披着新闻外衣的广告。无论在何种大众传播媒介上,它都以新闻的面目出现,其新颖的标题、高超的技法,足以吸引眼球,让受众以为是新闻,看下去才发觉原来是一则广告。这种现象据笔者观察,在长春晚报中尤为严

重。从呼吸道疾病、前列腺疾病、银屑病的医治,到左旋肉碱、减肥咖啡等产品,无一不是采用新闻报道的口吻,被采访者(即患者)自述服药过程,诉说生活无望,感叹药效神奇。这种软性广告针对的受众群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老年人喜欢读报、听广播,所以“中华眼贴”等软广告也频频出现在FM96.8中。

关广告不能被滥用,但执法检查中发现,都市类报纸广告新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专刊”故意模糊新闻和广告的界限,产生误解。常用的手法一是整版广告标题采用“新闻体”,如“治肝之路——记者某某康复医院”;二是医疗、药品、保健品广告大多以专家访谈形式出现,如“健康专版”等,夸大其辞,不少“科学概念”纯属编造,不符合科学常识。

当“新闻报道”取代传统广告形式成为一种“潮流”时,很多人担心它损害的不仅是媒体的公信力,还会殃及企业自身。如果这种方式超越了某条红线,就不再是一种营销观念与方式,而是把公关带入到一个病态的灰色地带。批评者认为,不能让读者为媒体自身的经营压力买单,读者永远要看到真正有意义的新闻,而不是被欺骗、变相被强迫地观看广告,广告的新文化等于媒体的自残。批评归批评,因为巨大的商业利益存在,趋势仍然难以阻挡。

三、犯罪行为过度描述

在侦查破案的报道中,过分渲染细节,是近年来不少媒体,包括报刊、书记和网站存在的普遍问题,相关部门多次提出批评,但同样问题一再出现。这反映了某些新闻从业人员法制观念不强,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为片面追求可读性,不惜“打擦边球”。

湖北某晚报曾刊登过一篇反映公安干警侦查工作的通讯,讲的是两个人流窜到山东、湖北、江苏和安徽等地盗窃轿车。去年年底在十堰作案时,干净根据蛛丝马迹将二人捉拿归案。通讯中富有两幅图表,一副是“作案示意图”,将左岸“工作流程”的十个步骤用文字写出,再用黑线框上,用箭头将是个方框连在一起。另一幅图是“作案工具”,附上五种作案工具的图样。内文详细描写工具制作过程和作案时的具体使用方法。

2012年6月7日,各大网络媒体纷纷报道《16岁少女做陪酒女遭男友虐殴 身体如被千刀刮》,内容描写详尽:“被殴打的这一个多月期间,黄某所用的工具,包括带铁头的皮带、烟灰缸,甚至从老家带来的杀猪刀。小萍说,背上的伤,是黄某用杀猪刀刀背砸掉皮的。更为残忍的是,黄某还强拖浑身是口子的小萍进浴室,用热水冲刷伤口。”虽然只是文字叙述了作案工具,但是这种可读性对于一些极端分子而言便成为了效仿对象。这种社会类新闻在网络媒介中不胜枚举。仅“父亲强奸女儿”在搜索引擎中就有322000条搜索结果,点开其中一条,犯罪过程映入眼帘:“不久,孙某跟女儿说要带她去看海,女儿很高兴。可是,孙某

却把女儿带到西滨村蔡林社的一堆草丛里,要女儿和他发生性关系,女儿挣开父亲后逃跑,但没跑多远就被父亲追上,抱到草丛堆里,实施奸淫。从此女儿仿佛生活在地狱。孙某供认,4年来,他总共与女儿发生了150多次性关系。”

纵使社会上再没有这样的“父亲”,但是这种犯罪心理诱导会导致社会上的闲散青年产生犯罪心理、并且对于阅读新闻的未成年儿童造成巨大的影响。

结语

无论是“有偿新闻”、“软广告”,还是犯罪行为过度描述,都是新闻工作者被金钱利益趋势,制造可读性而造成的。这种行为是对新闻职业道德的玷污,但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我国。美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新闻大亨普利策与赫斯特也难逃其咎,“黄色新闻”只不过是可读性的一个肤浅的表象。当社会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受众的信息需求大于新闻供给,就会造成这种“黄色新闻”的滋生。更为重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新闻工作者的素养不达标,无法通过符合常理的方式制造更具有可读性的文章。但是,讨论完受众的需求和新闻人的素质之后,我想说“高薪养廉”并不是只适用于政府机关,也适用于新闻人、媒体人。因为即便是“打擦边球”去营造新闻可读性,也是为了增加销量,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回报。

上一篇:初心作文800字下一篇:4走进化学实验室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