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真、善、美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材

2022-09-11

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崇高品质, 涵盖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因为理科对自然科学的“真”有了精确的解释, 所以本文的“真”指的是社会科学意义上的, 即真情实感和求真的思维。

初中学生具有成人意识, 内心世界细腻丰富, 但对外较封闭。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仍不够客观、成熟, 如何让学生们打开心扉, 以强大的情感体验为基础, 将课文内容具象化, 加以理解掌握, 如身临其境, 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 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 这是需要老师给予引导的地方。在日常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以朗读做为敲门砖, 在朗读中不但有语调上的强弱起伏, 更要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 时而激昂、时而平静、时而悠闲、时而悲哀等, 以这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 使学生投入其中, 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自我体验和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初中学生既是现在有着勃勃生机的幼小群体, 也将是国家、民族发展的中坚力量, 其中甚至有许多栋梁之材。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中有许多问题可能是我们所未曾经历的,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老师的知识体系来统一学生的理解, 束缚学生的思维, 抑制学生的个性, 阻碍学生的创造。而要训练学生不拘泥于传统观念、善于从不同的途径和方向寻求和发现问题的解决办法的, 使之具有求真的思维能力, 以适应时代快捷的发展。

那么如何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势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呢?首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其求知欲。学生的学习能力虽不相同, 但他们的思维却充满了多元性, 不可预测性并且都具有一定的积级意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平时不断进行知识积累, 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 敢于进行创造性实践。不能对学生的疑问和好奇进行打击和嘲讽, 否则很多有潜质的人才可能被逐渐扼杀。

同时要提高课堂的提问艺术, 教师在课堂教堂中进行适时的有艺术的提问, 使学与思相结合, 才能引导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 把他们引上寻求问题答案的理想途径。教师在课堂提问要掌握启发性、针对性, 问题提出后不必急于解答, 而是在语言情感, 思考空间, 知识内容上给学生留出放飞思维的空白, 使他们针对问题积极思维, 主动探讨, 甚至要在无疑处生疑, 使学生大胆假设, 独立思考, 经历从无疑到有疑, 再到无疑的过程。教师通过艺术性提问, 并留下思维时空, 把最甜的甘蔗留给学生自己吃, 让他们掌握思维方式, 去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 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使他们好学而乐学。在训练和发展学生思维时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把握思维训练的“度”, 设计训练题目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教师须抓好继续教育工作, 不断更新自己的智能结构, 提高授课水平, 营造良好的语文教育环境, 切实增强教育的目的性与计划性, 使学生练就为未来社会所适应的思维能力。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书, 而且育人, 其中育人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德育, 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即前文中的“善”的教育。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 所以,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同时,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充分运用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得天独厚的条件, 使语文教学达到“文道合一”。

语文教材所选课文, 融汇诸多学科内容, 包涵古今中外的灿烂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孕育和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 在他们身上闪烁着我们民族最耀眼、最值得继承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光辉。在分析描写这些人物的课文时, 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 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撼和心理共鸣, 久而久之, 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 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要用课文中涉及的中华民族历史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责任感。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 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文化, 不朽的文学艺术, 而且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进行中华文明教育过程中, 不能沉溺于历史, 不能回避现实, 我们在诸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要进行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激发学生行动力。用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介绍各领域的研究成果, 一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 另一方面使学生懂得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必要与必然。虽然不能使学生从对课文的理解直接形成对现实有重大意义的探索和追求, 但在潜移默化中, 德育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善”的教育, 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深入、细致、全面地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 明确每篇课文的思想教育目标, 不牵强附会, 更不张冠李戴, 使思想教育的目标因文而异。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优秀的人物、高尚的品德、鲜明的道理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在学生心中播撒下“善”的美好种子。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 社会上出现了以洋为美, 以奇为美, 以奢为美等一些不辨美丑的现象。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 通过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判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非常关键。因此, 利用语文这一语言艺术, 教育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造、表达美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

在进行美育时, 首先要使学生对美有直觉感受, 让课文中的人、物、情、景等对象跃然纸上, 这就离不开朗读, 在“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在读书中与作者心灵相通, 自然而然领会文章美感。还要把握优美语言塑造的形象, 因为美是附着在具体的形象上的, 如知曹操才知“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壮怀美, 知范仲淹才知“先天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美, 知李煜才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凄凉美。并且感知对象的意境美, 如“采菊东蓠下, 悠然见南山”的无言美,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浑然美,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奔放美,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的孤独美。同时要使学生乐于感知美, 发现美时有赏心悦目的感受, 不似隔靴搔痒, 而是豁然开朗, 舒畅愉悦, 培养学生自觉求索的习惯, 让他们的思想、情趣、意志向更高远的方向发展。在美育时也不能回避美的功利性, 鲁迅说:“美的享乐的根底, 倘不伏着功用, 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这段话辩证地分析了价值观与审美观的关系, 也促使着学生价值观与审美观的逐渐成熟。

美育不仅将美渗透内化于学生心灵, 而且要将其外化。这一过程, 可以通过写作教学实现, 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积累的美感素材, 通过思维加工, 提炼于笔端, 书写出优美的文章来表达美。也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实现, 比如通过办手抄报、黑板报, 举行演讲赛、朗读赛和户外课的实践, 甚至师生的仪表、举止, 来开阔学生的审美领域,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的时代需要真善美, 我们的生活需要真善美, 我们的教育更需要真善美。树立语文教学的使命感, 为培养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材, 让真善美之花开遍语文教学的课堂。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审美观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学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弥新的佳作, 其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思想高远。如果在教学中能根据这些素材从真、善、美、三个方面积极引导学生, 定能为学生正确树立价值观和审美观, 塑造高尚人格, 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真,善,美

上一篇: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现状及对策下一篇:村级财务审计监督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