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兴趣 全面发展

2024-05-07

培养兴趣 全面发展(精选9篇)

篇1:培养兴趣 全面发展

培养兴趣 全面发展

各位家长:

晚上好!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这次家长会主要是向家长汇报本次中段考的情况,与家长相互交流一下我们班的学生在校及在家的情况,加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以便老师能够及时调整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促使家长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来。总之一句话,就是“一切为了学生”。

小学五年级是学生在小学学习生活中最后一个阶段,是学生终生学习的一个中转站,对学生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是十分关键的一年,也是十分紧张的一年。在五年级所剩的半学期内,既要完成本年度的教学任务,还要对五年来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将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既是对小学阶段的一个总结,又是为初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学习方面,五年级的知识内容广泛了,所以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必须扎扎实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拓展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

在心理方面,五年级学生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不知家长们有没有发现,这阶段的孩子对很多事情都想试着自己一个人去做,(固执)但往往又达不到你所要求的标准,其实我们不要要求他们最后的结果怎样,首先就是要答应他们的要求,同意让孩子自己试试。另外,家长还要把握好批评的尺度,这阶段的孩子自尊心逐渐增强,也就是我们通常在讲的孩子知道怕“丢面子”了,所以各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把握好尺度。

在思想意识方面,学生的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想的事情多了,也就是有些家长在说的:“我们孩子很强,不听我们家长的话了。”但是他们的辨别力弱。不能把社会上的是是非非搞清楚,也不完全理解到底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这也就需要家长经常给孩子一些指示和告诫,经常提醒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给他明确的方向。

我们接着再谈谈孩子的学习成绩吧!本次中段考试考查了学生前3个单元里基础的知识。从考试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都掌握得比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因为在课堂上开小差或是自身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而导致本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期中考试也反映了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基础薄弱的同学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牢固;二是学习懒散的对待学习不当回事,马马虎虎;三是有一部分同学下滑的比较快;这些都要引起重视,希望家长配合教育。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一切都会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的。

最后就本班的实际情况,给家长们提一些建议:

1、重视家庭教育,掌握孩子的心理,抓好萌芽教育。

2、每天请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家庭作业,及时查漏补缺,检查完后作业本上请签名。

3、请督促孩子背书、背单词,背完后请签名。

4、经常与老师保持沟通、联系,共同寻找最好的教育方法。

总之,我们将和各位家长一起共同教育好你的子女,我们的学生,期待学生们早日成才!

篇2:培养兴趣 全面发展

【摘要】新《纲要》中较多的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语,这既突出了对幼儿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发展 的重视,也体现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兴趣,首先是老师教育孩子的第一课。有了兴趣孩子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因此对于老师来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向上的积极性,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纲要》第五部分“评价”中又指出:“应尊重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理解儿童内在感受和表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即要了解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更应注重儿童的发展潜能,注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关键词】兴趣鼓励引导尊重

1鼓励孩子多动手

1.1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些孩子喜欢拆这拆那,碰到这种情况,老师首先不应立即加以制止,这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愿望,老师要加以引导,要向孩子说明哪些东西可以拆,哪些东西不能拆;同时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可拆装的东西,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引导他思考为什么,进一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除了让孩子拆装一些东西外,还可以让孩子动手进行一些小制作,如运用橡皮泥制作面条等、纸张制作一些飞机等,这些活动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大有收益的。

1.2在孩子玩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有意识的给孩子更多的环境刺激,让孩子在游戏中借助玩具表现活动内容,反映孩子的情感和意愿。如:一根小棍子,可以启发孩子想出多种多样的玩法,如当金箍棒、当钓鱼竿、船桨等等。这样一物多用,既激发了孩子玩的兴趣,也开阔了孩子的思路,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另外,老师还可以用废旧材料和孩子一起自制玩具。如:用废布料做的小娃娃,用各种纸盒做的汽车、家用电器等等。孩子通过制作的整个过程发展了注意力、动手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美的感受。

1.3兴趣是学习知识的最大动力,一个孩子如果对一种活动感兴趣,毫无疑问,他一定会学的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如果像是一个孩子对某一门课程产生兴趣,老师应充分调动孩子的求知欲望,使孩子从“要我学”的状态转变为“我要学”。很多时候,幼儿的探索欲望受到了我们的限制。幼儿时期,是一个好奇、好问的时期,他们会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如:“太阳是从哪儿升起来的?”“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等等,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物感兴趣,所以问的也多。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有的老师则会显得不耐烦。然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求知的萌芽。孩子爱提问是受好奇心的驱使,是兴趣爱好的标志,也是其智力活跃的行为特征。老师应以十分认真的态度关注孩子的提问,并耐心启发、解答、保护孩子的这种求知和探索精神,帮助他们解决“为什么”,认识“是什么”,并从孩子的发问中,仔细揣摩孩子的兴趣方向,发现孩子的爱好。

2扩展视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世界上各种奇妙的事物,他们很难对外界产生兴趣,父母也就可能很难找出孩子的兴趣。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机会扩展孩子的视野。

2.1当发现孩子遇上了一些令他双眼发光的`事物时,这种兴趣就值得培养,父母应该鼓励他们去探索,而不是因为某些原因去回避这些问题,或者转移话题,这样似乎剥夺了幼儿好奇的权利。当他们感兴趣、好奇的时候权利受到了限制,以至于失去了兴趣。其实在生活中,老师应该对孩子多进行鼓励,在他们对一件事物很认真时,在他们取得了一点点儿的小进步时,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认可。

2.2有很多小孩子,在刚刚进入幼儿园小班时,在吃午饭时,都不会自己进餐,可是突然有一天他跑到你面前告诉你“老师,今天是我自己吃完饭的。”这时老师的反映应该是很高兴,然后给予这个小孩肯定和鼓励的眼神和话语,那么我相信,在接下去的时间里,这个小孩将会越来越能干;因为他的努力,他的进步,得到了认可;恰恰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在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情,经常被老师所忽视,对他的进步视而不见,那么这一孩子将对这些事物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也许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提不起那种兴致,慢慢的学习落后于其他的孩子。

3引导孩子,找到自信

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事物力求于某种活动,并且有积极的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连心理的情绪色彩都失去了,那么还怎能看见美丽的事物呢?孩子的内心世界很童真,很单纯;其实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简短的话语,就可以培养起他们做一些事情的态度与看法。他们就愿意试着去改变,他们便开始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从而进行摸索。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纲要》中的这一精神以及关于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的规则教育。规则教育从属于社会教育,是社会教育中关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合作意识、初步的责任感和帮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方面的教育。

4尊重孩子,聆听孩子的内心世界

很多家长常常把孩子在暑假期间报名参加很多的所谓兴趣班。可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孩子是否喜欢这样的兴趣班。他们只是认为,孩子学的越多,那么就越能跟得上社会、不会落后于他人。他们往往忽视了“兴趣班,兴趣班,‘兴趣’的所在”他们在报名的同时忽视了孩子们的意见,往往没有去尊重孩子们的思想。

4.1其实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想去接触的事物,在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去聆听他们的内心世界,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少家长把“兴趣”和“爱好”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发现孩子爱好某一事物时,就认为他对其产生了兴趣。

4.2所谓的爱好并不一定就是兴趣。其实在这两个概念中,“爱好”的范围很广,所含感性因素偏多,而兴趣是人们对某一事物高层次的需求。就比如有些幼儿喜欢看电视,这只能说他爱好看电视,而非兴趣。所以,老师培养孩子的兴趣要多样化,但不能太滥,要让孩子专心致志地集中到一两门主要兴趣上,而把其他的兴趣作为一般爱好就行。老师和家长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把它们区分开来,才能有效地对孩子兴趣加以引导和培养。

4.3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老师也许常常会依据新的儿童观告诉自己:幼儿是主动学习者。但是,当幼儿表现出“退缩”“萎靡”或者情绪和行为“失控”时,老师又不得不这样说服自己:“幼儿是不成熟的,不够懂事”的学习者;或干脆按照心理治疗来安慰自己;老师往往不能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幼儿在另外一些集体教学活动中又表现出“进取”“热情”或“专注”的状态呢?实际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和静止的,而是受环境和兴趣的影响变化发展的。在让他们听《两只老虎》中,他们还模仿着老虎的动作和叫声,虽然他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在他们的动作、表情中完全能感受到他们对音乐性质的理解和表现。当然,音乐的选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儿,老师的参与性也很重要。

有一次在游戏时间,我让幼儿听一首钢琴曲,幼儿在刚听到钢琴曲时表现出了好奇,但没过一会儿就表现出了不感兴趣,因此只顾做自己的事,对音乐置之不理。可见,音乐的选材必要贴近幼儿生活,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所谓的适应性规则的教育应该充分体现《纲要》总则中指出的“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这两个原则,做到“可变”与“不变”的和谐统一。

4.4信任孩子,为孩子自豪。在一次实习当中,执教老师提了一个有点难度的问题,一时没人敢举手回答。活动现场很安静,老师有点紧张,她试问:哪个小朋友能回答这个问题?答错了也没关系。勇敢的举起手好吗?"在老师的鼓励下,一个小女孩胆怯的举起手来,但是这位老师并没有马上让她回答,而是又说了一遍:“哪个小朋友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小女孩着急了,把手举的更高,老师只好让她回答了。可是小女孩回答得结结巴巴,老师听的心不在焉,没等小女孩说完就迫不及待地请另一个并未举手的孩子回答。小女孩坐下后明显觉得很不开心,很是失落。后来,老师又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孩子们都踊跃回答,气氛非常活跃,只有那个原先举手的小女孩像做错了事一样始终低着头,再也没举过手。我想:如果在小女孩回答问题后,这位老师能针对她的回答作适当点评,对她的勇敢精神给予表扬,那么小女孩后面的表现肯定会不一样。如果老师能更细心一点,体会到小女孩那一刻的感觉;帮助她获得成功感,那么她对学习必定会更加充满信心。遗憾的是,老师没有那么做。

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比让孩子掌握知识更重要。老师不应以让孩子说出标准的答案和目标,而应重视孩子是否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当孩子勇敢地举起小手时,老师们一定要给予关注和鼓励,呵护和支持,因为这往往是培养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好时机。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给教师的建议

篇3:循序渐进培养兴趣全面提高

关键词:幼儿美术活动,激发,兴趣观察,评价

美术是比语言文字更早被幼儿用来表达思想, 宣泄情绪、想象和创造他们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研究表明:美术教育能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对艺术的兴趣;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际创作能力;能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还能提高幼儿学习其他学科的效果。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是幼儿积极投身美术活动的动力源泉, 激发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是美术教育中一项非常关键的基础性教学, 它直接关系到美术教育的成败。那么, 教师应如何激发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呢?

一、在引导观察中学习绘画

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多接触社会, 去观察、去体验, 是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的第一步。教师平时多带幼儿到附近田野、公园去散步, 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大自然和周围环境, 如春天来了, 指导他们观察野外花草生长的情况, 蝴蝶、蜜蜂的生活情况。也可以带幼儿观察美丽的晚霞, 义乌江上的大桥、城市内的公园、展馆等, 这种经常性的观察, 能陶冶幼儿的美好情操,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自然界可描绘的事物很多, 绘画时要注意幼儿的心理特点, 选取那些既简单又富有情趣的事物, 每节课都给幼儿一个事物, 启发他们自己去想象, 去思考。这样, 不仅引发了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 也培养了他们的绘画兴趣, 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在启发鼓励中树立信心

首先, 教师本身对美术活动应具有浓厚的兴趣, 又能用亲切的语言、积极热情的态度来启发幼儿, 自然而然能激起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教师带着极大的热情同幼儿一起参加美术活动, 进行多方面的启发和引导, 使之进行积极的思维, 开展想象。如画《春游》时, 教师可作如下引导:你最喜欢到什么地方去?你想怎么去?是走路去?还是坐什么车去?在教师的启发下, 幼儿可以酝酿出春游的情节, 确定绘画的内容。

其次, 教师在讲解示范时, 须用一些拟人化、幼儿化的语言, 增强趣味性, 引起幼儿的注意, 激发他们的兴趣, 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画画。那些绘画能力较差的幼儿, 会出现乱涂乱画, 无从下手的现象, 教师则要细心呵护, 手把手地执教, 让他们逐步地掌握画画技能, 绝不能挫伤幼儿画画的积极性, 对画画失去兴趣,

再次, 幼儿在练习画画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适当的鼓励, 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增强其自信心。特别对胆子小或者兴趣不高的幼儿, 教师就更要多鼓励他, 肯定他们的优点, 即使是某一点值得鼓励, 也千万不要放过。

三、在丰富创新中促进发展

采用单一的材料和重复的活动, 会使幼儿失去美术活动的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可以给幼儿提供多种作画材料。如蜡笔、水彩笔、毛笔和水彩预料, 甚至印泥、木炭等等都可以。在丰富多彩的画画材料中, 培养了幼儿的画画兴趣和创作欲望。另外, 还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让幼儿进行玻璃球滚画、吸管吹画、撕纸贴画、手指点画等等。这些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 能让他们产生新鲜感。丰富多彩的工具材料和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 使幼儿发现美术活动具有无穷的乐趣, 从而能让孩子们孜孜矻矻地追求美术活动。

除此, 老师还可以利用游戏、诗歌、故事、歌曲等多种形式来培养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如老师讲一个意境优美的故事, 幼儿根据故事的情节来画画, 这样, 不仅能激发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 而且, 还能激发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在得当评价中全面提高

1. 教师评价。

幼儿的作品往往具有拟人画, 将一些无生命的物体赋予生命, 使不会说话的物体具有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具有大胆地简化, 它不经过概括和提炼, 而是按自己的理想去扩张和取舍, 如把手画得很长是为了捡地上的东西, 幼儿画的帽子或撑的伞常是漂浮在半空的, 画的桌子常是四条腿的四方散开的等等。幼儿的作品还具有求全的特点, 如透明墙, 放射式地围着桌子吃饭等等。

评价幼儿美术作品主要的是看有无童趣, 表达了何种情感, 有没有创造思维的闪光点。教师首先应尊重幼儿特点, 找出幼儿画的精华所在, 要恰当的称赞其优点, 以激励为主, 以激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鉴于幼儿发展的差异性, 教师对每个幼儿的要求也不能一样, 要善于指出每个幼儿作品中好的方面, 给予肯定和表扬, 让幼儿有一种成功感。

一幅好的幼儿画往往充满雅趣, 画画上的每一根线条, 每一个形状, 每一种色彩都传达了幼儿的思想和情感, 尽管画面上的事物之间的时空关系不准确, 不一定符合客观情理, 尽管绘画的技法可能不熟练, 甚至很稚拙, 然而, 画面中却往往充满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 这些正是幼儿作品最可宝贵的地方, 也是每一位幼儿教师须特别珍视的。

2. 幼儿评价。

把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 让幼儿互相讲评, 幼儿会在互相观看中发现并明白, 谁的画颜色搭配得最好, 谁的画面有主有次, 谁画的更有趣。由此促使幼儿的自我评价,

篇4:培养兴趣 全面发展

尽管目前,高考仍然是学生升入高等院校的主要考核办法,高考成绩也是衡量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但是,我认为:中学不应单纯是为大学输送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学教育本身也是独立的教育阶段;在中学教育的六年里,尤其是高中三年的教育里,对拓展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健康而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基于以上的观点,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除了与考试贴紧之外,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火焰。”要促使大家去造一艘船,首先就要激发大家对海洋的渴望。所以,我尽量使自己的语文课程轻松活泼,在课堂上,经常会安排一些闲聊的时间,把网络论坛上看到的新闻和轶事拿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例如,为了让大家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我从网络上搜索到了一些旧瓶装新酒的文章,如《罗京列传》、《凤姐传》等。学生对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和如今的娱乐丑角“凤姐”都有一定的了解,在学生轻松开怀地朗读这些文言文时,我可以适时地给他们讲解其中的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更重要的是,是让他们从心理上感觉到,学习文言文是快乐的。

作为语文老师,我很想尝试着把自己对语文的热爱传达给学生。由于我本人喜欢看广告,便花了四五天的时间准备了一个广告专题。在上学期的寒假补课时,我给学生上了一节广告专题课。我将广告的创意分成了几个类别:第一类是最讨人厌的说起来没完没了的电视购物;第二类是利用感情攻势吸引观众,如“银鹭”八宝粥里的台词,“奶奶,什么味道?——爱的味道。”第三类是通过科学实证,如高露洁牙膏经常是通过对比实验来证明该产品的质量;第四类是将自己的产品打上某种生活品位的印记,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获得虚荣心与尊贵感受,如特伦苏牛奶的广告词“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伦苏”;第五类是运用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使得消费者对该广告过目不忘,如伊卡璐洗发水广告。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粗浅分类。但是由于我本人对广告的喜爱,以及学生对广告及广告产品的熟悉,所以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举例。(由于自己的技术所限,我不知道如何得到相关的广告视频来支持我的课堂,希望以后有机会再重新改进以展现给学生。)在课堂的最后部分,我告诉学生:语文是一门有趣的学科,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但是一些学生认为语文学习见效慢,短时间的努力学习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觉得该学年和下学年的语文学习没很大区别,不像理科学习梯度性很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即便是一则小小的广告,高中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策划肯定会有区别的。如何选择广告画面、撰写广告词、是运用写实手法还是夸张想象,无不与我们的语文功力有关系,至少牵涉到了我们在考试中经常练习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和提炼语句能力。我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不好好学语文,以后不小心做广告策划的时候,也许就只会做罗嗦的电视购物广告了。——10分钟内打进电话,将会免费赠送礼物,名额不多了。”学生哄堂大笑。我只是想給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语文很重要,语文不仅仅存在于课堂,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学好语文不仅仅是为了现在、为了高考、也是为了未来。

我所理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课本只是个窗口,推开这扇窗,要让学生看到一个大世界。由于语文本身的学科优势,使得老师有机会多跟学生聊一些重要的“题外话”。记得在上报告文学《包身工》时,除了教给学生生字、生词和写作线索之外,我将自己对该课文的理解也与学生分享了。因为读书时曾经写过一篇时代变革与教材选编之间关系的论文,所以对这方面的话题比较敏感。我想,现在已经是物质生活已经比较丰裕的21世纪了,如今的90后中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爸爸妈妈的宠爱下,对这么一篇遥远的文章,很难找到共鸣的,就连我自己当年读中学时,对这篇文章都没有产生共鸣。可为什么这么久了,它却还收录在教材里呢?难道仅仅因为它是一篇很好的报告文学吗?几天后,我在朋友的QQ空间里看到了20多张感人肺腑的照片:有刚刚升井的乌黑矿工,有全身一丝不挂在西部高原放羊的三四岁小孩,有背着木柴自己骨瘦如柴的七八十岁老人,有因路费不足而几十年后才给在对越战争中牺牲的儿子扫墓的悲痛老母亲,当然也有山西煤老板嫁女儿时豪华场面……于是,我把这组照片一一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后感触很深。我对他们说:“咱们二中的很多学生生活条件是很优越的,买手机,穿名牌,有爸妈开车接送上学,这些都无可厚非。也许我们永远没有机会体会到夏衍笔下的包身工的生活。但是,在这个社会里,还有很多苦难而善良的人在社会底层挣扎。我们可以去帮助他们。即便我们不想去帮助他们,面对这些弱势群体时,至少不可以用一种鄙视的眼光去看他们。文学首先应该是人学,社会越进步,人的心灵应该越柔软。语文不仅仅是教给我们知识,也是要教给我们真善美,在心底留一个柔软而温暖的角落给弱势的人们。我想,这就是《包身工》顽强地保留在语文教材中的原因吧。”是的,教育不仅仅是把人培养成有用的人,也是把人培养成有情的人。

篇5: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技巧

专注力,又称注意力,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注意力障碍,主要表现为无法将心理活动指向某一具体事物,或无法将全部精力集中到这一事物上来,同时无法抑制对无关事物的注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许多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都可以引起注意力障碍。孩子经常会因为粗心马虎而犯一些重复的小错误,孩子的粗心与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有密切的关系,要想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注意力是第一要解决的学习能力问题。

二.培训孩子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期,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作为家长,家庭教育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教会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主要锻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从孩子生活中的事情做起,比如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玩具,自己收拾文具等。在孩子开始学习动手做事情初期,往往没有头绪,费时过长,效果也不好,所以很多父母宁愿自己动手三下五除二的替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但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完成,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开端,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鼓励孩子慢慢实践,等待孩子慢慢做好,而不是要抹杀孩子学习的过程。

三.培训孩子的创造能力

篇6:培养兴趣 全面发展

河北省邯郸市磁县教师进修学校---李全顺

【摘要】未来的竟争是心理素质的竟争,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新课程实施中最关键的一个目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21世纪创新人才。

[关键词]学生 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者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本文就学生的出现心理问题原因以及如何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环境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社会上社会的思想垃圾、丑恶现象的渗入,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一些影视公共场所,渲染色情、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严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家庭教育影响: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第一诱因。许多独生子女家庭“溺

爱型”的教育会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养成好逸恶劳贫

图享受、自私自利的恶习,遇到一点小的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那些对孩子用‘棍棒教育’的“高压型”的家庭教育

很容易造成孩子自卑的性格和逆反心理;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

致孩子放任自流的“放任型”家庭教育,很容易使孩子形成性格孤僻、性情冷漠。此外,家长的文化素质、品德行为是影响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父母的不良的放纵行为也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的。

3、学校方面教育影响:在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弊端。

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才能让学生有知有

识,轻德育、体育、课外教育,致使学校生活单调、乏味,学生感到

枯燥,信心不足;对那些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不遵规守矩的学生则

视为异类、调皮。同时不当的教育方法,如对学生体罚、心罚、嫌弃

后进生等,会使学生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4、青少年有自身的存在的因素。青少年时期,生理上迅速发育,造成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及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被打破,;青少

年思维有片面性和主观性;青少年精力旺盛,感情丰富,但又有冲动

性,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针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作为教育工作者,应

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根据

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和的规律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从

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需要社会

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要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提倡树新风正气,消除各种精神“污染源”,保证让青少年学生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同时要教育、引导青少年自觉远离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并以丰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活动吸引青少年,以满足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2、学校认真落实素质教育,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首先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校园里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都在触动着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处处受到美的熏陶,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其次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也要有目的地设置一些困难情境,让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对付挫折,战胜困难的技能、技巧。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心理认知暗示,来达到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目的。第三、开展心理咨询,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外,还要重视个别学生的差异,以及个别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

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树立信心,启发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服,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第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并积极参加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造就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动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形成。

3、加强家庭教育,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让家长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而对“问题家庭”的孩子更要特别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4、全面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要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普及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的过程中积极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

高心理素质。

总之,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积极加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每一位教教育工作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行者,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共同教育下,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将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

邮编:056500

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磁县教师进修学校

姓名:李全顺

篇7:培养兴趣 全面发展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老师要善于运用心理战术,以心育心,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和人格的谐调,把学生培养成跨世纪的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学生 心理 健康 教育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培训,我学到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这对于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将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心理健康实践浅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善用表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礼记·学记》中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如何“长善”——发扬其好的方面,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教育中运用表扬的艺术。这对于鞭策先进,激励后进;肯定正确,否定错误,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对学生的优点、长处、成绩进行肯定,采取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有位教育家说过:“无论什么

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是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因此,聪明的老师会用表扬性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用他们的优点鞭策进步,以局部带动全体。在一次周会课中,我表扬了班中许晓栩、潘林丰等几位积极冲洗厕所的同学,不仅能自觉学习,又能以“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思想,持之以恒地冲洗学校里最脏的卫生死角。我话刚说完,教室里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此后,在每天的卫生轮值工作上,卫生委员在安排卫生工作上再没有汇报“谁逃跑了,谁不去冲厕所”等现象。就连平时劳动好逃跑的曾楷敏同学,一天放学后,看到班里的门窗坏了,他马上向我汇报后,带动其他同学共同修理好。我抓住机会及时在班上表扬了他。从此,他不再对劳动产生厌恶,甚至毛遂自荐要当卫生委员呢!

表扬得当、及时,会使受表扬者乘风破浪,不断进取;表扬不得当,也会产生不良的副作用。因此,对学生进行表扬性谈话,要注意好以下几方面:

(一)表扬的准确性。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表扬之前,首先要对表扬的内容进行核实和确认。讲究分寸,要分析要表扬的东西是否真的值得表扬,以免产生表扬一个,挫伤一批等副作用。

(二)注意表扬的导向性。通过表扬个别,激励全部,让学生在表扬的激励下,朝着老师表扬所预定的目标前进。

(三)注意表扬的艺术性。对不同的时间、人物、事情要采用不同的表扬方法。如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可用给予荣誉的方法;对中差生要指出 2

优点,公开表扬,增强其自信心;对有骄傲情绪的学生,要注意考虑表扬是否起到反作用。

二、巧妙批评,打开学生紧闭的心扉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言行,通常需要运用批评的武器,使其得到改正。教师的批评,不应是大声叱责,也不应挖苦讽刺,更不应拍桌打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叱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应,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应中丧失殆尽。”由此可见,教师的批评方式如果粗鲁,不但不能使其改正错误,相反还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破坏师生之间的良好感情。可见,批评不仅是一种武器,而且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巧妙地运用批评,才能打开学生紧闭的心扉,使之改过自新,使之“去人之短。”那么作为教育者,应如何正确利用批评性谈话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呢?

(一)用微笑来暗示。用微笑的方式去批评学生,实际上是动之以情的批评法,常能收到“润物细无声” 的教育效果。这种方法适用于学生的细微违纪行为,或偶一为之的过错。如:学生上课迟到一二分钟,或上课时思想开了小差,这时,教师对其微微一笑,他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并能告诫自己:老师注意到了,下次千万别重犯。

(二)寓批评于表扬中。多数学生一听到批评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小学生大多喜欢听表扬的话。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可先发掘受批评学生的优点,争取批评于表扬中,这样易于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班谢泽彪同学喜欢搞小群体,甚至与其他班的小淘气包拉在一起。我教育他说:

“泽彪,你的交际能力很好,能与某些同学搞好团结,如果你能成为全班同学的好伙伴,那我就真服了你。”班中的黄梦智同学不仅聪明,而且学习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屡次获得不同级别的奖励。可他却骄傲自满。我教育他时说:“梦智,你在老师心目中是一名好学生,如果你能克服骄傲自满的缺点,那么你在老师、同学心目中就更完美了。”这种教育方式,能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容易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故常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用故事来感化。生动的故事是“一部”可供借鉴的“历史”,当学生犯了错误,或出现某种不良倾向时,教师可通过相关的生动故事,来启发学生认识错误及其可怕后果,感化其被扭曲的心灵。如我班的黄立煌、吴圳煌等几位同学,经常放学后或星期

六、日到网吧上网打游戏。甚至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借口生病不参加学校开展的游园活动,而结伴到网吧。我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发现事情真相后,立即与其家长联系,把他们找回来。开始,我严厉地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让他们明白事情的严重性,进而用缓和的口气向他们讲述上网吧而造成的人格损坏、发生暴力、发生枪杀等有关真实事件,让他们感到“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道理。通过几次的教育点化。这几位好上网的同学终于在一次书信作文中自我表白了自己的心声与悔改。所以,老师不应该整天盯着孩子的缺点,苦口婆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而是要尽量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鼓励和引导。对一此确实很调皮的学生,老师要有耐心和信心,对他们动之以情,晓知以理,循循善诱,而不能态度粗暴。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兴的长期的教育工程,任重道远,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教育途径,改进教育方法,常抓不懈。只有老师善于运用心理战术,以心育心,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和人格的谐调,把学生培养成跨世纪的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篇8:培养兴趣 全面发展

一、拓宽思路, 再现生活

教师没有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让他们去描述自己生活中的感受, 因此写作文时只能东拉西扯, 乱写一气, 致使全部学生作文取材雷同。如今, 语文课中的作文题目是开发的、多元的, 取材范围也比较宽, 小学生作文就是要把自己亲身体验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就是说写真实的生活。也就是写出真话、实话、心里话, 真实地展示自我。

1. 写记事文。

生活中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印象最深。我曾让学过一组题材, 还取名“我之最”系列, 就是《我最高兴的一件事》、《我最难过的一件事》、《我最懊悔的一件事》、《我最想难忘的一件事》等等。这些作文, 学生写作兴趣很高, 而且都写的生动有趣。本学期第一单元主题是兴趣, 写生活中的趣事, 说起趣事大家可高兴了, 兴高采烈地谈论起来, 有好些佳作诞生了, 如:“柳絮吃到肚子里”、“爸爸犯规”等, 写得有声有色, 精彩极了。

2. 写人的文章。

“我”就是一个很好的题材。每个人对于自己是最熟悉的, 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格、特长, 作文素材也会有很多。只要自己熟悉的, 也可以写。例如我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 为了让他们有材料可写, 我对他们说:“同学们, 我任你们的班主任差不多两年了, 你们熟悉我吗?”学生都说:“熟悉。”“既然你们都熟悉, 那我在你们心中的印象怎么样呢?今天的作文就写我, 题目是《我的班主任》, 大家都说实话, 是怎样的就怎样写。”然后, 我再指导学生写人要注意的问题, 比如想好要介绍的人有什么特点, 他 (她) 的哪些方面表现出了这些特点, 他 (她) 长什么样?说话有趣吗?有没有在说话、做事方面和他人不一样的地方等等。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写, 能很快完成写作任务, 而且写得都很好。

3. 自己参与或亲眼目睹的事情, 如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 课间活动。

比如, 砸沙包, 丢手绢, 一二三木头人, 踢毽子, 跳绳等等活动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好材料。再如, 家庭里的过生日, 家庭联欢会, 课堂上的某个情景, 菜场, 商店, 车站等公共场所遇见的事, 等等都可以变成我们写作的好材料, 写进文章里会让人觉得妙趣横生。只要自己看得清楚, 听得明白, 都可以写出来。如学校开春季趣味运动会后, 每个学生以此为题写作文, 叙事生动, 将自己参加比赛的过程写得非常生动, 还有许多心理描写, 尽管自己班级没有得到第一, 但仍然是快乐的。

二、以新颖的选材, 来体现时代风貌

学生作文选材不够新颖,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不够新颖, 如《我的老师》这种题目, 学生写的内容都一样。比如我上课走神了, 老师严厉的目光看着我, 好像在对我说:“上课要认真听讲”, 当我准确地回答问题后, 老师鼓励的目光投向我。二是思维方法不够新颖, 对于同一个题目, 写法都一样, 写爸爸妈妈都是怎样辛苦, 怎样关心自己, 写做好事都是扶摔跤的小学生, 给别人让座, 帮别人推车, 漏洞百出, 假话连篇。想改变这种写作现象, 就要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训练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炼生活。留心生活中的新人新事, 新风尚、新潮流、新观念, 结合自己的感想, 写到文章中去。

要使学生对作文感兴趣, 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认真观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小学生面对形象鲜明的观察物, 想象力特别丰富, 只要在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就会取得满意的效果。小学生作文处于起步阶段, 要尽可能地创设情景, 指导学生观察, 给学生提供学习语言的良好环境。推而广之, 从课堂扩展到社会生活大舞台, 处处留心, 处处皆可为之。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我尽量创设情景, 并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教会学生观察, 使学生能有序, 多角度地进行观察, 特别是注意写好观察作文。此外,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满怀感情去观察身边的事物。通过看、摸、尝、闻等手段, 亲身去做, 去体验。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收集写作素材, 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无物可写了, 对作文自然就有了兴趣, 写出好的作文也就不是异想天开了。

三、材料典型, 文章生动有趣

材料典型, 就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能表现中心的人物或事件。有的学生喜欢给材料戴高帽, 认为立意越大, 就会越典型。比如要写好人好事, 就写捐钱捐物, 救人救火;写最崇拜的人, 就写雷锋、张海迪。但是他们不知道只有典型的材料才能够揭示事物本质, 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像雷锋、张海迪一样的人。其实典型的素材不一定是重大的素材, 只要是能引起读者共鸣, 有积极意义的素材都可以称为典型。比如《一夜的工作》通过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为世人描绘了周总理崇高的光辉形象;《穷人》通过渔夫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生动地展现了善良美好的人性。正所谓“平凡中见伟大”, “平常中见神奇”。

总之, 材料是写作的基础, 有了丰富适用的材料, 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手到擒来, 运用自如, 习作兴趣也会日趋浓厚。

参考文献

[1]沈丽琴.独辟蹊径景色新.作文选材如何做到读到[J].中国科教导刊, 2011 (12) .

[2]祝兆炬, 李乾明.论作文教学中的文体训练[J].教育研究, 2008年04期

篇9:培养兴趣 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从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正确引导,树立责任心和责任感

有些学生认为写文章是作家的事,自己不想当作家,就可以不要学习写作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文,了解作文,通过实例说明作文教学的目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如我们日常工作中要写工作计划、总结、报告;农村有时贷款要写申请报告;工厂生产的产品要写广告词,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要给亲友写信等等。写作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技能。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没有写作,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能够流传下来吗?任何一项发明、创造如果没有文字的说明能够推广和应用吗?使学生认识到写文章不仅是我们工作、生活的需要,而且还是社会的发展,人类进步的需要。教育学生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应该明确时代赋予的重任,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当然离不开写作知识),长大才能为建设祖国作出更大贡献,从而树立起学习写作的责任心和责任感。

二、贴近生活写作文,逐步克服畏难心理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任何文章都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产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我平时注意了解学生,从日常接触中、从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作文中,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从他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中选择作文的内容,让他们先说再写。这样他们要说的内容就多了,有的说“捉泥鳅”、有的说“采野果”、有的说“跳家家”、有的说“捉迷藏”……引导他们把自己参加这些活动的经过和感受写下来,让他们用“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这样贴近他们生活,他们就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逐步消除畏惧情绪。

三、分层要求,树立信心,培养作文兴趣

1、先降低对学生的作文要求:先求“通”,再求“好”,逐步提高。 在作文指导时,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先考虑“写什么”,再考虑“怎么写”。在语言表达上,让学生从小养成一个习惯,写了一个句子就问一问自己:这个句子“通”吗?在写得“通”的基础上,再逐步要求写得“好”。

2、“成功是成功之母”: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如果我们的学生总是经历失败,从未尝试成功的喜悦,他们就有可能丧失信心,永远得不到成功。因此要经常表扬、鼓励学生,特别要鼓励程度较差的学生。要树立他们进步的信心,把他们的习作作为黑板报的稿件刊登,或推荐到红领巾广播站播诵等形式,让学生有表现自己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用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信心,激励学生继续走向成功。

四、勤积累、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文要厚积博发,要写出好文章,就要象蜜蜂“采蜜”一样辛勤积累。引导学生:

1、加强阅读。 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徑,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我们开展了读书、读报活动,发动学生把他们读到的好书向全班同学推荐,并做好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交流。并在黑板的角落留出一角,让学生轮流抄写自己读到的好的句子或成语。

2、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观察和思维是打开作文内容宝库的金钥匙,没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作文能力。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思维习惯,为积累作文素材打下坚实基础。

3、调动五官,提高蓄力:第一,多看多听。多看,就是经常认真地看,看明事情的来龙去脉,事物的特点、性质,人们的思想感情。多听,就是注意听懂人们的不同意见,不同反映,从听的中间开阔知识领域,了解古今中外许多事情。第二,多问多想。多问,就是把自己平时看到的某些不明白的事情向老师、同学求教,使自己了解得更多。多想就是把自己观察到的事情在头脑中多回忆,多联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巩固看到和听到的成果,锻炼思维,形成深刻的印象。第三,多记多写。就是说手比较勤,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记下来。可以写生活日记,可以写观察日记。如果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不但能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而且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受益终生。

五、巧训练、多实践,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克服了学生畏难情绪后,还要由易到难地进行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1、童话引路,提高兴趣。 针对小学生富于幻想,喜爱童话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听童话、说童话、读童话、写童话,从而把学生引上爱听、爱说、爱读、爱写之路。开始,可先听老师讲童话故事,再让学生自己讲一讲,最后写下来,或者让学生看图写童话,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提高作文的兴趣和作文能力。

2、采用素描作文教学解决作文时有可写的内容。对日常生活和各个局部,如文具盒、书包、老师、同学、教室一角进行分项素描,从说到写进行片段训练。然后逐步扩大观察范围。起初要求他们早晨从校门口到教室,在这短短的一段路上你见到了什么?本来学生每天走这段路,并没理会的、没什么可看的,在提出要求后,他们开始注意了,学生观察后让他们写下来,并告诉他们就这样作文。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这么短短的一段路就有许多事物可以观察,而且可以用来作为作文的材料,我们周围可写的东西真是太多了,后来要求他们观察家里的、邻居的、大街上的、商店里的、公共场所见到的事物,这样学生的眼界越来越宽阔,思维越来越活跃,觉得作文有内容可写,积极性也就高了。

3、加强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如让学生自编手抄报、为红领巾广播站写稿,“元旦”送贺年片,给同学、亲友写信,开会做记录等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提高写作能力。实践证明:作文教学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非一日之功。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能,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正确引导,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紧密联系,互相促进,作文教学的成效必将更加显著。

4、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

不少课文有供读者想象的语言空间,阅读中引导学生拓展语言情境,想象语言情节。如《麻雀》一文,学生充分朗读后,心灵受到了极强的震撼,于是我适时的让学生揣摩文中“我”、“老麻雀”、“猎狗”的当时心理,选择其一写下来。一学生“我想:一只弱小的麻雀明知斗不过庞大的猎狗,可为了自己的幼儿,不惜生命飞了下来,母爱是多么伟大啊!我怎么能让自己做个冷血动物,袖手旁观呢?赶快叫回我的猎狗吧”;一学生“老麻雀想:明知是死,我也要和这只狗拼上一拼!我是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而死没什么遗憾的,那是作母亲无上的光荣啊!但愿我的孩子能犬口逃生啊!”合理性的推测,提升了对文章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

上一篇:王文军局长三力讲话下一篇:我发现了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