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扶贫论文范文

2022-05-11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大学扶贫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隆回县地处湖南西南腹地,由于人口基数大、经济结构单一,这个总人口近130万的国家级贫困县人均GDP不足全国水平的1/4,尤其是县境北部的虎形山花瑶聚居区,更是长年在贫困线下苦苦挣扎。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和教育部统一部署安排,2012年起湖南大学对口隆回县开展扶贫工作,重点帮扶虎形山瑶族乡。

第一篇:大学扶贫论文范文

从扶贫帮困入手浅析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摘要: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国家每年从财政中拿出大量经费用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是一项重大举措,各高等学校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一些难题,一些学生不诚信现象,给大学生的群体形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也给社会和学校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完善和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十分必要,也是目前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针对大学生扶贫助学工作和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扶贫助学;高校学生;诚信档案

党代会确立的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到2020年基本摆脱贫困,国家、社会和学校对高校贫困学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也开通了很多的資助通道,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切实做好高校家庭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维护广大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重措施,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有序发展政策的保障;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举措。

一、 诚实守信,是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的基础

1. 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建立诚信档案的可行性。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省,各地发展不一样,每位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也不相同,进入高校学习后也很难实地调查每名学生的家庭情况,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只能听学生本人讲、学校老师的观察和一些证明不了问题的证明。如果学生在思想和诚信上认识不到位,很难将有限的助资落到实处。一是加强诚信教育,高等学校应该十分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从考核与评估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入手,并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以达到高校学生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思想基础。二是要搞好诚信档案建设,规范诚信行为,依靠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支撑,如实填写高校学生诚信材料,建立诚信档案。三是高校要从建立机制入手,探讨诚信教育制度化、规范有效途径,形成讲诚信者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不讲诚信者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四是要从大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主动遵守诚信承诺,自觉接受其他同学和社会各级组织的监督。打造树立个人良好的诚信品牌,切实做到讲信誉、守信用、办实事、作真人、履诺言。五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和主题活动,丰富大学生讲诚信的自觉性,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考核评比,对优秀者给予表彰,树立诚信典范,把讲诚信成为高校学生的自觉行动。

2. 从教师做表率入手,建立诚信档案的必要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各高校应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真正做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切实把大学生诚信教育落实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改变当前高校“重知识和技能和轻道德素质教育”不良局面。一是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讲假话、不抄袭作业、不考试作弊、正确使用网络等,将诚实守信贯穿到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二是要推行“无人监考”等制度,激发青年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对那些失德失信、形为失范、弄虚作假、阳奉阴违的学生予以曝光和惩治,用诚信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诚信高墙。三是建立个人诚信档案,规范高校学生的诚信行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在现实生活当中,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将高校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量化考核,单纯依靠思想道德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相适应的诚信体系,进一步规范大学生诚信行为,

3. 从强化舆论监督入手,多措并举搞好诚信档案建设。一是要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对弄虚作假、恶意欺诈、知行不一等不良行为予以曝光,要加大惩罚力度,使失信者、作弊者、欺骗者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舆论谴责。二是要大力维护诚信学生的合法利益,对诚实守信行为和现象予以表扬,弘扬诚信风气,使守信者得到好处和受到尊重。三是要加强对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发挥社团组织的各自优势,强化各种监督制度,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四是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挖掘、培养、树立一批诚信方面成绩突出、影响良好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形成诚信至上、争当诚信模范的良好风气。广大青年学生要牢记使命担当,从做人做事做学问等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大学生业余生活及社会实践协调统一起来,使各项工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真正使讲诚信守信誉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推动文明校园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台阶。

4. 从规范管理入手,确保高校诚信档案的合法性。“诚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社会的信任和道德理念来维系,也是一种社会公德。大学生自觉树立诚信意识固然重要,但有效的监督机制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是诚信教育是终生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首选内容,德育表现作为诚信档案的主要内容,从而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二是对不守诚信的行为现象予以惩罚,比如取消大学生评优、评奖资格、停发助学金和资助金、降低社会诚信等级等。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应该成为“明礼诚信”的示范者、传播者、遵循者,也是将来社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要形成一种讲诚信者要终身受益,不讲诚信者寸步难移。三是高校要加强对学生诚信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管,杜绝在诚信档案收集、管理与利用时侵犯学生个人隐私,严惩泄露与篡改学生诚信记录的违法行为,确保诚信档案真实性与可信度。

二、 从资助学生入手,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基本要求

1. 党和国家对家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关怀,也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体现。而学生本人的诚信度给学生资助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在搞好诚信教育,践行诚信

诺言,建立诚信档案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将学生资助工作与诚信档案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对资助学生首先应进行家庭困难等级认定,只有符合学校制定的困难等级,才能根据认定的等级标准分级提供资助。二是要与学生本人签署诚信承诺,明确学生本人、社会资助团体和院校的权利和义务,做到按章办理,相互监督。三是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时,对需要资助的学生,回到学生所在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开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并签署意见,并注明联系方式,加盖相关部门的公章,以便学校跟踪了解受资助学生家庭和个人的思想动态变化。四是对当地政府部确定为扶贫建档立卡对象应首先提供资助。五是对资助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完善监督、管理和约束机制,提高受资助学生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六是根据受资助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对已脱贫的学生及时取消资助,把因故返贫的学生重新拉入资助体系,真正将资助金成为资助对象的雪中送炭。

2.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搞好扶贫帮困最有效的途径。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间,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要经得起各方面的考验,大学生在校期间建立诚信档案,对本人也是很好的约束。档案的内容也很多,主要包括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综合评议、健康状况、参与公益活动、个人奖惩记录、家庭基本情况、诚实守信记录、直系亲属和监护人的相关情况、个人意见、院系意见、学校有关管理部门意见、备注等。通过对以上各方面的了解,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表现就历历在目了。诚信档案的建立,这就是大学生的第一个信用记录,也是大学生的一份宝贵的资源,更是一笔无形的资产,从而使每一名大学生努力做诚信的人和诚信的事,从中得到良好的诚信记录,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度和社会影响力。

3.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一种特殊的隐性教育方式,诚信档案建立的过程也是诚信教育过程,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培养和形成大学生诚信意识。一是大学生诚信档案作为一种写实的诚信档案材料,这份信用档案将跟随学生本人一生,与个人档案一并交给工作单位,从而将大学生的誠信信用纪录延伸到社会。二是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品德,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三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体系,从而开辟了大学生从社会各界获得资助最有效的“技术通道”,高等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意义非常重大,也十分必要。四是对每名受益大学生的信用记录进行管理,为大学生出具个人信用报告,将大学生的诚信记录置于社会和学校的共同监控之下。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大学毕业生,将会在今后的就业、各类贷款、购买保险、个人进步等方面将受到影响。五是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诚信,重视诚信,而且还有利于平时自身修养,加强自我监督与约束,从而在校园内形成弘扬诚信之风,净化校园氛围。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高校学生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高等学校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工作实际中出发,为广大青年学生建立信用档案,不仅是高校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然要求。因此,从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入手,完善大学生资助政策,为社会传播正能量,使国家的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

刘兴亮,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学院。

作者:刘兴亮

第二篇:湖南大学:创新扶贫模式促进贫困区域整体发展

隆回县地处湖南西南腹地,由于人口基数大、经济结构单一,这个总人口近130万的国家级贫困县人均GDP不足全国水平的1/4,尤其是县境北部的虎形山花瑶聚居区,更是长年在贫困线下苦苦挣扎。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和教育部统一部署安排,2012年起湖南大学对口隆回县开展扶贫工作,重点帮扶虎形山瑶族乡。湖南大学对此高度重视,校党委书记刘克利亲自担任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长赵跃宇、副校长刘金水任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先后多次赴隆回进行调研。

经过调研,专家教授们发现,隆回是一座充满奇异自然风貌、灿烂人文景观及厚重文化底蕴的宝地。“花瑶挑花”“花瑶呜哇山歌”“滩头年画”“手工抄纸”先后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尤其是北部的虎形山花瑶区域更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守着这样一些宝藏,旅游产业也有了一些基础,为什么还会贫困程度如此之深、贫困面如此之广?

原来,长期以来,隆回旅游主打花瑶民俗风情游,相比周边湘西、崀山旅游景区起步较晚,旅游线路设计单一,带有花瑶设计元素的特色产品数量少、价格高、品种单一,不能和旅游产业形成合力;农产品和特色药材基本处于卖原材料阶段,产品附加值极低。

湖南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刘选明、朱咏华等现场指导羊肚菌种植

湖南大学以此为突破口,明确了“以花瑶传统文化内容为基础,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国际化的设计理念改造与创新原有业态,形成民俗观光、自然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及衍生产品、新型农业等多元化产业输出”的扶贫思路。一方面将花瑶传统文化产业进行升级,另一方面在瑶族传统农业生产基础上打造定制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模式。从而提升当地旅游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这两大产业为主导引擎,促进隆回尤其是花瑶地区系统工作有序推进。根据上述思路,设定了涵盖县乡产业发展、文化保护性开发、城乡规划建设、重点农业产业技术支持、教育扶持、人力资源培训等多个方面一揽子扶贫项目。

走进米兰世博会的隆回“花瑶花”

2013年起,湖南大学启动“花瑶花”创新扶贫项目,通过系统的社区研究和社会创新方法,对花瑶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和提高当地贫困户收入,解决本地就业问题,改善民生,实现自然资源、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加充分发掘隆回县花瑶特色文化,湖南大学以文化和科技融合为主要切入点,组织申报了2014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面向花瑶特色民族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服务平台建设与产业化》获财政部立项支持。湖南大学为此专门组建了一支涵盖文化研究、影像制作、产品开发、商业模式研究等各领域专家的团队,邀请了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近10位专业设计师进入隆回开展工作。以“花瑶花”作为地方文化品牌,综合当地居民与外部市场的需求,选择以花瑶文化为基本元素的“文化产品”和“衍生产品”各100件进行开发,并在花瑶地区建立社会创新实践基地和花瑶传统文化展示基地各一个,逐步形成了“风景、人文、物语和社区互动”为一体的O2O社会创新平台。

2015年5月至6月,湖南大学在米兰世博会上举办“乡iang-分享家乡味道”设计与社会创新展,将基于花瑶地区的特色生活形态、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如花瑶挑花)进行创新设计、研究及影像记录的成果进行了展示,如“花瑶花”品牌识别系统(包括未来门户网址、实体店视觉设计),也包括花瑶衍生产品的包装和LOGO的设计,用花瑶挑花元素设计的环保家居饰品;为当地支柱产业“金银花”设计的花瑶特色茶包;根据花瑶生活形态设计的儿童益智类图书《花瑶历险记》;开发了手机APP介绍“花瑶风物”等。这是花瑶首次登上世博会舞台进行展示,经过保护性开发的花瑶传统文化产品获得了极大的国际反响和良好的市场反馈。

下种即售空的“花瑶-白水洞系列”大米

隆回虎形山乡平均海拔1300多米,气候环境独特,传统的瑶族农业种植习惯保存了当地水土的纯净。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绿色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城市居民中预订农产品的人也多了起来。为了推动当地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当地产业发展能力与造血功能。2015年初,经过水土取样分析和系统调研,湖南大学在虎形山乡引入“订制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利用众筹的方式开展“花瑶-白水洞系列”优质水稻种植,即由消费者众筹资金,农户根据订单决定生产,等农作物成熟后,将农产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该项目免费为贫困户提供有机肥、优质稻种和无公害农药,该水稻刚下种即已预订完毕,回收价格高出当地市场20%。参与众筹的客户还需邀请5户家庭到种植地白水洞村进行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项目的体验活动。该模式获得当地村民积极响应,虎形山乡白水洞村由8位村民合资成立了“粳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生产组织与管理工作。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与传统农业的升级,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与农户的收入。

“白水洞系列”大米销售的火爆给隆回的旅游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在民俗旅游、景观旅游的基础上开展生态休闲度假游。优质农产品成了旅游纪念品,传统农业与旅游产业结合升级而成的新型观光农业在瑶山被人们广为接受。半年多的时间,当地村民自发改厕、改厨,办起了农家乐,修复了200多年历史的水碾磨房和白水洞遗址,组织起瑶山拦门酒、篝火晚会等文娱活动、制作了梯田导览图。短时间内,从单向扶贫转变成村民自发经营摆脱贫困。配合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主持设计的瑶乡风情街改造,整个花瑶地区已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定点帮扶湖南省隆回县三年多来,湖南大学围绕地方需求,充分发挥高校优势,立足学校教育、人才、科研、文化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和人才扶贫,以新模式、新思路创新扶贫开发模式,优化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打造了定制农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促进贫困区域整体推进。据不完全统计,共计完成扶贫项目21个,编制各类城乡和经济规划、承担建筑改造设计近10个,学校各学院、机关单位赴隆回考察项目515人次,捐赠、投入各类资金和物资折款750余万元,帮助隆回县上项目5个,培训各级党政干部、农村技术人员近千人次,为隆回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北部花瑶地区的整体推进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篇:财经类专业大学生“三下乡”和精准扶贫融合探讨

摘 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响应团中央“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号召,引领大学生勇于成为新时代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人,各大高校纷纷组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于财经类专业大多都是应用型,大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了解农村的经济状况,进而能够全面的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民情和国情,为扶贫事业添砖加瓦;同时,有利于将经济理论和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是财经专业发展的必要要求。

关键词:财经类;“三下乡”;精准扶贫;创新机制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财经专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首先,能够培养他们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促使其从学校的“象牙塔”里面走出来,接触外面的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同时有利于财经专业大学生关注“三农”问题,感受农村的变化,增强大学生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将精准扶贫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进行融合,能够让大学生有效理解精准扶贫的思想方针,为以后农村农业工作的开展、农民致富等提供了人才基础,实现多赢的局面;其次,财经专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够将所学的经济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为以后工作增添一份经历;最后,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参加财经主题的社会实践,在学校的大力引导下,学生的视角、观察更加细致,选取的主题多元化,更加贴近现实。

1 精准扶贫的背景下,财经类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现状

1.1 精准扶贫的主题和财经类专业联系紧密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支持精准扶贫活动的不断推进,高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参加的积极性高涨,许多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各大财经类院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主要围绕精准扶贫这一思想,与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例如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学等专业尤其突出。大学生受专业的影响,主要开展对相关行业、当地经济进行调研,下企业实习锻炼,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1.2 财经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覆盖面不广

目前,许多高校虽然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由于许多财经专业大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理解课堂的理论知识就足够,忽略了外出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对社会实践敏感度低;另外,在学校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经费缺乏、宣传力度不够、动员不广等问题,最终财经专业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数较少,覆盖面不广,主要以本科生为主,专科生和研究生出去锻炼实习的机会比较少,这就造成了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少数优秀本科学生才能够参加的假象,还有许多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参与不到社会实践活动,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应用。

2 财经类大学生进行“三下乡”活动和精准扶贫融合存在的问题

2.1 财经类大学生缺乏对精准扶贫内涵的认识

“精准扶贫”这一思想最早提出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的时候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指示,这一指示的提出距今也有五六年。虽然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都在开展,但是财经类大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数依赖课本的理论知识,对外界的时事新闻了解甚少,可能只是听说过“精准扶贫”这个词语,但是对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识去帮助贫困区人民脱贫,这使得财经专业的学生不能把握好社会实践的选题,选题往往很空泛,使得社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很多财经类专业的大学生认为参加社會实践会局限个人的发展,缺乏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往往都会选择实习、创业类的社会实践,往往忽视科研、志愿者服务和社区服务等项目。

2.2 财经类大学生参与扶贫工作能动性不足

由于许多财经类高校将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学生完成社会实践后,学校会给予相应的学分,所以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财经专业的大学生参认为只要学好课本的理论知识,未来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对社会实践活动不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更多把它当作一项任务,将下乡扶贫工作作为一道工序。在实践活动中,往往都是敷衍了事,许多学生实践积极性不高,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尤其想到要下乡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许多学生内心都是拒绝的。由于存在这些因素,导致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能动性,最终对扶贫工作了解不深刻,对扶贫效果不关心。

2.3 财经类专业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性机制差

考虑到经费和学生安全等原因,许多财经院校举办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一般都选择在暑假,时间一般都比较短,有些可能只有两三天时间,大多数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控制在一周左右,这就使得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研究受到财力的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不了;另外,由于社会实践活动比较短,产生的效果也不明显,社会实践活动不具有连续性,可能几年才办一次,也有可能更换社会实践基地,活动地点不稳定,时间也不连续,最终导致活动没有达到扶贫的目的,流于形式。

2.4 扶贫内容单一、自身专业特色不足

目前,许多财经类专业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地点选择在与其相对应的精准扶贫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有利于财经专业大学生了解贫困村的状况,能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数财经类专业进行社会实践的内容比较大众化,选题形式过于单一,一般采取走访入户调研、问卷调查、义务支教等方式,活动的内容比较单调,而且目的性不强,没有结合本身专业的特色性,缺乏创新性和独特性,使得学生不能利用自身专业资源进行扶贫,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性不强,没有利用自己所学的财经知识和理论去帮助农民,有一些活动也只是从表面上来帮扶村民,并没有为农民的脱贫起到作用。

3 财经类专业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和精准扶贫融合建议

3.1 提升对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宣传力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高速发展时代,高校利用一些新媒体对学生宣传精准扶贫方针,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或者当下流行的抖音和快手等软件进行宣传,制作一些简单的文字或者多媒体视频等素材去宣传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意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精准扶贫的内涵,了解农村以后发展趋势,帮助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对自己的身份角色要有重新的认识,要让他们明白参加社会实践能够挖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清楚自己能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帮助贫困区以人民,主人翁的精神去参与活动,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队伍中。

3.2 激发财经专业大学生活动内容、形式的创新力

“精准扶贫”的重点在于精准二字,社会实践活动要和扶贫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实践活动背离了实际情况,不能根据客观要求创新相关活动内容和形式,那么实践活动将会流于形式,只是走走过场,没有起到精准扶贫的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多花点心思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上,同时在内容上要体现专业特色,例如财经专业的学生可以教授一些基础的理财知识、金融知识,也可以为村民讲解一些电子商务知识,教会村民使用计算机,让他们在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自己的农产品,创建自己的销售平台,学会网店品牌推广、产品追溯、站点建设以及美工设计;另外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传授一些简单的记账方法,教村民一些简单的财务知识。

3.3 强化财经类专业社会实践活动保障机制

虽然目前“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各大高校都在进行,但是目前国家还没有给出明确的保障制度,例如在经费方面的支持和学生安全方面的举措尚未出台,高校方面也不愿花真金白银去大力支持这一项活动,也不愿承担学生安全问题这个责任,这使得活动效果大打折扣。这就导致许多学生想积极的参加社会实践,但是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要想推进扶贫工作,国家首先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者相关政策,让社会实践活动合理化、合法化;同时各地方政府要给予资金和安全措施支持;最后财经类院校和社会实践之间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合作,双方达成一致。只有政府、高校和扶贫点之间相互协作、互相配合,共同为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才能够保证财经类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具有连续性,让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扶贫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4 加强财经专业大学生精准扶贫的专业力

财经专业的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社会认知水平较低导致扶贫形式单一。要想讲社会实践和精准扶贫成功的融合,首先,大学生要对自身充电,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增强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能够切实的分析贫困村贫困的原因,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大学生要认真学习扶贫的相关知识,准确的把握现如今扶贫工作面临的难点。其次,由于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在教学方法上,对学生要改变授课模式,由灌输型要转变为启发型。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采用讨论、研究型教学。在授课内容上要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最后,在学生的考核上,不能只是考虑学生的分数,考查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扩大社会实践、课题等的比例。另外,学校可以经常邀请一些经济类专家或者是在企事业单位任职的专家担任实践教学老师。另外一方面在社会实践方面,可以写针对财经类专业的社会实践课程,或者定期举办专门讲座。将实践融入课堂,将实践课题和财经专业结合,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全面铺开社会设践活动这样有利于财经类专业社会实践的稳定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学生深入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生产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深入接触群众,在形式上讲社会实践和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财经专业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可以将一些经济学理論知识、金融知识、财务知识、电子商务知识等带入农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农民脱贫。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通过自身的行动奉献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磨炼了意志,在活动中重新认识自己,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培养理论掌握、具体分析、科学总结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坤晶.大学生乡村支教助力精准扶贫[J].传承,2016,(8).

[2]林广毅.农村电商扶贫的作用机理及脱贫促进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6.

[3]胡光辉.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谈谈如何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J].今日海南,2017,(02):89.

[4]任旭,侯曼,杨晓梅.精准扶贫视野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如何“精准”?[J].劳动保障世界,2017,(29):10.

[5]乐章,吴苗苗,李东阳.财经类专业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作者:朱丹 吴陈巍 赖欢

上一篇:农村金融监管论文下一篇:中文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