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空间量认知教案

2022-08-06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大班空间量认知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大班空间量认知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量一量》

《量一量》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

红沙河小学 樊新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户外观察秋天的景色时,对大树的外形特征产生了兴趣,荣寅宸与毛坚在讨论小花园里的雪松有多高、有多粗?尤阳与王浩在争论雪松和谷树谁长得高?谁长的粗?

为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所以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各种材料、各种方法测量树,知道树干有高矮、粗细等。

2、初步学习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环境创设:

1、户外。

2、长短绳子、各种尺(长短直尺、卷尺、三角尺)、记录纸、笔、竹竿等,地上画有刻度线。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树,用语言简单表述出树的不同。

1、小花园里的树真多,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2、这些树长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二、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寻找测量树干粗细的方法。

1、刚才小朋友说树干有粗细,哪棵粗?哪棵细?你是怎么知道的?(目测)

2、有没有办法知道××到底有多粗?××有多细呢? 幼儿讨论:用手环抱、尺量、绳子量……

三、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材料测量雪松后交流:

1、粗细:

(1)、用什么材料测量?有多少粗(在记录纸上记录)?什么方法测量的?

(2)、(选择用绳子测量的)怎样知道测出来的数字是多少? (3)、为什么测量出的粗细不一样?(有的测底部、有的测中部)

2、高矮:

(1)、小花园里哪棵树最高?

·有多高?你怎么知道?(目测:用尺无法测量高度时可目测) ·怎么记录?

(2)、瓜子黄杨树长得高不高?怎么测?(直接测量) ·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

·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树医生

1、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和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

2、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第二篇:大班社会教案量一量称一称教学设计

一、心育目标:⒈让儿童通过亲自参与活动,知道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懂得自己的身体是在不断生长 的。

⒉培养儿童能够关心自己的身体变化,发展自我意识。

二、活动准备:

儿童入园时的身长图和体重表。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儿童刚入园的身长图和体重表,引起儿童观察,并进行讨论。

⒈这些图片上的娃娃是谁?(贴有照片的儿童外形)

⒉上面有些什么?(表示身高的竹子和体重的小称砣)

小结:这些都是我们刚上幼儿时保健老师给我们量身高,称体重的表,上面的一根竹子和一个小砣就表示那时我们的身高和体重。

(二)通过操作活动对比,让儿童感知其中变化,了解自己在长大。

⒈小朋友,现在你们的身高和体重有没有变化?

⒉请儿童现场量身高称体重,再贴上表示身高的竹子和小称砣。

⒊请儿童在观察对比,了解其中变化。

小结:刚才我们发现小朋友在原来的竹子上又加上了一根小竹子,竹子越长越高,说明小朋友长高了,小称砣越来越多,说明小朋友变重了。我们长大了。

(三)通过讨论,知道我们长大了,学会了许多本领。

“现在,我们长大了,在幼儿学会了哪些本领?”(从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游戏等方面去讨论)

小结:我们长大了,学会自己吃饭,能高高兴兴上幼儿,会讲故事,会念儿歌,拍皮球,玩各种游戏,今后我们还会长大,学会更多的本领。

四、亲子活动

建议家长在家中一角,为孩子做两颗生长树,一棵记录身高的变化,一棵记录体重的变化,并定期为孩子测量。

五、活动评价:

⒈知道自己在不断地长大;

⒉逐步学会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

第三篇:初中生认知方式、空间图形认知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研究论文

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离不开人类的创造力,创造力的本质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在先天遗传,更在后天教育。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正在致力于创造性的研究与开发。初中生正处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的空间图形认知能力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空间图形认知能力恰恰是创造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要求人们在从事创造性活动时,能够从不同角度呈现对象时仍能认出对象;能想象外形运动或想象其各部分之间的转换;对观察者自身与所处空间之间关系进行准确思考。

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认知方式与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存在密切关系。认知方式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倾向于依靠外在参照还是内在参照为依据。依靠外在参照就是场依存型,依靠内在参照就是场独立型。Witkin等人发现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的人格差异与空间认知能力密切相关。Globerson研究发现认知方式与空间认知能力及其他认知能力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最近国内的研究发现认知方式是影响图形推理水平的重要人格标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最近的一项对中学生的认知方式与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关系的研究发现,不同认知方式的中学生空间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场独立型学生空间图形认知能力最强,场中间型学生次之,场依存型学生空间图形认知能力最弱。认知方式是影响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内外心理学家关于场认知方式对创造力的影响给予了较多关注,大都认为场独立性特征在创造力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场独立性强是富有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点之一。

从上述研究可知,国内外学者更倾向于考察认知方式、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的两两关系,而很少涉及认知方式、空间图形认知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此外,在空间图形认知能力方而,绝大多数研究者普遍选择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而对初中生空间图形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从认知方式、空间图形认知能力两个维度入手,揭示二者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选取宁波一所中学七、八、九3个年级的学生为被试,从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发放31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283份。被试的分布情况:男134名,女149名;其中七年级90名,男44名,女46名;八年级89名,男43名,女46名;九年级104名,男47名,女57名。

1.2方法

1.2.1团体镶嵌图形测验(GEFT)

采用北师大心理系根据国外有关测验编制的《团体镶嵌图形测验》(GEFT)。测验题目包括3部分,练习部分共9题,正式测验共两部分,分别有10题。统计结果取30%的高分组为场独立组,30%的低分组为场依存组。该测验是以棒框测验为效标,效度为0. 49,达到显著水平。该量表总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

1.2.2空间图形认知能力测验

采用首都师范大学连四清编制的《空间图形认知能力测验》。测验材料包括心理折叠、心理展开和心理旋转3个部分。3项测验合计分数规定为空间图形认知能力总分。得分越高表示空间图形认知能力越强,反之亦然。该测验的分半信度为0. 73。

1.2.3创造性思维测验

采用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肖蓓玲编制的《创造性思维测验》。该测验包括创造性思维测验练习和创造性思维测验手册两部分。全套题目从流畅性(Fl ) ,变通性(F2)和独创性(O) 3个方而记分,以上3个分数加起来合成练习总分。该测验未指明信度和效度,但经他人多次使用,证明较为真实可靠圈。

1.2.4施测发放问卷,给予标准指导语。

由于本研究的3个测验都要求被试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测验使用秒表作为计时工具。回答完毕后即回收问卷。

1.3统计处理使用SPSS 17. 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

2结果

2. 1认知方式、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创造性思维的相关分析 见表1。

认知方式与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创造性思维及各因子的得分均成显著正相关;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得分与独创性得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2. 2认知方式、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对创造性思维及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分别以认知方式、空间图形认知能力为预测变量,以创造性思维及各因子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见表2。

2. 3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对认知方式的回归分析以空间图形认知能力为预测变量,以认知方式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可得表3。

结果表示: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对认知方式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2. 4认知方式在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中介效应分析在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对创造性思维独创性的影响上考虑认知方式的中介作用。

加入认知方式变量后,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对独创性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表4显示,加入认知方式变量后,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对独创性的预测作用由原来的显著预测到预测作用不明显。

根据Baron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标准,说明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可能通过认知方式的中介作用影响创造性思维中的独创性这一维度。

3讨论

本研究中,认知方式对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创造性思维及各因子的得分均有预测作用,表明有场依存性的学生,其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创造性思维较强。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得分与独创性得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空间图形认知能力从独创性方而可以代表创造性思维,对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认知方式是空间图形认知能力对独创性影响的中介变量。也就是说空间图形认知能力是通过认知方式对创造性思维产生作用。这与Witkin的理论一致,他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空间定向和垂直知觉的经典性实验研究时,发现了空间图形认知能力的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问题。他认为场独立个体具有较强的认知改组能力。并有研究者发现,有空间认知能力参与的创造性活动大都需要较强的场独立性才能有效完成。由此可见,空间认知能力对创造力作用积极效果需要通过特定的认知方式才能得以彰显。

本研究探讨了认知方式、空间图形认知能力与创造性思维三者的复杂关系,并提出可能的中介作用模型。在理论上加强了初中生创造性思维实证研究的理论构建,深化了对创造性思维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认识;在实践上,有助于教育者通过对初中生认知方式的引导以及空间图形认知能力的提高,培养初中生的高水平创造性思维及抽象思维,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第四篇:比一比,量一量——大班科学语言活动

比一比,量一量——大班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 能和同伴合作测量,体验测量的乐趣

2、 感知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乐于交流讨论

3、 进一步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活动准备:

各种铅笔、筷子、水彩笔若干;每组长度相同的绳子一根、记录纸一张 活动过程:

1、 探索测量方法

——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没有任何工具,这样知道桌子有多长、多宽?鼓励幼儿积极动脑,然后用自己的方法试一试,量一量。

——交流探索过程:你测量了什么?是用什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思考:除了身体以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利用工具)

2、 合作测量

——认识桌上的测量工具,操作后讨论:运用工具怎样才能量的更准确?

——讲解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被测量的一端开始,沿着直线连续移动测量工具,使前一次测量的终点成为下一次测量的起点。测量一次数一次并记录最后量了多少次。 ——幼儿以组为单位,商量选择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量桌上的绳子。 ——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并讨论:同样长的绳子为什么有的组量的次数多,有的组量的次数少?(引导幼儿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 自选工具进行测量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测量活动室内的物品,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结果。 ——相互交流记录的结果,想一想并说一说怎样让别人看懂自己的测量记录。 活动建议与提示:

1、 在区角提供一些测量记录单,供幼儿学习和参考,帮助幼儿掌握一些记录测量的方法。

2、 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进一步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体验测量的乐趣;难点是感知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 生活中教师可以随机引导幼儿进行测量活动,让幼儿熟练地掌握多种测量方法,发现更多的量具和测量结果之间的秘密,加深对各组物体量的认识

4、 建议家长启发孩子运用身边的各种物品作测量工具。对家中的家具等物品进行测量,激发孩子对测量的兴趣。

第五篇:量一量教案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教科书8

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具

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等。

教学重难点

对量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明确活动意义

(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

1、用手势比长度。比如1米、1厘米。

2、60厘米。 点评差异太大。

3、如果给你一个参照的对象,你能比划得出来吗? 4小结:看来,光记住1米、1厘米的长度还不够,还需要了解身边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熟悉它们之后借助它们了解更多事物的相关信息。

(二)做好测量前的准备: 出示测量工具。米尺、软尺、卷尺。

1、 学生说用法。

2、 分组、分发记录单。

二、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1、观察图片,了解测量内容

课件呈现测量事物。,这些事物你熟悉吗? 2仪测量肩宽为例,做好测量的指导。

(1)、提出测量要求,保证参与活动的全员性。

以两名同学为一组,互相量一量各自的肩宽,记住测量结果。 (2)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测量肩宽的活动。 组织反馈,合理表示测量结果。

用的什么工具,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根据测量结果讨论:

第一:为什么侧来那个结果不完全相同? 第二:要不要把每个不同的数据记录下来? 第三:如何记录测量的结果? 随着交流,板书: 肩宽 大约30厘米

3、 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

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测量结果后分别展开测量。测量前,先估一估,在测量。并记录结果。

交流反馈,形成板书: 肩宽 大约30厘米 一步的长度 大约40厘米

两臂展开的长度: 大约1米30厘米 将桌长 1米 教室长 大约10米 身高 大约1米30厘米 课桌高 大约70厘米

4、利用所学知识,积累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扎长 大约15厘米 手掌宽 大约7厘米

5、 用多种方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或高度的表象 闭眼想:教师读板书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眼想实际物体的长度。 用手比:学生读长度,边读边比划。

说关系:课桌比肩宽一些;两臂的长度比讲桌长一些;什么比什么长的多。

小结:我们了解了身边事物的长度,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很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有时测量也不是很方便。你们能不能试着用身边的这些事物来描述呢?

三、借助身边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发展长度观念

1、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 (1)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6米的长短比较。

(2)借助熟悉的标准描述“6米” 的长度,理解6米的实际意 义。

谁能用手势比一比鳄鱼的长度。一个够吗?估计一下,几个就差不多了,讨论形成共识。操作,再测量一下,看看结果是否差不多。

(3)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体会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的价值。 看5名同学的手臂的长度,感知鳄鱼的长度。

表述时注意两点:以什么为标准;量得的结果大约是6米。 小结:看来用我们熟悉的物体长度为标准,可以表示新事物的长度,我们就能知道新事物到底有多长。

(4)用不同的方式表述6米的长度。 如果并肩站立,需要多少名同学呢? 操作并测量。

追问:还有其他的方式吗? 学生先说一说,并实际比一比。

2、自主选择素材描述物品的长度。

出示以下物体,用你喜欢的方式估一估、比一比、量一量。颈鹿的身高:6米

鸵鸟身高 : 2米50厘米 培养估测能力。

四、回顾与反思 你的收获是什么?

上一篇:大班美术兴趣班小结下一篇:担保公司向银行贷款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