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队列训练教学方法的思考

2022-09-12

队列训练既是一种行为训练, 也是一种身体素质与动作技能训练, 必须全面分析研究队列教学训练的特点、基本规律和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性, 采取科学的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 提高队列教学训练质量和效率。

1 队列训练要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

根据现代运动训练学项群训练理论, 队列动作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群动作, 其既有难美性类项目的特点, 同时, 又兼有准确性类项目的特点。由于在完成队列动作时, 对动作的位置、运动过程、用力部位、用力大小, 转体时的方向感、位置感、身体稳定性, 行进时的步幅、步速、腿臂动作的协调配合能力, 听到口令、信号后迅速准确的动作反应和姿态控制能力, 以及集体动作时的时空判断、整齐配合能力等所表现出的强烈的人体美和运动美, 对受训者的精细感觉能力 (位觉、触觉、视觉和本体感觉) 、静力性力量、速度力量、动作速度、反应速度、专项耐力、动作协调性、平衡感、节奏感和柔韧性、灵敏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 要求队列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 才能通过快速、准确、稳定、有节奏、有力度的动作, 表现出队列动作所特有的刚劲有力、协调自然、美观大方、节奏分明的艺术美感。

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 应根据不同阶段, 不同内容动作的特点, 进行相应的身体素质训练。同时, 还应防止因力量、耐力素质训练过度, 影响速度、柔韧与灵敏素质的提高。

2 队列训练要符合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

动作技能具有迁移作用, 正确的动作技能迁移对动作技能的形成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技能迁移对动作技能的形成具有反作用。在队列训练中, 容易出现2种倾向性问题:一种是训练中过分强调动作的准确性和力度, 造成动作僵硬、不协调, 影响动作的质量和美感;另一种是过分强调动作的协调性, 则造成动作偏软缺乏力度美。为此, 一是必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发挥技能的迁移作用, 提高训练成效。二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 处理好训练中动作的协调性、规范性、准确性之间的关系, 并根据动作的实际掌握情况, 确定训练重点, 把握主要环节,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动作的质量和标准。

在教学训练内容的安排上, 通常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 先停止间动作后行进间动作, 先基础性动作后复杂性动作, 先徒手动作后持枪动作,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分步进行。将队列训练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停止间动作, 主要以军姿为主;第二阶段:齐、跑步, 主要以齐步训练为主;第三阶段:主要以正步训练为主;第四阶段:阅兵训练, 以正步训练为基础, 进行步法变换等阅兵分列式动作训练。停止间动作主要包括立正、稍息、跨立、停止间转法、蹲下、起立、敬礼、脱、戴帽等;行进间动作主要包括齐步、跑步止步、行进间转法、步法变换等。教学中将相近的动作放在一起进行训练, 如将立正与稍息, 跨立与移步, 停止间转法与蹲下、起立, 徒手敬礼与脱、戴帽, 齐步与踏步, 行进间敬礼与齐步动作, 齐、正步互换与分列式敬礼等使动作技能、教学效果相互促进, 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学时间利用率。

在掌握动作技能方面, 认真处理好协调、规范、准确三者之间的关系, 确定训练的重点, 通过动作情况反馈, 逐步掌握正确的队列动作技能。

3 队列训练中要充分发挥大脑神经中枢对肢体的控制能力

队列动作的完成 (外部形态建立) 要受到完成者大脑中枢神经系统 (内部机制) 的制约和控制, 即队列受训者通过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系统中主动肌、协同肌和对抗肌的正确支配, 完成规定的动作要领。其外部形态按照运动生物力学的描述包括动作运动的轨迹 (路线、方向) 、幅度 (距离、位置) 、加速度、打击点 (用力部位) 、打击力量 (用力大小) 等。

在训练中, 必须注意正确的动作外部形态控制。一方面要按照正确、规范的动作进行教学示范与训练;另一方面还应进行必要的动作定型与定位练习, 以帮助受训者形成正确的神经中枢反应, 产生正确的动力定型。除此之外, 还可以利用表象训练法和意念训练法进一步加强大脑中枢神经对动作运动相关肌肉工作的调节控制作用, 使大脑皮层与工作肌肉之间建立正确的联系, 加快动作的自动化进程。

表象训练法, 又称念动训练法。是指操作者在头脑中对过去完成的正确技术动作的回忆与再现、唤起临场感觉的训练方法。通过多次动作表象, 提高受训者的表象再现及表象记忆能力;可以使受训者的注意力集中于正确的技术要求, 有利于提高心理稳定性, 从而促进技能的掌握。

意念训练法, 又称想象训练法。是指在练习前, 操作者通过对技术动作要领的想象, 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技术“痕迹”, 然后在训练中激活这些痕迹, 使技术动作完成得更为顺利和正确的一种训练方法。这种方法在体育运动中一些技术性要求较高的项目和优秀运动员中运用得更为普遍。在意念训练法运用过程中, 要与各种感觉相结合, 即在头脑中对技术动作想象的同时, 同步地与各种感觉 (肌肉用力感、空间感、方向感、平衡感和速度感) 结合起来, 把头脑中的想象变成运动器官的操作活动。

队列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从意识定型到动作定型的过程。队列动作的形成是体能、运动知识 (动作要领) 、心智技能等因素相结合的产物, 随着实践数量、质量的不断积累, 从而达到质的飞跃, 最终形成动作技能。为此, 根据以上的运动基本原理和教学训练规律, 为了提高队列教学训练的质量和效率, 在队列教学训练中, 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训练模式, 广泛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 在加强受训者身体素质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受训者本体运动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 强化动作表象与大脑意识之间的联系, 使之按照正确的动作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和节奏进行运动, 并不断加深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系统对动作运动过程中的控制与条件反射作用, 建立起正确的神经反射弧, 加快队列动作技能的形成。

总之, 队列训练对训练者的身体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作为一种运动技能训练, 要符合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作为一种精确的动作技能, 在训练中要充分发挥大脑神经中枢对肢体的控制能力

摘要:队列训练既是一种行为训练, 也是一种身体素质与动作技能训练。队列训练必须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 必须符合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 训练中要充分发挥大脑神经中枢对肢体的控制能力。

关键词:队列训练,身体素质,动作技能

参考文献

[1] 严建宇, 许从信, 万琦.队列教学训练方法的探讨[J].炮兵学院学报, 2005 (1) .

[2] 李炳志, 王正军.队列训练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2, 6.

上一篇:“爱心”中闪现教育智慧——我的班级管理之道下一篇:公路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及桥梁耐久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