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企业的工作计划

2023-01-09

如何你是一名人民教师,那么你必然会经常书写计划,这对于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教学效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你真的熟悉计划的书写要领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科技型企业的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科技型企业的工作计划

王勇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 勇

(2011年6月23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央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推动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部署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刚才,万钢部长作了重要讲话,总结了“十一五”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重要成就,深入分析了我国科技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对“十二五”科技发展重点部署作了介绍,对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下午,黄丹华同志还要就《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做进一步的解读和说明,并对贯彻会议精神提出要求。下面,我代表国资委讲几点意见。

一、牢记使命,发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骨干带动作用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

1 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中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骨干力量,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必须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上有更大作为,充分发挥骨干带动作用。

(一)中央企业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责任、有义务发挥骨干带动作用。

中央企业主要分布在一些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这些行业和领域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家健康发展的基础。中央企业在上述行业和领域中大多处于排头兵和主导地位,代表着行业和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是引导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截至2010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已达24.3万亿元,营业收入16.7万亿元,实现净利润8490亿元,上缴税金1.3万亿元。近年来,中央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境外资产总量已达2.6万亿元,净利润超过1100亿元。2010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中,30家中央企业入围。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央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更有影响力、控制力的经济实体,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具备引领科技创

2 新的经济实力和基本条件。

中央企业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承担着重要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我国需要突破的11个重点领域,中央企业都有涉及。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企业参与了15个;863计划的参与率达到29.5%,科技支撑计划参与率达到23.3%,即使在基础研究领域973计划中,参与率也达到13.5%。历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及绝大部分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均有中央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的获奖比例均保持在同类奖项的60%和30%左右。在载人航天、绕月探测、特高压电网、支线客机、4G标准、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12000米钻机、实验快堆、高牌号取向硅钢、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等领域和重大工程项目中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中央企业主要专利指标年均增长都在35%以上。2010年,中央企业申请专利52283项,其中发明专利26563项;授权专利30616项,其中发明专利7526项。“十一五”期间,企业授权专利的增长高于申请专利的增长,发明专利的增长高于专利总量的增长,专利质量稳步提高(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37.3%、发明专利38.8%,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42.7%、发明专利43.5%)。实践证明,中央企业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国家技术

3 创新的国家队、主力军,有责任、有义务发挥科技创新的骨干带动作用。

(二)中央企业经过多年发展与积累,有条件、有能力发挥科技创新的骨干带动作用。

经过多年改革发展,中央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壮大,企业科技投入水平逐年提高,研发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中央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总额由1244亿元增长到3079亿元,年均增长25.4%;研发经费由701亿元增长到1911亿元,年均增长28.5%,初步建立了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中央企业培养和凝聚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通过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带头人、首席专家制度,不少企业畅通了科研人员职业发展通道,营造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截止到2010年底,中央企业拥有两院院士217人,科技活动人员和研究开发人员分别达到129.8万人和53.5万人,分别占中央企业职工总数的10.7%和4.4%。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在实践中快速成长,成为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

4

中央企业建成并拥有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十一五”建设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中央企业获批建设47家,占国家总数的49%。在我委与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开展的“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中,已经先后有65家中央企业成为创新型试点企业,其中54家被正式命名为“创新型企业”;5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有24个由中央企业牵头或参与组建。一批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科技帮扶中小企业活动,在社会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中央企业多年积累和发展所形成的科技创新能力,使得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发挥科技创新的骨干带动作用,能够更好地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国家科技进步服务,并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中央企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力量,有基础、有优势发挥科技创新的骨干带动作用。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行业和领域,代表着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也代表着技术的创新方向,成为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抢占新一轮产业发

5 展制高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

近年来,中央企业在智能电网、电动车、三网融合、新能源、新材料、节能降耗、低碳减排、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已经进行了提前部署、超前谋划,初步具备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一定的产能规模。企业在很多领域的技术水平已接近或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例如,在等离子点火、循环流化床、二氧化碳捕集、IGCC煤电多联产等清洁能源技术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在特高压、智能电网、高速动车组等技术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以及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具有较好的技术积累。中央企业作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有基础、有优势发挥科技创新的骨干带动作用,为我国在未来产业发展中争夺主动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央企业寄予厚望,希望我们切实担负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发挥我们应有的骨干带动作用。中央企业一定要牢记使命,树立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开创中央企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6

二、认清形势,增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紧迫感和危机感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竞争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局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一)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科技竞争日益激烈。

每一次金融危机都会孕育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世界各主要国家都面临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许多国家纷纷把加强科技创新,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加强人才培养,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的重点,抢占

7 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美国出台“创新战略”,明确提出美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与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创新实力。欧盟“2020战略”明确将“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作为五大战略目标之一,把建设“创新型联盟”作为七大配套旗舰计划之首。日本提出了“未来开拓战略”,俄罗斯提出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国家政策重点方向”,韩国提出了“绿色发展国家战略”。

跨国公司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竞争的主角。欧盟发布2010年度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上榜的1400家公司净销售额下降10.1%,利润下降21%,而研发投入仅减少1.9%,充分表明跨国企业仍把研发投入放到企业投入和发展的优先位置。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在研发投入强度高的行业中仍占主导地位。美国企业的软件和计算服务研发投入占全球的75%,IT硬件研发投入占全球的48%,医药研发投入占全球医药研发总投入的43%。在全球汽车研发投入中欧盟占44%,日本占36%。在全球化工行业研发投入中欧盟占40%,日本占34%。90%以上的跨国公司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都在5%以上。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领先的格局没有改变,我们仍将长期面临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竞争压力,将面

8 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央企业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把握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繁重而紧迫,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际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应引起我们的反思。我国经济总量、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已经很大,取得了很多世界第一,但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现代产业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粗放式生产、低水平竞争、盲目重复建设等现象屡禁不止,很多问题在中央企业中普遍存在。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我们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仍将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地位。

“十二五”期间,企业还将面临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严峻挑战。一方面,用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新的和更多的要求。包括更加的方便快捷,更加注重品质和个性,更加强调品牌和文化等,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管理创新、服务

9 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支撑。随着市场的成熟与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还扩展到商业模式、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竞争。而这些竞争的背后实际上都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技术创新作为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的核心内涵和主要手段,将有力推动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支撑企业更好地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发展主线的重大决策,强调其根本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关键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央企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努力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努力赢得主动权、话语权,形成新优势。

(三)加快科技创新是提高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直接体现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近些年来,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与世界大的跨国公司、知名企业相比,差距还非常大。中央企业还没有

10 完全摆脱高投入的外延式增长模式,一些企业面临高能耗、产能过剩等共性问题,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一些领域的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设备、核心元器件、重要基础件、关键新材料,包括很多涉及国计民生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仍大量依靠进口,过多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形成的“竞争优势”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

从深层次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创新的理念和意识不强,科技创新远未成为企业寻求发展机会的第一选择;二是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产业化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三是长期存在的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仍是阻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制约因素。四是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和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形成,科技人才的有效管理,科技人才作用的良好发挥在有些企业还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央企业科技创新面临很多难得的机遇。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在“十二五”规划中对科技创新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各有关部门、各地方不断出台推动科技创新的各项措施和政策。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升,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全球金融危机为企

11 业加快吸收利用海外科技资源提供了契机。中央企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具备了在更高层次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的基础。

中央企业一定要牢牢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利因素,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坚定不移地把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根本上扭转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和知识产权壁垒,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努力争取在一些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国际领先地位。

三、真抓实干,把科技创新战略落到实处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我们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发展的“一大目标、五大战略和三大保障”的总体部署。科技创新战略是“五大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做强做优、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内容。这次会议就是要进一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中央企业实际,真抓实干,把科技创新战略落到企业实处。

12

(一)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战略落到实处。

为使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尽快落地,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在多次讨论和广泛征求各部门、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国资委出台了“十二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总体思路:首先是搞好顶层设计,提出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清晰和明确方向;其次是制定科技创新战略实施方案,落实责任;第三是抓典型,出经验;第四是发挥中央企业整体优势,组织联合攻关;第五是加强政策导向,落实保障措施;第六是加强信息服务。我们希望通过上述举措,进一步将科技创新战略真正落到企业实处。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围绕做强做优、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为依托,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是中央企业“十二五”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科技创新工作的“纲”,希望大家全面理解,准确把握。

13

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二是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三是坚持立足当前和谋划长远相结合;四是坚持掌握核心技术与提高系统集成能力相结合。这是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也是科技创新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和处理好的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在实践工作中继续探索,自觉贯彻落实。

通过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以下总体目标:中央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创新体系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一批企业发展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在部分领域实现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跨越。目前,国资委正在抓紧组织编制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各主要业务板块的科技工作重点和主要措施,包括重要研发平台建设、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政策资金支持等具体保障措施,以推动“十二五”科技创新总体目标的进一步落实。初步考虑选择10家左右科技创新工作基础好的企业,作为试点和典型,明确重点任务和要求,并给予重点的指导和支持,推动这些企业快出成果、快出人才、快出经验,以推动和指导面上的科技创新工作。同时,国资委还将根据中央企业发展需要,研究确定一批重点科研项目,组织企业联合攻关。整合中央企业软科学研究力量,加

14 强对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和技术经济动态的研判,为企业及时提供各方面信息服务。

(二)着力落实企业对科技创新的组织和领导。

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对推动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创新在一个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首先取决于决策层特别是主要领导的创新意识和水平。我们有一些企业取得一大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有一些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企业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始终注意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科技创新工作放在了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议程来考虑、部署和要求。

中央企业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必须加强学习、深刻理解抓好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自觉提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说,绝大部分中央企业领导人对科技创新工作都还是十分重视的,但真正自觉地把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企业发展首要推动力的企业还是不多,还需进一步树立和增强这样的意识。科技创新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紧密配合,需要企业大量的资源调配和内部的组织协调。企业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负起领导职责,领导班子

15 中要有专人负责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将科技创新纳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去考虑、部署、监督检查,并抓好落实。对企业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挂帅,整合、协调规划、投资、财务、人力资源、法律等部门力量,形成合力,推动企业逐步构建起层级清晰、权责明确的技术创新决策、执行和管理体系。国资委对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对企业主要领导同志、领导班子考核都将把科技创新工作成效如何作为重要检查内容。国资委的薪酬、激励政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及各部门的支持都将向科技创新工作倾斜。总之,就是要从上到下构建一个“时时想创新、处处讲创新、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规划与战略管理。

加强科技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融合,对支撑、引领企业科学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很多企业在“十二五”规划中确立了行业技术引领者和世界一流企业的奋斗目标,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创新规划。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世界一流的目标需要长期的奋斗,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企业必须加强战略管理,正确选择科研方向,通过整体的设计、系统的谋划达到预期的目标。

16

在科研方向的选择上,企业首先要坚持市场导向,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及行业发展趋势做出战略谋划。与全球同行业企业作比较,在技术上处于领先的企业要依据市场变化审慎选择二代、三代技术路线。技术上相对落后的企业,要结合市场容量研究确定是采用现有行业的紧密跟随策略,还是以创新的理念寻找新的出路,开辟新的市场,拓展企业未来的主攻方向和发展空间。其次要坚持行业领先策略,立足产业高端,居于行业前列,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企业竞争优势。尤其要注意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轻易进入没有认真研究和分析的、不熟悉的、缺少核心技术的产业或领域。三要突出主业,切忌四面开花、全面出击。同行业企业之间科研方向要体现差异化,一旦确定主攻方向,就不要左右摇摆,要着力打造技术和品牌优势,为今后的发展抢占市场先机。

科技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企业科技发展战略要正确把握当前和长远、近期和远期的关系,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既着力解决企业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实际的技术难题,也要为企业长远发展进行前期的技术储备和谋划。同时,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打造绝对不是仅靠几项技术的突破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对企业科技

17 创新的体系、人才、文化、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筹划,突破制约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企业创新的内生增长动力。

(四)着力构建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高效、协同、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既包括内部研发体系的组织,也包括外部创新资源的联合利用。在内部研发体系的组织上,企业要努力解决科技资源重复分散的现象,着力加强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开发平台。中央企业的科技创新代表着国家的水平,研发平台的建设一定要着眼于长远,努力集聚一批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人才,努力向世界先进国家、企业去学习、去靠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些企业通过梳理整合内部科技资源,建立“中央研究院”性质的直属科研机构,专门负责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技术研发,与各子公司面向产品的应用开发明确分开,形成两个层次或三个层次紧密结合,互有侧重的研发体系,值得企业学习和借鉴。当然,中央研究院的建立也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能力、行业发展的特点来决定,希望大家探索。

在外部资源的利用上,企业要积极探索多种不同的有效方

18 式。首先,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大家共同分担风险和成本,共同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工程化,实现创新资源的协同效应和科研开发的规模效应。其次,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在合作的模式上可以采取用户引导模式,如军工企业的型号牵引、项目拉动,神华发挥用户优势引导液压支架等关键产品技术的突破,中国移动6.5亿元终端研发基金推动TD-LTE跨越式发展;也可采取供应商引导模式,如宝钢开展“先期介入”研究等。这些好的做法与经验值得大家借鉴。在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方面,中央电力企业、石油石化企业都可以借鉴上述模式进行合作。第三,同行业企业之间要加强联合创新,避免同业恶性竞争和科技资源的重复浪费。尤其是在风能、太阳能、TFT液晶显示屏等热点领域要加强联合创新。第四,要积极利用海外科技资源,吸引海外人才,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等。第五,要加强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新型合作手段的研究与应用。中国化工收购法国安迪苏集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入股中芯国际等都是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开门”搞创新越来越成为领先企业普遍推行的一种创新模式,希望企业不断加强内外部资源的有效结合,着力构建开放式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

19

(五)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知识产权管理保护。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不仅要求企业要高度重视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更要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形成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底蕴积累,加快培育和打造中央企业知名品牌。

首先,要推动企业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力解决产学研脱节等体制机制性障碍。其次,要充分运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科技成果的确权工作,将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和实施效益作为衡量企业科技进步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第三,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保护,打造、维护并持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第四,要推进知识产权与标准的结合,在加速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同时,重视将企业重大专利成果纳入技术标准的工作,并努力将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谋求国际标准话语权。第五,要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推动知识产权由下属企业分散管理向集团集中管理转变;专利申请由数量积累到量质并重转变;风险管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化解

20 转变,不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六)着力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和企业创新文化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打造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人才梯队。

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各类领军人才。加大海外高科技人才吸引力度,发现和培育关键技术人才。发挥老专家包括老技师传帮带作用,培养关键岗位、特殊工艺接班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加强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注重挖掘和培育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为引领企业科技创新储备力量。

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考核、激励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热情。完善科技带头人和科技专家制度,做好科研人员职业发展通道设计,逐步

21 建立具有吸引力的、与市场接轨的薪酬激励机制,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前一阶段,通过实施国家“千人计划”,中央企业引入了一大批海外高科技人才。企业要认真研究和完善海外人才施展才华的机制和环境,激发这些海外人才持续的创新热情。

注重企业创新文化建设,要用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精神,推动创新实践,激励创新事业。努力营造“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大力弘扬“勇于超越、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培育形成人人关注创新、人人支持创新、人人参与创新、人人也都能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开展岗位练兵和职业技能大赛,提倡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技术发明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并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激发全员创新热情。赋予科研人员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中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积极探索,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条件

22

“十二五”时期,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政策支持,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条件。

(一)加强协调,进一步争取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宽松环境。

国资委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在争取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及国家各类科技奖励、推荐国家级科技专家等方面,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支持与帮助,推荐并组织中央企业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帮助企业获得更多政策和资金扶持,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国资委还将进一步充实科技管理部门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障碍和问题,做好企业科技创新与国家科技发展计划的衔接,推动国家各项创新政策的完善和落实。会前,科技部、国资委举行了《共同推动中央企业技术创新合作备忘录》的签约仪式,标志着两部委的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企业科技创新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指导,进一步出台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具体措施。

23

在指导和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方面,继续深入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进一步联合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力量,重点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继续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和科技帮扶中小企业工作。加大对中央企业合作创新的指导和组织协调力度,搭建平台、集聚资源,支持企业重点围绕行业共性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联合研发,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加强软科学和创新模式方法研究,推广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创新效率;加强科技政策交流与培训,增强科技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创新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做好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全面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三)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国资委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

在完善国资委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这次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在分类考核、分红权激励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支持等方面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下一步,国资委还将就大家反映比较多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考核、工资总额等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在

24 听取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一些企业还提出推广扩大中关村科技扶持政策,实施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等政策。我们十分理解大家的诉求和反映,但这些配套政策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与中央有关部门进行长期的协调和共同的努力,我们将组织力量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政策意见,有些政策可以小范围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

同志们,我们的使命是光荣的,伟大的事业等待着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同心同德、真抓实干,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做强做优、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而努力奋斗!

25

第二篇:以标准化工作创新,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内蒙古一机集团 张宏志 齐学会

一机集团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国家特大型工业企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一机集团在科研、技术、生产、营销等各方面,形成了较为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具有雄厚的科研开发和生产制造能力。随着改革改制的不断深入,一机集团逐步建立起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生产经营步入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0012-1计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公司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五部委批准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被国防科工委确定为“国防科技工业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被自治区政府评为“创新先导型企业”和“自主创新名牌企业”。

一机集团在经营建设和生产发展过程中,始终将标准化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紧紧围绕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目标,积极加强标准化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充分发挥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作用,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为公司实现持续协调稳健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一机集团先后被评为兵器行业和包头市的标准化工作先进单位,在中国兵器行业被树为标准化领军企业。

一、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加强企业标准化管理,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标准化是促进科技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必要条件,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产品有序生产的技术法规,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保证。企业标准化管理同企业的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生产 1 管理和质量管理等一样,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管理职能,它既服务于其它各系统,同时又是其它系统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把标准化工作同企业管理有机结合,可以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加科学规范、有序高效。一机集团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积极加强企业标准化管理,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1、 推进全面标准管理,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创建科学的标准管理环境

标准制定是企业标准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只有结合科研生产活动适时制定企业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才能规范企业的各项技术行为和管理行为。一机集团经过多年工作实践,按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建立健全了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内容相互协调的企业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加以规范、控制,为产品研制生产、技术管理等各项经营活动创造了标准控制下的科学管理环境,促进了“物”、“事”、“人”的同步互动发展。技术标准以产品、工艺、材料等方面的技术事项为主,规范和指导产品设计、制造、试验和检测,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管理标准以产品研发管理、工艺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等为重点,规范各项管理活动;工作标准以与产品研发、制造和经营有关的岗位工作为主,包括领导干部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技能人员岗位等,规范人的行为。到目前为止公司制定(包括修订)企业标准共2470多项,其中技术标准1380项、管理标准370项、工作标准720项。标准体系的建立完善和各类标准的贯彻实施,确定了产品研制生产的技术状态、规范了企业管理行为、明确了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为企业科学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

2、建立健全标准化组织机构,为有效开展标准化工作提供基本保证 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活动,涉及到企业产品研制、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只有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组织机构,才能发挥系统管理职能,有效开展标准化工作。为适应公司相关多元专业化战略及新的经营管理模式要求,加强标准化系统管理,一机集团建立了“一个委员会、两个网”的标准化组织机构:一是成立了由公司主要领导任主任委员,科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经营管理主管领导任副主任委员的企业标准化委员会,统一管理公司的标准化工作;企业标准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日常管理。二是设立了专职标准化部门,在企业标准化委员会的领导下,统一对各类标准的制定、实施、监督与检查管理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协调和考核。三是建立了标准化委员会办公室统一指挥下的专(兼)职标准化员网和专(兼)职标准资料员网。公司现有专职标准化技术人员20多人,兼职标准化技术人员40多人,形成了归属明确、权责统

一、管理严格、流转畅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和一支强有力的标准化队伍,为一机集团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制定完善标准化管理制度,为标准化工作提供制度保证

3 为了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规范标准化管理要求,公司制定完善了相关标准化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管理标准,如:《企业标准化管理总则》、标准化委员会及其各组成部门工作职责、专(兼)职标准化员网管理条例和专(兼)职标准资料员网管理条例等,并将公司标准化组织机构的构成、人员配置和职责分工等纳入企业管理标准加以明确。随着公司相关多元化专业战略的实施,公司进行了多个子公司的改革改制工作,建立了独立法人管理模式,为适应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要求,公司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了各类民品生产的标准化管理办法,用于指导民品研制的标准化工作,使民品产品的标准化管理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几年来共制(修)定标准化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20多项,基本涵盖企业标准化各项业务工作,为一机集团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4、将标准化工作纳入公司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各项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

为使各级各类标准和制度在公司产品研制及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环节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并及时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公司建立了标准化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了《集团公司标准化工作检查与考核办法》,并由公司标准化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以日常、不定期和定期检查等多种方式,对有关单位贯彻实施标准和标准化文件、制度等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公司对直属单位的绩效考核。该项工作的开展,不仅有效提高了各部门各类人员贯彻标准的自觉性,而且通过监督检查,找出系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制定措施加以持续改进,

4 不断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结合企业科研生产,积极开展标准化技术服务,为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创造条件

企业标准化是一项以标准化技术管理为前提,以标准化技术服务为核心的系统工程。一机集团紧紧围绕产品研制生产、制造技术研究、工艺改进与创新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重点从标准化预先研究、标准化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标准贯彻实施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标准化技术工作,为一机集团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搭建标准化平台。

1、加强标准化科研,不断推进科技成果的标准转化

标准化科研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将成熟技术或研究成果固化下来转化为标准、规范相关要求的活动。多年来一机集团十分重视标准化科研,不断加强标准化科研管理,重点从规范产品设计工艺生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产品质量等方面开展标准化科研,以标准的形式固化先进技术、成熟经验和优秀成果,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专利技术的标准转化,为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搭建平台。先后完成国家级、行业级标准化科研项目160多项,形成390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其中有8个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这些标准的制定实施,为企业及行业产品开发、技术设计、生产制造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在保证产品质量、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了产品技术水平。不仅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公司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同时也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

5 很大贡献。

2、开展标准化预先研究,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创造前提条件 标准化预研主要是以国家和行业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贯标、采标和标准化发展要求为依据,应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开展的产品、工艺和材料标准化先期研究工作。一机集团结合新产品研制生产,积极开展标准化技术预研,主要从技术标准开发、重大标准实施方案研究、标准数字化资源开发、优选和压缩品种规格研究、通用工艺研究、指导产品设计制造用技术手册编制和标准化技术事项的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为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了前提条件。累计完成标准化预先研究项目19项(其中行业级6项、一机集团级13项),形成指导产品设计制造用技术手册8项,标准数字化资源信息库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技术标准150项。上述成果实施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达到了提高产品设计和制造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设计周期、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3、加大标准贯彻实施力度,提高公司标准化整体水平

贯彻实施与公司产品研制、生产经营有关的各级各类标准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标准贯彻实施工作做不好,即使有健全完善的标准体

6 系和先进的标准,也无法发挥其作用。因此,必须加大标准贯彻实施力度,充分发挥标准在产品研发、经营管理中的作用。由于一机集团产品品种多,涉及标准数量巨大,为了加强各级各类标准贯彻的有效性、针对性,在新标准实施前,首先由标准化部门进行认真把关,做好新标准技术分析和新旧标准对照,确定标准实施方式、实施要求等,最终形成实施方案下发宣贯。为方便设计、工艺人员使用,将公司所采用的大量上级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标准化处理,对用量大、查阅频繁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并对标准内容进行适当剪裁,保留主要常用内容汇编成册,形成标准汇编手册,如:《标准件手册》、《液压件手册》、《材料手册》、《工装夹具零部件手册》等,该方法将集中贯标与有效贯标融为一体,为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及相关人员提供了方便,极大地提高了科研设计、工艺技术、生产准备及物供采购等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加快了生产进度,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4、开展 “三化”设计标准化研究,为实现产品组合化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产品和工艺装备的“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简称“三化”)设计是节省研制经费、降低研制风险、缩短研制周期、形成规模经济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稳步提高产品研制和生产的标准化程度和标准化水平的重要方法。近年来一机集团十分重视“三化”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开展产品“三化”研究,将含有核心技术、能够在系列产品间实现通用,并在后续变形产品开发时具有生命力的组件或部件,按独立的通用产品进行设计和管理;将多个产品借用的具有较高借用频次、通用性较强的零部件,按标准件进行管理。几年来,共形成按独立产品管理的产品通用件80多项,按标准件管理的产品通用件120多项,提高了产品标准化系数,简化了管理程序。二是开展通用工艺研究,组织编制了《通用工艺规程编制管

7 理办法》,根据公司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特点,将结构相似、工艺过程相同、工艺基准一致、所用设备相同和工艺装备类似的同族零件,共用同一工艺规程,解决了工艺设计周期长和工艺水平提高缓慢等问题,减少工艺准备中的大量重复劳动。三是开展组合工艺装备研究,夹具、模具是机械加工中应用最广泛的工艺装备之一,组合夹具、模具是通用性很广的夹具、模具,而且具有很多优点,如生产周期短、利用率高,可组装成专用夹具、模具,在单件小批生产中经济性非常好。夹具、模具的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设计,节约了工艺准备工作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加强标准化自身建设,提高标准化技术服务能力

1、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标准化人才

人才的培养建设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对企业来说,谁能更好地培养使用人才,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几年来公司按照“用好、用活现有人才”、“以政策激励人,以培训提高人,以岗位造就人”的方针政策,努力营造尊重特长、鼓励创新、增强信任和理解的环境,创建、倡导生动、活泼、民主、团结的氛围,结合标准化工作实际,切实加强 “人才工程”建设,采取各种措施,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针对公司专、兼职标准化人员工作特点,通过专题讲座、学术研讨、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强培训,提高其综合业务水平和专项技术能力;通过外派培训、调研、参加学术交流等活动,开阔视野,丰富和拓展知识面;通过由经验丰富、技术业务能力强的标准化专业人员担任导师,进行“传帮带”、“导师制”和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指导培养年轻职工,快速提高业务能力。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完善业务骨干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选拔、考核制度,充分发挥技术业务尖子的作用,要求专业带头人积极承担科研项目,主动培养下一级技术人员,传授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撰写专业论文。合理制定有关制度和分配政策,严格考核与

8 奖惩,鼓励技术人员多出成绩、快出成绩、出好成绩。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公司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标准化队伍,为一机集团标准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加强标准化知识宣传,提高全员标准化意识

一机集团标准化部门通过组织举办各级各类新标准和标准化知识培训班、进行标准化知识竞赛、创办一机集团标准化刊物和在各种媒体、局域网开辟标准化知识专栏等手段,加大标准化培训力度,积极宣传贯彻新标准、标准化基础知识和标准化管理要求,宣传标准化的重要意义和实施方法、途径等。创办一机集团内部刊物《企业标准化通讯》(双月刊),几年来共出版发行50余期,刊物结合公司经营生产工作需要,重点介绍标准化法律法规、制度政策和标准贯彻实施的有关知识,进行重点新标准讲座、公司标准化人和事的报道,普及标准化知识,提高公司全员标准化意识和标准技术水平。结合 “世界标准日(10月14日 ) ”,开展有声有色的标准化宣传活动,在“一机工人报”上开设专版进行专题报道,介绍“世界标准日的来历及简介”、“世界标准日祝词”、标准化相关知识等。在“世界标准日”到来之际,专门制作了“一机集团公司标准化工作成果展示”的展览,介绍多年来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对公司作出的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一机标准化人的汗水和智慧。

3、建立标准资料数据库,为产品研制生产构筑标准资料信息平台 标准资料是标准化工作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记录和传播标准信息

9 的重要载体,是开展标准化工作的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标准制(修)定节奏的加快,无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还是企业标准,都在不断的完善和快速更新,传统的纸质标准资料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为此公司研制开发了“标准资料全文数据库信息系统”,对标准进行数字化存储和动态管理,实现有效标准信息的准确、高效利用。该系统内容包括数字化制作模块和资料管理模块,共收录了各级各类标准2500项。该系统的开发应用,使公司各单位能够快速、准确地查询、浏览所需标准资料的全文信息,充分发挥标准信息资料的作用,为实现公司的高质量、高效益、规模化管理目标提供标准信息平台。该系统的建立,大大提高公司标准资料管理水平,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公司发展打下良好的技术管理基础。

四、科学策划标准化工作,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标准化是企业实现管理科学化的基础,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标准化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一机集团的标准化工作,将围绕公司建设现代化重型车辆制造集团的宏伟目标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相关多元专业化战略为统领,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为核心,以标准化技术创新和标准化管理创新为主线,以标准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标准化工作为重点,以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保证,不断提升一机集团的标准化管理水平,为自治区、包头市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作出应有的贡献。

1、提高创新成果和专利技术的标准转化率。当今社会,市场的竞争就

10 是标准的竞争,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我们将结合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研究,提高创新成果和专利技术的标准转化率,形成“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

2、围绕新产品研制生产,加强以标准数字化设计资源开发、产品和工艺装备“三化”研究为重点的标准化预先研究,为企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前提条件。

3、通过持续改进和自我完善,建立起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企业标准体系,为一机集团的持续协调稳健发展,进一步营造科学的标准管理环境,为包头市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供宝贵的经验。

4、积极参与上级标准化活动,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5、建立适应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专项业务精通的骨干力量和专业带头人,培养既熟悉专业技术又掌握标准化技术的专家人才队伍,为包头市、自治区标准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6、走出一机,不断加强与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地方企业的沟通、协调、合作,吸收其他先进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经验,扩展工作思路,改进我们的方法,促进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提升标准化工作的管理水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加强与上级部门和各企业的沟通、交流、合作,达到优势互补,为标准化事业的美好明天贡献我们的力量。我们相信在上级标准化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标准化同仁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使包头市乃至自治区的标准化工作得到质的提升。

第三篇:关于建立创新型企业科技工作联络员制度的通知

各有关企业:

为了加强和密切我局和企业的有效联系,使各企业能及时了解各类政策、法律法规,及时做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和验收工作,及时报送企业的科技统计信息,积极推进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项目合作,及时做好科技成果鉴定、技术合同登记工作,认真做好企业的知识产权申请、统计、检索和保护工作,我局决定建立企业科技工作联络员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联络员的主要工作职责

联络员须认真学习和领会科技政策、法律法规,熟悉科技管理业务,积极配合我局开展各项工作。

联络员一般由企业技术研发或者财务统计主要负责人担任。

二、加强与联络员的联系

我局将通过与联络员上下联动、书面寄发信息资料、网上交流、走访企业调研等方式,加强与联络员的联系,相互交流信息。

三、加强联络员的管理

我局对联络员将实行动态管理,联络员要及时了解本企业科技工作情况,密切与我局的正常联系,积极参加我局组织的活动。多次不参加活动,我局将不再认定其联络员资格。因工作需要联络员要变动的,请及时通知相关部门。我局将在计划项目申报、

科技成果奖励等方面向联络员工作做得好的企业倾斜,并将此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民营科技企业认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奖励等的主要条件。

每年科技局拿出专项经费,根据联络员工作实绩,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及奖励。

四、联络员的申报方式

各企业指定1~2名联络员,填写好《企业科技工作联络员推荐表》一份,并加盖公章,同时提供电子版交我局业务科室。

五、联系方式

怀远县科技局办公室、高新科

地址:县政府二楼

联系人:黄永红、宫中利

联系电话:8212579 8221379

怀远县科技局

2013年10月17日

附件:

创新型企业科技工作联络员推荐表

第四篇:李荣融在2010年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加快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2010年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李 荣 融

(2010年6月24 日)

同志们:

这次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是继2006年三峡会议后的第二次科技工作会议。这四年间,全球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新的科技革命正在酝酿和孕育之中。我国也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央企业经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调整优化上水平、做强主业增实力的任务更加迫切。所以我们这次会议是在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大家集聚一堂,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明确任务,相信将对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工作,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会议选择在上海召开,还将组织大家参观世博会,也是希望同志们通过世博会了解世界各国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亲身感受技术创新的巨大力量。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央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第一,从国际看,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形成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凸显出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当今世界正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为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世界各国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走出危机、促进发展的关键举措,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等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展开了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科技竞赛。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要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以上,恢复美国基础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力争在国土安全、能源与气候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纳米、生物系统以及自然科学等科技计划的优先领域实现突破。欧盟发布2020年欧洲战略计划书,宣布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提出要强化智能化的经济增长,在知识和创新基础上发展经济,促进资源效率更高、更为环保和动力更强的经济。日本出台未来开拓战略,提出要建成世界第一的环保节能国家,并在太阳能发电、蓄电池、燃料电池、绿色家电等低碳技术相关产业市场上确保所占份额第一。俄罗斯宣布2010年高技术和创新预算占联邦预算的10%,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由此可见,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面临大变革、大调整,各国都在为经济发展做战略筹划,展开新一轮的科技竞争,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在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和生

产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很不相称,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改变经济大而不强的局面,在新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而且在新一轮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中,我国在一些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并不大,有可能实现赶超和跨越式发展。我们必须抓住这一难得历史机遇,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从国内看,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扭转产业生产方式粗放、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状况,进一步凸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迅速提升,2009年GDP总量达到33.5万亿元,居世界第三位,出口总额达1.2万亿美元,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长期存在问题,能源资源供应、生态环境、生产要素支撑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问题更加突显出来。我国单位GDP能耗相当于德国的5倍、日本的4倍、美国的2倍;中国以占世界8%的经济总量,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8%、钢铁的44%、水泥的5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酸雨面积都居世界首位;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 1/

12、日本的1/11。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发展方式粗放,根本问题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以技术进步求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不够紧密。由此导致我国产业、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中低端,只能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赚取加工生产环节的微薄利润。尽管我国已有近20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却很少;尽管我国是贸易大国,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只占约10%;我国总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6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工业新产品开发的技术约有70%属于外源性技术。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变,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就会处于战略被动地位,只有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产业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

第三,从中央企业自身看,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中央企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还没有完全摆脱高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普遍面临高能耗、竞争激烈、产能过剩等共性问题。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总体上还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以中央企业较为集中的制造业为例,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但是,我们的企业只是在一些低端或中低端的产品和产业上赢得了国际竞争力,由于缺乏核心制造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发能力,难以进入产业高端,一些领域的关键生产设备目前仍需依赖进口,企业亟需在核心技术发展上取得根本性突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现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拓宽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我们还应看到,金融危机后,跨国公司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转型战略的核心内涵和主要手段,推进商业模式的深刻创新。德国博世公司重视基础和前瞻性技术研究,总部对五十年以后的技术开展研究,如对ESP系统(汽车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开发研制就用了十二年的时间。美国思科公司2008年研发投入已占销售收入的12%,在全球有1100个实验室,2.2万名工程师,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协同研发。IBM在2008年底提出并开始实施智慧地球战略,基于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方面掌握的核心技术及在各行业丰富的技术集成解决方案,推动企业持续转型。由此可见,未来5-10年是新产业迅速发展、新业务模式探索成型的关键时期,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从营销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扩展到技术的竞争,中央企业将会面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加激烈的竞争,这对加快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务艰巨,时不我待。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极端重要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正确决策和部署上,树立强烈的紧迫意识,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充分认识中央企业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的重大责任

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第一,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决定了中央企业必须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发挥表率示范作用。石油石化、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电力电信、国防工业、重要资源开发、重大装备制造等,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其发展水平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体现的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中央企业在这些行业和领域都居于排头兵地位,承担着我国近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稀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电量占全国的61.8%,发电设备产量占全国的47.9%,汽车产量占全国的 41.3%。中央企业是这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力量,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托力量,必须在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成为领军企业,发挥表率示范作用。

第二,中央企业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决定了中央企业必须在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目前,中央企业建设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很多企业还建立了企业中央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在中央企业工作的两院院士超过200人。中央企业一大批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奖励。2009年中央企业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0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共3项,全部由中央企业获得。《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我国需要突破的11个重点领域,中央企业都有涉及。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央企业参与了14个,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重大专项中,中央企业都担当重任。2009年,中央企业专利申请39203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 19993项,占申请总量的51%,远高于26.1%的国内平均水平。授权发明专利4891项,占授权总量的23.9%,高于13%的国内平均水平。目前已有40家中央企业被命名为创新型企业,还有一批企业正在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多家中央企业还牵头开展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在未来紧跟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的进程中,中央企业担负着重大责任,必须充分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第三,中央企业在未来产业发展中占有的重要位置,决定了中央企业必须在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发挥骨干中坚作用。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既代表着技术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中央企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导力量。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最大的风电项目、光伏发电项目都是中央企业建设的,核电项目更是全部由中央企业承建。在智能电网开发建设方面,两大电网集团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特高压示范工程,在特高压核心输电技术和设备国产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中央电信企业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技术和4G标准、打造物联网、推进“三网融合”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在高端制造业方面,大型客机研发制造、先进航天器研发与制造、高速铁路

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高速磁悬浮列车整车集成和制造等重大项目,中央企业都是主要承担者。在节能环保方面,中央企业带头淘汰落后产能,已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规划目标,成为如期完成全国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力量。中央企业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地位与作用重要,必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尽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中央企业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任务紧迫,责任重大。虽然我们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很好成效,但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期望,与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中央企业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文化理念、规划实施等方面差距更为明显,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足、资源配置较为分散、领军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牢记使命,正视问题,明确目标,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力争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关于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丹华同志已经做了全面部署,这里我再强调几个问题。

一是准确把握创新方向。深入研究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深刻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切实做好企业发展战略和科技规划。坚持突出主业不动摇,坚持依靠技术创新促进主业发展不动摇。加强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对标,找准存在差距的关键环节。加快推进企业资源整合,将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主业集聚,向优势职能部门和子企业集聚,清理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缺乏竞争力的业务。深入研究市场,倾听用户意见,坚持市场导向,做好战略调整,把资源向代表未来方向、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和绿色环保低碳产业集聚,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着力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鼓励创新实践的制度安排。尤其是要加大管理创新力度,构建更加合理的管理架构和组织体系,健全完善科学的人才使用和评价机制,形成允许失败、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和环境。要引导企业结合实际,制订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把、任期考核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企业鼓励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是努力抓好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研发人员的创造活力,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储备一批高新技术和产品,使企业走上创新驱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要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研究,对具有紧迫性和示范意义的重大科研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加强技术攻关,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鼓励中央企业建设国家级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建立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设立产业发展基金。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善于利用现有科技成果,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打造代表国家竞争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树立企业形象。要善于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购入高新技术、高端设备和稀缺资源,形成技术专业优势,跻身产业链高端。

四是不断提高创新队伍素质。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激励和继续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贯彻落实中央“千人计划”,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着力培养一批敢于并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着力造就一批世界级的科技带头人和高水平研发团队。要继续组织好岗位练兵活动、技术比武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鼓励职工结合岗位特点和要

求,提高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努力建设具有一流职业素养、一流业务技能、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同志们,加快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举措,更是进一步增强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希望中央企业各级领导干部深入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自主创新的各项部署,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增强企业实力,实现企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强化企业科技工作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强化企业科技工作

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实行独立经济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作为市场上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或购买者和各种消费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发展了,一些企业衰败了,彼此起伏,构成了丰富多彩而又残酷无情的竞争世界。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竞争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一个企业,它的技术开发能力直接关系到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能力和自立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能力,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要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实力,一个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一个优秀的企业员工群体,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科技工作,强化企业科技工作,必须花大力气推动和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当前,这项工作对汉源县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以及广大的企业员工来说更显得犹为迫切。我县工业经过改革开放以后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规模,200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已达到97000多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已经达到了20多家。但应当看到,目前我县企业的结构很不合理,绝大多数(占70%—80%)是资源依赖型或资源消耗型企业,主要靠消耗资源、消耗能源维持发展。企业的科技含量低,工艺技术和设备都比较落后,在管理上仍然是采取传统的管理方式,家族式的管理方式,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仍然低,管理水平低。在技术上和管理上较为先进、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企业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这种发展现状很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企业生产经营的现实客观需求需要我们强化企业科技工作,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少一些消耗资源、低附加值的企业,多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现代科技型企业。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县正面临着瀑电工程和雅攀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县域经济从资源、资金到项目、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面临着重大整合和重组,为我县企业瞄准市场需求,重新整合技术设备和人才,实现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跨越创造了难得的条件。我县企业应当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从技术到人才到管理等各个环节入手,狠抓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提高企业的技术起点,依靠科技,实现企业整体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要进一步增强对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不竭的动力,对企业来讲,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影响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现代企业,它必须具有技术密集化、设备自动化、管理科学化、劳动智力化、生产高效化、经营集约化的特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而这几化都是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这是因为:

1、科学技术贯穿企业生产的全过程,起着关键作用。首先,作为企业生命力源泉的新产品开发,要做到系列化、多样化和快速化,要向多功能、高附加值,方便实用轻薄短小方向发展,就必须从市场调查,情报收集、产品设计、试验研究、样品试制到批量生产的全过程,大量依靠科学技术,甚至是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带有风险性,由于有风险性,产品开发就必须以重大的技术突破为开发中心,否则就谈不上以新取胜,以优取胜,以廉取胜。其次,提高产品质量,一是要不断改进产品工艺,二是要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工艺的改进和创新要吸取先进科技成果,质量管理中的标准化、计量工作、情报工作、责任制工作、数理统计工作以及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工作,也都要紧密依靠科学技术。第三,企业设备的更新、改造,向机电液一体化方向发展,逐步使用电脑实现自

1动控制和柔性生产,企业设备的日常和周期性维修保养都需要科学技术作支撑。第四,为了开源节流,企业寻求节约和综合利用原材料、能源的途径,采用新材料,代用品和新资源,也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第五,企业致力于改善劳动条件,搞好文明生产和安全作业,致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技术革新和改造也离不开科学技术。

2、科学技术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起着关键的作用。管理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即管理科学,随着科学技术和企业生产的发展,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阶段,正进入现代管理阶段。现代管理重视战略预测,经营决策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因此管理者必须掌握系统工程、数理统计、运筹学、行为科学、投入产出分析和电子计算机等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应用,以便使管理工作从定性走向定量,提高管理的精确度和工作效率。现代管理的系统理论讲究目标原则、优化原则、效益原则和灵活应变原则,这些系统理论原则与组织原理原则相结合,将有助于我们管理水平的提高,而目前我们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在于缺乏现代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务之急。

3、科学技术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着关键作用。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经济实体,企业不赚钱就难以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从上到下都为上质量,降消耗,低成本而不懈努力。要做到这些,就要尽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就要大力挖潜、革新、改造;就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投入产出比。而这些技术经济措施的采取,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所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正成为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指导思想。

4、科学技术对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起着关键作用。现代企业生产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企业全员劳动素质的提高,决定岗位职能的有效发挥,从而也决定企业整体经营水平的提高,所以有计划,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职工教育(包括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高全体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至关重要。国外的企业很重视企业文化,其核心就是重视人的因素,而人才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让他们掌握科学技术。

由于科技进步和创新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上述四个方面的关键作用,我们的企业领导,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和广大爱岗敬业的企业员工都要增强科技进步和创新意识,都要重视关心和支持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

二、健全的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体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

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必须要有体系来作支撑。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一个区域有一个区域的科技创新体系。目前,我们国家正在构建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如中科院组织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科技部组织实施的“技术创新工程”,教育部组织实施的“211工程”等。作为现代企业,要不断提高其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就必须构建企业自已拥有的全面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体系。

一般来说,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体系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1、决策咨询系统。就是以厂长(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为主体的企业决策中心,其主要职责是规划和协调指挥。把全体职工思想统一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轨道上来,并依靠专家、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对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方案进行论证和咨询,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情报信息系统。企业要了解科技动向和市场导向,必须依靠情报系统“千里眼”与“顺风耳”的作用,情报灵,信息准,则企业决策就减少失误。

3、技术开发系统。其功能是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采用新工艺,保障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付储实施,促进企业产品上等级,管理上水平。

4、质量保证系统。其功能是统一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减少废品率,多出优质产品,实行根据用户意见反馈对质量的改进。

5、人才培训系统。开展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中心,以继续工程教育和全员职工培训为重点的人才培训活动,多途径地培训各类人才。

6、科技投入系统。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系统,扩大企业科技开发基金,以切实保障新产品、新

2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人才培训,据测算,科技项目贷款的投入产出比平均为1:3.7,这大大高于1:1的固定资产投入产出比。在工业中每投入1万元的技术改造资金,可产出2万元产值,可增加3000—5000元利税。

7、技术进步指标考核系统。企业技术进步的考核指标有占总产值中的技术进步含量、新产品产值率、优质产品率、技术进步速度和产品更新率、能耗物耗下降指标、全员职工素质提高指标等。

三、当前我县企业科技工作应当抓住的几个重点

当前我县企业科技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很多,应当开展的工作也很多,当务之急,就其重点而言,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的开展。

1、应当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建立和健全工作。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建立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企业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实力,必须拥有建全和完善的技术开发机构。这项工作,既是企业科技工作的要求,也是企业生产经营长远发展的现实需要。县内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都要把建立健全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作为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重要措施,或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建立产品开发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企业分管生产技术的领导要加强对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企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组织开展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具体包括:(1)跟踪行业科技动态,加强科技理论政策、法规的宣传。(2)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科技兴企计划和技术创新方案。(3)针对企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组织职工开展岗位培训,技术练兵和技术革新活动。(4)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搞好高新技术、工艺、设备的引进、吸收、消化工作。(5)负责企业项目论证、科技成果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

2、要建立和健全有利于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强企业科技队伍建设。一是要在企业牢固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创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承认科技人才的社会价值、劳动成果,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为企业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同时采取更为积极、灵活的措施吸引人才,构筑企业人才高地。二是要制定和实施鼓励科技人员和广大员工创新创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实施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的奖励措施和办法。企业科技人员和职工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科技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改造中做出成效的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3、要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二十一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集中表现为企业核心技术的竞争。表现为人才、专利、标准的竞争,一个企业竞争力强与不强,重点是看这个企业拥有多少高素质的人才,拥有多少专利,拥有多少标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专利,三流企业才是卖产品,企业得标准者得天下。现在国内外企业都很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家正在实施的“人才、专利、标准”战略,就是为了加强这项工作。传统上,知识产权主要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即著作权)。工业产权,其保护对象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资源标识或原产地名称以及制止不正当竞争等;版权则包括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著作权以及作品的传播者(如出版者、艺术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以及广播电视组织等)所享有的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知识产权的具体保护范围由各知识产权立法及其参加的国际公约所决定。受我国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主要有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发现权、发明权以及其他科技成果权,此外还有反不正当竞争权,植物新品种权等。在当前,企业尤其应当重视专利的保护工作。企业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实用新型设计、外观设计,符合专利申请条件的都要及时申请专利,可以向省知识产权局申请,也可以由市专利局代理。我们国家专利授予实行的是申请在先的原则。一项专利,谁先申请就授予谁。如果一个企业所取得发明成果没有及时申请专利,而被别的企业或个人抢先申请,则会使自己丧失专利权,自己的生产经营反而会受制于人,反而

3会成为专利侵权者受到查处而遭受损失。就我县而言,现在食品工业企业对专利的申请工作较为重视,而其它企业这项工作几乎还是空白,希望我们的企业领导能够引起重视。

4、要加强企业科协组织的建立发展工作。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就需要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需要有群众性的组织,现在企业一般都建有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等,除此之外,还应当有科技人员的群众组织,也就是企业科学技术协会。科协是党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科技工作者之家。因此,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竭诚为他们服务,是科协的职责。企业科协是企业董事会和决策层领导下的企业科技人员自愿组成的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企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业务上受同级科协指导。其宗旨是:团结和动员企业科技工作者,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开展各种群众性科技活动,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服务,为企业科技工作者服务。我们县绝大多数企业还未建立科协组织,按省市科协意见不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应建立科协组织,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希望企业能够像重视工会组织、共青团组织一样,重视科协组织的建立和发展。通过科协组织这一形式,把企业群众性的科技活动开展起来。

5、加强企业职工科技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科技文化素质。企业职工的整体科技文化水平同样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开展企业职工科技培训是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进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加强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一是送出去培训。把企业的业务技术骨干有计划、有安排地送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术层次。二是请进来培训。根据企业需要请一些同行业的专家教授到企业传授现代科技知识,管理经验。三是定期开展企业内部岗位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让职工熟练掌握各个岗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7、要加强企业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投入。因为科技投入不仅创造了生产的必要条件,而且科技投入带来的科技产出能够被直接应用于生产过程,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克服生产收益递减的趋势。作为生产性投入,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没有科技投入,就没有科技进步可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也是科研开发经费投入的主体。在发达国家,企业的科技投入占到了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的70%以上,我们的企业远远没有达到这一水平。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努力增加科技投入。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国家和省市的要求是一般企业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2%,并可按实际发生额进入成本。

强化企业科技工作,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但我们相信,只要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企业的领导和广大职工高度重视,不懈努力,勇于开拓,勇于创新,我县企业的科技进步水平、经济效益水平、经济增长的质量一定会有新的跨越式发展。

上一篇:快乐的小笛子教学设计下一篇:科技管理工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