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再设计的思考

2022-09-11

“再设计”的概念最早源于1994年“竹尾纸世界”展览会。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 人们更为深切地意识到重视设计生态的紧迫性。再设计的终极并不在于对日用品做简单的改良设计, 而是像日本建筑师坂茂所言:“要重新接触和感知那些司空见惯、迷失本质的事物。

是要唤醒对日常生活的感知[1]。”照明灯具之类日用品从诞生之日起, 历经近百年时间才演化成如今的形式, 对此设计界普遍认为几乎已无改良空间。

然而, 经过“再设计”的重构, 最新设计方案与以往显示出较大程度的差别, 在其中蕴藏着需要设计去尽力实现与解决的社会价值问题。

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围绕“RE-DESIGN”这一概念十年间进行数次尝试, 最终产生了“新通心粉设计展览”和契合“米文化”的米袋的设计制作这样较为成熟的作品。

原研哉本人解释“RE-DESIGN”这个词的意义, 概言之即是“再设计”:“即设计师重新面对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事物, 从这些为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寻求现代设计的真谛, 给日常生活用品赋予新的生命是我真正感兴趣的课题。

对我来说, 从“无”开始固然是一种创造, 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变得陌生则更加是一种创造, 而且更具挑战性[2]。”

再设计也具有将生活中人类共有且熟知的物品投入再度认识过程的意义, 即是在“日用品”这个题目的设定中, 不求新不求异, 而是从人类共有的物品中汲取价值, 以最天然适度的角度对设计重新定义。

日常用品是设计发展史中较为成熟的设计对象, 也是当下设计师高度关注但暂时难以作出超越的设计群组。

此外, 任何设计作品中都切实围绕着明确的设计理念, 在构思上与先前的设计十分迥异, 从迥异处才能深切体会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产生变化。

因此, 再设计的真正目的也是在差异中发现设计的意义[3]。

日用品包罗万象, 家具、洁具、餐具等都是构成居民日常的基本物品, 它们由特定的色彩、形态、肌理等元素构成, 元素间的群组关系即是“现代设计”的原点。

对基础日用品的合理再造的内在实质, 是人在探寻调和自身精神状态的诉求, 设计即是人通过对物质的创造来诠释生活和生存的意义及愿望的过程。

此外, 人们常会因再设计这一概念, 而会对纯艺术和设计加以混淆, 认为再设计即是将纯艺术的部分添加进设计中。

实际上, 纯艺术常被称之是为了发现人类新精神而进行的创作。设计和纯艺术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设计师需要反复考虑到的课题, 把设计和纯艺术硬性组合或拆分并不具任何意义, 设计师不需要通过定义的方式去区分彼此, 只需将设计这一概念通过再设计进行整理和掌握, 以此体现二者之间的差别就足矣。

再设计本质是把需求进行二次解构, 然后再通过更优化的路径解决问题进而提升用户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

在此期间, 再设计一直处于无间断状态。在任“无印良品”艺术指导时期, 原研哉秉持“合理即便宜”的设计原则对传统日用品进行再设计, 设计风格自然质朴, 并融入实用性, 使无印良品成为了一种简单生活的社会流行风向导引。由此可见, 在进行再设计的活动中, 设计师始终无法偏离的是以下四个维度:

维度一对建立在产品之上的用户需求来源的深入了解。

任何灵感都不是无水之源, 并不会突然迸发, 更不会兀自产生。

设计师对日常生活与时空变化、技术发展进行深切感受与审度, 并融入自身的价值观, 再设计便由此而生。

根据马斯洛需求模型说:人需要满足最低层级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问题, 需求便会向上衍生至更高一阶的层面。

尽管某种需求或者是行为对平常人而言, 已是太过平常或司空见惯的状况, 但优秀的再设计也只能产生于对这种非虚拟态人生需求的深度思考。

维度二获取各类丰富的信息及达到一定的信息量。

信息并“不是作为无机质数据的堆积, 而是指人体五官感觉所提供丰富情趣知觉对象物的体验[4]。”综合运用五觉去体味丰富的多样化环境, 以获得这种体味的能力后再以交流的途径回馈于社会。各种设计都应充实信息量, 即是“充实素材, 即文字、图片、插图等造型零件。即着眼于充实作为其零部件的这些具体材料的信息量, 使其按照自己的目的进行最适当的编辑作业”[5]。当下,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交流作为再设计起点的作用更为显著。因此, 绝对理性的数据堆叠不再具有意义, 取而代之的是对应五觉所感知的高水准信息构建物。

维度三对产品特点的深入型多方位考察。创意是再设计的开端, 但它只是形成再设计行为的粗略草图, 如同素描只完成了轮廓的部分, 需要进一步细化才能称之为成品。而实施创意的解决方案不一而足:某种固定形态的产品、服务都可。

实现方案各有优点, 因此在着手设计前, 设计师必须对不同形态的产品特点加以考察, 并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反思和修正。

例如, 对于工业设计的产品而言, 首先要了解它的特性及发展方向, 并对其发展过程进行设计, 以及用不断拓深的思维来完成设计。工业设计产品的特点之一是用户和产品之间存在交互性。例如用户可自行设定产品如智能手机的某几项设置, 实现个性化。

因而工程师在设计初始就必然要考虑交互逻辑等因素。当下的工业产品设计比先前更为复杂, 多数设计必须立足于一个三维及以上的空间中才能完成。产品特点兼局限与优势, 并在设计进程中因重解需求而凸显。因而对产品特点的了解愈深刻, 再设计的效果愈趋向完美, 也愈能给用户带来全新感受。

“工程师受到逻辑思维的训练。结果他们认为其他所有人也应该都这么思考, 所以他们就如此设计他们的机器……大多数工程师碰到的设计问题恰恰是设计过于合乎逻辑。”而实际上, “我们必须接受人类行为的本来方式, 而不是我们希望他应有的方式[6]。”为实现用户人群对该产品的心理期望与真实需求, 设计者必须以用户身份去体验产品。

维度四丰富的生活体验。作为一个设计师, 在再设计过程一定会在产品中混入自我的价值观和生活哲学, 这会影响到产品设计的深度、内涵、趣味, 最终形成了产品的情感化。因此, 生活内容单调乏味, 毫无情致的设计者难以设计出能打动人心的产品。许多设计师四处游历, 永葆赤子般好奇与探究之心, 这正是设计者应有的丰富细腻的情感。另外, 设计师在进行再设计, 必须对传统及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杉浦康平等人的出神入化的设计灵感皆来自本土文化。原研哉常举一个例子说明传统的重要性:一个人向前行走, 总是一脚在前一脚在后, 而我们总是关心行在前头的前脚, 而忽略在后支撑的后脚。殊不知后脚若不站得稳的话, 前脚是无力行走的。后脚象征传统而前脚象征创新, 唯有在传统中生根立基方能产生创新的动力[7]。多年来原研哉深入日本各地, 帮乡间手工艺者设计出富有地方特色的产品, 凭借再设计手法使他投注了最多感情的日本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深化。综上所述, 再设计对设计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至少有四个维度对设计者是重中之重, 要做好产品设计, 需要思考纷繁复杂的各个方面, 非光鲜的概念或震撼的外观可一言以蔽之的。

能够完美解决用户问题, 提升生活质量的产品, 必须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以全方位、系统化的思考, 让用户自身在使用过程中, 对习以为常的物品也能产生意外的欣喜与收获, 这便是最好的再设计。

摘要:再设计这一概念作为对设计生态的探讨与深思的设计理念, 一再被设计业界提起和关注。在原研哉提出再设计概念的数十年后, 对再设计的过程与成果的重新审视, 依然是值得设计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再设计,再设计的三个维度

参考文献

[1] 刘伟丽.人类感官体验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 2014, (2) :1.

[2] 许艳波.从生活中发想——21世纪日常生活用品再设计[J].美与时代, 2012, (9) :7.

[3] 原研哉, 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 (日) [D].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4] 穆晓雨.品牌设计中的“泛视觉”策略研究[D].四川:四川美术学院, 2015.

[5] 原研哉, 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 (日) [D].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6] 梅琼译.设计心理学[D].美国:唐纳德A诺曼, 2003.

[7] 原研哉, 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 (日) [D].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中医治疗心绞痛的临床观察体会下一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