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建设局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六盘水市建设局范文

六盘水市产业园区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六盘水市委政研室

〔内容摘要〕产业园区是发展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本文对我市产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阐述,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管理产业园区调查报告

〔作者简介〕六盘水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中,紧紧抓住我市资源富集和基础工业较好的优势,把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的要求,贯穿于“十二五”规划的全过程。为全面落实规划,市委还结合发展实际明确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首要建园区、核心抓招商、突破在项目”的指导思想,各县(特区、区)党委政府进一步坚定了增比、进位、突破的信心和决心,抓机遇,抓关键,以加快产业园区发展为突破口,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结构,推动传统工业升级换代,适时调整工作机构和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全市上下形成了谋发展、思发展、抓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力推动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对此,我们对全市产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产业园区建设基本情况

2010年8月以来,我市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平台,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在前期工作、基础设施和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市范围内已经在建或正在规划的产业园区共12个,规划面积总的为462.68平方公里。其中,省级产业园区2个:一是红桥新区(钟山经济开发区)。将原水城县红山工业集中区和石桥工业集中区合并开发建设,2010年4月正式组建,规划用地面积59.40平方公里。二是两河新区(红果经济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126.36平方公里。市级产业园区5个:一是盘县盘北(鸡场坪)产业园区。含鸡场坪园和柏果园,面积约40平方公里。二是水城县董地产业园区。包括董地园、老鹰山园,面积约36.92平方公里。三是钟山区水月产业园区。包括月照乡部分村、水钢片区、老鹰山镇部分村,面积约70平方公里。四是六枝特区木岗产业园区。包括木岗镇全部行政辖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五是郎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郎岱镇政府所在地及陇脚、洒志等,面积约5平方公里。县级特色产业园区5个:一是六枝特区岩脚产业园区。包括岩脚镇老卜底村、民乐村及高桥村,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二是盘县保田产业园区。含响水园、石桥园、新民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面积约5平方公里。三是水城县发耳产业园区。含发耳煤电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杨梅现代农业产业园、都格园等,面积约20平方公里。四是水城县中箐产业园区。包括双戛乡内部分地方,面积约

10平方公里。五是钟山区大湾产业园区。大湾镇政府所在地及钟山区汪家寨,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二、产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抓规划,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在产业园区的规划中,各园区坚持产业聚集发展、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规划”的路子,融入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大格局中去谋划。强化产业园区规划与六盘水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规划的衔接,以规划引领大企业、大项目向园区发展,促进产业园区建设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如红桥新区已于2010年11月29日前完成各项规划,并通过省市城规委审查;两河新区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研究两个规划已通过评审,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正在编制认证之中;董地产业园区生产发展规划,已于2011年6月经省经信委审查批复,园区控制性规划在2011年7月经六盘水市城规委专家评审通过。目前,各产业园区在空间上的战略布局基本形成,在产业布局上,基本形成了互有依托不重复、紧密相连而相互独立的格局,初步构建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破解了项目用地、村镇规划、城市特色三个难题。

(二)抓配套,园区功能逐步完善。在抓好规划的同时,四个县(特区、区)高度重视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突出“两手抓”,即一手抓基础建设,一手抓项目建设,争时间、抢速度,有效地加快了产业园区建设。在积极稳妥地做好土地征用补偿工作的同时,千方百计加快推进园区水、电、路、气、通讯、网络、有线电视和土地平整等配套功能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五通一平”、 “七通一平”、 “九通一平”的建设标准,建立起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体系。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投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或自主建设“区中园”、“园中园”,形成园区建设的良性循环。如红桥新区、董地产业园区、盘县两河新区等园区的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

(三)抓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全市各产业园区围绕重点产业,结合当地资源秉赋和特色产业,突出园区功能定位,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园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11年1至10月,全市各园区修建标准厂房12.45万平方米,建成园区主干道总里程45.45公里;12个园区签约项目194个,开工项目114个。

(四)抓机制,园区管理日益完善。在推进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四个县(特区、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园区开发管理机制。目前已有红桥新区、盘县两河新区、水月产业园区、木岗产业园区、岩脚产业园区都成立了园区管委会;董地产业园区、郎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箐产业园区等成立了园区建设指挥部。管理机构名称虽不同,但专抓园区建设、发展、管理、服务工作的职能是一致的,有效地提升了园区运营质量和效率。

(五)抓制度,制定出台优惠政策。一是各园区编制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项目准入办法》和《招商引资首问责任制》等政策措施,建立了对招商引资项目免费代办各项手续等工作机制,同时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卡片和宣传册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企业入驻园区发展;二是积极探索“无缝隙”服务模式。

专门成立了园区建设用地报批工作组,加快园区建设用地报批速度;三是实行一个窗口办事、建立健全客商审批一条龙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审批,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四是开展了行政许可审批、非行政审批、缩短办事时限等工作;五是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大市场大服务”的模式,建立起高效优质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把“一站式”办公、政务公开、办公自动化等各项工作统筹起来,提高为入园企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六)抓整合,多种投资模式运行。一是通过银行贷款,建立健全还贷机制,加强银政合作、银企合作、通过负债加大投入;二是积极探索发行股票、债券向社会集资的办法和渠道;三是放宽政策限制进行融资,引进具有资本和建设实力的大型企业和投资集团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加强城市经营;五是充分利用各类开发投资公司对城市有形、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增强资本的流动性和放大效应。

三、当前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来,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辛努力,我市产业园区建设步伐迅速加快,有力地推进了产业的加速发展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果,也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但在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建设滞后。我市12个产业园区中,除了红桥新区、两河新区、董地产业园区有完整总规和详规外,有一部分产业园区只有一个总体规划,如木岗产业园区和水城县中箐产业园区,详细的产业布局规划还在制定之中;有些园区如盘县的盘北(鸡场坪)产业园区、保田产业园区和水城县的发耳产业园区既没有总体规划,也没有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全市除了红桥新区、两河新区、董地产业园区、木岗产业园区等园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建成企业服务中心等设施外,大多数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在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水、电、路、气、通讯、网络、有线电视和土地平整“七通一平”难题,园区整体档次还不高。

(三)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不统一。在园区建设中,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是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盘水市建设用地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市府发[2010]19号)文件精神的标准给予补偿。但是部分群众以土地补偿低为由上访,并且到现场阻碍施工,导致场平工作进度慢。

(四)项目招商难度大。部分园区开发建设受地域条件制约,投资成本高,园区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引进的项目规模小、档次低,占地面积大、产业关联度弱,项目质量不高、且污染环境;有的园区产业规划定位明确,但招商中仍存在“饥不择食”现象,难以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配套。

(五)管理体制亟待规范。一是管理机构不明确,干事力量难凝聚。虽然大部分园区都分别成立了园区管委会或指挥部等机构,也组建了园区开发建设领导班子,但有的园区管委会和指挥部都是临时机构,人员从不同单位借调,影响了园区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有的园

区至今无任何规划和审批手续,工作不知从何开展。如保田产业园区、盘北工业园区和发耳产业园区至今总的发展规划还未制定出来。

(六)园区建设进度不一。全市12个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只有红桥新区、董地产业园区、水月园区、木岗产业园区和两河新区抓得较紧,成效比较明显,其他园区抓得不紧,强调客观原因多,等待观望,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主观努力欠缺。以致形成市里抓的几个园区速度快、成果显著;县抓的园区在动、应付检查;乡镇园区不动、强调客观条件的态势。

四、进一步强化园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园区发展布局,推动园区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是统筹规划。根据“十二五”规划及全市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各县(特区、区)实际,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备、有机链接的产业园区空间布局,推进产业加快集聚。二是突出重点。加强对园区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促进资源共享。在政策、资金方面予以倾斜,重点扶持积极性高、抓得扎实的园区,打造集聚效应显著、辐射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带,力争经过5年努力,率先把红桥和两河新区打造成 “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把水城县董地产业园区打造成“贵州省示范园区”。三是集约用地。大力推行园区向山要地,建设山地梯田式产业园区,大力推进代建或租(购)标准化厂房工作,建设多层、通用厂房,提高投资强度,提高土地使用率;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如根据不同行业设定最低投资强度或一年内最低投资总额等,对个别“盲目圈地、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的项目,合理引导其退园,消除园区“开而不发”现象。四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坚决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企业项目入园,大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减少园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力求把每个园区都建设成为“生态型、园林化、循环式”的现代产业园区。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而基础设施建设则是产业园区吸引项目落地的前提条件,也是能否引进项目、留住项目、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市资源富集,资源深加工链条拉长,产业进入园区尤为重要,招商引资的成败,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程度(硬件)和全程为客商服务(软件)的建设。因此,各园区在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基础设施方面要不断完善、配套,千方百计落实省政府规定的“五通一平”、 “七通一平”、“九通一平”不同级别园区的建设标准。

(三)以招商引资为核心,外引内扶推进项目落地。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主导战略,充分利用现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和产业优势,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为总抓手,加快建立改善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完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优惠政策,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方式,推进重点项目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侨引商、以台引商、以外引商、以友引商、以商引商、以情引商、网络引商、媒体引商等,多形式、多渠道引进资本、引进产业。采取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配套措施的方式重点招商,做

到“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与此同时,注重发挥本地大企业的优势,激励他们在园区投资建设和延长产业链的积极性,整合力量加快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开发储备,狠抓重点项目,搞好项目的洽谈、签约、落地、发展全程服务,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和项目开工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四)健全管理机构,进一步明确园区工作职责。已经成形的和正在筹建的园区,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构,按照相关文件要求抓紧理顺管理体制,同时明确管理机构和有关责任人职责和负责园区的具体工作。在健全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抓紧完善园区的总体规划、编制相关的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的配套等工作,使产业园区的建设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五)创新园区开发模式,促进园区多样化发展。从当前我市产业园区的开发模式看,总体是以政府为主导,参与从规划设计、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到厂房设施建设全过程。政府在扮演开发商角色的同时,也承担了过多的投资风险。建议引入公司制开发模式,从开发到管理全过程运用市场手段,减少行政行为,逐步将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化为企业行为,由开发企业将土地生产力、设施使用率以及地产的租赁和销售作为业务,以投资土地开发和设施建设并通过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来获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资风险,转移投资成本,并由此获得税收收入,实现政府与开发企业“双赢”。

(六)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助推园区加快发展。环境是最大的竞争力。投资环境是是园区快速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不断增强“环境谁优我更优、服务谁好我更好”的宗旨意识;树立“您带项目资金来,剩下的事我们办”的服务理念;全心营造“亲商、安商、帮商、富商”的投资环境。建议把园区作为今后的新城区、“经济特区”来建设,按照“合理规划、超前设计、提前建设、确保需求”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搞好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一是稳步推进配套功能设施建设。逐步在园区内设立金融服务、商贸中心、职工住房、文教卫体、公共交通等设施以及治安机构,建设企业服务中心、培训体系,改善园区企业和员工工作、生活环境。二是加快土地征用开发。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园区可预留部分土地作为园区行政管理及生活设施的商业性开发;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认真搞好园区规划范围内生态公益林和农保田的调查摸底,做好生态公益林和农保田的置换,降低土地报批门槛和开发成本;积极协调争取上级有关部门调整出台新的土地优惠出让政策;出台区域范围内工业用地统一补偿标准,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征用、拆迁和安置工作。

课题组成员:马勇赵丽蓉王国宏

编辑:胡志军

第二篇:六盘水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注册登记补正告知书

表四

六盘水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

注册登记补正告知书

致:(建设单位)

你单位于年月日送到我站的工程质量监督注册登记资料,经审查发现以下缺项部分不符合要求,请尽快补正缺项后送我站,我站将在收到符合要求的全部资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办理质量监督注册登记手续。

一、呈报资料

1、中标通知书或招标备案书□□;规划许可证□□;经设计质量监督站审核同意的建筑图(一套)□□。

2、资质证书: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

3、施工合同副本□□、监理合同副本□□;施工图审查合格报告及完整的审查、答复意见□□。

4、经公司一级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模板工程、建筑抗震设防、建筑节能专项方案□□。

5、施工单位内部各级各部门质量责任制□□。

6、经公司批准、针对性强的监理规划□□和实施细则□□。

7、资格证和上岗证。总监□□、监理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检员□□。

二、不合格填写(是否准备齐全)

职务□□;资格证名称□□;资格证专业编号□□;联系电话□□。

登记审查人员(签名):

签收人(签名):签收日期:年月日

(本告知书一式两份,建设单位和质量监督站各存一份)监督组长(签名):

第三篇: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努力开创反腐倡廉建设新局面 中共六盘水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努力开创反腐倡廉建设新局面 ———中共六盘水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

(2011年12月27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将中共六盘水市纪律检查委员会2006年换届以来的工作情况及今后五年工作的建议,向市第六次党代表大会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树正气、提效能、优环境”为目标,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各项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惩防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进一步规范了从政行为。始终把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作为规范廉洁从政行为、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下发了《中共六盘水市委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方案》和《任务分工方案》。每年年初,市委书记、市长分别与四个县区党委、政府及市直部门主要领导签订《勤政廉政责任书》,及时分解和安排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任务,年末由市委常委亲自带队检查考核落实情况。认真落实各项监督制度,审核干部廉洁自律情况935人次;790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上报了个人有关事项;开展任前廉政谈话2100人(次),纪委主要负责人与下级主要负责人谈话496人(次),诫勉谈话216人(次)。严格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规定,领导干部主动上缴礼金214.74万元;清理纠正“小金库”65个,涉及金额1992.76万元;对公车私用、借婚丧嫁娶、子女升学大操大办请客收礼的32名领导干部进行了严肃处理。

监督检查工作不断加强,进一步推动了科学发展。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纪检监察工作服务大局的目标要求,反腐倡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强。一是监督检查畅通政令。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监督检查,确保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重点对改善宏观调控、价格监督、节能减排、土地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农村保障房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健全了重大项目调度、提醒、问责等机制,对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监督检查292次,共发现问题385个,提出整改意见381条;对全市149个重点项目、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133个新开工项目进行重点督查,组织开展监督检查297次,督促落实整改措施470余条,整改存在问题265个;对全市500万元以上的政府性投资项目进行排查,排查出问题579个,纠正和整改问题504个。二是“三项清理”严格规范。把抓好“三项清理”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清理出149个问题,整改136个,清理出各种欠款3.09亿元,已清收2亿元,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517.02亩。三是强化责任严肃追究。因工作失职渎职共有181名干部职工受到责任追究;项目建设责任追究立案查处30件,党政纪处分28人,批评教育16人,诫勉谈话15人,移送司法机关5人,收缴违规车辆4台,违纪资金174.78万元;因安全生产责任事故151人受到党政纪处分;“三项清理”中立案5件5人,诫勉谈话2人,党政纪处分1人,移送司法机关3件6人;抗旱救灾、森林防火等工作失职渎职给予党政纪处分15人,诫勉谈话42人,批评教育60人。

民生突出问题竭力解决,进一步促进了和谐稳定。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定方向、明思路、拿措施、出实招,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一大批民生突出问题得到解决。一是“三访”活动为民解忧。在全市纪检监察系统集中开展领导干部“接访、走访、回访”活动,竭尽全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化解民怨、构建社会和谐。全市纪检监察系统领导干部共接访群众729批(次)2711人(集体访98批次1706人),走访3370人次,回访626件939人次,已办结626件,办结率85.87%,满意率74.76%。二是关注民声为民谋利。加强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全市768个涉农项目资金实行备案制、公示制管理。认真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查处涉及农民负担案件23件29人,纠正涉农违规资金400余万元。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组织检查教育收费1436所(次),查处学校乱收费案件9起,查处违规收费181.9万元。切实纠正医疗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全市12家二级以上机构集中采购中标药品金额7.93亿元,让利患者2693.7万元。三是搭建平台为民服务。政务服务工作有序推进,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建成市、县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建成乡镇便民服务中心98个、村代办点1030个,市、县、乡、村四级为民服务体系将服务延伸到基层,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政府服务的快捷和便利。

行政监察职能充分发挥,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环境。始终发挥好行政监察的职能作用,加强执法、廉政和效能监察,机关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新提高。一是提升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简称“1+8”文件),扎实抓好机关效能建设。334个市县党政机关、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企事业单位“一把手”在新闻媒体作出服务承诺,接受社会监督。开展“民主评议百名科长”活动,对100名市直机关科级干部进行民主评议,“中梗阻”问题有了明显好转。市、县两级先后组织42次明察暗访,168名工作人员因上班期间违反工作纪律受到处理。设立市、县两级软环境建设监测点202个,调查处理群众、企业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272件。二是“四线合一”化解疑难问题。在开通市、县政风行风热线的基础上,实现政风行风亲民热线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四线合一”,创造性地开展“向人民报告、请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直播互动节目,将市直部门领导班子逐个推到“聚光灯”下,接受社会各界及观众、听众和网民的质询,现场解决群众反映问题374个。全市共有352个行业部门2119人走进电台直播间,回答听众咨询问题798个,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群众的普遍欢迎。三是电子监察助推高效服务。突出简政放权,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435项减少到173项,非行政审批事项由215项减少到119项,清理服务事项191项,全部纳入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对因审批超时的单位进行了严肃处理。实行行政许可并联审批制度,推行代办制,对重大项目及政策投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自2010年9月1日系统正式投入运行以来,共受理行政审批申请7680件,办结7638件,比承诺期限共提前80268个工作日,行政审批效率大幅提升。

查办案件力度持续加大,进一步纯洁了干部队伍。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查处了一批损害群众利益、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五年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和电话举报5212件(次),初核945件,立案调查697件998人,涉及县处级领导干部31人,给予党政纪处分944人,通过办案收缴违纪资金2204.38万元,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5195.2万元。市纪委监察局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和电话举报2408件(次),初核135件,立案调查58件67人,涉及县处级干部28件31人,给予党政纪处分47人,通过办案收缴违纪资金1795.46万元,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532.36万元。重点查处了市煤炭局原局长江涛、市文体局原局长金之栋、钟山区原副区长丁昭进等人受贿案,查处了以水城县副县长陈依良为主的水城县、钟山区教育系统腐败窝案和盘县涉煤领域腐败窝案等大案要案。各级执法机关继续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全市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348件530人,提起公诉277件477人;法院系统受理一审贪污、贿赂、职务侵占等经济犯罪案件260件467人,依法判处经济犯罪分子211件336人;查处商业贿赂案件267件89人,涉案金额4509.24万元,89名国家公职人员受到党政纪处分。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注重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五年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发出纪律检查建议、行政监察建议128份,纠正违规问题1397个,通报典型案件120余起。

长效工作机制逐步完善,进一步深化了源头治理。始终坚持用制度规范行为,制定了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拍挂、政府采购等40余个规章制度。在全省率先启动岗位腐败风险防控管理工作,以“三类风险”为主要内容,筑牢“三道防线”,超前控制和化解各类岗位腐败风险。市、县两级400余个单位27000余名干部职工查找出各类风险点48000余个,制定防控措施47000余条,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腐败行为的发生。“七项改革”继续深化,“四项制度”有效落实。加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清理纠正违规资金4242.87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40.28亿元。积极推进司法公开,推行执法过错、违纪违法责任追究等制度。建立了定期向各民主党派通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向前推进,党务、政务、厂务、村务、事务公开深入开展。

廉政宣传教育广泛开展,进一步强化了廉洁意识。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提升素质、促进廉洁的重要手段。开展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系列活动,发放资料9195本,31213名干部职工参加知识竞答。领导干部上廉政党课1500余场次,开展勤政廉政宣讲教育213场次。建成六盘水市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2万余名党员干部职工到基地接受教育。开展勤政廉政先进评选活动,表彰了21个勤政廉政先进集体和42名勤政廉政先进个人,在全市掀起向王瑛、马莉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组织1500余名党员干部到劳教场所、监狱开展警示教育。利用《赌之害》、《天网难逃》、《忏悔录》等片子开展“算好七笔清廉账,树立八个好作风”教育活动。编印《警示录—违纪违法典型案例选编》等典型案例读本,用身边事对身边人进行警示教育。

纪检机关建设长足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执法执纪水平。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三个建设年”等学习实践活动,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岗位练兵提升素质。开展了自上而下、全员覆盖的岗位大练兵活动,参练干部达450余人(次)。采取多种方式,选派纪检监察干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650余人次。二是数字纪检增效提速。按照“科技+制度”的思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纪检”平台,完成了以纪检OA、电子监察、网络监督投诉三大系统为核心的“数字化纪检”建设,形成了纪检监察机关办公自动化、职能部门行政审批电子化、社会监督投诉立体化的办公系统。三是廉洁高效创先争优。以提高执纪执法能力为基础,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以“知行果三合一”为重点,以建设“五型”团队为抓手,努力把纪检监察机关打造成“四师队伍”,为高效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在全省党委政府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委托第三方民意调查中,六盘水名列第一;2011年,在市直机关作风建设和工作水平委托第三方面向基层民意调查中,市纪委监察局名列第一。市纪委监察局审理室被评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单位;3人被评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个人;市纪委监察局被评为全省“五好”基层党组织、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和依法治理先进单位。全市纪检监察机关中,7个单位被评为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单位,17名同志被评为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个人。

五年来的反腐倡廉建设,凝聚着各级党组织的关心重视、各级纪检监察干部的艰辛付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反腐倡廉建设的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一是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力保障科学发展。发展是当前解决一切重大问题的“总钥匙”。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是新时期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站位全局、主动融入,做到围绕中心不偏离、服务大局不动摇、保障发展不松劲,反腐倡廉建设才能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中有新的作为。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力量所在、民心所向,也是反腐倡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反腐倡廉建设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三是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努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是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反腐倡廉建设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反腐倡廉建设才能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从根本上遏制腐败问题的发生。四是必须坚持从严治党、严格执纪,不断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查办案件是反腐败斗争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同腐败现象最直接的较量。只有坚持有案必查,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警示、诫勉、震慑作用,反腐倡廉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和挽救干部的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信心。五是必须坚持党委领导、齐抓共管,不断完善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深入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委领导、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反腐倡廉建设才能获得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强力支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六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积极探索反腐倡廉建设的新途径。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也是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和探索,反腐倡廉建设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要求和形势变化,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离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反腐倡廉任务依然艰巨,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反腐倡廉建设重视不够,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够有力;二是一些关键部位和重要环节的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极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三是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是一些反腐倡廉制度措施落实得不够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五是部分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六是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建议

今后五年,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紧紧围绕市委“把我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实力城市、魅力城市、活力城市、文明城市、幸福城市”的目标,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实现富民强市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证。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明显增强,消极腐败现象明显减少,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明显纠正,权力运行的体制机制明显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明显上升,反腐倡廉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更加显现。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力求在服务发展上有新成效

紧紧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重要部署、重大任务履行职责,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大限度地推动发展。要全力保障政令畅通。深入开展政治纪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与市委思路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要强力推进科学发展。按照省委“两加一推”主基调和市委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围绕全市工业转型发展、农业特色发展、服务业高端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积极鼓励创业者,支持改革者,褒奖实干者,宽容失误者,惩诫诬告者,不断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活力,推动干部群众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在全市上下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氛围。要着力强化监督检查。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做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到哪里,纪检监察工作就服务保障到哪里。在建设实力六盘水、魅力六盘水、活力六盘水、文明六盘水、幸福六盘水的进程中,健全监督检查机制,把握监督检查重点,规范监督检查行为,扩大监督检查范围,形成监督检查网络,确保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得到高效落实,各类专项工作得到良好开展,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强化教育,改进作风,力求在廉洁从政上有新作为

始终坚持预防为先、教育为主,既要干字当头、敢字为先,又要快中质优、永葆清廉,最大限度地推进勤政廉政。要抓教育,扎实筑牢防线。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具有六盘水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体系,为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支撑。切实落实好中央《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的意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着力提高领导干部道德修养;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教育,不断创新反腐倡廉教育方式方法,建立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和办案基地,推进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要转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深入贯彻落实机关效能建设“1+8”文件等规定,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强力推进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继续组织开展“向人民报告、请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和“民主评议百名科长”活动,进一步用好评议结果。加大治庸治懒治梗治散力度,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梗畅政令、以治散正风气。要重民生,更加重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抓好强农惠农资金和项目的落实,健全完善资金监管长效机制。强化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使用、工程质量和分配情况的监督。加强对社保、扶贫、低保等涉及民生的专项资金监管。办好“政风行风热线”,落实“一把手”上线制度,加大民生问题的解决力度。

(三)严明纪律,惩防并举,力求在严肃纪律上有新突破

继续保持查办案件工作的强劲势头,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破坏发展环境、影响和谐稳定的案件。重点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的案件,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人事纪律的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涉及的失职渎职及背后的腐败案件。严肃查办发生在基层政权组织和重点岗位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的案件,以案谋私、贪赃枉法和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在煤炭资源及非煤矿山开发利用中官商勾结、失职渎职、违规投资入股的案件和商业贿赂案件。充分发挥查办案件治本功能,把查办案件与强化监督、警示教育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查办一起重大案件、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规范一个行业、促进一方工作。

(四)以人为本,执纪为民,力求在维护群众利益上有新举措

坚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为民服务上多支持,在自身言行上多反思,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廉洁从政上下功夫。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凡属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要问题,必须经集体讨论决定。继续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财政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注重对审计结果的运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罢免撤换等制度。认真执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上级纪委全委会报告廉政勤政、选人用人等情况的规定。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发挥好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在专项治理上下功夫。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认真开展煤矿及非煤矿山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巩固“小金库”治理成果,完善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开展庆典、研讨会、论坛过多过滥问题专项治理。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巩固治理公路“三乱”成果。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在基层基础上下功夫。深入贯彻落实《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加强对《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基层权力规范运行。全面推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提升服务水平。抓好农村基层便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加强对企业、学校、社区等党风廉政建设,实现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全覆盖。深入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党务公开,并与政务、厂务、村务和公共企业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有机结合,切实保障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五)创新机制,加强监督,力求在推进源头治理上有新思路

不断强化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管物,突出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深入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责任主体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把反腐倡廉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增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整体合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完善联审联批、全程代办等高效便捷服务机制。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逐步将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资金监管等纳入电子监察范围,在省、市、县三级联网的基础上,延伸到基层,实现全方位的综合监察。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完善配套制度,强化日常监督。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金融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大力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强化对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统一规范管理。深入推进岗位腐败风险防控管理机制建设,形成以积极防范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的科学防控机制,把腐败消除在萌芽状态。积极稳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制度。完善对司法权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司法公正廉洁。整治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违规违法问题,加强社会领域预防腐败工作。

(六)严格管理,提升能力,力求在纪检监察干部素质上有新提高

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的要求,唱响主旋律、争当主力军、打好主动仗,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推进反腐倡廉理论、内容、方式、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加强纪委常委会和全委会自身建设。不断推进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和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建设。着力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提高业务素养和履职能力,增强执行力、担当力和战斗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同志们,市第六次党代会描绘了六盘水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全面完成市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既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更是我们的神圣职责。让我们在中共六盘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以创新的思路谋发展,以创新的举措抓落实,以创新的办法求突破,坚定不移地抓好反腐倡廉建设,为全面建设实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六盘水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六盘水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科技局

〔内容摘要〕 我市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经验,许多部门和企业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我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打下了基础。

〔关 键 词〕 自主创新建设

为总结六盘水市近年来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基本经验,探索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新思路,市科技局组织专题调研,对六盘水市所辖的六枝、盘县、水城、钟山四个县区的科技管理部门和50多家企业、10多家科研单位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六盘水辖区内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考察企业、科研院所30多家,发放调查表七十余份,收回近40份,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一、构建新型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取得实效

通过调查,到2004年底为止,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的总趋势一是总量有所增加。全市地方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中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达52792人,比2000年末增加了10327人,年均增长5.6%。二是人才队伍年龄结构进一步年轻化。35岁以下人员占人才队伍总数的51.8%。三是学历结构进一步改善。研究生人数达86人,是2000年末的7倍,本科学历人员占整个人才队伍的比例从2000年的10%增至14.4%,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37.2%增加到51.7%。四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有较大改善。高级职称人才从2000年的317人增至800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中、初级职称的结构比例从2000年的1 : 13.5 : 63.7改善为1:8.3:27.1。五是专业技术人员存在范围广。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有6717人,农民技术人员1857人。在全民所有制单位39761人中,管理人才11578人、专业技术人员28183人(其中事业单位26144人,企业单位2039人)。

据调查,六盘水市已形成了钢铁、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新技术产品群,涌现出了水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六盘水华翔化工工业有限公司、金桥食品公司、水城姜业公司、凉都乳业、六枝工矿集团大华药业公司、贵州六枝特区宏奇药业有限公司、重庆啤酒集团六盘水啤酒有限公司、贵州信友实业有限公司、六盘水益康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优秀企业。其技术水平目前在国内同行业中均处于领先水平。

目前全市共有16家企业初步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产总额856934.11万元,年销售额37996.037万元,主营业收入18969.67万元,利润额2746.69万元。

从业人员24984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5人、本科生1360人,本科及本科以上人员占从业人员的

5.5%;获高级职称人数为199人、中级职称人数1532人、初级职称4181人,初级及初级以上职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3.66%。

研发人员共318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27%。其中博士1人、硕士15人、本科生160人,本科及本科以上占研发人员总数的55.3%;

研发人员平均月收入2800元;三年来引进博士1人、硕士1人、本科生258人,流出本科生46人。近三年来,六盘水引进技术费用90万元、引进技术消化费用72.8万元,主营业收入1185.6万元,技术引进费用占主营业收入的13.7%。

随着企业发展对技术进步的依存度,六盘水市自主创新表现出了明显的特点。

一是原始性创新得到进一步加强,技术发明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期间,六盘水专利申请161件,专利授权104件。调查的16家单位中申请专利39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29项,占74.3%。

二是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形成具有二次开发能力的自主创新。由于原始创新开发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市场难预测等因素。我市相当一部分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合作,对科研院所提供的小试技术或成果,进行中试后放大或消化吸收,进行二次开发,最终运用到企业的生产中。

三是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和产品。调研中发现,我市的煤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类等企业注重应用新产品开发市场,创新工艺,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基础建设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基础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围绕发展主题,突出结构调整,出台政策,营造环境,引导企业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上下功夫。

(一)构筑科技资源建设平台,为自主创新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市政府针对我市高等院校少,科技资源相对匮乏的实际,积极探索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新路子、新模式。

几年来,我市通过整合中国科学院系统、省内外高等院校、著名高校研究所、学科带头人、高层次骨干人才及六盘水市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主体的六大科技资源,基本形成“院企合作构架、产学研联合和激励创新体系”为一体的自主创新技术支撑体系框架结构。以科技信息、项目需求信息等为媒介,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搭好企业唱戏的舞台。

(二)构筑利于创新的政策平台,为自主创新建立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市根据国家和省新颁布实施的有关科技工作政策法规,先后出台了《六盘水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办法》、《六盘水市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六盘水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六盘水市2003至2007年科学技术普及规划》等一系列鼓励科技自主创新的扶持政策;加大对科技的投入,2001年全市科技三项费投入250万,2005年投入370万,年递增10.3%;通过政策的引导扶持,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拉长优势产业链,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知识产权示范,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使知识产权制度成为企业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围绕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分析企业的技术、经济实力、知识产权和竞争力,作出预测。

(三)构筑创新孵化基础平台,为自主创新提供发展空间。

科技工业园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载体。政府在加强创新孵化平台建设,一手抓高新技术创新建设,一手抓重点骨干企业的主题园区的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科技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探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 服务之路,全面提升企业高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建立全省4个医药工业园区之一的“贵州六枝医药工业园区”和为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孵化平台的“六盘水生产力促进中心”。

(四)构筑人才高地,为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人才是知识资本的载体,是企业不断创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近几年来,市科技局结合我市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困难的实际,从有限的科技三项费中,每年列出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目前,已选送7批29名培养我市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三、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费与人才缺乏。近年来,尽管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引进和培养人才,但与整个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人才仍然缺乏。人才与科技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未能有效解决。全市50家企业中,有专门研发机构的企业才6家。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效益低、规模小的企业贷款难度加大,企业的自主创新经费更加得不到保障。即使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原因,资金缺乏仍然是重要因素。

2、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还未完全形成。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发育也不够健全,服务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于企业自主创新需求。在现阶段,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更多强调的是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但对企业本身自主创新的还宣传不够,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

3、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未完全落实。各级政府在自主创新的政策引导上发展不平衡,由于部门利益关系,科技税收优惠政策还有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四、加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一是进一步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扶持力度。围绕煤化工、钢铁、生物、制药、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加大对医药、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等重点行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高新技术研发、风险投资、技术服务等高新技术载体的认定工作。

二是进一步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对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按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税前扣除。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免征营业税。

2、发挥科技部门的指导服务作用。

一是科技主管部门要积极鼓励企业创办研发机构。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加快自身研发机构建设,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继续开展以“科洽会”、“企业院校行”为主要形式的院企合作活动,鼓励企业与专业对口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共建研发机构或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企业研发机构与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的有机结合,引进一流人才,带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企业自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开发利用科技资源的能力。二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职能服务功能。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产品的质量认证、发明专利的申请和市场准入等技术创新活动要加大支持力度。迅速提高我市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加快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市重点骨干企业中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合同》,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制度,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六盘水市经济竞争力。

三是加快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的基础建设。完善特色产业基地的规划工作,组织邀请有关专家开设产业基地发展讲座。积极培育一批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加强区域性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行业协会、同业联盟等建设,引导特色产业基地在国内外选择和确定相对稳定的技术依托,为特色产业基地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支撑,提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综合竞争能力。

四是加大人才队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力度。采取各种形式和渠道引进人才和智力。把科技人才的能力建设作为今后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加速打造优秀青年技术专家群体,建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重点跟踪培养制度,开展专家与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结对培养活动。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吸引和凝聚各类优秀人才。引导企业在调整内部结构分配、政策向关键岗位、关键人才倾斜。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大胆探索和试行知识入股、技术入股等分配方式,使企业科技人员的薪酬水平与人才市场逐步接轨,逐步完善企业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

3、发挥社会的推动作用。培育和完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中介组织和机构。逐步建立或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无形资产评估中心、技术经纪行、专利代理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事务所、技术合同仲裁委员会、知识产权审判庭等机构,使这些机构与各类科研机构、创业机构、企业、金融机构相互

交流合作,实观资源、信息的集成互补,促进技术成果与资本、技术成果与市场的对接。共同组成支持科技产业发展的技术交易、中介、咨询、评估、仲裁等相互配套的全方位市场服务体系。

着力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对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围绕我市产业发展特色,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产品技术服务、科技企业服务、知识产权等共享共用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科技基础保障和条件支撑。

第五篇:关于衡水市农村公路建设情况的汇报

今年以来,在省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及国债项目建设按照省厅建设计划已经全面展开,现汇报如下:

一、村村通工程情况

1、建设任务与规模:全市十一个县(市、区),114个乡,4994个行政村,未通油路的行政村个数为1376个,建设里程8416公里,计划投资5.5亿元。按照省厅安排的建设计划,2004年计划通油路村数为746个,建设里程2139.79公里;2005年计划通油路村数630个,建设里程2674.7公路。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今年力争完成866个行政村,占省下达计划116.1%,完成建设里程2180.44公里,占省下达计划的102%。

2、目前进展情况:截止到5月31日,全市已开工的行政村个数为628个,占省下达计划的84.2%;开工里程2021公里,占省下达计划的95.1%;完成路基工程的行政村个数为531个,占省下达计划的71.2%;累计完成路基1485.2公里,占省下达计划的69.4%;累计完成石灰土基层566.2公里,占省下达计划的26.5%;完成油路铺筑的村数为29个,占省计划的2.9%,目前累计完成投资4941万元。

3、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宣传力度。各县(市、区)都成立了村村通工程领导小组及相关组织机构,并建立健全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如《村村通工程管理办法》、《村村通工程质量考核办法》、《村村通施工指导书》等。在宣传方面采取了电视报道、电台广播、报刊刊登等多种渠道开展,使广大群众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了村村通建设情况。

(2)、科学规划,提高通达质量。按照全面通达,不留死角;依托路网,主支连接;压缩里程、完善功能;远近结合,合理规划的原则进行全面规划。

(3)、积极动员,开展大干150天会战。4月28日,召开全市第一次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及大干150天动员大会,在这次会议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进行动员的同时与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签订了责任状。各县(市、区)分别根据实际,召开了动员大会和工程现场调度会,培训了社会监督员1021名,分别工作在施工第一线。

(4)、筹措资金,为实现建设目标创造条件。除省厅补助建设资金1.9386亿元外,市级财政实行以奖代补政策,筹资1000万元。交通系统倾全市之力筹资3000万元,其他缺口由县、乡、村利用多种渠道筹集弥补的办法解决,如以劳代资等办法。

(5)、科学组织实施,合理安排工期。根据我市建设任务和各县(市、区)实际情况(转载自新世纪范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免费提供下载。),全市制定了大干150天实施方案,把全年建设任务分配在三个阶段实施,每个阶段都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和目标任务。

(6)、加强调度,注重质量,切实提高投资效益。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每月开展一次全市村村通工程质量联查和调度,每旬发布一期村村通工程简报。同时,制定了村村通工程质量终身制档案卡,对工程质量进行长期跟踪。

4、存在问题

(1)、根据我市村村通工程建设的情况,建设资金短缺是主要制约因素,初步测算建设资金缺口近亿元,希望省厅领导帮助解决,建议省厅在规费征收分成中予以照顾。

(2)、村村通工程规划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研究,尤其两县交界的有关村庄成为新的盲点。

二、国债资金建设项目情况

根据省发改委、财政厅、交通厅等部门的建设计划,2002至2004年度,我市利用国债资金建设农村公路项目共计11项,建设规模272.08公里,目前全部开工建设,路基 工程完成171.4公里,占63%;基层完成130.6公里,占48%;油面完成47公里,占17.3%。

主要存在问题:国债资金项目多家管理,建设资金到位不及时;建设管理与协调工作难度较大。

上一篇:拉美文学沪江网范文下一篇:垃圾焚烧炉特点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