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投资分析论文

2022-05-11

小编精心整理了《理财投资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从大学生理财认知基本情况、理财教育需求情况、高校理财教育开展现状评价三个方面出发,具体调查了当前大学生理财认知程度和理财教育情况(包括需求情况、师资配备、已开展的形式、课程参与度、满意度、影响力评价等方面)。从加强理财课程体系建设、丰富完善理财实践教学、增强理财教育师资配备、营造良好的校园理财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高校理财教育的对策。

第一篇:理财投资分析论文

正确投资 科学理财——关于百姓理财的大是与大非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追求更多财富成为越来越多的普通工薪阶层的梦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第一次鲜明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无疑会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投资理财市场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如何正确投资、科学理财,已成为国家、社会以及老百姓所关注的热点。

然而,从2006、2007以及2008年的今天,伴随着股市的大幅涨跌,不少个人投资者收获颇丰,也有不少投资者被迫“割肉放血”。2008年的头6个月,在物价持续上涨的形势下,人们的资产投资收益却遭受着市场严寒之冰天雪地的严峻挑战,许多人投资理财不光没有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其资产还在不断缩水。面对市场的诸多新考验,投资者需认清形势,冷静应对。尤其是在通胀压力和市场冷峻的大是大非面前,更不可自乱阵脚,失了方寸。

百姓投资理财市场寒气逼人

储蓄存款面临负向利率。在2007年,全年CPI较上年同期增长4.8%,超出政府设定的3%以内的调控目标,创下1996年以来的最高增速。从今年前5个月的消费物价指数看,1月份达到7.1%,2月份达到8.7%,3月回落至8.3%,4月份又回升至8.5%,5月份仍站在7.7%的高位上。预计今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增速可能在5.5%~6%之间。在物价持续上涨的同时,我国的储蓄存款利率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从最后一次2007年12月21日起调整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水平看,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只有4.14%,而活期存款利率不光没有上调,还下调了0.09个百分点,就是在这种低利率下,还要扣除5%的利息所得税。在目前利率水平下,无论是选择长期存款或短期存款,都无法实现储蓄资产的保值增值。表面上看,存款金额还在累计增长,但实际购买力却在不断下降,也就是说,存款越多,降值越多,赔钱越多。低利率之所以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主要是大的投资理财环境不景气所致。

买卖股票被迫“放血割肉”。大多投资者如果说前两年还对股票投资津津乐道,而进入2008年的春季,已经被淹没在悲观之中。一家商业银行的王小姐,前两年投资股市可以说收获颇多,为了投资股市,王小姐近水楼台先得月,用自己的房产作抵押,在本行贷款20万元投资购买了股票。在当时热点追逐中,她选择比较看好的资源股——西部矿业,在60多元的价位下购得3000股,到如今该股已经降到27元以下,已损失过半。像王小姐这样被股票套牢的投资者可以说在如今股市中并不少见。在某市政府部门工作的张先生,在去年中石油普遍都看好的形势下,以每股43元的价格吃下5000股,可中石油上市后就一路下滑,如今亏损也已经超过了一半,他现在已不想割肉出局,只想等分红能有一个好收成。可3月20日中石油发布年终分红方案称,每股为0.156859元(含适用税项)之末期股息,本年度公司不实施公积金转增股本。这离原传闻的分红方案10股派现金红利1.7元(下半年),另10股送1股转增3.5股的预期相去甚远。这让他感到非常失望,他只有在股市风雨飘摇中等待下去。同样以3月20日为例,股市市值上下波动超过了9%,有些股票价格波动甚至超过了15%。股市的大幅度震荡,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今年的股市操作难度增大,赚钱的概率在下降,风险在增加。在股市暴跌2000多点后,许多投资者在迷茫中苦苦等待,还有一些投资者已经割肉走人,从此不想再踏入这个让人胆顫心惊的市场。

基金投资市值大量缩水。众所周知,证券基金都是专家理财,行家经营,有着资金、市场信息、投资经验等方面的诸多优势,2007年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让众多基民收益甚好。可随着2008年股票市场的变化,基金投资也遇到了明显的系统性风险。老佟是一位新基民,去年底投资了100万元,购买了3支开放式基金,如今这3支基金全部跌破了1元,不但分红无望,还赔上近30万元的老本,这让老佟后悔不已,还整天面对老婆孩子不停的抱怨。

2008年以来开放式基金净值增长全军覆没,一方面是大盘蓝筹股2008年来持续下跌带来的冲击,这是由于A股市场持续上涨,积累的系统性风险造成的;另一方面,基金对于“再融资”事件估计不足,面对突发事件,基金出逃“慌不择路”,竞相抛售带动恐慌性抛盘蜂拥而出。此外,2008年迎来限售股解禁的高峰,许多上市公司高管以及机构疯狂减持,带动大盘蓝筹狂泻不止,亦对基金净值构成冲击。事实证明,购买股票型基金,风险小只是相对的,在系统性风险增大时,任何股票类基金都与股票风险同在,有的甚至还会大于股票风险。

银行理财掉入“信誉陷阱”。对于广大百姓来说,银行都代表着高度的诚信,素有三铁信誉。一家大商业银行的广告也明确标榜自己是可信赖的银行。然而,2008年几家银行公布的理财产品收益却让人们大失所望。浦发银行公告“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到期收益率为零,该产品挂钩建设银行、中国人寿、招商银行、中银香港4只港股。此后,深圳一家银行发行的股票篮子挂钩型人民币理财产品,也公告收益率为零,该产品同样挂钩港股市场。在直接投资股票市场风险大的情况下,很多投资者选择了保本型的挂钩股票的银行理财产品。郝先生1年前购买“聚财宝”理财产品时,产品宣传可以使投资者有机会获得高达1年15%的超高回报。但是产品到期时,银行发布的公告显示产品到期收益率为零。这让郝先生颇为不解,产品挂钩的3只股票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一年下来的平均收益率可以达到6.93%,为什么到期收益率会为零呢?银行的解释是,“我们当初说的是预期最高收益率,并不代表其实际收益。我们这款产品到期时,收益就是为零。”事实上,这位投资者在一年前就掉进了银行设的陷阱。据了解,银行理财产品涉及股票、基金、期货、黄金、外汇等多个领域,银行的预期收益率往往是根据募集的资金以及相关投资领域的市场收益预期,按照概率推算出来的,没有一个定数。也就是说,所谓有收益率只是一个算术方面的数字,实际上这个预期收益率与实际可能差距很大,甚至背道而驰。

投资外币兜头“一盆冷水”。当本币的理财市场频频走低时,灵感的人们将目光转向了外币市场,对外币理财不仅感到新鲜,更期待收益会更好。可无情的事实又给人们兜头浇了一盆凉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各主要资本市场表现低迷。急于进军全球资本市场的银行系QDII,大部分也遭到殃及而表现惨淡。根据各大银行的公开数据来看,发行QDII产品最多的是汇丰银行,QDII亏损数量最多的也是汇丰银行。据统计,截至2008年一季度,汇丰银行共有91款QDII亏损,在汇丰银行公布的137款QDII产品中占比达到了66.4%,其中亏损10%以上的有46款。尤其与中国股票挂钩的QDII产品亏损最厉害。数据显示,QDII产品在去年11月初一度涨至最高点,但在随后的两个月里持续震荡下跌,目前QDII产品平均亏损在13%左右。刘先生一年前在招商银行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购买了一款理财产品,当时银行宣称可以有20%的收益率,并且在认购期期间,LME锌期货价格达到了年内最高点,被认为还有上涨的空间。在这些强势条件吸引下,刘先生赎回了当时在其他方面的投资,购买了5万美元这款产品。但是在到期日时,这款产品颗粒无收。这让刘先生十分后悔。

大是大非面前不可自乱方寸

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投资市场及花样繁多的理财产品,怎样把握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和理财产品呢?关键要做到胸中有“市”与冷眼观“市”相结合,自力更生与学习借鉴相结合,短期投资与中远期发展相结合,守好主业与广辟财源相结合。大是大非面前细心应对,切不可为了一点细枝末节而自乱方寸。

首先,要做到胸中有“市”与冷眼观“市”相结合,坚决抵制蜂拥而上式的投资理财跟风潮。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大家对这句警示语早已是耳熟能详。但在现实投资理财中,面对财富梦想,狂热的投资者中有多少能真正做到,而长期坚持者又有几何?说白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们很难抵挡得住诱惑。然而,利益当头,稳字先行,稳扎稳打,稳中求盈是确保投资理财成功与安全的第一大法宝。妄图通过搏杀,一击成功的几率几乎为零。如果把“宝”全押到近乎于赌博的自杀式投资上,无疑将把自己推向危险的深渊。实际操作中,我们不仅要做到克制和超脱,更重要的是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看准了就要下手,切莫徘徊迟疑。出手不仅要稳,更要准、狠,否则一味求稳,一味观望,财富只能离自己越来越远。只有在动态中把握投资市场的规律和机遇,才能在让人目眩神迷的投资大潮中,有所收获,分得一杯羹。

其次,要做到自力更生与学习借鉴相结合,坚决摒弃闭门造车式的专家无用论。投资理财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这个充满诱惑的全新领域面前,要善于把握自我,释放潜能,以实现财富梦想。平时要积累投资理财方面的知识,要多看投资理财方面的书籍,增加专业知识及信息量,要多关注新闻及国家出台的大政方针,掌握国家宏观调控决策信息,增加对投资项目和产品的敏感性。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都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掌握国际市场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外,学会倾听和吸收专家意见、把握市场规律十分必要。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怎样进行投资理财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投资项目,往往没有统一的模式,这就需要投资者从市场和自身实际出发,进行综合考量。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自称是专业指导理财或投资的顾问公司、经纪公司,我们除了要擦亮眼睛外,也可以适当采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态度,批判地进行吸收。只要是合理的、科学的分析或意见,都可以把它作为投资理财的参考,进行借鉴。

再次,要做到短期投资与中远期发展相结合,坚决打赢长线投资的持久战。我们经常说,“中长结合、收放自如”,就是说要注意短线投资与长线投资的灵活运用,要合理科学使用投资手段,尽可能地使投资计划做到超前不落后,稳定不呆板。在经过充分论证和分析观察后,对于一些质量较差、发展方向模糊、市场前景不乐观的投资项目和产品,应坚决予以舍弃,而不能优柔寡断、拖泥带水。当然,短期投资有时可以作为中长期投资的热身和试验,也可以当作发展的基石,我们要善于合理运用,以实现其效益最大化。

投资理财收益的取得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者,往往无功而返,甚至可能导致血本无归。这就需要投资者不仅要有激情和热情,更要有耐性和耐力,要善于从绝境中寻找生路,在低潮中赢得先机。“来无影,去无踪,”绝不能成为投资者的座右铭。坚持一步或许就能扭转败局,而中途放弃只会功败垂成。投资理财也会有峰谷效应,仅2007年底以来,这种效应在股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要求投资者在进入投资理财市场时,保持应有的恒心和毅力,更重要的是,在面对一个给予极大关注且经过理性分析的投资项目时,我们一定要做到不轻言放弃,这不仅是对投资者意志力的考验,更是投资理财制胜的法宝。

最后,要做到守好主业与广辟财源相结合,练好多点出击的组合拳。从最初的房市火热到如今的门可罗雀,从银行存款的高位不下到股市的动荡下滑,从保险市场的慢热效应到收藏市场的逐渐升温,人们经历了期待和失落,饱尝过成功和痛苦。从大喜到大悲,不断挑战着人们的心理极限,投资理财市场呈现出“高低远近各不同”的异样风景。其实,投资理财项目或产品各有特点和利弊,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人们选择项目或产品时,应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发展方向、可支配时间、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知识,结合最新市场潮流和主流趋势,综合选择确定自己的投资领域或产品,切不可以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当前,市场上可供家庭或个人选择的投资项目和理财产品非常多。有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还有银行存款、股票、基金、期货、收藏品、保险、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以及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涉及不同领域的项目和产品。在资金及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投资多个项目或产品来达到化解、降低风险的目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组合拳比单打独斗更能实现财富的保值和增值。市场是多元的,同时出现高潮或低谷的可能性毕竟不大,这个时候如果选择一些比较稳妥的项目或产品进行投资,无疑将会事半功倍。当然,项目或产品多样性,并不是指简单叠加,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走势确定投资领域,一定要采用综合分析法,进行风险评估及回报测算。

总之,今年人们的投资理财面临诸多挑战和困惑。但要看到,随着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的好转,百姓投资理财的收益也会得到提高和改善,这就要求人们在投资理财中也要与时俱进,因势利导,抓住机遇,取得投资理财收益的最大化。

作者:成万牍

第二篇:大学生理财教育需求和高校理财教育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理财认知基本情况、理财教育需求情况、高校理财教育开展现状评价三个方面出发,具体调查了当前大学生理财认知程度和理财教育情况(包括需求情况、师资配备、已开展的形式、课程参与度、满意度、影响力评价等方面)。从加强理财课程体系建设、丰富完善理财实践教学、增强理财教育师资配备、营造良好的校园理财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高校理财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理财教育;理财教育需求;理财教育体系

一、引言

当前,我国大学生理财现状不尽如人意,理财过程中存在收支安排不当、理财认知偏差、知识缺乏、技能有待提高等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重视。本文在对南京8所高校学生理财教育需求及理财教育开展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从大学生理财教育需求出发,对当前高校理财教育提出相关改进对策。

二、大学生理财认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理财教育需求及当前高校理财教育状况,对高校理财教育的开展提出合理建议,本项目以南京985、211、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为目标群体,从客观背景、理财行为、理财行为影响因素、学校理财教育现状及评价四个方面展开调查。采用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5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26%。

(二)大学生理财认知程度

1.大学生对理财的理解。576%的大学生对理财的理解是合理规划收支,合理消费,267%的大学生认为理财就是生财,就是投资增值,139%学生认为理财是开源节流。可见,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节约就是理财”,忽略“开源”和财富升值。

2.大学生对自身理财意识及理财能力的认知与评价。41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较强的理财意识,但理财能力不强,约1/3的学生不懂如何理财,但希望获得相关方面的知识或帮助。整体来说,大部分大学生虽理财能力不强,但希望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帮助。

三、大学生理财教育需求情况

(一)大学生理财课程需求的基本情况

1.总体情况。经调查,244%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学校开设理财课程必不可少,5287%认为比较需要开设理财课程。可见,理财教育课程是学校开展理财教育的重要途径,对理财知识的普及、理财能力的提高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经管类、文史哲类等文科类专业学生均有30%以上学生认为理财课程必不可少,理工类专业学生仅有176%认为理财课程必不可少,可见文科类学生对理财课程需求更强。

2.对理财课程开课时间的要求。经调查,5703%的大学生认为应在大二、大三修读理财课程,812%认为在大四或入学直至毕业都应修读。应在大一修读不涉及经济学理论和高难度数学计算的个人理财等课程,因为这对大学生独立管理金钱能力及个人理财规划具有重要影响。

3.大学生理财课程类型的基本要求。经调查,619%的大学生希望学校采用通识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理财教育课程;204%的大学生选择专业选修课形式;164%的经济学及213%管理学专业学生选择必修课形式。学校可通过通识选修课使非经管类专业学生了解理财常识及技巧,以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对经管类专业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财教育。

(二)大学生对高校其他理财教育活动的需求

经调查,736%的大学生希望采用理财讲座或理财规划培训、开展大型炒股、期货等模拟实践活动进行学校理财教育,因此学校应注重理财实践教育。

1.理财知识講座在高校理财教育中的作用。5833%的大学生希望通过理财知识讲座提升自身理财应用技能,1905%希望了解理财方法的总结,2262%大学生希望获取理财知识、了解财富故事,传奇见闻。可见,大多数学生对理财应用技能方面的学习有较强的需求。

2.不同专业类型大学生的需求情况。667%的医学类专业学生希望学校以大型炒股、期货等模拟实践活动形式进行理财教育,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大部分学生选择理财讲座或理财规划培训和大型炒股、期货等模拟实践活动形式,而其他专业大部分学生偏向理财讲座或理财规划培训形式。

3.不同年级大学生的需求情况。调查发现,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对相关理财讲座或理财规划培训需求大致呈递增状态。但大三学生比例相对较低,因其已接受较多专业课程,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及技能,迫切希望将所学运用于实践,反而最希望参加大型炒股、期货等模拟实践活动。

(三)大学生对学校理财教育师资的配备要求。

经调查,6076%的大学生希望由社会上有理财、投资经验者来教授学校开设的相关理财课程,3347%希望金融学、投资学方面的专业教师,其余则希望由院系辅导员或其他人来提供理财教育。高校可聘请专业人士开展理财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理财知识。

四、高校理财教育开展现状评价

(一)高校理财教育已经开展的活动形式。经调查,244%的大学生参加过个人理财教育等相关课程,281%参加过理财讲座或培训、222%参加大型炒股、期货等模拟实践活动,365%对学校提供的理财教育不清楚,908%表示学校没有开展相关理财教育活动。可见,学校理财教育并不普遍,理财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二)大学生对理财课程参与程度。经调查,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财课程参与度远大于其他专业。在所有参加过理财课程的学生中,约1/2认为其参加的理财相关课程没有提高理财能力但对理财产生兴趣,216%的经济学专业学生和202%的管理学专业学生认为提高了理财能力。相对于其他专业,经管类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参加理财课程后不仅是兴趣的提升,能力的提高也较为明显。

(三)大学生对高校理财教育活动的满意程度。对学校理财教育满意度,约25%的大学生表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仅有10%表示满意和很满意,不满意程度居多。从以下三方面具体分析。

1.不同专业类型大学生满意度的差异。对学校理财教育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大学生有25%(包括医学类1/3、教育学类154%和理工类135%),表示满意的大学生有341%,(经济学类217%,管理类124%)。可见,经管类专业学生对学校理财教育的满意度较高,反映出经管类学校的理财教育较好。

2.不同类型的高校大学生满意度的差异。在学校理财教育满意度为很不满意的比例中:985类高校(南大69%、东南978%);211类高校(南农87%、南师85%);理工类高校(南理工113%、南邮155%);财经类高校(南财53%、南审24%)。可见,学校理财教育的满意度财经类院校>985大学>211大学>理工类大学,反映出财经类院校理财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较好。

3.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满意度的差异。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农村学生对学校理财教育“满意”比例分别为60%、95%、102%、170%,可见,农村学生对学校理财教育较为满意。这源于农村学生的家庭理财教育缺乏、所处经济环境不发达、相关金融机构不完善、社会理财教育接触少,大学理财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家庭和社会理财教育的不足。

总体而言,经管类专业学生、财经类院校及农村大学生对学校理财教育较为满意。

(四)高校理财教育对大学生理财认知及行为的影响评价。经调查,292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理财教育对自己理财技能的获得影响最大,2783%认为学校理财教育对自己消费行为观念的影响较大。具体包括:

1.不同性别大学生所受影响差异。经调查,学校理财教育对男生消费行为观念的影响较大,对女生理财技能的影响较大。这与男女的消费习惯、理财观念及本身具备的理财知识与理财能力差异相关。

2.不同年级大学生所受影响差异。大一学生认为学校理财教育对其提高独立管理金钱的能力影响较大,大三学生认为对其消费行为观念影响较大,大四学生和研究生认为对其理财技能影响较大。可见,随着年级的增长,学校理财教育对提高学生独立管理金钱能力的影响减弱,对提高学生理财技能的影响增强。

3.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所受影响差异。来自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的学生认为学校理财教育影响主要是获得理财技能,其次是影响消费行为观念;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刚好相反。

五、改進高校理财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理财课程体系建设。开设通识课程,加强理财通识教育。内容包括理财价值观教育课程、理财常识及基本技巧等,普及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理财常识。

建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以及专业模拟实习课的完整专业教育链。专业教育更具专业性、针对性,对培养理财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应开设较为前沿、高端的理财选修课程,供已具备相关理财专业基础的学生选修,培养高端理财人才。

对财经类专业、非财经类专业及财经类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开设如个人理财等基础选修课程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对财经类专业学生,建立专业、完整的教育链。根据其专业能力、理财目标及风险承受能力等不同,开设与其需求相适应的理财课程,培养专业理财人才。

加强完善网络教学。加强与世界著名大学的合作交流,引进网络公开课,开阔学生的视野与见闻,拓宽知识领域;以学校现有的理财课程为基础,积极研发本校的网络理财教育课程;构建理财网络教学资源,对全校师生开放,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二)丰富完善理财实践教学。建立理财教育实验室,构建模拟金融市场场所。学校投入部分资金购买理财软件系统,让学生通过网上模拟,训练实践操作能力。

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平台。加强与银行、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充分运用校友资源、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参观、实习及调研机会。

开展实时、高端的理财资讯讲座。不定期邀请职业理财规划师、金融行业人士举办讲座,介绍最新理财产品,深入剖析当前金融热点,传授先进理念。

(三)增强理财教育师资配备。坚持教师与课程、课程与学生相匹配的原则,针对不同需求群体、不同课程选择教师。提高教师招聘门槛,从学历、教学经验、科研能力等各个方面考核,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师资培训,增强队伍竞争力。组织教师参加校外学术研讨活动、境内外理财教育考察活动,加强师资培训,为学校积聚人才。从金融机构聘请理财专家进行定期讲学、选派优秀教师到理财一线实践、挂职锻炼,进行人才流动管理。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理财文化。通过学校网站、bbs、报刊杂志等媒介传播正确的理财价值观和理财实时资讯;成立理财协会等相关社团组织,传授基本知识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和习惯;举办各类模拟理财大赛,提高学生理财兴趣,以赛代练,学以致用。(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京审计学院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理财行为及对高校理财教育需求的调查——以南京高校为例》(201311287055X)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凤林,张轩浩.大学生理财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投资理财,2011,(3):7-8

[2]孟德锋,张瑞.高校个人理财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在线,2011,(12)

[3]陈希.大学生理财状况调查与研究——以南昌地区高校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08,8(5)

[4]孙凌霞,宫永建.天津高校学生理财观念与理财行为调查报告[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4):167-169

[5]陈瑜.高校理财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探讨——基于大学生理财行为的调查分析[J].科教文汇,2013,(255):5-7.

作者:李梦雪 杨一 李银

第三篇:从银信理财领域纠纷案件分析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

摘 要:结合银信合作领域相关的监管规定及案例,分析因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性质不同,而将导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项下投资者、银行、信托公司之间法律关系不同,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界定为信托关系更有利于法律关系的清晰化以及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银信合作

0 引言

根据《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的规定,银信理财合作,是指银行将理财计划项下的资金交付信托,由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并按照信托文件的约定进行管理、运用和处分的行为。该规定认可了银行将理财资金用于设立信托。但是有关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一直都是理论界争议的焦点,银信合作中理财产品项下的投资者、银行、信托公司三方的法律关系究竟是何,尤其是在投资产生亏损的情形下,三方法律关系的界定不同将导致不同的责任承担后果,本文从一起银信合作领域的纠纷案件入手,结合信托关系的设立,从而分析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

1 案情简介

陈耀认购光大银行杭州分行(以下简称“光大银行”)的理财产品成立同赢八号资产管理计划,光大银行再以同赢八号项下的理财资金委托国投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信托”)设立的单一信托。在理财产品发生亏损的情形下,陈耀要求赎回理财产品,但是不属于陈耀与光大银行签署的投资计划书中约定可以及时赎回的日期,待实际赎回时,理财产品已经发生了较大亏损,陈耀起诉要求光大银行承担损失未果,故起诉要求其披露与信托公司签署的信托合同(以下简称“本案”),一审败诉后二审上诉。

二审法院认为,陈耀与光大银行签订的产品协议书在双方之间设立了委托理财合同关系,约定由陈耀向光大银行购买同赢八号理财产品。该理财产品的投向为委托信托公司设立信托计划,而该信托计划系光大银行针对该理财产品所募集的全部资金统一设立的,而并非为每个投资者所投的资金单独设立的。本案系陈耀因购买光大银行的理财产品而引发的委托理财合同。而非陈耀直接购买信托产品而与信托公司发生的信托合同纠纷,故陈耀要求光大银行单独为其与国投信托签订全套信托文件亦缺乏依据,综上,陈耀的上述请求未能得到支持[1]。

本案中有两层法律关系,一是陈耀理财产品投资者与光大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二是光大银行以理财产品的资金设立信托的法律关系,这两者法律关系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性质不同,将影响信托关系的成立与否,也将导致案件最终的结果发生变化,因此,本文依据不同理财产品性质界定的理论,分析银信合作领域中对上述法律关系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2 将理财产品中投资者与银行的法律关系界定为委托代理关系

关于何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层面的规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称“银监会”)于2005年发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按照管理运作方式不同,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根据该规定,商业银行提供综合理财服务,就在客户与商业银行之间构成委托代理的关系,银行根据客户的委托和授权,由银行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而通常所称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也指的是综合理财服务,因此,有观点认为,投资者认购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与银行构成委托代理的关系。

如双方成立委托代理关系,那么依据《合同法》第四百零一条的规定,虽不存在单独以陈耀名义签署的信托合同,但是陈耀作为同赢八号投资者之一,与其他投资者一道委托光大银行进行信托投资,是有权要求光大银行提供其作为同赢八号整体的代理人签署的信托合同。况且,披露信托合同,并不存在损害同赢八号其他委托人的情形,也不需要征求同赢八号其他委托人的事项。

但陈耀败诉的关键是其认为银行作为代理人代理同赢八号项下多个投资人成立信托,其与信托公司之间成立的是一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银行应当代理其与信托公司签署多份信托合同,殊不知,信托行业内,对于银行以理财资金设立信托的,信托公司通常与银行签署单一资金信托合同。委托代理关系下,银行系作为理财产品投资者代理人的身份还是作为资金所有人的身份来设立信托,所设立的信托为单一资金信托还是集合资金信托,关系到理财产品投资者与信托公司之间是否存在信托关系,故以下区分情形进行分析。

2.1 银行作为理财产品投资者的代理人,代为交付信托资金并设立信托

在此情形下,银行为名义上的委托人,理财产品投资者为实际的委托人。但理财产品投资者如要与信托公司产生信托关系,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疑问。

首先,设立信托,信托财产应当是委托人合法所有的财产。商业银行虽然不是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但该资金也可以理解为投资者委托银行向信托公司交付的信托资金,因此,如理财产品项下投资者的资金系合法所有的资金,则不存在该方面的法律障碍。

其次,采取信托合同形式设立信托的,需要委托人与受托人就信托合同的签署达成合意。如银行事先并未披露其以理财资金设立信托的,受托人认为仅需要依据银行的意愿管理信托,但实际上最终将需要听从理财产品背后众多委托人的指令,受益人也由银行一人变更为众多的受益人,受托人是否在该等情况下同意担任受托人的意思表示没有体现,如受托人同意继续担任受托人,自无问题,但如受托人不同意的,则委托人及受托人就签署信托合同这一合意实际上没有达成,信托不成立。

如银行事先披露系其以理财资金设立信托的,受托人仍然同意设立信托的,法律并未禁止委托人委托他人代为签署信托合同并设立信托,因此银行可以作为众多委托人共同的代理人签署信托合同。虽然实践中,银行与信托公司的合同中通常并未明确表明银行作为理财产品投资者的代理人。

再次,如果商业银行披露了其作为理财产品投资者的代理人签署信托合同,那么受益人同时是理财产品项下的投资者,则商业银行可以作为众多受益人共同的代理人,自不存在法律障碍。如果没有披露的,则受益人不是不确定,而是发生了重大的变更,也会因为上文所述设立信托的合意没有达成,而导致信托不成立。

这样理解,如商业银行明确向信托公司披露其作为理财产品投资者的代理人签署信托合同的,则其作为代理人设立信托是合法有效的,陈耀与信托公司之间成立信托关系。同时,由于理财产品投资者人数在两人以上且交付的信托财产为资金,因此符合《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中有关集合资金信托的定义。但是,《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项下对于委托人的资格及最低资金来源通常进行了限制,而一般的理财产品投资门槛为人民币5万元,远低于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委托人资格门槛,大多数理财产品投资者并不符合上述规定。

《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为2009年银监会出台,《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为2008年银监会出台,如银行作为理财产品投资者的代理人设立信托的,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银行只能以符合《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合格投资者的资金交付的理财资金才可以最终设立信托,并且人数上也应当有限制,但是有关银信理财合作领域的监管规定,如《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9]111号)第六条只规定特殊领域投资的,理财资金投资者才需要符合《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要求,但未限制人数,在其他银信理财合作领域也没有限制性的规定。

实践中,在银信理财合作领域信托公司不会适用《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规定,银行与信托公司之间通常签署单一资金信托合同,该规定中有关于委托人及受益人权利、受益人大会、受托人职责、信息披露等诸多有利于委托人、受益人条款在信托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单一资金信托合同中通常不会体现,信托合同中诸多设计也是从银行及信托公司的角度出发,并未考虑到众多理财产品项下投资者的情况,所保护的是银行自身而非理财产品投资者的权益。

2.2 银行与理财投资者之间构成委托代理关系,但银行以自己所有的资金设立信托

在此情形下,货币作为特殊的种类物,交付即发生所有权的转移,因此投资者将资金交付给银行,该资金所有权即归属于银行,银行系以自己名义、自己的资金并以其自身为受益人设立单一资金信托,至于银行最终资金来自于通过发行理财产品获得还是运营而来的自有资金,银行设立信托的意愿是来自于理财产品项下投资者的约束,还是出于银行自身,银行获得收益后分配给自己还是分配给理财产品项下的投资者,均不影响信托的设立,信托关系仅存在于信托公司与银行之间,而投资者只在与银行之间的理财产品项下对银行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下对银行的债权,与信托公司之间不存在信托关系。

这种解释似乎更符合实践,在银信合作领域,尤其在发生信托产品兑付危机时,如果委托人是银行且以理财资金认购的,信托公司通常不会理会理财产品背后的投资者,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也通常不会直接去追究信托公司的责任,本案中,陈耀也是因为追究光大银行责任无果后才通过要求披露信托合同的关系去追究相关方的责任。

3 将理财产品中投资者与银行的法律关系界定为信托关系

上述将理财产品界定为委托代理的关系,进而区分情况界定投资者、银行与信托公司之间的关系,虽然也是一种解释方法,而现实是,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不完全符合委托代理的关系,而以此来解释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也不利于投资者权利的保护,理由如下:

第一,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走向平民化,小额化及便捷化,对大多数的投资者而言,银行与一般的理财产品投资者不会就理财资金如何进行投资运作进行一一的协商,而是限定投资范围、投资比例,投资者并不会关注银行具体如何投资,很多事项银行也不会征求投资者的同意,投资者大多数关注是否足额收到到期分配本金和收益,这与信托关系中受益人享有受益权的目的是一致的,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态度与委托代理关系项下委托人对于代理人处理事务的控制权不一致。

第二,委托代理关系中,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代理人勤勉尽职、忠实义务、谨慎义务等等,因为传统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代理的事项通常简单、单一,通常是事务性的,被代理人没有过多的自由裁量权,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中银行通常处于主动投资的角色,所处理事项的复杂程度、所具有的自由裁量权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代理人职责,这也与传统的代理人角色不符。

第三,委托代理关系中,被代理人的财产并没有与代理人的自有财产、代理人管理的其他财产严格区分并享有独立性,因而就会出现在银行破产的情形下等极端情形下无法保证委托理财产品不受银行其他债权人的追索,也无法保证银行不挪用某一理财产品项下的财产用来偿还其他理财产品,加大了理财资金的投资风险。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将理财产品中银行与投资者的法律关系界定为信托关系,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也更加符合信托关系的特征。

但目前将理财产品法律关系认定为信托关系,仍存在一定的法律障碍。1995年《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2001年颁布的《信托法》并非一部信托业法,关于法人作为受托人的资格也并无明确规定,并未限制商业银行作为营业信托的受托人,但是也并未明确予以认可,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在2001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公布执行后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营业性信托的受托人主体限定为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采取分业监管,这或许是银监会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采用委托代理关系来定义投资者与银行之间关系的原因之一。

然而,随着泛资产管理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是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保险公司及其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人等众多的资产管理机构均可设立各种形式的资产管理计划或者私募契约型基金,由于上述国务院办公厅的相关规定,上述关系均无法合法的纳入信托的法律关系中,只能界定为委托代理关系,但委托代理关系显然已经无法很好的解释这些资产管理行为的设立、管理、分配等等行为,虽然这些领域相关的监管规定均规定委托财产与固有财产、与其他管理的财产相互隔离,不是破产财产,但毕竟法律层级过低,可能无法得到法院的认可。本案作为业内较为简单的银信理财业务尚且有如此纠纷,而交叉同业投资产品更使得用委托代理关系来解释变得更为复杂,复杂的金融交易结构,动辄三层以上的法律关系,如简单套用委托代理关系,既加大了交易成本和法律关系的不确定性,又增大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4 根据理财产品种类不同区分投资者与银行的法律关系

有观点认为,投资者与银行的法律关系应当根据理财产品性质来进行区分:

一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关系,这一类法律关系主要存在于理财顾问服务;

二是借款合同关系,这一类合同关系包括保证收益和保本浮动收益两类;

三是信托投资关系,这一类关系主要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2]。

也有观点认为,在固定收益理财产品中,商业银行与投资者之间是债权、债务关系,在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中,银行与投资者之间是一种信托关系,在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中,银行与投资者之间是一种有担保的信托关系[3]。还有观点将理财产品区分为资产管理类理财产品、衍生产品交易类理财产品,前者是信托关系,后者是交易关系[4]。

笔者认为,对于单纯与相应产品或者指数挂钩的理财产品,实质上是一种场外的衍生品交易,与本文所讨论的理财产品非同一种类。

将固定收益类产品或者保本保收益等有保底条款的理财产品界定为一般的借款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则在银信理财合作领域,投资者仅与银行发生法律关系,与信托公司不产生直接的法律关系,银行与信托公司之间产生信托关系。

固定收益类产品与浮动收益类产品的区别在于收益方式不同。在目前实践中,如果适用委托代理关系来解释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则存在超过固定收益部分归属约定不清的问题,事实上这部分收益由银行获得,发生亏损时,也并非所有投资者均无法接受。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一般较小,收益比存款要高,投资者自愿让渡超额收益部分来换取固定收益,贸然将固定收益类产品界定为借款关系或一般债权债务关系,实际上不符合投资者与银行的本意,可能会降低银行发行该类产品的积极性,最终会减少投资者投资可选择品种。信托关系中同样可以按照固定收益方式分配收益,目前信托公司发行的有预期收益率的信托产品实际上就是固定收益类产品,超过固定收益部分将作为信托报酬分配给受托人,因此,收益分配方式并不会影响基础法律关系。

保底条款是否有效,一直是有争议的。笔者认为,商业社会双方意思自治,只要不涉及到非法集资等刑事领域,则在委托代理框架下或者是在信托的框架下,保底条款也均可以是有效的,不见得借款关系就比委托代理关系或者信托关系附加有效的保底条款对投资者更为有利,承认保底条款是否有效其实与代理人或者受托人的利益更为密切,从根本上而言是一个政策考量的问题。我国规定证券投资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不得保底,是从投资发展、金融稳定性的角度出发,但是日本的信托业法规定,“由信托业(受托人)保证本金不受损失并保证最低收益率。倘若此项保证落空,即使受托人已善尽其职,也得负责补偿本金损失或补足最低收益”,可见信托公司也是可以保底的[5],信托关系并不必然无法包容保底条款,没有必要因为保底条款的存在而将委托代理关系或信托关系界定为借款或者一般债权债务关系。

另外,这种认定相比于前两者而言,投资者不仅无法主张信托关系下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受托人的过错等等,也无法主张委托关系项下代理人的过错,对该类理财产品投资者的保护更加弱化。

5 总结

金融行业创新层出不穷,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当用委托代理关系已经无法解释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或者解释起来非常费劲,令人费解,而用信托关系来解释起来更为简单、清晰,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更规范地促进行业发展时,则适用信托关系将成为一种趋势。

参 考 文 献

[1] 刘贵祥,金赛波,刘建宫,冯守尊,张凤翔.中国法院委托理财纠纷案件裁判文书精选(2002-2013)(上册)[M].法律出版社,第197页至第200页.

[2] 张大海.银行、保险理财产品诉讼证明责任问题研究[J],法律适用,2009(4).

[3] 潘修平,王卫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若干法律问题探讨[J],现代法学,2009(7).

[4] 安伟,王忠钦.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与分类监管探究[J],金融监管,2011(10).

[5] 周小明.信托制度的比较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6.

作者:郑旭艳

上一篇:经济学经济学论文下一篇:工程技术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