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健

2022-07-12

第一篇:浅议语文教学中健

浅议语文课程教学

浅议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那你就应当每一位教室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我想,学会专业研究、热爱语文教学工作就是这门课程意欲教给我们的。

首先小学语文与教学论主要探究的是小学语文专业方向的关于课程、教学、评价及教育研究几大方面的问题,专业性可以说很强。就目前而言,身为小学语文方向的大三学生,经过前两年教育学基础、中外教育史、儿童发展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技能,但众所周知,各门学科由于知识结构系统的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都会有差别,因此加强我们自身关于语文课程教学的认识势在必行。对于语文一词的理解,我深有感触,如果不能理解语文的内涵,一个人是如何也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的。语文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强调了小学语文课程理解性、体验性,重视言语的训练和语言的养成。另一方面,语文的内涵中反复强调了听说读写这一概念。听说读写,顾名思义,就是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的协调发展。结合我的见习经历,我明白了即使是简单的识字写字阶段也要充分考虑到儿童会出现的困难,而不是”目中无生”。例如小学阶段的生字分为二会字和四会字,学习时要注意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相结合,同时还应该加入一些有关生字的小游戏,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以及时拉回学生注意力缓和课堂氛围。再如阅读方面,由于各年龄阶段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的差异,阅读方法也有所不同。反复有感情朗读的同时带领他们体会文章主题适用于低年级生,高年级应适当拓展阅读面等都能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找到专业依据。

有人说,选择教育就是选择清贫、选择平淡的生活,如今的教育环境虽然已有所改善,但教师仍然有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因此,如果不是热爱这份事业,那么很可能会在压力面前选择屈服和退出,或在教学中力不从心,原地不动。因此在课程与教学论的课堂上应该首先培养起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这份情愫,有了感情基础才会有专业上的成长。

转眼,我们接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对课程的性质,主要目标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结合见习、课堂上公开课视频的学习以及平时读书笔记的整理,总体来说收获颇丰。说到建议,我认为目前在课堂上接受的多为理论性的知识,还没有产生自己的思考,虽然见习时上过讲台,但毕竟操练机会少之又少,反思有限,对备课要注意的方面还不熟悉,可以组成小组学着备课,也可以组内相互评课,好的建议可以分享在班级中。另外,以前有同学说准备的教师表扬语、提问语运用不熟练,我们也可以将自己在读书笔记中整理到的实用的语言进行分享,进行小组练习或者纠正。

相信在课程结业时,我们会爱上小学语文教师这个事业,并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理想中的语文教师靠拢。

第二篇:浅议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写好作文重在养成好习惯

天门市实验初级中学 唐伏秀

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具体到语文写作方面,主要指不易改变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在较长的时间里不懈地努力。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会受益颇多。它是夯实人生成才之基,开启事业成功之门。根据作文教学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觉得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以下六个方面的习惯。

一.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观察是启迪思维、认识事物、增长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对语文素养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作用。自然、社会和生活都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要善于观察,仔细观察,多角度观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写下来,这样日积月累,脑子里的“货”就会多起来。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写作的素材,就写不出深刻隽永的文章。

二.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作文水平的高低,与是否重视课外阅读有很大关系。实践证明,作文水平高的学生往往是阅读广泛的学生。现代文学家邹韬奋写道:“我所看到的书当然是不能背诵得出的,看过了就好像和它分手了,但是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只要用得着的任何文句或故事,它竟会突然出现于我的脑际。”如果我们能多挤一些时间,经常阅读报纸,阅读高质量的杂志,吃掉若干本好书,既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接受新思想,又可以吸收丰富的词汇,那些名人传记、中外名著、名人名言、历史典故、文化资料、详实数据等等,一旦被我们掌握,到用时,就会得心应手,从容自如。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作文水平就会慢慢提高。

1 三.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意也。”古人是聪明的,他们懂得抓住“读”,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们并不多谈理论,也不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去抄,去读,去背,一遍又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层次脉络、表达方式、思想感情都会在无形中影响读者,久而久之,作文水平就会提高。巴金先生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所以说熟读是基础,成诵是关键。在成诵之后,那些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才能变成自己随时驾驭的知识,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四.养成经常练笔的习惯

课外练笔,一直是语文教学大纲倡导的内容之一,中学生课外练笔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教育家叶圣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反复阐述过,他分析说,单靠教师出题每周一作,未免回数太少,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因此,“要练习的回数多,不用说,还须课外作文”。中学生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周记,写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及时记下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写自己种种想要写的,多写才能使我们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强,课外练笔同课内作文相比,有它的独特之处:它强调一个“练”字,不过多地在写作知识或理论上做文章;它的自主性很强,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老师、家长等任何人的限制;它可以有多种写作形式,不受写作体裁的制约,它有强烈的真情实感......总之它是课内作文缺陷的弥补。

五.养成快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的习惯

审题,要仔细阅读作文题目的文字和文题要求,认真品味文题中的导语,冷静排出文题的干扰,注意文题中的隐含信息。如果审题不准,偏题甚至跑题,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立意,要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文章要表达的主题。立意时要围绕文题放开视野,纵横拓展;要紧扣时代特征,有的放失;从小题材着眼,以小见大,从大题材落笔,化大为小;从多角度思考,由表及里,平中见奇,准 2 中求异。选材,确定文章主题后,要快速从思想和记忆的宝库中寻找材料,选材一要切题,二要典型,三要具体,四要新颖。构思,是一篇文章写作的通盘规划和总体设计,比如,如何对选择的材料进行组织、取舍、裁剪,如何谋篇布局,结构成文,怎样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怎样安排详略、运用技巧等,都要快速思考,想点子,找办法,构建写作蓝图。

六.养成反复修改文章的习惯

文章不厌百回改。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章是改出来的。一切大文章家,大作家都十分重视修改。托尔斯泰说:“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应该永远摈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据传说,宋代的欧阳修写文章,最初也写不好,后来他看到韩愈文章的原稿改得一塌糊涂,才恍然大悟,从此很注重修改文章。可见最优秀的作家要写出好文章也离不开修改。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不仅可以促进作文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严肃认真的作文态度和高度负责任的精神。修改文章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所写文章确实可以改,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方面没有大的问题, 这才可以修改,如果立意离题,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语言太差,就不适合修改,因为修改也不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修改作文首先要明白修改的要领,一般可以从主题的深化、材料的取舍、结构的调整、文字的推敲等方面入手。要坚持自己动手,勤练修改,实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修改,再征求老师或同学的意见,或试改后再听听老师的意见。

习惯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把无目的、无计划、低效率的学习转化为有目的、有计划、高效率的学习的关键。作为一个教师应当尽自己所能,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在是太重要了。

浅议初中作文教学

天门市实验初级中学 唐伏秀

写作是一个人在一辈子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中学阶段则是掌握这种技能的黄金时期。因此,重视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了一套作文教学的方法,积累了作文教学的点滴经验,整理出来,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现在通行的作文形式一般有三种: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下面就如何让学生写好命题作文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命题作文是一种传统的作文方式,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定题目所规定的范围、内容、体裁等来写一定规格的文章。这种命题作文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的意图,避免写作偏向某一方向;有利于写作者的思想迅速集中,能较快地完成写作任务。那么如何让学生写好这类作文呢?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每次作文一定要做到认真命题、指导、评改这最基本的三点。其实要做好这三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命题作文要精心设计作文题目

A.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常言说的好:“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题目就是文章的“慧眼”。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学生写作训练的成败。因此,教师要掌握命题要领,提高命题技巧。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这就要求题目一定要贴近学生实际,最能体现学生生活。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设计出一些可写性、新颖性、启发性的作文题目。命题符合学生口味,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来也

4 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例如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成《你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和XX说说心理话》就不如改成《XX,你了解我吗?》等等。

B.要了解学生心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命题尽可能的让学生倾诉心里话。初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2--15岁,这个时期的学生叙事能力强,对所叙的事能做一些抽象的槪括,所以命题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特征的日趋成熟而有所侧重。初一阶段,命题要富有情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童年与少年的过渡期,他们还不能很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和生活,还留恋于小学的快乐时光。根据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题目《童年趣事》、《儿时的伙伴》、《我上初中了》......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作文得心应手,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初二阶段是初中生活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儿“小大人”的派头。于是我又出了这样一些题目《我入团了》、《绿色,你哪儿去了?》、《我尝到了苦头》、《难忘的课堂提问》等让学生训练。命题既形象具体,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初三阶段,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他们善于思考一些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这样我又设计了《中学时代的我》、《成功很难吗?》、《小议理解》、《雪中情》等之类的题目。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训练过程,学生作文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又与学生心理的成长保持同步,比较有科学性。

二.指导学生写好命题作文

A.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的前提。审题就是通过审读、分析,弄清题目所给的各方面的信息,然后加以综合,直到真正弄清题目的要求。审题要达到落实题眼,明确限制的目的。审题审清楚了,作文时就不能越“雷池”半步。如审读《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读题便知,题眼是“趣”,文章就是要着重突出事件的趣味,这也是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所在。文题中的其他词语 5 显然当属限制的内容了,它们分别从对象(我)、数量(一件)、范围(身边)一一作出了限制。

B.确定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以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儿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准备表达一个什么思想,这就是回忆材料,确定中心。中心明确了,就要环绕中心,选择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写有用的,不写没用的 ,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如《愉快的星期天》,这样的题目,如果同学们想表现自己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可以选取星期天去游乐场玩、参观科技馆、与小伙伴们一同外出野餐、郊游等内容。就拿郊游,野餐来说吧,应围绕“愉快”这个中心,写郊游的过程,尤其是令自己感到快乐、有意义的事情,郊游当中发生的愉快的、令人难忘的片断等。而自己郊游当天的早上怎样起床穿衣,怎样准备郊游用品等等与中心无关的事情,就不要写了。

C.列好提纲,确定详略。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得列个写作计划,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得有个次序。哪些内容与中心关系密切,要详写,哪些内容与中心关系不大,可以略写,得分个主次,这不要求列好提纲,确定详略。提纲好比建造楼房的图纸。有了好的图纸,造出的楼房才能坚固美观。

以上三步做好了,你就可以按提纲进行作文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可以避免选材不当、文不对题,或者结构混乱、条理不清,或头重脚轻、主次不分,甚至没有中心的毛病。

三.采取多种多样的评改方式

A.自评自改。学生作文写好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收,可安排早读时间让学生拿出来朗读,让他们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文章,如从感情的强弱、停顿的长短,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从语言是否畅通,朗读是否上口,查看用词造句是否确切;从内容是否混杂,前后是否重复,查看段落层次是否分明等。 6 让学生自评自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以及自我修改、完善、评价、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

B.互评互改。习作自我修改之后,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互相评改,互相商讨,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扬长避短。这种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这时候教师应成为学生互评互改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最高的公正评判者。

C.教师评改。学生自我修改、互评互改之后,教师就要把作文收上来作最后的总结评改。教师是学生作文最后的读者和评判者,需要把每个学生的作文认真的改一遍,把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挑出来,把不符合要求的也挑出来。符合要求的,当然是我们鼓励和表扬的对象,对不符合要求的怎么办呢?那就要因人而异,既要批评他们没有写出符合老师要求的文章来,具体指出存在哪些问题,又要表扬他们文章里的闪光点,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搞好作文的最后评讲。

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写好文章,作文教学过程又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钻研,多探讨,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愿写”、“能写”、“勤写”、“乐写”,作文教学质量是一定能提高的。

7

第三篇:高中作文教学浅议

杨秋实

内容提要:作文不仅是一门功课,而且是与个体生存相连的人生体验。文章提出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常识和写作技巧基础上,再抛弃一切技巧和套路,进行心理历程和生命体验写作。为此文中推出了三个具体的教学模式,一是把每一节语文课当成作文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增加语言学习和写作知识的传授,把每一篇课文当成写作范文,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有感觉;二是在高中进行系统的写作教学,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与方法,进行基本的文学原理和文学鉴赏讲座,让学生从内心喜欢文学;三是开展主题活动,增强学生感知能力,做到有话可写,开展社会实践,用心贴近社会,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措施,既治标、又治本,既经典、又时尚,既推陈、又出新,值得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方式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老师的一道难题。教不出成绩,写不出新意;教师迷惑,学生泄气。这种现象既反映了学生书面交流存在障碍,也说明语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没能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来体验生命价值。

作文不仅是一门功课,而且是与个体生存相连的人生体验。从这个角度说,写作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文如其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作文视为交流工具,让学生掌握语文常识和写作技巧,二是将作文视为生命价值载体,让学生抛弃一切技巧和套路,通过心理历程和生命体验来写作。

作文教学无论是对学生的中考、高考,还是对学生今后的求职、工作,还是对学生一生的价值取向都非常重要。特别是高中作文教学事关学生能否完成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从技巧写作到心灵体验的飞跃。笔者从事初、高中语文教学近20年,在本文中,我把自己近年的一些教学心得加以总结,以期抛砖引玉,予同仁以参考。

一、把每一节语文课当成作文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增加语言学习和写作知识的传授;把每一篇课文当作范文,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有感觉。

高中语文课本中,生字和词已经很少,但学生准确用词仍是语文课应强调的内容。

句子方面,要让学生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还应让学生学会常用的修辞手法。学生应能懂得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不同效果,并在自己作文中加以运用,做到得心应手。强调叙述应清楚、明白;描写应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抒情应表达自己真感情,先感动自己,然后再感动别人;议论要观点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说明应简明扼要,又解说清楚。修辞手法有很多,而学生在作文中很少会用。究其原因,一是对修辞手法作用认识不够,二是平时训练不够,三是与所处的语言环境有关。所以,我在课堂上对课文中好的修辞手法,不仅讲清作用,而且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模仿。根据不同的课文和语言环境,我分阶段在课堂上用不同修辞手法,有时用排比,有时用反问等,如“元芳你怎么看?”就在前段时间用得多。

段落和篇章方面是让学生懂得文章的层次结构、材料组织和主题表达。课堂上不要求学生划分层次,但应能概括文章内容和每段写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感知文章主题。反过来,为表达该主题,文章中各段又起什么作用,让学生琢磨透。最后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来写应该如何表达主题。

在讲解课文时,应尽量与日常生活相连、与平常写作相连,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摹仿,说出自己的心声。学生讨论,最好让学生先有准备,搜集资料,这样的讨论才有深度,有效果。让学生参与是非常有作用的一个环节,可以写,也可以说,特别是教师应先带头说,使学生觉得不难。

中学课文都是千挑万选的名篇,可学生不买账,原因或者是他们不会赏析,或者是与他们的年龄和经历有差距,他们找不到共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喜欢课文、找到感觉,这就要考验每个语文教师的智慧与能力、学识与耐心。我的做法是:一是让学生多读课文,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多读、用心读,就能把

握文章灵魂,走进作者心灵,滋润自己内心;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诵读精彩句子或段落,并告知学生主流赏析观点;三是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赏析和评论文章,特别是那些不同的观点,从而扩大视野,并学会欣赏;四是推荐类似文章给学生阅读。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就会喜欢课文,喜欢文学,甚至产生写的冲动,写出来的东西当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进行系统的写作教学,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与方法;进行基本的文学原理和文学鉴赏讲座,让学生从内心喜欢文学。

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常常是零散和不成形的,因而效果也特别不好。到了高中阶段,本人在职高对口班就每期为学生讲授10节左右写作课。一是讲授文章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方面知识;二是进行文章的体裁教学,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公文、论文、新闻等写作。这种系统的写作教学,会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也会让学生觉得写作很重要,认识到写作不再是语文的搭料。

职高的作文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应用文的教学分量比较重,我校已开设独立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能写工作、生活中的实用文章。所以撰写内容充实、语言通顺、格式规范的应用文是中职学生必备的岗位职能之一。我遵循学以致用、注重实效的原则,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述的精要性,力求简明扼要、切合实际;二是例文的典范性,佐以简略的旁注和精当的评析,以突出实用性和示范性;三是特色的鲜明性,力求反映职业生活,体现鲜明时代性;四是训练的操作性,减少理论方面的讲授,侧重对学生进行写作实践训练,对共性错误分析纠正,以便他们能尽快掌握常见应用文的特点和写法。

写作仅有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文章是有生命的,好的作品能穿越时空,穿透心灵,靠的不是技巧,而是作品的思想与灵魂。如何让学生懂得这个道理?我根据教学实际,不定期进行文学原理和文学鉴赏教学,讲授一些基本的文学原理,介绍古今中外一些名家浅显易懂、

切近学生生活和理解能力的名篇,告诉他们如果阅读,如何赏析,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作家,但应让他们学会鉴赏作品,学会区分好坏、美丑。在文学原理和文学鉴赏教学中,不求深刻,但应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不求系统,但应把主要内容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在平时听课中听到相关内容,在日常阅读中能区分文章的优劣。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和鉴赏力。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去体会,感悟,要求学生背诵,并让其从网上了解有哪些赏析观点,还有哪些主题相同的诗词。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文学的美妙之处,很多学生就是从诗词开始喜欢文学的。

三、开展主题活动,增强学生感知能力,做到有话可写;开展社会实践,用心贴近社会,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主题活动作文就是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以生活中的现象或学生感性的生活内容、事件等为题材,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感知生活,发现适合自己的写作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从而积累写作素材,学会写作,爱上写作。教师作为活动的发起者、参与者、引导者、推动者,应适时点拨,循循善诱,而不能一教了之,越俎代庖。学生以自己的感知、自己的体验为基础,结合讨论、合作的相关资料,在情境中引入写作话题,自然有话可写。主题活动作文已是职高新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但很多教师重视不够,引导不够,或流于形式,或干脆不上。而实际上,主题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将呆板教学变成受学生喜好的形式,将学生被动受教变为主动参与,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很有裨益的。

为了更好地贴近生活,从而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我校在职高中开设的口语与交际课程又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要求听说能力协调发展的同时强调交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注重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注重交际中的文明素养。这部分主要

采用活动课形式,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发展实际,积极创设各种职业和日常交际情境,如情境对话、演讲和求职应聘等,让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境下该怎么说话,该怎样与人交流。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将所说的记下来,做到有话可写;将感想或做法写出来,让其知道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来,写作对于学生而言,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好的作文还应该有思想有深度。高中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成形的时候。为塑造好学生高尚人格,为写出有价值的文章,我每期布置一到两次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让学生深刻了解社会、重新审视自我,写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文章。比如求职体验、家庭收入与支出体验、对农民工调查、对个体户生存状态调查、对本地农民与外地农民比较调查等。作品形式不限,字数不限,篇数不限,只要求学生写出感动、写出真实、写出思考、写出责任、写出使命就是好文章。学生经过社会实践,有时能让我们觉得他们仿佛一夜成人。这就是作文的价值

第四篇:幼儿舞蹈教学浅议

幼儿舞蹈不同于其它舞蹈,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是通过幼儿表演来体现幼儿生活的情趣,反映的是幼儿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态度。幼儿舞蹈的教学包括对音乐题材的选择、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幼儿参与动作的创编等等。下面,我就以自己创编的几个舞蹈浅析一下幼儿舞蹈的教学:

一、对音乐题材的选择

教师在选择幼儿舞蹈题材时,一般要求音乐鲜明,新颖别致,富有儿童情趣,能够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活跃幼儿的想象思维,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整个舞蹈需要充满与幼儿相关的生活气息,易于幼儿的情感抒发与表达。如幼儿舞蹈“小小交通警”,舞蹈选材于幼儿熟悉的生活,而交通警察又是幼儿喜欢模仿的对象,让幼儿通过舞蹈体验交警的生活,将给幼儿带来惊喜及参与舞蹈活动的动力。舞蹈给幼儿提供了情感宣泄的舞台,让幼儿体验了交警的生活,做了生活中不可能做的事情,培养了幼儿关注自己生活环境的习惯,让生活环境直接参与对幼儿的教育。这样的舞蹈,幼儿自然表现出参与的热情,中间再创设一些有趣的小情节,使幼儿的表演更加欢快而活泼。

二、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

只有让幼儿充分熟悉音乐,感知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幼儿才可能将自己的情感融汇到舞蹈的表现中去,才有可能有表情和动作的到位。如果幼儿不能够正确感知音乐的节奏、旋律,那么舞蹈必然不会跳得成功;教师如果不能够重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这个环节,就会出现教师教得辛苦万分而幼儿学得无所适从的窘况。不是幼儿学不好,而是教师没教好,幼儿在不了解音乐所表达的含义下,缺少内心对音乐的体验,无法把握舞蹈的神韵,幼儿跳起舞来自然会出现神情呆滞。只有让幼儿充分融入到音乐中,让幼儿的想象力与音乐对话,跳起舞来才会神采飞扬,因为幼儿知道自己的肢体语言所表述的意思。当幼儿在音乐中畅游时,音乐带给幼儿的是一种美的体验,幼儿也成为音乐中舞动的小精灵,音乐和幼儿发生了互动的作用。如舞蹈“草原小牧民”,幼儿很容易感受到音乐的风格是欢快、跳跃的,他们自然呈现出愉悦的表情,根本不用教师提醒要“高兴点”之类的词语。小牧民喜欢骑马,又生活在草原,住在蒙古包里,这些是幼儿熟知的场景。随着悠扬的音乐声,一幅美丽的画面就会展现在幼儿面前,他们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宛如自己和一群快乐的小伙伴在大草原上追逐、嬉戏,一个个顽皮、可爱的形象跃然眼前。舞蹈中可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表演能力。如在舞蹈“草原小牧民”中有一段间奏的音乐是让幼儿自由发挥的,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演。有的幼儿一起做摔跤状,有的结伴做游戏,有的自由地相互追逐,有的幼儿原地做骑马状等等。幼儿在充分体验音乐后,做出自己认为贴切的动作,使幼儿能够利用舞蹈进行感情交流,舞蹈时自然会表情丰富、轻松活泼。

三、幼儿参与动作的创编

创编的动作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形象性,易被幼儿所接受。动作的选择不宜过难,易简明、形象、直观性强,动作的幅度及活动量不宜过大,应是幼儿力所能及的,动作的衔接与变化应有规律,便于幼儿的记忆。舞蹈的动作可选择幼儿舞蹈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基本动作,进行简化、分解、加工和组合,不宜选择对肌肉控制、身体平衡要求较高的动作。创编幼儿舞蹈的原则是新鲜而不猎奇、夸张而不失真、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表达方式,教师应该积极为幼儿提供创作空间,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用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去诠释舞蹈的元素,让幼儿成为舞蹈的创编者,真正成为幼儿舞蹈的主人。不仅要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要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象去表达。如舞蹈“小兵的一天”,在选择舞蹈动作时,我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让幼儿和我一起进行舞蹈的编排。首先确定舞蹈的道具和服装。服装与道具这一环看似并不是十分重要,其实,一个舞蹈创编得是否成功,服装与道具的运用必不可少。运用得当,是一笔画龙点睛;弄不好,则成了画蛇添足。首先要弄清楚自己创编的是哪一类型的舞蹈,再根据舞蹈的需要设计服装与道具。经过幼儿之间激烈的争辩,最终我和幼儿一起决定道具用冲锋枪,服装用绿色的军装,头戴大盖帽,孩子们说这样看起来威风。其次是动作的选择。要让幼儿自己说想用哪些动作为舞蹈的基本动作。在幼儿所说的动作中再和幼儿一起把走、跑、爬、射击等动作定为基本动作,每段安排一个动作或两个动作交替进行,表现出不同的乐段,使整个舞蹈有起有伏、动静交替、极富童趣。有了幼儿的参与,舞蹈成为一种幼儿思维的载体,间接地反映出幼儿的喜好和兴趣及对事物的一些看法。再次是队形的选择。幼儿舞蹈的队形是根据音乐的需要进行设定的,它特点是简单清晰,变换队形时要有疏有密,穿插跑位要合理,不能偏台和拥挤。在创编舞蹈时,应充分考虑到队形与队形之间的变化要合理,队形编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舞蹈的整体效果。在创编舞蹈“草原小牧民”时,幼儿大部分喜欢用圆形、纵队、正方形等,最后决定把三角形、圆形、梯形等队形作为舞蹈队形变换的基调。队形简单明了,却能够使整个舞蹈流动起来,充满活力,富有朝气,达到了预设的效果。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再次得到有力的印证,给幼儿一个机会,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份惊喜。

总之,幼儿舞蹈来源于丰富的生活内容,从生活中提炼的素材具有表现力与生命力。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日常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提炼适合幼儿跳的舞步,注重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让幼儿积极参与舞蹈作品的创编,加强日常有目的的音乐节奏及基本功的训练。有了这些作为铺垫,舞蹈教学就会变得简单而轻松。

第五篇:浅议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

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周小波

摘要 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道德修养,为自己以后的生活之路做好铺垫。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培养目标 道德教育 育人 言教 身教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的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可见,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我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有它的特殊属性,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市场导向性。这种市场导向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由此,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而缺少必要的道德素质,更不用说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了。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还相差甚远。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教育的学生不被时代大潮所淹没,需要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需要将思想道德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

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语文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语文教学应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一切思维和技术“设置平台”,使人类及其思维和技术在语文设置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道德修养。

中等职业学校因其固有特点、管理方式和教育目的,语文教学又具有与普教不同的地方。许多学生在初中时表现就不是很好,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进入职校对他们来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职校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的起点。心理尚不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以后开始过像大学新生一样的独立生活,因此会产生更多更强烈的情感饥渴,需要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可他们一到了职校,发现很多东西还是像他们初中一样,因此对前途对未来更加缺乏信心,对自己越没有了清醒的认识。很多学生刚刚入校以来还能遵守校纪校规,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向西。更有甚者,产生反抗对立情绪,当面顶撞,公开叫板;甚至说,处分怕啥,最多不在这个学校读书。因此一学期下来处分已堆了一大叠,可是校纪校风有没有好转呢,违反纪律的同学照样层出不穷。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这个平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或许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那么,怎样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书”去育人呢?下面仅就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直接通过学习语文教材,达到“育人”的目的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因此,语文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加强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力度,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例如,学生了《过万重山漫想》要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增添生活的情趣;学习《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要引导学生爱国主义感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学习每篇课文都能有意识地对学习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教书”和“育人”就能达到和谐统一了。

二、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下,主动地去体验,去感悟做人的道理

因为仅仅靠教材上的几篇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那是远远不够的。具体做法是:通过阅读教材,向学生推荐与之相应的课外读物,定期交流读书心得,自由表述自己对作品中人物、事件的看法,起到潜移默化地进行自我教育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法国作家莫伯桑的《项链》这一课时,我推荐学生课外去读《皇帝的新装》。在交流读书心得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说皇帝和玛蒂尔德都是因为爱美才有可悲的下场;话音刚落,马上有人反对:难道生活就不要美了吗?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争论后达成共识:爱美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还有人说玛蒂尔德很勇敢,没有被巨额债务压垮,用十年艰辛的劳动维护了自己的信誉,表现出对友谊的忠诚;马上也有人持反对意见:没有在丢项链之后就通知朋友,就是对友谊的不忠,受苦是活该„„虽然这一课学生们的争论使课堂秩序显得有些混乱,我还是感到由衷的高兴,毕竟他们都敢于陈述自己的观点,虽然显得幼稚,却也迈出了自我教育的第一步。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作为女教师,笔者在这一点上感触尤深,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师生的平等是朋友式的,就能拉近师生心理的距离,沟通彼此的心灵,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人格的建立。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我努力和学生进行交流,展开平等的心灵对话,作为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比较多,我们经常以开座谈会等方式探讨社会上、学校里、班级中发生的一些事。一开始他们不愿袒露心迹,随着交往的加深,我的真诚打动了他们,他们纷纷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也能自觉遵守,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副表情,不经意间就可能造就一个人,也可能因此就毁了一个人,所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

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如果说一套做一套,这样的教师,无论道理讲得多么深刻、多么生动,也难以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例如,某位老师在学校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为表白自己公正要私,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真实的看法,结果就有几个学生对他的工作提出了批评。这位老师知道后,大发雷霆,对这几个学生进行了打击报复。结果可想而知,他任教的学科受到学生的一致抵制,成绩一塌糊涂。更糟糕的是,这件事使学生失去了对所有任课教师的信任。总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到周围的人和事,这种损失才是无法弥补的。以此为鉴,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教师守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不仅做他们的老师,还做他们的朋友,做他们做人的榜样。通过老师长期的言传身教,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应该能自然而然地形成。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切实可行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有高尚的人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教书和育人很好地结合起来,尽到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论著与研究》 林炜彤 浙江文艺出版社

《审视中学语文教育》

孔庆东 摩罗 余杰主编 汕头大学出版社 《教师是谁》 陶志琼 中国文史出版社

《教师职业道德》龚乐进 张贵仁 王忠桥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企业圣诞活动策划下一篇:企业宣传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