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绿色学校建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2024-04-16

浅析绿色学校建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通用12篇)

篇1:浅析绿色学校建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浅析绿色学校建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绿色学校”是在实现学校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并持续不断地改进,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的场所.“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是环境教育的有效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作 者:唐伟 王瑞强 TANG Wei WANG Rui-qiang 作者单位:唐伟,TANG Wei(济宁市环保监测站,山东,济宁,272045)

王瑞强,WANG Rui-qiang(泗水县环保监测站,山东,泗水,27)

刊 名:环境科学导刊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SURVEY年,卷(期):27(z1)分类号:X-4关键词:绿色学校 建设 环境教育 环境保护

篇2:浅析绿色学校建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而学校教育是基础和重要补充,学校和家庭是密不可分的,它能配合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每位教师应关注家庭教育,做到密切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和交流,发挥学生家庭的教育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否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不仅关系到子女的成长成材,整个家庭的兴衰,而且也会影响到全社会的安定团结,民族的健康发展,古时就有“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说,因此,我国十分重视,关心和引导家庭教育,并逐步通过法律和社会舆论来规范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并把父母与教师对下一代的教育相提并论,不允许父母推卸教育后代的责任和义务。

目前,由于受不良社会的影响,青少年的犯罪率越来越高。这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病态现象和发展中国家的毒瘤,因此人们呼吁,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充分发挥家庭的潜在力量,去抚养、教育、监护下一代,传授文化遗产和价值观念,同犯罪现象和违法行为作斗争,将出现不堪设想的社会危机。

二、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是家庭教育

一个家庭新生命的诞生就欲热着家庭教育的开始,甚至从胎教就开始启蒙了。从出生到六岁左右。大部分或全部时间在家中或幼儿园度过,在生活和心理上对家庭存在着极大的依赖性,父母的言行举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时做父母就成了孩子良好品质的传播者和诱导者。当孩子进入学校后,开始接受学校有目的和系统的全方位的培养和教育。这时候学校教育起着主导的作用。然而孩子的成长阶段离不开家庭教育。因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主要形式是走读制。学生与家长相处的时间要比学校教师的时间长,所以其父母的教育仍然经常性的起作用。同时,学校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因为家庭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性和伦理道德等内在的关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孩子进入学校后,家庭教育起着学校教育的必要的补充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这样一来,父母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如何教育独生子女,就成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家庭教育的新课题,每一位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风,但由于教育方法的不得当,给孩子过多的压力,造成不良的后果,随着社会竞争力加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往往又适得其反,有的父母对孩子又过于娇贯,造成了独生子不能在社会独立的现象。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娇宠无度,过分珍爱,过分袒护,过分放纵,过分照料,过分刺激,会妨碍独生子女健康成长,是他们产生性格缺陷的“苗床”。由此可见,独生子女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关键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四、家教的任务和良好家教的条件

家庭教育的任务是遵循我国的有关法律。在我国教育目的指导下,同学校密切配合,全面关心子女的成长,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父母要关心子女的身心正常发展。

父母首先要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有了健康的身体、智力、品德、美感等心理方面的发展才有可能的物质基础。为使孩子的身体充分地生长发育,其中营养是最基本的条件。此外,父母还应督促子女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父母还应当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的。但不全面,真正的健康,不仅指身高、体重、体型、体质、五官、四肢发育健全,生理活动功能正常,而且也要心理健康。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其他原因的影响,不少父母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重视不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则更为忽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造成或加重心理上的不健康状态,这是不利于子女成长的。

2、子女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种与需要相联系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是习惯,它是人在生活实践和教育过程中经反复重复或练习逐步形成的。习惯一旦形成,只要遇到相关的情景,人就会不由自主付出特定的反应,所以人们把习惯看得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称之为第二天性,好习惯成就一生,坏习贻害终身。

3、培养子女独立自强的精神

历史上有所成就的人,都具有独立自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是养成独立自强精神的重要内容和起点。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父母们:“孩子要有自身的根,父母的业绩,父母的荣誉不能成为孩子赖以生活,索取财富和特权的资本。”因此,溺爱,娇惯实际上是一种愚昧的表现。明智的有远见的父母,应当注重培养和爱护子女的独立性,教育他们自重、自强、自律,懂得个人与社会,劳动与消费,创造与享乐的关系,引导他们逐步形成在真理的追求,事业的进取和自身的完善诸方面奋斗不息的精神。

4、与学校共同配合教育子女

学校是专门教育的机构。一般来说,学校教育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所以父母应当支持学校,启发和督促子女认真接受教育,同学校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子女健康的成长。有的父母有意无意地在子女面前贬低学校,贬低教师,甚至对子女提出与学校正确教育背

道而驰的要求,这是不慎重的。当然,父母对学校教育有意见,也应当向学校提出,有利学校的工作改进。

五、良好家教的基本条件

首先,父母要起表率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父母对待生活、工作、学习怎样,对待社会、同事、邻居怎样,为人处世,认为什么叫好,什么叫坏等。都在子女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父母之间,互相关系,互相尊重,相互支持,互相体谅,互相爱护,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六、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

不容质疑,家庭教育在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家庭教育受父母的文化修养、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影响有其局限性,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针对个别学生和特殊家庭的情况,教师要分别做好不同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要与班主任教师配合,不定期地走访家长,深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指导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但要防止每月不登门,一登门就“告状”的做法,对学生,家长要诚恳地教育,互相尊重,以协作的态度与家长一道研究教育问题。

篇3:浅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 父母或者长辈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 能为孩子一生的言行刻上深刻的印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指出了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其中就包含了家庭教育在内的教育, 也可以说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终身教育中是处于起点位置的, 对其一生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

学校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 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一般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是人一生中接受系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个人在学校里进行计划性的学习, 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道德准则等一些家庭中难以接触到的知识。学校教育主要以系统地传授知识为主, 它不同于家庭教育,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而且是替代不了的。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学校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 培养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学校的责任, 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夙愿。但是单独靠学校教育, 无论教师多么努力, 也无法达到目的。因为, 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 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 也在接受家庭教育。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合作的。

1. 教育目标的和谐统一

学校教育的根本教育原则, 是从社会的整体角度提出教育目标, 而家庭教育的教育原则是从个人角度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标具有共性、全面性的特点;而家庭教育具有独立性、特殊性的特点, 但是两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所以家庭教育提出的教育目标就不能和学校教育的目标相违背, 而应该服从学校教育的原则和特点。学校也会针对每个学生进行教育, 但是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 孩子在家庭教育中会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知识、道德品德的意义, 对他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 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2. 教育内容的和谐统一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育注重以培养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为主;而家庭教育则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等。但是两者都是为了培养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等。当然也有一些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往往站在学校的角度教育孩子, 单纯地关心孩子的学习, 忽视了道德情感的培养, 使孩子片面发展, 不能很好地面对社会。所以, 家庭和学校要在教育内容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使孩子成为栋梁之材。

3. 教育作用的和谐统一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 它们最大的作用莫过于把孩子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而人才对社会的作用程度是从人的认知和情感中体现出来的。学校教育从人的认知角度出发, 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而家庭教育则是人的情感形成的基点, 人的情感的培养主要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

4. 教育互补性的和谐统一

家庭和学校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但又有各自的不足。只有两种教育互补, 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如果老师批评了孩子, 家长就不能再严厉批评孩子, 让孩子觉得到处没有阳光。如果孩子在学校一帆风顺, 家庭就要注重挫折教育;如果孩子在学校是所谓的“差生”, 家庭就要注重成功教育。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四、结语

篇4:浅析绿色学校建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选址;城市;建设;山水环境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2013年度人文社科领域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 2014SQN026)

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无论是在大尺度的自然山水环境的把握上,还是微观的城市景观营造上,都体现了城市这一人工构筑物与天造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文思想与自然环境相融共生的产物,是“天人合一”这一古老思想的现实反映。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如今的城市规划建设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发展,这种发展态势使得人们逐渐忽视了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直至今天,人们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不再注重对大尺度自然环境的审视,而是过度地偏重于人工环境的建造,这种现象导致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健康发展,给人居环境的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生态城市”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被提出的,而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凝结有数千年城市营造结晶的“天人合一”思想,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它将被重新认识及应用,为我们如今乃至将来的城市规划建设指引方向。本文以隋唐洛阳城为例,尝试从其都城建设与周边自然山水环境的关系入手,探索城市建设中该如何处理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方法,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历史的借鉴。

一、洛阳及其周边自然环境概述

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营建十分注重对其山水环境的审视,不管是城市的选址还是城中关键建筑的选位和营建,都与周围的自然山川形胜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古时城市的选址均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都城所处之地更是风光秀丽,气势巍峨。吴良镛先生说:“中国传统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的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管子·乘马》云:“凡立国都,非於高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这个思想表明了自然山水对城市选址营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古人与自然长期相处的智慧总结。

洛阳,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代都城,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拥有着1500余年的建都史,前后九个朝代的都城均设立于此。从最初的夏都斟鄩、商都西亳、西周的王城、成周城,历经东汉、魏晋、北魏,直至隋唐,这些不同时期的古洛阳都城在伊洛河流域,自东至西展示了历史性的都城空间演进格局。经过唐繁盛时期的洛阳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逐渐走向了衰落,明清时的洛阳城已褪去了都城的华丽,以府城的角色重新展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今洛阳老城区就是明清洛阳府城的位置所在,今天的洛阳也是由明清府城向外扩展而逐渐形成的。

洛阳地区自然环境非常优越,从其地形上看,居于豫西山地和黄河平原交界的伊洛盆地,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面开阔,可谓“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邙山位于洛阳城北,是洛阳的天然城墙和堤坝,保障了洛阳不受黄河水患之扰。古时洛阳有事,北邙亦为必争之地。除此之外,邙山风水环境颇为优越,俗语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邙山之上有着众多的王侯将相古陵冢,据《方舆记要》记载:“邙山绵亘四百余里,古陵寝多在其上”,是洛阳人文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之“邙山晚眺”为洛阳八景之一。洛阳周围有伊、洛、瀍、涧四水环绕贯穿,既解决了人们日常用水,又能在交通运输上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据史料记载:“禹因山川,分画九州,大河之南,厥土为豫。考极相方,实处天下之中,风雨所会,阴阳所和,而冲气钟焉。其川河洛,图书之渊,珍符是兴。其镇嵩高,孕秀生贤,神灵是宅。其浸瀍涧,伊水之利,环流灌漑,壤沃物丰。其地广衍,平夷洞达,万方辐辏,朝觐贡赋,道里均焉。奠位宅中,兹实帝王之居也。”可见,古人在城市选址之时,是从大的自然环境入手的,充分考虑了洛阳在地理位置和山川地形方面的优势,为其生活空间环境上所需的安全、交通、生产以及人文等各方面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基础。

二、隋唐洛阳城市建设与自然山川的关系

隋唐洛阳城,位于今洛阳市区东部,虽与其他朝代的都城在选址上略有偏移,但始终都处于邙山与洛水之间的河川地带,“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呈“背邙面洛”之势。洛水之南耸立着众多的山岳,这些山岳是洛阳的天然屏障,在为其提供安全防卫的同时还在城市的营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洛阳的山水环境布局来看,从南至北呈现出“山-水-城-山-水”的自然山水环境格局。

隋唐洛阳城是洛阳建都史上的鼎盛时期。全城由宫城、皇城、重城和郭城组成,平面略呈方形,南宽北窄。宫城在大城西北部,里坊与市分布于郭城之中,这个时期的洛阳城规划营建有别于其他时期,设计者宇文恺在规划营建时将洛水引入城中,由西向东贯穿全城,改变了以往“城居水之北”的营建方法,这种布局不仅有利于防御,推动了水利的建设,发展了漕运,明确了洛阳经济中心的地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为造园绿化提供了便利,寺、庙、园、宅等通过修渠引水,植树栽草,创造出了诗意的人居城市环境。欧阳修在《河南府重修净垢院记》中有这么一段描述:“河南自古天子之都,王公戚里、富商大姓处其地,喜于事佛者,往往割脂田沐邑货布之赢,奉祠宇为庄严,故浮图氏之居与侯家主第之楼台屋瓦,高下相望,于洛水之南北,若奕棋。”这段描述记录了洛都当时的盛景,私家宅邸中的亭台楼榭与寺庙的高塔相互呼应,在洛河两岸形成了如棋局的空间布局。

隋唐洛阳城的营建除自然“水”环境对其的影响之外,自然“山体”也被纳入城市规划营建之中,宫城在大城的西北部,这种布局与西京长安的中部布局有所不同,其原因与地势和伊阙的位置有关。伊阙,俗名龙门,“洛西南阙口也”“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史料中记载:“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以象河汉。” 隋唐时期,宇文恺在进行规划之时,将宫城与伊阙相对,在满足了堪舆学说对自然山水环境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皇宫的地位与皇权的神圣。除此之外,这条轴线以南延伸至邙岭之上的上清宫,从而将洛阳城的整体山水格局纳入其中,形成了完整的山水城市轴线格局,即邙岭上“清宫-宫城-伊阙”,使城市的空间与自然之间呈现出明确的秩序化和艺术化。

三、结语

洛阳自夏商延续至今,城市的营建既有汉魏、隋唐时期作为皇家都城的兴盛繁荣,也有金、元、明、清时期作为陪都、府城的建设布局情况。可以说,洛阳是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典型代表。从洛阳山水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中得出,山水环境是古时城市选址、布局的重要依据。“天下事有成于天者,有成于人者,造化之图畴启于天矣,而画演必由于人,山川之流峙成于地矣,而疏凿必由于人,谁谓天地之毓秀,不赖人工之辅助哉?”这句话体现了人工营造的重要性,古人寻天地山川之脉络进行人工的营建,通过一定的手法达到一种“天、地、人、神”和谐共生的完美人居环境。古时人们的这种山水环境观对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深刻的,它呈现出自然山水与人的和谐共处,创造出了一批辉煌的山水城市空间,对于正在步入生态文明时代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树声.黄河晋陕沿岸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王树声.结合大尺度自然环境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以西安历代城市设计与终南山的关系为例[J].西安: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05):574-578.

[3]王铎.洛阳古代城市与园林[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4]王军.古都建设与自然的变迁[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

[5]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6]魏襄,陆继辂.洛阳县志[M].清嘉庆18年,1813.

[7]施诚,童钰.河南府志[M].清同治6年,1867.

作者单位:

篇5:浅析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说明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教育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同时,针对我国教育水平落后,人均受教育年限较低的教育现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

人力资本学说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经济的快速增长并非完全是由于物质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的投入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最主要途径,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

1. 人口红利优势的发挥取决于教育的发展

一国人口生育率迅速降低,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且整个社会所需承受的抚养负担较轻,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形势。我国正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最丰富的时期,如果能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制约着人口红利的实现程度。中国人口红利优势发挥程度的多少取决于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否,农村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国收获人口红利的程度应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但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现实劳动生产力的实现程度不高。中国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量农村人口闲置,只要合理利用,就能解决“人口红利”后所带来的劳动力不足和老龄化问题。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中国才能更好地兑现人口红利。

2.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口红利是一国人口结构发展变化中所经历的一个阶段,并不会一直存在。当一个国家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将导致劳动力资源的.瓶颈,产生人口负债的效应。因此,仅仅依靠人口红利带动经济的增长并不是可持续性的,而是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数量的优势转化为人口质量上的优势,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如下:

(1)教育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发展既能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又能增加全社会人力资本存量。教育使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水平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单位时间内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个人的收入也会增加;进而导致消费需求的增加和消费市场的扩大,从而刺激投资和生产,促进经济的增长。

(2)教育可以改善劳动者的精神素质,提高劳动者生产效率和生产技能,开拓视野、提高创新意识、增强责任心。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掌握和吸收新技术,适应新的生产方式,能够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由人口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最终向技术密集型演变。

(3)中国人口众多,但人均受教育年限较低,义务教育年限较短,高等教育普及率不高,高学历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这就造成了人口综合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中国人口数量的优势向人口质量优势的转变。因此,应该加大教育产业投入力度,普及到高中的义务教育,实施灵活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鼓励多种方式形成全民终生教育,扩大受教育人口的范围,努力提高国民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的人口由数量型转变成为质量型的发展,从而更加有力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4)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使得农村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避免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来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同时,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使得预期收益超过了跨区域流动的机会成本,能够加速劳动力资源跨区域合理流动,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高效的配置,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劳动力资源在产业和区域间流动变得合理。

(5)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而增加人的预期寿命,延长劳动年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6)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降低出生率,从而能够减轻少儿抚养负担,提高人均收入和储蓄,增加投资,最终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教育的投资是有效克服贫困的一种长期战略。如果一个国家的文盲过多,或者大众受教育的程度较低,那么国家的发展必然会受影响。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均收入也越高,提高教育程度会改善贫困状况,从而缩小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使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分布趋于合理。

3. 中国平均受教育年限

篇6: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主客体关系浅析

城市建设与管理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视角、多学科、多途径综合研究,以往的研究,侧重于具体科学的实证研究,而忽视了哲学的雏度.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从主客体及其辩证关系的角度,探讨城市建设与管理如何协调主客体内部关系、如何发挥主体性、如何处理主客体的辩证关系是认识我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 者:敖敏霞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EDUCATION INSTITUT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1(4) 分类号:B023 关键词:城市建设   城市管理   主体   客体  

篇7:浅析绿色学校建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浅析高校文化环境的营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营造良好的`高校文化环境,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本文旨在从高校环境的三个方面具体论述如何通过营造良好的高校环境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1(5)分类号:G641关键词:高校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 校园网络

篇8:浅析情感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1.素质教育背景下在学校体育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作为完整的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 是连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纽带, 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就我国当前的国情看, 开设专门的情感教育课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此举并不可行。所以我们提倡进行隐性情感教育即将情感教育融入既有的课程, 渗透到五育的过程之中;将情感教育融入学校生活中。学校体育,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领域必然要承担起情感教育的任务, 因此就有必要在学校体育中探讨并倡导情感教育的实施。

2.学校体育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实施情感教育

就学校体育的功能和特点而言, 在学校体育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行的, 有其独特效果。

首先, 学校体育本身就具有情感发展功能。学校体育能丰富学生的文化体育生活, 调剂情感, 增加生活乐趣, 培养勇敢顽强、拼搏进取、团结互助等良好的品质。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 特别是那些自己擅长的项目, 可以获得一种满足感, 使情绪得到有益的调节和放松。其次, 学校体育是讲团队、讲协作、讲规则、讲平等的教育活动, 其独特作用是学校体育的特色所在。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特征看, 体育有非常强烈的平等性, 这是人类追求的境界, 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最平等、最彻底的方式。更重要的一点在于, 学校体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 它具有作用外显性的特点, 其特殊效果能够及时地反映在体育教学课堂和体育活动中, 比较容易观察到, 从控制论的观点看, 起到了及时反馈的作用。

第一, 爱憎情感的教育, 具体包括个人与社会间的爱祖国、爱党、爱集体、爱人民, 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骨肉之爱、男女之爱、同志之爱、朋友之爱、师生之爱等, 个人与求知间的爱科学、知识、真理等, 个人与事业间的爱事业、劳动、工作等。体育教学应积极结合教学内容, 向学生讲述我国优秀运动员在奥运会及各种世界级的体育比赛中顽强拼搏, 为国争光的事迹, 讲述运动会升国旗、奏国歌的意义,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利用平时的分组练习, 同学之间互相保护与帮助, 培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爱。利用平时的游戏增强课的娱乐性, 使学生消除紧张、忧虑、沮丧等不良情绪, 达到精神愉悦、心情舒畅。获得体能锻炼的快感后, 继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集体、自然与生命、自己的工作和学习, 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第二, 强烈的自尊心与正确的荣誉教育。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必须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克服和挑战不同程度的难度,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不会做到会做, 由低水平到高水平, 其心理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 实现自身价值从而获得强烈的自尊。体育教学是以班集体形式进行的, 活动内容多以老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配合完成, 平时的分组练习和教学比赛, 无处不体现群体的参与性和各小团体领导的模范作用。由于自己的参与, 将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团体的结果, 荣誉是来之不易的, 是要靠大家共努力的, 可增强集体凝聚力。通过这样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明白在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而争得荣誉的同时获得自尊, 即相信自己的认识、能力、行为的正确、光明的前途, 希望别人理解、赞同、尊敬自己。

第三, 勇于追求真理、追求美好前景的情感教育, 其中包括勇于探索真理的兴趣、渴望和热情, 面对探索的困难毫不动摇的自信和豪情, 探索取得进展和胜利时所产生的兴奋喜悦, 以及对前景目标的憧憬感、确信感、崇高感等。在体育教学中每个练习前都要对学生提出练习目标, 并鼓励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实现特定目标, 目标还可以因人而异。当学生尽了最大努力而实现不了既定目标时, 可以暂时降低难度和要求, 待其能完成后再提高难度和要求。总之, 每个参与者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成练习, 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有所突破。

第四, 美感教育。在生活中, 美的感受能使人精神愉快, 通过美的熏陶, 学生又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感受到生活的意义, 而且能调节学生的思维机制, 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给美感教育提供前提和条件。体育教学中美感教育主要包括: (1) 环境美:如场地整洁、干净, 没有杂物, 场地布置、器材摆放、队伍站位美观整齐、和谐合理 (2) 仪表美:着装一致 , 队伍整齐 , 精神焕发 , 充满朝气与活力 (3) 形体美:身体匀称 , 比例适中 , 线条优美 , 姿态端正 , 肌肉丰满, 结实健壮; (4) 艺术美: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运动的艺术。另外, 音乐进入课堂及老师通过自己的示范动作, 把轻松敏捷、熟练优美的动作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 也能使学生产生美的追求和向往。

摘要:世纪之交, 全国教育界掀起了一场深刻变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情感教育势在必行。情感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 贯穿和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始终。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学校体育必然要承担起实施情感教育的任务。

篇9:浅析绿色学校建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53-01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高素质的农民才能更好地建设新农村。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新农村建设人才主体的培养需要靠农业职业教育发挥作用。因此,农业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的发展变化

(一)农业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化

资源配置合理化,就是农业生产要素在社会化生产基础上进行合理配置,使有限的生产要素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效果。

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在现代农业阶段,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根据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生产要素的流转、替代,特别是资本及科技对劳力和土地的替代,导致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占社会劳力的比重大规模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2.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分工日益深化。专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能够使各经济单位在经济、技术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现代农业中,农业企业规模扩大,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合作越来越广泛,不仅出现了细致的产业分工、地区分工、企业分工,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而且形成了生产环节上的分工。

(二)农业功能多样化

1. 农业从单一的衣食供给发展为多功能

农业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使农业不仅承担着为人类供给食物,还出现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生态维护等多重功能。首先,在市场经济下,农业担负提供生活资料功能,以及肩负着提供就业、货币收入的功能;其次,在现代社会,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必然引起农业功能及内部结构的变化。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高,城镇居民体验田园生活的需要促使现代农业在休闲、观光功能方面的拓展;最后,对全社会而言,生态环境保护很重要。农业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解二、三产业中的废弃物,充当保护生态环境的角色。

开发拓展农业功能,需要我们以更高的角度、更宽的视野、更远的思考来谋划农业,推进产业发展,升级农业结构,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各项非农生产性功能和新农村的全面发展。

2.由单一粮食种植向多种经营转变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传统的单一粮食种植向多种经营转变。农业功能的拓展,促使了休闲观光农业、景观农业、生态农业等的发展。生态环保农业,即为了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农业不仅要解决其内部环境污染问题,还要通过保留足够大的农田面积来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二、新农村建设为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沃土

(一) 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职业教育方式转变

新农村建设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用先进科技逐步替代传统资源投入,日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形成综合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可以整合各地的农业人才、技术、物资等资源,积极建设信息服务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流通营销体系,并与相关农业学校签订协议,让学校教师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

(二)生活宽裕增强农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发展生产、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生活宽裕,主要是指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民的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生活条件更好。农民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就有可能愿意和有能力将资金投入到教育领域,给农业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三)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职业教育内容更新

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门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经营必然要求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农业向产前、产后不断延伸,对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信息咨询,产后的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多,而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90%以上是产中人才,可见,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各种农业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会大量增加。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应调整办学方向,以培养专业型、技术型、管理型人才为主。

三、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

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积极实施“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依托各地县级职教中心、农村成人学校和中小学,广泛建立县、乡、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努力培养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向“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发展,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职业教育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需要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知识,还要熟悉现代化经营管理和生产管理的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和推广者。农业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要强调实践技能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对农民进行创业教育培训

在农业集约化、产业化、高科技化发展的趋势下需要现代农业生产的带头人,而农业职业教育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管理人才和现代农业生产带头人。农业职业教育应依托当地资源引导农民创业,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华.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9,(7):35-38

[2]郝静.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45-47

篇10:浅析绿色学校建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终身体育;学校体育改革

论文摘要:现代体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学校体育教育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使体育活动为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终身教育的提出,给我国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高校体育整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终身体育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如何对我国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引言: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是学生学习重要的一站,是学校到社会的转折点和学与用的衔接点,因此,大学体育教学要顺应现代教育思潮,适应现代社会培养人才的需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必须以终身体育为主导,重建大学体育教学新体系。

一、转变对体育的认识和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政策不尽完善,使得大部分学校的领导不重视体育。一方面是人们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比较模糊,导致体育教育根本提不到学校的议事日程上来。二是体育课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考试方法和严格的考试制度,许多学校只把体育课作为考查科目,导致学生不重视上体育课。此外,部分体育教师本身也不重视体育课,教学无计划,上课无教案,再加上体育师资.包括体育教师的劳保待遇、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经费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最终导致我国的体育教育不尽如人意。终身体育的理念认为,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应该是“终身体育”。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正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极好时机。因为在这一时期,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锻炼身体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个人志向和奋斗目标也趋向集中,从而为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加强运动技能、理论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将体育锻炼延续终生,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工作的需要。

二、将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体育课程改革必须特别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把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开拓精神,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等使他们在身体、心理上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在实施高校终身体育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大学生具备的学识与能力,使其更易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终身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大学生具备的鉴赏力与判断力,将使建立的高校终身体育教育的评价体系具有多向与多元化的显著特点;大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渐趋成熟,对各种环境条件、运动强度、运动形式的校园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适应力与选择性。因此,要将大学生本身作为实施高校终身体育教育的不可替代的主体,使其自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增大,为其在校园体育活动中进行终身体育的提供更大的时空自由度,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

三、创新体育理论,建立新的教材体系

现有的体育教学大纲下体育教学的效果明显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在于受到现有体育理论的影响,它的很多陈旧的内容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因此,必须改革教材内容,打破以往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的教材体系,向健康型和娱乐型体育多样化发展,建立起实效性强、学生喜爱、符合实际情况的教材体系。同时,教材内容应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统一性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灵活性是面向全体学生,可以根据这种思路与理念,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课程并存的改革,一方面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学生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统一课程,另一方面各地方教育部门可以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设计因地制宜的课程,同时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该校学生的需求和对学校的课程资源评估基础上自行设置课程。

四、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改进

教学内容应该以传授新的体育文化知识、保健知识、运动健身的方法和技能,以增强体质为主,让学生学会多种健身方法等,让学生充分体现到运动的乐趣和体育的价值。因此,应增设更多运动项目以满足学生兴趣和爱好,如保健体育、武术、散打、跆拳道、滑冰、游泳等不太常见的体育活动。同时,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运动项目对提高人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作用以及正确的练习方法,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方式

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应把教、学、练统一起来,应有利于实现知识、机能传授的教学过程与锻炼养护的健身过程及体育意识、能力培养的过程和谐统一。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趋向于“综合”型,即以游戏、韵律操等形式为先导,自然过渡至学习教材,最后以音乐放松活动作为课的结束。在课程的管理方式上,依据大纲、计划,在体育课中实行以必修为主,以选修为辅,在必修课中对体育基础、接受能力、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采用游离和递进定位方式进行教学,选修课以普及、提高某一专项为主,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宽松式教学来提高授课效率。

六、改进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之中,普遍存在用“达标”、“技评”等竞技体育的手段来衡量、评价成绩的作法。然而,由于个体的差异以及教育、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别很大,这种考试方法不能全面、综合地评定成绩。在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过程中,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已是高校体育改革急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评价和考核方法必须与终身体育目标相吻合,把体育参与意识的培养作为考核与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以确保课程评价更好地为实现终身体育目标服务。同时,考试内容应坚持全面性原则,使单一技术考试向综合性评价方面发展。

七、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观念的出现,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已超出了与课堂体育教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关系,成为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一环。课外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而且在发展自我锻炼能力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要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这一体系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锻炼能力,培养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从而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核心,终身体育教育是以校园体育活动为媒介,谋求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整体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近期目标,以促进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终身体育兴趣,提高终身体育能力,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保持终身健康为远期目标的一种体育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和导向,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1992)11号文件.

[2]刘丽朋,高延军.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4).

篇11:浅析绿色学校建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会计的发展和应用离不开的他所处的环境,会受到各种客观环境的影响,当然这些环境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等等,每个国家的这些客观环境都是不同的,所以会计发展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作为会计人员只有充分了解我们所处的客观环境,才能更准确的认识和理解本环境下会计存的意义和价值,并真正的理解会计的含义,做出更加真实的职业判断,对于会计行业的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说如果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环境的重要性,那么会计人员从事的会计工作将是闭门造车、海市蜃楼,无法真正的融入到这个专业工作之中,因此,下文着重从对会计影响最大的经济环境入手,分析会计发展同经济环境之间的博弈关系。

1.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环境

从历史的角度看,会计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基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特别是商品经济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期,人们的生产活动非常简单,生产成果与生产耗费的计算、比较以及生产成果的分配,单凭人脑的简单思考、记忆或直觉就能完成,无需专门的记录、计算,因而也无需会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日趋复杂,仅凭人脑的记忆和简单计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管理生产活动等经济活动的需要,必须通过计量、记录来反映,于是出现了极简单的记数、记录行为(如我国古代的“接绳记数”)这些简单的记数、记录行为被看成是会计产生的萌芽。

2. 经济环境的发展决定了会计的发展

经济环境是孕育会计发展的土壤,经济环境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的发展,一国经济环境状况决定了该国的会计发展水平。此外,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良好的经济环境能促进会计的发展,也表现在不良的经济环境会限制或阻碍会计的发展。如目前的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对会计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很多企业(经济主体)为了利润最大化目标,为了度过“寒冬”提供了各种失真的会计信息,混淆视听,这对会计的发展相当不利。

3. 经济环境也离不开会计,会计反作用于经济环境

3.1会计是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系统,通过对经济主体提供相关会计信息,为经济发展服务。

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作为社会主要的经济主体,依赖经济信息系统,在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与其外部环境之间,进行有效且有序的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转换,并实现企业的目标(利润最大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结构复杂,替代商品多,价格波动大,同时科技进步快,使生产设备更精密、更复杂。仅仅凭借管理经验或直觉很难制定出有效的经济决策。所以管理当局必须借助各种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合理的预测,帮助制定科学的决策。因此必须依靠会计信息系统,将各个环节所发生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以此来控制企业,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由于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反映,因此企业的会计信息影响人们对企业财务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并导致利益相关方的经济行为的改变,因而财务会计通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对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的利益分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从全社会角度来说,会计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经济流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信息使用者根据会计信息,可以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从理论上说,如果每个经济主体都做出了对社会而言是最合理的经济决策,那么就意味着全社会做出了最合理的决策,就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为合理的配置。

3.2会计也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通过其内控机制,指导会计人员自觉地加强经济管理活动。

从宏观角度来看,运用会计手段,监督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发挥预警作用,以便政府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不稳定、不协调的情况。从微观角度来看,会计可以明晰产权,明确微观主体经济活动中不同方面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责任,使微观经济健康发展。但在具体的经济管理中应用就表现为管理当局如何使用会计信息来尽可能地提高企业的效益。

4. 社会审计在会计发展与经济环境关系中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审计在会计发展与经济关系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一方面,经济环境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审计的发展,经济发展决定着审计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但是,审计也并非完全被动地受制于经济的发展,审计自身的完善与创新,对经济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审计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的发展,社会审计就是为了会计的良性发展而存在的,同时会计的发展也提高了对审计的要求。所以社会审计、会计的`发展与经济环境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篇12:浅析绿色学校建设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2010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其增长令世界瞩目。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属于粗放型经济。资源环境是制约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暴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其主要是来自工业的排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巨大,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生产力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科学发展观追求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即在发展经济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实现自然资源持久利用,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以可持续的绿色循环经济为基本模式,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考虑环境代价和资源承受能力,评价经济增长程度要用绿色GDP,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 资源环境 和谐 协调 节约 友好 正文: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目前,中国GDP已经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有人估计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

(一)我国从总量上是“地大物博”,但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战略意义的土地、水、矿产和森林等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二)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少、优质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各种非农使用使良田大幅度减少,基本没有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目标;

(三)水资源紧缺已影响到生产和生活。河流断流、泉水干涸、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质污染更加剧了缺水危机。

(四)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用量矿产,如富铁矿、锰、铜、石油等,储量不足,供给愈来愈依赖于国际资源的利用;

李晓敏

2010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五)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资源浪费问题严重,农业上大水漫灌较为普遍;工业耗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三倍。

总体来说,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潜伏着更大的资源危机。如果不能在地质勘探方面强化投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石油、天然气、关健矿产资源将严重衰竭。

随着人均收入从低水平向中等水平迈进,各类人均资源消费需求量不可抑制地迅速扩张。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紧缺愈加深重,矿产资源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资源总需求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资源环境现状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应该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看待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下面我将阐述两者之间相互的影响。

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经济的发展更离不了自然。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料,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渔业,都依赖于环境资源。尤其是现代社会,机器工业所需的各种能源都来源于自然。没有能源经济无法发展。总体讲我国是地大物博而这些条件无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反之,资源环境破坏对经济发展有严重阻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资源数量问题:相比我国的地大物博,各种资源占有总量的优势,我国的人口数量巨大,从而导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人口众多,意味着对环境及资源的消费量巨大。例如:石油储备量巨大,但是我国每年还需要大量进口石油用于消费。由此可见,在我国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约束。

(二)资源浪费问题:在我国,长期以来经济的粗放式发展,以及人们的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差,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例如,一方面面临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大量耕地被闲置荒废。再如,一些地区出现水荒,水资源严重短缺,而其他地区农村采用原始的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其他洗煤、纺织染色、纸浆等行业也属于水资源密集型产业,工业用水约占水资源需求的五分之一。

如此种种,导致原本短缺的资源进一步的浪费。

(三)环境污染阻碍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会影响人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了对生产力的直接破坏。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对人的身体心理,乃至下一代都会产生影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其主要是来自工业的排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巨大,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

环境污染会影响区域甚至是国家间的争端。严重的事态又会造成战争,影响着人类的和平和安全。环境污染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包括两部分,一是因为污染破坏生态平衡而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二是为了恢复破坏的环境要花费人力,财力进行治理。治理污染的消费要远大于预防。

另外,环境污染还会造成对生物、对气候的影响而间接的影响经济的发展。

李晓敏

2010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和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恰是这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环境;积极保护环境的零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发展第一的经济决定论”还是“零增长的环境优先论”,都是孤立、静止地看待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把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割裂开来。

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新的发展观。它主要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面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如今的现状,为了使两者和谐统一,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同时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不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不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不仅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必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 李晓敏

2010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相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四是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更加科学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在全社会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综述: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依赖。合理利用当前的自然环境及资源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特别重视环境保护及治理。不能片面发展经济导致环境恶化,危机后代。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地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1.《浅析自然环境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2.《我国当今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与污染问题的研究》 3.《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李晓敏

2010级

上一篇:描写赞美老师的词语下一篇:收看山西答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启示录片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