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中穿行——关于荷岳路人行天桥的设计探索

2022-09-10

1. 前期探讨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河网区, 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兴盛地及传承地之一。近年来在广佛同城深入推进的带动下, 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使得很多岭南气息浓重的村落、建筑消失于激烈的城市化进程中。本案周边的情况便是一个典型, 一条荷岳路, 串起沿路多个自然村, 城镇发展之下, 地块不远处是日新月异、高层鳞次栉比的新城, 城市化的大潮铺天盖地, 传统岭南村镇的青砖灰瓦、人性化尺度空间和交织的肌理在这里逐渐消失。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因此, 对于实际设计, 建筑师希望除了解决日常联系的功能性需求之外, 还能更多地考虑城市环境关系、结构建造、材料细节和空间感知等因素, 在处理新旧文化的对碰和延续方面作出积极的探索。

2. 设计立意与场所营造

人行天桥平面布局呈U型, 跨主路方向最大宽度约为60米, 柱跨约25米, 两侧台阶缓长而舒展, 配合无障碍电梯, 为周边居民提供便利安全的无障碍出行体验。在整体造型上, 钢构架阵列构成的屋脊线由最低处的10米高度向最高处的13米流畅过渡, 如水般波澜荡漾, 在两侧密集的民居和空旷的道路之间进行巧妙而和谐的过渡, 让整个天桥的天际线与周边的环境高度融合。

在天桥廊道的内部, 渐变的几何折线门式钢架是对周边村落之岭南传统建筑群宽檐窄巷的线条进行的抽象表达, 是对传统人字屋脊进行的元素提取, 通过参数化的设计赋予理性与逻辑, 内在的秩序使抽象的因素更为可控。钢架形成的连续而渐变的空间, 使人体会不同的折线形状变化和不同的构件倾斜度所带来的强烈的空间表现力, 配以穿插其中的光线, 不断地强化进深导向性和牢固有趣的场所感。这种纯净的空间形式与外部繁忙的交通景象交错出现, 使人感受到内在的空间围合感外, 还能感到一种开放、留白与自由。照片一定程度上能再现这种视觉感受, 但是在内部行走的体验比照片所能传递的更要生动和丰富得多。

选材上, 通过现代的材料、建筑的语言进行雕塑表达, 运用当代的手法向岭南文化致敬:钢构骨架外覆生态防腐木, 顶盖和栏杆均采用玻璃。玻璃能为宽阔的桥面遮蔽风雨, 更使整个空间保持纯净;而木材和人字屋脊构件, 真实自然, 有着自身不同的纹理和触感, 重现了岭南文化的肌理, 为富有力量的工业化气息注入质朴的传统之美, 仿佛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老, 慢慢沉淀出岁月的味道, 唤醒熟悉的记忆。穿行桥上, 任阳光透过间隙投在指间、身上, 如同在时光长廊中缓缓而过, 为欣赏和交往提供时间与空间, 身边的一切不再是浮光掠影, 还来得及留下来驻足、交谈、体验, 细细品味沿途的风景。

隈研吾在《场所原论——建筑如何与场所契合》中提到, “通过场所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孕育之物以及场所周边人类的关系网络等要素的互相作用, 坚固才得以产生”。因此, 肌理和历史记忆对于场所建设乃至城市设计的意义是重大的, 它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 激发回味和共鸣, 带出深沉的本土情感和文化认同, 使新旧建造、城乡共融成为可能。

3. 结语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先生曾经提出:城市建设水平可分为九级, 其中第7—9级, 是指安全、优美的艺术化城市, 比如巴黎。这是宏观建设的最高境界, 也是建筑师进行创作设计时的价值追求。希望通过本案的人行天桥设计与建设, 在城镇建设中作出多样性、多元化、艺术化的尝试, 期待它不仅仅影响着使用者的日常生活, 还通过标志性的建立, 有助于承接传统与创新, 有助于赋予区域以个性, 体现艺术与文化自信。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项目的立意和处理, 探索在城乡设计中新旧建设风貌之间的碰撞及共融。

关键词:人字屋脊,城市设计,场所感,共融

参考文献

[1] 隈研吾《场所原论——建筑如何与场所契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

上一篇:谈绿色植物对环境保护作用研究下一篇:临床尿检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