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季节里穿行

2024-04-15

在季节里穿行(精选14篇)

篇1:在季节里穿行

芒种 一滴雨水,从天空中跌落,历经了清明、谷雨、立夏和小满,终于在芒种这一天落入一片正在拔节的玉米地. 一朵夹带着雨水的云,压得很低,在仲夏的大风中展翅飞翔,一株株玉米挥动着高高举起的两片狭长的顶叶在干旱的土地上列队欢呼雀跃,热烈欢迎一场久违的雨,气氛热烈得就像是这片土地上正在成长着的孩子,在热烈地欢迎一位即将改变他们命运的圣人,野草簇拥着白杨树,白杨树使劲挥动着指头,抖落一地单薄的叶片.

作 者:寒冰 作者单位: 刊 名:四川文学 英文刊名:SICHUAN LITERATURE 年,卷(期):20xx “”(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在季节里穿行

总想放下生活的牵绊,一个人去长途旅行。在同一天里感受季节的转换,体会着在季节里穿行的惬意。

那种感觉如今已有些模糊了。坐在驶往山东的列车里,望着车窗外,远山近树从眼前飞快地掠过。想去记住一处移动的风景,却目不暇接,怕是记忆里装载不下。

那时正是北方的冬季,白雪皑皑,冰冻刺骨。车窗外“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随着列车的行进,过山海关入河北,又见满地翠绿,春麦青青了。眺望旷野的无边绿意,切实被从冬入春的瞬间变化震撼了。

听着列车行驶在黄河大桥上的隆隆声响,目送着桥下的黄河水奔腾东流,心海里也已波涛涌动,不免有一丝“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伤感。

总喜欢把南北的季节进行对比。当北方的白杨还是绿意待发的时候,山东的白杨叶子已经迎风飘展了。小心的摘下几片油嫩的白杨叶子,夹在书里做成腊叶。寄给远在北国的知己,无需多言,对方已知此中真意。但愿那份稚嫩的情感,永远纯洁青翠。

每每读到网友的旅行随笔,都会被她旅途的见闻深深吸引,心已随着她的笔触游走于山川原野。为她的描述生出一缕莫名的感激。

欣赏着南国朋友晒出的照片。山花烂漫,缤纷四溢,草木翠绿如织。望一望那时自己的周围,春天才刚刚从冬天的怀抱里睡醒。真想对朋友说一句谢意,是他让我提前看到了春天,让我的心能在季节里穿行。身处萧索,眼里却绿意盈深。

蓝妹从远在河南的信阳,给我邮来了十几本书。其中有一本三毛的散文集《梦里花落知多少》。

说实话我不怎么喜欢三毛的文字,虽然文笔洒脱,但读起来太伤感,让人有喘不过气来的压抑感。却又因为三毛是一个旅行家,吸引我循着她悲伤的笔触,去了解她一生的奔波。我的思绪会来到加纳利群岛的海边,欣赏着无垠的海岸上空,海鸥在寂寞的飞翔。一所岸边的红房子,在星夜里寂静的矗立,里面承载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也会感受到了撒哈拉沙漠的狂野与奔放,荒凉与寂寥。

很羡慕三毛飘忽的行踪,更佩服她交往遍及世界的个性。在三毛的脚下,世界变小了,季节模糊了。读者的视野却辽阔了,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欣慰。

现实里,旅行是需要经济基础的。每个人又会有不同的牵绊,家庭的.,事业的。有些事情也只是想想而已。能真正走出家门,无牵无挂的去远游的人恐怕不多。所以洒脱游历的行者,是我毕生崇拜的人。

我们只好遵循人生的季节,从春到夏,从秋入冬的活着。虽有无奈,却也有几分欣慰,因为空间里交到了天涯海角的朋友,有的甚至已成为心里的亲人。我会借助朋友的视觉,来丰裕我的内心,单调枯燥的生活里,也能瞬间体察到季节的变换。有点儿人虽不出门,遍赏天下景的自豪。

篇3:在季节里穿行

关键词:语言,语用,学科性,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育理当给学生更大的自由,但现实情况却如此尴尬,他们仍然被牢牢地困在语文老师霸权之中。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至今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如果不能解决这个根本性问题,就不可能进行真正的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活动离不开两个关键性的学科因素,即语言和语用。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多重功能。语用是研究语言运用的分支,是一种表达形式和技能。脱离语言承载的信息而单纯地讲究语用,必然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异常枯燥,毫无生气。这种方式实施于课堂,则极不人道:只追求语言内容却忽略了语用,必然使表达无序、低效,影响信息的传递。“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一部分。由于语言承担着传递信息和传承文化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的职能,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将文化阐释同语言本体教学有机结合,以便收到更好的学习与教学效果。”可见,在语言的环境里习得语用技能是语文课堂教学不二选择。

例如成语教学。成语考试在理念高考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关涉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从语言环境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归类,单纯地试图借助大量的资料做临时性的应考性训练,那么,这样的学习势必低效、枯燥。

2015 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第一大题“语言文字运用”第一小题考查了“宵衣旰食”与“废寝忘食”“徘徊”与“踟蹰”“积淀”与“积聚”的区别。很显然,与其靠撒网式积累这些词语,占据大量的学习时空,倒不如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意识地注意合理积累,化整为零,消化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

从语用的角度引导——运用联想法积累,即联想同义词、反义词,连成一串,进而区别它们的异同点。这是技法的提炼和引导。

从语言的角度引导——运用举例法,即举出具体的例子,使学生体会这些词语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运用造句法,即引导学生创设使用这些词语的语言情境,在实践中体会其运用。这是语言内容的创生,是语用的具体实施。

这两个角度是交互、共生共存的。

以上所举出的三对词语分别是近义词,它们有细微的差别,如“宵衣旰食”与“废寝忘食”,都有勤奋之意,但前者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后者则没有这样的限制,所使用的范围宽广。具体该怎么使用,那就要视具体的语言场而定。带领学生从语言到语用、从语用到语言地穿梭往来,这些词语就会在有趣的语言场里流动了,语用的技能也就积累起来。

从语言里提炼语用之道,将语用之道用于语言的表达,二者的对流交融必然促进语文教学的实质性进步,使语文教育不会偏离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文课堂活动必然离不开文本阅读,文本的阅读同样也离不开语言和语用这两个关键因素。为此,我们再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语用”概念。

语用,简单地理解即语言的使用。“语用,顾名思义就是使用语言来实现一个具体的语用目的。就是说,语用目的在先,语言使用在后。”这就说明语用受语言的支配,语言包含着表达的目的、内容;语用是用来表达语言的形式、载体,之于语句,则形成句法,之于段落,则形成段法,之于篇章,则形成文章之法。

可见,教学意义层面上的文本阅读,就是训练学生如何运用语用技法分析作者如何表达的过程,这是语文课的最主要的任务。2015 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部分,选择了王安忆的《比邻而居》一文,第一个题目是:

1. 文章三四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五段中“孱弱”的含意。

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题目一考查材料的使用,即作者为什么要写“草药味”,这是从材料的选择上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题目二考查具体词语的含义,即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词语,从词义、感情色彩、语体风格、适用情境等方面衡量;题目三考查怎样叙述,这里考查的是线索设置,即如何将事件或事件发生的过程、细节有序地串联起来;题目四考查作品主题的表达艺术,即为什么要这样表达,作者试图想向读者传达什么。

有了这样的阅读视角,就能主动地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进而深刻地理解作品。阅读的本身是要领悟作者表达了什么,于阅读者而言有什么借鉴或启发,如果不能明白作者怎样表达,也就不可能更深刻地领悟要表达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最好明白作者写了什么、为什么而写、用什么方式写,即穿行于语言和语用之间。

从语文学习规律看,将语言和语用联系起来最为省事也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诵读。诵读本身的含义就是吟诵品读之意,是一种自读、自悟的自觉行为。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自觉诵读最适合学生阅读经典文本,尤其是教材中的文本。在诵读中,学生必将综合运用语用知识,利用丰富的语言积累,实现对新文本的感知、理解、质疑、评判等活动。

另外,就是表达。边诵读边体验、边感悟边表达,就会将语言和语用融会贯通,不断地产生阅读生成,提高阅读品味,丰富阅读所得。

篇4:“隧道”在心肌里穿行

什么是心肌桥

心肌桥也称心肌隧道、壁内冠状动脉,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解剖畸形。一般人的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脏心外膜下的脂肪组织中,当冠状动脉的某一段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束所覆盖,该心肌纤维束就被称为心肌桥。由于心肌纤维覆盖部分冠脉血管,心脏收缩时,会挤压血管,导致冠脉管腔相对狭窄,影响局部心肌供血,从而引发心悸、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心肌桥曾被认为是良性病变,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心肌桥的危害。

心肌桥,临床上并非罕见。尸检及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率分别为15%~85%和0.5%~2.5%。心肌桥从出生后即可存在,既往均无心脏疾病史,心肌桥出现率男性略多于女性,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无明显性别差异。

心肌桥分为3 级

心肌桥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许多患者可长期无明显症状,产生临床症状往往在30~40岁以后,最常见的症状为不典型胸痛和劳力型心绞痛,重者可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律失常等。心肌桥也可与瓣膜病、心肌病共同存在,其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有学者根据冠状动脉管径的缩窄程度,将心肌桥分为3 级:

I 级为缩窄<50%,可无任何临床表现。

Ⅱ级为缩窄在50%~75%,可能产生乳酸增加,心肌局部有缺血等症状。

Ⅲ级为缩窄>75%,乳酸明显增加,心肌局部有缺血性心电图改变,一定产生临床症状。

前面提到的那位农民朋友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提示,其病变属于心肌桥Ⅲ级,故干活时就觉得胸闷、胸痛气短、严重时晕厥等症状就不难解释了。

常规的冠脉造影仍是临床诊断心肌桥的金标准。

药物+介入+手术

心肌桥的治疗原则是减轻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压迫,缓解压力。治疗措施主要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 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肌收缩力,减轻冠状动脉外部管腔和心肌桥内冠状动脉压力。同时可使心脏舒张期延长,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消除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症状。如倍他乐克(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最常用,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

◇ 钙拮抗剂可降低心肌收缩力,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

有心肌缺血表现的心肌桥,支架植入术不仅能纠正异常的壁内冠脉血流动,还可使下降的壁内冠脉血流储备恢复正常。其近期疗效肯定,但远期再狭窄率较高,症状改善不理想。有学者报道使用药物洗脱支架(即药物释放支架)有可能使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由于支架植入术可能引起壁冠脉穿孔的危险,术前应权衡利弊。

心肌桥切除术或冠脉松解术

多数学者认为,药物治疗后缺血症状持续存在的患者,可采用心肌桥切除术或冠脉松解术。术后患者症状消失,心肌缺血缓解,心电图恢复正常,观察多年未见复发。但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大、愈合慢的缺点。

冠状动脉搭桥术

有症状的心肌桥患者,且心肌桥有动脉粥样硬化时,应考虑行冠状动脉搭桥术。

篇5:在亲情的海洋里穿行作文650字

岁月如海,友情如歌。

友情如海,而我在友情的海洋里穿行。

刚进初中时,除了小学同学,第一个结识的是他。后来分组时,他成为了我的组员。渐渐地,我们慢慢玩熟了。

他的成绩却一直不是很好,但我们的.友谊不会因此破碎……

一年半的初中,他和我一起探讨难题,一起陪我玩耍,一起来往学校。

有一件事深深印在我心里,令我永不忘怀。

那天中午,我与他回家时,我突然感到阵阵冷意,头昏眼花。回到家里一量体温才知道是重感冒了。不得已我便向老师请了假。

挂了几吊瓶后,身体也是没好多少。

到晚上我想起来了,我的书包还落在学校,今天的作业与课程该怎么办……

正当我着急要想办法时,我的耳边传来熟悉的声音。对,就是他在叫我的名字。我回应一声后,他便带上我的书包上到了我家门口。

他对我说:“你没事吧!看你下午没来学校,我帮你抄好了今天的作业,并将今天所学的知识抄在笔记本上,而且帮你收拾好了东西,现在带给你了。”听过他一翻急促的话语,我心生一种温暖的感觉。

我打开书包一看,作业整齐排列在我的书包中,笔记本上写满了当天清晰的笔记。

篇6:一只穿行在黑夜里的猫美文

午夜时分,圆盘似的月亮高高悬挂在空中,突然,哗哗地下起了滂沱大雨,又大又密集的雨点如同箭矢一般迅速地飞向一片静谧的树林中,从空中传来轰隆隆的雷声,刺眼的闪电好似一把利剑撕裂这漆黑的夜幕。在那片树林中,在大雨下,有一只白猫在黑夜里四处逃窜,轻盈地跳过充满泥泞的坑洼,迅速地躲开巨大的石头和曲折的树干,在这漆黑的夜幕里,如同一束跳跃的光线……

在一个树洞里,他用舌头不停地舔舐着被雨水打湿的毛发,在皎洁的月光的照射下,毛发显得洁白如玉,外面大雨依旧,雷声不断,他用他那晶蓝色的眼睛望着空中孤独的明月,“快到了,只要朝着月亮的方向,快到了”……

篇7:在季节的诗行里

——题记

雨碎江南

我身着绣金的墨色旗袍,打着小巧的花伞,漫步在布满青苔的石板路上。雨,悄然飘下,滴落在檐上、伞上、心上……零落在石板路上的雨珠,汇成涓涓细流,沿着鹅卵石间的沟壑,素笔绘成丹青。望着街边被爬山虎覆盖的老屋里伸出一只弥漫着春意的红杏,不由想起“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即使身在美丽如斯的江南,也无法排斥心中的苦闷。你看,零落窗前的梧桐雨,是谁眼角滑落的泪珠?你听,青石板上的脚步声,踩疼了谁的寂寞?我以细雨为墨,红杏为笔,石板路为纸,把温婉的江南炼成诗,一首排遣惆怅的诗。

菡萏清莲

微风迭起,荡开一波涟漪,岸边一片莲叶倾侧,“叭嗒。”一粒露珠滴下,激起圈圈波纹,“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一朵盛开的红莲在薰风的吹拂下,以花瓣为衣,荷叶为台,清水为乐,群鱼为伴,跳起了曼妙的舞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童年在淤泥里度过的荷花,长大后竟是如此美艳!嫩黄色的花蕊四散开来,露出娇柔的花心,纤细的花茎轻轻摇曳,银白色的露珠悄悄滚落,扑进水中,奏出悦耳的声音,淡粉色的水袖轻轻地拂过铁塔,慈祥的铁塔呵呵的笑了起来,脸上布满了幸福的皱纹。我以水为墨,花瓣为笺,古塔为笔,把映日荷花炼成诗,一首冰清玉洁的诗。

叶舞蹁跹

阳光透过斑斑驳驳的树枝,泻了一地,金色的碎片剥落在被枫叶铺满的幽径上,是织女用阳光把枫叶穿起织成了厚厚的地毯?亦或是繁星似的天然玛瑙?金风掠过,数片枫叶飘飘然落下,似落英缤纷、琼花飞舞,又如远方寄来的一纸鸿书,思绪幸福地徜徉在阳光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或许,枫叶飞落树枝,并不是仅仅意味着离开,凋零也不仅仅代表着终结,而是肩负使命踏上了新的征程,默默地将自己化作养料,用生命无私地铸就下一代的辉煌。我以阳光为墨,曲径为笔,以秋风为纸,把火红的枫叶炼成了诗,一首无怨无悔的诗。

笑雪红梅

“扑棱。”一只停歇在梅花枝上的鸟儿被惊起,雪,扑簌簌的落了一地,原本银装素裹的世界,像被刺破了的手指,一下渗出血来,一点刺目的红出现在白茫茫的大地上。我徐步前行,那点红越发地醒目,越来越鲜艳,像一朵跳动的炽火,整个冬天都变得温暖起来。我终于走近了她,“万顷泽空供雪意,一枝梅笑破冬严。”几根纤细的花蕊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带着一点点未消融的冰,殷红的花瓣在雪下微微战栗,却没有丝毫退缩地迹象,只是倔强地开着,开着……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承受过风雪洗礼的梅花,笑得越发灿烂了。我以蕊为墨,以枝为笔,撒雪为纸,把凌霜独放的红梅炼成了诗,一首笑傲严冬的诗。

我用时光的手,轻拢慢捻,拨雨弦丝丝,奏一曲清音绕绕;掌心轻握,捕清风徐徐,闻一朵淡香袅袅。

篇8:在季节里穿行

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里,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被肯定和大力扶持。早前的庐江, 虽然还只是个小城镇, 却已不断感受到隐约的春意。而当正式并入“大合肥”后,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校万校新媒开!”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展神速, 终于在2012 年的夏天, 我校进入了这个“大家庭”, 而我也成为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的管理维护人员之一。在跟设备的一次次接触中, 我也渐渐积攒了零碎的经验和一些朴素的工作感悟。

我的工作对象主体是机器, 它们跟我朝夕相处。机器, 它是被人类制造出来的装置, 用来减轻或完全替代人类的劳动, 提升劳动效率。可是, 人类制造了机器, 机器往往却制造麻烦, 它们会不定期出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障碍”, 这就要求我们学会集中注意力, 通过敏锐的观察, 调动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 通过连贯合理的推理和层层排查, 最终锁定故障位置!再利用手中的工具解决问题, 从而让机器重新工作。而这一系列的过程, 正如柯南道尔笔下的大侦探福尔摩斯那抽丝剥茧的破案过程。所以我总认为, 在很多时候, 我们设备管理员就是一个个穿行在机器世界里的“大侦探福尔摩斯”。

试举一例。

[时间地点]

中电DLP背投进驻学校不久, 五年级某班有“情况”, “邀请”我去“破案”。

[故障现象]

笔记本连接背投后大屏幕不显示图像。

初步了解到的情况是:上堂课背投运行正常, 这堂课换了笔记本连接到背投, 大屏幕却不显示笔记本画面。这样的话背投就成了空壳摆设, 没办法用笔记本所显示的内容上课了。

[分析及故障解除]

这情况以前我也遇到过, 一般是没有选择好信号源。于是, 我先确定了一下背投已经正常开机, 然后, 自信满满地开始选择信号源。奇怪的事发生了, 无论我怎么选, 屏幕还是没变化, 所有的信号源都尝试过了, 无果。难道是用于信号连接的VGA数据线松了?于是, 我把数据线的两个端口都重新插拔后, 再选择信号源, 无果。那么, 是线坏了?换了根好线再重插, 情况还是没有改观。我陷入了沉思。

一边是背投, 上堂课才用过, 硬件突然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一边是笔记本, 可以正常使用;连接它们的数据线也是好的, 说明硬件几乎没问题。只能从软件设置上找原因了, 还是看看笔记本的“屏幕属性”吧。在翻查到“通用即插即用监视器”的选项卡时, 我看到屏幕刷新频率为“50Hz”, 突然想起来, 虽然液晶显示器对刷新频率没什么要求, 但以前的电子管CRT显示器选择不同档的刷新频率却有很大不同 (比如选择75Hz以下, 眼睛都会很明显地感觉闪烁影响观感) , 那么这个DLP背投是不是对此也很“讲究”呢?想到就试!于是我把笔记本屏幕的刷新频率从“50Hz”改成了“60Hz”, 重选信号源后, 果然, 熟悉的画面又回来了, “案子”成功“告破”。

[回顾与反思]

离开“案发现场”, 我重新翻阅中电DLP背投的电子说明书, 查到这台机器“可接受的输入信号:计算机刷新频率最佳应在60~75Hz”。看来, 不怪机器太“狡猾”, 还是我经验不足、学艺不精啊。回顾刚才的“侦破”过程是:

①硬件没问题→②选择好信号源→③检查信号连接情况 (VGA数据线) →④笔记本的屏幕刷新频率是否合理→⑤解决。

当然,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篇幅原因, 不多赘述。

我的管理员时光就这样在跟机器打交道中悄然而逝。有人说, 他看到的是索然无味, 而我要说这完全是“傲慢与偏见”。他不知道的是, 在这一次次“速度与激情”的付出里, 消解过多少个“潜伏”, 谱写了多少段“西游·降魔篇”, 这是怎样的快意!与此同时, 我也将从“盲探”一步步迈向“大侦探福尔摩斯”。我要说, 能成为“穿行游走在机器世界里的福尔摩斯”, 这是怎样的一种畅快和惬意!

在管理员的路上, 我将继续坦然行走, 以此“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我无怨无悔!

参考文献

[1]栾富海.班级电教设备的管理、使用与维护[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20) .

[2]连钦兴.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系统设计[J].华南理工大学, 2014.

[3]陈运迪.网络管理员的职业要求和就业走向[J].计算机教育, 2004 (Z1) .

篇9:清明,我在故园里穿行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笛声悠悠,歌声袅袅。微风拂面,细雨飘荡,清明时节故乡的田野一派生机盎然。桃花谢,李花开。在辽阔的田野,清明的胜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心境悠远。尤其是映山红让人眼前一亮,那一丛一丛映山红红艳艳地开遍山野,如同火焰一般的热烈。让人感受春风荡漾,希望在心,人生美好。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故园美景,常常在清明时节与我相逢……在遍地芬芳的清明,耳畔不时传来许嵩唱的《清明雨上》动我心弦:“窗透初晓,日照西桥,云自摇,想你当年荷风微摆的衣角。木雕流金,岁月涟漪,七年前封笔,因为我今生挥毫只为你……”

清明插柳,是家乡美好的传统习俗。家乡清明插柳除了驱毒避疫和明目外,还有美化、绿化的愿望。春天,故园的村头村尾绿树成荫,杨柳依依,如烟似雾。清明时节,柳树更是展示出随风飘拂的美丽。而与柳树有关的折柳相赠、折柳相送的典故更是让我们不能忘怀。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别赠柳,难分难离,不忍相别。如今的家乡,杨柳垂荫的河岸,成了人们休息游玩的好去处。

故乡的炊烟,时时地在我心头升腾萦绕。清明时节,我匆匆地赶回故乡,一排排农舍跃入视线,一缕久违的炊烟伴随着玉米粥的香气扑鼻而来,香醇又久远。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一个个傍晚,父母站在村口喊着我的小名召唤贪玩的我回家吃饭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眼前。那一声声亲昵的呼唤,像钟声撞在我幼小、稚嫩的心灵里。每每这时我便迎着风儿呼吸着炊烟的柴香和浓浓的粥香,一路小跑回到父母的身边,被父母温暖的大手牵着,有说有笑地一起回家。故园的温情就这样悄然地在我的脑海深处打上了烙印,成了一份深深的眷恋。

故园的那条小河是我永远的梦,一直在我记忆的深处里安静地流淌着着。清明,故乡的小河又一次呈现在我的眼前,拨动着我难以忘怀的琴弦。小河水面不宽,可河水却碧绿清澈。没有张扬的繁华,也没有喧哗的热闹,只有一份宁静。40年前的清明时节 ,那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在河边候船时,临河而立,心中满是对故园山水的欢喜与好奇。他乘坐小船,在满天星光的引领下东去,只身一人前往异地求学,扯起了人生的风帆。现在,在这个清明的傍晚,我又踏着温暖的夕阳,慢慢地徜徉在河边。好久没有来到这小河边了,好久不曾这样痴情地望着这小河了,好久不曾聆听这恰似天外之音的流水声了。那优美、感性而欢乐的声音曾多少次把我苦苦的追求、如火的激情和失落的忧伤梳理得清澈而流畅。月光下独步河畔又是一份难得的人生体验。河水在月光下闪着朦胧的光芒,蛙声此起彼伏地在河边弹奏着热闹。聆听亘古难改的水声,收拾心灵片羽的光辉,任思绪在沧桑变幻中变得宁静而又从容。刹那间,繁华与世俗远远地抛在脑外。于是,我的心灵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清明时节我沐浴着月之清辉,在故园的小河边寻寻觅觅……

篇10:结束在开始的季节里

付德钰

沸腾的校园可以在“咔嚓”的快门声中重新安静下来,在学士帽抛向天空的时候,就将要送走最后的师兄师姐,我嘴角的笑容也谈去了,因为,师兄走了,我的大三生活充满结束的味道,师姐不在了,带班任期一天天的减少。

有时,夏日午后走在夏蝉拉开嗓子歇斯里地的紫荆校道,碎阳透过树叶投下的树影斑驳晃动,一切都是那么的青春而美好。可时间在不知觉间流动,不管我有意抑或无意,时间都溜走了,结束在开始的季节里,同样是夏日,我开始了一份我永生难忘的带班工作。现在回想,有无尽的言语,有无言的各中滋味,有劳累,有欢笑,有生气,有想放弃的懦弱……有太多太多的回忆却难以清晰,就像你没吃过冰淇淋不管我如何描述你也无法想象的味道。

记得新生杯决赛结束哨响的那一刻,尽管你们已经精疲力竭,但是我们紧紧的拥抱在一起,欢呼雀跃。是的,冠军!一支不被看好的队伍,我们用集体的力量战胜了对手,他来自于落后不气馁的精神,失误任然相信队友的信任,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勇气,那一刻,我是满足的,为你们骄傲,这不只是一场比赛,在比赛的背后,我看到了你们优秀的品质。

时间过得好快好快,那群小朋友也成长了,像握在手中的雏鹰,伸手向天空放开他们的翅膀。虽然我们的任期是一年,但责任是四年,而回忆是一辈子。我们希望可以做不一样的带班,工作真的很累很累,曾今多少次在操劳中感到委屈,甚至想退缩,可每每面对他们,看到

他们那声远远就喊到的“师兄、师姐”中的尊重与喜欢,每每看到他们面对我时亲切的笑容,我慰藉了,我释怀了,我满足了。我一定也坚定地走我的想法,从一开始带班的原因就不是为了奖励,或是优秀带班的证书,为的是一份回忆,为了能在属于自己的毕业季里有一群喜欢自己牵挂自己的人儿,大一独身走进这里,毕业能有一群人送走我们,那我们的大学也算是成功的,那样就足够了。所以我感谢学院能让我们有这样的机会。

下面附录一下我的带班经验

前期准备:大概了解他们的一切基本信息

接新生:当天一定要现身,这是第一次确定印象分的机会,多点巡宿舍,并心中有数报道的情况,寻宿舍的时候记得把你的电话留给同学(ps:用A4小纸片打印并裁成5X5cm的小名片,这也是细节成功的一部分哦)

第一次班会:看是在军训前,还是军训的第一天,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了,不过我个人觉得第一次班会十分重要,第一次班会你的表现与思想将严重,深刻影响你后续带班工作的难易程度的,而一定要事前准备要当晚要讲什么内容,如何讲,要注意个人气场,和他们心理上的特点

第一任班委:十分,十分,十分重要,其实代理班长很大机会就是正式班委,而如何去选择代理班委,是在军训时考察,还是在第一次班会上自我演讲投票,这都是带班要注意的,我们不能强制性指定班委,但是可以影响,比如给你认为可以的同学多些任务去露面。

军训:如何让他们听你的,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恩威并施,用糖衣和棒子去管理。如果你起得比他们早,晒得比他们黑,用真诚去关心他们,像弟弟一样。注意问题:

1)迟到的,还有开始头几天因为迟到而跑过来的总有几个人丢帽子、丢皮带的,这一定记得提醒他们。还要注意观察军队地方有没有资源可以利用,比如哪里有阴凉。

2)军鞋军服的不合适,这就得在接新生的两天巡宿舍的时候要细心提醒他们,一定要让他们马上试穿,因为到时军训了才发现,会很辛苦,而且等待更换的时间也很久,所以我们带班要从细节从解决,也能减少军训期间突发事故。

3)军训期间要多巡宿舍,注意他们的体能问题,不管你在训练场上多凶他们,只要你巡宿舍时真诚的关心他们,他们都会明白你的,在训练期间,一定要时刻有带班党员在场,此问题可以根据好各自的课程安排好时间表,利用好同一个连的带班搭档团队的力量,这样就能利用集体的力量解决我们工作与学习的矛盾

4)提前了解两天后的工作计划,这样也能减少突发事件,并准备好一些常备药品,不要吝啬,就像自己的弟弟,其实他们都能感受到我们的真诚。

5)生活上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们,注意新生的心理问题,首先你要了解学校的全面情况,如考研,贫困生,专业情况,兼职,奖学金等,反正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熟悉环境并获得安全感。利用好一切可能给他们集体温暖的机会。

军训结束:为他们提供一切信息,如关心的旅游卡,旅游点,公车路线,反正让他们有事第一个想到你,并相信找你一定能解决,那你就成功了。

篇11:穿行于古诗里的春风美文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最喜在春阳的沐浴里捧读古诗,随心所至,不期然与春风撞个满怀。一见如故,满心欣喜,任由春风拂过眉梢,爬上心头,带我遨游情意融融的浩瀚诗海。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南宋诗人方岳《春思》里的春风格外忙碌,春风与花柳一路同行,为燕子作泥、蜜蜂酿蜜创造条件,又吹来淅沥的春雨,且即时放晴。春风真不愧是春天的信使,其忙碌的程度从这一系列传神的动态描写中可见一斑。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气转暖,春风拂面,南宋志南和尚在《绝句》里扶杖东行,悠然徜徉春色里,杨柳筛滤过的春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何等惬意的春日远足啊!“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杨万里《南溪早春》里的亭馆,珠帘高卷,浓盛的春光映射着,满室充满了温煦的春晖和熏人的春意。眼见家乡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年岁衰老的诗人拄着拐杖,在溪山郊野间信步漫游,迎面吹来了和煦温暖的春风,让人舒适欲醉。

“镜前飘落粉,琴上响余声”,南朝梁诗人何逊《咏春风》将春风的轻柔之态状写得惟妙惟肖。前句从视觉角度下笔,写女子对镜用香粉扑脸,落下的粉末被春风一吹,便纷纷升腾飘浮;后句从听觉角度着墨,写婉转悠扬的琴声,在春风的轻拂之下传送到远处,空留袅袅余音,如丝如缕,不绝于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里,春风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裁出柳叶,剪出春意。“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在宋朝诗人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里,如剪刀的`春风裁出杨柳、杏桃。“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在宋朝诗人黄庶的《探春》里,似剪刀的春风裁出众多的绿叶、红花。诗人笔下的春风的力量之神奇令人赞叹。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里的春风是给自然物带来新生的使者,“离离原上草”被野火烧了之后,让春风一吹又焕发出盎然生机。“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孟郊《连州吟》里的春风吹得大地绿草越长越丰盛。“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里的春风吹得百草遍地萌生,给大地铺上了绿毯子。诗人笔下的春风是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的象征。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里的春风似乎知道人间的离别之苦,故意不吹柳条使之发青。“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苏轼《新城道中二首》里的春风仿佛知道“我”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而特意吹断了积雨,有感情,通人性。“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里的春风被赋予人的情态,和诗人多么像淡如水的君子之交。诗人笔下的春风通人性,是个多情之人。

篇12:在爱的阳光里穿行的作文

父亲进城,肩上扛着米袋子,手里拎着布袋子,里面有青青的豆荚,嫩绿的韮菜,还有6个又大又红的柿子。(开头简洁,直接引出柿子。)

父亲电话里问,柿子熟了,想不想吃?我说想,其实也只是随便说说。街上什么水果都有,桃子走了有鸭梨,现在苹果桔子大量上市。还有山东汉子满街叫卖的北方大枣。这些水果,都比柿子好吃。

父亲却把我的话当真了,很认真地挑了6个柿子,说要给我尝尝鲜。(补写,交待父亲送柿子的缘由。)

父亲途中转了两次车,才到我家。父亲就那样拿着重重的东西,上上下下,走过长长的街道,在人群里,左冲又突。有汗珠滚落下来吗?我不知道。因为父亲到我家时,我还在上班。等我回到家,米袋子已立在客厅里了,6个红红的柿子,可爱的小灯笼似的,摆在桌上。(想象性描写,表达对父亲的关心,令人心动。)

父亲坐在沙发上,极享受地看着电视。看我回来了,父亲说: “累了吧?瞧,你爱吃的柿子。”他指指桌上,而后带着万分歉意说: “人老了,没力气了,再多,就拎不动了,只带来6个。”

我的目光,落在父亲头上。记忆里相貌堂堂的父亲,如今,真的变成银发苍苍的老人了。(神态描写,突出父亲的老。)

父亲不知我心里的感慨,兀自高兴地向我叨叨着家里的事: “水稻收了。蚕茧卖了好价钱。圈里的猪很快也能卖了。还养了两只羊。你喜欢的那只猫,生了小猫,却不回家,衔着小猫东藏西藏的,生怕哪个去捉了它的小猫。”父亲说到此,呵呵笑了起来。(父亲乐观的形象跃然纸上,也折射出父亲劳作的辛苦。)

“下午,你有空吗?”叨叨一阵后,父亲忽然问。

我想了想,点点头。父亲很高兴,说:“下午你陪我给你妈买双皮鞋,她苦了一辈子,都没穿过好鞋子,这次蚕茧卖了好价钱,我要好好奖励她一下。”

我跟他逗趣: “你真的有钱?”父亲忙不迭地掏口袋,说:“真有钱。”我看过去,也不过几百块钱的样子,父亲却像拥有一笔巨大的财富似的。

心里不知怎么酸酸的,我转身去吃柿子,装出万分欢喜的样子。父亲在一边看着乐了,很得意地说: “我和你妈挑了又挑,拿了最大最红的带过来的。路上怕被挤碎了,就把它们放在韭菜里,拎在手上。一路上,袋子我一直没离手。皮一点儿没破吧?”(吃柿子的细节,写出了我对父亲的.深爱。而父亲拎柿子的细节,则将父母的爱直接捧到读者面前。)

的确,柿子薄薄的皮,撑着饱满的果肉,像婴儿的皮肤,吹弹可破,连一点儿皱褶也没有的。(特写,折射父爱。)

篇13:轿运车:穿行在超限窘境

超限在前, 标准在后

“目前轿运车的超限窘境是由特殊的历史条件造成的。”一位从事汽车物流的业内人士坦言。

2004年1月, 我国出台了《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制》国家标准, 也就是业内通常所说的GB1589。它的出现无疑吹皱了商品车运输市场的“一池春水”。按照GB1589的相关规定, 专用车的长度不得超过16.5米, 宽度不得超过2.5米, 高度不得超过4.5米。

用这个标准衡量, 那些在道路上跑了十来年的轿运车绝大多数成了超限车, 没超标的倒成了极少数。

生存压力之下, 为了逃避对于超限车的空前治理, 很多轿运车和路政人员玩起了猫捉耗子的游戏, 甚至有些开始昼伏夜出, 商品车运输行业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呼吁之下, 政策“开口”

面对这样的情况, 很多物流企业“撑”不住了。在物流公司看来, 轿运车的载重量都处于20吨以下, 不存在重量超载的问题。他们开始就此事上书相关部委, “痛陈”委屈, 希望政府能够“网开一面”。

曾经参与这一问题解决的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交通与物流处处长卫勇说, 当时对于这种超限的轿运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既然这些车辆不符合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 那么要么让他们退出运输市场, 要么对其进行改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 现在超限轿运车的比重已经占到了85%, 如果在短时期内强制性要求这些车辆退出市场, 那么马上会造成我国轿运车市场运力的严重缺乏。

政府相关部门最后得出结论:目前不能在政策上禁止超限轿运车上路。随后, 交通部和公安部进行了紧急协商。最终对2005年4月1日以前入市并不超重, 车货总高4.3米以内、总长20米以内、总宽3米以内的商品车运输专用车辆按有关规定办理超限运输通行证后, 各地交通执法人员应予以放行。

对于这个通知, 卫勇形象地称其为“国家在政策上开了个口子”。事实也证明, 这个“口子”开了之后, 轿运车的超限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口子”虽开, 窘境仍在

但是, 这个“口子”的存在并没有让深陷罚款“老大难”之中的汽车物流企业高兴多久。

很多情况下, 一些执法人员依然照罚不误。同时, 随着轿运车办理超限运输通行证政策的执行, 另外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涌现出来——重复性罚款。

按照现行的政策, 轿运车不管行驶到哪里, 要想“逃脱”被处罚的“厄运”, 需要每到一地即办理一次超限运输通行证。但是, 按照现有的商品车运输模式, 一辆运输整车的轿运车从汽车生产企业处出发, 一般要途经好几个地区才可以将车辆送至目的地。

“每到一个地方就去办理一次通行证, 会耽搁不少时间, 有时没办法按照合同规定把车及时送到。”某物流企业人士坦言。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只能“舍小头保大头”, 无奈地选择交纳罚款。而与此同时, 汽车物流企业还要面对油价上涨所带来的成本持续上升, 以及一些主机厂为了释放利润缩减导致的压力, 而向包括物流环节在内的汽车产业链压缩成本, 不断降低整车运输的价格。

篇14:宗教精神在音乐里穿行

关键词:宗教精神不同的时代相似的命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巴赫和阿炳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巴赫生于1685年于1750年去世,阿炳生于1893年于1950年去世,也就是说巴赫逝世二百年后阿炳才出生。两人虽然相距二百年,但他们的身世和命运却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两个人都出身于音乐世家,巴赫幼年在家随父亲学习弦乐器基础知识。1695年巴赫父母双亡,由担任管风琴师的长兄抚养,并教授他弹奏键盘乐器。而阿炳,原名华彦钧,其父是江苏无锡东亭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华清和号雪梅,擅长演奏各种民间乐器,尤精于琵琶。阿炳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18岁时其乐器演奏的水平之高就被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

巴赫和阿炳还有一个很相似的地方,就是巴赫生前很少人知道他的作品,直到他逝世五十年后,人们才对他的作品有所认识,特别是经过著名的作曲家门德尔松的极力推崇才逐步受到重视,到1950年当时的西德才出版了巴赫的全集。而阿炳除了在当地被认为是个盲流浪艺人外,很少人知道他的作品,直到因生病快要去世的1950年,他的同乡,在少年时代听过他演奏的著名民族音乐学家、中国音乐史家杨荫浏和他的同事曹安和找到了阿炳,录音和整理了阿炳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不久阿炳就离开了人世。1954年出版的《阿炳曲集》,也算告慰了这位一生穷困流浪的盲音乐家的在天之灵吧。而阿炳真正为全世界热爱音乐的人们所了解,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著名的大指挥家小泽征尔对阿炳的《二泉映月》有过很高的评价,他说《二泉映月》是应当跪下来听的。

赞颂上帝的和谐之音——巴赫

蒂姆·道雷所著的《巴赫传记》中说:“巴赫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宗教音乐家,德国北方的新教是他艺术的宗教基础。巴赫认为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之音,赞美上帝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

巴赫本人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当时德国的文化领域,充斥宫廷的都是外国文化,贵族们花费大量金钱供养意大利明星,对本国音乐家不屑一顾。而且,德国艺术家活动的范围很窄,或者为宫廷服务或者是任教堂音乐家,巴赫一生都是在二者之间往返度过的。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教堂,因为他觉得在宫廷中他受尽了屈辱。在教堂中當他听到那雄浑的管风琴的音乐声,他会感到温暖,感到安慰。他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力和心理的承受力都与他坚定的信仰有关。因此,宗教常常是他刻画音乐内容的起因与归依。我们从巴赫的作品也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如《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等乐曲。

《马太受难曲》直接取材于《圣经》里的故事,是描写耶稣受刑前最后几天的苦难及死亡。《马太受难曲》作为表现宗教思想的产物又具有超越它的社会意义,这就是巴赫的伟大之处。巴赫在《马太受难曲》中所表现的那种宗教的受难,其实也正是包括巴赫本人在内的德国人民所经受的现实苦难的再现。他把自己对当时德国现实的真切感受和体验、他的情感愿望都融合到这部宗教音乐悲剧中了。他在《马太受难曲》中所表露的痛苦,欲求渴望也正是当时德国整整一代人的社会表现。

弥撒曲是一种天主教堂的日祷时唱的赞美歌套曲。《b小调弥撒曲》表现了巴赫深刻接触到性灵的深邃神秘,强调宗教精神的作用和它的象征意义,是弥撒曲领域中最伟大的杰作。这首弥撒曲规模之宏伟,曲式构成手法、主题对比、音调体系之丰富多样。甚至对巴赫来说也是从来没有过的。其中交替出现的有声势浩大的双重合唱;拿波里歌剧般的花腔咏叹调、柔和如水的室内乐二重唱……

《b小调弥撒曲》被认为是同类音乐中最深刻、最壮观、最杰出的范例之一。它包括传统的《天主矜怜颂》、《荣福经》、《信经》、《至圣经》、《羔羊经》五个部分,共二十四首分曲。这其中渗透着巴赫所信仰的新教的改革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那种对和平的祈求,对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世间的忧虑、苦难的感人肺腑的同情,激起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祸连年、饥寒交迫的德意志人民的强烈共鸣,其意义远远超过一般宗教仪式音乐。同时这样一部美轮美奂的弥撒曲也寄托了巴赫对心中信仰的上帝的衷心的赞颂。有一种强烈的宗教精神在里面。

静静二泉水——阿炳的音乐

巴赫虽然也是处于下层和贫困状态,但毕竟他可以专心干他最热爱的事业,用音乐去赞美上帝,向上帝倾诉自己内心的苦难和对上帝的爱。阿炳却不得不为每天的生存而去演奏,生活极其艰苦,有时甚至吃不上饭。他每天沿街卖艺,既是讨生活也是在实践着他的音乐理想。阿炳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一个充满战乱,悲苦的时代。军阀混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种种苦难都曾落在了阿炳的头上,而最不幸的是他又因病双目失明。

阿炳根据民间音乐及道教音乐而创作的乐曲有很多,但是他死后仅仅留下了六部作品,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听松》。这是著名的音乐家杨荫浏在1950年无锡刚刚解放不久,用一部老旧的录音设备从贫病交加的阿炳身上抢救出来的。虽然仅存六部器乐作品,但阿炳的名字决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大音乐家。他的作品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在欧洲、美洲、澳洲的很多庄严的音乐会上演奏。阿炳的音乐响彻在全世界。

无锡是阿炳的故乡,这里既有江南小船流水人家的景致,又有包孕吴越、渔舟唱晚的太湖。城中有一座惠山,而因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而出名的二泉就在这山上。江南又是中国民间音乐的发祥地之一,牧童,采茶女无一不会哼唱一些好听的小曲,至于豪宅大院更是不时响起丝竹之声。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阿炳是幸运的,他在很小的时候便接触这些。他的父亲又是一位民间乐器演奏高手,甚至可以说是琵琶演奏家。阿炳的父亲是一位道士。对阿炳音乐中的道教精神的影响无疑是根源之一。阿炳到了十八岁时就成为了无锡道教音乐界的第一高手。这既说明阿炳是音乐天才,也说明阿炳对道教音乐的热爱和执著,又说明阿炳对道教音乐有深刻的认知。

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人们有多种理解,这一点也不奇怪。至于阿炳对这首二胡曲是如何理解的呢,我们谁也不知道。但是从小就沉浸在道教音乐中,阿炳那些潜意识中的记忆,那些童年不经意中的记忆是永远也洗不掉的。鲁迅先生说过,不了解道教,就不了解中国。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这本经典之作中,有不少篇幅在论述中国人的性格和处世态度时,就是以一半是儒家的,一半是道家的来表现。当然道家不是道教,但道教里肯定有道家思想,道家精神,道教对阿炳的影响不可小觑。

江苏无锡惠山泉,也称“天下第二泉”。阿炳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我们犹如见到其人,一个饱经风霜、坎坷一生、心地慈祥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对二泉映月这样美丽景象的理解。乐曲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接着到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回想如烟的往事。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有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转为激越昂然,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

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凉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为了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从1=48-58,但其力度变化幅度较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于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抒情性的细腻刻画,委婉连绵扣人心弦。

中德音乐之比较

每个音乐家尽管他的作品具有他本人的鲜明个性,但总是脱离不了他所在的国家的人文精神。音乐家的每一部作品都体现了作曲家祖国的人文精神。因此,中德音乐的比较,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文精神和德国人文精神的比较。

德国人不如法国人浪漫,不像英国人那样保守,不像意大利人、西班牙人等那样热情。也不像俄罗斯人那样忧郁。德国人严紧,认真、严肃,有一种思辨的精神。与其他欧洲人相比更富有团队精神。但是德国却是个出哲学家和音乐家的国家,除了我们提到的巴赫,还有贝多芬、亨德尔、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等人,这些都是享誉世界的音乐家。而巴赫是他们的前辈,巴赫的音乐对这些作曲家影响也是很深的。

巴赫是一名坚定的基督徒,而基督教对他的影响是特别重要的。基督是他心中的灯。没有基督教也没有巴赫的乐曲。这原因是欧洲文化就是基督教文化,可以说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是希望人文精神的主体。基督徒认为:崇拜是上帝与他子民的相遇。崇拜是一种交流,上帝向我们说话,我们向上帝回应。上帝向我们说话是藉着《圣经》上的话语,藉着上帝的创造,甚至藉着人的行动;人向上帝回应则是透过语言、文字和音乐。音乐是在一个极高的层面上传递。在《圣经》中当撒迦利亚重新开口说话时,他就赞美上帝,因此有一首“撒迦利亚颂”。摩西和米利暗过了红海后,一个领男声、一个领女生在歌唱,就是对上帝有了一个真实的回应。

这些歌颂就是人感受上帝丰盛的恩典之后的自然回应,就好像蒙选召,蒙救赎,蒙恩爱得见上帝的作为和得听的话语等,这些歌来表达他们最深的信念。《圣经》从来没有提到说向人赞美,或是向人歌唱,在《以弗所书》5章四节中信徒彼此所作的是用“说”,“赞美”都是向着主,天使向牧羊人传讯是说话,赞美上帝却是用音乐。而巴赫就把这种音乐发挥到极致。《马太受难曲》和《b小调弥撒曲》就是好的证明。

中国的人文精神是以儒释道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社会生活的道德化和个体意识的超脱之空灵境界,这是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构成的中国文化的构架。孔孟、程朱、陆王之学为人格成圣化和生活的伦理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说明,庄学、玄言,禅理一直是超脱人生的理论根据。凡是人都在体验着生活,都在遭遇和命运中感领和世界的馈赠。人人都体验过和正在体验着欢乐与忧愁、喜庆与绝望,爱欲和死神的不可抗拒的纠缠。阿炳也是如此。

阿炳一生都在音乐中生活,而他的信仰虽然没有人说,但他肯定信仰道教的。他的父亲是道士,他从少年到青年就完全沉浸在道教音乐中,这些音乐都透入了他的骨髓中,也许他从没有向人宣传过道教,但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却充满着道教精神。而道教精神就是恬然乐之的逍遥心境是最高境界。《二泉映月》就可以很好的说明。阿炳的一生是悲苦的一生,临死前贫困交加。音乐家用老旧的录音机录下他生前拉的乐曲《二泉映月》,虽然阿炳用一把破旧的二胡,琴弦拉出的声音有些沙哑,但阿炳在病痛中拉出的声音显出平和、深稳、虚静,完全沉浸在二泉映月的美景里。没有愤怒,没有悲哀,只有静静二泉水和月影的移动。

而在巴赫的音乐中,通过耶稣基督所体现的爱,使受难的人类得到拯救,人与亲临苦难深渊的上帝重新和好的最高境界。基督文化与道教文化一个最为根本性的差异就是拯救与逍遥。这也是巴赫音乐与阿炳音乐的根本区别。

参考文献:

[1] 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2] 林语堂:《吾国吾民》,金兰文化出版社,中华民国75年4月出版。

[3] 《音乐欣赏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一篇:版销售代理委托合同下一篇:精彩的足球赛 踢足球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