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高校艺术范文

高校教师应掌握批评的艺术

[ 2008/1/16 14:54:00 | By: 老毕 ]

杨帆门事件发生后,引起了人们对高校教师的一些反思。

——由杨帆门事件想到的

作者:毕廷延

关键字:高校教师;师生关系;批评;艺术

高校教师应掌握批评的艺术

——由杨帆门事件想到的

批评,是批评者按照纪律、原则、规章、道德规范等要求,对违背者给予的一种思想教育方式。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促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避免重犯错 误。高校教师不仅担负着日常教学的责任,也担负着教育学生的义务。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活动中,学生难免犯错误。当学生犯错误时,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 师,视而不见、不闻不问肯定是不行的,给犯错误的学生适当的批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但是,面对已经是成人的大学生,批评,应遵循其独特的内在规 律,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避免发生言语或肢体冲突。

批评的目的要明确,对事不对人

批评的目的,在于帮助别人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如果教师批评的目的不够明确,学生就容易产生困惑和误解,引起反感和抵触情绪,有时既使批评的动机很好,学 生也会拒绝接受,这就达不到批评的目的。通常情况下,教师批评目的不明确的主要原因,是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够全面、把握不够准确。因此,在批评之前,教师 首先要弄清楚学生所犯错误的基本事实,包括行为动机、过程、影响后果等,只有弄清楚事情的曲直原委,才能分清是非、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否则,仅凭道听途 说、主观臆测随意批评学生,就会犯盲目批评的错误,不仅收不到理想的批评教育效果,反而有可能把事情弄得更糟。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某件事的态度,不仅取决于他对需求的满足程度,而且取决于对他获得的满足程度与付出的比,与他获得与付出的比是否相等或者接 近。批评的效果,往往取决于此。当学生受到的批评与他所犯的错误的比,大于学生所犯的错误的与受到的批评的比时,学生的内心就对教师的批评持否定的态度, 批评的效果就比较差;反之就比较好。批评的另一种方式是自我批评。一个人进行自我批评的前提,是首先意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内容,以及所犯错误后果的严重程 度。教师要让犯有错误的学生明确自己言行错误的事实,以及所犯错误责任的不可推卸性,然后对学生的错误言行进行客观、公正的批评。

批评要对事不对人,教师批评的只能是学生的错误言行,而不能借此进行人身攻击。批评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道德素 养。教师不仅要准确了解学生到底错在哪里,而且要使学生知道如何去改推荐

进和提高自己。批评学生的错误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多替他人着想,教师不能只想着自己的 面子与得失。学生言行中有了失误,有时会让教师感到难堪,教师批评学生时不能单纯地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不能把学生批得一无是处。批评学生要做到一分为 二,既不能因为学生有了错误和过失,就否定他以往的成绩和功劳,也不能因为他以往有成绩和功劳,就掩盖他的错误和过失。

批评要尊重人格,话语不伤人

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人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教师表现出尊重和服从的态度。学生为了避免遭到教师的批 评,求得心理的平衡,会对教师的做法,即使是那些不太赞同的做法,也表现出忍让或默许的态度。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给予充分理解。师生活动过程中 学生出现失误时,教师的批评一定要把握尺寸,做到态度端正、和风细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当众羞辱、嘲笑、谩骂学生。

批评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而人是都有自尊心、自爱心和人格的。在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时期,随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的人性化、 人本化理念正在形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比起一些具体的言行来,学生对自身的人格、能力等看得更重。如果教师的批评含有贬低其能 力、人品的意味,便容易激怒学生;如果教师在肯定学生能力、人品的前提下指出其某一个具体方面的错误,学生往往容易接受批评。如“按你的能力,这件事本来 可以做得更好些”,“以你的为人,不该说出这种伤人的话”,等等,都是批评人而不伤人的批评用语。

俗话说,贬低他人,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渺小。贬低他人,就会损伤他人的自尊心。现实生活中,个别教师往往由于自信不足,从而有意无意地通过寻找学生的缺陷来 满足自己的自尊。不过有的时候,当学生的错误损害了自己及学校的利益时,教师就要促其改变,而不是一味地说“好,好,好”;如果教师不是出于贬低学生的目 的,同时又能正确运用批评的方法,那么这样的批评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教师的批评只能针对学生当时的错误言行,而不能纠缠学生的老帐。如果教师习惯于用“你怎么总是„„”之类的形式批评学生,是不会 取得好效果的。因为这样的说法暗示学生“你旧习难改。”正确的做法是,教师的批评能够让学生感到自己的错误很容易改掉。这样学生往往会有信心去改变自己。 而翻老帐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一两件事可以归因于偶然,许多件事则更可能归因于人品,所以翻老帐等于在贬低学生的人品,是不可取的的做法。

批评要营造氛围,诚心帮助人

批评要想奏效,必须尽量减少对方的防卫心理。批评学生时要注意场合的氛围,积极健康、和谐友好氛围中的批评,往往能够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从赞扬和诚心的 感谢入手,常常可以营造良好的批评氛围,如“同学们有目共睹,前期你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你为人正直,态度端正,学习刻苦,我很欣赏你这一点”, “老师们对你评价比较高”,等等。我们深知赞扬和感谢对人心理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对方的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氛围中教师诚恳地提出批评,

学生在感情上乐于 接纳教师的批评。学生会更加折服教师的宽容与批评艺术,他的自责心情会更严厉,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就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批评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权衡各种因素,做到恰如其分。如果教师在大庭广众下批评学生,学生会首先意识到自己的形象和自尊受到损伤,而不是首先 意识到自己的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学生会马上以敌视的态度来反击批评者,以保护他受到威胁的自尊心。这样,教师的批评除了增加对方的反感和抵触外,不会有任 何积极的效果。同时,批评要把握一个基本的标准: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原则性的问题不能放过,细致末节的事情不必计较。

所谓大事讲原则,就是对于原则性的问题,教师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随意放过。如,对涉及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问题是大事,不能放过;对涉及 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是大事,不能放过。对于触犯原则性的问题,要严肃批评,不能姑息迁就;但对那些非原则性的问题,如师生活动中一般性的错误或过 失,就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解决:能通过个别谈话解决问题的,就不要再进行公开批评;能通过自我批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的,就不要通过组织进行批评;能在小会 上批评收到教育效果的,就不要拿到大会上去公开批评。

学会换位思考,因势利导人

社会心理学认为,批评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刺激和情绪体验。批评中的换位思考,就是提倡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将心比心的艺术。教师如果能够与学生调换一下位置,站 在学生的位置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一想,就会发现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如果教师觉得学生一无是处,或 者觉得大部分学生一无是处,那么问题一定不在别人,一定在教师自己身上。通常情况下,换位思考也有利于教师进行自我批评。所以,我们提倡教师在考虑问题时 进行换位思考。

人性中最深切的秉性,一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二是避免遭到别人的批评。学生做任何事情,都有他自己认为正确的理由,教师之所以对他进行批评,有时是因为不了 解学生言行背后的真正原因。运用心理学的常识,对指导建立和谐的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很重要。善于与学生交往的教师,往往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懂得尊重学生, 愿意信任学生,对学生宽容,能容忍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斤斤计较学生的过失,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学生而不是指责学生。

真诚待人是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的核心,因势利导可以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起信心。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认为能够实现的心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方 面来自完成学习具有的价值性,另一方面来自认为完成学习的可能性。批评学生并进行因势利导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树立克服 困难、纠正错误的勇气。教师只有将心比心,真诚地对待学生,才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反省,才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才能因势利导地帮助 学生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总之,构建和谐的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方法,在教育教学中,

掌握并灵活运用批评的艺术。

第二篇:高校艺术类班主任总结

美术系xx班 班主任工作总结

20xx年—20xx学年上学期

本学期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以努力做好“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为工作指导,主要工作如下:

班风建设

根据学院精神,认真贯彻和落实学院党委的指示,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思想上与学校保持一致。认真学习江总书记“三个代表”讲话,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各项工作,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强调时代精神,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个人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适时做好班级、同学之间的各项经验交流,认清目标,团结、努力、健康向前发展。努力做好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建设。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建设

组织好班委会、团支委会,开展正常班级活动,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按学院、美术系工作指示,做好学生社团活动及文体系列活动,逐步落实学生个人“成才计划”。利用团支部开展有益的活动。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到校外做好事、看电影等。

依照教学计划,联系科任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积极性。针对本学期我院召开的云南高校美术教学研讨会的“学生作品展”和美术系的“双年展”。在每周专业课较少的情况下,制定了利用课余时间和自习时间进画室学习专业的具体办法,学生在专业上有明显的提高,涌现了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做好差生的思想工作,端正思想、改进学习方法,积极、主动、自信地提高自己。

日常工作及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方面,要求尊敬师长,待人要谦虚诚恳,抓好“一日常规”的各项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认清自身位置、自觉地

- 1

第三篇: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自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快速推进。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艺术设计已经成为继计算机学科之后第二大规模的重要学科,相关院校多达1300余所,全年在校生高达120万余人。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过去实行的师徒承传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与考验。因此,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中国整体设计水平与全民审美能力。

开展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我们必须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培养目标影响着培养模式的执行,良好的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完善。结合国外艺术设计教育先进思想与中国特色国情,笔者将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注重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和顺应社会需求的专才,注重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注重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设计师,为各省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模式必将紧紧围绕该定位展开改革与探索。

一、实行两段式教学改革,倡导“厚基础,宽口径”,实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重大突破

适应高等美术院校扩招后所面临的新形势,中国美术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全新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宽基础、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从年级制向两段式教学机制转变,从传统的导师制向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转变,建立宽而厚的基础教学,与特而专的工作室训练相结合。

所谓两段式教学,即学生在一年级阶段实施基础课教学,在二年级以后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或专业方向教学。两段式教学是中国美术学院教学改革的产物,是中国美术学院办学的一大特色,符合国际艺术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中国美术学院自2002年成立设计基础部(由于系部调整,现更名为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以来,集中了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资源,模糊了一年级学生的专业界限,淡化了各门专业的界限和技能,在全面梳理艺术设计各专业现有课程和共有知识点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多元、多维、多向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该体系包含设计基础理论教学、造型基础教学、设计基础教学三大教学模块,为实现一年级学生从“自然人”到“设计人”的过渡做积极准备。

在集中教学资源、一年级学生生源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采用主讲教师大课制、任课教师小班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既保证了授课质量和标准的统一,又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既统一又多样,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教师通过基础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一年级学习时间内,不仅学会设计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用设计思维去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不仅注重知识的接受和积累,更注重知识的合理运用和创造性发挥。

二、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改革,倡导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实现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提前接轨

“工作室制”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在欧洲的设计艺术院校“工作室制”教学中非常注重与实践项目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工作室。在中国,受中国学生人数多、“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具备教师资格与实验师资格)参差不齐、教学模式单一等条件限制,我们的工作室承担了教学、科研、实践的重要任务,关于学生技术方面的学习主要在实验室由实验师指导完成。

工作室主要以现有师资队伍为依托(学科带头人负责整体工作,老、中、青教师传帮带),以新时期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需求为引领,通过对研究方向的整合、梳理,成立若干平行并举的工作室,每个工作室有一定的研究方向的定位,不同工作室根据不同定位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并承接相关的社会实践课题。学生通过一年的基础教学,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社会的需求,选择进入不同的工作室进行学习,实现工作室与学生有机的双向选择。在工作室教学中,课题制教学特点显著,导师根据承接的课题开展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专业教学,导师将与该课题相关的知识核块、知识点与能力培养设计成统一的训练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主动掌握与应用各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按照重思维、重动手能力培养的教学思路,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相长。不同工作室在编制上虽然互相独立、互不影响,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面对庞大的社会课题,不同工作室应团结协作,共同应对解决。

工作室制的建立与执行,有利于各工作室教师团队对本研究方向开展深入的探索、剖析,以带动专业建设的全面发展,缩小艺术设计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工作室制有利于提升学生研究水平与实践能力,摆脱了以往不同研究方向同一教学体系的局面,教学内容、体系不再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罗列,而是更有针对性、启发性、研究性。同时,工作室往往承接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课题与项目,学生可以在艺术设计的实战历练中提升实践能力,摆脱以往只会“纸上谈兵”的被动、落伍局面,让学生想起来、动起来、活起来,以满足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高标准的需求,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行实验教学改革,倡导“艺术与技术并举”,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艺术设计从本源上来说,旨在解决“造物”问题,在培养学生全新设计观念的同时,通过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来实现“造物”的根本目的。在计划经济时代,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拥有的实验教学资源十分匮乏,设计理念与作品的实现主要通过传统的手工艺和校企结盟来实现,实验教学条件有限,实验教学所占份额有限。进入市场经济时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原有格局被打破,全新格局在逐渐形成,艺术设计的实验教学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实验设备的高科技含量和使用率越来越高,艺术设计与高科技的有机融合已经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满足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和高端科研的需求,实验教学的重点在于采用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模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课内外结合,实验教学大纲体现教学指导思想,与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紧密结合。在实验教学体系上,可分为三个层次:(1)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实验教学。艺术设计从来不是纯理论性质的学科,而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大亮点。(2)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该些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是相对纯实验的课程培训,当然,其中也不乏创新设计以及理论知识讲授的成分。(3)开放性实验。实验教学也为学生参加专业展览、专业比赛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实验的空间。

现今的艺术设计实验教学已非单纯的技能培训或实践操作,更多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传统与时尚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艺术设计实验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国际性。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要求与挑战,而现今教师队伍中“双师型”人才却相对缺乏。“双师型”一词最早提出在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之中,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虽各有不同,但从标准上来看,“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教师系列职称和本专业的相应技能、技术应用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在艺术设计教育由规模扩展到内涵发展的今天,“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必将推动艺术设计实验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以上是笔者对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观察,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度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必将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编.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2]袁熙?.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史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3]李钢.现代设计工作室制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2).

[4]蒋剑平.试论艺术设计专业从传统教育模式向工作室制创业教育模式转型[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F12期.

[5]严长远.浅谈“双师型”教师的内涵[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6]孙百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6).

[7]王晓芬.两段式教学改革与一年级学生思政工作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2008年12月.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轩蕾)

第四篇:高校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初探艺术论文

一、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原则高校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教学目的和艺术美育实施过程的一般规律提出来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美学原理、美育原理、教育学原理为理论基础的。它主要是我国社会主义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吸收了古代和外国音乐艺术美育实践经验中有价值的部分。音乐美育的原则是音乐艺术美育基本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音乐艺术美育的基本原则是:

1德、智、体、美等诸育统一的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正确认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基础,正确处理德、智、体、美诸育的关系是关键。因为德、智、体、美是全面育人的核心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党的教育方针中诸育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育在相互关联中的最大功能,充分挖掘各种课程教学中的育人功能。要使诸育融为一体,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决不可将他们分割开来,对立起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偏离任何一方,对人的全面发展都是有害的。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要求学校正确处理德、智、体、美等诸育之间的关系,把德育放在首位,而且还要求正确处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与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关系,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科学健身等问题,高度重视高尚道德情操与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注重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锻炼,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健康向上的文明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和学生的学习锻炼,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原则。

理论和实践是描述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的一对基本范畴。人类从事任何活动,必然包括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的、动脑的方面,也必然包括具20体的、归纳的、行动的、感性的、动手的方面。正如上和下、左和右、正和反一样,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如果两者脱离,衔接不上,就做不好事情。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基本观点,任何正确的理论认识都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这一原则,音乐美育也不能例外。人类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任何人不可能事事亲历。所以,把总结好的知识和技能,以课堂讲授的方式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然而,如上所述,理论和实践是不能脱离的。现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是:实践方面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忽视了,学生只从理论的方面接受知识,而没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是不可能深刻地、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到的东西只是空洞的、不实用的条条。现在大力强调加强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在理论教学加强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更要强调学生在的实践认知中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强调实践环节并不是忽视理论的学习,恰恰相反,只有加强了实践环节,才能使我们在理论的传授和学习上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保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素质,包括理论学习和审美的水平。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即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凡教育都不能背离这一原则,音乐美育当然也不能例外。在音乐美育过程中,要坚决反对“为艺术为艺术”,反对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反对“纯技术”的观点。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开展艺术美育,强调学以致用,将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提高审美文化水平,培养完美的个性。

3.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

我们知道,音乐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活动,总是离不开认识活动的,情感的每一次净化都需要认识活动参与。因此,音乐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活动融入审美情感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音乐美21育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不同于一般的逻辑认识,自始至终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审美心理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其中情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他心理因素都围绕着情感运动,艺术美育的动因和目的也离不开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整个艺术审美过程浸染上浓郁、强烈的情感色彩。因此,艺术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融入审美情感的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即要在实施音乐美育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二者由矛盾达到统一的原则。这是在音乐美育实施过程中把美学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而提出来的原则。由于音乐美育是与美感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而人的美感,又是由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必须有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还必须有审美需要以及相应的主观条件。因此,音乐美育同样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即审美主体(受教育者)与审美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审美客体是不以审美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坚持审美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的客观规律来开展美育活动,亦必须根据审美主体的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审美对象作为实施美育的内容和手段,并且采取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审美客体之所以能够被欣赏,并使主体能从中受到教育,主体的主观条件亦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首先,主体要有审美或受教育的需求;其次,主体要有健全的、社会化(人化)的审美感觉器官,这主要指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总之,坚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就是要在它们之间架起一座感情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审美主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由接触者变为接受者,也只有这样,审美主客体双方才能由矛盾走向统一。

二、高校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施内容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在音乐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22验、感受和创构审美对象的一种能力。又是一种认识和发现美的能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它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等,因此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包括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培养透彻的理解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加强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对音乐敏锐的感知力,不是闭上眼睛就能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在同外部音乐艺术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形成的。正如那阻抗水流的岩石和海滩,它们作用于或改造着水流,而它们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受到了改造。席勒认为:“感知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培养音乐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音乐,使其感觉逐渐适应对音乐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前面提到过,音乐的感觉总体包含音高感、音色感、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乐形式感等等。这些方面只有通过后天的训练才会不断提高。以音高感而言,能否辩认一定的音高本来是一种纯生理的能力,也有接近于天赋的绝对音高感,然而,更为重要的相对音高感,即分辩不同音程距离的能力却是后天形成的。后者经过长期训练可以达到相当细致灵敏的程度。人的节奏感也是如此,在音乐的感受中,人自然而然的会将节奏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音乐中节奏的动力感会使人产生极为多样的联想。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多样,对于节奏的联想具有重要的影响。人们的旋律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为旋律不仅仅是音型的流动,而且它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乡土风情,并具有近于约定俗成的一定旋法习惯。因此,人们后天接触的音乐越丰富多样,其旋律感越强,就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音乐感受越加深刻。和声感是人们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训练和培养的结果。对和声感的功能进行与非功能进行,要在实践中通过有形无形的熏陶才能取得。和声感是有一定历史,一定音乐文化,一定审美观念的产物。音乐的形23成具有一定的逻辑和连贯性,并具时代、历史社会的特征,人们只有在长期的接触、聆听记忆、分析中,才能较为深刻地理解直至把握其形式。敏锐的感受力,最容易在对艺术中最活跃,最复杂和最有秩序性和多样统一性的音乐观察中获得。因此,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音乐特有的形式,就成了培养他们审美感受力的重要途径。这种有意识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弄清音乐艺术的种种特征。二是引导学生亲自从音响中体察音乐那特有的形式。完整的音响感知,要求欣赏者必须要按照音乐的规律把旋律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要素合成为主题、旋律、乐段乃至完整的乐曲。因为它既有助于把握音乐的形式美,又有助于对悦耳动听的音乐音响和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的感知。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和体验音乐的特有模式,并逐渐将其特有的运动模式和形式结构,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感知认识,倾向和习惯,是增强他们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美育之本质所在。我们应该仔细地向他们分析音乐作品的不同特征及其美的内涵。音乐中那好似龙飞凤舞的优美旋律,必定显露出往与复、伸与缩、动与静、虚与实之间的辩证统一。那高亢曲折的戏曲唱腔也必将表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听完一段乐曲后,用简练的语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再听第二遍的时候,学生便会感受到音乐的真谛。教师在描述自己的经验时,切勿扯的太远,重要的是展开其中的音乐音响模式。在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中,既要发挥学生先天的审美潜能,又要加强他们审美实践的训练,培养其敏锐的创造、发现、领略美的能力。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审美感知能力都不是一样的。审美感知力的强弱,有先天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后天教育得法,就有可能将那些“沉睡”的感知力调动起来,反之,既使有先天的素质,如果长期搁置不用,也要退化,甚至消失。人的感知力既有一定的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又有感情色彩、超功利性与个性化的特点。在培养人的音乐感知力时,应使其深入把握音乐活动与内容联系的本质,储存丰富的感觉表象,使感知的客体有血有肉。

2、加强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24音乐运动的形态,人类的情感动态,要转化为音响动态结构,并予以创造性的表现与把握,就必须凭借想象力。想象,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通过感知把握到的完形或是大脑中的储存的现在图式加以改造、组合、提炼,重铸成全新的意想的过程。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是指在审美主体知觉形象的基础上,对审美对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从而形成审美意向的能力的培育。音乐审美想象力是在全部知觉经验的基础上由音响向“音象”(音乐形象)的进发。它具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自由性。即人们可以突破时空局限,凭思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的特性。二是情感性。即形象的变化、组合乃至意象的构成都以情感为纽带。音乐审美想象力,可分为音乐审美的联想力和音乐审美的构想力。所谓联想力,是在知觉表象的基础上按相似律和接近律进行想象从而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审美构想力,是在记忆力表象的基础上,按照自由律创造审美意象的能力。想象以人们记忆中的表象为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和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艺术想象所采用的表象材料与一般的想象不同,他虽然也以人的社会生活作为表象材料。但同时也包含着人的精神生活。因此,培养丰富的“表象储备”是想象的基础。音乐想象的源泉之一是生活的体验。人们在外在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们的外在体验丰富多样,包括人的生活经历、学习、经历、文化活动、社交、阅读等等。我们在进行审美教育中,必须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音乐想象力还有赖于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中储存的各种本能、冲动、记忆等,然而它们的内在素质往往也是源于外在体验的,而且也只有在与外在体验相结合时,才能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还要加强学生的艺术体验。因为人们在想象中创造的听觉表象,具有一种对各种音响的综合,分析和提炼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内心的听觉中积累丰富的音乐材料,学会体验,感受各种不同的音响,大脑分析器才能对音响做出深入的分析和综合,为想象提供各种所需的素材。学生的想象力,只有在长期积累的艺术体验中才能不断提高。丰富的情感是人们想象的动力。现代科学和艺术创造的经验表明,情感积累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但必须有清醒的意识参与。人的本能冲动是情感的基础,人的本能冲动同丰富情感的转变,是由单一和贫乏向多样统一的转变。本能冲动25如不遇到代表社会和伦理的意识的阻抗不会转变为人的感情。艺术想象所需要的是炽热情感。任何人的炽热丰富的情感,都是在不凡的遭遇中形成的。人们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要有一种真挚而充沛的感情,尤其是在音乐实践中的演奏与创作时,具有激情更为重要。这种情感的升华,将会有力的激发着人们的创造性想象。联想是想象的重要形式。联想的重要基础来自各种反射,当新的刺激能引起过去的有关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回忆时,就会产生各种联想。它是音乐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现象和重要方法之一。失去了联想,就会使一部音乐作品被理解的程度受到很大限制。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力必须具有丰富的联想,而多种多样的联想又要求人们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3、加强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理解力是人们在音乐感受的基础上,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的能力。音乐审美理解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音乐审美理解力,一方面表现在对音乐形式的认识中,这主要是指对音乐音响的艺术组合及其形式结构的理解认识,是通过对音乐基本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来进行的。这种对音乐形式的理解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将使人对音乐的感受由初有的感性阶段进入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高级阶段,由音响快感阶段提高到音乐审美阶段。另一方面,它又表现在对音乐作品的内容和社会意义的理解认识上。音乐作品的不同形式与内容具有不同的表现和结果。欣赏者在这种理解认识中,要对乐曲做出某种抽象的理性判断,把理性认识真正融注于对乐曲的感性体验中,使音乐欣赏达到更深刻,更高的层次。所以,音乐理解力不是一种纯粹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和理性把握的能力,而是对音响的整体接受和情感把握的能力。音乐审美理解力,实际上也是一种审美的领悟力。人的审美理解力要从多方面进行培养。音乐审美理解力的培养,应首先重视学生的广博而丰富的艺术知识与修养。并要求深刻了解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哲学思想和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艺术风格,了解各时期不同的音乐语言。音乐由于其自身的非语义性和非具体性的特点,它天然地更加倾向于其他文学艺术的综合。有许多音乐就是根据其他文学艺术的26题材重新加以创造的,这些音乐作品无论从题材或表现的内涵来说,都与一定的文学艺术作品密切相关。因此,丰富的文学艺术修养,对于理解音乐有直接的关联。应该说,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越深刻、越细腻,对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领会,也就越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总之,这是一种全面而宽广的,一种深刻到能改造自己内心情感和思考方式的教育。音乐审美中最重要的理解,应该是对音响中暗含的特殊意味的直接性理解。这种理解不同于感知,但要以感知作为基础。只有对音响有了整体的把握,才能将其中的意味抓住。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特殊理解能力,应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当某一音响在学生耳边萦绕时,应让学生自由领会,以树立起他自己体验和理解的内在情感模式标准。当然,这种理解还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对乐曲本身的情感内涵和社会意义,以及对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活、思想、创作意图等有深入的了解。对音乐的理解,并非要求对某曲做出某种抽象的理性判断,而是要求把一种对音乐的理性认识真正融注于乐曲的感性体验之中。一个人对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叙事》、《d小调前奏曲》等作品赏析时,如果对肖邦所处的历史时代一无所知,对激荡在肖邦心中的感情浪涛的社会性质也不甚了解,那么,他将很难体会到肖邦乐曲中蕴涵的那种爱国热情和革命冲动。当然,对音乐的理解还应是广阔而自由的,尽管它可以通过情感的抒发和音乐的逻辑发展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思想。音乐理解力的培养,不是靠刻苦的背诵和记忆所能奏效的,它靠的是一种对完型的感性把握力,与此同时,又要联系到人生的各种情趣意味。也就是说,要经由感受导入理解,理解时又不脱离感受。音乐理解应建立在丰富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使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融为一体。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人们将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的主体意识渗入到欣赏对象中,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音乐作品本身的面貌。也就是说,同一乐曲在不同的听众中有着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即是一种“自我”理解,而这种理解必将带有个人色彩,并对原作有所发挥和创造。经过不断的强调、重复、温习,人们的音乐欣赏理解力将会逐步提高。可见,接受的音乐作品多,其理解力也会不断随之增长。音乐理解力要比单27纯的逻辑推理能力复杂得多,因为它是一种音响语言,一种多层次、多层面同时进行的思维方式。对音乐的理解,通常是将在日常生活中互不相干,甚至互相对立的东西经由情感的中介作用,不可思议的连结在一起了。审美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听众,对于某一作品,无需重复许多即可达到熟悉的程度。音乐修养与才能的差异,与审美能力、趣味、审美活动中的注意、美感强弱直接相关。回味是音乐理解的一种重要过程,音乐回味可以使审美主体对音乐美内涵的意味,意境、意义获得进一步的理解。甚至还可以联想到相同或相异的美的形态并进行比较,联想到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或同一流派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并进行比较,在系统的,深刻的理解基础上,重新更深刻地感觉作品的美。可见,音乐的理解力可通过“回味”得到提高。总之,音乐审美理解力的培养,是欣赏不同国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艺术作品的前提,也是欣赏世界性音乐作品的重要条件。有了这种条件,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意义、内涵,就能深刻地把握住。

第五篇:地方高校艺术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校艺术类专业兼职教师队伍现状,阐述了加强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艺术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案。要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构建兼职教师的评聘和考核机制;规范兼职教师的教学活动;成立演出实践中心;给予兼职教师人文关怀。

【关键词】 地方高校;艺术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2015年以来,根据教育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及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部署,部分地方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探索推进学校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师资队伍转型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师资队伍的转型包括引入批量兼职教师队伍和专职教师的转型培训。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时期,艺术类专业领域兼职教师拥有更多的艺术资源,将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艺术实践平台。

一、高校艺术类专业兼职教师队伍现状

1、兼职教师队伍专业化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高校艺术类兼职教师队伍中,大部分兼职教师是演出团体演员,也有少部分是音乐类院校毕业的自由职业者,表演专业的行业精英并没有在兼职教师队伍中充分体现。兼职教师选聘流程单一,教师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等)参差不齐,缺乏兼职教师聘任的长效跟踪机制。

2、兼职教师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地方高校中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时比重也很大,但对于兼职教师管理仍处于一种自由状态。二级学院与外聘兼职教师签订的大多是短期聘用协议,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较少,缺乏归属感。

3、兼职教师的考评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没有职称晋升和教学质量评价等约束,造成兼职教师教学效果不突出。学校除基本课酬外,无举办专业音乐会、培训进修及科研奖励等相关机制,兼职教师因此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加强高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z2015?{7号)中指出: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也提到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优化校内师资结构的主要途径

兼职教师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实习、见习和研习的指导教师,可以是研讨班的主持人,可以开设学术报告或专题技术讲座,可以系统讲授一门课程。可以在校内设立“专家工作室”,作为业界人士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基地。表演专业兼职教师可以是艺术团体的拔尖人才,可以是演艺界明星大腕„„,使其尽可能多地参与学校教学工作。这样,既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又增强了教学活动的专业性。

3、艺术类兼职教师能为学校师生提供广泛交流与实训机会

通过专兼职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可以使教师们拓展广泛的知识领域,吸取最新的艺术讯息,有利于促进专兼职教师间学术思想、学术流派、学术风格的互通与融合,从而提高艺术类专业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交流有利于将兼职教师的观念、方法带到学校艺术专业领域,拓宽高校艺术专业发展渠道,扩大学术交流领域。[1]此外,艺术类兼职教师在专业领域的舞台演出经验和资源,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艺术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实训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机会,也可以让学生拓展艺术视野、提高社会阅历、强化舞台经验。

三、高校艺术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1、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主动加强与专业演出团体的密切联系和合作,如地方歌舞团、乐团等知名艺术团体,将团体中艺术造诣较深、艺术地位较高,愿意从事教学的一线专家和演员纳入兼职教师资源库。[2]可以方便检索兼职教师专业、工作背景、学历等相关信息,收集兼职教师的各种相关材料,比如一线技能证书、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获奖情况等资料,并做好兼职教师教学工作量的统计,逐步完善兼职教师信息资源库,也可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与其他单位人员的资源共享。

2、构建兼职教师的评聘和考核机制

出台专门针对兼职教师的聘用政策、管理制度和激励办法。对兼职教师的聘任、管理、评价、激励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使涉及到兼职教师管理等问题时,有章可依、有法可循。将学期末的考核结果和学生评教结果,作为下次评聘的依据之一。

3、规范兼职教师的教学活动

兼职教师同样参与教学活动,主要遵循以下四种途径:一是走进课堂承担具体课程的教学;二是担任各类演出及大赛的指导老师;三是参与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四是指导学生艺术实践活动。学校也要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活动的规范化管理与检查督导,多与专职教师交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确保教学活动与专职教师同向同行。

4、成立演出实践中心

在二级学院指导下, 设立演出实践中心,聘请专家、一级演员等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艺术实践等。并借用兼职教师资源,引领学生参与更多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得到提升,为储备艺术人才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兼职教师广泛参与学生实践活动,也能增加兼职教师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与校内师生形成默契的团队合作意识。

5、给予兼职教师人文关怀

要根据兼职教师的专业特点,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任务。在思想上注重沟通交流,在教学上多加指导支持,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照顾,让兼职教师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逐渐融入到集体中,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校方的重视,全身心投入到兼职教学活动中,从而把兼职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对待。

随着兼职教师队伍数量的日益壮大,兼职教师在高校教育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过加强艺术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兼职教师队伍良性发展,从而逐渐优化艺术类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上一篇:各地婚俗范文下一篇:革命歌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