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探讨

2022-09-11

思想政治教育, 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称思政教育。思政课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形式繁多、内容丰富, 但实际的教育效果远达不到预期, 此点在基础薄弱、综合素质不高的职校生身上体现尤甚。因此, 有关其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一、学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含义

实效性, 是指事物经过某种活动过程后, 产生的客观结果与预期目标相比较, 它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或状态[], 强调的是在施加或经历一定活动过程后主体或者客体所发生的变化程度。而思政教育所关注的是对日常行为、道德规范等一系列影响人们思想意识、道德修养的主观意识与思维方式的评价与指导。由此可以看出, 学校思政教育的实效, 强调的是以思政教育者为主体施加于客体学生的一系列能够影响其行为、思想的活动 (包括课堂教育、校外活动、教师个人影响、学生自主认知等) , 从而引起学生自身思维意识方面发生变化的程度。

二、考查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意义

(一) 社会群体对思政教育认知不足, 重视程度普遍较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 孔孟之道贯穿于中国文明史, 德才兼备是用人的基本原则, 德之地位甚至高于才 (如汉“举孝廉”的官员选拔制度) 。近代教育家严复就曾指出“富强之事, 造端于民, 以智、德、力三者为之根本。”[]三者不可偏废。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 生存压力不断增大, 社会、家长、乃至学生自己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专业知识技能, 轻了“德育”;虽然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在不断扩充, 但主观意识上的轻视是不争的事实;且思想政治素质缺少切实可行的量化办法, 其教育实效往往也不能够直接转变为可见成果输出。因此学校的思政教育课程就被置于了很尴尬的地位, 实效更无从谈起。

(二) 生产力发展冲击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 道德、法律事件频发

改革开放至信息时代, 社会个体三观受到了全球化的严重冲击, 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复杂、多样, 道德标准与高速发展的生产力有逐渐脱节之势, “唯利益论成败”逐渐成为人们评判事物好坏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标准, 思政教育被逐渐忽视, 甚至于被完全抛弃。由体制的不健全带来的诸如贪污腐化、效率不高、官僚特权等一系列问题, 对学生产生了负面效应:热衷于经济利益的追求, 讲功利、图实惠的学习观和就业观, 把物质追求等作为人生成功的象征[]……这些对于心智发育不成熟、社会阅历尚浅的职校学生影响尤甚。

不健全的价值观念在侵蚀着校园, 导致了学生群体浮躁之气日盛, 道德缺失致使违反法律、道德的事件频发:前几年被广为关注的复旦大学投毒案、马加爵案、药家鑫案等法律事件中, 学生作案手段的残忍程度令人发指;校园欺凌、大规模舞弊事件也逐渐上了热搜, 不断地涌入我们的视野, 观者甚至于已经到了麻木的地步。以往思维单纯、拥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学生, 正是这些事件的始作俑者, 不得不令我们反思学校的思政教育的效果究竟如何。

(三) 学校的思政教育通常重形式而轻实质, 违背了教育的目的

职校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不可谓不重视, 教育主管部门有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制定的课程体系。但是, 与各专业课程的配备教师素养、经济投入力度等方面相比, 思政教育的传统说教授课方式陈旧, 重管理轻引导;教育队伍素质不高, 施教者不能够为人师表[];思政教育体系评价力度不够, 导向作用不明显……种种问题凸显了出思政教育正处于弱势地位。

不仅如此, 志愿者活动、烈士陵园祭扫、慈善团体做义工等各种课外思政教育, 虽然频率高, 但是往往只重形式, 在计划、动员、组织、实施各环节力求精心, 却唯独缺少教育效果的反馈与分析总结;学生的参与初衷也是出于对校外活动的好奇, 爱国主义、承担责任、帮助他人的教育本质通常被弱化。“重其形而轻其意”的参与态度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之中, 这是不争的事实。

三、提高学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一) 学校管理者应重视思政教育, 提高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人之所以为人, 是因为其以大脑为载体, 将主观意识能动发挥, 并且指导着个体的行为。换句话说, 意识强于本能、先于行动。由此在整个教育内容体系内, 思想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是居于首位。所以, 要想让思政教育的结果凸显, 首先就得改变人们对于思想教育的认识。

就职校而言, 管理者应当肯定思政教育的重要地位。思政教育工作者们是主导者, 管理者应当给予他们客观、公正的评价, 采取适当的激励手段去鼓励他们创新教育手段;加大思政教育的投入, 为教育创新提供便捷与支持;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 在日常管理中树立起“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将师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纳入到考核范围, 制定相对合理的评价机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在学校范围内, 管理者的重视是提高思政教育实效的先决条件。

(二) 施教者应将思政教育回归本源, 还原社会要求

思政教育的内涵是总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公认的、符合着大众利益、能够展现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所具有的精神面貌, 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继续促进社会进步。而思想政治教育追求实效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是顾及社会整体利益, 传播社会基本要求和规范的社会性实践活动。[]社会规范是社会运行的前提, 思政教育应该遵从社会规范, 即社会所公认的, 能够符合社会大众利益的道德标准, 而不应该人为地将其分出个三六九等来。我们不能只着眼于引领革命胜利、促进科学技术更新的伟人, 那些平凡岗位工作数十年、坚持孝道不离不弃的小人物同样值得我们在意。从促进社会发展、规范道德秩序的角度来说, 他们的作用是同等地位的。思政工作者们在施教时应当帮助学生识别社会群体的错误引导, 更不应以个人意识 (尤其是不健全的价值观念) 影响学生判断品德优劣标准。愿意做个技术精湛的技术工人的学生同励志送航天飞机上天的学生都应该值得我们去鼓励、尊重。

(三) 推陈出新, 丰富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政教育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 思政教育的内容也需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本身也是开放的、发展的、整体的。[]负荆请罪、岳母刺字、二十四孝……这些传统美德故事依然被人们所传颂, 被社会所推崇, 也是将思政教育回归社会要求的一种体现。任何学科都是要不断发展创新才能体现出其生命力的。在新时代我们也需要符合时代的精神信念:自由平等、和谐发展、工匠精神……它们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 也是现今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新社会规范。将中职学生的特征与时代相结合,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不妄自菲薄、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 继而发现社会的需求, 找到人生的价值。将社会要求贯彻于思政教育中, 体现它的时代特征, 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并养成运用, 这才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应该达到的目的。

(四) 思政教育设置要完善, 重视效果评价

前述职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往往是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教育组织形式, 而忽略了思政教育的本质及目的。新时代背景下的职校学生思维活跃, 追求自由, 但同时自主性差, 依赖性强, 人生态度普遍消极[4]。他们心智不完全成熟, 并不能够完全领会其教育意义。传统的授课方式已不能够满足他们, 施教者继而开展校内校外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以期在释放学生活力、吸引学生关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的不断壮大也丰富了教育形式, 并且更易于被学生接纳。在此基础之上, 施教者还需追加相关理论教育, 以直接点明教育主题的方式, 强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坚持灌输原则, 形成心理定势[], 保证“教则有效, 学则有果”;加强课堂与课外的思想意识引导, 建立针对学生的完备评价体系……于施教者来说, 舍本逐末的教育态度是不科学的, 也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形式只是载体, 学有所得才是教育的目的。

学校是思政教育的主场所, 肩负着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重新将目光聚焦到教育的实效性上, 不只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育人的本质要求。少一些浮夸, 多几分沉淀, 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益终生, 这才是思政教育的魅力。

摘要:学校的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 不断变化的授课内容与方式在逐步完善着思政教育体系, 但对其实效性的考查却极易被忽略。本文试从职校角度对思政教育的含义、意义及提高对策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以期引起教育者们对于实效性的关注。

关键词:职业学校,思政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 郑永廷, 吴潜涛, 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EB/OL].[2017]baike.baidu.com/item/思想政治教育/234787?fr=aladdin#1_1.

[2] 蒋丽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5.

[3] 祖嘉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教中的地位及其落实[J].高校理论战线, 2005 (1) :18.

[4] 张春霞.传统文化视角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D].烟台:鲁东大学, 2013.

[5] 张爱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26) :110.

上一篇:浅析刑讯逼供下一篇: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