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2024-05-13

中职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精选9篇)

篇1:中职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中职校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探讨

摘要:当前社会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而中职校怎样凭借自己的优势,为社会提供合格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呢?本文结合中职校的现状,从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职校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中职校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采取的措施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校;中职教育,计算机人才,培养措施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也得到了发展。但现状是大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设计能力,不能很好地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计算机专业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企业急需大量的人才,却难以选择到满意的求职者;另一方面是中职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就业率持续走低。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化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人才,中职校如何根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向及教学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下面本文从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职校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中职校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采取的措施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由社会发展大环境决定的,我国的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1、关于人才观的看法。企业与学校对人才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或者说是视角不同。企业除了根据自己的组织结构和业务需要进行一些岗位细化外,还有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企业文化,面试者对人才性格的感情认同、直觉等来决定用人标准。其中职业素养要求相当重要,包括候选人才的道德观、责任观、诚实守信等。物超所值的人才永远是企业所渴望的,所以复合型、具备大局观、系统化思路强的人才或者说具有相应学习能力和潜力的人才是企业非常愿意聘用的。

2、企业需要的中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首先是技术能力。包括与人性有关的素养,例如自信心、勇气、胆量、敢于尝试、沟通技巧、开放思维和行为方-1-

式、幽默、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等。其次是与岗位有关的素养。例如网络管理员应该掌握的基本工作目标和工作性质;办公软件人员应该掌握的编辑、排版和打印能力;销售支持人员所应该掌握的工作内容,等等。

二、中职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在培养初级软件人才、各行各业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网络管理员等方面,中职教育较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成本、时效、从业者就业满意度、企业人力成本等方面,有显著优势。但同时,它也存在许多不足。

1、硬件条件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人均计算机台数、互联网、网络设备、师资力量不足、知识陈旧,没有行业从业经历,职业实践经验不足,缺少对企业生产实际的了解,缺少对日新月异的IT技术和行情的灵活应变能力。

2、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名称混乱,办学重点不突出,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于实际,也没有反映生产实际对学生能力的实际需求。

3、适合中职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资源不足。

教材资源奇缺,大部分中职校采用偏重理论的大专教材,这些教材理论性较强,有许多知识对于中职校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还有许多知识对指导实践的意义不大;软件开发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数量少、质量差。

4、教学、实习方式不合理。中职校的课堂教学总体原则是适宜、有用、有趣。许多学校存在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学生希望“所学的东西现在就是有用的”,或者是“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中职校应在专业分布、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更好地适应国家的信息化进程。此外,学校的实训基地不够完善,缺少企业实训基地。

三、中职校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中职校应把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操作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1、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这一点最值得借鉴的是德国的“双元制”。

2、以企业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本位。加强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了解社会,明确学习的目标与方向;让学校随时掌握市场动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让用人单位选择到急需人才,实现人力资源的最

大化、合理化。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专业与课程设置没有瞄准变化的市场需求。

3、改善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通过课程开发,建立职教课程体系改进和更新的机制,让课程开发成为职教发展的动力,贯彻让“学生有一技之长”的主导思想,在课程设置上应多开设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增强应用技能培养,知识面不要求太广,但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在专业划分和课程设置上,应考虑职业需求,按专业化、行业化设置构想,对不同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和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进行取舍,注重社会实效性,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注重开设实用的应用软件课程,除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外,减少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课程,以及一些被淘汰与将被淘汰的理论和软件课程的开设,按各应用专业的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选择和讲授各专业计算机相关的应用软件。

4、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能力培养和能力考核。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教师应注意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根本,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学习过程中的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完善专业实验室建设,如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等机会和场所;鼓励学生多参加竞赛活动;利用假期完成小论文、设计小程序等,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适当减少闭卷考试科目,安排具体实践项目,通过更多的实验项目和实施成果对学习成绩进行评定,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况。

5、引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项目教学、学分制等理念,建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田,加强与企业合作形成三方沟通互动,适当安排学生在校期间到对口公司实习,发挥自身优势,为今后就业作好铺垫。

四、中职校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需采取的措施

1、中职校人才培养观念需要清晰定位。了解整个人才市场的需求,然后对人才培养策略做出清晰定位。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需要,最大限度地弥补学生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之间存在的传统鸿沟,缩短学生适应职业生活的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2、对中职校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要具备很强的再学习能力。计算机技术是更新特别快的一个专业,教师一定要有很强的再学习能力,尽快吸收新知识、新技能。同时还应加强社会实践的积累,即通过校企合作,大量参与工程,提高教师授课的实用价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改变成动态圆桌式的教

学环境,增加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主动、团结、协作的力量。

3、实行产教结合,推行订单培养模式等新型的校企合作机制。行业企业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反映企业需求,成立董事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注重其在人力资源需求分析、行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根据企业用人“订单”量身定制,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

4.按照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1)课程决策分权化。中职课程设计多方参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单位、教研组、专业组或专业部门牵头,聘请行业(企业)与用人单位,以及教育、科研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建立专业管理委员会,研究制订专业发展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在发达国家,中职校、行业等共同参与制订教学计划比较普遍。

(2)课程目标综合化、具体化。总目标表述参照行业特点,分目标与子目标尽可能行为化。目标必须合理,经反复研究,能充分反映职业能力、岗位(群)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多方面需要。

(3)课程理论适度化。对理论课的要求是少而精,够用为度,大胆进行取舍。

(4)课程设计动态化。根据客观需要,新的知识、技术成果,以及职业岗位要求予以调整修正。

(5)课程结构模块化。知识单元化、操作模块化,达到模块最大利用,方便动态管理。

5、建立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更新机制,使课程开发成为职教发展的发动机。采用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根据实际任务、过程和工作情况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支持教师到企业或用人单位见习或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教学与训练项目开发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6、以学生为主体,提升职业能力。

在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模式,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利用“项目教学”法,即确定任务—制订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让学生充分体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所需的流程。

7、加大实验实训基地的投入,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能力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的任务。中职校与普通高中不同,实训基地的数量、实验设备的先进性,对中职校学生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一个良好的实训基地,是为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打好夯实的基础。同时实验实训基地的人文环境也很重要,实验室内多张贴一些励志性的标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也是有利的。

8、加强人文关怀,提供职业规划服务。

学校可以独立完成,或由校企联合完成。配有专职的职业经纪人,分析学生心理特点、基础素养、性格偏好,按照市场上的岗位要求,帮助学生制订中长期职业规划,提供短期职业机会(实习、首次就业、跟踪服务)。

总之,计算机应用专业是一个实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培养的学生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就需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中职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顾可民.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10)

[2]秦虹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存的主要问题.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4)

[3]邢晖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职教论坛,2001,(9)

篇2:中职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中职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王宇峰 庞雅芳

来源:《职业·下旬》2009年第07期

21世纪以来,为了顺应计算机普及的热潮,本着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许多中职学校都为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笔者发现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完全照搬教材,忽略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当前大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内容组织过于系统,往往是按照章节把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Windows XP基本操作、文字录入、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因特网基础知识等内容罗列出来,盲目追求大而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往往与教材内容保持一致,照本宣科,讲授硬件基础时让学生只观看一些教材里的硬件图片,配合生硬的讲解;讲授软件时就一个菜单一个菜单地去讲。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一些学生学完计算基础课后,还是不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解决诸如制作个人简历表、上网查找所需信息等一些简单而实用的问题。

2.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由于各地的计算机普及水平不同,中职学生在入学时的计算机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别。有的学生可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有的学生只会一些简单的操作,如Windows XP基础,还有的学生因为家中有计算机,已经能够掌握一些Word排版、制表等相对复杂的操作。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一点,授课时采用“一刀切”的方法,造成了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其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产生了极大的障碍。

3.教学模式以传统教学为主,学生个性与主动性无法充分发挥

在当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加投影仪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观看演示,课下模拟老师的操作,制作一些类似的实例。由于在教学中仍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以上三个问题的存在,极大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积极性,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大大限制了他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积极研究教材教法,精简教学内容,突出所学计算机知识的实用性

当前大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在编写时,基本上还是按照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中英文录入、操作系统Windows XP基本操作、MS-Office的Word、Excel、PowerPoint、因特网基础及防杀病毒知识等顺序组织内容,重点与实用性不突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以前,积极研究教材与教法,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适当精简,保留与非专业学生最需要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相关的内容,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而学生又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对于教材上的其他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或选学。

2.使用“任务驱动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3.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篇3:中职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关键词:职校,计算机教学,创新思维,研究

日新月异, 时代变迁, 世界已经步入到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 计算机也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科研等领域, 为了能使计算机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显得越来越重要[1]。为此, 计算机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要想办法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让学生能够将创新思维用于实践。

一、注重学生思维诱导, 培养学生思维探索性

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具有独特性, 因此,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进而充分的开发自身的思维, 勇敢的去探索和创新[2]。计算机教师要不断的引导学生, 让学生们学会质疑, 并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此同时, 让学生不要畏惧出现错误, 告诉他们通过错误可以从中吸取经验, 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 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环境,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组织下, 将自身的思维彻底被激活。

二、改进计算机操作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计算机学科的操作性比较强, 尤其是在职业学校中, 教师会通过实际操作传授学生相关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这种操作教学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实践能力, 但是, 如果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就应该使操作教学更具有设计性和探索性, 这样学生便会在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 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 教师经常是为学生演示计算机操作步骤, 并讲解相应的理论知识, 接着就要求学生按部就班的模仿教师的操作过程, 这种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而且长期下去, 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倦怠等负面情绪, 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此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并改进计算机操作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的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 这样能大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活跃学生的学习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和课外小型科技活动,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开展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此, 教师可以在平时多开展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活动, 如, 创新实践课及操作活动、课外特长小组活动、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学生社团活动以及课外小型科技活动等等[3]。这些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 还能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 与此同时, 学生会在活动中积极思考, 通过彼此的交流探讨, 使自己的计算机能力得到创新, 例如, 在学生进行实践科技活动时, 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中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计算机操作, 随后再拓展教学资源, 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去图书馆的方式查阅相关资料, 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 最后让学生以查阅的资料为依据, 进行探究实践实验, 实践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进行总结, 将所学到的新知识记录到书面上, 同时将这些知识与其他同学分享, 这样每一位学生都会对该内容进行思考, 在彼此的交流中发现创新。

四、引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合理的引导和启发[4]。教师应该计算机教学中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不断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 只要一有机会能够拓展学生思维, 挖掘学生创新潜力, 教师就应该牢牢把握, 为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这样能有效的开发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学生的创造型思维自然会随之形成。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中, 往往会有很多问题, 而学生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 可以将这些问题系统化, 并有规律、有层次的将其划分, 进而理清不同计算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结束语:

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为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职业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专业型技术人才的机构, 应该不断的提升学校的师资力量, 找一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教师, 与此同时, 这些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结合学生特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并让学生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熟练的应用这些技能, 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并且能更好在社会上立足。

参考文献

[1]赵利敏.浅谈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7 (3) :110-111.

[2]段炼.试论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成才之路, 2014 (34) :86-86.

[3]杨少辉.计算机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J].新校园 (上旬刊) , 2014 (11) :104-104.

篇4:中职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045-01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占有重要地位,开设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怎样更好的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是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强化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为实现职业教育教学中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时应努力做到:明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以及准确把握教学对象的特点,能够从课程的具体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优化组合教学要素,并建立科学的教学结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包含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教学内容之外,还特别重视追踪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技术以及最新动态,由此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加入计算机的新知识。所以,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明确每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从教学目的出发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学设计的核心就在于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应明确每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应当紧扣目标、抓纲务本、突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够设计出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此外,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将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当中,例如什么是闪存盘、什么是新型标准接口USB、移动存储器的特点及使用方法等等。这些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传授给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在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运用启发式、参与式、比喻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机教学内容、就业前景、发展方向等,确立学习目。如,在教学网页制作内容时,可先为学生介绍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超级链接、动态字幕、悬停按钮、框架、表单等概念,再让学生自主设计网页,要求设计的网页结构、网页样式自定内容、突出个性。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上网浏览、自行设计,文字录入、插入图片、背景、动画、音乐、编辑排版、设置链接等。不但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掌握扫描仪、U盘等的使用方法,更学习了图形处理软件Photo shop,动画设计软件Flash等的使用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素质。

三、将“互动式教学”应用到理论教学中

以往在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制定好的教学大纲和进度,将课本当中的内容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能够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也比较差。而采取互动式教学,则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尤其针对有些应用型强的章节内容。例如: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知识时,应改变空洞的介绍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而是可以选择在介绍完相关的知识点以后,把课堂模拟为计算机销售市场,让学生转换角色,变身为电脑销售商,并写出一份电脑配置单。即使学生不能够在课堂上完全消化知识点写出完整合理的配置单,这样的方式也会促使他们主动去翻阅书籍或者咨询别人来完成作业。这样的互动教学方式,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促进学习的进步已经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更好的结合起来。由于学生多在课堂中获取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应当努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在计算机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自主创新的乐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程设计上,教师应注意要求学生设计的内容要有实际使用价值,可用性要比较高,以此提高学生的调研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同步进行,理论知识和实例演示的同步进行,在实例中体现知识点的使用方法,同时通过实例把知识点更具体地表示出来,以逐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使之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共同得到提高。

总之,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想加强职业教育教学中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以期为社会输送更多实用型人才。

篇5:中职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摘 要:实践是对理论课知识学习的检验,是培养操作技能、形成熟练技巧、完成“授业”的需要,是通过实践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的综合培养过程。计算机实践课必须抓好实践计划、实践准备、课堂教学、报告总结等关键环节,本文就职校计算机实践课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实践教学 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的一大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计算机理论与实践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承的,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实践是计算机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通过上机操作实践,可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解除理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技能训练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综合水平,下面就本人通过在职业学校多年的计算机教学,与大家一起探讨计算机实践课的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实践课的计划和提纲

上机实践计划是实践课的总体安排。包括实践题目、时间地点、组织形式、课时分配、实践进度、实践次数等。以便任课教师和实验室(计算中心)能够很好的沟通配合,及早安排上机实践有关事宜。每一次上机实践要有实践提纲。实践提纲要指明实践目的和要求,布置实践内容和步骤,对于实践中易出现的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实践后的思考题也要给予提示或指导。实践提纲必须和实践计划一起编制,要和实践计划协调一致。实践提纲是实践计划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细则。学生必须在实践提纲的指导和安排下上机实践,完成各项实践课业。教师也要按实践提纲的要求和布置来检查、评定学生上机实践成效。学生还要根据实践提纲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并书写实践报告。

总之,教师要认真编写上机实践提纲。教师对每次上机实践课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周密的安排。

二、计算机实践课的准备

计算机实践课的准备工作相对于其它实践课来说显得更加繁杂、细致和重要。一般来说,在计算机实践课之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

1、硬件环境的准备

学生上机实践所用的各台计算机及相关设备要功能完好、运行正常;学生实践所用磁盘及其它附件要配备齐全、合理分配;有关实践的环境设备,如辅助教学设备(投影仪等)、调控设备(空调器等)及桌椅灯具也要满足上机实践课的需要。

2、软件环境的准备

结合教学和实践的需要,要选择好所需要的操作系统软件、应用系统软件、语言系统软件预先装备到实践所用各计算机内,并调试好,随时可用。辅助教学软件、各种检测软件及实践所用例题、习题程序根据需要选择装入。

3、安全环境的准备

计算机的安全操作要放在首位,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要加强,实验室内安全设备(稳压电源、不间断电源等)要齐全完好。计算机内外设备检测系统软件要常备,尤其是计算机病毒检测和清除要经常进行(或定期进行),同时要备有功能强、效率高、版本新的计算机病毒检测清除软件。

4、学生的组织和管理准备

计算机的使用要严格管理,要保持良好的.实践秩序,实验室实践守则,要严令学生遵守。

学生上机实践要组织好,最好有学生干部协助教师进行组织。实践学生众多时最好分设实践小组,以便管理和辅导。尤其是计算机少学生多时则要考虑分组分批安排实践。

三、计算机实践课的实施

计算机实践课是计算机理论课教学的继续,也是理论教学成效的初步体现。与其它实践课一样,上好计算机实践课必须注意唱好“三步曲”,即入门指导、巡回指导和结束指导。在入门指导中,教师要重申本次实践课的目的要求,指明实践要点和注意事项,对实践中的疑难之处或易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必要的分析、提示或说明,对学生初次使用的软件或命令,教师要进行演示讲解。在巡回指导中,教师应把握整个实践进程,注意观察和检查各学生的实践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纠正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错误,对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在结束指导时,应对本次实践课进行归纳小结,布置实践作业,明确撰写实践报告的有关要求。 由于计算机实践课的特点,要上好计算机实践课,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课开始,辅导老师要重申本次实践课的目的和要求,指明实践要点和注意事项。对于实践中疑难之处或易出现的问题,要给予必要的提示或说明。实践过程中学生初次使用的应用软件或生疏命令,教师要亲自进行演示讲解。

2、要尽可能发挥计算机优势,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电化教育手段,协助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检测、评定和辅导。比如Windows系统学习软件,中文输入和指法练习软件等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学生易于操作,教学效果不错。教师也可根据实践要求和学生上机情况,自己编写辅助教学程序在实践课中使用。

3、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要高标准严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操作要规范标准,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练好基本功。要注意培训学生在计算机使用中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学生今后独自操作使用计算机打好基础。

4、计算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同步进行,课时比例搭配要合理,这也是提高实践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部分学校由于条件所限,不可能将每堂课都安排在微机房,有些课程也无需每堂课都到微机房去上,一般情况下都是先在教室讲授或演示,然后安排一定的课时给学生进行实践。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对不同课程有不同的要求,应根据课程特点与微机房的接纳安排能力统筹安排,按照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操作性较强的应用性课程,象Windows、WORD、EXCEL等,此比例定在1:1为宜,而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程序设计课,该比例可定在2:1。

四、计算机实践课的总结

通过上机实践,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计算机知识、技术和程序都有了真切的体会、深刻的认识,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要及时引导和督促学生总结上机实践中的收获,巩固所学的知识。为此,学生要写好实践报告就很重要。计算机实践报告,直接体现学生实践操作情况。学生写实践报告,就是对实践过程进行概括和总结。完成实践课业,写好实践报告都是计算机实践课的整体要求。实践报告中的“上机题目”、“上机目的”和“上机要求”各项,基本与相对应的实践提纲相同。报告中的“上机步骤”,是学生实践操作的真实体现会要求学生如实地写。即使是错误的操作或运行失败,也不应回避或遗漏。要详而不繁,简而不缺。要多用专业术语简明扼要地描述把实践中的重要体会、深刻认识都要写进去。这样才能真实地体现出学生的实践状况和水平,总结出宝贵经验和教训。学生的要求、希望和建议,都可写入“上机总结”内,以便与教师相沟通。

总之,计算机实践课,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只要我们把握住其特点和规律,努力抓好每一环节,计算机实践课就能够获得成功,搞好整个计算机课的教学,也就有了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6:中职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杨建兵

摘要: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内容,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校企合作的背景和意义出发,对中职校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探讨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走向,以期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是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破解职业教育弊端的一剂良方。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与意义

为了满足市场经济下的就业需求,职业教育必须由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进行转变,要在职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基础知识等。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原有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教育目标,必须借助于企业的参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关注企业的用人需求,要为企业服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依托企业。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做到“教学做结合、手口脑并用”,这是国际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说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时代的召唤,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定岗实 践;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它有利于专业规划及专业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和共赢。

对校企合作,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现通过分析本市中职校校企结合方面的做法,为我们职教改革提供一些启发。

二、当前中职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典型模式

1.“产学研”一体式

“产学研”一体式办学模式是依托企业的技术力量,由企业出资金、出技术、出市场,学校出场地、出设备、出人力,开展高、精、尖产品的加工制造,教师参与研发,学生参与加工。这一合作把工厂引入学校,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跟上行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促进师资水平的快速提升,使学校的教育跟上企业主流的发展水平和方向。

在这一合作办学模式中,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一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校中有企”的格局形成后,形成了“实习环境企业化,实习教学产品化”。“真刀真枪”的实习教学开阔了学生眼界,磨炼了学生意志,增强了学生的质量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完成的作品和成果有了使用价值,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他们的自信心油然而生。

2.企业“冠名班”式

(1)三年制“冠名班”

学校招生时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结合。学生毕业后,根据双向选择结果,企业将所需人员留下就业。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师资配备和课程设置,以及校本教材的开发,学生每学期进企业实训,毕业后双向选择在企业就业。同时学生可参与更高一级的等级考试和职业鉴定。这种模式是企业提出需求,培养自己的员工,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实习所需资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学生在实训中做到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作品、产品合一; 2 育人、创收合一。这种模式企业非常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与学校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较高。

(2)

一、二年制“冠名班”

学生在进入二、三年级后,企业来校进行宣讲,吸引学生报名,经面试后单独组班进行针对企业生产特点的专业训练,毕业后再经双向选择进入企业就业。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毕业后的就业岗位直接挂钩,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也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由于这种实习是有着就业方向的长时间实习,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给企业创造了一定的产值,一般能得到企业的生活补贴或工作报酬。这种模式大大缩短了学生的上岗适应期。

3.企业配合式

该模式中,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它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例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设立奖学金、奖教金等。

(1)实训基地模式

学校与一批签约企业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协议,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最后一年进入企业进行带有就业意向性的顶岗实习。合作的目的是利用企业的生产设施设备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后参加中级工考核,对已获得中级工的学员则参加市鉴定中心统一组织的预备高级工考核。

(2)奖学金模式

与学校有长期用人合作关系的企业在校内设立企业奖学金,把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引入学校,对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按班级人数的比例,实行奖学金制度,由公司总经理亲自颁发,以资鼓励。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的竞争意识、知识水平、操作技能,人格修养和团队精神等方面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校企互动式

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大开“绿灯”,对学校在寒暑假派教师深入签约企业一线进行实习和市场调研时给予支持和配合。学校同时为企业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和员工入职培训,提供技术咨询,利用学校设施设备赞助企业举办职工技能比赛等。通过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使专业设置上更贴近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课程设置更符合企业岗位要求,学生在职业道 德和职业综合素质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关于校企合作办学发展的思考

校企合作普遍面临三个难题:一是难以找到合作伙伴,企业很少有主动与学校合作搞教育的意愿;二是合作难以深入,即使找到了合作企业,其合作领域往往是单项的;三是合作难以持久,与企业的合作往往短期的多,长期合作的少。校企合作不管是学校还是企业都是需要的,但企业更注重效益,先要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所以校企合作办学需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严格规定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凭借着学校或者企业的热情、更不只是凭借上级组织的行政指令和安排;要建立合理的投资渠道,用法律形式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定,保证企业投资渠道的畅通和巩固;同时也要完善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社会监督保障机制和就业机制,确保中职校企合作教育的质量。

为了能更好的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校需要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全校校企合作工作。例如:成立学校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校领导和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办、各专业科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学校校企合作工作全过程实施领导、指导、协调、审核和监督。委员会应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适宜对象,与合作对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开展校企合作的不同项目、不同专业、不同模式、不同层次、不同内容,适时组建相对应的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并赋予该工作小组具体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实施与管理的权限,协调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形成校企合作项目既不拘泥于某种特定形式,又处于学校统一领导下有序开展的格局。特别是对于校企合作教学设计与开发、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校企合作期间学生管理、培训鉴定服务等关键过程和环节的审核与监督,在合作项目的商谈阶段,就应在校企合作教学设计与开发上介入,确保合作的开展符合人才需求的方向;在合作项目的实施阶段,应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学生管理、培训鉴定服务等进行有效控制,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四、探索和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当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主要是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可以是“订单式”培养,即职业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培训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定向输送给相关企业;也可以是合作培养,如合作开办相关专业,建立联合培训中心,联合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产品研 发和技术推广人员。以上两种方式都要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包括实验实习设备、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等,如企业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学校专业课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和人员培训等;企业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参与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实践课教学等。通过校企合作改变职业学校传统的课程体系,使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真正适应市场需求。

在教育合作的基础上,还可以逐步拓展合作领域,可以采取学校与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合作。企业可以是国内的企业,也可以是国外的企业;可以是国有企业,也可以是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企业以设施、场地、技术等多种形式向职业学校注入股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共享办学效益;也可以共同开发产品。学校以主体专业为依托形成和发展相关产业。通过这种形式的合作,推动学校科研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职业教育集团就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通过集团化办学可以促进校企更深层次的紧密合作。职业教育集团化也是上海市教委重点推进的一项改革措施。实现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纵向衔接,吸收若干个产品与学校专业基本对应的行业和企业参与集团化实现横向联系,引导职教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人才交流中心中介参与,把校企合作由双向推向多向,形成开放式的合作方式,营造校企合作的良好机制和社会氛围。

总之,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要加强校企合作,必须强化四个“共同”,实现三个“零距离”。四个“共同”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共同研究开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教材,共同选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师资,共同实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三个“零距离”是指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零距离。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教学改革,推动四个创新。一是课程改革创新;二是推动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三是制度建设创新;四是推动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创新。只有这样,中职校才能够培养出真正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篇7:中职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2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完全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对计算机的操作不规范

如果操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没有规范的操作计算机,就会给hacker、木马等病毒提供更多的可乘之机,也就会给网络和信息数据安全带来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爆发,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网络信息系统出现瘫痪,进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2.2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病毒入侵问题

由于大多数计算机在使用中都是通过共享的区域网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使用,这在无形中也就给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如果计算机使用了带有病毒的数据,就有很大几率会损害到其系统。一般情况下,病毒和hacker往往都是在不容易发现的漏洞中对系统进行攻击,因此,为了将计算机可能会被侵入损害的几率降到最低,就要加强对计算机的防护。

2.3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和程序遭到严重破坏

当我们使用计算机上的一些社交软件时,如果计算机上存在病毒,其很容易获取整个系统中有关的信息,甚至会对计算机上所保留的一些文件进行窃取或损害,也就给计算机信息文件的安全性造成了威胁,甚至会严重的影响到计算机程序以及系统的安全性。

3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措施

3.1加强操作人员的防范意识

大多数时候,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人们薄弱的安全防范意识而造成的。因此,为了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价值,相关的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就要通过一定的宣传手段,加强网络安全的管理工作,提高网络用户的防范意识,使其能够科学的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防范网络安全事件发生。

3.2加强操作系统安全方面的防护措施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操作系统,这也是计算机正常工作的一个基础。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操作系统也会经常出现各种漏洞,这需要提高使用人员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水平。鉴于此种情况,加强操作系统安全方面的防护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工作人员可以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与计算机相关的防护系统,使其能够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进行监督,及时发现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及时阻止和修补,将病毒对计算机的损害降到最低。另外,还要对计算机中的检测系统、防火墙与网络中的VPN等安全性的产品进行统一管理,使其能够对当前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事件的处理。

3.3加强计算机信息管理制度完善落实

根据目前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有效保证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网络中安全运行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完善和落实计算机信息管理制度,除此之外,其还是有效降低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发生的最直接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就要选择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比较强的管理人员,尤其要对这方面的人进行培养,进而给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提供有优秀的人才。另外,还要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成立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部门,进而对网络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按时检查,保证安全性,并给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

3.4加强对计算机软件的有效保护

软件信息泄露是由于计算机中存在的病毒后,对计算机中信息系统造成损害。所以,很对用户都会采用加密的方式来对计算机中的数据和软件进行保护,这也是一种有效保护计算机软件信息安全性的主要手段。

4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得到的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应加强操作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操作系统安全方面的防护,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管理制度的完善落实,加强对计算机软件的有效保护,通过此来提高信息和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熊嘉珺.论网络安全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J].通讯世界,(01):90-91.

[2] 吴志勇,王娜.网络安全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J].农家参谋,(21):207.

[3] 邓纲.网络安全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实践[J].信息系统工程,2017(09):67.

篇8:中职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一、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1.主观因素

首先是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对学习迁移的诱发有极重要的影响。 当学生持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时, 就会产生对学习迁移有利的情绪, 从而自觉探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潜移默化地实现知识迁移。 反之, 如果学生的学习态度较消极, 学习迁移的难度就会相应增加。 其次是学生的年龄及智力水平。 一般情况下, 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掌握更准确, 及时把握学习迁移的契机, 进而实现知识迁移。 从年龄层面看, 年龄较大的学生往往知识面较宽, 学习迁移的可能性更大。 就同一个学生而言, 随着智力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 他会更自觉和熟练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学习过程中, 进而实现知识迁移。 再次是学生的认知结构, 这是学习迁移的基础。 学生如果具备良好的认知结构, 就能够准确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进而让自身的知识更系统化。 相反, 如果学生掌握的知识缺乏条理, 其学习迁移的难度就会增大。

2.客观因素

首先是学习内容的相似程度。 如果学习情境相似度较高, 学生就能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根据学习情境回忆起所学知识, 并根据情景需求做出学习迁移的反应, 从而尽快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让一个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学生学习新的程序设计语言, 他就会较快地掌握所学知识。 其次是学习内容的难易度。 如果学习内容的难度超过学生的现有水平, 学习迁移就难以实现。再次是学习材料的应用价值。 如果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 学校就安排学生学习相关的课程, 那么, 学生就会在学习和实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 实现学习的迁移。

二、学习迁移理念在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在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合理运用比较法, 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各种教学情境中教学内容的异同点。 当然, 比较的内容不仅要有内在联系, 还要合理地比较标准。 系统比较教学内容, 可以引导中职学生更精细、全面地探究所学内容。 比如, 在学习Excel与Word时, 可以鼓励学生注意两者界面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从而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正迁移。

2.合理选择教材

首先,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参考材料与教材应当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将最具迁移价值的基本内容放在教学首位。 同时, 还应当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用新知识代替旧成就。 其次, 教材的选取还应当强调教学内容的共同因素、应用价值和组织结构。再次, 教材内容还要充分考虑职校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中的实际情况,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针对性教材。

3.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所学内容

学生对所学内容概括得越好, 其学习迁移就越容易实现。但智力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 在概括总结所学知识时难度较大。 因此, 在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 引导他们及时总结所学知识, 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 此外,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运用实例, 拓展学生的知识外延。 同时,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 在不同情境中灵活使用所学知识。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各种软件, 以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

4.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从学习迁移理论看, 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之间应当有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准确掌握这种内在关系。 此外, 还应当合理掌控教学过程。 从宏观方面看, 教师要明确教学的先后顺序。 微观方面而言, 则要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划和安排, 合理计划每节课、每个单元的教学。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智力水平, 准确把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难点, 突出那些派生性强、概括性高的内容, 并将那些最具迁移价值的学习技能放在首要位置。

5.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

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越巩固, 其新知识的学习就会越顺利。 若原有知识巩固性较差, 那么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就很难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例如, 学生原本已经掌握Word软件, 且可以熟练地使用该技能, 那么在学习Excel软件时, 虽然在初始阶段可能会受到干扰, 但随着新技能的不断学习, 两种知识就会日益融合, 并相互促进。 以此, 在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教师应当确定学生熟练掌握原有知识之后, 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以便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摘要:学习迁移能力是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它的本质是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在新情境中运用。将学习迁移理念合理运用到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不仅能够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 还能够为职校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两个方面探究了影响学习迁移理念的因素, 并进一步从促进正迁移的产生、合理选择教材、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所学内容、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等方面阐述了学习迁移理念在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学习迁移,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参考文献

[1]朱燕.现代知识分类思想下的学习迁移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 1999.

[2]彭凯, 李智.基于学习迁移的通识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11.

[3]杨红.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分析及促进积极迁移的策略探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1997.

篇9:中职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关键词】教学改革 计算机教学 创造能力

一、教学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当前,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成为中职教学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目前中职教学仍然陷在“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先教后学、先讲后练”的模式之中,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讲得多,实践少,也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职校教学与市场脱节,专业教学脱离了生产实际;还有,由于教学未能同市场需求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学生觉得所要获得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学生自主阅读、收集资料、拓展思路和创新欲望受到压抑,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无从提高,与兴趣相关的个性也就得不到张扬和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职业学校的教育改革应当深入到教学领域,应当重视课程改革,特别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去实现“提升职校内涵”的预期目标。

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应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从普通中学的办学模式中解脱出来,采用能够适应知识和技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年的探索和比较分析,证明尝试教学法能够适应职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尝试教学法”以“先让学生(动手动脑)试一试”为其指导思想,以“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为其教学理论核心,以“尝试问题”为其必要因素,以“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其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智力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以主体练习(操作实践)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性。同时,对“中职尝试教学法”的研究也对职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相辅相成的,在尝试教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中,教师在教学设计的任何环节上,都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自身的主导作用努力用于创设情境,为学生架设认知的桥梁。改进教学方法不只是研究教师怎样教,更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开发学生的智能,让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掌握新技术。而教师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也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提高了自己的教育能力,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有了一批勇于改革的高素质教师,又能促进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促进职业学校能更好地培养为经济社会服务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从事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多年,深感计算机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着重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和想象力;中学生则喜欢独立的获取知识,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创造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使计算机成为他们的一个应用工具,而不是学生考试的负担。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融会贯通计算机的知识应用呢?笔者结合一些经验点滴,谈谈自己的看法。

1.理论教学的精讲多练

我们知道,以前那种赶鸭子上架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对象。尤其对实践性特强的计算机课而言更是如此。理论课并不代表一定要讲满一节课的理论知识。因为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还图文并茂,大部学生都能看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故我们提倡教师只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学能力。例如,我们在FrontPage2003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课只讲一些难懂的如超链接、报表、表单的制作。而那些文本的编辑、动画字幕及互动式的设计由于学生有Word2003的基础,且书上写得很详细、易懂,所以可以一概不讲,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学并上机实际操作。在授课时不必要讲满一节课,总是留下一些时间回答学生在上机中遇到的问题。而上机课只是在一些难懂的地方演示一遍给学生看,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去摸索创造,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在教师安排,监视下好得多。

2.让个性化的作业、考试代替学生的学习负担

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故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完全不能凭一次书面或上机考试来判定。若是这样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同时容易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从而埋没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例如,我们在FrontPage2003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下课后自己去找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把这些资料整理成文件保存在磁盘中,在上机课中导入自己的网页。考试方法就是给学生4~5节课的上机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用心制作自己的网页,考评时对学生制作的网页进行现场评分,并把那些没在课堂上讲述的设计技巧作为附加分,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样,把作业与考试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设计了很多具个性化的网页,并且不乏很漂亮、很雅致的精美网页,教学效果显著。

3.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而是既设计自己的“教”,又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学”。而且“教”与“学”的根本目的不再是单纯灌输知识,而应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全面发展。边教学边总结,边总结边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计算机教学还需我们进一步摸索。“实践出真知”,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在理论科学的指导下,我们认真去实践,成功将在不远处。

例如,给他们介绍了Word2003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后,留下上机作业:自己上机设计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让学生自己去采集资料,资料采集完后他们又提出了一些要求,如在文字底下配上图画,在一张纸上分小块进行编排,艺术字或图画需要倾斜一定的角度放置,等等。这就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综合使用Word2003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努力去实现他们的这些要求,不一定都能实现,但必须试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必须使其具有强烈的兴趣;要引发他们的强烈兴趣,必须懂得激发其积极思考,发掘其不可忽略的创造力。

三、小结

实践证明:计算机教学灵活多变,目的明确,而且教学内容活泼多样,美观实用。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注重学生的创造力,给他们设计一些较感兴趣的作业,他们必定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即使在一些较长的课间或活动课的时间里,他们也乐于上机完成作业。

在长期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当然,创造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教师们长远的任务,是贯穿于每节课、每个教学设计之中的。就一个知识点而言,主要有以下过程:

教师的“教”:基本讲解→引导学习→启发思考→归纳问题→讲解要点→设计练习。

学生的“学”:笔记心记→自己摸索→大胆质疑→展开讨论→总结评议→自主创造。

特别注意,这一过程是反复循环进行的。

参考文献:

[1]祝朝映.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3,(10).

[2]王新雨,杜艳影.计算机课的教与学[J].石油教育,2003,(1).

[3]丁铁红.计算机“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法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实施“任务驱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2).

[4]钱晓菁,马玉娟.试论“任务驱动”[J].中国电化教育,2002,(9).

[5]肖荣.“任务驱动”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4,(2).

[6]侯庆宝.计算机教学中的“任务驱动”设计模式初探[J].煤炭技术,2005,(6).

[7]祁海兰.信息技术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式教法之我见[J].青海教育,2003,(5).

上一篇:关于规范档案资料下一篇: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