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对婚姻的影响

2022-07-05

第一篇:经济对婚姻的影响

父母的婚姻观对子女婚姻观的影响

摘要:婚姻是人生重要的阶段,而一个人的成长,很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之中,所以我们相信父母的婚姻对子女婚姻观有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探讨父母婚姻观对子女婚姻观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父母婚姻观家庭影响

引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缩影,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家庭除了担负着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功能,还有赡养、消费、情感寄托等功能,家庭关系处理的好坏,关系着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人口素质,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因此,每一对走进家庭的夫妇都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我国古代讲“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因此父母应该把子女教育成一个热爱家庭的人,有良好的构建自己幸福家庭的能力的人。做到这点,对于建设我国和谐社会将会有重要意义。

一、婚姻观的变迁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因此弄清婚姻的变迁是非常有必要的。“婚姻”这个概念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传统的婚姻观多定义为责任,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社会处于迅速转型期。改革开放的深人和拓展无疑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因此, 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婚姻家庭观念逐渐呈现较为多元化的特性,现代人的婚姻多强调感情而非责任,例如出现了同居、未婚妈妈、单身贵族、试婚等各种前所未有的现象。环境是影响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社会是一个大的影响环境,其次最重要的就是家庭的影响。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会形成不同的婚姻观。父母是孩子的学习榜样,他们的婚姻观会给孩子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婚姻观与父母婚姻观的涵义。

婚姻观从内涵定义为:人们对婚姻生活基本看法,它是人们对待婚姻和家庭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其不但直接影响个体对配偶的选择,还会影响个体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它包括生育观、家庭模式观等因素,婚姻观也包括婚姻倾向、婚姻自主观、婚姻价值观、婚姻忠诚观、性爱抉择观等六个因素。

从主体的角度定义,父母的婚姻观包括父母对自己的婚姻及其评价,对子女婚姻的教育。在不同的婚姻状态,父母对自己婚姻的看法也是不同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他们处理婚姻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对孩子的影响也就不同。例如在核心家庭中,有些父母认为自己过得很幸福,家庭美满,但有些认为生活很枯燥乏味,没有激情。甚至在离婚家庭中,有些父母认为自己离婚是一种解脱,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而有些父母一直活在离婚的阴影下,无法重新面对生活,去寻求幸福。父母自己不同的婚姻观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表现为亲密程度,冷战以及争吵打架的次数,对孩子教育的关心程度,处理家庭重大事件的态度,处理夫妻之间的感情问题方式,教育孩子的分歧程度等。孩子从父母婚姻观中得出自己对婚姻家庭的看法,其中大部分受父母家庭的影响。

二、父母的婚姻观对子女的影响

家庭分为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常态家庭包括核心家庭,非常态家庭包括单亲家庭,再婚家庭。传统观念下,和谐幸福家庭应是三角结构,即父母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模式作为基

本条件才成为可能。长期以来,非常态家庭被人们看成是残缺或问题家庭。然而,美国教授约翰.德弗雷通过研究指出:家庭的结构并不能说明家庭的幸福与否。在同一家庭状态下,父母对婚姻的处理方式不同,对子女的影响是有差别的。

(一)常态家庭下父母对子女婚姻观的影响

在常态家庭下,父母的婚姻观是有区别的,因而对子女的影响也是有差别的。

常态家庭中,夫妻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心,共同创建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他们喜欢彼此倾吐心中的感受,夫妻间的谈话显得很专心,在谈话过程中也常会打断对方,说出自己的看法,不存在一般场合所见的那种提防和不安。他们并不要求对方十全十美,承认彼此间在个人性格和处理事情的风格上确实存在很多矛盾,但他们能采取谅解的态度,相互忠诚扶持,共同迎接幸福的生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她们能达成一致,共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不干涉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选择,为他们提供自己的建议。子女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对婚姻有着美好的憧憬,以自己的父母为标准,逐渐形成一定的择偶标准,对婚姻有着乐观积极的看法。因此当她们长大面对婚姻的时候,对婚姻有着积极的心理准备,知道如何去经营婚姻。

常态家庭中,夫妻之间很少交流,互不关心,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形同陌路,他们的价值观存在很大的差异,不能很好的理解对方,也就互相之间没有多少责任和义务。家庭中没有爱和感情,只是按部就班的生活着。他们只是为了孩子才勉强的生活在一起。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能成一致,夫妻之间采取冷战,争吵,他们各自以为自己是为孩子好,结果适得其反,让孩子不能得到想要的爱,这样孩子变得沉默,更不想和父母交流,告诉自己的想法。父母也因为自己的感情问题慢慢忽视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这种家庭中,子女会感到很困惑,他们渴望有个温馨快乐的家。从小看到父母之间痛苦的婚姻,子女们不敢轻易相信别人开始自己的婚姻。他们变得谨慎,择偶的标准往往会与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相反。他们很难相信婚姻,就算结婚了大多数也不懂得如何与对方相处。

(二)单亲家庭对子女婚姻观的影响

非常态家庭主要从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两个方面来讲。单亲家庭分为两种类型(1)由未婚的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2)核心家庭中配偶一方因离婚、死亡、出走、分居等原因使家庭成员不全,只能由配偶的另一方抚养孩子而组成的家庭。单亲家庭坏境下对子女的婚姻观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单亲家庭方面我这里只介绍由于离婚所造成的单亲家庭。

离婚造成的单亲家庭,夫妻之间会产生两种关系:朋友和敌人。在两种情形下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按照康斯坦斯.阿荣斯的分法,离婚夫妻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家庭功能完全丧失型--完全不接触或只有很少一点接触,交往质量低;第二种类型稍好一些,但仍存在功能问题--即只进行有节制的接触,交往质量低。第三种类型是适度接触,但交往质量较高;第四种是频繁接触,交往质量高。在四种类型中家庭关系处理得好的类型,这些离婚夫妻能以积极的创造性的态度处理他们之间的恩怨,根本不让孩子卷入到他们的矛盾中。这类夫妻能将作为父母的责任和婚姻的冲突区分开。他们是互相关心和爱护的,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孩子的问题达成一致的协商。他们为了自己,也为了孩子,与过去的痛苦,失望,委屈,无奈,绝望说再见,他们也相信家庭是以独特的社会存在成为人们实践活动后歇息的港湾,哪怕是单亲家庭,只要用爱心去经营,一样能打造温暖和幸福的家庭。同时,关爱孩子的健康成长,力求为她们提供良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不因为子女是单亲孩子而过分严厉或过分溺爱,怀着组建新家庭的美好期待,从容自信的面对未来。按照康斯坦斯.阿荣斯的说法,这种家庭就是双核心家庭,双核心家庭是这样一种家庭:尽管家庭的结构和规模经历了剧烈变化的动荡,但它的功能不能变。孩子们的父母还应该像离婚前一样,对孩子在感情上、经济上、心理上的需要负责。双核心家庭的基本功能应该表现为,离婚的夫妻建立起一种父

母式的伙伴关系,进行充分的合作,允许并通过孩子们继续和家族的其他亲属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样家庭的孩子虽然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但他们还是得到了父母亲的爱。看到父母之间的友好关系,他们能够慢慢理解父母对婚姻的做法,学会尊重父母,对婚姻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以后的婚恋生活中也能坦然面对,即使出现了问题也能很好的解决。

家庭关系处理不好的离婚夫妻在各自的心灵中造成永不平复的伤痕,他们攻击对方的种种不是,在孩子的监护问题上争吵,把孩子也卷入他们的婚姻问题之中。这些给孩子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子女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缺少一方的爱,性格变得孤僻,父母又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孩子通过观察父母之间的对话,他们的行为以及亲戚朋友的说法产生自己对父母婚姻的看法,形成自己的婚姻观。当他们面临恋爱时,他们会不自觉的将对方与自己的父母一方作比较,当他们面临婚姻的时候,他们会担心婚姻的稳定性,容易对对方的感情产生怀疑。 姻观的影响

再婚在今天已是一个普遍现象,再婚家庭的家庭成员很复杂,常有双方前次婚姻留下的孩子,他们之间会有对立、窘迫以及格格不入等。再婚家庭的建立, 无论是对其丈夫还是妻子来说, 真可谓既不轻松, 也不容易。一是因为他们都有不幸婚姻的历史背景,因而很少有初婚夫妻成家时的那种难以遏制的欣喜和激动二是因为成家的历程比较艰难, 这不仅表现为在对象的选择上多因子女问题而显得相对曲折, 不太顺利,而且在决心结合的问题上也都对其对象经过多方面的考察了解和长时间的慎重考虑。因此, 夫妻双方对所建立的新家都比较珍惜、爱护, 唯恐再出现问题。不仅如此, 在思想的深处, 他们更想把这个新家为疗慰曾经受伤心灵的场所和安度人生、获得幸福的生活基地。但是再婚夫妻面临一个如何教育孩子的难题。再婚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式不同,子女的婚姻观也会不同。

在再婚家庭中身为继父母的一方, 有些往往把孩子作为中介对孩子关怀备至, 以此赢得对方的喜悦, 并借以加深夫妻感情。具体表现则多是自觉、热情、主动、积极地揣摸孩子的心思, 满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承认孩子有权拥有自己的父母双方,关注孩子的发展。他们把孩子视为己出,帮助孩子从以前的家庭阴影中走出来,给孩子时间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慢慢接受新的家庭,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家庭中父母感情和睦,言语上充满关怀,例如父母一方生病时,另一方无微不至的照顾。吃饭时,一方为另一方夹菜等等。这些细微的动作,这些细节让孩子也能感到生活的温馨。孩子从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爱,也树立起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对婚姻充满向往,也学会如何与父母交往沟通。在孩子长大后她们能正视婚姻家庭,懂得爱情与婚姻的区别,懂得如何经营婚姻,如何承担家庭的责任。

再婚家庭中继父母只关心自己亲生的孩子或者对自己亲生的孩子更好,另一方带来的孩子受到了忽视,这样家庭成员的关系的不和谐,继父母之间会为孩子的事发生争吵,有可能引入先前家庭的夫妻一方,家庭矛盾逐渐扩大化,使新的家庭出现危机,继父母之间开始争吵、冷战甚至打架,心里会不自觉的把现在的家庭与以前的家庭作比较,很有可能使现在的婚姻走向灭亡,夫妻又一次受到伤害。孩子也会比较前后的两种生活。由于孩子在两种家庭中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怀,性格会变的很内向,更会厌恶婚姻,对婚姻抱有不好的看法,这种观点会一直带到恋爱婚姻家庭中。这样孩子们以后的婚姻很有可能不幸福。

家庭教育的原则,是实施家庭教育、并使之取得良好效果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是家长教育子女时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的观念向导的行为准则。对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的教育原则是有区别的。

(一)、身教与言教统一的原则

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用说理的办法,同时也要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也就是既重视言教,又要注意身教,把二者统一起来,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仅听父母的说理教育,而更注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果父母的品德行为高尚,待人和善,关心爱护孩子,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崇敬之感,并以父母为

榜样。如果父母给孩子讲得头头是道,而实际行动却是另一回事,自然孩子就不会信服,就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自己却没有尽到孝敬、关爱父母的职责。

孩子往往喜欢模仿成人。而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模仿最多的是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最可信赖的人,父母言行、举止往往是孩子的行为准则,因此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发育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在单亲家庭中,这种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首先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之间的关系现状。父母是由于不相爱而离异这个事实, 让孩子了解和接受, 父或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逐渐对其说明,在说明时应该注意不要把孩子卷入到父母的感情冲突中。如果孩子还小, 问起爸爸或妈妈时要让孩子对爸爸或妈妈有个美好的印象,但不要对孩子说气话,例如你爸爸死了, 他不要我们啦, 他跟别的女人等等。这样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不利。孩子比较大的约十

二、三岁, 懂得谈论人之间的感情, 可以对孩子谈谈爸爸、妈妈由于性格上的不合或分手原因, 这是人的感情生活中的正常现象等等, 尽量让孩子学会理解。千万不要利用孩子懂些道理了, 把夫妻之间对一方之恨, 讲给孩子, 让孩子也跟着一起恨“ 抛弃了我们的爸爸” 或“ 抛弃了我们的妈妈” 。这样的做法, 会直接伤害孩子的感情生活, 这样的孩子大多数都会表示“ 我以后决不爱谁, 决不结婚” 。父母应对孩子的成长负责任。夫妻离异,夫妻要时常关心孩子的成长, 让孩子感到双亲的存在。父母应该共同协商如何去更好的关心爱护孩子,让她们对生活充满希望,有着正确的婚姻观,价值观,人生观。另外让子女广泛接触社会。为了避免单亲家庭单纯“ 单亲” 父或母的影响, 要使孩子尽量多接触社会, 弥补因缺父缺母带来的对角色模仿的单一。孩子最初的角色模仿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单亲家庭的子女长期与父母的一方生活, 跟母亲生活的, 模仿女性比较多,跟父亲生活的, 模仿男性比较多。这样就要使孩子通过大众传播、电视、电影、广播、图书、社会交往等等, 广泛接触社会, 弥补缺父或缺母对角色模仿的不足

(二)、相互沟通,共同提高的原则

家庭是处于不断成长的过程,父母与孩子都是在不断成长。所谓共同提高的原则,其涵义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通过教育孩子而教育自己,与孩子共同成为家庭教育过程中发展、成长的主体。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而教育孩子,通过教育孩子、向孩子学习又反过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经验学识,从而构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状态。

首先要求家长必须时时意识到教育子女的过程同时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深化自身人格,升华自身道德个性的过程。只有父母各方面的素质和水平提高了,才能为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因素和条件。其次,家长要与孩子相互学习。虽然在相对的角度上家庭中的受教育者是孩子,但孩子总是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他们的知识经验范围与家长所具有的范围往往是交叉的,他们在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速度和频度方面往往优越于家长,孩子生来无拘束无偏见,也可能具有全新的价值观、倾向性及对事物态度的评价体系。为此家长切勿小视孩子,切勿居长为大,而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知识和才智,尊重他们的立场、观点和看法,特别是当孩子正确时,家长要虚心向其学习以至请教,在教育过程中与孩子相互交流,相得益彰。当然父母与孩子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生活经历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处理事情的方式也有所差异。父母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平时的生活中尊重孩子的一些想法,同时也给与她们一些建议,通过一些生活中细小的事情来告诉她们一些道理,让她们了解生活,了解父母,了解自己,学会为人处世。

(三)、家庭气氛融洽,亲子关系和谐的原则

家庭是孩子的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既有直接教育,也有间接教育。直接教育包括父母对子女的谈话教育,例如从小教育孩子要讲礼貌、爱卫生,教育孩子婚姻是爱情的基础,为他们讲解爱情与面包的故事等,也包括对孩子包办一切的决定,例如帮孩子相亲,强迫子女婚姻等。间接教育主要是父母之间的感情关系,家庭的和谐气氛等,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中耳濡目染父母的行为方式,会不自觉的模仿,以父母为学习的榜样。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得到爱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孩子只有得到家庭的温暖,才会更好追求其他的需要,譬如爱情婚姻等。只有在融洽的家庭气氛中,孩子才会正常成长和发展。而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家庭气氛和谐的前提。夫妻相互关心支持,在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上都能有所体现,比如父母共同承担家务,吃饭时把对方喜欢吃的留给对方等。孩子从父母的交往方式,他们的感情生活中得到启示,得出自己对婚姻家庭的观点。因此在不同的婚姻状态下生活的孩子的婚姻观是不同的。家庭气氛融洽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婚姻观,有利于父母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第二篇:基督教对西方婚姻制度的影响

摘要:基督教婚姻观念对西方世界的婚姻观念和婚姻制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独身和结婚的态度上,基督教认为应该结婚,但是在后期也不反对独身;基督教早期将婚姻视为圣事;基督教曾认为婚姻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淫乱;基督教推动了一夫一妻制的产生,同时在婚姻的缔结、婚姻的接触、生育制度、性观念等方面,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婚姻观念影响

一、基督教婚姻思想及形成

婚姻是一种制度,是一种为社会观念所接受,为法律所认可的两性结合。在西欧,基督教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建立在教义基础上的宗教法构成另一种独立的法律系统。基督教最初只是犹太教一个支派,它继承了犹太教的一神论及创世神话等观点,并接受犹太教的圣经作为《旧约全书》,后来才形成自己的圣经《新约全书》。基督教正式形成后,早期教父们又进一步发展、充实基督教的思想。而到了中世纪,产生了大量的教皇教令、规则书和宗教法规,它们构建了基督教会的基本思想。其中婚姻思想是基督教宗教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基督教早期的发展对其世俗婚姻的规定和限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督教拥有丰富的婚姻伦理资源,但如何真正应用并实践这些原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圣经中的婚姻伦理并无系统可言,将基督教婚姻伦理的基本精神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一男一女的原则。贾诗勒指出:“《圣经》所说的婚姻,是生物学上所说的男性和生物学上的女性之结合,这一点从起初开始就已经明显了。”上帝造人时是“造男造女”,先“用地上的尘土”造成男人,再“取下他的一条肋骨”造成女人,其中的男女是上帝为设立婚姻制度而造的,他们承担了一项重要的使命,就是“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所以基督教认为,婚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婚姻关系中的双方必须是一男一女,坚决反对同性恋,因为只有男女结合,才可能实现上帝所定的“生养众多,遍满地面”的旨意。在一男一女的婚姻中,基督教对性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性正是实现“生养众多”的途径。不过,性又不仅仅是为了生养,它还有其他方面的价值,就是满足人本性的需要。婚姻虽然涉及性权利,却不限于性,婚姻是一个伴侣的关系。这联合的范围,远比性广,包括了社会和属灵方面的联合。

2、一夫一妻的原则

上帝造人时,造了一个亚当,也造了一个夏娃。他没有从亚当的身上取下两根造女人,

6是在向人说明,他所喜悦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的,禁止一夫多妻。这个在创世之初就已经明确的制度,在上帝对人的教导中也不断出现,如《申命记》17章7节明文规定:“不可为自己多立妃嫔。”耶稣在世时也坚持教导一夫妻制的原则,每当他讲到婚姻或描述婚姻时,其总是坚持一夫一妻。他说:二人(不是三人、四人)成为一体。常有人以为,《圣经》是支持一夫多妻制的,这是对《圣经》最大的误解。《圣经》中的确记载了许多一夫多妻的事情,如亚伯拉罕、雅各、大卫、所罗门等都是一夫多妻的。但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原则,《圣经》所记载的,并不一定是《圣经》所造成的。相反,《圣经》正是以这样的事情警戒人们不要重蹈覆辙。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原则不仅禁止人在名义上多妻,或者说在法律意义上多妻,它也禁止人以任何的形式多妻,即在配偶之外同第三者保持实质上的夫妻关系(尽管不存在法律上的夫妻关系)。任何在配偶之外的男女关系,都被视为奸淫,是十诫所明确禁止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督教婚姻伦理是反对重婚、婚外情、包二奶等行为的。

3、一生一世的原则

婚姻伦理中的一生一世的原则,是在说明婚姻是具有持久性的,它要延续一生,人不得随意中止婚姻关系。对此,耶稣有一个立场鲜明的教导——“上帝所配合的,人不可分开”。在耶稣的这个教导中,他是强烈反对离婚的。何以如此?因为在基督的心目中,婚姻是神圣而伟大的。就婚姻的源头而言,它是上帝亲自为人设立的;而就当事双方而言,它又是双方之间的一份契约,在这份契约中,上帝又是这份契约的见证人和中介人。玛拉基的话说明了这种关系:“耶和华在你和你幼年所娶的妻中间作见证。她虽是你的配偶,又是你盟约的妻,你却以诡诈待她。”婚姻的这种神圣性向我们昭示了婚姻的严肃性,人不可随意中止由上帝所配合的婚姻,抛弃由上帝所赐的配偶。这种关系一直要持续到其中一方的死亡之时。

不过,我们一定要记得,耶稣讲这些话的中心是要求人们尊重婚姻,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婚姻。他说话的目的并不是说离婚就是不可赦免的罪,他在同一段话中,也向人们说出了可以离婚的一个理由,就是对方犯了奸淫的罪。不过,耶稣并不是以此鼓励受伤害的一方离婚,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可以以爱原谅对方,努力修补这种关系。“离婚并不是第一个选择,而是‘最后的’抉择。”总之,“上帝恨离婚,但上帝一样爱那些离过婚的人,按照上帝的话语,离婚也不是不可原谅的罪,但按‘怎么种,怎么收’的原则离婚总是带来很多的痛苦。”

4、一心一意的原则

保罗在《以弗所书》中谈到了夫妻相处的基本原则,即是互相忠诚,彼此相爱,所以将这一原则称为一心一意的原则。婚姻伦理中的一心一意最基本的要求是男女双方分别忠诚于对方,不存二心。这个原则要求人们不仅不能在身体上背叛配偶, 同时也不能在心理上背9叛。耶稣说:“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太5:27)其中所说的正是不能在心理上背叛配偶的道理。从深的层次讲,就是二人完全相爱,两人融为一体,彰显上帝的爱。关启文指出:“婚姻的意义不单是个人需要或社会习俗的满足,而是在婚姻的关系中学习和彰显神圣的爱。”

二、基督教的婚姻观对结婚制度的影响

(一)基督教对婚姻缔结形式的规定

对婚姻的缔结《旧约全书》明确规定了禁婚范围。男子不能与以下女子结婚:父亲、伯叔、弟兄、儿子之妻;父母、妻子的姐妹(外)孙女、继女、继(外)孙女。这只禁止两代以内的血亲婚配和姻亲婚配,并没有禁止表亲婚配和堂亲婚配。这是基督教婚姻的禁婚条件或者说是消极条件。除此之外,婚姻要得到父母的同意,婚姻要征得父母同意的思想在伊拉斯谟那里就已经产生了。在对话录《求爱者和少女》少女拒绝当场答应求婚,因为一答应婚姻就会确定下来,但她认为经过父母同意的婚姻会更幸福,而且在古代婚姻都是要经父母同意,所以她要求求爱者去取得双方父母的同意。这一对话录就是当时婚姻缔结形式的反应。

不过基督教婚姻也随着宗教改革思想的冲击而在婚姻缔结形式上有一定的变化。加尔文宗教改革派的结婚缔结条件在1561年《日内瓦结婚、离婚法令》中有所体现,该法令说:“初婚且父亲健在的年青人,在他们达到法定年龄(男子24岁、女子20岁)之前,不能自行订立婚约。如果他们过了法定年龄,要求父亲同意他们的婚事而被拒绝,那么他们可以不经同意就结婚。……如果子女未经父母同意就结婚但已达到允许的年龄,其婚姻应被承认;父亲必须像他同意此婚事一样提供嫁妆或财礼,或者同意相关的法律条款。”同样地,我们也看到,在基督教婚姻的缔结形式方面,也随着宗教改革而有所松动,其结果是结婚显得更加自由,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

(二)基督教对西方社会婚礼制度的规定

结婚的礼仪问题《圣经》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据说耶稣非常重视这个礼节,并曾在加利利迦拿赴婚姻的筵席时,因为婚姻筵席酒用尽了,耶稣在那里还行了第一个“水变酒”的神迹,可见婚姻的尊贵。使徒圣保罗也曾说婚姻是为人人所尊贵的,断不可苟且轻忽,必须诚敬端庄,节制行事。

宗教改革以前的基督教婚礼较为复杂,这是因为婚姻被认为是七大圣事之一,受到教会的掌控。虽然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世俗的社会,人们的社会生活已经不受基督教教会的严格控制,但是在婚礼上,一般还是按照基督教的婚礼程序进行的。在中国,即使不信基督教的人们,也热衷于在办西式婚礼,这种西式婚礼,其实就是基督教婚姻的仪式,只不过稍有变化,例如,主持婚礼的不一定是牧师了,而是一般的司仪。

从当今基督教婚礼的程序中,我们可以一窥基督教婚礼的宗教性质。基督教婚礼的详细程序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婚礼行列,新郎新娘进入礼堂。通常先由招待引导新娘的母亲进入会场,并由招待通知牧师婚礼已经可以开始进行了。当新郎新娘及男女傧相进入会场后,可以面向会众也可以面向圣坛。另外,在比较小的教会,有时候会安排双方家属坐在诗班的位子,这时候,新郎新娘最好选择面对圣坛。一般而言,大多数的新郎娘选择面对圣坛。

其次,婚礼的宣召及祷告。由牧师宣告婚礼开始,宣告完毕,祷告祈求上帝赐福今日的婚礼。在这个婚礼中,新郎新娘愿意在神、在人面前表明他们愿意共结连理的心愿。婚礼的祷词如下:“让我们低头祷告,全能永在的上帝,在我们的行动存活都在乎你。求你赐下清洁的心、正直的灵,不让私欲拦阻我们认识你的旨意,也不让软弱拦阻我们顺从你的旨意,如此,我们才能借着耶稣基督,在你的光中看见光明,在你里面得着真正的自由。求你此时此刻与我们同在,按照你信实赐福我们今日的聚集,从今时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再次,点燃蜡烛。蜡烛与蜡烛台是由新人准备的。三根蜡烛,通常是白色的,也可以选择别的颜色。三根蜡烛摆在这一对新人面前。中间那根蜡烛称为“婚姻之烛”或“合一之烛”,这根蜡烛比旁边两根“家庭之烛”大些。如果,蜡烛是在婚礼开始时才带进来的,那么要先摆好中间的蜡烛,只有带旁边的两根家庭之烛进来。

最后,诵读经文和婚约问答。诵读经文是指读几段圣经的篇章,婚约问答是婚礼中几个关键程序之一,通常这样的问答也被视为是婚姻誓约或承诺的一部份。这一幕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

基督教的婚礼一般均按照上述程序进行,但是在不同的国家一般稍作改动,以符合当地的风俗和文化。从基督教的婚礼程序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的婚礼的宗教色彩、宗教气息较为浓厚。而我国的传统婚礼则几乎没有宗教色彩,那是因为我国传统婚礼的程序在西周就已经初步成型,那是我国人民还没有信仰宗教。

三、基督教的婚姻观对离婚制度的影响

基督教从来没有说夫妻不准离婚,相反地,一些先知还表达过可以离婚后再次结婚的观点。在“摩西十戒”中,摩西从来没有提及不许离婚的戒条,相反摩西还明确允许离婚和寡妇再嫁。摩西说:“人若娶妻以后,见她有什么不合理的事,不喜悦她,就可以写休书交在她手中,打发她离开夫家。妇人离开夫家以后,可以去嫁别人。” 这倒和我国古代的休妻制度类似,同样反映了男人的主导性。

奇怪的是,基督教的一些先知也说过与摩西所言相反的话,例如先知玛拉基说“休妻的事和以强暴待妻的人都是我所厌恶的。” 《新约•马可福音》也说:“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开。”这说明古代希伯来人思想观念的变化。由于这两位先知的影响,造成了在基督教世界中,离婚是可以的,但是一般人都不会随便离婚,离婚还是会受到观念上的限制。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人们对婚姻的认识有了更深的认识,认为婚姻的目的不是为了固定性关系,也不是为了生育,而是为了心情的愉悦和生活的幸福。婚姻目的观念的变化,必然导致离婚条件的变化,马丁•路德在教会规定的离婚条件的基础上增加了另外两个:一方拒绝履行婚姻义务(指夫妻性生活);双方因其他原因不能相处,但这种情况的离婚双方不能与他人再婚,只能两人和好复婚。不过相比而言,马丁路德的思想还是较为保守的,在离婚观念上,更为激进的马丁•巴克认为,当夫妻之间相互的爱消失,夫妻之间也不再有交流时,严格意义上的婚姻已不存在。约翰•弥尔顿主张一时不幸福的夫妻不仅应该离婚,而且离婚对于他们还是一项道德义务。因为继续不幸的婚姻违背了婚姻自身的目的;还可能由于不幸的人在别处寻找安慰而导致通奸;还可能使人丧失对上帝的信仰。

基督教婚姻观念虽然在历史上存在束缚人性的一面,但是它对婚姻的重视,对责任的强调,使其至今仍然发挥着生命力。当牧师在婚礼上询问“……你愿意娶新娘作为你的妻子吗?与她在神圣的婚约中共同生活,无论是疾病或健康、贫穷或富裕、美貌或失色、顺利或失意,你都愿意爱她、安慰她、尊敬她、保护她,并愿意在你一生之中对她永远忠心不变?”此刻,不仅仅是相爱的双方,而是所有在场的人士,都会感觉到无比的神圣。本文对基督教婚姻观念做了全方位的诠释,并且从基督教婚姻观念对婚姻制度的影响这一角度,将基督教婚姻观念对婚姻的缔结、离婚制度、性观念、生育制度等进行了剖析,认为基督教婚姻观念虽然在历史上存在束缚人性的一面,但是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基督教婚姻观念中的一些核心价值,依然发挥着作用,并且影响到了当代的婚姻立法和婚姻制度。

参考文献:

1.谢炳国,基督教的婚姻观及其礼仪《中国宗教》2004年

2.宋佳红,论近代早期基督教婚姻观念的变化《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一期 3.王光海,基督教婚姻观与社会和谐《中国宗教》2008年第6期 4景晶,中世纪基督教的婚姻圣事论《新西部》2009年第7期 5教养,基督教会对世俗婚姻的规定及其限制《法制与社会》2006年

第三篇:中国婚姻家庭政策变迁及其对女性发展的影响 提纲

一、 近50年中国婚姻家庭政策的变迁

1、1950年代初至1970年代后期——第一部《婚姻法》出台及其贯彻执行

2、1980年代至20世纪末的20年——第二部《婚姻法》与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

3、新世纪以来的近5年——《婚姻法》修正案与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

二、婚姻家庭政策变迁对女性的影响

1、 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得到跨越式提升

2、女性的特殊需求和特殊利益适时得到特殊保护

2、 女性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由依赖走向自立

内容

在我国,婚姻家庭政策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制定的行政规章、条例,以及政府公布的各种措施、规划、通知、意见、决定等,还包括各级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自治区人大和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所制定的某些变通的或补充的规定。近50年来,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婚姻法》为中心,其他各种有关法令、条例、规划等为辅的婚姻家庭政策体系。

本文将结合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变革,以婚姻法的修订为主线,梳理婚姻家庭政策变迁的轨迹,并讨论婚姻家庭政策变迁对中国女性的影响。

一、 婚姻家庭政策的变迁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中国婚姻家庭政策不断变化和发展。为描述方便,我们以婚姻法出台和修订为主线,将婚姻家庭政策的发展演变分为三个时期来阐述。

1、50年代初至70年代后期

1950年4月,毛泽东主持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并于1950年5月1日起颁布施行。这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法律。这部婚姻法共计8章27条,包括原则、结婚、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父母子女间的关系、离婚、离婚后子女的抚养和教育、离婚后的财产和生活、附则等章节。它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是:“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家庭制度。”这些原则也构成了新中国婚姻家庭政策的基本内容。

婚姻法颁布后,中央政府通过大规模的宣传教育和各种行政手段,推动婚姻法的贯彻实施。1950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保证执行婚姻法给全党的通知》,要求全党同志应认真学习婚姻法,保证予以正确执行。从1950年到1952年,政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等有关部门都曾多次发出贯彻婚姻法、检查婚姻法执行情况的通知。1953年3月被中共中央和政务院确定为贯彻婚姻法运动月。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领导下,全国各地都成立了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向广大群众进行了有关婚姻法的宣传,基本上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1955年6月,《婚姻登记办法》公布,确立了以婚姻登记为中心的婚姻管理制度。

在1951年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条例》中,除了明确规定男女同工同酬外,还规定女工在产前产后休假56天,工资由单位照发。同年发布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坚决保护女职工合法权益反对歧视迫害妇女的通知》指出,要办好托儿所和各种妇幼保健事业,以减轻妇女的家务负担,使她们更好地投入社会生产。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政策考虑到了妇女特殊的生理需求,为妇女参加社会工作、与男性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

2、1980年代至20世纪末的20年

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政策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为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婚姻家庭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已有的婚姻家庭政策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变化了的社会需求, 70年代末,适当调整婚姻家庭政策提到了国家的议事日程。

1980年9月10日,经过修订,第二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通过,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1980年通过的第二部婚姻法,与1950年的婚姻法相比较,主要修改之处为:

1、对基本原则的补充,即在重申原《婚姻法》各项原则的同时,增加了保护老人合法权益和实行计划生育的规定;

2、对结婚条件的修改;

3、扩大了家庭关系的法律调整;

4、对离婚条款的增补;

5、增加了对违反婚姻法的行为人依法制裁和强制执行的条款和有关婚姻家庭案件执行的规定。

新婚姻法颁布后,国务院于1980年12月发出《关于认真贯彻执行新婚姻法》的通知,又于1981年12月发出《关于进一步宣传贯彻婚姻法的通知》。政府和妇联等系统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攻势,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推动了婚姻法的贯彻执行。

在这段时期,国家不断出台有关婚姻家庭的法律法规,它们既是对1980年婚姻法的补充完善,也是新时期我国婚姻家庭政策的新发展。主要有:

198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了继承权男女平等。

1992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而详细地规定了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1994年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母婴保健工作,提高医疗保健服务水平。

1995年,颁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

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1980年11月,民政部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新的婚姻登记办法。1986年3月,民政部又重新修正颁布了《婚姻登记办法》,明确了婚姻登记机关的执法地位,确定了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和出证制度等。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发布了《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具体规定了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的职责等。

1983年3月和8月,民政部相继颁布了《华侨同国内公民、港澳同胞同内地公民之间办理婚姻登记的几项规定》和《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办理婚姻登记的几项规定》。

1989年先后出台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和《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

1993年出台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和《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对离婚后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明确规定。

1999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以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维护收养关系当事人的权利。

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和1991年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监护制度作了简要的规定。

3、新世纪以来的近5年

实践证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婚姻家庭政策对于建立和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婚姻家庭关系方面出现的诸如重婚纳妾、包二奶、姘居、婚外恋等现象,严重破坏了损害了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为此,作为婚姻家庭政策中心的婚姻法,应当根据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实际需要予以修改与补充。

1995年10月30日,婚姻法的修改工作被列入第八届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这次修正历时5年多,增加了一章和14条,修改补充近30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总则中,增加了保障婚姻法诸原则实施的禁止性条款,增加了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的规定,增加了婚姻双方和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的规定。

第二,在婚姻制度中,增设了关于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规定。

第三,在家庭关系中,修改了原有的法定夫妻财产制和有关亲子、祖孙、兄弟姐妹权利义务的规定。

第四,在离婚制度中,对准予离婚的法定理由增设了若干列举性、例示性的规定,在离婚后子女的扶养教育和财产处理问题上,增设了探望权和经济补偿、损害赔偿等规定。

第五,以专章形式规定了救助措施和法律责任。

国家除了对婚姻法进行修正,还加快了婚姻家庭政策基本原则的具体化可操作化进程。2001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使其进入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新时期。2001年,政府又及时制定并发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

2003年7月,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又一重大措施出台,国务院通过并颁布了《婚姻登记条例》。这次颁布的条例,“管理”二字从名称上正式引退。新条例颁布后,民政部在总结几十年婚姻登记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及时出台了《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将条例的各项规定细化,使婚姻登记中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登记工作更为规范和完善。

进入新世纪,我国婚姻家庭政策领域做出的一些补充与修改,进一步体现出我国政府对于公民婚姻家庭生活权利的重视,对某些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

二、婚姻家庭政策变迁对女性的影响

归纳起来,中国婚姻家庭政策法律对女性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 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得到跨越式提升。

男女平等一直是新中国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1950年,婚姻法作为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律颁布,确立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其后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确保了这一原则的实施。因此,新中国的婚姻家庭政策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对传统性别制度的一种冲击和破除。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国家直接出面,通过行政手段和政治运动来推动这些法律政策的贯彻执行,使得中国妇女免去了某些西方国家由妇女孤军应对父权制度的奋战阶段,迅速地将法律上的男女平等转变为事实上的广泛的平等,迅速地缩小了男女两性在社会和家庭地位上的历史差距,也为日后女性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对比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女性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中国女性的地位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跨越式提升:跨跃了某些国家女性为争取法律上的男女平等而进行的艰苦斗争阶段,以及将其变为现实的不

懈奋争阶段,获得了法律规定和国家政策双重推动和保障的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2、女性的特殊需求和特殊利益适时得到特殊保护。

我国婚姻家庭政策在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上,基本上可以分为了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妇女与男子共享的平等权利,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两部婚姻法和婚姻法修正案都确立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199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也明确规定了妇女在包括家庭和社会生活在内的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这些政策法律都体现了对妇女作为公民的应有权利的保护。二是保护妇女独享的权利。妇女作为母亲,不仅承担着社会生产的职能,还承担着人口再生产的职能。她们在生命周期中的三期(经期、孕期、生产哺乳期)中,有着特殊的生理需求和特殊的利益诉求。国家充分认识到了妇女这种需求和利益的特殊性,在婚姻家庭政策体系中,对妇女应该单独享有的一些权利进行了规定。譬如宪法、婚姻法、刑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和专门的母婴保健法,都有对妇女特殊权利保护的条款,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妇女特殊需求的重视。根据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在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增加了禁止家庭暴力、夫妻间相互忠实等基本原则,还首次承认了婚姻投入的无形资产。由于女性往往为家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付出更多的劳务贡献,因此,在法律上承认家庭角色的隐性贡献,使她们在婚姻存续期间的付出和投资在离婚时获得回报和补偿,是在维护女性合法权益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

3、女性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由依赖走向自立。

毋庸置疑,我国50年代制定和实施的婚姻家庭政策,特别是鼓励和支持广大妇女参加社会劳动的政策,超前于相当一部分妇女的基本觉悟、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这种以国家行政力量推动的妇女整体解放,大大加快了广大妇女摆脱封建等级制婚姻家庭束缚的步伐,使她们的生存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广大妇女带来了权利和利益,但也掩盖了某些忽视妇女自我意识觉醒的倾向,这种女性的解放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还具有“依赖”性质。当国家行政力量的保护作用不够强大时,女性的发展很可能会陷于困境。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转型,在市场经济追求效益原则的冲击下,广大妇女处于不利的发展地位,参政、就业、入学等方面的权利不同程度地受到侵害,妇女的解放面临新的挑战。而国家通过不断建立健全婚姻家庭政策和法律体系的措施,来保护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已经取得的独立地位,并为妇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同时,鼓励广大妇女“自主、自信、自立、自强”,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这种完善法制建设的举措,促使妇女从过去的过分依赖国家保护的心态中走出来,逐步地走向自我觉醒,自主应对。可以说,50年来,中国女性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升,主体意识在不断提高,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005年3月)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亚洲管治研究中心 编,中国公共政

策分析2003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 巫昌祯,我与婚姻法,法律出版社,2001;

3. 李银河、马忆南 主编,婚姻法修改论争,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4. 李慧英,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5. 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 编,当代中国妇女权益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6. 孟昭华 王明寰 吴建英,中国婚姻与婚姻管理史,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7. 巫昌祯,《新婚姻法》:完善对公民婚姻家庭权利的保障,《人权》,2002年,P35-39;

8. 王歌雅,中国现代婚姻家庭立法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9. 张希坡,中国婚姻立法史,人民出版社,2004;

10. 相关法律文档。

第四篇:我国现阶段家庭婚姻中的变化因素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生: 指导教师:

内容提要:一提到家,每个人立刻都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不同的情景,是父母慈祥而又严厉的目光,是妻子甜美的笑容,是儿女亲切而又有力的拥抱。相信每个人都对家有着特别的感受,是的家庭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无比重要的,家庭是生命的第一站,是事业的支撑点,是婚姻和爱情的保护伞。而一个家庭幸福美满的基础在于家庭婚姻,在信息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家庭婚姻呈现许多新的变化,研究这些新变化有助于我们获得美满的婚姻,使得社会的基础--家庭更加坚实、和谐。因此,本文就我国现阶段家庭婚姻中的变化因素,例如:家庭婚姻基本状况、婚姻家庭制度的变化、家庭功能以及家庭道德观念等,做一个全面的基本的分析。并就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婚姻提出建议。

关键词:家庭结构 家庭功能 家庭观念 家庭婚姻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是培养良好人性的土壤,对社会的每个人都有无比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是否和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幸福,还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是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强有力保障。21世纪随着信息社会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迈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和人际交往的剧烈更新,我国的家庭婚姻也随之呈现许多新的变化情况。

一、 现阶段婚姻家庭状况概述

中国的婚姻家庭曾长期处于超稳定状态。1949年建国后,虽然婚姻及其它制度的改变也曾短暂影响过人们的婚姻行为(如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曾促使众多包办婚姻的解体及“文革”中迫于政治压力而离散的诸多婚姻),但从整体来看,中国人的婚姻家庭观念及行为基本未有太大改变,是改革开放促使婚姻家庭方方面面变化的发生。那么,2000年,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婚姻家庭的基本状况究竟如何?

1、家庭户规模持续变小

家庭户规模是指每个家庭中成员数目的多少。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结果和家庭结构核心化趋势的加强,[1]1985年以来中国家庭的户规模一直明显呈下降趋势,至1997年,全国家庭平均户规模已由1985年的4.79人降至3.64人。小规模家庭户(1—3 人)在家庭户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基本呈略微增长趋势,中等规模家庭户(4—6人)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的比例则基本呈减少趋势,规模较大的家庭户(7 人以上户)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的比例也呈下降趋势,1996年虽略有回升,但幅度很小,1997年旋即又开始下降。以上情况说明,近年来我国的家庭类型是小规模家庭(1—3人)数量稳中有升, 中等以上规模家庭(4人以上)的数量则基本呈减少趋势。

2、初婚年龄增高,结婚费用不断攀升

⑴.初婚年龄。由于有关的法律、政策以及人们的观念都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我国的初婚年龄也随之经常波动。“文革”时期以晚婚为荣,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中国人的初婚年龄曾一度呈现下降趋势。根据掌握的资料,1982年,全国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2.66岁, 其

中城镇为24.93岁,农村为22.07岁;1990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降至22.03岁;到1996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又上升到24.02岁。也就是说, 近年我国的初婚年龄呈上升趋势。

⑵.结婚费用。近年来,结婚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令中国年轻人及其父母头痛的事情。90年代前期,一对城市新婚夫妇的平均结婚费用为2万多元,已经是80年代平均水平的4倍,而未婚者预计自己结婚时所要支出的平均费用将超过3万元。预计整个2000年代的青年结婚费用要达到90年代的5.5倍。在结婚花费上,区域差别比较明显,沿海地区城市明显高于内地。此次调查还显示出结婚费用的来源,75%的人说本人的结婚费用“完全”或“大部分”是自己挣的,19%的人则称“大部分”或“完全”是父母给的。与80年代相比,2000年代结婚费用中个人收入的比例上升了40个百分点。对婚礼方式的接受度测试表明,公众最理想的两种结婚方式是旅行(45.3%)与宴请(30.6%)。

2、离婚率持续升高

不断上升的离婚率已为许多人所关注,但是离婚率的计算则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如果逐年连续看,不管用哪一种计算方法,结果所显示的趋势都是相同的:但如果横断开只看一年的离婚比率,不同的计算方法所得的结果则会有一定的差别。平时最常见的离婚率计算方法有两种,一为人口统计学家常用的“粗离婚率”,即在任何一段特定的期间内,每千人中有多少人离婚;另一种则是大众传媒偏爱使用的“离结率”,即将某年内的离婚数除以结婚数所得的比例。

3、再婚人数增多

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不断转变,离婚、丧偶者的再婚行为日益为社会所理解,来自社会、家庭及当事人自身心理的障碍也在逐步缩小,因此我国再婚人数这些年来也在逐步增多。

4、跨国婚姻发展迅速,问题亦很多

跨国婚姻这里仅指在中国政府的婚姻登记处注册的跨国婚姻。在闭关锁国的十年“文革”中,中国不仅无一例跨国婚姻,而且连以往那些著名的跨国婚姻也惨遭荼毒。因此可以说,跨国婚姻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

5、婚姻问题增多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婚姻家庭问题也开始不断增多: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婚外恋、婚外同居、重婚纳妾、家庭暴力等等,近年来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仅婚外恋引起的各类血案就连续不断,有时同日的各类报纸上就可发现多个此类案件,尽管这里不乏大众传媒炒作的因素,但事实上此类案例的绝对数字也的确在显著增长。家庭暴力近年来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严重程度上都有明显增加,仅高楼抛妻案、毁容案就有多起,还有因为经济或其它纠纷引起的弑父弑母、残害兄弟姐妹案。当然,这仅仅是从发现问题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们在正常生活中的比例。

二、 婚姻家庭制度的变化

[3]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婚姻家庭发生了哪些大变化?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程美东撰文分析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体现出社会由封闭向开放、由落后向先进转型的特点和趋势。

1、婚姻纳入私人生活范围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在婚姻观念上表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阶级色彩。这过分地扼杀了人性,过度地控制人类的生理需求、经济需求,使得婚姻表现为绝对的国家化特征。 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将婚姻纳入私人生活范围,使之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要生活体现。人们择偶时对职业、收入等经济因素及容貌、身材等生理因素的考虑在不断增多,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表明中国社会越来越走向世俗化、个性化、人性化。

2、择偶途径变化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的婚姻形成基本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婚范围比较狭小。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的实行,也由于交通条件、传媒的滞后及传统的婚姻观念的影响,婚姻中大多数还是靠“媒妁之言”式的亲戚朋友、同事熟人的介绍来实现,在很长时期内通过社会中介机构而结婚的几乎没有。

改革开放后婚姻实现的结识途径明显增多。通过自己认识的婚姻数量增多,而且破天荒出现了通过媒体介绍成功实现婚姻的。择偶途径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交流增多,社会开放度增大。

3、家庭人口规模越来越小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儿孙绕膝、四世同堂为美,因此家庭的人口规模一直比较大。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每户平均人口就呈逐年下降趋势。户均人口数的减少必然使得家庭类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的数量不断增长。

4、夫妻关系趋向平等

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最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与改革前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就是夫妻间的平等意识不断增强,各自的独立性渐渐增加。

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尤其是与成年子女的关系上,相互独立性也明显增强。传统的那种父母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而加以任意支配的思想意识明显减弱。

三、 家庭功能 [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成本的提高,家庭结构以及婚姻观念等的变化,家庭功能也随之有了如下变化:

1.生育功能 A.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推迟 B. 生育子女数量减少 C.育龄妇女普遍采取避孕措施 D.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2.消费功能(1)家庭消费水平不断提高(3)家庭消费结构不断变化 A.吃、穿、用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B.吃、穿、用的比重发生了变化(3)家庭消费趋向民主化(4)家庭消费范围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3.抚养功能抚养功能历来是家庭的基本功能之一,现阶段我国家庭抚养功能特点;(1)抚养子女的质量正在提高(2)抚养子女工作部分社会化,托幼事业发展(3)仍存在传统喂养模式,科学的喂养仍需普及

4.赡养功能传统的赡养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有“淡化”趋势,原因在于,①家庭成员之间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造成赡养功能的不断削弱。年轻一代经济独立,核心家庭生活方式代际纠纷等...使得老年人独居的越来越多。 ②“四二一”的家庭增多也必然导致养老社会化,家庭养老越来越负担重 ③老年人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衣食无忧,只是需要下一代在感情上有所系挂照顾。

5.教育功能现代中国家庭家教喜忧参半,喜者观念在进步、方法手段在进步,忧者传统家教束缚和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溺爱。封闭倾向严重存在,再加上中国社会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致家教多走入的怪圈。

6.感情交流与娱乐功能家庭感情交流的需求趋向日常强烈,因为越来越多家庭衣食无忧之后要求精神满足,结婚更多考虑爱情因素。但因为市场经济冲击,金钱观念的影响,也不可避免造成部分婚姻是一种物质获得或名利获得的手段,互相利用因素仍存在。娱乐功能显明增强。(1)娱乐表式多样(2)娱乐消费比例增加(3)娱乐范围拓宽(4)娱乐时间增加总结以上功能变化、是“强”了呢,还是“弱”了呢?应该说是不断“优化”中。

四、家庭道德观念的变化

[5]我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转型时期。这种过渡转型反映在家庭上,也就是正在从传统的“生产消费合作社”婚姻向现代情感型婚姻过渡。以往婚姻的稳定有其外在纽带的制约,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文化传统特别是传统的婚姻伦理观念的支撑。而新的靠

情感纽带来维系的婚姻,与以往多重外在纽带来维系的婚姻相比,对婚姻质量的要求不是更低了,而是更高了,所以也就更脆弱了。雪上加霜的是,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冲击和碰撞下,显得脆弱无比、不堪一击。从人们对于婚外恋的态度便可窥见一斑。在这样的夹击下,现代婚姻变数增多,稳定性下降,离婚率的持高不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总的状况看,我国目前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出现了三大变化:

第一,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夫妻关系的平等已成为家庭生活的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家庭民主逐步取代家长制,家庭成员之间协商增多;生育观发生了根本变化等。

第二,由依靠向独立转变。家庭生活靠自己安排,家庭对国家和单位的依靠关系减弱;婚姻自主成为主流,家庭成员之间的依赖关系减弱,由女方提出离婚的比例增高,老年再婚也被社会广泛接受。

第三,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家庭生活方式向社会开放,追求生活的高质量;家庭结构小型化,单一的家庭承担赡养逐渐向家庭与社会共同承担赡养转变。

[6]同时,家庭领域也出现了一些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婚姻关系稳定性下降,夫妻情感轴心偏移。这一情况在全国具有普遍性,沿海及发达地区更为突出,近年来离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试婚、傍大款、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婚外恋、情人潮、家庭暴力等现象增多,单亲子女增多。

第二,教育子女重智轻德。对独生子女教育普遍存在溺爱现象,致使许多孩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很差。

第三,“啃老”、弃老现象突出,亲情纽带松弛,家庭关系中普遍以儿孙为轴心。

五、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婚姻

1、[7]当前的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整个社会都处在转型期,诸多因素影响到中国传统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这些应该值得我们重视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变革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伦理观念、婚姻家庭观念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新的与变革相适应的新观念还未建立;变革中,旧的制度被打破,新的制度还未建立,没有形成和谐的制度、和谐的大环境,这都影响着家庭关系的和谐。

第二,由于社会认知与民主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人们的精神追求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少数人盲目追求所谓的婚姻之外的性自由,认为结了婚的夫妇可以通过性关系的多样化来补偿夫妻生活的“不足”。另外,物质条件的改善,人口流动率的大大提高,也给人们多样化选择创造了条件,从而也给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隐患。

第三,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完全实现事实上的平等。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也能影响到婚姻本质上的和谐与稳定。

第四,一部分人对恋爱婚姻自由的误解,造成草率结婚、早婚的现象增多。条件不成熟就急于建立家庭,加上婚前恋爱时,往往很少考虑婚后的实际问题,比如:面临孩子出生、经济开支增加和日常生活琐事等等困难,很多人因此而感到茫然无措,夫妻之间的冲突也可能由此开始。

第五,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物质享受的多了,一些人往往忽略了感情这一第一要素,只是盲目认为有钱就有了一切。这样结合的婚姻,很难保证夫妻在感情上的和谐和精神上相互沟通。

那么,以感情结合的夫妇在以上大环境下如何营造和谐的家庭小环境,做到婚姻的完美和谐呢?

前苏联家庭问题专家戈洛德曾就夫妇如何维持婚姻家庭关系的美满和谐,提出了三条原则:一是夫妇之间要有高度的调适性,就是互相适应;二是夫妇之间要有经久不衰的亲密性; [8]

三是夫妇要有充分的独立性。

2、做好危机中的婚姻关系的调适

[9]

有人说男女像围棋里的黑白世界,既自成体系又互相侵犯,永远渗透,男女生活在一起就是不断地平衡、融合、争斗。是的,现实生活中再恩爱的夫妻也难免磕磕碰碰,关键是面对问题我们该如何去调节、适应,化解矛盾,促进夫妻恩爱。根据生活、办案的经验,笔者有以下体会:

第一,如何面对争吵、冲突? 可以将争吵变成好事:从争吵中增加对自己、对方、夫妻生活情况的客观认识,分析争吵的原因,了解冲突的症结所在,做到对“症”下药。应常自问,夫妻间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我有多大责任,而不是一味的去责怪对方有多大责任,为解决问题铺平道路,变短暂的不和谐为长久的和谐。争吵冲突也可能使矛盾激化,成为分居、分手的开始。避免这一结果就要避免不去发现问题、不是为了解决矛盾的无谓争吵,避免出口伤人,要就事论事,一事归一事,不旧事重提,不要揭对方的伤疤。

第二,宽厚、宽容,不试图改变对方。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男女本身在生理、思维、处事、个人情感、行为爱好、生活观念、子女教育等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有差异就有矛盾,主动适应彼此之间的差异,就能减少矛盾,做到“和而不同”。夫妻之间没有谁赢谁输,夫妻相争,赢家就是输家,输家就是赢家,只要不是原则性的矛盾,没有必要事事争个是非高低,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陷入暂时危机中的婚姻,如果斤斤计较谁对谁错,会使不和谐的关系更加趋于紧张,要勇于真心诚意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检讨,相信对方也不会无动于衷的,这样就很容易化解矛盾,夫妻重归于好。

第三,家中大小事情,互相商量着办。征求对方的意见,不仅体现彼此的尊重,也体现他(她)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不但能加深彼此的爱,而且也能避免不应有的误会。笔者遇到不少离婚或来咨询离婚的,很多就是一方大事(购房卖房等)、小事背着对方办了,造成对方不愉快以致激化矛盾调解不好,最终分道扬镳。夫妻平等,夫或妻对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等有平等的处理权,不仅是婚姻法的规定,也是夫妻和谐相处的一个技巧。有的做妻子的连丈夫的零花钱都卡得很紧,不给需要在外应酬的丈夫留下请客吃饭、送送小礼物的空间,对丈夫的要求一味的说“不”,结果丈夫当初事事请示,最后就什么都不说了,天长日久,矛盾、误解就会增多,纷争也就不可避免。如果妻子能够主动给丈夫留一些在外活动的“经费”和自由空间,丈夫也就不会遮遮掩掩扣点私房钱,而且有事无事也会和妻子商量,这样不仅能增加夫妻之间的信任程度,还能增加彼此间的感情。

第四,家庭出现危机时,应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不是本质的、原则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如果还能在一起继续生活,就不要激化矛盾,不要动不动上单位,到处找亲戚朋友解决。人要脸树要皮,本来可以缓和的矛盾,闹大以后一方可能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干脆离婚。曾有这样闹离婚的案例,男方将工资全部拿走,妻子本身生活费、小孩教育费都没有,妻子多次闹到单位,丈夫觉得失了面子,最后提出离婚。还有男方在外有了外遇,被妻子发现后,他多次对天发誓要改过自新,不再与第三者来往,而且夫妻双方感情也还不错。可是妻子咽不下被人欺骗的气,告到丈夫单位,让丈夫丢官失职,失去拈花惹草的条件,最后反而铸成对方的去意。当然,对配偶的不忠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严重的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但如果婚姻还能维系又想维系,使对方回心转意,还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比较合适。避免婚姻危机的关键是做到夫妻本身的和谐相处,彼此心无他念。

第五,社会应提供家庭心理咨询和婚姻家庭知识教育的机会,让夫妻真正学会科学的相处,理智地去解决已出现的危机。咨询中我们发现,夫妻矛盾的出现或者不能化解,很多情况下是缺乏婚姻家庭的基本知识,缺乏夫妻沟通的技巧,缺少应对危机的良好方法和经验。因此,社会能及时为没有组成家庭或将要组成家庭以及已经组成家庭的男女,提供婚姻家庭知识方面的

培训,是很有必要的。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领证生育前,对夫妻增加一项婚姻家庭方面的知识和夫妻相处技巧方面的培训,并且使之真正培训到位。

第六,家庭解体后,有了孩子的男女要友好相待,和谐社会关系。虽然不能再作夫妻,也没有必要成为仇人。经常能见到有了孩子的离婚男女,经常为孩子的抚育费支付、探视权等问题闹得不休,甚至对簿公堂,不仅平添了争执双方的痛苦(离婚就是为了摆脱痛苦),给孩子的心理带来阴影,也带来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及社会的不稳定。处理离婚后的事情,要依法依理,更要依情,互相多为对方、为孩子着想,多想生活的不易,多想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调解书、判决书可能是硬性规定的义务,为了实现对方的探视权,可以友情操作,不必为上午还是下午,一小时还是两小时争论不休,不要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或与对方争高下的筹码。支付抚育费的一方,有钱就给不要推脱,真没钱时及时与对方商量。若都能做到这样,离异的双方也能和谐相处,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好处,也是为整个社会的和谐作贡献。

结束语:

总之,对出现危机的婚姻,不是一味地埋怨,否认彼此关系的一切,而是要客观分析原因,主动解决问题。正如专家所说:夫妻离异的主要原因,不是双方某些特质上的差异,而是无法心平气和地处理两人之间歧异,并不断责难对方所致。唯有相互的容忍和适应,唯有多爱少怨,多给予少索取,听其自然不苛求,唯有多掌握一些两性的知识与和谐相处的技巧,才能建立平衡的婚姻关系,夫妻才能真正做到理智与和谐。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只有珍视婚姻珍惜家庭,才能善待对方,和谐两人的世界。有人说:谅解,家庭幸福的良药;谦让,夫妻恩爱的根本;忍耐,婚姻甜蜜的条件;体贴,百年合好的阶梯。那就让夫妻间都多些谅解、谦让、忍耐和体贴吧。最后笔者以一首歌词和祝愿来结束对婚姻关系的一点体会:“只要有个温馨的家,风吹雨打都不怕,虽然那空间很小,却是我们欢乐的大厦;虽然朴实无华,却是我们幸福的大厦,磕磕碰碰是优美的旋律,家是一幅动人的画。”愿天下夫妻:两心相知、两情相悦,相伴相随到终生!

参考文献:

[1] 卢淑华“婚姻观的统计分析与变迁研究”,《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2期

[2] 马原,论对家庭暴力的界定与防范对策[A].坚决制止和消除对妇女的暴力[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93 [3] 王歌雅,婚姻家庭继承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5-46 [4] 摘自《社会科学报》《西藏日报》 (2000年12月08日第三版

[5]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33

[10]

[6] 乔德福,家庭道德新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56

[7] 林殷平,解开和谐婚姻之谜.北京:光明出版社,2009:34 [8] 戈洛德,巩固家庭.苏联,1984:78

[9] 夏吟兰,离婚自由与限制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132 [10] 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27

第五篇: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

1中国经济新闻网讯:“春节期间供需市场双双下降,市场愈加低迷.

去年积压在开发商手中的大量房源,由于资金链的要求需要在今、明两年上市消化。”易居中国分析师薛建雄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节后楼盘的价格战将一触即发,个别楼盘的降幅可达30%。

2由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和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联合主办的

“2009首都经济学界新春论坛”日前在京举行。60余位经济学家出席会议,

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及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展开讨论。论坛由对外经贸大学邱兆祥教授主持。

3中国经济新闻网讯: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4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刘慧北京报道在日前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上 共有12家企业获评“改革开放30年·最具责任感企业”称号,分别是: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中钢集团公司、联想集团、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道达尔(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日立(中国)有限公司、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5印度商工部外贸总局1月23日发布2008财年第82号公告,宣布依据1992年印度《对外贸易法》第5和第3(2)章之规定,自即日起禁止进口海关税号9501、9502和9503项下的中国玩具,禁期为6个月,直到发布下一个公告为止。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政府将对该事件发出严正抗议,如果印度的做法严重触犯WTO协议,违反其加入WTO时作出的承诺,中国政府或将印度上告至WTO争端解决机构DSB。”据印度快报24日报道,印度玩具业协会秘书长阿罗拉说,他们很惊讶于政府的措施。尽管印度政府没有给出禁令原因,但阿罗拉认为,这是为了保护印度玩具产业。

61月6日,欧委会决定对原产自中国的钢铁紧固件(螺钉和螺栓)征收85%的反倾销税。据了解,2007年,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紧固件高达5.75亿欧元。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螺钉和螺栓只占整辆自行车总成本的一小部分,但实行的新反倾销税对该行业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7眼镜制造一直是中国轻工产品出口的重要板块,而眼镜业出口主要集中在浙江温州、江苏丹阳和广东深圳。

记者从浙江省眼镜行业协会了解到,在去年底的一项企业基本情况问卷调查中,70%以上的眼镜企业均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

8去年12月,中国民航局公布了帮助航空企业应对严峻形势的十条措施。这些措施涉及规范市场秩序、控制运力增长、实施特殊航线政策、落实国家财经政策、实行价格收费调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核心内容是通过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帮助航空公司增收节支,增强应对严峻形势的能力。

9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周雪松1月15日北京报道记者从今天在京举行的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上获悉,为严格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国土资源部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推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据介绍,国土资源部将尽快印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出让和转让管理暂行办法》,抓紧研究制定拟由国务院出台的管理条例;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进入有形市场流转的土地,必须经过确权登记;继续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进一步细化权利、显化主体、明确权能。

10

11月22日-23日,来自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21个成员的高官们齐聚古朴宏伟的秘鲁国家博物馆,就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以及促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等议题交换意见

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22日在秘鲁首都利马就全球经济发表声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在强调协调应对危机之外,希望多哈回合谈判取得平衡且具有雄心的结果,致力于下个月在现有进展基础上就谈判模式达成一致

春节作文

写春节作文前,我们可以先回忆下过春节是我们参加过的活动,如贴倒福、分压岁钱、吃饺子、掸扬尘、贴年画、贴剪纸、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挂千千结、贴春联等,然后挑一个我们印象深刻的上网查些资料,可以到百度搜春节的八个习俗,春节的由来与传说等,也可以上作文网作文素材频道找到相关资料再进行介绍。

作文题目可以自拟,如欢度春节,春节游文庙,除夕之夜,美丽的春节,春节花会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每个部分举例: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例:元宵节是我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算过完了,所以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热闹的。过元宵节的节目丰富多彩,有充满乐趣的看花灯猜灯谜,有喜气洋洋的舞龙,还有热闹非凡的赛龙船。不过,最吸引我们小孩子的却是那多姿多彩的烟花。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例:春联代表着欢乐祥和。在我们中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一幅幅春联不仅带来了吉祥和祝福,还带来了中国古老的浓浓的文化气息。瞧!“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春风送春处处***美,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 幅幅春联让千家万户喜气盈门。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因此,贴的位置也不同,如“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横批”贴在门楣的横木上。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例:记得去年元宵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工人体育馆看烟花。八点整,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真是绚丽多彩。随着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例:我看着那散发着传统文化芳香的中华结,仿佛品味到了中华民族远古的神秘和东方的灵秀。它的古香古色,它的千变万化,让我神往,让我遐想……

《春节的街头》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早晨我还没醒,就听到了鞭炮的声音。平静的社区,今日显得热闹非凡。这热闹的喧嚣,把我的睡意一股脑的全都打撒开来。于是,起床穿上了新衣服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就冲到门外,看着各家各户的炮竹,烟花。接着就是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走街串巷——拜年!

“李伯伯,新年快乐”“王阿姨,工作顺了”“刘奶奶,身体健康”〃〃〃跟所有的长辈们拜过年之后,妈妈提议说:一会,去街上看看,感受下新年的气氛。一上街,街上可就更热闹了。人们手里有提着大袋大袋的菜,身边的孩子手上握着一大把小花炮,蹦蹦跳跳地跑着。看!我左边的一位

四、五岁左右的小女孩,跑到前面去。一下子又转过头对一位满手是鼓鼓的袋子的大人喊着:“爸爸,快点!我要回去放炮玩呢!”。有拿着那边超市发的小气球的,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也有三五成群,手挽着手说说笑笑的姑娘们,小伙子们,忙绿了

一年,辛苦了一年,我想这个时候应该是大家最放松,最高兴的时候。你看,路灯上还挂着两个小红灯,喜气洋洋的。就像在说,“我们也要过新年,我们也要过新年”。

一进菜市场,那才更热闹呢!人流窜动,一眼望去,什么也看不见,全是人。还有那翠绿的黄瓜,可真新鲜哪,你看,那金黄色的小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多么的生机勃勃啊。那鲫鱼,鲢鱼,青鱼,草鱼等等在水里游来游去,真是印证了我们中国的老话:年年有鱼(余)!黄的韭菜,红的番茄,黑的木耳,白的萝卜〃〃〃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呀。“哎哟!可真够挤的。”我嘀咕了一句。跟着妈妈买了几个我爱吃的菜,结完帐就走出了菜场。超市里的收银台前也早已排起了长龙。傍晚时分,街上,又渐渐安静下来。店主们把店子关了,超市也比往常早了些许关门。大家都提着东西回家过年去了。

到了晚上6点左右,社区渐渐安静,孩子们都回家吃团圆饭去了。吃完团圆饭

7、8点的样子社区又重新热闹起来。孩子们全都出来放花炮了。这个放个“降落伞,”那个又放个“天女撒花”〃〃〃〃各式各样的花炮全有。每放完一个都会聚集好几个孩子,他们在讨论谁的花炮最美丽,谁的花炮颜色最多,之后又是阵阵欢笑。大人们或几个坐在一起打牌,打麻将;或几个坐在一起嗑瓜子,剥花生;或看着自己的孩子放花炮,偶尔还要帮他们一下。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自己独立操作完成。

夜,更深了。人们陆陆续续的回家了,有些不肯回家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劝说下,不情愿的回了家,一天的热闹景象渐渐被夜幕包围。我不禁感叹又是一年到,时间过得可真快呀!

春节见闻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的门上早已贴上了或火红或金黄的对联,每一家的老老少少都乐得合不拢嘴。兴奋的孩子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品尝着一年一度的晚会大餐――春节晚会;有的急着给自己的长辈拜年,发短信,打电话,所有新年的祝福话语仿佛怎么也说不完;调皮的孩子正在向自己的父辈们 “讨要”压岁钱;屋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炸开了锅,五彩的烟花更是把这个特殊的夜晚点缀得绚丽多姿。

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迎着人们的喜悦祥和而来。我这个平时最赖床的懒汉,今天却起了个大早,因为我极想穿上我那美丽的新衣,出去好好炫耀一翻。我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们小孩子走在拜年队伍的前面,见到长辈们拜个年,说几句吉利话,就可以收获一大把的压岁钱,然后拿到街上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玩具、零食、鞭炮……,家长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我们的放纵是那么的宽容,一切都有了!这就是过年的感觉。

“放鞭炮喽!”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小孩子们很快都聚在了一起。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响声震天,四处飞溅,仿佛要把一个个美好的愿望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炮竹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

到了吃饭的时候,望着满桌子平时最爱吃的菜肴,我们小孩子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大人们在推杯换盏之间,谈论最多是:今非昔比啊!今天的幸福生活从餐桌上最能说明问题,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天天就像在过年!

奔波在走亲访友的路途上,我见到了春意盎然的田间大地,一条条新修的高速公路缩短了我们的行程,通往乡村的泥巴路也被“村村通”的水泥路所覆盖,城市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年一个变化……

春节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那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是新的!

上一篇:纪检委员事迹材料下一篇:积极分子党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