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卓越计划

2023-01-25

工作就是由一项项的任务组成的,在我们完成一项任务后,势必要面临一项新的任务,而写好计划才能让我们在新的任务中从容不迫,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南京理工大学卓越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南京理工大学卓越计划

华东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华东理工大学作为第一批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211”重点大学,自该计划启动以来,一直在稳步扎实地推进各项工作,下面就我校实施“卓越计划”的进展情况进行汇报。

一、 总体概况

我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依托优势学科和产学研基础,以“卓越计划”试点工作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打破围墙,充分发挥专业学院的主体作用,由各专业学院直接执行培养方案,并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工程教育学系负责管理、协调和指导,同时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按照学校要求,负责制定试点专业学生培养的总体方案和实施细则,并监督实施;以实施《探索工程科技领军人才中外合作培养模式》国家教改项目为契机,充分利用国际合作与交流资源;学校各部门积极参与和支持配合。

我校“卓越计划”的目标定位是: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面向过程工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杰出科技人才和领军人物。为此,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和科学素养,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截至目前,我校共有7个本科专业入选“卓越计划”,分别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自动化。其中,前4个专业作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获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每个专业获得150万的建设经费;后3个专业我校将于2013年拨款专项经费150万支持建设(每个专业各50万元)。

我校“卓越计划”试点班的学生按照“志向驱动、择优遴选”的原则进行公开选拔,目前进入“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班”的学生人数为2010级111名、2011级189名。学生选拔在一年级结束后进行,在二年级组成试点班,并执行各专业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四年级半年进行工程实践,半年进行毕业设计和论文,即按照“1+2+0.5+0.5”的模式进行培养。

我校的“卓越计划”目前只在本科阶段进行,第一批试点班学生毕业后,“卓越计划”将自然延伸到研究生阶段。

二、组织管理

为顺利实施“卓越计划”,我校在2009年10月设立了专门机构—工程教育学系(我国高校史上第一个以“工程教育学”命名的独立部处级单位)。同时,为充分利用多年来在优秀生培养方面积累的工作经验,并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思想和理论指导,我校将原理工优秀生部和高等教育研究所并入工程教育学系。如今,工程教育学系已成为我校负责工程教育学研究、“卓越计划”组织和管理的专职机构,成为“卓越计划”的理论研究、方案设置、产学研合作以及政策分析等四位一体的综合专职培养机构,并将为进一步落实“卓越计划”的各项任务提供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坚实保障。

此外,为协调各部门间关系,有效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更好地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为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做好顶层设计,我校还构建了不同层面的管理体系:

1、以校长为组长的“卓越计划”领导小组。成员包括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工程教育学系主任、相关部处负责人、相关学院院长及合作企业领导。

2、成立“卓越计划”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来自学校的资深教育专家(院士、国家教学名师等)和来自企业的工程科技专家(院士和工程界知名专家)参与指导、审核培养方案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经费投入等。

3、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分管副校长担任主任,主要成员由大型企业高管组成,负责协调和落实学生的企业实践环节。

总之,我校的组织管理以各专业学院为主体,工程教育学系负责总体协调、组织和管理。各专业的“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由专业学院负责执行,并纳入教务处的统一教学管理。

三、政策措施

1.学校层面

首先,为确保“卓越计划”经费的科学管理和使用,我校制定了《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暂行)》(参见附件1)。

同时,我校也出台了学生遴选与学籍管理政策。在每个“卓越计划”的专业设立试点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志向和未来发展的定位,自愿报名,然后择优选拔,允许其它专业的学生通过转专业进入试点班(参见附件2—附件5)。

此外,为了大力推动卓越计划的实施,我校于2012年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专家指导委员进行了调整(参见附件6)。

2.院系层面

各入选“卓越计划”的专业学院,结合各自特色,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典型措施列举如下:

生物工程学院在选拔过程中精心组织面试,全面考察候选人的学习成绩、外语水平、工程热情、综合素质及对未来学习人生的认识等,并在推荐硕博连读、保送工程硕士、推荐国外交换或知名企业等方面优先考虑“卓越计划”试点班学生。

药学院在学院岗位津贴中专设两个特殊任务岗,以激励从事“卓越计划”教师工作,“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均在学院党政联席会上集中讨论解决,制定了《药学院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班的选拔及流进流出规则》。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对于参加基于项目学习的指导教师予以工作量补贴,学院统一资助指导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开展研究项目所需的经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对于参与“卓越计划”项目建设的团队教师,给予业绩肯定;与“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班”学生结对子的指导教师,优先考虑其保送研究生的名额分配。

四、培养模式

1. 学校培养标准和专业培养方案。

我校以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校培养标准编制要求》为指导,遵循“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制订学校层面的统一指导性培养标准和实施方案,并强调全面工程教育理念。

参与专业根据其特色制订“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主要由三大模块构成:共性工程基础知识模块,具体包括基础必修课、基础选修课等;特色专业教育模块,具体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及创新教学环节等;企业学习实践模块,包括工程基本技能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基于项目的毕业论文/设计等,具体内容见附件7-14。

2.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我校本着加强工程技能训练、凸显工程特色、教学科研互动的原则,以密切联合企业、培养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在具体实施中,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标准,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不搞一刀切,突出专业优势和特色。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确定了大学物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化工工艺等8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对于大面积学科基础课程,聘请国家级和上海市教学名师授课,对于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也聘请优秀任课教师担任主讲教师。此外,对化工热力学、化工设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等核心课程采取增加学分、强化实践的措施。还专门聘请工程设计院和鹰图(中国)有限公司的专家为化工卓越试点班学生开设了3学分的《SP3D工厂设计软件应用》的课程。

生物工程专业确定了“基础理论学习、科研方法训练、企业工程实践”三阶段的课程模式。

一、二年级以基础理论学习为主(包括聘请优秀师资、选用或自编优秀教材),三年级以科研方法训练为主(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将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等科研活动融入其中),四年级以企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将认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小设计和毕业论文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活用于实践过程)。同时在必修课中增加生物工程相关的重要设计类课程,比如生化过程自动化控制与生物反应器机械设计等;强化双语/全英文课程教学,开展微生物学、生物分离工程、生物炼制工程、生物反应工程原理等课程的双语及全英教学;增开企业课程和企业专门讲座,包括“企业GMP规范和质量控制”(16学时)、“发酵工厂设计概论”(16学时)、“企业管理”(16学时)以及8场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主讲的专门讲座;此外,还精简了部分必修课程。

制药工程专业增设特色课程《制药分离工程》和《药物制剂工程》;探索增加工程类实验及与其它专业联合开展实验;由校企专家联合编写完成了《制药工艺学》、《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物分析》等五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过程、装备、控制一体两翼”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以知识的可拓为依据,在原则上不增加学时的情况下,通过“删、减、并、增”优化教学内容、倡导工程驱动型教学方法等实现课堂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增加《化工原理》学时数(由80学时增加到96学时);专业选修课开设《化工过程分析与开发》、《化工系统工程》等工程类课程;同时,将工程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和教材中,在《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课程中将从高分子化学合成机理的角度结合工业生产实际讲述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结构特征;在《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中增加高分子材料加工生产中的实例分析(如产品质量分析)等;并开设高分子合成工程和加工工程方面的课程。

环境工程专业,突出了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相一致的核心课程,其中重点课程包括环境化学,固体废物处置及资源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分析及监测,化学反应工程,环境评价,环境工程设计等。大幅度地增加了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置及资源化和环境评价等三门课程均分别增设了8学时课程设计。对环境工程设计进行了重新优化组合,并增加了与工程密切相关的授课内容。

代表性的若干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见附件15-16。 3.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将企业项目和执业工程师考试内容纳入传统教学,强调理论应用与实际结合;加强互动式教学、双向交流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取现场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方式。探索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探索项目、实验、设计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所有专业都注重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教师参与到主要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当中,并与校内教师一同开展相应的课程设计教学指导工作。

比如:生物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的场所不仅仅是教室,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带领学生在学院内生物炼制微型工厂、生物发酵实验平台等试验场所,边传授教学内容边简单动手实践,寓教于动。

制药工程专业部分专业主干课程(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课程实践环节直接在企业完成,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显著提高。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启动“基于项目的学习”,采取以问题为导向,以大作业、专题研究报告、文献综述报告、研究性实验报告等为载体的探索式学习模式,通过“做中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实践教学环节全部在企业中完成;而环境工程专业直接安排由企业(陶氏化学公司、华昌聚合物有限公司和泖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设计、主讲《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概论(HSEMS)》课以及三门专业课。

五、师资队伍

1. 校内参与卓越计划的专职师资队伍建设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学校从各专业选派中青年教师进入企业及工程设计院实习;鼓励和推进教师利用多种形式前往企业实际部门参与研发、工作或实习;着手调整现行岗位聘任、考核、晋升评价等办法,把工程和项目设计开发等成果都纳入考核范围。在人才引进中,我校对具有企业背景及从事过重大项目实施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倾斜。为了加快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我校还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参见附件17)。

为了提高青年教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学校成立了9个青年教师培训基地,其中7个与“卓越计划”直接相关(参见附件18)。

此外,各学院根据自身优势和具体条件,也出台了各具特色的师资建设措施。比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依托国家精品课程和教学名师组建了“青年教师培训中心”,并选派教师到“国际合作平台”签约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密西根大学、里海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等国外著名大学进修学习。而制药工程专业则选派部分老师去上海医药及下属各子公司进行挂职锻炼。2011年已有4名教师在企业接受过系统培训,1名教师专赴药监局实践,4名教师接受过新版GMP的培训。同时,对承担“卓越计划”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将以工程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为企业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2. 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及相应的政策措施。

我校在精心选聘企业导师,组织其参与培养方案讨论、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指导之余,也为其制定了具体的管理与激励措施。如药学院,制定了企业教师推荐条件及对参与“卓越制药工程师”带教导师或实习基地的企业,给予一定金额的资助和奖励的激励政策,担任企业讲座导师并参与校企联合举办的企业讲座,将成为上药集团个人今后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条件之一。再如机械学院与上海森松压力容器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实施一系列举措培养“卓越计划”的专职教师队伍。如:从企业抽调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通的人才进入中心工作;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主任由学校派代表担任,副主任由企业派代表担任,两位主任负责中心的全面工作,并成立由企业和学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于在中心工作表现优秀者,企业和学校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

六、校企合作

1.总体情况

目前我校已与100多家大中型企业达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议,每年召开200多位企业科技和管理专家参加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年会,并建立了194个稳定的实习基地。2011年11月,药学院更与基伊埃工程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同年,我校通过与国际化学品制造商协会(AICM)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密切了与陶氏化学、巴斯夫、拜尔、朗盛、罗地亚等几十家跨国公司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无论是课程建设、参观和实习及毕业论文指导等方面, “卓越计划”内的学生都从中受益。其中,最具特色的运行机制就是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制定培养计划、定期检查计划落实,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企业导师协调学生实践环节,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践活动、在企业毕业论文阶段指导,并审查学生学位论文中是否含有涉及企业技术秘密的资料和数据等。

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包括:(1)通过到相关企业的认识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环境、文化和运作模式;通过生产实习,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了解产品的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各种设备的作用等;对于毕业小设计和毕业论文,采用基于企业项目的学习方法。(2)专业核心课程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某些教学内容放在实践基地现场讲授。(3)配合“卓越计划”,聘请企业工程师开展讲座、授课,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知识;(4)鼓励教学、科研与实践互动,鼓励学校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并实现其产业化;(5)重视企业培训环节,通过参观实习、企业培训等形成体系,讲究安全规范,为学生的工程实践奠定深刻的第一印象。

2.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建设的情况。

截至目前,我校共有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准建设并于2012年7月正式挂牌,它们是: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森松压力容器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前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得教育部每个中心200万元的经费支持;后2个中心,我校拟特拨每个中心25万经费支持其启动建设。

各中心工作现均已进入实际运行阶段。比如,“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制定了中心的运行机制:成立由企业和学校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年一聘,由外协部负责聘请相关专家并定期召集相关专家委员会议,对中心发展重大事项进行研讨和决策。企业将中心建设纳入企业研发与人才发展计划,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卓越制药工程师”实习培养标准、学生实习管理指南、企业讲座和带教导师推荐基本条件及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管理流程等。2008级11名学生的毕业论文环节已在中心完成;中心接收指导药学院学生实习222人次,同时企业参与了认识实习的答辩考核。再如“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2年接纳2009级毕业实习学生规模达181人。首届2010级化工卓越100班的毕业实习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始。

3.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企业专家和各学科专业教授共同组成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各专业发展要求及企业历来对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经验和管理机制,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

如生物工程专业企业培养内容包括(1)企业课程:企业专家将开设3门企业规范、管理及设计相关的课程,包括制药企业的GMP规范和质量控制、发酵工厂设计概论、企业管理。(2)实践教育培养:包括认识实践、应用实践和工程实践,内容包括入职教育培训、工程基本技能训练、生物反应器设计和工艺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基于项目的毕业环节等。

再如,2011年5月至今,药学院已举办了15场企业专家讲座,2010级制药工程专业的《药物分析》已开展校企联合的方式授课。2010级制药工程卓越计划试点班的认识实习大纲、评分标准等已制定,并于2012年6月在校企双方的共同指导、考核下完成卓越班的认识实习。

七、国际化

我校坚持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工程师。2011年4月起,我校加大了与美国里海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美国匹兹堡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的联系,期间就如何通过中外合作的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与工程科技领军人才进行了探讨,并对国际化“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展开了深入研讨。2012年10月,为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继续推进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和国际化精英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决定成立国际工程师学院(相关文件参见附件19)。2012年11月,为吸引优质资源开展中外合作与交流,提高学校声誉和竞争力,学校与诺丁汉大学联合成立了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诺丁汉高等科学院。

各学院也将国际合作办学作为促进专业国际化建设、培养国际化应用型工程师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药学院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药学院已续签双边合作意向框架协议并将于2013年上半年在我校举行双边研讨会;与英国Canfield大学达成一致意见,同意采取3+1本硕连读、3+1+2本博连读、3+1+3本硕博连读的形式开展学生交流项目。

再者,化工学院邀请法国道达尔教授协会(Total Professors Association)的教授采用全英文授课的方式来我校为本科生授课,课程内容涵盖行业背景、安全事故剖析、模型方法解析、危险处理方法等多个方面。2012年也曾先后邀请了两位法国FGL教师、1位韩国国立全北大学化工系教授和1位美国密苏里大学化工系主任为卓越班学生授课(每位开课至少16学时)。

生物工程学院也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校给卓越班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如 2012年3月邀请国际知名瑞典Uppsala 大学的Jan-Christer Janson 教授为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系统讲授《蛋白质分离纯化》,全程授课16学时。

而2012机械学院共有16名本科生参加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包括:5名学生参加英国邓迪大学“3+1+1”学生交流项目, 6名学生参加美国密苏里“3+2”项目交流,3名同学参加德国曼海姆大学暑期语言班,2名同学参加英国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暑期交流项目。

八、其他(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决定具体填报内容)

1. 简述本校围绕卓越计划开展的其他相关工作。 (1)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申请立项

2010年11月,由钱旭红校长挂帅,申请立项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工程科技领军人才中外合作培养模式》。2012年10月15日—16日,接受教育部第7专项检查组对我校试点项目的检查,受到好评。教育部办公厅以“华东理工大学积极探索工程科技领军人才中外合作培养模式”为题专刊发表《教育部简报》([2012]第50期)。

(2)积极推动专业认证工作 2008年起,我校积极参与教育部组织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先后接受了教育部组织的工程教育认证,获得了 3—6 年的认证有效期。2011 年底,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提出的认证申请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该专业首批获准认证的学校。2010年,我校与德国高校合作办学的两个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顺利通过了德国 DAAD组织的专业认证。2011年,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正式向美国 ABET 提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申请,并获得该机构的同意。

(3)组织申报工程硕士领域“卓越计划”

2012年6月,我校组织完成工程硕士领域12个专业的“卓越计划”申报工作。

2. 实施“卓越计划”对本校其他专业(包括工科与其他学科门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影响。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未入选学院对培养工程型高科技人才取得共识,并在课程教学、实践训练、实习场地等方面提供了很多便利。无论是工科还是商科或文科,均对面向社会、面向行业企业需要培养人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同程度对教学模式展开了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比如,学生的毕业选题出现了理论型向实践应用型转化的现象。

九、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

1.概述实施卓越计划以来的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

实施卓越计划以来,我校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取得了一定成效:(1)围绕我校在工程教育和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新问题、新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不定期发布《工程教育简报》,为工程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系列的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2)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障了实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将逐渐走向长效、稳定的双赢模式;(4)逐渐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的具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

然而,我校也存在与诸多兄弟院校类似的问题。例如,如何吸引和激励“工程性+精英性”的优秀生;在两校区办学的现实中如何调配教授和科研基地等优质资源等;如何更充分地调动企业参与共同培养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如何进一步细化承担卓越计划的学校教师(导师)、企业教师(导师)的配套政策等等。

2.今后继续推进卓越计划的主要思路和可能措施。 今后我校将一方面加强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力度。将根据第一届试点班执行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在实习岗位中的表现,与企业共同探讨,修订教学体系及内容,逐步建立良好的运行和管理制度。

具体的措施包括:(1)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保证核心课程教育质量,增加企业开设的特色课程;(2)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将认识实习和专业概论相结合,分散在

1、2年级完成;(3)拓宽渠道,创造机会,推送学生在化工类大型国企(如上海石化、华谊集团等)、著名外企(如陶氏化学、BASF等)中实习,完成累计一年的实践实习。同时,从微观上建立专有毕业环节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学生过程监控和毕业生信息反馈,进一步明确企业和社会对高层次工程人才的需要;建立企业教师库、企业教师学生网上评价系统等。

3. 对教育部及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建议。

期望国家层面制定激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相关制度,解决学生到企业实践的安全问题,为企业免除后顾之忧。也建议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工科教育的专业教师考评中突出工程背景和工程研究导向,一定程度扭转唯SCI论文的困境,提高教师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

第二篇: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体会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体会 “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模式

哈佛大学的桑德尔在上他的司法公正课的第一天就带来一个能引发兴趣、需要思索的棘手难题:假如你是一个有轨电车司机,失控的车子正向在铁轨上工作的5个人冲去,你无法刹住电车,似乎车子注定要碾过他们、把他们压死。正当你在铁轨上减速行驶,一分一秒临近这场即将来临的悲剧之时,你突然注意到一条可以驶入的铁路侧线,如果驶入侧线,车子将把侧线上工作的一个人压死。“你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他问学生,“你是否把车子驶入侧线,压死一个人,但是救出另外5个人?”

在这个练习当中,桑德尔希望激发学生去思考合法性的基本问题,在将他们自己的思维与某些大哲学家的思维对比过程中理解自己的思维,他通过这门课程将所有主要哲学流派和作家穿插在他打算引起学生兴趣的当代意识形态的斗争中。而且,他不断地改进问题以适应一届又一届的新学生。

许多优秀的教师深思熟虑、仔细斟酌,努力面对一些学生们可能带到课堂上的思维模式。我们看到课程正是围绕着这些思维模式进行的,这些思维模式也正是该课程所要质疑的,而这样的课程才是我们称之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模式。

知识是构建的,不是灌输的

20世纪80年代初,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两位物理学家想要知道,一门典型的按照传统强调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物理课程是否能够改变学生对于运动的看法。为了找到答案,他们设计并验证了一套测试题,来确定学生是如何理解运动的。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选修课程之前,对物理世界都有一套基本的直觉的看法。

学期结束后,两位物理学家用同样的卷子再次对学生进行了测试,发现该课程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相当小,甚至许多成绩得A的学生都仍然不同意牛顿的看法。

两位物理学家单独走访了几位坚持不同意牛顿定律的学生,想看看能否说服他们放弃原先的错误理论。在访谈期间,他们要求学生依靠自己的运动理论来预测一个简单物理实验中将要发生的情况。学生作了自己的预测,然后研究人员当面进行实验,证明那些依靠错误运动理论的学生作出的预测是错误的。但当物理学家要求学生对他们的观点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进行解释时,他们发现:许多学生仍然拒绝放弃他们错误的运动观点。

富有成效的老师总是要求学生以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成果的眼光来看待部分现实,他们并不认为这只是让学生“吸收知识”,因为他们相信学生必须使用现成的思维模式来解释自己所遇见的一切,所以他们认为那样做是刺激知识的构建,而不是“传递知识”。

创造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

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尽力创造一种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所谓“自然”是因为学生“无意中”遇到某些问题和任务,其中包含了他们正在努力学习的技巧、习惯、态度和信息,这些内容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这些真实的任务能激发好奇心,成为内在的兴趣;所谓“批判”是因为学生学会以批判的态度来思考,以证据来推理,运用各式各样理智的标准来检验他们推理的质量,在思考的同时作出改进,对别人的思想提出具有探索性和深刻见解的质疑。

杰拉尔德·米德为他的法国现代史课程构思了一个类似的程序邀请学生踏上重返18世纪末叶之旅;在琼·古德温有关言论自由的课程中,学生可以扮演最高法院的法官,决定一个棘手但现实的案子;在另一个叫“新兴经济学”的程序中,经管系的学生可以针对在新兴经济的形势下如何做生意向一个假想公司的执行总裁提供建议。

简单但深奥的观点指导着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体验,这种观点是:(1)当人们觉得问题有趣味又美妙或很重要时;(2)在一个具有挑战性然而有人支持、鼓励的环境里,他们觉得对自己的教育有控制感时;(3)他们可以与其他学习者合作学习,尽力解决问题时;(4)他们相信他们的工作将被视为公正和诚实时;(5)在老师对他们的努力作出评价之前,他们可以尝试、失败、可以从有经验的学习者那里得到反馈信息时;人们往往学习效率极高,并且这会对他们的行为、思考或感知的方式产生一种持续的、本质的和积极的影响。(摘自《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美]肯·贝恩著,明廷雄、彭汉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专家分析】教无定法,成为优秀大学教师有道可循

要做成功的教师是有道可循的。这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琢磨,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严肃的智力行为、一种学术成就、一种创造”,并从挫折和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锤炼与提升。

一个多月前,我在一所高校进行了一次题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讲座。起这样一个题目说明我心虚,因为我并不确切知道,做一个好的大学老师,究竟有哪些已成定论的要求。“我心目中”则是见仁见智,由个人说了算,这样我才会稍微轻松些。前些天,北京大学出版社给我送来一本书:《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要我说点意见。我高兴极了,心想要是能在一个多月前给我就好了,免得我煞费苦心去琢磨该怎样塑造一个好的大学老师的形象,并且,演讲肯定会更为丰富真切了。

教无定法与4个“真”

由于职务关系(我曾担任北大教务长和常务副校长),我对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大学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大学老师之类的问题,还有种种看似矛盾却又在理的说法,如:“大学教师主要靠学问好,学问好了,自然教得好”,“教学要有基本功,基本功要在年轻时打好”等都时常思考。我从北京大学的一些知名教师和在学生中很有影响的教师身上看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是五花八门的,但却都能给学生以深刻影响、取得卓越的教学成就,真是教无定法!

不过,他们的成功的确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除了学问好以外,至少还要热爱学生。这样,我曾把好教师的条件归结为4个“真”,即真知、真信、真行和真情。但这些条件只体现了教师素质的一个方面,没有包括怎样进行教学、如何实现教学目标,以及怎样具体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和各类学生学习中发生的问题等重要方面。

这里还要界定怎样才算是好老师。教学涉及性质不同的各种学科,又面对活生生的、有着个性、资质、经历、志向、兴趣、爱好和生活环境千差万别的人,要找出共同规律,确实不容易。所以,要回答“怎样才算是好的大学老师”和“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大学老师”之类的问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研究的。

身为美国几所名牌大学教学中心创始人和主任的肯·贝恩教授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从考察近100位大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出一套优秀教学所共有的东西。这里有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教学环境等,还有首要的——怎样才算是好的大学老师,这些都结晶在《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这本书里,给了我们中国的大学教师以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教育要以人为本

中国古话说:“名师出高徒”。衡量教师成绩,最重要的看他是否培养出了杰出的人才。但一切有杰出成就的人物是否都曾受业于卓越的教师?对这个问题,从中国近代科学史上信手拈来的资料中似乎就能得到肯定的回答。例如,姜立夫之对于陈省身和陈省身之对于吴文俊,吴大猷与王竹溪之对于杨振宁和束星北与吴大猷之对于李政道,这些已经成为中国科学界的佳话。不过,仅从历史片段摘取个别例子,还不算科学命题的证明。贝恩的这项重要研究恰恰就是从进行这样一种调查开始的,他证明,成功的教学能产生成功的学生。如果进一步问:成功的教学为什么能获得成功,成功的要素有哪些?贝恩回答说:成功的教学能够“帮助和鼓励学生进行深刻而卓有成效的学习”,并且“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感情产生了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这里,作者给“深刻而卓有成效的学习”下了个“深度学习”的定义,并且以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为背景进行了深入讨论。尽管教学形式多样,有课堂讲授、讨论、练习以及科研实践等,但都可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也就是学生不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科事实和概念,而是能理解、分析、判断,并能进一步提出问题和进行创造。至于给学生以持久、积极的影响,就不仅涉及提高学生科学思维与专业能力,而且要体现在学生获得良好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上,这是一种“做人”的教育。所以,卓越的教学既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又要促进人的发展;或者,按照我们的话来说,卓越教学是包含正确做事和正确做人两方面的教育。这些,可以说是卓越教学的理念和目标。

在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变得狭小,各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也显出惊人的相似。近十几年来,中国大陆的高等学校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要改变过去把人训练成“工具”,或成为社会机器中的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那种教学模式,而强调科学与人文相结合,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从事各种工作的本领,而且能探索做人的意义,进而发展成具有健康情感和社会责任心的人。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人的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这和贝恩教授在其书中阐述的教学观念和目标何其一致!

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措施来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贝恩认为:“要想懂得教学成功的秘诀,我们必须既研究原则,又探索技巧。”为此,本书通过回答6个问题,从许多卓越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4项关键概念、7条教学原则、4个课堂教学技巧、13个备课需要考虑的问题等。这里有大量鲜活生动的事例和机智有趣的说理,例如,作为优秀教学的第一条原则是“尽力创造一种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参与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全过程,产生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开启其积极的思维、智慧与潜能。这条原则要运用于各种教学方式,包括讲课、讨论、实地考查、案例和项目研究中。这里,作者通过对许多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教授的教学情景的描绘,形象鲜明地展示出原则的运用,给我们以生动的启示。比如,他描写哈佛大学一位化学老师“将科学、历史和诗歌融会贯通来讲课,讲一些人类探询天地万物的故事来了解自然奥秘,引导学生投身历史斗争的长河之中,去探询和了解宇宙之谜”,在关于聚合物的一节课中穿插了尼龙的研发如何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的同时,也感受到科学的巨大社会作用和深刻的人文熏陶,这和我们提倡的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思想如出一辙。

卓越教师是后天造就的

“毫无例外,杰出的教师非常了解他们所教的科目,他们是活跃的成就卓著的学者、艺术家或科学家。”道理要让别人懂,必先自己懂;真理要让别人信,必先自己信。按我的理解,杰出教师是通过对自己学科的深入研究,通过对其他领域的广泛涉猎,真正领会了学科的精髓并掌握其精神实质的人。他们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孜孜不倦、执著追求,深信其结果为真理,且亲身努力实践,乐于也善于将学科的科学真理贯彻于行动、应用于社会。但是,教师光有这些专业或学科上的造诣还不足以成为优秀教师。“并非每一位优秀的学者都是卓越的老师。”好教师还要能够推己及人,把自己理解的也使别人理解,把自己的感情传递给学生。这里不仅有方法和技巧,首要的是教师能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平等的态度和诚挚的感情,这就是上面说到的4个“真”,即真知、真信、真行和真情。这样,教师才能以自己深厚的学问、思想和德行持久地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成为名师的“高徒”。

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是困惑国内外研究型大学教师成长的难题。从国内外科学大师的经历和他们的体会中,我坚信,只要是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大师,他们从教学和与学生相处中获益匪浅。不少老科学家发自内心地表示,与青年学生在一起是他们延续科学生命、不断焕发科学青春的“灵丹妙药”。问题是,我们不少所谓“科学研究”,实际上只是被动地去完成一些受人指派的开发课题或咨询任务。本书对此问题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即把科研与教学都看成是一种学习,前者关乎教师的学习,后者关乎学生的学习,两种学习是一个互动过程。所以,研究型大学就是学习型大学,在这里,“教授和学生在一种平等的环境里共同参与广博而睿智的交谈”,教学相长。从这样的高度来看待科研与教学这对矛盾,至少能给我们一个新视界的启迪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贝恩在书中特别强调,卓越教师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造就的。这意味着,要做成功的教师是有道可循的。这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琢磨,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严肃的智力行为、一种学术成就、一种创造”,并从挫折和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锤炼与提升;不过有一本像贝恩的《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这样的书来开导,是很有帮助的,我们欢迎这样的著作。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我们本着“卓越教师是后天造就的”这样的精神,试图对青年教师的教学修养进行培训时,曾遍访相关的教材而不得,只好请几位优秀老教师现身说法进行辅导。当时,曾找到一本给初出茅庐者用以处理教学中一些突发事件的妙方的书,惜无译本。现在好了,有了像《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这样的精彩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像《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这样的入门书(坊间此类书籍还有一些),这应该是青年教师的福音。我期待他们在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新一轮努力中、在中国高等学校师资建设中发挥出色的作用。

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深受文化的影响,《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这本书也反映了和我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要是这本书的出版,能带动我国高等学校教师和教学研究工作者在调查研究本国卓越教师的教学经验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类似著作,那更是我们的厚望了。

超越传统观念的为师之道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现代大学的功能由单纯的育人功能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的扩展,人们对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凝聚了多位美国卓越大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真切体会和严肃反思,他们以各种方法成功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且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感情等方面产生了积极而持久的影响。虽然这些来自异域大学教学实践的探索所涉及的教育对象和国情迥异于我国,但这些卓越教师的言论所透露出的睿智不同程度地揭示出与大学教学紧密关联的几个主要方面的规律,想必能够引起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广大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共鸣和感动。

教学无异于邀请学生围着饭桌交流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育”的本质在于“化”,“化”的主要表现为“变”,因而,教育的本质乃是引起受教育者知识结构、人格塑造及心性灵魂等方面朝着更为完善的方向转变。教学是教育最主要的承载形式,实施教学的内容形式及教学前后的一切工作都将服务于如何产生更好教育效果而实施。而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是对已有思维模式的改造,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卓越的大学教师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使用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提出重要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解自身思维的能力,希望他们学会一贯而合乎逻辑地使用各种信息、观点和概念,来得出种种有意义的结论。

卓越的教师主要采取与学生交谈的形式,帮助学生从接受型认知者、主观型认知者和程序型认知者发展成为投入型认知者,使学生真正成为独立的、有判断力和创造力的思想者。他们认为对学生讲述的任何东西均是谈话而不是表演,他们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鼓舞、激发其思维和提出质疑,与学生互动,激励并允许学生之间互动、和学习材料互动。交谈中,卓越的大学教师为理解一个概念或者作出一个最佳解释而竭尽全力营造自动交流的意识,促使学生感觉到他们是在共同努力、双方都是这场谈话的主角,这种教学无异于邀请学生围着饭桌交流。卓越的大学教师不单单是优秀的讲演家或讨论的领导者,从根本上讲,更是特殊类型的学者和思想家,引领自己和学生钻研学问、享受智慧人生。

超越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观

师生围着饭桌进行交流,此时的大学教师已经超出了讲课是用来对某些主题进行百科全书式的覆盖,或向学生炫耀教师知识如何渊博的偏颇认识,而是在学生身上倾注大量心血,把时间、精力花费在学生身上,教师所作的一切是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和学习者。摒弃绝对权威后,取而代之的是同等重要和颇有效力的信任感,这与中国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不赞成传统的师道尊严而秉持道义之交的师生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跟学生建立了特殊的信任关系的教授经常展现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有了这种胸怀,他们时时谈论自己的求学经历、人生抱负、顺利挫折甚至失败,并且鼓励学生同样要反省和坦率。他们与学生分享治学秘诀,甚至坦陈在教室里也可以从学生的见识中学到东西。”卓越的大学教师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神话幻觉和认为大师是天生的错误观念,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信任和坦率产生了一种互动的氛围,学生可以任意提问,毫无责难和受窘之虞,可以自由讨论各种观点和理解方法。”卓越的教师把学生视为和自己一起追寻真理的旅途中的同伴,是学生踏上寻求更深理解的精神之旅的领路人。

卓越的教师清晰地勾画出这样一个交叉点,即最好的教师对自身及其专业的理解方式与对待学生的方式之间的交叉点。“教师不是一毛不拔的知识主教,把持在通往知识王国的各个门口,使他们看起来更加显赫尊贵,师生是同窗共读的同学——不,是志趣相投的同胞,竭尽全力去探索宇宙奥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其他万事万物。”“他们怀有公平、同情和关爱之心,尽量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认真对待,用对待同事的方式对待学生。”这种为师之道在他们讲课的内容、讲课的方法和评估学生的措施中都能得到反映,而且也出现在了解学生的生活、文化背景和个人志向的尝试之中,他们愿意在课外与学生交谈也反映了这种为师之道。

如果说大学是一所学习型机构,那么教师的学习(科研)与学生的学习(教学)两者密切相关。在这个机构里,“教授和学生在一种平等的环境里共同参与广博而睿智的交谈”,这个团体的核心价值在于人人参与的约定和师生共同维护该团体和保持交谈的责任,使得各自都有所改变和提高。

应该走出去的两大认识误区

要想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应该走出如下两大认识误区:第一,教学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无法改变我们是否有此天赋。相信智能是恒定不变的人经常产生一种消极的无能感,而相信智能可以靠努力工作获得发展的人更可能成功。相信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的教师会认为成功由与生俱来的个性与品质决定,对此他们无能为力。若认为教学能够促进学习,教师才会相信如果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学生和学习的本质及过程,他们能够创造更成功的学习环境。第二,高水平的教学就是技巧的问题,其实,最好的教学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而是一种智慧创造。(刘东风: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

第三篇:大学精神:追求真理追求卓越

本期嘉宾: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韩震

主题:好大学要有好老师、好学生和好校友 大学精神:追求真理追求卓越

凤凰网教育:您认为怎么样才能是好的大学校长,您对历史上中国的那个校长是最为尊敬的呢?

韩震:对过去的校长了解都是靠文献,这种尊敬往往是一种距离上的感觉。实际上为什么咱们说,老觉着咱们这个同一代没有什么大师呢?实际上我觉着这是任何时代都会有这种现象,因为在同一个时代,大家都是觉得,你长这么高我也长这么高,你工资是几级,我也是几级,互相之间都觉着是非常亲切的,非常密切反而就没有一种距离感。实际上任何一代,都有这种感觉。

比如说我的提到一些哲学家,像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这个都是德国人,都属于大哲学家了。雅斯贝尔斯也曾经说过,他说在我们这一代,感觉没有什么多大的哲学家。实际上再过上多少年,大家认为他们俩都是大哲学家,是不是?他有一种距离感。比如说跟我们共事的这些校长,这些省委秘书,实际上他们也作出很大贡献,但是我们只有亲切感、熟悉感,因为大家都是差不太多。有的时候做的事情,有的人想的更早一些,有的人想的更晚一些,有的想的更深一些,有的想的更浅一些,有的想的更全面一些,有的想的更窄一些,但是大家都能相互理解。跟我们不是同一时代的,大家反而有一种尊重感,因为它的距离产生一种尊重。我想从这种距离看,我们的这些大学校长,实际上都是很值得尊重的。你比如说像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兼容并包,这样一种理念,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提出这个理念,我觉着是很了不起的。

凤凰网教育:很难得。

韩震:是很难得。包括像北师大的老校长陈垣,他们这些人实际上都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包括建国以来的这些校长,各自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因为在不同的时代,每个时代造就每个时代的英雄。我想他们只要给教育做了贡献,给人类,给国家做了贡献,都应该值得尊重。我觉着这个我们也没必要非得选,我不太同意非得选出来最什么的,我觉得还

要群体化。中国的校长群体,或者是教授群体,以后总体来说还是进步的。我想以后尽管大家说这个,大家对教育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它总是在发展,要不我们也就没法理解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绩。

比如说这个我们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那么快是因为我们工资低,但工资比我们的低的地方多了,为什么他们没发展那么好呢?这就有赖于中国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一个义务教育普及率。也就是说,我们这些打工的,最初他至少是个初中生,后来是很多都是高中生。这个上过高中的和没上过高中,上过初中和没上过初中,他是不一样的,实际上整个对问题的认识,都不一样。所以说,而且随着中国的转型,这也可以看出,中国转型成不成功,我想就跟中国的高等教育有关系。

说实话,现在教学质量不如过去了,因为过去是精英教育,是很少一部分人选出来上学。比如说我们那个时候20几万上大学,全国十年没高考了,才考20几万,现在是每年600多万,但实际我们的精英教育那部分,仍然是在发展,而大部分人的素质,毕竟是比原来没上大学的时候提高了,必须要认识这点。教育必须得有个过程,这个叫百年树人。所以说,实际上整个教育都在发展,我觉着这是群体,我就说为什么我从这,不要非得举那一个尖子,那一个什么,实际上要看到群体的这种,国民,整个国民素质的上升。当然,高等教育也好,基础教育不是没有问题,有我们问题,实际上任何时候,都是在问题当中,通过问题解决问题才进步的。没有一个时代说,实现理想状态以后没问题了以后这个事,那是没有的,现实之所以现实它就不是理想的。所以说我们要看到进步,当然我们要正视我们的问题,不断改进,这样才使我们的教育不断往前发展。

实际上现在国外研究我们,正像我们研究国外一样,中国的改革开放这30年的发展,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现象,许多我们多国外去开会。我连续三年参加了卡塔尔基金会举办的这个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在这个峰会上,中国教育被当作一个现象来看,他们认为中国的教育不得了,当然他们也是从他们的角度去看,我们就跟他们说我们在国内是挨骂的。你看你培养了这么多工程师,当然这个工程师的质量我们也承认,肯定还有距离。中国的教育本身也没有完全从原来那种摆脱出来,比如说我们的灌输式的教育地缺乏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这种培养。

我们即使有了这个意识,我们这个方法也一时还有一个转换的过程。另外,不同知识之间的融合,实际上文史这部分,这些容忍统治这本来是中国的,原来是中国的传统。现在是由于学科的分的越细了以后,不同学科之间互不来往,这种现象倒成了我们的弊病了。这个都需要,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种不同知识的差异。比如说学生,过去工业社会按照标准化去培养学生,但是到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更尊重学生个人的学习兴趣,他的特点。因为每个人从心理到生理,,每个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那么如果是基于他学习兴趣,他更容易成功,是吧,而且这个时代也需要一种差异的知识结构,可能我们就是要每个人,也就说如果工业化时代是按照那种标准化去培养人的话,我们可能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可能更应该构造一种什么呢?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根据自己的这种维护,构件自己不同的知识结构。我们以一种不同的知识结构适应这样一个差异的时代,一个知识经济,一个个体化的时代,而且这也是个创新的时代。

当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搅合在一块的时候,可能反而是创新可能性更大一些,我就是,差异本来就是一个创新性的沃土,我希望北外这有54个语种,不同语种这种差异了以后,会在教育的创新方面也走在前面。

凤凰网教育:那在您看来怎样是一所很好的大学,然后您谈一下您对大学和大学精神的理解。

韩震:大学,一所好的大学,我觉得首先它本身有一种精神气质,这个精神气质就像熔炉一样,进来以后呢,能把人提升,这种提升,倒不是说来到这里长高多了,而是出去以后,他的境界,他的视野发生变化。那么这就需要有载体,这个载体是什么呢?实际上大学的载体,我觉得最重要的还不是校园大楼,因为大楼我们可以盖,而且楼也可以用来干别的,做军营也可以,做工厂也可以。主要就是教师,教育了一批最好的教师,这个好教师既有责任心,同时确实有知识、有能力、有能力、有境界、有思想。我提倡每个教师不仅仅是教语言,我个人想,他同时也是教思想、教文化、教做人。也就是说一个好教师,也应该是个好的学问家,好的思想家,因为这样的课他才是境界不一样,他不仅是一个工具层面,也是一个理念层面。

就是每堂课,他(教师)教给了很多发音,教了很多语法,但同时呢,也有一种思想在里头,有一种文化的境界在里头,那么这个课他会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在这个知识掌握过程当中,实际上提升了仁义这种能力和境界。这是大学中我觉得要有好的教师,另外,一所大学也得有好的学生。实际上它是个互相的,教学相长,这不是说说而已。为什么大学的老师要不断的得到更新呢?在某种意义上,他是在学生逼迫下,当然这个说的是,某种意义上,因为成天见这些学生,学生的阅读速度,他的注意力,对新问题那种敏锐,他会反过来去问老师,这时候就逼着老师去思考一些新问题。而且老师,跟年轻人在一块,本身也变得年轻了,这种年轻呢,倒不是说他生理上变年轻,就是他思想上保持一种活跃。所以说我觉得好的大学,首先有好的老师,同时也得有好的学生,这是一个互动过程,而且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好的学生促进好的老师,你太差了你在这儿待不住,有些老师为什么过了几年自己都不敢上讲台了,他确实待不下去。好的学生实际上就是在选择好的老师,好的老师在进一步提升好的学生,这样一所大学,它的声誉就建立起来了,这是好大学。

大学精神我认为很简单,一所大学我觉得就是追求真理,这最基本的,要有一种求真的精神。就是无论怎么变换以后,就是说,是研究,通过自己的研究,通过自己所教授也好,讲的应该是真的东西,当然这个真呢不是现象的,而是一种经过思考,经过研究,它的本质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说,黑格尔不是说存在就是合理,那是因为它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有未来前途的,代表着前进方向的一些东西,也就是说他应该具有前瞻性。因此大学的第二个追求卓越。追求真理、追求卓越。

当然,不同的学校在这两方面他可能有不同的表现,我们作为一个语言类大学,如何把语言和人文的,人文精神的教授结合起来,把语言和思想怎么结合起来,把语言和知识怎么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比如说改革开放初期,你只要懂外语你就是一流人才,因为那时候大家都不会懂外语,多数人都不懂外语,懂外语很了不起的,这现在就不是了,很多人从幼儿园就开始学外语。第二呢,国家的发展,对外语类人才也提高了要求,怎么这样说呢?因为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属于非常落后的,我们学了外语就是为了学习人家,我们听着就行了,我们好听懂人家。

我们现在在国际上不能再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出现了,至少是个同学了,而且这个班级同学里呢,尽管不是最好的,那也是优等生了,优等生你就得讲,你不光能听你还能讲呢,得会提问题,还会讲问题了。这个时候,国家需要的人才,就不能是仅仅会外语了,还得有一定专业知识。你得懂得国际规则,你得懂得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社会问题,你得了解国际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北外如何再追求真理,追求卓越下工夫,这是我们值得研究的,把这种精神和一种具体的战略策略结合起来,这是校长和每位老师,每位院长,每位系主任都要研究的。

一所好的大学,实际上它的载体是什么?当然有好的校园,有好的校园,这本身也值得骄傲。没有校园,没有大楼,它没办法去办。但是它最根本的载体我觉得是这个学校的声誉,就是它的校誉,一个好大学要有好老师,好学生,再就好校友。也就是说,实际上大家看这个学校的这种声誉的时候啊,是通过这些一个个的校友表现出来的,校友的社会责任心,他的能力,他的业绩,实际上就是北外的业绩,北外的声誉。我们北外号称是“外交官的摇篮”,这种美誉也是个事实。就是说出了国以后,凡是有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都有北外人,现任的大使里还有100多位是毕业于北外。美誉怎么来的呢,就是靠这些校友们在不同岗位上他们做出来的贡献。

今年在返校日以后,我跟有些校友说,你们走哪儿就把北外的声誉带到哪儿,你们怎么做也就是北外的声誉。所以说好的大学,我觉得它主要表现好老师,就是说无论是大师也好。实际上大师是过多少年以后好多人就认为他是大师了,现在一般你看,你见了谁以后,咱们

互相之间也都是普通人,就觉得没有什么大师,我觉得大师再过一段以后,反而如果是体会的时候,在那个时候他确实做了贡献。好学生,然后就是校友的社会贡献,社会认同度,这是好大学的标志,这是最主要的三个要素。(编辑/海峡教育网http:///htmls/201211/11369.html )

第四篇:《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读书心得

作为一名年轻的大学教师,必须不断为自己充电,使自己更快的进步。基于此,学校下发的《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正是我们年轻教师所需要的。本人认真研读该书,获益匪浅,体会颇多。

本书共有八个章节,每章都是以问题为标题,非常醒目且引人深思。第一章的标题是“如何才算卓越”。关于这个问题,我作为教师已有几年,却从没有真正思考过。不知道什么是卓越,也就不会以卓越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未读本书之前,我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大学教师,读了本书之后,我发现,其实自己做的很少很少,远远达不到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繁杂的工作总是占去了太多时间,而使自己很少花时间来思考,很少花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样就很少发现自己的不足,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不足,更是教学技巧、为人师表等方面的不足。根据本书,我总结出卓越的大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清楚的了解自己所教的课程,了解自己所带的学生,精心而独到的为教学做准备,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中学习,大方得体地对待学生,成功的教学方法及掌控课堂的艺术,正确地评价自己。

我把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作三块:卓越的教师如何对学生,卓越的教师如何对教学,卓越的教师如何对自己。关于第一块“卓越的教师如何对学生”包括书中如下章节:卓越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卓越的教师知道学生如何学习吗?卓越的教师对学生有什么期望?卓越的教师如何评估学生。第二块“卓越的教师如何对教学”包括:卓越的教师是如何备课的?卓越的教师如何驾驭课堂?第三块“卓越的教师如何对自己”是指卓越的教师如何评估自己。最后是总结:从卓越的教师身上我们能够学到什么?

首先,根据书中的内容,我想说说关于 “如何对学生”。 研究者发现在那些杰出教师对待学生的方法背后,“有一个精心打造的信仰、态度、概念和感知的模式。”长久以来,我们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屈从关系已经司空见惯,认为学生听从老师是天经地义的,老师的指示学生必须照办,照办的学生就是好学生。教授在教室里挥舞着成绩和学分的大棒,讲课成为行使这个权力或炫耀学问的机会,其最终结果是以牺牲学生为代价,有时候则两败俱伤。而卓越的教师正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他们不是炫耀权力,而是在学生身上倾注心血。虽然也明白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学习能力的全部,但是,面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总是怀有无奈和嫌弃的情绪。卓越教师们的成功做法的关键来源于他们对学生的关心,“这种东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深入人心的亲和力。” 鲁迅说过:“教育植根于爱。”著名教育专家霍懋征说:“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教育成功的基因,没有爱心便不能为人师。为师之道,必须热爱学生,犹如父母之爱护子女。

真心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与他们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十分重要。书中指出:跟学生建立了特殊信任的教授经常展现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有了这种胸怀,他们时时谈论他们的求学经历、人生抱负、胜利、挫折以及失败,并且鼓励学生同样要反省和坦率。信任和坦率会产生一种互动的氛围,即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还可以实现教学相长,使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可以从学生的见识中得到信息和知识。

其次,卓越的教师要如何对待教学呢?作者对“教学”的理解科学而深刻,他说:“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就是设计一个让学生可以学习的环境。” 此论诚是,教学是教和学,教是教师的引导,学是学生的认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了教学活动。在这一旅程中,能否给学生提供机会,能否为学生设计可以学习的环境是重要的。作者认为,创造一个卓有成效的学习环境是重要且严肃的智力或艺术的行动,甚或是一门学问。好的老师不仅需要有关注学生、理解学生的良好愿望,还要在教学设计中有细致缜密的方法付诸实际的行动,教师的热情在此化解在科学的方法中。科学和人情统一于课堂之内,于是乎好的学习环境便初步形成了。 卓越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表现出对于自己教学的对象及其学习状态的了解、理解和关心。他们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我想教什么,而是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开学时不是高高在上地提要求,而是平等互动地谈承诺。他们真诚地邀请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主角,掌握自己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他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不会因为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或挫折责怪学生。简单来说,他们对学生期望得更多。 有一句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便意味着每个人都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有所不同,只是的储备也有深有浅,但这并不妨碍一名教师通过思考、实践来总结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当然,它不能一成不变,应当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根据学情的好坏而有所调整。我们平时的集体备课只是在知识的准确性、扩展性和系统性上有相对的统一,但此后的二次备课则是对教师掌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人教学的一个考验,不要人云亦云,不经思考,那不会使我们的能力有所提高。 细读本书,不难发现,一个卓越的老师,是一个能教好书的老师,是一个自身素质过硬、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技能全面发展的教育者。一个卓越的老师,不但是一个能教好书,而且是一个能力非常突出、成绩非常卓著的的老师。他(或她)以生为本,能够“帮助和鼓励学生进行深刻而卓有成效的学习”,并且“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感情产生了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他(或她)不是“一毛不拔的知识主教,把持在通往知识王国的各个门口,使他们看起来更加显赫尊贵”,而是“同窗共读的同学——不,是志趣相投的同胞,竭尽全力去探索宇宙奥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其他万事万物。”他(或她)“尽力创造一种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开启其智慧与潜能。 成为一个卓越的大学教师,是我们每个年轻教师的奋斗目标。有了感悟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从自身做起,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要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责任。一个富有责任感,一个对学生成长寄予良好期待情感的教师,他会经常把学生放在心上,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关心他们学习、做事、为人和各方面的健康发展,用师爱滋润学生心田。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关心、尊重、理解、信任,会更“倾心”于教师,更加乐于接近教师,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

第二,要认真备课。士兵不打无准备的战斗,教师不上无准备的课。这不仅是教师对学生负责问题,也是教师能不能立得住三尺讲台的前提条件。备课中应特别注意:一是了解教学计划、培养目标对本课程教学要求,认真设计本课程教学目的要求,既注意理论深度,更注意结合实际教学;二是认真研究各教材的差异和本院选择教材的异同,做到若远若近,既不能完全脱离本教材,也不能完全按本教材讲授;三是有条件可以制作教学课件,注意选辑生动的现实资料,丰富和活跃教学内容和形式。

第三,认真讲好每一节课。除认真、充分备好课这一前提基础外,还要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逻辑演绎和口头表述将所要传授的理论知识表达出来,让学生了解、认知并掌握;这里,没有什么经典、法则可供我们统一把握,唯有总结自己教学过程的成败,自己设计如何把课讲好,做到教学内容熟悉,讲授熟练、流畅;教学方法恰当,能够调动学生听课的主动性和热情;管教管学,课堂控制状况良好;教学效果良好,经得起学生和学院的测评。

第四,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和职业道德。讲好课是教师第一职责,进行科研和教研,也是教师重要职责。此外,作为一名教师,还有制定授课计划、接受学院测评监督,遵守和维护教学秩序,认真完成监考任务,关爱学生,以及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等师德要求。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第五,认真总结,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做好教学工作是需要付出长期、不断的努力。做为一名年轻教师,首先要跟着学,过好教学关,在讲台上站住脚;然后日复一日,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形成自己一套教学模式和方法。 总之,我们要不懈努力,力争成为一名卓越的大学教师。

第五篇:《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读后感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是美国蒙特克莱尔新泽西州立大学肯·贝恩教授对不同大学和各个学科近百位卓越教师长达15年观察研究的总结。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向我们描绘了精彩教学的典范,列举了学生展现创意和发掘自己潜能的实例,揭示了卓越教师对学生产生持久积极影响的13个课堂教学技巧,7条普遍规律和颠覆传统的教学理念,我读后感觉受益匪浅,既感到压力,同时也感到欣喜,压力是认识到自己和卓越教师差距甚远,欣喜是了解到了卓越教师也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造就,为自己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面对的教育对象和本科院校有很大的差异,而作为设计学院的学生和学校的其他专业相比也有自身的特点,比如他们思想活跃,可塑性强等,这给我们的教学也带来很大的挑战,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真

一是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是教育最主要的承载形式,而学生学习的本质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卓越的教师应学会利用课堂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鼓舞、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并允许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互动,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努力以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且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感情等方面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影响。

二是要和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本质乃是让学生在知识结构、人格塑造及心性灵魂等方面朝着更为完善的方向转变。卓越的教师把学生视为和自己一起追寻真理旅途中的同伴,是学生踏上寻求人生目标精神之旅的领路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和学习者,要和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在课堂内外,老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可以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人生抱负、顺利挫折甚至失败教训等,这种信任和坦率可以和学生产生一种良好的互动,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三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非常了解所教的科目。此外,他们在为教学所做的准备中,非常严肃,认真,并且对待教学就象他们对研究、搞学术一样,付出极大的努力,他们对学生有更多的期待,优秀的教师会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在这一环境中会激发学生去努力掌握概念的真实任务,让学生反思在学习中的假设,研究他们的思维模式。有巨大影响力的老师会对学生显示一种强烈的信任,他们会认为学生渴望学习,而且有能力学习。这些老师对学生的评定主要依据主要的学习目标。不会因为而且困难而责备学生。他们对学术界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不只专注于课堂上个人的成功。

四是以教育为目的,注重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教育的根本在于“育”,“育”的本质在于“化”,“化”的主要表现为“变”,因而,教育的本质乃是引起受教育者知识结构、人格塑造及心性灵魂等方面朝着更为完善的方向转变。教学是教育最主要的承载形式,实施教学的内容形式及教学前后的一切工作都将服务于如何产生更好教育效果而实施。而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是对已有思维模式的改造,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卓越的教师主要采取与学生交谈的形式,帮助学生从接受型认知者、主观型认知者和程序型认知者发展成为投入型认知者,使学生真正成为独立的、有判断力和创造力的思想者。他们认为对学生讲述的任何东西均是谈话而不是表演,他们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鼓舞、激发其思维和提出质疑,与学生互动,激励并允许学生之间互动、和学习材料互动。交谈中,卓越的大学教师为理解一个概念或者作出一个最佳解释而竭尽全力营造自动交流的意识,促使学生感觉到他们是在共同努力、双方都是这场谈话的主角,这种教学无异于邀请学生围着饭桌交流。卓越的大学教师不单单是优秀的讲演家或讨论的领导者,从根本上讲,更是特殊类型的学者和思想家,引领自己和学生钻研学问、享受智慧人生。以上是我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站在育人第一战线的高校教师,我深感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我将努力践行书中一些好的做法,努力缩小与卓越教师的差距,争取在欧亚这片热土上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与合格的公民。

上一篇:年会主持词开场白串词下一篇:年度教师培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