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卓越女性学堂

2023-03-12

第一篇:武汉大学卓越女性学堂

清华大学卓越女性高级研修班学后心得

索非亚.罗兰说“美丽使你引起别人的注意,睿智使你得到别人的赏识,而魅力,却使你难以被人忘记。”女人如花,而她身上散发的魅力就好比花的灵魂,每个女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魅力,也就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本,然而时尚女性班就是开启女性身上独特魅力未被发觉部分的钥匙。

清华大学卓越女性领导力研修班让我更懂得了何为“时尚”,更深层次的了解时尚内涵,“时尚”不单单是服装搭配、穿着打扮等。“时 尚”更是一种发自内在魅力的源泉。女性班给我焕然一新的感觉,让我从了解亚洲女性、首饰与现代生活、时尚品味、当代家具等等各种课程了解到女人是一种态 度。当代生活中给我们女性扣上花瓶、女强人等代名词太多了,我们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迷失了我们本身身为“女人”的特色魅力。女性班给我们大家建造了互相交 流的平台,让我们在清华美术学院的艺术熏陶下更身临其境的身受时尚魅力的所在。从而培养我们的气质魅力成为永恒的诱惑;塑造形象魅力让我们战无不胜;打造 健康魅力让我们受益一生;发掘社交魅力来尽情展示我们的女性风采。

女性班从理论与实践中指引我们追求时尚、艺术、梦想、成就和价值所在。体验与互动的教学方式中与成功人士零距离交 流,体会光环背后的艰辛与琐碎,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以沉静的学术气质培养女性的恬适与矜持,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纯朴的艺术气息荡涤我们心头的浮躁与忧 愁;帮助我们建造友谊之舟,促进姐妹之间学术交流和情感建设;开拓女性独特的视角,从形体、外貌到心灵、头脑,完善我们具有个人风格的生活方式。

通过清华大学卓越女性高级研修班我受益匪浅,因为我渴望拥有气质魅力、形象魅力、健康魅力、社交魅力为一体的时尚魅力人生。

第二篇:山东大学泰山学堂

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 支撑,教育部于2009年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目的是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使之成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 流科学家队伍。作为入选该计划的17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山东大学决定成立“山东大学泰山学堂”,全面负责山东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的实施。

泰山学堂将依托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5个学科良好的学科基础,并综合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 源,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汲取齐鲁文化精华,重点在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学生遴选、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多元、多种、多次和专家 选才的方式,选拔具有培养潜质的优秀学生,为其配备一流师资,创造一流学习条件,营造一流学术氛围,形成具有山大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培养基础扎 实、学风朴实,有德性、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未来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将按照“本博贯通”模式对泰山学堂的学生进行长周期培养和精英教育。采用“通专结合、文理交融,学研并重、强化创新,多 种经历、三个相跨”的培养模式,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实行弹性化管理,实施住宿学院制、游学制和导师制相结合的学习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改革教学方 法,创新教学模式,实行小班授课,加强研究性和研讨式教学,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选用国际一流教材,使优秀学生在本科期间拥在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研究的 经历。为有

志于从事基础学科研究,有志于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家的有志学子提供肥沃的土壤,广阔的空间、良好的机遇,为学生的早日成才打下坚实基础,为世界科 学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

2014年8月26日,泰山学堂2011级数学取向学生王维佳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录取并获International Selection项目奖学金,此次共有6名大陆学生获此资助。这是自2012年以来,泰山学堂学子再次被国际知名的“精英大学”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录取,泰山学堂在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又取得新一步进展。

泰山学堂自成立以来,开拓创新,踏实进取,紧紧围绕“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这一中心开展工作,在学生选拔与流动机制、运行体制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 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国际化培养建设等方面不断做出努力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学堂鼓励学生到国际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深造,并为此聘请了多位国 外专家、学者授课或作报告,介绍学科前沿知识及该校的国际选拔项目。目前,学堂学生国际学术交流与联合培养已涉及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牛 津大学、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大学、杜克大学、CERN欧洲核子中心、乌普萨拉大学、香港大学等多个海内外国际知名高校,为数学、物 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个专业取向的学生更高层次求学深造、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开阔海外视野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平台。自学堂培养首届毕业生以来,先后有 2009级王梦林、2011级王维佳考取巴黎高等师范学院;2010级郗广宇考取牛津大学;2009级王晓宗、宋宝阳、张祥鹏、2010级李力考

取巴黎综 合理工学院,五个专业取向中有多个学生考取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 学等海内外知名大学或选择留校继续进行科研深造。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是世界著名大学,有着一流的研究机构和辉煌的学术成就,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该校的数学专业尤其令人瞩目,被称为“菲尔兹奖的摇 篮”。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面向全世界各大学的高年级在读学生,每年限额招生,考试难度极大。该校曾有12人获诺贝尔奖、9人曾荣获菲尔兹数学奖(被称为数学 领域的诺贝尔奖)、5人荣获Wolf数学奖、2人出任法国总统。

第三篇:南师太湖大学堂内部教育讨论

南怀瑾老师对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全体

教师们内部讲话

教育与人性 第一讲講 2010年4月8日

大大家请坐,我们随便闲谈,今天麻烦大家抽个时间,来谈谈儿童教育的问题。

先讲我的感想,我对于这里国际实验学校所有的年轻的老师们,真的很佩服,这句不是说空话。为什么佩服?在这个时代,你们都很年轻,尤其受现代大陆的教育出身,加上社会的环境,能够在庙港我们这里,没有娱乐的场所,好像也没有机会讲恋爱。太湖大学堂真是一个修行的地方,你们诸位在这里,等于在一个冷湫湫的古庙里,但非常认真热情的教育孩子们,所以我内心非常佩服你们。在一般的都市,或者各地乡村,也有它活动的地方,而你们诸位晚上没有出去玩,都很清心寡欲,有空的时间还在读书锻炼身体;有时候我随便讲一点课,你们有兴趣也来听,这个非常难得,所以很佩服你们。老实讲,将心比心,我年轻的时候,比你们还年轻,十九岁就出来做事了,二十一岁就带兵了,而能不能心情像你们这样安定,我自己都不敢想象,所以很佩服你们。这是第一个讲心里的话。

第二点我觉得大家还要进修,进修是为个人自己的前途,你们将来不论是不是从事教育,或者以后改变做别的事业,进修都是很重要的。这个在哲学上有个名称叫「人生观」,我常常说现在这个教育错了,也没有真正讲哲学,因为真正的哲学,人生观很重要。我发现现代许多的大人,比你们年龄大,甚至到六七十岁,都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了,我讲的是我个人的经验。我常常问一些朋友,有的现在很发财,有的官也做得大,我说你们究竟要做个什么样的人,有个正确的人生观吗?他们回答,老师你怎么问这个话?我说是啊!我不晓得你要做个什么样的人啊!譬如你们做官的人,你想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这是人生的两个典型。发财的呢?我也经常问,你们现在很发财了,你究竟这一辈子想做什么?可是我接触到的发财朋友,十个里头差不多有五双,都会说,老师啊,真的不知道啊!钱很多,很茫然。我说对了,这就是教育问题,没有人生观。

所以我刚才跟你们讲,我看你们年轻做老师的,我九十几了,人老了看五六十岁都是年轻人,这是真话。五六十岁了,他们自己觉得还年轻得很呢!我在五六十岁的时候也精神百倍,比现在好多了,现在已经衰老了。但是五六十,也算年龄大了,但也没有一个真正正确的人生观。换一句话说,看到现在我们国内十几亿人口,包括全世界六七十亿人口,真正懂得人生,理解自己人生价值、人生目的的有多少呢?这是一个大问题,也就是教育的问题哦。

我二十三岁,中国正在跟日本打仗的时候,四川大学请我演讲。我问讲什么?总有一个题目吧!有个同学提出来,那就讲「人生的目的」。我说这就是问题,我说人生什么叫目的?先解决逻辑上命题的问题,是题目的主要中心。什么叫目的?譬如像我们现在出门上街买衣服,目标是街上的衣服店,这是一个目的。请问人生从娘肚子生下来,谁带来了一个目的啊?而现在有人讲人生以享受为目的,也是一种;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领导全民的思想,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当年孙先生,我们习惯叫孙总理,提到孙总理谁敢批评啊?可是我很大胆,我说孙总理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也不对。谁从娘胎里出来,说我是来服务的啊?没有吧!所以人生以享受为目的,以服务为目的,以什么为目的,都是后来的人,读书读了一点知识,自己乱加上的。我说你们叫我讲的这个题目,本身命题错误,这个题目不成立。但是你们已经提出来要我讲人生的目的,我说第二个道理,在逻辑上这个命题本身已经有答案,答案在哪里?人生以人生为目的。

刚才讲到人生的价值观和人生的目的,现在都搞不清楚了。那么人活着,生命的价值是什么?这是个问题。刚才我提过,一个人做官的,是想流芳千古,或者是遗臭万年?这两句话不是我讲的,是晋朝一个大英雄桓温讲的。这样一个大人物,他要造反,自己想当大英雄,人家劝他,他说人生不流芳千古就遗臭万年,就算给人家骂一万年也可以啊,他要做一代的英雄,这也就是他的人生价值观。在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人,公然讲出了他的目的。 所以讲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我现在经常告诉人,年纪大了,一半是开玩笑,一半是真话,我说人生是「莫名其妙的生来」,我们都是莫名其妙的生来,父母也莫名其妙的生我们,「无可奈何的活着,不知所以然的死掉」,这样做一辈子的人,不是很滑稽吗?

我现在讲这个话和今天要讲的,听起来越讲越远了,但是和教育有关,我拉回来讲,这就是教育问题。今天来讲话,也是为这个主题来的。譬如我们学校,孩子们发生一些问题,我都知道,虽然我都不管,冷眼旁观,耳朵听到风声,已经知道一切了,这是老年人的经验。孩子们的问题,是教育问题,是人性的问题。刚才我提到人生这些问题,牵涉到全世界人类的教育问题,我们现在只讲教育,教育的基本是人性的问题,人怎么有思想?这个思想是唯物还是唯心的?人怎么有情绪?怎么有喜怒哀乐?而且全体的人类,中国人有两句老话可以概括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你看我们这个人类很奇怪,我们中国十几亿,乃至全世界六七十亿人口,同样是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但没有两个人一模一样的。你说他同他很相像,真比较起来是有差别的。所以中国的哲学跟西方不同,中国人这一句土话,「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最大的哲学,也是最大的科学。如果研究科学,那就是基因问题了。基因是个什么东西?譬如上一次香港研究基因最有名的医生来时,我就告诉他,基因不是生命的最初来源,基因后面还有东西。他说是,是有问题。他这一次再来,说发现是有个东西,我说还有,还没有完全发现。

所以这个人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一个问题,教育最高的目的是培养人性,指向人性。所以中国人讲学校、学问,这个学字的古文怎么解释?你们里头的老师们都正在研究国学,中国的国学这个学字,学者效也,效法,效也是学习。譬如我们唱歌、跳舞、练拳,少林寺的高手王老师,教你们易筋经,你们看到没有?我们几十个人学,哪一个学得跟王老师的姿势、神气内涵一样?这个标准很难。我说学武功、读书、学文章、演戏、唱歌,能够学习效法跟老师一模一样,是很难做到的。这是学的问题,也就是效的问题。所以我们搞教育这是一个大问题了。所谓学校,中国这个校字呢?木字旁边一个交,那是盖一个地方,集中大家来学习,就是学校。

所以讲做一个老师,现在中国人所了解的西方教育是爱,我就笑,你们看了几本书?你讲的西方是美国还是法国、德国,还是荷兰、意大利,还是哪里?西方有几千年历史,就是一个爱字吗?中国都没有吗?中国爱字也早讲了耶!至于什么叫做爱?这都是问题。

所以讲到学与效,中国《礼记》讲这个效,我们做老师的,办教育的,任务太重了,孩子们随时在效法老师、父母。教育不光是嘴巴里教,也不只是读书,父母、老师的行为,一个思想,一个情绪动作,无形中孩子们都学进去了。这就是教育,这个教育叫「耳濡目染」,孩子们,人嘛,天生有耳朵,有眼睛,他听到了。老师们偶然也讲两句黄色笑话,你以为孩子们没有注意听,实际上他已经听到了,叫耳濡目染。父母也好,师长也好,社会上人也好,他们随便一个动作,他一眼看到,已经进去了,这就是教育。所以教育,不只是在你上课教点什么,整个的天地,自然的环境,统统是教育,所以教育是这么一个道理。

中国《礼记》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我常提的,老师有两种,一个是经师,一个是人师。古代什么叫经师?教各种各样的知识学问,就是经师。你就看到现在的幼儿园、小学老师,上至大学里硕士、博士的大教授,不过是传播知识的经师而已。我也做过大学教授很多年,也带过硕士生、博士生,我自己就笑,我手里毕业的硕士博士很多。我说小兄弟啊,告诉你吧,学位一定让你通过,恭喜你,不过你尽管通过拿到博士学位,不是你学问行了,这个学位是骗人的,拿这张文凭骗饭吃,学问还谈不上。学问连我都没有,活到老,学到老,学者效也,这个效果在哪里?很难了。

我常常说,现在的教育,哪有老师啊?我在大学里上课,派头很大,大家都晓得南老师来上课,同学们喊立正啊,我说请坐,请坐。因为我真怕,为什么怕?我二十一岁起带兵,上场校阅,统统是这样,满校场几千人,喊立正,司令官万岁。那时自己留个胡子,冒充四五十岁,自己觉得好高好伟大啊!可是,一年以后我已经悟到了,这是什么狗屁的事,这是唱戏嘛!万人敬仰,一呼百诺,这个威风大吧!只要讲一声啊,大家都害怕了;眼睛看看茶杯,好几杯茶就来了,这个味道一般人觉得很好过啊!可是我已经悟到了,这没有道理。所以那个时候服侍我的勤务兵,吃饭时要帮我添饭。虽然大家都是勤务兵为长官添饭,而我吃完了自己添,勤务兵看到都傻了,大家都是这样,你怎么不让我添饭?他说你不要我了啊?我说没有啊!我是人你也是人,我有两只手可以做,我现在做官,你给我添饭,我老了谁给我添饭?我一个人时,我不能浪费我的手啊!你坐下来,我需要的时候再叫你添。这同教育都有关系。所以我带兵的时候,兵跟我就是兄弟。对兵讲话,不像跟你们讲话,对兵讲话很简单,「他妈的」,你以为那是骂人啊?有时候那是奖励的话。这些兵多数是文盲,没读过书,对他们讲话,像我们今天这样,那要他的命了,他才懒得听。你娘的,我妈的,他就懂了。这也是教育。

所以刚才讲的「经师易得」,传播知识容易,「人师难求」,中国几千年讲教育问题,人师是用自己的行为、品性、言语影响学生。有道德有品性,一辈子给孩子们效法,这叫人师。譬如我们大家想想,我们在座的都受过教育,由幼儿园到初高中、大学,请问哪个老师给你印象最深刻?有几个是你最敬佩的?我想很少。例如我学拳术武功的,有八九十个老师,我少林、武当,十八般兵器都学过。我对于学武的老师都很恭敬,后来到台湾还碰到一两个,他看到我好高兴。我请他到家里吃饭,他爱喝酒,唉呀!我请了一次,再也不敢请了。他一餐饭吃了六个钟头,慢慢喝酒,就谈那一些讲过的事。他希望我在台湾恢复武术的教育,这个老师学武的,不文,没有文化基础,不像我们这里的王老师,所以我非常钦佩王老师。

我学文的老师,差不多也有一百多个,而且有前清的举人,有功名的。真正的老师,我只有一个袁老师,另外还有一两个学文的老师。我现在提一个问题,也做你们参考,我们大家反省,那么多的老师,影响自己一生,很值得效法、敬佩、亲爱的,能一想就想起,就跟想到自己父母一样的,有哪一些?我想大家跟我一样,从小受教育到现在,多少老师都忘掉了,为什么?「人师难求」。现在我们做人家的老师了,注意,要给受教育的孩子们留下你的影像。说了半天乱七八糟的话,我就是解释「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这两句话。

这是讲老师方面,我们现在回过来,再讲中国的教育,先不谈西方什么爱的教育,西方爱的教育这个观念,到现在流行八九十年了。我们的教育没有提这个,原来的教育不讲爱不爱的,但比爱还严重。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我们中华民族公认的老祖宗——轩辕氏黄帝,一切文化一切基础在那时已经开始,到现在四千七百多年了。我们的历史,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这个教育我们是有个目标的,我讲这个目标,我又岔开了。

西方讲教育史,开始是宗教,可以说从摩西十诫开始,然后到天主教、基督教,一路下来。世界上的宗教都是教育,不过另外订一个宗旨,向某一个宗旨走,所以叫宗教,这是简单的解释宗教。西方的教育几千年,是由宗教演变出来的。中国教育从我们老祖宗黄帝开始,不是宗教,而是人文的教育,所以教育有三个条件,「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作全国人民的领导,万姓之宗的就是作之君,我们中国人的姓近一万个,实际上有九千多个,百家姓只是一点点。有一部书叫《万姓统谱》,我们万姓宗奉的共祖,就是轩辕黄帝。这个下来不是宗教教育,是「作之君」,作领导;「作之亲」,是作长上,爱百姓如子女;「作之师」,全国等于一个大学校,他就是校长,就是大导师。

中国文化有君道、师道,到了后代师道超然独立,超过帝王和父母之上,这是做老师的尊严。我们中国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作皇帝一样要礼拜,把师道尊奉在君道及父母之上,所谓师道的尊严到这个程度。上古历史有称三公,当了皇帝还有老师讲课。我经常讲,书上也有写,中国古代政治,譬如唐、宋朝以后,做皇帝的也要进修,每个月要请一个老师来讲课,老师是大臣学士或翰林院的大学士,请来的这些学者叫经筵侍讲,直到清朝还保留这个制度。

还有一个故事,讲明清这些太子、王子没有登位以前,也有宫廷的教育,是请民间考取翰林学士,学问好的,来教孩子们。皇帝、皇太后还亲自出来给老师行礼。某一代,这个皇太子不守规矩,不认真读书,吊儿郎当,那个时候一样要打手心的哦。这个太子被老师打了手心以后,老师再给太子跪下。打手心是师道,跪下是行臣子之礼,对不起了。太子回去跟老祖母皇太后报告,老师打我。老太后不高兴了,这个老师怎么可以随便打太子?不可以,祖母给你出气吧!就请经筵侍讲的老师进宫,皇太后请吃饭,但是很客气的讲,某某人啊,我们这个孩子请你教,是要严厉点,但是我们皇家的孩子,读书也做皇帝,不读书也做皇帝。这位大臣一听站起来,是,太后,读书的做圣贤的皇帝,不读书的是做暴虐的皇帝。这个皇太后一听愣了,马上说你讲得对,尽管打吧。

这个是讲古代教育史,现在还在这个话头的开始。浓缩一点,教育的目的及人性的问题。所以我常常吃饭讲笑话,我一辈子可以说党政军什么都干过,生意也都做过,人生的经历不少,但是你们看我九十多岁了,现在他们搞了一个太湖大学堂,我在这里也同你们一样,也在从事教育啊,是教大人的啊,你看每天吃饭谈笑话,他们都来看南老师,我是在教育啊!而且我还更寂寞,我要讲的话没有人听呀。所以我经常吃饭给大家讲,你们郭校长都听到的,教育无用论,我几十年讲到现在,我发现中国这一百多年来,出现教育问题了。

现在不谈教育无用论,浓缩回来,教育是人性的问题,这同我们今天讲话最重要,人性究竟是善良还是坏,还是不善不恶?在外国的教育哲学很少讨论这个,中国比较特别,有几派。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假设儒家以孔孟做代表,儒家讲人性是善的,人天生下来个个是善良的,后来怎么变坏了?思想行为受社会污染的影响,变坏了,所以我们教孩子们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十二个字,太深了,可以写部一百多万字有关教育的书。他说人性本来是善良的、平实的,就在目前。性在哪里?就是生命的本来,这个思想哪里来?人性里头来的。这个名称叫人性,这个性相近,这个「相」,是现状,是个名辞,不是做动辞了。人性是近于善,每个人都是好的人。所以孟子说,你看任何人都有爱人的心,看到一个人死了,哎唷,好可怜啊,他就有慈悲心生起,西方人叫爱,人人都有,看在哪里发生。所以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性是善良的,慈悲心本来有,「性相近」。为什么人性会变坏?没有受到好的教育,「习相远」,习惯搞坏了,这个坏的习惯,是受社会的影响,家庭父母的影响,种种的影响,因此离开善良的人性越来越远了,所以社会上坏的人多,善良的人少,我们自己的行为思想,坏的念头思想、情绪多了,善良清净这一面就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所以刚才提到要学习善的一面。

可是同样是儒家的荀子,他也是孔子后代的学生,徒孙辈,跟孟子差不多同时,他提的意见不同,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自私自我的。譬如一个婴儿,当他饿了要吃的时候,只管自己要吃,如果是双胞胎,两个同时饿时就会抢。因为人性本来恶的,所以要教育,教育是为了把恶的习性改正为善良,这是教育的目的。可是同是儒家的哲学思想,有主性善、性恶之异,这是中国文化几千年就有了哦!当时在西方的教育,还没有我们讨论的这样高明。 与孟子同时的学者,有一个人又不同了,就是告子,在《孟子》书上提到的。告子说人性不是善也不是恶,人生下来,天生非善非恶,善恶是人为加上识别,碰到事情的是非分别起来的。他说人性,像一条毛巾一样,你要想折迭成什么形状就成什么样,所以需要教育,把他塑造成一个好的人格,告子是主张人性不善不恶的。

第四家,墨子(墨翟),跟儒道和诸子百家不同,他认为人性生来是白净的丝绸一样,无所谓善恶,无所谓不善不恶,同告子的说法差不多,有不同,看社会教育给他染成哪个颜色,就变成那个颜色。这是讲人性。

教育是讲什么呢?基本的教育原则是改正人性,使人向善良的方面走,这是一个目的。所以教育的目的是改进人性,教育就是政治,就是法律。一个国家政府的领导人,希望全体老百姓向善,可是老百姓不上道,因此用法治,用刑罚,所以中国的教育从春秋战国周秦以前就打手心的,这个叫夏楚,不是随便打的。因此我们小时候,是受这个教育出身的,老师坐在那里,让你背《古文观止》哪一篇,背错了三个字,在手心打三下,轻轻的处罚;如犯了大的错误,把手掌垫起来打,那就严重了。

所以前天我一个老朋友,杨麟先生,他都八十几了,他说老师啊,我和您上下有五代的交情,我把儿子、孙子也带来见您的面。那天他坐在这里,听到我们谈孩子们的教育,他说教育怎么不打?要打的啊!我们就是打出身的。他的儿子都四十几了,他们都是喝过洋水的留学生。他当场在这里讲,他说你问我儿子,我的儿子小的时候被我痛打,不是随便打,他做了一件大错事,我叫他趴在凳子上,裤子脱下,我气得一下找不到东西,拿手来打他屁股,打得很厉害,我手都痛了三天。他儿子在那里笑,爸爸你是痛了三天,我痛了四十几年,现在还在痛呀。好在爸爸打我一顿,我改过来了,不打就改不过来。他父子俩对笑,他说对嘛,教育有时候非打不可。

这是讲打与不打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不准体罚,我现在不是提倡体罚哦,讲历史故事给你听。其实体罚或是不体罚很难说,像我带兵的时候有一度不主张体罚,做错了事怎么处理?立正,站在前面,两手平伸,两手指头各拿一张报纸,站一个钟头,手不准挂下来,只要低下来就要挨打。你们去试试,站十分钟看看,要你的命,说起来我没有体罚呀,但比体罚还严重。

我们谈教育,讲人性善恶,都讲了,教育是改进人性,究竟应该严厉的体罚,还是只讲原谅呢?大有问题。我们现在这里办的是实验教育,我跟郭校长讲,我们办这个教育究竟对与不对?心情负担非常重。譬如刚才讲的,都是这里宾客真实的故事。譬如前几个礼拜,一个老朋友来,说他正接手政府一个机构的首长,原来的首长,犯了贪污罪,贪污很多的钱。这个朋友同时也在做慈善,以及推广农村教育。这位朋友的地位不低哦。他说我接手那一天,我就背了个包包自己坐个出租车去。他们还没有上班,只晓得那一天这个新的领导要来接手,他们没想到他会坐个出租车早到了。他说我自己推门进到办公室,有一个职员看到,问你干什么的啊?我来报到的。我也没有讲自己是什么人。那个职员态度还满好,你请坐吧。我就坐在那里等,他也不理我,我坐了半天,我说老兄啊,我来报到也是个客人啊,请倒杯水给我吧!那个人就起来倒水,然后讲了半天,他问我姓什么,那个人想到了,哦,严重了,就赶快用手机打电话,给那个比较重要的长官,说某某人已经到这里了等你们。我说你不要打电话,他正在路上开车,听说我先到了,他万一紧张,出了车祸就糟糕了。

我说你这个毛病啊,素来作风很民主自由,很好啊。后来你上来讲什么?他说我上来就说,我晓得公司损失很大,还有很多烂账,我跟你们讲,现在这个案子结论已经出来了,我明天正式上班,你们有许多手头不清的,拿了钱的,赶快归还;如果来不及归还你手边那些钱,赶快捐给慈善机构;如果真来不及捐给慈善机构,就去捐给和尚庙子,捐给基督堂、天主堂也好,赶快捐掉。再来不及啊在家里后院挖个洞,深深的埋下去,但是你不要被我们挖到,挖到就对不起了。我听了哈哈大笑,我说你讲得很有意思。他说老师这样好不好?我说你讲得非常幽默有趣,只能这样处理了。真的一翻出来,有很多人贪污,你怎么办?只好送去法院了。这是讲人性的问题。

教育同人性有关系,你说一个年轻人犯了错误,是原谅他,让他自我反省改正?还是教育处罚呢?这是人性大问题,至于处不处罚,或让他自我坦白不坦白,这很难下定论,要临机变通的。总之教育是启发引导人性向好的路上走。如说一定完全用爱心,要他自动启发的方法,除非他是圣人。

譬如清朝有一个很有名的大案,你们在书上大概读过。有个人年轻犯罪,做土匪头抢人,被绑到刑场,要被杀头以前,老规矩,做官的要问,你还有什么话吗?有。这个时候他提出来的,做官的要给他做到。他说我想见我的妈妈一面。那应该,马上派人把妈妈接来后,两个都痛哭啊。然后,妈妈说你还有什么话讲?他说妈妈你很爱我,我马上要死了,要离开你了,我要求吃你最后一口奶,妈妈解开给他吃奶,他一口就把妈妈的奶头就咬掉了。他说妈妈我今天的下场就是你教出来的,我从小爱拿人家东西,你还鼓励我,说我那么聪明那么乖,每次你都那么教我,所以我认为偷人抢人是当然,才落到今天的下场。

所以究竟教育怎么教是个大问题,不要轻易下结论。就是说,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怎么把人性教好。像诸位老师那么尽心,昼夜带孩子,可是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诱导,向哪一条路上走,很值得研究。我们这里是实验学校,正好大家做个讨论,我们有时间再讨论。对不起,耽搁大家太久了。(待续) (张振熔纪录)

第四篇: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体会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体会 “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模式

哈佛大学的桑德尔在上他的司法公正课的第一天就带来一个能引发兴趣、需要思索的棘手难题:假如你是一个有轨电车司机,失控的车子正向在铁轨上工作的5个人冲去,你无法刹住电车,似乎车子注定要碾过他们、把他们压死。正当你在铁轨上减速行驶,一分一秒临近这场即将来临的悲剧之时,你突然注意到一条可以驶入的铁路侧线,如果驶入侧线,车子将把侧线上工作的一个人压死。“你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他问学生,“你是否把车子驶入侧线,压死一个人,但是救出另外5个人?”

在这个练习当中,桑德尔希望激发学生去思考合法性的基本问题,在将他们自己的思维与某些大哲学家的思维对比过程中理解自己的思维,他通过这门课程将所有主要哲学流派和作家穿插在他打算引起学生兴趣的当代意识形态的斗争中。而且,他不断地改进问题以适应一届又一届的新学生。

许多优秀的教师深思熟虑、仔细斟酌,努力面对一些学生们可能带到课堂上的思维模式。我们看到课程正是围绕着这些思维模式进行的,这些思维模式也正是该课程所要质疑的,而这样的课程才是我们称之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模式。

知识是构建的,不是灌输的

20世纪80年代初,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两位物理学家想要知道,一门典型的按照传统强调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物理课程是否能够改变学生对于运动的看法。为了找到答案,他们设计并验证了一套测试题,来确定学生是如何理解运动的。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选修课程之前,对物理世界都有一套基本的直觉的看法。

学期结束后,两位物理学家用同样的卷子再次对学生进行了测试,发现该课程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相当小,甚至许多成绩得A的学生都仍然不同意牛顿的看法。

两位物理学家单独走访了几位坚持不同意牛顿定律的学生,想看看能否说服他们放弃原先的错误理论。在访谈期间,他们要求学生依靠自己的运动理论来预测一个简单物理实验中将要发生的情况。学生作了自己的预测,然后研究人员当面进行实验,证明那些依靠错误运动理论的学生作出的预测是错误的。但当物理学家要求学生对他们的观点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进行解释时,他们发现:许多学生仍然拒绝放弃他们错误的运动观点。

富有成效的老师总是要求学生以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成果的眼光来看待部分现实,他们并不认为这只是让学生“吸收知识”,因为他们相信学生必须使用现成的思维模式来解释自己所遇见的一切,所以他们认为那样做是刺激知识的构建,而不是“传递知识”。

创造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

优秀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尽力创造一种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所谓“自然”是因为学生“无意中”遇到某些问题和任务,其中包含了他们正在努力学习的技巧、习惯、态度和信息,这些内容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这些真实的任务能激发好奇心,成为内在的兴趣;所谓“批判”是因为学生学会以批判的态度来思考,以证据来推理,运用各式各样理智的标准来检验他们推理的质量,在思考的同时作出改进,对别人的思想提出具有探索性和深刻见解的质疑。

杰拉尔德·米德为他的法国现代史课程构思了一个类似的程序邀请学生踏上重返18世纪末叶之旅;在琼·古德温有关言论自由的课程中,学生可以扮演最高法院的法官,决定一个棘手但现实的案子;在另一个叫“新兴经济学”的程序中,经管系的学生可以针对在新兴经济的形势下如何做生意向一个假想公司的执行总裁提供建议。

简单但深奥的观点指导着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体验,这种观点是:(1)当人们觉得问题有趣味又美妙或很重要时;(2)在一个具有挑战性然而有人支持、鼓励的环境里,他们觉得对自己的教育有控制感时;(3)他们可以与其他学习者合作学习,尽力解决问题时;(4)他们相信他们的工作将被视为公正和诚实时;(5)在老师对他们的努力作出评价之前,他们可以尝试、失败、可以从有经验的学习者那里得到反馈信息时;人们往往学习效率极高,并且这会对他们的行为、思考或感知的方式产生一种持续的、本质的和积极的影响。(摘自《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美]肯·贝恩著,明廷雄、彭汉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专家分析】教无定法,成为优秀大学教师有道可循

要做成功的教师是有道可循的。这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琢磨,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严肃的智力行为、一种学术成就、一种创造”,并从挫折和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锤炼与提升。

一个多月前,我在一所高校进行了一次题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讲座。起这样一个题目说明我心虚,因为我并不确切知道,做一个好的大学老师,究竟有哪些已成定论的要求。“我心目中”则是见仁见智,由个人说了算,这样我才会稍微轻松些。前些天,北京大学出版社给我送来一本书:《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要我说点意见。我高兴极了,心想要是能在一个多月前给我就好了,免得我煞费苦心去琢磨该怎样塑造一个好的大学老师的形象,并且,演讲肯定会更为丰富真切了。

教无定法与4个“真”

由于职务关系(我曾担任北大教务长和常务副校长),我对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大学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大学老师之类的问题,还有种种看似矛盾却又在理的说法,如:“大学教师主要靠学问好,学问好了,自然教得好”,“教学要有基本功,基本功要在年轻时打好”等都时常思考。我从北京大学的一些知名教师和在学生中很有影响的教师身上看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是五花八门的,但却都能给学生以深刻影响、取得卓越的教学成就,真是教无定法!

不过,他们的成功的确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除了学问好以外,至少还要热爱学生。这样,我曾把好教师的条件归结为4个“真”,即真知、真信、真行和真情。但这些条件只体现了教师素质的一个方面,没有包括怎样进行教学、如何实现教学目标,以及怎样具体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和各类学生学习中发生的问题等重要方面。

这里还要界定怎样才算是好老师。教学涉及性质不同的各种学科,又面对活生生的、有着个性、资质、经历、志向、兴趣、爱好和生活环境千差万别的人,要找出共同规律,确实不容易。所以,要回答“怎样才算是好的大学老师”和“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大学老师”之类的问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研究的。

身为美国几所名牌大学教学中心创始人和主任的肯·贝恩教授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从考察近100位大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出一套优秀教学所共有的东西。这里有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教学环境等,还有首要的——怎样才算是好的大学老师,这些都结晶在《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这本书里,给了我们中国的大学教师以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教育要以人为本

中国古话说:“名师出高徒”。衡量教师成绩,最重要的看他是否培养出了杰出的人才。但一切有杰出成就的人物是否都曾受业于卓越的教师?对这个问题,从中国近代科学史上信手拈来的资料中似乎就能得到肯定的回答。例如,姜立夫之对于陈省身和陈省身之对于吴文俊,吴大猷与王竹溪之对于杨振宁和束星北与吴大猷之对于李政道,这些已经成为中国科学界的佳话。不过,仅从历史片段摘取个别例子,还不算科学命题的证明。贝恩的这项重要研究恰恰就是从进行这样一种调查开始的,他证明,成功的教学能产生成功的学生。如果进一步问:成功的教学为什么能获得成功,成功的要素有哪些?贝恩回答说:成功的教学能够“帮助和鼓励学生进行深刻而卓有成效的学习”,并且“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感情产生了持久、真实和积极的影响”。这里,作者给“深刻而卓有成效的学习”下了个“深度学习”的定义,并且以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为背景进行了深入讨论。尽管教学形式多样,有课堂讲授、讨论、练习以及科研实践等,但都可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也就是学生不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科事实和概念,而是能理解、分析、判断,并能进一步提出问题和进行创造。至于给学生以持久、积极的影响,就不仅涉及提高学生科学思维与专业能力,而且要体现在学生获得良好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上,这是一种“做人”的教育。所以,卓越的教学既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又要促进人的发展;或者,按照我们的话来说,卓越教学是包含正确做事和正确做人两方面的教育。这些,可以说是卓越教学的理念和目标。

在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变得狭小,各国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也显出惊人的相似。近十几年来,中国大陆的高等学校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要改变过去把人训练成“工具”,或成为社会机器中的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那种教学模式,而强调科学与人文相结合,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从事各种工作的本领,而且能探索做人的意义,进而发展成具有健康情感和社会责任心的人。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人的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这和贝恩教授在其书中阐述的教学观念和目标何其一致!

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措施来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贝恩认为:“要想懂得教学成功的秘诀,我们必须既研究原则,又探索技巧。”为此,本书通过回答6个问题,从许多卓越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4项关键概念、7条教学原则、4个课堂教学技巧、13个备课需要考虑的问题等。这里有大量鲜活生动的事例和机智有趣的说理,例如,作为优秀教学的第一条原则是“尽力创造一种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参与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全过程,产生好奇心和兴趣,从而开启其积极的思维、智慧与潜能。这条原则要运用于各种教学方式,包括讲课、讨论、实地考查、案例和项目研究中。这里,作者通过对许多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教授的教学情景的描绘,形象鲜明地展示出原则的运用,给我们以生动的启示。比如,他描写哈佛大学一位化学老师“将科学、历史和诗歌融会贯通来讲课,讲一些人类探询天地万物的故事来了解自然奥秘,引导学生投身历史斗争的长河之中,去探询和了解宇宙之谜”,在关于聚合物的一节课中穿插了尼龙的研发如何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的同时,也感受到科学的巨大社会作用和深刻的人文熏陶,这和我们提倡的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思想如出一辙。

卓越教师是后天造就的

“毫无例外,杰出的教师非常了解他们所教的科目,他们是活跃的成就卓著的学者、艺术家或科学家。”道理要让别人懂,必先自己懂;真理要让别人信,必先自己信。按我的理解,杰出教师是通过对自己学科的深入研究,通过对其他领域的广泛涉猎,真正领会了学科的精髓并掌握其精神实质的人。他们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孜孜不倦、执著追求,深信其结果为真理,且亲身努力实践,乐于也善于将学科的科学真理贯彻于行动、应用于社会。但是,教师光有这些专业或学科上的造诣还不足以成为优秀教师。“并非每一位优秀的学者都是卓越的老师。”好教师还要能够推己及人,把自己理解的也使别人理解,把自己的感情传递给学生。这里不仅有方法和技巧,首要的是教师能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平等的态度和诚挚的感情,这就是上面说到的4个“真”,即真知、真信、真行和真情。这样,教师才能以自己深厚的学问、思想和德行持久地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成为名师的“高徒”。

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是困惑国内外研究型大学教师成长的难题。从国内外科学大师的经历和他们的体会中,我坚信,只要是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大师,他们从教学和与学生相处中获益匪浅。不少老科学家发自内心地表示,与青年学生在一起是他们延续科学生命、不断焕发科学青春的“灵丹妙药”。问题是,我们不少所谓“科学研究”,实际上只是被动地去完成一些受人指派的开发课题或咨询任务。本书对此问题有一个独特的视角,即把科研与教学都看成是一种学习,前者关乎教师的学习,后者关乎学生的学习,两种学习是一个互动过程。所以,研究型大学就是学习型大学,在这里,“教授和学生在一种平等的环境里共同参与广博而睿智的交谈”,教学相长。从这样的高度来看待科研与教学这对矛盾,至少能给我们一个新视界的启迪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贝恩在书中特别强调,卓越教师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造就的。这意味着,要做成功的教师是有道可循的。这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琢磨,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严肃的智力行为、一种学术成就、一种创造”,并从挫折和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锤炼与提升;不过有一本像贝恩的《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这样的书来开导,是很有帮助的,我们欢迎这样的著作。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我们本着“卓越教师是后天造就的”这样的精神,试图对青年教师的教学修养进行培训时,曾遍访相关的教材而不得,只好请几位优秀老教师现身说法进行辅导。当时,曾找到一本给初出茅庐者用以处理教学中一些突发事件的妙方的书,惜无译本。现在好了,有了像《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这样的精彩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像《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这样的入门书(坊间此类书籍还有一些),这应该是青年教师的福音。我期待他们在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新一轮努力中、在中国高等学校师资建设中发挥出色的作用。

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深受文化的影响,《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这本书也反映了和我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要是这本书的出版,能带动我国高等学校教师和教学研究工作者在调查研究本国卓越教师的教学经验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类似著作,那更是我们的厚望了。

超越传统观念的为师之道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现代大学的功能由单纯的育人功能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的扩展,人们对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凝聚了多位美国卓越大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真切体会和严肃反思,他们以各种方法成功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且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感情等方面产生了积极而持久的影响。虽然这些来自异域大学教学实践的探索所涉及的教育对象和国情迥异于我国,但这些卓越教师的言论所透露出的睿智不同程度地揭示出与大学教学紧密关联的几个主要方面的规律,想必能够引起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广大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共鸣和感动。

教学无异于邀请学生围着饭桌交流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育”的本质在于“化”,“化”的主要表现为“变”,因而,教育的本质乃是引起受教育者知识结构、人格塑造及心性灵魂等方面朝着更为完善的方向转变。教学是教育最主要的承载形式,实施教学的内容形式及教学前后的一切工作都将服务于如何产生更好教育效果而实施。而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是对已有思维模式的改造,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卓越的大学教师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使用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提出重要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解自身思维的能力,希望他们学会一贯而合乎逻辑地使用各种信息、观点和概念,来得出种种有意义的结论。

卓越的教师主要采取与学生交谈的形式,帮助学生从接受型认知者、主观型认知者和程序型认知者发展成为投入型认知者,使学生真正成为独立的、有判断力和创造力的思想者。他们认为对学生讲述的任何东西均是谈话而不是表演,他们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鼓舞、激发其思维和提出质疑,与学生互动,激励并允许学生之间互动、和学习材料互动。交谈中,卓越的大学教师为理解一个概念或者作出一个最佳解释而竭尽全力营造自动交流的意识,促使学生感觉到他们是在共同努力、双方都是这场谈话的主角,这种教学无异于邀请学生围着饭桌交流。卓越的大学教师不单单是优秀的讲演家或讨论的领导者,从根本上讲,更是特殊类型的学者和思想家,引领自己和学生钻研学问、享受智慧人生。

超越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观

师生围着饭桌进行交流,此时的大学教师已经超出了讲课是用来对某些主题进行百科全书式的覆盖,或向学生炫耀教师知识如何渊博的偏颇认识,而是在学生身上倾注大量心血,把时间、精力花费在学生身上,教师所作的一切是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和学习者。摒弃绝对权威后,取而代之的是同等重要和颇有效力的信任感,这与中国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不赞成传统的师道尊严而秉持道义之交的师生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跟学生建立了特殊的信任关系的教授经常展现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有了这种胸怀,他们时时谈论自己的求学经历、人生抱负、顺利挫折甚至失败,并且鼓励学生同样要反省和坦率。他们与学生分享治学秘诀,甚至坦陈在教室里也可以从学生的见识中学到东西。”卓越的大学教师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神话幻觉和认为大师是天生的错误观念,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信任和坦率产生了一种互动的氛围,学生可以任意提问,毫无责难和受窘之虞,可以自由讨论各种观点和理解方法。”卓越的教师把学生视为和自己一起追寻真理的旅途中的同伴,是学生踏上寻求更深理解的精神之旅的领路人。

卓越的教师清晰地勾画出这样一个交叉点,即最好的教师对自身及其专业的理解方式与对待学生的方式之间的交叉点。“教师不是一毛不拔的知识主教,把持在通往知识王国的各个门口,使他们看起来更加显赫尊贵,师生是同窗共读的同学——不,是志趣相投的同胞,竭尽全力去探索宇宙奥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其他万事万物。”“他们怀有公平、同情和关爱之心,尽量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认真对待,用对待同事的方式对待学生。”这种为师之道在他们讲课的内容、讲课的方法和评估学生的措施中都能得到反映,而且也出现在了解学生的生活、文化背景和个人志向的尝试之中,他们愿意在课外与学生交谈也反映了这种为师之道。

如果说大学是一所学习型机构,那么教师的学习(科研)与学生的学习(教学)两者密切相关。在这个机构里,“教授和学生在一种平等的环境里共同参与广博而睿智的交谈”,这个团体的核心价值在于人人参与的约定和师生共同维护该团体和保持交谈的责任,使得各自都有所改变和提高。

应该走出去的两大认识误区

要想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应该走出如下两大认识误区:第一,教学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无法改变我们是否有此天赋。相信智能是恒定不变的人经常产生一种消极的无能感,而相信智能可以靠努力工作获得发展的人更可能成功。相信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的教师会认为成功由与生俱来的个性与品质决定,对此他们无能为力。若认为教学能够促进学习,教师才会相信如果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学生和学习的本质及过程,他们能够创造更成功的学习环境。第二,高水平的教学就是技巧的问题,其实,最好的教学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而是一种智慧创造。(刘东风: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

第五篇:大学精神:追求真理追求卓越

本期嘉宾: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韩震

主题:好大学要有好老师、好学生和好校友 大学精神:追求真理追求卓越

凤凰网教育:您认为怎么样才能是好的大学校长,您对历史上中国的那个校长是最为尊敬的呢?

韩震:对过去的校长了解都是靠文献,这种尊敬往往是一种距离上的感觉。实际上为什么咱们说,老觉着咱们这个同一代没有什么大师呢?实际上我觉着这是任何时代都会有这种现象,因为在同一个时代,大家都是觉得,你长这么高我也长这么高,你工资是几级,我也是几级,互相之间都觉着是非常亲切的,非常密切反而就没有一种距离感。实际上任何一代,都有这种感觉。

比如说我的提到一些哲学家,像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这个都是德国人,都属于大哲学家了。雅斯贝尔斯也曾经说过,他说在我们这一代,感觉没有什么多大的哲学家。实际上再过上多少年,大家认为他们俩都是大哲学家,是不是?他有一种距离感。比如说跟我们共事的这些校长,这些省委秘书,实际上他们也作出很大贡献,但是我们只有亲切感、熟悉感,因为大家都是差不太多。有的时候做的事情,有的人想的更早一些,有的人想的更晚一些,有的想的更深一些,有的想的更浅一些,有的想的更全面一些,有的想的更窄一些,但是大家都能相互理解。跟我们不是同一时代的,大家反而有一种尊重感,因为它的距离产生一种尊重。我想从这种距离看,我们的这些大学校长,实际上都是很值得尊重的。你比如说像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兼容并包,这样一种理念,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提出这个理念,我觉着是很了不起的。

凤凰网教育:很难得。

韩震:是很难得。包括像北师大的老校长陈垣,他们这些人实际上都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包括建国以来的这些校长,各自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因为在不同的时代,每个时代造就每个时代的英雄。我想他们只要给教育做了贡献,给人类,给国家做了贡献,都应该值得尊重。我觉着这个我们也没必要非得选,我不太同意非得选出来最什么的,我觉得还

要群体化。中国的校长群体,或者是教授群体,以后总体来说还是进步的。我想以后尽管大家说这个,大家对教育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它总是在发展,要不我们也就没法理解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绩。

比如说这个我们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那么快是因为我们工资低,但工资比我们的低的地方多了,为什么他们没发展那么好呢?这就有赖于中国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一个义务教育普及率。也就是说,我们这些打工的,最初他至少是个初中生,后来是很多都是高中生。这个上过高中的和没上过高中,上过初中和没上过初中,他是不一样的,实际上整个对问题的认识,都不一样。所以说,而且随着中国的转型,这也可以看出,中国转型成不成功,我想就跟中国的高等教育有关系。

说实话,现在教学质量不如过去了,因为过去是精英教育,是很少一部分人选出来上学。比如说我们那个时候20几万上大学,全国十年没高考了,才考20几万,现在是每年600多万,但实际我们的精英教育那部分,仍然是在发展,而大部分人的素质,毕竟是比原来没上大学的时候提高了,必须要认识这点。教育必须得有个过程,这个叫百年树人。所以说,实际上整个教育都在发展,我觉着这是群体,我就说为什么我从这,不要非得举那一个尖子,那一个什么,实际上要看到群体的这种,国民,整个国民素质的上升。当然,高等教育也好,基础教育不是没有问题,有我们问题,实际上任何时候,都是在问题当中,通过问题解决问题才进步的。没有一个时代说,实现理想状态以后没问题了以后这个事,那是没有的,现实之所以现实它就不是理想的。所以说我们要看到进步,当然我们要正视我们的问题,不断改进,这样才使我们的教育不断往前发展。

实际上现在国外研究我们,正像我们研究国外一样,中国的改革开放这30年的发展,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现象,许多我们多国外去开会。我连续三年参加了卡塔尔基金会举办的这个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在这个峰会上,中国教育被当作一个现象来看,他们认为中国的教育不得了,当然他们也是从他们的角度去看,我们就跟他们说我们在国内是挨骂的。你看你培养了这么多工程师,当然这个工程师的质量我们也承认,肯定还有距离。中国的教育本身也没有完全从原来那种摆脱出来,比如说我们的灌输式的教育地缺乏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这种培养。

我们即使有了这个意识,我们这个方法也一时还有一个转换的过程。另外,不同知识之间的融合,实际上文史这部分,这些容忍统治这本来是中国的,原来是中国的传统。现在是由于学科的分的越细了以后,不同学科之间互不来往,这种现象倒成了我们的弊病了。这个都需要,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种不同知识的差异。比如说学生,过去工业社会按照标准化去培养学生,但是到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更尊重学生个人的学习兴趣,他的特点。因为每个人从心理到生理,,每个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那么如果是基于他学习兴趣,他更容易成功,是吧,而且这个时代也需要一种差异的知识结构,可能我们就是要每个人,也就说如果工业化时代是按照那种标准化去培养人的话,我们可能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可能更应该构造一种什么呢?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根据自己的这种维护,构件自己不同的知识结构。我们以一种不同的知识结构适应这样一个差异的时代,一个知识经济,一个个体化的时代,而且这也是个创新的时代。

当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搅合在一块的时候,可能反而是创新可能性更大一些,我就是,差异本来就是一个创新性的沃土,我希望北外这有54个语种,不同语种这种差异了以后,会在教育的创新方面也走在前面。

凤凰网教育:那在您看来怎样是一所很好的大学,然后您谈一下您对大学和大学精神的理解。

韩震:大学,一所好的大学,我觉得首先它本身有一种精神气质,这个精神气质就像熔炉一样,进来以后呢,能把人提升,这种提升,倒不是说来到这里长高多了,而是出去以后,他的境界,他的视野发生变化。那么这就需要有载体,这个载体是什么呢?实际上大学的载体,我觉得最重要的还不是校园大楼,因为大楼我们可以盖,而且楼也可以用来干别的,做军营也可以,做工厂也可以。主要就是教师,教育了一批最好的教师,这个好教师既有责任心,同时确实有知识、有能力、有能力、有境界、有思想。我提倡每个教师不仅仅是教语言,我个人想,他同时也是教思想、教文化、教做人。也就是说一个好教师,也应该是个好的学问家,好的思想家,因为这样的课他才是境界不一样,他不仅是一个工具层面,也是一个理念层面。

就是每堂课,他(教师)教给了很多发音,教了很多语法,但同时呢,也有一种思想在里头,有一种文化的境界在里头,那么这个课他会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在这个知识掌握过程当中,实际上提升了仁义这种能力和境界。这是大学中我觉得要有好的教师,另外,一所大学也得有好的学生。实际上它是个互相的,教学相长,这不是说说而已。为什么大学的老师要不断的得到更新呢?在某种意义上,他是在学生逼迫下,当然这个说的是,某种意义上,因为成天见这些学生,学生的阅读速度,他的注意力,对新问题那种敏锐,他会反过来去问老师,这时候就逼着老师去思考一些新问题。而且老师,跟年轻人在一块,本身也变得年轻了,这种年轻呢,倒不是说他生理上变年轻,就是他思想上保持一种活跃。所以说我觉得好的大学,首先有好的老师,同时也得有好的学生,这是一个互动过程,而且这也是一个良性循环。好的学生促进好的老师,你太差了你在这儿待不住,有些老师为什么过了几年自己都不敢上讲台了,他确实待不下去。好的学生实际上就是在选择好的老师,好的老师在进一步提升好的学生,这样一所大学,它的声誉就建立起来了,这是好大学。

大学精神我认为很简单,一所大学我觉得就是追求真理,这最基本的,要有一种求真的精神。就是无论怎么变换以后,就是说,是研究,通过自己的研究,通过自己所教授也好,讲的应该是真的东西,当然这个真呢不是现象的,而是一种经过思考,经过研究,它的本质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说,黑格尔不是说存在就是合理,那是因为它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有未来前途的,代表着前进方向的一些东西,也就是说他应该具有前瞻性。因此大学的第二个追求卓越。追求真理、追求卓越。

当然,不同的学校在这两方面他可能有不同的表现,我们作为一个语言类大学,如何把语言和人文的,人文精神的教授结合起来,把语言和思想怎么结合起来,把语言和知识怎么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比如说改革开放初期,你只要懂外语你就是一流人才,因为那时候大家都不会懂外语,多数人都不懂外语,懂外语很了不起的,这现在就不是了,很多人从幼儿园就开始学外语。第二呢,国家的发展,对外语类人才也提高了要求,怎么这样说呢?因为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属于非常落后的,我们学了外语就是为了学习人家,我们听着就行了,我们好听懂人家。

我们现在在国际上不能再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出现了,至少是个同学了,而且这个班级同学里呢,尽管不是最好的,那也是优等生了,优等生你就得讲,你不光能听你还能讲呢,得会提问题,还会讲问题了。这个时候,国家需要的人才,就不能是仅仅会外语了,还得有一定专业知识。你得懂得国际规则,你得懂得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社会问题,你得了解国际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北外如何再追求真理,追求卓越下工夫,这是我们值得研究的,把这种精神和一种具体的战略策略结合起来,这是校长和每位老师,每位院长,每位系主任都要研究的。

一所好的大学,实际上它的载体是什么?当然有好的校园,有好的校园,这本身也值得骄傲。没有校园,没有大楼,它没办法去办。但是它最根本的载体我觉得是这个学校的声誉,就是它的校誉,一个好大学要有好老师,好学生,再就好校友。也就是说,实际上大家看这个学校的这种声誉的时候啊,是通过这些一个个的校友表现出来的,校友的社会责任心,他的能力,他的业绩,实际上就是北外的业绩,北外的声誉。我们北外号称是“外交官的摇篮”,这种美誉也是个事实。就是说出了国以后,凡是有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都有北外人,现任的大使里还有100多位是毕业于北外。美誉怎么来的呢,就是靠这些校友们在不同岗位上他们做出来的贡献。

今年在返校日以后,我跟有些校友说,你们走哪儿就把北外的声誉带到哪儿,你们怎么做也就是北外的声誉。所以说好的大学,我觉得它主要表现好老师,就是说无论是大师也好。实际上大师是过多少年以后好多人就认为他是大师了,现在一般你看,你见了谁以后,咱们

互相之间也都是普通人,就觉得没有什么大师,我觉得大师再过一段以后,反而如果是体会的时候,在那个时候他确实做了贡献。好学生,然后就是校友的社会贡献,社会认同度,这是好大学的标志,这是最主要的三个要素。(编辑/海峡教育网http:///htmls/201211/11369.html )

上一篇:五进科普宣传工作总结下一篇:武汉市劳动保障监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