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2022-12-18

时间的流逝很快,我们在季节的变化中,也积累了众多工作佳绩。回首看不同阶段的工作,个人的业务水平也有着提升,为了更好的了解自身工作水平,可以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基层体系建设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基层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农村基层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工作汇

县委、县政府将信用环境建设作为优化投资环境、提升人的素质、提高科学发展水平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统一标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多方受益”的原则,着力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群众“信用”意识普遍增强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县委、县政府率先垂范,在财力非常紧张

的情况下,归还乡镇政府、学校在农村信用社的陈欠贷款283万元。同时,由县纪委牵头,对党政机关干部银行贷款进行全面清理,共收回贷款1350万元。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增强了农民群众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各乡镇都把“信用村”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无形资产,想方设法帮助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形成了良好的信用氛围,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以农村信用户为主体,信用社、乡(镇)政府、村委会和农户“四位一体”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

二、农村信用社营销机制进一步优化

农户信贷评分体系不仅对信贷相关信息进行评分,而且对家庭信息、综合信息等能表明农户非信贷情况信息进行评分,从而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对农户进行评价。信用评价体系推动了信用社贷款营销机制的变革,促进了信用社资金的合理使用,扩大了信用贷款的覆盖面,有效满足了农民的贷款需求。

三、金融服务经济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旬阳县建立了“创业贷款”和外出务工人员贷款制度,加大了对农村进城务工经商户、小型加工户、运输户和其他与“三农”有关的城乡个体经营户创业金融信贷服务和支持力度;试点推行林权抵押和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拓宽了信贷条件;建立了“订单农业+信贷”服务模式,大力支持烟叶等主导产业发展;推行“富秦家乐卡”业务,实现了信贷消费一体化,还款还息智能化,开辟农户小额贷款“绿色通道”;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共评定授信个体工商户1842户,授信总金额3万元,组成“信用共同体”349个1109户,占授信总户的%,有效破解了个体工商户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瓶颈问题。

四、密切了社群关系

信用工程建设不但给农民、个体工商户提供了经营资金,而且送科技、送

信息,架起了信用社与客户的连心桥,使群众体会到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使社村、社群关系更加融洽。信用工程创建为农村信用社赢得了支持,赢得了地位,各村普遍与农信社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村级企业和村民的闲散资金,绝大部分存入信用社,壮大了农信社的实力。信用社以解决农民贷款难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良好信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有效地促进了自身发展。

五、实现了和谐共赢

通过信用工程创建活动,不但农村信用社掌握了农户信用状况、农户特长和还款能力等大量信息,而且有效简化了贷款手续,农户仅凭贷款证就可随用随贷,缩短了贷款办理时间。通过拓宽农户小额信贷服务领域、提高小额贷款授信额度、改进小额贷款服务方式等举措,有效满足了广大农户的信贷需求,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矛盾。今年截止9月底,全县农业贷款余额亿元,较年初增

加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额的%,增幅%,高于各项贷款增幅个百分点。

第二篇:街道基层财务监督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街道现有*个行政村、*个社区。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区纪委、监察局的具体指导下,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加强农村、社区财务监督体系建设作为促进“两区”建设、维护辖区和谐、稳定发展环境的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了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了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的要求,促进了农村、社区财务监督体系建设,有效的促进辖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的协调发展。

一、基本情况社区财务监督体系:4个社区由街道财政所设立专用账户,实行“经办人签字、社区负责人初审--财政所会计审核--街道主管领导审批--街道财政所统一核报”的流程进行管理。

农村财务监督体系:全部实行“村帐街管”。目前4个行政村依法推选产生了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代表中依法产生村务公开监督小组4个,在村务监督小组内依法选举产生民主理财小组4个,设立村务公开栏5个,意见箱4只,进一步落实了财务公开、重大事项一事一议制度、财务报销经村民主理财小组事前审核签字、建立了村级民主议事会制度。

二、基层财务监督体系运行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财务监督体系建设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辖区广大城乡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辖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街道研究,成立了由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任组长、党工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任副组长、分管领导和街道经贸办、财政所干部及村、社区负责人参加的***街道基层财务监督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加强反腐倡廉、集体资产管理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提高对领导小组成员加强基层财务监督体系建设工作的思想认识,出台了《关于成立

(二)将基层财务监督体系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1、加强居(村)务公开阵地建设。全部做到了“五有”,即:有公开栏、有登记本、有公开内容、有监督小组、有专人负责。在公开内容上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各村重点把本村的公共经济深入、土地征用、转让、出租收入及其他收入和支出作为村务公开内容的重中之重,及时、准确、全面、真实的予以公开。在公开程序予以有效规范。各村以方便村民群众了解为原则,做到村务公开的方式形式多样,基本做到了“会”、“栏”、“簿”、“箱”齐全。

2、加强基层财务监督体系的制度建设。一是做到了财务公开内容制度化。各村、社区做到对于法律、政策明确要公开的财务、政务内容坚决公开;凡是政府出台的涉及村(社区)集体和村(居)民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必须公开;凡是村(居)民群众关注的政务、财务热点问题必须公开。二是落实公开时间、方式及信息反馈制度。坚持了村、社区每季度公开一次。特殊情况随时进行公开。在公开的方式上:基本做到了村、社区固定内容长期公开,全年大事年初公开,财务收支和阶段性工作按季度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热点问题及时公开。在信息反馈上:各村、社区在村、社区办公场所等处设立意见箱,群众可通过意见箱对基层干部进行提问并提出意见。村干部要及时做答、对群众提出的建议及时纠正。

3、完善了基层财务管理基础资料归档工作。一是各村、社区将需公开的财务、政务内容拟出后,经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审核无误及小组负责人签字认可。二是各村、社区对本村、社区公开的所有资料都落实专人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妥善保管,以备检查。

4、建立组织,规范管理。一是建立了村民议事会。各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选出3-7名为人正直、原则性强、群众威望较高的人组成议事会,作为本村的议事机构,变过去由一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为现在的群众参与、集体决策。二是实行了村帐街统制度。各村对应公开的财务收支情况,每月须报请街道财政所、村民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将各类凭证进行审查、经手人和本村主要负责人签字、街道财政所审核盖章后,方可进行帐务处理,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开,以确保财务公开的真实性。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和体会通过建设基层财务监督体系,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受到广大居民(尤其是村民)的欢迎和支持,到街道上访明显减少,有力的维护了社会稳定。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监督工作机制。街道指导各村、社区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落实目标责任,明确了工作职责,提高基层村、社区财务监督工作水平。一是各村、社区组织逐步意识到基层村、社区财务监督体系是一项事关辖区城乡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事,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持之以恒抓好落实。二是通过宣传引导,严格落实村民代表、社区成员代表的依法产生,为推进基层村、社区财务监督体系奠定基础。三是重点调整和充实了村务监督和民主理财小组人员,并代表村民严格履行职责,依法开展工作。

(二)强化“三项措施”,促进了村、社区财务监督体系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廉政文化进村、进社区。由街道纪委牵头,民政办、党政办等部门配合,通过办好村(居)务公开栏、举办警示教育电教片展播、书写廉政书法作品等形式,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村、进社区活动,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加强廉政教育培训。结合“两区”建设任务和区街中心工作,街道纪检委采取集中培训、参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村和社区的“两委会”成员50余人,分别进行了业务、理论、廉政建设等知识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基层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增强了其遵纪守法意识。三是重点加大涉农案件、城乡低保工作反映事项的查处力度。在对村级(社区)财务审计监督制度、“两委会”工作报告和民主评议制度、村(居)务、财务公开制度等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实行街道领导包村、社区联系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基层干部中存在的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以此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切实推进了村、社区政务、财务监督工作深入开展。

(三)明确监督职责,促进了村级财务监督规范化建设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村级财务监督管理职责。抓好年底村干部民主评议、奖惩等新机制的出台;街道纪委加强对推进基层村、社区财务监督体系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二是以街道财政所、农经办、村级财务指导服务中心为主体,重点开展了村干部任期财务审计工作,杜绝了村级财务管理中以往较常见的所有支出一人说了算,白条、自批、自支及低价私自出租、转让、发包集体所有资产等贪占集体资产,捞取好处等现象,促进了村级财务的规范化建设。三是实行了“村财务街道代理”制度。规定村级财务开支必须经村民理财小组审核,再经村委会分管财务的负责人签字后,见到村级财务代理室才能审核入账,使村级财务收支全过程都在村民理财小组的掌握和监督之中。村民群众高兴的说:“现在是村里花钱不管钱,街道管钱不花钱,村民享有支配权。”

(四)健全制度,规范了村(居)务公开管理活动。

1、进一步完善了村(居)务公开制度。一是完善了村务公开的内容,避免了群众想知道的,基层干部往往不公开的现象;二是规范了村(居)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各村、社区都在便于群众观看的地方设立了村(居)务公开栏。凡是村(社区)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通过公开栏和会议向村(居)民公开。一般的事项至少每季公开一次,重要事项做到了即时公开、办事过程与结果“双公开”。各村、社区在建立公开栏的同时,都设立了意见箱和举报电话,确保了公开内容真实、程序规范、公开及时。

2、进一步完善了监督管理制度。一是将村务监督制度规范上墙,强化了基层组织依法按章理事能力;二是建立健全了村、社区财务审批制度等财务制度和相关规定。同时为规范和节约村级日常开支,对村、社区干部开支标准进行统一规定;三是重点规范了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所有行政村的财务支出必须经村民主理财小组集体审核同意签字后方可入账。

3、进一步强化了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一是成立了由街道纪检委书记任组长的街道村务、财务公开监督小组和审计工作小组,对任期届满和离任村干部进行审计;二是推行民主评议基层干部工作制度。基本落实了村级民主听证会制度,要求社区、村级组织成员对基层财务运行管理情况进行汇报,接受群众监督。民主评议以村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村干部是否合格的标准;三是建立和完善了基层干部的激励约束制度。

(四)加强工作督查,及时总结提高。街道经常督促和指导基层组织干部提高对村、社区财务监督体系认识,促进基层干部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转变了以往的为难想法,认识到基层村、社区财务监督体系是促进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能否贯彻落实直接影响到城乡稳定和经济发展。街道监督小组也通过督促检查,不断完善和纠正了基层组织在村、社区财务监督体系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而巩固了村、社区财务监督体系工作的成果。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虽然我

第三篇:浅谈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杨培昌1

(云南省楚雄州畜牧兽医站,楚雄675000)

动物防疫体系是动物防疫工作的基础,乡镇畜牧兽医站是动物防疫体系中最基层的机构,村动物防疫员是动物防疫的重要补充,是动物防疫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具体实施者,是联系广大养殖户,推进农村养殖观念转变,调整养殖模式,推进健康养殖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是整个动物防疫体系的基石和实施动物防疫工作的主体。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直接关系着畜牧业发展、畜产品安全、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楚雄州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到2007年7月州级和全州十个县市均成立了独立的畜牧兽医局,组建了州、县(市)两级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完成了全州103个乡镇畜牧兽医站的人员、业务、经费“三权”上划县畜牧兽医局管理工作,兽医工作机构逐步完善。然而理顺县乡行政管理和业务技术部门的关系,明确职责,完善管理,对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发挥工作机构的作用极为重要,也是县畜牧兽医局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动物防疫和畜牧兽医工作管理的实践,谈谈个人对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认识。

1、楚雄州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发展情况及现状

楚雄州乡镇畜牧兽医站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兽医防疫队或牲畜血防队,后改为公社、区、乡镇畜牧兽医站,机构性质不明,为县乡共管,以县管为主,人员性质自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属国家干部身份,工资按干部标准由县级支付,其余人员则为集体身份,工资参照国家干部标准以自收自支为主,不足部分由县级补足,以后由财政按人均1000元/年包干。1985年财政包干到乡镇后,工资由乡级财政解决,1988年“三权”下放由乡镇管理。1990年对全州乡镇畜牧兽医站的集体人员实行公开招考,择优录用,并于1990年至1992年分三批将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国家正式干部,工资由乡镇财政全额预算,对辞退人员给予40元/月的生活补助。1992年乡镇畜牧兽医站正式定性为国家在基层1作者简介:杨培昌(1965- ),男,汉族,云南省楚雄市人,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科技推广与管理工作。E-mail: ynypc@126.com。Tel.: 0878-301989

4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并按农业部、人事部„1992‟农(人)字第1号文件完成了乡镇畜牧兽医站编制的测算和核定。乡镇站基础设施于1988年开始投资建设,州级3万元,县级配套3万元,乡镇解决建设用地和配套适当的资金,到2000年全州128个乡镇站基本完成了建设任务。2006年因乡镇撤并,乡镇畜牧兽医站随之撤并为103个。现全州乡镇畜牧兽医站共有在职职工479人,其中大学10人,大专208人,中专189人,高中及其以下72人;中级职称60人,初级322人,其他97人;本专业人员348人,占72.7%,非本专业人员131人,占27.3%;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年龄在45岁以上的158人,占总人数的33%。全州1048个村委会共聘用村级兽医防疫员1095人。

2、楚雄州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楚雄州基层动物防疫体系通过多年的建设,得到一定的发展,解决了人员身份和待遇,明确了机构性质,核定了编制,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善,乡镇政府在畜牧兽医站建设和动物防疫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三权”归乡镇管理,也存在一些遗留问题 :

2.1、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工作条件差,基础建设欠账大。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因受当时财力的限制,仍然较狭小,大部分乡镇站一间房子既当办公室又当宿舍,防疫设备落后,工作生活条件差,而且每次乡镇机构改革畜牧兽医站均未能幸免,分分合合资产被挤占平调和流失,房产被拍卖,编制被削减。目前全州尚有5个乡镇站无工作用房,15个乡镇站工作用房因年久失修处于危房,部分乡镇站建站时的欠账至今未偿还,欠账大。人员编制在1992年核定的基础上被削减1/3。

2.2、专业技术人员老化,非专业人员比例过大,专业人员素质低,发展后劲不足。全州乡镇畜牧兽医站中专以上学历的虽有407人,但近一半以上属集体人员录用后通过继续教育取得相应学历,是乡镇站的业务骨干,但年龄偏大,45岁以上的占33%,且大部分接近退休年龄;有27.3%的非专业人员则是乡镇随意安置或招考公务员安置进来的,部分畜牧兽医站甚至成了“收容所”。编制不仅被削减,还被非专业人员占用,本专业学生多年无法补充,大龄和非专业人员比例过大,青黄不接现象较为突出。由乡镇管理时,畜牧兽医站大部分人员被长期抽调抓乡镇“中心工作”,专业人员不专用,学业被荒废,素质下降。人、财、

物管理随意性大,乡镇财政除保证人员工资外,不仅无力解决业务经费,甚至连畜牧兽医站开展业务仅有的微薄收入也被平调,形成名存实亡的“空壳站”,发展后劲不足,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差。

2.3、职责不清,管理不顺,机制不活。全州十县(市)虽成立了畜牧兽医局,组建了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但管理体制仍然没有按规定理顺,政事不分,职能混杂,职责不清,以政代事,由于县级财政困难,本应属于完善动物卫生监督所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装备往往被主管局截留,部分县市甚至将应属于这两个机构行使职能必备的人、财、物管理权全部收归主管局,职责被削弱,遇事相互推诿,工作涣散。乡镇站“三权”虽然上划,但资产不清,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无激励竞争机制。

2.4、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素质有待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虽已建立,但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普遍较低,由于动物防疫任务繁重,群众对防疫工作的抵触情绪大,工作艰苦,而补助较低,工作局面难于打开。

3、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完善管理,充分发挥动物防疫工作机构的作用

3.1动物防疫体系归口专职的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作用:动物防疫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管理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又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贯穿于畜禽养殖、加工、流通的全过程,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其工作的专职性与乡镇工作的多样性往往冲突,特别是严峻的动物疫情形势和繁重的动物防疫以及动物疫病追溯制度的建立更离不开动物防疫体系专职职能的作用,必须实行专职化的统一协调管理。动物防疫虽然属公益性服务范畴,工作平凡而又十分重要,但无疫情时期,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往往被社会“遗忘”,是弱势机构。动物防疫体系归口专职的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有利于动物防疫和公共卫生要求的整体性和统一性,避免动物防疫活动和畜产品质量标准的各自为政;有利于机构人员的稳定,保证有机构有人员落实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避免机构改革造成的资产和人员编制流失;有利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保证技术人员能专心从事本职工作,避免随意抽调技术人员从事“中心工作”造成学业荒废、素质下降;有利于人员队伍素质的提高,保证有真才实学的人员能够充实到动物防疫队伍中;避免随意安置非专业人员造成专业素质降低。

3.2、基层兽医工作机构的关系:县畜牧兽医局与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畜牧兽医站共同构成基层兽医工作机构体系,但由于机构性质不同,决定了他们之间既相互依托,又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职能职责。从管理的角度,畜牧兽医局作为行政管理机构,对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畜牧兽医站负有行政管理权,属上下级关系,负责对这些机构履行职责提供基础设施、人员、经费和装备的保障,又依托这些机构作出行政决策和其他行政行为。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各自的职能对乡镇畜牧兽医站具有业务归口指导的职能。从机构性质的角度,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畜牧兽医站是依法或按照国家的规定设立的事业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以及独立的工作职责和业务范围,是行政管理机构履行行政职责的重要依托,在职责范围内对机构内部的人、财、物有支配权和人员、财务的管理权,财务管理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畜牧兽医局不应将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畜牧兽医站应当行使的职责和承担业务以及履行职责应具备的人、财、物的支配和管理权全部收缴和取代,应通过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达到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目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3、基层兽医工作机构的职责: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对县畜牧兽医局、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作了明确的界定,不再讨论,仅对乡镇政府和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关系和职责作进一步讨论。

3.3.1、乡镇人民政府:乡镇畜牧兽医站虽然“三权”已上划管理,但由于畜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基础地位以及动物防疫在养殖业发展、人体健康和公共安全的保障作用,属公共服务和公共卫生安全范畴,决定了乡镇政府在动物防疫中仍然具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对辖区内养殖业的发展、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具有组织发动、宣传动员的职责,对辖区内的动物防疫负总责。

3.3.2、乡镇畜牧兽医站:乡镇畜牧兽医站属于县级畜牧兽医局设在乡镇,协助乡镇发展畜牧业和动物防疫提供技术保障的技术部门。具体承担对辖区内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情监测,疑似疫情的调查和报告,疫情处理的技术工作,承担动物产地和产品检疫,动物疫病溯源的基础工作--畜禽标识佩戴和养殖档案的建立;畜禽品种改良、饲草饲料、养殖等公益性技术推广。负责对村级防疫员的

选用、考核与管理等工作。

3.3.3、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职责:村级动物防疫员在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统一管理和组织下,承担对辖区内的动物实施强制免疫和计划免疫,发现疑似疫情的报告,协助承担畜牧兽医科技推广等。

4、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4.1、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防疫检疫和疫病诊断设施和装备。根据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由于州县财政比较困难,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应以中央和省级财政投资为主,以减轻基层财政困难的压力,县乡人民政府主要解决建设用地,根据乡镇畜牧兽医站的职能职责和业务范围,每个站用地不少于2亩,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动物防疫属公益性,应将建设用地纳入发展公益性事业以无偿划拨的方式统一规划提供使用。基础设施建成后要明晰所有权和使用权,即所有权属县畜牧兽医局,使用权属乡镇畜牧兽医站,不受机构改革和变动而平调和侵占,避免再度重演乡镇畜牧兽医站被乡镇政府随意挤占、平调和拍卖的故技。

4.2、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提高基层队伍人员素质:一是加强对基层现有人员的素质教育与管理,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畜牧兽医和动物防疫防控技术等的培训,对现有非专业人员进行本专业学历教育,职称评审时,非本专业的学历不给予认可。二是制定完善的考核、考试标准,通过综合考核,对达不到本专业能力水平和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应辞退或调离。三是从源头上制止非专业人员进入畜牧兽医技术队伍。根据动物防疫和畜牧兽医工作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编制测算标准,对各级兽医工作机构的人员编制进行重新测算,会同编制部门给予确定,所缺编制只能逐年从对口专业院校毕业生中择优录用,从严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兽医队伍。通过培训、考核、建立用人激励机制和控制非专业人员等多种形式,逐步提高基层动物防疫队伍的素质。

4.3、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完善考核办法,规范内部管理,明确职工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细化各项业务工作指标,建立健全工作任务目标制度、学习制度、会议制度和财务物资管理制度、环境卫生制度等,并制定切合实际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年终考核兑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4、建立和完善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聘用、管理和考核制度。村级动物防疫员是基层动物防疫力量的重要补充,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聘用、日常管理和考核由乡镇畜牧兽医站负责,首先是制定严格的选聘条件,把好进人关。由村委会择优推荐,乡镇畜牧兽医站审核把关,报县畜牧兽医局组织考试考核,合格者发给防疫员资格证书,再由乡镇畜牧兽医站择优聘用。其次是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职责和动物防疫任务,制定百分制考评和奖惩制度,将国家的定额补助进行浮动,定期考核兑现,对不服从管理或者无力胜任动物防疫工作的给予辞退更换。三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适当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补助,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畜牧兽医技术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创优质服务,提高自身报酬。

第四篇:清水河乡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情况的调研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大清水河乡文化建设力度,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我们就清水河乡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这个课题开展了深入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我乡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一)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本乡共设置文化事业管理机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1个,拥有全乡书屋6个,健身路径6套。基层文化站舍总面积674.88㎡,文体设备固定资产46万元(其中上级拨款41万元,自筹5万元)。图书室总面积25㎡,藏书1800册。有文化活动场所2个。5个行政村中有5个村设有村级文化活动室,其它1个村基本上是依托当地的村两委办公开展活动,村级文体设备固定资产只有15多万元,图书阅览室面积25,藏书1500册。清水河乡有一个社区有25㎡文化活动室和办公室。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情况。本乡文化站的人员编制3个,现有文化员3人(初级职称3人),文化站工作岗位上3人,在本乡文化站工作岗位上的人员工作热情还较高,有较强的敬业

精神,基本上能胜任本职工作。

民间文化方面人士较为活跃。本乡共现有舞蹈队、阿肯阿依特斯队、篮球队、拔河队、赛马队和刺绣协会、玉石协会。

(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情况。目前,基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截至210年,全乡95%的行政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我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农家室屋,现已建成基层服务点7个,同时,初步建成“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鹅舞、哈萨克刺绣)”。通过开展“送电影、送文艺演出、送书”,“文化三户”,文化“三下乡”活动和组织农牧民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开展各种大型活动3多次,举办各种文体活动30多次,送下乡5场,农村(社区)电影放映18多场。

(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情况。本乡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处,我乡建立业余文保员队伍,制定文保单位消防安全预案,对文保单位进行保护。开展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共调查文物点3处,其中新发现1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喜人。我乡已普查出较高价值线索2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2个和传承人7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本乡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相当薄弱,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不相协调,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有一定差距。

(一)思想和工作上缺位。一些群众对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思想和工作上没有摆上应有位置,对宣传、贯彻、落实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不够积极,对文化事业发展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忽视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

用。

(二)基层文化工作缺人才。本乡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工作人员3名,村级基本没有配备文化管理员,只是由村干部或其他村民兼职,也没有开展大型的群众性文体活动。

(三)文化事业发展缺资金。本乡文化事业财政保障程度偏低,没有把乡综合文化站建设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小,影响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文体基本设施设备难以及时添置更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民族民间文化挖掘等缺少必要的经费。农民业余文体团队因经费短缺,出现了萎缩,有的还存在消亡的危险。

四、加快我乡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与建议

1、进一步明确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目标。要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要结合党十七大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建设新要求,进一步明确农村文化建设的新目标,落实发展新举措,取得新成效。

2、进一步落实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瓶颈(pingjing)。对农村文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qingxie),健全保障措施。

3、进一步创新农村文化活动载体(zaiti),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以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让健康向上的生活格调充实群众生活,占领思想阵地,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各展其长,各得所乐,共同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

4、进一步健全农村文化服务网络。要通过创设服务载体,构建起覆盖乡、村(社区)的基层文化网络,推进乡文化站、村级文化互助合作组织和村(社区)文化室等两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营造和培育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

一是依托乡村文化站点,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艺术资源,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二是建立“农家书屋”,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满足农村群众阅读需求。

三是结合“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开展全民健身、竞技比赛等活动,借助体育活动的场所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等,推广体育文化,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也得到文化的提高。

四是结合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活动,促进乡村民间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积极开展民族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保护工作,努力构建区级、州级、县三级保护体系;通过组织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提高农村保护和传承传统优良民间文化的意识,让我乡阿肯阿依特斯、鹅舞、刺绣等民间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5、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加强农村文艺骨干和民间艺人队伍。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农村文艺骨干的示范效应和带头作用。农村文艺骨干和民间艺人是村级文化建设最热情的支持者,是民间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村文化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因此,要积极开展面向农村文艺骨干的各类公益性文艺培训班,努力提升农村文化团队的水平。一名文艺骨干带动一支文化团队,一支文艺团队营造一个村落的文化氛围,众多的文艺骨干将推动农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6、领导重视,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需要乡党委政府的重视,需要广大群众的努力。

一是乡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发展列入发展规划、列入重点工程、列入目标考核,确保健康发展。

二是对于重点项目实行重点扶持政策。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行重点支持。重点扶持农家书屋、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人才培训等。我乡阿肯阿依特斯、鹅舞、刺绣等都是独特的民间艺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也需要上级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才能使这些艺术奇葩早日重放异彩。

三是建议开展一年一度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由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在节假日期间组织民间文艺汇演活动,让各村、社区的民间艺术团队集中进行比赛和交流,以促进农村民间文艺的繁荣和发展。

第五篇:简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摘要: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同时也是联系科研、教育以及生产的纽带,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生产能力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基层农技人员就要顺应形势,实现自身价值,以下本文笔者经过广泛调研,并针对目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与分析。以期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供合理化的建设意见。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存在问题;对策

近些年来,各项强农惠农项目的实施使农业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新局面,全镇农技推广部门为推广普及新技术、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农业发展新的形势与要求,新的问题也日趋凸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执法力度不够

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一些法律法规与文件明文规定的一些政策措施没有得到较好落实。如在农技站的建设上、管理体制上及乡镇农技员的工资报酬问题上等等均没有依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2、经费投入不足,服务职能弱化

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农业综合服务站靠财政拨付的人头办公经费仅能维持日常工作,根本无法开展必要的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只能停留到面上,根本到不了农民手中,工作表面化,形式化以及服务职能严重弱化。甚至有的乡镇政府给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制定创收任务,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得不到重视,致使乡镇农技推广工作脱离了服务主题。

3、乡镇农技员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有些乡镇农技站的开拓精神不强,等、靠、要的思想也比较严重,没有很好地把技术服务、经营服务和当地的主导产业结合起来。还有的农技站的同志只想经营服务,忽视技术服务,也有的农技站的同志的知识老化,素质不高,不能满足农民对新技术的需要。

4、乡镇农技站的管理体制不顺

有些乡镇农技站以乡镇党委政府管理为主,把农技员作为乡镇干部使用,农技员成为乡镇的财税征收员、尾欠清收员及计划生育工作队员与驻村工作队员等等;有的乡镇农技站的人事、物业由县区农业局管理,财务与业务由乡镇党委政府管理,到最后谁也没有管好,谁也管不了,导致乡镇的农技推广工作难以开展。

5、农技站的事业经费不足

乡镇农技站的同志工作在农村,条件各方面均十分艰苦,报酬很低,更没有积极性进行农技推广工作。所以,有些农技员就成为了农资经营“专业户”,有的外出打工,自谋生路,导致农技推广队伍很不稳定。

二、建议与对策

1、完善各项机制

(1)理顺管理体制努力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文件精神,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明确公益性职能与合理设置机构,各县局(办)在招考人员时,要严格招考农业相关人员,进一步调整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结构,以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水平。

(2)健全农技推广工作机制农技推广体系要全面推行岗位绩效目标管理以及建立健全考评体系,积极创新农业科技培训与农业科技入户方式,推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包村联户制度,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及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模式与机制。建立农业服务协会,吸收农业企业家、种粮大户与科技示范户入会,为农技推广搭建服务平台。

(3)建立与完善考核机制要从发展农村经济,破解“三农”难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农技推广这项基础核心工作放在关键与重要位置,列入县政府考核乡镇与部门的重要内容。同时,要制定考核细则,严格按照农技人员工作责任目标进行考核,依据考核结果进行评比奖惩,进而充分调动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能动性,保证农技推广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让更多的农业新成果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真正实现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4)探索建立完善的职称晋升机制现有的以岗设位的职称晋升机制,极大降低了农技人员职称晋升的机会,不利于农技人员发挥专业特长。有关部门要适时调整职称晋升机制,充分体现能者上的理念。并严格按照考核办法实行竞争上岗,动态管理,以此来调动广大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2、转换服务机制,增强农技服务工作活力

为了激活农技站人员的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增强农技服务工作的活力,乡镇农技站要大胆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服务机制,实行“一站两制”的管理办法,保证乡镇农技站在新的形势下各项工作有序稳定开展。

3、加大财政投入

近几年来,随着中央、地方对三农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各项办公条件有所改善,但是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中心,为培训懂科技与懂知识的新型农民提供场所。建立高标准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加快推进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各乡镇组建农业机防队,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的统防统治。

4、转变思想观念,开展科技创新

(1)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转变思想观念,大力支持农技站开展科技创新,对在科技兴农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要给予重奖。

(2)要求乡镇农技站的同志也要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参与当地主导产业的开发,切实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才可树立起农技推广部门的形象及提高自身的地位。

5、要加强学习,提高农技人员素质

各级农技推广干部,尤其是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奋战在科技兴农第一线,肩负着把现代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任,是实施科技兴农、确保农业发展的主力军。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农业科技人才,需要具备德才兼备的基本素质,而随着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现有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管理手段已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要创造条件,强化培训,积极组织实施农技推广人才培训工作。

三、结语

总之,要充分认识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力度,有效发挥其主导与带动作用,为全镇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与技术支撑。

作者简介:皇甫桂荣,工作单位,黑龙江省富锦市上街基镇农技推广服务站。

上一篇:基层结合自己学习心得下一篇:家长会学生发言稿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