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想批判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保罗·威利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研究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为先导,对英国新马克主义者、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文化唯物主义践行者、批判教育研究者保罗·威利斯(以下简称威利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威利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哲学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在英国文化唯物主义的影响下,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介入英国工人青年阶级亚文化,发展了具有在地性、阶级性、历史性、整体性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本文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第一,威利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围绕马克思主义、文化、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主体意识、民族志等关键词,对威利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威利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对马克思哲学理论继承性发展,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扬弃,对英国文化唯物主义传承性补充和对批判教育哲学的促进性介入。在对马克思劳动理论、文化理论和商品拜物教理论继承和运用的基础上,威利斯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在借鉴阿尔都塞结构主义理论、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和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同时,也对上述理论的局限提出了质疑。在吸收英国文化唯物主义理论、文化研究及方法论的基础上,威利斯构建了融合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人道主义、文化唯物主义特征的思想。同时,威利斯在吸收批判教育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将文化唯物主义运用于教育哲学领域,形成了具有文化唯物主义特征的批判教育哲学,不仅扩大了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范畴,同时为批判教育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第二,青年亚文化批判。威利斯以大众文化为基础,在继承英国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他对文化概念和文化属性的独特理解。他从文化的概念及属性出发,逐步挖掘青年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特征,通过对工人阶级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突出工人阶级青年的主体意识在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威利斯对文化概念和特征的思考是在继承英国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吸收雷蒙德·威廉斯“整体的生活方式”、汤普森“整体的斗争方式”和霍尔“理解世界的方式”的基础上,威利斯挖掘了阶级性、大众性、集体性的文化属性,并提出文化是“主体意识的表现方式”的论断。青年亚文化是威利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的主要关注点,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的从属阶级的文化,当这种文化表现出年龄和代际特征时,就出现了青年亚文化。威利斯认为青年亚文化具有阶级性、从属性、非正式性、集体性和艺术性等特点。青年亚文化既受到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控制,同时又欲与之抗衡。作为反抗主体的工人阶级青年具有独特的存在样式和抗争方式。威利斯认为,对工人阶级青年的解读要抛弃一元的阶级决定论,提出要从多元维度出发,分析工人阶级青年的主体特征。威利斯用“洞察”和“局限”两个概念来表现青年亚文化的能动性,并通过他们自缚式的抵制,突出工人阶级青年的自主意识。工人阶级青年觉醒,并逐步构建主体意识的过程,就是他们进行洞察和暴露局限的过程,也是抵制的过程。但是,工人阶级的抵制最终再生产了他们的不利地位,形成了抵制的悖论。第三,文化商品拜物教批判。文化的商品化和商品的文化化带来了文化商品的发展,文化商品是影响当代人身份认同和文化迅速变革的重要驱动因素。在探究文化商品的特点之前,威利斯首先分析了商品的异化,在威利斯看来,商品的异化也表现为四个特征: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异化、商品与其类本质的异化、商品与人类劳动的异化、以及商品与人类关系的异化。通过对文化商品的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威利斯指出文化商品与一般商品的本质区别在于意义交流,作为“准商品”的文化商品同时受到拜物教和去拜物教的影响,而形成一种动荡的稳定。威利斯对文化商品拜物教批判的最终目的是指出社会主体与文化商品之间的关系,突出社会主体通过对文化商品的选择和意义的重释,实现身份认同、主体意识构建、甚至社会变革的可能。威利斯指出,社会主体对文化商品的选择并不是任意的,它是在文化商品客观可能性和社会主体象征性劳动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在客观可能性和象征性劳动的共同作用下,物质秩序逐渐转变为符号秩序,而符号秩序的转变有可能反作用与物质秩序的形成,并最终引起社会变革。第四,文化形式与文化实践。在威利斯的文化研究理论中,文化形式是重要的研究领域。文化形式包含社会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关系、文化领域和标志领域五个基本要素,以及标志性分析、同源性分析和整体性分析三个分析层次。威利斯认为,文化形式是一种关系:也就是社会主体与周围的客体、机构、实践和工具之间的关系。在文化形式中,社会主体和客体连接在一起,形成文化关系,进行文化实践。文化形式的形成过程就是文化实践的过程,文化形式的实践过程、实践旨归和生活外显都指向文化形式的实践本质。文化实践具有大众性,威利斯通过“地群美学”与“象征性劳动”的概念,强调工人阶级社会主体的文化艺术创造力,指出从日常生活文化实践中理解大众文化的重要性。第五,文化生产的教育哲学反思。威利斯对教育哲学领域的关注继承了英国文化研究的传统,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英国文化研究与成人教育结合的影响。本文以哲学立场讨论教育,分析威利斯的教育哲学思想。在将文化唯物主义思想运用在教育分析的过程中,威利斯的教育哲学思想逐渐形成,教育哲学思想是其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威利斯以学校教育为场域,以文化唯物主义思想为基础,对学校生活进行了详尽描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哲学思想,丰富了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的内容。在教育哲学领域,社会再生产理论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批判教育哲学中,批判教育哲学的再生产理论可以为工人阶级的再生产提供一部分解释,但是威利斯并没有全盘接受批判教育哲学的再生产理论,他认识到批判教育哲学再生产理论中存在两个局限:一是默认社会再生产是自动发生的,将社会再生产描绘成抽象的前提,二是认为学校是社会再生产的场所,学生会被动地接受再生产的结果,忽视了主体的创造性和选择性。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威利斯首先分析了结构主义再生产理论、经济-再生产理论、文化再生产理论和符码再生产理论的局限,然后,威利斯从文化生产的角度入手,将工人阶级青年的主体性抵制引入再生产分析。威利斯的文化生产理论并不在于为社会再生产提供另一种解释。而在于强调文化生产在文化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位置,文化生产推动了文化再生产,进而造成了社会再生产。第六,威利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的特征。威利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具有在地性、阶级性、整体性、历史性的基本特征。民族志研究作为威利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为他的思想创造提供了大量的鲜活记录,威利斯民族志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现象的洞察,更在于理论的总结。通过赋予民族志想象力,威利斯在传统民族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伯明翰文化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特征。第七,威利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的评价。威利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向在于探索亚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探索教育哲学的多元维度、探寻了社会主义“自为的”工人阶级的可能性和促进积极的文化解放。由于威利斯思想巨大的影响力,很多学者都从各自的领域出发理解威利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正因如此造成他们无法把握威利斯思想的全貌,造成对威利斯的误解。他们认为威利斯渲染了工人阶级命运的悲观色彩、忽视了女性群体的亚文化研究、偏向本质主义与还原论、对民族志研究施加了主观影响、夸大了“抵制”的革命意义。在对威利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进行整体性分析后,这些质疑逐渐被澄清,威利斯思想的真实全貌显现出来。尽管西方学术理论在阐释中国社会现象时都会显得贫乏无力,然而,威利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及其所运用的民族志研究方法和富有启发性的观点或许对我们理解、分析和阐释当代中国文化、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现象会有所帮助,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文化建设带来启示。

关键词:威利斯;青年亚文化;文化商品拜物教;文化形式;文化生产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威利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威利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1.1 .马克思的哲学理论

1.1.1 .马克思的劳动理论

1.1.2 .马克思的文化理论

1.1.3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

1.2.1 .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理论

1.2.2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1.2.3 .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

1.3 .英国文化唯物主义理论

1.4 .批判教育哲学

第二章 青年亚文化批判

2.1 .文化、青年文化与青年亚文化

2.1.1 .文化是主体意识的表现方式

2.1.2 .文化的属性

2.1.3 .青年文化与青年亚文化

2.1.4 .威利斯青年亚文化研究

2.2 .作为反抗主体的工人阶级青年

2.2.1 .特殊在场:工人阶级青年主体的存在样式

2.2.2 .多元存在:工人阶级青年主体的亚文化特征

2.2.3 .风格抵抗:工人阶级青年主体的抗争方式

2.3 .工人阶级青年的主体意识

2.3.1 .成为工人:工人阶级青年主体意识的“觉醒”

2.3.2 .追求差异:工人阶级青年主体意识的“洞察”

2.3.3 .放弃革命:工人阶级青年主体意识的“局限”

2.3.4 .抵制悖论:工人阶级青年主体意识的“自缚”

2.4 .小结

第三章 文化商品拜物教批判

3.1 .文化商品的产生:文化商品化与商品文化化

3.2 .文化商品的哲学反思

3.2.1 .一般商品异化的四重表现

3.2.2 .彰显文化商品本质的意义交流

3.3 .文化商品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3.3.1 .文化商品拜物教

3.3.2 .文化商品具有客观可能性

3.3.3 .象征性劳动延伸文化商品价值

3.4 .文化商品拜物教批判的逻辑:从物质秩序到符号秩序

3.5 .小结

第四章 文化形式和文化实践

4.1 .文化形式

4.1.1 .文化形式的基本要素

4.1.2 .文化形式分析的三个层次

4.2 .文化形式的实践本质

4.2.1 .文化形式的实践过程

4.2.2 .文化形式的实践旨归

4.2.3 .文化形式的生活外显

4.3 .文化实践的大众性:从“地群美学”到“象征性创造力”

4.3.1 .基于日常生活文化实践理解大众文化

4.3.2 .基于社会主体的“象征性创造力”

4.3.3 .基于大众实践的“地群美学”

4.4 .小结

第五章 文化生产的教育哲学反思

5.1 .文化生产的“座架”:学校教育

5.1.1 .学校教育中的亚文化与协商

5.1.2 .学校教育对社会主体的分化与整合

5.1.3 .学校教育、国家制度与再生产

5.2 .社会再生产:教育的践行方式

5.2.1 .结构主义再生产理论

5.2.2 .经济..教育再生产理论

5.2.3 .文化再生产理论

5.2.4 . “符码”再生产理论

5.3 .文化生产: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

5.3.1 .再生产不同于社会再生产

5.3.2 .文化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和再生产

5.3.3 .文化生产与文化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

5.4 .小结

第六章 威利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的特征

6.1 .威利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

6.1.1 .在地性

6.1.2 .阶级性

6.1.3 .整体性

6.1.4 .历史性

6.2 .威利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的方法论特征

6.2.1 .民族志的想象力

6.2.2 .民族志研究的意义

6.2.3 .民族志研究的特征

第七章 威利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的评价

7.1 .威利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向

7.1.1 .挖掘亚文化研究的新领域

7.1.2 .探索教育哲学的多元维度

7.1.3 .寻求“自为的”工人阶级的可能性

7.1.4 .解放文化的积极建构

7.2 .威利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的质疑

7.2.1 .渲染工人阶级命运的悲观色彩

7.2.2 .忽视女性群体的亚文化研究

7.2.3 .偏向本质主义与阶级还原论

7.2.4 .施加主观影响的民族志研究

7.2.5 .夸大“抵制”的革命意义

结语:文化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重释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上一篇:中西医之结合研究论文提纲下一篇:审计质量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