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2022-05-11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农业推广硕士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农学学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农科专业学位培养的经验,提出了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管理方法和导师队伍等方面的建议。

第一篇: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基于“村官”培养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根据农业推广硕士的特点,针对当前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现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从入学资格审查、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和论文质量等几个方面提出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村官;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

随着全国大学生“村官”建设工作的全面铺开,从学校到学校、家庭在城市、缺乏农村生活经历和工作经验、知识结构相对单纯、“三农”知识欠缺的新任“村官”比重大大提高,亟待在工作的同时充实有关农业技术、农村建设与发展、农村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对村官队伍发展和完善的迫切需要,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基于“村官”培养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课题组通过对重庆市渝北区大学生村官专业硕士学位班的试点探索,对当前“村官”培养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一、基于“村官”培养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的特点

1.学员专业背景的多样性。我国自2008年部署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以来,全国有200万以上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30万人,目前在岗21.2万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66.1%。据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占4%;理学、文学、教育学三者占45%。这些村官通过短短几周时间的“培训”,就去指导农民搞农业创意项目规划、搞温室种菜、搞沼渣肥田等等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都亟待补充农学专业知识,以弥补本科专业学习对村官岗位需要的缺失。

2.学员学习要求的差异性。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农村发展涉及到很多不同的领域和内容,农村需要的人才也更加多样化,不同岗位对大学生村官提出了不同的职位需求和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不同村庄、不同职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性质、内容、任务、职责等都不尽相同,从而也对大学生村官们在思想品德、管理能力、专业技能、人格类型、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村官们在参与农业推广硕士学习的过程中,出于不同岗位的需求,其学习要求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3.学员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突出。参与农推硕士的“村官”学员大多是在职工作人员,其人事关系仍然保留在其工作单位,其学习主要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要求其集中学习课时不低于6个月,而学员在就读期间,除了要完成所要求的学业外,还要兼顾其本职工作,这往往难以保证学员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因此,大部分学员都是在学习和工作之间两头奔波,仅仅是要达到“按时上课”这一要求都变得极为困难,这样的现实情况对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安排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二、基于“村官”培养的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严格的入学资格审查制度。以招收“村官”为主要学员的农业推广硕士要求报考人员必须是来自农业和农村工作第一线的“村官”们,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员都不具报考资格。但有些学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对学生入学资格审查不严,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致使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有效地用在农业或农村工作的专门人才的培养上。此外,由于许多大学具有自主招生的权利,在农业推广硕士招生中并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就存在有些学校在私利的驱使下刻意降低考试难度,放松考试纪律,没有真正发挥考试的选拔作用。

2.缺乏周密完善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农业推广硕士学员多是各单位的业务骨干,学员们的工作任务都比较繁重,上课时间相对有限,这给农业推广硕士的教学安排带来了较大困难。以西南大学渝北村官班为例,该班设置课程中只有两门公共课,英语和辩证法,以村官的工作性质而言,在村官的硕士培养方案中公共政治类课程太少,有点流于形式。除了两门公共课,其他都是农业推广相关课程,但在村官工作来讲,除了对农业相关知识的了解外,对经济类、管理类知识都还非常匮乏。但由于学生们的时间有限,村官班教学时间较短,在有限的课程内很难兼顾到学员们不同的学习要求。

3.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由于农业推广硕士“村官”班一般是就近安排场地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缺少规范。首先,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方案的制定非常灵活随意,往往不能保证充足的教学时间,如有的培养单位利用五一节等国家节假日集中进行短期授课,符合在职人员学习特点,但课程总时长才二十几个学时。其次,村官班的临时教学场所没有健全的配套教学设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农推教育课程不够重视,讲课没有课程大纲、讲义和课件,教学质量较差,教师对学员的学习管理较为松散,学生学风较差,许多学员很难做到按时上课,更不能严格按照规定时间修订学分以及完成相应的培养环节。

4.缺乏规范的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学位论文是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学员的后期学习基本都是围绕学位论文来展开。通过对近年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村官班的硕士论文的整理和研究发现,学员们的研究生论文的普遍存在选题面狭窄,没有把论文的选题和农业推广的具体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而且,大多数农推硕士学员在进行论文选题时都倾向了理论研究,真正涉及农业推广实践研究的选题较少,导致农推硕士论文的研究大多流于表面而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此外,农推硕士论文在内容写作上也缺少规范,有些论文水平低劣,完全达不到研究生学位论文应有的标准。总之,村官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亟待提高。

三、基于“村官”培养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1.严把入学资格审查关。基于“村官”培养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针对“村官”这一特定人员而展开,它对学员的专业和工作身份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这要求招生单位在招生时,要严把入学资格审查关,确认学员的职业身份是否符合招生要求,以免其他人员鱼目混珠,占用“村官”学员的入学名额。因此,在进行资格审查时,应设立一套完善的审查制度和程序,确保学员学历和工作经历的真实性;对于不是在村官岗位上工作的人员,不应予以审查通过。首先,要保证学员本科学历的真实性,招考单位应该到学员毕业学校核实其相关情况。其次,要保证学员工作经历的真实性,招考单位应该到学员所在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具体包括其工作单位性质是否符合要求以及学员是否确实在单位工作等资格的审查。最后,要严格考试制度,包括试卷设计、考试纪律、阅卷等环节都要有严格的制度和纪律,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保证生源质量,并确保村官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为培养致力于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的村官人才服务。

2.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大学生村官在大学所学专业不同,个人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不同的特点,村官农业推广硕士的课程设置应该贴近地区发展的实际,体现村官们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专业学位特色,构建整体性强、综合性高、宽广性全和实用性强的课程体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应该紧密结合农业发展和农村发展的实际,注重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切实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西南大学在农业推广硕士村官班的培养方案中就针对村官工作领域的特点,公共课除开设农业推广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农业推广相关法规等课程外,还加强外语的教学和哲学思维的培养。在专业课的安排上,注重理性与实践的结合,并以应用和实践为主,使学员通过农推专业硕士的学习真正学到实用的知识理论和应用技术。

3.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机制。由于村官农业推广硕士的生源类型多、个体差异大,给农业推广硕士的教育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要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需要有一支丰富的农业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学校应该组织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态度严谨的教师参与农业推广硕士“村官”班的教学工作,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娴熟的教学技能,才能使学员在短时间的教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真正的变书本知识为应用技能。其次,严格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如实行课堂考勤制度,学员缺勤次数到达一定程度则取消其考试资格。严格课程考察方式,在撰写课程论文之外,应该辅之以一定的闭卷考试,并严肃考风考纪。最后,应尽快建立健全教育管理的监督机制,确立一套完整的质量评估体系标准,从招生、教学、培养、学位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质量评估,以评促改。

4.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是衡量农业推广硕士知识水平、推广技能、研究能力和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加强对村官农业推广硕士论文的质量管理在村官农业硕士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村官农业推广硕士学生论文研究中,要严格把握论文的选题、论文中期检查、论文写作、答辩四个环节,充分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农推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倾向和侧重于农业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发展前景的农推项目,通过论文的研究可以解决实际的生产问题或者开拓农业发展的新领域和新方向。开展研究课题研究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农业推广硕士论文必须建立在大量的调查和实验论证的基础上。其研究方法和实验数据是论文质量的关键,要综合运用农业推广专业知识独立开展调查研究,以得出真实有效的研究数据,期间,导师们应该切实做好中期检查工作,以推动论文写作进度和质量。最后,要应对答辩过程进行规范管理。比如建立科学的评分标准,着重考察学员综合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农业推广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学位[2010]49号)[EB/OL].(2010-11-26).

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gjjl/zcwj/268313.shtml.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1999年5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EB/OL].[2014-05-14].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szfa/nytgss/263540.shtml.

[3]杨启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2-3):12-1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内立项)《基于“村官”培养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兰英(1981-),女,四川宜宾人,最高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位:西南大学;骆云中(1962-),男,四川崇州人;单位: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职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资源利用。

作者:刘兰英 骆云中

第二篇: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析

摘要: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农学学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农科专业学位培养的经验,提出了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管理方法和导师队伍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专业学位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急需大量高层次高学历的专业型、应用型、务实型、复合型农科人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改善我国农业高级人才匮乏的现状。自2000年开始招生至今,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人才。但作为一门开设仅十余年的年轻学科,它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质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迫在眉睫。

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

1.学生来源广,个体差异大。从我校招收的生源来看,农业推广硕士学员大部分来自农渔业或者其他涉农企事业单位,其中来自农业管理一线的人员达到一半以上,其他学员有来自高校、科研和政府管理部门以及金融等服务部门。从就学年龄层来看,最小的二十几岁,最大的四十来岁,存在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学员在工作经历、知识结构、专业基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目前教学课程在体系设置上存在着特色不突出、针对性不强、学生自主选择性较差等问题。

2.实践能力强,基础理论弱。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绝大部分是大学毕业后已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且多在农渔业管理及相关服务一线工作,有着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工作能力和基础。但农业推广硕士学员由于已离开学校多年,在理论知识、外语、计算机等方面基础相对薄弱,接受新知识速度较慢,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记忆力差、注意力集中不够等问题。

3.在职读学位,时间交叉难。一方面,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学员绝大多数来自生产和管理一线,由于工作性质、时间和地点等因素限制,很难找到统一的实践和地点进行系统学习[1]。另一方面,虽然一手资料和实践内容充分,但在文献查找、辅导资料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2],加之与导师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较少、繁琐的工作又牵扯过多精力,使得毕业论文的质量往往较低,学术素养较差。

二、国外农科专业学位的基本做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在日本,专业学位被称为“专门职学位”。法国专业学位教育分为本科和研究生两个阶段,学生必须获得本科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学位,才能进行研究生教育,“LMD新学制”颁布前实施“高等专业学习文凭”教育,之后逐渐向“职业硕士”(Master Professional)教育过渡[3]。

1.以培养目标为核心的课程设置。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各学校没有统一标准,各大学的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往往根据自身实际安排,甚至有些专业差别相对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灵活性较大。以林业硕士为例,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和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耶鲁大学主要培养林业经营及管理人员;加州大学的方向是林业管理与林业环境;而俄勒冈州立大学更多的是对学员农业技能的培养。

2.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培养模式。美国不同的学校对农科类专业学位硕士生有不同的毕业考核要求。主要包括:完成毕业论文;不做论文但要完成相关实践活动;教案加口试;完成学术报告;修满相应学分即可等等。

3.以职业为方向的发展路径。国外学位制度中,职业学位有的归属于研究生教育层面,有的归属于职业性工作的服务学位,可见其归属的学位体系并不一致。例如,加拿大把农业教育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和研究为重点的代表国家农业科技教育水平的学历教育;第二类是以职业技能培养和训练为重点的职业教育;第三类是以证书培训为重点的农场工人、农民的绿色证书培训。而后两种类型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4.以工作经验为重点的师资构成。日本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没有设立导师制,却强调必须单独设置专任教师岗位。专任教师的人数应该多于普通的研究生教育的专任教师,通常一个专业要求在11名以上,原则上不允许其他课程的老师兼任。并且要求专任教师中设置一定比例的有特定职业经验的工作者(一般要求5年以上的职业经验),比如教职大学院要达到教员中的4成以上。

三、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建议

1.课程设置。课程学习在培养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一方面要考虑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生基础较差,加强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农业科技最新进展的传授,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学生来自一线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数偏少、教材不特定是农业推广硕士的两大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及课程特点,突出重点,降低难点[4,5],加大实践应用方面的内容,增加案例分析的教学课时。

2.教学方式。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多数课程教学,基本采用利用双休日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平常无法上课的问题,又可使学习内容具有连贯性。由于大部分学生在集中授课后的其他时间不在學校本地,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尝试采用远程视频,对某一办学点学生进行教学[6];网络、电子邮件、专门网站为授课提供了技术保障[7],使处于不同地域的师生可以进行交流探讨,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

3.管理方法。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边工作边学习的特点,其培养管理方式不能完全按照全日制研究生的方式进行[8],需要导师和管理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最佳的培养模式。针对农业推广硕士生“在职”这一特点,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学校与单位、研究型导师与实务型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管理。既可以区别农推广学生与学术型学生培养之间的不同,适应和满足学生理论与实际的指导,也可以实现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和研究的指导,使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可以为提高学生研究水平、确保论文质量提供保障。

4.导师队伍。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关键[9]。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的涉及面较广,学科交叉多。因此,导师队伍需要多学科结合,可以采用以学校导师为主、一线专家为辅的双导师培养制度,导师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共同指导、优势互补,形成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导师队伍,以便培养合格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使农业推广硕士尽快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茜,张晖,张大勇等.“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06):45-49.

[2]张远英,田维波,张萍.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质量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01):92-93.

[3]朱媛.中外比较视野下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为中心的讨论[J].农业教育研究,2011,(04):8-10.

[4]张君.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培养浅议[J].高等农业教育,2001,(S1):87-88.

[5]张立,胡新喜,李阿利,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02):49-50.

[6]罗兴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培养对策[J].高教论坛,2006,(01):111-113.

[7]金宝莲,周剑锋,杨宇,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7(3):325-327

[8]李春英.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和培养问题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4,(03):41-43.

[9]谢韶锋,孟成民.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2011,(01):21-214.

作者简介:乐家华(1963-),男,浙江省人,经济学硕士、法学硕士,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经济学、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渔业经济与管理、企业经营与法务。

作者:乐家华

第三篇: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定位及对策

摘要: 本文分析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及其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对策。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面向基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引申出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大量实用型、职业型的基层农业推广人才。提高办学质量是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生命线,应该从培养方式、师资力量、学位论文三个方面努力。

关键词: 农业推广硕士 专业学位 教育

一、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特点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完善我国农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而设立的培养应用型农科人才的新型学位类型。它是学位制度改革的新产物,是农科研究生教育的新发展。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实践性。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位获得者除了应具有所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解决农业推广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应用能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性还表现在培养对象的学习心理上,由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收对象主要是具有大学本科学历,4年以上农业推广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更为强调理论的实践意义和实践价值。 具体表现在:其一,理论要具有对实践活动的直入性,即教师提供的理论要能够直接回答他们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其二,理论要具有和实践的高度贴近性,即教师提供的理论要与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紧密联系,而不是仅仅在宏观维度上展示实践的一般性。其三,理论要具有向实践转换的快捷性,即教师提供的理论无需经过多少转换环节就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实践工作,而不是一种建立在假设前提下的纯理性逻辑构想。

(二)差异性。

这里的差异性,主要是指受教育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一是毕业时间不同,有的毕业几年,有的毕业十几年,有的毕业二十几年;二是年龄差异大,年龄小的有二十几岁,年龄大的有四十几岁,甚至五十岁;三是职业与工作单位不同,农业推广硕士学员有的是来自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干部,有的是来自高等学校的教师,有的是来自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有的是来自政府机关的干部。学员在工作经历、知识结构、专业基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三)职业针对性。

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指出:专业学位是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农业推广(暂用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指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从这两个法规性文件的条文看,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实际上,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获得者中,有许多原来就从事基层农业推广工作,或者毕业之后,他们会选择从事农业推广工作。

(四)学习方式的灵活性与时间的矛盾性。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身是在职人员,组织人事关系仍然保留在原单位,课程的学习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具体可以采取业余时间上课、周末或每月集中授课等方式,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控制程度很低,往往不能保证学院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学员在攻读学位期间,兼有繁重的工作任务,部分学员还身兼数职,集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于一身。因此,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十分突出,给农业高校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五)涉及专业领域多,覆盖面广。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农业推广的涵义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推广不再局限于农业技术推广,还包括信息咨询(科技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及市场预测)、农业经营、产品开发、农业、农村及区域规划与发展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从产业来看,不仅涉及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而且还涉及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机械等;从学科看,有作物学、植物保护学、园艺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气象学等;此外,还有农业经济学、农业机械学等等。这就给农业推广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导师的专业结构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定位

我国开展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时间不到十年,在掌握其教育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定位,将有利于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办学质量,服务于我国的“三农”。

(一)培养大量的从事科教兴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素质人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农业推广硕士(暂定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指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 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艰苦奋斗,求实创新,能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掌握相应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具有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较高层次性质工作的能力。”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需要更多高层次农科应用型人才,农业第三次革命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呼唤设立农业方面的专业学位。我国有成千上万的人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经营涉农企业、管理农村工作或以农业工作为职业,他们是现代农业技术的主要传播者和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的主要师资力量。而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为农民培养师资的研究生教育。农业推广研究生是为农民传播技术的中介力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和技术储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因此,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对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农”战略的具体落实。

(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大部分研究生都是紧密围绕着生产和本职工作而进行学习。一般都是“干什么,学什么”,有一定的期望和较明确的目标,甚至有的研究生是带着课题来充电的。这就要求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必须立足现实,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工作,指导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相应的,在招生对象、培养目标和方式、课程设置以及学位授予工作的管理等方面应当与现有的农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管理有所区分。强调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具有更灵活的培养方式,课程结构更综合实用,论文工作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论文可以是专题研究、可以是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也可以是农业项目或工程中具体问题的解决实施。

三、提高质量,促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及其定位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培养农业推广领域的实用性人才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同时也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因此,促进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应围绕培养基层农业推广人才这个中心,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一)实行弹性学制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个体差异及在职在岗的特点,决定了其学制不能一刀切,必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可提前或推后,但最长不超过5年。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农业推广硕士学员以在职学习为主,在职学习与脱产学习相结合,规定课程学习时,学员到校脱产学习,而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则回原单位边坚持日常工作边完成,以利用原单位的资料和其他条件,以及学员在工作岗位所承担的课题研究基础,保证课题研究与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对研究中必要的测试分析工作,如原单位不具备试验和分析条件,也可在学校进行。课程学习的授课方式可根据课程特点,可以采取课堂讲授,专题研讨和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要严格实行考核制度,保证教学质量。

(二)充实师资,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建立一支富有生产实践经验的高校指导教师队伍。由于农业高校长期以来单一地采用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导致许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专业面窄,知识结构单一。尤其是多数青年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他们很难胜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因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轮流到有关生产实践部门去挂职锻炼一个时期,或高校教师主动面向生产实际,积极参与生产,并就生产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丰富自已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指导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重任。

其次是精心选聘任课教师。教师上课水平的高低及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质量。学校要尽量聘请那些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态度严谨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上课,这样的教师给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上课,知道要给他们讲什么、如何讲,能够讲授有关本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教学效果就会非常好。另外,学校也可聘请农业推广或农业、农村管理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到学校任兼职教师,单独给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上课,或与学校教师共同开设一门课。

(三)高度重视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检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与能力的重要环节。农业推广硕士生第4至6学期应以学位论文工作为主。

学位论文的指导应实行双导师负责制,由校内导师和学校从用人单位聘请的资深专家联合指导。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策划、农业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也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课题,也可以是新工艺、新材料、新品种的研制与开发。选题应注意有一定的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应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技术推广策划或项目设计,也可以是研究型论文。论文工作完成地点,根据论文选题的要求,可以在学校完成,也可以回单位完成,或穿插两地完成,但不管在何处完成,都必须定期向双方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及时接受导师指导。

对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成果和学术水平的评价标准应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有所区别,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要有一定的创新,但更重要的是应获得在农业生产或农村管理方面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或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评阅人和论文答辩委员应有来自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的专家。

参考文献:

[1]刘国瑜,李昌新,李勇.农业推广硕士探析.高等农业教育,2001.11.

[2]张汝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培养管理模式初探.高等农业教育,2006.07.

[3]张世红,刘亚琼,李焕英.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03.

[4]罗兴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培养对策.高教论坛,2006.02.

[5]金宝莲等.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9.

作者:李尚蒲

上一篇:行政管理专业论文下一篇:电子专业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