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专题讲座稿

2022-08-10

第一篇:骨干教师专题讲座稿

骨干教师培训材料之专题讲座

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初探

白石江街道长河小学:周双富

“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让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小学一年级语文S版教材就很适应低学段儿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它把单项学习和综合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辩证地处理好儿童入学后的言语“学得”和“习得”的关系。要使学生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的方式,教师应有怎样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的方式呢?

一、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S版教材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新颖别致的形式,以次来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教材的有利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是用好导语。每个单元前设置了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导语和问题,如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导语为:“生活多美好!世界真奇妙!我们要快快乐乐地生活,我们要认认真真地思考„„”“石榴怎么会笑呢?”“咦!是谁在小树林里说话?”“有没有绿色的金鱼呢?”一句句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探究性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或教师声情并茂、热情洋溢的朗读,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二是用好情境图。新教材每课都安排了生动的情境图,如“看图说话学拼音3”的情境图展现的是一个下雨天,孩子们穿着雨衣从学校出来,鱼儿游到水面,乌鸦在大树上唱歌,房子里的一位小朋友正在晾雨衣。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改变了旧的拼音教学模式,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完整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找一找:“小朋友,看看图,你能发现图中有与我们今天学的字母相联系的事物吗?”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屋顶像w”“小鱼吐泡像ü”“‘乌鸦’的‘乌’读‘wu’”„„于是让学生编一编,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编顺口溜:大y小i碰在一起就是整体认读yi,大w小u在一起就是整体认读wu,乌鸦搭窝uuu,小鱼吐泡üüü„„最后让学生用一用,让学生把拼音与字做成卡片,学做小老师教别人。老师采取让学生说一说、找一找、编一编、用一用等环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交融的语言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汉语拼音,同时认识汉字。

三是充分利用课后和语文百花园中的思考练习题使学生乐学。课后和语文百花园中的思考练习题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活泼,富有童趣,低年级的课后还设置

了激励机制,比如给自己画一条小鱼、画一朵小红花等;根据儿童好动、好奇的天性,编排创设了一些游戏活动,比如演一演、唱一唱、看谁说得多、汉字接龙等等。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讨论和发现问题。

教学中,我们从教学内容入手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二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

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合作学习。

“课标”尤其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师生、生生合作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遍应用。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容易采取同龄人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和启发,可以起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群体互助功能,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互相启发合作探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如教学《观察人体识汉字》这一课时,实施了合作学习。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学生自己看图认字,若有不会认的字就问问同学。第二步,跟同桌比一比,看谁认字多。第三步,开展两人“你读我听”或“我读你听”的合作认字活动。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断深入各小组查看学习情况。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相互合作的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合作交流的能力,在组内学习时,往往为了一点小小的得失而产生矛盾,在交流中,不懂得听取他人的意见,在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能统一时,难以宽容他人的不同意见,也不会对他人的意见加以补充,课堂秩序较乱,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刚开始时合作的人数不能太多,以2人合作为主。在合作了一段时间后,可逐步过渡到4人合作小组,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一段文章时,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能提出什么问题供大家思考;然后在小组长的组织安排下,在小组内谈自己学到了什么,并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要注意倾听和思考别人的意见;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汇报学习结果。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断深入各小组,帮助小组长组织、协调,鼓励小组成员参与、互动。

无论哪种合作方式,教师都应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有的当组长,负责整理每个小伙伴的发言,准备交流;有的当主持,负责协调小伙伴的发言顺序;有的作音量控制员等„„角色随时变更,使之机会均等。教师对学生发言、倾听、评价、质疑等处处参与其中,时时促使学生了解彼此,反思自己,反馈他人。教学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的合作意识得以培养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教师要观察每组是否都在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如果没有,应及时加以辅导。教师再深入到一个组内,作为组内普通一员,把自己的思维转换到学生状态并与学生共同学习,凡是学生会的,教师决不代替,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再加以点拨,协助学生完成任务。

三、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学,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课标”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步:激发导入,自学探究。

1.导入的内容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提出1—2个紧密结合所学内容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知所学新内容。如教学《自己去吧》这一课时,设置情境,提出问题:青山绿水,几个小动物,一棵结满果子的树、一片绿绿的草地和一个美丽的池塘,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吗?教师通过美丽的画面,把学生带进美丽的世界,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自由地表达出来。然后引入课题:“这片草地这么美,小猴子、小鸭子、小鹰和他们的妈妈也来到了这里,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自己去吧》。”根据学生喜爱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教师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进课文。

2.要让学生在感知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要求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乐于探究。清朝唐彪认为:“凡理不疑必不生悟,唯疑则后悟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安排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如(以上面的教学片断为例)教师在板书课题《自己去吧》,让学生读课题后,提出问题:“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要提出来呢?或者你想知道些什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或想知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第二步: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自学探究后,紧密结合所学内容的主题质疑问难,组织学生两人或四人一组共同探讨。如在《鸭子和白兔请客》一文教学中,我让学生细读课文后设问:“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的吗?请再读课文,准备要讨论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明白鸭子是怎样请白兔的?白兔又是怎样请鸭子的呢?弄明白这两个问题,结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学生很自然就明白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就喜欢”这个道理。小组合作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讨、交流、补充,使问题越来越清楚、透彻,从而达到感悟课文内容的教学目的。

第三步: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1.利用游戏表演、竞赛、讨论等形式总结、强化和扩展所学知识。

如在《鸭子和白兔请客》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让学生分别戴鸭子和白兔的头饰来表演),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不同的动物吃的事物是不一样的。在总结课文时,扩展延伸:“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2.除了知道鸭子和白兔喜欢吃荤菜、素菜,你还知道其他动物喜欢吃什么呢?”培养了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2.教师为学生创设各种条件、情境,结合课后练习和语文大课堂等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小学语文S版教材在一些课文后面还安排了探究性学习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如在《征友启事》一课后面,设计了“你想找一个什么样的朋友?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文《孟母断织劝学》一课后,设计了“你还知道孟子的哪些故事?说给同学们听。”这个拓展练习让学生初步学习搜集、查找资料的方法。

如我在教学口语交际《春天来啦》一课之前,先让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可以到校园里、田野里、公园里观察春天景色;可以找春天的歌曲或描写春天的古诗;还可以画一画春天的景色。

学生经过自主活动,有了亲身体悟,看、听、说、想、画结合,形成情感共鸣,不仅体会了春天的画面美、意境美,还将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融合,培养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中,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舞台,和学生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第二篇:学习《弟子规》专题讲座稿

老师们,大家好!按照学校的安排,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顾名思义,是小孩子学习的文章,“弟子”,指学生、徒弟、子女,晚辈,“规”指规矩、准则、原则、守则,要遵循的条文,一句话,《弟子规》是引导孩子接受世界、认识人际关系、摆脱愚昧无知状态的文章。为什么要我们大人读啊?是不是太弱智?走回头路?浪费时间?

首先,我们这样认识《弟子规》,从内容来说,它是一本启蒙养正,教育人、尤其是学生、子女、晚辈品德修养的的读物,是一本如何修养、论道的书。古人说,闻道不在先早,只要能闻得道,得到开窍,就有所值。《论语》有这样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很简单——“即使早上知道或学到了某种知识,晚上死了也值了。”从这个意义来说,学习《弟子规》不存在着年龄限制,只要有机会,有条件,就可以学习。

下面,我还想从两个方面来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

第一,学习《弟子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二十多个朝代,到今天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华夏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文明富足,改革开放让我们乘上了现代化这架飞船,生活一日千里。但在经济迅猛发展、物质充盈的现代社会,我们好象感觉到严重“缺钙”,这“钙”,就是道德。

比如,有些人生活很富足,住别墅,开名车,有可观的收入,子女在外国留学,但活得不开心,没有幸福感。为什么?因为他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自己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内心虚得很。如果,他们放下富贵的架子,主动与人沟通,日行一善,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以自己良好的修养赢得人们的尊重,那他们一定有成功感。人什么时候最快乐的呢?加工资?中大奖?那是你的事,只你一个人高兴,钱会花光,当钱没有的时候,你会伤心、失落。如果你帮助了人,至少有两个人快乐,而且这种快乐化作一种精神力量长驻在你和别人心里。这个道理我们的学生也知道。我们听说过“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没听说过“点数钞票,手留余香”。

那我们怎样才做一个真正富有的人呢?真正的财富来自于精神。有位学者这样评说这个词语:“穷困潦倒”, 人可以“穷困”,但不可“潦倒”, “穷困”只是生活上的打击,是暂时的,可以战胜的;但“潦倒”是精神、意志方面的,精神崩溃了,支撑力量的大树倒下了,那就很可怕。从学者的评论可以看出:人的精神高于一切。精神的力量从何而来?从道德中来。道德又从何而来?从修养中来。那么如何修养?多读有关品德修养的书。

由于人们道德的缺失,导致有毒产品肆无忌惮地投入市场,某些企业以破坏环境、危害人民身体健康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斑马线成了交通事故多发区,豆腐碴工程比比皆是,路上有人危难无人敢伸出援助之手,还有黄、赌、毒现象屡禁不止„„这些是经济发达的伴随物,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出现这些不调和的矛盾现象是在所难免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去解决。现在,我们已经找到对策之一了——那就是从根本上去扶正固本——道德的沦丧就要去唤醒道德。

现在,我们从媒体、报纸、人们的谈话里经常听到“经典”这个词语。这个学期,蓬江区小学生还进行了“走进经典”的读书活动和作文比赛活动,许多幼儿园也学习经典诗歌——那天我带学生到外贸幼儿园参加街道居委会举办的全民健身活动,一走进外贸幼儿园,就看见满墙壁都是《三字经》、《弟子规》,当时我想,小孩子哪能看得懂?后来我明白了,那是给家长看的,真是高招!道德教育从娃娃抓起,家长受教育了,他们的孩子也潜移默化地受益!可以说,经典文化,是唤醒道德的有力助手。

提到经典,人们总会想起一个古代圣贤——孔子。孔子和释迦牟尼、耶稣、默罕默德一样,是人类永远敬仰的先知,都是劝人自律、向善、敬天、爱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普世价值”、“人类共同伦理”等,镌刻于联合国总部大厅。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诺贝尔获奖者大会的闭幕式上,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在2005年孔子文化节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青岛泰之发表致辞“孔子以教育来促进世界和平的思想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宗旨不约而同”。孔子盛名响誉世界。现在,我们华夏大地也掀起了“孔子文化”的热潮,祭祀孔子的规模越来越大,几乎成了一场国典。“孔子文化”包含了太多的祖国文化内涵,比如:儒家文化、礼仪文化、还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孔子文化”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血脉气节,是中华民族积极入世、自强不息、和谐相处精神的回归。

最能体现孔子精神的是《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条文式的语录。《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阐明了人要具有孝心、爱心、言行谨慎、讲信用、博爱、仁慈、好学上进等优秀品德——这是做人的准线,也是道德底线。清朝秀才李毓秀以孔子的这一句话为纲目,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成了《训蒙文》。具体列出为人儿女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来经过清朝一位学者修订改版,改名为《弟子规》。从这些内容来说,它不仅是为人儿女的言行经典,也是每一个人的言行经典。我第一次读《弟子规》,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遗憾,觉得很实在,很有必要。有人说:“熟读《弟子规》的人,即使他的行为更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认识《弟子规》,没读过,应该要好好读。读熟了,还要反复读,把《弟子规》贯穿于你的日常行为之中,那你站出来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我们常常说,要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那怎样的社会才叫做和谐稳定呢?我认为应该以国民的道德水平为标准,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了,社会就稳定;道德水平越高,社会越稳定。那人们的道德水平从哪里看出来了?我认为是看人们的自律行为。在背后、在没人监管的情况下能管好自己、什么时候都是一个样,那才是君子。有一次

江门日报举行一次交通征文,有一篇文章获得特等奖,题目是——《向深夜独自等绿灯的人致敬》,这个题目让人看了砰然心动,这是一个很高的道德自律,得特等奖,值!

《弟子规》就是教育人们怎样自律,如果人人肚子里有《弟子规》,我们社会前进的步子就会迈得更大了。物质形态进步了,意识形态也跟着上去,那我们的社会才稳步发展。这是我们要学《弟子规》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学习《弟子规》是教师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需要。教师要树立形象,必须要有底气。这种底气应该来自经典文化。看,我们新一代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颇有儒家风范,那潇洒的风度、那博学的谈吐,那亲民的举止,深深的影响着全国人民。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样一个镜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在北川中学一个安置点看望幸存的师生时,转身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了“多难兴邦"这四个字。苍劲飘逸的字体,言简意赅的四个字,足以见证领袖们饱受经典泡浸的精神底气。温总理曾经指出:国家要赢得尊严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知道,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温总理,具有八大魅力——亲切、认真、勇敢、坚韧、慎重、纯粹、耐心、温和,这些性格的形成和他早年受经典文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温总理在大学期间,常常一半时间用来学习课本知识,另一半用来读课外书,读经典书籍。曾有人统计过,温总理在几次记者招待会上引用的古代诗文,绝大部分中小学课本上没有的。中小学课本上的古代诗文,数量不少,一般是广为流行的,几乎人尽皆知,可见温总理饱览群书,满腹经纶。

我们教师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应该用经典来武装自己。经典应该成为每一位老师的文化底蕴。不要认为经典是语文老师的事,有些教育专家认为,经典应该成为所有教师的“内涵”,老师应该大力读书。《弟子规》是教你如何与人相处的。《弟子规》能让我们增值、变得高大起来。

还有,我们要求学生读《弟子规》,你身为老师,连这个也不懂,怎样去要求学生呢?从这方面的意义来说,学《弟子规》是很有必要的。我在博客了看到了这样两条帖子:(1)学《弟子规》能让我们具有优良的品德,感受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业,能让人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走到哪里都能受人尊敬,这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吗?(2)《弟子规》运用到企业管理,企业一定会兴旺发达。别人、其他单位也意识到《弟子规》的重要,那我们教师学习《弟子规》,更加是义不容辞、刻不容缓。这是我们要学《弟子规》的第二个理由。

学习《弟子规》专题讲座稿

湾坞中学 李鸿华

老师们,大家好!按照学校的安排,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弟子规》。

《弟子规》一共360句,1080字,要背诵,其实也不难,如果每天背8句,需要45天,一个半月就能背下来。如果你记性好,又有耐性,可以一点一点地背。我们是成年人,有丰富的阅历,翻开《弟子规》,一下子就会看明白。我认为我们学习《弟子规》,只要领会意思、落实行动、当好表率就达到目的了。不用死记硬背,可以“熟读心惟”,也是像苏东坡介绍的读书方法那样——“熟读深思字自知”。

《弟子规》是我们的行为指南。《弟子规》有一个《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摘录《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统摄全文内容。然后分七部分讲述为人处世的要求:

(一)入 则孝;

(二)出 则 弟;

(三)谨;

(四)信;

(五)泛爱众;

(六)亲 仁;

(七)余力 学 文,都是《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核心内容。

从以上的排列看来,孝心居首位,其次为友爱兄弟姐妹、言行谨慎、讲信用、博爱、亲近有道德的人,最后提到学文化知识。这说明人的行为修养最重要。

在某所学校一次为家长开设的演讲会中,演讲者与家长有这样一段对话:

演讲者问:学礼貌、学一生正确的态度观点重要,还是考试考98分、100分重要?

家长们回答:当然是学礼貌做人做事重要。

演讲者问:那么请问现在的家长是在做学礼貌的工作还是在做考试的工作?

家长们无人回答。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呢?家长们都清楚:学生学礼貌,学做人做事非常重要。但是社会、一些老师、市民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见到孩子,第一句话总是:“这孩子真聪明,将来是读书的料。”“成绩怎样?考试多少分?”那些家长的沉默是一种无奈,清醒的无奈。这种误区是社会的一种大气候。既然家长都承认了学生在成长阶段学礼貌、学做人是首要任务,我们老祖宗的经典文化也强调这个问题,那我们老师就要用《弟子规》这些道德经典书籍有机地渗透到课堂里去,引导学生做一个知书达礼的、堂堂正正的人。

十七大提出的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也是要我们回归经典,用优良的传统文化来熏陶学生。

下面联系一下我们的实际,谈谈学习《弟子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部分:《入 则 孝》。说的是为人子女如何孝顺父母的具体做法。我们都有父母,长辈,应该要顺从、处处为他们着想。你爱自己的父母,才能作到爱长辈、爱同事、尊敬上级,“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怎样真正做到孝敬父母?《入则 孝》指出:“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说的是如果父母有过错,要坚持原则、想方设法去劝谏。这是说明孝也要讲究原则,是非观念。父母不是至高无上,有了缺点我们做儿女的也要诚恳地指出。这一点在今天看来是难能可贵的,至于最后那八句,强调对父母的丧事要隆重举办,整天悲悲咽咽,和今天提倡的“反对铺张浪费”、顺变节哀有一些矛盾,因为人死不能复生,化悲痛为力量,好好地工作、好好地生活就是对已故父母的最大安慰。孝顺父母,要看他们在世时子女对他们的关心和孝心,而不是看死后的排场。所以我们学习时是要有甑别地对待。

第二部分:《出 则 弟》。“弟”读“ tì”,是“悌”的通假字,本意是指“弟弟尊敬哥哥”,这里讲的是“兄弟姐妹要和睦相处”,善待兄弟姐妹,才能善待童龄人、比自己年纪小的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把你的爱心推及他人。这一部分不但讲“兄弟姐妹要和睦相处”,还讲了和长辈相处的规矩。比如“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见”读“现”,也是通假字。“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道出了长幼有序,从“坐”“说话”方面讲请楚了晚辈应该怎样对待长辈。邹校长反复强调坐车时年轻的老师让年纪较大的教师坐在前面,要注意会风,要尊重发言的人,说的也是这方面道理。

第三部分:《谨》。讲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要小心谨慎,要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实际是指站相,也是站的风度。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提出关于坐、立、走的作风:坐如钟,立如松,走如风。具有这些品行的人做事情一定干脆、麻利、严谨。良好的行为习惯决定良好的品德。这些道理很浅显,也很容易做到。记得那次我教

三、四年级的学生学习《弟子规》,学生的收效立竿见影。那天刚学完《谨》,晚上我就接到一位家长的电话:她说她要感谢我,让她意识到孩子长大了,自己的行为不能随随便便了。原来,那一天她下班回家,感到很疲倦,就靠着椅子坐着,把两只脚叉开,觉得很舒服、很轻松,其实,这样的坐姿不是一次了。当她正在享受轻松的时候,儿子突然对她说;“妈妈,你这样坐很不礼貌,也很难看,《弟子规》里的《谨》说:‘勿箕踞,勿摇髀’。如果别人看见了,就说你没修养了。”她当时吃惊不少,儿子竟然据经引典指出她的坐姿不正。她感到两脸也发热了。这个例子说明《弟子规》很有针对行地向我们提出日常生活里一些礼仪、习惯问题,而且我们是可以做得到的,有些我们认为是小节问题,但是小节见品行,小节可以决定成败。有些单位用人,就是单看小节,我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谨》还说到:“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讲的是全身仪容要整齐,人要讲究生活作风的严谨。我们为人师表,最起码要从这点做起。老师的职业,决定了穿着不能随便马虎,也不能太讲究时髦,我们曾经规定:上班不能穿“两低三超短”的奇装异服(

1、低胸衣服,

2、低腰裤子;

1、超短袖,

2、超短长度,

3、超短裙。),还有不能打扮得花枝招展,农妆艳抹,穿戴太多首饰,也不能穿拖鞋上班。可能有老师会问:穿拖鞋很方便呀,又不是奇装异服,为什么不能穿呢?不是要求太过了吧?我们来看看《谨》是怎样说的:“袜与履,俱紧切。”穿拖鞋给人一种不严谨、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损教师形象,所以学校作这些要求。其实,这不是只是我们学校这样做,它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是每个教师必须遵守的礼仪制度。在这方面我们许多老师都做得很好,但有个别还是要反复提醒,我们趁学习《弟子规》的机会,对照检查自己,这方面做得怎样?其他方面又做得怎样?做到的要发扬下去,做得更好,做的不够的,要纠正。《谨》还说到:“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我们要远离打斗、不干净的地方,远离邪教,远离黄、赌、毒。

《谨》还说到许许多多我们生活中的现象,提醒我们应该怎样去做,用什么尺度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才是一个有修养、受大家欢迎的人,做一个好人。在这里不一一列举,留给大家去细读。

第四部分:《信》。讲的是日常生活中,言语行为要讲求信用。我认为这一部分,我们要反复读,这一部分不但教育人们怎样讲信用,还教育人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生活观、道德观、人际关系观念。比如:“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指说话要稳重、舒畅,轻重缓急有致,快慢适中。从你说话反映你的修养,让人听了感到舒服,体现你对对方的尊重。我们当教师的,凭三寸不烂之舌吃饭,要为人师表,就要修炼说话的艺术。特别是家长会,许多老师很慎重,打好稿子,三思后才面对家长。希望留给家长一个好印象,避免给自己、学校增加麻烦。家长几乎一个学期才跟你见一次面,他很在乎你的说话。每一次家长会后,总听到他们在议论老师,有好几宗投诉,都是由家长会引起的,是那些老师说话不得体。说白了,就是家长听你说话觉得你没水平、没修养。所以我们的言行要谨慎,包括在同事面前、学生面前、家长面前,要时刻提醒自己,你是人民教师。

《信》还谈及到榜样的问题:“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有德行、有本事的人,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你暂时比不上人家,你应该努力跟上,而不是妒忌、排挤人家。《信》还讲到怎样对待赞扬声和批评声:“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几句话与鲁迅晚年赠给准备为他写传记的人的两句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隔靴骚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也精。”。我们有些人就是喜欢听表扬声,批评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你越是这样,给你提意见的会越少,你的缺点就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尤其是批评。我们对学生也是,表扬要有度,适当的批评也是应该的,可能有老师会发问:“这不是跟赏识教育唱对台戏吗?”任何一种观念的产生总是有背景的,赏识教育是在师道尊严、学生厌学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一味地赞赏,赞赏过度,只能适得其反。其实“赏识”的概念不是单一的表扬,还包括激励、唤醒、重视、欣赏,有这样一句名言:“你想害一个人,就反复表扬他。”我们想想,这话有道理。人非圣贤,谁能无过,领导对你提意见也好、同事对你提意见也好,家长对你提意见也好,甚至学生对你提意见也好,要冷静反思,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你还要感激敢于给你指出不足的人。还有,我们同事之间,领导之间,

要提倡批评和自我批评,我觉得,现在的批评声越来越珍贵了,好话我们常常听到。

《信》还提到许多关于信用的问题,值得我们熟读深思,我们有空,应该一句一句读,用它来指导自己、学生、甚至是家人的行为实践。

第五部分:《泛 爱 众》。指的是和大众平等相处,博爱众生,宽以待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说的是众生平等,对大众应有关怀爱护之心,像天地一样无私博爱,天地对待每一个生灵都是公平的,仁慈的。《易经》有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苍天的运行强劲刚健,君子具有苍天的品德,因此能够奋发图强,奋斗不止。大地的风范厚实和顺,君子具有大地的风范,因此能够增加美德,容纳万物。天和地具有优秀的品德,我们要向天地学习。

儒家提倡博爱。具有君子胸怀才能够谈得上博爱。在博爱的基础上,才谈得上舍己。老师们,你们认为人最高的境界是什么?——舍己。有了“舍己”的境界,你才会默默地奉献、为别人着想、老黄牛一样的工作、仁慈博爱等等,一句话,“舍己”集中了人所有的美德。佛教的精神核心是什么?是“舍我”,就是“舍己”。我曾经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佛弟子要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真正的出家人每顿饭都是化缘而来,穿的袈裟也是从每一户人家要来的碎布片凑成的),后来我明白了:那是要那些弟子牢牢记住:养我者、护我身者是百姓,我的身子是大众,所以我要精进努力,普渡众生,不惜奉献自己的一切,包括身子。在佛教界里,传统着这样一件“舍我”传闻,有一位僧人看到山谷里有一只老虎,好多天没吃东西了,饿得发慌,有气无力地咆哮,他为了救这只老虎,也免得它去伤害人,就做了一个惊人举动——跳下山谷,把自己送进虎口。这是一个典型的舍我的故事。哦,我的话题扯远了。我引用这个例子,是说明了舍我、舍己的精神,是修养的一个最高境界。老师需要一种忘我的奉献精神。在四川汶川大地震里,许多老师就用自己的无声行动,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舍己为人”的颂歌。

《泛 爱 众》还提到:“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说的是你有能力,要贡献出来,为大家服务,不要自私保守。别人有能力,比你强,你不要妒忌,怨恨,你要向他学习,暗暗地追赶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这样的现象。有才华的人,不愿为去为大众服务,看见别人有才华,去诽谤、去诋毁,俗话说:“木出于林,风必摧之;人出于群,众必毁之。”说的就是这样一种落后的、消极的、不利于自己和别人成长的人际关系氛围,是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我们要坚决屏弃。从自我做起,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有人这样认为:

1、说真话。(待人真诚)

2、不能说真话的时候,保持沉默。(谣言止于智者)

3、不能说真话,也不能保持沉默的时候,不能伤害他人。(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4、经常自省。(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做到这些需要理智,需要大度和忍耐,也需要勇气。这大度、忍耐、勇气从哪里来,从修养来,这修养从哪里来?从读经典来。

第六部分:《亲仁》。讲的是要亲近仁者。什么叫“仁”? 仁的本质与基本内涵是“爱人”—— “仁者爱人”。在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弟子就问老师什么叫“仁”?孔子的解释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想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换个说法就是:已之欲,施之于人;己之不欲,勿施于人,为仁者处处为他人提供方便。今天的“仁者”,是指那些善良、有爱心、心中有他人的人。所以,我们要与“仁者”为友,向他们学习。

《亲仁》还讲了在人群里各式各样的人都有,我们要带眼识人,“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朋友就是你的影子,你的朋友对你一生的影响关系极大。

第七部分:《余力学文》。讲的是做人的道理都学好了,有多余的时间及精力,就要充分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开头八句:“不力行,但学文,章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忍己见,昧理真。”“但”是“只”的意思,说的是“如果没有做到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即使满腹经纶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反过来,如果做到了以上这些,没有文化知识,就不能明白事理,你的聪明才智就会被扼杀。但比较起来,把怎样做人放在首位,兼而有之再学好文化知识,德美兼学优,才能够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比较完美的人。因此,我们要注重自己品行的修养,也要注重专业发展,师德高尚,才谈得上才华洋溢。但光有师德,文化水平低下,也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教师。这一部分还说到怎样读书才有实效,读书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有空应该用心去阅读,这对自己、尤其是怎样引导学生、自己的孩子读书,是一个极大的裨益。

老师们,以上是我对《弟子规》一些肤浅的理解,希望能留给大家一些思考。我们的职业决定了我们不能随随便便的做人和做事,我们走到哪里,都感到有火辣辣的眼睛在盯着我们。相信大家不愿意听到别人这样评价自己:“他(她)哪像老师?”我们的一举一动,不但影响自己的形象,也影响学生的发展,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邹校长在大会小会上已经阐述过无数次了。教师是追求梦的事业,追梦的人一定要有理想、有内涵、有梦幻、有精神,这些理想、内涵、梦幻、精神的支柱更多的是来源于经典文化,所以学经典不但是学生的事,语文教师的事,也是所有老师的事。有人给新型教师下了一个概念:有“三气”才是受欢迎的老师:才气、书卷气、神气——“才气”是你的专业文化和综合文化知识;“书卷气”是儒家风度,经典的气息;“神气”指底蕴足、胸有自己的发展蓝图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下面,以一个禅宗故事结束我今天的讲座。

有一天晚上,一位正在山中茅屋修行的和尚趁月色到林中散步。在月光下,他忽然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心情十分愉快。当他回到住处时,却看见自己的茅屋遭到了小偷的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和尚,原来和尚怕惊动了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和尚,正感到惊讶的时候,和尚说:“你走这么远的山路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的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和尚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的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和尚目送小偷走了之后,回到茅屋。

第二天早上,他在温暖的阳光中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整齐齐地叠好,放在门口。和尚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给了他一轮明月!”

任何人都需要一轮明月。尤其是正在受启蒙的小学生,尤其是极其调皮的顽童。送人明月,功德无量。

教师要做送明月的智者。送人明月需要有胸襟、底气、智慧,这些胸襟、底气、智慧的源泉,离不开道德经典文化,比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

谢谢!

第三篇:骨干教师结业 讲座

【专题讲座讲稿】

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密溪乡中心校

黄波

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都会有所收获;每一年的教学工作总结中,发现自己成长的历程都需要我们付出毕生的心血和汗水,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在这三年中,所有的付出都能用收获来印证,没有经过哪来收获。

这三年,我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积累,不断提升,及时总结交流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经验。养成善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失败与成功注意积累,为自己打造一个具有多元化知识结构的人。努力成为一名思考者,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一、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关于“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主动参加教育技术的学习,提高教育资源应用能力。提高研读教材的能力。阅读教育著作,养成“善于思考、勤于积累”的习惯,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探索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策略,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理论联系实际,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及时进行反思,积累经验,把“育人”放在首位,树立为学生一生负责的理念,培养人、塑造人,形成自己独有的工作风格。

二、观看专家讲座,给自己一面镜子。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开阔了眼界,解开了束缚。如:专题讲座《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主诵读》,让我明白了诗词的学习就是古典文化的积累,一种文化底蕴的培养,在诵读中让孩子对古诗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还有其他的讲座《阅读兴趣培养和阅读能力提升》《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作用》等都让我受益匪浅。专家们的精辟讲解,名师的精彩课堂,都给了我深深的感触。

三、向身边优秀的教师学习交流经验。我经常认真的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老师们展开研讨,把自己的经验和不足都写下来和大家交流,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从大家的研讨中我都有不小的收获。自己学到的、感悟到的应用于实践,积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教训,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使教学效果更上新台阶。

四、积极参加教育课题研究。努力开展以“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习惯规范实践研究”为主题的实验研究,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每一学期至少上一节

校内研讨课,争取任教班级学生的合格率达100%,提高优秀率。认真开展课改实验,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认知过程和情感的培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和教研活动。通过培训,我收获的不只是简单的讲座,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一股动力。认真撰写关于习作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论文。经过三年的探索,初步完成对“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习惯规范实践”的专题研究,提高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质量,并探索出专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通过三年的培训,我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教学技能知识,更使我对语文的教与学有了新的认识,并且明确了个人的专业发展方向,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我的自信心。我想我会不断努力学习,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好每一项工作和任务。在教学岗位上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新时期的优秀教师。

第四篇:骨干教师讲座材料

——新课程应注意的三种不良倾向安口中学 付忠生今天,新课程的浪潮澎湃而来,席卷着神州大地。我们广大的青年教师,作为时代的弄潮儿,都积极投身到教学研究与改革中去,创新着、实践着,推动着课程改革向前发展。许许多多的新课例和好做法,以及上升为理论的教学教研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面前,让人目不暇接,煞是喜人。但是,在关注这一切并认真学习的过程中,与新课程标准一对照,却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标准看似一致却在精神实质上相背离的一些做法。

一、“虚假的自主”

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内涵,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有的实践中,某些课例或文章中,所反映出的自主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虚假的。如有的课上,学生整堂课都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活动。他们非常“忙碌” 地,兴致勃勃地交流着、汇报着、表演着……而很难看见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看似学生自主学习,却难有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质体现。我想,自主学习,应该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这个前提之下,在面对相同学习内容的情形时,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感来展开学

习活动,从而将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避免虚假的自主出现在课堂上。

二、“无效的合作”

现在课堂上,合作学习风行,令人欣喜。但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或从一些教学经验中,我和某些老师发现,有些合作学习片面追求形式,结果是花费了许多功夫,却无效果,我们称之为无效合作。无效合作也是我们应该力求避免出现在课堂上的一种不良倾向。要做到这一点,我想,我们首先要明白,合作学习要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在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效果。否则就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而其他学生则会对学习逐渐丧失兴趣。 例如,有的课堂上,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合作过程是简短的,讨论研究是充忙的。因此,往往学生拿不出什么结果或结论,感到非常茫然。有的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没有在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形成长期合作学习的机制。如果再加上分组不分工,结果往往是课上各个小组各自为阵,乱哄哄的,甚至说着与课堂无关的话题。有的则把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也放到学习小组里来合作思考,讨论解答,美其名曰重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果是学生对于肤浅无需讨论就明白的讨论问题日益失去了兴趣,甚感无聊。再则,当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时,往往是每一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而发言人往往是优生。他们主宰着整个课堂,他们的结论就是小组的结论,他

们的见解就是小组的见解。而其他小组成员相对能力较弱,反应较慢,长此以往,他们要么形成对优生的依赖性,要么形成一定的盲从性,非常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并且在这样的合作当中,大多数学生的进取心会逐渐丧失。 我想,真正的合作学习,必须要用在刀刃上,用在突破学习的难点上。而不是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是通过多人的头脑在讨论中碰出智慧的火花来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而不是一般问题。因此,合作学习的组织,必须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积极发言,从而得以发展。同时不要一有问题,就组织学生讨论,而是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在恰当的时机进行。

三、“纵容不良个性”

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先进教学理念。但是在实践中,却有一些尴尬的情景出现。如学生在课堂上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对此,有人著文为之叫好,认为这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我以为,这貌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实际上是对学生不良个性的纵容,是与“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人格”相悖的。有人说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提出要求会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并拿美国学校的自由课堂作为论据来说明这个问题。我想,这种说法也是不科学的。 如对个别学生不遵守

课堂纪律,影响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形视而不见,不给予直接的、正确的、足够的帮助与教育;对于学生发言中的明显错误,尤其表现其思想意识方面的错误,如不及时地巧妙地给予指出和帮助,就是在纵容学生的不良个性,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想,在课堂上要避免出现纵容学生不良个性的情况发生,我们首先就要明白我们现在培养学生的个性最低要求也应该是健康的、积极的。再高一点的要求,应该是能够体现出科学的思维方式,文明的生活习惯。而优秀的个性,还应该体现出优秀的文化传统,高尚的道德规范,先进的思想导向。

那么,为什么会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出现以上的“虚假的自主”、“无效的合作”、“纵容不良个性”等三种倾向呢?我想,从根本上说,是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领悟不到位有关,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甚至于有些急功近利。这些,是我们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的地方。只有经常关注并反省这些问题,我们的新课程标准才能真正落实,我们力求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篇:骨干教师业务讲座材料

浅谈如何搞好初中英语总复习

------骨干教师业务讲座

从近几年中考试题来看,试题容量大、覆盖面广,对学生要求也愈来愈高,逐渐与高考试题接轨,不仅加强了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考查,更突出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因此,我在学习《英语新课程标准》反复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就如何搞好英语总复习进行了探讨,总体设计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因此在复习中我们采取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诱导学生对英语的直接兴趣,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是我们在总复习过程中的指导思想。

二、总体计划:

根据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采取“三轮复习法”作为毕业班的总体复习计划。“三轮复习法”首先进行基础知识的全面复习,然后进行重点知识复习和适应性考试复习,做到着眼全面,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把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系统全面又有所侧中的复习,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思维能力。 第一轮:以课本为主线的基础知识复习。

针对学生对已学基础知识因时间久,部分已遗忘的共性,本着“依标靠本”和“温故知新”的原则,要求学生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这一阶段应按教材顺序归纳语言点,注重语言点运用,对各单元的知识要点全面进行梳理,同时还注重基本词汇、词组、句型的过关,并通过配套练习、复习检测形成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我还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巩固和提高复习效果。1 布置练习,根据复习内容布置适量的、难度适中的练习;2 循环检测,即每复习完一部分就进行阶段性检测,对试卷进行讲评、自评或小组评价,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二轮:以《英语总复习》为主线进行复习,系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这一轮要求重点突出,学生在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基础上,相应地提高要求,进行系统化整理,抓住重点,强化记忆。要求学生对那些在教材中多次出现,反复强调部分,应视为重点,格外加以注意。同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培养记忆能力。第二轮复习直接关系到中考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一阶段复习过程中防止简单的重复,反对面面俱到,遵循精讲精练的原则,做到讲——练——评结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掌握解题要领,理解题目与题目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答题时做到灵活运用,触类旁通,变知识为能力。我把复习课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各阶段方法如下:

(一)语音听力与词汇

课堂教学的第一个步骤是语音听力和词汇的复习。

1、语音听力是学好英语的关键,部分学困生英语差的原因就是因为语音听力没过关。帮助学生过好语音听力关,进而掌握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和热情。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帮助学生学好26个字母、48个音标,打下良好的语音知识基础,紧紧围绕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和重读闭音节中的读音及字母组合的读音,动词过去式、过去分词加-ed和名词及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加-s或-es 的读音规则等进行教学加强听力训练。此外,还要把语音听力教学有机地纳入到单词、句型和短文教学中去,做到音、词、句三者相结合。我采用以下三个步骤:

( 1 ) 学生独立完成《总复习》中的语音听力练习。

( 2 ) 学生分组讨论,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归纳总结读音规则,教师适时指导。

( 3 )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强化语音听力练习。

2、听力理解是语言交际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一些解题技巧,能使同学们在考试中尽情发挥,取得理想效果。 1)领会要义

从听到的材料中,确定听力材料的中心,弄清说话人的主要意图,要求学生不要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未听懂的一个单词上,而要集中注意力于内容和大意上。

2)、细节理解

要求考生获取事件的细节、时间、数字、地点、号码等,有些数字还要做一些简单的计算,听时要留心与数字有关的词。

3)、 推理判断

根据所听内容,推测语境,将听到的内容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情景画面”,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使自己置身于“情景”之中,直接想象观察、推测说话者之间的关系,说话者的身份,说话者的观点,有时还要推测词义等。

英语测试的结果表明听力是学生的弱项,尤其在理解语句和回答问题方面,主要原因是平时听的较少。因此我们应加大听的力度,在做听力练习时我们具体采用的方法是:

1、看。在听录音之前,先看每题所给的选项,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2、想。根据所给选项的不同点,猜测听力材料的内容,这样在听力材料播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集中精力捕捉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3、听。听的过程将注意力集中在不同点上,抓住关键性词,听时可用简单的、自己能看得懂的符号和缩写记下一些数字或首字母等,但应该注意能记则记,不能则罢。

4、答。答题时要迅速,简单的材料可在听的过程中将答案划出,听完后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个别无把握的先猜一下,千万不要长时间停留思索,影响预览下一段材料的内容。

5、查。听后检查,核对答案。听完全部的听力材料之后,对原来无把握的问题回顾其内容,再作思考,核对无误后涂在答题卡上,确保万无一失。

例如:在下列选项中: A . He travelled by bus. B. He travelled by train. C. He travelled by ship. D. He travelled by plane. 从每个选项中我们发现不同点是旅途中所乘交通工具不同,所以听的过程中要注意旅游的方式,抓住听力材料“ He had a window seat during the flight.” 中的关键词“flight”,就可选出正确答案为 D、He travelled by plane . 例如在听对话中有三个选题:

1、A . a shirt . B. a pair of shoes C. a coat D. A shirt 表示物品

2、A.Black. B. White C. Blue D. Red 表示颜色

3、A.22 dollars B. 20 dollars C. 2 dollars D. 12 dollars 表示钱数 纵观三个小题,可以看出是有关购物的话题,所以听的时候注意买的是什么东西,何种颜色,价钱是多少。这样就减少了错误率。词汇《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毕业生要掌握2000个左右的单词和360条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掌握一定量的词汇为今后综合运用语言打良好的基础。为方便学生记忆,可采取适当集中,分散巩固的方法进行。适当集中复习时,采取逐单元竞赛过关方式。每次竞赛后宣布考得好的学生名单和有进步的学生名单;对那些考得较差的学生要保密,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不足,鼓励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迎头赶上。竞赛后教师对学生成绩既要进行横向比较,也要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以唤起他们学英语的信心和热情。

(二)单向选择

课堂教学的第二个步骤是单向选择,即语法知识和日常用语的强化。单向选择题题量大,要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重点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例如:在复习句子结构中,各种复合句就是重点,而一般简单句就是非重点;在单项词汇训练中复习名词时,名词为重点,而动词则为非重点;而从英语词类知识学习上看,英语动词和介词又是重点,这不仅因为它们是英语语言所须臾不可分的,更是因为英语动词的活跃程度和介词的固定搭配,都是汉语中所鲜见的。在复习中,抓重点就是抓住关键性的东西,抓住英语交际使用中最常用的内容。抓重点,就是要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集中精力,掌握关键性内容。突破难点,就是为了扫除系统、全面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障碍,是为全面提高英语语言能力服务的。难点因人而异,别人明白的东西,你不理解,这就是你的难点。要结合平时的学习和备考复习,不断总结、发现,确定自己的难点,并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可以使复习更加有成效,带动全部知识的掌握,促进使用能力的提高,是节省时间,事半功倍的方法。

单向选择题的训练我采取的具体方法是: (1) 学生针对课上要复习的语言项目进行预习; (2) 独立完成练习,并与答案对照;

(3) 认真思考,对照答案时发现与答案不符,认真分析原因;

(4) 课上小组讨论彼此出现的问题,互相说明理由,教师在此过程中适时引导; (5) 示卡,利用五色卡对所做练习重新考查,记下错误率较高的题,在下次练习中加以巩固,使之全部通过。

(三) 综合填空

综合填空是难度较大的能力测试题,考查知识覆盖面广,不仅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还能反映出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推理和分析判断能力。综合填空的解题步骤是:

1、略读全文,初步掌握短文的中心大意。略读时要将注意力放在短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上,力求通篇思考,整体理解,不要死抠细节;

2、细读全文,抓住短文中心意思展开解题。细读中进一步深入理解短文,做到心中有数;

3、在理解过程中注意以下三点:紧紧围绕中心意思进行分析判断;注意上下文、短文的首尾往往是中心意思;先易后难;

(四)阅读理解。

阅读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中的重要部分,阅读过程是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过程。阅读时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

1 、快速阅读。学生在阅读中自己记时,速度大约为每分钟50—60个单词,要求一篇文章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2、 广泛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阅读材料的选择首先是《总复习》课本中的阅读材料,然后是教师补充的阅读材料。还应要求学生无论是身边的报刊、杂志,还是各种文摘上所见到的英文材料,都要尽可能多地去阅读。

3、猜测词义。阅读一篇文章难免要遇到生词,不要急于查字典,要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猜测词义,养成通过上下文排除障碍的习惯,学会从文中找出五个“W”questions,即发生的时间(when);发生的地点在哪(where);人物是谁(who);情节是什么(what);原因是什么(why)等,由学生总结该类词在句中的位置,再反过来根据位置判断词性,同时依上下文注意此类词的变化形式。。对于《总复习》中的阅读材料也可采用以上的方法进行,在加强巩固的同时,可由学生互相就短文内容讨论问答,加深对材料的理解。

三、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三轮复习,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得到反复复习和强化练习,由浅入深,既有点的知识,又有面的综合,使知识达到了系统化,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从兴趣上看,进入总复习阶段学生普遍反映,虽然我们学的东西很多,但老师的 “三轮复习法”使我轻松了许多,自觉不自觉地就喜欢上了英语这门学科。由此三轮复习,可减少差生的自卑感,又可防止成绩较好的学生产生骄傲情绪,无形中使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心理上改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说明了从强迫学习逐渐转为自觉学习的过程。 总之,九年级英语总复习是学生对三年的英语知识的全面总结,内容多、范围广、要求高、复习内容着眼于基础知识,通过反复听、说、读、写的训练,大幅度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认真安排,精心设计,不断总结复习方法,对学生在解答技巧方面多加指导,使复习工作收到理想的效果。

上一篇:高分子材料项目总结下一篇:工会成立大会讲话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