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衡水中学现象的思考

2022-10-31

第一篇:对衡水中学现象的思考

对城管现象的思考

对城管执法乱象的思考

在城市管理执法中,执法人员与被执法者的冲突屡屡发生,城市管理执法陷入了城管暴力执法与百姓暴力抗法的怪圈中。随着城管执法中冲突的升级这一现象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所以改善城管与被执法者的关系,推行文明执法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城市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城管执法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起源于1996年10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关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规定。该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它把原来分属于环保、环卫规划、工商等职能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全部或部分集中于一个机构,即把一些职能部门所拥有的管理权、审批权和处罚权中的处罚权分割出来,以履行城市管理中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职责,完成对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的当事人实施行政处罚,维护城市管理秩序的任务。

城管执法以来对于城市的综合管理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获得了一定的好评,但是由于我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起步晚,相关法律不健全,城管执法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队伍建设不成熟,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导致在执法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加上目前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滥用职权、执法违法、随意收费、任意罚款、以权谋私、作风粗暴、态度蛮横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民众对城管群体不满。

城管的暴力执法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表现在:

1、加重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怀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暴力执法,会带来暴力抗法。由于城管执法的对象主要是下岗工人、无业市民和农民等为生计而从事“违法”经营的摊点商贩,这些人一般素质较低,且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所以暴力执法的直接逻辑结果便是暴力抗法,以及社会大众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而对城管执法工作的不满甚至愤懑。这种以暴制暴的执法方式,一方面会导致执法对象的暴力抗法,引发一系列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之间的暴力冲突事件;另一方面,会引起全社会对城管部门执法工作的不支持,给执法工作带来巨大的阻力,这将严重威胁一个城市的社会秩序和稳定发展。

2、削弱法律权威,损害政府形象。城管本是相关法规的捍卫者,是国家在城市管理方面的执法者,然而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执法犯法,野蛮执法偏离正常轨道,有悖于国家相关的法律精神,这会削弱城管在执法中的法律权威。同时城管是代表政府进行城市管理的执法,在执法中的不当行为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形象,影响政府与群众的关系。 城管执法出现如此多问题的原因在于:

城管执法制度上的缺失是根源首先城管执法制度使城管处于不利的地位。城管执法行使的是一种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由城管局统一行使若干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有关行政机关则不再行驶相关职权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和国务院的要求,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对城管执法机关履行职责的活动,原来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但是在实际的城管执法过程中,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对原归属其管辖的违法现象不闻不问,市城管执法得不到其他相关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城管执法制度使城管执法既处于城市管理的末端,又是城市管理的第一线。使得执法者既要直接面对被执法对象并行使自由裁量权,又成为裁量结果的直接实施者。既开罚单又当面索要罚款的执法方式在程序上存在不合理性,不利于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城管执法制度的相关法规不健全,虽然城管队伍经历了13年的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全国仍然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独立的法律文件产生。除法律缺失外,城管执法更没有规范的执法程序可以遵循,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随意性,自主性很大,执法过程难以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此外针对城管执法的相关监督机制没有建立,使得执法过程中超越法律范围的事时有发生。

执法主体不文明是主观原因,由于城管执法队伍建设起步较晚,执法队伍在构成上比较复杂,其中一些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培训,少数执法人员的个体素质与执法要求差距较大。另外,部分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公仆意识差,执法观念不强,作风纪律松懈,甚至作风霸道。不文明的执法现象在城管执法工作中普遍存在。许多城管执法人员在对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制止时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导致城管打人的暴力案例屡屡发生。城管执法主体的不文明执法是激化城管执法主体与执法相对人间的矛盾,导致暴力执法的主观原因。

执法的工作性质和环境是可观原因由于城管执法队伍建设起步较晚,执法队伍在构成上比较复杂,其中一些人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培训,少数执法人员的个体素质与执法要求差距较大。另外,部分执法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公仆意识差,执法观念不强,作风纪律松懈,甚至作风霸道。不文明的执法现象在城管执法工作中普遍存在。许多城管执法人员在对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制止时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导致城管打人的暴力案例屡屡发生。城管执法主体的不文明执法是激化城管执法主体与执法相对人间的矛盾,导致暴力执法的主观原因。

分析上述原因,要解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转变城管执法理念现代城市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当人们的需求与城市管理的要求想矛盾时“人的需求”应放在第一位,实现“人性化”管理。城市管理既要体现对强者的肯定,又要对弱者进行有效的照顾和关怀,既要满足城市管理秩序的要求,也要满足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需求,体现和谐社会的宽容精神,以人为本,树立市民主体的观念。城管部门要从原有的不文明执法中吸取经验,转变城管执法的理念,成为为人民服务,为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的好公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就体现为从“只堵不疏”到“堵疏结合”,为城管相对人谋出路。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百姓需求是政府的责任,而照顾社会弱势群体,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更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只有政策引导得当,城管执法相对人才会选择合作守法的生活方式。以在个城市普遍出现的夜排档为例,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可以根据市民需要,指定时间、地点经营,为流动商贩向坐商转化提供条件。而在一些小城镇,可以在城郊威震写分散在城市中心商贩建立集中经营的场所,既可以减少与流动商贩“打游击”,美化市容,又可以是商贩们的生计问题得到解决,并满足市民的需求,融洽市民与政府的关系。

2、完善城管执法相关法规,针对城管执法部门法律地位不明确和在执法过程中缺乏执法依据的现状,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制定出一部专门的有关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的法律,使城管执法部门能够得到城管相对人更大的认同。同时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使城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具体的处罚标准,压缩自由裁量权弹性,避免出现随意收费、任意罚款、滥用职权的“城管现象”,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的质量和水平。 另外,城管执法行使执法权,不仅要严格遵守实体法,而且要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法。程序合法是实体合法的保障,在实体合法的基础上重视程序,才能保证行政执法行为的公正、合理,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关应有一套切实合理的程序可循。如调查取证制度、公开制度、公正制度、回避制度、时效制度、听证制度、辩论制度、审查决定制度、处罚决定备案制度等,并用有关监督力量保障各项制度规范化运行。城管执法机关要确定一套具体且有操作性的行政执法决定程序和执行程序,如行政处罚决定程序中的易程序应遵循的实施步骤表明身份、指出违法事实,说明处罚理由和依据;告知当事人权利;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制作笔录,填写处罚决定书,交付处罚决定书,备案。

3、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城市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录用管理人员必须要严格要求,让高素质的人员进入城管队伍,把不合格的人员及时清理,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加强执法人员的自制通过思想教育纠正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4、加强城管执法的宣传,提高公民的文明意识是实现城市管理制度化的文化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市民的法制教育,增强城管法制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让群众了解城管执法,支持城管执法。

通过采取转变城管执法理念、在具体政策上更多地体现执法相对人和公众的权益、加强非政府组织在城管执法中的运用、完善城管执法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配套制度的建设等对策,可以有效地使城管执法走出困境。

第二篇: 对“假离婚”现象的法律思考

摘 要

21世纪以来,“假离婚”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或者说,“假离婚”成为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可以用来获取不当利益的手段。婚姻,对于国人来说,一向是神圣而庄重的,但是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冲击下,为了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人们开始通过“假离婚”的方法,利用国家政策和法律规定的漏洞,为自己谋取好处。“假离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破坏了家庭稳定和社会秩序,更损害了国家利益和践踏了法律的尊严,已经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关注。

面对层出不穷的“假离婚”现象,我们需要制定相关措施来遏制这种现象的蔓延。首先要全面了解“假离婚”现象的发生原因和具体表现,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假离婚”现象所带来的物质风险和法律风险,最后,法律部门应当制定出更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相互配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假离婚; 概念; 现状; 影响; 对策

Legal Thoughts on "fake divorce" phenomenon

ABSTRACT

Since the 21st century, “False divorce” has become a hot topic.Or to say,“False Divorce” has become a common means of effective can be used to gain improper benefit., For Chinese,marriage has long been a sacred and solemn,but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modern economic society.In order to with the minimum cost to obtain the biggest benefit,people start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False Divorce”, use of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law loophole, for their own benefits.The negative impact of False Divorce is huge,it not only destroyed the family stability and social order, more damage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and trampling on the dignity of law, has gained important attention to the people. In front of the“False Divorce” phenomenon emerge in endlessly, we need to formulate relevant measures to curb the spread of the phenomenon.We need to formulate relevant measures to curb the spread of the phenomenon.First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phenomenon of “False Divorce” causes and specific performance, secondly should fully recognize the material brought by the phenomenon of“ False Divorce”risk and legal risk, finally, the legal department should develop a more perfect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ocial the public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can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False divorce; Concept; actuality;

Influence; countermeasures

目 录

摘要...........................................................IV ABSTRACT........................................................V 序言............................................................1

一、假离婚的内涵................................................1

(一)、假离婚的定义............................................1

(二)、假离婚的类型............................................1

二、假离婚的社会背景............................................2

三、假离婚的现状分析............................................2

四、假离婚的动机和社会危害......................................3

(一)、假离婚的动机.............................................3

1、关于房屋的动机...........................................3 (1)、为了骗取房屋拆迁补偿..................................3 (2)、为了多买房屋逃避高税..................................3

2、关于子女的动机...........................................4 (1)、为了逃避计划生育的政策................................4 (2)、为了给子女办农转非户口................................4

3、关于财产的动机...........................................4 (1)、为了转移财产逃避债务..................................5

(二)、假离婚的社会危害.........................................5

1、对婚姻家庭的伤害.........................................5

2、对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利益的侵害.........................6

3、对社会稳定秩序的破坏.....................................6

4、对法律尊严的践踏.........................................6

五、假离婚的界定和认定..........................................7

(一)、假离婚违反道德和违反法律的界定...........................7 3

(二)、如何在理论和实务上认定假离婚.............................7

六、假离婚的应对措施............................................8

(一)、加强对假离婚的审查与核实.................................8

1、建议延长离婚申请审查的期限...............................8

2、规定登记机关审查监督的具体内容...........................9

(二)、建立共享的婚姻登记机关和法院的信息传输系统...............9

(三)、完善对离婚财产分割的追偿制度.............................9

(四)、完善对离婚效力的认定....................................10

1、原则上维持离婚的效力....................................10

2、对离婚无效的法律规制....................................10

(五)、对政策法规的完善........................................11

(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宣传....................................11 结论...........................................................12 谢词...........................................................13 参考文献.......................................................14

序 言

随着新国五条细则的新鲜出炉,关于购房、避税等话题层出不穷,由此引发了假离婚的又一波热潮,各地婚姻登记机关的离婚人数大幅度增高,假离婚究竟是如何操作的呢?为何成为大多数人走捷径的一条道路?曾经在人们的观念中,结婚是神圣的,离婚也是庄严的,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的冲击在悄然进行中,在利益的诱惑下,一些人以婚姻为工具,理直气壮的为自己谋取不当利益,政府无法阻止,法律无法规避,根源究竟在谁身上?

本文将通过对假离婚现象的全面分析研究,了解这一社会现象并找出应对措施。

一 假离婚的内涵

(一)、假离婚的定义

假离婚,又称为虚假离婚或中国式假离婚,严格来说它并不是法律术语,只是一种法律现象。是指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本无离婚的真实意思,因双方同谋或者欺骗对方取得对方同意而做出的解除夫妻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

(二)、假离婚的类型

假离婚按照申请的途径,行政登记和法院诉讼,可以分为假离婚登记和假离婚调解协议。

假离婚按照发生的类型,可以分为同谋离婚和欺诈离婚。

通谋离婚,是指婚姻当事人双方为了共同的或各自的目的,串通进行临时性离婚,等达到目的后再复婚的离婚行为。

欺诈离婚,指婚姻当事人的一方利用行动和语言等欺骗方式使另一方同意先离婚再复婚,并且实质上损害另一方应得权益的行为

二 假离婚的社会背景

在封建时代,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是两个家族利益结合的手段,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童养媳、典妻租妻等传统婚姻形式无一表明婚姻被利益化工具化自古有之。

新中国成立以来,废除封建婚姻制度,新时代的人们享有恋爱自由和婚姻自由。过去离婚需要承担巨大的压力,现在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离婚变得普遍和被理解,婚姻

自由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随着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婚姻工具化再一次出现,现在流行的假离婚,正是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利益而采用的方法。

假离婚现象的盛行,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无非是买房、生子、升学、户口等与自身息息相关的问题,受社会经济的限制,现阶段国家并不能满足每一个公民的需求,而这个基本矛盾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的,还需要漫长的过程,因此社会上一些人滋生了“自谋生路”的想法,有些人为了避免对自己不利的政策规定,或者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更大的好处,最为典型的就是房子的问题,为了多为自己争取一点利益,便钻起法律和政策的空子,通过假离婚来实现目标。

当然还有我们政府政策这个外在因素,或者说政府政策的透明度不高。政府政策和法律法规正在随着经济发展完善中,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不能有效吸收来自公众的建议与意见,每当国家政府出台新的政策或法律规定的时候,总会引发一股假离婚的热潮,归根究底是这些法律法规的公布,总会损害某些人的既得利益或者限制某些人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发布的工作部门没有做到让公众了然于心,取得公众的谅解,公众对这些政策规定的具体事项一知半解,无法接受又无法反抗的情况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便产生了假离婚的方法。这其实也是公众对于政府政策的一种博弈,当个人无法对抗国家的调控政策时,只能通过投机的方式来规避自己的损失。

另外,现代社会的风气变得浮躁,人们更愿意走捷径获取利益,如果假离婚能得到好处,使自己少奋斗几十年,自然有很多人趋之若鹜。

三 假离婚的现状分析

假离婚并不是一个新的现象,21世纪以来逐渐成为热门话题。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法律人士早已在关注假离婚现象,但是如何监管假离婚现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离婚是公民的自由权利,只要离婚的双方都是民事行为能力人,证件齐全,并且都是自愿离婚,,婚姻登记机关的工作人员没有权利拒绝办理或者进行行政处理。

离婚的夫妻双方大多为了买房、升学、生子这些目标,面对这些申请人,让银行金融机构、教育部门或者计生部门等机构来扮演道德法官辨别是真离还是假离的操作性不强,一些部门根本不会节外生枝,只会睁只眼闭只眼。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假离婚的发生。

假离婚虽然获得很多网友的认同,但也受到很多网友的争议,很多网友积极为应对假离 6

婚的现象出谋划策,有提议出台“限离令”的,限制离婚的次数和买房的数量;有提议出台“购房复婚细则”的,离婚后双方有购房记录的,禁止复婚。更多网友表示房价过高、限购令等政策才是假离婚的根源,应该从政府部门实施措施,否则,假离婚不仅动摇了对婚姻的神圣感,更削弱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任与依赖。

假离婚的闹剧上演以来,针对此等情况,很多地方以不同名义制定了相关细则和实施办法。其中,江苏省高院日前发布了《关于“新五条法”对法院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建议的报告》,在该报告的最后一部分,做出了“因‘假离婚’购房导致弄假成真,难以复婚而主张协议无效的,除能举证证明胁迫或欺诈事由外,不予支持”的规定。北京地区关于“单身离异人士限购加码”的调控细则即将出台,北京未来或仅允许京籍单身人士或离异人士持有一套房。政府企图通过提高假离婚的风险来遏制假离婚现象的发生。

但是,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政府制造了一个可以通过离婚来获取利益的调控漏洞,现在他们想堵上漏洞,而不是从源头处理,势必会伤害到真离婚者的利益,而假离婚者依然可以继续进行,无济于事。

四 假离婚的动机和社会危害

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假离婚现象的现状令人担忧,要彻底解决假离婚的问题,我们就要深入了解假离婚的动机,了解假离婚的社会危害,才能从根本入手,让更多人警惕假离婚带来的各方面的风险。

(一)、假离婚的动机

是什么原因导致假离婚现象的出现呢?并且不是昙花一现的现象,而是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持续性的现象,在某些特殊时期更会变本加厉?

婚姻是终身大事,大多数人的态度都是非常严谨和慎重的。夫妻感情生活正常,平时没有争议矛盾,却突然要解除婚姻关系,主观上大多是为自身或家庭谋取不正当利益,从社会上几次假离婚热潮发生的背景和时间来看,假离婚的动机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关于房屋的动机

(1)、为了骗取房屋拆迁补偿款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在城市转型的过程中,房屋拆迁是重要工作,为了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公民的权益,政府对其进行拆迁补偿。由于无房户的拆迁补偿政策,政府对于无房户会有一定照顾,甚至部

分补偿款项以户为单位进行发放,因此一部分住户得知拆迁消息后,为了得到更多的补偿金或者住房安置面积,很多夫妻紧急离婚,或者住房归一方所有,或者一户分为两户,骗取更多利益。

(2)、为了多买房屋逃避高税

《国八条》、《国五条》的陆续发布,表明我国政府运用宏观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决心,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更是积极响应,包括稳定房价、抑制投资性买房等关于限价限购的一系列措施正在实施中。为了应付房产限购令,购买多套房,规避二套房贷的高额利息,减低首付数额,很多夫妻便以假离婚的方法,达到真买房的目的。另外,二手房交易中的个人所得税按个人所得的20%征收,为了逃避高额的房产税,假离婚后由个人收入低的一方挂名买房,便可以少缴房产税。

2.关于子女的动机

(1)、为了逃避计划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规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符合特殊要求的,可以申请生二胎。每个公民都应严格遵守,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中国自古就有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传统老观念,很多人早已根深蒂固,有些人为了多生孩子,特别是生儿子传宗接代,往往在女方怀孕的时候假离婚,待孩子生下来后再行复婚,这样既可以多生孩子,又可以逃避超生的处罚。

(2)、为了给子女办农转非户口

现在的中国,对于户籍管理是非常严格的,虽然我国的人口流动频繁,外地人和本地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差距越开越小。但是在某些方面,户口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一对夫妇有一方是城市户口或城镇户口,可以利用假离婚,就能够将子女的户口转到另一方所在城市单位的户口,成为本地人,享受本地人的权利,特别是在教育方面会方便很多,减免赞助费。

3.关于财产的动机

(1)、为了转移财产逃避债务

假离婚已经成为当事人逃避债务的最佳法宝。当人们面临财产上的纠纷时,例如夫妻一方因为生产经营不善,或者进行其他社会活动导致欠下沉重债务,面对债权人的追讨,当事人为了逃避债务,迅速与自己的配偶离婚,并且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净身出户,财产都归配偶所有,债务人则可以赖债不还。即使债权人起诉到法院,胜诉后也因为当事人转移财产难以强制执行。

(2)、为了逃避责任抗拒赔偿

当人们从事某些民事行为侵犯了其他人的合法权益时,造成侵权责任,例如夫妻一方因为重大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赔偿,为了推卸将来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为了抗拒赔偿,侵权人在受害人到法院起诉之前,抓紧时间办理离婚登记手续,将财产全权交给将来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配偶,造成侵权人无力赔偿的假象,可以逃避侵权责任。

除了以上主要动机以外,也有些夫妻是为了再就业、骗取低保、出国等原因进行假离婚。虽然假离婚的动机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都是为了自身或家庭谋取不正当利益。

(二)、假离婚的社会危害

既然假离婚动机不纯,那么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影响呢?法律赋予了公民离婚自由的权利,公民有权自由解除婚姻关系。但任何权利的行使都应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不超出社会秩序,个人的自由应该在社会秩序允许的范围内。假离婚的行为,实质是个人滥用离婚自由的行为,是对既有的社会秩序的一种冲击,将对社会造成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婚姻家庭的伤害

假离婚是双方当事人为了获取更多不正当利益而采取的措施,大多是钻国家政策的空子,而国家的政策和制度都处在不断变动和完善中,当事人在离婚后不一定能达到设想的目的。

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律并没有对假离婚现象作以规定,但它在婚姻关系中有着独特影响。有的假离婚的夫妻最后会变成真离婚,虽然离婚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假的,但在法律上是具有离婚效力的,人心易变,人们对于婚姻关系的尊重和依赖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当事人难免假戏真做,导致另一方人财两失。假离婚的夫妻双方带着目的假离婚,对于共同财产的分割都是偏向一方的,复婚后,夫妻共同财产和婚前财产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哪一天夫妻双方真想离婚,财产的分割比例只能按照最后一次“婚姻状况”和最后一次“婚姻持续时间”进行计算,可能最后吃亏的一方才会后悔不及。而在离婚不离家期间,双方关于生活收入、赡养、继承、监护和夫妻保持忠诚义务等问题都是很难算得清的。

夫妻双方的感情同样受到巨大影响,毕竟谁也不能肯定一定能够复婚,尤其在另一方稍有迟疑或犹豫的的情况,很容易引起另一方的猜忌不满。

同时假离婚的双方在社会上的道德评价会下降,影响其在社会上的形象。

假离婚中受到伤害最深的是孩子,父母唯利是图的决定回影响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造成其缺乏安全感,影响个人的身心发展。

对家庭的危害也是假离婚假离婚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我们要引以为戒。

2.对国家、集体和他人合法利益的侵害

每一项政策的实施,国家都是站在宏观调控的角度进行的,代表的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多数人的利益。假离婚者追求不正当利益的目的非常明显,一旦离婚的手续办好,达到目的,就意味着国家、集体以及他人的合法利益会受到损害。例如国家要多发放额外款项作为拆迁安置费用,债权人或受害人无法取得自己应有的合法权益。这也是国家必须重视假离婚问题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社会风气问题,更是国家利益保护的问题。

3.对社会稳定秩序的破坏

假离婚盛行,是对于社会稳定秩序的一种破坏。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如果把社会看成一个人,那么家庭是社会的构成基础细胞,安定和谐的家庭是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的基础,只有家庭安定和谐,社会才能有足够能量发展,维持稳定与和谐,假离婚摧毁的是婚姻关系的神圣与尊严,,作为一个以道德为基础的社会,人们将假离婚当成是一种成本低,用于换取物质上的东西的工具,这实际上是一个扭曲的道德观念,也是对于社会秩序的一种破坏与抗拒。

4.对法律尊严的践踏

假离婚并不是普通的民事行为,更是法律行为,婚姻的结合与结束均由婚姻法和婚姻管理条例等民事法律法规进行约束。法律是国家制定出来的用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工具,假离婚的夫妻双方利用法律特别是婚姻法的相关规定,达到假离婚真谋利的目的,是对我国离婚法律制度的破坏,是对法律尊严的践踏。一方面结婚离婚复婚的行为浪费了国家的人力资源,一方面假离婚的夫妻双方逃避对他人的财产责任或赔偿责任,利用法律规定损害了他人权益,实则是让法律违背了保护公民权益的原则。

五 假离婚的界定和认定

(一)、假离婚违反道德和违反法律的界定

社会的运转是由道德和法律来支撑的,对于假离婚是违反道德还是违反法律的界定,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假离婚现象,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假离婚现象。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工具,它对于社会公众的基本要求是遵纪守法,明

礼诚信,道德是区分正当和不正当、正义和不正义、诚信和虚伪、权利和义务的标准,很明显通过我们对假离婚现象的分析,这种行为是违背道德的,应当被社会舆论谴责的。 假离婚不管有何目的,都是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的,其离婚行为是有效的。从表面形式上看假离婚是不违法的,但我们从假离婚的本质进行分析,假离婚都是有不正当的目的,如果是合法目的,有何必采用欺骗手段呢?假离婚大部分是采用协议离婚的形式,也有少数为了逼真效果去法院诉讼离婚。协议离婚所签订的离婚协议书就是一份双方基于合意而签订的合同。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通过对假离婚动机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假离婚的目的实际上是违反法律规定的。

因此假离婚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法律问题,我们不但要从道德方面约束,更重要的是加强法律的调整。

(二)、如何在理论和实务上认定假离婚

按照我国婚姻登记条例的相关规定,离婚有效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夫妻双方必须是合法婚姻关系,双方均为完全民事能力行为人,离婚是真实意思表示且达成离婚协议。

在理论上,婚姻登记机关可以通过对离婚有效要件的审查认定离婚无效,但是离婚无效和假离婚是不同的,只有当假离婚当事人向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无效,提供证据证明双方当事人并无离婚的真实意思,不具备离婚的实质条件,经过婚姻登记机关审查,可以认定为假离婚,收回离婚证。

由于我国并未将假离婚这一现象纳入法律的调整体系内,因此从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的法律法规方面来认定假离婚是不可取的,需要当事人的自愿配合,效率不高。

对假离婚的认定,更多要从假离婚的实际表现来进行判断,假离婚相对于夫妻双方感情已经破裂确实很难居住在一起的真离婚,有以下特殊表现:

第一,假离婚当事人之间并无争议,即使有争议,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或人民法院作一个小调解,就能够达成一致协议。假离婚的夫妇离婚对于感情破裂的理由大多是没有争议的,但感情破裂的具体内容往往无法详细表达,最常用的是以个性冲突,兴趣不合为借口,并不符合法定的情况,即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如何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若干具体意见》中规定的13种情形。

第二,假离婚的夫妻双方对于共同财产的处理,通常不做分割,只是简单处理。假离婚 11

的夫妻双方通常将共同财产全部归于抚育子女的一方,或者做象征性的分割,有的干脆在离婚请求前即协议将全部或大部分财产给对方或者直接让给子女,从离婚协议的财产内容来看,双方并不是由于一方有严重过错而导致的离婚,财产分割却显失公平,但双方均无异议,十分反常。

第三,假离婚的双方对于子女的抚养没有争议,由于假离婚的夫妻双方通常都是在某种契机下急匆匆提出离婚的,并不会走正常程序,咨询律师或其他部门关于离婚的具体事项,因此大多假离婚的夫妻双方对于子女抚养费的法律规定不太了解,往往都是两人随意决定,抚育子女的一方并不争取子女的合法权益,抚养费用数额大多不符合实际情况。

除了在离婚期间夫妻双方不同寻常的表现,还应当查明双方在近期的活动,是否居住单位有拆迁,是否有买房计划,是否怀孕要生二胎以及各部门单位是否出台对离异人士或单身人士有利的政策措施。

通过基层群众组织如居委会、村委会的协助调查,当事人所在单位、邻居亲友的配合询问,我们可以直接了解离婚夫妻在离婚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例如在离婚后可以规避房产过户税,或借此取得购房资格和房贷资格的,可以认定为通过合法形式来掩盖非法目的,认定为假离婚。

六 假离婚的应对措施

离婚是公民的婚姻自由权利,假离婚则是公民道德下滑的体现,我们无法通过指责公民的道德水平来遏制假离婚现象的发生,因为道德对公民的约束力是薄弱的,我们必须通过法律来应对这个现象。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各方面协调配合,争取早日解决这个问题。

(一)、加强对假离婚的审查与核实

应当由各地政府组织对各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管理,了解假离婚的特点,使他们严格按照婚姻法和婚姻登记办法的有关规定,及时把关假离婚现象。前面已经提及到,假离婚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种,即同谋离婚或者是欺诈离婚,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离婚,一方当事人都是已经取得另一方当事人的同意的,因此双方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的时候,已经取得共识,对于双方之间的债务问题、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问题都没有任何异议。婚姻登记人员通过培训,应当谨慎认定假离婚,从离婚前的审查力度进行防范。

1.建议延长离婚申请审查的期限

延长了审查期限,将一个月的时间改为三个月。可以给申请协议离婚的当事人有一个缓冲的期限,认真考虑是否真的要离婚,如果三个月之内,当事人进行冷静反思,自我审查,双方感情修复,可以及时撤销离婚申请。婚姻登记机关也可利用这个时间做好必要的审查工作,避免以往因离婚申请数量多,时间赶而造成的仓促工作。

2.规定登记机关审查监督的具体内容

按照婚姻法及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工作人员对于申请离婚的双方当事人只需查明:①离婚申请人是否是合法夫妻;②离婚双方申请人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③离婚是否确实出于双方自愿;④对子女问题的处理是否妥当;⑤对财产问题的处理是否妥当。这些基本问题都是由当事人提供证明材料,在当事人申请之日起一个月内,对符合条件的,应当给予离婚证书。

除了规定的核实内容,应当包括包括夫妻间感情是否确已破裂的实质内容,还有离婚当事人双方是否确实为双方真实离婚的真实性的审查。工作人员应当要求双方当事人在现场分开填写离婚申请书,不得互相交流,着重对离婚理由及其具体表现事项的统一性进行初步审查。双方填写事项有明显差别的,可驳回当事人的离婚申请。

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有疑义或协议内容显失公平的时候,应当对证明材料的来源、双方收入、财产状况以及子女状况等进行调查核实,主要调查其真实性,查明是否有不正当目的。

人民法院在办理离婚案件时,不仅要求当事人陈述理由,还应当责令离婚申请人履行举证责任。

(二)、建立共享的婚姻登记机关和法院的信息传输系统

按照婚姻法的规定,公民结婚只有一个途径,就是去婚姻登记部门进行登记,离婚却有两个途径,可以去婚姻登记部门协议离婚或者到法院起诉离婚,法院发出的离婚判决书和民政部门分发的离婚证书是有同等效力的,影响了婚姻登记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就给了某些假离婚的人可以利用的漏洞。建立一个信息互换共享制度,通过网络内部平台,连接婚姻登记机关和人民法院,在审查期限内,婚姻登记机关只需输入当事人姓名,网络可自动显示法院同名同姓的当事人在此期间的纠纷诉讼,如债务纠纷和侵权纠纷;同理,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只需输入当事人姓名,网络可以自动显示当事人是否正在进行离婚申请,是否有转移财产、逃避责任的风险,可以及时处理,保护起诉人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对离婚财产分割的追偿制度

假离婚作为当事人逃避债务抗拒赔偿的有效手段,要打击这种现象,就要从协议离婚的财产分配效力这一方面着手。根据共享的婚姻登记机关和法院的信息传输系统,可以及时得悉对方是否有转移财产的行为。当发现当事人有假离婚转移财产的行为时,可由婚姻法和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婚姻存续期间的夫妻共同债务,应当由共同财产来偿还,共同财产不足偿还的由双方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发现债务人进行离婚诉讼分割财产,并且影响实现索赔的裁定书已经生效的,应及时报告人民法院启动再审程序,按照离婚的财产分割部分重新审理,债权人发现对方进行行政登记离婚,离婚已被批准的,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有权行使撤销债务人放弃财产分割财产协议的行为。通过对财产分割的追偿,可有效保护债权人及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对离婚效力的认定

假离婚虽然带了个假字,但确确实实是通过合法程序的有效离婚。当假离婚发生意外,弄假成真时,面对当事人申请离婚无效的请求,应当如何判定?

1.原则上维持离婚的效力

根据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具有公示效力的婚姻登记行为,包括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只要具备法律要求规定的形式要件,其婚姻登记行为即告生效。因此无论其离婚是否属于自愿和是否具有离婚的真实意愿,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其离婚行为都属有效。假离婚的夫妻双方作为完全民事能力行为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由明确的认识,离婚的申请和登记都是由当事人自己进行的,后果由当事人自行承担。对于协议假离婚的一方背弃复婚协议而与第三方再婚的,且再婚的第三方为善意的无过错方,再婚不存在其他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保护第三方利益,不对假离婚做无效处理。

2.对离婚无效的法律规制

根据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如果双方不能达成离婚协议或是属于无民事能力行为人或者限制民事能力行为人的,结婚登记不是在中国内地办理的,婚姻登记机关不予受理,如果已经受理并且离婚证书已经生效的,法院可以依法撤销离婚效力,判定离婚无效,重新审理。但是,假离婚的当事人显然不符合上面任何一个条件,原则上应当维持假离婚的效力,除非一方有证据证明存在显失公平、重大误解、欺诈或者胁迫行为。当事人申请假离婚无效,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第一、申请的主体必须是能够继续享受婚姻存续期间婚姻利益的人,一般的社会公众或国家机关没有权限。只有夫妻双方、未成年子女、受抚养人以及可以代表这些人利益的社会 14

组织,如妇联、残联才能向法院申请。

第二、当事人必须有证据证明假离婚的夫妻双方存在复婚的共谋,举证证明双方在假离婚期间获得的既得利益,例如利用单身身份或离异身份进行的买房、生子、逃避债务等行为。证明双方利用假离婚达到了非法目的,即民法规定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法院受理当事人的申请,应当经过严格审查,证实假离婚后双方既没有再婚也没有复婚,但同居在一起离婚不离家,丈夫和妻子之间的离婚关系从来没有对外公布,应当撤销离婚登记,收回离婚证书,视为夫妻关系从未解除过,双方在假离婚期间利用单身身份或离异身份取得特有利益的,法院可以直接作出裁决取消其取既得利益的资格。政府应当严格监管,保证各部门全力配合。

对于欺诈假离婚的一方,申请假离婚无效的当事人必须举证证明对方存在明显欺诈行为,或者欺诈方与第三方之间存在同谋,证据由原告提供,法院适用不告不理原则。证据确凿的,应当宣布假离婚无效。 (五)、对政策法规的完善

能够让人们从中骗取利益的政策法规,说明是不完善的政策法规。从根本上说,阻止假离婚现象应当从政策法规上堵住漏洞,体现宪法保护婚姻的精神,贯彻落实各种政策制度,政策法规的制定需要仔细权衡获得效益和离婚风险之间的关系。加强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的宣传,针对假离婚现象,人民法院、人民政府应当和民政部门、计生部门、基层群众共同筑起一道预防和制裁假离婚行为的防线。电视、报纸、电台等其他新闻媒体应发挥主渠道作用,大力促进婚姻法等法律知识的社会宣传,使广大群众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对思想教育的宣传

假离婚行为的发生,归根究底与社会公众的道德思想水平下滑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仅要通过法律手段来遏制假离婚现象,还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思想道德教育,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联合动员,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使道德教育宣传大众化、经常化,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传媒要积极配合,引导社会舆论,加强假离婚反面教材的宣传,让社会公众引以为戒,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婚姻家庭观。

结 论

多年以来,无论是为了户口农转非、拆迁费还是生二胎、买二套房,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各地总是上演着一幕幕假离婚的闹剧,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愿意采取这种高利益高风险的方式来解决现实问题。一个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是法律行为,而每个法律行为的本质都是经济问题。我们对一个社会现象的研究,就要通过表面发现本质,才能真正找到根源制定根治的方针。

通过对假离婚的内涵、背景、动机、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剖析,我们了解到假离婚已经不是一般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当它只是个体行为时,我们可以谴责假离婚当事人的道德品行,但是当假离婚现象已经发展成广泛性的群体性行为时,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假离婚是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只在事后采取措施,无疑是治标不治本,假离婚更是一个法律行为,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我们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归根究底是社会利益分配不均的原因,这就要求国家制定出更完善的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靠社会公众,不能只依靠政府政策,更不能强制法律法规,只有从人、政、法三方面全面配合,才能真正的遏制假离婚现象。

参考文献

[1] 范文韬.潘荣华.浅析当代“假离婚”现象[D].法制与社会第26期,2011. [2] 郭善玲.邹斌.浅析假离婚形成的原因与对策[A].江西科技学院学报第四期,2007. [3] 韩贵生;假离婚现象不容忽视[N];广西政法报;2000. [4] 王利明.房绍坤.王轶.合同法[A].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 王利明.民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3. [6] 巫昌帧.婚姻家庭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7] 秀峰.假离婚 新的社会问题[D].《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 2007年07期. [8] 张力.试论对假离婚效力的法律规制[A].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总第43期,2001. [9] 朱启莉;刘仁琦;;我国《婚姻法》中夫妻财产制度的完善[J];行政与法;2006年02期. [10] 周航.浅谈近年来离婚率节节攀升的原因及对策[C].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

第三篇:对早恋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07年暑假,我妈妈有个同事的女儿割腕自杀,听说是因为女孩早恋、成绩下降、父母粗暴打骂所致。我不禁为这个与我同龄的女孩感到悲哀!早恋现象已经很普遍,我所在的班就有十多人与异性“亲密”接触,极个别甚至还有成人化特点,听说高中尤为严重。对于正处在青春懵懂期的搞中生来说,早恋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别现象了,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

早恋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初中生是如何看待早恋的?早恋到底又有哪些危害?学校、家长又应该如何应对早恋?……带着诸多疑问,我对高中生的早恋现象展开了调查。

一、调查时间:2010年7月10号至2010年8月20号

二、调查对象:湖北省石首市地区部分高中生、老师、家长、医生

三、调查方法:问卷调查、采访

四、调查过程:

大部分同学们认为与异性应该友好相处的占46%,亲密相处的占16%,保持距离的占31%,不予理睬占的7%。这个数据让我惊喜地看到,大部分同学对男女生之间的相处是理智的。我虽然不赞成男女生之间过于“授受不亲”,但是“亲密相处”是很危险的,容易陷入盲区、酿成苦果。

另外在调查中,同学们还对早恋发表了一下看法:

赞成早恋者:有的认为早恋是初中生正常的心理需要,没什么不好的,可能还会促进双方的学习兴趣;有的认为这时候的恋爱是初恋,是最美好最纯洁的,能增进性心理健康和日后处理婚恋问题的能力;还有的认为男女交往能在智力上取长补短,心情上愉悦,能互相激励前进。

不赞成早恋的:早开的花谢的也快,现在是读书时期,不应早恋!应该控制好自己,不然会给自身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中立者:不刻意追求早恋行为,但也不赞成强制将早恋者分开。不必要过分打击,也不能过于放纵。

五、早恋成因分析:

我在调查中发现,高中生早恋或具有早恋的倾向已越来越多。高中生早恋,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又有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原因:

1、满足情感需求

2、好奇心驱使

3、从众心理

4、媒体影响

5、青春期教育的缺失

6、社会无业青年的引诱

六、早恋的危害:

有人说,早恋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是我认为,早恋对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认清早恋的危害,时刻敲响警钟,对于我们青少年防微杜渐,避免产生不当的恋情是很有帮助的。一般认为早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

1、影响学习生活。

2、影响心理健康。

3、影响身体发育。

4、影响人际交往。

七、中学生早恋现象的防范与对策:

1.注意观察,善于发现苗头

有早恋现象的学生一般都会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之处:上课心不在焉,经常走神;无缘无故迟到、旷课;就餐、就寝时间与其他同学不同步;总好象做错了什么,眼神游移不定;收到的信件增多;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等等。前面提到的女孩,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苗头并加以正确引导,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因此,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一旦发现有早恋的苗头,要予以高度重视,多找这些同学谈心,态度要亲切、诚恳,尊重学生的人格。谈话要有的放矢,切忌态度粗暴,方法简单。尤其不能大造声势、大张旗鼓,动辄通知家长。对于曾经失足的学生更要正确对待,要多给予关怀,寄以满腔热情,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温暖、同学的温暖。切不可另眼想看,甚至把“包袱”踢给家长。

2.加强正面教育

中学时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工作者应该借素质教育的春风,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青少年施加正面影响,定期召开班会、周会,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舆论导向宣传工具,使学生既认识到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又要充分认识到:早恋是一枚未成熟的果子,它得味道又苦又涩,只有等到成熟时才会又香又甜。

3.学校、家庭、社会共联手

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来看,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它规定着青少年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家庭、社会对孩子的影响则属于次要地位,但无疑也占据了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三者配合不当,就可能使各方面的教育相互抵消。因此,必须加强各方面的联系。

早恋发生后,宜疏不宜堵,应该加强青春期教育。首先要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性成熟,其次要引导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主旋律。青少年时期是每个人积累知识、增加社会经验的时期,丰富自己才是主旋律。

第四篇:对法官违法违纪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行使的是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打击各类犯罪、调处民商、行政纠纷、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有序健康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法律武器的神圣使命。在现代法制社会,法官是维系国家法治的特殊群体,法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治的实现程度,对法律功能的发挥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法官队伍的政治素质、审判业务素质、执法水平,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基层法院队伍中确实存在着少数违法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现象,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影响,成为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法官违法违纪现象的存在及其危害

司法是主持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体现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特别是法治文明的窗口。 司法权是为社会排难解纷,掌握对公民生杀予夺大权的国家权力。司法公正,国家法制才有权威,社会才能安宁稳定,人民才有最后的依靠。司法 1 腐败,则杜绝了人民的权利与自由受侵犯时的最终救济手段,冤无处伸,理无处讲,社会完全丧失对国家、政府、对党的信任感与凝聚力,人心背离,社会动荡。司法清廉事关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对社会制度的评价,对司法官员的信心,从而也关系到国家反腐倡廉的长远大计。很难想象,经过一次不公正审判而败诉的当事人对司法公正会怀有信心;即使是获胜的一方也不会对司法公正抱有信心。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说:“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加大对法官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全年共查处违法违纪法官794人,其中52人因滥用审判权、执行权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充分说明,法官违法违纪现象已经是法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防范。

总的来说,法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在政治上、思想上、作风纪律上、业务能力上都是过硬的,特别是通过“教育整顿”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以及 “公正与效率”司法大检查等集中

2 教育活动,法院的工作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不可否认,现实的法官队伍离党和人民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法官队伍整体素质尚不可适应形势与发展的需要,法官贪污受贿,违法犯罪时有发生,有的法官业务水平不高,对所承办案件久拖不决、枉法裁判;“冷、硬、横、推”的官老爷态度仍然存在,对群众“吃、拿、卡、要”、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私自会见当事人,接受当事人吃请现象时有发生,等等。虽然这些现象不是法官队伍的主流,但已严重影响了法官队伍的光辉形象。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法制不够健全、不够完善,留下法律空隙太多,给人以可乘之机,同时法院之间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利益的原因还存在冲突和相互扯皮、推诿现象,也严重影响了法院队伍的形象、妨碍了司法公正。

法官违法违纪现象的存在会直接导致以下三种后果:

第一,导致司法结果的不公,即一些法官违法违纪的背后往往是因其故意为之的徇私舞弊和枉法裁判。

第二,导致司法专横,即司法行为在过程

3 和程序上不开放、不民主,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被践踏如不审而判、先判后审等。

第三,导致司法软弱,即司法机关或者司法人员应当履行职权而不履行,如对公民或者法人提起的民事诉讼以无法律依据为由拒绝受理,导致纠纷不能解决、权利不能救济。如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涉,使一些损害国家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案件得不到处理,使秩序无法维护;再如不协助甚至阻止外地法院执行涉及本地利益的合法判决等。

二、法官违法违纪现象产生的原因

导致法官违法违纪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一)对司法权的约束制度不健全。任何权力都必须受到约束,否则最终要走向腐败,孟德斯鸠说:“从事物的本性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出版,第154页。)如果说我们没有对司法权的约束制度是不准确的,人大和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在宪法和法律条文中规定得比较完整,问题在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司法权有着监督不力的一面。至于行政权对司法权的约束,法律中则没有明确的规定。从立

4 法权与司法权的关系来看,宪法强调了立法权对司法权的监督,却没有司法权对立法权的约束制度,也就是说未规定司法审查制度。“在权力领域任何两个独立的权力之间要形成一种权力监督关系,必须保持必要的张力。而权力间张力形成的前提是两种权力的均衡”(徐显明,齐延平:《论司法腐败的制度性防治》。载《法学》,1998年第8期,第29页)。 如果在两个权力之间存在的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那么这两种权力实际上是一种权力,那就谈不上立法权对司法权的有力监督。要使立法权形成有力的监督,必须使司法审查制度成为司法权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检察机关对司法权的监督活动来看,它本身就有体制性矛盾。在我国通常是把检察院也归属于司法机关,这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做法有着明显的不同,如美国、法国、70年代后的日本,都是将检察机关归属于行政部门。因为检察权就其特点而言和行政权是一致的,如:在检察机制上实行的是命令与服从,权力行使是主动干预,所作决定的效力不具有终极性。从实际效果来看,现行检察体制对司法权的监督是比较软弱的,如果让检察机关与其他行政机关一道形成一种合力对司法权进行监督,能

5 产生更好的效果。

(二)法官选用制度不合理。法官产生的途径不科学,法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方面参差不齐,是造成法官违法违纪的主要原因。现阶段法官队伍人员的来源,主要是行政部门的调入、部队转业、高校分配以及充实“公检法”中从企事业单位调入的人员。正由于法官来源的多样性,使其构成并不科学,由此形成法院队伍人员的思想品德、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法官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执法水平。客观的说,以上四种法官产生的途径确实使法院在过去的司法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做出了很大贡献,也给法院带来了好的作风和思想品德,不少人勤奋好学、不耻下问,涌现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法官。但也存在极少数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不合格,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甚至违法犯罪的人员,存在鱼目混珠、把关不严的问题,这是形成影响法官队伍职业素质的主要原因。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司法机关的大多数法官已经达到了大专以上的专业水平,但细致分析起来,法官的专业构成“仍然以业余法律院校的毕业生为主。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正规高等教育毕业生,特别是硕

6 士生、博士生难以进入高级以下的司法审判机关,已经进入司法审判机关为数不多的高学历人才也因各种因素难以久留”(席小俐:《对我国审判制度的几点思考》。载《法学家》:《关于中国司法改革研讨》(下),1998年第2期, 第115页。)而且我们常用的“大专以上”这个词本身就是相当含糊的。熟悉中国教育现状的人都知道,突击几个月拿到大专文凭并非是极个别的现象。不仅如此,法院往往成为复转军人重要的安臵去向,使得法官队伍专业化问题更加突出。“直到今天,法院仍是各行业中外行人较为容易进入的一个机构。不必说法律专业文凭,基本法律常识的具备也没有被作为进入法院从事司法工作的先决条件。甚至没有受到任何法律训练的人可以担任院长、副院长”(注:贺卫方:《通过司法实现社会正义》,载《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为什么对进入医院的医生、对进入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的专业化要求很高,但到了法院反而会很低呢?难道是法院的工作比医院不重要吗?法官的专业化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性要求,是审判结果正确的先决条件。一方面要拓展经过正规高等教育的法律人才

7 进入法院;另一方面要卡紧乃至杜绝非专业人员进入法院从事审判工作。对法院的院长应强调和看重其出身法官序列,现在的情形是院长的政治属性强,每一次人大换届,必然也对法院领导层作一番调整。可以采取对法官的行政化任命方式,无过错则永久任职,以保障法官职务的稳定性。这样法官就会有勇气和能力抵御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公正审判和法制统一才能实现。

(三)舆论媒体对司法权的监督没有形成制度。对司法活动的监督除了立法权和行政权的监督外,还应当受到来自社会舆论的监督。现代传媒的发展使得舆论的力量空前强大,在国外甚至被称为“第四种权力”,在中国媒体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要使舆论和媒体的监督发挥其作用,必须得使其规范化起来。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新闻舆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力度不够,尚未形成足够的社会压力。但另一方面媒体的监督又有可能造成对审判活动的不公正影响。一个好人犯罪很多人会同情,一个贪官被抓人们恨不得诛之而后快。特别在对有些案件形成一边倒的舆论的情况下,对法院审判活动的报道实质上变成一种审理案件的活动,似乎不按舆论意志形成判决大有不

8 罢休的决心,结果损害的依然是司法独立和司法活动的中立性。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通过立法使之成为一项规范性很强的监督活动。(注:美国法院在审理黑人棒球明星O.J.辛普森杀人案时,在舆论几乎一致地认为凶手就是辛普森情况下,作出了宣布其无罪的判决。第一次审理时美国破天荒地允许电视转播,但第二次审理时仍旧采取法庭上不准拍照、不准摄像的做法。)

(四)某些具体环节上存在缺陷。在回避制度上、在工作程序上、在法官待遇问题上、在宣传导向上都存在需要克服的地方。

1.从回避制度上看,法律上没有规定法官应回避本籍,不能到自己的家乡担任法官(中国古代官员任职尚有此规定)。现实当中绝大多数的法官都在自己的家乡任职(特别是基层法院),法官生活的社区和当事人是联成一片的,法官自身无法抵御各种人情的干扰,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分讲究人际关系的国度里,把法官放在土生土长的地方任职对于司法公正本身就是挑战。虽然从最高人民法院到地方都相应制定了一些执业纪律,如《法官法》中对法官的惩戒、回避制度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但法官执业过程中不公正执法现象时有发

9 生,主要就是缺乏有效的可操作的惩戒制度,目前法院的执业纪律太多太滥太原则化,缺乏量化标准,同时,缺乏执行这些监督惩戒或制度相应的措施,对监督检查法官缺乏激励机制以及人身安全保障制度,也就是缺乏保证这些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制度保障,因此,不少制度悬挂在墙上无人问津、形同虚设。

2. 缺乏合理的待遇结构。表现在:一是法官政治待遇低。宪法虽然明确规定“一府两院”的政治和法律地位,但两院的政治级别却不明确。长期以来,把两院视同如政府的二层机构的平行单位,这就使得法院公正行使司法权时没有充分的权力保障。由于法院的地位低,法官的地位也随之降低,行政机关领导长期以来一直把法院当作自己的下属机构,把法官当成自己的工作人员随意支配。二是法官的物质生活待遇太低,没有很好的后勤保障。长期以来,法官超负荷的劳动与其劳动所产生的价值相差甚远,以致法官对所从事的职业缺乏荣誉感和自豪感。虽然国家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如设立法官津贴、从优待警补助等,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一些地方由于财政紧张,相应的补救措施难以切实兑现。在法

10 官待遇上,中国的法官与其他国家法官相比是比较低的。实现司法公正、杜绝腐败,就要保障法官这一群体维持体面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所必备的基本物质条件,这对保证作为法官的尊严和责任感是很重要的。如果法官的医药费、办案经费都捉襟见肘,在现实中就会发生借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名义“上门揽案”;受利益驱动办理案件影响严肃执法和法院的公正形象,也为腐败提供了条件。

3.在宣传上,有时人们忘记或者忽视司法活动的规律,按照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进行宣传,过分强调群众路线,强调法院主动为企业分忧解难,甚至为了表现法院的亲和力,宣传法官上街扫地、修车等便民活动。应当看到,“司法不可能回避与民主的关系,但是,司法与民主得保持距离,不能用民主的原则、方法、民众情绪来代替司法”。“司法民主化不是群众化、运动化;对于司法而言,个体的权利与尊严较之于群众意愿更足珍贵”(注:陈端洪:《司法与民主:中国司法民主化及其批判》。载《中国法学》(京),1998年第4期,第38页。)法官有可能在达到“亲切”与“随和”的目的的同时失却了职业所必备

11 的“庄重”与“严肃”,使法官混同一般群众,削弱了职业自律意识。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是形成目前现状的另一原因。目前社会上请客送礼、说情风盛行,一些法官面对糖衣炮弹的诱惑缺乏党性,同时,法官面对上级部门、亲戚朋友的各种关系和层层压力,作为“平民化”、“多样化”的法官难以做到秉公执法、铁面无私。法官也是社会上活生生的人,也有个人问题,如亲属、小孩的读书、就业等问题,同样也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办,也有求于人,正由于法官的“平民化”、“多样化”现状,自然使其面对神圣的职责不得不打折扣。

三、解决目前法官违法违纪现象的措施

1.以司法自治防司法腐败。司法自治不是司法封闭,而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靠自身拥有的知识、道德和物质资源能够自主地处理司法事务包括案件的处理和司法人员的内部控制。

司法自治,对内部而言就是司法内部的自律机制,其核心内容是,严格而合理的司法官员任免制度使司法官员必须由受过高层次教育从而有高深文化、法律素养的人员担任(严格的执业资格

12 考试),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从而使他们自然远离趋炎附势之恶习(社会对法官良好形象的崇敬、法官能以其良好的素养而公正地回应社会对正义的需求从而导致更殷切的外部期望、法官群体内部的相互熟知与关注以及他们与社会普通生活保持适当的距离),有稳固的终身或者长期任职保障而使之无后顾之忧,有优越的物质待遇而使之不为五斗米折腰(法官不得减薪);对外部而言,则是司法机关有足够的抗干扰能力,一切外部监督可以到位,但不能越位,即不能代行司法机关的职权,当司法不公现象比较突出时,应当认真思考其真正的原因,寻求治本之策,不能盲目地主张对司法加强外在监督,道理很简单,既然司法会出现不公现象,监督司法的力量很难保证不出现不公现象。

(1)健全司法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除严格执行诉讼法中有关审判监督程序和《法院组织法》、《法官法》等法律中,对司法人员的职责和禁止性规定(如《法官法》列出的“十三个不得”),以及刑法中有关针对司法犯罪行为的规定外,实行法官与当事人隔离制(法官不得一人单独与当事人接触,或在另一方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下,

13 与一方当事人接触);改革现行陪审制,建立专家陪审制;实行违法审判责任追究等等。为强化外部监督,建立一些具体工作制度,如设立法官违法投诉中心、举报中心;设立案件质量评查制;聘请廉政监督员;设立廉政执法监督咨询委员会;实行院长接待日;重点岗位人员轮换制;……等等。这些制度与措施的推行,对于防腐倡廉,促进司法公正,可以起一些作用。但要贵在实行,不要虚设。

(2)摆脱外界金权控制。法官违法违纪除了司法体制上的原因外,司法机关与司法人员受制于外来的权力与金钱的控制、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可以要求司法人员在金钱、权力面前“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但道德的要求不能代替物质的抗力。据1983年11月15日《英国经济学周刊》公布,英国大法官年薪高达59300英镑,而同年首相的年薪却为49000英镑。 美国宪法第三条第一项规定:“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在其任职期间得领受酬金,其金额在连续任职期间不得减少。”据统计,美国大法官终身任职以致在任上去世的占一半以上,大法官的年薪高于内阁部长。俄罗斯为了保障法官

14 独立审判只服从法律,改变了法院的财政管理体制,将过去的财政分级管理改为联邦政府一级财政管理。在日本,宪法规定,法官的报酬在任职期内不得减少(见《日本国宪法》第79条),法官非依宪法程序不得罢免、转职、停职;最高法院院长的薪金等于内阁总理大臣、两院议长;对法官处分,不得给予减薪;即使因财政紧缩,对公务员减薪时,也不得对法官减薪。司法机关的经费短缺,司法人员的待遇菲薄,就不能不受“利益驱动”去自行“创收”,以致卖法换钱,腐败由之丛生。救治之道,在于给司法机关“进补”:一是改变司法经费依附行政机关的体制,实行司法经费由国家财政单列;一是较大幅度增加司法机关的经费和法官的薪金,使司法机关不要靠“创收”来弥补开支,加强司法机关的“硬件”建设;使司法人员不必羡慕社会上的“大款”,而能在社会地位与生活待遇和职业保障上“养尊处优”,提高其对职业的珍惜感、荣誉感与敬业精神。与此相适应,要大大提高法官的权威地位,排除外来权力(政治权力以及金钱权力等等)的干扰。法院、法官既然掌握国家与社会各种纠纷的最终裁判权,又是社会公正、公道的最后一道防线,理

15 应享有令人敬服的权威和信誉。这有赖于司法机关与人员的自律与自重,也要求国家与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2、改善法官队伍人员的产生办法,对法官队伍加强教育和培训,将培训引入考核、任用范畴。一方面是要严格按照《法官法》规定的条件选任法官,进一步规范法官选任程序,统一法官选任标准,从学历、任职资格等方面提高法官职业准入“门槛”,严把“进口关”、“源头关”确保新选任的法官在政治上、业务素质上都达到较高水平,当前进行的全国司法统一考试就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措施。另一方面是对在职法官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政治、业务、综合知识方面的强化培训,以适应新时期审判业务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类型案件不断出现,如股票、债券案件、知识产权案件等,只有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才能审理好案件,因此就有必要举办各类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班、研讨班,提高专业水平,同时将培训内容引入考核、任用机制,增强干警的业务钻研精神,才能造就一支专家型的审判队伍。另外还要做好出人渠道,对政治、业务能力不强、办事效率低、严重影响法院形象的人

16 员,要调离法院,以确保法官队伍的纯洁性。

第一、要制订落实并完善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制度,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如制定《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措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法岗位责任制度》、《执法监督公示制度》、《内部监督检查制度》、《纪检监察制度》、《政治业务学习制度》、《诉讼(执行)风险告知制度》等,所制定的制度要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实用性,避免原则化、笼统化。通过制度的约束,使之能经常对照检查,随时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第二,建立健全立审分离、审执分离的审判管理制度。认真贯彻大民事审判格局的任务和要求,保证案件审理质量。第三,强调案件审理过程的流程管理,制定《案件流程管理办法》。从案件受理到案件审结的各个环节均注明时间,从程序上给予监督,使法官更明确树立程序违法就是错案的意识,逐步克服重实体、轻程序倾向。第四,建立健全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增强法官的执业责任心。要实行案件抽查制度,不定期地对各类案件进行抽查、评查,发现优点、找出不足,分别予以表彰和批评。 对办错案的要分析原因,分清责任,进行严肃处理,做到从具体措施上保

17 证法官公正廉明、严肃执法,同时也是有效地防止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维护法官良好形象的有效举措,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官以服从法律为最高天职。第

五、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党委、人大、政法委应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强化纪律监督,实行违法违纪举报制度。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建立“案件跟踪监督制度”。法官审结案件,人民法院在发给判决书的同时,发给双方当事人“意见征求卡”,如发现办案法官有违法违纪行为,当事人可以填卡寄回法院纪检监察部门查处。第

六、制定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惩戒机制,实行谈话诫免和黄牌警告制度。在保证法官的各种待遇基础上对法官执业标准给予准确的定位,对法官的违法违纪行为给予严厉的惩戒,并对纪检、监察人员给予充分的人身保障和物质激励;对群众反映的法官违法违纪问题,纪检监察人员应给予黄牌警告,责令其改正,以确保法官清正廉洁、秉公执法。

3、加强和完善法官的职业监督。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法官职业特点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诉讼体制本身的监督制约作用。要主动、认真地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积极接受民

18 主监督、舆论监督,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但是要坚持摒除权力机关对具体案件的监督,要将有关监督侧重于对法官素质、行为的监督,以确保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审判独立。要继续加大惩治司法腐败的力度,重点查处利用审判权、执行权贪赃枉法的人和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进一步纯洁法官队伍。 同时要加强对法官“八小时”以外监督,严格约束法官的业外活动。将监督关口前移,“八小时以内”的“工作圈”要管,“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也要管。法官必须杜绝与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和良好习惯相违背的,可能影响法官形象和公正履行职责的不良嗜好和行为,应当谨慎出入社交场合,谨慎交友,慎重对待与当事人、律师以及可能影响法官形象的人员的接触和交往。要引导法官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为了加强对政府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必须在进行司法教育整顿中,加强司法人员的法治教育,强化对人民负责的受监督意识。当前还要抓紧制定新闻法,以保障公民和社会组织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权和言论自由权;同时也约束新闻舆论界,要求他们在法律范围内行使监督权。

19

第五篇:对当前土地违法现象的分析和思考

天润

随着市场化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处于转型时期的土地政策也在发生着变化,土地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逐步占据了主导位臵。观察当前土地违法违规现象呈现出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土地执法监察工作面临着新的考验。加强执法监察建设,不断提高执法监察能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针对近几年发生在我县的土地违法占用现象,试作如下分析探讨:

一、违法用地案件的类型及其动向

(一)违法用地由过去的私搭乱建 为主,逐步转向大型项目违法用地。过去,发生的土地违法案件类型,大多为农村村民违反村镇规划,违法占用土地建住宅;城乡结合部居民依靠地理优势违法占用土地建房经商及违法占用土地建一些 预制厂、石子场之类。随着我县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乡镇的招商引资项目不断上马,小城镇建设搞的如火如荼,这些项目的建设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一些 企业和小城镇建设项目未批先占、私自圈占等违法占地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不少企业和小城镇建设还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造成了新的土地资源流失 ,严重影响了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秩序。 另外,随着公路事业的不断发展,在修建县、乡公路过程中非法占用土地现象也比较严重。

(二)违法占地发案率下降,宗地面积增大。由于近几年执法监察工作的细致深入,群众的依法用地意识有所增强,土地违法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违法行为所涉及的土地面积却越来越大。这类案件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乡镇政府招商引资项目上。所占用的土地少则几十亩,多则数百亩。

(三)违法形式多样化、复杂化,“以租代征”成为新的土地违法类型。从近几年发生的违法案件来看,一些企业在使用土地方面已不再直接从农村经济组织中找来源,转为由乡镇政府负责解决。一些乡镇政府为了吸引外地企业到本乡镇投资,混淆土地租用和征用的政策界限,规避法定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程序,通过租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然后再将租来的土地提供给企业使用。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对企业违法用地行为查处过程中,企业往往将责任全部推脱到政府部门。而乡镇政府这边又会扛出发展经济这个“挡箭牌”,使土地违法案件复杂化,给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带来了难度。

(四)农村宅基地违法占用现象依然存在。农村村民违法占用土地建住宅行为,目前仍是造成信访量增大的主要诱因。这类案件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不少乡村目前还一直沿用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村镇规划图纸,没有进行新的规划。老图纸已经跟不上了新形式下农村宅基规划发展的要求,致使很多农民无法正常申请到住宅用地,造成村民违反规划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有的甚至将住宅建在耕地上。二是各个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自身不遵守农村宅基地的申批程序。村民建房前一般都会向村委会提出申请,但个别村委会接到申请后,不向县政府上报审批,直接口头同意村民占地建房,造成村民在无意识下形成违法占地行为。三是村民将宅基地申请表递交后,未经审批即开始动工建设。一般情况下农村宅基地审批都是由乡(镇)政府审核后,按批次报送县政府批准。从村民递交申请到批准文件下发,周期较长,有的需要数月之久,造成急于建房的村民在批准文件下发前,就开始动工建设。形成了未批先占的土地违法行为。

二、近年违法案件的宗数面积及采取的处理措施 2003年至2005年,我县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193宗,涉及土地面积188.36公顷,其中涉及企业用地39宗,涉案面积4.1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4宗,涉案面积76.76公顷;行政事业单位用地7宗,面积8.2公顷;居民住宅用地77宗,面积1.23公顷;其他违法占64宗,涉案面积17.98公顷。

针对以上违法用地行为,我们采取了以下处理措施:一是对违法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占用土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确需建设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限期办理用地手续;二是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除依法予以处罚外,责令限期拆除;三是对非法转让土地的,依法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四是对划拔土地未经批准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给予行政处罚,责令补交出让金。

目前,立案的193宗案件,已有151宗得到了落实,收缴罚没款383.3万元。其中申请法院强制执行44宗,其余案件也正在处理之中。

三、查处违法案件中遇到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上级对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重视,土地违法案件大多得到了有效处理。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就我们基层执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调查取证难。在土地执法监察程序中,调查取证是做出行政处罚的前提。虽然《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九条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就土地违法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应当支持配合并提供方便,不得拒绝与阻碍土地管理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公务”。但在实际执法过程中,由于违法用地当事人拒不提供有关非法转让、出租等违法用地行为的契约、协议、收据等文件资料,拒不配合制作询问笔录,致使执法人员无法取得相关证据,无法实施行政处罚,这类情况我们在基层执法过程中经常遇到。按照法律规定,对阻碍土地执法人员执行公务的行为可提请公安部门处理,但实际操作中困难很大 。

(二)制止权难以操作。法律法规只规定了土地执法部门享有制止权,却没有制定具体的措施,致使制止权无从谈起。往往是《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下达后,当事人依然是我行我素,拒不停工。在具体执法实践中,我们也尝试过用强制手段进行制止,但因没有充分法律依据或政策做后盾,操作起来相当困难。建议上级部门对制止权做进一步明确,以便我们基层执法部门在今后的执法过程中更好地行使制止权。

(三)农村村民非法占地建住宅处罚难。《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房屋。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多占的土地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此条款规定的处罚操作较难、不切合实际,没有区分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如果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非法建筑物或构筑物,实施拆除处罚属浪费资源,农民也难以承受。另外,住宅是村民的最基本生活保障条件,强制拆除不利于社会稳定。

(四)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周期太长,效果不十分明显。《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三条规定:“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它设施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必须停工,自行拆除,对继续施工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有权制止。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对责令限期拆除的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责令限期拆除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自行拆除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费用由违法者承担”。按照此规定,土地执法机构在处罚送达当事人十五日后,有关单位或当事人不履行处罚内容的,即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法院受理此类案件一般要在三个月以后,这就造成了违法用地单位或当事人,不顾土地执法机构责令停工的要求,利用这段时间 突击抢建违法占地上的建筑物。待法院开始受理执行土地违法案件时,建筑物已建起,这时再实施拆除手段,一般难以实现。

(五)行政干预困绕执法工作的开展。在日常执法监察工作中,一旦遇到“乡长项目”、“书记工程”等,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工程违法占用土地,查处起来十分棘手。执法机构在查处此类案件过程中,往往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行政干预压力 。

四、杜绝违法用地案件的措施

客观的说,现在的情况是,发生土地违法案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执法监察工作在很多时候还是处于被动局面。结合工作实际,杜绝土地违法案件的发生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预防和查处相结合”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方针。尤其是在预防方面,牢固树立“预防为主,全程监督”的观念。把大量工作做在违法行为发生之前,预防、制止违法事实发生,力争将事态消除在萌芽状态。大多数违法行为被预防、消除了,剩下少数土地违法案件处理起来也会容易些。

(二)在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方面,牢固树立严格执法的观念,由重经济上的处罚轻对违法责任人的处理,向既要重视经济处罚手段的运用,更要重视查处一案,震撼一方上转变。紧紧抓住追究违法当事人个人法律责任这个要害,该给予行政处分的就要坚决给予行政处分,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做到查处一个违法案件,既处理违法行为,又教育了广大干部群众。

(三)充分保障执法监察机构的办案经费和人员福利待遇,改变目前的自收自支的状况,解决执法机构和人员的后顾之忧。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办案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

二OO六年八月八日

上一篇:党建督导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电工是特种作业人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