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的“四维模式”初探

2023-01-08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佚名.关于“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研究[A], 莘县教育局.教师小课题研究手册[C].http://www.sxsygz.com/kyqx/UploadFiles_5352/200904) 。小课题研究是教师从事研究的有效形式, 是提高教师行动研究能力, 从而改变单调乏味的职业生存状态、享受教学创新的幸福与快乐的重要策略。为此, 重庆市渝北中学承担了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基础教育规划课题“小课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建构如表1所示的价值澄清、选题路径、操作流程、实施策略“四维模式”,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一、价值澄清

无论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还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都必须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然而,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批评所说:“有些人搞科研不能深入实际, 热衷于‘书斋式’、‘注解式’研究。研究理论多, 研究实践少;研究宏观多, 研究微观少。曲高和寡, 把原本教育科研中有些不太复杂的问题, 高复杂化了, 神秘化了。因而导致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感到深不可测、高不可攀, 从而退避三舍” (周浩波·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序[A], 徐世贵·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C],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1:1-2) 。那么, 怎样拉近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科研的距离, 解决教育科研理论方法的通俗、实用和操作问题呢?必须从小课题的本质特征出发, 澄清其价值取向。

1、以小见大的立意取向。

所谓小课题研究, 它是与专家学者所做的或者“规划立项”的大课题研究相对而言的, 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在短时期内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或者自我经验作为课题, 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研究, 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对策的课题研究形式。但是, 小课题研究价值又必须以小见大, 切口虽小但立意要高, 以微观问题揭示教育教学的宏观规律。

2、以校为本的范畴取向。

小课题研究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研究, 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教育研究。它的研究场所在学校, 研究的课题是学校教育教学、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研究范式是“源于问题、基于课题、成于研究”的教学研究模式,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成长和学校内涵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 小课题研究是一种以学校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3、以研强师的目标取向。

当前, 中小学“辛苦型”、“经验型”的教师较多, 而“科研型”、“创造型”的教师太少。从“辛苦型”、“经验型”的教师转变为“科研型”、“创造型”的教师, 小课题研究是一条有效途径。教师从事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研究的对象是自己教育教学实际当中具体的、细小的、真实的问题;研究的优势是教师每天都在教育教学“现场”, 身临其境, 每天都会遇到很多鲜活的教育情境、教育问题、教育故事。通过小课题研究, 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提升教育教学理论修养, 转变教育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因此, 它能促进教师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实现“华丽转身”。

4、以我为主的主体取向。

所谓“以我为主”就是以教师为主。小课题研究虽然并不排除大学理论研究者和教研科研机构人员等“精英”的参与和专业引领, 但研究主体主要是中小学一线的普通教师。因为, “我的课题我做主”, “我”的问题只能由“我”来解决, 别人无法包办代替。小课题的特点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个人为主体、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研究。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 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 利用自己空闲的时间,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针对自己工作中的困惑, 立足自己本校的实际 (校本) ,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做自己能做的课题。因此, 小课题研究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确立了教师的教育科研的主体地位, 使教师实现了从教育科研的被研究对象向研究主体的根本性转变, 为发展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提升教育创新能力搭建了平台。

二、选题路径

任何研究始于问题。没有问题, 就没有必要进行小课题研究。选题, 即是选定要研究的中心问题。小课题研究的选题, 就是确定研究教育教学中什么样问题的过程。选题是进行小课题研究的第一步, 而且是甚为关键的一步。它决定了整个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水平, 在小课题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 要有效开展小课题研究, 必须首先明确选题的思维路径。

1、避虚就实的思维路径。

所谓“避虚就实”, 是指小课题研究的选题要讲实际、实在、实效, 力戒虚泛浮华。有些选题, 看起来很有价值, 既符合当前新课改发展的要求, 又是当前关注的理论热点, 但是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 充满了“理论迷雾”, 无法操作, 因此, 不宜选取。坚持避虚就实的思维取向, 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反思梳理问题, 可以通过教师座谈交流聚焦问题, 也可以通过学生讨论反映问题, 或者通过家访沟通发现问题, 还可以通过请人听课提出问题, 等等。教师要建立自己的“问题库”, 从“问题库”中筛选出个人研究的“小课题”。或者, 通过学科组教师座谈交流, 一个学科组或一个备课组选择一个主课题, 每个人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工作实际从某一个微小环节切入, 确定一个子课题, 形成自己研究的个人小课题。

2、舍远求近的思维路径。

所谓舍远求近, 主要是指选取的问题贴近学校实际, 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而不是专家们做的纯理论研究。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的优势就是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情境, 我们本身也是教育教学情境中的一个因素, 而校本化的小课题就蕴藏在这些情境之中, 只要有一双慧眼, 就会发现它们。例如, 学校生源来自两个渠道, 一部分是统招生, 一部分是择校生。择校生大多是后进生, 有的智力差, 有的学习能力差, 有的品德行为差, 与统招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难度。面对这一现实问题, 如何创新教育教学和管理,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与能力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呢?可以选取“重点中学基于分层教学理念的‘走班制’实践研究”作为小课题, 通过行动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化大为小的思维路径。

陶行知先生说过:“对于教育问题, 用分析的客观的方法研究。将大问题分析为数十数百个小问题, 每一个小问题至少有一人继续研究办理, 如是, 即使大问题也不难解决了” (佚名.关于“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研究[A], 莘县教育局.教师小课题研究手册[C]http://www.sxsygz.com/kyqx/UploadFiles_5352/200904) 。那么如何把握问题与小课题的关系呢?如果说课题源于问题, 问题则源于教学困惑与烦恼, 而小课题则要求我们研究教学当中的小问题, 无需太长时间, 无需太深的理论功底, 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加上适当的限定词以缩小研究的范围来实现。例如表2所列的案例:

4、除旧布新的思维路径。

小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也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活动。小课题的选择应充分体现创新精神, 具有先进性、新颖性, 眼光应落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如怎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如何实施分层评价满足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心理需要, 等等。对老课题, 也应力求有新的突破, 新的发现, 新的成果。要么改变角度, 对原有结论予以发展;要么对已有人研究过的问题有所质疑, 提出新的见解。总之, 只有富有创见的选题, 才有真正的研究价值, 才能彰显小课题研究的生命力。

三、操作流程

通过检索文献发现, 多数人认为, 小课题研究的操作流程大致分“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基本环节, 构成一个不断反馈循环的动力系统。以此为基本依据, 我们把它分为五个步骤。

1、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小课题研究的第一步。它是指通过批判性思考, 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困惑, 或者梳理出他人的成果, 或者总结自己的经验, 进而把这些问题、困惑、成果和经验放在特定的时空维度, 如学校的历史、发展趋势、课改实践等教育背景, 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和分析, 形成小课题研究的选题资源。

2、确定课题。

通过批判性思考找出的各种问题、困惑、成果和经验是分散的、无序的、混沌的, 就需要通过综合分析加以集中, 使之上升为主题鲜明、思路清晰的小课题。确定课题要坚持用“现象追因”、“同向扬弃”、“反向求异”等思维方式去审视各种现象, 从而捕捉到有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旨在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必须明确的陈述出来, 必须要具有可检验性。

3、制订计划。

制订计划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一是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要考虑小课题研究的基础, 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怎样创造条件加以解决, 设想可能取得的预期成果。二是计划要有可操作性。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计划, 最起码应安排好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研究进度。三是计划必须要有灵活性。制订计划时既要考虑和包容已知的制约因素、矛盾、条件, 又要把始料不及、未曾认识、在行动中才发现的各种情况、因素容纳进去。因此, 小课题研究计划是动态的, 允许调整和修改。

4、实施研究。

计划的实施即是行动。它是教师在获得了关于背景和行动本身的信息, 经过思考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 有目的、按计划地采取的研究步骤。主要内容包括: (1) 行动的背景。分析行动制约背景因素, 制定应对策略。 (2) 行动过程。包括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了计划的实施, 使用了哪些材料, 安排了哪些活动, 遇到了什么干扰, 如何排除等等。 (3) 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 积极的和消极的结果。

5、反思升华。

这里的反思是对小课题研究过程的全方位审视。首先要进行整理和描述, 即对观察到的、感受到的与制订和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 描述出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其次要进行评价和解释。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评价, 对有关现象的原因作出分析解释, 形成观点, 得出结论, 物化报告。再次, 作出深化研究或者推广研究的行动计划。

由于教师的知识、能力、个性各不相同, 尤其是课题类型不同, 小课题研究的操作流程有明显的差异性和鲜明的个性化特点。表3展示了问题解决型、经验总结型和成果应用型三种小课题不同的操作流程。

四、实施策略

小课题研究的基本精神是为一线教师提供足够的自由思考、行动研究的空间, 不同的教师个体, 不同的研究内容, 会有不同的实施策略。但无论实践层面的具体策略有多大差异, 而在认识论、性质论、对象论、过程论、目的论等思维层面的基本策略却可以共同借鉴。

1、认识论策略:

以小课题研究促进内涵发展——研究即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学校教育发展由过去只注重对物质的投入转向对人力资源的开发, 由粗放型经营发展转向集约化经营发展, 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以校本研究为先导, 以教师行动求发展”, 已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 学校积极倡导“校本研究兴校、行动研究强师”的教育发展理念, 提出“不重视小课题研究的教师不是专业化的教师”的观点, 积极争取把小课题研究纳入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常规工作日程, 革除“要我搞研究”、“不得不搞研究”的消极观念, 树立“我要搞研究”、“我必须搞研究”的积极观念, 为广泛开展小课题研究奠定思想基础。

2、性质论策略:

把工作和小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工作即研究。一线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不同于专职教育科研人员所从事的研究活动, 是一种准教育科研, 具有大众化、实践化特点。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小课题研究与基层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 要引导教师破除对小课题研究的神秘、畏难、功利等的模糊认识作为首要的事情来抓, 通过教育、学习, 引导教师确立“校本研究能力是教师生存的必需素质”、“教师是校本研究的主力军”、“课堂是小课题研究的主阵地”等意识;另一方面, 引导教师善于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与小课题研究结合起来, 建立小课题, 通过行动研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实践表明, 小课题研究只有从研究与工作两者的有机结合转化, 赋予教育教学工作以理性的思辩, 才能提高工作的层次;也只有实现了工作与研究的有机结合, 那么, 小课题研究才可能真正发挥先导的作用, “科研兴校”、“科研强师”才可能成为现实。

3、对象论策略:

把令人最烦恼的问题作为课题——问题即课题。基层学校研究的课题要“短、平、快”, 尤其是普通教师承担的小课题更要“小处着眼”。“短、平、快”是借用排球运动的术语, 就是说课题研究的角度宜小, 研究的周期宜短, 研究的内容宜实 (切合实际) 。其实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方面, 即使是一个很小的环节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 诸如“教学中突发问题的处理”、“问题解决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导引策略”、“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干预策略”等等, 都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不要以为课题越大就越有价值, 有时角度虽小, 但只要开掘得深, 那么也能够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只有“短、平、快”的小课题才是最实惠的课题, 也是最有可能产生实效的课题。只有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的小课题行动研究才是有生命力的, 才有可能结出累累硕果。

4、过程论策略:

把小课题研究的轨迹留下来——过程即成果。小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要务实, 既要有成果的追求, 但更要着眼于行动过程特殊价值。这就要求把小课题研究作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的, 小课题研究是校本研究的有效形式, 具有理性化、系统化等特点, 这决定了它比之一般的教研活动更有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在理性化方面, 小课题研究活动要求教师边实践, 边反思, 边总结, 因此, 可以使教师师在“实践——反思——实践——总结”的良性循环中, 迅速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在系统化方面, 小课题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 而且周期相对比一般教研活动长, 从计划、实施到总结, 需要我们作出通盘的考虑, 而正是这种通盘的考虑, 才使得小课题研究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也使得它成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最有效载体。

5、目的论策略:

把小课题成果活化为活生生的力量——成果即效果。小课题成果包括两个方面的成果。首先是直接成果。表现为教师通过小课题研究, 通过连续不断的反思和行为改进, 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速学校内涵发展。其次是推广成果。推广运用是小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一是直接应用, 就是直接把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二是移植, 就是将成果移用到更大范围中, 如其它学科的教学之中;三是发展, 就是在推广成果的过程中, 对原课题再研究, 使成果得到深化和发展;四是渗透, 就是将成果中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其它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等等。具体采用什么方法, 是要视参研教师的具体情况而定。其目的就是使成果“活化”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活生生的力量, 转化为教育的实际效益。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自我教育法之我见下一篇:新形势下加强国企党支部工作的重要性及创新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