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散曲的隐逸情结

2022-09-10

元人推崇陶渊明、范蠡, 有一种泛隐逸思想。但元散曲中所表现出的隐逸情结与陶潜的归隐田园、范蠡的退隐江湖是不同的, 这也是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不同所决定的。魏晋时期, 战乱频繁, 政治黑暗, 官场险恶, 陶渊明抽身而退, 大唱《归去来兮》, 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范蠡的退隐江湖, 则是功成名就, 明哲保身之举。

反观元代, 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元朝是马上治天下, 文化根基浅, 重武轻文。这就导致了元代文人地位低下不被重视。重武轻文的另一结果, 也就是元代文化氛围比较自由。文人有了自由, 可以随心所欲, 畅所欲言, 很少有其他封建王朝所谓的的”文字狱“之忧。元代疆域广阔, 武备雄厚, 无外患之忧, 且周边小国连年进贡, 人民赋税较轻且工商业发达, 民可无衣食之忧, 文人当然也就用不着为生活所迫, 去“摧眉折腰侍权贵”。这种特殊的文化经济背景, 也必然决定了元代整体文化的特殊性。本文拟就元散曲谈谈元代文人的隐逸清洁, 以期抛砖引玉。

由于元代统治者的重武轻文, 大约元代文人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野为民, 都有一种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对此所做出的反应, 也是不尽相同的, 这在元散曲中都有不同的表现。

一种是故作潇洒、超脱之态, 表现出视功名如粪土, 与其为功名所累, 不如隐逸的隐逸情结, 做一个樵夫渔郎更是自由自在。这样的作品是很多的, 如阿里西瑛的《双调殿前欢懒云窝》:

懒云窝, 醒时诗酒醉时歌, 瑶琴不理抛书卧, 无梦南柯。得清闲尽快活, 日月似穿梭过, 富贵比花开落。青春去也, 不乐如何?

作者自名书斋为“懒云窝”。“懒云”二字表现了天上白云的逍遥自在, 任意舒卷的特征, 同时也非常形象的表示了室主人的放荡任性、蔑视功名利禄而追求自由的精神。人生如梦, 富贵不过象花一样几天就凋谢了, 就应及时行乐, 为什么还要为功名所累呢?

乔吉的《正宫绿幺遍自述》更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不占龙头选, 不入明贤传。时时酒圣, 处处诗禅。烟霞状元, 江湖醉仙, 笑谈便是编修院。留连, 批风抹月四十年。”

这首小令是一篇述志的作品。表现了作者否定仕途进取, 鄙薄争名夺利的超脱态度。远代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取消了科举考试, 使一些文人仕途无门, 许多文人便混迹于娼优妓馆里, 久而久之, 也就更加滋生了一种及时行乐的隐逸倾向。

怀才不遇, 英雄无用武之地, 另一种反应就是愤世嫉俗, 对朝廷、对权贵进行了无情鞭挞。自己虽有匡国济世之才、安邦定国之志, 却是朝廷昏暗小人当道贤恶不分。自己不屑与小人为伍, 不如隐逸田园的心态。表现出了元代文人无可奈何的一面。马谦斋的《双调沉醉东风自悟》就是这样一篇作品。

取富贵青蝇竟血, 进功名白蚁争穴。虎狼从甚日休?是非海何时彻?人我场慢争优劣, 免使旁人做话说, 咫尺韶华去也。

这是作者对过去混迹官场、迷惑功名富贵的一种彻底醒悟。在这黑暗的现实中, 争什么长短优劣?回首往日混迹官场, 虚度年华, 不免无限悔恨, 无穷感慨。

无名氏的《中吕朝天子志感》用简单明了的文字, 痛快淋漓对清浊不分、善恶莫辨的颠倒时代进行了批判, 发出了不平之鸣, 宣泄了愤世嫉俗的情怀。

不读书有权, 不识字有钱, 不晓事倒有人夸荐。老天只恁忒心偏, 贤和愚无分辨。折挫英雄, 消座良善, 越聪明越运塞。志高如鲁连, 德过如闵骞, 依本分只落得人轻贱。

王和卿《双调拨不断大鱼》以“神话笔法”驰骋想象, 幽默诙谐地描绘出一种功力非凡、神通广大的大鱼形象。

胜神鳌, 夯风涛, 脊梁上轻付着蓬莱岛。万里夕阳锦背高, 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

无疑, 这条非凡的大鱼隐含的正式自己及元代的知识分子。传说姜太公曾在渭水直钩钓鱼, 后被周文王发现, 受到重用。作者的这篇作品无疑也是一种怀才不遇之感, 但尽管怀才不遇, 隐逸朝野, 但他表现的既不是愤世嫉俗, 也不是消极遁世。它表明作者对当权者还抱有一定幻想, 期望文王再世, 刘备复出, 使自己得展抱负, 建功立业。

说到元代文人散曲中的隐逸情结, 马致远散曲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马致远一直怀才不遇, 直到中年才在浙江省作过几年小官, 后又退出官场。

《南吕.金字经》

夜来西风里, 九天鹏鶚飞。困煞中原一布衣。悲, 故人知未知?登楼意, 恨无上天梯。

这首小曲抒泄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作者以其豪迈的语言, 表现了自己空有一腔报国志, 却“恨无登天梯”的沉痛情感。在《南吕.四块玉》中, 作者写到:

画不成, 西施女, 她本倾城却倾吴。高哉范蠡乘舟去。那里是泛五湖?若纶竿不钓鱼, 使索他学楚大夫。

范蠡不恋功名, 功成身退, 实在是识时务的高明之举, 如不归隐, 必将落得和楚大夫一样, 被勾践杀害的下场。这首曲子, 借越王勾践的刻薄寡恩和残酷无情, 表示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恨之情, 这也是作者最终看破红尘, 隐逸避世的主要原因吧。和大多数元代文人不同的是, 同样是隐逸避世, 马志远并不是单纯的享受农人、渔郎快乐无忧, 而是表现了一种痛苦与无奈, 一种忧国忧民的隐逸情结跃然纸上:

《越调.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一景一物总关情, 天涯断肠人, 正是元代隐逸文人的痛苦与无奈。

摘要:元散曲有一种泛隐逸化倾向这是在其特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 元代文人的一种潇洒超脱的人生态度。无论为官还是在野的文人, 都有一种怀才不遇的精神感受。对此的反应, 一种是故作潇洒、超脱之态, 消极遁世。另一种是愤世嫉俗。还有一种虽隐逸, 却仍在忧国忧民, 幻想受到当权者重用。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已是元代文人的痛苦与无奈。

关键词:元散曲,隐逸

上一篇:《小伙子布朗》的叙事结构和主题分析下一篇:煤浆制备棒磨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