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解剖特征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叶解剖特征范文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解剖生理学实验要求

生理学实验课的目的与要求

一、生理学实验课的重要性

从1628年英国医生威廉·哈维(WillianHarvcy)的《心血运动论》一书的问世开始,生理学便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生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的学科,生理学实验是生理学理论知识的依据与来源。因此,生理学的创立和发展离不开生理学实验。生理学实验课的重要性在于学习生理学的实验方法及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本课程是医学和生命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其他专业学生,选学生理学实验课,将对个人科学素养的提高十分有益。

二、生理学实验课的目的要求

1.目的

使学生逐步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了解生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而掌握获取生理学知识的技能,提高对实验中各种生理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与科研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

通过书写实验报告,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及文字表达能力,

2、要求

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因此,实验课的要求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1)实验前

生理学实验是在具有生命活性的机体上进行的,实验结果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教师在备课中,明确实验目的要求、统一实验方法步骤、统一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同时要求教师操作熟练。

学生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设计原理、简要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还应复习与本实验有关的理论部分,以提高实验的目的性和主动性,达到进一步巩固有关理论知识的效果。

(2)实验中

教师传授知识要耐心细致,对学生负责。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生理学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一定要教会,一丝不苟,逐步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时鼓励学生与指导教师自由交换意见,注意引导学生丰富想像力、增强探索与创新意识。

学生应认真听教师讲课,按教师要求进行各项实验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生理现象,并对引起生理现象的原因、意义进行分析和思考。

实验用器材、物品要摆放整齐,便于操作。注意保持实验桌面的清洁卫生,随时清除污物。实验桌上不得放置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爱护仪器和实验动物,注意节约实验材料。不经教师许可,不得动用他人或他组的仪器用品,公用物品在使用完后应放回原处,以免影响他人使用。

遵守实验室规则。保持实验室安静,不得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实验。

实验结束前请教师审查实验结果。如有错误,及时补救。未经教师许可,学生不得擅自终止实验或离开实验室。

(3)实验后

学生应将实验用具整理就绪,放回原处。所用手术器械、手术桌和其他手术用品擦洗干净,仪器用干布擦干净。实验用具如有破损或缺少,及时报告指导教师。作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工作。

按教师要求妥善处理实验动物,不可自行处理。尤其不能将未处死的动物(尤其鼠类)随手丢弃。实验后,关闭水源、电源,经教师允许方可离开实验室。

整理实验记录,按教师要求书写实验报告并及时交给教师批阅。

教师应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如发现不合要求的应指明问题,退回重写。

三、实验报告的撰写

书写实验报告是生理学实验课的基本训练之一,师生都应认真对待,以便为日后撰写科研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写好实验报告,现将其格式和内容要求简述如下:

1.格式

生理学实验报告

姓名

专业

组别

日期

室温

2.内容要求

(1)实验题目

实验题目应与实验报告的内容一致。一次实验课可能完成多个实验,但教师只要求写一两个实验的报告,有的实验要求学生自行命名。这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选择实验题目应与报告内容相符,题目的文字要简而明、概括性强。

(2)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应与实验题目密切相关,不写与之无关的内容。文字力求简练。

(3)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应按教师的要求写。一般常规实验不必写,而自行设计的实验必须写明实验方法。

(4)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是实验报告的重要部分,实验过程中所观察或记录的生理指标,都应如实、正确地在实验结果中剪贴、记述或说明。如果要求用描记图表示,则需要将原始记录进行合理的剪贴、加工,并在图的下方写明图号、图名、图注及必要的文字说明。不得将记录原封不动地附在报告上。如果记录需要用表格形式表示,其两端是开放而不封口的。表号、表名写在表的上方。凡是定量测量资料,均应以正确的单位和数值准确地写在报告上。有些实验结果需要作统计学处理,求出均值、标准差以及显著性检验。为了便于说明和比较,有些实验结果可以列表或绘图表示。

(5)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并判断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相符合。如果出现矛盾,应分析其中的原因。讨论是实验报告的核心部分,必须独立完成。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思考和文字表达能力。报告不应盲目抄袭书本,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但应注意使用专业术语)。提倡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与认识,以及需深入探索的课题。

(6)结论

结论是从实验结果和讨论中归纳出来,有高度概括性的结语,也是实验所验证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简要总结。结论的文字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写好结论部分,有助于提高学生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

活体解剖技术

生理学实验是以活的动物或人体作为观察对象和实验材料。在动物实验中,活体解剖技术对生理学实验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着重于学习、掌握这些操作技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生理学实验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一般可分为离体实验法和在体实验法两类。离体实验法是将要研究的器官或组织从活的或刚处死的动物体上取出,置于接近正常生理条件的人工环境中,以观察、研究其生理功能。如离体心脏灌流、离体肠段活动及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等实验。在体实验法又可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两种。急性在体实验法是动物在麻醉或毁坏脑(或脊髓)的状态下,用手术的方法暴露某一器官,便于观察、研究其机能及变化规律。如在体心脏活动的观察、肾脏泌尿机能的研究等。急性实验法只能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观察研究,而且实验后动物不能存活。慢性实验法是在特定条件下,以完整而清醒的动物为对象的实验方法,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连续地反复观察动物的某一生理机能。此法常需要先在动物体上施行某种无菌外科手术,如胃肠道瘘管术,或在机体的一定部位埋藏电极、切除某一器官等,须待动物恢复健康后方可进行实验。这种实验花费时间较长,动物需要特殊的护理,在基础生理学实验中较少安排。

一、手术器械及其用途

(一)常用手术器械

根据生理学实验的需要,常用手术器械包括手术刀、手术剪、金冠剪、手术镊、眼科剪、蛙类毁髓针、玻璃分针等。

1.手术刀

主要用于切开皮肤或脏器。常用手术刀为刀柄和刀片组合式,也有刀柄和刀片相连的。根据手术的部位与性质,可以选用大小、形状不同的手术刀片。常用的执刀方法有4种:

(1)执弓式

这是一种常用的执刀方法,动作范围广而灵活,用于腹部、颈部或股部的皮肤切口。

(2)执笔式

此法用力轻柔而操作精巧,用于切割短小而精确的切口,如解剖神经、血管,作腹膜小切口等。

(3)握持式

常用于切割范围较广、用力较大的切口,如切开较长的皮肤、截肢等。

(4)反挑式

此法多使用刀口向弯曲面的手术刀片,常用于向上挑开组织,以免损伤深部组织。

2.手术剪

主要用于剪皮肤或肌肉等粗软组织。此外,也可用来分离组织,即利用剪刀的尖端,插入组织间隙,分离无大血管的结缔组织等。手术剪分尖头剪和钝头剪。其尖端还有直、弯之别。生理学实验中常习惯于用弯型手术剪剪毛。另外,还有一种小型手术剪,称眼科剪,主要用于剪血管或神经等柔软组织。眼科剪也有直头与弯头之分。

3、手术镊

主要用于夹持或牵拉切口处的皮肤或肌肉组织。眼科镊用于夹持细软组织。手术镊有圆头、尖头两种,又有直头和弯头、有齿和无齿之别,而且长短不一,大小不等,可根据手术需要选用。通常,有齿镊主要用于夹持较坚韧或较厚的组织,如皮肤、筋膜、肌腱等;无齿镊主要用于夹持较细软的组织,如血管、黏膜等。

4.金冠剪

金冠剪尖端粗短,易于着力,可用于剪开皮肤、内脏、肌肉、骨骼及绳线等。持剪姿势同一般手术剪。

5.毁髓针

专门用来毁坏蛙类脑和脊髓的器械。分为针柄和针部,持针姿势一般采用执笔式。

6.玻璃分针

专用于分离神经与血管的工具。尖端圆滑,直头或弯头,分离时不易损伤神经与血管。玻璃分针尖端容易碰断,使用时要小心,如尖端破碎时会损伤组织,不可再使用。持玻璃分针的姿势同执笔式。

(二)哺乳类动物用手术器械

主要作用是分离组织和止血,不同类型的止血钳又有不同的用途。执止血钳的姿势均与执剪刀的姿势相同。常用止血钳有以下3种:

(1)直止血钳

分长短两种类型,又有有齿和无齿之别。无齿止血钳主要用以夹住浅层出血点,以便止血,也可用于浅部的组织分离。有齿止血钳主要用于强韧组织的止血,提起皮肤等。

(2)弯止血钳

与直型的大同小异,也分长短两种,主要用于深部组织或内脏出血点的止血。

(3)蚊式止血钳(蚊嘴钳)此种止血钳头端细小,又称小止血钳,适用于细嫩组织的止血和分离,不宜钳夹大块或坚硬组织。

2.持针器

主要用于夹持缝针,缝合组织。持针器的头端较短,口内有槽。使用时,用持针器的尖端夹持缝针近尾端1/3处。

3,咬骨钳

主要用于咬切骨组织,如打开颅腔或骨髓腔等。咬骨钳有剪刀式和小蝶式及双关节咬骨钳,前者适用于剪开骨片,后者适用于咬断骨组织。

4.颅骨钻

颅骨钻有多种类型。主要用于开颅时钻孔。

5,缝针

用于缝合各种组织。缝针有圆针和三棱针两种,又有直型和弯型之别,而且其大小不一。圆针多用于缝合软组织,三棱针用于穿皮固定缝合,弯针用于缝合深部组织。 主要用于短期阻断动脉血流,如动脉插管时使用。

二、活体解剖技术

1.动物的选择

常用的实验动物有狗、猫、兔、大白鼠、小白鼠、豚鼠、鸽、鸭、蟾蜍或蛙等。无论选用哪种动物,均需健康。一般地说,健康的哺乳动物毛色光泽、两眼明亮、眼和鼻五分泌物、鼻端潮而凉、反应灵活、食欲良好。健康的蛙或蟾蜍则皮肤湿润、喜爱活动,静止时后肢蹲坐、前肢支撑、头部和躯干挺起等。

动物种类的选择需根据实验内容而定,使其解剖和生理特点适合于预定实验的要求。如研究主动脉神经传人冲动的作用时,常选用兔作为实验对象,因为兔的主动脉神经在颈部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易于寻找和分离;观察心脏传导组织的电活动时,常选用狗的浦肯野氏纤维及兔的窦房结作为实验材料,因为狗的浦肯野氏纤维在心室内较为粗大,很容易解剖分离。在生理学的研究中,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中,合理地选择实验动物,常常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但并非越是高等动物越好。在选择实验动物时,应根据实验需要,因地制宜地加以考虑。

2.动物的麻醉

在慢性实验或急性在体实验中,施行手术之前必须将动物麻醉。麻醉可使动物在手术或实验过程中减少疼痛,保持安静,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麻醉剂的种类繁多,作用原理不尽相凤除了麻痹中枢神经系统以外,还会引起其他生理机能的变化,因此,在应用时需根据动物的种类以及实验或手术的性质慎重加以选择。麻醉必须适度,过深或过浅均会给手术或实验带来不良影响。麻醉的深浅可从呼吸、某些反射的消失、肌肉的紧张程度和瞳孔的大小加以判断。人们常用刺激角膜以观察角膜反射、夹捏后肢股部肌肉等简易方法了解动物的麻醉深度。适度的麻醉状态是呼吸深慢而平稳,角膜反射与运动反应消失,肌肉松弛。

(1)常用麻醉剂的种类及用法

麻醉剂可分为局部麻醉剂和全身麻醉剂两种。局部麻醉剂0.5%~1.0%盐酸普鲁卡因或2%盐酸可卡因用作皮肤或黏膜表面麻醉。在生理学实验中,多采用全身麻醉剂,如挥发性的乙醚,氟烷和非挥发性的巴比妥类、氨基甲酸乙酯等,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乙醚(ether)是一种呼吸性麻醉剂,适用于各种实验动物。在用乙醚麻醉猫、兔或鼠类时,可将动物放在特制的玻璃钟罩内,同时放人浸有乙醚的脱脂棉,动物在吸人后的15—20 min开始发挥作用。在麻醉狗时,可用特制的麻醉口罩套在动物嘴上,慢慢将乙醚滴在口罩上进行麻醉。

乙醚对呼吸道有刺激黏液分泌的作用,为防止呼吸道堵塞,可用硫酸阿托品皮下或肌肉注射。乙醚麻醉有易于掌握、比较安全和作用时间短等优点,但麻醉后也容易苏醒,需要专人管理麻醉,以防过早苏醒或麻醉过量。

戊巴比妥钠(pentobarbitalsodium)适用于各类实验动物。常配制成5%的水溶液。一般由静脉或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作用开始快,一次给药的麻醉有效时间约2~4 h,不需要特殊护理。如在实验中需要补充注射时,可再由静脉注射1/5剂量,仍可维持l~2 h。麻醉过量时,动物可产生严重的呼吸和循环抑制而导致死亡。

硫喷妥钠(pentothalsodium)为淡黄色粉末,水溶液不稳定,一般需在使用前配制,常用的浓度为:2.5%~5%,静脉注射,不宜作皮下或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后作用较快,但苏醒也快,麻醉时间较短,一般约1.5 h。实验过程中可重复注射,以维持麻醉的深度。

氨基甲酸乙酯(ethylcarbamate)又称乌拉坦或脲酯。氨基甲酸乙酯易溶于水,常用浓度为20%~25%,适用于多数动物:狗、猫、兔多用静脉或腹腔注射,鸟类多用肌肉注射,蛙类用皮下淋巴囊注射。

氯醛糖(ehloralose)溶解度较小,常用浓度为1%,使用前须加热促其溶解,但不可煮沸。常采用静脉或腹腔注射,可维持麻醉状态3~4 h。与氨基甲酸乙酯合并常用于电生理实验中。

非挥发性麻醉剂使用简便,维持时间较长,实验中无需专人照管,麻醉深度也较易掌握,因此为大多数实验室采用。其缺点是苏醒缓慢。

(2)麻醉剂的给药途径及方法

静脉注射

腹腔注射 肌肉注射 皮下注射 淋巴囊注射

3.动物的固定

急性在体实验的手术过程中,必须将麻醉动物稳妥地加以固定,以限制动物的活动,保证实验或手术的顺利进行。一般使用各种动物的头夹和固定绑带将动物固定于手术台上,但随手术部位和实验内容的差别,动物的固定方法也不相同。生理学实验中最常使用的动物固定方法有两种:背位(仰卧位)固定法和腹位(俯卧位)固定法,其中关键性的固定部位是头部和四肢。

(1)背位(仰卧位)固定法

将动物的背部直接接触手术台的固定方法。在呼吸、循环,消化及泌尿等实验中均采用此法。各类哺乳动物(兔、狗、猫等)的背位固定法大同小异,现以免为代表加以说明。

头部的固定:头部的固定通常使用头部固定夹,有兔头夹、猫头夹和狗头夹之分。使用时可将相应的头夹固定于手术台前端的直棒上,然后将已麻醉的动将兔头夹的半圆铁圈由背部夹持于动物的颈部,然后将金属加以固定,但不可过分压迫鼻部,以免影响呼吸。部有一直铁棒,其上有一半圆铁圈,均可上下移动,固定时把内,半圆铁圈的下方,再将直铁棒插入上下颌之间,犬齿之后圈下移,适度地压在动物的鼻梁上,若无动物头夹,也可取线绳代替,将线绳压紧动物的上颌,固定于手术台上,方法简便易行,也可达到固定头部的目的。 四肢的固定:在头部固定之后,即可固定四肢,四肢用绑带(或四肢夹)固定。先将绑带按图打活结,再套进动物前肢的腕关节和后肢踝关节,将绑带收紧,后肢的绑带可直接拉紧分别扎于手术台两侧的木钩上。除特殊要求外,前肢的固定方法应为:将两前肢平放在胸部的两侧,再把捆绑前肢的两条绑带从动物背部交叉穿过,并压在对侧前肢的前臂上,最后拉紧绑带,固定于手术台两侧的木钩上。这样即将动物稳妥地固定于手术台上。

(2)腹位(俯卧位)固定法

腹位固定是动物的腹部直接接触手术台的固定方法。这种固定法适用进行脑、脊髓的实验。兔、猫头部的固定常用马蹄形头固定器。其方法是在两侧眼眶下部剪去一小块毛皮,暴露颧骨突,用带1 毫米钻头的骨钻打一个孔,将固定器两侧的尖头金属棒紧紧嵌入小孔内,加以固定,再调节固定器中间的金属棒高度,使其尖端紧嵌在两齿缝之间,旋紧螺旋固定之。如果需要头部上仰,可提高固定器前端的垂直铁柱;如需头部下俯,可将该铁柱放低。

动物四肢的固定同前,用绑带缚紧后直接拉紧固定于手术台两侧的木钩上(或直接用手术台两侧的四肢固定夹夹住),前肢的绑带可不进行交叉。

(3)蛙类固定法

蛙和蟾蜍的固定法也分背位和腹位两种。规范的固定方法是使用蛙腿夹和蛙板,方法较简单。将蛙腿夹套在蛙四肢的腕关节和踝关节处,拉紧四肢插入蛙板上的小孔内即可。如无这些器材,可用大头针将四肢直接钉在木板上。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进行实验设计,可以引导学生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创新意识与钻研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积极性与主动索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设计要求

实验设计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考虑到学生应熟悉常用生理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并掌握动物实验的一般技术,通常安排在实验课的最后几周进行。

教师可预先提出实验设计要求,介绍本实验室的现有条件,对动物、设备、药品等方面的准备要细致,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所需的条件。

学生设计的实验要有创新性。要在原有实验指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对其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最后提出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选题应包括以下内容:

设计的科学依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的方法手段,观察内容和测定指标,预期结果等。建议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开题报告。

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如同申请一项科研课题,应包括:

1.课题名称

所设计实验的题目,要具体、明确、清楚。

2.目的与意义

设计的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何理论或实际意义。

3.基本原理

所设计实验的科学依据。 4.动物、器材与药品

所需动物的种类、实验仪器和药品清单。 5.进行实验的方法、步骤、观察指标与程序 6,预期结果

验证原理或新的发现。 实验设计原则

1.科学公正

科学性是实验设计的核心。所设计的实验必须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或科学推论,切忌盲目、无任何根据的凭空设想。大胆设想、创新是建立在对已有知识掌握的坚实基础之上的。对实验的数据处理要客观,实事求是,切忌编造、篡改、弄虚作假。发现与预期结果不符的数据要认真分析,去伪存真。

2.条件一致

在实验设计时,要考虑到待测因素本身的条件必须前后一致,尽量避免非受控因素的干扰。如电刺激参数;给药的剂型、剂量;动物的品种、性别、体重;环境温度、湿度等。

3.对照重复

生理实验的目的在于发现某一因素(条件)对机体活动的影响。因此必须有对照进行比较。

对照的基本原则是:除待检测的因素(条件)有所区别外,对照实验与检测实验的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

欲证明待测因素(条件)所引起的反应具有某种客观规律性(非偶然发生),那么,实验结果必须是可以重复的。只有反复重现的结果才有可信性。真理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4.量效关系

如果待测因素(条件)与某种反应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则二者之间除因果关系外,还应表现出量效关系。如了解药物的作用时,应注意观察不同药物浓度时的反应;观察电刺激与肌肉收缩的关系时,应测试不同刺激强度、频率时肌肉的收缩反应。

5.测试指标

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应对测试仪器进行认真的定标。如电子仪器的放大倍数、零点平衡的调节、标准试剂的配置等。

6. 统计处理

对获得的实验原始数据或资料应核实、分类整理,开采取适当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处理,找出规律。通过计算机作出统计表或坐标图和直方图。

7.综合论证

科学结论的取得,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观测某一神经因素的作用时,不仅用刺激的方法,也可用切断、损毁、拮抗药物及受体阻断剂等方法进行验证。另外,有些生理指标受到时间、温度、湿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应考虑机体动态的变化。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系统、器官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必须用整合的观点去分析实验结果。

[参考选题]

1、 影响心输出量的各种因素

2、温度、体位、呼吸、运动对血压的影响

3、抗利尿激素对水通透性作用的观察

4、去甲肾上腺素对血管紧张性的影响

实验的组织与实施

目的要求

使学生获得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提高组织实施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组织实施步骤

实验准备

实验准备工作,包括动物的选择、药品的配置、仪器的安装与调试等。实验准备应在实验员指导下进行。

实验过程中

实验按计划实施后,应有详细的实验过程记录。记录应及时、完整、精确。要保持记录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及相互合作。在实验过程中一般严格按照实验设计既定方案操作,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改,直至得到理想的实验结果。

实验完成后

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写出翔实的实验总结报告。报告格式应包括: 题目、作者、指导教师、摘要、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实验结果、讨论、结论与参考文献。实验结果中的数据要附必要的图、表或照片。

评定成绩

在总结报告完成后,还需进行答辩。教师依据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实验报告、答辩表现等综合评定成绩。

第二篇:解剖假期作业

1.何谓单位膜?其组成成分如何?

2.被覆上皮可分哪几类?

3.列表归纳疏松结蹄组织的细胞、纤维成分。

4.比较三种肌组织分布和结构特点。

5.皮肤的主要组织结构和功能如何?

6.腰椎穿刺经过哪些层次?

7.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有哪些?

8.比较肩关节和髋关节的异同点?

9.女性骨盆有何差异?

10.全身有哪些体表标志?

11.何谓上、下消化道?食管的三个狭窄各位与何处?

12.简述胆汁的产生和排出途径?

13.简述胃和肝的位置和分部。

14.简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15.气管切开术常在何处进行?为什么?

16.气管异物易坠入何处?为什么?

17.说明胸膜腔积液的常见部位?

18.简述肾的位置,结构、输尿管的形态,狭窄、膀胱的位置、形态、女性尿道的特点。

19.男、女性内生殖器官各包括哪些?

20.说出子宫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固定装置。

21.输卵管分几部分?临床上识别输卵管的标志是什么?受精和结扎部位各在何处?

22.心的位置、形态和心腔结构如何?

23.人体有哪些淋巴干、淋巴导管。

24.主动脉各部有哪些主要的分支?各分支的分布范围如何?

25.门静脉回流受阻时,为什么会出现呕血和便血?

26.简述房水的循环途径?

27.眼外肌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28.叙述中耳鼓室各壁的位置、名称及毗邻结构?

29.简述声波的主要传导途径?

30.简述脊髓的位置,脊髓表面的沟裂?

31.简述脑干的分布,及功能、小脑的位置及外形。

32.描述劲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位置、主要分支分布?

33.腓总神经在何处易受损伤?损伤后将出现什么症状?

34.桡神经损伤后出现的症状是什么?

35.三叉神经哪几种神经纤维?三叉神经分哪3大支?各支神经的性质?各发出哪些主要分支?

36.损伤一侧喉返神经会出现什么后果?

37.简述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38.垂体位于何处?包括哪几部分?能分泌哪些激素?

39.简述甲状腺的位置、形态、组织结构和功能。

40.简述肾上腺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篇:局部解剖

3)从后方观察三边孔和四边孔:修洁小圆肌、大圆肌和肱三头肌长头,此时可见三者构成两孔,外侧者为四边孔,内侧者为三边孔,参照上肢腋腔构成后壁一节,查认两孔的各界和穿出的结构。 4)解剖臂后区和肱骨肌管

1)沿臂后面正中纵行切开深筋膜。翻向两侧,显露肱三头肌。将镊子沿桡神经走行方向插入该肌,边插边沿镊子方向切断该肌的外侧头,即切开肱骨肌管,显露其中走行的桡神经和肱深动脉及其伴行静脉。

2)修洁桡神经:向上追踪至腋腔,向下追踪至臂外侧肌间隔,并追踪其发出至肱三头肌的肌支以及臂外侧下皮神经、臂后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

3)追踪肱深动脉:见其在肱骨肌管内分成桡侧副动脉(在前外方)和中副动脉(在后内方),桡神经与侧副动脉伴行。

(5)解剖肘后区在肱骨内上髁后方、鹰嘴内侧,即尺神经沟内,找出尺神经。 (6)解剖前臂后区

1)切除前臂后面的深筋膜: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起始处的深筋膜不易与肌肉分离开,予以保留。

2)识别前臂肌后群浅层诸肌:最桡侧者为桡侧腕长、短伸肌,两肌重叠在一起,其下段被深层穿出的拇长展肌和拇长、短伸肌绕过;中间大部分为指伸肌和小指伸肌;最尺侧为尺侧腕屈肌,紧贴尺骨。在此肌近侧,可见一呈三角形的小肌,称肘肌属臂后肌群。

3)显露深层诸肌:将桡侧腕长、短伸肌拉向外侧,显露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

4)追踪骨间后血管神经束,在旋后肌中部找出穿出该肌的骨间后神经。向下追踪至前臂肌后群浅、深两层之间,可见发支至邻近诸肌。在旋后肌下缘和拇长展肌起始部之间,骨见后神经穿出处的稍下方,寻找并向下追踪骨见后动、静脉。 【注意事项】

(1)解剖后区需要将尸体翻起,采取俯卧位,翻动尸体时注意保护尸体腹侧已暴露的结构。

(2)需要离断肌腱时,要尽量在肌肉远端起始处断离,以保留完整的肌肉形态。 (3)桡神经皮支向下走行过程中逐渐变细进入手背,注意保留完整的肌肉形态。 (4)要想看到清晰的血管神经走行,必须将肌肉间隙完全打开。

【思考题】 患者男性,29岁,工人,因右上肢撞伤2小时入院。患者主诉2小时前骑自行车被汽车撞倒在地,感觉右上肢疼痛难忍,活动受限,被送往医院。检查发现右肩部、右臂部肿胀明显,皮肤有擦伤,局部压痛明显,活动受限,右臂中部隆起,出现畸形,稍活动可感骨擦音。右腕下垂,各指掌指关节不能伸直,拇指不能伸直,手背桡侧皮肤感觉麻木。X线示右肱骨中段骨折。诊断为右肱骨中段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 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症状与体征:

1)肱骨中段骨折最易损伤什么结构?为什么?

2)为什么出现右腕下垂以及掌指关节和拇指不能伸?为什么右手背桡侧皮肤感觉麻木?

(2)若实行内固定术治疗骨折应做什么切口?须经哪些层次方可暴露骨折部位?应注意避免损伤哪些结构?

第四节 手 部

实验四 手腕和手背

【实验目的】

掌握:腕骨及伸肌支持带参与形成的6个骨纤维性管道。

熟悉:手背深层结构:腕背侧韧带、腕背侧骨纤维管及通过肌腱、手背腱膜、骨间背侧筋膜、手背皮下间隙和腱膜下间隙、指背腱膜。

了解:尺骨茎突、桡骨背侧结节、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解剖学“鼻咽壶”的体表标志。 【实验材料】

1.材料 成人防腐尸体。

2.标本 手背静脉网示教标本。 3.模型 手指结构放大模型。

4.挂图 手背的血管、神经挂图或多媒体投影。 【实验内容】

1.尸体和皮肤切口 尸体俯位,上肢外展,在手背和指骨做如下切口: (1)自腕后区正中至拇指甲根部做一斜切口。 (2)自腕后区正中至中指根部做一纵切口。 (3)平尺侧4指掌关节背面做一横切口。 (4)沿示、中、环指背面中线做一纵切口。

2.解剖程序 解剖腕后区、手背和手指背面翻开皮肤,寻找浅静脉:按前述的手背和指背皮肤切口翻开或切除手背和指背皮肤。手背和指背的浅筋膜菲薄。翻剥皮肤时注意勿损伤其内的浅筋膜和皮神经。在手背的浅筋膜内,先修洁手背静脉网,并向桡、尺侧追踪观察其延续为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情况。修洁静脉不要损伤皮神经。

(1)在桡腕关节近侧约5cm处内侧,找出尺神经发出的尺神经手背支,向下追踪至尺侧两个半指。在前臂中、下1/3交界处,找出桡神经浅支,向手背追踪,直到桡侧两个半指。观察桡、尺神经的分支在手背的吻合情况。

(2)除去手指前面的浅筋膜,至手背起向远侧追踪至拇、示、中和环指的指背神经,可见至食指的仅达近侧指间关节,而拇指和环指的可达甲根处。

(3)除净腕后区和手背浅筋膜,显露深筋膜。尽量保留已经解剖出来的皮神经,静脉小支可适当除去。在腕后区观察深筋膜形成的伸肌支持带。

(4)在伸肌支持带(增厚部分)的上缘做一横切口,除去其近侧部的深筋膜。观察各伸肌腱及其腱鞘的排列情况。

(5)解剖学“鼻烟壶”:在腕后区的手背的桡侧修洁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观察解剖学“鼻烟壶”各个边界。除去窝内的疏松结缔组织,修洁于其深部走行的桡动、静脉,并略向上追踪至前臂前区。

(6)修洁手背深筋膜(手背筋膜)的浅层、指伸肌腱和腱间结合。

(7)修洁手背筋膜的深层(骨间背侧筋膜)和骨间背侧肌。为便于观察,可切除部分手背腱膜和骨间背侧筋膜。

(8)观察各指伸肌腱到达指背后移行为指背腱膜及该腱膜的形态结构和附着情况。

【注意事项】 (1)腕部肌腱、神经位置集中,解剖时应对照位置仔细辨认。 (2)尸体手部往往僵硬,解剖前应选择手型平整伸开的标本。

(3)手背浅层以观察静脉网和皮神经为主,深层以观察肌腱为主。

【思考题】 患者,女性,45岁,工人。因左手掌外侧及外侧三个半手指麻木、疼痛半年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手掌外侧麻木、疼痛,继而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掌面及环指外侧出现刺痛和灼烧痛,症状逐渐加重,以夜间疼痛最为严重,影响睡眠。患者近来感到左拇指无力,运动不如以前灵活。检查所见:左手鱼际变平,鱼际肌萎缩,拇指对掌功能受限,左手掌外侧、拇指、食指、中指掌面及环指外侧触觉及痛觉减退。轻叩腕掌侧有向手掌的过电感,压迫腕部(屈肌支持带)处放电感加重。辅助检查:X线未见明显的骨质异常。诊断为左侧腕管综合征。 问题:

(1)腕管是如何构成的?通过哪些结构?

(2)腕管综合征为什么会引起上述区域的感觉异常?

(3)腕管综合征为什么会引起鱼际肌萎缩,拇指运动受限?

实验五 手 掌

【实验目的】

掌握:手内骨筋膜鞘的构成及内容、筋膜间隙的位置及境界;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分支及分布范围;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分支及分布范围。

熟悉:浅层结构:皮肤、浅筋膜、掌短肌、浅血管、皮神经;深层结构:掌腱膜、屈肌支持带、腕管、指前、深屈肌腱及腱鞘(尺侧囊)、拇长屈肌腱和腱鞘(桡侧囊)、掌浅弓及其分支、掌深弓及其分支、鱼际肌及其腱鞘、小鱼际肌及其腱鞘、中间鞘、掌中间鞘、鱼际间隙、指髓间隙、手指腱鞘等。

了解:腕横纹、掌纹、指掌侧纹、鱼际、小鱼际、指腹、桡骨茎突、豌豆骨、掌长肌腱隆起、桡侧腕屈肌肌腱隆起、尺侧腕屈肌肌腱隆起的体表标志。 【实验材料】

1.材料 成人防腐尸体。

2.标本 手掌的血管神经示教标本。

3.模型 掌筋膜模型。

4.挂图

手掌浅层和深层的血管、神经挂图或多媒体投影。 【实验内容】

1.尸体的皮肤切口 尸体仰卧,上肢外展,手掌和手指掌面侧皮肤切口如下: (1)腕近纹正中至中指指端做一纵切口。 (2)由腕近纹正中至拇指指端做一斜切口。 (3)沿尺侧4指根部做一横切口。

翻开手掌和手指掌侧面皮肤完成手掌和手指掌侧面各切口后,将手掌、拇指和中指掌侧面的皮肤翻开,如果不易整片翻开,亦可分部予以切除,但勿伤及其深部的结构。 2.解剖程序

(1)解剖腕前区

1)除去腕前区浅筋膜,显露深筋膜。 2)观察腕前区深筋膜,可见有横行纤维增厚的部分,即腕掌侧韧带,切除腕掌侧韧带,显露位于其远侧深面的屈肌支持带(腕横韧带)。显露屈肌支持带时勿损伤其桡侧端远端的正中神经返支。在尺侧端还应保护腕尺侧管及其内容。 (2)解剖手掌浅层

1)除去手掌中央部的浅筋膜,显露掌筋膜。指蹼间隙处不宜剥离太深,以保护其深部的结构。

2)除去鱼际和小鱼际部的浅筋膜,显露该二部的深筋膜,即鱼际筋膜和小鱼际筋膜。在小鱼际部的浅筋膜内有掌短肌存在,观察后可与浅筋膜一起除去。 3)翻开掌腱膜:从屈肌支持带上切下掌长肌腱,并向远侧剥离掌腱膜。细心切断掌腱膜内、外侧缘分别伸向第5和第1掌骨的掌内、外侧肌间隔,直至指蹼间隙处,即可将掌腱膜翻向远侧。注意切勿损伤掌腱膜深面的结构。 (3)解剖掌中间鞘内各结构

1)修洁尺动脉和掌浅弓:在豌豆骨桡侧,切除屈肌支持带尺侧端浅面的薄层深筋膜(属于腕掌侧韧带),即打开腕尺侧管,先修洁管内走行的尺动脉和尺静脉。直腕尺侧管起,向远侧追踪尺动脉以及参与形成的掌浅弓,直至鱼际肌内侧缘。追踪掌浅弓凸侧发出各支:位于最尺侧者为小指尺(掌)侧固有动脉,桡侧3支为指掌侧总动脉。注意保护与各动脉伴行的同名神经。

2)再在腕尺侧管内侧修洁尺神经,可见尺神经行于尺血管尺侧,至小鱼际肌近侧、豌豆骨与钩骨之间处。尺神经分为浅、深两支。再向下追踪浅支发出的小指尺(掌)侧固有神经及1条指掌侧总神经,至小指尺侧和第(4)5指间的指蹼间隙处,追踪尺神经深支至穿入小鱼际肌起始端处为止。

3)沿腕前正中纵行切断屈肌支持带,剖开腕管,探查其中的8条指浅、深屈肌腱及包绕各腱的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腱及包绕该腱的拇长屈肌腱鞘,以及正中神经。向下追踪正中神经的各分支:尺侧2条为指掌侧总神经,桡侧3条为至拇、示指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4)修洁通过手掌的各指屈肌腱及蚓状肌。

(4)解剖鱼际肌及其邻近的血管神经,除去鱼际筋膜,显露鱼际诸肌与桡动、静脉掌浅支。

1)解剖鱼际肌:浅层靠外侧者为拇短展肌,内侧者为拇短屈肌,二者间界限不清。在拇短展肌和拇短屈肌中部横断二肌,显露深层的拇对掌肌以及其内侧的拇长屈肌腱,腱的内侧为拇收肌,探查各肌的起止情况(拇收肌暂不探查)。 2)在鱼际肌内侧缘处寻找桡动脉发出的掌浅支,此支一般行经鱼际肌表面,也可经肌肉内部,向上追踪至前臂前区。

3)在屈肌支持带下缘桡侧,距舟骨结节远侧3-4cm处,寻找正中神经发出的支配鱼际肌的返支。

(5)解剖小鱼际肌除去小鱼际筋膜,显露各肌(亦可用标本示教),浅层内侧者为小指展肌,外侧者为小指短屈肌。在中部横断小指展肌,显露其深面的小指对掌肌。探查各肌的起止情况。

(6)解剖指蹼间隙细心除去各指蹼间隙处残留的皮肤和脂肪。修洁各掌侧总动脉和神经的末段,可见它们均分为两条指掌侧固有动脉和神经,分别行向相邻二指的相对缘,而指掌侧总神经常在同名动脉的近侧分支,修洁各蚓状肌腱,观察它们向背侧的走向。

(7)探查手掌的筋膜间隙

1)用止血钳挑起示指屈肌腱和第1蚓状肌,观察其深面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即鱼际间隙;在第

3、4和5指屈肌腱及第

2、3和4蚓状肌深面者为掌中间隙。 2)除去拇收肌表面的拇收肌筋膜,修洁拇收肌的横、斜二头及止端,追踪该肌两头间通过的桡动脉末段及其参与构成的掌深弓。 (8)修洁掌深弓、尺神经深支和骨间肌

1)在豌豆骨远侧找到尺神经深支和尺动脉掌深支,除去其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和肌肉。追踪尺神经深支发至小鱼际诸肌的分支。

2)向桡侧拉来各指屈肌腱及蚓状肌(或在腕管近侧分别切断各腱),除去疏松结缔组织和骨间掌侧筋膜,继续向桡侧追踪尺神经深支在经过中发支至第3及第4蚓状肌、各骨间肌和拇收肌,但各肌支均细小,不必细找。

3)将拇收肌横头自第3掌骨上剥下,翻向桡侧,显露第1掌骨间隙。在拇收肌和第1骨间背侧肌之间,寻找桡动脉发至拇、食二指的主要动脉。 4)沿第2掌骨尺侧和第

4、5掌骨桡侧,观察各骨间掌侧肌。 (9)解剖手指(中指为例)

1)在指掌面两侧,自指蹼间隙处开始寻找并修洁指掌侧面神经和血管,向远侧追踪。

2)除净手指掌侧面的浅筋膜,显露指掌面的指纤维鞘。

3)纵行切开指掌侧的指纤维鞘,仔细观察:不同部位的指纤维鞘厚薄不同;指滑膜鞘的结构和范围;指浅、深屈肌腱的排列情况。 【注意事项】

(1)尸体手部往往僵硬,解剖前应该选择手型平整伸开的标本。

(2)手掌部皮肤厚韧,解剖时应耐心、仔细,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思考题】

患者男性,52岁,木工。因左手刺破伤5天,手掌肿胀,活动受限,发热5天入院。患者5天前工作时不慎被木刺刺伤手掌部,当时拔出木刺,未进一步诊疗。5天前,左手掌面肿胀,疼痛,中、环、小指不能主动活动,伴头痛、乏力,发热。

检查所见:左手掌及手背肿胀,掌心凹陷消失,压痛明显。中、环、小指呈半屈曲状态,主动及被动活动受限并且引起疼痛。体温38.5℃血常规示白细胞21.0×10’9L,中性粒细胞89.5%,X线未见明显的手部骨质异常。诊断为左骨中间隙感染。 问题:

(1)掌中间隙感染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2)简述掌中间隙的位置和境界。

(3)如果掌中间隙感染得不到控制,会蔓延到何处?

第十六章 下 肢

第一节 概 述

由于下肢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直立、负重和行走,故与上肢相比较,下肢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为:外形粗大,骨骼、肌肉发达;骨连接更为复杂,以稳固结实为主,灵活性较差。

1.境界与分区 下肢与躯干直接连接,以腹股沟、髂嵴、髂后上棘至尾骨尖的连线以及会阴股沟分别与躯干的腹部、脊柱区和会阴为界。 下肢可分为臀部、股部、膝部、小腿部及足部。各部分又可分为若干个区,如股部,又称大腿部,根据其骨筋膜鞘的位置可分为股前区、股内侧区及股后区。同样,小腿部可分为小腿前区、外侧区及后区。股部与小腿部的连接处称膝部,其背侧的间隙称腘窝。足部可分为足背和足底。

2.表面解剖

(1)体表标志

1)臀部与股部:髂嵴为髂骨的上缘是臀部和腰部的分界,全长位于皮下,其前份比后份更易触及。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对第4腰椎棘突,为临床进行腰椎穿刺的标志。髂后上棘是髂嵴的后端,由体表观察位于臀部上方的一个凹陷内,平对骶髂关节的中部。耻骨结节位于腹股沟的内侧端,自此向内侧伸沿的隆起称为耻骨嵴,长度约2.5cm。两侧耻骨嵴连线中点稍下方为耻骨联合上缘。髂结节在髂前上棘上后方约5-7cm处,是髂嵴外侧向外的骨性突起。大转子为股骨上端向外上方的明显隆起,在髂结节下方约10cm处可扪及。坐骨结节在臀沟即臀部下界的皮沟内侧端的上方。坐位时,坐骨结节位于皮下是重力的支撑点,易于扪到。 2)膝部:髌骨位于膝关节前方,居于皮下,在直立时可见其突出于膝关节的上方,在屈膝时即陷入股骨两髁之间。髌韧带位于髌骨下方,上接续髌骨,下端止于胫骨粗隆,长约5cm,宽约2.5cm。胫骨粗隆为胫骨体上端向前突出的隆起,大收肌腱附着于此。腘窝为膝后区近似菱形的浅窝,伸膝时界限不明显,屈膝时可明显触及外侧的股二头肌腱和内侧的半腱肌、半膜肌肌腱。

3)小腿部胫骨前缘位于胫骨体前面,纵行,居皮下,自胫骨粗隆向下可触及其全长。腓骨头位于胫骨外侧髁的后外方,略偏下,其下方为腓骨颈。

4)踝与足:内踝为胫骨下端向内下方的扁突,位于踝关节内侧可扪及,为第5跖骨近端向后的膨大。

(2)体表投影

1)臀上动脉、静脉和神经:出入骨盆的投影点位于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间连线的中、内1/3交点。

2)臀下动脉、静脉和神经:髂后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为其出入骨盆的投影点。

3)坐骨神经:出盆点位于髂后上棘至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外侧约2-3cm处,而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连线的中、内1/3交点至股骨内、外侧髁之间的中点之连线则为坐骨神经干在臀部及股后部的投影位置。

4)股动脉:当大腿微屈并外展,外旋时,自骼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之间的中点至收肌结节连线的上2/3即为股动脉的投影。

5)腘动脉:自股后中,下1/3交界线与股后正中线交点内侧约2.5cm处起,向下方至腘窝中点连线为腘动脉斜行段投影。腘窝中点至腘窝下角连线为腘动脉垂直段投影。

6)颈前动脉:腓骨头,胫骨粗隆连线的中点与内,外踝前面连线的中点之间的连线即为颈前动脉的投影。

7)胫后动脉:自腘窝下角至跟腱内缘与内踝之间中点的连线。

8)足背动脉:自内、外踝经足背连线的中点至第

1、2跖骨底间的连线。 3.物理检查

(1)下肢的测量:通过体表或X线可以测量正常的下肢力线,颈干角和漆外翻角等,当发生骨折,脱位或先天畸形时,它们会有所改变或超出正常值范围。 1)下肢长度:测量下肢长度时必须保持双下肢姿势对称,并将双侧结果予以对比。

a.下肢全长:下肢伸直时由骼前上棘至内踝的长度。 b.大腿长:有骼前上棘至股骨内侧髁最高点的长度。 c.小腿长:由股骨内侧踝高点至内踝尖的长度。

2)下肢力线:指通过股骨头中点,髌骨中点和踝关节中心的连线,是下肢承受重力的轴线与小腿的长轴基本一致,双脚并拢直立时,由于双髋关节间距大于双踝关节间距,所以下肢力线斜向内下。

3)颈干角:股骨体长轴与胫骨体长轴之间向内的夹角称为颈干角,正常范围为120度~130度,平均为127度,女性小于男性。小于此范围称髋外翻。

4)膝外翻角:股骨体长轴与胫骨体长轴在膝关节形成向外的夹角,正常约170度,其补角称为膝外翻角。男性略于女性。若外翻加角小于170度称膝外翻;大于170度,称膝内翻。

(2)对比关系:正常情况下,下肢许多骨性标志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固定的,当发生骨折或关节脱位时,其对比关系可发生变化。常用的两种对比关系有: 1)Nelaton线:侧卧位,屈髋关节90度~120度,自骼前上棘至坐骨结节的连线,称Nelaton线。正常情况下恰通过股骨大转子尖端或略偏下,最多不超高此线1cm,如果向上超过此限度,则可认为大转子的向上移位。

2)Kaplan点:仰卧位,两腿自然伸直并拢,两骼前上棘在同一水平面上,自两侧大转子尖过同侧骼前上棘做延长线,正常是延长线相较于脐与脐以上,相交点称为Kaplan点。此对比关系又称为Schoemaker征,当髋关节脱位或股骨颈骨折而引起大转子向上移位时,此点移自脐下并偏向健侧。

第二节 臀 部

实验一 臀 部

【实验目的】 掌握:臀部浅深筋膜的特点;臀肌层次;穿行梨状肌上,下孔诸结构的排列关系,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坐骨小孔的围成及通过坐骨小孔的结构。

熟悉:浅层结构:皮肤,浅筋膜,臀上皮神经,臀下皮神经;深层结构;臀筋膜,臀上血管,神经,臀下血管,神经,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股后神经,阴部内血管,神经,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臀肌间隙。

了解:骼前上棘,骼嵴,骼结节,骼后上棘,大转子,坐骨结节,臀裂,臀沟,尾骨尖,股沟的体表标志。 【实验材料】

1.材料 成人防腐尸体。

2.标本

臀部的血管,神经示教标本。 3.模型 坐骨神经的构成模型。

4.挂图 臀部的血管,神经挂图或多媒体投影。 【实验内容】

1.尸体的皮肤切口。

(1)两侧骼后上棘连线的中点向下做纵形切口至尾骨尖。

(2)自纵形切口上端沿骼嵴向前外做一弧形切口至骼前上棘。 (3)从尾尖沿臀沟下方斜向下外切至股外侧中,上1/3交点处。

(4)从股前区已做的胫骨粗隆平面横切口的内侧端,经小腿后面向外侧水平切开。

2.解剖程序

(1)翻皮:沿皮肤切口分别将臀部,股后区和膈窝的皮片自内侧翻向外侧。 (2)清除臀部和股后区的浅筋膜:可见臀部的皮下脂肪较厚,皮神经从上,下,内,外各方进入臀部,寻找比较困难,故可参考图谱和本节主要内容的叙述,了解臀部皮神经的来源和分布即可,不必细找,但在修洁臀大肌下缘近股后区中线附近的浅筋膜时,要注意股后皮神经发出的臀下皮神经及其本干。若能找到可将其修洁,然后再查。

除将腘窝处的浅筋膜暂时保留外,尽量修去其余的浅筋膜,此时可见臀部外上部的浅筋膜较厚。

(3)检查和翻开臀大肌:先修洁臀大肌的上缘使之与臀中肌分离,此时可见臀中肌的前部肌束虽未被臀大肌覆盖,但有较厚的深筋膜覆被。随即修洁臀大肌下缘, 损伤股后皮神经,可先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间的中点,臀大肌下缘处切开深筋膜,找出股后皮神经,将神经与臀大肌分离,然后观察臀大肌起止情况。 (4)检查并修洁臀部中层诸肌:从上往下依次修洁并确认臀中肌,梨状肌,上孖肌,闭孔内肌腱,下孖于肌和股方肌。观察梨状肌出坐骨大孔后止于大转子,将该孔分为梨状肌上,下孔的情况。闭孔内肌腱出坐骨小孔时。骶结节韧带适应于该腱和孔的浅面。可见骶结节韧带不仅是会阴后界,也是坐骨大,小孔的后内侧界。

(5)剖查出人梨状肌上孔的血管和神经:修洁梨状肌上缘在它和臀中肌之间可找到臀上血管浅支。循臀上血管浅支,将示指从臀中肌后缘插入该肌与其深面的臀小肌之间,纯性分离二肌(有时臀中肌与梨状肌,臀小肌不易区分)。然后自臀上血管浅支穿出处,向前做一凸向上方的弧形切口在骼前上棘处,将臀中肌切断,并翻向下,检查并修洁其深面的臀小肌,臀上血管的深支和臀上神经的分支,追踪它们进入臀中肌,小肌和阔筋膜张肌。

(6)剖查出人梨状肌下孔的血管和神经:在坐骨结节和大转子之间,梨状肌下缘的结缔组织中,纯性分离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血管和神经,并修洁之。查看它们出入梨状肌下孔的情况,尤应注意坐骨神经的穿出部位的梨状肌的位置关系及其表面标志。将骶结节韧带部位切断,显露坐骨小孔,找出阴部神经,阴部内血管,查看它们自梨状肌下孔穿出,经坐骨小孔进入坐骨肛门(直肠)窝的情况。

【注意事项】

(1) 臀部浅筋膜很厚,浅筋膜内重要结构较少,可将浅筋膜和皮肤作为一层翻起以节省操作时间。

(2) 寻找穿行梨状肌上,下孔的结构时,必须先游离臀大肌,严格按照切口的位置分离。臀大肌很厚而且面积很大,事先应该做好预习准备。

(3) 掀起臀大肌时,常连有部分臀中肌及 臀上,臀下血管神经束,应注意保留完整,以便观察。

【思考题】患者男性,55岁,汽车司机。因车祸右髋疼痛,不能站立急诊入院。患者在驾车行驶中突然与对面来车相撞,当即觉右髋部疼痛难忍,活动受限。检查所见:右下肢缩短,右髋部肿胀,有触痛,髋关节处于屈曲,内收,内旋畸形;在臀部可摸到上移的股骨头,大转子上移;X线显示为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缘骨折。 问题:

(1) 根据所学知识说明髋关节后脱位的机制。

(2) 髋关节后脱位可能损伤什么神经?损伤后可导致什么后果?

第三节 腿 部

实验二 股前内侧区 【实验目的】

掌握:大隐静脉的行程及主要属支的为位置和常见变异;腹股沟浅淋巴结的分群及各群的收纳范围;阔筋膜的形态及形成的结构;各骨筋膜鞘的构成及内容;肌腔隙和血管腔隙的构成及内容;股三角的位置;境界及内容;股鞘和股管的构成及内容;收肌管的构成及管内通过结构的位置关系;闭孔血管和神经的行程及支配熟悉。

熟悉;浅层结构;皮肤.浅筋膜.腹股沟浅淋巴结.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前皮支.闭孔神经皮支.深层结构.阔筋膜.股内.外侧肌间隔.股后肌间隔.骼胫束.隐静脉裂孔.腹股构韧带.腔隙韧带.耻骨韧带.骼耻弓.旋股内外侧血管.收肌管.隐神经.腹股沟深淋巴结。

了解;骼前上棘、腹股沟、耻骨结节、股骨内、外侧髁、股骨内外上髁、收肌结节、股骨大转子的体表标志。 【实验材料】

1.材料 成人防腐尸体。

2.标本 股前内侧区血管、神经示教标本。 3.模型 股管的模型。

4.挂图 股前内侧区的血管、神经挂图或多媒体投影。 【实验内容】

1.尸位和皮肤切口 尸体仰卧,皮肤切口如图 (1)髂前上棘沿腹股沟至耻骨结节做一斜切口。

(2)自耻骨结节绕阴囊(女尸沿大阴唇与大腿间皱襞),向下后至股内侧区与股后区交界处,然后垂直向下至胫骨粗隆平面做一纵切口。

(3)由上一切口下端向外侧越过小腿前面至其外侧,做一水平切口。 2.解剖程序

(1)翻皮:自耻骨结节下方向外侧将前瓣皮片翻起,后瓣皮片仅须向后方剥离,注意切剥皮肤时一定要浅切薄剥,尤其在腹股沟部和膝部,以免伤及深面的皮神经和浅血管。 (2)解剖浅筋膜

1)沿腹股沟切开浅筋膜:分清浅筋膜的浅层(脂肪层)和深层(膜样层);然后用手指伸入浅筋膜深层的深面,查探此层筋膜与股前区深筋膜的附着线,此线约在腹股沟下方2cm处。

2)修洁大隐静脉及其属支:观察浅动脉和腹股沟浅淋巴结。在股内侧沟的中份纵切浅筋膜,找出大隐静脉。向下修洁至膝内侧髌骨后方约10cm处,向上追踪至耻骨结节外下方穿深筋膜为止。暂勿向深方追踪,在此附近可见腹股沟浅淋巴结,其中4-5个沿腹股沟韧带下方排列成上组(腹股沟上浅淋巴结)。其余的沿大隐静脉近侧段排列成下组(腹股沟下浅淋巴结),仔细观察可找到如线样的淋巴管。

寻找和修洁大隐静脉近侧段的属支:壁浅静脉,来自腹前壁下部浅层;旋髂浅静脉,来自髂前上棘附近的浅层结构,沿腹股沟行向内下;阴部外静脉,来自外生殖器。上述3支浅静脉均有由股动脉发出的同名浅动脉伴行;股内侧浅静脉,来自股内侧区;股外侧浅静脉,来自股前区外侧部。纵切大隐静脉近侧段。去除凝血块观察静脉瓣的形状及方向。

3)检查重要的皮神经:从股前区上部前外侧钝性向内下方分离并清除浅筋膜,显露其深面的深筋膜(保留大隐静脉近侧处的浅筋膜)。在髂前上棘下方5-10cm处的浅筋膜中,寻找穿深筋膜浅出的股外侧皮神经。随后在膝关节内下,大隐静脉附近找隐神经,此外,尚可见股神经前皮支和闭孔神经的皮支等。

(3)观察阔筋膜和隐静脉裂孔:清除残留的浅筋膜,修洁并观察其深方的大腿深筋膜,即阔筋膜。可见其外侧份与内侧份的厚度相差显著。注意其附于髂嵴前份与胫骨外侧髁之间的部分特别强厚,外观呈腱膜样,称为髂胫束。

位于耻骨结节外下方,大隐静脉急转进入深方的部位,查看由阔筋膜形成的隐静脉裂孔(又称卵圆窝),该孔表面覆盖有被大隐静脉等穿过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细心修洁和观察大隐静脉、浅动脉和淋巴管穿行筋膜的情况,然后剥去筛筋膜。用镊子将大隐静脉近侧段提起,再将隐静脉裂孔的外侧缘(镰状缘)及其上、下角修洁,观察隐静脉裂孔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以及大隐静脉穿裂孔进入深部的情况。

(4)暴露深层结构:自髂前上棘稍下方向下沿髂径束前缘做一纵形切口,直至髌骨外侧缘。切开阔筋膜用手指伸入股外侧肌后方,验证大腿肌前群和后群之间的股外侧肌间隔。然后用镊

第四篇:胆道解剖

胆道解剖与生理

一、胆道系统的应用解剖

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道和肝外胆道两部分,起自肝内的毛细胆管,其终末端与胰管汇合后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肝内胆道:包括肝段胆管、肝叶胆管和肝内左、右肝管;

肝外胆道:包括肝外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图46-1)。

1、肝内胆道解剖

肝内胆管起自肝内的毛细胆管,继而汇集成小叶间胆管、肝段胆管、肝叶胆管和肝内左、右肝管。

肝内胆道

肝内左、右肝管

肝内胆管的行径与肝内门静脉和肝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走行大体一致,三者均为一结缔组织鞘(Glisson鞘)所包绕(图)。

肝脏Glisson鞘

肝内胆管、肝内门静脉、肝动脉 三者结缔组织鞘——Glisson鞘

肝内胆管可按肝的分叶、分段来命名,左、右肝管为一级支,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胆管为二级支,各肝段胆管为三级支。

2、肝外胆道解剖

肝外胆道系统包括左肝管、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

(1) 左、右肝管和肝总管

肝总管由左、右肝胆管在肝门横沟的深处汇合而成。右肝管位于肝门横沟的右侧,位置较深,深入肝的后上方,较为粗短,长约2~3cm,由右前叶和右后叶胆管汇合而成,并接受来自尾状叶右段及尾叶突的小胆管,其与肝总管之间的夹角约为150o。左肝管位于肝门横沟左侧,多由左外叶胆管和左内叶胆管汇合而成,还接受来自尾状叶左段小胆管的胆汁,左肝管较为细长,部位较浅,长约2.5~4cm,其与肝总管之间形成约90o的夹角。肝管的变异较多,有时还可见到副肝管,尤其是右侧副肝管较为多见,由肝门右侧出肝,可汇入肝管、胆囊管或胆总管。

肝外胆道图

(总示意图)左右肝管

肝总管

胆囊

胆总管

在肝门部,肝管、门静脉和肝动脉三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一般前方是左、右肝管,中间是肝左、右动脉,后方是门静脉左、右分支;肝固有动脉分为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其分叉点最低,门静脉分为肝左、右支的分叉点略高,而左、右肝管汇合点的位置最高。肝总管全长约2~4cm,直径约0.4~0.6cm,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右前方,其下方与胆囊管汇合而成胆总管(上图)。

(2) 胆囊

呈梨形,为囊性器官,壁薄,位于肝脏脏面的胆囊窝内,标志着肝正中裂的位置,亦即左、右半肝的分界线。长8~12cm,直径3~5cm,容积40~60ml,分为胆囊底、胆囊体和胆囊颈三部(下图)。

胆囊底圆钝,为盲端,底部一般游离,其向左后延伸形成胆囊体部,体部附着于肝脏的胆囊窝,向后上弯曲变窄形成胆囊颈部,但三者之间无明确的界限。胆囊颈与胆囊管连接处呈囊性扩大,称为胆囊颈的壶腹部(Hartmann袋),胆囊结石很容易嵌顿于此处而引起梗阻和急性胆囊炎。

胆囊解剖

胆囊三角(Calot三角)

(3) 胆囊管

胆囊管由胆囊颈延伸而成,长约2~3cm,直径约0.3cm。胆囊管近胆囊颈一端的内壁黏膜形成螺旋状黏膜皱襞,称为Heister瓣,其有调节胆汁进出胆囊和防止胆囊管扭曲的作用,而近肝总管一端的内壁较光滑。当胆道炎症而引起Heister瓣水肿,或因较大结石嵌顿于此时,会导致胆囊积液。

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而成胆总管。(但常有变异,可经肝总管前方或后方与其左侧壁汇合,或汇入右肝管或左肝管,或与肝总管平行行走一段后再汇入)。

胆囊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胆囊三角(Calot三角),其中有胆囊动脉、肝右动脉和副右肝管通过,此区域在胆道手术时易发生损伤,应引起注意(上图)。

(4) 胆总管

由胆囊管和肝总管汇合而成,长约7~9cm,直径0.6~0.8cm。

根据胆总管的行程和毗邻关系,可将其分为四段(图):

(1)十二指肠上段:自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处开始,止于十二指肠上缘。此段在门静脉的前方,肝固有动脉的右侧,沿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下行。这段胆总管较易于显露,胆总管切开探查、引流、取石和胆肠吻合术等,常在这一段进行。

(2)十二指肠后段:位于十二指肠第一段的后方,其后方为下腔静脉,左侧为门静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

(3)胰腺段:在胰头后方的胆管沟内或胰腺实质内下行,上起胰头的上缘,下至十二指肠壁,手术中此段的显露较为困难,须切开十二指肠外侧的后腹膜,将十二指肠和胰头予以游离并向内侧翻开才能显露此段。

(4)十二指肠壁内段:是胆总管穿过十二指肠降部中段后内侧壁的部分,长约1.5~2cm,85%的人在此段穿过十二指肠壁内时,与主胰管汇合形成一共同的通道,并膨大而形成Vater壶腹,向十二指肠腔内突出,使十二指肠黏膜隆起,形成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后内侧壁。在此出口处附近,包括Vater壶腹、胆总管和胰管的末端均有括约肌环绕,统称Oddi括约肌。十二指肠乳头直径一般为2mm,高度约3mm,宽度约4mm,位于十二指肠降部的中1/3或下1/3。另有15%~20%的人,胆总管和主胰管分别开口于十二指肠的降段。Oddi括约肌是调节胆道系统内压力的重要结构,它对控制和调节胆总管和胰管开口和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的胆道反流起重要作用(图)。

胆总管解剖图

将胆总管分为四段(图)

胆总管

十二指肠壁内段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主要结构有胆总管、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胆总管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的右前方,肝动脉位于左前方,门静脉则位于其后方。

胆囊的血液供应来自胆囊动脉,约85%的胆囊动脉起自肝右动脉,大部分于Calot三角内发出,但是,胆囊动脉的变异较多,它可起自肠系膜上动脉的代替肝右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肝左动脉、肝中动脉或肝固有动脉等。胆囊的静脉汇合于门静脉干或门静脉右支。此外,还有小静脉直接经过肝床而进人肝实质,注入肝静脉。肝管、胆囊管和胆总管上部,由胆囊动脉的分支供应。肝固有动脉右支的分支供给胆总管的中部,而胆总管的下部,则由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的分支供给,上述动脉的分支,在各段胆管的管壁上构成血管网而相互吻合成丛状,在相当于胆总管壁“3点”和“9点”处连接成两条轴向血管供应胆总管(轴向性分布)。各段胆管的静脉直接汇入门静脉或肝方叶。

胆囊的淋巴:主要是汇合于胆囊管与肝总管交汇处的淋巴结,胆管上部的淋巴汇合至胆囊淋巴结、肝脏的淋巴结和网膜孔淋巴结,胆囊的淋巴和肝脏的淋巴再汇合在一起,引流至十二指肠上胆总管旁的淋巴结,由此再伴随肝动脉至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胆管下段的淋巴引流至胰腺淋巴结群,再沿肝动脉周围引流至腹腔动脉周围的淋巴结。

胆囊和胆管的神经:主要有来自腹腔神经丛的交感神经纤维和迷走神经纤维,两者均随肝动脉的分支经肝丛而分布于胆囊及胆管,副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胆囊收缩和Oddi括约肌舒张,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而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则相反。 胆囊壁的构成:

① 黏膜层:由柱状细胞组成,具有吸收功能,底部含小管泡状腺体,可分泌黏液。胆囊黏膜形成许多黏膜皱襞,增加了黏膜浓缩胆汁的能力。

② 肌层:内层呈纵形,外层呈环形,两层中间为弹力纤维组织;

③ 外膜层:为较厚的纤维结缔组织,在游离面还覆以自肝表面延续来的浆膜。

肝外胆管壁的构成:

① 黏膜层:含有杯状细胞和其他黏液细胞,具有分泌功能;

② 平滑肌和弹力纤维层:刺激可引起肌纤维痉挛性收缩;

③ 浆膜层:由结缔组织组成,含有丰富的神经纤维和血管。

二、胆道系统的生理功能

胆道系统具有分泌、贮存、浓缩与输送胆汁的功能。

1、胆汁的生成、分泌和代谢

(1)胆汁的分泌、成分和功能:

胆汁主要由肝细胞分泌,约占胆汁分泌量的3/4,其余约1/4由胆管分泌。成人每日由肝细胞和胆管分泌的胆汁约为600~800ml,其中97%是水,其有机成分主要有胆汁酸与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胆色素、脂肪酸、酶类等,无机成分有Na+、K+、Ca2+、Cl-、HCO3-和少量的重金属离子如Cu2+、Zn2+、Mn2+等。胆汁的比重约1.011,pH值为6.0~8.8。胆汁的主要生理功能有:①中和部分胃酸,为多种消化酶发挥作用提供弱碱性环境。②乳化脂肪,在肠道内,胆盐与食物中的脂肪结合后使之形成能溶于水的脂肪微粒而被肠黏膜吸收,胆盐可激活和刺激胰脂肪酶的分泌,水解吸收食物中的脂类,促使胆固醇和各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③抑制肠内致病菌生长繁殖和内毒素形成;④刺激肠蠕动。

(2)胆汁分泌的调节:

胆汁分泌受神经内分泌调节。当迷走神经兴奋时,胆汁的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时,胆汁的分泌则减少。促胰液素、胃泌素、胰高糖素等可促进胆汁的分泌,生长抑素则抑制胆汁的分泌。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后,可刺激十二指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和促胆囊收缩素(CCK),两者均可引起胆囊平滑肌收缩和Oddi括约肌松弛,从而可使胆汁的分泌增加。

(3)胆汁的代谢:

胆汁中的主要成分是胆固醇、胆汁酸(盐)、胆色素、磷脂酰胆碱,他们的代谢及其含量的变化对胆石的形成有重要意义。胆汁中胆固醇的助溶方式主要有混合微胶粒(Mixed micelle) 和泡 (Vesicle)两种方式。胆汁中的胆固醇是溶解在胆汁酸和卵磷酯所组成的微胶粒中,从而使胆固醇在胆汁中保持相对高的浓度,呈溶解状态而不被析出。60-70分子的胆汁酸和20~30分子的磷脂酰胆碱可溶解10分子的胆固醇,当胆盐与磷脂酰胆碱的比例为2~3:1时,胆固醇的溶解度最大。Admirand和Small用等边三角形座标来代表这三种成分的最高溶解度,后来经过Holzbach等的修改,这三种成分的任何浓度比例的聚合点(P),均可在三角座标范围内标记出(图)。正常胆汁中的三种成分聚合点均落在胆固醇饱和曲线(ABC曲线)内,此时胆固醇在胆汁中呈溶解状态而不易析出。如胆汁中三种成分聚合点落在ABC曲线范围外,胆固醇则呈过饱和状态,可沉淀析出结晶,这种胆汁称为致石性胆汁。Somjen和Gilat于1983年发现胆汁中还存在着一种由磷脂酰胆碱和胆固醇按同等比例组成的球泡(亦称胆固醇磷脂泡),其中无胆盐,球泡溶解胆固醇的能力比微胶粒大10~20倍,可溶解70%~80%的肝胆汁内的胆固醇,而仅有少于30%的胆固醇是以微胶粒形式溶解的。但球泡的数量随胆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当胆汁中胆盐浓度超过40mmol/L时,球泡消失,泡在胆管内运输中遇到胆盐时,若胆盐的含量高于临界微胶粒浓度,则泡转变成微胶粒;当胆固醇含量超出“微胶粒”的溶解限度时,过量的胆固醇便与卵磷脂重新形成“泡”。胆汁中球泡愈少,胆固醇愈不稳定,易于析出形成结石。当胆盐浓度增高时,胆固醇以微胶粒的形式溶解;当胆盐浓度降低时,胆固醇则以球泡的形式溶解。“微胶粒”和“泡”可同时存在,处于动态平衡中。此外,胆汁中(Zeta)电位降低,粘蛋白增加,可促使胆固醇析出而形成结石。

正常胆汁中99%的胆红素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水溶性结合性胆红素,非结合性胆红素只占总量的1%左右,结合性胆红素使胆汁呈黄绿色。胆道感染时大肠杆菌分泌大量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β-G),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游离胆红素,再与胆汁中的钙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胆红素钙,是胆色素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

胆汁酸在肠道的重吸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结合型胆汁酸在回盲部被主动重吸收:另一种是游离型胆汁酸在小肠各部和大肠通过弥散作用而被动重吸收。胆汁酸的重吸收主要依靠主动重吸收,由肠道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重回肝脏,被肝细胞摄取并再转化为结合型胆汁酸,并同重吸收以及新合成的结合胆汁酸一起分泌入胆道,进而到达肠道,这就是胆汁酸的肠肝循环(图46-4)。胆汁酸(盐)由胆固醇在肝内合成后随胆汁分泌至胆囊内储存并浓缩,当胆盐的肠肝循环被破坏,胆汁中胆盐减少,或胆固醇增加,则胆固醇易于析出形成结石。

2、胆管的生理功能

胆管是输送肝胆汁至胆囊和胆囊内胆汁进入十二指肠的通道,胆管黏膜上皮的杯状细胞和黏液细胞还具有分泌胆汁的作用。空腹时,Oddi括约肌处于收缩状态,胆总管内压力可升高至2.94kPa(30cmH20)左右,与胆囊收缩时排出胆汁的压力相当,可使胆汁贮存于胆囊内。进餐后,Oddi括约肌松弛,胆总管内压下降至0.98kPa(10cmH20),胆汁随即通过胆总管而排入十二指肠。

3、胆囊的生理功能

(1)浓缩和储存胆汁:

胆囊容积为40~60ml,而24小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为600 ~800ml,胆囊黏膜具有很强的吸收功能,可从肝胆汁中选择性吸收大部分的水(约90%)和电解质,使胆囊内胆汁浓缩5~10倍并储存在胆囊内。

(2)排出胆汁:

肝细胞和胆管黏膜上皮持续不断地分泌胆汁,而胆汁的排出则受体液因素和神经因素的调节。胆道系统的平滑肌组织中有丰富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分布,迷走神经兴奋可引起胆囊平滑肌收缩和Oddi括约肌松弛,促使胆汁排出。交感神经兴奋纤维也参与对胆囊和Oddi括约肌张力的调节。体液因素对胆汁的排泄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CCK是引起胆囊收缩作用最强的胃肠道激素,它在引起胆囊强烈收缩的同时,降低Oddi括约肌的紧张性,可促使大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胰泌素作用于胆管系统,促进胆汁分泌,他还能加强CCK收缩胆囊的作用。胃泌素也可通过促进胃酸分泌而引起胰泌素释放增加,进而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生长抑素能抑制胆汁的生成和进餐后胆汁的分泌,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胆盐有刺激肝胆汁分泌的作用,肠肝循环中胆盐的再循环量越大,胆汁的分泌也越多。每个排胆时相可排出胆囊内约85%的胆汁。

(3)分泌功能:

胆囊黏膜每天约分泌20ml黏液性物质,主要是粘蛋白,这种黏液可保护和润滑胆囊黏膜免受胆汁的损伤,并使胆汁容易通过胆囊管。当胆囊管因某些病理情况(如结石嵌顿)而引起梗阻时,此黏液积存在胆囊内,而胆汁中的胆色素被吸收,此胆囊内积存的无色透明状液体,称为“白胆汁”。积存“白胆汁”的胆囊称为胆囊积液。

第五篇:自我解剖

学会读懂自己,才能炫出自己的美丽

在尘世喧嚣、纷繁复杂的的社会里,科学发展迅猛,就需要不断的学习,使之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的需要。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越来越复杂,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升自身素质。但我们一直倡导要多读书,读好书,以此来提高素质,可却很少提及要读自己,读懂自己,悟透自己,认识自己。读书易,读己难,读懂自己更难。正像有的人说“人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里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

(一)

为什么说“人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呢?

一是因为外面的敌人容易了解,容易防备。反而是自己不容易认识自己,不容易明白,不容易控制处理。每个人对自己的贪欲往往禁止不了,脾气、嗔恨也化解不了,于是自己成为自己的敌人,处处招愆怨、惹灾祸,所以人生最大的敌人不别人,而是自己。

二是这是由人的劣根性所决定的。那我们首先弄清什么是人的劣根性呢?劣根性是指人类固有的不良品质和不健康的心理需要,这些劣根性就是人类之所以犯罪的根源所在。

1、缺少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缺少对事物真实性和精确性的基本尊重。

3、缺少对他人优点的发现,喜欢发现别人的缺点,好为人师。

4、喜欢通过侮辱他人,嘲笑他人的缺点来得到满足感。

5、劣根性爱将个体或一部分的特点扩大为集体的特点众所周知,个体有集体的某些特点,也有集体没有的某些特点,或没有集体的某

些特点。

总之,人的劣根性都可以最终归结到自私,自私导致奴性、懒惰、撒谎、狂妄、为富不仁、道德缺失、出轨、红杏出墙、贪婪、嫉妒、偷盗、懦弱、腐败等等!

因为人是生物存在中最复杂,最难把握的种群,既是感性存在,又是理性存在;既是本然的又是应然的,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事实证明:世界有多丰富人就有多丰富,历史有多深刻人就有多深刻,社会有多复杂人就有多复杂,站在天堂的门口看人,人是亮洁的天使,站在地狱的门口看人,人是灰暗的“软体动物”。因为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因为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每天都为自己的生存而奔波。为此,人世间最难读懂的一本书,不是瞬间万变的宏观世界,也不是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而是人。是的,世上最深最浅的东西是人的感情;世上最宽最窄的东西是人的胸襟;世上最远最近的东西是人的眼界;世上最大最小的距离是人的心距;世上最重最轻的东西是人的态度;世上最美最丑的东西是人的心灵。在现实社会中,能真正读懂自己谈何容易?

(二)

为什么说“读懂自己谈何容易?”

因为读别人时,人往往戴着“有色眼镜”。读自己时,则喜欢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显微镜”用于缺点,“放大镜”用于成就。这样来读自己时,能不失真吗?遭受挫折或失败,往往怪罪人家,抱怨社会,

认定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或最不幸的人。现在为什么红杏出墙和出轨的人那么多,就是由人的劣根性作怪所造成的。他(她)们不去好好读懂自己,反而用显微镜缩小家里人的长处,用“放大镜”扩大了情人的好处,使之出现了“老婆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家的好”的现象。可是,不读懂自己,不认识自己,往往会缺乏自知之明,在平时或者志大才疏,自命不凡;或者妄自菲薄,缺乏自信。近年来,有不少人“得富而不仁、得势而骄横、得官而狂妄”,做了金钱、权力、美色的奴隶,终于走入歧途,走向反面,由成功而失败。在法庭上,哭泣自己害了自己,自己是自己的最大敌人啊!

不能读懂自己的人,往往自怨自艾,由偏激导致懒惰,由冲动转向消沉,继而叹息自己“怀才不遇”、“时乖命蹇”,人生风景是一片悲凉……

(三)

人生百态,总像云彩般变幻无穷。这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几份色彩。我们要能享受这色彩带给我们的斑斓,去分享那一份份惊喜与喜悦,就要求我们不断去读懂自己,丰富自己,超越自己。

读懂自己,才能在人生旅途中,正确认识自己,悟透自己,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将自己遗赠给泥土,然后再从心爱的草根中生长出来,沐浴阳光、雨露,使自己迎着暴风骤雨茁壮成长。

读懂自己是一种智慧。读懂自己,才能丰富自己去感知世界美好;读懂自己,才能幸福快乐地生活在天地之间。读懂自己,就会深深地懂得: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

浪花。饱尝过人生的酸甜苦辣,才真正磨砺出生命的精彩,明白了怎样去珍爱自己的生命!在“读”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坎坷,会有失败月煎熬,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智慧,有心、用心去读,用一颗真挚的心去感化,这样再大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读懂了自己,超越了自己,才会让自己生命之花绽放得更美丽、更鲜艳、更灿烂。

读懂自己是一种淡然。读懂自己,内心里就会滋生出一种平和,一种欢畅,一种坦然之情绪,忘记世间的纷繁,看淡爱恨情愁,了却孤寂哀怨,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淡然,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如果心中欲望强烈,在这纷纷扰扰的尘世间,怎能忘却世俗的喧嚣和对名利的眷恋?在这恩恩怨怨的红尘中,又怎能让自己的心胸像天空一样无边?读懂自己,是那么自然、那么随意、那么百无禁忌,如同春日去大自然中沐浴暖阳和深呼吸新鲜的空气!淡然中超脱生活,必定要经历苦难与磨练,才能达到这种无欲无贪的境界。也许是蝶蛹破茧,抑或是凤凰涅磐。只有经受过历练,才会宠辱不惊,达到一种淡然。读懂自己是一种精神。读懂自己,是对自己人生中非凡的考验,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与飞跃。没有这种精神,其生活就会空虚,其生命也会颓废。读懂自己,就是在品读中寻找这份精神的美丽,品读中享受这份精神的快乐,领悟这份精神的骄傲,感受这份精神的高洁,感知人生的美好,感知生命的美丽。

读懂自己是一种勇气。人生中,困难和逆境在所难免。如果只读别人,不敢读自己的人,就像是先天性“贫血”,一生中不可能取得成功。即使侥幸成功,也因为供血营养不良,不能持久,最终还是会失

败。只有读懂自己,就会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勇敢地面对现实。尽管面对现实的过程可能是一番艰难困苦,但会让自己从人生风浪中走向了勇敢和成熟,收获勇气、收获希望、收获成功。

读懂自己是一种毅力。毅力乃成功之本,是一种韧劲,是一种积累。荀子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读懂自己,就会练就了一种不服输、坚韧不拔的精神。拥有这种超强的意志,就会用心去触摸碰撞人生中难题,克服困难,解除难题。读懂自己,就会客观地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奋发进取,用自己的名字和身躯叠成人生风景线上美丽的图画!德国作家保罗森这样说过:人生就像一本书,傻瓜们走马观花地随便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阅读它。人活在这世上,是活出味儿来,还是活出样儿来,都得在读懂了自己的基础上去完善的。只有读懂了自我,才能正确的确立出自己的人生目标,才有人生的光辉灿烂。为此,我们每个人一定要不断地勤奋学习,认识自己,用一生的心血去读懂和悟透自己,去唤醒自己生命内在的潜力,追求精彩的人生,获得人生的成功。

读懂自己,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

读懂自己,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幸福!

读懂自己,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灿烂!

上一篇:英国留学生范文下一篇:域结构简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