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和意义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特征和意义范文

试论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和特征

郑州轻工业学院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题 目: 试论创造性思维的意义与特征

姓 名:

学 号:

院 系: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郑州轻工业学院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试论创造性思维的意义与特征

摘要: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和“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它在人类的科学探究等实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即通过思维不仅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 而且要在此基础产生新颖的、独特的和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性、求异性、灵感性、灵活性、多维性和综合性等特征。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从兴趣、好奇心与求知欲、想象思维能力、质疑精神与发问品质等方面去培养。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特征;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 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创造活动, 没有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作用, 就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性的成果。可见, 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教育中的重要性。那么, 何谓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有何特征及意义? 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何谓创造性思维? 目前, 学术界对创造性思维的界定尚未一致, 大概有如下一些表述: “组织和改造先前已获得的知识, 使之适合当前的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给人们带来首创的, 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 2]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大脑皮层区域不断地恢复联系和形成联系的过程, 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 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点的心智活动。”[ 3]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把信息、知识加工处理变成思想、行动, 实现创造性成果的意识活动。”[ 5]

此外, 人们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不同的含义。有人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

郑州轻工业学院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来概括创造性思维, 认为创造或创造性活动是提供新的、第一次的、新颖而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在创造或创造性活动中进行的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因此, 凡是与创造性活动有关的思维, 无论是什么类型或形式, 不论是高级的、中级的抑或是低级的, 都是创造性思维。有人从思维的心理状态来定义, 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最佳的心理构成和心理合力作用下的种种思维状态, 如直觉灵感及创造想象、幻想等。

上述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侧面与角度揭示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涵义与特质。综合这些成果, 我们认为,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亦称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 即通过思维不仅要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 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和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在社会生活中, 创造性思维常与发明、发现、革新、设计、写作、绘画、雕塑、谱曲等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复杂而又有机联系的高级思维过程。科勒斯涅克把创造性思维活动分为4 个阶段:(1)准备阶段。创造者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储存经验, 以便以后把这些东西“铸造”成新形态。(2)潜伏阶段。本质上是一个“消化”时期。创造者表面上没有看得见的直接活动, 似乎毫无进展。其观念仿佛是在“冬眠” , 等待着复苏。(3)顿悟阶段。处于“恍然大悟”时期, 一种新的关系突然被觉察出来。事实上, 这只不过是前两个阶段的有意识思维活动的结果。(4)验证阶段。或称表现阶段。把头脑里的创造观念加以外化(写出、画出或做成模型), 成为实际创作的产品, 并对这些产品进行修饰、润色,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

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 此外,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 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 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 性;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 2

郑州轻工业学院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的特点,它的对象多属“自在之物”,而不是“为我之物”,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存在着两种 可能性。

三、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具有下列特征: 1 .创造性。在人类认识过程中, 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 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 从而构成了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创造性思维作为认识的一种特殊过程, 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概括性与间接性的特征外, 还具有鲜明的创造性。创造性是指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必须突破已有的结构类型或认识水平, 而且符合认识规律, 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按创造性思维结构模式, 创造性表现在运用新的观点, 采用新的信息编码与加工形式, 多方法、多渠道、强能量、高效益、多反馈地进行辩证思考。其实质是通过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联系和相似之点, 寻求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途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表现在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限制。爱因斯坦正是不囿于牛顿的经典物理学的框架, 才独具慧眼, 发现了震惊世界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原理。

2 .求异性。人们在进行思维活动时, 其思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创造性思维的求异性是指其思维方式的求异性。它指的是对司空见惯的现象或者已有的权威性理论始终持一种怀疑的、分析的、批判的态度, 而不是盲从与轻信, 并用新的方式来对待与思考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创造性思维方式的求异性主要表现为:选题的标新立异, 假设的异想天开, 方法的另僻蹊径, 对异常的敏感性以及思维的独立性。正是因为这样, 所以有人把创造性思维称之为求异思维。当然, 这种求异必须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之上的, 绝非单纯地为求异而求异。

3 .灵感性。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不是连续的, 而是间断的, 或陆陆续续的。其思维进程往往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中断, 而在某一不确定的时刻所需要的思维结果会突然降临, 从而表现为一种突发性。这种非逻辑性的突变一般的表现形式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灵感顿悟。这种突发性就是灵感性。这种灵感性的思维成果的出现, 并不是偶然的, 而是在长期的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可见, 灵感是人在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是以经验和知识为基础, 在 3

郑州轻工业学院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意识高度集中之后产生的一种极为活跃的精神状态。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和大脑神经系统记忆痕迹的巧妙融合而产生的突发性飞跃与敏锐性的顿悟。灵感性具有偶然性、潜逻辑性、跳跃性、易逝性等特点。“灵感的最大特征, 在于它是创造者调动自己全部智力、使精神处在极度紧张状态甚至如醉如痴的疯狂状态的产物。”[ 8]

4 .灵活性。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其思维结构是灵活多变的, 其思路能及时地转换与变通。创造性思维的在结构上的灵活性, 对于探索未知、创造技术, 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多方探索, 反复试验, 才能增加成功的机率。这种思维结构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1)思维的主体性。具有主体的思维能力, 能从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 寻求问题的答案。(2)思路的变通性。当某一思路行不通时, 能及时地放弃旧的思路, 转向新的思路。(3)方法的多样性。能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或者能主动地放弃无效的方法而采用新的方法。

5 .多维性。创造性思维的多维性亦称发散思维, 或称扩散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等。发散思维决定了创造性思维具有多维性的特征。这种多维性又使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 它使不同的思路犹如发源于高山的江河, 奔流而下, 一泻千里, 最后又殊途同归, 汇入创造的汪洋大海。发散思维本身又有多种方法, 主要有:(1)头脑风暴法(又称集体思考法或智力激励法);(2)横向思维法(即缺点列举法);(3)纵向思维法;(4)逆向思维法;(5)侧向思维法;(6)颠倒思维法;(7)克弱思维法;(8)信息交合法。

6 .综合性。综合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创造性思维中, 既要善于智慧杂交, 大量吸收古今中外圣贤哲人智慧宝库中的精华;又要善于思维统摄, 把大量的概念、事实和观察材料综合在一起, 加以概括和整理, 形成科学的概念和系统;还要善于辩证分析, 对占有的材料进行深入分析, 把握它们的个性特点, 然后从这些特点中概括出事物的规律。此外, 还要善于形象组合, 把不同的形象有效地综合在一起。因此, 日本学者曾有“综合就是创造”的说法。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又称集中思维、求同思维、聚合思维、收敛思维、辐合思维等。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 如果没有集中思维, 发散思维就会发散无边。尽管在发散思维中会出现许多新想法, 但若没有集中思维, 就无从知道哪一种想法最好, 哪种想法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以发散思维为前提, 发散思维是集 4

郑州轻工业学院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中思维的先导, 两者缺一不可。集中思维的表现形式主要有:(1)求同除异法;(2)先异后同法;(3)完全归纳法;(4)科学归纳法;(5)联结思维法。

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人们把信息、知识加工处理变成思想、行动, 实现创造性成果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所以,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那么, 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很多, 我们认为,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

1 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兴超是指人们力求接触、认识、探索与研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一种带有强烈的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直接动力, 也是进行创造或创造思维的先决条件。它具有两个突出的特性, 即具有强烈的吸引性与鲜明的情感反映。人总是被感兴趣的事物深深地吸引着并予以高度的注意, 进而去探索其奥秘。现代心理学认为, 学习和探索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认识的兴趣。这是因为,兴趣不仅能激发人的求知欲, 引发好奇心, 促使人们获得进行创造所需要的大量的知识, 而且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 增强人们的意志, 激发对科学、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兴趣在人的智力活动和创造性活动中的影响与作用是相当大的。古今中外, 有重要贡献的人物, 无不是对自己的事业有着强烈的兴趣。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 不少科学家、艺术家的成功, 除了勤奋外, 还与他们对自己事业的兴趣密不可分。兴趣使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情与激情。

2 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培养与开发

好奇心是人们尤其是儿童的个性特点之一。它表现为儿童对不了解的事物产生一种新奇感与兴奋感。它是由外界刺激引发的一种感情状态, 往往表现为对新事物的注意, 以及为了弄清事物的因果关系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并进行探索。好奇心是人们求知欲的具体表现, 也是兴趣的先导。好奇心是人的天性, 每个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好奇心。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由于主观的原因, 大多数人的好奇心在减弱而已。这对于创造力或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极为不利。因此, 我们应注意保持儿童认识的积极性, 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3 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5

郑州轻工业学院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创造性思维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所谓想象, 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 构成新意象或新观念的心理过程。它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 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要珍惜他们的好奇心, 努力把学生的想象调动起来, 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与突破, 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具体地说, 提高想象思维能力. 4 灵感的激活与捕捉

如前所述, 灵感具有突发性与跳跃性等特征, 我们要善于有意识地去激活它。灵感的激活, 可通过如下途径:一是原型启发。即以自然现象、日常用品、图形显示、文字描述等为原型, 在“意象相通”机制的作用下, 使灵感闪现。二是争论触发。即通过激烈的争论(辩论)把潜藏的知识调动起来, 重新组合, 促使思想火花闪现、迸发, 从而触发灵感。三是设问诱发。即设置疑问, 用审视的目光去检查前人创造出来的知识, 并在前人知识的诱发下触发灵感。灵感又具有易逝性特征, 它犹如火花, 稍纵即逝。因此, 我们不仅要善于激活灵感, 而且要善于捕捉灵感。捕捉灵感的方法主要有:(1)及时记录, 防止稍纵即逝。由于灵感稍纵即逝, 因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随身携带纸笔的良好习惯, 随时将闪过脑际的新想法、新意识记录下来。(2)跟踪觅迹, 保持思维热忱。

5 质疑精神与发问品质的培养与引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诱发探索, 探索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 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 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 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质疑的品质,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相当重要。因此应把质疑与解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 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发现疑难, 提出问题。其次, 要设计出具有针对性与启发性的疑难问题, 尤其是对教学中疑点与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 启发学生思索探讨, 逐步解疑, 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第三,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积极争辩, 揭露矛盾与弊端。第四, 鼓励学生解 6

郑州轻工业学院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放思想, 大胆质疑。创造性发问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品质。可以说, 没有新问题的发现, 就没有创造性活动。所谓创造性发问, 是指提出指向生发创意、引发创造, 产生出新颖、独特, 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产品的问题。即能够迅速、敏锐、准确、超乎寻常地捕捉到事物的主要矛盾, 提出具有本质性、关键性和创新性的问题。

不同的导向作用, 引发的思维内容、层次、深度、广度都各不相同。因此, 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行为。创造性发问品质具有下列特征与功能。(1)敏感性。对问题极为敏感, 极易接受新生事物, 敏捷地发现新问题, 快速地觉察到别人尚未觉察的问题。(2)主动性。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问题意识, 勤于思考, 主动地寻找与发现问题。(3)独特性。所提出的问题独特、新颖、与众不同。(4)发散性。善于多角度、多思路、多层面地发现与提出问题。(5)创新性。所提出 的问题有创意, 能引发创造。由于创造性发问品质对于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 我们必须注重与善于运用创造性发问。

五、结束语

总之, 创造性发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只要我们勤于思索, 善于运用, 就一定能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现代社会的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又集中体现在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力的开发与竞争之上,因此我们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这种思维的目的不是着力寻找陈旧的知识,也不是去重踏别人走过的老路,而是把注意力引向发现新的事物、新的规律、新的理论、新的观点,促进人们向更高、更新、更复杂而广阔的方向开拓前进。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评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它能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况与新问题之中,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

7

郑州轻工业学院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2] 朱作仁.教育辞典[ 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7. [3] 周明星.创造教育与挫折教育[ 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9. [4] 张宝刚, 陈保辉.创造思维与技法[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7. [5] 朱作仁.创造教育手册[ 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1. [6] [ 美] 克雷奇等.心理学纲要(上册)[ M] .周先庚等译, 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0. [7] 胡伦贵等.人的终极能量开发——— 思维训练[ M]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2. [8] 周忠昌.创造心理学[ 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3. [9] 孔子.论语[ M]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10]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4)[ 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11] 王桂亮.论创造性发问品质及其培养[ J] .教育研究, 2001. [12]人民日报.《习近平:中国科技发展方向是创新创新再创新》[R].2014. [13]河南日报.《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R].2015.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5]新华网.《习近平:大力推进军事创新》[R].2014. [16]陈劲,柳卸林.自主创新与国家强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7]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组.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47-50. [18] Gu r R C ,Raynor J .Enhancement of creativity :via free-imager yand hypnosis[ 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Hypnosis , 1976 ,(18):237-249. [19] Plucker J A, Renzulli J S .Psychometric app roach to the studyof human creativity[ A] .In R.J .Sternberg(eds)Handbook of creativity[ D] .UK : Cam 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9 .35-61. [20]Root-Bernstein R S , Bern stein M , Garnier H .Correlation between avocations, scientific sty le, work habits , and professional impact of scientist s[ J]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 1995 ,(8):115-137.

8

第二篇:动词的动态与静态意义及其语法特征

刘淑颖

(西北政法学院法律外语系

西安

710063)

【摘 要】一种语法现象如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会有全新的理解,从而扩大我们的视野。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是英语语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本文从动词的动态意义与静态意义角度入手,以独特的视角全面分析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的意义、语法特征及其实际用法,旨在为英语动词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动态动词;静态动词;意义;语法

一、动词的动态与静态意义

英语动词根据其语义特征,可分为动态动词(dynamic verb)和静态动词(stative verb)。确切地说,实义动词的意义有动态与静态之分。一种语法现象如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会有全新的理解,从而扩大我们的视野。因此,正确地理解动词的动态和静态意义,熟悉其语法特征,对学好用好英语动词,准确理解英文原意,是非常重要的。

动态动词表示事件的发生、心理活动和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时的动态意义,即表示一种运动状态。动态动词既可用于进行体,也可用于非进行体。动态动词大体分为三类:

a)持续性动词(durative verb):drink,eat,read,write,walk,run,play,talk,fly,watch 等。

b)瞬间动词(momentary verb):leave,go,come,see,arise,break,open,meet,close,join,jump,admit,discover等 。

c)状态转换动词(transition verb):become,turn,grow,change,come,go等。

请看一组例子:

1. He is writing a letter to his friend. 2. He closed the windows.

3. The leaves on the tress are turning green. 4. He changed his mind.

通过例2和例

3、例4的语义比较可以看出,瞬间动词与状态转换动词的区别是:前者一般没有结果意义,可以在短期内反复重复发生;后者有结果意义,一般不可以在短期内重复发生。此外,通过上述动态动词及其实例分析还可以得出结论,动态动词总体在表示一种运动状态,且绝大多数动词是动态动词。另一方面,动态动词既可用于进行体,也可用于非进行体。

静态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存在状态、相互关系、心理活动的结果状态、情感或情绪状态、感觉状态以及身体姿态。简言之,静态动词表示一种相对静止的动词,且常用于非进行体,即一般时态,同时可以将其细化归纳为以下数种类别: 1)表示存在状态:be, exist, seem, appear, sound, look, taste, smell, come from, differ from, matter等。

2)表示相互关系:contain,have, own, possess, hold, contain, include, exclude, belong to, lack, concern, constitute, consist of,stand for,involve等。

3)表示心理活动结果状态:think,believe, know, agree, assume, consider,disagree, disbelieve, suppose, realize, suspect, wonder等。

4)表示情感情绪状态:admire, adore, believe in, care about, detest, dislike, doubt, envy, fear, hate, like, love, regret, respect, trust, value等。 5)表示欲望愿望:desire, hope, need, prefer, require, want, wish等。 6)表示身体感觉状态:ache, itch, tingle, hurt, feel,see,taste,smell,hear等。

7)表示姿态:lie, sit, stand等。

请看一组例子:

1. The old customs still exist in rural areas.(exist表示存在状态) 2. The report consists of five parts.(consist of表示相互关系)

3. The police suspect her of murder.(suspect表示心理活动结果状态) 4. The little girl saw a black dog beside the door.(see表示身体感觉状态) 5. He hates being pushed around.(hate表示情感情绪状态)

通过上述对静态动词的分类和例句分析可以发现,静态动词的语义特征是:状态的存在是不结束的或其结束是不可预料的,表示某时刻或时段存在着的,不可预料其结束的状态。因此,静态动词也被称为非结束性动词(non-conclusive verb)。静态动词只占英语动词的一小部分,因此,掌握了上述语义特征,即可推知某动词或动词的某个意义是否为静态动词或静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动态动词与静态动词的划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同一个动词的某个意义可能是动态的,而另一个意义则可能是静态的。如He is considering buying a car. 一句中的consider是动态动词,而I consider him to be the best.中的consider却是静态动词。又如:The soup tastes delicious.表示静态,而He is tasting the soup.又表示动态。此外,有些静态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被活用为动态动词,失去了静态意义,如I am wondering if you can help me.

二、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差异

动态动词与静态动词在具体用法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本节将根据其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归纳与探讨。

1. 动词体(aspect)的选择

(1)进行体(progressive aspect)

进行体有三个基本的意义特征三:1)持续性;2)暂时性;3)不完整性。“持续性”特征表示事件的发生正处于持续过程中,因而它主要适用于持续性动态动词,如He is sleeping. “暂时性”特征意味着动作没有持续性,表示动作在短时间内快速地重复,如Someone is knocking at the door. 因而它主要适用于瞬间动态动词。“不完整性”表示尚未结束,事件或动作正在持续之中,即表示一种预计会结束而又尚未结束的情景。从上述第一和第二个意义特征中的例句便可得知这一点。“预计会结束和尚未结束”是使用进行体的两个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鉴此,进行体是专为动态动词而设的,因为只有动态动词表示的情景才是预计会结束的。然而,静态动词以及动态动词表静态意义时,情景的结束是不可预料的,所以一般不能用于进行体。正因为如此,静态动词也被称为非进行体动词(non-progressive verb)。

(2)完成体(perfect aspect)

动态动词与静态动词都可以用完成体,但意义以及对时间状语的限制有所不同。动态动词表事件时用完成体,其意义为:该事件在说话人所关心的那个时间之前已结束,主语在该时间处于事件结束后的结果状态。换句话说,说话人关心的是事件的结果、影响,而不是事件本身,如:When he got to the station, the train had left.

静态动词用完成体,可以表示从过去某个时间持续至说话人所关心的那个时间,具有未结束和不可预料何时结束的性质。在此情况之下,for短语或其它持续时间状语是必不可少的,如:I have known him for ten years. / He has lived here since 1990. / He came back last year. He had been away for five years.

2. 祈使句的使用

祈使句的交际功能为说话人向听话人发出请求或命令。它涉及说话人的意志和听话人的意愿与服从,且所涉及的动词情景具有典型的主观可控性。由于祈使句具有动态情景特征,因此,绝大多数动态动词可用于肯定或否定的祈使句,如:Come to my house tomorrow. / Listen to me. / Behave yourself. / Don’t lie to me.

静态动词通常表示不受主观控制的状态,故一般不用于祈使句。但是,当静态动词表示的是一种暂时的、主观可控的状态时,已转义为动态动词,则可以用于祈使句。如:Don’t be so stupid. / Be quiet. 此外,少数静态动词同时具有状态转换的动态意义并具有主观可控性,因此可用于祈使句。如:Believe me. / Don’t believe him.

3. 与情态动词连用时的形式及意义

情态动词有推测性(predictive use)及非推测性(non-predictive use)两种基本用法。关于“推测性”,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均可用于这种用法,但在动词形式与时间状语方面需要注意。例如:

She may/must love you.(对当前状态的推测) She may/must be sleeping.(对当前事件的推测)

She may/will love him in future.(对未来状态的推测)

She may/will buy a car (next month). (对未来事件的推测)

从以上两组例句可以看出,表示对当前情景推测时,静态动词用不定式的一般形式,而动态动词则必须用不定式的进行体。表示对未来情景推测时,静态动词必须与表示将来时间的状语连用,否则只能理解为对当前状态的推测,而动态动词则无论是否有时间状语都是对未来事件的推测,除非表示的是习惯意义。 非推测性用法多涉及说话人或句子主语的主观意志。由于静态动词表示不受主观控制的状态,故一般不用于非推测性用法。例如我们可以这样说:You must come. / You may do it this way. 但不能这样讲:You must like him. / You should love him, or he will fire you.

4. 过去分词形式极其意义

动态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作非谓语时,具有完成和被动的双重意义,此时,句中某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分词动作的承受者,且分词的动作在谓语动词时间之前已经结束。如:Built on the top of the hill, the fort looks magnificent. / When he came out, he found his bike stolen. / When the film had finished, he was still excited. / He came home late at night, tired.

静态动词表示的情景,什么时间结束不可预料,因此,静态动词的过去分词只有被动意义,而没有结束或结果意义。这时,静态动词表示与谓语动词同一时间的状态,通常在句中作定语或状语。如:Surrounded by green mountains, the village looks like a beautiful picture. / The man wanted by the police finally killed himself. 此外,静态动词的过去分词作表语与静态动词被动语态意义重叠,因此按被动语态分析更好。如:The village is surrounded by green mountains. / The boy is liked by all his neighbors.

综上所述,英语动词的语法形式与动词的语义尤其是动态及静态意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并熟悉这种联系对英语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书目

1. A. S. 荷恩华.《英语句型和惯用法》.商务印书馆.1981. 2. 薄

冰.《高级英语语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L. G. 亚历山大.《朗文英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4. 李基安.《现代英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 伦道夫·夸克.《英语语法大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 四川大学外文系‘英语语法词典’编写组.《英语语法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7. 天津大学化工精仪系外语教研组.《科技英语阅读手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75.

8. 徐广联.《大学英语语法》.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9. 徐立吾.《当代英语实用语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10. 王逢鑫.《英语意念语法》.外文出版社.1999. 11. 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商务印书馆.1979.

12.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刘淑颖,女,1957生,西北政法学院法律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听力教学,英语修辞。

第三篇: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N080602209 姓名:乐晓辉

摘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站在时代高度,以马克思的科学态度和精神,科学回答了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遇到的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关键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时代特征 现实意义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时代条件

人类社会发展长河是由具有不同特点的历史阶段组成,每个具有特点的历史阶段即可称为一个时代。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经济前提。自从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爆发以来,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发展,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促进了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流动和配置,使生产、贸易、金融的全球化真正达到世界规模。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掀起了战后经济全球化的第二次高潮,进入90年代更进一步加快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是一个世界性潮流。在21世纪,它将以新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经济全球化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世界带来了积极变化,另一方面它的发展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严重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使得全球化已经陷入危机和困境中。最后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家还将长时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严峻考验,发展中国家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在21世纪的世界经济新格局中求得更大发展。

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科技条件。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科技领域出现了新的突破。从40年代来到70年代中期,发生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宇宙航天技术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从70年代后期开始,又发生了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它以科学理论的革命为先导,以教育革命为条件,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劳动生产率成十倍、百倍、千倍的提高。进入90年代,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通信等现代技术创新的日益发展和融合,以及互联网的应用发展,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标志,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当人类跨入21世纪后,这种作用进一步增强,各国在这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

第三、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国际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正式解体,世界局势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呈现复杂多变的情况。特别是2001年发生“

9、11”事件后,世界上的不安定因素自然增加。但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四、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实践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现实依据。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和平竞争的时代。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式已发展为内涵型扩大再生产。因此,我们可以与资本主义发展友好往来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和借鉴一切反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

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我们党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取得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局面,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国际影响显著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上达到小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当代中国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发展的。

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客观的必然性。我们分析这种必然性,既要看国际国内因素,更要看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有其坚实的历史基础和时代条件,反映了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精神

时代孕育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每个特定时代,都有代表这个时代主流的特定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这样一个理论体系,它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旗帜。

一、与时俱进的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时代。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总是随时代的变动而永葆活力。这也就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分析时代,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提供了新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把握时代主题。当今时代的问题很多,其中直接关系全人类当前和长远利益的问题,如人口、粮食、原料、能源、环境问题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它的解决需要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配合。但是,在所有问题中,和平与发展是两个具有决定性统帅性的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和平与发展是关系到全人类根本利益的战略性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首先,和平与发展为解决各种全球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障和经济前提;其次,和平与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意愿,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要潮流。因此,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分析时代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并进一步作了阐述。他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址,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这一论断,为我们制定新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回答了时代的新课题。当今国际形势发生着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而我们党经过80年的发展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二是已从一个在受外部封锁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国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在这国际国内时代背景的变迁下,给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课题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紧紧围绕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江泽民提出了一整套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建党学说,创造性回答了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四、提出时代的新任务。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使命和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大致都处于战争与革命时代,他们自觉地以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为己任,着重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历史任务。

2

以上分析,主要是从内容方面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征。事实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征贯穿于该理论的全过程,涵盖各方面。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统一,坚持了当代中国实践与时代特征统一,坚持了历史发展与时代特征统一。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特征的现实意义 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特征,可以使我们提高境界,开阔眼界,把中国放到世界发展大趋势中去,这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分析国际形势,制定和平崛起的国际新战略;有利于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研究活动引向深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从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胜利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国际的历史经验,经过艰苦探索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战胜了来自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推动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因此,分析其时代特征,能够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有利于分析国际形势,制定和平崛起的国际新战略。和平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我们党紧紧把握与时俱进这个时代精神的精髓,审时度势,缜密估量当今世界的局势和力量配置,考察当今世界的各种矛盾,提出和制定了新世纪维护我国主权独立,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一整套国际战略。这套国际战略是坚持邓小平外交思想和新世纪对时代主题正确把握的基础上作出的。它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已经被时代证明。首先,我们从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我们改善了同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扩大了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其次,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原则,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促进了区域合作;再次我们同第三世界国家加强了团结互助,拓展了合作领域。总之这些,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正确分析时代特征,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国际战略和外交路线所取得地成绩,从而也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一个详和的外部环境。

第三,有利于我们更全面的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认识其实践基础,认识其精神实质,认识其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研究活动引向深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一是从时代的高度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能更进一步理解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把握其科学体系。比如,分析其时代特征,才能更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科学理论;才能认识到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二是,从时代的实践基础去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坚实、深厚的实践基础。“三个代表”孕育和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如此,我们要自觉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的实践,并努力在实践中继续推进理论创新。三是从时代精髓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抓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时代的精髓,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抓住这个时代精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使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

3

作体现了时代性,不断在实践中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四是,从时代的角度去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深刻认识其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时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指导意义,而且初步回答和解决了时代提出的课题,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总之,分析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代特征,对于我们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研究活动引向深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深远意。

第四篇:日本企业文化特征及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摘要]日本的企业文化是日本企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文章通过分析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和我国实际,旨在借鉴日本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逐步构建起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而振兴我国的经济

[关键词]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 国内企业 借鉴

企业文化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社会文化在经济领域的特殊组合。企业文化决定于民族文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应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基,同时也应借鉴别国文化,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

20世纪70年代,资源匮乏的日本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以后,却出乎意料地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以其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震撼了世界,汽车、钢铁、电器席卷美欧,世界经济格局由此发生质的改变,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为何在短短数十年中日本就脱胎换骨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列,其原因除了抓住了外部环境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外,经济学家研究其成功奥秘的结论,归结于并不是日本企业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而是其极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学习与借鉴日本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一、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特征:

1.建立共同的价值理念.提倡以人为本的全员团结协作精神

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很好地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有效地结合起来,灌输企业的命运就是员工命运的意识,建立起共同的价值理念,人企合一,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也正是这种企业文化精神的渗透力、感染力和激励力,使日本企业成为生机勃勃的活力整体。

从历史上来看,日本民族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颇深,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他们把这种团队精神也渗透到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上,在实际工作中从各方面切实做到肯定、认可、关心、支持员工,激发员工的忠效觉悟;同时员工与企业间保持着较为深厚的血缘关系,对企业坚守忠诚、信奉规则,有着很强的归属感。正是这种双向力使得日本企业成为一个个真正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

现代化背景下,日本企业为了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的凝聚力,除了传统的“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的制度保障外,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优化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与西方企业的组织机械化相比,日本企业和员工结成的这种同舟共济关系更具有勃勃的生机和创造力。

2.以企业的不断创新为目标,不断培养激发员工的共同创新能力

企业文化决定于民族文化,并象征性地代表着民族文化。它从传统文明中提炼出来,在形成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塑造和完善。其中,文化的培养和创新就是塑造、完善企业、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

松下电器成立于1918年,至今已有89年的历史。探究这些企业能长盛不衰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在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占领市场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既使企业发展根基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能紧随时代不断适应其变化。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文化的培养和创新。

另者,员工作为企业中的活力因素,是文化创建的主体。对其进行文化熏陶和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日本企业通常都开设员工培训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培训机构,并建立资料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同时还营造人性关怀的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

其创新意识,做到全员创新构建企业文化。

通过创新,日本企业上下最终真正实现了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精神财富。

3.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将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

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积极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把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其鲜明的突出位置也体现了日本企业文化的一个发展趋势。日本松下公司这样表述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价值目标:“讲究经济效益,重视生存意志。遵守产业人的本分,鼓励进步和社会生活的改善,致力于世界文明的进步。”由此看出,日本企业在追求经营理念的同时,也强调通过优良的产品、周到的服务来回报和服务社会,进而赢得社会好评,使企业生命得于延续。可见,日本企业的发展目标与西方企业仅仅追求利润的奋斗目标不同,而是将追求效益的企业使命和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有效地结合起来。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加剧,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日益成为衡量企业优劣的重要标准。日本企业文化的这一特点显得尤为明显。在具体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企业切实做到实现股东和员工的利益;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遵纪守法,保证经营的公开和透明性;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型社会统一起来。也正是由于日本企业这种定位,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更好地促进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日本企业文化经验对我国现代化企业建设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企业的组织和机构必然面临变革,中国的企业也正处在这一激烈变革之中。尤其是加入WTO后,国内企业界越来越多地关注企业文化建设的巨大作用。如何结合国内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为我们要认真探索的重大课题。在这里探讨日本企业文化,目的也是借鉴其成功之处,创造出兼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

1.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经营模式,重视培养团队精神

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人,因而国内企业从客观上说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企业文化扎根生长的土壤。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企业的领导人却忽略了人的作用,疏忽了团队精神的培养,以为只有靠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企业才能走向辉煌。殊不知,这些所谓的管理方法只是搞好企业建设的外壳,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企业的员工。

举例来说,一些国有企业连年效益不好,在岗职工人心惶惶,无法安心工作。有些领导对此并不

耐心开导,而是以“不高兴就走人,反正有人干”的口气应对,导致职工只能忍气吞声,对工作失去激情,企业也由此进入恶性循环。究其原因,就是领导者忽视了人民的力量,把职工当作冰冷的机器来操作,心如散沙,企业要成功自然无从谈起。

日本企业上世纪获得巨大成功,一方面就体现在他们倡导的家族意识和团队精神。将企业和员工的利益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企业精神。我国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借鉴日本企业的“以人为本”经营原则,努力做到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员工,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利用感召力让员工尽心尽责地为企业工作,同时,重视培养职工忠于企业的信念,树立团队精神,使员工能和企业荣辱与共、相依相存,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2.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大力推行创新

一个企业能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既表明了这个企业的文化品位,也是其企业文化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在现代化改革形势下,为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用文化提升企业形象,用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无疑是行之有效的科学途径。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人才的开发,把人放在企业组成要素的第一位,人就是财产,培养优秀的人就是增加企业的资产。并且下大力开设培训中心、建立资料馆,努力创造文化氛围,从内部提高员工自身素质、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为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效益与活力。这一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目前,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充分。企业恶性循环,不讲职业道德,信用水平整体下降;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人文关怀意识,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不高。为了推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前进,一方面大力提高职工内在素质,用严格的管理来规范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大力提升职工的技术文化素质,通过专门技术培训、资料补充等手段全面提高其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加强职工的生活文化建设,激励员工进行创新,不断探索出新的管理经营模式,从而实现企业的总体创新。

3.提倡履行社会责任,在和谐社会中营造更和谐的企业氛围

创建和谐的文化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社会矛盾都控制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在这一点上,日本企业和日本社会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强化共同意识,积极倡导履行社会责任,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这对我国现代化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新世纪头20

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实现

和社会效益紧密的结合起来,发展自己的同时报效国家。

另一方面,在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声下,企业也应在合理界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塑造企业良好社会形象、加强职工心理文化建设、优化企业内外发展环境,来实现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达到企业全面地和谐发展。

三、结论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习和借鉴日本企业文化中的有效成分,将其有机融合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逐渐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和我国经济的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雪梅:转折点上的企业文化创新当代经理人,2004年第1期

[2]金雄:中日企业文化之比较延边大学学报,2005年3月第1期 工业化。企业的领导者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实现工业化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积极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经济效益

第五篇:明矾石矿床稳定同位素特征在矿床类型划分中的意义

2009年 第29卷 第1期

冲击变质陨石橄榄石晶内高压多形转变特征与条件 …… 陈鸣 ( 1 ) 调制结构矿物晶体的单晶X射线衍射特征 …… 李国武,施倪承,马喆生,熊明,唐攀科 ( 7 ) 大气矿物质PM 10~2.5生物活性及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 董发勤,贺小春,唐永金,王双明,李琼芳,邓建军,赵磊 ( 13 ) 聚合羟基铁铝蒙脱石复合体对磷的吸附行为及动力学研究 …… 丁葵英,朱茂旭,卞永荣 ( 19 ) 不同反应参数下纤蛇纹石纳米管的水热合成研究 …… 李明,彭同江,马国华 ( 26 ) 硅烷偶联剂-PMMA复合接枝包覆绢云母及其改性机理 …… 薛茹君,吴玉程 ( 33 ) 常压下Mn(Ⅲ)在Na-布塞尔矿向钙锰矿转化中的作用 …… 崔浩杰,刘祥文,冯雄汉,谭文峰,刘凡 ( 37 ) 内蒙塔木素砂岩型铀矿中硒矿物的发现及意义 …… 潘家永,刘成东郭国林陈安平陈法正严兆斌陈益平吴仁贵 ( 44 ) 西昆仑大同岩体岩浆成因绿帘石矿物学研究及其对岩体形成构造环境的制约 …… 廖世勇,姜耀辉,杨万志 ( 49 )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中寒武统藻白云岩去白云岩化研究 …… 王小林,胡文瑄,钱一雄,张军涛,谢小敏,李庆 ( 56 ) 福建砺山钼矿的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及区域找矿前景 …… 王成辉,王登红,陈郑辉,严朝辉,吴资龙,林东燕,刘乃忠 ( 63 ) 贵州中北部燃煤型砷中毒地区煤中砷的赋存状态研究…… 丁振华,郑宝山,庄敏,胡天斗,刘涛 ( 70 ) 贵州碳酸盐岩风化壳中晶体石英形成条件分析:氧同位素证据 …… 姜立君,王世杰,刘秀明,田世洪 ( 75 ) 吉林白山金矿金的赋存状态与分布规律研究 …… 朱恩静,王恩德,温守钦,杨朝强,李敏 ( 82 ) 黔北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古地温及其指示意义 …… 杨剑,易发成,钱壮志 ( 87 ) 明矾石矿床稳定同位素特征在矿床类型划分中的意义 …… 何玉良,张乾,祝朝辉,王大鹏 ( 95 ) 一株黑曲霉对磷矿石风化作用分析 …… 谌书,刘丛强连宾 ( 103 ) 高温高压下杂质离子对水晶电导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 单双明,李和平,代立东,汪日平 ( 109 ) 稠油热采过程储层中粘土矿物转化研究进展 …… 张关龙,陈世悦,王海方 ( 113 ) 超分散剂的合成及其在微细CaSO4粉体改性中的应用表征 …… 王少会,李宏武,潘静懿,卢尚琨 ( 119 ) 海绵钛生产中铜丝除钒废弃物的回收实验与分析 …… 孙莹,王宁,袁继维,田元江,李惠文 ( 124 )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快速测定低品位精钼矿中杂相SiO2的含量 …… 李哲,边明文 ( 129 ) 膨润土中蒙脱石含量测试新方法研究 …… 杨芳芳,吕宪俊 ( 132 )

ACTA MINERALOGICA SINICA (Vol. 29, No. 1, 2009)

CONTENTS

Features and Conditions for the Intracrystalline Transformation from Olivine To High-Pressure Polymorphs in Shock-Metamorphosed Meteorites …… CHEN Ming ( 1 )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odulated Mineral Crystals …… LI Guo-wu et al. ( 7 )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he Biologic Activity and Eco-Toxicity of Atmospheric Mineral Matter PM10~2.5 …… DONG Fa-qin et al. ( 13 ) Behavior and Kinetics of Phosphate Adsorption on Hydroxyaluminum/Hydroxyiron- Montmorillonite Complexes …… DING Kui-ying et al. ( 19 )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Chrysotile Nanotubes at Different Reaction-Paramaters …… LI Ming et al. ( 26 ) Research on Graft Copolymerization Mechanism of Sericite with Silane Coupling Agent and Pmma …… XUE Ru-jun et al. ( 33 ) Mn(Ⅲ) Availability on the Phase Transformation from Na-Buserite To Todorokite …… CUI Hao-jie et al. ( 37 ) The Discovery of Selenium-Bearing Minerals in the Tamusu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Inner Mongolia, China and Its Significance …… PAN Jia-yong et al. ( 44 ) Mineralogical Study on Magmatic Epidote from Datong Pluton,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ectonic Setting of Western Kunlun Region …… LIAO Shi-yong ( 49 ) Dedolomitization of Algal Dolomites of Middle Cambrian, Keping Area, Tarim Basin …… WANG Xiao-lin et al. ( 56 )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Epoch of the Lishan Molybdenum Deposit —A Discussion on Regional Prospecting for Mo in the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 WANG Cheng-hui et al. ( 63 ) Modes of Occurrence of Arsenic in High-As Coals from Northwester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 DING Zhen-hua et al. ( 70 ) Effect of A Strain of Aspergillus Niger on Weathering of Phosphorite …… CHEN Shu et al. ( 75 ) Study on the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Gold in the Baishan Gold Mine, Jilin Province …… ZHU En-jing et al. ( 82 ) Study of Paleotemperature of the Lower Cambrian Black Shale Seri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in Northern Guizhou Province …… YANG Jian et al. ( 87 ) The Significance of Stable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Alunite Ore Deposits …… HE Yu-liang et al. ( 95 ) Origin of Crystal Quartz in the Weathering Crusts Overlying Carbonate Rocks in Guizhou Province: Evidence from Oxygen Isotopes …… JIANG Li-jun et al. ( 103 ) Influence of Ionic Impurities on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Synthetic Quartz Crystals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 SHAN Shuang-ming et al. ( 109 )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Clay Mineral Alteration in Heavy Oil Reservoirs During Thermal Recovery …… ZHANG Guan-long et al. ( 113 ) Synthesis of Hyper-Dispersa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Modification of Fine Calcium Sulphate …… WANG

Shao-hui et al. ( 119 ) Recycle Experi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Waste Brought in the Process of Removing Vanadium by Copper Wires in Titanium Sponge’s Production …… SUN Ying et al. ( 124 ) Determination of SiO2 in the Low-Grade Molybdenum Ore by Energy-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 LI Zhe et al. ( 129 ) Study on A New Method for Quantification of Montmorillonite in Bentonite …… YANG Fang-fang et al. ( 132 )

上一篇:文化的眼光范文下一篇:听讲座心得范文

本站热搜